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楂树之恋》影评
淡淡的爱恋
——评电影《山楂树之恋》
2010年,面对以《阿凡达》、《盗梦空间》、《敢死队》等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的强大压力,国产电影突出重围,形成了在暑期档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国庆档、贺岁档多部国产片的集体出击。所以说,面对纷繁复杂中国电影市场,在进口大片与国产巨制如此激烈的厮杀中,谁能在前期宣传拿出更多的话题、电影里出现更多的明星、制作上砸更多的大场面,谁就更容易在票房成绩上杀出一条血路!
拿暑期档来说,从7月份开始到8月底就将近有34部影片在国内上映,其更新速度相当于平均两天就会有一部新电影上映,而且还不乏十部以上的亿元级大片。令人惊讶的是,整个暑期档影片扎堆上映的疯狂并没有随着暑期的结束而消停,这场持久战一直打到了国庆档,且好了一部分赚得盆满钵满;输了一部分杀得狗血淋头。但仔细的人会发现,在接档暑期档的9月,有这么一部小成本投入的“文艺片”却在其中轻松拿走1.6亿票房。对!这就是《山楂树之恋》。
小清新纯爱、文艺片、热销小说改编、张艺谋„„早期这一系列高大上的标签就吊足了我等校园青年学生及社会大批“文艺青年”的胃口。国师张艺谋,在经历《三枪》一边倒的差评之后终于众望所归重新操刀文艺片了,并于9月16日如约而至。人们纷纷走进电影院,想以此得到文艺的“熏陶”和心灵上的满足。可走出影院,大家似乎都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失望。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在文革时期一批高中学生被分配下乡体验生活、编写革命教材。分配在村长家的学生静秋相识了地质勘探队的“老三”,两人在交往中暗生情愫、纯真相恋。后来在家庭成分等政治因素的阻碍下,虽没能让两人走在一起,但二人为了坚贞不渝的爱情毅然决然地坚守和等待。最终身患白血病的“老三”遗憾死去的这样一个凄美纯真的爱情故事。可是从影片中,大家并没有完全透彻的感受到故事里那种纯真相恋带来的温暖甜蜜和两人未能在一起的遗憾伤悲。因为整片看完后,总觉什么东西都刚好点到了但还又欠那么一点点才戳中内心。而且作为国师导演的片子,大家不免拿这部影片跟他以前成功的影片参照对比。相信熟悉张艺谋的观众都知道,这位大导的影片是以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宣扬、对封建文化和政治迫害的批判、对人物性格情感的鲜明刻画、对摄影构图和舞美设计上的大胆而著称的,并以此在国内和国际上受到认同和美誉。但在《山楂树之恋》中并没有插入什么传统文化的东西,毕竟是一部参展了国际电影节的作品,相信光凭其中的制作信封的民间手工技巧还是没有《红高粱》里粗狂豁达西北汉子抖婚轿、敬酒神;《我的父亲母亲》中竭尽失传的高超补碗技艺;《千里走单骑》里的云南傩戏„„让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人更感兴趣,更为影片锦上添花吧?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在各大电影节连提名都没在竞赛单元就落败的一个小小的原因吧!当然,这只是其次。回归到电影本身,作为一部以文革为时代背景且与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元素,不禁让人想起了《活者》。同样是文革时期,同样是受到了迫害,《山楂》里只有“上山下乡”、组织红色歌舞剧再套上一点“毛主席说„„”“为社会主义„„”这类比较生硬又寓意不怎么深刻的台词。总觉得这些并没赋予人物身上更多更深切的时代感,貌似跟人物命运发展也没多大联系。所以影片结束后感觉“老三”没有跟静秋在一起好像都是因为跟静秋妈和白血病有关系,似乎跟那个时代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或者也许是演员的关系吧,演技不够深入才没能跟时代背景和伏笔联系上导致的带出感。此片的“谋女郎”是当时的高中生周冬雨,不拿她跟巩俐这样资深“谋女郎”相比,就拿当初跟周冬雨也差不多出身的章子怡来说吧!年纪差不多,所演角色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对角色的塑造那是根本就不能比的!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经验,导演想用这一张白纸去诠释静秋,但戏毕竟是要人演出来的,所以这里也不多说了,看过《我的父亲母亲》的自然就明白了。最后小小的吐槽下《山楂》的“亮点”吧!在60年代远方的山上居然还会有巨伏高压电线塔,墙面斑驳的人家隔壁竟然住着装有铝合金门窗的“土豪”!拍摄虽然艰苦,做美术的也不容易,但好歹该回避的回避,该做后期的后期处理一下嘛!想做精品国产电影更要精益求精啊!否则怎能抗衡好莱坞市场的冲击?
