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时间:2019-05-14 18:1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第一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基本介绍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 赵新建《清塘荷韵》

赵新建《清塘荷韵》

“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内容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文学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的赞美。作者寄情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示例

石榴

郭沫若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白杨礼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

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注释

【注释】: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

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叹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注释

檐前:又作庭前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菊花

年代:【唐】 作者:【元镇】 体裁:【七绝】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 菊

年代:【唐】 作者:【郑谷】 体裁:【七绝】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琴曲歌辞·幽兰

年代:【唐】 作者:【崔涂】 体裁:【乐府】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释

【注释】: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人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竹

年代:【唐】 作者:【李贺】 体裁:【五律】

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释

生:一作垂。隔浦莲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乐府】

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在。

夜来风吹落,只得一回采。

花开虽有明年期,复愁明年还暂时。

曲池荷

年代:【唐】 作者:【卢照邻】 体裁:【五绝】 类别:【咏物】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释

这首《曲池荷 》,是卢照邻晚期的作品,借咏荷 以抒其情怀。借物咏怀是卢照邻的强项,清人沈德潜 在《唐诗别裁》中说 :“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 之感。”正可以用来评论该诗。

卢照邻,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他任新都尉 时染上风痹病,辞职北返,“羸卧不起,行已十年”,痛苦不堪。咸亨四年(673),他写的《病梨树赋·序》 中说 :“癸酉之岁,余卧病于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 老云是鄱阳公主之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处士孙君思邈居之。„„余年垂强仕,则有幽忧 之疾,椿囷之性,何其辽哉!”此时他虽求助于神医 孙思邈,但对自己身体已经不抱什么希望。常常“伏 枕十旬,闭门三月。”在《病梨树赋》中他写道:“怯 衡飙之摇落”,忌炎景之临迫。”这里的“怯摇落”与 《曲池荷》诗中的“叹飘零”是一样的含意,其中深 深寄寓着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

“浮香绕曲岸 ”,未见其形,先闻其香。曲折的 池岸泛着阵阵清香,说明荷花盛开,正值夏季。“圆 影覆华池”,写月光笼罩着荷池。月影是圆的,花与 影,影影绰绰,莫能分解。写荷的诗作不在少数。而 这首诗采取侧面写法,以香夺人,不着意描绘其优美 的形态和动人的纯洁,却传出了夜荷的神韵。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 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春也万物熙熙焉感 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 解欢。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 性格原因。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 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 :“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若缕。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 死兮。同变化乎盘古。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 肠邅回而屡腐 ?”“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 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 到自己的形象枯槁。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 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 的回忆与感慨。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 歌里。《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 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咏 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除余山《竹林问 答》中说 :“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若模形范 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墨梅

元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意思: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托物言志:托陋室表达了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篇:漫李清照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关键字:原创作文

漫谈李清照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高二8班李晓群

经过多年的学习,也碰到了不少有关托物言志的文章,但大多谈及都是现代白话文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白杨礼赞》了。来源: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古代作品中对这一写作手法的应用,因借此研究李清照的作品中对这一手法的应用。

中国向来以诗歌的王国著称,在诗国的天穹上,旷世才女李清照,以她独特的魅力,跻身于这群星之中.。李清照一生坎坷不平,飘泊无定。她曾经沉浮尘世之情海,得失尽是泪,又历经国家政权更迭。所以她的作品与其人生经历无不休息相关,在表现尘世之悲欢离合所突显的人的感情也有轻重。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少妇的闰阁及爱情生活。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在其作品《清平乐》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沧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接下来“?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上阕四句回忆了作者两个生活阶段赏梅时的又一不同情景和心情。“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显然,在这首词中就颇有几分托物言志的味道。

她的作品《鹧鸪天》也是典型例作之一。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作者巧妙的描写桂花的美,又夹有议论,托桂花的特点来抒怀??不能以外在美取悦于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品格的美,内在的美。

