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一)对生活的再思考
--读蔡崇达《皮囊》有感
浮云骑士
最近,在空余时间阅读了蔡崇达的《皮囊》,购买这本书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在畅销榜上高居前列,摘要的描述也着实打动了我那一刻购买时的心情,于是就好不犹豫的将他点入了购物车,然后下订单付款。
此书也最终没有让我失望,在大约2个静谧的深夜里,我被吸引着阅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分章节描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而这个孩子恰恰就是本书的作者蔡崇达先生。我很诧异,能够在这样的年纪(33岁)就勇敢和如此深刻的把过去与现在的点滴,不少我认为是难以诉说的生命之重,展示给读者,没有做任何遮掩,实属不易。
《皮囊》的文字的直接的、深刻的、动人的,每一个章节讲述的故事都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我的思考,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它已经很难得。在这个读物繁多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触动心灵的文字,也是一种机缘。
在《母亲的房子》里,我看到了一位苦难、朴素、固执、坚强的母亲形象,在丈夫很年轻就因为疾病丧失了一半的身体机能的情况下,她义无反顾的撑起了这个家,与两个孩子一起为生活乃至生命而抗争。读到“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的时候,我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尊严的,只是对于尊严的定义各不相同;读到知道房子已经成为拆迁的对象,父亲已经去世的情况下,但还是坚定的抢建完四层楼的房子,我也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最朴素的表达和坚持。因为学历、知识结构和经历的问题,母亲缺少很理解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能力,但是她从来都是爱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和家庭。所以,不管你的母亲怎样对待你,请尽可能的善意去对待她,因为她始终是生你育你的妈妈。
在《阿小和阿小》里,两个儿时认识的小伙伴,都叫阿小,但是生活的轨迹和最终的命运却相差千里。一个从小就家境殷实,并且很快就被父亲移民到香港;另外一位则是沉默寡言,相当叛逆。可是故事的就结果却是,移民香港的阿小,因为父亲的不幸,很早就失去了最坚强的依靠,并且在香港受到当地小孩子的嘲讽,整个生活都陷入了不幸当中,最终成为一名香港最底层,生活不顺意的市民;而另外一位阿小,也成为了父亲所要求成为的渔民,但是每天可以骑着摩托开心的在海边飞奔,有着一栋小洋房,娶了媳妇,很快就有了孩子,也算其乐融融。世界就是如此的奇妙,你猜得到开始,却不一定知道终点会如何。
在《天才文展》里,好朋友文展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过怎样生活,并且早早作了准备,似乎在一切都是按照计划好的生活轨迹行走的时候,却峰回路转,因为无法在城市立足,最后又回到了小镇,成为一名电工。而一直被指导,仰望这位哥哥的黑狗达,却走出了小镇,在北京立足下来。儿时的好友,已经成为了陌路人。有点让人伤悲,有计划、肯努力的人,因为出身,因为性格的原因,最后还是没有获得他想要的成功,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觉得此刻成为了真理。当然,在那个刚改革开放的年代,体制还在决定很多东西,想实现屌丝的逆袭,甚至在城市中获得立足之地,实属不易。时至今日,整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却越来越不易,中国的未来又将会如何?
在书的最后两个章节,我认为是作者对于前面所有故事出现的深层次思考和原因分析,分布在《回家》和《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里。“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怎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解答的”,“我要怎样的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作者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我们想过怎样的生活,是要赚很多钱,还是说要成为权贵,又或者走向何地?每一个人的回答都不同,但是当你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在显示出力量。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你所选择的明天。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的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用最真诚和感恩的心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与人为善,懂得感恩,坚持不懈,让生命有更多的精彩与快乐!
家中
2016.9.4皮囊读后感
(二)有感于蔡崇达的《皮囊》
田小田
《皮囊》这本书,说它是小说或作者的自传都不是十分的准确和全面,内容没有鸡汤文一样的励志和鼓舞人心,也没有娱乐消息一样的轻松愉悦,更没有“大家”文章里的强烈的文学性,它由一个个的故事构成,而这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父亲瘫痪后全家人的挣扎与痛苦、倔强的母亲明知道房子即将要被拆除还是坚持花费“天文数字”般的金钱将其盖好、天才文展的漠然离开、厚朴的崩溃自杀等,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讲故事的口吻,缓缓如水,一一道来。每一个故事看似简单,用心的人却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赠与我的。我曾经一口气读完过这本书,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时光,近来又第三次读完了这本书,依然感触颇深,于是,郑重推荐朋友一读此书。
以下是此书带给田小田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现在到达的,是整个世界的入口,你以为再走进去,就是无限广阔的可能,你以为和自己迎面撞上的就是整个世界。而最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以为的而已,但是这已经足够幸运。因为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不曾发现这以为只是他以为。
那个总是说自己在谋划伟大事业的天才文展,最后在现实的打击下明白自己并不能如自己所愿将这些曾经在脑海中的宏图伟略一一实现,选择了远走他乡,守着电塔做着简单的维修看护工作度日。
那个把自己的名字和英文HOPE联系起来的厚朴,用自己的想象将未来、梦想、青春和欲望喂养得无限膨胀,却始终不肯低下头为此真正做点什么,最终选择了自杀。
那个做着香港梦,看起来有些孤僻有些高傲的阿小,在经历了梦想破碎、严重车祸之后,终于学会了现实与梦想如何相处,在乐得享受房子、妻子、儿子、黑狗就是他的全部的时候,依然能够在捕鱼结束之后骑着摩托车沿着海岸线狂奔,一如年轻时候香港梦里边的帅哥一般。
有时候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很多时候活得太过用力的人往往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存在好像时刻在提醒你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于谁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长,也许务实而细腻对我来讲,是最美丽的情怀。()未来那么远,务实而细腻的过,不断学习如何与生活讲和,学习如何低头做些实事的时候却还能依然保持当初的情怀,就像阿小的和黑狗与摩托车。
皮囊读后感
(三)白平
作者是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蔡崇达,在这本书之前从没听过的名字。说到买这本书的理由,也许是韩寒的推荐,也许是刘德华的第一次作序,也许就因为封面那句“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说作者的外婆,一个简短有力的故事。知道了在福建闽南地区,外婆叫阿太,阿太称作者为黑狗达。阿太那句“肉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让我对这位老人家肃然起敬,连手指被切断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还真让人有点心疼这个阿婆。要经历多少我们这个年代无法想象的辛苦,才能说出如此倔强的话来!我们或许真的太溺爱这个躯体,以至于我们的行动越来越缓慢,没有了年轻时的轻盈,没有了一无所有时的无畏,反而越来越沉重。我想是因为我们这副瘦小的躯体难以承受我们逐渐膨胀的欲望吧!
