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皮囊上市的时候,我还在关注着韩寒的微博,压见过韩为皮囊站台。
不过当时想着韩寒转型做了一个后,要推的作者太多了。再看看蔡崇达这个不怎么熟悉的名字也就算没什么要买的欲望了。
现在,韩寒的微博也取关了,却因为别人的推荐看到了皮囊。也算是了解了一个新的媒体人,我也好奇以前怎么没有太听过这个名字呢?我也是很关注新闻特稿写作的好学生呢。
在这个领域,太多的知名记者了,他们推崇着舶来的特稿写作,后来又改成为非虚构,用自己的气力在中国这个规模报道、官样文本盛行的环境里开拓着,即便他们以后纷纷换了行业,我也理解。
老是关心别人的苦难,还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来的实在。
回到这本皮囊,按我的阅读感受来说,书中有几篇让人印象深刻,但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阎连科在封面说,《皮囊》那么鉴定地走向自我、他人、回忆和当下,是这种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有污渍展现这么一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来。
这是外出的孩子最喜欢怀念故乡的原因。和前几天看的作品要求一样,“关注别人,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蔡崇达在离开自己的故乡后,回头看自己的过去,面对自己始终的要回答的问题。这本书是他的思考。
《重症病房的圣诞节》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超过同名的《皮囊》。也许是编辑为了营销的目的,选了这个比较吸引人的书名。
读后感画面感强,感情真挚又克制。这篇让我感受颇深。没有上时间住过医院的人真的很难理解医院的氛围,也体会不到病人、病人家属的心情。看他描绘的医院场景,这让人心慌,也让我感同身受。
医院比墓地还让人赶到无助,感到无力,感到绝望。是那种无能为力的绝望,葬礼是一切沉寂后的安静,医院却是生的煎熬。
但愿每个人都没有机会体会这种绝望、煎熬。
后来,蔡崇达在微信开了全民故事计划,里面的文章基本延续了《皮囊》的一贯风格,也是小人物的故事。我看过几次,和人间等其他非虚构的平台一样,打开率并不高,也做不到每篇必读。
反倒是,在不断修改我自己的一篇稿件时候,我倒是希望写出那些文章里的风格和角度。
中国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写了。各种奇幻、魔幻风格的故事一次次挑战着编剧的想象力,也给纪实写作爱好者提供着无尽的素材。
希望自己有机会写下其中的故事,再不济,读到也好。
第二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初印象
最先是在畅销榜上看到这本书,以及各位作家大大们的推荐和好评。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拿出来慢慢观看。于是我就满怀期待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关于《皮囊》
对于这本书,我就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看,其实就像是作者的自传一样。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体和灵魂的态度和思维开启整篇“皮囊”。前面的几章,比如《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写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大约是生活背景的差异吧,我并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触,唯一的不过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
感触最深的大约就是《厚朴》这篇了吧!整个故事围绕着厚朴的梦想和热血青春展开,其中又夹杂了现实和真实世界的残酷。作者说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很活得很现实的人,那么厚朴就是那个活在梦想里虚妄里的人吧!其实作者本身也有梦想,只是他的梦想很真实,化为了一个个实际的目标,寻求各种可能去实现。厚朴大约就是那种空有理想大喊口号,不顾自己自身条的不足,也并不怎么为之付出努力的人吧!其实生活中不乏这两种人,他们的结局是否更戏剧也未可知~
其实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同他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也侧面反映了这点。厚朴的“热血青春”,文展的“越走越远”,两个阿小的“故乡与家”无一不是现实与环境的产物。
浅谈
阅读书籍其实就像是在跟作家进行单方面无声的交流一样,你会读到他的想法,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了解他的三观。我把这本书当做作者的短篇自传来看,了解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但是,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是不赞同的。他以他的角度,他的三观,他对肉体和灵魂的看法来描写书中的每段故事,每个人物。我自然也会从我的角度,我的三观,我的看法来理解每个人物!
