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
后续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推进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家司法考试在我市实施以来,部分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充实到法院、检察院、律师、公证等法律行业,缓解了法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为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而且为全面提升法律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司法考试制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数量持续增加,但社会仍然缺乏大量的法律人才,而与此同时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却无法从事法律职业的情况。在严谨考试程序的同时,如何加强后续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现有职业状况
我市从2002年开始组织本地区国家司法考试,至2014年12年间,报名人数3293人,参考人数2934人,通过考试人数461人(A证:128人,B证:10人,C证:323),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461人中,各级法院任命法官是84 人,各级检察院任命检察官是 66人,批准律师执业人数为75人,批准公证员执业人数为26人,2014年新申请实习律师9人,新申请执业律师9人。
根据我市每年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的备案情况及2014年在制作考生电子档案的过程中进行电话随访的情况来看,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的职业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司法机关或者律师事务所等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约占50%,他们大多在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前就已在这些单位工作,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公务员招考或者应聘进入这些单位的;二是具有固定工作但不从事法律专业的人员,约占15%,他们基本上没有改变工作的想法,大多是法律爱好者,或准备兼职,或准备退休后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三是愿意从事法律工作,但因为多种原因没有从事且无固定工作的人员,约占35%,他们大多是在公务员考试中失利、或者缺乏经验、法律实践能力较差等导致就业失败。这些仅仅是不完全的统计,还有因多种原因而未能及时备案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
二、目前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使用机制不畅,导致了法律专业部门人才储备不足与胸怀法律梦想的人难以从事法律职业的矛盾。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没有通过公务员考试,或缺乏实践经验。由于国家 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比较低,而之后一系列层层遴选的考试,让最终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数变得更少。取消部门考试或降低部门考试难度,让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直接从事法律职业,成为大多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心声。当然国家司法考试遴选标准与法律职业的实践需要之间的差距也十分值得关注。国家司法考试如何能确保通过考试者的法律职业前景,如何严格自身的考试制度、要求、程序,如何发挥国家司法考试为社会遴选法律人才的作用都成为一系列急需探讨的问题。
(二)对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管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没能起到提升职业能力、发挥社会法律效益的作用。现阶段,国家司法考试的网上报名、现场确认、组织考试、公布分数、申领资格等一系列程序环环相扣、秩序井然,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结束后,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除了每年第一季度进行简单的纸质备案之外,基本没有诸如对法律职业资格人员进行后期培训,强化职业素养,使其符合法律职业的需求等其他的后续管理。并且由于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自身的原因和备案制度的不完善,很多人不进行及时备案,导致数据无法反映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真实现状。后续管理的现状与考试程序的严谨相比,让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自然产生了一种只要拿了证书就万事大吉的想法。而后续管理的缺乏使得数量年年增加的法律职业 资格证书持有人如同一盘散沙、各自奋斗事业,不仅没有全面发挥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法律专长,更没有发挥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社会法律效益。特别是有些拥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长达10年不从事法律职业,对于新法律法规缺乏系统学习和培训,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技能需求。
三、完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后续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具有及时性、可操作性、可参考性的备案制度
对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进行备案管理,是组织实施国家司法考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合理的备案可以对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整体情况、整体数量、就业情况及职业变更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用人部门选好用好人才提供依据。但现在的备案情况却未能达到当初设想:一是不方便统计,纸质备案不仅不利于全局情况的统计,也不利于观察个人变更的局部情况;二是不方便查询,只以年度为排列依据,且每年度是随到随备,只能逐个查点;三是不方便保管,手写版的纸质文档让保存年限和辨识度降低;四是不方便流动,法律人才特别是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才变更备案地点时手续不简便。另外现实情况下备案与未备案并不影响其从事法律职业,因此 很多人都未能及时备案。
解决这些问题,一要改革备案制度,让备案成为必需,备案者与未备案者在从事法律职业时要有区别,让备案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未备案者视情节给予处罚;二要尽快建立起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人才信息库,并实行网络化管理,便于统计、查询、保管和流动。2014年我们将2002年至2014年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的461名考生档案制作成电子档案,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电话随访,对考生的档案信息进行了更正、补充,对就业情况、职业变更情况进行动态掌握,及时全面了解有关信息,为建立人才信息库奠定了基础。在具体操作中,还可以考虑让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自己参与到信息变更中来,特别是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项目的填写,确保信息备案及时、系统操作简单、情况数据具有参考性。
(二)建立可以直接进入司法机关或律师事务所的培训研修制度
通过培训研修,既减少了层层叠叠各个机构组织的考试,又增加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职业能力。培训可按不同时段和法律职业类别分为常规培训研修和短期培训研修。短期培训研修可以选择在类似领取法律职业资格证这样的时间段里,进行如备案培训、从事法律职业的入门培训等;常规培训研修可以选择在每年度固定的日期,进行年度法律 知识更新、实践经验交流等。通过这些培训研修,增加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知识储备,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也为国家司法考试的考试标准提供参考数据。
(三)争取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法律职业人才就业 为了发挥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法律专长,有效发挥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社会法律效益,应积极促进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就业,尤其是在法律职业领域就业。
在这方面我们也准备进行积极的探索。今年,我们准备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就地就业,促使法律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一是解决法院、检察院在职人员任职困难;二是对于通过公务员考试笔试但面试未通过的人员,协调进入政法系统事业编制;三是对于想进入律师业或公证业的人员,我们可指派其进入我市律师事务所及公证处;四是基层法律服务所可通过给予事业编制的优惠政策吸引法律人才到基层服务;五是对于愿意从事法律援助专职律师的人员,可解决事业编制;六是协调律师协会,指派人员到有用人需求的企业担任法律顾问
(四)建立发挥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法律专长的网络平台
今后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数量将继续增加,如何合 理化使用这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网络平台,利用司法行政系统固有网站,发挥其法律专长。一可为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二可为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发布用人信息提供平台;三可为司法行政系统管理单位发布备案、培训信息提供平台;四可成立公益性社团,为社会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既可向人们群众宣传学法用法,又可提高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素质和成就感,也树立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的良好形象。
Xx市司法局考务科
第二篇:论当前银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
论当前银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
2014年03月19日
B05 :前沿观察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涂龙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一段文字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对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不断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完善银行业监管,作为监管基石和第一道关口的银行业准入监管尤为重要。
中国银行业准入监管现状概览
银行业准入监管,是指通过对银行机构进入市场、经营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依法进行审查和批准,将那些有可能对存款人、投资人利益或银行业健康运行造成危害的机构和业务排除在外,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在整个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银行业资产占目前中国全部金融资产的92%,证券保险业占比仅为8%; 在企业融资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仍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重仅为12.5%。因此,在金融市场准入监管体系中,银行业准入监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银行业准入监管的作用在于:防止过度竞争,维护银行特许权价值; 抑制逆向选择,规避道德风险; 促使银行审慎经营,防止过度冒险行为。简言之,准入监管是确保银行体系安全、维护金融稳定的第一道关口。
在金融全球化和跨国监管合作的原则下,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BCBS)等国际组织及其所倡导的原则,对各国的银行业监管工作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中国“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下,中国人民银行从宏观调控角度和市场层面,履行银行业准入监管的部分领导职责,包括完善金融机构运行规则,依法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进行信贷规模管控,监管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中国银监会从执行角度,承担银行业准入监管的具体职责,包括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等。