《阿小和阿小》,一个是随时要去香港定居的小少爷,一个是溜须拍马的叛逆孩。小少爷有着当时从香港带来的一切新鲜玩意,是如此的让人嫉妒,可这个高高在上的小孩觉得自己随时都是要离开的人,并没有融入同龄的孩子中,叛逆孩成为了他比较固定的玩伴,一个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玩伴。该走的还是走了,走不了的哪也去不了,叛逆孩出了车祸退学最后结婚生子成了渔民,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小少爷去了香港没多久,父母就破产了,父亲也去世了,过上了穷困的日子,最后做了业务员,天没亮就要起床,天黑了坐一两个小时车回家,听说快升经理了。我拼命离开的家乡和心驰神往的大城市,到底哪里才是我们该停留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欲望会因对其施加的压抑而愈发的强烈。或许当我们去走过一遭之后,我们的心会给出答案,当然时间是不会赔偿给你的,逝去的青春就是你要买的单。
《天才文展》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时间是文展,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必将有一番作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来鼓励自己。直到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看不起,或者你曾经怀着高高在上的心态帮助过的人,已经混的比你好多了,或者过上了你想要的生活。你就会明白,你最大的与众不同可能就是想的比较都多而已。其实我们大多都是流浪者,所谓的一番作为 ,也只是世人对成功的谣言。特别喜欢书中的这句——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厚朴》欲望引领着我们年轻时的叛逆,青春是我们正当疯狂的借口。方与圆中提到:“我们都即将成为却永远也不会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我们脑海中总有一个幻想的自己,他有着我们缺少的品质,一种类似超我的存在,或者就是超我的一种。我们不断的想靠近这个自己,却永远也无法达到,总有一个更好的自己会出现在比你现在优秀的自己的脑海中。可当我们离他渐行渐远时,叛逆就会来填补我们失去的平衡,直到我们完全失去平衡。其实我们都有一种病,一种欲望没得到满足的无法自拔的病,想要成为欲望下幻想的自己,想过着你当下自认为幸福的生活。殊不知病态的是自己,嘲笑的是未来的生活。
这是作者半生经历的一些点滴,是一些刻在骨子里的疑问,他用这本书向自己提出了这些始终都要回答的问题。男人三十不惑,确实是提问的好时机,我看到了他的回答,当然这是属于他的回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也都有离开皮囊的那一天,所以我们也终将会向自己提问,希望我们都有属于自己回答,而不是人云亦云潦草一生。
第二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肯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许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后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经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马上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永远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后的样子,我依然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到底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皮囊》读后感2
零零散散用了两个周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从阿小开始,我便有些拒绝继续,或许我开始嫉妒作者可以把人看的那么通透,有时会怀疑,蔡崇达笔下的那一个个努力生活的人是不是真如他想的那样,那个年龄的“阿小们”会有那样复杂的想法吗?天才文展是否真的如他所说?他们的故事会让人觉得沉重,用尽全部力气想要改变,只是最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写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与自己形成对比,仿佛炫耀什么一般……这让我很厌恶。看到最后反而没有反感了,可能是下面他的这段话:
“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很喜欢那个倔强的阿太,可爱的父亲,还有痴情的母亲。不可否认,被<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里为父亲放烟花的儿子模糊了双眼,本能的喜欢一切能被感动的东西。
《皮囊》读后感3
或许因为生活环境相似,或许因为作者文笔出彩心思细腻,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的同时带来了感动。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1、在边陲小镇中,身边也有很多像阿太这样的长辈。他们会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去田间引水入田,七八十岁的老人挥着锄头挑着水,他们会去外公的杂货店买菜籽的时候互相调侃......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2、自懂事起,特别在小学6年级至高一的这段时间里,身边有很多个像文中阿小这样的人。出生地和原生家庭确实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这些生活在落后乡村的孩子,我们渴望着那些新鲜的事物,广州香港的高楼大厦车火通明。很多人渴望着,模仿着,不顾家里的反对和排斥去追随,意义在哪儿。
3、文展,厚朴的故事给了我一点警醒。
4、张美丽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那些被村子里的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的年轻姑娘。
这本书就像是我很熟悉的雨后泥土味。
《皮囊》读后感4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虽然其中很多情节我总感觉有种“开挂”式夸大的嫌疑。)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顾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计划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大学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研究生推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来就十分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皮囊》读后感5
看书评里有很多关于作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话,其实看的过程中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越看到后面,就会越明白皮囊和现实的意义。我们都执着于追求表象,却总是习惯性的忽略表象背后的真实。生命很短暂,短暂到我们都来不及细细体会已经流逝的生命阶段,然后新的年龄阶段又马不停蹄的赶来,然后再匆忙的逝去,以至于让人手足无措,手忙脚乱,然后周而复始的开始和结束每个生命阶段,多可怕!生命又是漫长的,每一个抉择都是不容易的,我们或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纠结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乃至更长时间,选择的过程太痛苦,痛苦到感觉时间像个压力泵,行走太慢压的我们喘不过来气……但是,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认识自己的内心,倾听别人的内心,慢下来去了解和体会,试着去理解别人,试着换位思考,试着换个心情去爱这个世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做不了有趣的人,做一个认真的人也是可以的。(感觉有趣的灵魂除去灵魂两个相似,就是幽默细胞的多寡了,奈何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段子手。我呢,也就做一个认真的人吧)
《皮囊》读后感6
这本书早已被推荐,看到《皮囊》俩字,我下意识把它当作一本小作家写的多愁善感的青春文学,扔到“杂书系列书架”,久久未翻。
直到有天看到一篇文章叫《阿太》,觉得写得很好,能够让我想到自己的祖辈们。于是搜这个叫蔡崇达的作家,没期望百科有这个人,然而搜到了,著有《皮囊》。于是这本书就被掸了掸灰尘,来到了眼前。
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作者印象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人,而我也曾不自量力的写过十几篇关于自身的文章自娱,这时觉得看到了一个标杆。
让我惊奇的是这书中竟也有《我的神明朋友》,因为我也曾写过这样标题的文章。于是更觉亲近。
关于书中的叙述自然不必赘述,看到某一页有50甚至70条的评论时,我知道这本书毋庸置疑是本好书。
看完之后,深感相见恨晚。
《皮囊》读后感7
今天是在同学家里看完了这本开篇很久的书,皮瓤,刚开始没觉得自己能好好的看完这本书,没想到自己越往后看自己越平静,也越来越深沉,看着这本书,想想自己,想想周围的人,想想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想想自己说要留在的地方,想想小时候的梦想,想想自己的现状,不停的想,不停的想,其实我一直都觉的自己还是个孩子,可是自以为的这个孩子,如今也快年满三十了,呵呵,有点害怕,没了以前的梦想,不知道自己还在追求什么,能追求什么,还一直在想.....要去去深山老林,去拜访那些老艺人,去寺庙里净化下自己,去看看大好湖山,可是这一直在想想的层面,那个我却被现在自己的束缚住了,上班养活自己,可是自己又没能付出努力让自己现在的生活变的更好,自己一直没有努力过,自己明明知道,却还不努力,哎,这种病得治啊,这种病挺严重,得治,必须治,慢慢的给自己列些计划。
想想小时候的梦想,努力吧,不光是为了现在的自己,还为了那个能实现那些想法的我,充实自己,不断学习努力,平常心,好好生活,也希望自己内心处能永远保留着那点幼稚.....
