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
1)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人们所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在于“满足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这些需要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部分。文化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
3)格尔兹:文化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象征体系,是通过象征符号反应的意义体系。4)哈维兰:文化是身为某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的人们为人处世的一整套规则或者标准,只要人们依据这套规则中规中矩地行事,其举止就会被视为得体的而为他人所接受。文化的内涵:
1)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化
2)人与社会的关系——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 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精神文化 4)不可观察的文化 文化的要素:
1)精神要素(价值观) 2)语言和符号 3)规范体系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5)物质产品 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人类创造或衍生的。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的事物不是文化创造物。 2)文化的共享性 3)文化的后天习得性 4)文化的象征性 5)文化的整合性
6)文化的传递和变迁性 7)文化的适应性
8)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文化的功能:一种文化必须具有很好地解决它的主体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的功能。否则,它就会遭到淘汰。
1)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2)有效地组织和维护人口再生产活动,保障社会的生物延续性;
3)濡化年轻一代,使他们长大以后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4)确保人们生活有序,这种秩序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彼此相安,而且也包括个人的内心秩序,即确保个人精神生活的安详;
5)具有激励的功能,使社会成员能够获得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的事业的动力; 6)具有变化的潜力,因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假如它不能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它也是无法存在下去的。
第二讲民族学概述
一、民族学的学科观——认识论:
1、文化普同观:指全人类的心性一致与共同性。无论何种民族,来自何处,人类都属于同一物种,在生物的、心理的、社会和文化上的需求是一致的。不同群体所拥有的文化虽然表现得千差万别,但有其根本的相似之处
2、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民族学反对“民族中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 和种族主义。
3、整体观:
1)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整体把握 2)共时与历时的双重观察
3)生物性与文化性的综合分析
4)调查中的较小区域社会与更大的社会的总体
4、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emic)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其文化。
他观(etic)又称“客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二、民族学的方法论:
1、田野调查:是一种亲自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进行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的调查方法。调查时间通常在数月或者一年。有的人甚至会一辈子关注和研究一个调查点。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学科标志和看家本领。
1)参与观察:也称为居住体验法。指的是在田野调查中主要依靠调查者参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对他们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观察 2)深度访谈:即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采访和交谈。 3)直接体验
2、比较法
第三讲民族学理论
(一)1、古典进化论学派:
(一)、产生背景: 进化思想的影响:
社会进化:维柯《新科学》(172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孔多塞《人类知识进步图解》(1795);
生物进化:拉马克《动物学哲学》(1809);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 海外殖民地统治的促进 先驱——斯宾塞
代表作《进化的假说》(1852)
社会单线进化论:和一切生物都在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原则下从简单形式逐渐发展到较复杂的形式一样,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文化,也是由简单到较复杂的发展。各文化都遵守着同样的程序。各社会发展的速度有快慢不同,但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不能逾越。
(二)、代表人物 爱德华·泰勒(1832-1917):英国人类学创始人,代表作有《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1881)。被称为“人类学之父”
1)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2)残存法(遗留法)——文化演进:原始——野蛮——文明 3)万物有灵论(泛灵论)——宗教演进顺序:泛灵信仰——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崇拜
摩尔根(1818-1881):美国民族学家,美国民族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0)、《古代社会》(1877)。
摩尔根与易洛魁印第安人的缘分。 摩尔根的主要观点:
1)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
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 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 文明社会。划分标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 2)氏族制度的发展 3)家庭与婚姻的发展: 血缘家庭——普拉鲁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多妻——一夫一妻 4)财产的发展:氏族内部分配——同宗内部分配——子女继承 摩尔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弗雷泽:代表作有《金枝》(1890)《社会人类学的范围》(1908)、《图腾崇拜和族外婚制》(1910)。他主要研究原始宗教、巫术、仪式、原始人的心智等方面,提出了巫术、宗教、科学是人类思想进化的三个阶段。
提出巫术的两大思想原则: 1)相似律——模拟巫术 2)接触律——接触巫术
2、播化论(传播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产生的西方民族学理论。传播学派将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归因于从一处起源地传播到其它地方。侧重于研究文化的地理、空间与地方性变异,从传播的角度建构进化论的人类文化史,同时构筑西方自己的人类文化史。分为德奥文化传播论和英国文化传播论。传播论理论要点:
1)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2)认为文化采借多于发明。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因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关联的机会愈多 德奥传播学派:
(1)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无论哪一种文化事实都是在某一地方仅仅一次产生出来的,并只有少数几个地区较优秀的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文化。他们的创造发明传播形成以他们为中心的文化圈,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这些优秀民族的文化中传播和借用出来的。整个人类文化史只是几个文化圈在地球上移动的历史,是他们之间彼此机械结合的历史。(2)格雷布纳的实证研究方法: 形的标准量的标准
其方法论是要把人类形形色色的文化归结为单个的、一次产生的现象。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分布在什么地方,格雷布纳都宣布他们属于同一个文化圈。
英国传播学派:
(1)威廉.里弗斯:原是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后1898年因人类学家哈登邀请,参加剑桥大学组织的托雷斯海峡人类学考古队,开始对民族学发生兴趣。曾对印度南部的托达人和美拉尼西亚人进行过实地调查,著有《托达人》(1906)、《美拉尼西亚人社会史》等。他早年是进化论者,中年是文化传播论,晚年是埃及中心说的极端传播论者。
(2)史密斯:原是解剖学家,曾任伦敦大学解剖学教授。1931年曾来中国查考北京猿人化石。1900-1901应里弗斯邀请来埃及研究早期人类的遗骨,被埃及几千年前古文明所深深倾倒,在里弗斯的启发下,产生了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明中心的观点,认为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与古埃及相同的文化形式应该都是由埃及传播过去的。
3、社会决定论
法国社会学派的主要观点:
1)对社会事实的解释只能以其他社会事实来进行,而不能简化到生理和心理的层面 2)社会先在于个体并外在于个体,大于个体之和。社会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3)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 4)社会文化依据二元对立原理分类 5)所有社会现象都有功能实现,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代表人物:杜尔干、莫斯
4、功能学派(田野调查)
理论来源:法国社会学派。
