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为二处分原则下的当事人诉讼
处分原则下的当事人诉讼行为二
二、撤诉
针对我国传统民事诉讼中对当事人撤诉行为干预过多以及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31条有关在宣判前当事人申请撤诉必须经法院准许的规定,国内时下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从贯彻当事人主义和尊重当事人处分行为的立场,应当取消法院对当事人撤诉进行审查的制度。对此,笔者认为,从审判行为和当事人诉讼行为相协调(协同主义诉讼观)的立场出发,对当事人的撤诉行为实行色彩浓厚的国家干预主义审查制,固然难以保障当事人充分地行使处分权,但若完全放弃法院对撤诉行为的必要审查,则同样更是一种不符合民事诉讼发展规律的做法,而且从比较法角度考察,至今尚无一个国家允许当事人可以不附任何条件地撤诉。那么,如何在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撤诉权,实施撤诉行为的同时,又防止当事人通过撤诉行为来损害司法(国家)和他人的利益呢? 以下,笔者拟从比较法立场,以英美法系的美国和大陆法系的日本的撤诉制度为对象,来找寻完善和发展我国当事人撤诉制度的合理内核。
(一)美国民事诉讼中的撤诉
按照《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41条的规定,原告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撤诉(voluntary dismissal)来排除法院对案件的诉讼系属。过去,按照普通法诉讼的做法,当事人可以在案件交陪审团进行评议前撤回自己的诉讼,并可以在以后通过另诉方式再行起诉。但是,现行美国民事诉讼法从诉讼经济等立场规定,原告只能在不损害被告合法利益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撤诉权利。为了保护原告的撤诉和被告的诉讼利益,《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对原告的撤诉规定了三种形式:通知撤诉、合意撤诉和法院命令撤诉,并针对三种撤诉形式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要件。
1.通知撤诉
按照《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41条第1款的解释,通知撤诉,是指原告在被告的答辩状送达前,或在被告提出的请求略式判决申请书送达前,采用向被告进行通知的方法,撤回自己的诉讼。由于这种撤
诉方式无须经法院的许可就可以对本案发生排除诉讼系属的效力,因此美国学者称之为无须经法院命令的撤诉或依通知进行的撤诉。
依美国学者和判例的解释,通知撤诉的成立要件如下: [12]
(1)原告必须在被告送达答辩状前或申请略式判决之前,向被告发出撤诉的通知。这是原告行使通知撤诉权的时间限制性规定。
(2)原告依通知进行撤诉时,必须是撤回整个诉讼请求;如果原告仅是对部分诉讼请求进行撤回,法院将不认可该项通知发生撤诉的效力。
(3)由于通知撤诉旨在发生排除本案诉讼系属的效力,具有单纯的程序上的功能,因此,原告不得在撤诉通知中附加任何作为该通知发生效力的条件。通知撤诉必须是无条件的撤回全部诉讼请求的撤诉。
(4)依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5条第1款的规定,撤诉通知必须在送达全体当事人之后才能发生撤诉的效力。司法实践中作为补充,美国法院的判例主张,如果原告在向各当事人送达撤诉通知前已向法院书记官提交了该项通知,则法院也可以承认原告的通知撤诉发生效力;但是,如果原告没有向书记官提交撤诉通知,则该项撤诉通知不发生撤回诉讼的效力。
(5)对于集团诉讼、被联邦法院任命的财产管理人的诉讼、[13]股东派生诉讼 [14]和非法人团体的诉讼,[15]或者联邦制定法特别规定的诉讼,原告的撤诉通知必须经法院认可之后才能发生撤回诉讼的效力。
2.合意撤诉
按照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41条第1款第1项和第2项的规定,原告可以根据与被告达成的诉讼上的合意,不经法院的许可而撤回诉讼。合意撤诉必须以当事人就撤诉达成合意才可以发生法律上的效力。
原告通过合意撤回诉讼之后,只要不存在妨碍再行起诉的事由,还可以另行提起诉讼。美国学者和判例认为,合意撤诉应当具备如下要件:
(1)原告和被告之间必须就撤诉达成合意,这是合意撤诉得以成立的首要要件。
(2)合意撤诉虽然可以不经法院的许可即发生效力,但当事人必须向法院提交撤诉合意书。这是因为美国法律规定某些案件经合意撤回诉讼后,当事人不得再就此案进行诉讼,即对于不得再行起诉的案件,撤诉合意具有类似于判决的既判力的效力。而将撤诉合意书提交法院,就便于法院对不得再行起诉的案件情况进行掌握,对被撤回诉讼的本案而言,还意味着进行了既判力的登记。
(3)合意撤诉不得损害律师的先取特权(attor2ney’s lien)。先取特权是指律师对委托人的金钱或财产专有的,用于支付已商定其合法报酬的权利。例如,即使当事人通过和解并达成撤诉合意,但如果该项合意没有对律师的报酬权加以确定,则法院就将不认可其发生撤回诉讼的效力。此外,为了保护律师的先取特权,法院还将命令诉讼继续进行。
3.法院命令撤诉
