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规划法辅导讲座——省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城乡规划法学习辅导讲座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一、立法重点
(一)完善城乡规划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1、健全全省城乡规划技术体系 确立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法律地位 明确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要求
补充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 确定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要求 规范城市设计管理
2、明确我省城乡规划工作管理体制 各级人民政府职责 规划主管部门职责 其他主管部门职责 基层有关单位的义务或责任
(二)增强规划的城乡统筹和综合地位
1、加强城乡空间的规划统筹
城市、镇、乡、村庄不重复划定规划区。(第五条) 统筹考虑城市、县、乡镇域规划。(第十条)
明确对各类开发区、园区、市辖区、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管理。(第二十六条)
2、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综合协调
明确了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关系。确保城市规划符合城镇体系规划,下级规划符合上位规划,专项规划符合总体规划。(第十五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八条)
(三)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群众合法权益
1、程序性要求 规划审批前的公告
规划许可前的公示
规划修改和变更规划条件、许可内容前,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第二十二条、第三十六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五条)
2、实体性要求
涉及公共利益的规划用地严禁擅自改变用途 住宅项目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和验收
限制房地产开发项目变更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
规划修改、许可或变更许可损害公众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补偿(第三十三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八条)
(四)约束规划变更,增强规划严肃性
1、限定并规范规划的修改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的前提条件 乡和村庄规划的修改条件
补充经城乡规划确定不得擅自改变用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护类用地的类型
2、限制规划条件和许可的变更
限定变更规划条件、规划许可的条件和程序 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项目变更规划
细化规划核实的规定,强化工程的批后管理 严格规定“住改商”的条件、审查审批、部门职责
(五)深化管理制度,规范规划实施管理
1、细化以“一书三证”为核心的实施管理制度 规划条件的具体内容和有效期
“一书三证”适用范围、提交材料和办理程序,许可有效期 临时用地、临时建设的规划许可 规划验线、规划核实的要求
2、完善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规定 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
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实施管理 地下空间违法建设行为的法律责任
3、提高规划管理效能 规划许可的办理期限 规划验线的办理期限 简化农民个人建房的管理程序
(六)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
1、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工作
专门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的规划编制和审查、审批作出具体规定。
2、赋予城市设计法律地位
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并对城市设计规范制定、开展城市设计的主要区域、城市设计的地位和作用等做出规定。
(七)加强人大和社会对城乡规划的监督
1、人大的监督管理
人大对特别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审议 重要事项的决议、决定
2、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单位和个人的建议权、查询权和举报权 规划制定和修改的批前公告 规划许可和变更的批前、批后公示 基层组织和机构的监督义务和权力
(八)强调部门协作,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1、加强部门工作衔接
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施工许可、商品房预(销)售许可、产权登记、工商管理等与规划管理的工作衔接(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条)
明确有关部门违规的法律责任(第六十条)
2、坚决遏制违法建设和违规行为
明确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应当限期拆除的情形 规定建设工程造价是指违法建设工程整体造价
补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验线、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违法查处
二、重要条款解析
(一)总则
赋予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法律地位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明确政府职责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根据城乡规划工作的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明确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的规划职责
第四条 省、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确定规划区划定原则
第五条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乡、村庄,镇、乡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不单独划定规划区,由其隶属的城市或者镇、乡统一实施规划管理。 规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规定和其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 提高城乡规划技术水平和系统支撑
第八条 鼓励开展城乡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推进城乡规划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全省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城乡规划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城乡规划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效能。
(二)城乡规划的制定和修改
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要求
第九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城镇发展战略;
(2)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3)区域空间的城镇功能结构和规划要求;
(4)为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5)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6)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补充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和内容要求
第九条 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省内重点地区组织编制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对省内重点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功能分工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作出具体安排,明确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范围。
加强区域专项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
第十五条 单独编制的区域性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绿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电力、通信、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 省政府指定镇总体规划的审批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确定部分镇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明确市、县域和乡(镇)域整体规划的要求
第十条 编制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城市、县行政区域内的乡、镇发展布局,对城市、县行政区域内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进行综合安排。
编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应当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确定镇域、乡域内的村庄布局,统筹安排与村庄相关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明确村庄规划的编制范围要求
第十一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乡和村庄,应当制定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明确乡规划的人大审议要求
第十二条 其他镇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补充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的有关要求
第十三条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落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水源地、水系、绿化、历史文化保护的地域范围等,具体规定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改变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需要改变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按照程序修改城市、镇总体规划。 明确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和审议
第十四条 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报该重要地块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对于特别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在审批前,应当报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交由城市、县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细化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控详的衔接
第十四条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规定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审批
第十五条 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单独编制有关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加强专项规划的部门协调和规划综合
第十五条 城市、县人民政府在审批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涉及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时,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就专项规划是否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提出审查意见。各类专项规划之间应当相互衔接。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第十六条)