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在变。总是拿过去的形式表达,拿过去的梗调侃,市场不接受,观众也不接受。就好比拿今人的眼光再去看当年最受观众热捧的《超级女声》,那简直是一场不堪入目的“杀马特”盛宴。这里不是刻意针对张艺谋导演,他是一位积极跟进时代步伐的优秀导演,近年来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到后来的《金陵十三钗》都是他大胆地尝试而且也十分成功的。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任何人都需与这个时代磨合,导演张艺谋也是。在离开老东家加盟新兴互联网影视公司乐视后,这位导演又尝试着拍了中国第一部4k影片《归来》,而且传闻在美国参观完卡梅隆的电影实验工厂后有意跟环球影业合作一部科幻巨制《长城》。观众对这些即将上映的影片充满了期待,到时候也希望大家都走进影院支持这位伟大的导演。
第二篇:山楂树之恋影评
纯情只是为你--《山楂影评》
在《山楂》上映之前,M发来片花给我看,声称仅仅2分钟内简单几个镜头就感动的泪花四溅。他说老曹你这样只懂油盐的妇女一定要被洗礼一下。当时还处在热恋中,于是信誓旦旦要和男人一起去,并且梨花带雨滴哭倒在他怀中。
幸亏单身之后一群姐妹淘没有让我太孤单,幸亏这部电影也只有片花拍的好看,幸亏张艺谋又骗了我们几十块钱,幸亏一部小成本电影让我们至始至终都看的那么欢愉,让我立刻从失恋中喜气洋洋的走了出来……感谢老谋子,感谢牙齿白花花的男主…如果打分的话我给山楂打3.5,我是好人,给《无极》都打了4分呢…
话到正题。在山楂风靡之前就先看了原著。原著中对老三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有为知识青年的血肉的的刻画都是很成功的,这句话完全是褒义。他的睿智和脉脉含情都令人心动无比,但是在剧中,许多闪光点如他跨越时代的--预言一般的言论和观点(我认为对丰满的塑造老三极其珍贵的部分)都被忽略了,而用生硬的字幕代替了过去,在我打了个哈欠的空当,就不知道剧情的发展到什么地步。让人顿感无趣的是,明明是羞涩的年代,却在不知道第几个镜头之后就进入钻进一件大衣里取暖的暧昧,手拉手的直白。原著中两个人牵手之前漫长的心理历程被剪辑的毫无踪影,感觉上第三次见面就干柴烈火上了。如果我想看俊男美女玩激情,实在不如找一部爱情动作片来的过瘾。他总是在危急时刻出现,就像蝙蝠侠一样被需要,也在剧情高潮时候消失,像韩剧一样离奇的死于白血病。我感慨的是,就像我上一次写唐山影评的时候的那句话,中国连一个认真讲故事的导演都没有么?
老谋打着史上最纯和文艺腔的旗号做噱头。但文艺气质和矫揉造作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膜,捅破了,那就是人见人爱的小清新;捅不破,难免搞得不伦不类东施效颦。张艺谋用《山楂树之恋》告诉我们:小清新可以有,而且,这绝非文艺青年的专利,文艺中年甚至文艺大爷们都可以玩得风生水起,清新无比。
《山楂树之恋》绝对捅破了那层膜,整部影片都彰显出张艺谋一流的导演功力:画面构图、场景调度、演员调教,乃至全片的风格节奏,都被张导有条不紊张驰有度的把控着,在一个很容易洒狗血炫特技的时代里,《山楂树之恋》就像一瓶天然矿泉水,用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的鄙视了一把满世界的垃圾饮料。
不过,文艺气质的膜捅破了,静秋的那层“膜”神话却被树立起来。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干净”从哪里来?主要就是无知。静秋根本没学过生理卫生,连她的知识分子妈妈也只能用手指划拉鼻尖来检验女儿,从这个层面来讲,静秋还不是女人--空有发育成熟的身体,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李保田在《有话好好说》里说:“别拿无知当个性。”我也想说一句:别拿无知当纯情。纯情不是因为稀里糊涂搞不清性行为含义,而是内心的纯洁和善良,以及对爱情神圣化的追求和信仰。再者,“史上最干净”这几个字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敢说的吗?史上煌煌一部《红楼梦》,形容林黛玉也不过就是“生得干净一些”,不肖子孙们居然敢自我标榜“史上最干净”,也难怪李少红敢在大观园里玩快进。
纯情也不等于处女,满大街小广告上的“处女膜修补术”?再者,费雯丽在《魂断蓝桥》里曾塑造了一个沦落风尘的站街女,你能说她不纯情?只有两种社会需要贞节牌坊:一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二是乔治•奥威尔笔下的那个“大洋国”。对一个宪政条件下的现代民主社会来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性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公权力不应当干涉。有些姑娘膜还在,但满脑子男盗女娼;有些姑娘敢于大胆的去爱--更重要的是,敢于大胆的去做爱--但内心依然纯洁善良。
纯情意味着你要为爱付出,要有牺牲。而总像哆啦A梦一样适时出现的老三基本没给静秋付出的机会,指哪买哪,高干子弟就是不含糊(立马让我想起了《蓝宇》里的捍东)。有这么个王子呵护,静秋和老三与世隔绝的谈着他们似是而非的爱情,什么“史无前例”的历史背景,在《山楂树之恋》里竟然被阉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宁愿把老三当作静秋玩陀螺的后遗症。影片的所谓“干净”恐怕更多的让人联想起叙事的薄弱:那些硬插进来的幕间字幕让剧情发展支离破碎;除了静秋、秋母和老三以外,其余的人物更是可有可无的道具,连老二也只是做了一次送核桃的快递就不知所终了。
静秋最后决定与老三共度一夜,我这种龌龊之人难免觉得有交换之感。诚然,对静秋而言,也许这就是圣洁无比的付出。不过,受了老三这么多恩惠,决定以身做答,这能算是不掺杂质的爱情吗? 剧情到这里的时候,我跟婷婷说,到这里决心献身实在是太做作了,换了我怕是第二次见面就脱光了。婷大笑。不是我多情或放荡,我一直觉得爱情里面是什么都不该计较的,献身与不献就表现纯与不纯了么?