这大约就是阅读的乐趣吧,引发思考,寻找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印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第三篇:《皮囊》读后感
读《皮囊》有感
在《皮囊》中,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他的父亲,这个父亲不像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通过父亲的动作来展现对子女的深沉的爱。《皮囊》里的父亲他是一条生命。从年轻步入衰老,从健康走向疾病,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作者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开始各方面的不服输,到后面承认事实、接受现实,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父亲有着巨大的心理落差。
看蔡崇达的《皮囊》,在书写父亲这一篇总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没有《皮囊》中那位父亲的精彩阅历,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那么的不平凡。
儿时记忆中,父亲总是去一个叫广东的地方。等我渐渐长大,父亲被生活所迫,会选择去更遥远的地方,他的足迹涉及香格里拉,徐州等等。在家的我们总是盼着父亲回来,而父亲也总是只有借过年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回家多呆几天。父亲在家的日子总是热闹的,少不了来泡茶聊天的人们,父亲也偶尔会准备几个小菜,与他那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小酌几杯。父亲在家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年节时景,鞭炮声尚存,可父亲却不得不背起他的行囊,再次选择远走他乡,尽管有万分不舍,可还是不得不这样做,因为生活不允许他赋闲在家。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不愿选择背井离乡。父亲就是这大部分人中的一个,他说,如果条件允许,他不想再出门了。月是故乡明,我们都渴求家的温暖。心疼父亲,当白发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他黑发丛里冒出时,我知道,父亲累了,这些年,他为了给我们更好的生活,只能选择远行。我们需要他的陪伴,而他也需要我们给予的温暖,然而,现实生活却不能满足我们小小的愿望,一切都用那句“条件不允许”带过去了。
我们渐渐长大,而父亲在衰老的路上也越走越远。脸上爬上了皱纹,两鬓开始生出白发,然而他还是不得不选择远行。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用他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属于他的世界,继而给予我们更稳定、富足的生活。现在的我忽然好想吃父亲做的菜。
第四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0篇
《皮囊》读后感1很早之前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书,于是也放入了书架打算抽空读一读,今天在火车上利用整块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此书的评价大概是有两个极端,我也并不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的非常完美,关键是要看读者自己的着眼点,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读书人、评书人,言语可以犀利,但是绝不能刻薄。
于糟糕的那个极端的评论者来说,大多数皆认为该书文笔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画的人物展现出了狭隘、阴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写这篇书评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读这本书虽然平淡,却感觉很真实,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达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觉,这或许与作者作为记者出身,又经年累月做以真实性出发的报道有一定关系吧。我们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而惊天动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个人的人生中又能经历几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复杂多样的灵魂、人性,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不必说,人类是崇尚美好的,但没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没有了那些狭隘、阴暗的一面只会显得不真实,倘若人性中没有了阴暗的属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过这些无限真实的人生经历,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层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生历程,总能引人深思,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手里人生方向盘的转动带来一些启发。
《皮囊》读后感2有一群爱读书的朋友。读完一本书,自然而然的就愿意与其分享。
那天也是如此,说起蔡崇达写的《皮囊》一书。
有的朋友说以前读过,但是过了许久,有些情节已经模糊了,可是那个“倔强”的一定要盖房的作者母亲,一直在印象却十分深刻。
母亲这个人物是写《母亲的房子》那一章节里,作者写他自己的母亲为了盖房子,经历的许多波折,而盖房子也是“母亲”的生活希望的信念。
这本书里不止是“母亲”这么有着一个鲜明性格的人物,里面的每一章都有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在《皮囊》里的“阿太”、《残疾》里的父亲、《张美丽》里面的张美丽、还有《阿小和阿小》里的两个阿小以及《天才文展》里的文展、和《厚朴》里的厚朴,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与作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或是“母亲”那样倔强、或是像“阿太”那样内心澄明、或又如同“文展”那样无师自通的自律还有和“厚朴”那样放飞自我的“自由”……那一个个角色,在人群里穿插,在岁月里游走。
某个时候时候或许有种错觉,书里面那些生动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某一个人,是亲朋好友、邻里街坊、是同学同事、也或是只是每次见面熟络而不知道姓名的某一个人。
他们就这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擦肩而过,却经常在某一个意识中影影绰绰,又或许是我们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一个连自己都不曾发觉的部分。
其实自己未必真的了自己,就像书中的人物文展和厚朴,当时都以为自己会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走向他们内心深处的成功之路,可是尽管他们的性格一个极其“自律”;一个放飞自我“自由自在”,可是结果却终究因为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存在的致使缺点,而连他们曾经认为的普通人都不如,一个颓废度日,一个以致丧命。
于大多数人而言,看似整天忙碌,其实自己未必就真的了解自己,而读一本如果能像照镜子一样,反观自己难道不是一件特别有益的事情吗?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说,以我观书,以书观我。
是的“以书观我”,很庆幸在这本让人不舍释手的《皮囊》,看到了自己的某个部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再次重能从中看到并发现更多的更全面的自己。
《皮囊》读后感3突然发现书客这个平台,正好活动里有准备看的书,所以就参加了。
一开始《皮囊》无意间翻过没看,后来补起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深得我心,因为我是通过自虐性登山来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们的生命本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后边关于母亲与父亲的故事,家庭里一个人的疾病随着时间慢慢消耗着这个家庭的希望,这样的故事在农村不少见。有时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难来临的时候乡亲们的冷漠与旁观。
张美丽的故事,人言可畏,闲言细语如刀般割着张美丽坚强的心。
两个阿小、文展、厚扑,以自己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并努力疯狂的冲向自己向往的地方。阿小们只会模仿,没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去追求。文展足够努力,但太较劲,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这自以为是的社会。厚扑追求激情、挑战和自由,可惜生活梦想飞的太高,没好好走过什么路。
