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美著名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优秀

时间:2019-05-14 18:2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欧美著名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优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欧美著名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优秀》。

第一篇:关于欧美著名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优秀

关于欧美著名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文学经典读后感》

文学经典读后感

(一)《经典诵读》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里面包含了许多诗人在作诗时所流露出的丰富感情,还有很容易理解的诗意……我觉得《经典诵读》是一本能让不爱学习的孩子记得清清楚楚的一本书,每个诗意和注释都很通俗易懂,能让我们较容易记住。

《经典诵读》里的诗有的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有的是让我们惜时如金,有的是教会我们要做一个有高尚道德品质、懂礼貌的好孩子……而且在有时背诗背累了还可以阅读《经典诵读》里的成语故事,这样既能让人放松放松,同时也能学到广泛的知识和道理。

在《经典诵读》里面的《独坐敬亭山》中,作者李白写出了他孤独的思想感情。“众鸟高飞尽”这句诗描写了敬亭山的景色,描述了鸟儿们已经高飞远去;“孤云独去闲”这句诗中的“孤”字写出了作者孤独、孤单的心境,仿佛作者就是天上的那一朵云彩十分自在,慢悠悠地越飘越远;“相看两不厌”这里是指现在只剩下我和敬亭山了,我们俩都彼此相望互不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只有敬亭山”大概只有这座和我相望着的高大的敬亭山吧!此时,我也己陶醉其中,仿佛我就是作者正在与敬亭山相互对望着……我觉得作者写诗的主要意图就是要写出自己的孤独,从而赞美敬亭山。每次我背书时就会有一种快乐,既可以自我模拟一下,又学到了知识,这样不是很有趣吗?真是一举两得…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背诗爱好者了,我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几篇自己的诗歌和散文,最好还能在各种征文中获奖!

(二)近段时间一直在拧一些乱乱的文字,看得乱流突袭,开始发觉在生活中讲话都失去语感。于是产生了懒惰情绪,不愿意再在艰涩晦深的问题中继续停留,转而回身读一些小时候所看的东西。第一本看的,便是《简爱》。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对于《简爱》,早先我是完全被它的语言所打倒。如痴如醉,魂牵梦萦,有段时间张口闭口都在学那种英国式优雅的口吻。小时候图个好玩,没对情节具体参悟,在心目中这就是一部完美华丽的诗歌。是记忆花园中最后的秘藏。但是重新读过一遍之后,语言的流丽依旧,却在情节与构思中发现了一些别的。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假如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假如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假如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假如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

(三)读完了这部小说,使我知道了:葛朗台他是个贪婪、狡猾、吝啬的人,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为了钱,他可以六亲不认:克扣妻子的费用;要女儿吃请水面包;弟弟破产无动于衷;侄儿求他置之不理。直到他知道可以花费小笔资金解决弟弟破产的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后,才肯出这笔钱,甚至临终前也不忘吩咐女儿看住他的钱。虽然,他是个守财奴却与别人不相同。他不仅热衷守财,还善于发财,精明计算,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果断出击。索漠城里,都尝过他的厉害,反倒佩服他,把他当成索漠城的光荣。

通过葛朗台使我明白了:金钱在当时社会具有无边的影响力,同时也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活动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欧也妮,葛朗台的女儿,天真美丽的她喜欢上了破产的表弟夏尔,为了资助夏尔,她把父亲给的金币赠给他,这样的举动激怒了爱财如命的葛郎台,父女发生激烈的冲突,而她的母亲却因此一病不起,但最终欧也妮等到的却是个发了财的负心汉。与此同时,在她的身边围绕着许多金钱的奴隶。为了得到她的钱,拼命地在她的身边包围着。使我同情她,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金钱“这东西的怨恨是那么深,那么重。

每个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吝啬鬼,因为她同她的父亲一样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但是,一个个虔诚的机构,一所养老院,几所教会小学……却给了责备她爱财的人一记有力的耳光。从这本书中使我明白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就如上帝一般,让所有人侵倒,甚至六亲不认,但有的看似吝啬的人却不是一个吝啬鬼而是一个慈善的人。让我知道,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多看人内心的世界。

第二篇:优秀文学作品读后感

优秀文学作品读后感大全

导语: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我们的思想和心态。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读《绿野仙踪》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绿野仙踪》这本书,作者通过惊险曲折的幻想故事,赞扬善良勇敢的品质和友爱互助、为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

《绿野仙踪》说的是: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多罗茜和亨利叔叔、艾姆婶婶居住在堪萨斯大草原上。一天,一场龙卷风把她刮到了一个陌生而神奇的国度——奥兹国。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没有头脑稻草人、容易生锈并且没有心的铁皮人和胆小的狮子,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遇到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最后,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都如愿以偿。

文中写道:“多萝茜和她的朋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仍然有坚强的信念”回顾我们的生活中,想一想,现在有多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干什么事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没有体验过辛苦和磨难。和多萝茜比起来我们所谓的磨难都是九牛一毛了。罗斯福夫人曾经说过:“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位着名的国际外交家,小时候竟羞羞滴滴,所以我们应该有勇气,胆量去面对生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时常以为我们还很小,不让我们做事情,一直袒护着我们,我们何尝不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爸爸妈妈们已经老了,我们不能再依靠爸爸妈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长大后才会对更大的磨难不屈服,以书中主人公——多萝茜做目标更加努力地挑战困难,继续前进。

《绿野仙踪》吸引我的不仅是它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努力发现、发掘自己的优点,给自己以信心和希望。书中的稻草人希望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铁皮人希望自己有一颗跳动的心脏;胆小的狮子希望自己拥有勇气和胆量。而其实稻草人在情况紧急的时候脑子比谁转得都快,总能想出一个个机灵的点子;而铁皮人很有爱心,时时助人为乐;胆小的狮子在危险的时候也会胆大起来,甚至敢与怪兽奋力搏斗……

我从书中体会到这一点: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自己打破了自己不敢战胜的东西,那么你就会越来越会超越自己!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奋斗。

读《超酷天使大肚子爸》有感

我读了一本作者为辫子姐姐——郁雨君的书,这本书叫《超酷天使大肚子爸》。书中的小姑娘全部都是爸爸生的,想知道故事的内容吗?让我们走进《超酷天使大肚子爸》这本书吧!