我爱他,和他是高干子弟,他待我真心,他在村口等我,他高大英俊牙齿白,他买来山楂树的脸盆,他给我包扎受伤的脚,他买来好看的胶鞋,他给我家送核桃,他和我去游泳,这些都没有关系,我要献身,原因就是我爱他,一见钟情的爱,一见情人定终身的爱,一见到他就脱衣服的爱。不是回报,不是还债,不是交易。
只是爱。
话说回来,《山楂树之恋》能红起来,本身也说明了我们的时代“纯情”太匮乏了。这么烂的一本小说居然风靡一时,足见国人对真诚爱情的渴望。这是一个小三当道二奶为王的时代,守身如玉几乎是一个神话,所以,《山楂树之恋》出来应合了我们,也是符合文化消费心理的。
不难想见,《山楂树之恋》定会勾起一代人的记忆,必有一些德艺双馨的道学前辈们跳出来,痛说革命家史,大谈自己如《山楂树之恋》般的过往纯情,然后,再顺带指责一把80、90后们道德沦丧、生活放荡。
当初抡起皮带联动打老子的是你们,后来一股脑的扎进市场化进程里“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的也是你们;现在,你们脑满肠肥权钱在手,便开始包80后二奶养90后小三,然后,再顺带指责一下80、90后们多么的堕落,多么的不懂“纯情”。
喵了个咪的,这帮人怎么没让蜱虫给咬死?
总之,我在看原著时的那真真切切的感动都在这部千方百计煽情而不得其法的电影里磨灭了。屠格涅夫曾在《初恋》中写一个十六岁的男孩爱上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女孩,有一天女孩心血来潮说:“你老说你爱我,好,要是你真的爱我,现在就跳下来找我吧。”男孩什么话都不说,从十四英尺高的墙上一跃而下,摔得整个人知觉迷糊。
真正恋爱中的人就是带着这种不顾一切的愚猛,没有理论,没有分析,干干净净。老三喜欢静秋,他小心翼翼揣测着静秋的心思,在误解中忍受折磨;每天追随着她的身影,有时错过了渡河的时间就在河边亭子里过夜;捧着静秋受伤的脚心疼的掉了眼泪。老三已经永远离开了,当很多年后,一个已经尝过人情世事的老人,想起这段曾经静悄悄的躺在日记里的往事,回忆会如山楂花一样洁白无瑕吧。
区区30块不足挂齿,反正被老谋的三枪骗过几十块也是预热。我只是可惜:一模一样的上等食材,有人做出珍馐令人念念不忘,有人却浪费让人食不下咽。每位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尤其是扮演静秋的周冬雨,但是整体上作为一部电影,张艺谋竟然已经没有能力用镜头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完整流畅的表达出来,不断出现的字幕解释让我想起几年前国内另一部大型配乐诗朗诵《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不纯粹,什么都不纯粹。突然好怀念当年的默片时代,那才是真正的电影。
第三篇:《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犹如那红红的山楂,火热、好看而又酸楚。他带给我们的是 一首初恋之歌,企图唤醒那曾经散落在民间的,简单、真实,如诗一般的爱情 故事。和姜文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山楂树之恋》也是 50 年代时 期青年的恋歌,所不同的是前者表现的是那个年代青春的狂野和爱情的骚动,《山楂树之恋》的爱情更为朴实、真挚,更像是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一、影片的“爱情”主题分析
成长于 50 年代的第三代导演张艺谋除了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外,同样心中也 有着自己的情感故事,而他试图通过这样的讲述来唤醒人们心中所谓的“纯 爱”,影片中没有“床上戏”,没有火爆的场面,这在张艺谋电影中表现男女 爱情也并非首次,可以说《山楂树之恋》是《我的父亲母亲》另外一个版本,所不同的是《山楂树之恋》结局是悲凉的。《山楂树之恋》的主题表现人的初恋情结,讲述的是那个年代人心的单纯,对待男女之事的保守但却也不失浪漫。也许曾经在少男的心中都出现过一个身 穿白衣的清纯少女的形象,而《山楂树之恋》老三心中的少女形象是穿着一身 红衣的少女,在山楂树的辉映下,白色变成了红色。影片努力表现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老三和右派家庭出身的孩子静秋相 恋的故事,他们的恋爱没有现代爱情故事中热烈的床上戏,甚至没有亲吻、拥 抱。但是主人公老三用他那个年代的方式诠释了一个好男人的形象,这个爱情 故事的诞生仍然有他深刻的时代背景。影片努力让人回想起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红色时代,那是一个带有理 想主义时代。知识青年满怀着革命的热情,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了农村建设当 中,他们的到来给枯燥的农村生活带来了一丝亮色。
