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收入构成分析调查报告正文
农民收入构成的现状调查报告
——以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为例
调查人:李莹、王波、季云龙、米立超、魏亚惠、张丽娟、李宁、孙晓梦、巩金霞、王玉杰
调查时间:2012年7月9日—19日
调查地点:邯郸市临漳县砖寨营乡
调查对象:邯郸市临漳县砖寨营乡砖寨营村、张柳村、老张村、东风柳村的村民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实际填写112份,106份为有效问卷。
摘 要
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国家多次出台“三农”政策,近年来农民收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更好的了解当今平原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反应农民生活现状,对邯郸砖寨营乡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构成同以前相比已经发成了变化,“靠地活”自给自足的农民生活已经在改革开放以来慢慢转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很大,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依据地方特色发展的特色经济及个体经营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农民的收入构成仍存在着不足,暴露出结构不够合理、形式相对单
一、整体收入仍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农民现实问题,在国家和农民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民 收入构成 问题及对策
Abstract Peasants' income state and living standard i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on the road the primary problem.The state has issued the “SAN nong” policy, in recent years the issue of farmers' incom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lain region rural farmers' income source and composition, reaction farmers' living situation in handan brick village camp township field survey.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rmers' income with composition than ever before have hair became a change, “depend to live” self-sufficient farmers life ha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up slowly transforming, greatly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local peasants.Farmers go out to be workers of salary income growth is very big,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lanting and salary income become the main source of farmers' income.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 economy and individual business also promoted the increase of peasants' income.However, the income of the peasants constitute still exist insufficiency, exposed structure is not reasonable, form relative single and whole income is not high, the labor force quality lower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Based on the farmers' realistic problems,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government and farmers, and put forward som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Keywords: farmers income composi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前 言
农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农民收入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于更好的了解当今平原地区农村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反应农民生活现状,把调查的结果做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基于农民现实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当前农民收入构成的现状
邯郸临漳县砖寨营乡是典型的平原农村的特征:多平地、农户基本都有土地但较为分散、部分农户利用土地气候发展特色果树等经济作物种植。
本文通过对邯郸砖寨营乡有代表性的砖寨营村、张柳村、东风柳村、老庄村四村的农户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本次调查结果中,我们将农民的主要收入构成分为六个维度: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基本工资(含打工)、个体经营、其他收入。在以砖寨营乡为例的调查中,四个村子里的基本工资(含打工)在各村子里的收入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除此项之外的其他各项比较来看,砖寨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是以个体经营为主体的,张柳村和东风柳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是以经济作物为主,而老庄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是以粮食作物为主。
具体四个村子的农民收入构成现状如下:
1.砖寨营村农民收入构成现状及问题
砖寨营村农民收入构成60005000人均收入(元/3000年)2000100001收入构成4000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务工个体经营财产性收入政府补贴等
调查数据表明,砖寨营村农民收入构成比例中,个体经营占该村总收入的43%,个体经营主要包括了超市、饭店、门诊和一些开办的工厂和公司等,总体而言,该村是以个体经营收入为主的农村典型代表,而且个体经营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次是基本工资(含打工)占农村收入构成的36%,基本工资主要涉及农村家庭中家庭成员在企事业单位以及外出务工所得报酬。个体经营和工资收入为本村的主要收入形式。其它收入分别是占收入构成9%的经济作物收入、8%的粮食作物收入、3%的家禽家畜收入和1%的其他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补贴)。在其他收入中,政府补贴为主要收入,靠租赁等的财产性收入几乎没有。
个体经营收入为主的农民收入构成结构大大提高了该村的人均收入,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譬如个体经营之间的竞争力在逐渐增大,个体经营的形式结构构成不合理,还有该村的结构导致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2.张柳村和东风柳村农民收入构成现状
东风柳村农民收入构成张柳村农民收入构成8000人均收入(元/年)******26人均收入(元/年)***06135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家禽家畜养殖基本工资(含打工)基本工资(含打工)个体经营个体经营其他收入(政府补贴等)其他收入(政府补贴等)*********0收入构成收入构成
调查数据表明,张柳村和东风柳村子一样,基本工资(含打工)在农民收入中占很大比重。但除去基本工资(含打工),农民主要以经济作物为经济来源,占农民收入的24%。而粮食作物、家禽家畜养殖、个体经营和其他收入只占各占了农民收入的6%、4%、6%和3%。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经济作物是东风柳村的一大发展特色。
虽然经济作物的收入极大程度上增加了该村的农民收入,但是同砖寨营村较强的个体经营收入相比较而言,个体经营则成为了该村的弱项,由于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大,也必然导致粮食作物在农村收入中的比例较小。如何更好地使该村各项收入构成比例协调,更好的促进该村经济的发张和农民生活水平能够的提高,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该村急需解决的问题。3.老庄村农民收入构成现状及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老庄村农民收入构成结构中,个体经营收入只占8%,而家禽家畜、经济作物收入微乎其微,分别只占4%和3%,基本工资(含打工)占该村农民收入构成的67%,但与其他村相比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除了基本工资(含打工)这一项以外,该村主要收入是粮食作物收入,也只占总收入的10%。
就该村整体收入结构而言,除基本工资外其他各项收入均不突出,整体结构而言不合理,形式比较单一,可以看出该结构相对而言
砖寨营村农民收入构成东风柳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基本工资(打工)个体经营等财产性收入政府补贴等******00人均收入(元/年)村名老庄村张柳村砖寨营村老庄村农民收入构成***025002000***04258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基本工资(含打工)个体经营其他收入(政府补贴等)人均收入(元/年)658205258收入构成515425比较传统,不具什么特色,这有可能是制约该村收入的主要成因。这种结构的存在也提醒我们:为什么这种结构还普遍存在,是什么制约着其他形式的发展呢?