这本书以快活又不无忧伤,天真又不无曲折的笔调呈现一段不同凡响的神奇父爱。书中讲了大肚子爸爸和四个女儿饭团、布丁、苏打、小晴歌住在奇妙的小院子里,超爱芭比娃娃的维C阿姨常来和他们一起玩。在爸爸的眼里,脑瘫的饭团是睡不醒娃娃,脚掌外翻的布丁是卓别林娃娃,先天性尿频的苏打是爱马桶娃娃,不说话的小晴歌是口水娃娃。爸爸教他们上奇妙的音乐课,马桶课,妖精课甚至墓碑课。爸爸的天才和爱心里,小晴歌亮出了美妙的歌喉,苏打不再依赖马桶,布丁变成了跳芭蕾舞的小天鹅,连饭团也在爸爸做的超级椅子里舒服的生活。可是,在布丁十岁的爆米花生日会上,小院子天堂就不要存在了,爸爸要将布丁、苏打、小晴歌送走,只留下最需要他照顾的饭团,陪伴他终生。然而,饭团却在睡梦中抱着她最喜爱的芭比娃娃离开了。

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大肚子里面装满了奇妙的童心、玩心和爱心,一个超级温暖超级甜蜜又超级天才超级可爱,一个有很多很多耐心,许多许多时间,能同时照顾好几个麻烦小姑娘的爸爸。对于这一群问题百出状况的宝宝孩子,他总能时时刻刻陪伴,聆听,并且用它奇妙的酷劲和非同凡响的才能,源源不断的给她们爱的能量。他总能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回答孩子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他不是溺爱,不是包庇,他只是用他的行动去爱护这些需要爱护的孩子。

每当我犯错误时,爸爸不是纵容我,而是教导我。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爸爸叫我乐观的面对。每当我伤心地时,爸爸会来给我爱,告诉我:“忘掉今天不开心的事,因为,你的明天会更好!”

太过于溺爱孩子的家长们,要让孩子学会坚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知道人生没有不劳而获,只有靠自己去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才能拥有充满阳光的人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读了《超酷天使大肚子爸》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我对父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今后,我会更加疼爱我的父亲。

三十六计读后感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东方思想宝库的“明珠”,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古代兵法双绝”。书中的计策集合了古代多种兵书战略。

这本书中的计名来源颇广,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有的来源于古代兵书,如声东击西;有的来源于日常用语,如指桑骂槐;有的来源于诗人的诗句,如擒贼擒王,李代桃僵。

最初的《三十六计》只用于军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流逝,它早已超越了军事着作的范畴,已经深入民间而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每一计都成为一句琅琅上口的成语,上至朝堂大臣,下至市井百姓,广为传诵运用,成为了一篇不朽的着作。

其实,在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三十六计》当中的计策。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不遵守纪律。老师在班级里挂了一面荣誉墙,每次同学有好的表现时都会奖励一颗小星星。同学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小星星,就很少不遵守纪律了。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抛砖引玉”,老师用小星星这块“砖”,引出我们遵守纪律这块“玉”。

还比如,同学或者其他人过生日,开生日聚会,我们经常会蒙住生日者的眼睛,带他到聚会上来,给他一个惊喜,这是《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三十六计》当中的“围魏救赵”。此计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通俗一些讲就是说与其强攻集中的敌人,不如使用计谋将它分散成各个群体,然后逐一击破;与其出兵正面打击敌人,不如迂回到它虚弱的后方,之后便可将它置于死地。再通俗一些就是一起打敌人,不如把敌人分散,一个一个的打;从正面攻打敌人,不如打敌人虚弱的地方。

虽然这些计谋表面上好像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任何关联,都是一些打仗的方法与技巧,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生活启迪、做人道理及学习方法。让我更开心的是这本书还让我结识了一大批古代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它不仅适合大人看,也适合我们看,里面既有原文,译文,点评,又有许多扣人心弦、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书海之中……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得着《三十六计》。我想说平时你们学习可千万别“瞒天过海”“浑水摸鱼”瞎闯祸哦!看到“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的事情别“隔岸观火”袖手旁观,班级的荣誉都需要你们来献计献策,我在这里“反客为主”“抛砖引玉”了!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当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读完《光辉的旗帜》后,我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它让我对党,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

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文明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经过90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使命,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我们要时刻准备着,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在党的指引下,为了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先烈赴汤蹈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李大钊在绞刑架下英勇就义,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是他们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读了《光辉的旗帜》一书,我明白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现在,我们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家里我们是小皇帝小公主,大把大把地花钱却从不心疼。和那些伟大的革命者相比,我们真是显得太渺小了。我真惭愧,我们怎么可以忘记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和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呢?我们怎么能不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那些革命先烈的光辉思想,艰苦朴素;我们要珍惜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珍惜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好好孝敬长辈,关爱他人。

钱学森爷爷学习出众,被美国着名科学家冯。卡门收为学生,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非常高兴,想立刻回到自己的祖国,可是美国海军次长并不愿放他回国。可钱学森不怕牺牲,他坚持回国,一心想着报效祖国。经过几年的努力,钱学森爷爷终于回到祖国。我们成功地举办了XX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的奥运健儿在比赛上表现出色,一共得到了100块奖牌,位居世界榜首,其中金牌就有整整的51块!XX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共有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参展,创造了世博会159年的历史之最!“神五”、“神六”、“神七”的接连发射,无不象征着祖国在日益强大。这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荣誉!

让我们为祖国而骄傲,为党而骄傲,让这面光辉的旗帜冉冉升起,永远在我们的心中飘扬!党,你将是不朽的丰碑。

以上内容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哦!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品才网!

第三篇: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一: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近段时间一直在拧一些乱乱的文字,看得乱流突袭,开始发觉在生活中讲话都失去语感。于是产生了懒惰情绪,不愿意再在艰涩晦深的问题中继续停留,转而回身读一些小时候所看的东西。第一本看的,便是《简爱》。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对于《简爱》,早先我是完全被它的语言所打倒。如痴如醉,魂牵梦萦,有段时间张口闭口都在学那种英国式优雅的口吻。小时候图个好玩,没对情节具体参悟,在心目中这就是一部完美华丽的诗歌。是记忆花园中最后的秘藏。但是重新读过一遍之后,语言的流丽依旧,却在情节与构思中发现了一些别的。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假如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假如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假如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假如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 ——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究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要害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有没有人在寄人篱下时为追求平等与尊重,竟向长辈们挣扎反抗;而那时她仅仅是个寄宿于贵族亲戚家的穷孩子;有没有人在监狱般不见天日的寄宿学校里练就内柔外刚、独立冷静的处事风格,而非胆怯地服从;有没有人在家材万贯的贵族主人面前以一位贫困、微不足道的家庭教师身份昂然而立,吐露道:“难道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吗???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有这样一独立、叛逆、不羁、渴望尊重的女性,她正是夏.勃朗特笔下的主人翁简爱!简爱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要不然她不会沦落到寄宿学校过着饥寒交迫的非人的日子;她不会来去只有几套洗的泛白的粗布衣裳,不会差点潦倒在沼泽地上因身无分文近乎晕厥。但她的精神生活从不因此而贫乏,相反,她的学识、才艺甚至超越了某些上流社会的公子小姐。她的思想因外界的阻挠而断流,她的独立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不因身份地位悬殊或宗教礼节而就此放弃,她的锐利、睿智、大胆的目光总是穿越对方的心灵。

《简爱》被万众所热爱的,大约是其作者的自尊与平凡——或者说,是夏洛特的自尊与平凡。那是一个灵魂炽热而外表简单的女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可是与其夫罗切斯特一样,这个形象始终在用一种类似于自傲的口吻言论,他们对于他人的鄙薄,多多少少,曾经使我快慰,现在却令我不安。夏洛特托身于简爱,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所感觉到的是:她对于高层贵族的鄙薄与一种近乎敌视的态度,有些刻意了。反过来说,我从中读到了自卑的情绪。