二、影片的结构分析
从影片结构上,《山楂树之恋》结构很普通,按照一般的叙事结构,整个 影片到结尾都没有出现高潮。或许是张艺谋导演特意这么处理的吧。影片结尾,静秋只是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纵观影片,静秋一直没有叫孙建新,连“老三”也没有叫过。在村长家里吃饭的时候叫过一声“三哥”。山楂树作 为影片的主线,一直串联着整个故事,如刚进村,村长准备他们说这英雄树的 来历时,他们领队老师抢先把山楂树的历史说出来。有一种瞧不起农民的感觉,生怕村长把同学误导。老三在追求静秋的过程中,送了不少东西给静秋,如第 一次见面就送的是一颗大白兔,第二次见面是送灯泡,第三次是钢笔,第四次 是买运动衣的钱,到后来的核桃,油条,红布胶,鞋山楂,游泳衣,脸盆…
… 只有脸盆跟山楂树有关,其它的东西都是用来获取女孩的芳心。可见,张艺谋 导演也认为追女孩子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否则...另外还有转送来的 100 块。
三、人物形象
《山楂树之恋》启用的都是新人,女主角静秋有着清纯的笑容和腼腆的羞涩,她是一个多面手,具有十分踏实的生存能力。我们把静秋才艺能力作排列:会 拉手风琴、懂音乐、写作好、会书法美术(编黑板报)、织毛衣、纳鞋、游泳、乒乓球(后学的)、挑沙担、抛砖等等。她是个美与能力的集大成者。这么个优秀的少女,被一顶地主女儿的帽子压得透不过气来。而面对整个 艰难环境,作为人物形象最感动人的正是她尽最大限度的独立,独立追求自身 的价值与美好的生活。挑沙、抛砖,认真教书,不吭一声,不屈不挠。静秋是 在挑起家庭重担过程中完善自己的,完善自己的人物形象的,是在知识的朦胧 启发之中,是在性意识成熟过程中完成自己的爱情历程的。而她对老三的爱,也是在辛苦生活中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寄托。如果把老三对静秋的爱,也是老三 在社会探索(将门虎子)、政治迷茫、人生徘徊前的一种精神寄托,就具有了 更深的内涵。他们的爱情也因此而走向崇高。男主角老三有着比较清新的外表,瘦长的脸蛋和一口洁白的牙齿。从物质 层面上,司令的儿子老三是不用发愁的。而精神层面上,他思考得更广,更深 入,也会更痛苦的。老三选择野外探矿,是实践自己的人生吧。按照他的选择,应当是一种社会担当而不仅是成立一个小家庭为目标。如果作者在此把思路进 一步展开,那么,老三的形象就更加丰满。而在一个独立精神框架基本构成之 后,来一个病逝,就更有悲剧色彩,其悲剧色彩也便有更广的时代意义。
四、画面
诗意的画面,纯美的爱恋。看了《山楂树之恋》,说实话,有一点点失望。本来以为张艺谋导演的这部电影是回归文艺片之作,势必能超越《我的父亲母 亲》,可惜整部电影看下来,就如同一条没有曲折的小溪,静静地流着,没有波-涛汹涌,却莫名地干涸了。画面一如既往的美丽,可是故事仍旧有些问题,从某些方面来说,这部电影的情节设置甚至不如《三枪》吸引人。不过影片中 的一些画面也能让大家为之一笑,比如静秋弟弟妹妹们自觉出屋,让人不禁觉 得这两个小家伙实在是太懂事了。静秋好朋友的介入似乎是一种衬托,静秋的 单纯或者刻意赢造的一种纯洁,说不上来。感觉张艺谋没有将静秋和老三的感 情铺垫好,单调地没有力度。比起小说来,电影里少了好多情节,这些情节恰 恰是静秋和老三的感情一步一
步发展的见证。不过也许初恋就是这样,没有太 多的激情澎湃,只是淡淡的怅然。电影整体并不是让我很感动,但是有几个镜 头非常感人催泪。比如河边的离别,最后一面天花板上的照片,还有老三为静 秋缠脚的画面,这些无疑会让女性观众掉泪。
五、声音
导演在影片中没有加入太多的背景音乐,只是在孙建新和静秋离别时导演 为突出两人依依不舍之情,加入了淡雅的钢琴曲,还有就是当孙建新在静秋妈 妈面前为静秋包扎脚时,背景音效就是妈妈手工制作信封时的砸砸声,这两处 的音效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导演完全用音效把相恋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 你一辈子”“ 在这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
“ 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静秋:认识 你,真好。”这些朴实无华的对白能给人带来最深的悸动,最感人肺腑的不是 什么海誓山盟,而是贴近生活以及真心,正如我们最想听的不是“我爱你”而 是“在一起”。