关于准入监管的具体内容,根据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指南》,准入包括三个方面: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机构准入,是指依据法定标准,批准金融机构的法人或其分支机构的设立。业务准入,是指按照审慎性标准,批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开办新的业务品种。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是指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的核准和认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的准入监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机构准入坚持风险为本,同时注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是业务准入坚持审慎原则,同时注重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转型; 三是人员准入坚持高级管理人员和股东准入与培育良好的审慎文化相结合; 四是坚持按照审慎和效率相结合原则,优化准入审批流程,提高效率。据统计,2011年全年,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办理各类行政许可事项6.8万件。其中,涉及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核事项3.1万件,业务审核事项0.93万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核事项2.8万件,对保持中国银行体系合规稳健运营,维护金融安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当前热点金融问题看银行业准入监管的不足
(一)当前中国热点金融问题一是“影子银行”超常规发展。按照银监会定义,“影子银行”是“监管不足、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和套利行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融资类业务”,而学界则将银行表外信贷业务及具备融资功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业务均视为影子银行,包括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银行理财业务,以及信托融资、券商资管业务、小额贷款公司、租赁、典当、民间借贷等。瑞银近期的分析报告称,中国目前“影子银行”规模大概有24万亿元,相当于中国半年的GDP。巨额资金绕过监管体外运行,势必存在巨大的不可控性; 影子银行的蓄水池功能将大大影响货币政策效果,成为宏观调控的掣肘; 影子银行的存在,将大量逐利性极高的短期信用引入需要长期信用支持的实体经济,加剧金融体系期限和结构的错配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影子银行业务大多具有高杠杆性和不透明性,属于表外、场外、机构外的业务,给统计和监管造成了极高难度; 部分影子银行还兼有地下钱庄和洗钱性质。
二是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自2009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以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例,2009年末至2011年末,理财产品未到期余额分别为530亿元、971亿元和2228亿元,几乎每年均是翻番式增长,并呈加速发展态势,至2012年三季度末已经超过4200亿元,发行规模更是超过3万亿。在规模天量增长的同时,理财业务的收益贡献却保持个位数水平,甚至呈下降态势。目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信托类和“资金池”合计占到60%以上,前者是银行利用信托绕开贷款规模,后者本质上是利用期限错配、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其风险不言而喻。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行、券商、公募基金、VC/PE等)发行理财产品的主要代销渠道。此前华夏银行员工私自销售产品事件、工商银行山西振富集团30亿的信托计划事件都已集中暴露出银行在代销业务中的潜在风险。
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已接近5000万家,占企业总数98%以上,对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度是85%,税收贡献率约为50%,但目前能通过银行渠道获得融资的中小企业不到10%,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更是微乎其微。据温州金融办调查数据,占温州企业总数99.5%的小微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融资的比重也仅有23.8%,自有资金、民间借贷及互保联保超过70%。这不仅导致企业因缺乏资金无法壮大,更重要的是民间借贷和互保联保极易引发风险蔓延,加剧企业经营风险。
四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累积。2010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问题浮出水面,成为外资机构做空中国银行股、做空中国经济的一大借口。经过银监会多轮排查整改,截至2012年9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余额仍有9.25万亿元,其中三分之一将在未来三年内到期。而2011年全年中国财政收入约10.37万亿元,其中中央5.13万亿元,地方5.24万亿元,亦即地方政府负债率接近176%,超过国际警戒水平。即使考虑到财政收入年均25%的增长,仅未来三年内到期的债务本金,也占到地方政府财政年均收入的46%。因此,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当前热点金融问题折射准入监管的不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分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的行业结构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这种不协调性,加上政府主导下市场利率价格体系的扭曲,导致现有银行在承担衔接大量民间资金供求的信用中介作用时,要么处于缺位状态,要么处于幕后地位,影子银行体系由此催生; 同时也导致了银行一方面罔顾风险,将信贷资源大量投向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另一方面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严重不足,偏离了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本质发展方向。
业务准入监管相对金融创新的滞后性,是催生大量表外金融产品并导致风险累积的直接原因。目前,中国监管机构对银行的业务准入监管,基本还是家长制“堵漏”式监管。在市场需求激励下,银行总能通过提供流动性、实现期限转换或提高杠杆率来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花样繁复的“出表”手段虽然一时规避监管,却隐藏着更大的风险。例如,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最初只是利用居民储蓄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绝对收益差,实现无风险套利,是存款人和银行之间的共赢行为。此后由于信贷头寸紧张和企业高涨的融资需求,激励银行发行了较多的信托类理财产品和资金池类理财产品,前者通过繁复的产品设计和回购返售约定绕过监管,后者通过池内资产的期限错配满足到期偿付要求,均潜伏了巨大风险。
人员准入监管相对广泛开展的金融业务的局限性,可能成为若干风险事件的重要导火索。目前银行业人员准入监管,还仅仅局限在董监事及高管人员。但银行大量的产品设计和业务拓展都是由一线业务骨干完成,这种对人员准入的局限性,可能成为某些风险事件的重要导火索。如近日媒体报道的华夏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事件,虽然银行已澄清该产品为员工私自销售的某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计划,但作为员工私售“飞单”造成纠纷并爆发的首个完整案例,此事件仍向银行内部风控和销售管理等环节敲响了警钟。有鉴于此,银行人员准入监管不能仅仅局限于董监事和高管人员,还必须延伸到一线核心业务骨干。
关于加强银行准入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是增加机构准入的多元性,从结构源头上丰富金融产品。首先在机构准入上坚持“扶优限劣”,支持风险低、管理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先发展,把好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在此前提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引导民间资本发展社区类金融服务企业,扩大新型信息科技在金融服务领域的运用,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途径,为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各机构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行业政策设置分支机构,加强对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向中西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倾斜,鼓励设立小企业信贷中心等专门机构,服务小微企业。
二是在业务准入监管上提高前瞻性,增加创新空间,引导合规创新,促成监管与创新的良性互动。要充分考虑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业务的风险承受能力、新业务对传统业务的替代能力及银行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通过监管提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新业务、新产品风险的判别能力; 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深化市场细分,增加非信贷类业务比重,拓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小微企业服务以及资本节约型业务和项目。在此前提下,切实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监管规则,不断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前瞻性,鼓励和推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监管规则的框架内实施业务创新和规范发展,促成监管与创新的良性互动。此外要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完善压力测试和金融机构稳健性现场评估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强化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加强对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的统计监测,为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保驾护航。
三是适度扩大人员准入监管的范围。要继续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做到审慎经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勉尽责,进而促进整个组织形成理性发展、精细管理和合规优先的文化。同时,将人员准入监管向一线核心业务骨干扩展,尤其是分行、支行、基层网点的管理者。通过资格考试、执照发放、从业经历审核、任职报备相结合的方式,使银行一线核心业务骨干的聘用,也处于监管机构的监控之下,贯彻实施银行内部审计和监管机构不定期现场检查制度,对违规人员强化禁止性规定,增加违规成本。
四是在“一行三会”的架构下,加强监管机构联动,发展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和多元化,加大资产证券化试点力度; 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融资工具,发展私募债等融资工具,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进入债券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协调发展。同时,继续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探索构建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体系。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直接融资的健康均衡,加强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应。
第三篇:2015准入制度
贺西煤矿班组长准入制度
班组长是煤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场直接指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离员工最近,知员工最真,组织员工最得力,其素质和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班组建设成效,决定着煤矿各项工作的水平,班组长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是确保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的关键。为此,必须把班组建设切实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对班组长管理实行“三个统一”:统一推行班组长准入制,统一班组长选聘解聘方式,统一实行班组长持证上岗,特建立《煤矿班组长准入制度》。
一、班组长准入条件
严格落实班组长素质准入制度,各单位任用的班组长,应具备以下任职条件:
1、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符合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准入要求。
2、具备中等专业(含高技)及以上文化程度,中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具有本工种3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参加三级以上安全培训机构专业培训和复培,且考试合格取得《班组长安全培训合格证书》。