简爱是个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女子。开头用了太长的篇幅来叙述她幼时的情景。但是我感觉到的是,在叙述简爱这个人物时,夏洛特不曾将自己离开这个躯壳,所以她也没有用全知角度叙述。如此一来,她所描述的差不多可以认定是她的意见。那么,我在简爱中,看到的是某种情绪化的自卑,而后是近乎于传奇的爱情——惟其传奇性,昭示了某种不真实与幻想性——和最后一个几乎有点硬凑的结尾。她遇到了JOHN RIVERS。虽然前头有笔,但还不是那么自然。夏洛特对于

简爱的处理,开头非常真实,中间段非常精彩,但是隐伏着不安,到了结尾,则几乎归于俗套——一个我料到的俗套。最后无疑是皆大欢喜,带一点感伤。她的铺垫和衔接很完美,几感觉不到瑕疵。但是我隐约间感到的是,这是一个人间女子编造的故事。它已经缺少了令我战栗的小说结构——更多的时候,我读到了简爱离开山庄,就没再读下去。如果我是夏洛特,或许我就会在那里结束。因为之后的一切,在我看来,比之于前,是很拙劣的。

比较于《呼啸》的急风暴雨,《简爱》的安静,其实倒象是装出来的。夏洛特和爱米利一样,其实是内心很TOUGH的人。她们的心必须在疾风中飞扬,因为过于容易受伤。爱米利一飞冲天,写下了真正浩荡的文字。而《简爱》,则在某种内在情绪的矛盾下,写出了一个自己在不断斗争的故事。这一方面,有些象雨果同样自我斗争的《九三年》。

通信信号学院

宁波地铁信号1001班 朱晓阳

联系方式:*** 篇二: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上一个世纪的某一个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中原的宁静。

根据那次战争,有一些人写下了一本本红色革命文学作品,当然我也看过。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主角是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我们的爷爷奶奶的那个年代里,吃不饱睡不暖过着穷苦的日子,伟大的毛主席和共产党员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当年外国人,蒋介石日夜侵入我国,烧杀抢掠人们叫苦不迭。不止这样,他们还对我们的间谍严刑拷打,实在不行就用权力金钱去讨好他,还不行的话就杀了他们。找不到间谍就滥杀无辜。当年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使得外国人大批侵入,还设立了殖民区,我们的人不能进去。有时他们这些达官贵人觉得不爽就来欺负我们的人民。再看现在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用着高科技,还能吃上美味的菜,在那个年代恐怕连豆腐也吃不上了。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拼死在前线,他们也许在想:打赢了这场战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为了自己的亲人我们要坚持到最后。

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暴风雨所诞生的》、《山呼海啸》、《桥隆飙》等等。《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在1936年失去了奶奶,那是他唯一的亲人。从那以后参加了八路军大闹鬼子司令部,成了小英雄。说实话失去亲人的痛苦,不是常人所能接受的,在我失去亲人的时候我没哭,因为我在想:万物有生就有死,命运是天注定的,死对任何人来说都很容易,但对死的恐惧与伤痛是任何人都承受不了的。想想上个世纪的战争带走了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啊!有广东人有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炤,徐褶成,徐应安,李柄辉,李晚,李文楷,李文甫,李雁南,陈春,陈潮,陈文褒,罗仲霍,罗坤,庞雄,周华,游寿,江继复,郭继枚,劳培,杜凤书,余东雄,马侣,黄鹤鸣,饶辅廷,张学铨,周增,林修明。福建人有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林时爽,刘六符,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焱,陈清畴,陈发炎。广西人有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韦统钤,李德山,林盛初。四川人有秦炳,喻培伦,饶国梁安徽人有程良,宋玉琳,石德宽。机智勇敢的小嘎子,临危不惧的王二小,英勇善战的小飞虎队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红军战士一起抓汉奸、杀鬼子、攻城池,屡立战功,使他在战火中、马背上迅速成长。篇三:17本世界名著读后感

1.读《悲惨世界》有感

在某天午夜,我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但是奇迹出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看完书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过作品揭示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爱”、“仁慈”、“善良”和“饶恕”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

冉阿让虽然后来尽全力去帮助别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来弥补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们知道他从前是个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们眼里它还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是冉阿让并不介意,仍然怀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他还是凄惨的死去了,这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难道一个人犯了错,永远都不会改了吗?

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怀叵测,那你永远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只会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献,要以帮助人为乐趣,要热情待人,这样,你才会受欢迎。

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悲惨世界》是一本多么伟大的书籍呀!它使我了解了雨果对社会下层人士的同情,对善良与邪恶的了解。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当我刚接触这本著作是我对主角冉阿让我首先是对他同情。为了因受饥饿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徒刑的冉阿让,被关了十九年,到四十六岁才被释放出来,这不仅让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当他被释放出来时接受的却是人们对他的歧视。最后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当人招待。环境改变人的本质。在服刑期间他早就养成了那种恶习。一开始他并没有被主教的那种仁慈所改变,并且他偷了主教德银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谅了冉阿让,并且把他偷得银器作为礼物送给了冉阿让。终于冉阿让醒悟过来了,他带着主教给他的一点点温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国的北部。他对于自己居住的城市尽心尽力,人们都被他感动了,他做了这个城市的市长。

命运是折磨人的。冉阿让并没有以这样的结局结束他的一生。他的命运就这样的折磨他,让他再次踏上了逃亡的路途。

冉阿让的一生是让人感慨的,也是让人深思的。一个人从一块面包彻底的变坏,在从一幅银器和人们对他的改变变为一个彻底的好人,作为市长。这是多么让人吃惊的变化啊!人性的两种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了。

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2.《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湮没的杰出作品,《呼啸山庄》,唯一一部有着永久艺术魅力的光辉作品。

我用了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我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山原,故事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纩,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不过一切地爱,又不计后果的恨,这在温文尔雅的慊慊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于是具有强烈的反派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便通过作品,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把自己的正义,激情,愤怒溶入作品。最终,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终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人读来一阵苍凉与悲壮。

3.《红岩》读后感

《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到了革命胜利的英雄事迹。

在这部电影中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女性:江姐。她面对老虎凳、竹签,不但没有被吓倒,而是大声呵斥了敌人的卑鄙行径,深深激励了监狱中的革命志士;我还认识了可怜的“小萝卜头”,他长着大而有神的眼睛,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又瘦又高。被狱友们怜爱地叫做“小萝卜头”,然而,“小萝卜头”,并不惧怕敌人,他担负着为狱友们送信的任务,同志们在狱中相互鼓励,互相支持,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人民,属于中国共产党。他们甚至在狱悄悄缝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刻准备着庆祝胜利。然而恶魔般的国民党军统,就在革命胜利前夕,残酷地杀害了饱受酷刑的革命志士,甚至也不放过可怜的“小萝卜头”。

看完电影,“小萝卜头”,的眼睛一直晃在我眼前,江姐的声音时时回荡在我耳边,我深学地被他们的英雄气概折服了。在他们面前,我显得渺小而惭愧,他们为革命,为国家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与之相比,我们现在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4.《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5.《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是美国知名的思想先锋和畅销书作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医生、心理问题专家,也是将深刻问题简单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彻当代大众心理后,便在该书中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

