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中华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中华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当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之际﹐回首我们的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更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它是推动我们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
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过去五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其发展的进程中繁衍兴盛﹐融会众多民族﹐并且形成和维系了团结统一的趋势。这一大趋势穿越数千年时空历久而弥坚。没有这一强大的驱动力﹐中华民族不可能在20世纪后期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压力与日俱增﹐民族的生存和命运又一次面临挑战之际﹐掀起改革开放大潮﹐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开辟民族复兴的新纪元。
中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它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中华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中华精神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
中华精神融会古今﹐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史证明了它的强大生命力。自强精神是一种具有强势张力的进取精神和斗争精神。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测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自强﹐包含民族的自强和个人的自强两个层面。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迫者﹐是中华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与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自强不息﹐不仅是指在常境和顺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奋斗。历代俊彦豪杰追寻“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怀激情﹐力行“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坚忍精神。自古以来﹐身处逆境而奋发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愤作《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其精神皆垂范后世。
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人民亲和共处所依凭的准则。千百年来﹐经过世代哲人先贤的琢磨锤炼﹐激浊扬清﹐仁爱思想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构建伦理道德大厦的基准和标尺,并广为人民所认同。仁爱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易经中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强调一种“仁”的精神。《尚书》中说“有容﹐德乃大”﹐也体现了仁爱宽容的精神。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与人友好相亲。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诸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则达到了极致。墨家主张“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境界﹐此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孟子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是对仁爱精神更具深义的阐发。概而言之﹐仁爱精神涵盖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个方面。这样的仁爱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勤奋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劳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谓之勤学﹔霄衣旰食﹐励精图治﹐谓之勤政﹔胼手胝足﹐持业不辍﹐谓之勤劳。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有为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书山有路勤为偐o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许多广为流传的古训俗谚﹐体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勤奋精神。自古以来﹐以勤奋精神立学﹑立言﹑立德和立业者恒河沙数。悬梁刺股﹐苇编三绝﹐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佳话传说。正是这样的勤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民族世世代代奋斗不息。
探索精神是中华文明发展昌盛的强力推进器。中国历代的哲人智士都把探索未知作为人生的重要目的。这一探索指向宇宙法则和价值标准两个方面﹐即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强调通过格物致知以追求真理和追寻价值。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因而﹐这样的探索被赋予崇高的意义。故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不畏“路漫漫”﹐而“上下求索”﹐虽九死不悔。此外﹐这样的探索﹐不仅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包含了在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探索。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包罗宏富﹐邃密精深﹐流派纷呈﹐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创造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引领风骚数千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累累硕果﹐更是风采卓异﹐璀灿多姿﹐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宝。
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于智能和创造力的民族。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与五千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各方面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或发明创造相伴随。以科学技术为例﹐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指导下所着《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指出﹐当代世界的基本发明和创造﹐可能有半数以上来源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他列举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毒气﹑枪炮﹑降落伞﹑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蒸汽机的核心设计﹐几乎都源于中国的发明。李约瑟博士认为﹐“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举世公认。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殭化和由此导致的国势衰弱﹐这样的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和压抑。新中国的建立为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开辟了天地﹐但是长期存在的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大解放和生产力大解放﹐是中国人民得以充份发挥智能和创造力的美好春天。二十二年来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创新发展如同熔岩喷发﹐不可遏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业绩﹐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创造力和创新力。
气节精神是天地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气者﹐乃正气﹑骨气﹔节者﹐为节义﹑节操。中国传统精神认为﹐人的生命包含着价值因素﹐是生命价值的载体。生命﹐只有承担了道义﹐才是可贵的。因此﹐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都以气节操守为立身之本。王夫之提出﹕“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就是这种精神的凝聚。孟子万世传颂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中华气节操守精神的经典标尺。文天祥以生命实践了自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树立了气节精神的丰碑。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这样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民鞠躬尽瘁﹐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身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爱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坎坷多艰﹐在不断融会众多民族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爱国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荣誉重于一切﹐爱国就是要卫国和兴国。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的嘉行懿德广为人民所传颂。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邓公年七十四﹐壮心不已﹐掀动矌古未有的改革大潮﹐二十年间打造出一个富强的中国﹐正是因为他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样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
