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宇宙的故事
宇宙的故事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相信宇宙是永恒的。回溯到亘古,夜空中的群星或许早已存在了无限久,而它们也应该会像今夜那样一直闪耀下去,年复一年,直至永远。后来,人们又意识到了我们的地球,太阳,甚至太阳系所在的整个星系,都只是浩瀚星海中的一个普通岛屿而已。整个宇宙从最大的视角上看应该是非常均匀的——我们所处的角落,应该和宇宙中每一个遥远的角落异常地相似,这就是所谓的哥白尼原理(Copernican Principle)。这样,环绕我们的宇宙不仅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也是无垠的。
然而到了20世纪初,当Einstein试图运用他的广义相对论方程来描述这样一个静态的宇宙时,却碰到了一个问题。当时,Einstein已经理解了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其实是物体的质量弯曲周围时空的几何体现。如果向一个静态的均匀宇宙加入星系,恒星,星际气体等等之类的物质,它们就会相互吸引,导致空间必需收缩。这样一来,宇宙无法在时间上永恒地存在下去。于是,无奈的他在方程里添加了人为的一项——一个“宇宙学常数”(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这一项引入了充满空间的奇怪的“负压强”,平衡了物质之间的吸引。可是没过了多久,天文学家Hubble在他的望远镜里惊讶地发现宇宙并不是静态的。通过测量来自遥远星系星光的向红端移动的红移(redshift)效应,他发现所有的星系仿佛都在离我们远去。更奇怪的是,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它们的退行速度就成比例地越大。一个很自然的解释就是,整个宇宙的空间在不断地膨胀,正如被吹大的气球膜上的任何两点,它们间的距离不停地在变大。至于物质之间的吸引,则暂时只能减缓这样的膨胀,因为这种趋势具有巨大的惯性。一个动态的宇宙是革命性的观念,以至于Einstein后悔他引入宇宙学常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膨胀的宇宙带给人们两个启示。
首先,如果回溯过去,宇宙会比今天要小得多,星系之间曾经彼此靠得很近。宇宙在过去物质分布的密度也会比今天要大,相应地也要比今天热得多。以远小于光速运动的重的物质,简称为物质(matter),它们的能量密度会随时间按照空间体积的反比被稀释。而另一类以光为代表的物质,统称为辐射(radiation),则以光速运动,它们的数量不仅会随着空间膨胀被稀释,它们的波长还相应地被拉长,从而能量变得越来越小。最终,它们的能量密度随时间按照体积4/3次方的反比减小。这样,即使今天宇宙中辐射的量相比于物质来说微不足道,在足够早的过去它却会占主导地位。
另一个启示甚至更加重要——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回溯过去足够久之后,空间变成了无限小,密度无限大,而温度则会无限高。在这样一个极端的“开端”,已知的物理定律似乎都崩溃了。而另一方面,星系、恒星、行星,直至今天宇宙中一切的复杂结构,都要在自开端以来这一百多亿年中形成,不能慢也不能快。此外,任何一个粒子,哪怕它以光速运动,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也只能在这个膨胀的“气球”宇宙中移动有限的距离。于是,膨胀的宇宙中存在着视界(horizon),事物之间可能发生因果联系的空间界限——我们看不到离我们足够远地方的景象,同时足够远地方发生的物理过程也从来不能影响我们所在附近的事物。
这样的膨胀宇宙模型被称为大爆炸模型(the Big Bang theory),但是这里“大爆炸”并不是重点,因为已知的物理规律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那个奇性的“开端”,重要的则是这个模型系统地预言了随后膨胀并冷却的过程中发生的重要物理过程。除了遥远天体系统性地退行之外,有两个被观测所证实的重要预言让人们大体上接受了膨胀宇宙的图景。
一个叫做大爆炸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在“开端”之后仅三分钟的时候,宇宙中充满了炽热的辐射,以至于组成各种原子核的基本要素,质子(氢核)和中子(统称核子),都还在自由地运动于这锅“热汤”之中。当温度降低到一个临界点时,无序的热运动不再能抗拒核子之间强大的吸引,它们开始束缚到一起。于是,随着一系列链式反应的启动,质子和中子合并形成最轻的一些原子核——氘,氦,锂,氚,铍......一个接着一个。自由的中子只有平均15分钟的寿命就会衰变,因此这最初的三分钟时间是如此地重要,因为中子必须要及时结合到原子核中才能幸免下来。如果自由中子的寿命再短一些,我们就只能得到一个全部是氢元素的单调的宇宙,恒星无法被点燃,生命也无从形成。大爆炸核合成精确地预言了宇宙中3/4的元素是氢,剩下几乎1/4的元素是氦,而所有其他的元素含量甚微。少量的轻元素在大爆炸核合成时期形成,到铁为止的元素则在宇宙后期的恒星热核反应中形成。而大量更重的元素,则全部在剧烈的超新星爆炸瞬间被合成出来——说我们都是星尘并不为过。这些定量预言的大部分和观测到的元素丰度令人惊叹地吻合!