从表面看,《谁动了我的奶酪?》和其他众多装祯精美的书没大区别,只是薄了些,约4万字,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可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在欧美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自1998年9月由美国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后,两年中销售2000万册,雄踞亚马逊网上书店第一名约80周,同时迅速跃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书中有四个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嗅嗅,能善于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迅速作出行动,而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由于害怕改变而否认和拒绝变化。显然,我们多数人都更象哼哼和唧唧,既怕“没有奶酪”的饥饿和落迫,也怕寻找“新奶酪”的艰辛和危险。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不承认它的变化属性,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情感,还是物质层面的哲理。有句歌词这么唱: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然而,出于人的本性,我们都渴望能永远生活在安逸、温暖的环境里,没有风吹草动的惊吓,没有辛苦劳顿的痛楚,这样,我们就会少些感受世事无常、生离死别的折磨和戕害,但问题是,事物总是在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变化。有了变化,我们知道父母会老而尽孝,知道家庭、友情和爱情需要付出汗水来培植,知道孩子的长大需要我们教育和引导……

世界在变,变的结果,让我们不断丰富知识与情感,知道回忆和不断进步,唯此,我们才能时刻“绷起'时光的耳朵',听那过去的声音和有限的未来”(小仲马语),才能象嗅嗅和匆匆,能在“享用奶酪”时不忘变化的来临,变得更加稳重和成熟。

当然,人在适应变化时,总忘不了给自己一个“偷赖”的理由,就象唧唧和哼哼。但是,这个迅猛发展的世界容不得我们躺倒尽享安逸。唧唧还是好样的,他在“奶酪被动”、消极等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痛定思痛、勇敢地向未知的迷宫挺进了,尽管他还有回到“奶酪C站”的想法,但毕竟没有沉湎幻觉、停滞不前。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承认变化,并尽全力去适应它,才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奶酪”,虽然这是个极其辛苦、危险的过程,但有了这样务实、真切、充足的认知和准备,我们才不会在有灾难和痛苦突然降临时变得手足无措,这在当前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就显得更为重要。

6.《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尽管在那个时代,这些小人物本身并不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作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们的力量所引发的。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却惨遭迫害的马奈特医生,美丽温柔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外表冷漠、内心热情,放荡不羁而又无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发奇太太,豪爽忠诚的普洛士小姐,残忍阴险的埃佛瑞蒙兄弟……复杂的仇恨纠缠不清,残忍的复仇制造了更多仇恨,爱在地狱的边缘再生,却是以生命为代价。这错综复杂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仿佛重现了那个失去理智的时代。

有人说,《双城记》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我却觉得,这样说的人必定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如果只是表达了这个,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达到露西和查尔斯的水准,那么《双城记》的优势怎么体现出来呢?在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问题也好,都是为了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设的。这个主题就是剖析这场大革命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看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场革命,到底这场血雨腥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心所在。

《双城记》读后感(原创)

这是一个以两百多年前的两个伟大的城市为背景的故事。浓雾弥漫,车灯摇曳不定的伦敦,绝望、颓废的巴黎的最底层。

对于当时那场发生在巴黎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太多人花了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它。这对法国来说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甚至对于欧洲,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是如此。作者狄更斯,是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家之一。虽然他没有亲眼目睹,却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看到的当时的景象。

《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尽管在那个时代,这些小人物本身并不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作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们的力量所引发的。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却惨遭迫害的马奈特医生,美丽温柔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外表冷漠、内心热情,放荡不羁而又无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发奇太太,豪爽忠诚的普洛士小姐,残忍阴险的埃佛瑞蒙兄弟……复杂的仇恨纠缠不清,残忍的复仇制造了更多仇恨,爱在地狱的边缘再生,却是以生命为代价。这错综复杂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仿佛重现了那个失去理智的时代。

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在狄更斯的作品里,语言的精彩是必不可少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比、幽默、嘲讽,被运用自如,而作品的艺术性也被送上巅峰。“……于是,克伦彻先生只得再听检察长先生怎样把史蒂夫先生套在陪审团先生们身上的紧身衣又一件件脱下来,翻个底朝天;……最后法官大人站了起来,把那件紧身衣里里外外捣腾了一遍,看得出来,他想为犯人裁剪寿衣。……”诸如此类精彩的段落,作品里比比皆是。于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每一个中心,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了。我相信这对我们平时的学习,必定是大有帮助的。

有人说,《双城记》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我却觉得,这样说的人必定没有

第四篇:文学作品读后感

不止一次看《围城》了,每次看完后都想写点读后感之类的东西,可每次都给搁了下来,一来迫于时间的压力,二来苦于囊中羞涩,怕在众人面前出丑。恰逢今天周末闲暇,就又看了一遍电视剧,也就乘兴写点东西吧!不管写的好与坏,聊以表达我对钱老先生的敬佩之意。你说哪有接受过人家的礼物后不回赠的道理,这岂不坏了我国历史悠久的“礼尚往来”的优良传统了吗?我可不希望做这样一个恶人。其实,我是一个羞于表达的人,尤其在众人面前,可我又想改变这一现状,权且从这一次开始改变吧!毕竟我充当的是运动员的角色,你们众人充当的是裁判员的角色,我努力做好“运动员”这个角色就行了,是好是坏,全留给你们“裁判员”评定了。

《围城》是一部描写社会现实的书,描写的可是活生生的现实,并且是由生活、爱情、事业和婚姻等这些个“围城”组成的现实。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个在充满围城的生活中跳来跳去的人物,可他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地跳跃在“生活”这个围城里面。在方鸿渐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实应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方鸿渐的影子,我们也都是在生活这座“围城”中跳来跳去的人,只不过是跳的时间、跳的方式不同罢了!

方鸿渐是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在国外求学的时候没有学到真本事,而又自觉得不能辜负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就索性造了一个假的证书——“克莱登”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证书,好给家人一个交待。在他看来,这个证书还是很重要的,就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好像这小小的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这对现代社会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讽刺。

就这样,方鸿渐拿着“克莱登大学”颁发的证书学成归来了。在归国途中的“白拉日隆子爵号”邮船上,结识了一位鲍小姐,这也就开启了他的“围城”之旅…

一,方鸿渐的女人们

鲍小姐是一位打扮时髦的“局部真理”小姐,她和方鸿渐结识纯粹是为了打发掉船上无聊的时间的。而方鸿渐虽早已过情窦初开的年龄,但还是没禁的住“局部真理”小姐的诱惑,并一心想和她成就一段恋情,殊不知鲍小姐压根没有这个意思,等船一靠岸,他们之间的“恋情”也就不了了之啦。他们之间的恋情只能算是“***”式的爱情,不多谈也罢。这也正应了钱老先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世间哪有什么恋爱,压根就是生殖器的冲动。

苏文纨是主动追求方鸿渐的一位女士,他们是大学同学,也都流过洋,还是坐同一条船回的国,可以说是缘分不浅,但方鸿渐偏偏没看上她,可能是因为苏小姐上大学期间高傲的形象给方鸿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了吧。如今流了几年洋,年龄也渐渐大了,苏小姐的高傲神态也收敛了许多,但是她却不可能第二次拥有产生第一印象的机会,方鸿渐不接受他也在所难免了。虽说方鸿渐心里面不喜欢孙小姐,但他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跟苏小姐玩起了暧昧,落了个以悲剧结尾的下场,真是可叹、可惜。

唐晓芙 是方鸿渐见第一面就喜欢上的女人,她聪明、活泼、善解人意,自然博得了方同志的好感。同时,唐晓芙又是苏小姐的表妹,既然你方鸿渐敢拒绝我苏文纨,我也就敢拆散你们,最终他跟唐晓芙也就没能走到一起,但我相信,方鸿渐跟唐晓芙相恋的时候,他们是快乐、幸福的。只可惜这样一个美好的恋情让苏文纨给破坏掉了,苏文纨这么富有心计,方鸿渐看不上她也就很容易令我们接受了,同时也只能说是方鸿渐的造化不行,没有这样一个福分!

