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全国1卷漫画作文最全解读和高分作文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个作文题的形式还不错——用漫画作为作文材料,符合现在学生的接受风格,这样的题目好写,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至少据此完成一篇作文不是难事,也不容易跑题。
但这样的题目有什么意义呢?我真是觉得这样的题目既肤浅,又无想象空间,与一个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力极不般配。它看起来可以发挥考生的观察能力,每个人可就自己所观察的,审题、构思、找角度、表达观点,但它最大的局限是意旨简陋,指向性太明确,且有过于清楚的价值暗示,这种暗示甚至是结论性的,无非就是不要以分数高低论输赢,拒绝过于功利、严苛的教育方式,或起点低的哪怕进步一点也是进步,起点高的退步一点也会被另眼看待,要辨证看进步与退步问题——如果考生真这么写,又太一般,太没新意了,这是大家都懂的肤浅道理啊!结果估计就是千篇一律,都在说点小常识、小道理,而要独辟蹊径,出彩,很难。
想想真是很悲哀啊,全国卷,高中生了呀,还出如此简单的、毫无思考力的题目给他们作文,数百万的青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的不过是分数高低不是最重要的这种毫无思想光彩的话题,这个民族怎么会出思想家?怎么会有独立人格?这样肤浅的题目,就是拿来做中考题都显得太过简单了,何况高考!有一个老师说得好,古代的科举考试至少还引导考者去读四书五经,可今年作文题要引导学生读什么?我看什么也不用读,凭点小聪明足矣!现在,上上下下都在耍小聪明,甚至还鼓励大家耍小聪明,以致给高中生也出这种有点小聪明就会做的作文题,根本不关心他们读了什么书、有何个人创见,我有时想,在拉低民族智商的过程中,中国的作文教育真是起了极坏的作用!
好的作文题应该蕴含思想深度的,在思力上也应有无穷可能性的,至少国家层面要有意做这种引导,而不是让这些青年都去重复那些一目了然的公共结论,都去靠一些小小的思想甜点过日子,因为作文最终的目的是要解放考生的想象力,享受汉语之美,进而培养有独立思想的现代人。
【试题评析】
今年高考是回归全国卷的第一年,考生参加的是全国课标I卷的考试。相信初看试题的考生会觉得很突然:作文不是承袭去年的、在考前大量训练的所谓“任务驱动”作文,而是回归到多年不考的漫画作文。看到试题的老师估计也感到很意外,所以今年作文题给备考师生的第一印象是“出乎意料”。
虽然考生对漫画作文感到较为陌生,但实际上漫画作文是全国高考作文的一种常规形式。从本质上说,漫画作文实际上是以漫画为材料,考察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表达看法的一种材料作文。题目中“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材料作文的常规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作文给我们的第二印象就是“回归传统”。
作文题中两组对比式的漫画取材于生活,反映了考生们自己有切实感受的、家长教育与学生的成绩之间的关系问题。俗话说“分分,学生的命根”,每一位考生在成长岁月里,没有谁能摆脱成绩给自己带来的甘甜和苦涩。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这次作文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是“很接地气”。做好作文的前提是理解漫画的寓意。材料中的对比可以多角度看,横向对比是两个成绩差距较大的小男孩得分的对比,纵向对比是两个小男孩得分后待遇的对比。再深入思考,漫画中还有隐含在巴掌与亲吻中的,家长、社会对孩子态度的对比。因此,漫画可以横向解读为:成绩好的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欣赏有加,而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家长则对孩子非常不满,可能有攀比的心理作怪。纵向解读为:成绩好的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要求有些近乎完美,稍有退步便异常失望;成绩差的孩子的家长当孩子有了一点儿进步就喜出望外……
漫画对比的多角度理解,给考生提供了多个角度。考生可以整体立意,谈家长在面对孩子成绩和表现的时候,要正确、理性、全面地看待,鼓励和批评都要适度;家长要综合看待学生的成绩变化,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进步与退步;对孩子的关爱不能仅仅以分数为本,应该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可以从学习成绩延展开去,读出人们评价事物的态度的信息。考生也可以从局部来谈,比如可以讨论家长对待孩子的完美主义要不要得,或者讨论“恨铁不成钢”心理的利弊,家庭教育中惩罚式教育的是与非等等。当然,考生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的分寸和语言的得体,切莫因为遭受过父母的严格要求,而使内容走向极端。
这道作文题,考生既可以从最有感受的生活体验出发,也可以从人们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出发,深入思考社会问题,考生思考成熟之后,还是很有话说的,从这个层面上讲,这道题可以说是一道好题。试题采用漫画作文的方式,既考查了学生对漫画的理解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从更高的层面,还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新要求。
高考试题每年在变,作文试题更是常变常新,如果只根据往年的试题猜题押宝,其结果只能让人大跌眼镜。因此,练好作文的内功,就是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这才是作文备考的不二法门,也是今年高考作文对语文教学的一点重要启示。(摘自:《十堰晚报》曹卫东)
说尺子
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我们常说,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现实生活中,应当说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去度量不同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习惯了妈妈在厨房中的忙碌,一日三餐总是准时吃到可口的饭菜,可当有一天,我们回家面对着干锅冷灶的时候,却首先想到的是无饭可吃,沮丧之余,面露愠色,甚至开口责备,完全忽略了她累了病了,撑不住了,连烧口开水的力气也没有了;而我们的爸爸偶尔下一次厨房,煮一碗面,却能让一家人感到万分知足。惯性,使我们的尺子变得富有弹性,却无法丈量出爱的深远。
每个单位都良莠不齐,有干的有看的,也有捣乱的,总有一些秃子混在和尚之中滥竽充数。奇怪的是干的永远在干,看的一直在看,而干得越多失误也越多,得到的批评也越多,而那些看客,偶尔投机取巧做做样子,就会名利双收。甚至那些捣乱的,变得乖巧一些,就会让领导和一席众人皆大欢喜,心满意足。惰性,使我们的尺子带了偏见,就再也无法凝聚众人的力量。