4、热爱本职工作,关心企业发展,政治素质好,责任意识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5、认真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模范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和规程措施,敢于同“三违”现象作斗争,自觉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6、具备安全精细化管理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相关业务知识、操作技能、质量标准、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及本班组生产工艺流程,熟悉相关专业灾害预防和现场应急措施,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检查、判断和应急应变能力。
7、服从组织领导,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抗灾避灾能力,善于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班组的团结和谐,在职工中享有较高威信。
二、班组长任免流程
班组长选聘程序为:队长提名→安全矿长、分管矿长批准→培训主管部门培训并颁发《班组长安全培训合格证书》→本单位下聘任文件→调度、安监、劳资及班组安全建设管理部门备案。
班组长解聘程序为:队长提出→安全矿长、分管矿长批准→培训主管部门吊销《班组长安全培训合格证书》→本单位下解聘文件→调度、安监、劳资及班组安全建设管理部门备案。
三、班组长职责 班组长应具有以下职责
1、在队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本班的安全、质量和生产等工作,组织班组成员全面完成各项指标。
2、坚持把“安全第一”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工种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岗位安全作业标准和上级制定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切实解决本班组在生产作业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保障安全生产。
3、坚持对本班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准确掌握本班职工的思想、技能、身体状况,经常监督检查本班职工遵章守纪和运用“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操作法的情况,做好对本班职工的安全评估,不断增强本班职工自主保安意识和能力。
4、积极组织班组安全活动,总结本班组的安全工作。做到班前强调检查安全、班中巡查安全、班后讲评安全。把安全情况列为交接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安排生产必须布置安全。
5、以现场管理为重点,优化劳动组织,科学组织生产,坚持正规循环作业,强化质量管理,确保本班工作质量、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6、积极配合安监员和质量验收员做好现场安全班评估和动态监督,坚持隐患排查治理,坚决拒绝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作业,切实维护职工安全权益,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7、充分发挥本班党员、群监网员、青监岗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凝心聚力,提高班组攻艰克难的战斗力。同时落实好“导师带徒”和安全帮教工作,保证本班组健康发展。
8、积极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班组竞赛等活动,组织本班职工参加学习培训,完成培训计划,提高班组职工综合素质。
9、坚持民主管理,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搞好本班内部分配,激发本班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开展谈心、帮教、走访活动,向区队领导及时反映各种情况,切实帮助困难职工。
10、遇到险情时,要做到果断处置,及时报警,安全撤人。发生事故后要立即向区(队)领导和应急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配合事故的救援、调查分析和处理。
四、班组长的权利 班组长应享有八项权利
1、行使本班组安全生产的直接指挥权和管理权。
2、对各工种、工序、岗位安全质量的监督检查权。
3、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有合理调配班组劳力分配权与经济分配奖惩权。
4、有制止“三违”权和对违章、违纪职工处分建议权。
5、对上级领导现场违章指挥,当场抵制权或越级上告权。
6、当作业现场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可能危及工人生命安全并无法及时排除时,班长有停产整顿权;发现重大危险和异常时,有组织职工紧急撤离权。
7、对在安全生产中成绩显著者和制止“三违”、防范事故事迹突出者有建议奖励权。
8、对本班组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维护权。
五、班组长的管理
严格落实班组长随班工作制度。班组长要与班组职工同上同下,加强班中巡回检查,认真做好班后总结,填写好随班工作日志,切实履行好班组长职责。班组长休假离岗期间,区(队)必须安排副班组长以上人员顶岗,并报主管部门备案。正副班组长不得同时轮休或请假。实行班组长动态管理考核制度。各队组要建立班组长管理与考核办法及相关档案,定期对班组长进行动态考核评比,实施优胜劣汰。
六、班组长待遇
1、各队给予班组长不低于本班平均分的1.3倍。
2、矿班组建设管理考核办公室将月度考核年终汇总,并打分排名,按照规定上报矿奖励名单及考核情况。凡按规定程序选聘的班组长,内班组无事故、无重大违章行为、出勤达到法定工作日的,我矿将按班组长在册排名进行一次性奖励。奖励排名前十名的班组长,奖励情况如下:采掘开2000元/人,井下辅助1200元/人,地面800元/人。
3、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班组长,要给予经济上、精神上、政治上的激励。被评为“明星班组”、“明星班组长”的,除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择优选拔外,重点培养发展入党,优先安排外出疗养休养、考察学习、送到高等院校培养深造。
七、班组长准入考核
1、对违反准入条件和程序的,班组长配备不足的,处罚队长、书记各500元。
2、单位未建立班组长考核制度、管理考核档案或未及时组织班组长考核、无专人负责的,属于区队责任的处罚队长、书记各500元。
3、对复培不合格,不参加培训,班组长考核在矿连续两次排名倒数第一(内累计三次倒数第一),现场违章指挥、作业或对违章制止不力导致事故发生,班组集体违章,不听从当班班评估员的建议、隐患排查不彻底或未排查隐患冒险作业的班组长,一经发现,一律处罚500-1000元/人,并吊销其资格证,向相关领导提出解聘申请,并取消其评先评优资格。
4、班组长未持证上岗的,按“三违”论处,一次处罚个人500元。
5、班组长考核内容见附表。
八、班组长培训
1、培训考核对象
矿属所有从事采煤、掘进、开拓、通风、机电、运输、洗煤作业的班组长
2、培训方式
(1)建立短信平台,利用短信平台发送培训学习资料。
(2)将培训内容以书面形式发给矿每一位从事采煤、掘进、开拓、通风、机电、运输、洗煤作业的班组长。
3、培训内容
以煤矿现场安全管理和劳动组织管理为主题,以《煤矿安全培训教学大纲》中有关采煤、掘进、开拓、通风、机电、运输、洗煤等工种班组长安全培训教学大纲为基础。
(1)煤矿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瓦斯治理等方面的有关标准。
(2)国家有关部门印发的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瓦斯治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是《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
(3)煤矿有关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主要是采煤、掘进、开拓、通风、机电、运输及灾害防治等专业技术知识,煤矿安全生产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现场安全管理、劳动组织管理等。
(4)应急救援知识。主要是自救、互救和创伤急救基本知识,井下发生各种灾害后的避灾、救灾方法等。
(5)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主要是对近年来本地区或本企业发生的煤矿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剖析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提出防范措施等。
(6)经验交流。主要是现场安全管理和班组建设的经验,并研讨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整治“三违”和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等内容。
4、考核办法
(1)考核程序:每季度为一周期,在三个月内分三次考核50道题。考试日期为每月6号、16号、26号,参加考核的班组长每月视本人出勤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参加一次考试。合格分第一个月为75分,第二个月为85,第三个月为95分。
(2)考核规定
① 矿每日一题考试以当月劳资科出勤为依据,在矿正常上班的所有班组长必须参加考试,无故不到者视为考试不合格,扣除个人当月累计技能账户30%.② 严禁替考,发现替考者本人及替考者累计技能账户清零。
③ 每季度第一季度考核达95以上的,后两个月免试,由职工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
④ 各单位班组长在季度末有2人以上考核不合格的,处罚该单位,有一人次扣该单位职工累计技能账户的10%。
⑤ 考核方式为机考,考核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出勤时间在工作日内到职工学校预约进行原题练习。
⑥ 考核结果纳入班组长建设考核
第四篇:准入制度(定稿)
3.11准入制度
3.11.1新技术、新项目的准入:详细内容见“关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规范”。
3.11.2医师资格准入
(1)住院医师的准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取得相应证件,经上岗培训后,方可准予其正式参加独立临床工作。
(2)从事大型仪器设备操作及压力容器操作者,除取得医师资格证及医师执业证外,还需取得大型仪器上岗证及压力容器上岗证后方可独立参加临床工作。
(3)对学成人员的准入:参加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的手术科室临床医师,如果脱离临床工作超过2年,非手术科室临床医师脱离临床工作超过3年,回院后继续从事原临床工作者,本人提出申请,经科主任或院专家委员会考核通过后,恢复在科室工作原资格,并在医务处备案。
3.11.3有创操作准入
为保障我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的利益,根据医疗委员会讨论通过,对临床有创检查、治疗项目实行资格准入。
(1)临床有创检查、治疗资格准入项目专指临床、医技科室在常规条件下所开展的有创检查、治疗;紧急情况下,为防止病人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我院执业医师均可实施有利于病人的有创操作。
(2)有创检查项目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定期更新。
(3)有创操作准入适用于通过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执业证书》,执业地点在中心医院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进修生,脱离临床工作2年以上准备重返临床的医师需完成有关审批手续后方可操作。
(4)执业医师单独进行有创操作前,需在上级医师或具有该项操作经验医师的指导下成功完成3-5例,每次应有相应医师签字。
(5)一般情况下,未获独立进行有创检查和治疗操作资格的医师不得单独从事该检查和治疗的操作。
3.11.4手术资格准入
(1)目的:规范和限定各级外科医师对本专科手术的操作范围,明确外科医师的手术资格和责任。
(2)具体见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3.11.5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技术准入
(1)人员基本要求:具有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技术资质的医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①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
②有10年以上骨科临床工作经验,参与人工全髋关节植入临床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③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培训基地的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④近3年每年作为术者完成其它疑难骨关节外科手术不少于50例。⑤麻醉师需具有麻醉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技术管理制度
①认真遵守有关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等因素综合判断,因病施治,合理治疗,科学、严格掌握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手术适应证。
②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人工全髋关节植入器材,不得通过人工关节植入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建立人工全髋关节植入假体来源的登记制度,并建立档案,保证假体来源可追溯。档案的保存期限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应将用于手术病人的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合格条形码(或者其它证明合格文件)置于住院病历的手术记录中。
③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手术必须经2名以上相关专业、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有明确的适应症,无禁忌症。