孙柔嘉是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同事,并且最后是同她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就要关系到婚姻方面的问题了,留在后面说吧!

另外,还有人介绍张小姐和刘小姐给方鸿渐认识,也算是方鸿渐经历过的女人,但他们都不是方鸿渐所中意的,这里就不叙述啦!

二,方鸿渐的教书事业

当方鸿渐跟唐晓芙的恋情结束后,他对恋爱也就心灰意冷了,就着手于他的事业。他就跟

着以前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一起来到了三闾大学教书,因为在赵辛楣看来他跟方鸿渐一样,都是爱情的失意者,应该互帮互助。就这样,他带着一丝遗憾跳出了“爱情”这座围城,踏进了“事业”这座围城,殊不知,这座围城对他来说也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

如果说整本书是对现实的描写,那三闾大学更是活生生现实的翻版,这里面充满着各色各样的人物,充斥着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政治派别…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你也不可能交到知心的朋友,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哪日被别人抓到把柄…

方鸿渐来到这后,得知原来有“克莱登大学”学位的不止他一人时,他自身的罪恶感也一下子减轻了不少。想当初他那位亲爱的唐小姐拿买文凭的事向他质问后,他就不肯再去想自己跟爱尔兰人那一番交涉了,他牢记着要忘掉这件事,每逢有想起它的趋势时,他都会马上转移思路。可如今这个“克莱登”出现了,他也没去转移思路,他以后再不用怕了,现在有人跟他作伴了,虽然他们不是合谋,可是良心上的指责着实减轻了不少。同时,他又觉得自己不够老成,撒了谎还要讲良心,讲什么良心嘛,就应该跟那位同事学学,学学他的“处変不惊”…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他就知道这里绝对是一个是非之地。

果然,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里面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真是太多啦,不过幸亏他有赵辛楣这个朋友。他的这位朋友不管是在来学校的路上,教书过程中,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都给了他很大帮助,他的许多事也都跟他这位朋友诉说,这对方鸿渐来说绝对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所以,我想说的是,珍惜身边的朋友吧,他将是你一辈子的财富。即使他拥有这么一个朋友,但还是挡不住其他人的排挤,最终他还是离开了这所学校。三,方鸿渐的婚姻

最终,方鸿渐和他三闾大学的一个同事孙柔嘉(前面已提到过)接了婚,方鸿渐也就随即踏入了婚姻这座围城。他一开始没料到婚姻这座围城会更可怕,等他确实经历了之后才明白“待在婚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待在里面的人想逃出去”的道理。

其实,婚姻这个事不是两个人的事,它牵扯到的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些就匆匆结婚了,等后来发现问题了,可一切都晚了。孙柔嘉鄙视方鸿渐家庭的迂腐,方鸿渐嘲笑孙柔嘉家庭的势力,并且程度越积越深,最后竟成了互相攻击的理由,并开始为这些问题吵架,而且越吵越凶,最后婚姻破裂也就在所难免啦。

不过,孙柔嘉这个妻子心胸不够开阔,爱斤斤计较,不喜欢方鸿渐的亲戚、朋友,单单让方鸿渐融入到她的亲戚中去,这着实不好。我想这也是他们婚姻失败的一些原因吧!

方鸿渐没能在“生活”这座围城中游刃有余的跳来跳去,确实是不幸的、可悲的,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生活对我们充满了讥笑和嘲讽,就像钱老先生在书的最后说: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当、当、当…响个不停,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蹄笑。

生活是座大围城,里面又充满了许许多多小的围城,为了使我们不在大围城里迷失自己,在我们进入里面的小围城之前,一定得慎重考虑,万不能随随便便就走进去,否则,生活会更嘲讽我们。

第五篇: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引言

在欧美文学史上,出现动物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他们所传达的内容却并非一致,不同的时代,动物形象所传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为何会出现动物形象,为什么历经了几千年,动物题材的小说仍具有不可小视的魅力呢?我们将以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例,追溯动物形象出现的始源,探求动物形象在欧洲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从古希腊神话、伊索寓言、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方面加以研究,来浅析一下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魅力所在。通过对不同文学时代背景下的动物形象的解析,我们以此为参考,来探寻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所阐释的特殊含义,及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在欧洲文学史中各具魅力的动物形象

以天赋的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著称的古希腊人,创造了迄今为止仍令世人感叹的希腊神话。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大多具有神的性质。比如,在阿卡狄亚的目卡翁山,当地人崇拜的宙斯,其形象是一位接受人祭的又有降雨功能的狼神,阿卡狄亚人崇拜的谷物女神德墨忒耳,其形象为马头女神,雅典娜的形象与蛇有关,赫拉是阿尔哥斯当地的母牛神,[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希腊神话尽管动物形象颇多,但他们都是神的变形,都具有神的性质。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往往客观的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蕴含的道理。《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采用绝妙的讽刺笔法,揭漏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2]《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讽刺人类缺点,像《蚯蚓和狐狸》嘲笑吹牛皮说大话,《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闪露着哲理性的光芒,这正是《伊索寓言》的魅力所在———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到了中世纪,文学的代表则以《圣经》为主,《圣经》是西方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发行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在《圣经》中的动物形象大多通过圣经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例如在《羚羊与殃鸡》中,殃鸡的形象为万能的上帝。殃鸡有能力治病救人,也有能力致人于死地,就像圣经中的上帝一样,他能创世纪用泥土捏造出人类,也能用一场洪水淹没他所创造的万物众生。而殃鸡创造“殃鸡人”的场所“天塘”,同圣经中的“天堂”谐音,从而强化了殃鸡上帝的角色。[3]《圣经》中的动物形象具有指喻功能,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形象,映射人间生活。

而后的古典主义文学,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古典主义文学具有主张民族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贤明”君主的特征,古典主义文学作家对于国内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深恶痛绝,通过文学作品讽刺社会、揭露贵族丑恶罪行,便成为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政治性最为明显的特征。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诗歌的意象表现得极其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意象是“鸟雀”,浪漫主义诗人采用“鸟雀”意象,来展示人与自然心意相通的和谐。浪漫主义之所以多用鸟类为题材,是为了表现其对自由浪漫的向往。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动物小说,比如说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海狼》,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着重强调的是那种富有抗争的精神,适者生存的道理。现实主义文学以理性为出发点,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重生活的发现,重有形的物质世界,这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主要功能与魅力所在。