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专项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报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第十六条)
(1)保护规划的人大审议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应当报经所在地城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的审议意见交由城市、县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当由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省文物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后,报城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制定(第十七条)
(1)编制主体和审批机关
城市、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由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民防主管部门,依据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2)规划内容要求
规划应当对地下的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管网、需保护的文物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统筹安排,并与地面相关设施合理衔接。(3)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落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有关内容。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和备案管理
第十八条 承担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应当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省外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承担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的,— 7 —
应当向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承担其他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的,应当向任务所在地的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城乡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和基础资料
第十九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采用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有关技术资料。
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提供有关规划、计划、统计、勘察、测绘、地籍、气象、地震、地质、水资源、水文、环境以及地下设施等基础资料。 城乡规划编制的综合防灾要求
第十九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防御气象、地震、地质、火灾、洪涝等灾害的需要,合理确定探测(观测)设施、防灾通道和避难场所,统筹安排相关基础设施。
编制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应当与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时,应当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第二十二条)
修改的前提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方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 1)因总体规划修改需要对控详进行修改的;
2)因实施国家、省和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等重点工程项目需要修改的;
3)经编制机关组织论证认为确需修改的;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第二十二条)修改的程序
同《城乡规划法》规定。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拟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听取规划区域范围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
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规划的审批公布
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并应当重新向社会公布。 村庄规划修改
第二十三条 因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要求,或者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审批机关经组织论证后认为确需修改规划的,可以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
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城市设计
第二十四条 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技术规范,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
对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中心区、重要功能地段、重点景观区域和主要街道两侧,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开展城市设计,用于引导城市建设。
(三)城乡规划的实施 总体原则
第二十五条 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乡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城乡规划进行建设。 规划的统一管理
第二十六条 设立城市新区以及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科技园、产业园等各类工业、服务业园区,应当符合有关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市辖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各类工业、服务业园区,由所在地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统一实施规划管理。 区划调整与城镇、村庄布局
第二十七条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应当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县人
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中的城镇布局。村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应当符合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确定的村庄布局。 相邻城市的区域协调机制
第二十八条 在实施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的过程中,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就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保护、相邻地区的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规划管理,主动进行协商,必要时由共同的上一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项目主管部门组织协调。 事关公共利益的规划用途管制
第二十九条 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湖泊、水库、水源地、生态岸线、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轨道交通、公交场站、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给水排水设施、永久性测量标志、气象探测设施、地震观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未经规划审批机关批准,不得改变用途;擅自改变用途进行建设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实施管理
第三十条 开发利用城市、镇地下空间,应当符合有关规划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依法办理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手续。与地面建设工程一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应当与地面建设工程一并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独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单独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挖建筑底层地面,不得擅自改变经规划审批确定的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层数和面积;确需改变的,应当经原负责审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批准。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第三十一、三十二条)适用范围
1)根据国家规定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 2)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07]64号)管理程序
1)参与前期工作,提出选址建议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参与建设项目前期选址工作,提出选址建议; 2)项目报批前申领选址意见书
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建设项目前,向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第三十一、三十二条)
申报材料
(1)包含建设单位、项目性质、建设规模、选址意向等情况说明的选址申请书;
(2)批准类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核准类建设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可行性研究报告;
(3)标明拟选址位置的地形图;(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选址论证
在成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独立选址的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城乡规划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还应当提供建设项目选址论证材料。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第三十一、三十二条)
分级管理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内以及跨城市、县且由省投资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其选址意见书由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其他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书,由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
选址意见书内容
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位置和下一阶段规划要求,附选址位置图。(建设用地的规划条件、重要建设工程或敏感地段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要求)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十三——三十七条)
土地储备与出让计划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参
与土地储备年度计划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的制定。规划条件的依据和地位