功能学派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鼎盛于30年代至50年代。1922年,英国同时出版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拉得克里夫·布朗的《安达曼岛民》两本著作。这两本著作被后人誉为功能学派的诞生标志。这两位作者也成为该派的领军人物。马林诺夫斯基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1)关于“需要”与功能:人基本上有两类需要,基本需要(生物需要)和衍生需要(即文化需要)。用文化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即所谓的文化的功能。
2)实地调查:他在西太平洋的长期实地调查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本规范,开启了民族学家必须亲身长期的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促使民族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尤其是所提倡的参与观察后来被接受为民族学的学科共识。
布朗(1881-1955):早年学习心理学和道德科学,于1898年和1900年两次赴法国学习,深受法国社会学年刊派的影响。田野点:安达曼群岛;澳大利亚 布朗的观点和方法:
1)结构-功能论: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强调文化功能对于社会的整合性。他强调结构的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二者合并起来,就是社会体系。
2)主张使用自然科学的调查方法,如归纳法 功能论评价
1)贡献:
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了文化整体的观念把民族学从书斋带到了田野,从历史带到了现实,从对文化史的主观建构带到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观察和详细描述,确立了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典范 2)缺陷:
强调现实的同时忽视了历史;忽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无法解释文化差异的产生;无法解释社会冲突与变迁。
新功能论:在功能论盛行的后期,学派内部开始悄悄出现一些反思,针对功能论的缺陷提出质疑:
1)对马林诺夫斯基个人需要论的批评 2)对社会均衡、稳定论提出质疑: 林耀华与《金翼》:摇摆论 格拉克曼的“社会冲突论”:非洲斯威士人的反叛仪式
5、历史特殊论学派(文化相对论):历史特殊论是20世纪初以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派的基本主张。该理论以实证方法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不做原则性的理论概括,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 博厄斯(1858-1942)出身于犹太家庭
1)文化独立论和文化相对论 2)文化区概念及分析法
各地区都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因此可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来划分地理区域,称为“文化区域”。
文化特质——文化丛结——文化类型——文化带——文化区
第四讲民族学理论
(二)1、新进化论学派(单线进化与多线进化): 怀特(1900-1975),美国人类学家,新进化论的倡导者。
其主要观点:
1)同意古典进化论的文化单线进化观点。提出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评估文化进化的标准C=ET。C代表文化,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T代表开发能源的工具与技术的效率。文化的四个进化阶段。
2)文化的构成:文化分为三个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
3)符号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人类行为无一不是由于符号的运用而引发的。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使用符号。斯图尔德(1902-1972)
1)多线进化论:受文化相对论影响,认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性,因而文化的进化有多种途径并呈现出多种形态。
2)文化生态学:强调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文化与其所处生态环境不可分离。生态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文化的差异性。塞维斯(1915-)和萨林斯(1930-)
1)力图将怀特普遍进化论与斯图尔德多线进化论结合起来,提出“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并存。
2)社会组织的“一般进化”理论:队群社会→部落社会→酋邦制社会→国家→工业社会。
新进化论主要观点:
①唯物主义文化进化史观②普遍进化与多线进化
2、象征主义(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主要观点:
①人是由其自身编织的意义之网所支撑着的动物,而文化就是这种意义之网。文化就是一个象征符号构成的意义体系。
②对文化的研究应该是对象征符号意义体系的研究。格尔兹(1926——),美国人类学家
主要观点:
(1)对文化的定义;
(2)文化研究——对文化的阐释——阐释人类学;(3)深描与浅描(眨眼的含义?)
(4)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
(5)地方性知识:从本地人的观点出发“解释”本地人(被研究者)的文化。(“经验接近”与“经验远离”)
(6)文化研究不是“科学”的探求,而与被研究的文化一样,是一种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社会得以绵延传续,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得以表述的话语途径
特纳(1920-1983),英国人类学家
主要观点:
1)恩丹布人仪式的三个阶段:隔离期;过渡期;结合期。
2)象征符号在社会中的实用意义:如过渡期的象征意义及其功能(与格尔兹的区别)
玛丽·道格拉斯(1921—),英国女人类学家。
主要研究与观点:
1)禁忌的来源:分类的模糊
2)肮脏或洁净的分类:取决于人的分类系统 3)人的分类系统与社会系统对应,是社会秩序的象征性体现(肮脏=错误或不道德)和合法化
第五讲生计与经济
1、生计方式: 寻食生活方式
1)时间及分布:1万年前——现在25万人(不到0.005%),占人类历史90%; 2)特点:高流动性;人口规模小(控制人口的措施);队群;平均主义 游耕生计方式——刀耕火种
1)含义和类型:前进式;螺旋式
2)特点:定居时间变长;人口负载量增加;土地成为私有财产 游牧生计方式
1)分布地区:北非、中东、欧洲、亚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特点:流动性——逐水草而居;
2、互惠与再分配 互惠交易
1)一般互惠:价值不一定相等;时间不限 2)平衡互惠:价值相等;时间较固定 3)负性互惠:价值不对等
再分配:非工业社会的再分配制度:指的是一种从“付出”到“返还”的完整的连锁系统,表现为在一个共同体内部,普通成员可向拥有政治甚至宗教权力的领导者,义务奉献、付出财物或服务,然后领导者又通过节日盛宴其他仪式,将自己聚集并保存的这些财物、服务等返还一部分给普通成员。工业社会的再分配制度:税收。
第六讲婚姻与家庭
1、婚姻的定义: 人类学的定义:
1)婚姻是“得到习俗或法律承认的一男或数男与一女或数女相结合的关系,并包括他们在婚配期间相互所具有的以及他们对所生子女所具有的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2)婚姻“仅仅存在于当经济的功能和性功能结合为一种关系之时” 3)婚姻是制度化的性结合
2、婚姻功能
保持社会(群体)的稳定。
为繁衍后代提供适宜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在早期的采集----狩猎社会,婚姻可以提供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婚姻还可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联合。
3、婚后居住模式 单居制
(1)从父居:又称从夫居(2)从母居:又称从妻居(3)从舅居 两居制
(1)两可居(2)两方居
新居制:工业社会较常见。寻食社会也有。分居制
(1)原居制:夫妻各自在各自家庭(2)独居制:夫妻各自独立生活
4、家庭的定义与功能 家庭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继关系基础之上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结构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功能
(1)社会基础性(2)结构封闭性(3)功能整合性(4)高频互动性
第七讲亲属与继嗣
1、五服
中国的五服制度: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2)另指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以丧服种类分为五等,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称为五服——斩衰(崔)、齐衰(资崔)、大功、小功、缌麻。五服也是通婚的一个界标。五服外方可通婚。
2、亲属称谓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是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术语或名称。亲族称谓的作用:
可以确定和维护整个社会秩序;可以加强亲属群体间的团结与合作;可以将不具亲属关系的成员整合进亲属关系的网络之中,拉近社会关系;能帮助人们理解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化。
3、继嗣的含义:或称继嗣法则,是根据已知的或推测出来的共同祖先,使每个人与特定的亲属发生关系的规则。按照这种规则组成的亲属群体就叫继嗣群(descent group)。
第八讲群体与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的定义:指社会中的人按照不同地位被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别,是一种制度化的不平等。
2、划分标准
(1)财富:经济资源。是社会分层的最重要层面,是权力与声望的基础。
(2)权力:达到目标或目的的能力。有权力的人可能拥有财富,但也可能是拥有他人不具备的特殊知识和雄辩力。比如对宗教仪式的掌控。(3)声望:来自社会的尊重和敬仰。
3、类型(等级;种姓)
(1)等级社会:依据血缘、社会地位、职业、财富等将人们分为不同层级的群体,并认为这样的层级划分是天生注定的。等级中成员的地位是相当固定且不可渗透的。等级实行严格的内婚制。
(2)阶级社会:是根据人们所享有的特权和权力的高低差别而对人进行的区分。(3)印度种姓制度:印度人有数以千计的姓氏。这些姓氏归属于四个类别:婆罗门(教士和学者)、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首陀罗(工匠和体力劳动者)。在四个类别之下还有一种“不可接触者”,是被逐出种姓者,最受歧视的贱民。
第九讲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1、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组织? 什么是政治?
