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外交史部分课后习题

时间:2019-05-14 18:0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部分课后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外交史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部分课后习题

一、简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在停泊在南京江面英船康华丽号上签署的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内容: 广厦福宁上五口通商,准许英国人居住贸易。2 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3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5 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附件。

1领事裁判权2片面最惠国待遇3低关税4租借地5外国军舰常驻中国港口 影响:

中国丧失了领土(领土主权)和承受了巨额赔款(转嫁百姓),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被打破,中国关税自主权被剥夺,英国商品以及鸦片更容易的进入中国市场,过低的关税使中华民族工业受到挤压,司法主权也遭到了破坏。中国由一个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地的国家。

二、简述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天津条约》是(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中法:

1公使进京2内地游历3长江开放和加开口岸,可停泊军舰4修订税则5赔款600万两 中俄:

东北边境勘查、领事裁判权、片惠、沿海开放口岸。中美:

公使每年占住北京一次、沿海贸易权、军舰口岸巡查、最惠国待遇、保护传教士和教徒、中美友好

中美英法《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

关税值百抽五,子口税2.5%、鸦片列洋药合法进口每百斤30两税、外国消费品免税、通商口岸税收划一办理,聘请外国人管理海关、陪美商50万两 影响:

迫使清政府抛弃对夷的鄙视,彻底打破中国闭关政策,各项条款使列强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对华影响。

三、简述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借口大沽冲突再次侵华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1赔款增加到800万两2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3割香港对岸九龙司一处4准许中国人与英法人签合同,到英法属地或海外其他地方做工5偿还没收的天主教堂财产

四、分析蒲安臣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

蒲安臣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既1868年7月卸任美国驻华大使蒲安臣未经同意代表清政府在华盛顿同美国签订的条约

按北京条约规定1861-1862年间各国公使相继来京建立使馆,西方列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互换使节。迫于压力清政府物色出访人选,1868年苦于没有人选之下派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以“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身份代表清政府率代表团出访各国。同年7月蒲安臣在没有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和美国政府签订了条约。内容:

1中美居民往返自由,入籍自由-----------美国西部开发热潮缺乏劳动力------在后来美国发生排华浪潮时美国华人援引此项规定维护权利

2中美教育交流自由,留学设学堂等-----通过学校传播美国思想文化,培养亲美派,扩大美国在华影响--------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条约依据,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3中国可向美国通商口岸派领事

评价:表面上是一个对等条约,实际是从美国利益出发的。

五、琉球事件

1874年日本为侵略中国台湾和清藩属国琉球而制造的事件。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积极向海外侵略扩张。1871年(12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日本借此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派遣日军3000人于1874年5月在台湾南部登陆,发动侵台战争,清政府一面与日本交涉,一面命福州船政局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军赴台,布置防务。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专约》,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次年,日本迫令琉球国断绝自1372年(明洪武十五年)同中国建立的宗藩关系。1879年(光绪五年),日本趁清政府与沙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机,出兵占领琉球,废琉球国王,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

六、马嘉理事件

英国试图通过缅甸进入云南。1874年,英国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马嘉理随行翻译。1875年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事发后英国借口勒索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

1马嘉理事件的处理,赔钱并派使道歉2关于商务和其他特权,赔偿欠款20万两,增开口岸和码头,租界内废除厘税,被告原则,观审制,所有口岸划租界3云南边境开放通商。

七、分析马关条约及其后果 《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双方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内容:

1承认朝鲜独立

2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3赔款2亿两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设领事馆 5日军暂住威海卫,驻军费每年50万两 6俄德法干涉还辽,费用3000万 后果:《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各帝国主义国家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了《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以外中国给予日本的所有特权。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民族危机。对中国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且还造成了台湾和大陆难以弥补的隔阂,遗患至今。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洲

①从中国方面看,第一,《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第三,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②对日本而言,通过《马关条约》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③对朝鲜而言,《马关条约》从法理上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东亚传统的华夷秩序和封贡体制也遭最后一击而宣告崩溃。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④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八、分析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 详见附

PS首先,革命党人并不是想容忍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其次,孙中山和革命党在对外方针上表现出的软弱性主要原因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太小,又同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九、分析西姆拉条约的性质 西姆拉会议:

英国殖民者炮制的干涉中国内政、策划西藏独立的阴谋会议。会议于1913年10月~1914年 7月在印度的西姆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英方代表马洪,中方代表陈贻范,西藏地方代表。1913年10月13日西藏代表提出的无理要求:1西藏独立2划定中藏边界3藏印通商章程由英藏修改,中国不得过问。3中国不得派官员驻扎西藏。4华商无西藏所发护照,不得入境 5中蒙各处庙宇向皆认**喇嘛为教主,由**委派喇嘛为住持,中蒙僧徒向以金钱布施藏中寺宇,以后一律照行。6中国勒收之瞻对税款及藏人所受损失一律缴还赔偿.11月1日中央政府代表提出的反驳议案:1西藏为中国领土一部分,于外交及军政事宜均应听受中国中央政府指示而后行,非经由中国中央政府不得与外国订商。2中藏边界于附图内约略画明。3 前订之通商条款如须修改,须由中英两方面根据1906年中英条约第三条4中国可派驻藏长官驻扎拉萨,所享权利与前相同,并有卫队2600名。5藏员所开之第五款可以商议 6西藏人民之以向汉而被监禁、产业被封者,西藏允一律释放给。西姆拉条约:

西姆拉条约1914年7月3日,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伦兴夏托拉擅自签订《西姆拉条约》。清朝末年,英国加强侵略西藏。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策动西藏部分反动分子叛乱,企图搞所谓西藏“独立”。在英国要挟下,1913年10月,袁世凯政府派代表到印度西姆拉参加“中英藏会议”。英国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一个所谓解决方案,规定中国不得驻兵西藏,“西藏内政暂由印度政府监督”。对此,袁世凯政府拒绝接受。后来,英国和西藏地方代表私自签订《西姆拉条约》。

十、为什么中国政府无法在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 巴黎和会:

1918年1月到6月,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和平会议其实是一个战胜了的强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调整欧洲力量对比和在世界范围内重新瓜分殖民地(包括战败国的半殖民地比如中国)的分账会议。会议上英美操纵了会议。

1.弱国无外交,英美操控巴黎和会

2.中国受到列强轻慢只享受三人代表的小国权利发言权小,日本是十人会和五人会成员占有比中国更有利的地位。

3英美对日本绥靖,牺牲中国利益讨好日本。

4国内亲日派卖国贼暗中与日本妥协,对中国外交代表团施压。十一、五四运动对中国外交的重大意义

1国民参与政府外交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五四运动成为国民外交时期的开端,中国有从前式的官僚外交政府外交转向新式的国民外交人民外交之势。2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外交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自发自觉,民众越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政府外交活动中来。

3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反封建的斗争意志。

4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

5中国代表拒绝签字使西方列强大为震惊,开始考虑改变对华政策 6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的野心

7开辟了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在国际事务中独立决定自己命运的先例,对此后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十二、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是如何进行的?结果如何?