综上每个村各有特色,是河北平原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代表。综合四个村的整体数据,反应了整体上农村的收入构成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农民收入按照来源性质在结构上分为四部分: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农业经营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性收入,前者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的收入;后者指的是农民在二、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例如在经营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行业和其他行业中获得的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为是打工收入。财产性收入,指房子出租、存款利息等动产和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通过财政补贴和其他政策对农民进行的倾斜性补助,包括“两免一补”、义务教育、良种补贴等政策的补助。
砖寨营乡农民收入构成比例3%1%家庭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45%51%
1、收入总量有所提高,收入来源较单一,农村收入结构有待完善。
在我们的实地观察中,农村的生活状况有所提高:住房装修较好,基本的农机具及家庭电器配备齐全,不少家庭也增添加置了电脑等。同时,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家庭年收入达到9905元,较以前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和富裕农村地区及城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
距,农民增收仍是农民生活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农民收入来源仍然相对局限。虽不仅仅是单一的依靠土地,形成了传统农业种植、个体经营、工资收入、少量财产性收入等渠道,但仍然收入结构相对单一,需要国家和农民共同努力来促进农村农民收入结构的完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工资性收入尤其是外出打工收入成为当今农民收入的主体
随着现代经济的进步,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但农村土地效益有限。农民家庭有体力、有技术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实地观察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中青年男性基本都在外打工,部分女性为季节性打工,打工行业以建筑工地、销售等行业为主,每年基本收入1-2万元。同时,在农民收入构成比例中,工资性收入平均每年5387元,占家庭年总收入的51%,已占据农民收入构成的主体地位。
3、农业仍然是农民的基本收入来源,特色经济产业收入效益明显
平原地区土地为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四个村每年农业性人均收入为2860元,占总收入的27.64%,大部分农户都有土地,种植农作物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粮食种植收入800元,占总收入的7.72%。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现基本为集体收割,增加了效益。家禽家畜养殖收入397元,占总收入的3.84%。农户基本处于自己自足,传统养殖状态。但部分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养殖,收入相对较高,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力量。
其中经济作物收入1664元,占总收入的16.08%。根据当地的土地气候条件,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农村收入效益明显。除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之外,根据农村地理环境,张柳村和东风柳村重点发展了苹果树、梨树等果树种植,分别占本村总收入的22.3%、23.8%,同比,临近的老庄村仅仅依靠传统粮食种植,则农民收入相对较少。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作物对于农村农民经济结构及收入构成有重大的作用。
4、个体经营等非农业经营收入日益增长,促进了收入提高。
非农业性经济收入达到每年人均为1767元,占总收入的17.07%。其中主要为餐饮、销售、文教、服务性等个体经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此部分收入很大的促进了收入的增长。调查中,砖寨营村为砖寨营乡原来乡政府所在地,其周围的个体经营较集中。年人均收入为5151元,占本村总收入的42%,相比较其他传统的农户其总收入水平居于最高。
5、农民收入构成中基本没有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有所增长
农民依然传统的收入构成方式和观念,基本上没有出租房屋、利息、股票等收入,仅占总收入的0.64%。同时,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农村的支农政策,财政补贴和其他政策对农民进行的倾斜性补助,使转移性收入有所增长。每年人均收入272元,占总收入的2.63%。
综合以上四个村子的数据显示,农民收入构成同以前相比已经发成了变化,“靠地活”自给自足的农民生活已经在改革开放以来慢慢转变,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
也不难看出,农民的收入构成结构仍然存在着不足,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结构不够合理,形式相对单一,出现单种形式的发展阻碍其他形式的发展,最终使得整体收入仍不高。
二、当前农村农民收入构成现状的成因
(一)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1、国家的支持政策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和粮食发展,大都采取了扶持政策。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我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公布实施了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初步建立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发展粮食生产专项机制、农民收入补贴机制、种粮农民的保护机制、稳定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增长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等粮食安全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以粮食直补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主的粮食支持政策,为粮食连续5年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和制度保障。另外,国家对农民有从事个体经营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对从事个体经营或合伙经营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农民工按照每人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按招用人数每人5万元以内申请总额不超过30万元以上的小额担保贷款;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创业农民工证照齐全的房屋产
权、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和有价证券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均可作为抵押品,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2、粮食补贴流失现象
虽然我国在政策上给予农村很大的支持,但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迅速、市场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粮食支持政策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理顺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国家中长期粮食安全。尤其是在河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纷纷曝光国家粮补款被不同程度的冒领、套取、占用、挤占、截留、挪用等现象,造成了粮食补贴的大量流失。原本粮补款是国家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而出台的惠农政策,分为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发放,直接存入农民的一卡通存折。国家三令五申,粮食补贴直接对户,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
据基层反映,粮补款的流失主要有四种现象:一是归并代领现象。不少村级基层管理者以村民不具有二代身份证、不理解国家政策等为由,向村民提出由村委会或村支书代领粮补款,称之为“归并领取”,事实上归并领取后的粮补款并没有发放到农民手中,而是直接由个人挪用或者成为村委统一资金。二是虚报面积现象。为了领取更多的补粮款,不少地方将建筑、商业等非农业用地申报为农业用地,申报面积大大多于实际耕地面积,有些甚至是实际面积的数十倍,骗取了大量补贴。三是假名骗款现象。有些地方的补粮款领取名单中竟然出现了已故人员的名字、没有耕地的干部家属的名字甚至是根本没有户籍
登记的人名,而这样的人居然也拥有不小的耕地面积,并按时足额领取补粮款。四截留套取现象。部分村级管理者刻意向村民隐瞒国家政策,让村民误以为洼田改成鱼塘、粮食作物改经济作物等农业种类的改变不能领取粮补款,从而扣押部分补贴留作他用,甚至挪用、占为己有。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就业和致富门路受限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资金积累不多,影响了农村
乏,只能追着当年价高的品种走,卖上高价位的追风种植,„价低伤农‟当年没挣到钱或是赔了本,就马上大量减少种植或不种植此品种。农民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这是价格规律的影响,所以最后导致大量的农产品过剩(例如白菜),甚至被囤积到地里烂掉,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5、农资价格上涨普通农业种植成本提高,制约农民增收近几年以来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增加了农民投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弱化了中央各种财税惠农政策效应。农资价格的上涨也 影响了农民增收。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连续三年下发“1号文件”,并出台了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有相当一部分被农资涨价所抵消,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受原材料、人工、运输等成本上升的影响,2012年,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农资产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20%到30%。直接补贴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相当一部分被农资涨价等因素冲减。虽然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已经有所上涨,但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低,农民粮食亩产不变,而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高,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困境。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已经成为影响种粮增收的最大因素。
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近几年以来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增加了农民投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弱化了中央各种财税惠农政策效应。农资价格的上涨也 影响了农民增收。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连续三年下发“1号文件”,并出台了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有相当一部分被农资涨价所抵消,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6、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亟需加强