《皮囊》读后感8
其实我是想好好静下来,写一篇长篇大论来谈论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理解的。但我笔力有限,不知如何表达,我只知道我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喜欢,是一种文字浸入心脾,渗透到每根血管每个细胞的享受,是来自心灵的震颤。我本书,就像前言说的一样,是一盏明灯,是一本我想一口气(我确实是)读完的一本好书。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又细腻动人,没有铺陈辞藻,炫弄写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字,真。只有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触动读者,才能引起共鸣,这本书做到了。作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笔一刀都是痛楚,他敢于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凡的人,讲他的童年,讲他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长。他说的很多话,非常的直白,坦诚。而且我发现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还是自己挣扎的内心,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关于自己,关于父母,关于生活。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去做的。
《皮囊》读后感9
首先,文字很优美,读起来很舒服,但有些地方总感觉有些刻意,不够自然。
其次,故事很感人,尤其是写亲人的几篇,阿太的人生哲学、父母的爱情故事都足以让人深思和落泪;写朋友的那几篇读起来感觉有点怪怪的,虽然说是揭示贫穷环境下个人理想的脆弱,但总能读出作者的优越感(或许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不是很喜欢中间几篇,包括“两个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结尾的几篇都比较短,开始哲理性收尾了;最喜欢的一篇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特别是里面那句直击灵魂的“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勇气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敢面对现实,所以只好用所谓的“梦想”和“责任”来为自己开脱,不过,每个人最终要跟自己和解,回答怎么生活的问题,说到底,家才是每个人的归宿,感觉这也是作者绕了一大圈想表达的东西。
《皮囊》读后感10
《皮囊》这本书是我去年在诚品书店购买的。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苏州诚品书店。一进门,就冲进儿童阅览区,希望能找到一本与我品味相匹的书籍。可令我失望的是,放眼望去,竟是一堆堆幼稚的童话书和幼儿园小朋友才看的识字书。压根没有一本适合三年级小学生的书。
没能买到一本书,我心情低落极了,闷闷不乐的跟着爸爸妈妈去成人区。在成人区,我百无聊赖,就随意翻开一本书,漫不经心地读着。慢慢的我被他那生动的故事,深奥的文字所吸引,找了个座位,饶有兴趣地“品尝”了起来。后来我看的不过瘾,便让爸爸把这本《皮囊》买了下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蔡崇达,他是个从小在偏僻的闽南村落长大的孩子,在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世了,从此,他就成了一家之主,照顾妈妈和姐姐。他在一生中,遇到过不同的人,如,傲慢的阿晓,生活在新世界的厚朴,天才文展,石头般的阿泰等。一个个悲伤欢乐的故事,引领我走进崇达的生活,让我体会到他那贫穷的家的艰苦,感受到作者对家的思念。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舒适、有的艰难。而这本《皮囊》,就把我带进了这个“乡巴佬”的生活,让我感受了一回“艰苦”。
《皮囊》读后感11
这是一本写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亲人,写自己的朋友,写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对当代作家的耳闻是相当闭塞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蔡崇达,第一次读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他的文字。很真实,我指的是他这个人。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我非常愿意读一些作者所写的自已故事,不仅仅是因为真实,还能让我了解不同人的性格和生活。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我们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所接触的人和感受的情感都是有限的,唯有读书才能为我们在各自的小世界里开一道窗,让我们有幸去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另一种真实的世界。我们不需参与,只是一个观看者。
皮囊是一本很好的书,它适合你在清静悠闲的时候,舒服地坐下来,认真地欣赏阅读的。请不要急于把它读完,如果你有事尽可以去忙,只要插支书签就好,待你忙完后可以再慢慢地欣赏它。我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皮囊》读后感12
书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我想这才是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饱受争议,看到了褒贬不一两极分化严重的书评的理由。
对我来说,很多很多类似的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相似的痕迹,让我实在是太能感同身受那种仿佛是从骨头里抠出来的文章的痛感。书不长,我却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来很多次,去消化里面的情感,平复自己的心绪。
这本书的后半部总让我想到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主人公因为太久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即使重获自由,当精神紧张混乱的时候,他依然会不自觉地按照房间框出的大小走动。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震撼,因为我实在是无法可想如何能够在一个人的精神上竖起坚不可摧的牢笼。似乎世界很大,当你站在触手可及的自由里就能够甚至是应该顺理成章地得到解脱与释放。可事实是真正跨不出的是自己心里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先天或后天慢慢滋长,不知不觉却也牢固的很。蔡崇达看似活得通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束缚在了这个“框”里。只不过他看着文展,叹着文展,最后在框架里活成了个体面的文展。
《皮囊》读后感13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肯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许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后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经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马上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永远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后的样子,我依然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到底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皮囊》读后感14
读完此书,没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没有如何的感动,反而心一丝苍凉。作者的那些关于故乡的眷念,那些关于亲人的眷属,那些关于友情的回味,关于人生与生活的感悟,都装在四处漂泊的皮囊里了
人生就像一个无底的空杯,我们总在不断的往里面装进许多东西,亲情和友情,财富和地位,又在不断的失去,而身体这副皮囊更像是一个活着的象征与符号
年幼时的天真与善良,年轻时的欲望与野心,中年时的挣扎与妥协,老年时的叹息或回归,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
当一个人还在不断眷念着的时候,也是最脆弱与幸福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孕育的众生,一生都在寻找外面的世界,对于亲情是一场投资与还债的关系与过程,更像一场约定俗成的责任,也像一座山。对于友情,更像是一种慰藉与填充,对于爱情,更像是一种奢侈与完成人生成人礼的一种形式,不停奔跑,不停寻找,却从未真正审视过自己内心的需要
贪嗔痴与断舍离,本无不同,一个是在完成寻找外界的认同,一个是在寻找自我,对于完整的人生,应该都是需要,平衡就成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对于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甜品与大麻的作用所带来的结果并无不同
《皮囊》读后感15
