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雀东南飞》学案
孔雀东南飞
整理者:张少立
审核者:
审批者: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2、认识故事悲剧的社会意义。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共357句,共计1785字,小序10句,共计53字。沈归愚称之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它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辞》被喻为“乐府双璧”。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
乐府诗
汉武帝时,政府设置了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乐府。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后来人们将乐府中保存下来的歌辞也叫“乐府”,统称“乐府诗”。
二、探究文本,引导学生欣赏。
鉴赏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心智过程,是对艺术品的认知过程,所以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因素,没有情感参与的阅读不能称之为鉴赏。
1、回顾课文故事情节
通过前面的预习,大家已经对课文故事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复述一下文章的故事情节呢?
2、讨论:刘兰芝、焦仲卿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3、分析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性格差异。(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① 对未来的预想
② 别后重逢时 ③ 殉情场面
4、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首诗中焦仲卿与刘兰芝婚后的生活
是否印证了这种说法呢?
5、讨论:既然刘兰芝是一个品端貌美、才华出众的女子,并且焦仲卿与刘
兰芝婚后生活得甜蜜幸福,作为母亲的焦母应该替儿子高兴才对,而她为什么坚决反对呢?
6、讨论焦母、刘兄这两个人物形象及社会意义。(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7、怎样认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8、请把下面一句话补充完整。
《孔雀东南飞》是一曲
的悲歌。
是对
的热情礼赞。
三、文本拓展
在封建社会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婚姻爱情悲剧绝非偶然,无独有偶,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就有一段甜蜜幸福而又辛酸无奈的婚姻,实在令人惋惜,令人心痛。有词为证。
四、小结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分析了人物的形象。认识了故事悲剧的社会意义。
五、作业:
1、发挥想象,描绘一下刘兰芝被遣归家途中与焦仲卿分别的场面。
2、写一篇《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第二篇:孔雀东南飞学案教案(修改版)
春风化“语”高一上语文学案编制人:刘丽使用时间:2013年9月第一周孔雀东南飞并序
★记一记★
1.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箜篌()公姥()槌()床伶俜()绣腰襦()葳蕤()纨
()素明月珰()磐()石便()言令才否()泰 踯躅()
2.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1)共事二三年(2)可怜体无比
(3)汝岂得自由(4)本自无教训
(5)处分适兄意(6)便可作婚姻
(7)叶叶相交通(8)千万不复全
(9)奄奄黄昏后
★读一读★
3.(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3)“乐府双璧”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想一想★
4.阐释故事的梗概与结构。
5.你认为造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有哪些?在文中找到根据,并说明理由。
《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16.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冲突,抑或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如何理解刘、焦之死?
7.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揣摩、分析人物性格。
①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②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③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8.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这个难得的媳妇?
9.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这个情节的?
10.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练一练★
1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请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内容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赏一赏★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12.请比较一下造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人物悲剧的主要根源相同吗?为什么?
★写一写★
13.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就是刘兰芝,面对刘兰芝这样的境遇,你打算怎么办?
一词多义积累
为:1.为仲卿母所遣2.十七为君妇3.阿母为汝求
令:1.县令遣媒来2.便言多令才3.莫令事不举
4.慎勿为妇死
故:1.大人故嫌迟2.知是故人来3.故作不良计
见:1.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2.兰芝初还时,府吏见叮咛
3.还望见谅
谢:1.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2.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3.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相: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2.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3.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4.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5.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6.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7.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9.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10.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11.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适:1.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2.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3.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背诵并赏析下面的汉乐府诗。
上 邪
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 歌
汉乐府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参考答案:
4.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
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5.题学生讨论明确: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由是观之,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的威压。
6.《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抗争精神,直接寄托了人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的关怀。
但两人最终双双殉情只能说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7.刘兰芝: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忠于爱情,不敢直接抗争,只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温情,软弱,愚孝。
焦母:专横跋扈、专横固执。
8.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明确:无子说、恋子说、妒忌说、讨厌说、煎熬说、隔阂说、无行说、第三者说、另娶说、能干说、门第说、美色说等等。