第二个重要的预言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它后来被射电天文学家在实验中很偶然地发现了。当年轻的宇宙达到30万年的时候,温度仍然比较高,所以电子还不能被质子捕获形成中性的氢原子。宇宙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辐射,即电磁波,或者日常所说的光。在这样一个电离的环境中,光并不能自由地沿直线传播,它们不断地与带电粒子碰撞、折射与反弹。换句话说,这时的宇宙不是透明的——如果我们设想处在当时的宇宙中,则我们会被炽热的光亮包围,而看不清远处的任何物体。就在这时,随着膨胀宇宙的进一步冷却,另一个临界点达到了。疲软的热运动不再能阻止电子和质子束缚成中性氢,而宇宙对光变成透明了。这一关键事件被称为复合(recombination)。于是宇宙开始30万年的光得以在空间中自由穿行,携带古老的信息到达从未到达过的远方。而今天的人们也得以观察到这团宇宙之初的余辉。由于宇宙的膨胀,今天这团余辉中的光的波长已经被拉长到了微波波段,而不为人眼所见,温度也相应地降到绝对温度2.7K。然而,今天这些微波还在从四面八方不断地以几乎相同的强度到达我们所在。微波背景辐射和大爆炸核合成一起,成为了膨胀宇宙的最有力的实验证据。
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远没有就此胜利。膨胀宇宙观存在着大量疑难。在观测上,人们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宇宙中存在数目巨大的看不见的物质。人们发现像我们的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外围的星体以反常高的速度在运动,似乎它们是在被一个巨大的、不能被发光可见物质总量所解释的质量所吸引着。当来自遥远星系的星光传播到我们眼前时,人们发现它们被横在中间的难以解释的巨大质量分布所扭曲——这是所谓的弱引力透镜效应(weak gravitational lensing)。此外,人们还发现许多星系团中的成员星系也在以高速运动,星系团中发光的物质总量似乎完全不足以把它们吸引住不让它们四处飞散。种种证据让人们相信宇宙中存在着总量达可见物质5倍的暗物质(dark matter),它们主宰着宇宙中物质结构的演化。似乎我们的银河系,以及其他所有的河外星系,都被巨大的暗物质晕所包围——在夜空中最近最亮的星系也只是暗淡的小斑点,但倘若我们可以看见它们周围巨大的暗物质晕,或许夜空就会像梵高的《星夜》那样灿烂。今天人们相信,这些看不见的暗物质是由一种重粒子所组成,但这种粒子和组成可见物质的核子、电子和光子几乎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它们像幽灵一样穿梭在我们的四周,来去无阻。
黑暗的宇宙中还有着比暗物质更加奇异的东西:暗能量(Dark Energy)的存在,在最近又被天文观测所证实。超新星爆发是宇宙中剧烈的灾变事件,一类超新星发出的光亮几乎恒定,所以当它们看上去更暗时,我们就知道它们更遥远。天文学家利用这样的“标准烛光”来丈量宇宙的大小,特别是宇宙最近的膨胀历史。他们惊讶地发现宇宙在近期膨胀开始加速。由于传统的物质,包括暗物质和辐射,由于它们的引力作用,都只能使宇宙膨胀减缓,这意味宇宙中必定还存在着性质非常奇特的“暗能量”——它具有负的压强,从而起到一种有效的排斥作用。还记得Einstein“一生最大的错误”吗?有趣的是,宇宙学常数正是“暗能量”的一种可能解释,Einstein抛弃了它,但是今天它又回来了!
直到今天为止,人们还不知道暗物质和暗能量到底是什么。不过暂时,让我们撇下这些宇宙的黑暗成分,来看看膨胀宇宙模型另外一些更加微妙的困难。
首先是关于空间几何性质的问题。从数学上讲,一个空间上均匀的宇宙可以是三种不同情况之一:宇宙可以是平坦的,就如我们日常所感知的那样;宇宙可以具有正曲率,就像一个球面,上面的两条“直线”延长后总会再次相交;或者,宇宙还可以具有负曲率,就像一个马鞍面,上面的两条“平行的直线“却可以越离越远。知晓我们的宇宙属于那一种情形并不是想象的那般容易,这需要在天文学的巨大尺度上做几何测量。实际上,知道一个遥远天体到我们的准确距离是很困难的,因而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不知道宇宙的曲率是正是负。后来,随着天文学观测精度的提高,人们发现宇宙的曲率既不是正也不是负,而是平坦的。乍看起来,平坦的宇宙似乎最为自然,然而在一个动态的膨胀模型中,确保宇宙今天基本平坦却需要宇宙在”开端“极端地平坦。这种对于初始条件的病态敏感性始终让严肃的理论家觉得不太舒服。
对于初条件的敏感性还体现在另外的方面。
其一是宇宙大尺度结构(large scale structure)的演化。从行星系统,恒星和恒星团,再到单个的星系,我们把眼光放到宇宙中越来越大的尺度,最终到达由近千个星系组成的星系团,这是今天宇宙中最巨大的被引力束缚住的系统。但在更大的尺度上(也就是哥白尼原理开始成立的尺度上),宇宙仍然呈现出上图(来自Sloan数字巡天)类似蛛网的结构,其中的每一个像素点都是一个星系,这种网状的结构被称为cosmic web。这样的大尺度结构正是物质在引力作用下聚团坍缩的结果。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手段,人们可以还原出这样的结构长大的全过程,如下图所示,从左至右,大尺度结构随时间在长大,即物质从初始比较均匀的状态演化成越来越集中于这张宇宙之网的蛛丝和节点的位置。现在的问题是,在初始的时刻(最左图),我们需要一个初条件——宇宙开始时物质分布不能是完全均匀的,否则今天看到的这种不均匀的结构就无从解释。