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开县一辆满载了19名乘客的中巴,突遇险情,一头栽进深达五米的水塘。当地村民金有树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砸开车窗将19名乘客全部救出,自己却因长时间冷水的浸泡患上肺病,举债治疗数月,告借无门,不得不离开医院,病死家中。19名幸存者无一人去医院探视,更无人为他送行。金有树临死前写下一封信,第一句话就是:“我救了19人的命,现在谁来救我的命。”冷漠,让我们的尺子訇然寸断,留下无尽的遗憾。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我们用它来衡量别人,更要时常度量自己。这个世界,应当有这样一把尺子,于情充满温暖,于理凸显公平,于法彰显正义,时时刻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苛责自我,宽厚待人,星星之火,势必燎原,人间终会洒满阳光,洒满爱。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妈妈:
你送我到学校门口,我顺着人流走进考场,没有回望,我能够想象你眼神里复杂的情绪,我想我还是走得淡定一点吧。
可是眼前的漫画却让我思绪翻滚。
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 100 分,脸上一个吻印,第二次考了 98 分,脸上一个掌痕;另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 55 分,脸上一个掌痕,第二次 考试 61 分,脸上一个吻印。
我想的是,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只要分数有波动,孩子的待遇就 有波动。按通常意义,第一个小孩是优生吧,第二个算是很普通的学 生吧,可是全都生活在被分数控制的世界里,悲喜交替,无处可逃。
我有些不安,妈妈,那个对孩子又打又亲的人是谁呢?她可能是 你吗?她正是你对吧?求学十二年,你没少亲我,也没少骂我,有时甚 至“啪啪啪”!你引用我老师的话说我“要成为优质的做题机器”,可是我的老师总会接着说“更要成为优质的人”啊。
可是妈妈,你似乎简单了些,在陪伴我的路上,你的眼里似乎只 有我的分数了,仿佛那就是我整个人的价值体现。是的我从小就会读 书,就会考试,就是你昂首挺立笑傲江湖的“资本”;是的我知道好成绩的意义,它会让我更受宠爱和欣赏,它会让你更有成就和尊严,它会改写我们家的处境和命运,它会让我更便捷地获得人世间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诸如此类。可是长大后目睹你因此而生的悲喜,我常 常觉得是那么遥远。你呢?你有没有发现我越来越长的睫毛下,有更多的委屈?有没有发现我越走越快的脚步里,有更多的趔趄?你可知道,我会夜半,无言独上西楼,看月色如钩?你可知道,我会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叹“无人会,登临意”?有时候竟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甚或“长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你一直告诉我你爱我如命,所以我听话,我听你的话,不问他事,不贪享乐,不玩手机,不打排球,不弹我好的吉他,不看我爱的武 侠??我力求考得高一点再高一点,可是卷面有难有易,精神有奋有颓,也有失误比别人考得低的时候,还有命运捉弄人的时候。记得初 二下学期期中考数学,120 分我考了 86 分,回家后告诉你你脸色立 变,不只是你,我爸他让我跪下思过,我不跪他一个巴掌甩过来,我 一下趴到地上,那夜我跪了两个小时,可是第二天老师告诉你说少加 了我 30 分,加上我还是全年级第一,回到家你一把搂过我亲了又亲,可是我的小小的心冰冰凉凉。妈妈,我无法承受,这是我生命中无法 承受之重,你知道吗? 我曾试着与你们沟通可是无效,我羡慕我的同桌李某某,他成绩平平可是说起父母却眉飞色舞,我更羡慕那些书里知道的大师和他们 的孩子。鲁迅让他的儿子周海婴“完全的解放”,“顺其自然,极力不 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拂逆他的喜爱”;梁启超对他的女儿说“未能立 进大学有什么要紧” 说 “天下事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天下第一等人物”;梁培宽追忆父亲梁漱溟时说父亲的教育是“信任且开放式的”,有一 次他考了 59 分,他拿着补考通知书给父亲看,父亲只一眼就还给儿 子,那意思是 “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这些小孩受了信任与激励,后来都有了出息。妈妈,你可知道我羡慕他们? 三个月前,百日誓师之后,一天下午放学,学校广播里传来朴树的歌: “当你仍然还在幻想/你的明天,它会好吗?还是更烂/对我而言,是另一天/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无法自拔/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渴望着,也哭也笑也平凡着??”我越走越慢,走到校门口突然泪奔,那天我 索性在湖边哭得昏天黑地像一个英雄,哭完我安静地回到教室晚自习。妈妈,这是你不知道的。
有人抨击当代中国教育,说是天才教育,而所谓天才教育结果多 半不是把一个普通资质的人培养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成了高不成 低不就的畸形儿。我自问我尚不是畸形儿,妈妈,我为此感到庆幸,可是令我不安的是,我一样被卷在了这样的教育里了,我不知道的是我的明天,它会好吗?我们的明天,它会好吗? 妈妈,我仍然愿意考一个高一点的分数,用它来回报你。不过,明天之后,不管我考了多少分,你和爸爸都能高高兴兴地庆祝我高中毕业了,好吗?
您永远的女儿:~
2016 年 6 月 7 日于考场
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
又到六月考试季。考试又成了很多学生的噩梦。分数让我们或喜或怒,时哀时乐。可是喜和乐能被多少学生拥有呢?拥有的时间又能有多长呢?即使考好了,一时快乐,但是也抵不了长时间的担忧。因此我最讨厌分数,畏惧考试。
每到考试时我就手忙脚乱。考试前一天,心里下着小雨,忧虑像一张网,牢牢地束缚着我;考试时,或风平浪静,或笑逐颜开,或一筹莫展;一旦考砸了,心中宛如暴雨即将来临,阴沉得怕人。考试卷上一个个鲜红的大叉,就像一把把沾着殷红鲜血的小刀,让我痛苦不堪。我不明白:老师曾无数次告诉我们考试只是为了检验我们学习的情况,以便及时查漏补缺,可是为什么分数却成了我们最大的负担?
分数到底是什么?在家长的眼里,它代表了荣誉、面子。每次坐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成绩,家长可以骄傲地向周围人炫耀“我的孩子得了第一名”“我的孩子又考了一百分”。可是你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们的孩子为此付出了多少?每次回家,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看你们买来的课外书、复习资料,每天都苦读到深夜。时间长了,很多人都戴上了眼镜。即使这样刻苦地学习,分数还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忧心忡忡,生怕考得不好;考好了,又担心下一次被别人超越;考差了,自己羞愧万分,深感无颜见江东父老。
分数给我的压力也很大。我记得有一次单元测验,我破天荒只拿到了63分。老师同学或严厉,或惊异,或惋惜,或不屑的目光压得我抬不起头,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了。终于放学了,我忐忑不安地回到了家。爸爸微笑着问:“纤纤,考了多少分啊?”我低着头,小声地说:“63。”慈爱的父亲不见了。父亲一边打着手势,一边对我咆哮:“你怎么回事?居然只有63分?退步这么大,你每天到底在干什么?”我吓坏了,不敢回答爸爸的责问,只是躲在一角默默流泪。此时,我是多么痛恨考试,痛恨分数啊!