革命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外抗强暴﹐内拒奸恶的利剑。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为着追求自由和幸福﹐追寻光明和进步﹐为着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从不畏惧﹐绝不屈服。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一次次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统治者﹐迫使他们做出调整政策的让步或是导致改朝换代﹐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精神在中国有久远的传统。《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为着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促进国家的强盛﹐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殚精竭虑﹐不畏艰难﹐不顾身家性命力促变法改革者。战国时期有商鞅变法。商鞅主张“便国不必法古﹐利民不循其礼”。韩非力倡变革思想。他认为“世异必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之为备”。西汉时有晁错之变法。北宋有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代又有张居正变法。近代的“戊戌变法”更为世人所熟知。他们或是力主改革土地所有制﹐废止世袭特权﹐巩固封建统治﹔或是建言削蕃﹐加强中央集权﹔或是改革税制以缓解社会矛盾﹔或是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无论成败﹐他们的努力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了时代精神。他们的思想或主张在当时或是后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实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当代中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总体目标的改革﹐更是一场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除旧布新的伟大创举。仅仅二十余年﹐中国面貌一新﹐走上富强之路。改革精神在神州大地从来没有这样深入人心并展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开放精神在中国经历了由重在政治交往的开放﹐到以有限地引入西学为目的开放﹐再到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尚书》中提出的“协和万邦”的开放思想指向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对异族异域的融会。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也是一种政治交往。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汉唐以来﹐由于中国的强盛﹐统治者以中央王朝自居﹐因而其外交策略多有俯视世界的意味。例如﹐汉初陆贾提出将“宽博浩大﹐恢廓密微﹐附远宁近﹐怀来万邦”作为汉王朝的外交指导思想。此外﹐由于中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也使得中国难以认识到向外国学习和与外国的经济交往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形成虽然对于沟通中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它对于中国对外交往的历史发展的影响只是局部性和阶段性的。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则更是以宣示国威为其宗旨。直到近代﹐在列强倚仗坚船利炮欺凌的压力之下﹐国人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伍。从而有冯桂芬提出”学西方﹐谋自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魏源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后有”中体西用“之倡和洋务运动之兴。中国旨在接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开放意识逐渐觉醒。本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和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迟滞状态的紧迫性使以开放求发展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邓小平以求实精神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全面开放。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放精神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带来了历史性的巨大变迁。
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必需进一步弘扬中华精神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使中国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我们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务必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走向未来依然任重道远。在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的进程中,切不可忽略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全力推进”科教兴国"﹐推进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而且必须大力弘扬中华精神。弘扬中华精神应当作为与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家大政方针予以充分重视。
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促进民族复兴大业需要进一步激发自强精神。如前所述﹐自强精神体现在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作为前者﹐是国家的自强。一方面﹐中国当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落后就会挨打﹐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半个世纪前百年屈辱的历史。中国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但是绝不依赖他人﹐也绝不受制于任何人。另一方面﹐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保持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坚信中华民族具有不逊于任何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过去能够﹑将来也必定能够昂首阔步地走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并充满信心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奉献力量。作为后者﹐每一个人都激发自强精神是民族自强的基础。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奋发有为。人的能力有大小﹐秉赋有差异﹐机遇有不同。但是﹐只要能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中华儿女越是有更多的人以这样的精神奋发进取﹐中国的发展就越是充满活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就越是能够胜利地向前推进。
进一步淳化民风﹐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大力倡导仁爱精神。仁爱精神对于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增益改善作用﹐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亲和敦睦作用﹐对于维系整个社会肌体的良性运行具有导引润滑作用﹐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向心促进作用。譬如﹐倡导和弘扬仁爱精神有利于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减少或消解人们在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时有可能遇到的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关系包括长幼关系﹑夫妻关系﹑亲友关系﹑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同行关系和同胞关系﹐等等。倡导和弘扬仁爱精神还有利于减少社会上某些人群中犯罪心理产生的机率﹐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制机制尚不完善的缺憾﹐促进社会的安定。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复兴大业的发展﹐无论从民风教化﹐社会安定﹐强固国本各方面看﹐都有必要倡导和弘扬仁爱精神。
发扬勤奋精神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国失去的时间和机会已经太多。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有了卓有成效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过去二十二年的成功已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这个时候﹐我们尤其需要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勤奋工作。不说空话﹐不说大话。唯其如此﹐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改革时代呼唤进一步激发探索精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还会遇到许多未定和未知的因素﹔在科学技术方面追赶发达国家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悠久的文明史﹑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事业﹐还会面临各种困难的挑战。这些﹐都需要锲而不舍地不断探索。探索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条件和机遇。二十二年的改革史证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每一项成功改革或发展﹐都是一步一步通过探索﹑试验才取得的。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亦是如此。因此﹐锐意探索﹐不断进取﹐是必须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