所谓政治就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中,一种结构支配其他结构的权力关系。政治是对权力的竞争和运用。权力竞争的目的是获得资源,以在社会中获得并维系统治地位。什么是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指的是一个社会用以维护内部秩序和处理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事务的那些手段和方法(或者说指一个社会的权力分配和权力安排的具体形式)。
2、非集权和政治组织
队群组织:队群是最简单的政治组织形式。它是由若干个家庭组成的血缘群体。生计方式:通常以寻食或游牧为生
家庭和居住模式: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变换。权力运作方式:集体商榷达成一致(人口数量少)
首领:自然形成。其职责主要是带领队群成员迁徙。除此以外,首领再无其他任何权力和义务。
队群成员的行为主要靠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和宗教信仰的力量来规范。当发生冲突时,搬迁是人们通常会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队群组织的特点:小规模;封闭(内部通婚);流动性强;政治独立;平权(几乎没有社会分层)。氏族:氏族就是相信大家拥有一位共同祖先的人们群体。这是大多数部落社会的政治组织单位和政治权力运作的舞台。
氏族的权力运作:长老制。长老们形成一个类似于议会的组织,内外事务都由他们来商讨解决。但长老并没有绝对权威。
拆合世系制:非洲努尔人的政治组织形式。部落
定义:部落组织是指由氏族的血缘纽带整合起来的、彼此分离的许多队群或村落,或者依据年龄级别、伙伴关系组织起来的、突破了血缘或地缘局限的联盟群体。特点:有领袖,实行内部自治;不稳定;
权力运作方式:领袖是群体中较有智慧和品行高尚的人,受人尊敬。人们愿意听取领袖的意见。但领袖没有权力要求人们按自己想法行事。部落的社会秩序维护机制:与队群社会类似。主要靠舆论压力和来自宗教信仰的约束力。非集权政治组织的特点:
在队群和部落当中,权力是分散的,而且每一个群体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彼此独立。这类社会的人口规模不大,而且社群也罢、个人也罢,由于大家在生活当中所从事的绝大多数工作相差无几,因此,在知识、技能等方面也显不出有太多的差别,或者说彼此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政治组织隶属于血缘团体、年阶团体或者是利益共同体。
3、集权政治组织都有哪些类型? 酋邦
(1)酋邦是一种地方性集权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群体组成;民众分成不同的等级,由一个居于社会等级顶端的统治者,即酋长所统治。在酋邦政体之下,每个人的政治地位是由他与酋长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决定的。与酋长的关系越亲密,地位越高,并且受到地位比自己低的等级的尊崇和伺候。
(2)酋邦的特点:
(3)权力集中在酋长手中并世袭;
(4)人们的经济活动受酋长支配。酋长控制并对社会的剩余产品进行分配。(5)具有权力、地位高低不等的社会分层;
(6)有以酋长为核心的统治集团,通过这个统治集团行使权力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
国家
(1)国家的定义:国家是有着社会阶层和一个正式的政府,并以法律为依据的自治的政治单位。国家是最正式的政治组织形式。在国家这种政治组织下,政治权力集中于政府,而政府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内管理国家公民的事务,对外处理与外国的关系。
(2)国家制度的组成要素:
人口控制制度:通过人口普查和行政区域化分实现对人口的控制和国家边界的划分。司法体系:法律制度(汉莫拉比法典);法院和法官; 暴力机关:执法机关,如公安部门、监狱(对内);军队(对外); 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再分配制度;
除以上国家制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构成——宗教。宗教是国家对人民的思想意识进行控制的重要媒介,也是国家机器合法化的重要媒介和途径。
4、社会控制的含义:社会控制指对社会秩序的维系,调整个体利益和社群利益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指人们依靠社会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施加影响,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及和谐发展的手段和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指社会对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的预防,阻止及处置的措施和过程
第十讲宗教信仰
1、宗教的定义及类型 宗教的定义:
华莱士:宗教是与超自然生命、能力和力量有关的信仰和仪式。
格尔兹:宗教是一个象征体系。其目的是确立人类强有力的、普遍的、恒久的情绪与动机,使得这些情绪和动机仿佛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伯恩夫妇:宗教是与超自然有关的任何一整套态度、信念和习俗。宗教的类型:
①制度化宗教:具有严格宗教组织、成员、仪式、经典和体系化教义的宗教类型;其宗教事务通常与日常生活分离。如基督教、伊斯兰教。
②普世化宗教:其信仰活动扩散到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组织,也没有明显的经典和体系化教义。如中国的多种民间信仰。
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宗教不仅指制度化的宗教,也包含了普世化的宗教信仰。
2、宗教的功能
1)是人认识世界的一套观点,满足人认识世界的需求,解释人们无法解释的现象。2)心理功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减轻因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情绪。帮助人度过人生的各种危机。3)社会控制:设定一套伦理标准,以奖励或惩罚的方式约束人的行为。强化群体规范,维护社会团结。此外,宗教还帮助社会制度合理化,以减少权利不平衡带来的张力。4)教育功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口述传统占重要地位的民族中,大部分文化传承靠宗教仪式完成。
3、泛灵信仰
泛灵信仰(Animism)——泰勒 也称“万物有灵观”,即认为在人的物质身体内有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使人具有生命。当这种东西离开身体不再复返时,身体便丧失了活动和生长的能力,呼吸也随之停止。这种东西就是“灵魂”。泰勒认为原始人由己及物,推论出一切具有生长或活动现象的东西,如动物、植物、河流、日、月等,以至凡可出现于梦境中的任何东西,都具有“灵魂”,这就是泛灵信仰。
4、仪式的含义
特纳:仪式是“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和终极的原因”。
亚历山大:就最一般和最基本的方面说,仪式是按计划进行的或即兴创作的一种展演。通过这种展演形成了一种转换,即将生活转变到另一种关联中。而在这种关联中,日常的东西被改变了。
坦姆比亚: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言语和行为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表现出来,其内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礼仪性的(习俗),具有立体的特征(刚性),凝聚的(融合)和累赘的(重复)特征。
5、仪式的类型
1)生命仪式:也称为通过仪式,指个人在生命的过程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份,或从一个生命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所举行的仪式。范-盖内普:通过仪式的三个阶段——分离——边缘或阈限——融合。
2)强化仪式:指确保已经存在和确立的秩序、价值、认同、社会关联等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生老病死等原因而变得衰弱的宗教仪式。强化仪式主要包括群体遭遇生活危机时举办的仪式以及定期的节日庆典,如庆祝丰收的仪式。
1、第十二讲文化与人格
人格的定义:人类学者哈维兰认为,我们可以把人格看作是个人思维、感情和行为的独特方式。人格的形成受来自两方面的影响:先天遗传特质和后天个人经历。人格的特性
1)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的。
2)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3)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但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
4)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但不排除人格的自然性。
5)人格的文化性。人类学的议题。濡化:濡化:即文化的习得过程。
1)定义:指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文化的过程。2)濡化包含以下内涵:
A教化与学习:主要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文化上的代际传递,建立社会的价值系统,使该社会延续与发展。
B文化延续:濡化是个体对整个群体文化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对文化的延续。这种延续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显而易见的。
C族群自立:濡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和文化中确立认同感与一致性的过程,因而是族群自立的基础之一。
第十三讲语言与交流
1、什么是语言?
