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范围最终整理

时间:2019-05-14 17:0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范围最终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范围最终整理》。

第一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范围最终整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范围

题型:

一、单选题(10,10’)

二、名词解释(5,25’)

三、简答题(4,32’)

四、论述题(2,33’)绪论

1、论述: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

(一)在党政关系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强调政党分开,九十年代以来强调当如何执政。

(二)在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加强中央权威,服从中央的统一的经济政策。

(三)在经济走向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并不明确,因而经济制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改革和前进。

(四)在国家与社会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紧张与冲突转变为90年代的相对缓和与和谐。

第一章

1、论述: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

①1st 从文本分析上来说,中国宪法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文本表现,而中央党章却是作为中国政府制度的文本。继而从合理的逻辑推论上来说,就是党章的衍伸和裂变成了宪法,那么宪法就承载了党章中的内涵。由于对政治上的需要而对政治制度中的某些环节和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时,总是党章在前,宪法在后。

①2nd 从合法化上,正当性以及法律上的效力上来说,中国宪法的合法化,正当了中共党章以及作为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增加了对其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认同感。①3rd 党章和宪法之间,一方面说没有关联性,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又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现行宪法公布开始,党章每一次修改都直接引发宪法的修改,“政策性修宪”成为我国主导型的修宪模式。党章对宪法的政治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党章是调整党员内部关系的最高标准,这是党章的本分;宪法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社会关系的最高准则,这是宪法的本分。

2、简答:民主集中制的概念与表现

a)概念: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b)表现:①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

②它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 ③它是一种具体的决策机制。

第二章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内涵

A.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是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是指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构建的各种具体政治形式,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和.B.党的领导体制.狭义上:指的是党组织自身组织制度及领导制度.广义上:除了指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及领导制外,还包括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统领关系体制.C.国家的领导体制:总体上指的是国家权力机关内部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的体制.D.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实质上就是指党对的国家领导体制.3、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有哪些? a)党委制和党组织 b)党管干部原则

c)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 d)党指挥军队制度

4、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  总书记  政治局常委  政治局  书记处

4、归口管按照归口管理的含义和我国的国情,主导中国政治生活的有六大“口”或六大系统,即组织人事、宣传教育、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事和军事。既然是党的系统,其活动就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执行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虽然本系统在执行中可以发明和创造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理制度的内涵

5、试述党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的变化。甲.行政首脑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中的确定 乙.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丙.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变 丁.干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第三章

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 1)任务目标不同 2)运用手段不同 3)组织方式不同 4)阶级基础不同 5)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

2、如何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 从执政的合法性来看,实现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 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 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第四章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什么?

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全权性。

 第三,作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选举与监督原则

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以便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政权。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则。

3、我国选举制度中存在哪些问题?

 盲目追求参选率,滥用委托投票的权利。 选举权未被选民真正行使。 间接选举不能充分代表民意。 候选人的提名和介绍方式不合理。 差额选举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选举过程缺乏诉讼程序的救济。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集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A.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利

B.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C.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D.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5、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加强权力的有效监督

③正确处理党和人大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④加强组织建设。⑤加强制度的建设。⑥加强思想建设。

6、什么是质询权?

人大代表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严重不满,或发现这些机关有失职行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人大代表可以依法对有关部门提出质询。质询是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利,可以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程度上要比询问严厉得多。

第五章

1、什么是议行合一?

2、如何认识“议行合一”理论与我国政府体制设置的关系?

3、如何认识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

4、什么是大部制

5、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什么?

6、如何认识我国立法体制中的行政立法?

第六章

1、地方政府的类型有哪些?、일 一般地域性地方政府 이 民族性地方政府 삼 城镇型地方政府 사 特殊型地方政府

2、论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地位及其与同级党委、人大的关系。

3、县乡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4、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职权及其特点 第七章

1、政法委的功能  党内联席会议制度。 执法监督制度  协管干部制度

2、法院的职权 1)司法审判权 2)法律制定权 3)行政裁判权 4)司法行政权

3、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体系是什么?  中国的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分为四级,即设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并设军事、铁路、水运等专门人民法院。中国的基层人民法院包括县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自治县人民法院和市辖区的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包括: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省、自治区辖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和自治州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包括省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和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

 我国的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组成。

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自治区辖市人民检察院;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可以在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设人民检察院,作为派出机构。

4、如何认识我国司法体制设置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

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都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前者是指通过宗教、道德、法律等等各种手段,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安排,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维护社会秩序,最终服务于人类利益的社会调控方式。后者是指社会各个不同的部分结合而成统一、协调的整体的过程和结果。如果说社会控制是对作为不同社会主体的人的行为的规约,那么社会整合就是这种规约所导致或追求的社会统一、协调的过程和结果。与道德、宗教等其他诸多社会控制与整合的途径相比,现代社会一般选择法律作为最主要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的途径,而司法则是法律最直接的代表,法律的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和司法的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是同构并亲和在一起的,司法的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的发挥状况直接决定了法律的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的发挥状况。

当前阻碍我国司法的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实现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司法体系外的,也有司法体系内的。司法体系外的因素主要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司法经费不足,法官低薪酬,社会法律至上的文化理念薄弱,法律和司法的权威不足,等等。司法体系内的因素主要有:法官总体素质和能力尚不理想,法院内部管理体制不顺,审判方式落后或超前于社会发展,程序不完善、不透明,裁判文书质量不高,等等。而且,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彼此交织,互为因果,严重阻碍了司法应有的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的有效施展。本文限于篇幅,仅对其中一项因素——地方保护主义及它的危害和对它的遏制途径作进一步阐述。

一、地方保护主义的性质、危害及根源

地方保护主义在司法层面体现为以地方利益掩盖的司法权与各种其它社会资源作非法交易,它是急剧膨胀的地方利益或者地方上某些个人的利益作用于司法领域的结果,是在地方权威操控下的公开的集体行为,其在本质上属于制度性问题,很多司法问题表象的背后也是地方保护主义在起作用。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不予赘述。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更是有目共睹,它阻挠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进而阻挠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它片面地促成了人们的地方归属感,却瓦解着人们对法律(社会共同规则)的信念,瓦解着现代社会凝聚力的基本资源。所以地方保护主义被人们视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致命的危害之一。