其作品《满庭芳》也突出了这一手法。这首词大约是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后所作的,具有特别凄凉悲咽的情调。即使在这样的咏物词中,也寄寓着作者不幸的身世之感。例如,词中“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将个人的感伤情绪自我排遣出来。

李清照的作品中,能够巧妙的编织出一幅幅特殊的抒情环境,借助事物,景物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排遣情绪。凭着高超的艺术才能在中国的词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我们既要学以至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写作中也学会有意识的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也为自己的作文添一分色彩。漫李清照托物言志写作手法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考试作文托物言志手法写作策略

一、托物言志作文的写法: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为了更巧妙地表达某种愿望某种感情—赞美或者谴责,歌颂或者批判,认可或者否定,常常会在动笔之际先来一番极认真极仔细的“选择”,以便选择一个足以寄托其情其理的极生动极具体的“物”,然后再紧扣此“物”,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它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此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的“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爱莲说》《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又如《白杨礼赞》,为了言“志”—歌颂团结一致、坚韧不拔的北方抗日军民,选择了“物”——大西北最常见的白杨树,这才“托物言志”,极出色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要注意:

1.找准托物言志的“相托点”。相托点即所咏之物与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之间相通相似之处。即“物”与“志”,“物”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时,自己的“志”要以“物”的特点为核心。“物”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2.抓住事物的特征状物。抓住物的特征才能体现文章的立意。精彩传神的状物才能使言志有所依托。

3.托物言志的文章重头戏在描写,这就要求作者善于细心观察,角度新,表现手法要新颖多变,语言要生动形象传神。

4.寄情于物,塑造托物言志的艺术形象。在状写事物时倾注作者的深情厚意,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这份真情。这样的物就有了思想、有了灵性,而且具备了典型意义,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完成言志的使命。

二、学生托物言志作文练习:

请你仔细观察生活中喜欢的一种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例文一】 苔藓

苔藓,竟是这样一种很不起眼的绿色小生命:它没有云杉的挺拔高大,也没有花儿那样的阵阵清香。它只是一片矮矮的小生命,成千上万挤挤挨挨地生长在一起,默默无闻地点缀着大地。它在阴暗潮湿的角落,甚至在人迹稀少的冰雪极地,也照样顽强地生长。

苔藓是那么微小,甚至难以区分它们的茎和叶呢!这种植物,虽然没有可以炫耀的花朵和果实,但是它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却是值得赞扬的。

我爱苔藓,因为它有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例文二】 青苔青苔不会开花,哪怕一朵小小的花;青苔不会结果,哪怕一颗小小的果。它们几乎被人们忘却了,但它们并未轻视自己的力量。它们默默地、执著地奋斗着,用自己整个绿色的生命渲染着块块岩石。有沃土和阳光,可以长出奇花异草,但在一块块岩石之上,除了青苔,又有谁能留下生命的颜色,开拓出茵茵的“绿洲”?!【例文三】 火柴

火柴,细细的身子,绿色的头,它们平常而又渺小。近百根火柴睡在一个小小的盒子里,虽然挤挤拥拥,但是它们还是排列得整整齐齐,默不作声。等待着,等待着人们用上它们的那一瞬。

它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可是,如果没有火柴,能烹出香甜可口的饭菜吗?当火柴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一瞬,也就是它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们牺牲了自己,燃起了一团熊熊的火。它们不像蜡烛,用紫红光焰和洁白如玉的外衣打扮自己;更不会在燃烧的时候像蜡烛那样淌下伤心的眼泪,怜惜自己。它们毫不犹豫,“嚓”地一声,转眼就成了灰烬。这短暂的生命,竟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所以,我说它们是伟大而崇高的!【例文四】 珍珠与蚌

珍珠以圆润、光亮为美,所制的饰品往往得到人们惊羡的目光。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蚌,想过拿自己的生命来换一颗珍珠的蚌?