1)语言的定义:语言是用符号交流各种信息的系统。
2)语言的性质:发音;形态——词素;语法(句法)——词素的组合方式。3)语言表达:
姿态:传达意义的姿态;面部表情;身体动作 辅助语言:声音。
2、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语言与言语:这一区分也是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的贡献之一。
1)语言——language:指一个潜在的、社会性的、约定俗成的系统。该系统反映了多变的言语活动背后的稳定规律。
2)言语——speech:指具体的语言运用,即一次次内容形式不尽相同的具体讲话。
第十四讲文化传承与变迁
1、濡化:指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从个体角度来说,人类具有两种承继:一是生物性承继,即人类的繁衍与生存继续;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而独有的,即文化的习得与传承——濡化。从群体角度来说,濡化是2、3、不同族群、不同社会赖以存在和延续的方式及手段,同时也是族群认同的过程标志之一。濡化的内涵:教化与学习;文化延续;族群自立。
2、社会化
1)定义:社会成员通过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整合的过程。
2)社会化与濡化的区别:前者强调个人或群体内化某种文化类型或生活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后者强调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特点和条件,常用社会结构、内容、背景和所扮演的角色等衡量。
3、涵化:指在两个不同的文化群体开始频繁而直接的接触时,其中的一个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内部随之发生极大的变化。
涵化总包含强迫的因素:或者是直接的,如在被征服以后;或者是间接的,如一个群体在另一个群体含蓄或明确的武力威胁下发生文化接触而改变。
4、文化变迁的具体方式
(一)、非强制性变迁
创新:指在一个群体内部得到广泛接受的任何新的做法、工具或原理。
传播:指一个社会成员向另一个社会借用文化元素的过程。借用十分常见。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说,任何一种文化的90%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借用得到说明。有人甚至说“文化是拼凑的东西”。消失
1)替代性消失:对新事物的接受必然带来旧有文化元素的丢失和消失。这是个替换的过程。但这种替换不一定非是新技术和新事物替换原有事物。也有可能出现相反情况。例如:轮子被骆驼取代。
2)非替代性消失:在没有新文化元素替代的情况下发生的文化消失。西非加纳利群岛居民的船。
(二)、强制性变迁 涵化
强制性变迁的常见模式:
1)同化:指当一个族群进入另一个主流族群之中,外来文化适应主流文化,逐渐合并进支配性文化之中,不再作为一个分开的文化单元存在。
2)整合:指既保持原有文化的特征,又吸收异文化因素,把两种文化因素融为一体。
3)混合:指不同文化接触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混生状态。
4)边缘化:指既无意保持原有文化,又没有吸收异文化,处于两种文化的缝隙之间的一种状态。 种族灭绝
当一个族群征服另一个族群时,征服者可能打着“进步”的旗号对被征服者及其文化进行蓄意毁灭 指导性变迁:
殖民者在征服以后,通常会摧毁或改变传统的政治结构,指导被征服者对文化进行主观改变
第十六讲应用人类学
1、定义及应用范围
应用人类学:指所有借助人类学的理论、观点、方法与研究成果来探讨、评价并解决社会文化问题的工作。应用人类学即是人类学的实际应用。长期以来,人类学的主要旨趣都是纯学术的理论研究。应用人类学的发展使人类学走出了学院式的“象牙塔”,密切关注学科以外的社会事务和社会问题,使人类社会更多的人受益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人类学者可以担任项目评估、影响评估、需求评估、政策倡导、政策制订、人员培训、发展规划、文化协调、管理与咨询等工作。人类学应用的研究渠道可以是:
1)受雇于国际组织、政府机构或私营企业等,直接从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工作或项目,并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促成问题的解决;
2)任职于政府机构或组织,利用人类学专业组织人员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加他们所需的知识技能。
3)针对自己关注的现实社会问题开展独立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政府或有关部门认可与应用。
2、应用人类学实践的基本模式
1)行政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中,人类学家的职责主要是为政府或非政府机构提供专门的信息与咨询。
2)倡导-行动模式:指人类学家站在社区与边缘性社会群体的立场,作为他们的代言人进行政策倡导和相关的实践活动。
3、应用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1)价值中立:指人类学者在研究与工作过程中不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和价值判断来分析问题。例如在有计划的社区发展项目中,由社区成员而非人类学者自主选择并确定发展项目。
2)价值介入:指在实施有计划的社会变迁项目的过程中,人类学者采取一种积极参与和介入的态度,推广普及自决、参与、平等、民主等观念,引导社区文化向预期方向转变,并促成社区发展。题型及分值:
名词解释:5个名词,每个4分; 辨析题:1个,5分;
简答题:2个,每个10分;简述题:2个,每个15分;论述题:1个,25分。
第二篇:福建师范大学2013-2014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统考复习提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是贯穿人的始终,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 的脑区,顶叶前部负责接收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
三.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
四.心理发展的实质(观点):①霍尔 :内发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②华生:外铄论 “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等,都可以把他练成我所选定的专家” ③皮亚杰 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
五、心理发展的特点: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楼梯和斜坡)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某些行为能力和行为存在特殊期,良性刺激会促发,反之阻发)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六、毕生发展观的观点: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②个体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
七、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八、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的人生发展八阶段:①信任对怀疑(0-1)探索世界是否可靠②自主对羞怯(1-3)自我控制③主动感对内疚感(3-6)成人行为动机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2)面临学校危机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自我概念问题困扰⑥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获得亲密感⑦精力充沛对颓废感(25-50)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⑧完美感与沮丧感(50岁以后)获得完美感避免缺憾、厌恶
九、华生的论调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鼓吹教育万能论。
十、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二章 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过程(观点):①(华生)领域一般性,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同时在多领域发生。例儿童对重力的理解和比较两数字大小能力由儿童相同的基本认知技能变化决定,二者同步②(莱斯利)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一不同速度在不同领域发生,存在不同发展路线且是独立的。例儿童对重力的理解和比较两数字大小能力是不相干的由不同机制支配。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领域特殊性观点
二、适应: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心理结构的适应。适应就是调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相关联但不同的过程。
三、同化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适应已有的知识结构。
四、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知运动智力,形成客体永恒性,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存在和试图找它们,例捉迷藏②前运算思维,思维表现自我中心,即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 ③具体运算思维,一是理解守恒法则,二是表现出去中心化④形式运算思维,个体的思维抽象化,能离开具体事物,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
五、认知发展与学习环境
1、特点:①为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需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关注的不是教师以什么方式最有效的传递信息,而是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满足学习者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环境下学习并加
深理解②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③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途径①优化感知环境,首先创设引发直接感知的丰富的知觉情境,利用多样式教学形式以刺激感知;其次创设引发主义的新奇的知觉情境,利用问题、游戏等方式来引发注意②创设体验情境,可将学习内容和已有知识联系对认知过程进行实践,让学生解决课程中的疑问等促进对抽象概念的理解③创设探索情境,可给学生提供假设性问题,并向学生提供有趣的、相关的问题且提供建设性意见④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帮助自主学习;可利用计算机辅导教学;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学生的成功体验是自主深化的保障⑤创设合作情境,分组学习让小组学生从各个角度、特色中思考和自我促进;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思考的见解,鼓励参加教学活动。
第三章 智能发展
一、1905年投入使用的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
二、韦克斯勒量表的第三优势是开始使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三、斯皮尔曼认为存在一般智力因素和特定智力因素。
四、卡特尔的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液态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晶态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晶态智力使人们很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具体问题,液态智力帮助人们处理新的复杂的问题;液态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不再提高,而晶态智力可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在个体差异和团体差异上。①个体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大体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结构、智力发展过程三方面(智力差异分层次:天才,正常,智力落后;能力各异;)②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如男擅长空间能力,女则是言语能力;③智力发展的速度差异:一方面有些人智力发展较早(早熟);有些人前期发展较慢,但后来居上(大器晚成)
五、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①遗传:遗传决定论认为智力是遗传的能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是学业和职业成就的可靠预测标准,并得到双生子研究支持,但产生了等级划分认识②环境:环境决定论认为智力是习得的品质,由后天成长的社会环境塑造的,强调养育的作用。
六、创造性思维的特征:①独创性:指思维区别于其他东西的显著性,在测量的结果上表现为产品的与众不同的程度(例铁钉的用处回答)②流畅性:指思维的发散程度,在测量上表现为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产品(包括想法、观点和技术手段)③变通性:指思维发散的类别,表现在对待同样的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④精细性:指思维过程中对已有想法的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维产品更具体化 ⑤现实价值:指创造性思维必须考虑其结果的现实价值,具有指向性和可行性