对于地方保护主义损害司法独立、侵蚀司法能力之根源所在,当前的主要观点无外乎认为我国的地方司法机关在人、财、物等资源供给上完全依赖于同级行政机关,而司法区域又与行政区域重叠,这种“块”的分割使得司法机关不得不听命于法律之外的地方权威。这一结论是正确并符合现实情况的。但我们还需进一步认识到地方社会环境对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生成的重要作用。国外学者曾指出:“人们很容易忽视中国社会具有的那种地道的分散性质……这些在如此长的时间里起到过如此之有效作用的社会分散因素,现在被证明是实现民族目标的一种障碍。”这里的“社会分散因素”是指经济上中国社会长期滞留在适宜于地方交换的居住模式之中,满足于地方的自给自足状态;社会行为上则是家庭、宗族的价值取向以及随之而来的地方归属感。这些因素均构成了司法结构所处环境的一部分,司法机关不可能独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之外。

二、抑制地方主义扩散化的体制力量主要来自司法

地方利益膨胀和地方社会分散化的倾向并非中国独有,它实质上是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的区域性体现,而遏制地方社会过度分散化是现代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其关键在于通过制度性的制约来遏制这种分散化的倾向,这种制度性制约主要力量之一来自于司法体系。譬如,美国联邦立法和行政机构与各州立法和行政机构互不相干,各州不存在联邦立法或行政机关的“派驻”机构。但联邦法院的触角却深入50个州的94个联邦司法区,负责受理虽发生在当地但根据宪法应属联邦法院管辖的纠纷。而且,即便各州最高法院审理的案件,仍可通过上诉或调卷令的形式要求联邦最高法院再审理。这样的制度安排在美国建国伊始就已存在,因为美国的建国者认为,只有这样一种安排才能抑制地方主义,保证联邦法律的实现进而保障国家的有效整合。汉密尔顿在回答“为什么非设立多等级的联邦法院,而利用州法院完成同样任务有何不可”的诘问时说:“纵有高瞻远瞩之人也难预料地方主义情绪能否发展到使地方法院失去审理国家案件资格的程度。”可见,纵然是联邦制的美国,也没有忘记通过一个统一的司法体系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实现社会的有效控制与整合。

在现代社会中,抑制地方主义扩散化的体制力量应当主要来自司法体系。在一个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催化社会潜能的迸发,并通过赋予地方较大自主权来激发地方发展之主观能动性的国家,地方立法和行政必然具有关注地方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司法的根本职能在于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使市场和社会在统一的规则下运行,因而司法更多地代表国家的司法,而不是地方的司法。所以只有司法才可能担负起抑制地方主义扩散化的责任,这一“应然”的原理同样适用于中国,虽然现今中国的“实然”状况是不少地方司法功能反而被地方主义侵蚀。这也反映出,地方主义和国家的司法功能是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

因此,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只有强化司法的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在各地方的有效发挥,这需要通过制度化的安排来实现。现在学者们提出的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司法制度设计大致有以下几类“处方”:(1)仿照联邦制国家设置中央和地方两套法院系统;(2)地方法院均由全国人大产生,设置大司法区,与行政区域错开;(3)地方法院两级产生机制,即省以下地方法院由省级人大产生,省级法院由全国人大产生;(4)下级法院由上一级人大产生;(5)地方法院经费由中央或省级财政单独直接拨付,审判员均由全国人大或省级人大任命,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一个共同原则,就是地方法院的产生及其人、财、物供给应与地方同级的其他权力系统脱钩,应该说这一基本思路是对的,但笔者认为这些方案的现实可行性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

三、探索建立党对司法的“错层”领导机制来强化司法功能是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有效措施之一

笔者认为,当前将司法从地方保护主义中“解救”出来,进而通过强化司法功能来抑制地方保护主义的途径,首先还是应当从现有宪法体制内去寻求。党的领导是各个国家机关权威资源的直接来源,对于如何通过强化司法功能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的路径选择,完全可以从改革和完善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机制层面去探索。

当前,地方各级法院由同级人大产生,并对同级人大负责,这是地方法院和地方人大之间关系的宪法界定,而在法院接受党的领导的层面,则是地方各级法院接受同级地方党委的领导。我国这种地方司法与地方其他权力之间关系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但对于一个向法治化发展的国家而言这种格局未必合理。如果我们仍然在现行宪法关于地方法院与同级人大之间关系的规定框架内探索司法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途径,那么我们不妨先从改革地方法院和地方党委之间的关系处入手。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尝试地方法院与地方党委的“错层”领导机制,也就是党对地方司法机关的领导机制与党对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领导机制相区别。如果说党对地方人大、政府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同级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的横向领导关系来建立,那么党对地方司法的领导则应体现为“斜向”的逐级“错层”领导。可行的改革方案为:在省以下各级地方法院归上一级的地方党委领导,或者归上一级地方党委授权的上一级法院党组领导;而省级法院当前仍宜归属于省级党委领导。其实,前苏联晚期曾尝试类似的这种地方党委与地方法院之间关系的改革,可当时的苏联已“病入膏肓”,决非一项司法改革举措能挽救。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一改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这种“错层”领导机制首先应当体现为上级党委拥有对下一级人大任命同级法院院长、副院长人选的提名权,或者将这一提名权交由上级党委的同级法院向下一级人大行使。地方法院的领导层还应当定期异地交流,避免在某一地区在位过长而可能产生被当地“同化”的情况。还应当看到,在当前法院内部管理行政化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法院审判员由同级人大还是上级人大任命往往徒具形式意义,而一个法院的领导层对于其所在法院整体司法能力的提升和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而言仍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党对法院的领导主要通过法院领导层的工作来实现,地方保护主义干涉法院独立审判也主要是通过对法院领导的牵制来逐级影响到具体案件的操作。所以在当前,法院领导层的产生机制远比审判员由谁任命来得更重要,更具现实意义。

对地方法院经费来源的改革可以与党对地方法院领导机制的改革相协调一致,即地方法院诉讼费直接交上一级地方财政,上一级地方财政设司法财政专库,直接拨付下一级地方法院经费,省级法院的经费当前仍由省级财政专项拨付。对于中西部地区法院的经费,中央财政再给予专项补贴,各省级财政也可对本省范围内相对困难地区的法院给予专项补贴,这种专项补贴也必须经由“直达通道”,避免被中途截留。