在微波背景辐射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初条件类似的印记。下图是最近Planck卫星测量的令人惊叹的全天微波温度各向异性,其中红点和蓝点在天空中看上去大约有一度大小,它们所代表的冷热差异极其细微,大约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差别。这种微小的涨落独立地佐证了宇宙开端需要一个不均匀的初条件。与大尺度结构反映今天的物质分布截然不同的是,这是一张宇宙30万年时的照片——微波背景辐射反映了那时宇宙中辐射的分布。
人们发现这样的初条件需要细致地选取——如果初始的不均匀性太大,则今天的宇宙在大尺度上看就不可能显得那么均匀;反之若太小,考虑宇宙的年龄是固定的,则宇宙今天将过于均匀,星系等结构还尚未形成。关于这个初条件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前面我们提到了有限的宇宙年龄意味着存在视界,当我们盯着全天微波背景辐射的任意两片不同区域看时,它们在宇宙30万年时相隔的距离比那时的视界大得多,也即不可能有因果的物理过程可以联系这两片区域。但是观测无疑地告诉我们它们的温度差异只有十万分之一!总结说来,我们看到的宇宙需要一个特别的初条件:极度地平坦,几乎但又不完全均匀,然后还似乎是非因果的!这是为什么呢? 理论物理学家给这个问题找了一个疯狂的解释:暴涨(inflation)。后来他们发现,这个解释其实不那么疯狂,而且很可能是对的。他们设想,在宇宙刚诞生的时候,可能距开端仅仅10的负12次方秒,宇宙经历了一个指数膨胀的过程,空间涨大了至少10的20次方倍。这个指数膨胀过程,很可能由另一种像暗能量这样的物质状态所引起。这样一来,我们今天觉得天空中因果独立的两片区域,在暴涨之前仅仅相距微观长的距离——它们其实是因果相连的。另外,无论暴涨之间宇宙有多么弯曲,在暴涨之后我们所看到的宇宙范围自然会是异常平坦的。这正好比地球如此巨大,从而站在她表面的我们难以感知其弧度。
暴涨满意地解释了今天宇宙的平坦和看似非因果的总体上的均匀性,但暴涨还能解释更多,它能解释宇宙初始的微小起伏!这是因为真空存在着量子涨落,在微观的尺度上,真空呈现出一种极大的不确定性,如同下图显示的时空泡沫一般。如果空间没有在飞速膨胀,这种量子涨落并不能为我们所察觉。但在暴涨时期,这些涨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拉大到比视界还要大,从而被固定下来。理论家的严格计算表明,这些量子涨落完美地提供了暴涨结束之后宇宙中的微小不均匀性,暴涨的预言和今天所有的宇宙学观测所吻合,即暴涨提供的初条件定量地解释了今天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中的冷热起伏和大尺度上的物质分布的网状结构;换句话说,追溯到最初,量子涨落是今天宇宙中无限复杂结构的“种子”。如果你凝望今天夜空中的繁星点点,再想到它们事实上都起源于微小的量子涨落,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世界的量子本性,一种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格格不入的本性,以这样一种奇怪的方式创造了我们的世界。
当故事讲到这里时,我们已经站在了今天的位置上——人们对于宇宙演化历史的主要理解,就仅限于以上的全部,不多也不少。人们依然不理解暗物质和暗能量,也完全不知道什么触发了暴涨。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有一个答案。
现在我们不妨设想让时间从头来过,去回顾宇宙历史上的那些重要时刻: 在宇宙开端的时候,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物质可能都并不存在,只有真空中那捉摸不定的量子涨落。然而,因为某种原因暴涨发生了,而这些微观的量子涨落在短时间内变成了宇宙中宏观的不均匀性。这不均匀性虽然微小,但是却奠定了宇宙之后物质结构演化的开始。暴涨结束之时,能量被转化成了各种基本粒子。高密度的宇宙中充满着炽热的辐射。这一阶段持续了远不到一秒,但已知全部的W,Z玻色子,胶子,以及各种夸克和轻子,甚至最近才证实的Higgs玻色子还有暗物质粒子,都在这锅“热汤”中大量存在过。但宇宙持续的膨胀冷却着这锅“热汤”,重的粒子纷纷退出热平衡及湮灭,在今天不留下一丝痕迹。
在宇宙三分钟的时候,中子通过于质子结合幸免于衰变,产生了一系列最轻的元素,也作为日后合成重元素的全部原料。而较轻的电子,中微子和光子保持着宇宙的高热。到了三万年的时候,电子终于冷却到可以被原子核束缚了,宇宙也随之变得清澈透明。那时宇宙中的光穿越了时空,到达130亿年之后我们的眼前,这就是今日的微波背景辐射。
此后,宇宙一直在缓慢地膨胀,而在引力的吸引作用下,物质开始从初始密度小的地方流入密度大的地方,网状的大尺度结构开始形成。经历了很长的黑暗期之后,第一批恒星在物质最富集的区域点燃,开始重元素的合成,并照亮了广袤的星际空间。随后,星系大量形成,并汇聚成星系团,乃到超星系团。最终,宇宙演化到今日群星璀璨的模样。
然而,在宇宙演化史上的不久之前,一个幽灵开始浮现——那就是暗能量,宇宙开始了加速膨胀。如果没有奇迹发生,暗能量将主宰宇宙的结局。宇宙最终又会进入一个指数膨胀的阶段,而所有的结构将相互飞速远去,永远消失在彼此的视线之中。当然,被引力束缚住的结构会幸免于难——在很久的未来,人们在夜空可能将只能看见我们的银河系联同它的群星,还有邻近的星系,但将没有更远。而群星终有一天也会耗尽燃料而熄灭。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将黑暗冰冷并几乎空无一物。
不要为这个结局难过,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有结束的时候。更别忘了,空无一物不代表一无所有。也许在那时宇宙的一片荒芜角落,真空中永不止息的量子涨落又会触发一次暴涨,在这个已经死亡的宇宙中创造新生!
