第一篇:童年经验
作家的童年记忆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最真切的。高龄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在回忆他们的童年时依然孩子气十足。我曾经采访过一位老者,这位受人敬仰的老人能清晰地回忆起故乡的一切。童年记忆如刀刻般深刻。没有一个人会忘却童年的记忆,无论他的童年是否美好。一个人来到世界,童年是他的第一座驿站,在这里,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富有探索和创造的欲望。每天他都有干不完的事情,学不完的人生经验,都会有簇新的收获。无论生活在贫穷还是富裕之家,童年的一切都会给初来这个世界的儿童带来更多的感受。因为一切是从头开始,正如一张白纸一样,童年的一些经验成为今后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有些人,清晰记得童年的一些禁忌,也保留着童年的一些爱好;纵是那些童年的伤心事,也会成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左右他成人以后的行为。
童年的记忆最朴素。童年的一切正如原生态的土地一样朴素。没有污染,没有额外的附加,就是一种童心的纯真,是纯洁的度量。这样的记忆有着原始的美丽,没有一点雕琢,充满着生态学的纯净。那怕对丑恶事物的记忆和感悟,都是一种直觉,一种对表象最真实的记忆。童年的记忆,没有丰厚的人生经验为铺垫,少了些人生的尔虞我诈,少了些无端的猜疑。童年的一些反抗带有阳光的底色,让人觉得可爱而真实。这些朴素成为温暖一个人一生的力量。
作家的童年记忆是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能从许多作家的著作里体会到童年对他的影响。有的描写童年的乡村记忆,有的描写童年的伙伴关系,有的描写童年对大人们的懵懂感受,有的描写城市巷道的记忆。我们从中读到作家的童年视角。童心正是文学的最高追求。一个作家的童年往往是取之不竭的财富。在我所认识的作家中,有不少作家凭借一个刻骨铭心的童年细节成就一部巨作。我有不少平常沉默寡言的作家朋友,他们的童年伤痕也为他们日后的创作带来更多的感受。国外的名家文风的形成也与他们的童年记忆有关。如川端康成的感伤忧郁,托尔斯泰的恢宏大气,都与他们的童年经历有关。国内一些作家的语言格调几十年也难以抹去童年的影子;有的一辈子也没有走出童年时代的乡村故事。童年成为作家取之不尽的宝藏。
作家如何运用童年的记忆是决定作家高下的标准。善于运用童年记忆的作家,喜欢把童年记忆当作酿造茅台酒的水源,他会十分珍惜这种水的质地。一个优秀的作家,是把童年记忆的内核,用人生历练的外壳进行包装,让人看到童心的美丽。一般说来,作家的心都是敏感的,这可以推及到他的童年时代,对别的孩子没有触动的东西却容易触动未来将成为作家的儿童,作家在童年时代就具备了创作的雏形。多愁善感的孩子一般拥有作家的特质。不幸的童年记忆可以强化这种童年感受。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多灾多难是不幸的,但对文学创作未必却是不可多得的好事。一个作家的文风可以直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人们曾经询问一个作家为什么在作品里充满那么多血腥的书写,这位作家说,他的小说里藏有少时家庭暴力的影子。生活在幸福之家的童年,将来成为作家可能对世界的感受美好多于丑陋。童年的记忆底色为作家作品涂抹上浓厚的底色。
怎样挖掘、调度、统领童年记忆成为一个作家创作必须思考的问题。一个科学家面向的往往是未来,一个作家所要打点的常常是过去。过去是美丽的,过去对一个人来说是有起点的,人记忆的起点就是童年。一个作家的自我追溯会一直跑到童年记忆里。作家要学会选取适合文学创作的那些题材,与童年的记忆进行对接。作家记住的是童年的一点引子,要经过人生经验的过滤,要有当下时代气息的穿插糅合,用今日之眼反观童年之事,用童年之心体察当下之文,用文学之语描述变异的同一类事件,筛选出富有新意的表达,是一个作家引以深思的创作手法。
一个聪明的作家要学会合理的运用童年时代的宝藏。童年是最好的银行,一个人活的年龄越大,人生经历越丰富,从童年里支取的利息越高。童年回馈一个作家的是领悟、沉思、美好、人性的回归、至善的抵达。在童年里我们能找寻到属于文学的快感。童年的阳光和大地,老人与海,活着的方式,人们的交往,乡村轶事,历史掌故,风景名胜,或者一条小巷,一枚古币,一座坟茔。童年记忆于人生沧桑的对接与碰撞、撕裂、糅合、催化,让一个作家日益锤炼成一个富有思想感性的创作者。
拥有更多童年记忆的作家是幸福的,善于运用童年记忆进行创作的作家是聪明的,在文学作品里营造纯真情愫的作家是成功的。文学追求的极致与童年最真切的向往是契合的,每个作家都可以从童年记忆里找寻到自己的创作通道。
童年心理创伤对作家作品影响
在分析童年经验对一个作家一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作家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对他的个性气质和作品的风格思想内容的影响尤其巨大。所谓心理创伤,指“是指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以摆脱的痛苦;它是由创伤情境作用与主体,经由主体条件过滤、选择而成的反应;是一种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
童年心理创伤对于作家作品影响深刻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就是典型的一列。他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取得这样的文学成就和他的童年经验是分不开的。他两岁时失去父亲,一年后母亲病故。他自幼跟祖父生活在一起,养成了离群索居,落落寡欢的性格性格。7岁时祖母去世,10岁寄住在姨妈家,终生只见过两面的姐姐也去世了。15 时祖父也撒手而去,这个不幸的孩子少年时期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从此他行影单吊。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有一种“早逝的恐惧”。人生的悲哀对于他从少年起便是刻骨铭心的,最终成为他一种与生俱来的个性气质。在这种情形下张大的川端康成一放面变的多愁善感,另一方面有养成固执的如孤儿般的个性。他忧郁、空闹,希望摆脱这种孤僻的个性,渴望人间的爱能温暖他的心灵。但是这种忧郁和孤僻的个性始终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当中。