按照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41条第1款之二的规定,法院对于原告提出的撤诉申请,如认为符合正当的条件(terms conditions),就可以命令撤诉。法院命令撤诉不同于通知撤诉和合意撤诉,其以法院的许可撤诉命令为撤诉的成立条件。在这一点上,撤诉命令类似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准许撤诉裁定。关于法院命令撤诉的适用范围,按照美国学者和判例的解释,除通知撤诉和合意撤诉的情形外,对于原告的其他撤诉行为都适用法院命令撤诉方式。由于法院命令撤诉涉及法院对原告的撤诉申请进行自由裁量,因此,美国学者和判例认为,为了保护当事人间实体正义的实现,法院在对原告提出的撤诉申请进行裁量(类似于我国民事诉讼的撤诉审查)时,应当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询问。
进行询问是法院命令撤诉得以成立的主要要件。进行此种询问的目的,是防止被告方因原告的撤诉受到利益损害。这就是说在法院命令撤诉制度中,法院应当按照“只要被告没有蒙受法律上的不利益,就应
当认可撤诉申请”的原则,作为裁量是否许可原告撤诉申请的标准。[16]不过,被告应当对原告撤诉将给自己造成利益损害的事实进行证明,如果被告不能证明该项事实,法院就将许可原告的撤诉申请。就美国民事诉讼实践而言,原告在诉讼程序的初始阶段,其撤诉申请被法院许可的可能性较大。这是因为美国判例认为,这时的撤诉对被告造成利益损害的可能性较小;相反,被告若要阻止原告撤诉,就必须对损害事由提供证明力较强的证明。而在诉讼程序的后期阶段,原告的撤诉申请则比较难以获得许可,因为诉讼程序到了后期以后,被告受到利益损害的可能性增大,同时也就要求被告对损害事由提供一般性证明即可,而对原告针对被告的证明进行的反证,则要求达到较高的证明标准方可成立。
(二)日本民事诉讼中的撤诉
按照日本学者的解释,撤诉是原告在诉讼中途撤回以起诉要求审判请求的诉讼行为,以使起诉回复到最初没有提出起诉的状态 [17]。与美国法的规定不同,日本法规定原告可以撤回向法院申请审判及其请求的全部或一部。此外,日本法也没有美国法规定的合意撤诉制度。按照日本学者的解释,撤诉是当事人对法院的意思表示行为,尽管撤诉效力的发生需要经过被告的同意,但这种同意并不是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即使在诉讼外原告和被告约定撤回诉讼也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撤诉。
按照日本民事诉讼理论的解释,撤诉具有消灭诉讼系属的效力,其结果将使诉讼中已经实施的当事人诉讼行为和法院诉讼行为全部失去效力。依据日本《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撤诉必须符合以下要件方可成立:
(1)《日本民事诉讼法》第236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必须在诉讼系属过程中,即在终局判决确定前行使撤诉权,实施撤诉行为。这是对于撤诉的时间限制。因为撤诉的目的是排除法院对本案的诉讼系属,而不能排除法院对本案的判决效力或既判力,所以撤诉必须在终局判决确定前提出。
(2)如果被告已就原告的本案请求准备了书状,或者在审前准备程序或口头辩论中对本案进行了陈述,原告的撤诉就必须经过被告的同意才能发生效力。这是因为被告已对诉讼采取了认真的态度,如果对此不加考虑就允许原告通过撤诉形式退出诉讼,就会给被告造成诉讼上的不公。
(3)当事人实施撤诉行为必须具备诉讼行为能力(撤诉行为由代理人实施的,代理人还必须具有相应的诉讼代理权)。这是因为撤诉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一种方式,当事人必须具备诉讼行为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按其真实意思实施诉讼行为,并达到该行为引起的预期效果。另外,《日本民事诉讼法》还规定,对当事人因他人的犯罪行为而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思所作出的撤诉行为,法院应当认定其无效。
(4)原告的撤诉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要件。《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撤诉原则上要提出撤诉书,但在期日内也可以采用口头陈述方式提出。在诉状送达被告后撤诉的,原告应当向被告送达撤诉书;被告未在期日内出庭的,则应将口头陈述撤诉的笔录副本向被告进行通知送达。对需要经过被告同意的撤诉,被告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法院表示同意,但如果被告既不明确表示同意也不明确提出异议,则自通知被告撤诉之日起3个月后,就可以视为被告已经同意原告撤诉。
日本法院可以依职权对撤诉的效力进行审查。对当事人间有争议的撤诉,法院可以指定在口头辩论期日进行审查。作为审查的结果,法院如果认为撤诉无效则继续进行案件审理;反之,若认为撤诉有效,则以终局判决宣告诉讼终止。
(三)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撤诉
1.当事人撤诉及其制度完善