七、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⑴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①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知识是提高创造力的基础,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创造力需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发散性思维;其次帮助学生分清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区别,使学生学会在特定情境中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可使人们在自由状态下思考 ⑵培养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影响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学校等如给学生过大压力会限制思维活动影响创造性倾向形成 ⑶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①创造性的训练环境:学校应在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上给学生创造挑战性和空间的训练环境,布置作业中增加思维活动机会 ②鼓励性的支持环境:及时奖励学生的创造行为③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对个体表现创造力有促进和阻碍作用,表现在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上,需消除传统性别观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④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创造性思维和知识掌握没有直接相关,所以学校应建立完整评价体系,不但看学业成绩
第四章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由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构成。
二、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①稳定与冲动:情绪情感更稳定但有很强的冲动性,表现为“一时兴起、年轻气盛,”因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占优势,也与个体社会需要增多,自我意识增强相关 ②深刻与延续:情绪体验更丰富深刻,也以心境状态出现更为持久、微弱的心理状态 ③掩饰与表露:掩饰情感使其具有内隐性,但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表露想法和情感,不如成年人周密成熟④自尊和自卑:关注自我增强了自尊,但认知、社会能力不足导致自卑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特点: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内容上分为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⑴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飞跃的时期,因生理、心理、社会使其正视自我⑵自我意识特点:①独立意识发展,产生成人感:成人意识增强,希望获得独立空间,模仿成人行为,独立意象受阻时表现硬抵抗、软抵抗和反抗迁移 ②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女孩介意体重等是对大众媒体。父母的期望折射 ③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表现为青少年谈心和日记里 ④自我意识出现新分化:分化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者存在差距体现儿童自我意识的成熟 ⑤强烈的自尊需求:期望他尊和承认,获得适当地位、重视等 ⑥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能够独立评价自我;并向全面性评价发展;从身体向个性品质发展
四、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特点:①异性意识发展:过程由准备期到疏远期到亲近期再到两性初恋期 ②异性感受强烈:表现为对异性好奇,渴望获得性知识;且想结交异性朋友,注意异性看法 ③性困扰频繁:包括生理困扰和心理困扰
五、①霍尔用 “暴风骤雨”形容青春期,认为青春期是动荡的,充满种种矛盾和冲突;
②勒温形容青少年是跨立在童年期和成年期门槛之间的“边缘人”; ③斯普兰格用“第二次诞生”形容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④何林渥斯把青少年的意义称为“心理性断乳”
六、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①过渡性:生理过度表现为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生理机能和第二性征发育;认知过渡表现为认知结构的质的改变;社会地位过渡是社会角色的变化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闭锁是内心世界日趋复杂,也因闭锁而期望别人理解自我 ③社会性:受社会影响过大 ④动荡性:思维敏感、偏激,情绪不定,成人模式未建下的不平衡和心理未成熟,易出现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七、自我意识的辅导:①全面客观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是自我成熟的标志,教师应帮助认知,且要公正、全面评价 ②确立现实合理的理想自我 ③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④克服自我意识障碍:过分追求完美:要引导他们认识追求完美是健康发展的本能,但要求十全十美、不迁就现实是非理性的观念,教会他们理性分析思考问题,改变非理性观念;过度自我会造成盲目自我使交际受挫,要引导他们客观公正认识自己,看到优点和不足;过度自我拒绝造成自我否定,忽视自我价值,教师要引导他们客观认识自我,看到不足和优点,鼓励、增加他们的成功感受以提高自我价值感;丧失自我则把他人期望当成自我认识的一部分,易迷失自我,教师应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我,独立自我评价,不盲从他人
八、性心理辅导:①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走在青春期前面 ②可围绕
1、让青少年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正常性生理。卫生知识
2、传授性心理知识,如心理发展特点、表现,怎样与异性交往
3、进行性道德及婚姻家庭教育 ③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不同内
容采用不同辅导方式,家庭性教育注意要融入点滴且要强调性方面能做什么来防止孩子反抗④ 帮助消除性心理困扰,同时注意“早恋“问题处理,不要”一棒子打死“,应鼓励帮助正常交往;超越正常交往而建立起来的朦胧的爱要用适当手段将性冲动转向积极方向。
第五章人格发展
一、人格基本特征:①独特性和共同性:独特指人与人心理和行为方面不相同 ②整体性: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现实个体上不孤立存在,也不是简单堆积,而是综合有机体
③稳定性和可塑性:跨时间持续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④社会性和生物性:生物实体具生物性,受社会现实的限制、制约,具社会性。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人格发展:研究表明个体人格特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心理是人脑机能,大脑结构和神经过程由遗传决定,所以遗传制约心理活动 ②环境与人格发展: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自然包括胎内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③自我意识与人格:自我意识在人格中的作用:
1、可主动选择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2、经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影响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育环境;
3、通过自定目标、计划、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来塑造人格。
三、双生子研究法是经常用来研究人格行程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方法,高尔顿首创
四、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三类:基础性需要(生理、安全);心理性需要(归属与爱、自尊);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最高
五、气质与性格:气质是指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知觉灵敏性、思维灵活程度)、强度(情绪体验强弱、意志努力程度)、稳定性(注意保持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内、外向、情绪外露程度);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六章学习理论
一、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学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以及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依据学习结果分类学习:①言语学习,即通常所称“知识” ②智慧技能,即能力 ③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④态度,即品行 ⑤动作技能,即技能
三、依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经验并因之改变某些行为的学习;外显学习是指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四、学习的特点:①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安排由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等做出的规定,具系统性 ②学习具有间接性:人们可不必亲身参加而通过中间环节如书本获得认识 ③学习具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自主性是学生主体的体现;策略性是通过策略知识调节、控制学习;风格性是学习具有个人色彩
五、行为主义学习观:基本观点没有超出刺激-反应的范式,关注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基本观点是“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是习得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是直接的,会根据环境的反馈结果自动加强或是减弱。例孩子哭用糖哄便停止之间形成联系。
①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无需中介)②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总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1、练习律,指联结由于练习次数而有别
2、准备律
3、效果律,因获得满意效果而强化,出现同样情境时引起该反应 ②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观:人类的一切行为构成要素是反应,除了与生俱来的反应外,其他都是在适应环境与各种刺激的关系,通过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形成的。
(用理论解释现象)
1、教幼儿初学单字所用图形与自行联对发是条件作用原理的实际运用
2、学校恐惧症等是由于在校学习失败或是惩罚不当引起恐惧,进而对学校情境产生恐惧。③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观:行为可分为
1、应答性行为
2、操作性行为
六、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七、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观: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①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合起来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指学生积极主动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只是发生作用,导致对新旧知识的同化,并改造旧知识,使新知识获得新意
义。
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互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起来①知识观: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②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③教师观: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第七章 学习动机
一、动机水平和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证明适中强度促进学习效率,较弱或较强的学习动机阻碍学习效果。就一般而言,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并不是固定不变,与学习的复杂程度相关,简单则为较高学习动机,较难则为较低学习动机。
二、动机划分:一种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引发的动机;外部动机是外部诱因引发的动机)另一种是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及阐明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需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为获得长者的赞许或是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部分组成,两者所占的相对强度不同,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避免失败者的动机中避免失败多于追求成功,旨在避免失败,一则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人物,二则是选择及其困难人物,减少失败感;对于成功率只有50%的采取规避态度。
四、归因理论:韦纳归结原因分为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维度,每个维度都具有特定的心理意义。①稳定性维度与期望相关,成功归因于稳定原因会保持高期望 ②内外源、可控性维度与情感相关,内外源影响自豪、自尊情感;可控性与内疚、惭愧情绪联系。积极的归因有助于个体保持成功的高度期望和积极情绪,从而提高动机水平。相反地,消极归因降低个体成功期望,使个体体验到消极的情绪,降低动机水平。如果长期处于消极归因心态,将失败归结为能力的缺乏会有碍人格发展,并最终陷入“习得性无助感”。
五、无助感产生后的表现:①动机缺失:积极反应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②认知缺失: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消极心理定势,学习中表现困难 ③情绪缺失: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初烦躁,后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