现代主义文学相对而言,则是以人本主义和生命哲学为基础,因此,便要用直觉去把握。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是在前几个文学流派的基础上的演变,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大多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尤金•奥尼尔《毛猿》,在强调自我意识之时,使客体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而主体无力控制客体、控制生活,是生活控制了人,主体由中心走向边缘,因此孤独与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但迷失的自我仍怀着不灭的希望苦苦地寻求。

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动物异化形象的背景分析

现代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由于受当时社会的种种的因素的影响,人们不能直抒己见,便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学作品抒发出来,动物便成为人们主要的工具。作家通过文学作品、通过动物形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4]基于这样的背景,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具体文本分析

下面我们主要借助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三部作品为例,来浅析一下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的独有魅力,首先我们看一些美洲文坛。

在美洲文坛里,我们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毛猿》为例,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最重要代表,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大师。他与莎士比亚、肖伯纳并称为英语戏剧界的三大剧作家,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毛猿》是奥尼尔的代表作,《毛猿》完成于1921年12月,当时的美国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但人类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明显的成为物质财富的牺牲品,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将人机器化、动物化、程序化,劳动者已经完全异化为动物,劳动者的精神已经完全被粉碎,劳动者的尊严也荡然无存。《毛猿》的主题就是探索人类的归属问题,主人公扬克是油轮的司炉工人,自认是超人,自信是这艘油轮的驱动力,但社会迫使他陷入困境,自信心不断受到打击,被绅士小姐们视为怪物,资本家的女儿米尔德里德,也把他看作毛猿,然后他就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归宿,他到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去,主张用暴力清除资本家的财产,产联的干部怕他搞无政府主义的恐怖手段,不敢吸收他入会,把他撵了出去。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是他的归属所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到了动物园,看见大猩猩,认为大猩猩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并像猩猩倾诉心中的不平,打开笼门放猩猩出来,而猩猩出来拥抱了他,但问题是猩猩的力气太大,竟然把扬克给夹死了。他最后说:“先生们、太太们,瞧瞧这个独一无二的地道的野毛猿吧。”[5]而猩猩对他的话茫然无知,把扬克扔进了笼子又关上了笼门,就这样,扬克最后在动物园的猩猩笼子里找到了自己归宿!

剧本表明,在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像扬克这样的工人,只能忍受非人的待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会遭到更加悲惨的结局。人类的悲剧的根源往往在于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并拒绝正视现实,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下,人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态心理,人心充满了各种可怕的冲动和不可预知的下意识,在这个人类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控制自己的时代里,反而越发的不能控制自己了。[6]扬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当他生活在自己的幻觉中的时候,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强者,是世界的主人,而且这种幻觉也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得他在平时都显得生机勃勃,并滋生出一种盲目而偏执的自信,这也就是扬克孤独的根源之所在,面对米尔德里德的惊呼,扬克的自信心受到了挑战,他开始寻找答案,但是他又始终不愿意接受现实提供的答案,仍然坚信我就是力量,我就是一切,直到最后,他虽然想退回到动物的层面上,将自己认同为猩猩的同类,也仍然想落得一个好汉的结局。自信地要与猩猩握手,结果颈断骨折,然而即使在这一刻,扬克的自信心仍然没有完全丧失,而是告诫自己,“死也要在战斗中死去”,这种偏执的自信,使得他一步步走向死亡。奥尼尔说:“扬克不能前进,于是只有后退,这就是他与大猩猩握手的意义,不过他同样不能后退以求得归宿,因为猩猩杀死了他。”扬克的孤独不仅在于没有亲人挚友,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灵魂的孤独,是完全丧失了信仰和信心、没有归宿的那种孤独。扬克是生活在困境中不知所措的现代人的代表,他不合时宜,没有目标也没有归属,就如同一个在陌生的土地上的匆匆过客。在奥尼尔看来,现代人的这种悲剧不可避免,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社会主义也无法解决,剩下的就只有死亡!这种困惑,这种迷惘,这种不可避免的偏执自信,但又得不到周围环境认同的、这种没有归属感的、最后死于自己寻找的知音的悲哀,正在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毛猿》就是一部由于人在社会中被异化,以“寻找自我”为主题的剧作,使人们体会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失去精神归属的人们痛苦而扭曲的心灵,无可奈何的扬克,只好自我异化为毛猿,借动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无奈。扬克象征着不断进取的人类精神,他是全剧的核心人物。邮轮、警狱、动物园的铁笼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扬克辗转奋斗于其中。他由自信到迷惘,由迷惘到抗争直至绝望与死亡。他的抗争先是在邮轮,继而在监狱,最后死于关猩猩的铁笼。全剧借这一基本情节隐喻了人类为摆脱苦难,寻找自身位置与价值,探索人生归属的过程,象征性地表现了现代人难以摆脱异己力量的悲剧命运。

接下来我们看看欧洲文坛。

在欧洲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然而,一天早晨醒来,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小说由此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格里高尔失业在家,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只能爬来爬去,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7]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他死后,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此时,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格里高尔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将主人公转化成动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动物。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异化,《变形记》之所以在欧洲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第一次深刻的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将人在一夜之间异化成动物,是因为他深刻的剖析了人类的死穴,紧紧的抓住了社会现象的本质。20世纪以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日趋白热化,然后正是在这种狭隘的空间里,过细的社会分工,高轻度、高重复的工作,又使许多劳动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溃。由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构成的“物”逐渐操纵了“人”,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使“人”也最终变成了“物”,或者说使人最终异化成物性。从生理上看,人变成甲虫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社会里,人的原始概念早已被工业化的机器轰鸣声淹没。人们生疏了对自由的追求、对他人的呵护、对生命的反省、对精神信仰的执着,一旦失去了谋生的技能、资本和机会,就无异于一只甲虫。作者卡夫卡通过小说把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用象征手法升华为生活的哲理,把这种常见的现象典型化,鞭辟入里的揭露了个体人被物化了人性后的可悲。没有永恒的人性,只有永恒的利益。《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性的陌生化技巧,作者想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可谓一针见血。从社会学角度看,《变形记》揭示的是异化的社会现实,人变成甲虫自然是异化,但更可怕的更深层的异化是由此发生的家庭关系以及其它各种社会关系的畸变。

在欧洲文坛,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又一代表人物是罗马的尤金·尤涅斯库,他的小说《犀牛》写的是一个人变兽的怪诞过程。《犀牛》的剧情发生在法国外省的一个小城,在一座小城里,人们过着平庸无聊的生活,突然一头犀牛闯入,它不但搅乱了这里的一切,而且竟引起了一场变异的灾难:全城的居民一个个陆续都变成了犀牛,并趋之若鹜,以变为美,成为个人意志无法阻挡的大潮。只有平凡的校对员贝兰吉持着不肯变,要求他的女友苔丝和他一起繁衍后代,以“拯救人类”。但苔丝搞不清究竟是“变”有理还是“不变”有理,究竟是“犀牛”该被拯救,还是自己该被拯救,因而最终离他而去。孤独的贝兰吉陷入了极大地困惑,他开始感到“自己很丑”而“犀牛很美”,开始为自己未能和大家一起变异而后悔不已。他最后发出的“决不投降”的誓言,只不过是自觉无法变异后的无奈。这出戏,既以极端的夸张渲染了“恶”的膨胀、“恶”的无孔不入,又尖锐地指出了“唯一值得重视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犀牛”,[8]形象地揭示出这种群体盲目的从众心理的可怕与可悲。