其实,蚌是伟大的,它一直在用自己的血肉含着一粒沙子,直至孕育出一颗珍珠,它牺牲了自己。而一颗珍珠又可以为我们带来多少惊喜。蚌在付出着,却没有得到什么。大概,这就是它所追求的吧。【例文五】 绿叶

喜欢上绿叶或许不只因为绿色,更重要的是它的平和而不张扬的个性。默默地,孕育着它的生命,一年就是一生,不必有漫长的等待,春天,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没有惊喜,也不需要关怀,在风雨,顽强地挺过这短暂而美丽的一生,当秋天到来的时候,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章,顺着风轻轻的飞舞,悠悠地打着旋,转着圈,在空中划下一道美丽的弧线,最后恋恋不舍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么绿叶对根的情谊想必了就是如此吧!

三、托物言志满分作文:

梧桐细语(话题:把握)

秋,梧桐叶落的季节。站在街道中央,看两旁一片片飘落的梧桐树叶,倾听它们的细语:“虽然凋零的命运我们无法摆脱,但在落下的一刹那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会跳出美丽的舞蹈,这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是吗?我走到梧桐树下,仰望,一片叶子打着旋儿,像在跳芭蕾,随风飘摇,像天鹅的羽毛,那是四小天鹅吗?这变幻的舞姿让我惊叹,这软弱的、枯黄的、易碎的生命演出了最美的一场舞蹈。(描写)那柔情中也蕴含着刚强,像是在极力让我相信,这样的优美,它是办得到的,这种辉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一叶叶、一声声,终于让我不再怀疑:即使失去再多,但有一点是我们可以掌握的,那就是自己的价值。

每每诵读唐诗宋词都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但每当读到李清照,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那位著名的女词人,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生命中,她失去了很多,丈夫、亲人、朋友……她背负着国亡的痛与一些本不该受到的谴责默默地走着,她无法改变苦难,于是,她开始创造辉煌。她相信,人格、精神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于是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领悟,有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她用自己掌握的,展示了自己的人格和才情,添进了自己的柔情与刚直,装饰了宋词,也如梧桐叶一般在失落时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一瞬间的联想让我陷入了沉思。生活是多彩的,种种诱惑常常会让我们失去了尊严、人格,而这些本来对我们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出身有卑微、娇贵,但人格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若这些失去了,那么手上将会空空如也,人与一般动物又有何差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表现的又岂止是一种英雄的豪情,简直是人与命运抗争的一曲壮歌!(议论)不知何时,手心多了一片梧桐树叶,我凝视着它,它不再是单薄的、弱小的、脆弱的叶子了,那枯黄早已闪烁出夺目的光芒。瞬间,我又听到了它的细语:“跳出最美的舞蹈,这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手上突然觉得好重好重。

释怀·超越(05常州 话题: 拥有好心情)植物的生生死死常给我许多感动,虽然我无法看尽人世沧桑,却能看尽植物的春发·夏荣·秋实·冬凋。

一次考试的失利常让我好几日都无法释怀。偶然路过一所古旧的房子,发现上面爬满了古藤,房子已多年未有人居住,可是暮秋之时,那金黄的叶子在残日的照耀下,散发出惊人的美丽。(描写)

我看得有些入神,可秋风吹来,叶子却开始簌簌的掉落。我甚至想阻止这场残忍的秋风。

最美的叶子是在暮秋,不舍,不舍,却还是落下。好像泰戈尔的诗。也许人生难的不是学会追寻,而是学会放弃。学会去留随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学会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议论)这时才俨然发现,掉落在地下的叶子也依然如此美丽。原来这就是美丽的心情。释然。

“如果你依然这样不温不火,就别想胜人一筹。”老师的话灼伤了我的心。依然是那片藤,只是半年不去,已物是人非。房子已经被拆,古藤也无处寻踪了。我也有些失落地看着这亘古常新的太阳,看它一程一程奔波,我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低下头,也许生命就是惊喜与失落汇成地吧。我看到那株藤在破瓦的压迫下,依然,傲然地抬起头来。即使叶子已经掉光,但那粗壮有力地枝干震撼了我。(描写)