科技对我们生活有巨大的改变,在农业增收方面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是很好的加速器。现阶段需要提供相关的支持政策,保障农村科技成果的广泛的应用。针对不同农村的地理环境,开发适合的农资料和技术,因地制宜,科技兴农富农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从农村地缘背景分析
1、在地理位置上,县城乡镇、和偏远农村相比有一定差距。县城乡镇离乡政府较近,同时交通便利,而相对偏远农村则在此方面没有优势。这也是导致独有收入构成结构形成的主要客观原因。例如上述中的砖寨营村历史上曾作为该乡的乡政府所在地,不仅仅地理上位于该乡的中心位置,交通上也非常便利,最重要是作为乡里唯一的学校——砖寨营学区也在这里必然使得该村的个体经营收入成为总收入中的主体。
2、在农村劳动力、基础设施和土壤环境上,各村的收入构成也产生差异。
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在家的劳动力就少了,所以相对省时省力的粮食种植就成为相对主要的成分,农业生产创新方面则相对限制。同时水利设施的健全状况以及土壤的特性因素,影响了农民选择何种作物种植收。水利条件好及土壤适宜的地域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制约了各个农村不同的收入构成结构。
(三)从农民自身分析
1、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专业技能差
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在最制约自己收入的选择中提到了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不高。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在农村科学种田,也难以找到其他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现阶段分工越来越细,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而农民在这方面受到限制,只能从事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业,劳动力的就业方向比较窄。由于自身原因阻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2、农民求安求稳的小农意识限制增收
小农意识是指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简称小农意识。心理素质上表现为求稳、怕变、盲目和狂热,从而形成很大的保守性,本能的排斥变革,缺乏主动进取精神;在价值观念上,自然经济使得人们形成以自足、患得患失、平均主义为特点的观念体系;在
思维方式上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农民的小农意识已经有所淡化,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的增收。
3、无特色种植,缺少农业致富带头人
就邯郸市而言,一些县区形成了特色种植区域:如魏县形成鸭梨特色种植区域;鸡泽形成辣椒特色种植区域;永年形成蔬菜特色种植区域;成安形成草莓特色种植区域;邱县形成棉花特色种植区域等。经调查表明,临漳县尚未形成特色种植区域。
不仅没有特色种植业,而且缺少农业致富带头人。农业致富带头人即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年农民、带领群众致富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典型代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对于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改变当前农村农民收入构成现状的对策
(一)从国家角度上看:
1、完善我国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体系
政府应加强对我国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农民增收。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支农资金应重点用于扶贫、农业基础建设、开发研究、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方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突出发展中小银行,发展农村贷款担保公司。通过农村制度创新增加农民收入,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城乡统一的户籍和劳动制度改革、惠农的财政与税收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
在完善我国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体系过程中整治粮食补贴流失现象也尤为重要。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全面调研核实。耕地面积、人员等信息的统计不应采取完全由村里上报的方式,应由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组织调查队进行实地测量,杜绝虚报、骗领现象。二是查退补罚并用。通过查途径,退截留、补不足、罚挪用等途径将流失的粮补款追回,并重新发放。三是处理违法人员。对粮补款发放过程中各级部门工作人员出现的监管、审核、挪用、造假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四是加强监管力度。要求建立粮补款发放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政府要利用政务公开栏和村务公开栏等公共场所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虽然乡镇企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但是通过科学发展,使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吸附器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乡镇企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技术含量,完善管理制度,引导乡镇企业布局适当集中,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农村
4、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
根据不同的土地气候环境,发展适合本地的特色经济。有利于集中经营,技术推广同时可进一步形成特色产业链结构。调查中张柳村和东风柳村的特色果树种植极大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积极寻求特色农业、集约化发展,能更好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充分利用。
5、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走城市化道路。为了实现城市化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进一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消除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障碍,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改革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城乡公平”;改革农村市场制度,打破农业生产资料和主要农产品购、销双重垄断的市场结构,同时,将政府补贴直接与农户棉粮产品挂钩;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改变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因此,应当尽快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一
环。也是提高中国的消费率,加速
四、总结
经过对邯郸市临漳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总结,对该县的农民收入情况编写了如下《农民收入变化小结》:
《农民收入变化小结》 农民收入有提高,相对比较还是少。致富之路较单一,收入结构还需调。不再仅靠几亩地,外出打工收入高。一人在外虽辛苦,全家老少生活好。粮食种植仍基础,科技转化很重要。特色农业收益高,销售不畅白辛劳。个体经营力量大,地理文化交通好。财产收入基本无,转移补贴有提高。专业文化知识限,苦力打工累在前。观念保守求安稳,缺少致富带头人。价值规律难稳定,农资成本价格高。国家政策支持好,粮农补贴看得到。拓宽农业增收道,国家农民致富笑。
参考文献
1.关付新.Guan Fuxin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农民收入问题研究——基于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农民收入变化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08(6)2.郑素芳.张岳恒.MENG Su-fang.MANG Yue-heng 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0)3.陈宗胜.收入差别、贫困及失业[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杜 阁.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国家统计局。各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舨社 6.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E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P嘉瑞等.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沈宇丹.陈秉谱.杜自强.SHEN Yu-dan.CHEN Bing-pu.DU Zi-qiang 从农民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探索农民增收的思路[期刊论文]-甘肃农业大学2005,40(6)9.王伟 浅析农民收入构成探索农民增收的基本对策[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04(19)10.金丽华.张学友.钱选诗.胡加如.冯新民.JIN Li-hua.ZHANG Xue-you.QIAN Xuan-shi.HU Jia-ru.FENG Xin-ming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与收入状况[期刊论文]-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3)
11.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5(24)12.莫明荣.黄文校.Mo Mingrong.Huang Wenxiao 农民收入构成变化特点与分析评价[期刊论文]-广西农学报2004(3)13.赵春凤.梁树岐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期刊论文]-活力2010(11)14..刘渝.张俊飚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实证分析[会议论文]-2004 15.严惠云.任维哲.窦井波陕西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人的统计分析及预测[期刊论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6)16.汪青龙试析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农民增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9(13)17.王薇薇.王雅鹏主产区种粮成本分析与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建立——基于湖北省荆州市2006年农户调查数据[期刊论文]-农村经济 2008(10)18.刘飞.谢建文关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8(3)19.秦岭我国现有分配制度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及其治理对策[期刊论文]-桂海论丛 2006(6)20.《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附录:
农民生活费用及收入构成问卷调查表
_______乡(镇)________村
您好:
老乡,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倾听您的心声,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反映农民现实问题,本次调查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希望您实事求是,积极配合,谢谢参与。
1、您家一年总收入有多少?
A、1万以内 B、1万—2万 C、2万—4万 D、4万—6万 E、6万以上
2、您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多选题)
A、依靠农业生产 B、依靠基本工资 C、依靠手工业制作 D、外出劳务 E、个体户经营 F、其他________
3、您家的土地有多少亩?
A、不足1亩 B、1—2亩 C、2—3亩 D、3—4亩 E、4—5亩 F、5亩以上
4、您的家庭种植哪些粮食作物?
A、小麦 B、玉米 C、豆类 D、谷类 E、其他_______
5、您家粮食作物可供收入是多少元?
A、1万以内 B、1万—2万 C、2万—4万 D、4万—6万 E、6万以上
6、您的家庭主要种植什么经济作物?