9.(1)从社会现实来看,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
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
(2)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用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出于同情心)其次,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休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
10.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精心塑造人物形象,在结尾安排了“化鸟”这一情节,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则充分地表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矢志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嘲弄,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了本诗反抗封建礼教的主题。
11.诗歌中铺陈、比、兴手法的运用
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相当于《诗经》手法中的“赋”。如在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这部分中,描写由足至头、腰、耳、指、口、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用严妆说明她有大家闺秀风度,遇事沉着、冷静、镇定自如。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这里作者用铺陈的手法从13岁说到17岁,写出了刘兰芝的聪明能干、知书达理。意在强调刘兰芝——多才多艺,举止得体很有教养。又如第八段“勿复重纷纭„„久久莫相忘”。用赋的手法写出刘兰芝——勤劳;比兴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尾声 :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令人联想回味。这种写作手法源自民歌,极富表现
12.各抒己见
为:
1、被
2、成为
3、替,给
4、为了
作:
1、做,制作
2、作为
3、做,成为
4、做出
故:
1、仍旧
2、旧
3、故意
令:
1、官名
2、美好
3、让
相:
1、我2、我3、你
4、你
5、你
6、他
7、他
8、互相
9、我10、互相
11、容貌
见:
1、我2、我3、我谢:
1、推辞,谢绝
2、辞别,告别
3、辞别,告别
4、告诉
适:
1、出嫁
2、适合,依照
3、刚才
第三篇:孔雀东南飞 导学案
《 孔雀东南飞 》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学常识,了解汉乐府及本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理清写作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感情。
2、理解铺陈和起兴的艺术手法。
3、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建议】3课时
预习案
【知识补充】
1、“汉乐府”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
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
起的一种新诗体。乐府诗的特点有,叙事性强,情节较完整,人物有个性;艺术手段丰富,常用比兴,描写见细节,人物重刻画,对话有个性;形式多样,以五言为主,兼有四言和杂
言,句式灵活自由。《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和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
府民歌的代表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
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关雎》
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
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又有意义、气氛上的关系,接近于比。3浪漫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
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
象。《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化蝶和《西游记》的神魔世界都较好地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4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
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
是衬字。
【预习自测】
1、初读课文,给画线字注音。公姥(mǔ)伶俜(pīng)葳蕤(wēi ruí)玳瑁(dài mào)磐石(pán)拊掌(fǔ)否泰(pǐ)赍钱(jī)踯躅(zhí zhú)明月铛(dāng)
纨素(wán)槌床(chuí)箜篌(kōnghóu)自缢(yì)白鹄舫(hú fǎng)婀娜(ēnuó)幡旗(fān)便言(pián)鲑珍(xié)青骢马(cōng)
2、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便可白公姥:公姥意义偏“姥”昼夜勤作息: 作息意义偏“作”我有亲父母:父母意义偏“母”逼迫兼兄弟: 兄弟意义偏“兄”
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 值得同情﹑怜悯
(2)感君区区怀古义:情意真挚,今义: 数量少或不重要
(3)汝岂得自由古义: 自作主张,今义: 没有约束
(4)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 失败的经验
(5)处分适兄意古义: 处置,今义: 处罚
(6)叶叶相交通古义: 连接﹑交错,今义:指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
2、快速阅读,理清思路。按照小说情节要素划分层次,为各部分拟出小标题。
故事情节(标出段落)小标题
开端2段兰芝自诉
发展3—12段仲卿求情拜别阿母夫妻盟誓
再发展13--26段兰芝拒婚阿兄逼婚生人死别
高潮27—31段仲卿别母双双殉情
尾声32段化鸟双飞
探究案
探究点一
1、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用了比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以此兴起刘兰芝和焦仲卿彼此顾恋的深情,为全篇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了凄恻、伤感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开头也与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
2、阅读2—12段,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媳妇的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展现的?
① 刘兰芝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知书达礼﹑美丽﹑勤劳,但不低头顺受﹑任人摆布的女性。
② 体现
语言描写:
兰芝自诉“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和阿母的言语“十三教汝织, 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知礼仪”-----(铺陈)多才多艺﹑知书达礼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娉萦苦辛”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勤劳,知礼,善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低头顺受,任人摆布
外貌描写(铺陈):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美丽神情﹑动作: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出门登车去,涕泣百余行。-----多情﹑善良
3、焦母为什么要逼焦仲卿遣休刘兰芝?这原因反映了什么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兰芝具有许多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但从文章可看出她有自己的个性.骨子里并不是一个低头顺受,任人摆布的女子。而焦母则是一个坚决维护家长的绝对权力,蛮横无理的婆婆,她希望能够完全地控制兰芝的身体和思想,容不得兰芝有任何的违背。这样看来,焦母逼焦仲卿遣休刘兰芝不足为怪。这反映了当时封建家长制深入家庭,对人们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11-12段的“夫妻誓别”这一节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一是突出夫妻感情上的互相理解,眷恋,分离非己所愿而是被迫,这为后面他俩的殉情
奠下了基石。二是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维护爱情的情节埋下伏笔。
探究点二
1、刘兰芝回家后,媒人两次上门说亲。第一次兰芝坚定拒绝了,而第二次为什么答应了?第一次拒婚,是因为有母亲的理解和默默支持;第二次是兄长逼婚,她对哥哥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知道哀求不会有用,且兰芝的个性也不会去哀求,允婚是对命运的无奈,但从最后兰芝的选择可以看出她可能已暗下决心以死捍卫自己的爱情。允婚表面上看兰芝是屈服了,但实际上却包含着她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刚烈的一面。
2、第21段大力铺陈太守迎娶的豪华排场有何作用?