① 宣告21条无效:1915日本政府强迫北京政府接受21条而签订的民约四条,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故此以后历届北京政府都不承认它的法律效应。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此条约要求未果。华盛顿会议上日本政府迫于列强压力发表了关于21条的声明但仍保留很多权益,其中就包含延长旅顺大连租借期。而清末中俄签订的租借旅顺大连的期限将于1923年到期,中国政府面临一个问题,中国若不在期限之前要求将旅顺大连归还就事实上承认21条,而中国如果不宣告民约四条无效则不能要求归还旅顺大连。故1922年底提出了21条无效议案宣布民约4条无效并告会日本政府,由于日本政府的顽固态度无法交涉,21条成为中日的一个悬案。

② 修约交涉:北京政府为了应付全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并对抗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与1926年发起修约外交。1:26小国比利时 中比商约 比方拒绝 中方宣布废除 比方控诉于海牙国际法庭 重新谈判无进展2:26日本 中日商约 日方表示同情 中日谈判 日方提出新要求 悬案 3: 27 西班牙 和好贸易条约到期 中方宣布失效 西方抗议且有恃无恐 夭折 4其他对英威海租借地 对法广州湾租借地 失败

③ 结果:北京政府虽然对于届期条约的修订采取了一些异乎寻常的外交措施,也产生一定国际影响,但由于他本身日益衰落,已逐步丧失主持外交的地位,因而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三、中东路事件

1929年中苏两国因中东铁路主权问题而引发的外交和武装冲突事件。5月27日中国东北地方当局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借口苏联赤化东北,首先派军警搜查和逮捕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及其外交人员,接着又以武力接管两国共管的中东铁路,驱逐苏方职员。事件发生后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照会及最后通牒,7月苏联宣布与国民政府绝交,并于10月出动大批军队进攻中苏边境的中国守军。12月南京国民政府被迫派代表赴伯力,同苏方代表谈判,并于22日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中东铁路恢复冲突发生前的状态。背景: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之后苏方拖延,苏联方面按照沙俄和北京政府不平等的《中东路管理局临时章程》管理中东路事务。原因

1中苏在中东路控制权上产生严重分歧(根本原因)2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反共反苏政策(间接原因)3蒋介石希望通过制造外交事件向张学良施加压力迫使其依靠南京国民政府

4国际反苏浪潮,帝国主义的默许和纵容 12月26日,“中东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值得一提的是,中东路事件期间,苏占据我国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十四、分析抗战初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 通过国际联盟向世界制止侵略的呼吁,同时采取南联英美列强,北结苏联的策略,试图通过他们的调解援助或制裁制止日本侵略

① 争取国联的同情和支持:未获得实际支持,但国际上明确了中国反抗侵略的正义性,争取到国际的同情。之后的布鲁塞尔会议上虽百般努力但未取得进展。

② 苦撑待变的政策:政府军抵抗失利,国际联盟没采取制裁措施,南京沦陷迁都重庆。,抗战进入僵持阶段。此阶段求援外交无所作为,蒋介石认为国际形势将会朝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于是调整外交政策采取苦撑待变政策,继续争取列强援助以待时机。③ 联苏外交:试图打破外交孤立局面,放弃反苏政策。

一、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二、争取苏联援华抗日:贷款 军援 飞机大队 建立中国空军机队和航空志愿队。39年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日冲突停止,援华减少。

④ 争取欧洲列强的外交活动:中法越南边境运输交涉、反对英国对日妥协,争取德意俩过中立 ⑤ 争取美援

十五、结合抗战以来史实分析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历程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中国战区成立,南京政府积极寻求英美援助,中美英进行滇缅作战,抗击日军 抗战期间重庆国民政府通过支持朝鲜和越南的抗日斗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加强在亚洲地位,争做亚洲代言人

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国和英国订立新的条约。两国同意废除领事裁判权、租界和《辛丑条约》等。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讨论滇缅路对日作战问题和日本失败后的处理问题。中国进入四大国的行列。

1945国民政府采取“以德报怨”政策处理日本受降,争取日本的合作,没有严厉地处理日本的战犯。中国收回台湾,并负责越北和香港的受降活动。

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美苏中英法作为发起邀请国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创立大会。

十六、分析1945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 ① 避免与美军发生冲突,防止同美国对抗

② 1946年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提出建立世界反美统一战线

③ 1949另起灶炉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急于解决和美国关系问题 ④ 要求美国政府断绝和国民党政府关系,撤出在华武装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

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

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头打人”(同时对付美苏)。

(3)文革时期:

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此时期中国取得的另两项重大外交成果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此时期外交方针是“一条线、一大片”(联合大致相同纬度线国家,含巴基斯坦、伊朗、欧洲、美国等,团结亚非拉一大片,共同对付苏联),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无敌国外交”,调整外交方针: 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⑵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与大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 ⑶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⑷积极建设睦邻友好关系; ⑸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上海共识”。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20重点讲义资料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精华笔记

本课程系统介绍从1840年到1949年的晚清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以来中外关系中的每一重大事件的讲解,中国与英美法日俄德等大国以及其他东西方国家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分析,近现代中国外交机构的演变等等。一些纯史实的事件主要由学生自己看书,重点复习需要进行分析的问题。使用的教材为熊志勇和苏浩编著的《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第一章近代之前的中外关系(2课时)复习目的:本章主要讲授近代之前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实行封建主义制度的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不仅使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同蓬勃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正确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学生理解此后中外关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为把握近代外交史打下基础。

复习内容:

一、殖民主义势力的东侵-十六、七世纪以来,虽然国际关系准则已基本形成,但欧洲殖民主义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疯狂的掠夺。其中,葡萄牙人殖民澳门,沙俄向中国东北扩张。

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长期以来,中国各封建王朝讲求华夷之辨,一直以世界中心自居,把外国人统称为“夷”。根据这一思想建立起来的宗藩体系中,中国是宗主国。清政府初期对外关系分别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伴随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世界上进行扩张的是天主教势力。早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对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作了一定的工作。但随着教会势力的增长,罗马

教皇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再加上殖民主义者在沿海各地的骚扰,清政府担心国家和政权安全而下令施行“闭关政策”。