A、棉花 B、花生 C、果树 D、瓜果蔬菜 E、其他________
7、您家的经济作物可供收入多少元?
A、1万以内 B、1万—3万 C、3万—6万 D、6万—8万 E、8万—10万
F、10万以上
8、您家是否有养殖,如果有,养殖什么?(可多选)A、无养殖 B、鸡 C、猪 D、牛 E、羊 F、其他________
9、靠以上养殖您家一年大约收入多少?(如无养殖此题无需填写)
A、1万以内 B、1万—2万 C、2万—4万 D、4万—6万 E、6万以上
F、无收入
10、除种植养殖外,您家是否有个体经营收入?如果有,是什么?(可多选)A、无经营 B、门诊 C、超市 D、饭店 E、营销 F、其他_________
11、您家个体经营一年总收入多少元?(如无经营此题无需填)
A、1万以内 B、1万—2万 C、2万—4万 D、4万—6万 E、6万—10万
F、10万以上
12、您家里是否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 A、有 B、无
13、如果有,一年的总收入大约多少?(如无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此题无需填)A、1万以内 B、1万—2万 C、2万—4万 D、4万—6万 E、6万—10万
F、10万以上
14、您家里有没有自己开办的公司? A、有 B、无
15、如果有,一年的总收入大约多少?(如无公司此题无需填)
A、10万以内 B、10万—15万C、15万—20万 D、20万—25万 E、25万以上
16、您家有几人外出打工?A、无 B、1人C、2人 D、3人 E、4人F、5人
17、您家里主要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工主要从事什么行业?(可多选)A、建筑工地 B、服务员 C、销售员D、其他_______
18、您家外出打工的人的一年总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如无外出打工的无需填)A、1万以内 B、1万—2万 C、2万—4万 D、4万—6万 E、6万—10万
F、10万以上
19、除以上收入外,您家里是否还有其它收入来源?(可多选)
A、出租房屋 B、存款利息 C、彩票 D、保险 E、政府各种补贴 F、其他
20、如果有,以上来源一年总收入是多少元?(如无以上收入来源此题无需填)A、1000元-2000元B、2000元-5000元 C、5000元-1万元 D、1万-1.5万 E、1.5万-2万 F、2万以上
21、目前影响您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
A、资金 B、技术 C、劳动力 D、农产品销售难 E、自身文化水平低或没有专业技能 F、外出打工等增加收入的机会少 G、其它因素_______
谢谢您的配合!祝:家庭幸福平安!
第二篇:分析调查报告正文
阳山镇陆区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
析检查报告
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镇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正式转入分析评议阶段。这一阶段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键,是对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学习培训效果的检验和深化,又是做好“落实整改、巩固提高”的基础。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
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优化工作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狠抓落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加强服务水平。
(一)思想认识有新的提高
通过学习一系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重大意义,提高了思想认识,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的思想为“我要学”的思想,克服了学习讨论前存在的“重复”、“厌倦”、“无用”的消极情绪,消除了“懒”、“躁”的不良心理。大家一致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全村和村级事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转变农村建设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二)素质能力有新的增强
通过系统全面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参加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观理论知识测试,组织了业务培训,全村同志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三)作风建设有新的成效
作风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两手抓,两手硬。进一步强化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落实意识、形象意识,进一步树立了政治坚定、勤政为民、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继续加强村委会的作风整顿,深入广大村民,多交流,多调查,多研究,解决当前和今后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进一步改进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全面系统。
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彻,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只侧重于与本村农民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少,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工作作风不够深入细致。
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
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深入班组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不够细致。虽然也能够经常深入农户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但整天忙于各种事务,真正铺下身子,带着问题到班组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的情况比较少。二是对广大村民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村民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没能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
3、学习和创新意识不强。
基层工作大多数时间靠经验的积累,村内事务繁多,没有挤时间加强学习。同时,开展工作往往沿袭过去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惰性,缺乏创新的紧迫性、主动性。在意识上缺乏创新的概念,没有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学习和工作方式都按规办事,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寻找到适合的方式进行工作。
4、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超前性。
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超前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够,工作有时候只处于奉命行事和落实任务上,缺乏赶前思考和超前预测,导致在工作多、时间紧、任务重时,疲于应付。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不够。
三、针对存在问题,确定贯彻科学发展挂的思路,积极制定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学习有关质监工作的新观念,新思维,及时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和业务理论功底,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党性,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知难而进的勇气完成各项任务。
2、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远意义,扎扎实实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一是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切实以过硬的本领来完成好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日常工作。在工作中,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群众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陆区村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是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班子成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工作过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做到慎权、慎欲、慎言、慎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三是定期组织专题研讨。认真落实学习制度。
3、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修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和思想作风建设,是发展成功的关键。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继续保持和谐领导班子,着力构建强有力的战斗团队。而是转变工作作风,突出以人为本,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事。加强村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与干部群众的紧密联系,多与上级部门汇报反映基层困难,积极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围绕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抓整改,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
效率。三是加强党组织建设,狠抓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自觉廉洁自律,秉公办事,坚持勤政廉政。继续保持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筑牢思想防线,做到警钟常鸣,切实增进班子团结和谐,齐心协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4、总结工作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全面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好的工作经验、完善的工作制度是目前我们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平时点滴工作总结经验、从先进单位的优秀事迹中借鉴经验,完善自身工作制度,创新自身工作机制,达到监管成效事半功倍。
5、坚持以人为本、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逐步拓宽服务的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为广大人民提供全方面、多层次、高品位的服务质量。
陆区村党总支部
2009年8月12日
第三篇:关于农户基本情况及农民收入构成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户基本情况及农民收入构成状况 的 调 查 报 告
县委、县政府: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在宝鸡调研时关于“必须弄清农民收入的构成”的讲话精神,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基本情况及农民的生产、收入、消费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差距,为县委、县政府掌握农村经济形势、制定政策和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我局在县农业局、扶贫办等单位的配合下抽调16名专业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从8月5日开始至9月25日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对全县12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共1933户农民的2007年家庭人口、劳动力及文化程度、住房面积、生产条件、牲畜存栏、收入构成及外出劳动力等55项指标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
调查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式,即全县每个乡镇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低排队各抽选一个中等水平的村作为调查点,共抽选12个行政村,对抽中调查村的所有农户采取与乡、村、组干部及村民座谈了解、询问调查户、实地查看、电话询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调查。在乡村干部的配合下,先后到县城、延安、靖边、0.1亩,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其中薯类(折粮)161公斤,户均大牲畜、猪和羊子的存栏数分别为0.5头、0.9头和1.8只。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我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扣除新型民居建设补贴和土地征用补偿人均574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931元,占33.7%;家庭经营纯收入2368元,占41.2%;财产性收入40元,占0.7%;转移性收入1403元,占24.4%。如果再扣除退耕还林补贴人均纯收入为4518元,较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4140元、2645元和2845元分别高出378元、1873元和1673元,高9.1%、70.1%和58.8%,其中工资性收入1931元占42.7%;家庭经营纯收入2368元,占52.4%;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纯收入1237元占27.4%;