考试原本只是为了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自己和老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可是残酷的分数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让他们成为考试的笼中鸟。分数啊分数,你左右了我的喜怒哀乐,给我带来了沉甸甸的负担,你说我该拿你怎么办啊?如果分数不是那么重要该有多好!
让教育如春风拂面
在中国这片广博的土地上,匍匐着亿万持笔静心、渴望登上象牙塔的学生,与他们同样摩拳擦掌的,还有他们的父母。台湾“虎爸”的风头未过,“狼妈”的热潮又起。令人啧舌的“棍棒教育”过后,我们逐渐反思,究竟该用怎样的教育方式,培养祖国的花朵?
满分则收获鲜花和热吻,低了几分便是拳头和巴掌。另一边,截然相异的态度唯一的决定原因也只是一根“及格线”。看似夸张的漫画背后,折射出的是现代某些家庭中教育思想的僵化和病态。“嗜分如命”的教育现状强烈呼唤“如春风拂面”的新式教育。
“让教育如春风拂面”,是近年来一位女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念。“春风化雨”的温柔教育褪去了“棍棒教育”的凶恶外表,让孩子们看见“天下父母心”、“殷殷师长情”。美国著名的“N+1”教育也近似如此。比如对漫画中拿了98分满脸沮丧的孩子说“你已经很棒了,再多2分就十分完美。”这样的教育效果定远胜于的“巴掌言情”。
就连言辞犀利、冷酷如霜雪的鲁迅先生和木心老人,遇到虔诚的学子,也一改往日严肃面容,掏出一片赤诚之心来。鲁迅的文学,温暖了多少“在灯下扑火”的“花心精致的英雄雄们”。木心的关切之语,也让学子真正感受“春风化雨”的温暖细腻。教育,不是靠一时的恐吓暴力,而是长期的温暖陪伴、轻柔抚摸,让人真正感到教化的力量。
宋词研究领域的泰斗,叶嘉莹女士,也同样是一个温和的教育者。她的学生们回忆:“叶生生字迹隽秀工整,谈吐温和,气度不凡。和她争论问题,她也是总是不急不徐,慢慢回答。让人虚而往,满而归。”“春风”一如叶先生本人,给人莫大的心灵鼓励,予人莫大的思想启迪。
当今社会,看上去波澜不惊,内部却杂草纷芜。教育这块净土,难免良莠不齐,而让每个孩子生活在春风之下,享受“风乎舞雩”的温暖教育,是太重要的话题。但若要施行,也并非难事。父母在家中,不是紧盯着卷面分数、学校排名,而是睁大眼睛找找孩子的优缺点,共同帮助孩子进步、进步有奖励,犯错有劝诫。如此,便是“尽父母之德,行仁义之事。”克尔凯郭尔般的教育,也会在家中徐行。
三毛有诗言:“种桃种李种春风”。愿父母种下的种子,在春风之下,破土而出,抽枝发条,茁壮成树。
【评语】文章结合漫画内涵与现实语境,提出“让教育如春风拂面”的中心论点,接而以鲁迅、木心、叶嘉莹等人教育学生的事例阐明“春风拂面”的教育所具有的风范、所产生的效果。最后引三毛诗议事,向父母们提出“多种春风”的呼告。全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例证紧扣论点,阐释鞭辟入里,让人对“风乎舞雩”似的教育境界心向往之。
文章结构严谨,思路连贯。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表现力强。发展等级因“论据充足”“文句有表现力”两方面相当突出记20分。总评:19+19+20=58分。
【2016高考同题笔会•一等奖】
拒绝惟成绩是论的“实用主义”
福州二中 韩杨煜
有这样一则漫画:两个孩子同时领回了考试成绩,一个得了满分受到夸赞,另一个因没有及格而受到批评;可在第二次考试,原本的满分学生退步受到责骂,不及格同学获得进步受到了表扬。
当我们解读这则材料,会发现不论是作者还是我们自己,都将成绩与奖惩联系了起来,可这样的“以成绩论英雄”真的是恰当正确的态度吗?我认为这并不可取。
Uber的创始人特拉维斯给出过这样一个“冠军理论”:面对逆境,要把一切置之度外,无论如何都要取胜,这就是成为冠军的意义,这样的“冠军思维”是一种鼓励人们努力拼搏,执著前进的人生态度,不可否认,它在许多人身处困境低谷时给予了有效的指引,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人都会成为像第一个满分学生一样“冠军”吗?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较量的时代,每个人都被督促着匆忙前进,仿佛只有不停地奔跑才得以实现超越,却很少有人自问一句“做冠军真有那么重要吗?”如果注定成王败寇,未得冠军者仅能成为 败者,那么惨败的人生又有何意义,真正的成功是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应是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但绝非“惟成绩是论”的当代实用主义。
伦敦奥运会组委会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比赛的意义在于什么,给出的回答是:学会获得成功,更学会体面有尊严地去失败。我想,你我如竞争赛跑般的人生意义也在于此。有价值的生命贵在勇于坦然面对成败得失,用成绩高低论成败未免太过狭隘了,更不是不成功便无用。
我们的生命是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这其中会有许多或大或小如意和不如意,可真正决定生命质量的是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它,我们的社会用一种较为功利化的状态影响了我们,也影响了学校、家长的教育态度,我想我们更应明确的是,学习并非只是为了让我们披荆斩棘地去杀出一条血路,而最后却在头破血流中除了分数和成绩一无所获,无从寻找自己的价值亦或低估了自身的力量。
学习的意义在于思想、智慧和修养,它决不是一纸分数可评判的,我们应理性看待,拥有“毕竟东流水”这般向高远未来眺望的气魄,不拘泥于自我,不汲汲于眼前,告别“惟成绩是论”的“实用主义”和“以分数论英雄”的误区,才是实现自我的价值之道。
【2016高考同题笔会•一等奖】
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 厦门双十中学 白乾政
一组言简意赅的漫画,直指教育的核心目的,引人深思。漫画中,考过100分的优生因退步两分而受惩罚,而原只有55分的差生因考了61分而受到奖励。表面上是在讽刺当今教育的不公平,实则是在扣问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精英或是鼓励差生?