原以为它早已自生自灭,只企盼来生,可是生命的力量如此伟大!连它都不知道今生不努力何以期盼来生,我又凭什么这样脆弱。当眼前与身后都是黑暗,能做的只有“看脚下。” 一株藤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前者让我懂得了每个人只是生命的过客,淡然地看潮起潮落;后者让我学会了苦难中绽放自己的美丽。(议论)

也许好的心情就是永远用平常心体会世界,若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个 “览物思事,淡泊明志”的人也好。(议论)

带着微笑出发(06南通 话题:带着微笑出发)

当夜悄无声息地从屋檐滑落时,我透过茶水袅袅而起的烟气,看到了自己的——恬淡的微笑。

也许夜给人的感觉是孤单寂寞的,我总是一个人孤独地梳理着自己的愁思,可越梳理越乱的愁思霸占了我的内心,怎么笑得起来?

一、仰望银杏

突然忆起一个夏日,我迈着沉重的步伐漫无目的地徘徊在那条小路。我止步抬头仰望,眼前是一棵高大粗壮的银杏。翠绿的叶儿像一片片小小的扇子,在枝头上颤动。叶片上还闪着丝丝亮光。一阵微风从我耳边掠过,我仿佛还能听到树叶在枝头窃窃私语的声音。只是,这株银杏,若不是他的干粗壮虬曲,若不是他的枝苍劲有力,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它竟是一株已逾百年的古树。(描写)

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我仿佛看到,在无数个狂风暴雨的夜晚,风是怎样肆虐地扯着他的枝干,雨又是怎样无情地溅打着他的叶片。(联想)然而古老的银杏始终面带着微笑,挺了过来,成为我眼前的这棵参天大树。

缝隙将阳光班驳成点点光斑洒在地上。我退后一步,阳光把我的影子挤得很短很短,树影却将我的思绪拉得很长很长……

我仿佛听到古银杏意味深长的言语,带着微笑出发吧,孩子……

二、昙花吐香

还是一个夜晚,是在门前的花坛里,我看到了昙花的美丽。那莹洁的花瓣,像是少女的纱裙,在月光下在晚风里翩翩起舞。那花,玲珑剔透,那香,如同凉凉的夜色一般向四周扩散,沁人心脾,那美,让你惊羡得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昙花还未等你说一句惊羡的话,她就要萎谢了。(描写)

曾经以为,昙花是懦弱的,是悲观的,她只是在无人察觉的夜晚悄悄绽放。是没有面对阳光的信心与勇气吧。然而她的绽放足以证明,她是不需要舞台,不需要喝彩的,她将自己一生积蓄的美丽拼尽一刻绽放,那般从容,那般美丽,——只因她带着微笑出发,有微笑支撑她的信念,有微笑鼓足她的勇气,即使生命旅途短暂,但漫长也有短暂,有挫折也有收获。无论别人如何怀疑你的梦想,无论遭受怎样的困难与不幸,请像古银杏与昙花一样,带着微笑出发。(议论 感悟)

第四篇:考试作文托物言志手法写作策略

考试作文托物言志手法写作策略

考试作文托物言志手法写作策略 ??

一、托物言志作文的写法: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为了更巧妙地表达某种愿望某种感情—赞美或者谴责,歌颂或者批判,认可或者否定,常常会在动笔之际先来一番极认真极仔细的“选择”,以便选择一个足以寄托其情其理的极生动极具体的“物”,然后再紧扣此“物”,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它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此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的“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爱莲说》《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又如《白杨礼赞》,为了言“志”—歌颂团结一致、坚韧不拔的北方抗日军民,选择了“物”——大西北最常见的白杨树,这才“托物言志”,极出色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要注意:

??1.找准托物言志的“相托点”。相托点即所咏之物与要表达的思想意义之间相通相似之处。即“物”与“志”,“物”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时,自己的“志”要以“物”的特点为核心。“物”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2.抓住事物的特征状物。抓住物的特征才能体现文章的立意。精彩传神的状物才能使言志有所依托。

3.托物言志的文章重头戏在描写,这就要求作者善于细心观察,角度新,表现手法要新颖多变,语言要生动形象传神。

4.?寄情于物,塑造托物言志的艺术形象。在状写事物时倾注作者的深情厚意,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这份真情。这样的物就有了思想、有了灵性,而且具备了典型意义,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完成言志的使命。

二、学生托物言志作文练习:

请你仔细观察生活中喜欢的一种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例文一】???苔藓

??

苔藓,竟是这样一种很不起眼的绿色小生命:它没有云杉的挺拔高大,也没有花儿那样的阵阵清香。它只是一片矮矮的小生命,成千上万挤挤挨挨地生长在一起,默默无闻地点缀着大地。它在阴暗潮湿的角落,甚至在人迹稀少的冰雪极地,也照样顽强地生长。

??

苔藓是那么微小,甚至难以区分它们的茎和叶呢!这种植物,虽然没有可以炫耀的花朵和果实,但是它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却是值得赞扬的。

??

我爱苔藓,因为它有着坚忍不拔的生命

力。【例文二】???青苔青苔不

会开花,哪怕一朵小小的花;青苔不会结果,哪怕一颗小小的果。它们几乎被人们忘却了,但它们并未轻视自己的力量。它们默默地、执著地奋斗着,用自己整个绿色的生命渲染着块块岩石。有沃土和阳光,可以长出奇花异草,但在一块块岩石之上,除了青苔,又有谁能留下生命的颜色,开拓出茵茵的“绿洲”?!【例文三】火柴

?

火柴,细细的身子,绿色的头,它们平常而又渺小。近百根火柴睡在一个小小的盒子里,虽然挤挤拥拥,但是它们还是排列得整整齐齐,默不作声。等待着,等待着人们用上它们的那一瞬。

??

它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可是,如果没有火柴,能烹出香甜可口的饭菜吗?当火柴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一瞬,也就是它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们牺牲了自己,燃起了一团熊熊的火。它们不像蜡烛,用紫红光焰和洁白如玉的外衣打扮自己;更不会在燃烧的时候像蜡烛那样淌下伤心的眼泪,怜惜自己。它们毫不犹豫,“嚓”地一声,转眼就成了灰烬。这短暂的生命,竟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所以,我说它们是伟大而崇高的!【例文四】?珍珠与蚌

珍珠以圆润、光亮为美,所制的饰品往往得到人们惊羡的目光。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蚌,想过拿自己的生命来换一颗珍珠的蚌?

其实,蚌是伟大的,它一直在用自己的血肉含着一粒沙子,直至孕育出一颗珍珠,它牺牲了自己。而一颗珍珠又可以为我们带来多少惊喜。蚌在付出着,却没有得到什么。大概,这就是它所追求的吧。【例文五】???绿叶

喜欢上绿叶或许不只因为绿色,更重要的是它的平和而不张扬的个性。默默地,孕育着它的生命,一年就是一生,不必有漫长的等待,春天,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没有惊喜,也不需要关怀,在风雨,顽强地挺过这短暂而美丽的一生,当秋天到来的时候,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章,顺着风轻轻的飞舞,悠悠地打着旋,转着圈,在空中划下一道美丽的弧线,最后恋恋不舍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那么绿叶对根的情谊想必了就是如此吧!