但是,这都将是无限久远以后的故事了。对于宇宙来说,我们所经历的生命只是一瞬,而它过去和未来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无比美丽的神话。
第二篇:宇宙与人
1;开场白:
2;关于宇宙与人的看法
在《宇宙与人》里,影片以不容质疑的语言告诉我们:“宇宙是一首伟大的物质演化的史诗。宇宙把物质和智能交给了我们人类,而精神和道德的完确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是的,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他给了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的物资资源,如自然资源,引力、太阳能、科聚变等等。人类也只能用这些资源来改造身边的环境,从而出现了原本没有的东西,如交通工具,房子,电脑,通讯卫星,宇宙飞船等。其实把环境变得更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如果人类用宇宙赐给我们的东西来残害生命,破坏自然,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将会受到宇宙的排斥,人类从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方向,这是宇宙的悲哀。无论人类是怎么样的聪明,但始终都是生存在宇宙中,生存在地球里。这是永不改变的事实。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好好生活,好好去爱护这个我们仅有的家庭。
3;ppt演讲
1;在《宇宙与人》里,影片以不容质疑的语言告诉我们:“宇宙是一首伟大的物质演化的史诗。宇宙把物质和智能交给了我们人类,而精神和道德的完确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是的,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他给了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的物资资源,如自然资源,引力、太阳能、科聚变等等。人类也只能用这些资源来改造身边的环境,从而出现了原本没有的东西,如交通工具,房子,电脑,通讯卫星,宇宙飞船等。其实把环境变得更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如果人类用宇宙赐给我们的东西来残害生命,破坏自然,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将会受到宇宙的排斥,人类从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方向,这是宇宙的悲哀。无论人类是怎么样的聪明,但始终都是生存在宇宙中,生存在地球里。这是永不改变的事实。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好好生活,好好去爱护这个我们仅有的家庭。2-3;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 根本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以上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人们面对思维的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应了哲学思想中的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辩证法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在物质观上有什么不同?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和在唯物论上的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总体来说,三者在物质观上的主要区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当成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且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混淆了物质结构与物质的区别,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解释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既看到物质的决定性,又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5,自己发挥
6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7-8;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又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应由自然科学和哲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
首先,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提供的证明。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理论证明,不论宏观宇宙
天体,还是微观的粒子世界,都是物质的,都是物质存在的具体表现;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 理论,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即生命有其物质基础--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核蛋白体。而不是非物 质的“生命力”;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理论,证明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的思维是高度发
展的物质--人脑的产物。社会同样有其物质基础,那就是生产关系。总之,科学发展的事实有
力地证明了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都统一于物质。其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必须有
哲学上的论证。虽然,自然科学的证明是重要的,但它的证明都是具体的、有限的,它是个别、是特殊。而整个世界是无限的、它是共性、是普遍。因此,为了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只有自然科学是不够的,还需哲学上的论证,即 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把有限和无限、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部分和全体辩证 地统一起来。
9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行程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自由发挥
10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地位,是大家所一致承认的。人们也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实践的范畴,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研究它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它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质,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机制,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历史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主要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不研究人的实践活动,要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
11讲
12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斗争。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13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它也是客观的。
既然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支配它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类社会是客观的,即它是物质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所以人的意识也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的意识也统一于物质。所以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总结语;
经过这次的演讲。。。
浩茫宇宙,包容了一切事物,包括可能的,不可能的;现在的,未来的;而人,一个小小的生物,落足于一个宇宙中的小小的尘埃――地球上,二者根本没有可以比较的余地。然而,人的思想却比宇宙还大,比宇宙还广,于是便比起来了:宇宙,人,孰为主宰?