写作是一种内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当自己动笔去写的时候才会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这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也是一本内观自己的书。
《皮囊》读后感4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样规划?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样规划?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5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胸口郁积着一股气,怎么也出不来,说不出的难受。
这本书前半部写得有点消沉,又很真实,让人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们想改变生活,追寻梦想,结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践踏。所谓的梦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加无助。
“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最近,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是不想参加,是没有了热情。我害怕人多的时候,害怕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发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阵狂欢之后,回来更加落寞。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发时间的方式,看书。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反而读的多了一些。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宁。
我看书慢,这也是之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太耗时间了。然而这现在成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书可以打发更多的时间。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两个小时。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觉的点了。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有勇气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辞职道别时跟他说的。
怎么生活?我似乎想过这个问题,似乎又一直也没想明白过,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
“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
是的,原以为是为父母的期望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了一些东西。曾有过宏大的理想,到头来却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不得不过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把之解释为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儿女的责任。实际上呢,这或许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自己懦弱无能的托词。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小时候我从农村搬到县城,之后去省会南京上学工作,再之后去了扬州工作,现在又辗转到了苏州。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无不是风景秀美,人文荟萃之地。处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无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我知道这是什么景点那是什么中心,但是这些都与我无关。朋友说等你买了房子就有了归属感。是么,房子于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家里也有这种感觉。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或许是闲的大发了,想法太多。也许,下一刻我会去大上海,曾经觉得无比拥堵嘈杂的魔都,或许那里的忙碌紧张能稍微填补我的胡思乱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们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没有什么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学和青春,我努力回忆自己的大学,竟也没有什么印象。我有些发慌,我存在的痕迹都没有了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傲,鄙视思想浅薄,鄙视随波逐流,鄙视世俗市侩,鄙视目光短浅,鄙视素质低下。甚至为此而觉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并不觉得有钱多了不起,当官就能怎么样。虽然,暂时做着不好不坏的工作,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会有成功发达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样,只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
想那些有的没的耗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读点书。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们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读书的意义在于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在于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在于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获得心里的认同,最终获得片刻心灵的欢愉。
《皮囊》读后感6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我似乎也脱离了肉体,只剩灵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岁,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皮囊》读后感7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作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断箭神威读后感-《皮囊》。“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自己一直刳着一只断箭打仗。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断箭神威读后感-《皮囊》。于是,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感悟] 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潜发潜能,让你充满力量,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和事业的奇迹。然而,信心必竟只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如果离开了自己所据有的条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难以变希望为现实。很多人把希望、梦想和自信等同起来,以为自信就是不切实际,无论任何事情只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就能达到目标。其实这是对自信的误解。你相信长生不老吗?你相信你真的能够移山吗?你相信自己可以做总统吗?这些问题看起来好像很可笑,然而很多企业和职场人士实际经常也会犯下类似的错误。例如时下有不少企业动不动就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标榜为公司的愿景;有些职场人士不顾自身条件,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心想求得更高的职位或是高薪报酬,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凡有所作为的人总是能够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脚下踏出一条远行的路来。如果盲目的自信,以为自己可以一步登天,这样空有一腔热血,怀抱一些不切实际的抱负反而对自己是有害的。因为盲目地追求一些过高的目标可能让你死于乱箭之中!