激励创新精神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当然需要。从另一方面看﹐当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联袂而来﹐这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激励创新精神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更多的方面迅速接近世界的前沿﹐并继续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也需要增强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我们的国家保持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弘扬爱国精神是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气﹐促进民族复兴和完成祖国统一的伟大历史使命之必需。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继续推进改革大业的发展理所当然地需要高举改革精神的大旗﹐这是能否把我们民族的复兴大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关键。当代的中国社会脱离绵延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还不到一百年﹐从开始逐渐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的束缚至今不过二十余年。我们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中﹐已经开始改革的方面需要向纵深推进﹐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和完善已推出的政策或举措﹐并最终以法规或法律的形式从制度上予以确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繁复的工作。此外﹐需要进行改革而尚未起步的方面还有很多。这是又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关头。乘二十二年成功改革之锐气﹐鼓勇而进﹐坚定不移地深化和加快改革﹐是我们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这应当是没有争议的结论。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已经更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健康地发展壮大。反之﹐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逐步走向衰亡。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或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技术﹑资本和智力﹐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了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出现了今日的兴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使中国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必然性。因此﹐毫无疑问﹐进一步推动民族复兴大业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精神。
概而言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华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气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利于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和的民族创新力﹐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弘扬中华精神应当作为一项如同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策来全力推行。中华精神的伟大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华精神必将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第二篇: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1年03月21日 16:27
来源:光明网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所仰慕。然而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众多仁人志士在寻求强国梦之时,却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国人又执迷于“科学”和“民主”,而一再掀起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几十年前,由于某些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一次遭到浩劫。也就说,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饱受风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步步提升,国家和全球华人越来越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之复兴意义重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易道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奎,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讲学时就曾经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笔者认为,耿奎先生讲出了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真知灼见,讲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讲出了全球华人的心声。
为何有此说呢?
首先,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赢得世界的至高赞誉和尊重,进而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一绵延至今的。
众所周知,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譬如《道德经》等等早已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流行。又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
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任何一个民族都得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魂。即民族复兴首先从文化复兴做起,其实就是从提升民族魂做起。
2007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文化铸就国魂民韵》的文章。该文指出,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文化太重要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事实上,与孙家正持有相同看法的全球华人越来越多。
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丧失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即抛弃了不少民族魂,而缺乏民族自信心。譬如,一些国内的“时代精英”至今尚伏在西方人的脚下不肯站起来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但越来越多的全球华人已经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主动地加入到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了。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此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十分坚实的基础。即此时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有物质保障。
再者,复兴中华文化,其实是与国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一脉相承,因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些学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往往对立起来,看成是水火不容的,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辩证思维、缺乏阴阳思维的体现。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子女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然有人就是不愿意赡养。此时法律真的能起多大作用呢?你法院判了,我子女不执行,谁能拿我怎么样?这事实上涉及到了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子女的道德好,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去解决,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不赡养父母的不道德问题。
换而言之,复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落实“以德治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兴中华文化,有利于全球华人共结一心,共创中华民族之新的辉煌。海外华人有几千万人,而共同的中华文化信仰和道德理念,是海内外华人交融的最好法宝,即全球10多亿炎黄子孙九九归一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实现。
还有,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事实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前述原因,所以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譬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讲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 1
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第一次提出。这事实上说明国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时间: 2011-08-03 11:14责任编辑: 苏向东
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已经日渐势微,这是学界乃至天下华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可否认,当前的中国,民主化进程越来越高,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在物质文明方面确实给予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却带来更多的痛苦与迷惘,并没能给予人类精神上的安慰以及真实的幸福。
传统文化衰落后果严重
快速的社会变革,加剧了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并导致了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同时引发了诸如金钱崇拜、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化,由于其贪婪的本性,破坏着中国人的良知与人性,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是非美丑以及善恶的判断能力,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稳定。而失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规范,留下的是一片可怕的意识形态真空!