④术者应当由本院具有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技术资质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术后应当制定合理的治疗与功能康复方案。
⑤实施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术前,应当由手术者或者第一助手用能理解的方式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充分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⑥建立健全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手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⑦医院每年完成的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手术不少于40例,且无手术事故。具有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技术资质的医师每年完成的人工全髋关节植入手术不少于20例。
⑧医院和医师每年要接受卫生部指定的评价机构或组织开展的针对人工关节植入手术种类、数量和质量情况的技术评价,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医疗事故发生情况、病人生活质量、术后病人管理、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⑨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按规定收费。收取的所有费用应当纳入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向患者出具发票。主动接受患者及其家属关于医疗费用的查询和监督。
3.11.6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技术准入
(1)人员基本要求:具有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技术资质的医师应当具备下列条
件
①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或者运动医学科。
②有10年以上骨科或者运动创伤临床工作经验、参与人工全膝关节植入临床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③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培训基地的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④近3年每年作为术者完成其它疑难骨关节外科手术不少于50例。⑤麻醉师需具有麻醉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技术管理制度
①认真遵守有关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等因素综合判断,因病施治,合理治疗,科学、严格掌握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手术适应证。
②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人工全膝关节植入器材,不得通过人工关节植入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建立人工全膝关节植入假体来源的登记制度,并建立档案,保证假体来源可追溯。档案的保存期限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应将用于手术病人的人工全膝关节假体合格条形码(或者其它证明合格文件)置于住院病历的手术记录中。
③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手术必须经2名以上相关专业、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有明确的适应症,无禁忌症。
④术者应当由本院具有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技术资质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术后应当制定合理的治疗与功能康复方案。
⑤实施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术前,应当由手术者或者第一助手用能理解的方式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充分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⑥建立健全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手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⑦医院每年完成的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手术不少于30例,且无手术事故。具有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技术资质的医师每年完成的人工全膝关节植入手术不少于15例。
⑧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按规定收费。收取的所有费用应当纳入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向患者出具发票。主动接受患者及其家属关于医疗费用的查询和监督。
⑨医院和医师每年要接受卫生部指定的评价机构或组织开展的针对人工关节植入手术种类、数量和质量情况的技术评价,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医疗事故发生情况、病人生活质量、术后病人管理、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3.11.7介入诊疗技术准入
(1)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
①人员基本要求:具有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a.有《医师执业证书》,并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b.是神经内科或者神经外科或者医学影像科医师。其中,神经内科医师需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至少2年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神经影像)的临床工作经历;神经外科医师需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至少2年神经内科和医学影像科(神经影像)的临床工作经历;医学影像科医师需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至少2年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经历。
c.经过卫生部认可的培训基地的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②技术管理制度
a.认真遵守有关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根据患者病情、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等因素综合判断,因病施治,合理治疗,科学、严格掌握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b.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器材,不得通过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
c.建立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器材来源的登记制度,并建立档案,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应将用于手术患者的血管内介入器材合格的条形码(或者其它证明文件)置于住院病历的手术记录中,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血管内介入器材。
d.介入诊疗前必须经2名以上相关专业、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有明确的适应症,无禁忌症。术后应当制定合理的监测和治疗方案。
e.实施介入诊疗前,应当由手术者或第一助手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充分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介入诊疗知情同意书。
f.建立健全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g.医院每年完成的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病例不应少于5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例;无手术事故,神经系统血管造影并发症低于0.5%,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5%。
h.医师取得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资质后,每年在所在机构完成的介入
诊疗病例不应少于25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应少于10例;无手术事故,神经系统血管造影并发症低于0.5%,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5%。
i.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按规定收费。收取的所有费用应当纳入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向患者出具发票。主动接受患者及其家属关于医疗费用的查询和监督。
j.医师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在完成每例次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病例的10个工作日内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2)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
①人员基本要求
a.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b.从事消化内科专业,或者普通外科专业、肿瘤科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包括放射诊疗、超声专业)10年以上,并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c.消化内科医师需具备至少1年普通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历;普通外科医师需具备至少1年消化内科和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历;肿瘤科医师需具备至少1年消化内科(或者普通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历;医学影像科(包括放射诊疗、超声专业)医师需具备至少2年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的临床诊疗工作经历。
d.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培训基地的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②技术管理制度
a.认真遵守有关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根据患者病情、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等因素综合判断,因病施治,合理治疗,科学、严格掌握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b.必须使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器材,不得通过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建立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器材来源的登记制度,并建立档案,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应将用于手术患者的血管内介入器材合格的条形码(或者其它证明文件)置于住院病历的手术记录中,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血管内介入器材
c.实施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前,必须经2名以上相关专业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有明确的适应症,无禁忌症。
d.术者应当由本院具有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术后应当制定合理的监测和治疗方案。
e.实施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前,应当由手术者或者第一助手
用能理解的方式向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充分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介入诊疗知情同意书。
f.建立健全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手术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g.医院每年完成的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病例不应少于5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应少于20例),无手术事故,血管造影并发症低于0.5%,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5%。医师取得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资质后,每年在所在机构独立完成的肝脏、胰腺、肾脏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病例不应少于3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应少于10例。