我惊叹宇宙的伟大,我更崇尚生命的坚强!我们成长在宇宙,但智能会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简单的随欲而安
第三篇:宇宙学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茫无涯际”、“广漠”、“引力”、“灼热”、“微不足道”、“足不出户”等词; 2.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和特征;(重点)3.掌握并学习课文的说明顺序;(难点)
4.学习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方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难点)学法指导:
课前小组学习说明文常识,自学课文解决字词并初步了解课文介绍的宇宙知识,并能简单地对应文体知识理解课文;课堂以围绕导学自学、讨论归纳、课堂展示、在教师引导下矫正;最后在教师示范下进行阅读和练习。第一模块:课前热身自主学习
1.文体知识检查(限定每组5号或6号回答): ⑴说明文就是以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⑵说明文按照说明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说明文和说明文。其中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⑶说明文就是要说明事物的(即抓住说明事物)。
⑷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引资料、、、、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音和形:汹.涌闪烁.炫.目灼.热尘埃.. 3.解释下列词语
茫无涯际广漠微不足道灼热足不出户引力
4.读了课文,你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吗?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模块:课堂阅读合作探究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⑴标题《宇宙里有些什么》有什么作用?你能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吗?
⑵无数颗恒星怎样分布在辽阔的宇宙空间?这说明了什么?
⑶恒星在宇宙中都处于什么状态呢?这又说明了什么?
2.速读课文,小组探究:
⑴介绍“宇宙里有什么”时,先从开始介绍,再介绍。⑵从有行星推测别的恒星也会有行星。
⑶介绍恒星系时,又是从写起,接着介绍。
⑷由此我们知道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以及的逻辑顺序。3.跳读课文,说说文章介绍恒星、星云、恒星系时分别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示例:“它们的热度都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恒星的温度之高。
我的分析:
4.跳读课文,找一些能够表现说明语言特点的词语进行分析。示例1:这些星星里,想来会有不少发光的行星绕着它们转的吧.“想来”表示推测语气,说明其他恒星也有行星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得到证实,说明更科学客观。
示例2: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
“一万万”就是“一亿”,作者不说“亿”而说万万,能从语感上突出星星之多.“以上”说明银河系的星星超过了一亿,具体客观地说明了银河系的空间体积大,进而说明宇宙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分析:
第三模块:学为所用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了解到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有恒星、行星、星云等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茫茫宇宙中又有了新成员,你能就你知道的说一些吗?
2.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学了这一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天地吗?字数不超过400,尽量使用一些学过的说明方法,要注意介绍的条理思路。
第四篇:宇宙演讲稿
地心说
日心说
大爆炸理论
多普勒频移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理论不光适用于声音,也同样适用于光,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天体在我们肉眼看来都泛红,那是因为当物体离我们越远,广波就越长,红色光波较长,所以在我们看来,所有的天体都泛红 也正是这一点,让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其实每个星体都在以光速远离我们,这也就很容易让我们猜到宇宙其实是起源于一个点,他的密度大道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根据霍金的推断,大爆炸是在137亿年以前,其实在发生大爆炸的时候,整个宇宙都是处于黑暗的,那时,光并不存在,当然,大家也不要问我宇宙的起始点的外面是什么,因为那时空间也不存在,这就必须要我们彻底打破我们的对任何事的常理看法,时间,空间在那个时候都是不是适用,那时的的宇宙只是一个具有极高能量的能量球,然后,他开始膨胀,放出大量辐射光,他膨胀的速度太快太快,从不到原子那么大,膨胀到橘子那么大只需不到万亿分之一秒,这也足以证明当大爆炸发生时所放出的能量的巨大。
星体的诞生
早期只有氢气 引力压缩氢气 到1000度发生聚变 氢聚变 比太阳大1000倍 蓝色 我们需要 各种元素 恒星可以做到