六、蒙太奇
导演在镜头的拍摄上也有独特之处,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蒙太奇 手法,导演这样做是有深刻含义的。如孙建新为静秋包脚时,导演就在静秋和 静秋妈妈之间用外部蒙太奇和特写手法,然后把人物全部拉至一个全景中,导 演这样做就是为了迎合情节,通过对妈妈与静秋之间镜头的相互转换,以便让 这段在母亲面前包脚的场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结尾时静秋来到孙建新病 床前呼喊着他,导演用特写镜头拍摄孙建新临终时的那滴泪,用那滴特写的眼 泪为影片画了句号。总之影片摒去一切芜杂枝桠,营造美好温馨的二人世界,那是两颗小星星 的碰撞,两颗小心脏的跳动。他们相思着,相爱着,快乐着,幸福着,爱是简 简单单的,简简单单地爱着就好,骑自行车带人,塑料绳编金鱼,河边打水仗,是那个时代的人都做过的事情,真实如画,历历如在目前。
第四篇:《山楂树之恋》影评
最纯真唯美的爱情——《山楂树之恋》
《山楂树之恋》给影坛 吹来 一股清新之风
《山楂树之恋》表达的情感是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我也承认片中所谓的纯情稍微有些矫枉过正,而且无论是放在现在这个色欲横行的世界,还是置于彼时那个思想相对单纯的年代,这样的纯情都显得有些过分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它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而且张艺谋通过对这一爱情有意的纯洁化,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因此我愿意相信那种纯美。在那些耗费巨资,充满商业化味道的大片以及充满媚俗搞笑之气的影片充斥影坛的今天,我想《山楂树之恋》的出现,无疑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给影坛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使人们看到了人性中至真至纯的美好一面。
最干净,最纯美的爱情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在那个文化大革命的年代,生长在城市里的中学生静秋来到一个叫西坪的小山村体验生活,在这里邂逅了地质勘探队员老三,两人一见钟情,他们以山楂树为媒,相约来年一定要来看看罕见的——染有抗日志士鲜血的红色山楂花。这期间,两人在交往中发生了一件件感人的爱情故事,一桩桩扣人心弦的生活波折,吸引人们关注这对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男女的生活命运,与他们一起欢乐一起忧。然而,故事却以老三患了白血病,静秋最后在病床前与心爱的人告别的悲剧结尾,使每一名观众都受到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很多人泪流满面,深深为剧中主人公的那种感天动地的纯真爱情所打动。我认为贫穷凋敝的农村生活,纯朴甚至有些傻里傻气的人物,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和口号,以及那种盲目的战天斗地的豪情,都有一种很强的时代代入感。尤其是静秋排练的那段戏,对领袖的热情而机械的崇拜之情跃然眼前,以现代人的目光去看十分愚蠢可笑的歌舞正是当时的时尚之举,相信这样的场面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一定能把特定观众群体立即拉回到那个百感交集的年代。我想从这个细节上看,张艺谋的目标观众并非仅仅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一代,而更愿意和电影一同怀旧的必定是60后70后甚至更早的人,只有这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个头脑发热年代的人们的普遍情怀。而更加年轻的一代或许更愿意对照原著来讨论影片中的爱情究竟是否“纯情”,因此,看《山楂树之恋》是属于特定群体的怀旧之旅。对于我而言,《山楂树之恋》给我的触动远远超过了本应更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唐山大地震》。