h.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按规定收费。收取的所有费用应当纳入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向患者出具发票。主动接受患者及其家属关于医疗费用的查询和监督。
第五篇:完善监督统筹衔接制度调研报告
完善监督统筹衔接制度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管党治党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锐意探索一条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这个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成功路径,着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初步形成了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对党组织、党员和公权力、公权力行使者的监督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对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出重大战略安排,其中明确提出“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做实监督全覆盖、增强监督有效性”;赵乐际同志在全会工作报告中严格对标、紧紧跟进,将“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制度”作为今年重要工作任务进行部署。这些都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巡视巡察机构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更赋予了重大政治责任。
为了研究破解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制度这一重大课题,我们精心制定调研方案,采取实地调研、书面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x月xx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办公厅来函委托我省就此课题开展调研,xx书记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省纪委省监委办公厅牵头组织抓好调研并及时上报调研报告。x月xx日,xx副书记专门召集省委巡视办、省纪委省监委相关内设部门和部分省纪委省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交流研讨。我们在向各市州发函进行书面调研的基础上,还组建调研组到xx市、xx州、xx市等地开展了实地调研,及时整理调研成果形成调研报告按程序上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办公厅。此后,又根据相关工作进展对调研报告进行反复修改完善,形成此结题报告。
一、关于对“四项监督”统筹衔接重要意义的认识
党章规定,各级纪委是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宪法、监察法规定,各级监委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纪委监委无论是所要承担的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两项职责,还是所要发挥的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监督都是打头阵、第一位的,居于基础性、保障性地位。从历史逻辑来看,19xx年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应运而生,扛起的就是加强党内监督、巩固党的一致及权威的根本职责。此后,虽然几度易名、几度更迭,文革期间还曾被摧毁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重建,改革开放xx多年来更是经历了巨大发展,但纪检机关作为党内监督机关的根本性质、将监督作为基本职责的根本定位始终没有变。可以说,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与生俱来的使命,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理论逻辑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的同时,注重从规律上找原因、从机制上补缺口,持续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巡视、派驻“两个全覆盖”,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党内监督条例推动党内监督全覆盖;从党的十九大后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纳入国家监察范围,到逐步形成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格局;从大力推动“有形覆盖”,再到走向“有效覆盖”,填补了从好党员到“阶下囚”、从好的公职人员到“阶下囚”两个方面的空白,可以说目标一以贯之、实践环环相扣、工作接续递进。十九届四中全会集成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果对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出更高层面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开启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的新征程。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响亮地宣示,我们党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并明确指出这条道路、这套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巩固发展。坚持这条道路、发展这套制度,纪检监察机关使命当前、责无旁贷,必须自觉把监督挺在前面,持之以恒推进监督理论创新、制度完善、效能提升。同时,在改革中纪检监察机关承担的主要任务虽有所变化和拓展,但无论怎么变化、怎么拓展,贯穿其中的主线都是监督。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其他一切工作就只是“盲人摸象”。从实践逻辑来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拓展,纪检监察工作的重音已从党的十八大之初的“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向标本兼治、源头防治、全面治理转变,已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主次有序、缓急有别推进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转变,需要更加强调履行监督基本职责、第一职责,更加突出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压实、力量向监督倾斜,更加注重提高监督效能,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真正让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无所遁形、无法滋生。
履行好监督基本职责第一职责,首要必须对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项监督”的定位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纪律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基本形式,体现的是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约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重在把纪律挺在前面、形成常态,唤醒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监察监督是党内监督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公权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重在运用职责法定、管辖法定、权限法定、程序法定的优势,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等情况监督全覆盖。派驻监督是纪委监委直接领导和授权的监督,是纪律监督和监察监督延伸的触角,重在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盯住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和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重在利剑高悬、发现问题、形成震慑。这“四项监督”各有分工、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同时,它们又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和互补性,主要体现在:本质属性相同,都是政治监督,必须体现政治原则、政治标准、政治要求,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作为根本任务。职责定位相通,都是对职能部门、监管单位、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等责任主体履行监管职责、行使监管权力进行“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是“裁判员”不是“运动员”,不是凡事直接冲到一线、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去监督和检查,更不是越位包揽、越俎代庖,“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责任链条相扣,“四项监督”,每一项都是铁的政治责任。抓实“四项监督”,背后都离不开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监督重点相连,必须突出领导干部、聚焦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只要把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盯住了抓好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水平就会有一个大提升,党内政治生态就会产生根本变化。目标方向相合,都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同各种违背党的原则、违反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破坏党的团结统一、侵蚀党的肌体健康的现象、问题以及有关的人和事作坚决斗争的工作,根本目的都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捍卫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总之,“四项监督”是上下贯通、左右衔接、集成联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不存在“一枝独秀”,更不存在孰轻孰重,必须实现统筹衔接,做到贯通协同、共融一体,将制度优势全面转化为治理效能。关于实现“四项监督”统筹衔接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实现“四项监督”统筹衔接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中居于重要地位。”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要靠强化自我监督。当前,党和国家所面临的环境、肩负的任务和自身状况都发生深刻变化,越是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就越要下定决心“自己给自己做手术”,破解自我监督这个难题。“四项监督”本质上都是党和国家的自我监督,是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四项监督”统筹衔接,既是直接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添砖加瓦”,也有利于纪检监察机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更好地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二)实现“四项监督”统筹衔接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四项监督”既包含惩的手段,也具备防的功能,与“三不腐”理念高度契合、一脉贯通。推动“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就是旨在打通各项监督之间的壁垒,整合各项监督的资源和力量,形成监督的倍增效应,释放管党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治理效能。一方面,通过铁面监督保持高压态势,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露头就打、一寸不让,强化不敢腐震慑;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监督制度体系、织密全覆盖监督网,压缩和铲除违纪违法问题滋生的空间和土壤,强化不能腐的约束;再一方面,通过用好各项监督成果,强化以案促教、以案示警,推进政治生态综合治理,不断涵养廉洁文化,筑牢不想腐的思想根基。可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完善“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制度既是重要路径,也是必然要求。