我的回答是后者,教育的目的不应简单地以功利主义的结果论来裁决,而应以培养并激发普通人的潜能使之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美以及更幸福的生活为宗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98分的优生考得比61分的差生好却遭到惩罚。因为教育的初衷是让他们突破自我的桎梏,而非同他人比较。
这组漫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莫过于今年沿海地区高校招生名额向西北内陆转移而引发的史上最大的家长维权活动。表面上看有能力考98分的考生无法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仅仅只考61分的西北地区考生却能轻松上名校是一种不合乎逻辑的行为,是违背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行为。然而,细剖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道德哲学的充分考量。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完全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以及分配正义的要求的。
西方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曾指出:“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就是分配正义。”这其中的“社会公平”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公平的问题。当前中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政策的倾斜看似荒谬不合理,实则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维护教育公平分配正义。我们不能否认沿海考生的努力及成就,但受制于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影响,让沿海考生与西北内陆的考生同台竞技,无疑只会加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不同地域关系的紧张程度。因此,适当地“照顾”西北考生,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提升和进步。这说明传统的“择优取士”已逐渐向现代教育理念靠拢——无论是考过100分的优生,还是只有59分的差生,卷面的分数已不再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尺度,卓有成效地挖掘每个个体内在潜能并赋予个体追求自我幸福生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要达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论高度,就必须努力推广教育资源的公平以及分配正义的理念,让不同水平的人,不论是100的优生还是55分的差生,能享有同样的机遇去发挥自我的潜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优生的培养,只是在一套相对公平的体制下,每个个体都能因 7 自我的突破而获得嘉奖和鼓励。也需要有人鞭策退步的人奋发图强,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
亚里士多德曾言:“教育活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具有美德的公民。”惩罚98分的优生和奖励61分的差生,都应在于培养共和国的公民,使之具有更高级的道德追求,而不应一味鼓励高分而扼杀天性。教育公平与分配正义的理念应当体现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如此,方能有道德完善素质良好的公民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推动中国崛起!
【2016高考同题笔会•一等奖】
回归人学,淡化分数意识
泉州五中 李泓
满分少年稍有失误辄遭责骂,后进儿童些微进步即迎赞许,而进退步间的衡量标准竟唯系于分数,于如此转折对比中不难看出简单以分数为指标的功利化家庭教育的现实图景,着实令人嗟叹!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皆希冀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寄望于其在成长中能有所进益。其出发点绝对是无可非议的,但以分数论实施标准却是有失偏颇的。然而,这种标准取向却又非个例,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于是有学者韩桐彦在《素质教育》一书中尖锐地把中国教育模式概括为小学听话教育,中学分数教育,大学方为知识教育。
如此家庭教育中的分数崇拜趋势是考试机制所造就的功利主义的一种集中表露。在当下中国许多家长的思想里,高分与好大学与光明未来之间是存在必然关联的。且在施行高考体制的当下,考试也的确乃是多数人进入高校学校的唯一渠道。由是,功利教育观便有了其存在的现实土壤,且在现实趋动下愈演愈烈。并产生了诸如虎妈、狼爸之类以激进高压手段帮助子女成长的现象,且不乏拥趸。
似此般教育乱象无疑是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陶行知的真教育相背离的。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强调:“教育应是对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可当下现状许已是本末倒置了。家长、教师、学生往往如赫伯特、马尔库塞所形容的单向度社会中人一般为分数这一单一的指标因素所左右。并且,还沦陷到更深程度的教育领城的异化中去,丧失了支配自我的能力。
而这皆是根源于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及教育体制机制的单一固化。众人皆追利而去,为求高校青睐而千万人同挤一独木桥。竞争的不断激化也使得教育不断畸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在指责高考机制。事实上,高考已是目前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优化方案之一了。而应是要求个体在此般形态下的自我审视与调整。
德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有言:“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教育者的过度功利化将致使受教育者的偏离。虽无法脱离考试分数的框架桎梏,但一定程度上对人学本源的回归。卢梭提倡“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倡导遵循自然天性,让孩子在教育中占主动地位。或许现行体制下其难以实现,但逐渐淡化分数意识,呼唤教育回归已实乃当务之急。
第二篇:全国卷2高分作文及点评文档
敢自信 敢真我 重庆一考生
59分
黄鹂不能像雄鹰一样,振翅九天,但是它有美妙的 歌声萦绕森林;绿草不能像橡木一样,耸人云霄,但是 它有坚韧的腰身装饰大地;我们不能像伟人一样,改变 世界,但是我们有自信的品格充盈人生。这种敢自信、敢自我的性情,何尝不是一种于世间行走的潇洒姿态?
敢自信,敢真我,是李清照笔下的桂花品质,“何 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没有国色牡丹的恣 意,没有小池莲花的淡雅,却可以用自身的袅袅桂香,独开清秋第一树,惹得梅花争妒,害得菊花含羞。
花犹如此,人当胜之。谈起桂花的品格,脑海中 一下子想到了王珞丹。和她同期的女演员,到现在都保 持着每年至少两部剧的节奏,而她始终保持一年或两年 一个作品的进度。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可是在音乐节目 《跨界歌王》中,她每一次都带来新的表演,让人惊喜。这种功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欣赏她敢自信、敢自我的 性格。不论是桂花,还是王珞丹,都让我想起顾城“我 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这句话。大抵这就 是“花中第一流”的风雅。
敢自信、敢真我,是《周易》中的君子品格,“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胸怀广阔,力求进步,刚毅 坚卓,发奋图强,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没有这般 性格,邓稼先、朱光亚这些老前辈们就不会耗费几十年 的精力,为祖国去进行一项科研,打破垄断。如果他们 没有这种自信、真我的爱国情怀,他们今日之贡献,或 许不是献于祖国,而是献于当时手段强硬的欧美国家。同样,如果中国没有依托他们强大的科研技术,如今我 们也不会这般安稳。
敢自信,敢真我,是毛主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的风度;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决心;亦 是在漫长时光中升华自己,随时准备抓住机会的谦逊态 度。于毅,就是这种敢自信、敢真我的风流人物。于毅 曾说:“我最初想要唱歌,可是因为自身条件限制,被 分到了播音系,结果毕业后却做了演员。”然后转眼十 年过去,虽然他是演员,但也没扔下主持功夫,更没曾 放弃歌手的梦想。终有一天,他得偿所愿,唱音乐剧,唱戏曲,一字一味,都有着不负十年等待的激动,平和 如他,大放光彩。
在个人生活面前,在社会需要面前,在国家存亡面 前,保持敢自信、敢真我的生活态度,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也不惧道阻且长。【高分解密】
文章用黄鹂、绿草起兴,引出人应该有自信的品格的观点,倡导“敢自信、敢真我的性情”,大气磅礴,不同凡响。第二段巧妙引入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用桂花的品质映衬“敢自信,敢真我”,借物喻人,给人直观感性的认识。第三段用演员王珞丹的事例展示“敢自信,敢真我”的人生,与前面的桂花相得益彰。第四五段,进一步阐述“敢自信,敢真我”的内涵,巧妙引入《周易》中的君子品格和毛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度,深化了主题。素材中,有科学家邓稼先和朱光亚、哲学家尼采、著名演员于毅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论证力度。【阅读评分】
内容:20 表达:20 发展:19 总分:59
即使你远在他乡 宁夏一考生
59分
是什么将往事折成了书签?是人来车往的城市,还是 夕阳尽头的烟?