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

中国的自然经济状况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的正常发展,特别是造成中英贸易的极大不平衡,英国入超。英国先后派遣马戛尔尼等使团来华,试图获取贸易等特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两国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2课时)复习目的:这章介绍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要事件--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这一战争使中外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不仅门户被列强所打破,而且由此从一个东亚大国沦为一个受人欺凌的弱国。学生通过这章的复习可以了解落后的社会制度,以及封闭型的对外关系的主导思想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

复习内容: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

本部分详细地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由于清政府加强闭关政策,而英国急于扩大对华贸易,两国对立的政策造成尖锐矛盾。英国试图利用鸦片贸易来解决问题,而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制止鸦片入口。禁烟运动成了战争的导火索。战争初期清政府“恩威兼施”,和战不定。即使是对英宣战,也是色厉内荏。一旦战斗失利,便转向“羁糜求和”,最终在南京签订第一个卖国条约—《南京条约》。从战略、军事和外交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着重指出闭关政策造成的危害。旧的思想导致对形势的错误认识,进而导致战略上的错误估计。政策上,用对待藩属的方法来对付殖民帝国。军事上,长矛大刀对付洋枪洋炮。

二、《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订立

在《南京条约》的影响下,美国和法国先后向清政府提出订约的要求。清政府根据一视同仁的原则,分别同他们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这些条约成为以后外国同中国签约的样本。

三、鸦片战争给中外关系带来的影响

这场战争带给中国的后果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香港岛的割让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关税自主权等国家主权多处受到损害,现存的政治经济秩序面临强烈的冲击。从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以魏源和林则徐为代表的新思想家,他们提出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的主张。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2课时)复习目的:这章说明为什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还会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介绍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及战争的结果及影响。主要使学生了解旧制度的变革是一个多么痛苦和漫长的过程。由于清政府没有从前一次战争失利中总结教训,依然实行旧的政策,中国再一次遭到英法列强的欺侮。

复习内容: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本节系统地介绍和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并没有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依然试图维护已经遭到破坏的旧政策。与此同时,列强坚持要完全打入中国。五口通商限制了进出口贸易,广州入城问题长期不得解决。英法美等国一再提出修订条约,但都遭到拒绝。于是,英国和法国分别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挑起战争。清政府依然采用“柔远羁糜”的政策,推托、拖延、妥协、退让。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被迫签订《天津条约》,以此作缓兵之计。事后,清政府拒绝换约,激化同列强的矛盾。最终,清帝不得不背水一战,但一败涂地。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更为苛刻的《北京条约》。

二、太平天国起义与列强的干预

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一方面反对列强的侵略,另一方面准备同外国友好来往。由于这一运动打着拜上帝的旗号,起初一度获得列强的认可。一旦其鲜明地坚持维护独立的立场,列强便站在清政府一边,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三、沙俄对中国的扩张

在战争期间,沙俄政府利用清政府的困境,在黑龙江地区大肆扩张。确立对黑龙江以北地区的军事占领,胁迫当地官员擅立《瑗辉条约》。以此为基础,俄国代表同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占据中国大片领土。

第四章

建立新的外交体制(2课时)复习目的:本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封建主义政权。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务实的官员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提出了“洋务”政策。主要使学生了解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出现的改革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这一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复习内容:

一、洋务运动

通过介绍魏源、冯桂芬和张之洞的主张,介绍洋务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外交方面,一些思想家初步具有国家主权平等思想,主张运用均势理论观察国际形势,提出建立西式的外交机构。洋务运动推动清政府改变外交政策,并向外国学习建立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在外交方面,清政府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南北通商大臣,搜集有关国外情况的信息,开设培养外事人材的学堂。在外国使节驻京之后,清政府还采取措施逐步地向外派出了常驻使节。

二、列强扩大在华影响

美国首倡“合作政策”,既保持与列强的合作,又扩大了对中国的影响。在这项政策的影响下,清政府派出了以离任的美国外交官蒲安臣为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欧美。访问期间产,中美订立的“蒲安臣条约”为扩大美国在华影响提供了基础。由于中国沿海及内地门户洞开,海关为外国人所把持,致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商品大量打入中国市场和外国资本也开始进入中国。

三、教会扩张与教案的处理

外国宗教势力扩大在中国的影响,一些传教士胡作非为,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对于这样教案的处理,清政府由于害怕外国人,往往妥协让步。

第五章

边疆危机的处理(2课时)复习目的:经过同治初期短暂的平静之后,清政府再次卷入对外关系的纠纷之中。列强不仅直接侵略中国,而且开始侵吞中国周边的弱国。本章使学生不仅了解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背景,而且思索为什么洋务运动虽在一定程序上改变了清政府,却未能阻止列强的扩张,以及处理方式上的问题。

复习内容:

一、关于日本侵台与琉球问题的交涉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也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利用日本渔民在琉球遇难的事件和中方官员的只言片语,先是侵占台湾部分地区,而后逐步吞并琉球。清政府通过交涉收回台湾,但使琉球归属问题不了了之。

二、马嘉理事件

英国为了同法国争夺势力范围,派探险队进入中缅边境地区,从而导致队员马嘉理被杀事件。英方 利用这一事件强向清政府提出更多的利权要求,迫使避战求和的清政府订立《烟台条约》。

三、伊犁问题

俄国借口边界安全侵占中国新疆大片地区。清政府代表同俄方签订了出卖伊犁地区的《里瓦几亚条约》。清政府拒绝批准这个条约,左宗棠准备进兵伊犁。曾纪泽在谈判中勇斗对手,签订《伊犁条约》。这个条约还是给予俄国部分领土。

四、日本侵略朝鲜引起的危机

由于日本不断地在朝鲜扩张势力,造成19世纪80年代初中日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对立。虽然清政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但容忍日本在朝鲜驻军。

第六章 中法战争与列强在中国南部的扩张

复习目的:本章介绍80年代以后列强在中国南部的扩张情况,特别是法国对越南和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通过说明清政府如何处理法国对中国的侵略,使学生了解如何分析一个比较复杂的国际问题。

复习内容:

一、中法战争

80年代初,法国势力延伸到越南北部,威胁到中国的边境地区。从1983年起,清政府分两阶段同法国交涉,甚至作出让步的承诺,都未能阻止法国在北越发动的进攻,法国甚至袭击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取得的谅山大捷结束了这场战争,但不久中法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越南条约》。出现这个妥协局面是由于中法两国政府都面临国内外的种种困境。

二、葡萄牙的扩张与中葡签订条约

葡萄牙占据澳门后不断强化其统治,1887年终于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承认其永久管理权。