在我看来,《唐山大地震》在商业上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三十二年间两场自然灾难对中国人的心灵伤害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母子亲情催发的,对于两场地震背后的人祸,根本不能也无力去批判。比之于《唐山大地震》,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显然没有那么多的现实政治因素的羁绊,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的一定是个体爱情在混乱年代和残酷生活面前的无言与无奈。
片中人物多次提到“万一政策变了”这句话。今天的人们可能根本无法深刻体会这句台词背后隐藏着的那个时代国人的辛酸和悲苦,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
把人们搞得晕头转向,被激情填满胸膛的集体又充满着集体的迷惘,政治的动荡导致了民众对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怀疑,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个体的不能自决的命运,天堂或地狱都取决于这个“政策”发生的变化。影片没有过多也无法揭示时代背景中的种种阴暗面,但是从电影中的某些惊鸿一瞥式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事件中,依然能感受到深烙于中国民众心头的时代之殇。
与原著不同,电影《山楂树之恋》,它放弃了色彩上的极鲜极艳,没有了风格上的极俗极土,把爱情推向了极纯极美,喜欢走极端的张艺谋没变,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喜欢强烈的东西”,变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态。
这部片子所以感人,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真实再现了那段艰难岁月
影片中既有单纯的、充满革命激情的红卫兵在唱在跳文革中著名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的忠字歌、忠字舞,表现出盲目夸张的个人崇拜和造反精神;也有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烈场面;还有静秋等学校员工为建设校园勤工俭学,艰苦劳动,创造生活的画面,让人们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表现了真爱是为对方着想的人性光辉
从老三为静秋宿舍换一个更亮一点的灯泡,解决静秋写作业的照明问题 到偷偷帮助静秋推人力车,以及静秋不顾 被处分的危险,请假去县医院陪护老三,最后竟露宿医院门前等细节,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最本质的关系是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支撑。
三.影片反映了人的最本色最纯真最快乐的部分
如,老三骑自行车驮着静秋在大街上兜风那一段,快乐洒脱,非常精彩、本色,令人忍俊不止。还有两人在老乡家吃饭,老三从菜片中挑出一块可怜的肉星送到静秋口中,都充满真挚之情。
那份爱——几分苍凉,几分心痛
老三和静秋的爱情虽然被张艺谋故意纯洁化,但这种纯洁化仅仅是在意境上的纯洁化,两人不敢拉手不敢约会等等情境都是真实的,都可以从上一代人的切身经历中得到验证,两人之间的那种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情感正是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具有真实性。当年,有无数情意相合的人因为成分和出身的问题因为政策的问题,而落得劳燕分飞天各一方。
我愿意相信那种纯美。正如山楂化的歌词:走过了这一片青草坡 有棵树在那等着 它守着你和我的村落 站立成一个传说 山楂树开满了花 落在你羞涩脸颊 山楂树开满了花 我等你一句回答 可是我先走了 纵然太不舍 别哭亲爱的 你要好好的 在时间的尽头 你一定会看见我 唱着歌在等你 微笑着 就算我最后碎成粉末 也有你为我而活 只要我还能为你记得 我就是不朽的 山楂树开满了花像你在我对说话 山楂树开满了花 可是我先走了纵然太不舍 别哭我亲爱的 你要好好的 在时间的尽头你一定会看见我 唱着歌在等你 微笑着
这一份爱如此的干净,如此的纯粹。就是那么一眼,注定了一生相恋,刻骨铭心。
而现代爱情过多的追求物质上的多寡,忽略了很多精神层面的感受,试问现在还有人能像电影中的老三那样痴情?还会有多少女生能像静秋那样真心实意的爱一个人?不计较对方是否有房有车,不计较是否对方有着怎样的家世背景,只是这样很单纯的去爱一个人?