以上,通过对美国法和日本法有关撤诉制度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在这些国家,当事人的撤诉行为并不是无条件,而是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因此,我国学界有关取消人民法院对原告撤诉行为进行审查的观点也就值得商榷。不过,由于撤诉毕竟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一种方式,法院如对其进行过度的干预,就会使当事人的权利性诉讼行为蜕变为义务性诉讼行为或责任性
诉讼行为。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仅规定“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该法第131条),而没有对人民法院裁定是否准许撤诉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就使得人民法院在审查是否准许撤诉时拥有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裁量权的过大在诉讼实践中无疑会造成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弊端。鉴于此,就有必要从理论上规范人民法院对撤诉行为的审查标准;也就是说,要明确当事人撤诉行为的成立要件。
国内学者通常认为,撤诉是当事人对其诉讼权利行使处分权的行为,撤诉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才能获得人民法院的许准:
(1)申请撤诉的主体必须合格
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撤诉的主体只能是原告、上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经原告特别授权的诉讼代理人。此外,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由于在参加诉讼后处于原告的诉讼地位,因而也可以提出撤诉申请,但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只能申请撤回参加之诉,而不能撤回原告和被告之间正常进行的本诉。
(2)撤诉必须是撤诉人自愿
撤诉必须出于撤诉者的完全自愿,任何人不得以任何胁迫或变相胁迫的方式使撤诉人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为撤诉行为。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同样也不得以任何借口强行动员当事人撤诉。
(3)撤诉必须合法
撤诉在程序上不得损害相对方当事人的诉讼利益,在实体上不得有规避法律的行为,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4)撤诉必须撤销全部诉讼请求
撤诉是指撤诉人撤销自己起诉或上诉时提出的以及在诉讼中增加的全部诉讼请求。如果撤诉人只是撤销部分诉讼请求,就不能视为撤诉,而应视为其放弃了部分诉讼请求。同样如果撤诉人在撤销原有全部诉讼请求的同时,又提出新的诉讼请求,或者对撤诉附加额外的条件,也不能视为是撤诉。
(5)撤诉必须在宣判前提出
这是对当事人申请撤诉的时间限制。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必须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或上诉后至判决宣告前的期间内撤诉。
(6)撤诉须由法院作出裁定
对撤诉人的申请撤诉行为,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进行审查,并据情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此外,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上诉人撤回上诉时,不能一并撤回起诉,即不能“一撤到底”。
目前,在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在撤诉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法院动员撤诉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在离婚诉讼案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以为,在离婚诉讼中,对双方当事人有和好可能的,人民法院可以进行说服疏导,并在此基础上动员原告申请撤诉以终止诉讼。但是,对于双方和好无望的,人民法院则应依法及时作出裁判,而不能一味地坚持动员当事人撤诉。
(2)本不应以撤诉方式结案的却以撤诉方案结案。这主要是对于一些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本应直接制作调解书,以调解方式结案,但有些审判人员却要求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再动员原告撤诉。