说完了宇宙的诞生,就该说恒星了,恒星是按照其死亡的方式来分类的,一类是像我们的太阳那样最终成为白矮星,另一种则是比太阳大八倍以上的恒星,他们的死亡方式是爆炸,恒星越大,寿命就越短,质量差三倍,寿命就差750倍,虽然说他们的寿命很短,但是,他却是宇宙中的功臣,大部分的的元素都是由他们制造出来的,其实宇宙有一段时期是很单调的,只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氦元素,元素的丰富才创造了宇宙的奇迹,然而制造元素就是把不同数量的氢元素聚合,然而完成聚合的场所就是这些大恒星,大恒星因为寿命短,所以周期也短,所以他生产元素的效率就也就最高,小恒星虽然也能制造出新的元素,但是他最终形成白矮星,无法将这些元素放出去,而大恒星的死亡方式是爆炸,所以它能够将所产生的新元素放出去,一般比太阳大八倍以上的恒星就能使聚变一往无前,其核心能达到几十亿度的高温,每一次聚变,都使恒星变得更大,所以他就像洋葱一样,(氢氦碳氧硅 铁)一层包裹着一层,形成多层空间,其空间能达到100亿公里,装下整个太阳系,在不断地聚变过程中,其恒星也变得越来越危险,因为元素越重,其能提供的能量就越少,而巨大的恒星需要聚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来支撑,当聚变到铁元素时,这颗恒星的寿命就走到了尽头,因为铁元素极为稳定,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能量,这时,恒星就会因为中心失去支撑而塌陷,发生爆炸,这就是超新星爆炸,爆炸时,他能量是正常恒星的一百亿倍,这时,宇宙中的所有元素都被聚变出来了,强大的冲击力使铁元素不得不聚合成更重的元素,这就是重元素比如:金、铂、铅。他们都是产生于恒星爆炸的中心位置--内核。我们的同学中有的会有带金银首饰,这些同学就要记住他的贵重了,他是一颗比太阳大8倍的恒星的毁灭而产生的,也正是他的爆炸才有了我们如今地球上的各种物质。超新星的爆炸使物质摆脱了引力的束缚,但铁元素的核却坠入引力的深渊,巨大的塌方把电子都压进了质子,于是质子就变成了中子,而中子之间没有电磁力的排斥,原子核可以紧紧地挨在一起,形成密度大的惊人地中子星,他一立方厘米的质量能达到十亿吨,他的引力也强大到连光都成抛物线才能挣脱,把一个几百万公里直径的星体压缩成只有三十公里就是中子星,同时,压缩的还不能失去磁场,这是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中子星就好像一座超高能核电站,它能将附着在其表面上的带电粒子像高压水枪一样喷射出去,他就像宇宙中的灯塔,十几年前,人类在一个寻访外星生物的飞行器上戴上了一张人类的自我介绍信,其定位就是拿好几颗中子星来定位的,虽然他的体积减小了很多,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但他的引力并没有改变,他把那些喷洒出去的物质又吸了回来,让它们缠绕着自己转,这个过程中,新的恒星、行星、卫星等又再一次诞生了,这就形成了星系,我们的太阳系就是这样诞生的,只不过,太阳系的中央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黑洞。(先塌后炸)(地球 豌豆)黑洞这一名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我也相信大家对这个东西并没有太好的印象,其实,黑洞的功劳是很大的,他其实就是一个星系的巨型稳定器,星系的形态、轮廓都是由他来确定的,黑洞就是一个升级版的中子星,它的质量、密度和引力都远远大于中子星,他必须是一个比地球大30倍以上的恒星才能形成的,他的引力大到连光都要吸回它的表面,说到黑洞,就不得不说时空了,大家可都有个疑问,为什么很多科学家们都认为黑洞回到过去或来到将来?这就不得不说道一个听起来很科学,又不科学的预想
但是,要超光速是有一些问题的,当飞船接近光速时,他所需的推动力就必须越来越大,这一点已经有了实验证据,在加速器中,我们可以把粒子加速到光速的99.99%,但不管我们注入多少能量,他都无法加速到光速,飞船也是这样,这也让科学家们不得不换角度思考,这个思考的结果就是虫洞,现在虫洞(白洞)只是一个笼统物体的代名词,科学家们认为,虫洞就是一个捷径,从这里我们可以延伸一下,如果这不是空间轴,而是时间轴呢?那我们是不是能够回到过去呢?问题卡西米尔效应 从日食时的光线偏折 黑洞自我自认为
太阳系的组成 在燃烧过程中,太阳的氢不断地变成氦
随着核心温度的增长
氦原子核将再度突破电磁力的屏障而发生碰撞,发生新的核聚变
根据计算表明40亿年以后,太阳的氦聚变开始启动这个的意思就是,在太阳的中心,又诞生了一个新太阳,这个新的太阳温度将会更高,他会将外面这层温度低的皮推出去,它的体积也将会膨胀100万倍以上,当然,我们的地球也会被吞噬 其实太阳共有两次核聚变,一次是90亿年的氢聚变,一次是10亿年的氦聚变,当氦燃烧完的时候,太阳的引力继续就会塌缩,而且没有抵抗,此时他的力结构会不稳定而喷出一些外围物质,这些物质会形成艳丽的气体光环,我们的宇宙中有很多这样艳丽的气体光环,他们都是一颗恒星的死亡预兆
死亡太阳的大部分物质会被引力牢牢控制着,但又因为引力不足以引发比氦元素更重的碳元素的核聚变,所以,他只能默默忍受着塌缩,一直塌缩到和地球差不多大小,但比地球重几十万倍,形成一颗白矮星 新地球
葛利斯581D 比地球大7倍
绕着一颗比太阳小,但又比太阳红的恒星,距离刚好,保证了其表面有液态水 距地球20光年
旅行者一号11英里每秒 半小时地球一圈 千倍速度 73年 延长寿命,DNA
引力加速万年以上
第五篇:宇宙演讲
引言
大学毕业之后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做演讲,坦率地说,非常的紧张。虽然年轻的时候我曾经畅想过很多次,功成名就之后能像我曾经的那些偶像一样和年轻的朋友们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从一无所有走上人生巅峰的经验,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人活着不能像一根草而是要像一棵树,能走到金字塔顶端的只有雄鹰和蜗牛两种动物,我的成功你也可以复制等等。可是过了26岁之后我忽然意识到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一生未必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啊,所以当TEDx DUFE团队找到我说没关系,即便你只是一个开小吃店的,我们也愿意为你提供这样一个和很多人交流思想的机会时,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因为公司还没上市,所以小草大树,雄鹰蜗牛,睡地板捡易拉罐这样的故事还不到说的时候。今天,只想和大家分享几个困扰了我和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十几年的问题,和在经历了一些变故和挫折后,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努力奋斗真的能实现梦想吗?