三、托物言志满分作文:

???梧桐细语(话题:把握)

秋,梧桐叶落的季节。站在街道中央,看两旁一片片飘落的梧桐树叶,倾听它们的细语:“虽然凋零的命运我们无法摆脱,但在落下的一刹那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会跳出美丽的舞蹈,这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是吗?我走到梧桐树下,仰望,一片叶子打着旋儿,像在跳芭蕾,随风飘摇,像天鹅的羽毛,那是四小天鹅吗?这

变幻的舞姿让我惊叹,这软弱的、枯黄的、易碎的生命演出了最 美的一场舞蹈。(描写)那柔情中也蕴含着刚强,像是在极力让我相信,这样的优美,它是办得到的,这种辉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一叶叶、一声声,终于让我不再怀疑:即使失去再多,但有一点是我们可以掌握的,那就是自己的价值。

每每诵读唐诗宋词都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但每当读到李清照,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那位著名的女词人,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生命中,她失去了很多,丈夫、亲人、朋友„„她背负着国亡的痛与一些本不该受到的谴责默默地走着,她无法改变苦难,于是,她开始创造辉煌。她相信,人格、精神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于是有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领悟,有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她用自己掌握的,展示了自己的人格和才情,添进了自己的柔情与刚直,装饰了宋词,也如梧桐叶一般在失落时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一瞬间的联想让我陷入了沉思。生活是多彩的,种种诱惑常常会让我们失去了尊严、人格,而这些本来对我们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出身有卑微、娇贵,但人格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若这些失去了,那么手上将会空空如也,人与一般动物又有何差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表现的又岂止是一种英雄的豪情,简直是人与命运抗争的一曲壮歌!(议论)? 不知何时,手心多了一片梧桐树叶,我凝视着它,它不再是单薄的、弱小的、脆弱的叶子了,那枯黄早已闪烁出夺目的光芒。瞬间,我又听到了它的细语:“跳出最美的舞,这是我们所能掌握的„„” 手上突然觉得好重好重。释怀·超越(05常州??话题:?拥有好心情)植物的生生死死常给我许多感动,虽然我无法看尽人世沧桑,却能看尽植物的春发·夏荣·秋实·冬凋。

一次考试的失利常让我好几日都无法释怀。偶然路过一所古旧的房子,发现上面爬满了古藤,房子已多年未有人居住,可是暮秋之时,那金黄的叶子在残日的照耀下,散发出惊人的美丽。(描写)

我看得有些入神,可秋风吹来,叶子却开始簌簌的掉落。我甚至想阻止这场残忍的秋风。

最美的叶子是在暮秋,不舍,不舍,却还是落下。好像泰戈尔的诗。也许人生难的不是学会追寻,而是学会放弃。学会去留随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学会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议论)这时才俨然发现,掉落在地下的叶子也依然如此美丽。原来这就是美丽的心情。释然。?“如果你依

然这样不温不火,就别想胜人一筹。”老师的话灼伤了我的心。

依然是那片藤,只是半年不去,已物是人非。房子已经被拆,古藤也无处寻踪了。我也有些失落地看着这亘古常新的太阳,看它一程一程奔波,我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低下头,也许生命就是惊喜与失落汇成地吧。我看到那株藤在破瓦的压迫下,依然,傲然地抬起头来。即使叶子已经掉光,但那粗壮有力地枝干震撼了我。(描写)

原以为它早已自生自灭,只企盼来生,可是生命的力量如此伟大!连它都不知道今生不努力何以期盼来生,我又凭什么这样脆弱。当眼前与身后都是黑暗,能做的只有“看脚下。” 一株藤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前者让我懂得了每个人只是生命的过客,淡然地看潮起潮落;后者让我学会了苦难中绽放自己的美丽。(议论)

也许好的心情就是永远用平常心体会世界,若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个?“览物思事,淡泊明志”的人也好。(议论)?带着微笑出发(06南通??话题:带着微笑出发)?

当夜悄无声息地从屋檐滑落时,我透过茶水袅袅而起的烟气,看到了自己的——恬淡的微笑。?

也许夜给人的感觉是孤单寂寞的,我总是一个人孤独地梳理着自己的愁思,可越梳理越乱的愁思霸占了我的内心,怎么笑得起来?? ??