(3)人民法院在准许当事人撤诉后,要么是不制作裁定书,要么是在裁定书制作后不通知相关诉讼当事人,或者不将准许撤诉的口头裁定记入笔录存卷。这就严重影响了审判行为的严肃性,也不利于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
以下,从比较法角度,就我国当事人撤诉制度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应当设立合意撤诉登记制。对于原、被告双方就纠纷的解决达成合意,且愿意以诉讼和解方式终结诉讼并提出撤诉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对合意撤诉协议进行登记的方式准许当事人撤诉。登记时,人民法院如发现当事人双方有通谋损害第三人或国家利益的情形,经查证属实,可以对其撤诉协议不予登记,即不确认该合意撤诉的效力。
第二,对原告提出的撤诉申请,如果被告不提出异议,则人民法院原则上应当准许其撤诉。但是,人民法院同时也应当将原告申请撤诉的情况通知被告以及与本案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诉讼当事人,以便他们对原告的撤诉行为进行斟酌并决定是否提出异议。
第三,对原告提出的撤诉申请,被告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应当依职权进行审查,而应当采取由被告对自己不同意原告撤诉的理由所依据的事实进行证明的当事人主义,如被告能提供证据证明原告的撤诉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或损害了国家、他人及自己的利益,则法院应当裁定不准许原告撤诉;反之,如被告不能证明原告的申请撤诉存在上列情形,则应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就被告的证明,可以采取在庭审中由原、被告双方以对席的方式进行。
第四,对于不准许原告申请撤诉的,法院应当在裁定中对不予准许的具体事实、理由及依据加以说明,并将裁定书送达或通知给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诉讼当事人。
2.按撤诉处理
在民事诉讼中,除了当事人自行撤回诉讼以外,还有法院按撤回诉讼处理的情形,这在学理上称为“诉的拟制撤回”。诉的拟制撤回主要是指由于当事人的某种行为(通常是不作为)违反了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因而由法院对该行为按撤诉处理,并发生与当事人自动撤诉同样的法律后果。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的情形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起诉并通知其预交诉讼费后,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既不交纳,也不申请缓、免、减交,或者虽然提出了缓、免、减交申请但未获法院批准,后仍不交纳诉讼费,因而法院按撤回诉讼处理;二是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
第129条的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在开庭期日拒不到庭,或未经许可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按撤诉处理。按撤诉处理分为按撤回起诉处理和按撤回上诉处理。
对于当事人在开庭审理期日不出席审理,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二是必须是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对于当事人未经传票传唤,或有正当理由未出庭的,法院不得按撤诉处理。
第二篇:诉讼常识-当事人
幻灯片180
1、1998 年 9 月余某在甲县病逝,其生前在乙县居住过的三间平房由其大儿子余大接
管。余大在原来房屋的基础上加盖了二层三间房屋,余大全家搬进去居住。余大的弟弟余二认为房屋是父亲留下的,应当有他一份,于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其对父亲遗产的一半的所有权。当被告和原告就房屋分割争执不下时,其堂兄余兄从海外归来,也向法院提出了房屋产权要求。余兄称争议房屋不是余某的遗产,而是余兄在出国前借给余某居住的。当时由于余大、余二都不给余某提供住处,老人无处可居。余兄办好一切出国手续后,就提出让余某居住并负责照管房屋,待余兄归国后再返还,余某表示同意。因此,余兄要求加入到诉讼中来,认为双方所争房产产权完全归自己享有,原被告无权分割房产,并要求余大赔偿改造房屋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人民法院同意余兄参加诉讼。在法庭辩论期间,余二发现余大的诉讼代理人是审判长的妻子,于是提出要求审判长回避的申请。在法庭辩论终结前,原告余二亲自向人法院递交了撤诉申请书。人法院准许了原告余二的撤诉,裁定终止本案的审理。
幻灯片181
[问题]
(1)对于本案何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
(2)余兄是否有权利参加诉讼?其参加诉讼,应当具有怎样的诉讼地位? (3)在法庭辩论期间,余二能否申请回避?