海边长大的作者就彷佛在描写一片海,开头的时候是汹涌澎湃的大浪,父亲的病痛,死亡,席卷过来撩的你热泪盈眶,接下来是孩童时期关于整个世界的未知恐惧和迷惑,大浪渐渐平息下来,一点点褪下去,在描述大学的时候让你看到这片海的平静深邃,最后在他回家的时候把你带到岸边,银色的沙滩,橘子一样的太阳。他写了人的一生,就像一片海,大浪退去,带走了塑造我们的一切,我们的珍惜和热爱,梦想和成就。最后作者在海边,孤寂一人,问一句,时光这趟列车为什么开的这样快?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这是一本写人的书,写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到老年,独自一人到为人父母,从出生到死亡所要经历的一切痛苦迷茫,追求与失败。写的是人的一生,每一个年龄段的细细碎碎的敏感心思,每一个人生转折点的选择和决定。面对猛烈的人生和现实,怎样的在暴风雨中保住自己这一艘摇摆的小船,坚定的,努力的向前行驶。最后作者问,我们的小船最终要开到哪?我们所有人都该扪心自问。
第三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书,于是也放入了书架打算抽空读一读,今天在火车上利用整块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此书的评价大概是有两个极端,我也并不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的非常完美,关键是要看读者自己的着眼点,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读书人、评书人,言语可以犀利,但是绝不能刻薄。
于糟糕的那个极端的评论者来说,大多数皆认为该书文笔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画的人物展现出了狭隘、阴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写这篇书评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读这本书虽然平淡,却感觉很真实,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达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觉,这或许与作者作为记者出身,又经年累月做以真实性出发的报道有一定关系吧。我们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而惊天动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个人的人生中又能经历几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复杂多样的灵魂、人性,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不必说,人类是崇尚美好的,但没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没有了那些狭隘、阴暗的一面只会显得不真实,倘若人性中没有了阴暗的属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过这些无限真实的人生经历,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层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生历程,总能引人深思,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手里人生方向盘的转动带来一些启发。
《皮囊》读后感2
突然发现书客这个平台,正好活动里有准备看的书,所以就参加了。
一开始《皮囊》无意间翻过没看,后来补起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深得我心,因为我是通过自虐性登山来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们的生命本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后边关于母亲与父亲的故事,家庭里一个人的`疾病随着时间慢慢消耗着这个家庭的希望,这样的故事在农村不少见。有时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难来临的时候乡亲们的冷漠与旁观。
张美丽的故事,人言可畏,闲言细语如刀般割着张美丽坚强的心。
两个阿小、文展、厚扑,以自己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并努力疯狂的冲向自己向往的地方。阿小们只会模仿,没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去追求。文展足够努力,但太较劲,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这自以为是的社会。厚扑追求激情、挑战和自由,可惜生活梦想飞的太高,没好好走过什么路。
写作是一种内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当自己动笔去写的时候才会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这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也是一本内观自己的书。
第四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1
在我看来,《父亲》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故事,主人公韩赔印是中国千千万万父亲的缩影,他勤劳、淳朴、善良、乐观、慈祥,也和每一位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但是,《父亲》这部记录片有着不平凡的拍摄手法。故事以父亲韩赔印的日记本(也有记账薄)为主线,贯穿全片,让这位原本很普通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形象,愈发让人觉得他其实在平凡地生活,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但是,他又是那么的特殊。他的日记本里总是写满了自己半辈子对于人生思考,文字浅显易懂,却并非不是人生哲理!他的日记本里总是写着对于儿子韩胜利的期许和鼓励,这与片子后面儿子并没有如父亲希望的那样找到好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父亲的一如既往的和善努力,让观者更多感受到了父爱的深厚,这位朴实父亲的乐观。他的日记本里总是准确地记下一笔笔账,哪怕是几块钱,也要清楚的在小小的日记本上写下,再高兴地画下一条条横线。父亲在像亲朋好友借钱时,虽然屡受挫折,但是仍然乐观,仍然拉下自己的面子,继续为儿子借生活费。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不仅仅体现在关键时刻,还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为了让这部纪录片的突出性加强,该片运用了对立的人物情节组合故事。其中,最多的是父亲与儿子的对比,镜头总是在父亲的生活与儿子的生活之间穿插,儿子在不停地学习生活,父亲在不断努力挣钱;儿子每个月生活费只有200块,父亲每个月150块就够了。期间,也有韩胜利与其同学的对比,
周末同学们在玩耍,他一个人在校园里拾垃圾;全寝室6个人,有3太计算机和5部手机,但他什么也没有;寝室都在休息时,他天刚亮就起来看书背单词。父亲为了儿子读大学很不容易,比儿子吃更多的苦,儿子在学校比其他人都努力节俭,从而也体现了韩胜利家境的贫寒。
纪录片里有许多重复的镜头,但是它们当中的重复是有变化的。比如,父亲的日记本很爱出现,但是每次都是在不同的情况出现的,有的是父亲在记账,有的是父亲在算账,有的是父亲在创作自己的对联,有的是父亲在写自己的梦想和对儿子的期望,有的是父亲的人生领悟。但是,父亲的日记本总是旧旧的,总是记的满满的。重复这父亲与儿子一起吃饭,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父子两的生活也随着日子的变化,吃的也渐渐变好了,特别是儿子回家,一家人吃的也挺好的。他们的家境随着儿子的大学毕业在变好,然而大学本科毕业的儿子每月的工资却没有年近60的父亲多。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心酸的事情,但是,白发越来越多的老父亲却没有一句怨言,坚持着,努力着,为儿子还因上大学歉的2万元。从红色年代走过来的父亲,带着这份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是儿子最大的精神支柱。
全片平淡如水,但却像一杯浓茶让人在夜里无法入眠。让人感觉到现实的残酷,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被现实打到,现实让我们心寒。但父母和家仍是我们最好的温暖港湾。就算在外受了再大的困难委屈,也要想想乐观父亲给予的一切,伟大父亲的乐观向上!
皮囊读后感2
作者是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蔡崇达,在这本书之前从没听过的名字。说到买这本书的理由,也许是韩寒的推荐,也许是刘德华的第一次作序,也许就因为封面那句“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说作者的外婆,一个简短有力的故事。知道了在福建闽南地区,外婆叫阿太,阿太称作者为黑狗达。阿太那句“肉体是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伺候的”让我对这位老人家肃然起敬,连手指被切断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还真让人有点心疼这个阿婆。要经历多少我们这个年代无法想象的辛苦,才能说出如此倔强的话来!我们或许真的太溺爱这个躯体,以至于我们的行动越来越缓慢,没有了年轻时的轻盈,没有了一无所有时的无畏,反而越来越沉重。我想是因为我们这副瘦小的躯体难以承受我们逐渐膨胀的欲望吧!