六、教师在使用奖励、表扬等强化手段的时候注意:①针对学生不感兴趣但必须完成的任②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 ③尽可能采用社会性而非物质性的奖赏④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八章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二、学习策略定义: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使用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
1、学习策略师一种学习谋略
2、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
3、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
4、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标志
三、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抄写、做笔记)、元认知策略(自我检测、集中注意调查阅读速度)、资源管理策略(建立计划表,找学习环境,努力归因,寻求帮助)
四、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起核心作用
五、感官并用策略:多种感觉通道参与识记具有更好的识记效果。
六、复习策略:①及时复习②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③尝试记忆(盖兹实验表明20%时间阅读,80%时间尝试回忆,回忆正确率最高 ④追加学习,追加学习以学习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佳。
第九章 学习风格
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二、学习风格的特征:①独特性,学习风格因人而异 ②稳定性,形成后的学习风格很少受环境、学习内容变化的影响 ③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对学习活动直接参与,个性对学习影响间接,通过学习风格作用于学习。
三、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划分标准),个体的认知风格可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四、场独立型者和场独立型者的学习特点:场独立型喜欢自然学科且成绩好,社会学科则差,学习策略上善于独立自觉学习,受内部动机支配,教学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型喜欢社会学科且成绩好,但自然学科成绩差,学习策略上易受暗示,学习不主动,受外部动机支配,教学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
五、认知的问题解决风格——沉思型和冲动型。沉思型学生表现更成熟的问题策略,提出不同的假设,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冲动型学生更能抗诱惑;两者区别在于沉思型学生更容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冲动型学生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必须做出解释是,他们的回答往往不周全、不合逻辑。
第十章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发生的影响。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又称积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或促进作用;负迁移又称消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或阻碍、干扰作用。
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的认知结构变化
四、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从迁移的层次划分):纵向迁移也是垂直迁移,是指不同抽象概念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念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五、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从迁移的内容划分):特殊迁移也称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具体知识或是动作技能的迁移;普遍迁移也称非特殊成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
六、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①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因素 ②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容易向具体情境迁移,效果也越好 ③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态势,由先前学习引起,对以后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有定向作用 ④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做成的观念结构,直接关系到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七、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①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②科学精选教学材料,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且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注重教材更新 ③合理编排教学内容,要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④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是使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考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即整体把握和细致整理复习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促进学习的手段,是培养迁移能力的前提条件,重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索、比较、概括,寻找新旧知识共同点,归纳原则、规律
第三篇:复习提纲
第一章 1. 种子的萌发与播种育苗
种子的结构:种皮:种皮位于种子最外面,对胚有保护作用;
胚:胚芽 → 茎、叶
发育成 胚轴 → 伸长,将子叶拱出地面
种子 ——→ 幼苗 胚根 → 根
子叶(胚乳)→ 萌发需要的营养
2. 3. 寿限;
外部条件:①适量的水分;②适宜的温度;③充足的空气。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氮 主:
白菜、菠菜 氮肥:硫酸铵、尿素、硝酸铵、碳酸氢铵 磷
钾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 生产果实和种子:番茄、小麦 生产茎和根:
钾肥:硫酸钾,氯化钾
磷肥:磷矿石粉
茎叶细弱,易倒伏,叶色黄,老叶焦枯并蜷缩植物茎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植株矮小,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种子的发芽率
=
萌发种子数
×
% 早春播种地膜覆盖:保温;保持土壤水分不易散失。有利于种子萌发。根尖的结构(上下而上):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根生长的部位: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分生区的细胞分裂 和 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是根生根的生长方向: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促进根的生长:蹲苗、烤田)根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尖中成熟区的根毛细胞吸水能力最强。根毛细胞吸水原理: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水分进入根的途径:土壤溶液→根毛细胞→内各层细胞→导管。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合理灌溉:不同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气候土质不同,需水量不同。喷灌、滴灌是新兴的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是向根还是向茎、叶提供水分?(根)
烧苗:一次性施肥过多,肥料中的无机盐溶解后,会使土壤溶液浓度大大增加,大于根毛细胞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缺乏时的表现
植物
常用肥料
生产叶为促进细胞分裂生长,枝繁叶茂
植株矮小,新野淡绿,老叶黄色枯萎
全部被测种子数
第二章
根的吸收作用与水肥管理 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发于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出土发育成幼苗的种子萌发的条件:内部条件:①种子本身发育完整;②完好无损;③通过休眠阶段;④种子的茎和叶(子叶或胚乳萎缩)。
长的主要原因。
度,细胞失水。的细胞液浓度,根不断失水,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营养元素 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马铃薯、甘薯 培养植物的方法。12 无土栽培:人们根据植物生活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在无土的基质中第三章
芽的发育与整枝打杈 1. 芽的种类:① 着生位置分:顶芽、侧芽
② 将来发育情况分:叶芽、花芽、混合芽 2.叶芽的结构: 芽轴
→ 茎
芽原基 → 侧芽
叶芽——→枝条
生长点 → 使芽轴不断伸长,并产生出新的叶原基和芽原基
叶原基 → 幼叶
幼叶
→ 叶 3.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
⑴顶端优势:顶芽优先发育,抑制侧芽发育的现象。
⑵应用:①种植番茄、棉花,适时摘除顶芽、摘心(抑制或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②种植用材林木,去掉侧枝(促进植物的顶端优势)
第四章
叶的光合作用与光能利用 第一节
光合作用的产物
一、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⒈实验目的: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
2.实验步骤:(1)暗处理(目的: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遮光处理(目的:设计对照试验:有光和无光)
(3)酒精脱色(放入酒精中的目的: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隔水加热的目的: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易引起燃烧,避免危险)(4)漂洗(目的:除去残留的酒精和叶绿素)(5)碘液染色(目的:检验淀粉是否存在)(6)观察
3.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酒精脱色后的黄白色),不遮光部分变蓝。
原因: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不遮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⒋ 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食物来源,能量来源,氧气来源,维持碳—氧平衡。
三、光合作用原理应用: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如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枝繁叶茂)
2.增加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如合理密植、立体种植——复种、间作、套种、混种)第二节
光合作用的原料
一、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实验步骤:(1)暗处理一昼夜;(2)光照2—3小时;(3)检验叶片有无淀粉生成 ⒉ 实验现象:甲装置叶片加碘液不变蓝,乙装置叶片变蓝。
原因:甲装置里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淀粉。3.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光合作用需要水
鲁宾、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光合作用实验结论:光合作用放出的氧全部来自水,水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的原料。
三、应用: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产量。方法:1.施加有机肥或碳酸氢铵肥料;
2.控制种植密度,保持良好通风;
3.大棚、温室中,直接喷施钢瓶中的二氧化碳。第三节
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制作叶的横切临时切片(薄而透明,横切面完整)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⒈ 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现象:好氧细菌只集中在有光的叶绿体的部位附近。
⒉ 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现象:好氧细菌分布在所有叶绿体的周围。⒊ 结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三、叶片的结构 表皮
叶片的最外面有气孔,可透光、防水、保护和进出气体
叶片是
叶肉
栅栏组织,叶绿体多
光合作用
海绵组织,叶绿体少
最理想的叶脉
导管:运输水分、无机盐
场所
筛管:运输有机物
四、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氧化碳 + 水
淀粉(贮存能量)+ 氧气
五、实质: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能量转化: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储存能量。第五章
一、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 实验