?

一、仰望银杏? ??

突然忆起一个夏日,我迈着沉重的步伐漫无目的地徘徊在那条小路。我止步抬头仰望,眼前是一棵高大粗壮的银杏。翠绿的叶儿像一片片小小的扇子,在枝头上颤动。叶片上还闪着丝丝亮光。一阵微风从我耳边掠过?,我仿佛还能听到树叶在枝头窃窃私语的声音。只是,这株银杏,若不是他的干粗壮虬曲,若不是他的枝苍劲有力,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它竟是一株已逾百年的古树。?(描写)

??

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我仿佛看到,在无数个狂风暴雨的夜晚,风是怎样肆虐地扯着他的枝干,雨又是怎样无情地溅打着他的叶片。(联想)然而古老的银杏始终面带着微笑,挺了过来,成为我眼前的这棵参天大树。? ?

?缝隙将阳光班驳成点点光斑洒在地上。我退后一步,阳光把我的影子挤得很短很短,树影却将我的思绪拉得很长很长„„? ??我仿佛听到古银杏意味深长的言语,带着微笑出发吧,孩子„„? ?

?

二、昙花吐香? ??

还是一个夜晚,是在门前的花坛里,我看到了昙花的美丽。那莹洁的花瓣,像是少女的纱裙,在月光下在晚风里翩翩起舞。那花,玲珑剔透,那香,如同凉凉的夜色一般向

四周扩散,沁人心脾,那美,让你惊羡得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昙

花还未等你说一句惊羡的话,她就要萎谢了。?(描写)

??

曾经以为,昙花是懦弱的,是悲观的,她只是在无人察觉的夜晚悄悄绽放。是没有面对阳光的信心与勇气吧。然而她的绽放足以证明,她是不需要舞台,不需要喝彩的,她将自己一生积蓄的美丽拼尽一刻绽放,那般从容,那般美丽,——只因她带着微笑出发,有微笑支撑她的信念,有微笑鼓足她的勇气,即使生命旅途短暂,但漫长也有短暂,有挫折也有收获。无论别人如何怀疑你的梦想,无论遭受怎样的困难与不幸,请像古银杏与昙花一样,带着微笑出发。(议论??感悟)?

第五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案)

教学目的:让学生达到对“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的初步认识和简单运用。学情分析:首先,八(3)班学生的语文程度参差不齐,作文能力千差万别。其次,对于一种新的写作手法的接触学生既新奇又忐忑,他们还有可能把另外一种写作手法“借物抒情”跟托物言志相混淆,这也是我们对学生的担心。另外,由于知识面的狭窄和理解上的简单,有可能写得千篇一律、牵强附会或者是无病呻吟,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教法设计:采用举例子和作对比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同步进行写作。教学辅助措施:教具,绿色树叶和枯黄色树叶;运用PPT展示一些自然生物。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诵读“爱莲说”,找出莲花的品质和作者想要达到的人的品行相一致的句子;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这与他喜爱莲花有关吗?

二、提出本文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即借助一种事物,通过对它生活习性或者生长环境以及自身透露出来的品质的描写,达到与作者所追求的人生感悟和精神品质的相一致,从而引导人们应该具备这样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志向。1,让学生再一次从“爱莲说”中找到作者对莲的观察以及感悟; 2,理解这种写法中物与人的相似点和共通处; 3,作者要传达的人生志向是什么。

三、教具展示,两片不同的树叶,果绿色的和枯黄色的,让学生观察并且思考,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思考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人应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就算是活成一片树叶也要有一种精神品质,外形微不足道的,但不等于生命毫无意义;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个体的优秀才能创造集体的伟大等等。学生讨论发言。

四、分析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1、教师点拨:平时写作文时我们会利用自然的风雨雷电,花鸟鱼虫来反映和衬托自己的情绪,如喜怒哀乐惧等,那样会更生动,更有强调自己那一刻的心理感受的作用,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人的情绪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环境又影响了人的情绪,这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托物言志就要深沉厚重得多,那是一个长期的观察和思考的积累过程,是生命的沉淀,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2、学生思考,讨论和自由发言。