研究将党对地方司法机关的领导与党对地方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的领导予以“错层”化,对于当前如何加强和改进的党的领导工作这项重大政治课题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应当成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当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在现行宪法框架内,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机制的合理安排与运用,来助推司法的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功能的有效发挥,并以此来遏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地方主义膨胀扩散化的倾向,进而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一体和法制的统一,强化国家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最终使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领导体制得以完善,从而保证国家在现代化、法治化的发展道路上健康行进。当然,由上级党委(或上级法院党组)向下级人大提名下级法院院长的人选,以及下级法院经费从上级财政获得,这只是党对司法的“错层”化领导的部分体现,这种“错层”化领导机制还应当有更丰富的内涵,有待理论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探索。

第八章

1、全能主义与统合主义的概念 全能主义:指政治机构的权利可以随时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的指导思想。

统合主义:强调政府通过与相关利益者直接对话、谈判和协商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统合主义关注利益的代表与协调,强调国家在其中的积极作用,主张适度的国家干预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2、我国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3、如何评价党—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模式。

4、中国民间组织的特征。

 民间组织的发展有赖于自上而下的拉动,和自下而上的推动

 民间组织是上下合力的结果,与政府关系密切,因而具有明显的官民两重性。 与官民两重性有关,民间组织不够规范。 民间组织的中介性质。

 民间组织正在走向成熟,民间色彩不断加深。

6、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体制的政治性质与单位功能?

 首先,在城市社会中,人们不再单一的依赖单位生存,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可代替资源。

 其次,单位体制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位组织人、才、物的自主性扩大,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其内部都在趋向于市场的改革,工作终身制度正在被打破。

 最后单位资源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

组织单位的政治属性依然如故

组织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单位组织的政治特征不变。

控制单位的基本手段不变(人事任免制度)

单位功能:行政管理、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政治参与、第九章

1、利益集团的概念与类型  利益集团的概念:基于共同的利益或态度组织起来的、在政治过程中进行利益表达的行动性群体。

 类型:机构型利益集团、公司型利益集团、社团型利益集团、无组织型利益集团

2、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公共政策?如何治理利益集团? 第一,政治过程中的机构型利益集团:

 机构型利益集团,本身具有组织制度、资源与权力上的天然优势,同时又是决策的决策者,对政策的议题、议程和决策起着决定作用,甚至在多数情况下还是政治过程的垄断者。因此,这类利益集团对中国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等各个阶段,政策等价值取向等方面影响重大。 首先,是使部门利益国家化、制度化。 其次是阻碍公平竞争。(垄断)

 最后是制造社会不公。(收入水平,垄断企业远远高于全国职工平均水平;教育和医疗制度不公;行业对消费者的剥夺;)第二,政治过程中的公司利益集团。

公司利益型利益集团中的国有垄断公司主要通过影响政府主管部门或监管部门而形成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同时,有着特殊的官商关系的采矿和土地开发等行业的暴力公司则以合法或非法的形式在政治过程中发挥着影响。

大权在握的公司型利益集团,不仅利用各种资源将自己的偏好和利益要求输入政治过程,影响政策决策的指向,而且当他们成为政策目标时,还极力采取选择性服从,既支持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抵制甚至是暗中改变不利于自己的政策。治理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一方面,它们能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政治沟通提供一种垂直的渠道,利益集团的中介角色可以公民免受国家机器的压迫。另一方面,利益集团就是代表部分人的利益,从而有可能与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形成冲突。

利益集团的治理基本目标是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利益集团的不良影响,扩大其有利影响。

首先,改革政府体制,立法体制。其次,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反垄断法》)第十章

1、如何认识中国政府结构中的“条块关系”?

 “条”是指从中央政府到县政府,所有的政府部门的设置都是对应的,即下级政府都是按照上级的结构而设置政府部门,实行分口管理。

 “块“,政府的职权几乎无所不包,辖区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都处在政府的管理之下。

 在制度化的条块之中,权威性结构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 “条块关系”是指不同层级的政府组织在“条条”和“块块”基础上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条块关系” 中存在着诸如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政府权责利益失衡、公共产品的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其变革的困境主要在于职 责同构的政府管理体制。为此,要通过打破上下对口的机构设置、划清条块界限、对条块管理的过程进行设计等几方面 的措施,来推动条块关系的规范化。

.条块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1)条块关系与政府机构改革的互动。中国各个层级的政府在 设置机构时大体呈现出一种典型的特色———“上下对口”, 这种“上 下对口、左右看齐”的机构设置理念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瓶颈,它 严重导致政府机构庞大,阻碍着政府的机构精简和优化。

 “双重从属制”阻碍行政效率的提高。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要 接受双重领导,是我国条块关系模式的一个特色。“所谓双重领导就是 指,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除了要接受本级政府的领导外,还要接受上级职 能部门的领导或业务上的指导。”[5]“双重从属制”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纵 向上的“条条”在同一系统内能做到行动统一,另一方面也为了保证横 向上的“块块”在全面管理本地区时能有效形成一个整体。 条块冲突易加剧地方政府的权责和利益的失衡。

 条块分割与政府职责同构的互动。中国各个层级的地方政 府的机构设置基本与中央政府呈现出“同构”和“一体”的特色, 它是 中央政府各构成要素的复制。 条块矛盾影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布局和最优化。

 本人认为条块关系变革的主要困境应该在于“职责同构”的政 府管理体制。“所谓职责同构,就是指在政府间关系中,不同层级的 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一致。”[7] 也就是 在这种政府管理模式下,中国每一层级政府在机构设置上都表现为 “上下对口,左右对齐”。这种制度困境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2)机构设置的同构(1)职责和职能配置的同构。.打破上下对口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

 划清条块界限,依据各自职能因地制宜地设置机构

以合理界定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来界定条块的职责范围

2、如何认识中国中央—地方之间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如何认识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二元化结构?

政治单一制即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和经济联邦主义,经济上的地方自治与治理分享并存的局面,是一种典型的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二元结构。政治单一制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内市场的统一和市场秩序。第二,在区域平衡发展中实现多经济中心治理。二元结构下的问题: 第一,权威资源的流失 第二,基层财政状况恶化 第三,社会公正问题

4、什么是经济联邦制?