一衬托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品质;二以太守家的喜庆和焦刘的凄悲对照,强化了悲剧性;三是反衬兰芝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3、文章末段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由现实中的合葬到象征爱情永恒幸福的松柏,鸳鸯形象,很好地表达人们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有了质的飞跃。
探究点三
1、有人说焦仲卿是懦弱的,他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思,最终遣休了兰芝;有人说焦仲卿是勇敢的,最后为维护爱情而献出了生命。你是如何看待焦仲卿的?
略。言之成理即可。
2、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
训练案
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相的意思。
(1)会不相从许(你)(2)及时相遣归(我)
(3)好自相扶将(他)(4)嬉戏莫相忘(我)
(5)蹑履相逢迎(他)(6)还必相迎取(你)
(6)相见常日稀(互相﹑彼此)(7)仰头相向鸣(互相﹑彼此)
(8)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
2、下列句中“谢”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c)
A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B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C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3下列中的“见”,与“君既若见录”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践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阅读第9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对此节所用的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排比和比喻B夸张和渲染C 铺陈排比D赋﹑比﹑兴
②刘兰芝离开焦家时如此精心打扮,原因是什么?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抗争。
B 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 借此延缓别离时刻的到来,反映出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 借此这是兰芝自尊自强的显示,外柔内刚的性格使然。
5、一词多义
适为
始适还家门:出嫁为仲卿母所遣:被动
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非为织作迟:动词,是。一说,连词,因为适得府君书:刚刚,刚才时时为安慰:作为,当作
自
我自不驱卿:副词,自然,本来自可断来信:自然,本应。一说,即自君别我后:介词,从
提升练习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数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曰:“臣闻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仁杰乃引辛毗牵裾之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善才绳之绳:按法律惩罚B先涕泣不自胜胜:经得起,能承受
C仁杰固谏固:固执D飞骑因数请见数:多次,屡次
2分析下列划线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① 飞骑数请见仁杰乃引辛毗牵裾之例
②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15.对“徒流及死,具有等差”翻译正确的一项是(d)
A仅仅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一定的差别
C从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D从服劳役﹑流放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第四篇:孔雀东南飞学案
《孔雀东南飞》学案
教学指导:
一、全诗很长,可重点指导关键的或精彩的段落,如焦母回绝仲卿、兰芝辞别婆婆及小姑子,兰芝和仲卿分手时立誓、兰芝和仲卿诀别等。要让学生从人物动作及对话入手,体会其中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人物的个性,推测接下来情节的发展。
二、可引导学生联系《木兰辞》里的铺陈排比手法,以加深对这种手法的认识。《木兰辞》里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三、这首诗有很浓的悲剧气氛,朗读时可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以烘托这种气氛,更好地感染学生。
独立试航
问题导读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
文学家。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
代表作家,时人称为
。曾编选
十卷,成书于梁代,是继、之后最早的最一部古诗总集。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和,以及成诗的经过。全诗357句,1765字,沈德潜称为,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孔雀东南飞》原名,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及唐代韦庄的 并称为,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
3“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
或简称
。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箜篌()公姥()槌()床 伶俜()绣腰襦()葳蕤()纨()素 明月珰()磐()石
便()言令才
否()泰 踯躅()指出以下各句中的偏义副词
“昼夜勤作息”
“勤心养公姥”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
“逼迫有弟兄”
“其日牛马嘶”
“否泰如天地” 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1)共事二三年
(2)可怜体无比
(3)汝岂得自由
(4)本自无教训
(5)处分适兄意
(6)便可作婚姻
(7)叶叶相交通
(8)千万不复全
(9)奄奄黄昏后
关键信息
1南朝陈 官体诗 “徐庾体” 《玉台新咏》 《诗经》 《楚辞》
民间叙事诗 时间 地点 人物 “古今第一首长诗”
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木兰辞》 《秦妇吟》 “乐府三绝”
“乐府双璧”
音乐机构
“乐府诗” “乐府”。
kōng hóu mǔ chuí língpīng rú
wēi ruí
wán dāng pán pián pǐ zhízhú
5作息(偏在“作”)公姥(偏在“姥”)父兄(偏在“兄”)父母(偏在“母”)弟兄(偏在“兄”)牛马(偏在“马”)否泰(偏在“否”)
6(1)古义:共同生活 今义:一起工作(2)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同情(3)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没有约束(4)古义:教养
今义:失败的经验(5)古义:处理
今义:处罚(6)古义:结为亲家 今义:结为夫妻(7)古义:交接 今义:与运输有关的(8)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9)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尽
我发现的问题(编写说明:留出一定空白供学生填写自己认为应该掌握的重要问题或知识点。)
合作探讨
主干知识 徐陵与徐庾体
乐府诗
长篇叙事诗
偏义复词
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的表达
铺陈、比、兴的手法
首尾呼应的结构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揣摩人物心理
创新解读
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这个情节的?