《犀牛》给我们展现了人变兽的恐怖图景,对变异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表现,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人变成了兽,全城的人在一天之内几乎全变成了犀牛,从表面上看,这是极其荒诞的。然而,透过这荒诞的外形,我们看到的却又是极端的真实。《犀牛》把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由此,我们发现,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区别于其它时期动物形象的根源在于,他深刻的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孤独感与陌生感,紧紧抓住社会现象的本质,透视资本主义社会利益至上的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的孤独、彷徨;它还阐释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处于黑暗现实中痛苦生存的人类,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又无力更改,人们处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于是人们便将对社会的不满跃然纸上,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此外,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区别于其它时期动物形象的又一因素在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自身具体形象感知外部世界。他们拥有对社会、对客体认识的绝对自信,认为社会是可以和能够被认识和预见的。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历史进程,也关注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这种外显的写作状态使社会现实及人物事件变得透明化、易于把握。现实主义典型的创作方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客体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而易于把握。现代主义的题旨则由社会层面进入哲学层面,开始由有形而下的物质世界找寻转向有形向上的精神世界探索。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具有三种模仿方式: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模仿,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子去模仿,按照人们心目中的想象的样子去模仿。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便如第三种,是闭上眼睛看到了影子中的世界,它是按照生活的理想化原则去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它意在传达超越生活本身的、作者主观感受世界中的现实。[9]超越现实主义对于客体规定性的把握,反而更真实地切近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本身状态,因而具有更强烈的内在关照性。现代主义文学虽不苛求故事情节的明晰、人物环境的具体典型、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性,但求哲理的丰富和寓意的深邃。他们的作品以似是而非的状态,平淡中透露奇特,拙朴中显露深沉,对于社会人生的把握更深入、更接近真实。

学界一般认为,异化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所谓“异化”就是事物离开或丧失了自己的本质,走向其反面;从人类方面说,人被“异化”了就是人丧失了人的本性或天性,人因此由人变成了非人。[10]动物的异化多数是由环境造成的,而且动物的异化是极其缓慢的过程;动物的异化有时也是“进化”。人的异化其根源主要是来自社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异化者由于受到某种社会因素的刺激,而显示出与他人或常人的严重的相异之处;这时,他们便表现出异化倾向。在现代主义作家笔下,这种“异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个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本来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异化了的人表现出全面反对社会的倾向;他们往往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以局外人、流亡者的身份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攻击。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这是社会对人的异化。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在深层意义上都是与人相对立的力量的象征,它们像一个强大而又无形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并以不容辩驳的野蛮而强大的力量挫伤人的意志,扭曲人的人格,扼杀人的生机,最后把人逼上绝路,造成人的彻底毁灭。

作为一个人,面对社会强大的异己力量,他们都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人的自我,而异化为一个非人。《变形记》以甲虫突变的视觉形象让我们震撼于社会异化力量的强大。这股社会异化力量的具体组成成分,或者说根源在哪里,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但它明确地告诉我们,格里高尔之所以接受这份累人的差事,拼命工作并忍受老板的侮辱,是因为父亲破了产,他要满足妹妹上音乐学院的愿望并让全家重新过上幸福生活。由此可见,劳动、责任、法律、自由、权利、尊严、义务、欲望、生存及其它诸多莫名的外物,一方面像结实的绳索结成的网,死死地捆住了格里高尔,使他不能动弹,艰于呼吸,失去人的自由权利和自然状态,喘息着走向死亡;另一方面,这些外物又像一根无形的皮鞭,驱赶着格里高

[11]尔进行着超极限、无休止的劳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拼命挣扎反抗,也是徒劳的,而这正是卡夫卡要为我们指明的人的生活状态,格里高尔正是在这张网中,正是在这根皮鞭的驱赶逼迫下,可怜而悲惨地异化成了甲虫,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被异化了的人往往表现出极端冷漠、残酷、自我中心等倾向。他们认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人与人之间根本不能理解或沟通,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萨特)。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哲学认为,人是受欲望驱使的,生命的本能是利己的,这就从人性的本质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关系,卡夫卡认识并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丧失同原有的行为准则后,完全根据与他人的利害关系来调整自己行为的现象,展现出一幅幅人与人之间冷漠甚至充满敌意的可怕画面。

在人异化的社会里,人与人的任何关系都不可能不发生异化。人们丧失了利益的一致性,唯利是图,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人与人的关系物化了,在这种非人关系的控制和支配下,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本来的友善互助关系,轻则疏远冷漠、互不理解,重则视为仇敌,人与人相对时只感到陌生、孤独和不信任。人与人的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家庭中,父子关系即是典型的例子,现代家庭的主要标志是父权。强悍、甚至蛮横的父亲是卡夫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典型形象。父权是卡夫卡的人物来到世上后所面对的一个异己力量,父亲的绝对权威与儿子的惟命是从形成力量的对比。父子关系如此,夫妇关系也同父子关系一样毫无平等可言。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母亲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力维护丈夫的权威。她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唯唯诺诺,唯夫是从,在家庭中处于丈夫附庸的地位。夫妻关系在卡夫卡所描写的婚姻中几乎可以说是清一色的夫尊妻卑。为了维护男权主义,妇女长期以来被迫处于愚昧和压制状态,种种有形和无形的束缚,使妇女固有的人性和力量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她们常常被异化为男人的附庸,捧挤出社会之外。[12]此外,《变形记》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问冷酷无情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大自然,也包括物质世界。浪漫主义诗人是热情歌颂大自然的,他们视自然为人类的同胞,而现代主义作家则对自然和物质界持敌视态度。现代主义作家多数认为人类与物质世界是对立的。人造了机器,机器却会毁灭人类;人造了武器,武器却给人类带来灾难。

四是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人在他人与社会压抑下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现代主义作家怀疑自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由于物质的丰富,人在物质世界面前越来越显得渺小,所以,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成了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13]《变形记》通过描写格里高尔的人格分裂来表现人的自我异化。格里高尔讨厌这折磨人的职业,他讨厌傲慢的老板,但为了养家糊口,保住这个职位,不敢对老板说一句不满的话,甚至在他变形后,秘书主任找他上班时,他还极力讨好他。异化劳动和生活的重压造成了格里高尔人格的分裂、人性的扭曲、人的自我异化,造成了与自己本质的疏远和自身统一性的瓦解等。在失去了个性、自由和独立自主性之后,他像木偶或机器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在自我否定中感到人格上的凌辱和摧残。由于看不到出路,他时时感到苦闷、孤独、彷徨、焦虑、绝望,格里高尔后来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正是这种人格分裂的结果,使他变形后终于完成了灵与肉的彻底分裂。透过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化世界,我们从反面窥到了实现另一个世界的必要性,也使我们从这种非人的状态中激起对人性彻底解放和充分展开的强烈愿望。

对异化主题的表现,并不是现代主义或荒诞派戏剧最突出的贡献。他们最大贡献在于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将这一主题极端地表现出来。同样表现社会问题,十八、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们强调的是用真实的方式,自然主义作家则是把文学真实推到了自然科学的真实的程度。当我们解读尤涅斯库的作品时常常会问:人为什么会变成动物?人为什么会变成犀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都变成了犀牛?为什么是一下子全变成了犀牛而不是按自然界的进化原则缓慢地“演变”?