“维护市场型联邦主义“,即联邦制经济。

 存在一个政府内的层级体系,在政府之间存在权利划分,任何一级政府都不拥有绝对的制定政策法规的垄断权,同时又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 每一级政府的自主权都是制度化的,从而使联邦主义的约束能够自我实施。 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经济事务享有主要的管理权;

 一个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得地方政府不能利用它们的经济管辖权制造贸易壁垒;

 各级政府之间都面对着硬约算的束缚。结语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 制度和制度绩效的统一性

 政治属性:“国家治理体系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抽象的概念是有政治价值属性的,那就是社会主义。 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历史条件:“长期发展/渐进改革/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适应性和包容性

 狭义:认为总目标就是以法治化为核心的“法治中国”。

 广义:就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军事体制等所有方面的现代化。

2、国家能力与有限政府的内在逻辑关系

行政性分权和市场性分权。行政性分权是指:上级向下级让渡、下放管理权和事权。市场性分权是指改变权力性质的分权,更多的是所有权和产权意义上的改革,即从国家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的一元结构改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或多种所有制平等的产权变革。

第二,第三,法权的国家性(集权)与治权的地方性(分权)。

国家建设中的“时间性”发达:先有社会组织----再有经济组织---再有政治组织,即国家和政府。发展:国家权力---经济组织---社会组织

第四,制度变迁中的关键时刻和常规时期。

第一,

第二篇:自学考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最新整理)

简答题: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1.民主的基础更为广泛; 2.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3.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联。综上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简述法律规定的人大代表有哪些义务。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自己所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出席代表大会会议,参加代表活动,遵守本级人大会议的议事规则及有关规定;3.保守国家机密; 4.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5.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简述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1.普遍原则2.平等原则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4.秘密投票原则(无记名投票)原则5.差额选举原则、简述国家行政组织设置需要遵循的原则。1.需要选择,2.精简原则,3.统一原则 4.依法原则5.效能原则

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点。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全;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简述行政法规的主要特征。

1.行政法规的制定者是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其他国家行政机关都无权制定;

2.行政法规的效力仅次宪法和法律,在所有国务院文件和其他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地位最高;

3.行政法规所制约和保障的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运

用,调整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所发生的种种关系

4.行政法规对于法律来说,具有从属性,行政法规的内容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5.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发布,必须依照法定的行政立法程序进行。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本身要形成哪些新的定位? 1.为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政策;2.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宏观调控手段调节市场,引导社会经济发展; 3.通过经济立法、执法等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4.扩大政府的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功能,维持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福利;5.优化政府本身的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的法制化和高效化。

简述县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1.县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扩大人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2.县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将直接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3.县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加强了县一级政权的建设,就能推动乡镇一级的政权建设。4.县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形势的变化,干部管理制度有哪些弊端?1.管理对象庞杂,国家干

部概念模糊,缺乏科学分类;

2.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严

重阻碍人才成长;

3.管理权限过分集中,责权分离,管人和管事相脱节;

4.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制,主观随意性大。

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优点。1.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对于确保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着特别意义。2.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步发展,保证社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民主、和谐的政治局没。4.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增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的向心力。

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变更主要遵循哪些原则?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原则。2.有利于发展经济原则。3.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4.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简述县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1、县人大代表由直接

选举产生,扩大人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2、县人大代表由直接

选举产生,将直接对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

3、县人大代表由直接

选举产生,加强了县一级政权的建设,就能推动乡镇一级的政权建设。

4、县人大代表由直接

选举产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

成果。

如何理解中国的首长负责制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首长负责制。

1、首长负责制是民主

集中制原则在国家行政制度上的体现形式。

2、首长负责制是以民

主制为前提的个人负责制。

3、首长负责制在制度

上结合了合议制的特点。

简述如何进一步健全行政监督制度,抑制行政腐败。

1、健全制度性监督;

2、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 ;

3、加强领导干部的廉

洁自律。

简述我国公务员的录用应遵循的原则

1、公开。即录用公务员

应公开进行。

2、平等。即具备报考条

件的公民均享有竞争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行列。

3、竞争。即依据考核情

况录用考核人员,优胜劣汰。

4、择优。即对报考人员

采取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简述如何继续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1、改进提出与确定候

选人的方式;

2、完善候选人的介绍

方法;

3、采用多种方式划分

选区与选举单位;

4、逐步扩大直接选举

范围;

5、深化对选举的认

识。

简述国家行政的主要特点。

1、国家行政主体的公

共权威性;

2、国家行政活动兼具

社会性与政治性;

3、国家行政体制的集

权性;

4、国家行政效力的强

制性。

简述上级国家机关主要从哪些方面领导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上级国家机关有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需充分考虑到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

2、上级国家机关在财

政、经济上采取多种措施,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照顾,帮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3、上级国家机关帮助

民族自治地方从当 地民族中培养大量 的各级干部、各级 专业人才和技术工 人。

4、国家采取措施,帮

助民族自治地方发 展教育事业。简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 法院审判原则。1.独立审判原则;2.遵循判例原则;3.公平的诉讼程序原则。4.实行陪审制度的原则。

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这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所在。在理顺党与人大关系的基础上,做到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独立行使职权。一方面,党组织对人大实行政治领导,另一方面,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要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制定的法律和决议。

2、强化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

在立法方面,既要加快立法步伐,又要提高立法质量,通过总结与研究,进一步划清中央与地方、人大与行政之间的立法权限,继续完善立法程序;在监督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充分运用各种监督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法律的监督和对工作的监督。

3、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各级人大代表应经常联系本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人民群众,注意倾听和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要向人民群众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知识,公开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活动情况。

4、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主要从

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组成人员方面,要求每位代表都有较好的素质,在年龄、专业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构。二是在工作制度方面,需制定出各类具体的工作规程,使得人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总之,进一步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切实地推行。既要积极从事,防止停滞不前,又不可操之过急,指望一蹴而就。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继续推进国家行政体制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行政

权限。这是中国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关键,意味着在国家和社会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权。政府要逐步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由指挥微观经济活动为主转变为宏观调控活动为主,要进一步明晰政企之间的产权关系,要对政府职能本身进行改革,形成新的定位。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

效能。中国长期存在着政府机构过度膨胀,以及由此导致的机构重叠、效率低下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理顺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政府机构,实行政企分开,提高行政效能。

3、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合理集-分模式。进一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形成稳定规范的分权模式,既保证中央的权威,又要保证地方积极性的发挥。

4、健全行政监督制度,抑制行政

腐败。要健全制度性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根治腐败现象。

5、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规范行

政人员管理。要提高行政人员素质,进而提高国家整体行政水平。总之,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是一个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这项深刻的体制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1、解放思想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一是要意识到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乃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应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二是要认识到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与党管干部的原则是高度一致的;三是完善公务员制度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2、健全法制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一是要提高立法层次,二是应逐步出台空缺的单项法规,三是根据实际效果,对已出台的单项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3、深化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完善公