尤其是他在读大学期间和一个16岁的少女订婚才一个月,女方就无故毁约,初恋的失败更加深了他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的创伤和童年时期受到到的创伤融会到一起最终成为一股哀伤的河流。这种哀伤的情绪在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得到了极为丰满的折射。《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一个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艺人巡回表演,便结伴同行。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认清的温暖。尤其是那个天真未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优美,对他更表示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他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真情。以至主人公“我”对他感到惊奇,并渐渐产生爱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感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不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主人公与舞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甚或是对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处于这样一种经验之中。
《伊豆舞女》主人公为摆脱孤儿的悲哀和青春的郁悒,独自一个人去伊豆漫游的。在作品的情节叙述中,作家始终在追求一种抒情的虚幻之美淡淡的爱恋美。作家避去对冷酷现实的描写,在追求着生活中那些给人快慰。美好感受的东西。实质上,作家是借此来遮盖住内心的强烈的孤儿感伤和恋情之失落,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归宿,让自我的生活经历升华到象征的美的世界上去,达到自身美好感情与精神上的追求目的。因为“天地间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青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创伤,一旦在心灵上生根,就会激发出人的非凡意志力和自创力。人是压抑的动物,有压抑就需要释放,人有自我解救的本能,释放压抑便是这种本能之一。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释放方式。于是对于川端康成来说,他在童年时受到的心理创伤通过创作来宣泄情感。因此,痛苦对于艺术家来说,却并非完全不幸,因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出自于巨大的痛苦。川端康成的青少年经历之幸酸苦涩,已使他有一种超越自卑自怜的上进心。促使他在人生之低谷中奋然前行。对文学的倾心,则成为他走出孤儿心态,走向成功的坚实后盾。
第二篇:好经验 共分享
好经验 共分享——记张店中学教师个人经验交流会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让学校内所有教师任互通有无,共享管理的好方法、好经验,成为一名学习型的好教师,张店中学于8月27日上午在学校会议室召开教师个人经验交流会。
在经验交流会上,各位教师分别从班主任工作经验方面、学校管理方面、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畅所欲言。每位教师事先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交流会上列举了许多的案例,会议气氛融洽,交流充分。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经验交流会开阔了思维,学到了不少管理班级的好方法。
本次经验交流会更是为班主任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解决了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很多困惑。本次交流会既是对上学期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新学期工作的展望。校长也作了精彩的总结性发言并表示以后会为老师再创建好的机会让大家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尽快地让每一位班主任都向学者型转化。(张店中学黄仁静)
第三篇:FRANK上课走神溜号与童年经验
小学生上课走神溜号与童年经验
学生出现的走神、溜号、分心可以从他早期的童年经历中找出起因,有过某种童年学习情绪挫折的人,在以后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同化(或迁移)效应。即在相同情境中,该学生会使用早期形成的认知态度、行为模式来思维、行动。
[案例·王某早期形成的潜意识厌学行为]
一、主要学习问题
Frank(化名),男,小学一年级学生。该生身体健康,性格活泼,善交际,情绪乐观。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说这孩子身心健康方面没有问题。可就是这样一个身心健康得让人喜欢的小学生,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现在,上课从来不能专心听讲,每到上课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无目的的做小动作,如用手抠桌角,或拿笔,文具盒自己玩来玩去,在玩的过程中,没有十分快乐的表现,只是无目的的做一些小动作,但他不去打扰别人。上课的时候会偶尔叹叹气,有垂头丧气的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该生大脑并没有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他表现的只是无所事事的做事情。
二、早期经历