《阿小和阿小》,一个是随时要去香港定居的小少爷,一个是溜须拍马的叛逆孩。小少爷有着当时从香港带来的一切新鲜玩意,是如此的让人嫉妒,可这个高高在上的小孩觉得自己随时都是要离开的人,并没有融入同龄的孩子中,叛逆孩成为了他比较固定的玩伴,一个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玩伴。该走的还是走了,走不了的哪也去不了,叛逆孩出了车祸退学最后结婚生子成了渔民,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小少爷去了香港没多久,父母就破产了,父亲也去世了,过上了穷困的日子,最后做了业务员,天没亮就要起床,天黑了坐一两个小时车回家,听说快升经理了。我拼命离开的家乡和心驰神往的大城市,到底哪里才是我们该停留的地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欲望会因对其施加的压抑而愈发的强烈。或许当我们去走过一遭之后,我们的心会给出答案,当然时间是不会赔偿给你的,逝去的青春就是你要买的单。
《天才文展》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时间是文展,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必将有一番作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来鼓励自己。直到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你会发现那些你曾经看不起,或者你曾经怀着高高在上的心态帮助过的人,已经混的比你好多了,或者过上了你想要的生活。你就会明白,你最大的与众不同可能就是想的比较都多而已。其实我们大多都是流浪者,所谓的一番作为也只是世人对成功的谣言。特别喜欢书中的这句——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厚朴》欲望引领着我们年轻时的叛逆,青春是我们正当疯狂的借口。方与圆中提到:“我们都即将成为却永远也不会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我们脑海中总有一个幻想的自己,他有着我们缺少的品质,一种类似超我的存在,或者就是超我的一种。我们不断的想靠近这个自己,却永远也无法达到,总有一个更好的自己会出现在比你现在优秀的自己的脑海中。可当我们离他渐行渐远时,叛逆就会来填补我们失去的平衡,直到我们完全失去平衡。其实我们都有一种病,一种欲望没得到满足的无法自拔的病,想要成为欲望下幻想的自己,想过着你当下自认为幸福的生活。殊不知病态的是自己,嘲笑的是未来的生活。
这是作者半生经历的一些点滴,是一些刻在骨子里的疑问,他用这本书向自己提出了这些始终都要回答的问题。男人三十不惑,确实是提问的好时机,我看到了他的回答,当然这是属于他的回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也都有离开皮囊的那一天,所以我们也终将会向自己提问,希望我们都有属于自己回答,而不是人云亦云潦草一生。
皮囊读后感3
读完蔡崇达的《皮囊》,像是一个认识了多年的好友,跟我慢慢讲述这些年他所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悬念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扣人情节,有的只是温和平缓的细细诉说!
也许因为同是贫苦农村出生的孩子,同是靠读书而离开家乡的游人,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特别能感同身受,特别温暖细腻感动,也特别怀念。
阿太像极了我的外婆,她们都刚强,又慈爱,但相比之下,我的外婆又更加柔软。
大二那年外婆突然离世,妈妈因为怕影响我的考试,并没有及时告知我。当我从别人嘴里得知外婆早已去世时,已是几个月过去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永远也无法弥补的遗憾。即使过了很多年,现在每每想起,心中仍是悲伤和愤恨,以及对母亲的做法深深的不满。这世上,有什么事情,比陪伴亲人走完最后一程更为重要呢?因为一旦错过,就是永别,终身无法圆满。多年以后,一次在舅舅家,偶然看到了外婆的遗像,顿时泪水夺眶而出。特别想念小的时候,围绕在外婆身边的日子,我也曾发誓,长大后,要让外婆过上更好的生活,奈何外婆却不等我长大,就匆匆离去!看到阿太,备感亲切,就像再一次看到了外婆,那么温暖,那么熟悉,那么怀念。
生活在农村,回忆起童年来,总是精彩而美好的。就如作者的童年,经历了神秘的张美丽,性格迥异而命运兼不济的两个阿小,天资聪颖却天生兔唇的文展等等,就是因为这些人,组成了作者独一无二,又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再想想自己的童年,亦是围绕着各式各样不同个性的小玩伴,即使后来大家都走散了,命运也截然不同,甚至三观相去甚远,已无法顺畅的沟通,就像成年后的作者和文展那样陌生,但每每回想起过去,那份记忆依旧最美,那份情感依旧纯真!
文展的故事让内心生出了一丝悲凉,命运无疑对他是不公的,他也努力的挣扎了,却还是难逃苦命。他是一个兔唇男孩,比起他,我们又何其幸运,至少我们体格健全。
文展的结局无疑是悲剧的,但也在情理之中。由于自身的身体缺陷,让他承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苦难与挑战,而他的内心却又偏偏极其脆弱和敏感,他的一生都活在证明和自卑当中,对抚育他的故乡没有任何留恋,更不懂感恩。命运对他不公,也成功的摧毁了他、打败了他!对于我们而言,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肯定也曾遭遇过挫折,迷失过方向,也曾被命运玩弄。但一定要坚守最初的梦想,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文展有身体有缺陷,曾经尚且苦苦和命运纠缠,我们有什么理由放任自流!
作者有很重的家情结,在外漂泊久了,累了,就想回家。即使回家只是吃饭睡觉,沿着早已熟悉的路走一走,但心就这么无端端的安宁下来了。像是这些年没有离开家,只是到了离家远一点的地方!我的小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离开家乡,总觉得家乡太落后,不如大城市吸引人!但是越长大,却越不想离家太远,这里有淳朴的村民,有爱我的双亲,有我熟悉的每一棵树,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甚至抬头看到的月亮,都是家的样子。愿我和你,都有再次回到家乡的勇气和能力。城市留下的是我们为生存而奋斗的身体,而更多的人把心回归了故乡!!
突然想起了龙应台的一句话:曾经,人们每天进出村庄,路过彼此的桑麻柴门总免不了驻足寒暄和关切。如今,像货柜箱一样堆叠成的大楼,柜门禁闭,形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依恋家乡,想要回归的原因吧!
皮囊读后感4
我这两天在攻读《皮囊》一书,作者蔡崇达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作者写道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活到九十九岁,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
回忆了自己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讲述了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
此外,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所不容的小镇姑娘——张美丽;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文展;两个阿小的故事,城市的阿小和农村阿小的种种不适;以及那个想要摧毁一切规矩,活出最真实的自己的却一直活在规矩中的厚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多少人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而快乐?有几个人还在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假如喜欢读书,就一本接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想写什么故事就写什么故事,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非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魂更丰富和深刻,而不是为了肉体的享受让灵魂遭受折磨。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皮囊读后感5
现在在《残疾》一篇里,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台风里的身影,他被台风捶打,然后放弃了徒劳的锻炼,开始变得像一个小孩子。这是一个父亲形象的坍塌,但却是一个人的自我整合。一个壮年之人骤然残疾,任谁也会试图抗争命运,想回到从前,但当这场徒劳被认清,这场抗争被打败,接下去的问题就变得深奥了——是死?还是活?想活,怎么活?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文中的父亲以一种彻底放逐自我的形式活,妻子和儿子、女儿撑起家庭,他以一种负担的形式,迫使儿子一夜长大,儿子今后的人生都变得隐忍、务实。这确实是一种方式,我想这篇文章另外的意义,就是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会如何选择?于父亲的角度,我们如何选择后面的活法?于儿子的角度,我们如何选择自己人生的活法?