我们看一看近一百年来世界是怎么评价中国人的,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猜度中国人的。”台湾学者李敖来访之后说:“我到大陆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比以前坏了。”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更是感叹:“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而美国学者亚瑟•史密斯曾经写过《中国人的素质》一书,虽然其中多有偏颇之处,但仍不失为映照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台湾作家柏杨也写过《丑陋的中国人》,世界各国思想家和国外媒体,对中国人的性格有诸多言辞犀利的批评。这,就是我们抛弃传统文化的恶果。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打击。从家庭到教育,从自然到经济,无不因传统文化的丧失而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以及价值上的危机甚至是灾难。
学生应该多吃“国学”母乳
首先,传统文化的衰落已经引发教育系统的堕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失败甚至是耻辱,被“国学”遗弃的孩子,事实上等于被他们的文化之母所遗弃。许多大学生能够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不仅如此,许多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回报社会,而是为了追求显赫的地位和丰足的财富,许多知识分子已经沦为一群“仅通晓考试而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有学者呼吁现代青年特别是在校学生多吃国学这口母乳。梁实秋先生说得好,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应该是释道儒的结合体。但是某网站的调查显示,近70%的网友是通过自学来了解民族文化。这是一种让人凄惶的回答。从表面上看,传统教育的衰落使中国教育走向歧途,反过来,中国的教育系统也要对传统文化的衰落负上重要的责任。
只信奉金钱的民族很可悲
其次,传统文化的衰落也引发了严重的家庭危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今的家庭结构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国社会每况愈下,包二奶、养情人、嫖娼等行为泛滥,离婚率呈几何数字上升。许多社会学家只是草率地总结为“离婚率升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却没有从文化层面进行更深刻的反思。相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其离婚率在亚洲各国中却是很低的。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显示71%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艰难” 有17%的人说他们“生活困苦”,仅10%认为自己家庭美满。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同时,传统文化的湮灭也使国人失去了信仰,包括人文信仰与宗教信仰。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佛教,曾经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欲望极度膨胀,一个腐化的社会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佛教。只不过这种影响是反向的,是消极的。不仅佛教的传播与实践遭遇严重障碍,部分佛教团体也开始追名逐利。释一尘大师曾总结出了正法扭曲、修行虚伪、道场污秽、成就希有等十大现状。
事实上,何止是佛教,很多信仰都随着传统文化的衰落而消弥殆尽。很难想像,一个除了金钱崇拜之外别无信仰的民族,该是多么可悲、可怜而又可怕。
再看我们的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人民健康,有毒食品、掺假轮胎、劣质工程、假冒商品,一个又一个缺少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的企业,把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推到了冰点。企业的社会责任遭到质疑,社会的诚信面临严峻的考验。专家们一直强调建立强硬的监管制度,以重典治市场,但治标不治本,各种安全事件仍然此起彼伏。现在日本、韩国的许多企业都在学习儒家经典,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抛弃传统文化的精髓呢?
目前,许多社会问题尤为突出,有识之士都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保持稳定大局、建设和谐社会、弘扬优良传统是回避不了的问题。而那些打着变革旗号、推崇西方文化的部分学者,应该从丧失了传统文化支撑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强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长久以来,千百万华侨都在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也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有学者无不担忧地说:如果不大力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未来甚至可能发生学汉语要到国外、传统农历节日消失、圣诞节成为中国最盛大节日等可怕的后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竞争以外,而其根本和最高目的是文化的竞争。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国家任务。
“仁义礼智信”是普世价值
英国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传统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是永远没有错的,是颠扑不破的普世价值。我们在割断抛弃民族文化的传承时,一些外国却保留了200多年研究中国孔子儒学的学院,即便是诸如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也不例外。每年有大批韩国人,日本人来山东曲阜祭孔,他们仍然在学习并受惠于儒家思想。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那些华人华侨较多的国家,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中华国学的教育。这种全球掀起的汉文化学习浪潮,既让我们感到骄傲,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惭愧。
我们也看到,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在中国知识界正一浪高过一浪,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为国学的复兴摇旗呐喊。在孔子的故乡,已经开始设立“国学”启蒙课程;在成都青羊区,教育局更是投入巨资打造“国学讲堂”,进而增设“国学”课程;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很多现代私塾、读经课堂等。这种仿古的教学模式,给国学热加了一把火。
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再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用文化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我们也看到,基于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只有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国真正崛起之路。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文化的复古,不是简单的传统重启、照搬教条,而是在尊重国学的前提下,融入民主、法治、人权、科学、等现代文明的精髓。但这些,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成的。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创造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负起责任,开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使这项工作能够制度化、长期化。同时,各级政府和社会舆论也应该有所作为,比如这次深圳市政府联合《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举办的这次征文活动,无疑是木铎金声,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产生积极作用。(秦虎昌)