三、中英就英国侵略缅甸和中国西藏的交涉

英国不断地从其印度殖民地向外扩张,由于清政府害怕与英国发生冲突,接受英国对缅甸的吞并和英国对西藏的通商要求。清政府甚至制止西藏人民的反抗,压迫当地政府开放。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2课时)复习目的:日本把对朝鲜的侵略扩大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清政府试图维护传统的中朝关系失败,采取“以夷制夷”政策也未能避免一场失败的战争,被迫签订极为屈辱的《马关条约》。本章使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一历史过程,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以夷制夷”政策会失败,为什么洋务运动也同样以失败而告终。

复习内容:

一、在朝鲜半岛中日矛盾不断加深

从七十年代起,日本通过三个条约奠定了全面控制朝鲜的基础,否认中国同朝鲜的传统关系。日本形成了侵占大陆的政策。清政府一方面容忍日本的扩张,另一方面要求保持同朝鲜的原有关系。

二、中日战争爆发

1994年日本大量出兵朝鲜,扶植傀儡政权,袭击驻守在朝鲜的中国军队。中国被动防御未果,双方 正式宣战。战争爆发前后,清政府试图借助“以夷制夷”政策来制止日本的侵略,但列强出于利益的考虑都不支持中国的主张。中国在战争中指失败,不得不签订《马关条约》。虽然三国干涉迫使日本交回辽东半岛,但清政府保台的幻想还是破灭了。

三、中俄结盟。

为了遏制日本在东北的扩张势头,清政府与俄国结盟,其结果给俄国在东北进行扩张创造了条件。

第八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入侵(2课时)复习目的: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处境。广大人民起来反抗外来侵略,促使清王朝也作出抗争的表示。但封建王朝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本章使学生懂得封建制度只能把中国一步步地拖向深渊,分析为什么义和团式的反抗也无法解救中国。

复习内容:

一、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1.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列强强占旅大、威海卫、新界、广州湾等租借地,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2.列强争夺铁路修建权:列强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得到修建铁路的权力,以此巩固其地位。

3.列强纷纷对华给予政治奴役性贷款:列强争先向清政府贷款,试图控制其财政,进而控制中国。

二、义和团运动

在中华民族面临被分割的情况下,义和团运动兴起,反抗外国侵略。它的主张和行动得到对列强不满的清廷的认同威胁,清政府借助义和国力量对列强宣战。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借机发动战争,占领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在此期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反对各国在华建立排它性势力范围。各国在力量相当的情况下,有保留地接受这一政策。

三、沙俄侵占东北

借镇压义和团之机,沙俄对东北发动大规模侵略,占领东北三省。在中俄谈判中,俄国拒绝撤退军队。

第九章

清朝末年的外交(2课时)复习目的: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对外交体制进行调整以满足列强的要求。虽然它对一系列事件的处理上也进行过抗争,但最终往往以妥协结束。它代表了封建势力和殖民势力对中国的统治,使中国沦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国家。本章将使学生通过清末外交情况来了解为什么革命者要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复习内容:

一、清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设立了外务部,建立了使馆区,改变了外交礼节的规定等。这一系列调整表面上是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实质上有利于列强对清政府的操纵。

二、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借助英日同盟促使俄国签订了从东三省退兵的协议,但俄国以种种理由拒不认真执行撤兵的规定。

三、日俄战争与清政府的“中立”

俄国在东北的扩张加深了与日本的矛盾。两国为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在辽东半岛进行了一场战争。对于这样一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清政府居然持“中立”立场,置国家和民族 的利益于不顾。四、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为缓和国内的不满,清政府表面上派重臣到外国学习以实现政改,但并不想真正实行改制。

五、英国再次入侵西藏

20世纪初,英军再次入侵西藏,占领拉萨。由于清政府同西藏地方当局的立场差异,削弱了对西藏的控制,也造成边界危机。

六、列强争夺铁路修建权

为了巩固各自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列强纷纷争夺在中国的铁路修建权。清政府依照列强的要求,以国有化名义对外出让湖广铁路修建权,遭到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这起 事件导致一场政治危机,爆发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

第十章 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初年的外交(2课时)复习目的:虽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希望使中国获得独立,但辛亥革命只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并没有触动列强在华的权益,甚至对列强作出妥协,致使革命不能彻底。本章要使学生认识资产阶级革命党对外政策的两面性,也认识中国革命和争取独立斗争的艰巨性。

复习内容:

一、革命党人的外交

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非常重视外交对国家关系的作用,强调中国非善用外交不得自立。他在为革命党起草的重要文件《革命方略》中专门探讨了革命党的对外政策主张。辛亥革命后成立的革命党政府不承认革命后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任何条约,反对外国支持和帮助清政府,但同时承认革命之前清政府同各国签订的条约,继续偿还赔款,保护外国人的既得利益。这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二、列强进一步在华获取新权益

列强干预中国南北两方的和谈,支持袁世凯上台取代孙中山。以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为取得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不惜对列强作出种种让步,包括在西藏和外蒙古问题上,终于在1913年先后换得列强的承认。西姆拉会议期间,西藏地方当局私下里同英印方面达成西藏同印度的边界线,并擅自签署了所谓的《西姆拉条约》,这是完全无效的。

列强借款给袁世凯政府以示支持,同时获得控制中国盐税的权力,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

第十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2课时)复习目的:趁世界大战爆发之机,日本占领青岛,并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中国被卷入世界大战。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军阀领导下的北京政府继续出卖国家利益,对日本的软弱态度致使日本不断地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这样一个政府无法改变中国作为弱国的地位。

复习内容:

一、关于日本所提“二十一条要求”的交涉

趁德国忙于欧战之机,日本强占青岛,继而提出对华的“二十一条要求”,试图控制整个中国。害怕失去日本支持的袁世凯政府签订了《民四条约》,同意了日本的大部分要求,继续出卖中国利益。

二、中国参加世界大战

北京政府内对立的军阀分别投靠日美,致使中国卷入一场本与中国无关的世界性战争。

三、“西原借款”与山东问题的换文

段琪端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大举向日本借款,并“欣然同意”日本在山东的一些权益,进一步牺牲民族利益。

第十二章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复习目的: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大会通过的和约竟然支持日本占据青岛,从而在中国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直到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才收回对山东的主权。本章要说明只有人民的力量才促使中国代表团敢在巴黎和会上说不,从而扭转了中国外交的趋势。

复习内容:

一、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列强仍把中国当作弱国对待。为了它们的利益,通过和约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努力没有成功,列强的不公在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它迫使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爱国主义运动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二、华盛顿会议与中国问题

为限制日本的扩张,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会上达成的《九国公约》重申“门户开放”原则。虽然中国代表团做出了努力,会议只同意中国修改税率等。但在会议期间,日本被迫同意把胶州租借地归还中国。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十三章