1、从社会现实来看,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
2、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用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出于同情心)
其次,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休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
要点透析
诗歌中铺陈、比、兴手法的运用
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相当于《诗经》手法中的“赋”。如在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这部分中,描写由足至头、腰、耳、指、口、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用严妆说明她有大家闺秀风度,遇事沉着、冷静、镇定自如。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这里作者用铺陈的手法从13岁说到17岁,写出了刘兰芝的聪明能干、知书达理。意在强调刘兰芝——多才多艺,举止得体很有教养。又如第八段“勿复重纷纭„„久久莫相忘”。用赋的手法写出刘兰芝——勤劳;比兴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尾声 :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令人联想回味。这种写作手法源自民歌,极富表现力。以刘兰芝为例,分析人物动作刻画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诗中,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有助于形象的鲜明;精炼的抒情性穿插,增强了行文的情韵。“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遇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严妆辞婆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了她对焦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同焦母的不容恰成对照。另外,辞焦母不落泪,而辞小姑落泪,也可见兰芝的倔强。焦仲卿的形象刻画也是如此,他送兰芝到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表现了一片真情。闻知兰芝要成婚,“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篇用马悲渲染衬托他内心的强烈痛苦。临死前“长叹空房中”、“转头向户里”,对母亲还有所顾念,这里愈见他的诚正与善良。在整篇诗中,类似上述的动作刻画还有一些,笔墨虽不多,却极精粹。兰芝死时,一无反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仲卿死时,顾念老母,“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些不同的动作细节,都切合各自的性格与处境。抒情性穿插较之动作刻画更少,但也是成功之笔“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叹,增添了悲剧气氛。“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这画龙点睛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遭遇的同情。即使那教训式的全诗结尾,也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期望。这些水到渠成、不着痕迹的抒情性穿插,对人物形象的塑具有锦上添花的妙用,增加了全诗的感情色彩。
探究拓展
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
思路点拨
类似的例子中国有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外国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等等。又如中国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故事从总体上来说是悲剧性的,而结尾处又有一些亮色,这种结尾向人们表明,美好的情感或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它们虽然一时被压制住,但胜利终将是它们的。同时,这种结尾也反映了民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精彩例题
1、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写兰芝离家前的“严妆”一段,运用“赋”的手法作铺陈渲染。
B.诗歌末段表达诗人的强烈愿望,是全诗故事情节的高潮。
C.《孔雀东南飞》开头一句运用古代民歌起兴手法,引出故事,统摄全诗。
D.兰芝自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运用互文手法,强 调兰芝聪明能干,富有教养。
答案:B
思路分析: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精心梳妆,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兰芝离开焦家时的冷静沉着。
B.赞美兰芝的美丽,表达对封建礼教的谴责。
C.表现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痛苦矛盾之情。
D.来取悦焦母,使其改变主意的讨好之举。
答案:D
思路分析: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
赞美。
整合全案
整合思路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这场悲剧是如何产生的?
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段小序很是重要。它不但告诉我们故事的梗概,发生的年代、地点,主角的姓名、身份,并且也记录了这首诗的来源,说明是仲卿夫妇死后,当时人为了哀悼他们而作的。历来文人都依据这个说法,肯定《孔雀东南飞》是建安时代的作品。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子的恳求丝毫不能打动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诗中的人物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1)刘兰芝是一个聪明能干、知书达理、聪明、多才多艺,举止得体很有教养、善良、勤劳、重感情,忠于爱情,有大家闺秀风度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2)、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委曲求全。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
3、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
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例1: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连珠子”?