二、三产业纯收入1131元占25.0%;财产收入40元,占0.9%;转移性收入179元,占4.0%。(见表2)
(四)农村住户生活消费及构成情况。
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03元,扣除新型民居建设支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33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53元,占31.1%;衣着消费支出317元,占7.8%;居住消费支出344元,占8.5%;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174元,占4.3%;交通和通讯支出426元,占10.5%;文化教育及娱乐支出697元,占17.3%;医疗保健支出656元,占16.2%;其他商品服务支出166元,占4.1%。(见表3)
家外出进城创业,还有部分农户由于受集中办学的影响,进城打工,以便供孩子上学方便。在调查的1933户农民中,全家外出的有488户、共1799人,占总户数的25.2%,扣除退耕还林和新型民居建设补贴及土地征用补偿人均纯收入7355元,较在家农户人均纯收入3756元高出3599元。从外出户情况分类来看:
1、从外出原因看有62.7%的户是由于在家收入低,为了外出创业致富,有20.5%的户是为了供孩子上学方便,有16.4%的户是随亲外出,有0.4%的户是其他原因外出。可以看出,外出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为了脱贫致富,其次是为了供孩子上学。
2、从外出的地点看,有9.2%的户在本乡镇范围内,有65.0%的户在乡外县内,有13.1%的户在县外省内,有12.3%的户在省外,有0.4%的户情况不明。这就说明外出户的主要地点是县内,占外出户的74.2%,其中有83.4%户在县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户一方面为了供孩子上学方便,另一方面便于经营二、三产业或找零活打工,同时还由于我县近年来对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加,使农民得到了不少的实惠,因而使一些外出户不愿意离开本县境内,有些外出离开本县多年的户已经开始返回。
3、从外出从事的行业看:有6.6%的户从事农业,有14.3%的户从事运输业,有13.9%的户从事商饮业及服务业,有47.2%的户依靠体力劳动打工,有17.4%的户是职工及家属,有0.6%的户情况不明。可以看出外出户从事的行业主要是打工,占总户数的47.2%,这就说明外出户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没有一技之长者较多。
4、从外出的时间看:有
737元,占10.9%,其他商品服务支出115元,占1.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外出进县城的农民虽然他们的收入高于农村常住户,但他们的生活消费支出也远远高于农村常住户。造成进县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大的原因,除正常的生活消费外,用于教育、医疗、居住等消费的支出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在居住消费中的房屋租赁费就占到生活消费支出的8.8%,年人均达到594元。在调查的182户进县城农民的居住消费情况中,自有住房的48户,占26%,借住的15户,占8.2%,依靠租赁房屋居住的119户,占65.4%,房屋租赁户年均房租费支出3587元。这就说明房租费也是加重进县城农民生活负担的一个主要原因。
8、从外出户的收入结余情况看:虽然在182户进县城农民的调查中,人均年收入净余额达到3307元,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仍有26户占到调查户14.3%的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大于年纯收入,依靠举债为生。(见表
4、表
5、表6和表7)。
了劳动力转移大军的绝对主力。
2、从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以小学及以下的居多,占总数的46.4%,初中文化占总数的39.5%,高中及以上文化占总数的14.1%。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原因。但从外出劳动力文化层次在全部劳动力文化层次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占全部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59.8%,初中文化占全部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的48.9%,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全部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29.5%,这说明,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与文化程度的高低有绝对的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外出从业人数越多,文化程度越低,外出从业人数越少。
3、从外出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看,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主要以打工为主,占总数的33.1%,其次是有一技之长的占总数的21.0%,家务劳动占总数的21.2%,职工占总数的11.4%,商饮业占总数的9.1%,农业占总数的3.3%,情况不明的占0.8%。
4、从外出从业的地点分布来看,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主要在县内,占总数的74.6%,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临时外出从业的,大部分在本乡内,占总数的11.4%,一部分是长期外出从业的主要在乡外县内,占总数的63.2%。其次在省外的占总数11.5%,在县外省内的占总数10.2%。
5、从外出从业劳动力的性别看主要以男性为主,占总数的65%以上。
6、从外出从业的组织形式看,主要以自发性外出为主。(见表8和表9)
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对外出从业人员的收入影响较大。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从上表可以看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劳动力人均纯收入46832元,初中文化程度人均纯收入23028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均纯收入10806元,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均纯收入高出36026元。从事二、三产业和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劳动力收入明显高于依靠体力劳动和从事农业的外出劳动力,而且收入差距较大。调查表明,从事商业及服务业的外出劳动力人均收入94584,分别较从事打工和农业的收入高出82364元和81017元,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劳动力人均收入22757元,分别较从事打工和农业收入高出10537元和9190元。
(三)农村居民住房状况。
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农户住房质量较高,据调查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5.7㎡,其中砖石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砖石接口)住房比重占90%以上。
(四)农业生产状况
2007年我县人均占有耕地2.6亩,由于耕地荒芜和种植油料、蔬菜、瓜类、水果、牧草等多种用地,致使实际种植粮食的面积人均不到1.5亩,加之2007年由于受干旱和霜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25公斤,其中薯类(折粮)161公斤,因而使农民的口粮自给严重不足,有30%的农户家里基本没有余粮,人工种植牧草面积人均不到0.6亩,据此推算全
万元。庙沟乡米渠村村民温仲海,2007年底羊子存栏35只,全年出栏23只,销售收入12000元,纯收入8000元。王洼子乡狼儿沟村村民赵正佐2007年羊子存栏42只,全年在没有出售羊子的情况下,仅羊绒毛和羊羔纯收入达4000多元。五谷城乡桐寨村村民张彦财,2007年底养鸡存栏20000只,全年出栏20000只,销售收入50万元,纯收入10万元。这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有力的带动了草畜产业的发展。
(六)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状况。
1、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18元(不包括土地征用补偿及新型居民建设和退耕还林补贴)。其构成:①工资性收入。农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931元,占总收入的42.7%。其中,乡村干部及职工收入人均366元,占总收入的8.1%,外出从业收入人均1565元,占总收入的34.6%。②家庭经营纯收入。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2368元,占总收入的52.4%,其中,农民家庭从事第一产业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237元,占总收入的27.4%,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20.2%,牧业纯收入占总收入的7%,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131元,占总收入的25%,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47.8%。③财产性收入。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40元,占总收入的0.9%。④转移性收入。农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179元,占总收入的4.0%。
2、农民收入的特点。
入。1000元—3000元的户占20.7%,这部分户基本上没有外出从业和经营二、三产业收入。3000元—5000元的户占26.9%;5000元—10000元的户占33.3%;10000元—20000元的户占14.4%;20000元以上的户占3.6%,这部分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经营建筑业和商饮业收入以及一些土地征用补偿数额较大的户。以上可以看出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下的户较多,占总户数的63%,这就说明收入集中在少部分农户中,大部分的农户还没有达到富裕程度,有的甚至没有摆脱贫困。(见表10)
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进行5等分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7年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2136元,较调查户人均纯收入低4519元,中低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3476元,中等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5177元,中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7681元,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15742元,较调查户人均纯收入高出9087元,这就说明我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低收入农户较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相差13606元。(见表11)
为种粮不如打工,所以一些有文化、懂技术、年轻有为、体力强壮的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种地农民多为妇女、老人和病残人员,耕地被闲臵和撂荒的达30%以上,加之主导产业和其他农作物用地,实际种植粮食的耕地人均不足1.5亩。
②投入不足和粗放经营使有限的粮食生产能力难以发挥。要发展粮食生产,就要靠政策、科技和资金的投入。近年来,虽然国家在粮食产业的发展上提出了好多优惠政策,但由于农民靠种植业的收入较低,对粮食生产的预期收益不高,认识不足,所以投入十分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
③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受到威胁。我县的粮食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较为突出,据调查2007年我县粮食产量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干旱和霜冻的影响。
2、草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①草场退化严重,草畜矛盾尖锐。据调查截至2007年底我县人工种植纯草地面积不足6万亩,且80%都在山坡地带,产量较低,林草混种面积40万亩,现在的利用率不足20%。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羊子产业的饲草需求量。许多养殖大户面临有畜无草状况,一些靠近县境边远山区的养殖大户往往都要靠偷牧散牧来解决这一问题。
②发展草畜产业劳动力不足。由于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劳动力结构趋向老、弱、7
化程度的低36026元。
5、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差距大
据调查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在调查的1933户农民中,在平均水平以下的户占总数的63%,在纯收入水平5等分分组中,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是2136元,较高收入户相差13606元。收入水平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纯收入集中在一小部分农户手中。
五、几点建议
1、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种粮,制止耕地撂荒现象。要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对各项扶农政策和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真正地把政府鼓励粮食生产,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措施传达到每家每户,引导农户恢复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其次要向农户宣传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使农民从根本上认识到粮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料,民以食为天,而耕地又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从而使农民能够将有限的耕地充分的加以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再次,建议政府可以根据农户对耕地荒芜时间的长短采取处罚或组织农户无偿耕种及收回承包经营权等措施,杜绝将耕地荒芜的现象发生。