南北政府对峙期间的中国外交(2课时)复习目的:苏联承诺放弃不平等的条约权利鼓舞了中国人民。在这种形势下,北京政府同列强进行交涉修约没有结果,而广东和武汉政府依靠人民的力量却取得成果。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废除不平等条约历程上人民的作用,也认识这一历程的艰难和当时政府的局限性。

复习内容:

一、《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署

苏联政府两次发表宣言,宣布放弃在中国的不平等特权。为此中苏谈判解决悬案,于1924年达成协议。苏方同意中国赎回中东铁路,承认外蒙为中国一部分。但协议仍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尽管如此,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二、北京政府的的修约外交

五卅惨案激起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北京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之下同列强进行交涉,收回上海的会审公廨。与此同时,召开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由于列强无意交回特权,两个会议都未取成任何实际成果。北京政府与有关国家修订到期的条约也受挫折。

三、广州、武汉政府的外交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州国民政府提出“以俄为师”的对外政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在关余问题、沙基惨案和杯葛事件等问题的处理上坚持不懈地斗争,取得一定的成绩。北伐期间迫使英国改变对华政策,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第十四章

南京政府初期的外交(2课时)复习目的:南京政府成立后在对外关系方面为取得民众的支持,提出关税自主和修约;同时为争得列强的支持,采取了反苏的立场。本章使学生了解南京政府外交的两面性,同时学会分析像中东路事件这样复杂的问题。

复习内容:

一、联美抑日反苏的外交政策

1927年发生列强炮轰南京事件。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苏反共外交,把南京事件归咎于共产党所为,竟向列强道歉。南京政府还在采取一系列反苏措施,获得列强的欢迎。1928年列强先后承认南京政府。南京政府通过东北易帜制约日本的扩张。

二、修约外交

在废约运动的推动下,南京政府同各国交涉,在二十年代末之前它们先后同意中国实行关税自主。1930年,中国关税率上升到10%。然而有关领事裁判权的谈判毫无成果。

三、中东路事件

由于苏联的利已主义,中东铁路所有权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东北地方当局借机反苏。1929年中苏断交,苏联军队攻入东北。东北当局被签订停战协议,恢复苏联对中东路的控制。但南京政府不承认此协议,中苏开始谈判,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谈判没有结果。

第十五章

九一八事变与应对日本扩大侵华的外交活动(2课时)复习目的:本章介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扩大侵华,南京政府的对策从不抵抗、妥协逐渐转向抗战。本章主要说明在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过程,分析其复杂的原因。

复习内容: 一、九一八事件中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冲突,对东北实行军事占领。南京政府不令不抵抗日本的进攻,同时也拒不同日本谈判,而希望由国联来调解两国的矛盾。并指望美国进行干预,但美国只采取“不承认主义”政策。

二、国际联盟的调处.日本企图把上海纳入其军事扩张地区,遭到其他列强的反对。在列强的干预下,中日达成停战协定。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国联派出调查团来中国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1933年初国联通过一份调查报告,在明确中国对东北拥有主权的同时对日本的行动进行辩护。

三、日本侵入华北和对日妥协外交

日本退出国联前后对华北发动进攻,求助国联不成的南京政府改为对日妥协,签订了“塘沽协定”,但日本仍不断地提出扩张要求。

四、寻求外援的与国外交

南京政府修复同苏联的关系,呼吁欧美列强的支持和援助。

五、对日政策的转变

日本提出“广田三原则”,要求中方承认满洲国,把南京政府逼入绝境。中方改变政策,拒不接受日本的要求。在张群――川越会谈中,中方对日方提出反要求,会谈破裂。在全国爱国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南京政府走上抗日的道路。

第十六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外交困境(2课时)

复习目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寻求国际援助来抵抗日本,但不见成效,不得不调整政策,等待时局的变化.直到1940年秋,国际社会才开始热心于援助中国抗日。本章帮助学生分析南京政府转变政策和国际社会转变态度的原因。

复习内容:

一、抗日战争爆发

七七事变导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二、争取国际援助的外交活动

国民政府争取国联支持的政策未见成效,布鲁塞尔会议也没有取得任何成果,采取了苦撑待变的对策,等待国际形势发生有利的变化。使日本接受调停。但都未能成功。

三、联苏外交的展开

同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争取到苏联较多的援助,但苏联不同意出兵攻击日军。

四、争取欧洲列强的外交活动

争取英法支持,争取意德中立,但由于这些国家的各自利益,外交活动都没取得成效。

五、争取美援的外交活动

争取美国的支持和援助,但成效也甚微。

六、抗战外交政策的调整

欧洲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利用这个时机积极对英美等国做工作,阻止美国对日妥协,争取三国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中国开始获得美国援助。

第十七章

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2课时)复习目的:中美英结盟抵抗日本侵略。由于中国坚持抗战,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分别同美英签订新约,废除领事裁判权等。但由于蒋介石为反共,同样牺牲民族利益。本章使学生了解中国坚持抗战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性,了解大国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考虑,认识中外关系中出现的新的复杂因素:国共斗争。

复习内容:

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中国战区成立,南京政府积极寻求英美援助,中美英进行滇缅作战,抗击日军。

二、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变化

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国和英国订立新的条约。两国同意废除领事裁判权、租界和《辛丑条约》等。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讨论滇缅路对日作战问题和日本失败后的处理问题。中国进入四大国的行列。

三、中国与美英苏之间的分歧

美国史迪威将军为加强打击日本,一方面对蒋介石施加压力,另一方面提出与中共合作,引起蒋的不满,发生“史迪威事件”。中英因对日本作战和印度独立问题而发生争持。中苏因新疆问题发生矛盾。

四、抗战胜利前夕的外交活动

蒋介石政府为了反共的需要,积极争取美国的支持,并屈服于苏联的压力,签订有害于中国主权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第十八章

内战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的终结(2课时)复习目的:战后中国国共两党矛盾尖锐。美国试图进行调解,未能成功。美国出于反共需要,明知国民党会失败,但仍旧给予大量援助。因此,中共严厉地谴责美国的对华政策,并以此制定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本章使学生了解内战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对对外关系的影响,认识制定新中国对外政策的背景和基础。

复习内容:

一、对日受降活动

国民政府采取“以德报怨”政策处理日本受降,争取日本的合作,没有严厉地处理日本的战犯。中国收回台湾,并负责越北和香港的受降活动。

二、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并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三、国民党政府加强与美国的关系

战后南京政府同美国签订一系列条约,给予美方新的特权和利益,试图获取美方对其反共政策的支持。美国为稳定东亚局势,派马歇尔调处国共矛盾。但由于国共双方矛盾极为尖锐,调处失败。美国便改为援蒋反共。