(三)实现“四项监督”统筹衔接是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需要。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目前,各方面监督总体上有力有序,但协同衔接不够顺畅的问题比较突出,日常监督不够严格,办法不多、效果不强”。这些都是制约监督提质增效的短板,也是影响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弱项,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特别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对象呈几何倍数增长,更是迫切需要整合各类监督力量,推动监督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我们要坚持一体推进“三项改革”,紧紧围绕监督中的发现问题、处置问题、整改问题等关键环节,系统谋划建立健全“四项监督”信息、资源、力量、手段、成果等共享制度机制,推动构建具有“大一统”格局、“一盘棋”联动特色的监督工作流程,实现“四项监督”同步推进、同向发力,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我省“四项监督”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xx省委的坚强领导下,xx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巡视巡察机构坚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履行监督第一职责,积极创新思路和举措,在做实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全覆盖上下功夫,以监督的新举措新成效巩固发展xx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一)坚持挺纪在前,做实纪律监督。坚持关口前移,前置纪律防线,教育预防为主,惩处治理同进,用严明的纪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严肃查处违反党章党规、违背党的政治路线、破坏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问题,严肃查处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促进“两个维护”落实落细。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规定》并协助省委制定我省实施细则,每年协助省委常委带队检查各市(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情况,实行下一级党委(党组)书记向上一级纪委全会述廉述责并接受纪委委员测评,以刚性纪律约束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出台《中共xx省纪委xx省监委机关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工作暂行办法》,把党风廉政意见回复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方式,严把干部选拔任用政治关,严防“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固化经验制定会风会纪监督工作机制,强化会风会纪监督。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和家风建设。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常态化开展“访村寨、重监督、助攻坚”专项行动,连续开展两轮脱贫攻坚“五个专项治理”,强力纠治数字脱贫、盲目决策、虚假摘帽等问题,并组织省市县三级利用查处的典型案例同步举办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专项警示教育展,今年x月又协助省委聚焦整治工作中特别是扶贫民生领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开展了全省警示教育大会。深入实践运用“四种形态”,注重在运用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把监督寓于日常工作中,见人见事见细节,对新提拔省管干部开展廉政谈话,强化对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民主集中制、“三会一课”等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被约谈或被给予纪律处分的领导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认真说明和深刻检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轻微违纪问题及时采取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谈话等方式处理,加大谈话函询力度,对本人如实说明问题予以采信。对于违纪问题,统筹考虑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以及挽回损失等六个要件,依纪依规、宽严相济给予恰当处理。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澄清正名工作的指导意见,严查恶意举报、诬告陷害行为。制定施行受处理党员教育和回访工作暂行办法,稳妥协助推动被问责和受处分干部重新使用。十九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人次连年增长,其中第一、二种形态占比更是增长迅速。
(二)坚持纪法贯通,做实监察监督。全省各级纪委监委充分发挥合署办公优势,科学拟订省纪委省监委机关全新“三定”规定,调整优化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完成监审分设、审复分离,构建执纪监督、审查调查、案件审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充实案件监督管理、案件审理等部门力量,加强调查措施使用的监管和案件质量把关;新组建xx省纪检监察机关事务保障中心、xx省纪检监察大数据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xx省纪检监察融媒体与廉政教育中心、xx纪检监察干部学院等事业单位,实现政务事务分离、分工专业化精细化。将省纪委常委会会议、省监委委务会会议合并召开,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规定分口决策,反腐败工作在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更加协同高效。制定省监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等,发挥各领域专家学者“智库”作用,为监察监督提供咨询论证服务。在赋予派驻机构监察权限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监察职能向国企、高校以及乡镇基层延伸和全覆盖,梳理并建立各级监察对象目录,我省监察对象约为xx万人,较全覆盖前增加约xx万人。全省各级监察机关全面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把监察范围覆盖到公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
(三)坚持内涵发展,做实派驻监督。通过深化改革,省纪委省监委共设派驻纪检监察组xx个(其中xx家派驻党政机关纪检监察组,x家派驻省管金融企业纪检监察组),监督xxx家单位。派驻机构统一用序号命名,并在每家被监督单位统一挂牌,每个组编制数不低于xx人,均设置x个以上的内设机构,班子成员最少为一正两副,将派驻机构完全作为一个单位来建设和管理,实现机构数减少、力量增强的“内涵式”发展。我省“机构做减法、力量做加法”等改革做法得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充分认可,并在向全国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地方深化派驻机构改革情况分析》中予以肯定。召开省级派驻机构、省管国企和普通本科高校纪检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述德述职述廉会议,分类制定考核办法,常态化以考促责。制定出台《中共xx省纪委xx省监委机关内设机构与派驻机构日常联系暂行办法》,明确省纪委省监委派驻机构由省纪委常委会统一领导、省纪委省监委统一管理、省纪委副书记(常委)省监委副主任(委员)直接分管、省纪委省监委有关监督检查室分工联系,向省纪委省监委负责并报告工作,促进派驻机构“形神兼备”。省级派驻机构所有组长均担任驻在部门的党组成员或领导班子成员,第一时间参与党组决策,掌握监督信息、提出监督意见,对于综合监督单位,采取参加党组会议、参加民主生活会等方式掌握监督信息、提出监督意见。制定派驻机构与被监督单位协作机制等,将派驻监督办公地点设置在监督一线,原则上单独派驻的纪检监察组均驻在被监督单位,综合派驻的纪检监察组驻在监督任务比较重的被监督单位,以便更好地发挥精密探头作用。省直派驻机构20xx年、20xx年连续两年均消除“零办案”,20xx年更实现了问题线索处置数、立案数、结案数、处分党员干部数“四增长”;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依然保持了“四增长”。目前,正严格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新精神,稳步推进深化市县派驻机构改革;同步将省级垂直管理单位和部分以上级管理为主单位全部纳入市县派驻监督;谋划开展探索以上级纪委监委派驻形式强化对国有企事业单位监督试点。
(四)坚持上下联动,做实巡视监督。坚守政治巡视定位,聚焦“两个维护”的根本任务,聚焦党委(党组)职能责任,紧紧围绕推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通运用常规巡视、专项巡视、机动式巡视、“回头看”巡视等方式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政治“体检”,查找和纠正政治偏差。目前,十二届省委已完成x轮对xxx个地方、单位党组织的巡视工作,正在开展第十轮巡视,巡视覆盖率近xx%。坚持把巡视反馈作为推动整改的重要环节,每轮巡视后,在对被巡视党组织一对一、点对点反馈后,以点带面,分层次、分区域、分系统召开集中反馈会,扩大警示教育面,督促未巡党组织主动将自己摆进来、自查自纠,强化利剑震慑力。建立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及成员参加巡视反馈制度,传达中央有关要求,学习省委书记在省委常委会会议听取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精神,既集中明确本轮巡视的被巡视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整改责任,强化整改意识,提高整改实效;又督促被巡视党组织本级和上级党委(党组)实现“两个主体”联动,推动开展系统性、行业性专项治理。每轮巡视后,省委巡视办都及时将省委常委会听取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议定事项和问题清单分别发函给有关单位,督促抓好贯彻落实。同时,将巡视综合报告和问题清单向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同志通报。推行组办联动制度、巡视报告问题底稿制度和巡视后评估制度,提高全覆盖质量。制定出台《关于省直部门党组(党委)开展巡察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深化政治巡视巡察构建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监督格局的意见(试行)》《关于对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巡察的指导意见》等,构建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坚持省委巡视组与市县巡察组统一编组、同步监督,并提级运用市县巡察成果,形成巡视带动巡察、巡察充实巡视的工作格局。完善党委书记专题会议听取巡察汇报情况报备等制度,建立巡视工作约谈、考核评价、责任追究机制。积极探索提级巡察、交叉巡察,推动巡察工作向村居延伸。对市县巡察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督促地方党委整改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对xx“巡视巡察同步,巡察交叉机动,全覆盖质量不断提高”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赵乐际同志来xx调研指导工作,对我省巡视巡察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五)坚持严管厚爱,做实自身监督。20xx年开展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年,20xx年开展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年,今年接续开展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年,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制定出台《中共xx省纪委关于建立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督查制度的意见(试行)》《中共xx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内部督查工作规划(20xx—2021年)》,扎实推进内部督查全覆盖。开展履行自身主体责任专项检查,在全省xx个未单设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的县(市、区)纪委监委设专职监督员,对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问题“零容忍”。聘请特约监察员,开展纪检监察开放日活动,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制定干部交流轮岗办法,在xxxx年省纪委省监委内设部门人员交流比例超xx%的基础上,xxxx年派驻机构人员交流比例超xx%,对x个市(州)纪委监委分管审查调查工作的副书记进行交流任职。对x年来全省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开展分析,健全内控机制,制定业务工作程序规范以及“三个必须十五个不得”行为规范、职责底线清单等制度,常态化排查廉政风险点、提出防范措施。
三、推动“四项监督”统筹衔接的探索实践
xx省纪检监察机关和巡视巡察机构牢固树立“四项监督”“一盘棋”的思维,积极探索建立整合监督资源、力量、流程、手段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努力实现各种监督信息共享、协作配合、成果互用,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工作机制推进部门联动。出台《xx省纪委省监委机关监督工作办法(试行)》等制度,建立省纪委省监委统一领导、省纪委副书记(常委)省监委副主任(委员)分管、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监督工作领导体制,明确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省纪委省监委履行监督职责的综合协调,制定省纪委省监委监督工作要点,及时收集、汇总监督发现的重大问题提请省纪委省监委专门会议研究并跟踪督办等;监督检查室负责指导、检查、督促联系地区、单位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推进监督工作等;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监督被监督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处级干部,依规依纪依法履行纪检监察职责等;信访室负责每季度综合分析研判信访举报情况,针对重点关注问题提出监督建议,书面通报党风政风监督室、监督检查室、派驻纪检监察组;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每季度向党风政风监督室书面通报《案件监督管理系统》违纪行为问题线索查处情况、统计数据及分析报告,等等。将巡视整改日常监督职责纳入省纪委省监委机关“三定”规定,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xx省委巡视机构与xx省纪委省监委有关部门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明确信访室及时将季度、半年、信访举报形势分析情况通报省委巡视办,党风政风监督室适时将纠治“四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方面分析报告、调研报告、阶段工作重点等提供巡视办了解掌握,巡视办定期将市(州)、开展巡察工作的省直单位党委(党组)书记听取巡察汇报情况的报备材料提供相关监督检查室,作为加强日常监督的参考;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监督的综合协调,适时汇总和跟踪督办监督检查室、派驻纪检监察组开展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监督工作情况;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受理省委巡视办移交的问题线索;监督检查室、派驻纪检监察组应当在省委巡视组征询建议时,及时通报监督发现的问题,对联系地区、单位的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到位,等等。通过以上一系列机制的建立,有效推动各职能部门衔接顺畅、协作联动。