大家都活着,活法不一样,活法是个深奥的话题。
全书几次写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母亲的房子》是一个,《我的神明朋友》是一个。这个女人不怕苦,不怕累,朴实而死心塌地的爱着父亲,甚至于把父亲的脸面当做了自己的执念,又把父亲身后以后的归属当做了自己的执念。母亲建房子,是想让活人们看得起父亲,母亲拜神明,是想让父亲能去天堂。爱一个人,全心全意的爱到忘我,却把他生前身后都想到了。这样的女人,做儿子的不但理解而且支持,连我们读者,也不忍去否定她。
爱情,常常出现在各种作品里,但写的像《皮囊》这么深的,真的不常见。爱情观有很多种,《泰坦尼克号》那种历经生死,把你那份也活出来的是一种,如本书这样忘我的也是一种。我想爱情的样子,还有更多种。我们会选择哪一种呢?我们会经历哪一种呢?我们能认同哪一种呢?又或者说,我们真的明白爱情的真谛吗?
本书最后几篇文章,读之更像是作者的随笔。他在试图讨论人生的意义,活法的选择。口气是唏嘘的,感情是真挚的,甚至,我们能读到他的疲惫。正是这种唏嘘与疲惫,让我捕捉到一丝他的犹豫,他的疑惑。正如我们年岁相当,同样有的这丝犹豫——我们选对了吗?现在这人生是我们如愿的吗?
无论何种选择,些许不如意是必然的,些许欣慰也是必然的。人生一世,遗憾常有,确幸也常有。苦与甜总是交织在一起。本来我是不喜欢短篇的,因为很容易意犹未尽。蔡崇达的文字却让人产生一种刚刚好的感觉,话题的深度是够的,语言却是简练但精准的,于是乎,我简直后悔这么久才读到他,这本书常年在各畅销书单里有一席之地,我却总是略过他。
这本书以不同题材的内容,串联起了我们人生的几大板块:
第一,自我观——自我的认识,我们能否发觉“我”与“身体”是两回事儿。
第二,爱情观——爱情的真谛是什么?
第三,生死观——看似无常其实极平常。
第四,众生观——我们都是凡人,却常常以为可以占领某个高点给人打上标签。
第五,成长观——那么多小时候的朋友,人生各自不同,这世间花儿千姿百态,人生亦是如此。
第六,价值观——自我的审视有时候会让我们认清,我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所以《皮囊》绝不是仅仅讨论内与外的关系。他在提示我们,我们的今天皆出自昨天,我们的明天也必将出自今天,若要明天有些许不同,今天必当自省!如果把迷茫和疑问当做一次次生病,人生便是一次次的痊愈。今天治愈昨天,明天治愈今天。生病常有,治愈常有,这便是成长。
皮囊读后感6
作为一本畅销书,很早就听过它的名字,一直没来得及看,这次也是偶然而为之。这是一本故事集,写了家人、朋友、“偶像”的一些故事,基本围绕闽南家乡某小镇的背景来展开的。开头三篇序,分别是韩寒、刘德华,李敬泽写的,自从看了《随想录》,就不看这种畅销书的序了,一个字:虚!
《皮囊》。同时也是本书的书名,放在第一篇,自然是核心篇章了,但篇幅很短,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本书的'灵魂所在,换句话说,本书“唯心”色彩浓厚。
《母亲的房子》。写母亲历经千辛万苦,不顾一切也要把房子建起来的故事,甚至最后即使要拆迁了也不管不顾地去建,作者将这种行为归结为:人活一口气,母亲为了那说不出口的爱情,坚决的要让父亲不被周围人瞧不起!是的,我似乎能理解母亲的这种做法,她们有着很朴素的世界观,就是不能让周围的人瞧不起,我物质可以比你穷,但我志气不能比你弱,正所谓,人穷气不穷!但,现实中我恐怕很难同意这种做法吧,父亲重病在身,儿子事业成长需要北京买房,母亲全然不顾,仅为了那虚空的“唯心”,真的合适吗?人需要有所信念,但不能偏执,信念有时是为了得到尊重,可偏执的信念则会违背这种初衷。
《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写了父亲的病情,倒也没有过多描写父亲的本人性格,只单纯写了一个他作为一个“病人”的情况,这两篇很有感触,写的很真实,让我看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我不由地想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我的神明朋友》。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迷信,它的存在之所以拥有时间跨度,自然在于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当你要承受无法承受的东西时,接受这种“神明”,或许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也说不定?
张美丽和阿小的故事,我就感觉画风有点变了,前面的几个故事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看完有所触动,可后面这几个人,则有点“虚”,张美丽的行为让人不解,是因为宗族的力量?我不知道。阿小,在作者眼里似乎是一个略显悲惨的人生,可我想,也许阿小并没有那么“惨”?也许你眼里的别人是loser,可当事人并不会这样觉得,正所谓,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评断别人的生活。后面的《天才文展》《厚朴》都是同样一个道理,我在这些故事中看到了别人的生活,这是我的收获,但我并不认同作者的这种态度,每个人都会因为种种好的不好的因素而走一种独特的人生,这本身并无不妥之处,关键之处在于对待生活的心态,我想,这也是本书想要表达的思想吧。
最后几篇没多少印象,叶落归根?好吧,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可我想,作者作为一个北漂成功人士,对于家乡的思念是否已经到了很深的地步?矫情or只是想想?有所疑惑……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有着诚意的,前面几个故事写的很好,很打动人,包括我。后面相对来说有些次,但仍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好评,里面很多描述于我都有共鸣。尤其是,里面的故事耐看,看到了当代的一些人生,很有意思。我看完后最惊喜的地方是,作者将这本书定位为,“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深表认同,这也是我读书的意义,“认识”自己,“认识”更多人,“认识”一个个我没有经历过的世界!