《皮囊》读后感8选择《皮囊》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作者蔡崇达。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听过他的讲座,讲座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但对于那一系列头衔却记忆深刻。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一个80后,从记者一步步做到主编,年少有为,蔡崇达本身就是一个奋斗励志的榜样。出于一种崇拜的心理,我开始阅读《皮囊》。
在书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书中的故事,关于亲情,关于故乡。那些问题,关于人生,关于活着。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以在差异中又存在着共鸣。
书中写的最好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一辈子活得坦然而硬气。家里人祭祀杀鸡时,有只鸡撒着血在祠堂里乱跳,阿太将鸡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样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时切断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声,而全家都因此慌乱开来。
阿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不是什么文化人,只是个神婆,然而这话却说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让灵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温暖的,逸乐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耻的。我们活在这世上,周围充斥着喧嚣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我们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却从不曾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庆幸,借着读《皮囊》这本书的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自己之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规划。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读后感9刚看完日本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就来看蔡崇达写的《皮囊》,其实之前听说过这本书,但都没有时间去看,原本打算看完前几天在淘宝买回来的书籍,后续再买这本书回来看的,那想到手机弹跳出来一个微信读书,让我下载看书,因为为了保护眼睛,我已经很久没有在手机上阅读了,都是买纸质书回来看,但这次还是破例在微信上看书了,而且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他让我了解到皮囊只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具皮囊,看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蔡崇达的灵魂是否万里挑一,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看完这本书,让我认清了自己和内心,从这里我认定了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如何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走什么样的道路,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这具皮囊。
1、当我看到他描写父亲时,从他父亲离开,回来.留下.生病,锻炼到绝望再到离开,我瞬间泪崩了,一个真正写过文字和感受过亲情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深抠自己心上的文字,不经过深挖和对过往深刻的回忆和眷恋很难写出这么深刻动人心扉的文字。
他父亲瘫痪时,他为了能攒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不停的工作,几乎很少回家,直到父亲不幸意外过世,他看到自己那张已经被父亲摸的发白的照片,他后悔了,父亲其实想要的其实是希望他能多回来陪伴他。
那一刻意识到了这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多少孩子打着为了父母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万年,在外奔波忙碌常年不回家,其实父母要的不多,只想孩子能一年内多回家几趟陪陪父母。
而不是等父母有一天离开了再去懊悔,为什么没有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
2、读到天才阿展哪里我也沉默了,一个天才拥有一个缺陷兔唇,他通过自己出色的高标准和领导力,让一帮小朋友臣服与他,但他却只是把他们当做锻炼自己的试验品,久而久之他的性格也养成了自己自私的个性,他如愿远走他乡上学,但他却用扭曲的思想看待自己的故乡甚至痛恨,一辈子都不愿回来,蔡崇达怕被他那些负面的情绪影响,开始远离他。
但天才阿展最终也没能如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蔡崇达努力过上了。
是啊!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利用,但不能理解他的自私和对故乡的仇视,更不能扭曲自己的思想,同时一个人就算是天才,也不能太过于压迫自己,期间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确有压力有压迫,但再大的压力和压迫也要一步步来,如果太过于在意和紧绷会让我们变得功力和自私,最终浮躁。
甚至在出现一些打击时,心里的安全防线会全数崩塌,有的心理强大的会再次站起来,不强大的可能会一直消沉下去,甚至有的还会选择自杀,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通病,为什么平时很乖很听话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自杀了的原因和罪魁祸首。平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把他们压的太累了,以至出现在一些挫折他们软弱的内心就承受不住了,所以只有选择离开。
3、读到厚朴时,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我们年少时那个不是打着青春谁不疯狂的旗帜,来挥霍自己短暂的青春岁月。
在蔡崇达务实和紧张的,计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时间,打工需要多少时间,还有赚学分和实习,厚朴却在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乐团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缠绵的幸福画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里。
厚朴在遵从父亲告诉他一个故事,一个常青藤毕业生到某世界五百强企业面试,那企业的董事长问他,你大一干吗了?那学生回答,用功读书。读后感大二呢?认真实习。大三呢?模拟现实试图创业。你挥霍过青春吗?没有。你发泄过荷尔蒙吗?没有。然后那董事长就叫那学生出去,说你还没真的生活过,所以你也不会好好工作,等补完人生的课再回来吧。
他不觉得这是骗人的,而觉得是真的并且很认同,以至以这个为为例来挥霍自己的青春,从此越来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开始不断的换女友,打架斗殴,活在空想的梦幻世界里不愿放低务实自己,以至黑狗达打电话让他劝劝厚朴时,他父亲却说,年轻就让他折腾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拥有这样的父亲,他是很难在改变了。
在后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诉黑狗达,黑狗达告诉他他愿意他会想办法为他像校方说好话让他回归学校从新开始学习进而完成学业,但厚朴却觉得这是看不起他,让他耻辱,最终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里崩塌崩溃,到最后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
这让我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的一句话有多重要,他有时候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好比《人间失格》里的太宰治,他因为比目鱼的不愿坦白和坦诚,而是用高姿态告诉太宰治如果你好好听话,我会愿意帮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诉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学校上学,你家里会承担你未来的生活费和学费,但他没有直接说明,导致在这里改变了太宰治未来的人生轨迹,厚朴也因为父亲常说的青春是需要拿来折腾的,从而改变了厚朴的一生。
这是一本认清自己现状和认识自己内心的书籍,愿我们从这本书中看清自己,未来更有意义的感受生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会像指明灯一样,为前进的人照亮正确的人生方向,恶言同样也会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狱,更甚至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人生轨迹。
《皮囊》读后感10作者是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蔡崇达,在这本书之前从没听过的名字。说到买这本书的理由,也许是韩寒的推荐,也许是刘德华的第一次作序,也许就因为封面那句”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说作者的外婆,一个简短有力的故事。知道了在福建闽南地区,外婆叫阿太,阿太称作者为黑狗达。阿太那句”肉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让我对这位老人家肃然起敬,连手指被切断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还真让人有点心疼这个阿婆。要经历多少我们这个年代无法想象的辛苦,才能说出如此倔强的话来!我们或许真的太溺爱这个躯体,以至于我们的行动越来越缓慢,没有了年轻时的轻盈,没有了一无所有时的无畏,反而越来越沉重。我想是因为我们这副瘦小的躯体难以承受我们逐渐膨胀的欲望吧!