在与Frank,进行了交谈之后,我们了解到,在Frank上幼儿园时,有一次上课的时候,Frank后座的一名同学不停的用脚蹬Frank的凳子,令他很烦,之后下课后,然而老师却说了他一通,说他上课不认真。还有一次,在幼儿园下课的时候,Frank被另一位同学打了,Frank和那个同学都去老师那告状,结果老师教训了Frank,对他说,“以后你不许撒谎了。” Frank感到了非常的冤枉。此后,Frank就开始上课不喜欢听老师讲课,不喜欢老师讲课,一上课看到老师就不高兴,不听老师讲课,自己做小动作,心不在焉。与Frank交谈还了解到,Frank虽然已经幼儿园毕业,然而他经常想等长大后变成超人拯救地球,但是就是不救这个老师,要教训老师。
由于幼儿园通常只用一个老师来上课,Frank早期与老师接触的挫折经历令Frank对老师产生了不满的情绪,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化解,之后形成了Frank上
课分心、走神、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做小动作的行为习惯。而这种行为习惯在Frank幼儿园的2年时间并没有得到纠正,这种不满情绪也没有得到化解,所以直到Frank上一年级时,他还是用这种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来学习。
三、原因分析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是通过图式来进行的。他认为图式是一种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Frank早期对老师的消极情绪经历形成了他对老师的消极的心理图式。而这种不合理的、错误的心理图式影响了他以后的学习与老师相处。如果不纠正会影响他一生。
四、心理干预
笔者通过心理放松疗法,通过放松,心理训练,让Frank在放松的时候,接受这位老师,原谅老师对他的误解,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再对Frank进行了两次心理放松训练之后,他在课堂上不但没有出现上课小动作现象,还表现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上课认真听讲,在课堂纪律和注意力两方面得到了两颗奖励星。通过笔者的跟踪了解,经过训练几周后,Frank在课堂表现一直保持良好。没有出现小动作,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实践证明潜意识训练对于干预学生学习问题效果明显。
第四篇:童年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
北师大南湖附校709薛美琪
今年的寒假,我读了推荐书目中的高尔基的《童年》,书中主人公悲惨的身世,命运和不幸的遭遇,让我一次次泪流满面,感慨万分„„
《童年》中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我”„„从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我”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渐渐的明白了一些道理。和主人公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高尔基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象他一样,认真刻苦地学习,汲取广博的知识,如同即将冲锋的战士,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童年》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一个平凡的星期三早晨,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尔基童年时的悲惨生活,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过早地体会到社会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留下了很多不可弥补的疤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那样善良的人,一直保护和支持着“我”„„从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儿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
然而,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美妙的,快乐的,幸福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几乎从来没有体会过被人打、被人用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的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地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连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真的与高尔基那痛苦的童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蜜罐里,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从来不用担心天寒地冻,从来不用害怕受到欺辱„„但明明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有句俗语说,“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这一代不正是这句俗语的真实写照吗?学校的食堂里,有那么多的同学点了很多菜,却又吃不完,很多都被浪费了,但是多数同学都毫不在乎。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应该不再浪费,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将不在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学会满足,满足于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