(4)对于余二的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怎样处理?
(5)人民法院的准予撤诉的作法是否正确?原告撤诉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地位
有什么变化?
幻灯片182
2、刘德仁有子女三人。儿子刘海洋,大女儿刘海燕,小女儿刘海鸥。刘德仁的妻
子王淑艳于五年前因病去世;大女儿刘海燕于 1994 年嫁到沙河县,并在那里工作;小女儿刘海鸥于 1996 年嫁到南平县,后与丈夫一起调到来水市工作,并在那里居住。儿子刘海洋一家与老汉共同居住在老家安明县。1997 年 8 月 11 日,刘德仁在进城途中不幸发生车祸身亡,留下私房六间,刘海燕与刘海鸥闻讯赶至,十分悲痛,未与刘海洋提及继承遗产之事。1997 年 12 月 10 日,刘海洋独自去河上钓鱼,因冰冻不实,掉进冰窟,因周围无人相救,刘海洋不幸被淹死。次年 2月,刘海洋之妻沈爱
花将六间私房中的一间留下自己居住,其余五间卖给了同村居民李达明。不久,刘海燕得知此事,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她对房屋的所有权。
问:(1)本案应由哪个法院管辖?为什么?
(2)本案中哪些人应参加诉讼?们各自的诉讼地位是什么?
幻灯片183
3、a 县甲公司和 b 县乙公司在 c 县订立供销合同,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售
100台彩电。双方约定运输方式为代办托运。此外双方还 约定纠纷的解决方式为仲裁,并约定了仲裁机构。后甲公司依约向乙公司提供了彩电。乙公司一直拖欠甲公司 40 万元的货款。甲公司与乙公司多次交涉还款事宜未果,并得知乙公司无力还款,只有一座两层小楼租给了丙公司。丙公司经营不善,已拖欠乙公司两年房租共计 15 万元。在这种情况下,甲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乙公司还款,并特别说明如果乙公司无力还款,可将出租给丙公司的两层小楼收回,交给甲公司以抵销甲公司拖欠的 40 万元欠款。乙公司应诉,未在答辩期间提出管辖权异议。原被告双方在诉讼中达成协议,约定被告方在半年内分两次还清欠款 40 万元。调解书送达后半年内,乙公司只还了 20 万元,尚欠 20 万元,甲公司申请人法院强制执行。乙公司则向人法院提出将丙公司拖欠的 15 万元转给甲公司。执行法院向丙公司发出了对甲公司给付 15 万元的通知。
幻灯片184
问:
(1)假设双方当事人以协议的方式约定发生纠纷时的管辖法院,们可以约定那些法院
管辖?
(2)本案中人法院对案件是否有管辖权?
(3)本案诉讼过程中,法院可否通知丙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幻灯片185
4、居住在甲市 a 区的乔小伟从事汽车修理业,其所开的汽车修理铺位于甲市 c 区。
该汽车修理铺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所登记的业主是其兄乔大伟(居住在甲市 b区),乔大伟实际上并不经营汽车修理。乔小伟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与乡办集体企
业正华汽车修理厂(位于甲市 1 县)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乔小伟的汽车修理铺可以以正华汽车修理厂的名义从事汽车修理业务,乔小伟每年向正华汽车修理厂交管理费 2 万元。2002 年 1 月,乔小伟雇佣的修理工钱财旺(常年居住在甲市 d 区),为客户李有良(居住在甲市 e 区)修理一辆捷达车。修好后,钱财旺按照工作程序要求在汽车修理铺前试车时,不慎将车撞到了一棵大树上,造成汽车报废,钱财旺自己没有受伤。相关各方就如何赔偿该汽车损失发生纠纷,未能达成协议。
幻灯片186
[问题]
(1)李有良应以谁为被告?