是什么让青春就这样渐行渐远?是匆匆流逝的华年,还是再没归来的燕?
纷乱的尘世,可还有我们最初的家园?名与利的纠 缠,使得多少人背弃了理想和信念!故乡,在我们心中已 不如年少时清晰可见。曾有的梦想,都已在朝圣路上被遗 忘,逐梦的心灵开始染上尘埃。九十度的鞠躬已不似站在 师长面前那般简简单单,“您好”“谢谢”“对不起”好像 更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内涵。
人生,开始兜兜转转;命运,变得曲曲折折。有人颠 沛流离,有人青云得志,有人曲折离奇,有人自在安逸,教人如何看得清楚。彷徨时我也试着独坐在时间的一角,怎么也憋不出半句“呐喊”。也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那 个青年一脚陷入中年,跌倒过,落泪过,在雨夜滂沱中遭 际命运的恐吓。
多少年的追逐,我不敢说历尽沧桑,但那颗心却早已 血迹斑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子美一语,直扣 心扉,我想我终于明白了:即使你远在他乡,心上也应有 经幡的飘荡。初心不忘,梦就会有阳光。
风,撩起我深埋在记忆里的片花,思绪在悠扬的琴声 里开始憋着嘶哑的喉咙歌唱,时而悲伤,但也有欢乐轻敲 舷窗。分离是一种伤口撕裂的疼痛,但重逢带来的慰藉恰 是对美好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比憧憬。
犹记得电影《独孤九剑》中的这首小诗:“清音俗世 流,纷争几时休,谁能破名利,太虚任遨游。”今天,我 竟然能给出一个答案:回到故乡去,清音任遨游。“何须 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是何等聪明的女子,不坠俗流,孤芳自在,“不负如来,不负卿”。
陶潜,那黄白的菊朵,在疏落的篱笆边,开得悠然而 恬静;屈子,那唯美的心花,在迷蒙的雨里,开得凄美而 繁华!支月英,三十六年,芳兰振蕙叶,绚烂了两代人的 童年;秦玥飞,在殿堂和田垄之间,耕耘着理想,浇灌着 大道。虽先贤之光难及项背,你我凡夫之为也难动家国,但不落俗流的心却能使人找到最初的故乡,活出别样的 精彩。
今朝看遍,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即使你远在他乡,心也一定要向着太阳,如是,便有岁月 蔚然,一段风流。【高分解密】
文章分明取“月是故乡明”为立意的核心,巧妙的是作者不作规范的议论,也不编写故事,而是运用抒情散文这个文体,因情取材,以材彰情,形散神聚,把“故乡”“回归”这个古老的话题演绎得淋漓尽致。文中,忙碌的城市、夕阳中的暮烟、儿时的春燕等意象,让人迷茫又让人寻找方向的“领路人”,考生在此一步步洞明人世,使得本性回归“故里”。素材时实时虚,或古或今,既增添了文化底蕴,又显现了时代的针对性。总之,这是一篇文采斐然、意韵深沉的美文,是难得的考场佳作。【阅读评分】
内容:20 表达:20 发展:19 总分:59
自强守正方能成就大事
★重庆一考生
古人似乎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境界,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便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流传于世。这种 自强守正的品性,直到今天,也应是国人 所希求坚守的道德准则。
我庆幸自己处于科技飞速发展、文化 多元呈现的时代。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 步,我原以为无论如何都不会丧失的道德 底线却正在遭遇践踏。一打开手机电脑,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社会负能量,“魏则 西事件”“70码飙车案”等一件又一件匪 夷所思、令人愤愤不平的所谓“新闻大事 件”进入我们的视线。这些本应该被严厉 斥责的社会行为,却被有些不知好歹的 “吃瓜群众”奉为经典,总想着投机取巧 去实现自己的欲求。而那些传统文化中的 精髓,像自强奋发、求真务实等等优良品 德却早就被弃之如敝屣。如此令人心惊的 社会现象,不免让我们深思!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曾说 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 说,敢作,敢当!顺着先生这句话的本 意,我们何不来一次正视及自我反思—— 而今的我们,空有所谓文明社会的称谓,内在却早已被腐蚀得千疮百孔。我们被现 今奢靡华丽的物质欲望所驱使,把一代代 先人们用一生沉淀下来的精华,弃之如草 芥,视之不甚惜,不仅没有做到自强守 正,反而自甘堕落,投机取巧。
跳梁小丑从来难登大雅之堂,流芳千 古的必是那些自强守正之人。
回想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将其 一生都奉献于《史记》的编撰中,即便身 遭腐刑也仍刚毅坚定地守护自己的史家事 业梦想;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岳飞,在家 仇国恨面前没有选择懦弱退缩,而是依然 领军抗击金兵,保护国民免受侵辱;再看 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降于入侵者的淫威,不屈于国民党的 威逼,在内忧外患中奋发向上,用他们 的经历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也再次向世界证明——自强守正,方能 成就大事!