2、在草畜产业的发展上,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要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一系列符合我县草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具体办法,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第四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关于和林地区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结合和林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小组成员总结出了当前和林地区农民收入的总趋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
一、调查目的通过对和林格尔地区农民收入的调查,分析探讨一下当前和林格尔地区农民的收入状况、收入结构和面临的困难,以认真落实近年来党中央的一号文件,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对策。
二、调查意义
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政治和经济全局的根本问题。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即解决三农问题,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需要。而农民增收更是重中之重,是关乎于农民切身实际利益问题,是最直接,最朴素,最有说服力的问题。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
三、调查时间:2012年6月20日 至2012年6月26日
四、调查对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农民
五、调查方法
我小组采取非全面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此次调查共发
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由于现场发放并且现场收回,故回收率为100%。
六、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组内成员统计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项目并计算出了农民收入及其他各项支出在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一)收入来源:和林县农民多数从事农业种植,问卷调查的200人中,72%的人主要收入为每年种植所带来的收入,20%的人外出打工,小部分人依靠基本工资,失业人员较少。
(二)支出情况:据了解,和林县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消费和教育支出,日常消费占总收入的27%,教育费用占36%,生产费用占15%,医疗费用占10%,老人的赡养费用占8%,其他收入用于储蓄或保险等。
(三)收入金额情况:78%的农民收入为4500-6000,13%收入为6000-7500,2%收入为10000元以上,8%收入在4500元以下。由此可见和林县农民绝大多数收入处于中的水平,小部分收入较高。
七、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据调查和林县农民收入绝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务农的农民收入主要是农民在耕地上生产农产品的收入,像是种稻谷、玉米、蔬菜等。其中又主要以稻谷和玉米收入为基础。现在一般为三口之家(有的还有老人)人均收入为935元,而全家的收入为3000元左右。所以,如果说农民只是以农业为生,那么生活就过得很艰难。因为一般农村来说,人情开支来往比较频繁,而且家里孩子的学习费用也偏高,如果有上高中的孩子,没有另外的经济来源的话,那就不行。于是,在农闲的时候,一些有手艺、有经验、有体力的人就去外出务工,来挣钱以维持家用。
图1和林格尔县农民收入水平统计图
(二)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据调查,72%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2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而依靠基本工资的农民仅占6%,还有2%的农民依靠其他的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基本工资外出务工其他
图2和林格尔县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统计柱状图 和林县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其他的收入来源比重较
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就导致了和林县农民的收入偏低,而且依靠农业生产并不能够获得高的收益。
(三)支出负担重
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和林县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一到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一半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日常消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4% 8%36% 图3和林格尔县农民主要支出项目统计图
(四)劳动力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2%,小学占22%,初中占44%,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2%。且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无法
广泛的使用机器生产使得生产效率低下。2% 图4和林县农民文化水平统计图
八、造成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素质低 和林县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分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二)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和林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落后。总体看,一是无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篇二: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是花牛镇花牛村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农民收入有了些许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事关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坎”,想要跨国这道“坎”我们就要狠抓农村新增收入使得农村收入有一个质的飞跃。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如果我们在继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可能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调查的了解可以帮助农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人均收入,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贡献。为了了解掌握增加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今日就其情况对麦积区花牛镇诸多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3年7月——2013年10月
三、调查对象
花牛镇花牛村30户农户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
五、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1.综合总体概况
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 2.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一是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2011年粮食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三是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苹果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二)总支出情况 2010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2011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10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2011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 29.6%。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2010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2011年 c两优 87、c两优 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10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2010年有 62户,2011年只有 43户。2.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3.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六、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篇三: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及负担调查报告
我来自农村,农民的收入影响着我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他就是我的费用的全部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家系的全部的经济来源,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0%以上,也是我国政府备受关注的一个集体,在近几所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减免税收,向他们发放经济补助,尽管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城乡差距还是很严行,这些都体现在交通,素质,人口的流动,思想等这些方面,在农村,交通不是很方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产品不能运送出去,外面的好东西也不能运进来,导致产品的收入不是很高,而且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在这些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是自己自足,从而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民工,到外面做工,农民工在外面赚的钱才是村村的主要的经济来源,用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和家用。存款几乎是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村父母送子女读书走出农村思想的力量的源泉,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在家乡的都是一些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老年和小孩占总人口的85%,在这种比例下的生活素质总会提高呢,而且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在农村得不到普及,和发展。这样看来,农村也是各大商家的替在的市场,所以经常会有家电下乡的活动,在这些看以好的东西,其实和城市比已经落下了一个层次,而且在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农村有很多的人不知道用手机,他们所了解的手机在他们的概念里,仅仅只是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而已。在这几年,电脑在全国的普及很快,但是农村也不是很多人会使用,这也为高速的信息发展提供了障碍,人口的流动在农村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有一定经济积累的农民,就搬到城市定居,尤其是这几年政府的政策有所放宽,这样的事情是越来越严重了。
当今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形成三大矛盾:
第一,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存在矛盾。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除了在山东等一些地区农民通过塑料大棚生产,获得相对较高的农业收入以外,绝大多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都不可能从承包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国家一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千方百计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没有比较优势。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为从制度基础上来看,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生产分配关系。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法律关系主体具有虚拟性质,作为发包方的集体所有制组织与承包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当集体所有制组织的利益与土地承包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所有制组织会毫不犹豫地破坏业已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者,虽然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由于自治组织同时也是发包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无法通过农村内部的组织机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近年来,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通过合作社或者农会的方式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但现有的农村生产关系阻碍了农民的联合。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国的土地承包合同关系不得不经常性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都面临失效的危险。一些地区农民撂荒土地,其实是想用一种非常消极的办法来摆脱目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矛盾关系,但由于他