第三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习近平卢沟桥讲话学习体会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赵明月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历史。7月7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每一年,我们要进行各种哀思和纪念。今年恰逢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习近平在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在解读总书记的讲话时,应当把观察的目光和思维的触角延伸得更加深入,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提到抗日战争,我们就会想到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近日部分香港学生受境外势力支持发起的“占中”行动严重扰乱了香港的社会秩序,部分疆独分子在疆外势力的煽动下发动暴恐袭击活动,大学生应该明辨是非,坚决同国内外的分裂势力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青少年的历史意识,国难意识,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人以为青少年的爱国精神是国家之根本。我们不但要有爱国意识,更要有忧国意识,牢记历史是我们将悲痛转换为动力的办法之一。
2、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日本之所以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最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中国太落后,综合国力太弱。因此,发展不能停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回望历史,反思历史,必须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能停步,改革不能停息。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尤其应该牢牢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发展、谋发展、促发展,要千方百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破除影响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促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一切妄图瓦解中国、破坏中国的想法无法得逞。
最近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要在建国百年之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八年抗战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要想不被人家欺负,只有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祖国强大了,敌人自然就不敢来侵犯。
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一致抗日,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素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意识到,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无论是在国家顺利发展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为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4、弘扬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和平就像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中华民族素来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于史,中国政府一直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从历史的苦难中走来的中华民族珍爱和平,是因为深知今天的和平发展环境来之不易。我们高调纪念抗战是希望告诉世界那段真实的历史,希望提醒世界人民共同拥有和平、保卫和平,只要爱好和平的人们警醒起来,团结起来,那段悲痛的历史就不会重演!
5、依靠人民群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群众中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做到了广泛发动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全面依靠群众。纪念“七七事变”77周年,必须要深刻牢记的,就是党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要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恪守党的根本宗旨。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自觉走进群众之中,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6、弘扬抗日精神
抗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今天,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仍然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是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大学生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抗日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别珍视和发扬。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精神是中华民族。
深刻领会习近平讲话精神,必须客观认识隆重纪念“77”卢沟桥事变的意义。纪念的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让我们一起铭记国耻,进一步凝聚和平力量,对日本军国主义时刻保持警惕,以更强大的和平力量坚决制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行径,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走和平崛起和科学发展的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这个“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梦
百年前
只有少数人敢想我,如今举国都看见了我;
百年前
我仅见于笔端,是国人心灵的寄托;
如今,我不仅是梦,已经改变国人的地位和生活。
我诞生于
夜最深沉时;
大清腐朽,外强欺凌,中华民
族伸手不见五指,炎黄子孙陷入了深重灾难,是凤凰涅槃的希望喚醒了我。
百年来,军阀日寇反动派,连天炮火没有破碎我;
血与火的洗礼,令我的色彩越加鲜红;
十年文革**,让中华儿女倍加珍惜我;
改革开放,我化茧为蝶
一步步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我是国梦,也是家梦,民富国强是两只翅膀;
紧紧地、紧紧地,我依附于奋进的民众,并深深植根于
中华数千年形成的民族魂中。
如今,西边的
夕阳正在落山,东方朝日正喷薄而出;
期待执政党奉献更大勇气,为民众参与政体改革开道,我,中国梦定将扶摇上九宵!
第五篇:复兴中华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实验二小四年级四班 奚铮志
指导老师
何小平
周总理在学生时代说了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影响了几代青少年儿童,他们经过努力读书,从原来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多少代的努力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复兴中华,爱国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封建社会,有林则徐虎门销烟,在社会主义社会,有钱学森为保卫祖国而发明了原子弹,还有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了让广大的中国人民觉醒,而弃医从问,还有我们的体育健儿——邓亚萍,为我们中国夺得了奥运冠军------他们都是爱国人士,他们都选择了一条光明到道路,那就是复兴中华!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作为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虽然不能做像他们那样大的事情,却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定时、定量、保质的完成,上课要认真听讲,不开小差,还要亲自做一下有趣的科学小实验,长大了为祖国做贡献;我们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强健的身体,天天坚持锻炼身体,跑跑步,放学时坚持锻练1到2小时的乒乓球,长大了为祖国出一份力量。不仅要锻炼起强健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思想,认真学习革命先辈的先进事迹,还要把爱国人士的故事铭记于心。但是,光有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沙可以积少成多,我们的力量也越聚越多,我们的智慧也越聚越丰富,我们的中国就会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强大,世界就可以变得更美好!
我们青少年儿童担负着复兴中华,振兴中华的使命,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完成我们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