务员制度的关键。一是应抓好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在新陈代谢方面,应重点加强聘任制的试点和完善,三是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或政策措施。

4、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务员队

伍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一是要抓紧制定公务员行为规范等制度,并接受社会监督,从各方面对公务员严格要求,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重视加强政策水平、执法能力等的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总之,要借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已有经验,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管理不同类型干部的多样化新体制。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继续完善中国的选举制度。

1、改进提出与确定候选人的方

式。选举委员会在公布候选人名单时,必须将政党、团体及选民依法推荐的人选一视同仁地列入。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后,要依法由各选区的选民反复讨论协商,根据多数选民的意见,来确定正式候选人。

2、完善候选人的介绍办法。采

用由选举委员会介绍,由推

荐候选人的政党、团体或选民介绍,由候选人依照一定的程序自我介绍三者并用的方法,使选民了解和熟悉每一名候选人。

3、采用多种方式划分选区与选

举单位。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今后除继续坚持按地区选举的制度外,可辅以按界别选举和其他方式产生部分代表方法。

4、关于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

直接选举需要具备各类条件,就目前中国的现状来看,还不宜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级以上。但是今后应在逐步完善与巩固县乡两级的直接选举的基础上,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深化对选举的认识。要通过广泛而经常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干部群众对选举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对选举重要性的认识。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坚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相结合。

2、实施国家提出的若干措施:1.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2.优先在民族自治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3.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民族自治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4.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中西部地区;5.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6.加强东部沿海地区与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联合和技术合作。

3、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必须坚定地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民族工作理论;2.要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总体原则下,重申和确立一些具体的制度;3.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4.进一步加强民族自治机关的建设。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

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关键。一是要求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二是要求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求采用民主的方法和态度。

2、加强各民族党派自身建设,是

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在政治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

3、健全和疏通民主党派的参政

渠道,进一步发挥其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首先,应当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成员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作用;其次要继续举荐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第三,各民主党派应不断取得参政议政和协商监督的发言权;

4、中国共产党应为民主党派知

情知政创造更多的条件。

5、制定和健全有关多党合作的具体法律与制度。进一步规范具体的程序,增强可操作性。结合实际,谈谈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整个历史看,各民族友好相处和统一的时间明显长于割据的时间;

2、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

是相互交错的,早已经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3、中国各民族人民在同共同敌

人的斗争中,自觉地结成了一个民族整体。

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加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密切合作、不可分割的条件。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合作的条件,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更创造了合作的基础。我国实行有利于民族合作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

国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健全行政监督制度,抑制行政腐败。1.健全制度性监督。一是监督机制要从单纯的自上而下的监督转变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平行监督三者的结合,从而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全方位的制约机制; 二是监督主体要实现权力的相对独立性。三是监督的具体制度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2.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一方面政府对社会舆论要加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政府要主动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保障新闻媒体和公民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合法权利。

3.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既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又要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

第三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华东政法大学期末考试范围)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复习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政治权力如何处理配置、如何构成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政体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亦称国体)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但政体与国体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内容:

(1)人民是权力的终极来源。

(2)人民代表大会最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3)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定期选举或任命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依法对其进行监督。

4.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特征

(1)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2)“议行合一”,国家权力机关统一掌管立法、行政等全部国家权力,其他各级国家机关都由其产生,并对其负责接受其监督。

(3)在全体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常设机关行使国家权力。

(4)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5.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民主集中制(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民族平等与团结

6.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

(1).民主的基础更广泛 “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全国人大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联。

7.人大制度的孕育、成熟和发展

1.孕育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制度(2)“三三制”参议会制度(3)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2.确立期: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曲折发展期(1954年——):

(1)初步实行(1954——1957年)

(2)建设受挫期(1957——1966年)1965年1月3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

召开。这是“文革”发动前直到1975年的最后一次会议

(3)严重瘫痪期(1966——1976年):

(4)恢复发展期(1978年——):

8.继续完善人大制度

(1)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①党组织对人大进行政治领导②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

③党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决议。

(2)强化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

①强化人大立法与监督的权威性;

②完善人大立法程序,进一步划清中央与地方、人大与政府之间的立法权限;

③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制度建设;

④创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方式。

(3)密切人大于人民群众的关系

①各级人大代表应经常联系本选区选民或原单位选民,注意倾听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②要向人民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知识,公开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活动。

(4)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①在组成人员方面,把好选举关,选出各方面素质较好尤其是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和参政能力的人大代表;

②工作制度方面,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出各类工作规程,以利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选举制度

1.选举: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举若干人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

2.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1)普遍的原则,即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

(2)平等的原则,即指每个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4)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是指选举人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在选票上只注明自己选中的人,而不签署自己的姓名,并亲自将选票投入密封的票箱;

(5)差额选举原则,实际上是多额选举,即只提供投票的候选人多于应选代表数的一种选举方式。

3.主持选举的机构:

(1)选举委员会:主持直接选举(2)人大常委会:主持间接选举

4.选举程序

(一)直接选举程序

1.划分选区。所谓选区,是指选民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基本单位,也是代表联系选民,开展经常性工作的单位。

2.选民登记。三条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年满18岁的法定年龄(3)享有政治权利

3.提出候选人:是整个选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进行投票选举的基础。三条途径:

(1)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推荐(2)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推荐

(3)选民10人以上联合推荐

4.介绍候选人:为了使选民了解、熟悉候选人情况,必须加强对候选人的介绍。

(1)选委会介绍(2)政党、人民团体介绍(3)选民介绍

5.投票,是一种非常庄严的行为,他将最终决定谁当人民代表,由谁来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对选举工作来说,是决定性环节,对选民来说,是行使选举权的直接表现。

6.宣布结果,各选区计票结束后,根据《选举法》,确认选举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5.间接选举程序与直接选举 程序的两点区别

(1)代表候选人不限于本级人大代表。

(2)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不是到会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三、国家行政制度

1.行政的含义

广义的行政是指管理;中义的行政是指各类国家机关的管理;狭义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

国家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

2.国家行政的特点

(1)国家行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2)国家行政活动兼具社会性和政治性

(3)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性(4)国家行政效力的强制性

3.国家行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

列规范,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4.首长负责制:所谓首长负责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

首先,首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行政制度上的体现形式;

其次,首长负责制是以民主制为前提的的个人负责制;

最后,首长负责制在制度上结合了合议制的特点。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1949-1982年实行的是合议制。

5.国务院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

大问题具有最后决定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他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总理负责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三权一责”:

(1)全面领导权(2)最后决策的权(3)人事提名权(4)全面负责任

国务院的两种重要会议: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按照国务院组织法规定,两会制是国务院领导机构的重要工作制度。

6.地方首长负责制:

首先,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地位也要体现为全面领导权、最后决策权、人事提名权和全面负责任的“三权一责”模式;

其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重要工作制度也是两会制,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由行政首长最初最后决定并单独签署

7.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

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8.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

国务院每届任期五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9.国务院的职权:

(1)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具有法律效力。

(2)行政制令权:可以针对具体事项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但不属于立法。

(3)行政提案权:可以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属于他们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4)行政领导权:领导各部、委的工作;领导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5)行政监督权:可以撤消各部、委及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发布的决定和命令。

(6)管理权,经济、社会、国防、外事、行政区划等方面

(7)戒严权,有权决定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8)人事权,有权审定行政机关的人员编制,任免、考核、奖惩和培训行政人员。

(9)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10.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扩展P203-208)

(1)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行政权限。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3)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合理集分模式。

(4)健全行政监察制度,抑制行政腐败。

(5)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规范行政人员管理。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1.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

2.职位分类:分为两大类:

1.领导职务(对应于西方的政务类公务员):有10个层次,最高是国务院总理;最底是副科长。

2.非领导职务(对应于西方国家中的业务类公务员):有8个层次,最高的是巡视员,最底的是办事员。

无论是领导职务,还是非领导职务,共有15个等级:

1.国务院总理1级; 2.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2—3级; 3.正部长、正省长3—4级;

4.副部长、副省长4—5级; 5.正司长、正厅长、巡视员5—7级;

6.副司长、副厅长、助理巡视员6—8级;7.正处长、正县长、调研员7—10级;

8.副处长、副县长、助理调研员8—11级;9.正科长、正乡长、正主任科员9—12级;

10.副科长、副乡长、副主任科员9—13级;11.科员9—14级;12.办事员10—15级。

3.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国家行政机关将其所需补充的职位空缺和任职资格向社会公布

4.竞争激励基本原则

(1)公开原则:任职资格、竞争程序、评判尺度、竞争结果一律向社会公开。

(2)平等原则:在空缺职位和任职资格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均等。

(3)客观原则:对参与竞争者的德才表现按照客观真实的标准进行评判,不得附加任何个人主观因素。

(4)择优原则:根据竞争结果,按名次排序,从高到底录用或任用。(这是竞争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竞争机制贯彻上述各原则的归宿。)

公务员的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录用竞争(2)任用竞争

5.竞争激励机制的主要功能

(1)优化公务员队伍(2)提高公务员素质(3)提高行政效率

6.国家公务员义务:指法律要求公务员必须做出某种行为或不得做出某种行为的限制和约束。共有八条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2)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

(3)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人民服务;(4)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服从命令;(6)保守国家和工作秘密;

(7)公正廉洁,克己奉公;(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7.国家公务员的权利:法律赋予公务员享有某种权益和有权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其权利也有八条,最典型的是:非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

八项权利:(1)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被行政处分(2)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3)获得劳动报酬和享有保险、福利待遇(4)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5)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辞职(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8.公务员的管理机构:是根据管理公务员事务的需要,代表国家或政府依法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等事项实施管理的组织。

1.分类:从纵向看可以分为两类:

(1)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中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2)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中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从管理的职能来划分也有两类:

(1)综合管理机构。即中央到地方人民政府中所设立的具有多种管理职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具有宏观性、间接性。

(2)部门执行机构:以直接管理公务员为主要任务,管理权限具有间接性特征的公务员管理部门。

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能:

1.综合管理机构的职能:

(1)制定公务员管理规范.(2)对同级政府各部门的人事机构和下级人事部门进行业务指导.(3)对某些管理事务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组织协调.(4)根据管理权限的划分,行使审核、审批权.(5)对公务员管理工作实施监督.2.部门执行机构的管理权:

(1)录用权;(2)考核权;(3)奖惩权;(4)升降权;

(5)任免权;(6)辞退权;(7)其他人事决定权。

五、特别行政区制度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根据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自己国家的一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但是这些地区仍然是统一国家的一部分,是同一国家的地方政府,不行使国家主权。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为统一祖国大业,根据世界现实、历史的状况和中国的实际提出来的。

2.一国两制的特定涵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范围内,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

度的前提下,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包括三层内容:

(1)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前提和核心是“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2)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内的“两种制度”,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是资本主义制度,但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行政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享有独立的地方财政权,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享有独立的外事权。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特点:(1)一党领导,多党合作(2)一党执政,多党参政

(3)平等独立,协商监督(4)结构多元,目标一致

.优点:(1)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首要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书P388-390扩展)

(1)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关键

(2)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

(3)健全和疏通民主党派的参政渠道,进一步发挥其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4)制定和健全有关多党合作的具体法律和制度。

七、继续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1、突出团结与民主两个主题;

(1)要继续发扬国家主人翁精神,这是更好开展工作的前提;

(2)要强调虚心听取意见,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要带头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以利于形成和发展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4)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2、加强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两种职能。

进一步加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只职能,是完善政协制度的主要内容。

(1)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落实有关加强政协工作的规定,政协工作要尽职、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过场。

(2)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政协的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把政治协商引向深入,要更充分地认识到人民政协有所作为,将政协工作纳入到地方和国家的决策程序,有效地开展民主监督,拓展参政议政的领域。

(3)在政协会议上,要切实保障政协委员提出批评的权利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4)要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逐步形成网络化、制度化,加强专题调研工作;

(5)要善于运用经验指导、推动工作,促进政协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3、政协决议的法律效力化。

第四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绪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

1、论述: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14页)

1在党政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以来强调党如何执政 ○2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央的权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的经济政策

3在经济走上,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走向并不明确,因而经济○制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改革和前进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

1、论述: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

1.从文本分析上来说,中国宪法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文本表现,而中共宪章却是作为中国政府制度的文本,继而从合理的逻辑推论上来说,就是有宪章衍伸和裂变成了宪法,那么宪法就常在了宪章中的内涵、制度以及精神生个和使其合法化的大部分功用

2.从其合法化、正当性以及法律效力上来说,中国宪法合法化、正当化了中共县长以及为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增加了对起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认同感

2、简答:民主集中制的概念与表现(29页)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下的民主相结合。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有三个层面的表现 A、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 B、它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 C、他是一种具体的决策机制