大家现在可以想象一下汪峰老师坐在转椅上,深情地望着你对你说,“你的梦想是什么?”周星驰老师的那句“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据说也激励了几代人。梦想这个东西是如此的重要,简直就是人生的一盏明灯。成功的人们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不会忘记告诉你,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曾忘记梦想,是他们成功的首要原因。以至于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最通常的理解,就在于坚持梦想并最终实现它。可很少有人愿意面对的一件事情是,大部分人的梦想永远,没错,永远都实现不了。
你没听错,大部分人的梦想永远都实现不了。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我之前的梦想。上大学的时候我热衷于各式各样的赌博游戏,是学校旁边赌场的常客。我赌徒生涯的起点源于赌场里最基本游戏轮盘赌,轮盘上1到36个数字和两个0,赔率是1赔36。1到36分为红黑两色,押注红黑的赔率是1赔1。作为一个合格的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一次轮盘开始转动的那一刻,都是一次纯粹的独立随机事件。但是赌博这件事情的魅力就在于,当你真正身处赌场,看到已经连续4次开出红色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想把筹码压在黑色的那一面。而我当时的梦想,就是破译这其中的奥秘。我最初的策略非常简单,当连续三次开出奇数,就押注偶数,连续三次红色,就押注黑色。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在我严格的执行这个策略的情况下,前几次去赌场不但全身而退,每次都还赚了不少,以至于我产生了一种幻觉,也许游戏是有规律可循的,我已经看到了人生巅峰就在不远处向我招手。当然最终的结尾你们一定想到了,在经历过连续18个偶数,连续开出21次黑色后,我把之前赚到的钱都乖乖地还给了赌场。
后来我知道,我那个愚蠢的梦想叫做赌徒谬论,就不具体展开讲了。但它对我意义深刻,我终于明白了在纯粹的随机事件面前,一切规律都是无谓的。
生活中的事情有极个别和轮盘赌一样,属于纯粹的随机事件,比如双色球。可是几乎每一个中了双色球的人都会告诉你啊,他们花了多少精力去钻研往期号码,研究历史规律,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实际上,即使是纯粹由随机性主导的事情,只要参与的人的基数足够大,小概率事件总会发生。有趣的是,几乎所有在随机事件中的受益者,都会把这完全由运气决定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上。不仅仅是参与者本身,旁观者也会这么认为。再比如,中国好声音的冠军嘛。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纯粹由随机性决定,比如布朗运动和轮盘赌博,第二类纯粹由能力决定,比如英语六级考试,110米栏之类。第三类,也是我们最常遇到的,由能力和随机性共同决定,比如创业,投资,恋爱或是梦想。
我对励志大师们总告诉年轻人要不惜一切代价追逐梦想感到深深厌倦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的梦想虽然不是纯粹的双色球,但也绝对是由随机性主导的。在强大的随机性面前,付出再多辛勤的汗水,就好比夜以继日蹲在轮盘赌旁边渴望参透其中规律。前面说到中国好声音的冠军,张碧晨的那一句you are my destiny,听得我也是醉了。但毕竟那一刻,中国又有多少唱歌唱得和她一样好甚至更好的姑娘,如果真把成为好声音冠军作为一生的梦想,一生中都得在痛苦中度过。我个人很喜欢黄渤,但绝对不会用黄渤作为例子去激励一个我这种长相差的年轻人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演员梦,注意是不惜一切代价。因为无论是唱歌还是演戏,再多的努力也只能让你变得很优秀,它们并不存在可以量化的评判标准,想成为万众瞩目明星,随机性的重要程度都远远大于实力。
我想,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的每一件事情,能清楚的区分其中随机性所占的比例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它,在我看来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那么在你的梦想中,运气又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呢?当你深深地感知到这件事情的随机性也许不会青睐与你,是否还愿意坚持下去呢?对我而言,梦想永远是值得执着追求的,但我可以无比心平气和地接受,它就是永远无法实现。
既然连梦都实现不了,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努力呢?