四、新旧对外政策的交替

南京政府乞求美援,美国虽然给予大量的经援军援。但这种援助有一定的限度,美国不愿背上南京政府这个包袱。南京政府换马,寻求国际调解未能成功。美国政府指责南京政府无能,输掉中国内战。美国持观望态度,对华政策迟迟不决,甚至放弃同中共改善关系的机会。中共坚决反对美国援蒋反共的政策。毛泽东尖锐地批评美国白皮书,明确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第四篇:继电保护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张保会 尹项根主编

1.2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继电保护装置就是指能反应电力系统中设备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并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它的作用包括:1.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不动作;2.电力系统部正常运行时发报警信号,通知值班人员处理,使电力系统尽快恢复正常运行;3.电力系统故障时,甄别出发生故障的电力设备,并向故障点与电源点之间、最靠近故障点断路器发出跳闸指令,将故障部分与电网的其他部分隔离。1.3继电保护装置通过哪些主要环节完成预定的保护功能,各环节的作用是什么? 答:继电保护装置一般通过测量比较、逻辑判断和执行输出三个部分完成预定的保护功能。测量比较环节是册来那个被保护电器元件的物理参量,并与给定的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给出“是”、“非”、“0”或“1”性质的一组逻辑信号,从而判别保护装置是否应该启动。逻辑判断环节是根据测量环节输出的逻辑信号,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判定故障的类型和范围,最后确定是否应该使断路器跳闸。执行输出环节是根据逻辑部分传来的指令,发出跳开断路器的跳闸脉冲及相应的动作信息、发出警报或不动作。1.6线路上装设两组电流互感器,线路保护和母线保护应各接哪组互感器?

答:线路保护应接TA1,母线保护应接TA2。因为母线保护和线路保护的保护区必须重叠,使得任意点的故障都处于保护区内。1.8后备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答:后备保护的作用是在主保护因保护装置拒动、保护回路中的其他环节损坏、断路器拒动等原因不能快速切除故障的情况下,迅速启动来切除故障。

2.6为什么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灵敏度、动作时间需要同时逐级配合,而电流速断的灵敏度不需要逐级配合?

答: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整定值按照大于本线路流过的最大负荷电流整定,不但保护本线路的全长,而且保护相邻线路的全长,可以起远后备保护的作用。当远处短路时,应当保证离故障点最近的过电流保护最先动作,这就要求保护必须在灵敏度和动作时间上逐级配合,最末端的过电流保护灵敏度最高、动作时间最短,每向上一级,动作时间增加一个时间级差,动作电流也要逐级增加。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越级跳闸、非选择性动作现象的发生。由于电流速断只保护本线路的一部分,下一级线路故障时它根本不会动作,因而灵敏度不需要逐级配合。

2.11在双侧电源供电的网络中,方向性电流保护利用了短路时电气量的什么特征解决了仅利用电流幅值特征不能解决的问题?

答:在双侧电源供电网络中,利用电流幅值特征不能保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方向性电流保护利用短路时功率方向的特征,当短路功率由母线流向线路时表明故障点在线路方向上,是保护应该动作的方向,允许保护动作。反之,不允许保护动作。用短路时功率方向的特征解决了仅用电流幅值特征不能区分故障位置的问题,并且线路两侧的保护只需按照单电源的配合方式整定配合即可满足选择性。

2.12功率方向判别元件实质上是在判别什么?为什么会存在“死区”?什么时候要求它动作最灵敏? 答:功率方向判别元件实质是判别加入继电器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cos(,并且根据一定关系+a)是否大于0]判别初短路功率的方向。为了进行相位比较,需要加入继电器的电压、电流信号有一定的幅值(在数字式保护中进行相量计算、在模拟式保护中形成方波),且有最小的动作电压和电流要求。当短路点越靠近母线时电压越小,在电压小雨最小动作电压时,就出现了电压死区。在保护正方向发生最常见故障时,功率方向判别元件应该动作最灵敏。

2.14为了保证在正方向发生各种短路时功率判别元件都能动作,需要确定接线方式及内角,请给出90°接线方式正方向短路时内角的范围。

答:(1)正方向发生三相短路时,有0°

(2)正方向发生两相短路,当短路点位于保护安装处附近,短路阻抗Zd《Zs时,0°

综合三相和各种两相短路的分析得出,当0°<的条件应为30°

<90°时,使方向继电器在一切故障情况下都能动作2.17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接地短路后,试分析、总结:(1)零序电压、电流分量的分布规律;(2)负序电压、电流分量的分布规律;(3)正序电压、电流分量的分布规律。

答:(1)零序电压——故障点处零序电压最高,距故障点越远零序电压越低,其分布取决于到大地间阻抗的大小。零序电流——由零序电压产生,由故障点经线路流向大地,其分布主要取决于送电线路的零序阻抗和中性点接地变压器的零序阻抗,与电源点的数目和位置无关。(2)负序电压——故障点处负序电压最高,距故障点越远负序电压越低,在发电机中性点上负序电压为零。负序电流的分布取决于系统的负序阻抗。(3)正序电压——越靠近电源点正序电压数值越高,越靠近短路点正序电压数值越低。正序电流的分布取决于系统的正序阻抗。

2.23图2.59所示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全部不接地,如果发生单相接地,试比较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中零序电流、零序电压、零序功率方向的差异。

答:零序电流:在非故障线路中流过的电流其数值等于本身的对地电容电流,在故障线路中流过的零序电流数值为全系统所有非故障元件对地电容电流之和。零序电压:全系统都会出现量值等于相电压的零序电流,各点零序电压基本一样。零序功率方向:在故障线路上,电容性无功功率方向为线路流向母线;在非故障线路上,电容性无功功率方向为母线流向线路。

3.1距离保护是利用正常运行与短路状态间的哪些电气量的差异构成的?

答: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保护安装处的电压接近额定电压,电流为正常负荷电流,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为负荷阻抗,其值较大,阻抗角为功率因数角,数值较小;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时,保护安装处的电压变为母线残余电压,电流变为短路电流,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变为保护安装处与短路点之间一段线路的短路阻抗,其值较小,阻抗角为输电线路的阻抗角,数值较大,距离保护就是利用了正常运行与短路时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即测量阻抗之间的差异构成的。3.2什么是保护安装处的负荷阻抗?

答:负荷阻抗是指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保护安装处的电压(近似为额定电压)与电流(负荷电流)的比值。因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电压较高、电流较小、功率因数较高(即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较小),负荷阻抗的特点是量值较大,在阻抗复平面上与R轴之间的夹角较小。3.6在本线路上发生金属性短路,测量阻抗为什么能够正确反应故障的距离?