第二章党的中央组织与领导体制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内涵(37页)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事件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制度和运作机构的综合。狭义上的“党的领导体制”就是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继承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机制,以及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有哪些?38页

1、党委制和党组制

2、党管干部制度

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

3、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51页

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府局、书记处

4、归口管理制度的内涵(56页)

按照归口管理的含义和我国的国情,主导中国政治生活的有六大“口”或六大系统,即组织人事、宣传教育、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事和军事。既然是党的系统,其活动就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执行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虽然本系统在执行中可以发明和创造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5、试述党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的变化。

A、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 B、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 C、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 D、干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74页)

革命党:就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

执政党:就是指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他可能是一个政党,也可能是多个政党的联盟。区别如下

A、任务目标不同。革命党的目标在于夺取政权,执政党的目标是保持已有的政权 B、运用的手段不同。暴力vs制度法律 C、组织方式不同。D、阶级基础不同

E、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

2如何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75页

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看,实现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

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 第四章立法体制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什么?91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权威性

3、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92页

“议行合一”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国选举制度中存在哪些问题?98页

1、代表候选人提名问题

2、农村与城市所代表人口数比例问题

3、差额选举问题

4、多候选人的宣传介绍问题5、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权力 ○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5立法权,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补充法律的权利 ○6监督权,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

5、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4页

(一)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1、党组织对人大实施政治领导。实行党政分开,坚持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的原则。党组织必须遵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获得宪章和宪法原则动的宪章和宪法原则,2、党组织不包饭人大工作。

3、的那个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指定的法律和决议。

(二)强化人大立法与监督职能

1、强化人大的立法。建立并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提高立法审议质量,建立审议中的辩论制度。

2、加强监督职能

(三)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减少人大代表的数量,减少人大代表中官员代表,人大代表专职化;(四)密切人大与群众的关系

(1)选举制度(2)代表素质(3)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4)专门委员会

6、什么是质询权?

人大代表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严重不满,或发现这些行政机关有失职行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在人民代表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可以依法对有关部门提出质询。质询时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利,可以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程度上要比询问严厉得多。

第五章中央政府

1、什么是议行合一?119页

1、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相对,指国家机关重要工作的决议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关间工作关系上的体现。

2、“议行合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总结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在苏联加以实施。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应该集行政权和立法权于一体的工作机关,它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直接受到选民的监督和罢免。马列主义的“议行合一”原则和苏联模式对中国政府体制的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2、如何认识“议行合一”理论与我国政府体制设置的关系?

指导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可以归结为:

无论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的建构还是其立法与执政活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人 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他们在人大开会期间亲自参加法律的制定,闭会后返回各个工作部门贯彻执行法律

3、如何认识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123页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的。

国务院作为国家最最高行政机关,其性质是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执行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需要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表明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从属关系。

4什么是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吸纳牍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5、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什么?124页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表现为:人事提名权、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全面责任制。

国务院在实行总理负责制的同时,还实行两种形式的会议制度: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一般两个月或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6如何认识我国立法体制中的行政立法?130页

行政法规:特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其基本特征是:

1、立法主体只能是国务院;

2、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作为执行国家权力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六章地方各级政府

1、地方政府的类型有哪些?135页

中国:一是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为了一般地域管理的需要)二是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各民族团结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三是城镇型地方政府(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实施专门管理)

按照地方制度划分,可划分为行政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按设置目的划分,可分为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城镇型地方政府; 按行政层级划分,可分为高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

2、论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地位及其与同级党委、人大的关系。127页

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环切执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知识、命令和决定。同时,它又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接受上一级国家行政政机关的领导,执行上以及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政府不同于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地方与同级党委的关系:

1、“党管干部”原则在各级政府中的运用

2、在政府部门中设立由同级党委统一领导的党组

3、地方政府各级工作部门同时还受到来自职能部门党组织的领导,党委对政府的领导得到双重组织制度的保证 地方与人大的关系: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基于权力授予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接受同级人民到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

3、县乡关系及存在的问题。149页

关系:第一,县对乡镇领导的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 第二,县长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县政府和乡政府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第四,县政府的各部门与乡镇府之间的关系,既有直接隶属于上级部门的条条关系,也有由乡政府和县对口部门双重领导、共同管理的条块关系,还有受县政府有关部门业务指导的隶属于乡政府的块块关系 问题:(1)县各种驻乡机构急剧膨胀,乡镇政权管理权能受到削弱(2)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争夺对下属机构的领导权

(3)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之间围绕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的利益争夺加剧

(4)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先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分歧严重

4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职权及其特点142页(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3)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是适当决定、命令(4)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5)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6)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7)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8)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9)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10)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2)特点:派生性、区域性、法定性、强制性

第七章司法制度

1、政法委的功能158页

1、党内联席会议制度(政法各部门之间存在重大分歧,经协商未能解决,请示党委政法委员会予以协调,或者党委政法委员会认为应当协调的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事项,通过召开政法各部门有关领导联系会议进行研究、协调解决的工作方式)

2、执法检查监督制度(执法活动中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3、协管干部制度(是指各级政法委员会协助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对政法部门领导干部进行考察、任免、管理的一种干部管理制度)

2、法院的职权162页

1、司法审判权

2、法律制定权

3、行政裁判权

4、司法行政权

3、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体系是什么?(166页)

法院:中国的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分为四级,即设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并设军事、铁路、水运等专门人民法院。

检察院:我国检察机关组织体系的设置实行与国家行政区划、权力机关体系、审判机关体系以及检查工作的需要相一致原则。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

4、如何认识我国司法体制设置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

第八章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全能主义到国家统合主义

1、全能主义与统合主义的概念185页

全能主义:国家权力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而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统合主义:强调政府通过与相关利益者直接对话、谈判和协商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

4、我国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174页

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

4、如何评价党—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模式179页

(1)(2)(3)(4)(5)(6)(7)强大的政府动员能力

社会成员高度依赖具有行政功能的单位

社会的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社会组织结构呈现“蜂窝式状态” 社会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

社会生活被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

身份制度使得社会流动困难,社会结构僵化 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5、中国民间组织的特征。184页

(1)(2)(3)(4)(5)民间组织的发展,有赖于自上(政府)而下的拉动和自下(民间)而上的推动 民间组织是上下合力的结果

与官民两重性相联系,民间组织不够规范 民间组织的中介性质

民间组织正在走上成熟,民间化色彩不断加深

5、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体制的政治性质与单位功能?180页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经济改革以你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第九章政治与市场关系

1、利益集团的概念与类型(206页)

概念:是以影响政府政策或行动为目标的组织化社团。类型:第一,机构型利益集团 第二,公司型利益集团 第三,社团型利益集团 第四,无组织型利益集团

2、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公共政策?如何治理利益集团?209页

1、是部门利益国家化、制度化第一,改革政府体制、立法体制

2、阻碍公平竞争第二,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3、制造社会不公 第十章中央——地方关系

1、如何认识中国政府结构中的“条块关系”?