现代社会上的诱惑实在太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样一部影片无疑带我们回归到纯真年代,让我们去感受那份最纯真唯美的爱情。
区
姓名:陈惠函联系方式:***通信地址:太原理工大学虎峪校
第五篇: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
从来无需刻意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永远都不会忘记,只深深记得,你在我心里。你的笑容、你的声音、你的呼吸、你的善良、你的深爱、你的痴情,已流淌在我的生命里,你是我心底深刻的烙印,你是我梦里重复的故事,你永远是我暗夜的光明,寒冬里的暖。“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已记不清多少次了,每当静秋捧起老三遗留的殷红的日记本,望着扉页上那熟悉亲切的字迹,便泪零如雨,悲痛入骨。老三,我是你最爱的红颜,你也是我生命里的至爱和感动。朴实的话语字字如金。是一诺千金么?那饱含深情的每一笔每一画都重如千斤,已让我无法呼吸。每当我想你的时候,我就变成了飞越沧海的蝴蝶,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和你一同飞过那段山高水长,飞过那段杨柳依依。
看完电影《山楂树之恋》,早已泪眼婆娑,感动中任思绪飞旋,信马由缰地写下这段内心独白。此时,我已无法用理性的冷静与逻辑的严密写影评了。其实真正的文学艺术是性情的事业和心灵的事业,不需理智的约束和逻辑的羁绊。真正的感情是不能用逻辑来推断的,它总是出乎常情的。纯洁的爱情更不能用理性来判断,真爱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心灵之舞。绚烂终归于平淡。真正的艺术是应该回归真、善、美这个永恒的主题的。已好些年没看过如此清新唯美、撼人心魄的艺术影片了。张艺谋导演的这部回归之作带给我久违的感动,与那些票房与口碑不成比例的商业影片相较,可谓霄壤之别、云泥之判。那些耗费巨资的视听效果只能让观众震撼一时,却不能震撼一世。那些绞尽脑汁虚构出来的离奇情节,那些刀光剑影里的情爱只能让观众的外在感官感动一时,却不能唤醒观众的内在感官,不能与观众生命相融从而感动一生。
影片将一切还原得那样真实、那样清晰。那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时代,政治主宰一切,多彩的生活已变得单一枯燥,情感已成为一片禁地。在那个疯狂、无知、蛮荒的年代,人们更多的是一架架被掏空了感情的政治机器,满心极虔诚的对领袖的顶礼膜拜,满腔极狂热的政治热情,一任几个妖魔操控摆布着却不自知。
故事发生在一九七四年,湖南的西村坪,一个清幽偏远的小山村。金黄的油菜花在风中摇曳着,古老的渡口,芳草萋萋,静谧中透着荒凉。那古旧的木船载着过往的行人,更载着老三与静秋相约的甜蜜与分别的恋依。那笨拙粗糙的人力车沉重地在山路上吟唱,同时也吟唱着老三的深情和静秋的感动。那淡黄色的陈旧的草帽在明媚的阳光下闪着柔和的光,更闪着静秋沉静内敛而又悸动潮湿的心。就这样,那个年代在几种简单却赋予了历史气息的景物中复活了。
作为省城高干子弟的老三,似乎不那么“革命”,颇有些小资。他有着对美的欣赏,有着对纯真感情的向往。那可是一个可以将贵重的进口钢琴劈碎当柴烧,把名贵的油画撕毁引火用并不懂惋惜却有极大快感的时代。忙碌的工作之余,他用手风琴奏着已做为禁品的苏联情歌《山楂树之恋》,琴音袅袅,深情婉转,似乎在等待着心爱的姑娘。
静秋,一位文静清纯、内心丰富善良的女孩,好似田野间清新淡雅的小雏菊。因家庭成分不好,父亲去劳改,母亲遭批斗,弟妹年幼不解忧愁,柔弱单薄的她担起家庭的重负,尝尽了生活的苦。她就读于k市八中,即将高中毕业,她品学兼优,极有文学天赋,被称为学生作家。此时,她正经受着组织的严峻考验。所有这一切,让本该灵动明艳的青春过早地笼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忧伤。
这年的初春,文笔优美、理解力强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去西村坪采写村史,以编写革命教材。路上,经过一株茂盛的树,当地人动情地称之为英雄树。那是一株被烈士鲜血浇灌滋
养的山楂树,那洁白的花朵已变成了红色,想必其中定有鲜未人知的故事和传奇。
那是一场美丽的邂逅。隔着浅浅的小溪和用圆圆的山石铺就的小桥,静秋就听到了那悠扬的琴音与深情的歌声。自奏自唱的歌者出现了,他是那样伟岸、俊朗、阳光。因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儒雅的气质。他与那些被政治洗脑,甘愿荒废学业,粗俗不堪、狂热至极的无知青年截然不同。静秋内心喜欢着,表面却静默着。正如她的名字,她只能如秋日的碧水长天那样沉静着,她只能压抑着自己,不敢有丝毫的奢望,因稍有偏差,学校就会清退她,工作会无着落,那将会是全家人的天灾。
老三成熟、善良、细腻、浪漫,是懂感情、懂爱的男人。我想从事文学艺术更能体现他的价值。那随时会受到矿石辐射而那个时代技术水平极低、防护严重不周的地质勘探是极不适合他的气质的。可那个疯狂的年代,文学艺术一片荒芜,缪斯女神在无声的哭泣。不禁为老三生错年代而深深惋惜,正如一块温润的玉石遭遇着凌厉的狂风劲雨。