(二)健全程序规范推进流程贯通。顺应一体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的新要求,协助省委制定出台《xx省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实施细则》《xx省贯彻<党组讨论和决定党员处分事项工作程序规定(试行)>实施细则》等;整合《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等多部法规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中共xx省纪委xx省监委机关监督执纪执法工作规范》,对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全流程进行细化并配套附式文书和流程图,为监督执纪执法工作提供了一本系统便捷的操作指南。重塑问题线索处置流程,充分发挥案管部门在线索管理和案件查办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构建从信访室“进”、到案管室“分”、再到监督检查室和审查调查室“办”、后到审理室“出”、最后到申诉复议复查办公室“复”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运行体系。出台《xx省纪委省监委机关问题线索分办与处置工作办法(20xx)》,明确问题线索分办“双集体研究决策机制”,由省纪委省监委主要领导召开线索分办处置专题会议,集体研究问题线索的分办和分类处置,有效提升问题线索管理和处置质效。出台《中共xx省纪委xx省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和省管国企、省属高校纪检监察机构问题线索处置及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措施使用工作办法》等xx余件纪检监察业务规范性文件,从法规制度层面推动实现了执纪执法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依纪监督和依法监察、适用纪律和适用法律、执纪审理和执法审理相互贯通、一体执行。各级纪委监委坚持把纪法思维贯通监督执纪执法全过程,当纪则纪、当法则法,在初核阶段,严格权限和程序,准确处置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在立案阶段,对涉嫌违纪的进行党纪立案,对涉嫌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进行监察立案,对既涉嫌违纪又涉嫌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进行党纪和监察双立案;在审查调查阶段,既审查违纪问题,又调查违法问题,注重对涉案对象进行“政治画像”,严格区分和使用违纪、违法证据收集措施;在审理阶段,既讲政治又讲证据,切实在事实认定、程序环节、法律适用上符合法律法规的标准和要求,实现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相协调。
(三)聚焦重点工作推进资源整合。对于重大主题、重要工作、重点任务,整合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资源靶向攻坚,充分发挥党委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能,确保取得“x+x>x”的效果。比如,为扎实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监督工作,制定《xx省纪委省监委机关认真履行政治监督职责进一步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监督工作方案》,明确在省纪委常委会、省监委委务会的领导下,省纪委省监委机关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组织协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情况监督工作。其中,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任务分解、督查督办、综合分析、情况汇总等综合协调工作;各监督检查室负责督促指导联系的市(州)纪委监委和省纪委省监委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国家公职人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省委巡视机构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巡视巡察监督的重要内容,持续深化政治巡视。比如,在专项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问题、铲除影响xx政治生态的“毒瘤”过程中,坚持贯彻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理念,要求监督检查、审查调查部门在执纪执法过程中重点关注违规违纪违法购酒、贩酒、批酒、收酒、送酒、用酒等问题线索,一旦发现深挖严查、快查快处;派驻机构将领导干部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问题纳入日常监督重点,督促被监督部门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清查处置封存的酒类资产,狠刹涉酒歪风;巡视巡察机构将专项整治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多管齐下”形成强大攻势和震慑。深挖监督发现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推进制度改革、促进标本兼治,实施公务活动全面“禁酒令”,制定《关于严禁领导干部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的规定》《xx省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行为纪律处分规定》,督促茅台集团建立《关于领导干部违规插手茅台酒经营问题打招呼登记备案制度》,将是否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作为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的规定动作、必须内容并长期坚持。用好监督查办的典型案件,高频率开展警示教育,并在省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和茅台集团分别设置领导干部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问题永久性专项整治展,确保警示教育抓常抓长。通过专项整治,茅台集团发展势头持续向好、发展质量稳中趋优,xx茅台总市值于2020年x月突破x万亿元大关,市值从x万亿到x万亿,仅仅用了xx个月零x天的时间,从首次突破万亿到实现x万亿市值成为A股市值第一股,这xx个月也恰好是开展专项整治期间,而此前市值从上市到突破x万亿用了xx年零x个月。中央办公厅向全党通报我省专项整治的做法和经验,中央组织部将此编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中央纪委机关和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向全党通报袁仁国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予以肯定。比如,在保驾护航脱贫攻坚方面,省委坚持把扶贫领域专项巡视巡察作为重中之重任务优先谋划、优先部署,xxxx年就已实现对xx个贫困县(市、区)以及与脱贫攻坚联系紧密的相关部门巡视全覆盖,xxxx年又完成了x轮对x个贫困县脱贫攻坚“回头看”、xx个省直单位支持x试验区建设专项巡视。省纪委省监委整合机关内设部门和派驻机构力量,采取专项检查方式,与省委巡视有效衔接,实现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监督检查全覆盖。今年,又聚焦x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和x个已摘帽剩余贫困人口在x万人以上县(区),清单化梳理中央脱贫攻坚考核、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调研督导、巡视巡察等各方面反馈的扶贫领域问题,由省市县三级纪委监委领导班子成员统筹调度各口监督力量分片包点全程跟踪督导整改,实行同步追问、一体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行业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工作责任的“双问责”工作机制,强力督促推动各级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打破数据壁垒推进信息互通。借助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东风,强力推进省纪律监督“数据铁笼”工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管理系统、省管干部廉政档案管理系统和问题线索处置监督管理系统、“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政治监督线上活页系统、检举举报平台、省纪委省监委机关综合办公平台、调查信息查询分析平台、省纪检监察数字档案馆、巡视巡察信息化系统,对内将日常办公、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巡视巡察反馈意见、专项检查情况、案件剖析报告、纪律监察建议等方面信息汇总起来,逐步构建纪检监察系统的“大数据云”,按照相关权限和保密规定提供各项监督主体调取使用;对外加强省直职能部门协作联动,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进行“聚拢”、整合、分析,提高监督智能化水平和效率。比如,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管理系统在前期实现与扶贫、民政、教育、人社、卫计、工商、住建等xx个主管部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今年直接从“省数据交换平台”、“扶贫主体数据库”、“扶贫云”中抓取和采集全省x个深度贫困县和x个贫困人口超过x万人的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三保障+饮水安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二次清洗整合关联,实现数据同步整合和自动采集、自动以大数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自动运用数据比对模型发现问题、预警信息智能分类处置、系统运转智能远程监控,大大提高了监督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比如,“三公”经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系统重点聚焦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款出国三大领域,由财政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增加监督模块完善升级而成,实现实时监督“三公”经费使用。比如,调查信息查询分析平台打通了金融领域、通信公司、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xx家单位xx项数据,极大地畅通了审查调查信息查询渠道。比如,省管干部廉政档案管理系统通过对信访部门数据、审查调查部门数据、监督检查部门数据、审理部门数据和案管部门问题线索处置数据进行抓取、关联和整合,按照“x+x”内容标准(即廉政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干部基本信息、廉政情况综述、问题线索处置情况、党风廉政意见回复情况、民主生活会上说明情况及其他廉政情况)存储管理,实现“人员建档”和“线索建档”全覆盖。目前,已完成xxxx多名在职省管干部廉政档案建设工作,并探索运用档案数据开展比对监督。比如,建立市(州)、省直单位、省管国有企业、省属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线下、线上政治监督活页,重点收集党的十九大以来被监督单位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中存在的问题清单和整改落实情况,加强与被监督党组织和组织、宣传、巡视等部门的日常沟通联系,及时掌握被监督党组织的最新情况并动态更新活页内容。将政治监督活页作为党内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向巡视机构提供情况的重要载体,定期开展研判分析,针对活页反映的反复出现、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及时通过制发纪律检查建议书、约谈被监督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等形式督促解决到位。