愿国人少一些自贱,多一些自强; 少一些淫邪,多一些守正。将以往遗弃 的传统美德都重新捡起,共筑我们的美 好社会!【高分解密】
作为高三学生,在高考现场,能对国家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无情鞭挞,痛下针砭,十分可贵。文章由社会负面新闻事件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冲击入手进行反思,提出“自强守正应是国人的道德准则”这个中心观点。论述时,作者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性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率真自然,批判时言辞犀利,如“我们被现今奢靡华丽的物质欲望所驱使„„自甘堕落,投机取巧”,号召时语言热切,如“愿国人少一些自贱,多一些自强;少一些淫邪,多一些守正”,爱憎分明。
择一座城,圆家国梦 ★甘肃一考生
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在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时刻,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 上,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择一座城,圆 家国梦。
少年天子刘彻选择西域和匈奴作为他 的城,派卫青奇袭龙城,遣霍去病猛追突 击,马踏匈奴之后求得江山永固,实现了 他的大汉家国梦。科学家孙家栋选择浩渺 太空和导弹卫星作为他的城,星斗焕文 章,“嫦娥”舞长空,战略威慑敌人,换 取国泰民安,成就了他的苍穹家国梦。大 国工匠李万君选择轨道交通和中车高铁作 为他的城,不断提升技能,实现技术突 围,让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也圆了他的工 匠家国梦。
圆家国梦,需要有家国情。屈平遭佞 臣陷害,惨遭流放,却仍高声吟唱“魂归 止兮”,眷念楚国,心系怀王;孔丘致力 于复兴周礼,约束言行,周游列国,纵使 不被赏识,也仍心怀天下。古今仁人志士 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 生目标,不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初心,成童又弱冠,明理而志学,奔走且操劳。他们越是困厄,越是把国家和人民装在心 头,越是把信念和责任扛在肩头。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 四方。”中华文化重视家国一体,求忠臣 必于孝子之门。在家做得了好儿子,在朝 才能做一个好臣子。江革居江苏下邳时,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 所需甚丰,梁武帝时他被推举为孝廉,得 以任五官中郎将,为国尽其才。东汉黄 香,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 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得以于汉安帝时任魏 郡太守,在魏郡遭受水灾时尽其所有赈济 灾民。
择一座城不是拥城自重,圆家国梦不 是作秀矫情。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圆梦,每 一件平凡事都可砥砺品行。中国好司机吴 斌被铁块砸中后,忍着剧痛完成一系列安 全停车措施,以失去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 证了乘客的安全。最美乡村女教师支月 英,任岁月花白了自己的麻花辫,给乡村 的孩子带去了知识和希望。临汾红丝带学 校校长郭小平辞去三甲医院院长职务,只 为能帮助艾滋病感染儿童接受与正常孩子 一样的教育。他们的举动平凡却又伟大,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国 精神。
选择一个职业就铸造一座城,做一件 事情就倾尽满腔热情,要走就走复兴路,要圆就圆家国梦。【高分解密】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本文开篇就亮出观点: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择一座城圆家国梦。简洁明快,有感召力。接着一下子列举出大汉的刘彻、卫青、霍去病,现代的科学家孙家栋、大国工匠李万君,写他们选一座城圆家国梦的壮举,为世人树立了榜样。然后,“圆家国梦,需要有家国情”“中华文化视家国为一体”“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圆梦”,具体阐述中心观点,论证充分。整体构思纵横跳跃又收放自如。全文素材运用准确、贴切,丰富多样,门类广泛,体现了作者阅读积累厚实。语言流畅,整散结合,十分大气。
第三篇:2012全国卷作文
2012·全国卷
【题目】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三提炼】
提炼核心元素。例如:注意力、顾虑
提炼隐含的限制。我(从没有核心词的段落中找,即文章最后要联系到“我”or“我们”)提炼点形容词、动词。例如: 不知所措、窘、轻、多余(要做到将以上词复现在自己的文章中)
【主旨——元素造句法】
例如:(找原因)因为顾虑过多,所以注意力被分散,导致失败。
【设计】
总分总+举例、反证、列数字+拟人、排比+动词达人+古色古香
【成文】
专注被谁偷
贾新丽
(总)海滩上摔死的雏鹰,是因为它太过担忧千丈的山崖;枝头上飘零的桃花,是因为它太过担忧萧瑟的寒霜;沙漠中干涸的泉水,是因为它太过担忧狂啸的尘土。难道千百年来,这不是一个定理?拟人+排比
(分)屈原整日紧抓自己的顾虑,原本专注于仕途的心被分散的七零八落。他即便化身山鬼也“思公子兮徒离忧”,即便化身贵妃也“恐美人之迟暮”。他即使漫步在沧浪水边也是心烦虑忧,不知所从。他也知道,自己要道夫先路,要在漫漫路中上下而求索,可惜太多的思虑与担忧让他没能走下去。不知屈原沉入汨罗江的那一刹那,是否想起自己应专注的本是“求索”,而不是被路的“漫漫”而阻挠。正如贾谊《吊屈原赋》中所想要表达的那样:在是非混淆的黑暗世道下,对无辜遭扁的屈原是应该同情的,但是他的“以身殉国”并不值得赞同。(课内文学常识扩展+屈原材料的多角度应用)也许忧虑给了我一位留名青史的爱国诗人,但对于屈原自己而言,他的理想真的是尸沉大海后,鱼虾不忍吃其尸首而得来的怜悯么?为何不抛去这诸多的顾虑,更专心一点?你怎知柳暗花明之后,不是楚国被改写的历史?举例(分)杜甫适当撇下自己的顾虑,即使穷途末路也用诗顽强拼凑了史实。他也坎坷、也不得志、也不受赏识。但在他的字典里,完全没有对那些不利因素的担忧。何必对未来的担忧,何必有不切实际的顾念?只有记录与呼唤,才是他要做到的。从不顾虑结局是否是客死他乡,只记录下千村万落生荆杞的现实;从不顾虑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只竭尽全力想要步入仕途。他在逆境下专注于完成广厦千万间的蓝图,在飘荡的孤舟上专注于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纵然不是诸葛丞相转世,也活脱脱是个成功的诗圣与史诗!反证(相对中心而言)(分)当今社会的人们越来越无法抵制自己源源不断的顾虑。根据天津市心理咨询网的统计数据,截止至2012年11月底,全市接受调查的全部失业人员中,有63.2%的人选择的失
业原因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编就可以)我们宝贵的注意力,到底被谁偷走了?我们虽不是项羽,不至于破釜沉舟,但是我们至少要记得,破釜沉舟的精神正是为了无后顾之忧,背水一战。即便专心如此,尚且有失败的可能,更何况是带着诸多顾虑呢?列数字
(总)若顾虑越多,被偷走的注意力也就越多,那你就等着失败吧!(本句是主旨的转化句)但别忘了,总有些雏鹰一心想飞上蓝天,在抛弃担忧后,展翅高飞;总有些花朵一心想傲视风雪,在抛弃担忧后,迎霜绽放;总有些清泉一心想生机盎然,在抛弃担忧后,造就绿洲。拟人+排比 并与开头照应
【亮点】立意上:中心中富含逻辑关系。估分:16以上
结构上:总分总+前后呼应+详略得当。估分:16以上
语言上:(字词)每个分论点中都含有一个提手旁双音节动词,将分论点串联起来。(修辞)拟人、排比突出。(语言风格)古色古香+偏重说理 估分:16以上保守估分:48分
精确估分:52分
【提升空间与方案】
(1)主旨:用名人名言表达主旨,则分值更加高
(2)文体:改为记叙文,事例用小标题隔开,采用“穿越”写法,化身为屈原or杜 甫
(3)语言:分论点后面的描述更加有条理,则分值更高
第四篇:2013年福建高考高分作文解读及评析
2013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守住内心的“灵魂”