们的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建立在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法律关系。中国的农村承包责任制已经变成了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设计。改变这种状况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加以替代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通过农村互助组织逐渐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自发地与市场接轨。在一些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农民内部之间的分工已经非常普遍,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也基本上实现。政府部门应该在稳定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国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基础上的农业耕作规模过小。今后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
第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存在矛盾。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要么涌入大城市,要么被就地安置。近年来,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农民安置方式的争论。城市化固然能够一步到位,但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在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更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吸纳能力的问题。当城市控制在合理的规模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布局,那么,城市化和城镇化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我们应该抛弃这样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在现有的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前提下,各执一端,讨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现有的城市布局并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广大的乡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因此,今后应该更多地建设符合农村需要的小城镇。但是,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土地使用的矛盾。当前中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开发区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在一些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小城镇。政府在清理和整顿经济开发区时,应该注意小城镇的正常发展与经济开发区盲目建设之间的区别,通过政策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经济开发区逐步改造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小城镇。
在一些不赞成发展小城镇的学者看来,城市化才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过剩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们反对小城镇发展,认为这样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但是,应当看到,城市的设计不是搭积木。在城市的布局已经初步定型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人口会导致城市功能的急剧萎缩。城镇化虽然不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步到位,但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效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小城镇仍然居住着一个国家50%以上的居民。
第三,农村村民自治和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之间存在着矛盾。村民自治在中国当代有着多重含义,从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民主改革的先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必要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农民自主管理的社区组织结构。但是,中国农民自治机构面临着政权机构扩张所带来的压力。在许多地方,村民自治委员会成为了代表政权机关收取税费的“二政府”,成为了上传下达的管理组织。在一些农村,农民的自治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农民的自治事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事实上,在当初的自治制度设计中,不是没有考虑到农村村民自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由于我国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乡镇政府人员队伍庞大,如果不从自治组织获取必要的费用,机构就难以运转下去,所以,乡镇机关普遍存在着干预村民自治的现象。这种干预既是利益的诉求,也是传统行政思维观念的延续。如果不改革中国的行政体制,减少或者约束政府的行政权力,那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难以继续发展。
可以说,农业集约化生产与承包责任制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当前农村许多矛盾的根源,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中国当代农村问题加重的根本原因,村民的自治组织和政权机构的紧张关系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不但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而且还看到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解决三农问题时,不但要从生产关系方面思考问题,而且要从上层建筑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为中国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开出合适的药方。篇四: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做了一份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我了解到,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但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一、调查情况 1、3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 120人,其中有劳动力 58人,占总人数的 48%。外出务工 26人,务农 31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 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 48-60岁以上的,占 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 102亩,人平0.85亩。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 3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共 203.1亩,粮食产量共计 13.7万斤,提供商品粮7.54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 1.15元 ∕ 斤)折算实现总收入15.75 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 9.2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 450.7元。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 55亩,占总耕地面积 17%,油菜人均纯收入 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 12亩,实现土地流转 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 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 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 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2011年生猪仅出栏 61头,年家禽共出笼 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 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 4.15吨,人均纯收入 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 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 71.5元;其他收入 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 6883元。
二、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一)综合总体概况
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2011年粮食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2010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2011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10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2011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 29.6%。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2010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
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2011年 c两优 87、c两优 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10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2010年有 62户,2011年只有 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总得来说,农民在现阶段的生活水平还是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引入农村,科技下乡之类的活动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此外,向外转移的劳动力的素质不高,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手工业等。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上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我村农民存在的普遍弱势:当前我村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另外还有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 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不能再仅仅使用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老经验、老办法,而要更多地采用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新思路、新办法。为此促进农民增收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农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摆在广大农村干部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促使广大基层干部真正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2、要以搞活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从立足长期发展的战略来看,必须从“土地是农民的基本保障”这一关键问题着手,通过搞活土地流转引进外商外资和城市资本,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土地效益,使流转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迅速增加土地出租收入,并将其中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使他们能够取得长期收益。只有这样,才能一揽子解决上述问题。