皮囊读后感7
《皮囊》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人生感悟。读完之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太,母亲,阿小,厚朴的故事。
阿太是作者外婆的妈妈,白发人送黑发人。阿太身上有一股不服老的气质回荡在她周围,虽然文化不高,但是说话文绉绉的。阿太对于肉体和灵魂的解释,是最有道理不过的。表达虽然略显粗俗,但是道理满满。是啊。我们每人一副皮囊,会使用的,把它用的淋漓尽致。不会使用的,却是在不断迷路。因为生命本该轻盈,灵魂本该清澈。都是人性的各种欲望和贪婪,慢慢侵蚀我们的肉体。我们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是否过于关注于自己的外在,而忘记内心返璞归真,忘记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
关于母亲的是她执意建房子的故事,家里本来经济条件比较紧张,抛开家里的伙食和医药费需求,母亲却一次又一次地执意建房子。故事开始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母亲盲目地证明,过于在意自己的面子,爱慕虚荣等等。当新房建完两层后,母亲又抽出辛苦积攒的一卷钱,提议要再建两层。让人想哭想笑她好强的没有尽头,很较真儿的特点被表达的很清晰。可是后来才明白,母亲这些年的坚持完全是为了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看到这个家是很健全和完整的。这四层楼的建成,是母亲对父亲很美好的爱的印证,是在那个时代,母亲那未曾开口的爱。在父母那个年代,他们不善于表达爱,却将爱体现在一点点的生活当中。而对于当代有些人只会说不会做的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于两个阿小的故事,故事虽简单,但是却给人意味深长的感觉。无论是镇上的阿小还是香港的阿小,作者都在以人物的身份表达一类人。镇上阿小盲目效仿香港阿小的言行举止而失去自我。表达了镇上阿小对于外面花花世界的向往,而又没有机会接触。香港的阿小,像是个新新人类,来到这个小镇,让镇上的阿小唯命是从。香港阿小蔑视这个小镇的一切,后来香港阿小去了香港,被当地人排挤。家庭变故,香港阿小后来混的不是很好,作者是他唯一的朋友。香港阿小给人很孤单的感觉,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厌恶。而老家的阿小,有房子,妻子和儿子,开着摩托车去堤岸捕鱼,活得很是滋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向往更宽广的世界,担心自己身处的环境过于狭隘而影响自己的发展,其实并非如此。在小地方生活不代表你失败,跻身于大城市不代表你成功。最重要的是明白活着的意义,不就是要快乐吗?
厚朴这个人物代表着热血青春,以及盲目的追捕自由。他在大学创造自己的乐队,名为世界,在学校开演唱会。他表达着人们心中无处安放的青春,他是同学们的向往。可是后来同学们发现他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只不过是无谓的喧嚣。渐渐不受欢迎。而作者却很务实地在一直实习打工,积攒经验,以备毕业之后有工作可以做。最后那个整天喊着要奔放青春的人,整天活在梦想虚幻中的人,却回到了临近老家的一个村落教书。而作者在这个人人羡慕的大城市里,一步一步向上爬,不知道要抵达的是什么,以及抵达的意义是什么。步入社会的我们是否也曾问过自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停地向上攀爬的意义在哪里?
《皮囊》的每个小故事都给人以人生意义的启迪,有些是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才体会到文字所表达的真理。人生何其短,让我们快乐地度过此生。
皮囊读后感8
读完蔡崇达的作品集《皮囊》中的第一篇同名文章“皮囊”,写他外婆的母亲,那是一个坚硬而睿智的女人,看这篇文章,那个失去了女儿还能冷静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挣扎的公鸡,并说出“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精彩话语的老太。于是我开始细细品读,第一次从书里看到闽南人的生活,第一次渐渐明白为什么闽南人会那么尊崇大家族,原来他们是始终有信仰的,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妈祖和各类祖先,逢年过节会一家人去祭拜,遇到大事小事会选择和神灵的对话沟通,因为一直内心有坚定依靠,使得作者和他的老太、妈妈哪怕经历最艰难的人生,也依然心存希望。
《皮囊》里写外婆的母亲,失去了女儿却没有哭泣,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她“舍得”,当作者询问她对舅公游泳训练的狠心传言时,她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92岁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而在《母亲的房子》一文里,随着蔡崇达的叙述,我渐渐明白了他的母亲内心的那份近乎令人感觉不近人情的坚持,盖房子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爱,无论父亲是健康,是生病,还是离世,这份爱成为母亲人生最坚定的目标和信念,作者从最初的不可理解到最后和母亲的统一战线,也从这篇文章里读懂老人家坚持背后的诉求。
而《天才文展》里的主角却那样意外的最后变成了废柴,人生的变化真的让人难以捉摸,文展的命运让人唏嘘,其实看开了,就知道一个人的命运里最关键的除了智商这个必要条件外,还有情商和更多的东西。
之前并不知道蔡崇达这个人,因为对这本书的好奇,才去网上查阅了他的信息,一个看着阳光的知识青年模样,典型的闽南人长相,虽然年轻却履历丰富,如今的身家已经超过10亿,读这些信息的时候很是好奇,是什么促使了他的快速成长和蜕变,等到读完这本集子,已经没有了疑问,因为至少这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思想有目标的男人。大学四年他不曾虚度,尤其是最后一年的实习,他很好的为自己早早筹谋,并最终落定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看他的经历,再对比身边太多孩子的抱怨,无业或者彷徨,我们曾经以为现在的就业确实有着无比的压力,可是为什么这个来自闽南小镇的一个师范学院的男生能够在满是北漂的京城落脚,任何时候,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是给这种有情义有责任的人的,老天也会眷顾这个爱家爱故乡的男孩,不愿意看到他们家真的坍塌吧。
《残疾》是一篇让我感动泪流的文章,这里面写的是他的父亲,虽然那时候的父亲已经因为中风而偏瘫,虽然他们全家穷的只能每天吃母亲捡回家的烂菜,但是家的温暖却从来没有消失,父亲就算是从顶天立地变成胖乎乎的孩童,他们依然相爱相扶,最后父亲走了,作者难以纾解内心的愤怒,因为那里面承载的是一个小小男生最大的压力和爱,那份爱是压抑的,变成了全部儿子对家的责任。
“春节不回家无家,清明不回家无祖”文中母亲的话语用最通俗的表达,告诉了我们最质朴的情感,就是这种情感坚定着所有游子回家的信念,让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坚信自己是有家的人,我很羡慕他文章里关于祭祖的描述,那样的情景我们只存在于想象中了,新生的生命一个个涌现,长辈们一年年渐渐变成被祭拜的对象,而家族因此生生不息,无论去的,还是在的,都知道这里是家,这里是归宿,这里是永远的避风港。
皮囊读后感9
很少有这种感觉,看完一本书之后心里说不出来是什么感受,仿佛心里堆积着太多的情绪无处宣泄。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两个月,一开始想看这本书是因为曾经看过里面关于描写阿太的《皮囊》。我被书里那个倔强冷静的女人吸引,被那个九十多岁还自己修葺房屋的神奇女人吸引,也被那个为了让自己孩子学会游泳无情扔进海里的冷酷女人吸引。她的那句“肉体是用来被折腾,不是用来被伺候”让我觉得心惊。她从屋顶摔下不能动弹是痛哭“黑狗达,我被这困住了”让我觉得心疼而又难受。因为试图了解更多阿太那个又狠又坚强的女人,也因为好奇在那样女人教养下的作者会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很迫切的想要看看这本书。
然后,我失望了。里面关于阿太的描写只有那一篇我曾经看过的《皮囊》。但是同时我又十分庆幸,因为这一篇《皮囊》让我遇见了一本的《皮囊》,让我在书本的文字流淌间看见了形形色色普通但是真实的人,看见了真实而又厚重的生活。
我喜欢这本书,比我想象的喜欢还要多的多。虽然我曾经才读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觉得有些无聊和贫乏,觉得不过就是作者窘迫的童年生活,父亲的残疾,母亲的房子这样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是后来的“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厚朴”……以及之后所有的文字都让我为之前的定论感到羞愧和不安。