人生在世,需要有立身之本。何为本?我想,就是扎进地层的“树根”,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灵魂就是深入地层的树根,有了它,大树才有茁壮成长;反之,如果我们失去了灵魂,就会像没有了引力束缚的流星,最终陨落在天际。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各界人士都在热议高论,采访他的人如过江之鲫,文学爱好者也在突然暴涨,书店里的莫言著作被一抢而空,相干不相干的大学则在邀请莫言当名誉教授,面对此情此景,莫言很淡定,他声称自己很希望能够回到老家高密继续安静地创作。
正因莫言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没有因为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写作的初衷。他坚守自己文学创作的初衷,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人生进行深刻的体悟,于是他写出了像《我们的荆轲》《蛙》等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终被诺奖青睐。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过:“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仍有这样的体悟,写出这样的文字,这离不开他对生活的态度。“一味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正是林清玄这种队生活从容、淡泊的传统观念,使他的作品富有哲理与内涵。
林清玄守住了内心深处的灵魂,成为了生活的主人。对生活,他并没有因当今的快节奏而改变最初的坚守,反而体会得更加深刻透彻。他守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深思,让我们从他所阐述的茶道与佛教中体会出无限的哲理。
反观刘铁男,以为原本人人敬羡不已的副部级高官却在一夕之间成为了人人唾弃的贪官,究其原因,难道不是以为他丧失了内心深处的灵魂吗?做人当诚实,做官当清廉。可是他呢?造假、受贿、骗套国家贷款。名人、高官若是偏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他在大众面前的形象就一落千丈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发展迅猛的时代,有太多的事物让人偏离了初衷,肆意排放污水的黑心厂家,还有那向黄埔江扔了成千上万头死猪的养殖户们。是啊,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内心深处的灵魂,亦如顾城先生所说的因为失去地球引力而获得“自由”的流星一样,终在天际陨落。
唯有让根深扎地层才会繁盛不衰。守住内心深处的灵魂,为自己保留一片纯粹的净土,才能在让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内容23分,表达21分,发展19分。总分63)
做“流星”,还是做“树根”?
在人生道路的前行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追求,有人愿做闪亮夜空的“流星”— —瞬间的壮观辉煌,有人愿做扎进地层的“树根”——平凡自在的生活,也有人愿做??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当然就有不同的追求,做“流星”,还是做“树根”,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的追求,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乔布斯,在事业上与他的伙伴就体现了不同的追求。乔布斯为苹果公司而奋斗,可以说他的追求都体现在“苹果”上。而他的事业伙伴,却在苹果公司发展期间毅然决然卖掉了在苹果公司的股份,回归平静悠闲的生活。他追求的是自在快乐的生活。很明显,乔布斯和他的伙伴的追求并不相同:乔布斯得到了辉煌的成就。我们不能评判他们哪个更好,但他们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同的结果。不同的追求,只要能彰显生命的意义,都值得称道。
沈浩,小岗村的书记。他不辞劳苦,始终站在人民的前列,带领他们摸索前行,最终心力交瘁,倒在了时时刻刻工作的岗位上。李灵,河南师范的一名毕业生。她为了让留守儿童有受教育的机会,用自己的钱办起希望小学。她顶烈日、冒酷暑当街收废报旧书,二十七岁的容颜因为过度操劳而不再靓丽。他们不同的追求,却同样彰显出生命的意义:沈浩的生命虽然短暂如一颗“流星”,却永远活在小岗村人民的心里、全国人民的心里;李灵虽平凡如扎根地层的“树根”,却成为孩子们眼中最美的校长。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称道吗? 追求虽不同,但心无旁骛、奋斗不止却相同。再美丽的蓝图,在懒汉的手里,也是一张废纸。而奇幻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李安的手里就成了电影大作。这是为什么呢?李安的电影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影迷的喜爱,正是由于他惊人的毅力。他为了得到投资,将小说塬稿整整修改了四百多稿,为了让投资人更加清楚明白,又制作了一段七分多钟的动漫帮助理解。这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后来为了将3D技术达到最好的效果,又花费了叁年的时间将电影效果精确到每个水分之的质感,李安为了自己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奋斗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所欠缺的吗? 司马迁何以能为《史记》倾尽了13年的光阴?李时珍哪能为《本草纲目》研究27年?马克思又怎能耗费40年心血写出《资本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心无旁骛,为了奋斗。
朋友,在人生前行的路上,不要在意是做“流星”,还是做“树根”,关键在于你能否为自己的追求奋斗不息并彰显出生命的意义。(内容24分,表达23分,发展20分。总分67分)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参考范文
选择自己需要的
顾城在《忧天》中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拒绝做无衣无附在天宇飘行的流星,愿变成“扎根地层深处的树根”。顾城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选择的是什么,他选择后者,是生活的智者。
如果选择自己不需要的,那样只能让人感到惊恐。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活得特别累?因为他们背上“房贷”“车贷”等包袱。其实这些都不一定是他们现在所需要的,他们选择了,就让他们的生命负载了沉重。为什么?因为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就感到特别的惊恐,每天变得特别的小心了,生怕丢了工作就无依无附了。所以一个人,不要老想着一些自己还不需要的东西,要知道,那些东西得到了也只会成为你的包袱。我们不要被“飘行在天宇的流星”迷了眼,而失去自己真正想要的。
选择自己需要的,才能时刻充满动力。
当你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你就去追求它,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因为有一个目标的人比任何人都强大。像邓亚萍,她知道自己只当一个教练,以后肯定会后悔,所以她坚持退出体育界。她从一个连二十六个字母都写不全的人转变为一个以英语为专业的清华学士、剑桥博士、搜索引擎总裁。她的成功让所有人都为之喝彩。但是,她是怎样做到的?因为她选择的都是自己需要的、想要的。这些让她时刻充满活力,为之奋斗,不知疲倦。
弄清什么事自己所需,才是智者。一个人只有弄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他才会走向成功。因为当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然不会被“夜空的流星”迷了眼。就像保罗·罗曼,他在通用电气公司深受重用,老总杰克·韦尔奇几次暗示他离副总裁的位置和与之相匹配的百万年薪仅差一步之遥。然而他懂得自己所需要的,没有因为名利的诱惑而留在公司,他毅然决定辞职,放弃了“一步之遥”的副总裁的位置和百万年薪,专攻木工制作,一年后,他出版了世界第一部木工类杂志——《优质木工》,最终成为了木工方面的杰出人物。如果他没有离开通用电气公司,或许现在能否升职加薪还只是个谜;如果他不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或许还将一生默默无闻。还有俞敏洪,他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因此,他放弃自己在北大当老师的机会而出来创办新东方。如今,新东方已成为美国上市公司。他成为当下中国青年大学生和创业者的“心灵导师”“精通领袖”。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要让生命焕发出光彩,我们就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并为之不遗余力地奋斗直至成,这才是智者。