《阿小和阿小》,一个是随时要去香港定居的小少爷,一个是溜须拍马的叛逆孩。小少爷有着当时从香港带来的一切新鲜玩意,是如此的让人嫉妒,可这个高高在上的小孩觉得自己随时都是要离开的人,并没有融入同龄的孩子中,叛逆孩成为了他比较固定的玩伴,一个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玩伴。该走的还是走了,走不了的哪也去不了,叛逆孩出了车祸退学最后结婚生子成了渔民,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小少爷去了香港没多久,父母就破产了,父亲也去世了,过上了穷困的日子,最后做了业务员,天没亮就要起床,天黑了坐一两个小时车回家,听说快升经理了。我拼命离开的家乡和心驰神往的大城市,到底哪里才是我们该停留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欲望会因对其施加的压抑而愈发的强烈。或许当我们去走过一遭之后,我们的心会给出答案,当然时间是不会赔偿给你的,逝去的青春就是你要买的单。
《天才文展》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时间是文展,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必将有一番作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来鼓励自己。直到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看不起,或者你曾经怀着高高在上的心态帮助过的人,已经混的比你好多了,或者过上了你想要的生活。你就会明白,你最大的与众不同可能就是想的比较都多而已。其实我们大多都是流浪者,所谓的一番作为也只是世人对成功的谣言。特别喜欢书中的这句——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厚朴》欲望引领着我们年轻时的叛逆,青春是我们正当疯狂的借口。方与圆中提到:”我们都即将成为却永远也不会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我们脑海中总有一个幻想的自己,他有着我们缺少的品质,一种类似超我的存在,或者就是超我的一种。我们不断的想靠近这个自己,却永远也无法达到,总有一个更好的自己会出现在比你现在优秀的自己的脑海中。可当我们离他渐行渐远时,叛逆就会来填补我们失去的平衡,直到我们完全失去平衡。其实我们都有一种病,一种欲望没得到满足的无法自拔的病,想要成为欲望下幻想的自己,想过着你当下自认为幸福的生活。殊不知病态的是自己,嘲笑的是未来的生活。
这是作者半生经历的一些点滴,是一些刻在骨子里的疑问,他用这本书向自己提出了这些始终都要回答的问题。男人三十不惑,确实是提问的好时机,我看到了他的回答,当然这是属于他的回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也都有离开皮囊的那一天,所以我们也终将会向自己提问,希望我们都有属于自己回答,而不是人云亦云潦草一生。
第五篇:《皮囊》读后感
员召军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甚至各种网络软件上也到处流传,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99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无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迈的身躯里,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着的是对活力的憧憬,然而这一一切却只能永远被困在这副苍老无力的身躯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话“在阿太的生活观里,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我认为《皮囊》一书写的最为感人的是发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父亲的不幸,母亲维护爱情的独特方式。她一直坚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义无反顾。作者当时很不理解,毕竟自己家过得很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亲不管这些,她一直坚持建房子,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母亲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脸面,她希望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问卜,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读后感.有时候有这种信念是一种好事,起码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你的信念还会支撑着你的肉体一路前行。这一点作者的母亲完美的诠释。
人民的经历是时代的经历,人民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我们是平凡的大众,也是不可或缺的群体,我们是社会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们的灵魂,那么这副躯体也只会是奄奄一息。在《皮囊》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他们一直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