这是一本厚重的书,有着它特有的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它的每一种情感又都随着文字进去到我们的骨血,虽然我们可以感受到最真实的疼痛,愤怒,感伤和最后的轻快宁静。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到我自己身边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他们。书中的每一个人却又那样鲜活,她们努力的和生活较真,最后妥协或者坚持。每一个故事都仿佛我们参与其中,就像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们陪着作者一起回忆他的过去,在《皮囊》里感悟阿太的豁达和睿智;在《母亲的房子》看见母亲的固执和对父亲深沉的爱情;在《残疾》《重症病房的圣诞节》看见作者无助愤怒和对父亲的不舍;在《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里面看见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探索,在《回家》《海是藏不住》《火车将要开往那里》《我们终要回答的问题》等后面的文章里看到作者终于开始剥下自己的“皮囊”思考生活的真正含义,并一点点开始学会如何开始和自己相处和生活相处。
就像作者说的“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些文章就像是从自己的骨头里抠出来的。那些因为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拓”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和感受 ” ,我总能隐约在那些文字中听到一种骨血剥离的撕拉声,并感受到那种真实又虚幻的疼痛感。值得庆幸的是作者已经明白生活对于他的意义,他也学会了如何和生活和自己相处,以后的生活于他而言也轻松了许多。而我,却还需要更多时间却思考,去探索。我开始明白为什么韩寒说他希望可以把这么书读的更久更慢一些。
“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感谢这一路《皮囊》的陪伴教会我们如何的去剥去皮囊,去看见理解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东西。
皮囊读后感10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
好友很久以前推荐看的《皮囊》。一直没时间读。终于在今年伊始,把它作为读书计划之首,花了一个星期读完了。
这本书的内容有点像自传体,文章中所写的事应该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许经过文学修饰,但应该不会失实。
作者文中提到的阿太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我的奶奶是从万恶的旧社会活到新中国的人。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梦也没梦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奶奶活了93岁,那会都是穷苦出身,奶奶经常给我们讲原来那日子是多苦,每天半夜就得起来推碾子磨面,还要做很多重苦力的活儿。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没有什么可以攀比的,因为演化成了麻木的平凡。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奶奶年轻时候受过的苦,受过的累,最后都体现在了身体上,奶奶的手指一直都是弯曲的,没办法伸直,都是年轻时候落下的病根。奶奶也经常感叹科技的神奇,电话就不错了,有线连着能说话,手机咋就那么奇怪了,没有线连的,也能说话。
文章中写的《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和我前段时间住院真是应景啊。前几天终于把我寻医问药系列写完了,我能感同身受到那种在医院的感觉,因为我既是个病人也是个旁观者。我用理智去克服和控制情绪。每当和别人说起来,一说是鳃裂囊肿,都说是个小手术。在没有做手术前,我也是一样,认为这只是小手术,可当自己真正经历过了,才会体会到那种种心酸、担忧、紧张、害怕、难受、痛苦。这让我想到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无关紧要的旁观者在冷漠的看着这一切。因为别人发生的不会对你产生影响。你没有经历过,就没办法切身体会,感同身受向来只是说说,那种切肤之痛无法传递。别人的事,再大的事也是小事,自己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因为和作者是同龄人,很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张美丽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那个身上的财富没有足够的数量,对人也就没有足够尊重时代,自由和自我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有时经常在现实和理想中不断切换,有时分不清梦境还是现实,有时是清醒,有时是沉沦,有时是悲哀。百家笔记网仔细想想,现在何尝不是呢?文中很有天才的文展、厚朴(文展、厚朴是《皮囊》中的人物)最后都以悲情的结局落幕,让我感叹人生的唏嘘。我很庆幸我身边的人有过同样的经历,但最终还是都大团圆的结局。那段青春的岁月真是有激情,也可以说是疯狂啊,但最终都被现实打回了原形。幸亏现在,宿舍的哥们都是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但让我最有感触的后续。作者让我意识到,其实我也未曾真正理解过我的父亲。父亲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做起任何事情都要比别人困难的多。有些人能展翅高飞,有些人能笨鸟先飞,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显然我是属于后者。生活不易,生活对大家都不易,但对某些人来说特别不易;也许别人的起点,就已经是我们无法达到的终点。也许我们的努力在别人眼中是笑话,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会有回报,也许我们只是生活中的小丑,但,还是要依旧努力,因为这是唯一可以做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愿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你想要的。
第五篇:《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初印象
最先是在畅销榜上看到这本书,以及各位作家大大们的推荐和好评。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拿出来慢慢观看。于是我就满怀期待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关于《皮囊》
对于这本书,我就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看,其实就像是作者的自传一样。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体和灵魂的态度和思维开启整篇“皮囊”。前面的几章,比如《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写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大约是生活背景的差异吧,我并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触,唯一的不过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
感触最深的大约就是《厚朴》这篇了吧!整个故事围绕着厚朴的梦想和热血青春展开,其中又夹杂了现实和真实世界的残酷。作者说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很活得很现实的人,那么厚朴就是那个活在梦想里虚妄里的人吧!其实作者本身也有梦想,只是他的梦想很真实,化为了一个个实际的目标,寻求各种可能去实现。厚朴大约就是那种空有理想大喊口号,不顾自己自身条的不足,也并不怎么为之付出努力的人吧!其实生活中不乏这两种人,他们的结局是否更戏剧也未可知~
其实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同他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也侧面反映了这点。厚朴的“热血青春”,文展的“越走越远”,两个阿小的“故乡与家”无一不是现实与环境的产物。
浅谈
阅读书籍其实就像是在跟作家进行单方面无声的交流一样,你会读到他的想法,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了解他的三观。我把这本书当做作者的短篇自传来看,了解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但是,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是不赞同的。他以他的角度,他的三观,他对肉体和灵魂的看法来描写书中的每段故事,每个人物。我自然也会从我的角度,我的三观,我的看法来理解每个人物!
这大约就是阅读的乐趣吧,引发思考,寻找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印照出彼此,温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