五、话题训练:让学生说说平时都喜欢哪些植物,为什么喜欢呢,它们带给你怎样的思考?看看能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1、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发言和个人发言,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2、教师引导:提醒学生从校园里熟悉的植物开始,如松柏、桂花、万年青和爬山虎之类的植物。

3、教师在倾听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孩子们或平淡或奇特的想法,逐步把他们往物与人的关联点上牵引,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完善答案,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并加以肯定。

教学反思: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会有这样的顾虑,那就是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讲不清楚的话就把学生带进了云里雾里,在作文中一目了然地把错误展现了出来,所以在讲述写作手法的时候一定要把概念说透。这一次我就强调了这一点,借物随手可借,风雨雷电,花鸟鱼虫,表达的是那时那刻的情绪,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而托物就讲究的多了,此物要有品有质有礼有节,要和你立的志紧紧相扣,转换表达才可以自然流畅,直指人心,发人深思。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在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的时候,首先用的是现成的材料,爱莲说,莲花的品质是什么,用来说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以及对世人的劝诫,学生很有概念了,再举一个例子,看见绿叶和看见黄色的枯叶你会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显然是不同的,前者给人以希望,后者给人以落寞,因为是现场举例子所以学生也就有了思考的冲动,分组讨论的时候就很激烈,结果效果不错,有说兰花低调的,有说小草顽强的,有说竹子坚韧不屈的,有说青松傲霜立雪的,也有说爬山虎倔强的,看来他们还是很受阅读的局限,除了爬山虎,别的事物都是我们见得很多的,所以我强调的是写出与众不同来,但是转念一想,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我们又不能要求过高恰当的分析可以拨云见月,清晰可见。讲托物言志时很合时宜地例举了王安石的“咏梅”,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因为小学的时候学过,那时候只是死记硬背,现在提起来学生们最高兴的是还记得住,当时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它内在的情感和暗含的志向,现在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已经在形成的人生观的指引,很容易就理解了,好像大彻大悟一般,啊,原来这首诗不单单是写梅花呀,原来更有政治革新之后的人生顿悟,一切都是浮云,人的品质是什么时候都要有的。这样一来再看古人的诗词歌赋免不了多想想,看看有没有托物言志,这就叫有意注意,对他们在短时间内明白和使用这种写作手法是很有好处的。

下载写作手法——托物言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写作手法——托物言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托物言志散文写作指导

    托物言志散文写作指导 一、知识要点梳理 l,立意 (1)通过某种事物描状,表现某类人或某个人的精神品质。 (2)寓社会、世态、人生的某些哲理。a、写此物含彼意 b、明写物暗喻人。......

    托物言志作文

    最喜欢的花儿就是那梅花,我尤其喜欢它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那天寒地冻的冬天里,百花凋谢,惟有梅花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开得那么鲜艳美丽,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大家都以梅花为题赞美......

    托物言志作文

    粉笔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小的不值一提。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地跑到座位上,放好课本,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

    托物言志(5篇范文)

    托物言志类诗歌鉴赏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步骤 第一步:找出所咏物的外部......

    托物言志教师版

    学习卷 科目 语文 设计者 张文娜 高三 年级 班 学生姓名 ①视听结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

    托物言志诗歌

    诗歌鉴赏学案之托物言志 【学习目标】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

    托物言志作文

    昙花 昙花的颜色是白色,淡淡雅雅又让人觉得清新的白色。它的香气十分宜人,昙花枝叶翠绿,颇为俊俏,每逢夏秋夜深人静时,展现美姿秀色。此时,清香四溢,光彩夺目,花开时令,犹如仙女降临,......

    托物言志作文

    【第1篇】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可我更赞美梅花的傲雪怒放。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