人再变,都不会变成兽;人再异化,也不至于变成犀牛。但在尤涅斯库看来,只能通过这种巨变,才能把人性的变异生动地图解出来。

变形必然会给人以荒诞的感觉,然而透过这种荒诞我们却又能窥见可怕的真实。安德斯在谈到卡夫卡的创作时认为,像卡夫卡那种对现实作极端变形处理的手法,似乎违背了真实,但是他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对真实的更精确的感知,并认为,“这样的实验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到现实的深处”。[14]马克思也在他的著作里谈到过异化问题,但那是哲学家在用思辨的语言讨论异化,而文学必须采用形象语言。既然我们说异化就是人性的位移,就是人丧失了他作为人的某种属性,而成了非人;那么,作家们在作品中把人变成兽或者虫便是很自然的一种处理方式。

此外,尤涅斯库在《犀牛》中不仅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异化问题,同时还提出一个更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当所有的人都异化了的时候,没有异化的人是不是一个异者?当所有的人都还是人的时候,当一些人变成了犀牛,大多数人还是人的时候,变成犀牛是不自然的,是异化;可是,当几乎所有的人都沦为犀牛,究竟是做人显得自然呢,还是做兽显得更自然呢。《犀牛》中的人物狄达尔说:“还有什么比一头犀牛更为自然呢。”这似乎表明,当所有的人都异化了的时候,拒绝异化本身也是异化。

总之,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人的群体关系化,个人从家长化的专制及等级制中摆脱出来,却付出了放弃群体联系这个代价。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从而变成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基于利益关系。这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他人成为自己地狱的社会。面对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们不仅怀疑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而且萌生了反抗情绪,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产生动摇,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以理性原则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对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体系产生了怀疑。人们在人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看到了人的不完美,人的本性并不是总是趣善,同时也是趋恶的。人们从文化哲理的层次上看,给人带来苦难的现实环境本身也是人自己造成的;人本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原因正在于人本身。[15]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的心灵悲观主义情绪和危机意识也由此产生。因此,一种更深重的恐惧、焦虑、痛苦甚至绝望的悲观主义情绪,吞没了西方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是必然的。

结语 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给人们提供了关于动物、关于人与动物关系方面的许多思考。这种动物形象有两个显要特征:一是动物不在本体的意义上被审视,作家的思考并不聚焦于动物自身,作者主要也不是关注动物与人的真实关系;二是动物的形态特征为典型的兽形人格,形象虽仍以动物的外形外观出现,但物种的内在规定性被根本冲破;作家塑造它们时,不受事物客观形态的束缚,夸张、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无所拘限。[16]作者通过描写动物的一举一动,表面上看来是描写动物的遭遇,实则是通过动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及对社会的不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他们强调以反思的方法来寻找主体价值,找回迷失中的自我,他们用更独特的目光向人的前途张望。因此孤独与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但迷失的自我仍怀着不灭的希望苦苦地寻求。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优秀的动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为探索人的心灵、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动物小说的魅力是永存的!

注释:

[1]魏庆征译.世界古代神话[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8.[2]伊索.伊索寓言[M].北京:世纪图书出版社.2009:142.[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殃鸡[M].韦清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2.[4]陈焜.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1:178.[5]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6.[6]熊沐清.孤独、绝望的现代人——论奥尼尔毛猿的主题[M].四川:四川外语出版社.1995:73.[7]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84.[8]尤金﹒尤奈斯库(萧曼译).犀牛[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69.[9]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2.[10]黄晋凯.变异的悲喜剧[J].外国文学评论.2005(3):16.[11]袁嘉.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J].外国文学评论.2008(2):49.[12]叶廷芳.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色[J].文艺研究.1982(1):71.[13]张沁文.荒原上的城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89.[14]索绍武.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变形记的艺术特色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0(3):37.[15]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75.[16]朱宝荣.20世纪欧美小说动物形象新变[J].文学评论.2003(2):95.参考文献:

1.黄晋凯.变异的悲喜剧[J].外国文学评论.2005(3).2.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3.叶廷芳.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色[J].文艺研究.1982(1).4.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5.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6.魏庆征译.世界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殃鸡[M].韦清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8.袁嘉.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J].外国文学评论.2008(2).9.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10.陈焜.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1.11.熊沐清.孤独、绝望的现代人——论奥尼尔毛猿的主题[M].四川:四川外语出版社.1995.12.张沁文.荒原上的城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3.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吴岳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4.朱宝荣.20世纪欧美小说动物形象新变[J].文学评论.2003(2).15.尤金·尤奈斯库(萧曼译).犀牛[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6.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7.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谈创作羚羊与殃鸡[J].外国文学动态.2006(2).18.索绍武.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变形记的艺术特色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0(3).19.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20.程娟.毛猿的悲剧意识[J].文学语言学研究(8 月号上旬刊).2007(1).21.何铿.人的归属和人的悲剧[J].鹭江大学学报.1995(3).22.维克多·弗兰克.人类对意义的追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关于欧美著名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优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欧美著名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优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及作家简介 [最终定稿]

    第一周 《小布头奇遇记》 这是孙幼军写的一部长篇童话。这部童话叙述布娃娃小布头的奇遇,借此说明两点意思,一是怎样才是真正的勇敢,二是为什么要爱惜粮食。 小布头是幼儿园......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上一个世纪的某一个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中原的宁静。 根据那次战争,有一些人写下了一本本红色革命文学作品,当然我也看过。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文学作品600字读后感(大全)

    文学作品600字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

    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

    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近段时间一直在拧一些乱乱的文字,看得乱流突袭,开始发觉在生活中讲话都失去语感。于是产生了懒惰情绪,不愿意再在艰涩晦深的问题中继续停留,转而回身读一些......

    文学作品《昆虫记》读后感

    文学作品《昆虫记》读后感 文学作品《昆虫记》读后感1 我利用暑假的时间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为我们形象而生动的描绘了昆虫的奇妙世界,看完了才真正了解了他们,涨了不少见......

    俄罗斯文学作品读后感

    读《驿站长》有感 学院:文学院教学号:12120153 姓名:呼延思雯读《驿站长》有感 记得老师讲到普希金的时候,首先便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短篇小说——《驿站长》,应该说我是怀着极大的......

    儿童文学作品读后感

    儿童文学作品读后感我读了冰心的作品以后,有很多的感受,儿童文学作品读后感。冰心是中国人民友好的使者,为世界和平、友谊进行国际交往,在出差归来的途中,给祖中的小读者寄回了21......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

    读完《伊索寓言》,让我自然地想起《古希腊神话与传说》这本同民族的著作,两者都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其进行比较,发现《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介绍的主要是关于神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