(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现象:装有新鲜树叶的瓶中的燃烧的细木条迅速熄灭,装有干树叶的瓶中的细木条没有熄灭。
装有新鲜树叶的瓶中没有氧气,氧气被新鲜树叶呼吸消耗掉了。结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实验
(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现象:装有新鲜树叶的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有干树叶的瓶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结论: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
(三):呼吸作用放热
现象:甲中装有已萌发种子的温度计示数升高,乙中装有煮熟种子的温度计示数不变。结论: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只有一小部分转变成热散放出来)
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意义
1.概念:植物体吸进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2.公式:有机物(储存能量)+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3.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意义: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所有活细胞,主要线粒体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糖光下进行 有光无光都进行 1.进行场所 只有叶绿体的细胞 2.对光的需求 3.原料 4.产物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5.物质转化 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糖类),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类)→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6.能量转化 光能→化学能,储存能量 联系
化学能→能量,释放能量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四、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五、1.提高呼吸作用强度:中耕松土、及时排涝;
2.降低呼吸作用强度:贮藏粮食、水果。降温、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含量、提高二氧化碳含量。第六章
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植树造林
一、实验:植物的蒸腾作用 1.实验
2.现象:塑料袋内部上有水珠形成。
3.结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发出去。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二、1.蒸腾作用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体外的过程。2.主要器官:叶
3.途径:土壤中的水分→根尖的根毛细胞→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1%左右供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动利用,99%左右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4.意义:(1)促进根吸收水分;(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3)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5.调节:植物通过保卫细胞调节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
气孔:两个保卫细胞组成
调节:叶内水分多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较薄的外壁比内壁扩展得多→气孔张开; 叶内水分少时,保卫细胞失水缩小,细胞壁恢复原状→气孔闭合;
6.移栽幼苗要在晚上或阴天进行,要去掉一些枝叶,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利于幼苗成活。我国植树节:3月12日 第七章 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能量; 一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并贮存了能量,有机物不仅供植物自身需要,还是人类和动物食物及能量的来源。2.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状态,其他生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碳氧平衡器。3.促进水循环。
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蒸发、吸收大量的水分,促进了水的循环,为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产生巨大作用。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讲座(提纲)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1、难在记忆——内容繁多,难理头绪,记不住,容易忘。具体对策:硬背不如巧记,贵在每日坚持,切忌考前突击。实用举例: ①奇数法记年代 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1917张勋复辟、1919五四运动、1921中共成立 ②中外史对比法 1939--1945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 ③因果推导法 市场(根本)——走私鸦片——销烟(直接)——鸦片战争 ④浓缩转化法 戊戌变法——“变”(政治:君主立宪;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具体对策:“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实用举例:2007年太原市中考《文综卷·历史部分》的三道题目解析。①列举:周恩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件事(3分)1927:领导南昌起义; 1935: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 1936: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叙述要简单、准确 ②材料解析: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将材料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和转化出对内改革(依据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对外学习借鉴他国经验两方面即可,不要直接摘抄。20世纪最后30年的时代特征?(4分)应包含政治(总趋势——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特点——美苏争霸到多极化)、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科技(高科技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多元化),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实用举例:①2007年高考的一道选择题引发的争议; 谥号、庙号、帝号、年号的差别——文科更注重积累。②《大国崛起》热映引发的出题热; 从整体设问:共同原因、经验、共同目标、启示等; 从单个国家设问:如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启示); 关系:个别原因已包含了共同原因。③文明史观在命题中的体现和做题的要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命题更关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如生产工具变革、三次工业革命等。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②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③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⑤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进步,更要看到局限。
第四篇:复习提纲
八年级地理上册问题式复习提纲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1. 我国位于哪个半球呢?(东半球,北半球)
2. 我国的纬度位置是?(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17. 我国的5自治区分别是什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8. 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最小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19.河北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分别是?(冀,石家庄);山东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分别是?(鲁,济南);上海市简称是?(沪);广东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是?(粤,广州);海南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是?(琼,海口);云3. 我国的海陆位置是?(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4.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的原因是?(南北跨纬度大)
5. 为什么帕米尔高原上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面已经散落着阳呢?(因为我国东西跨经度广)
6.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为多少呢?(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几位呢?(第三)7. 我国一共有多少个邻国呢?(14个)
8. 我国的14个邻国分别是?。(可简单记为:哈吉塔阿巴,尼印不缅老,越 朝俄蒙)(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 尔,印度,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朝鲜,俄罗斯,蒙古)9. 我国一共有多少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呢?(6个)
10.我国的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从北到南分别是?(可简单记为:日韩,菲马,文印)(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1. 我国濒临的四大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什么?(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中国的内海有哪些呢?(渤海,琼州海峡)
12. 我国面积第一和第二的岛屿分别是?(台湾岛,海南岛)13. 我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哪三级呢?(省,县,乡)
14.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一共有多少个呢?(34个)。其中省有多少个?(23个)15. 我国的2个特别行政区分别叫做什么?(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16. 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叫做什么?(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南省的简称以及行政中心分别是?(云或滇,昆明);
总结我国省区之最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1. 我国2010年人口总数是多少呢?(13.39亿); 居世界第几位呢?2.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区是?(广东省)
3.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4. 我国的人口国策是什么?(实行计划生育)5. 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如何呢?(东多西少)6. 我国人口的分界线是什么呢?(黑河-腾冲)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呢?(56个)
2.我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
(第一)
3.我国少数民族中那个民族人数最多呢?(壮族)4.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是什么?(云南省)5.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呢?(大杂居,小聚居)6.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7.汉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如何?(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8.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呢?(西北,西南,东北)
.以下节日或风俗习惯分别属于那个民族呢?泼水节和孔雀舞?(傣族),摔跤 和那达慕大会?(蒙古族)。集体舞和献哈达?(藏族)。长鼓舞?(朝鲜 族)。喜欢弹奏冬不拉?(维吾尔族)。
10.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呢?(维吾尔族,回族)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1.我国的地势特征如何?(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这样的地势有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利于夏季风的推进带来了丰沛降水,使
大江大河往东流沟通东西交通,产生巨大水能)