答:电力系统发生金属性短路时,在保护安装处所测量Um降低,Im增大,它们的比值Zm变为短路点与保护安装处之间短路阻抗Zk;对于具有均匀参数的输电线路来说,Zk与短路距离Lk成正比关系,即Zm=Zk=Z1Lk(Z1=R1+jX1,为单位长度线路的复阻抗),所以能够正确反应故障的距离。3.7距离保护装置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简述各部分的作用。

答:距离保护一般由启动、测量、振荡闭锁、电压回路断线闭锁、配合逻辑和出口等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述如下:

(1)启动部分:用来判别系统是否发生故障。系统正常运行时,该部分不动作;而当发生故障时,该部分能够动作。通常情况下,只有启动部分动作后,才将后续的测量、逻辑等部分投入工作。

(2)测量部分:在系统故障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测定出故障方向和距离,并与预先设定的保护范围相比较,区内故障时给出动作信号,区外故障时不动作。

(3)振荡闭锁部分:在电力系统发生振荡时,距离保护的测量元件有可能误动作,振荡闭锁元件的作用就是正确区分振荡和故障。在系统振荡的情况下,将保护闭锁,即使测量元件动作,也不会出口跳闸;在系统故障的情况下,开放保护,如果测量元件动作且满足其他动作条件,则发出跳闸命令,将故障设备切除。(4)电压回路断线部分:电压回路断线时,将会造成保护测量电压的消失,从而可能使距离保护的测量部分出现误判断。这种情况下应该将保护闭锁,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误动。

(5)配合逻辑部分:用来实现距离保护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配合以及三段式保护中各段之间的时限配合。(6)出口部分:包括跳闸出口和信号出口,在保护动作时接通跳闸回路并发出相应的信号。3.8为什么阻抗继电器的动作特性必须是一个区域?

动保护中,通道中传送的是线路两端电流的信息,可以是用幅值、相角或实部、虚部表示的相量值,也可以是采样得到的离散值。在纵联电流相位差动保护中,通道中传送的是表示两端电流瞬时值为正(或负)的相位信息,例如,瞬时值为正半周时有高频信息,瞬时值为负半周时无高频信息,检测线路上有高频信息的时间,可以比较线路两端电流的相位。不同的通道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对于载波通道而言,有三种工作方式,即正常无高频电流方式、正常有高频电流方式和移频方式。对于光纤及微波通道,取决于具体的通信协议形式。

4.12输电线路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在系统振荡、非全相运行期间,会否误动,为什么?

答:系统振荡时,线路两侧通过同一个电流,与正常运行及外部故障时的情况一样,差动电流为量值较小的不平衡电流,制动电流较大,选取适当的制动特性,就会保证不误动作。非全相运行时,线路两侧的电流也为同一个电流,电流纵联差动保护也不误动作。

4.14为什么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要求两侧测量和计算的严格同步,而方向比较式纵联差动保护原理则无两侧同步的要求?

4.20什么是闭锁角,由什么决定其大小,为什么保护必须考虑闭锁角,闭锁角的大小对保护有何影响? 4.21什么是相继动作,为什么会出现相继动作,出现相继动作对电力系统有何影响? 答:在输电线路保护中,一侧保护先动作跳闸后,另一侧保护才能动作的现象称为相继动作。

随着被保护线路的增长,为了保证区外故障时不误动作,要求保护的闭锁角增大,从而使动作区域变小,内部故障时有可能进入保护的不动作区。由于在内部故障时高频信号的传输延时对于电流相位超前侧和滞后侧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滞后的N侧来说,超前侧M发出的高频信号经传输延迟后,相当于使两者之间的相位差缩小,高频信号的间断角加大,有利于其动作,所以N侧是可以动作的;但对于超前的M侧来说,N侧发来的信号经延时后相对于加大了两侧电流的相位差,使M侧感受到的高频信号的间断角变得更小,有可能小于整定的闭锁角,从而导致不动作。为解决M端不能跳闸问题,当N侧跳闸后,停止发高频信号,M侧只能收到自己发的高频信号,间隔180°,满足跳闸条件随之跳闸。出现相继动作后,保护相继动作的一端故障切除的时间变慢。5.2何为瞬时性故障,何谓永久性故障?

答:当故障发生并切除故障后,经过一定延时故障点绝缘强度恢复、故障点消失,若把断开的线路断路器再合上就能够恢复正常的供电,则称这类故障是瞬时性故障。如果故障不能自动消失,延时后故障点依然存在,则称这类故障是永久性故障。

5.3在超高压电网中使用三相重合为什么要考虑两侧电源的同期问题,使用单项重合闸是否需要考虑同期问题?

答:三项重合闸时,无论什么故障均要切除三项故障,当系统网架结构薄弱时,两侧电源在断路器跳闸以后可能失去同步,因此需要考虑两侧电源同期问题;单相故障时只跳单相,使两侧电源之间仍然保持两相运行,一般是同步的;因此,单相重合闸一般不考虑同期问题。5.5如果必须考虑同期合闸,重合闸是否必须装检同期元件? 答:如果必须考虑同期合闸,也不一定必须装检同期元件。当电力系统之间联系紧密(具有三个以上的回路),系统的结构保证线路两侧不会失步,或当两侧电源有双回路联系时,可以采用检查另一线路是否有电流来判断两侧电源是否失去同步。5.12什么是重合闸前加速保护?

答:所谓前加速就是当线路第一次故障时,靠近电源端保护无选择性动作,然后进行重合。如果重合于永久性故障上,则在断路器合闸后,再有选择性的切除故障。5.13什么是重合闸后加速保护?

答:所谓后加速就是当线路第一次故障时,保护有选择性的动作,然后进行重合。如果重合于永久性故障上,则在断路器合闸后,再加速保护动作瞬时切除故障,而与第一次动作是否带有时限无关。6.1变压器可能发生哪些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它们与线路相比有何异同?

答:变压器故障可以分为油箱外和油箱内两种故障,油箱外得故障主要是套管和引出线上发生相间短路和接地短路。油箱内的故障包括绕组的相间短路、接地短路、匝间短路以及铁芯的烧损等。

(2)比率制动。

令差动电流为Id= I`1+I`2 制动电流为Ires=|(I`1-I`2)/2| 则比率制动式纵差保护的动作方程为 Id>K(Ires-Ires.min)+Id.min,当Ires>Ires.mim Id>Id.min,当Ires≤Ires.min

式中,Ires.min成为拐点电流;Id.min为启动电流;K为制动线斜率.7.4发电机的完全差动保护为何不反应匝间短路故障,变压器差动保护能反应吗?