(五)研判整治并举推进成果转化。按照季分析、年总结方式,定期对信访举报、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纠正“四风”等工作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分析研判,找准问题滋生演变的趋势和规律,以便及时调整监督方式和重点。探索开展党内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工作,通过梳理分析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等各个渠道反馈的情况、发现的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对地方或部门党内政治生态进行“精准画像”并形成研判报告。目前,已完成对各市(州)、省直部门和省管国有企业、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党内政治生态研判全覆盖,绘制出xxx份党内政治生态“全景图”,并及时把研判结果反馈给对应的党委(党组)及其“一把手”,把后续整改工作纳入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日常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固化经验,协助省委制定印发《关于建立党内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机制的指导意见》,并同步制定省纪委机关的实施意见,构建省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党的工作机关分工负责的党内政治生态分析研判长效机制,明确每年开展x次常态性研判,在一届党委届中和换届前半年各开展x次综合性研判,把研判结果作为监督检查、巡视巡察、选人用人、领导班子评价、干部评先选优、全面从严治党考核等的重要参考,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贯通协同、一抓到底。制定实施《关于深入推进“一案一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教,督促案发地区、单位按照“三会两书两公开”(召开党支部会议宣布处分决定,召开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相关案情;在一定范围印发忏悔书<悔过书、检讨书>和公开处分决定书;敦促涉案人员主动向组织说明问题;全面剖析案情,针对性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向党内单位公开有关案情、向社会公开整改情况)的工作要求,建立整改清单和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具体任务,确保处分决定执行到位、警示教育开展到位、存在问题检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到位。针对案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及时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评估,建立长效机制,堵住制度漏洞,清除腐败余毒,修复政治生态。明确巡视巡察机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部门和派驻机构、国企和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将“一案一整改”工作纳入巡视巡察和日常监督范围,对案发地区单位、案发系统行业开展“一案一整改”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责任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甚至拒不整改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严肃追责问责。
(六)狠抓能力建设推进人员融合。制定《xx省纪检监察机关能力建设三年规划(20xx-2021)》,对提升政治业务、技术支撑、装备保障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作出系统性谋划部署,明确实施政治业务能力提升工程、人才“双千工程”、大数据信息化工程、监督执纪执法保障强化工程“四大工程”,该规划经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已以省纪委省监委名义印发。坚持实行全员培训,每年纪委全会召开后,第一时间举办学习贯彻中央纪委全会精神的厅级领导干部研讨班和厅级以下干部培训班,由省纪委省监委班子成员和“四项监督”各对口领域的业务骨干分别授课,交流工作经验、教授工作方法,促进干部互学互鉴,提升综合业务能力。对于一些重大的监督执纪或审查调查任务,采取一事一授权方式,抽调“四项监督”各口业务骨干加入专项监督检查组、巡视巡察组或审查调查组,协同作战、互学互进、以干代训、实战练兵。比如,20xx年xx月,在对省扶贫办开展专题巡视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抽调省委巡视办、省纪委省监委相关内设部门和派驻机构人员参加,既发挥了各自经验优势,也学习掌握了巡视监督方法手段。市、县两级纪委监委都严格《xx省纪检监察机关能力建设三年规划(20xx-2021)》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能力建设。同时,为破解人员力量分散、素质相对不高等问题,积极创新方式促进“四项监督”人员交流共用。比如,有的市州采取片区协作等方式,按照地域相近、力量互补、规模适中、有利工作的原则,将辖区内县乡分为若干片区协作工作组,明确县级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兼任片区协作组组长,负责统筹片区工作组监督执纪、审查调查工作,构建“县级纪委监委班子成员+纪检监察室主任+乡镇纪委”的纵向指挥、横向协作联动模式,有效解决乡镇纪委人员力量分散、监督乏力、案件质量不高、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四、“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一是不良政绩观尚未全面彻底扭转。一些纪检监察机关特别是县、乡两级纪检监察机关依然对监督是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的定位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没有正确处理好监督和办案之间的关系,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办大案要案论英雄”的思想,认为监督是潜绩,审查调查才是显绩,日常监督的积极性有待激发。二是对政治监督的内涵把握不准,不善于从政治的高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置问题。有的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派驻机构干部在日常监督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查账目、盯作风上,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摸不清、抓不准,政治监督举措乏力、效果不明显。三是重发现和处置问题、轻整改问题的现象在基层依然存在。虽然这些年省纪委省监委通过建立“一案一整改”机制、规范使用纪律监察建议书等方式强化标本兼治工作,但少数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一查了之”的思维惯性尚未彻底根除,做好“后半篇”文章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四是认为监督只是监督部门的事,“各自为战”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有的审查调查部门认为以案促改、以案促教工作应该由负责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工作的部门去做,自己只管办案即可,对案件的剖析不重视不上心甚至敷衍应付,而负责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工作的部门没有参加案件查办全过程,对细节不了解,难以挖掘其中的“警示教育点”,以致工作效果不佳。又如,由于县乡两级没有实行监审分设,有的纪检监察机关就将日常监督工作全部交给党风政风监督室、扶贫与民生监督室来做,监督事项重叠、工作杂乱无章,更别说研究推进“四项监督”统筹衔接了。
(二)监督效能须提升。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四项监督”虽实现了质的飞跃,但与党中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新标准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各项监督质量参差不齐、统筹衔接不够顺畅有力、联动协作不够紧密紧凑等问题。在纪律监督方面,涉及跨区域、跨系统、跨领域的监督,尚未形成统筹联动长效机制,容易出现多头监督、重复监督的问题;与监察监督衔接还有提升空间,少数纪检监察干部还存在重犯罪、轻违纪的观念,将主要精力放在查办犯罪行为上,对违纪行为的发现和查处着力甚少。在监察监督方面,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尚任重道远,特别是基层群众性x组织从事管理的人员纳入监察范围后,监察对象大幅增加,县级监委管辖人员多、监督任务重、“管得着、看不见”等问题较为明显。在派驻监督方面,一些派驻机构日常监督乏力,有的市、县派驻机构人员长期被抽到专案组办案,成了名副其实的“办案机构”。有的监督方式方法单一,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普遍撒网、疲于应付。有的与巡视巡察监督联动不够好,巡视巡察三个月发现的问题比派驻机构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监督发现的问题多得多。在巡视监督方面,对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发现的问题、形成的监督成果运用还不够充分,且把巡察发现的问题线索移交给纪检监察机关后,后续沟通了解不够深入。
(三)机制制度不健全。在日常实践中,虽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推动“四项监督”衔接贯通建立了不少制度,但多是零散的、分散的,难以形成“大一统”格局。加之,受管理权限、保密规定等限制,“四项监督”之间左右衔接、上下贯通、协同联动、相互促进还不够顺畅,各部门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各唱各调”“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多头指挥”等情况,没有真正形成发现问题、处置问题、整改问题的闭环管理体系。比如,对于派驻监督来说,纪委组织部门管其人,党风政风监督部门管其事,监督检查室也在联系派驻纪检监察组,面对的“婆婆”很多,有时还可能出现不同部门对同一工作有不同理解,以致无所适从。同时,由于“四项监督”工作成效难以量化评估,各级尚未建立科学严密的监督考核机制,“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没有彻底破除,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纪检监察干部抓监督的积极性。
(四)顶层设计很必要。“四项监督”统筹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广,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目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没有针对“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制度集成创新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此基层同志感到工作缺乏明确的指向和一致的标准,各地方各部门尺度不一、参差不齐。比如,监审分设后,各项监督工作迫切需要明确一个综合性的机构或部门来统。然而,由哪个部门来统、如何统,至今没有定论。实践中,我省探索由党风政风监督室来承担履行监督职责的综合办公室职能,但受其本身职责限制,难以真正统起来,只能起到综合协调、“穿针引线”的作用。又如,鉴于纪检监察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非常强,制度创新必须严格对标对表、慎之又慎,也正因此,有的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害怕把不准哪些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层面计划统一规范的,哪些是自身可以探索的,就不愿创新不敢创新,干脆一切等着上面出政策。
(五)能力保障有差距。一方面,是“硬能力”,主要指监督的硬件保障条件。目前,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信息化程度不高、监督执纪执法装备保障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数据技术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应用还存在不小差距。另一方面,是“软能力”,主要指干部能力素质。虽然通过近两年的全员培训,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素质有明显提升,但抓监督的专业能力还有差距,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在基层也尤为缺乏。
五、“四项监督”统筹衔接的意见建议
(一)对“四项监督”统筹衔接作出顶层设计。建议积极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汇报,争取上级制定出台关于完善“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工作方向、重点任务、部门职责等,以精准指导基层创新突破。
(二)强化对监督工作的系统培训。建议建立“四项监督”业务培训常态化机制,每年针对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基本职责、第一职责适时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由相关领导和业务骨干亲自授课,围绕“四项监督”进行系统性业务培训,破除思想误区、教授工作方法、提升业务能力。
(三)完善监督质效考核体系。建议将“四项监督”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范畴,建立科学的量化监督质效考核指标体系,至少包含发现问题数量、整改完成情况、预防提醒宣传效能、反腐倡廉群众满意度评价等,破除“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激发抓监督、强监督的积极性。
(四)加大对基层指导支持力度。x月xx日,省纪委省监委在前期与省财政厅等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并报经省政府批准,与省财政厅共同印发了《关于制定xx省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公用经费标准保障的通知》(x财行〔20xx〕xx号),区分不同地区将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统一明确为不低于x万元(或x.x万元)/人/年,从制度层面推动解决制约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能力提升的钱这一“老大难题”。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下督促指导力度,帮助基层用好用活政策,切实把每一份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支撑和助推能力建设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