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
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与辞母的情景恰成对照。兰芝对小姑讲了一些感情真挚的话,可见姑嫂间平日亲密的关系。很好地表现了兰芝善良、温柔的性格和良好的教养,也从侧面说明了兰芝被遣的被遣的原因绝非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进出自专由”。
例2: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休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
例3从“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看古代计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记时的记载。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餔)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迁移拓展
这首诗很善于刻画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现,如府吏“举言谓新妇”几句和“低头共耳语”几句,意思大体相同,却不能互换;又如面对母亲、兄长的劝嫁,兰芝对母亲是“含泪答”,对兄长则是“仰头答”。试对此做具体分析。
思路分析:
府吏(焦仲卿)“举言谓新妇”几句,是在向母亲求情而被严词拒绝之后,回到房中和兰芝说的。兰芝对于他的求情本来还抱有一线希望,因此,仲卿为了避免过于刺激她,尽量缓缓地说明原委,并且及时许下承诺。“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是殷殷叮嘱,温存备至。而“低头共耳语”几句,是焦、刘两人在路口分手时说的。在路口话别,势必不能多说,因此仲卿拣了最紧要的意思讲。加之分别在即,今后双方的处境难以预料,因此,这几句和前面几句相比,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虽然相同,但语气急迫得多,并且出现两个“誓”字。最后一句“誓天不相负”是临别发誓,于是引出下文兰芝的誓言来。
兰芝对母亲的劝嫁是“含泪答”,因为母亲能够体察女儿的心,同意女儿的选择,她内心的痛苦也可以让母亲知道;对兄长的劝嫁是“仰头答”,因为她知道兄长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既然无法抗争,只有假意听从。心意已定,她的内心来不及痛楚,只想快快把眼前一切事情了结。
资料链接
1、文体知识——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6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4、古代计时法
我国古代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
五更
时间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平旦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19—21 21—23 23—1 1—3 3—5
第五篇:孔雀东南飞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1导学案 使用时间:2013-09-27 小组:
姓名:
评价: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制:
审核:
科组长签字: 【课题】孔雀东南飞
【课型】文言文阅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熟练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话剧表演,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一步解读文本,学会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学习重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学习难点】话剧表演。
【学习方法】表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使用说明】
1、课前反复诵读课文,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及故事情节的把握。
2、各个学习小组在课前应认真准备话剧表演。
自主学习
【课前部分】自学材料
一、知识链接
1、秦罗敷。秦罗敷在古代文学中指代美女,罗敷最早出现在《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中,大约在汉末至三国时期。《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喜剧性的叙事诗。“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秦罗敷的美。
2、七出三不去。“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时期确立,儒家思想中对于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正式归入律法,是从唐代开始。
七出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口多言”、“窃盗”。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下三点:无子,是就妻子过了五十岁以后来说;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妒,更多是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等严重的疾病。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后来富贵了。
二、课前作业
每个小组根据文章第2-12段准备一幕话剧。
【课堂部分】
此时,此地,此身。高一语文必修1导学案 使用时间:2013-09-27 小组:
姓名:
评价:
作业检查 自主学习
1、结合第2段,思考:兰芝自诉“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概括出她有哪些令她苦悲的事?
2、阅读文本第2-12段,分别找出运用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展示点评】(激情展示、大胆质疑、精确点评)
合作探究
【探究一】
阅读文本2-12段,思考:刘兰芝被遣的理由是什么,她又是怎样为自己辩解的?
【探究二】阅读文本第12段,思考:兰芝和仲卿惜别时“自誓不嫁”说的话中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探究三】通过人物对话,分析刘兰芝、焦仲卿及焦母的人物形象。
此时,此地,此身。高一语文必修1导学案 使用时间:2013-09-27 小组:
姓名:
评价:
【展示、点评】
【拓展】
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被家长破坏的爱情?
清理过关
【总结提升】
1、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无论是在《诗经》、《楚辞》中,还是在汉乐府民歌中,都有大量的使用,它们对诗歌的表现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2、语言是塑造人物的灵魂,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应当借鉴。
【整理学案】
【达标检测】
刘兰芝与《氓》诗中的女主人公的爱情都可以说是悲剧,那么她们在悲剧中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学科班长小结评价】
【自我反思】
此时,此地,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