在浓雾弥漫的原野,老三用内心的真诚、澄澈寻觅着青春的悸动与生命的真爱。静女其姝,待我于树下。茂盛的山楂树下,静秋清新淡雅的气质,纯真的笑脸、沉静而略忧伤的神情深深打动了老三。他已认定静秋是他多年的等待和寻觅,是他一生的最爱。
此后,老三倾其身心地爱着静秋,直到离世,不,更准确地说是永远。真爱是无私的、深沉的,是那种倾其所有默默奉献而不求一丝回报的无悔付出。真爱是纯洁的、清澈的,是不沾染半粒俗尘的瑶池仙露。
为了避人耳目,不影响静秋留校工作的大好前程,老三一直默默地关心着她,爱护着她。校门外,老三看到因打零工而迟到,因无运动衣而受到严厉训斥的静秋,心疼极了,看到着新衣后愈加清秀俏丽的静秋,开心地笑了。山路上,当静秋用柔弱的双肩拉着满满一车土蹒跚而行时,老三悄悄地出现在车后,那双有力的手给予静秋无言的惊喜和感动。当看到静秋穿着布鞋其实无异于赤着双脚在具有腐蚀性的石灰泥中劳作时,他心痛如刀绞,急忙送去漂亮的胶鞋,是那种暖人的粉。当看到静秋的双脚已感染并开始溃烂而她仍不肯去医院接受治疗时,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将自己的手臂重重划伤,鲜血直淌。有人不理解甚至不屑于老三的这种做法,可是,除此之外,我想不出用何种更好的方法能迅速地说服固执的静秋了。为了静秋工作的稳定,他强忍思念的巨痛,向静秋母亲许诺一年零一个月不再与静秋相见。直到身患绝症,他仍坚守着诺言,其实他多想与心爱的人共度生命的最后时光。他接受最后的治疗时,无声的消失了,却没有离开静秋所在的城市,只为离她最近,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她。当生命结束,他生前早已立下遗嘱,将自己葬在那棵见证了他们纯真爱情的山楂树下,永远遥望着小路的尽头,只因那是静秋的方向。
静秋,我走了,可我的爱还在。我从未远离,一直陪在你的身旁。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自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看到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的人海里,永远不会走失。平凡的人物,点滴的小事,都是爱的凝集。庶民的爱情不必传奇,不必血光四溅,也会感天动地。真正的爱情不是门当户对,更不是名利的驱使,是生死相依,荣辱不弃,是永恒的铭记。
此片中,与其说被他们的感情感动着,不如说更多地被老三感动着。他温暖的笑容、纯净的双眸,似山间溪流,清澈了那个晦暗的年代。他细腻感知的审美情怀,丰富了那个时代单调的色彩。他那博大无私的关怀诠释了真爱的内涵和存在。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从古至今,痴情的多为女子,男子痴情如老三的实为罕见。历史上痴情的帝王只有顺帝一人,在红颜知己董鄂妃离世数月后,难抵巨痛,相随而去。绝大多数帝王是薄情乃至无情,一任红颜飘零,落花成冢。如苏轼、纳兰容若那般深情的文人廖若晨星,更多的是生前辜负,死后说相思,用锦绣文字将自己包裹得富丽堂皇。如今的爱情快餐时代更是宽容,喜新不厌旧已成为男人最高的道德标准了。
浓缩也许是一种宿命。那个一切浓缩为政治的时代刚刚告别,又一新的浓缩浪潮翻滚而来,友谊浓缩为交际,爱情浓缩为同居,文化浓缩为大众传媒,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爱情浓缩为利益的置换。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难怪有的影评赫然写着惊人的标题: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没错,在时代的喧嚣与繁华里,很多人已失去了深情的能力,更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我要说的是,善恶并存、美丑同在才是真实的社会。真情的缺失是社会的暗流,是属于名利场的。爱情的纯洁真诚是属于老三和静秋的,是属于每一个内心渴望着真爱的人的。真爱是超越世俗,穿越时空的。若有人说愿意等你一辈子,爱你一辈子,不防相信吧。有时唯美的爱情童话也会变成现实。只是你对冷酷的现实失望了,对爱情之路迷茫了,你不敢相信自己了。
老三告诉我们,有一种爱叫成全,有一种爱叫奉献。真爱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希望对方过得幸福。老三生前把他的日记、给静秋的信件及照片都交给他弟弟保管,并嘱咐道,如果静秋过得幸福,就不要把这些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给她,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地爱过她。
我相信那株山楂树是开红花的,不仅烈士的鲜血浇灌了它,更因为老三的血骨,老三的赤诚,老三的痴情已滋养了树的每条叶脉,花红得明艳,果红得灼人。
静秋,思念如我身上潋滟的血,涌出来,缠绵如春水,渗入了树的每一片叶子,融入了树的每一个细胞。那火红的花是对你永远的眷恋。那暗红的果是对你恒久的等待,生生世世。静秋,你听,那风在树叶间的呢喃低语,是我用生命奏出的心灵清音,在默默地深情地诉说着对你的爱,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