3.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4.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在我国复杂多样的五种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中,哪种所占的比例最大呢?(山地)6.我国的四大高原以及其各自特点分别是?(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面崎岖)7.我国的四大盆地分别是?(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8.我国的三大平原从北到南、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列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9.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呢?(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我国冬季南北的气温差异如何呢?(温差大)。原因是?(纬度因素)2.我国夏季南北的气温如何呢?(全国普遍高温)3.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我国夏季气温较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10.我国从北向南分布的5个温度带分别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
带,热带);在青藏高原有一个寒冷的高原气候区,这里气温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海拔高)5.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如何呢?(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6.我国的干湿地区以及对应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的分布分别是?(湿润地区-森林,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草原,干旱地区-荒漠)7.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海陆位置)
8.受什么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
9.冬季风发源于哪里?(西伯利亚,蒙古)。夏季风发源于哪里?(太平洋,印度洋)
10.冬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是?(寒冷干燥)。夏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是?(温暖湿润,高温多雨)
11.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是什么呢?(旱涝)。主要原因是什么?(夏
季风不稳定)13.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哪些线相一致呢?(1月0°C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1.外流河与内流河哪个最终会流入海洋呢?(外流河)
2.我国大多数河流都属于?(外流河)
3.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呢?(东部季风区)。内流河呢?(西北非季风区)
4.外流河的河水主要是由什么补给的呢?(大气降水)。内流河呢?(冰雪融水)
5.外流湖一般是淡水还是咸水呢?(淡水)。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鄱阳湖)
6.内流湖一般是淡水还是咸水呢?(咸水)。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我国最大湖泊是?(青海湖)7.6月25日是什么日?(全国土地日)
第二节 土地资源
7.中国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8.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呢?(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9.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是?(河口)。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处是?(孟津)10.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
11.由于下游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导致黄河下游形成了什么?(地上河)12.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在于?(中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13.中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被称作中国第一大河流,指的是?(长江)
14.长江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呢?(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
15.长江的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是?(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是?(湖口)16.长江主要有哪些价值呢?(灌溉,水能发电,航运)
17.长江和黄河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一段呢?(上游)。位于长江上游的世界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18.“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指的是?(长江)
19.“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是?(荆江河道“九曲回肠”)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1.土地、矿产、森林、水等是自然资源吗?(是)
2.闪电、钢铁、蔬菜、汽车是自然资源吗?(不是)
3.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属于哪类资源?(可再生资源)
4.石油、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属于哪类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5.中国自然资源的情况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6.3月22日是什么日?(世界水日)
1.农业用地有哪些呢?(耕地,林地,草地);非农业用地有哪些呢?(建设用地)2.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是?(总量丰富,种类齐全);劣势是?(人均不足,耕 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林地);西部地区呢?(草地)
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有哪些?(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等)
5.我国关于土地资源的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 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97%是什么水呢?(海洋水);而淡水中98%难以利用的什么水
呢?(冰川、深层地下水);人类可直接利用的,仅占0.3%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方面看,我国水资源分配的情况是?(夏秋 多,冬春少);针对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兴建水库)
3.从空间方面看,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情况是?(南丰北缺);针对这个问题的对
策是?(跨流域调水)
4.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这个引水工
程主要是把长江水系的水引到缺水严重的什么地方呢?(华北、西北地区)
5.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哪种措施尤为重要呢?(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6.我国水资源利用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供应紧张,浪费惊人,污染严重)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指的是?(交通运输)
2.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3.我国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是?(东密西稀)
4.我国铁路干线的“三横”指的是?(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5.我国铁路干线的“五纵” 自西向东依次指的是?(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焦柳线,宝10.花生的主要产地是?(华北平原、山东)
11.甜菜的主要产地是?(东北、西北); 甘蔗呢?(广西、广东、海南、台湾)12.油菜的主要产地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1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比如在地形陡峭的山区适宜发展哪种农业呢?(林业);在地形平坦的成-成昆线)
6.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线是?(青藏铁路)7.青藏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西宁,拉萨)
8.航空、公路、铁路、水路四种运输方式中,按运速从高到低排列为(航空、公路、铁路、水路);到低排列为(航空、公路、铁路、水路); 按运量从大到小排列为(水路、铁路、公路、航空)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 运速快、运量大、运价便宜 建设造价高
公路 机动灵活
运量小,运费较高 水路 运量大、运价最便宜 速度最慢 航空 速度最快 运价最昂贵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支撑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是?(农业)
2.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有哪些农业部门呢?(种植业、林业、渔业)
3.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有哪些农业部门呢?(畜牧业)
4.我国东部和西部农业分区的分界线大致沿着哪条线呢?(400mm年等降水量线)
5.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大牧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牧区)
6.我国的三大林区是?(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7.北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分别是?(小麦、花生、甜菜)
8.南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分别是?(水稻、油菜、甘蔗)
9.棉花的主要产地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新疆南部)
按运费从高平原适宜发展哪种农业呢?(种植业);在降水少但牧草生长良好的地方适宜发展哪种农业呢?(畜牧业);在河湖较多的地方适宜发展哪种农业呢?(渔业)
14.鱼塘中养育,塘泥培基,给桑树提供养料,蚕粪又是鱼的食料,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称为什么呢?(基塘生产)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1.国民经济的主导是什么?(工业)
2.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的产业叫做?(轻工业)3.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等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产业叫做?(重工业)4.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沪宁杭工业基地);
5.沪宁杭工业基地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优势:交通发达,技术雄厚,市
场广阔;劣势:矿产资源缺乏)。
6.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在哪里呢?(辽中南工业基地)
7.辽中南工业基地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优势:交通发达,矿产丰富,市
场广阔;劣势:结构老化,管理落后)
8.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哪里?(京津唐工业基地)
9.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哪里呢?(珠江三角洲地区)
10.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是什么?(电子和信息类产业)
11.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是?(北京中关村)
1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什么?(大城市);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
第五篇: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牛鞭效应
2.看板技术
3.绿色物流
4.供应链管理
5.供应商管理库存
6.CP FR
7.JIT生产
8.提前期
9.企业柔性
10.标杆管理
二、简答题
1.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2.“拉式”与“推式”供应链的区别?
3.供应链合作伙伴中对供应商选择所考虑的因数有哪些?
4.JIT采购的特点是什么?
5.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6.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区别?
7.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有哪些?
8.效率性供应链与响应性供应链的区别?
9.QR与ECR的区别?
10.简述平衡积分卡的含义?
三、阐述题
四、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