2、如何认识中国中央—地方之间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如何认识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二元化结构?

4、什么是经济联邦制?

结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2、国家能力与有限政府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简述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和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主要区别

1.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选举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是选举各级人民代表,由他们组成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它是真正体现平等、普遍原则的选举制度

3.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掩盖其阶级本质,进行各政党争统治权的工具

二.简述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区别

1.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性质、组织、分配、运作等方面的规范法度,主要是指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2.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

3.政治体制可理解为局部的微观的政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过程中的具体化,它受政治制度的制约,也影响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的实施和巩固

三.简述政治制度的特点

1.稳定性2.强制性3.合法性4.历史性

四.简述议行合一的原则

1.议行合一是我国国家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这一,在我国人民代表既是为法者又是执行者,体现议行合一的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利

3.各级人民代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在人大开会期间,人民代表要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变成国家法律和决定,在人大闭会期间,人民代表要带头和监督执行国家法律和决定

五.简述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

1.思想文化制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主要估现在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的方针等方面

2.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向导作用

3.传统也对政治制度也起重要作用

4.思想文化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直接

六.简述中国政府目前着手实现职能转变的主要方面

1.依法界定政府的管理职能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七.简述国务院领导权的主要内容

1.经济领域2.社会领域3.国防领域4.外事领域5.行政区划领域

八.简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内容

1.讨论决定国务院工作的重要事项

2.讨论法律草案,审议行政法规草案

3.通报和讨论国务院其它事项

九.简述乡级人大主席和副主席的职责

1.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

2.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十.简述我国国家主席的法律地位

1.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

3.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的决定行使职权

4.它在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的排列中,排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国务院之前

十一.简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权力的法律依据

1.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宪法》、《地方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地方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

3.《地方组织法》从更广阔、细致、具休的方向为地方政府的权力内容和范围作出了更精辟的描述,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法律来源

4.其它一些法律、法规也从有关方面为地方政府授权,这些是其权力的依据

十二.简述目前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

1.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2.中央和民族区域之间的关系问题

3.不同民族成分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问题

4.民族之间真实上的不平等问题

5.民族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问题

6.国家对少数民族一系列的具体政策问题

7.民族文化差异的问题

十三.简述我国侦查的强制措施

1.拘传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拘留

十四.简述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两审终审制2.公开审判制度3.合议制度

4.回避制度5.陪审员制度6.审判监督制度

十五.简述中央人民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

1.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3.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重要官员

4.对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备案

5.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6.有权解释和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十六.简述现阶段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

1.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政协工作

2.要坚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开展工作,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3.要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不断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要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5.要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十七.简述城市社区居民会议的职权

1.讨论和决定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2.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

3.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委员

4.讨论制定居民公约,公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5.讨论同意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居民委员会成员适当的生活补助

6.讨论决定兴办本社区公益事业所需经费和筹集及监督有关收支账目

十八.简述我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1.组织部队学习马克思主义,三大纪律八项主意,抵御消极的不良思潮

2.管理军队中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发挥党给织的核心作用

3.进行军事训练和战时政治工作

4.管理干部工作,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

5.加强法制和防特保密教育

十九.简述人大代表必须履行的义务

1.必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接受原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监督

3.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原选举单位,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二十.简述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着眼于全面提高机关干部的整体素质,把人员定岗分流同干部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

2.着眼于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岗位交流机制,把人员定岗分流同改革人事制度结合起来

3.着眼于从严治政,把人员定岗分流同加强机关建设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二十一.简述民族自治地方民族立法的主要内容

1.根据本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对上级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制定变量和补充的规定

2.根据本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自主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自治条例是关于自治地方自主管理地方事务的条例,单行条例是自治机关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制定的条例

二十二.简述特别行政区政府机关的职权

1.制定并执行政策

2.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3.处理《基本法》规定的中国人民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

4.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

5.提出议案、法案,草拟行政法规

6.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会议,听取意见或代表政府发言

二十三.简述直接选举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与确定

1.按选区推荐候选人2.确定代表候选人3.介绍代表候选人

二十四.简述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

1.保证权2.决定权

3.审查、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实施计划

4.选举权、任免权

5.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撤消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6.维护公共利益权

二十五.简述处理好我国中央与地主关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利益原则和法制原则

2.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3.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权利的责任原则

二十六.简述世界各国国家元首的基本职权

1.公布法律权2.发布命令权3.召集会议权4.外交权

5.统帅军事力量权 6.任免权7.赦免权8.荣典权

二十七.简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的具体权责

1.全面领导权2.最终决定权3.人事提名权4.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二十八.简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1.立法权2.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3.人事权4.治安管理权5.经济管理权

6.草场和森林的所有权和使用权7.自然资源开发及地方基本建设权

8.对外贸易权9.财政权10.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管理权

11.流动人口及计划生育管理权12.环境保护权

二十九.简述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

1.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是由人民或人民代表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3.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利机关,享有立法和织组国家机关处理国家重要问题等权力

4.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按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进行活动,集中人民的意见和意志对国家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并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

三十.简述总理负责制度的具体内容

1.全国领导权3.最终决定权4.人事提名权5.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三十一.简述我国国家结构的复杂性

1.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机关

2.在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

3.在一般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地方国家机关,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所赋予的职权,管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

三十二.简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1.人以为本,服务居民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权责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下载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范围最终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试范围最终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考前辅导材料 一、考试所用教材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相关概念、知识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制度一 一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填空题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核心是坚持人民对国家的领导权。 2.1954年9月15—2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的初步分析 姓名:5252 学号:000000000 学院:533838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介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绪论P8邓小平在几次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P8~P10(论述题)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改革成果有:(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行政长官的地位: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 2、行政长官与立法会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配合;行政长官对立法会负责;立法会有权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 省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 行政规章 地区性法规 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本题分值: 4.0 用户未作答 标准答案: 行政规章 2. 我国公务员在内部平级调动......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简述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主要区别。 答:(1)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和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是在本质上不同的两种选举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