3、要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投资性收益。大力推行专业合作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突出以资金为纽带,使农户形成利益紧密的经济联合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农户组建投资性股份合作社,通过兴建和出租标准厂房、打工楼、仓库等,从事物业管理。
4、要以推进农业企业化为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农业企业化是运用现代工业的投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一个过程,是使千家万户农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形式有:家庭农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等。
5、要以重塑服务体系为抓手,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的实际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目前,农民最为迫切需要的、政府和集体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减免所得税或减收各项规费。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使广大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篇五: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导言:
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是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类特殊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大约有两亿的农民工。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生产上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和生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暑假期间,我走访了长株潭部分农民工的集中地区,调查了他们的就业状况,薪酬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工的工作薪酬在长株潭地区内还是有待改善的,与本地工人的薪酬相比,农民工的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大多是在建筑及服装等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行业,这些地方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也相对较大。经过国家最近几年对农民工的关怀与帮助,我们也发现,像类似于拖欠工资与工伤赔偿等劳务纠纷问题也相对少了许多。另外,农民工在类似于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等工作待遇上与本地劳务工人并没有享受同等待遇,他们大多没有这方面的保障。最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教育这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再次呼吁社会对农民工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实际的帮助,为农民工兄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调查背景及目的:
现在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各个职业,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一群人,他们工作勤劳刻苦,但往往得不到最公正的待遇,他们是社会的顶梁柱,同时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城市的正常运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这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对于他们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暑假期间,我对长株潭地区就本地的农民工工作生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希望从中发现农民工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更加了解现实,同时引起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兄弟,为农民工兄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一视同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锻炼我的调查能力,观察能力,协调交际能力等工作能力,为以后出身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至8月7日
调查地点:湘潭市 株洲市 长沙市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网上资料
调查过程:首先,简单的规划了采访路线以及想要了解的问题,其次,和同学一起慢慢的走访农民工聚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做好笔录,并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所见到的情况,回家后开始整理材料。
材料: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始终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几年来的工资也只是上涨了几百元,考虑的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物价飞涨,实际上农民工工资可以说的上没有涨,还呈现下降趋势。根据06年国务院调查的一份报告表明,我国的农民工月工资集中在500~800元之间。其中,月收入的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500元之间的占29.26%;500~800元之间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没有找到最新资料,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工资继续上涨,月收入突破1800元。这也不能说明真正的农民工工资状况,像有些人一月几万元工资,把他们分摊到一个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基层农民工身上,一个人就可以将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拉上来。想2006年月收入在800及以下的占农民工总数的72.1%。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地道何等程度。不能将少数高收入农民工的工资平均算到那些多数收入低得农民工身上。)农民工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时间唱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作。其中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而且大多数的农民工在节假日工作没有加班费。材料分析: 农民工的工资何以如此低?其中用工单位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们拼命压低农民工的工资,还用包吃包住和不签合同这等没有法律依据的手段来欺骗农民工,因为农民工大多数不懂法,给予这些用工单位有空子可钻。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工资司的解释,农民工只要履行了正常的劳动义务,收入就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提供包吃包住等非货币性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并不包括在最低工资内。
对于民工的工资状况,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800元到3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薪资的发放有三种情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
性发放,不过可以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一定的保证金。
对于农民工讨薪问题,出现工资拖欠的比例不高,而且多为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黑工头等不正规的雇主。工厂、工地往往会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出现短时间拖欠工资,但都能很快补发。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主要有技术上的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技术上的原因有上家汇款迟延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等;道德上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工头卷款逃跑、有的是老板无视农民工的权利而肆意侵害其利益。农民工在遇到长时间老板拖欠工资时,所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直接向老板抗议、请工会之类的组织进行调解、向新闻媒体曝光、找政府部门投诉、求助于司法、仲裁等,其中,比较极端的有“跳楼秀”、绑架老板、报复包工头等,但一般很少会有人选择这种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向政府部门投诉,因为一旦发生拖欠,向老板抗议或进行调解很少有实际效果,申请仲裁和诉诸于司法对农民工来说都成本太高,要上媒体又需要事情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找政府部门不但成本较低且成功几率也比较高。各地方政府都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并设有监察大队(纠察大队)专门处理这类案件,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减少侵害的发生。从调查来看,各地政府部门都能比较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一经调查认定,坚决追讨回欠款,案件成功解决的几率在98%以上,而且对违规单位有处罚、教育等手段。为了减少事件的发生政府还有日常的巡查,主动进行监察工作,平时也经常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还有现在统计局说农民工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这是的农民工的高收入者占据了大头。这是因为这些农民工有技术,他们虽然还被称为农民工,但有些人实际上不能算在农民工这个阶层中了。据调查,有技术和没技术的农民工相比,后者平均工资不到前者的60%。最典型的比如说:木工、瓦工等技术性工种每天的收入是那些辅助性的小工收入的2倍还要多一点。还有些人技术更硬,我觉得这已经脱离农民工这一阶层了。比如江西籍的打工妹罗冬香,1992年进入浙江省温州市一家服装厂做工人。由于她刻苦钻研技术,很快被提升为技术主管,后来这工厂倒闭后她应聘到另一家工资,她又是在钻研技术,在2001年中途换了几家公司后被东阳市服饰有限公司聘任为主管生产技术的产长,年薪60万元。这还是十年前得事情,这种人才也被称为农民工,怪不得2011年国家统计局调 查说农民工月工资收入超1800元了。你不想想看,有这样“高级”农民工的收入拿去平均,可以提高月收入多少水平。像这样的“高级”农民工每月收入以罗冬香为例,哪怕她十年来不怎么涨工资现在月收入恐怕最少也得18万元,1800元和18万元,相当于这样的“高级”农民工一月的收入顶的上100个人均农民工的收入,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还有多少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的工资是何等的稀少。可以将这些“高级”农民工的高工资给拖到人均1800元上去了。
农民工的工资低得这么可怜,可那些用人单位或者包工头还要千方百计的从农民工身上多盘剥一番。他们特别是包工头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厚道。他们采取的手段主要有2种:一是隐匿收入,二是用假币代替真币发给农民工。隐匿收入指的是包工头代替农民工去用人单位领回工资,却谎称用人单位没有给足,从中克扣了一部分。用假币代替真币就更简单了。反正验钞机是包工头自己准备的,那是假验钞机。
还有就是干完了活却拿不到钱。那些工地打工的农民工最容易碰到这种情况。2009年7月16日,来是四川的3名农民工在一个工地起早贪黑的干完活后得到的是3张欠条,但就是无法变成现金。在那边苦等了一个月还没有得到解决。在他们3个人身上发生的情形几乎没有那个农民工没有遇到过。据全国工会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末,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被拖欠的工资总额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主要发生在建筑施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农民工欠薪成了司空见惯,追薪成了家常便饭。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农民工大部分人的工资都是非常低的,而就是这些低的工资却常常被拖欠。这些用人单位怎么这样?我不太懂这个方面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国家应当在农民工立法上面多为农民工考虑一下,那些用人单位也考虑一下农民工的难处,不要到处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有可能这就是农民工一家赖以生活的费用,而对于你们来说还远远谈不上没有这些小钱就活不了了。而农民工也要提高自身技能,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我认为,社会在得到农民工如此多的给予之后,理应付出对等的回报,给予他们更多实际的关爱和帮助。首先,就应该切实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让他们享有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对于侵害其劳动权利的个人与单位,进行有效的惩处,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
第五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责任编辑:农民工)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责任编辑: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