2013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为: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1、材料解读:材料作文,材料虽然是一首诗,但含义还是容易理解的,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拒绝这种无依无附的自由,我愿像树根一样深深扎进地层”。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像树根一样扎进地层,才能拒绝这种无依无附的自由,才能真正地生存、生活和实现自我,才是真正的自由。
立意方向:这只是材料的意思,命题人对此并没有表示出赞成与否的态度,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可以顺着材料的意思,将材料内涵具体化,来提出观点,如扎进文化的地层,才能汲取营养,创作伟大的作品,实现伟大的成就;再如只有勤学苦练或者,扎进一门技艺的地层,才能把技艺练得精湛,避免沦为无依无附、花拳绣腿的表面功夫……总之,只要能把赋予“有所依附、扎进地层”合情合理的具体内涵来作为观点,都是符合题意的。也可不同意材料的观点,反其道而行之,可以通过驳斥有所依附、扎进地层带来的负面后果,来推翻这个观点。如人们正是对于已有经验、财富等条件的依附,导致行动时患得患失停滞不前,过于依赖现有条件而不能有所创新、有所创造,那么只有敢于打破现状的束缚、摆脱对现有条件的依赖,才能成为真正的创造者,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反面理论相对一般考生难度较大。
【深度解析】
[趋势分析]材料作文,还是接下来的必然趋势,变化的可能是材料的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2010年《格林童话》出版的故事为材料,是一则叙述型的材料;2011年袁隆平说自己的工作,依然是叙述型,不同的是,这个叙述型的材料分析不是通过由果探因来立意;2012年冯骥才的那段论述为材料,转为论述型材料,以简单的一句论述作文分析立论的起点;今年也是论述型的材料,但材料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句论述,而是有内部逻辑的演绎式论述。
[备考方法]无论是叙述型材料还是论述型材料,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最为关键的是展现从材料到立论之间的分析过程,因此高三关于写作的复习备考,除了按议论文文体要求来写合乎规范的议论文以外,更为重要的训练作文题材料分析的能力。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考生临场容易发挥。
2、写作指导:
朱文真(厦门六中高级教师)
此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析主旨。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考生据此可以顺向从“树根”的角度写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逆向从“流星”的角度写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从“无依无附”、“深深扎进”等关键词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无根”与“有根”的选择取舍,等等。
3、解读
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解读今年高考作文题。
“从提供的材料看,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仍然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陈成龙老师说,从审题上看,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善于抓关键词语,进行挖掘、提炼,把握材料的内涵和主旨,选择最佳切入点。
陈成龙老师认为,这种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开放性,至少能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但把握主旨仍是关键。比如,从关键词“惊恐”、“引力”、“飘行”、“拒绝”、“自由”、“扎根”等词语中,考生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人要有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要勇于拒绝各种各样的诱惑”;“若想成就一番作为,需要脚踏实地”等。
第五篇:漫画作文
漫画作文,写法初探
漫画寓庄于谐,充满机智,它让人在笑中悟得道理。因此,让学生从漫画中学得人生道理,不失为教育良策。同时,漫画作文也是作文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实,漫画作文就是一种供材料作文,只不过提供的材料是漫画,较文字作材料的话题作文增加了“读图”的难度。由于它在反映主题上更具有间接性、多义性,因而难度较一般供材料作文更大。
下面浅谈漫画作文的一般写法。
一、观察与思考
审视画面,明确画了什么具体内容,反映了什么主题,特别是那种“无题”画,更需要认真推敲,把握要旨。看画是作文的基础,只有看得清楚明白,才能写得准确地道。如何读懂漫画呢?首先,要阅读漫画的标题。漫画的标题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其次,要看清漫画的画面。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第三,要品味漫画所配的文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要思考这些文字中隐含的作者观点。第四,要揣摩漫画的夸张之处。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进行变形夸张,以引起读者共鸣。夸张之处往往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漫画作文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抛开表面的浅层次的观察力不说,为文者必须有一种洞察力。看画看到深刻处,便自然悟出画意了。作者通过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表露了什么感情,这些都了然于胸,作文才会有依据,才能使文画统一,不致乱写一气。
二、明体与立意
根据写作要求,明确体裁,以便确立写作重点——是记叙故事,还是说明画面的结构、布局,抑或是抒写感受,引出对某个现实问题的看法。结合画旨和作者的用意,确立文章的观点或主题,或赞扬,或抨击,全凭联系现实、独出机杼的功夫。立意高下,非独在巧智,重在境界有无。
三、联想与想象
给出的画只不过是个引子,要由此引出联想,联系现实中与之相关相类的诸多现象,才能做到既谈得开又收得拢,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漫画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画是静态的,局部的,要写成文章就需要一个动态的创作过程,要想到象外之象,说出言外之意,曲尽画意。要善于捕捉瞬间的感悟,进行必要的补白,深入挖掘其本质内涵。
四、布局与谋篇
具体说来,就是如何开头结尾,怎样过渡照应,何处放何处收,怎么画龙,怎么点睛等。一般说来,漫画作文要缘画而起,逐渐放开,大肆渲染,而结局又要收得紧,要始于画,终于画,又高于画。
五、运思与行文
自何而始、从何而终都考虑到了,举例、引言都斟酌好了,结构布局也胸有成竹,甚至篇中点题的语句也想好了,再就是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些具体问题了。心中有谱,必定行文从容,所谓下笔千言,一蹴而就。
总之,漫画作文的关键在于对画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能破此关,一切都迎刃而解。以漫画为话题的作文,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更能发挥作者的特长。但由于自由度扩大了,也容易产生杂乱无章、中心不明、文体模糊的毛病,所以写作者必须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要扬长避短,做到内容集中,文体特点鲜明。一句话,漫画作文,见智见德;漫画作文,益智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