去年这个时候,我发过一条微博。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这段话在网上的疯传,是我始料不及的。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在评论中看到了相当一部分的骂声,还有人认真地给我写下了相当深刻的话,“你在拥有自己的光亮时不要吹熄别人的蜡烛,你不能因为你自己的不喜欢就否定别人。”很莫名其妙是吧,即使你刚刚听完我上一段关于随机性的看法,你也会知道,我从来都不觉得努力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恰恰相反,我一直相信,在能力没达到一定程度之前,你连面对随机性的资格都没有啊。张碧晨能拿好声音冠军自然离不开运气,但换成杨幂,评委不但不会转身可能直接撒腿就跑了。
可现在问题来了,那究竟什么才算是有价值的努力?这可以从我那条微博说起。去年这个时候我和朋友在琢磨去大庆做点服装生意,决定去考察几个商场。我当时住在北京,因为之前晚上和朋友在外面玩得比较尽兴回到家里已经比较晚了,担心睡觉睡过头会错过航班,那晚上就直接在沙发上靠了一晚。那是我第一次去哈尔滨,十一月份已经很冷了,衣服拿的不足,下了飞机冻得头疼。又因为没有提前订票,到了哈尔滨之后才买的火车票,发现就只剩站票了。于是,当我一晚上没睡,冻得头晕眼花,又在绿皮火车上站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抵达大庆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将来必须要写进回忆录里面。可是,回头仔细一想,这些所谓的“努力”对我最终把那个服装生意做好,没有半毛钱关系。更何况,如果我前一天晚上能早点上床睡觉,多准备点衣服,提前在网上把火车票订好,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达到同样的目的。我的那次经历像是自己二十多年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缩影,沉溺在对结果没有直接帮助只是因为自己遭受了一些痛苦的行为中,误以为那就是努力。
当我终于意识到我并不是唯一曾经把无意义的消耗当作努力的时候,忽然发现,原来生活中我觉得很努力的人,也许没那么勤奋,如果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行动,超过他们也并不困难。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勤奋和努力的理解,几乎清一色的来自于学校,更精确的说,在前二十多年的生活中,我们眼中最努力的人,就是那些最能拼命看书和做题的人。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极其片面而幼稚的,因为看书和做题本身,都是为了一个极其鲜明的目的而存在的,就是通过考试。这种勤奋的付出极其纯粹,更多的复习时间,更高的复习强度,一般而言,都可以直接的提高考试的分数,它们之间的联系鲜明而直接,每个人都看的懂。
但生活的美妙之处却在于,很多事情在我们没做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完全没法理解的。
这就好比学英语,十几年漫长的岁月里我都在幻想,要通过多么复杂的流程,多么精密的设计,多么全面的涉及和多么不可思议的努力,终于有那么一天,或许就我就能因为前期的那些无懈可击的学习,说一口比较流利的英语,像说中文一样,可以边说边想,而不是说每一句话之前设计它的句式时态词汇然后在心里复述几遍再看上去流利的背诵出来。谁不是这么设想的呢?可惜,它不仅从来没有实现,并且让我看不到有任何实现的趋势,对于每一个设立目标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感受。
但是在去了美国两年左右的时间之后,我忽然发现自己可以已经毫无障碍地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这并非我采用了什么新的学习方法,而是因为去了印第安纳之后身边中国人很少,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能被迫用英语去交流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每天进步了多少,也没有阶段性的检验学习效果,只是不停地去听和说,因为没有选择嘛。直到两年多后的忽然有一天我才意识到,咦,自己好像真的已经可以了。但是我确实无法总结出来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到的,只是那两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很不情愿地用英语去生活嘛。
一个人能获得的最可贵的能力,都和掌握一门语言一样,你所付出的努力不是能够获得即时回馈的,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收获,直到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忽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连你自己都不清楚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比如锻炼身体,读书写作,或者是做生意。当你经历了足够的量变终于引起质变时拥有的技能,大部分人是终身难以企及的,不是因为他们太笨,恰恰相反,因为他们都太聪明了。
触发人类行动的最基本原理被称为反射,我们是需要即时回馈的物种。所以绝大多数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度是线性的,但更多情况下,事物却是以漫长的潜伏震荡后爆发突破的形式发展的。我现在时常觉得,人在少年时期更容易掌握语言,乐器,美术这些成年后很难学的技艺,并非那小时候就是天资聪颖,而是小孩子很少会一个星期质疑一次自己收获了多少,都是闷头一练就是好几年,直到学会了才知道哦自己已经会了。只有聪明的成年人,才相信1本书读懂易经,10句话揭秘马云的成功之道,30天成为吉他高手的故事。
简而言之,现实生活中,付出和结果之间往往没有那么立竿见影。在离开学校之后,当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不再像做题和考试之间联系的那么紧密的时候,很多人的付出都是浅尝辄止的。而最可贵的努力,是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那些无法立即获得回报的事情,依然能付出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热情,最终的结果也许不足以让你独孤求败,但足以出类拔萃。
人这一生中是否有一个节点,过了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前面说了这么多,谈论的都与目标和实现目标有关。仔细想想,我们的一生好像都是在实现目标中挣扎着度过的。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告诉你,中考的淘汰率是最高的,只要闯过去,上了高中一切就好了。但上了高中的时候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嘛,高中老师又说了啊,考上大学就进了天堂。于是你考上了大学,依然空虚迷茫各种草样年华,父母老师又告诉你,找到工作就好了。工作之后发现烦恼和忧虑依然都在,女朋友给你看马云的故事,告诉你等你事业有成就好了„„
你发现了吗,其实人这一辈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痛苦和顾虑,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绝对不会因为你考上大学,事业有成,迎娶了女神就从此happily ever after。但每一个阶段也有每一个阶段的快乐,无法替代。生活不是安徒生童话也不是好莱坞电影,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的尽头,都不存在什么节点,过去了之后一切幸福美满无忧无虑。
每一段岁月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不应该被辜负。而我能想到的人这一生能做的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孤注一掷到未来的某个节点上,而忽略了生活本身应有的乐趣。哪怕你以后真正实现了那个执念中的目标,才会发现它远远没你想的那么美好。年轻的时候和哥们在操场上打篮球喝可乐的快乐,是以后高尔夫会球所品里红酒替代不了的。尤其男生,千万不要总想着等将来老子有钱了如何如何,且不说你以后很可能不会太有钱,而且相信我,就是有钱了也真的不能怎么样。生命就在每天的生活里,一切执念都是虚妄,和身边的人愉快相处,认真安排好每一天的活动,用心去感受每一天的心境,就是生活的意义本身。这其实是我今天最想分享给你们的事情。
谢谢大家。
于宙
2014.11.26 华臣影城黑石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