答;发电机的完全差动保护引入发电机定子机端和中性点的全部相电流I1和I2,在定子绕组发生同相匝间短路时两侧电流仍然相等,保护将不能够动作。变压器匝间短路时,相当于增加了绕组的个数,并改变了变压器的变比,此时变压器两侧电流不再相等,流入差动继电器的电流将不在为零,所以变压器纵差动保护能反应绕组的匝间短路故障。8.2试述判别母线故障的基本方法。

答:(1)全电流差动原理判别母线故障。在正常运行以及母线范围以外故障时,在母线上所有连接元件中,流入的电流和流出的电流相等,或表示为∑Ipi=0;当母线上发生故障时,所有与母线连接的元件都向故障点供给短路电流或流出残留的负荷电流,按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有∑Ipi=Ik(短路点的总电流)。

(2)电流相位差动原理判别母线故障。如从每个连接元件中电流的相位来看,则在正常运行以及外部故障时,则至少有一个元件中的电流相位和其余元件中的电流相位是相反的,具体说来,就是电流流入的元件和电流流出的元件这两者的相位相反。而当母线故障时,除电流等于零的元件以外,其他元件中的电流是接近同相位的。

8.6简述何谓断路器失灵保护。

答:所谓断路器失灵保护,是指当故障线路的继电保护动作发出跳闸脉冲,但其断路器拒绝跳闸时,能够以较短的时限切除与其接在同一条母线上的其他断路器,以实现快速后备同时又使停电范围限制为最小的一种后备保护。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课后答案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答:鸦片战争惊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下,中国官吏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方法,魏源将收集到的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是利用外国先进军事装备技术武装自己,抵御外国侵略,是一种反侵略的思想;二是学习利用外国生产技术,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承认了西方长处,并主张学习西方。魏源思想在腐朽愚昧的封建统治条件下,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探索救国之路起了积极作用。

3、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答: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5.鸦片贸易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答: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6.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1. 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7.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清政府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及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答:其中主要有:A、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C、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专政D、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9.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逐步转变为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个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第一个矛盾的体现,义和团运动就是第二个矛盾的体现。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为什么《天朝天亩制度》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

答:《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但他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难以实现。

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答:内容:(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3、简述龚自珍的政治思想

答:批判了长期流传的天人感应论,否认天象与认识的必然联系。他那“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告诉人们清王朝已从“治世”进入“衰世”,提出了“更法”思想和“心力”说。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5、简述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同时也为中国GCD的创建创造了条件。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GCD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GCD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三,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GCD作了准备。第四,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GCD的成立。

6、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7、试述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答:

1、在19世纪末帝国列强瓜分中国时的它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

2、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求实行君主立宪来挽救危机。

3、政治与文化运动并存,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局限性:改良,希冀于君主立宪,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答: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3、武昌首义的简单过程是什么?

答: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在武昌发动起义。但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起义延期。而后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约定以枪声为号於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当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於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最后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4、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革命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之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失败原因(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4).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试对比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的异同

答:三次新政的相同点: 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同点: ①.发生时代不同: ②.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阶级,未跳出“中体西用”圈子,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的实际倡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社会内部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强独立; ③.性质、影响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形势发展;

6、中国同盟会是怎样成立的?革命纲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是建立在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多个革命团体建立起来的。是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国性革命组织。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7、试论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中篇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1、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列强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和发展。1929年到1933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GCD领导人民正确制定应对策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更是企图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主义则使得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为什么中国GCD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GCD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4、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哪两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何? 答:中国资产阶级一部分是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来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统治全国后,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他们掌握着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通过发行法币,内债,进行投机活动等一系列非法的活动,操纵全国的经济,进一步壮大官僚资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民族资产阶级是中等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占主体地位,但是它在政治上有很大的重要性。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现代工业,形成了民族市场,同时传播了资产阶级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为民主革命的一种政治力量,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答:(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第三为中国GCD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第四,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答: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必然性:

答:中国GCD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GCD,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客观上呼唤着中国GCD的产生;(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是中国GCD产生的阶级基础;(3)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GCD产生的思想基础;(4)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GCD产生的实践条件

4、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哪些积极的结果?并说明之。

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四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答: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

3、为什么说GCD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简述中国GCD建立的历史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答: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答: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答: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 中 国 和 人类 历史 上 的 重 大 事 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答: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答: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答: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答: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下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答: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聚喜欢,聚好玩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GCD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2、“三反”和“五反”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3、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

答: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他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的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他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要在一个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什么叫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在中国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其表现形式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GCD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5、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答:社会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农业和手工业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先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第九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l、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答:(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答: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答:他领导全党全国人民顶住来自外部的各种影响和压力,坚持不懈的进行探索。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也是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在犯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其一生来说其功绩是第一位的。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答: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什么?举例说明

1)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党来说,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理论指导和理论武装。对于我们的改革大业来说,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是作为经济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根本变革,都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创新。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改革开放中的运用和体现。因此,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十分重视理论创新。在各方面创新中,理论创新是起带头作用的。2)改革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回想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历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地提出了“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这里提出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两项:一是坚持毛泽东思想,二是发展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第一项任务,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问题决议为标志,圆满地完成了;第二项任务,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为标志,也圆满地完成了。(2)理论创新促多方面创新--我们这样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论创新,才有了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才有了科技、教育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创新。(3)创新应以实践为标准---在取得这一系列创新成果以后,我们党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而是提出了新的理论创新任务。党的十五大在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同时,又提出了“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里提出的是两项新任务:一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二是发展邓小平理论。十五大以来,我们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考验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主心骨;我们在认识和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始终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不断开拓前进。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2月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因此,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协调发展的历程。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那些主要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第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第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第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第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原因:取得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取得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妥善处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中,经历各种困难风险的考验,不断总结治党治国治军新经验,不断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建设取得的。

下载中国近现代外交史部分课后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外交史部分课后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习题正式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练习题汇总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者是 (D)A.龚自珍B.林则徐C.洪仁玕D.魏源 2、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 A.农民阶级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课后习题答案1(合集5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上编 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和......

    发电厂电气部分复习课后习题

    仅供参考 第三章 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1 研究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发热有何意义?长期发热和短时发热各有何特点?答:电气设备有有电流通过时将产生损耗,这些损耗都将转变成热......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1 绪论 1.1电力系统如果没有配备完善的继电保护系统,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情景? 答:现代的电力系统离开完善的继电保护系统是不能运行的。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电源至故障点之间......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第一课 背诵第1、2自然段 1、 体会句子的含义: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答:老舍将草原拟为......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第一章 •如何理解中国蒙古人种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态性? •请列举中国早期农业阶段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考古学家是怎样归纳中国新石器文化时期的考......

    课后习题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集合论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作业答案:集合论部分 P90:习题六 5、确定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2) (4){} (6){a,b}{a,b,c,{a,b}} 解答:(2)假(4)真(6)真 8、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5){{1,2},{2,1,1},{2,1,1,2}} (6){{,2},{2}}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