(2)哪些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3)就此同一纠纷,若李有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都提起诉讼,应如何确定案件的管辖
法院?
(4)若有管辖权的法院之间就本案管辖权问题发生了争议,应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5)若在管辖权争议未解决之前,其中一享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案件就作出了判决,对
此判决及判决所涉及的案件应如何处理
第三篇:追加诉讼当事人申请书
追加诉讼当事人申请书
申 请 人:张XX、王XX 被申请人:XX公司 法定代表人:杨XX 地 址:X县X路34号 联系电话:0000-000000 贵院受理的原告张XX、王XX诉被告谢XX、XX一案,因XX公司系XX,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7条之规定,特向贵院申请追加XX公司为本案共同被告参加诉讼,请予批准为谢。
此致 XX县人民法院
申请人:张XX、王XX 二〇一二年九月三日
第四篇:变更诉讼当事人申请
变更诉讼当事人申请
申请人:林本珍,女,1963年10月26日生,汉族,农民,住广德县新杭镇流洞杨公村五间屋组。
马玉成,男,1990年9月10日生,汉族,农民,住广德县新杭镇流洞杨公村五间屋组。
马玉香,女,1988年10月22日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
黄立凤,女,1927年3月8日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
申请事项:上列申请人因被继承人马声高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广德县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2009)广民初字第号)原告当事人马声高在诉讼过程中死亡而需要变更原告当事人。
申请理由:已由广德县人民法院受理的(2009年)广民初字第号原告马声高与被告王春林、胡孟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诉讼进行中,原告马声高死亡,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应有申请人作为继承人参与诉讼,故申请人民法院准许申请人以原告身份参与诉讼。
此致
广德县人民法院
申请人:
二○○九年十月十二日
诉讼请求变更申请
申请人:林本珍,女,1963年10月26日生,汉族,农民,住广德县新杭镇流洞杨公村五间屋组。
马玉成,男,1990年9月10日生,汉族,农民,住广德县新杭镇流洞杨公村五间屋组。
马玉香,女,1988年10月22日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
黄立凤,女,1927年3月8日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
申请人与对方当事人王春林、胡孟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已由广德县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现由于诉讼事项变更,故申请将原诉讼请求事项(详见马声高的损失清单)中第5项“伤残赔偿金”变更为“死亡赔偿金”,请求标的不变,原请求事项中第3项“护理费”增加标的2695元,小计7735元,原请求事项中第6项、第8项申请撤销。此致
广德县人民法院
申请人:
二○○九年十月十二日
第五篇:交通事故当事人诉讼的举证责任
交通事故法律咨询专家---深圳交通事故律师网
在《交通事故中的证据分类和注意事项》一文中,就交通事故的证据事项作了较为详细的划分,而本文则对交通事故的提出主体,即交通事故的证据应有谁提出,谁负有举证责任进一步明确。
(一)交通事故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1)一般规则:即“谁主张,谁举证”。是指交通事故的双方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如果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不能够提出证据或者该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提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例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的受害方提出自己曾在某医院治疗,共花费医疗费用5000元,但由于某种原因,致使该医疗票据遗失,且无法在医院补回,则该当事人就可能承担败诉的后果,因为它无法提出证据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
(2)特殊规则:即举证责任倒置。是指按照一般规则的举证原则,原本应该由提出该事实主张的人提出证据加以证明,但在一些特定的侵权诉讼中,侵权行为的具体方法、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提出该事实主张的人举证存在现实的困难和不公平的后果,而另一方当事人则由于其特定的身份、职责和岗位要求而对该事实负有天然的举证责任,因而由法律明文规定由另一方当事人举证的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条第一款第2项明确规定:“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在交通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只存在于机动车辆和行人、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情形,由机动车一方负举证责任,如果机动车一方不能够证明非机动车或行人一方有故意或过失,则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即使是此种情形,非机动车、行人一方也并不是就不承担任何举证责任,就特定事项如自身受损害程度、要求赔偿数额多少的有关证据等,受害人仍然负有举证责任。
(3)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责任:是指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提出事实主张的当事人一方举证责任能力有限,则由法官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依据自由裁量权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和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方的情形在实践中比较特殊,而且相对比较简单,因而接下来本文中将重点介绍根据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则下的各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二)交通事故当事人举证责任范围:
(1)交通事故原告的举证责任范围:
(a)有关的身份证明,包括原告的身份证明,如果原告一方有伤残或死亡情形,原告还应提供和死亡受害人的关系证明,伤残或死亡受害人扶养的未满18周岁的子女、需要赡养的近亲属及其他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身份证明和无劳动能力证明;
(b)有关的工作情况和收入证明,这主要是牵涉到误工费用和伤残、死亡赔偿金计算的情形;
(c)对交通事故的事实发生的证明,这些证据主要从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立案及公安机关提供的有关资料可以证明(对这些材料,当事人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复印件或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还可以通过证人证言、被告的认可等方式加以证明;
(d)对被告方在交通事故中的过错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这里主要有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提供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如果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还应该提供交警部门制作的现场勘察图和笔录及交警部门依法制作的其它询问和讯问笔录等详细的资料,以便法庭审判时参照;
(e)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提供证据证明,这些证据主要有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书、医药发票、法医鉴定书、评估机构的财产损失评估结果等方面加以证明;
(f)如果被告的行为涉嫌交通肇事罪,原告还可以提供相关的被告行为构成犯罪的有关证据,一般是向公安机关或检察院提供,必要时也可以向法院直接提供。
(2)交通事故被告的举证责任范围:(a)身份证明和被告有关的其它信息提供,如现住址、职业、身份、工作状况、联系方式等;(b)证明自己在交通事故中没有过错、过错程度较轻或者是可以减轻自己过错的有关免责情形(c)如果是和非机动车或行人相碰撞的机动车一方作为被告,则还应提供非机动车或行人在交通事故中有故意或者过错情形,否则不能免责;(d)针对原告提出的损害赔偿要求提出证明原告的损害程度较低或赔偿额过高的证据(e)提供自己车辆保险的有关资料,如保单。
(3)“拟制被告”的举证责任范围:所谓“拟制被告”是指在交通事故中,原本不是交通事故的直接责任方,但由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是和直接被告具有某种法律上的联系而被法律规定为直接被告的连带或共同被告的情形,在交通事故中,拟制被告主要是指驾驶员的雇主,车辆的所有人或管理人,保险公司等。其举证责任范围和被告的举证责任范围大致相同,但同时还可以举证证明自己和直接被告之间并不具有上述的拟制法律关系的责任,以便自己从共同被告或连带共同被告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三)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或依申请调取的证据
(1)人民法院依职权区的证据主要是指以下两种:(a)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项;(b)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性事项,比如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事故案件中,发现作为被告驾驶一方的车主有可能会承担事故责任,但原告并没有将之作为被告,则法院可以依职权追加该车为被告,并对该车主的情况调取相关证据。
(2)人民法院依申请调取的证据:(a)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的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比如国家有关部门保存的档案材料;(b)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材料;(c)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够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如交警部门制作的有关交通事故的材料,当事人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时,公安机关拒不配合,则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
(四)交通事故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项
(1)根据法律规定无须证明的事项:(a)众所周知的事项,比如天下雨路面肯定会很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项,自然不用我们证明路面为什么会很滑;(b)自然规律及定理,如上例中,为什么会下雨,就是属于自然规律,不属于举证范畴;(c)根据法律规定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比如道路交通事故中,车辆发生剧烈碰撞后,一般会发生损害,而不用去做车辆经过剧烈碰撞是否会发生损害这样的假设,然后去证明;(d)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所确认的事实;(e)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f)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上述(d)(e)(f)的文书被法律赋予了强制执行的效力,而不用另外证明其合法性。
(2)自认的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这种情形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时候,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说明没有异义,或者是一方当事人对事实作了事先的描述,而另一方当事人对该事实加以复述的时候,在另一方当事人不用再对该事实进行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