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拟出让地块的规划条件 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确定规划条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不得改变规划条件。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十三——三十七条)
规划条件的内容
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和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绿地率、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规划要求,以及有关规划引导要素,并附规划用地红线图。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住宅项目规划条件的特别要求
应当明确同步建设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内容。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同步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十三——三十七条)
规划条件的有效期
确定规划条件应当同时明确其有效期。规划条件的有效期不得少于一年。超过有效期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在出让前重新核定规划条件。
重新核定规划条件的,不得违反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十三——三十七条)
划拨用地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办理
1)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向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建设项目总平面图;
2)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相关材料,初步审查总平面图,符合控制性详细规
划的,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内容
包括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性质、面积,建设规模和建筑面积等,并附规划用地图。
需要编制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告知。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十三——三十七条)
出让用地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办理
1)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持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核相关材料,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得变更土地出让合同中规划条件
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不得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的规划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十三——三十七条)
转让用地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换发
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因转让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等原因,致使建设主体名称变更的,应当持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变更后的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原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换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十三——三十七条)
已建成用地改扩建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改建、扩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涉及改变原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或者提高容积率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持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相关材料,向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重新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涉及相关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或者出让事项的,按照土地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许可前,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
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对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补偿。
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不得许可。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三十三——三十七条)
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需要临时用地的,应当经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向同级土地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批准临时用地,不得影响城乡规划实施、妨碍城市安全。
临时用地规划许可的有效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的,应当在期限届满之日的三十日前,申请办理临时用地规划许可的延期手续,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临时用地的使用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期限届满之日前归还用地。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第三十八、三十九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适用范围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均应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前款所称的其他工程建设,包括广场、停车场、重点绿化工程,城市雕塑、大中型户外广告固定设施,大中型或者受保护的建筑物外立面装修,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与其他许可的衔接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商品房预(销)售许可等手续。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第三十八、三十九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报材料
(1)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2)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3)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4)符合国家设计规范的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按照规定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属于原有建筑物改建、扩建的,还应当提供房屋产权证明。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第三十八、三十九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核办理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公布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应当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评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内容
应当载明建设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和使用功能等内容,附经审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
建筑物、构筑物等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还应当附经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的公示(第四十条)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的公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就下列建设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以公示、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1)与居住建筑相邻,可能影响居民合法权益的;
2)位于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涉及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应当重新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的公示(第四十条)
环境敏感项目选址前的公示
可能对居住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选址意见书前,应当以公示、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公示的时间:公示的时间不少于十日。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第四十一条)
适用范围:
乡、村庄规划区内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民建房等 与相关许可法律关系:
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和开工建设。规划要求(选址、规划条件)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划要求。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第四十一条)
申报材料和对象
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向乡、镇人民政府提交下列材料: 1)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文件;
2)规划建设用地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同意建设的书面意见,已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
3)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4)确需占用农用地的,提供农用地转用证明文件;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第四十一条)
办理程序
1)乡、镇人民政府提出审查意见;2)报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许可证内容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应当载明建设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和主要功能等内容,并附规划设计图纸。
城市、镇规划区内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应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申报材料、程序可按照本条办理。 集体土地上农民自建住房(第四十二条)
许可证件
乡、村庄规划区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城市、镇规划区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办理程序
农村村民向乡、镇人民政府提交申报材料,经乡镇政府初审后,报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规划许可证。申报材料
宅基地使用证明或者房屋权属证明、村民委员会意见、新建住宅相关图件等有效证明文件。
规划许可的办理期限(第四十三条)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十个工作日,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二十个工作日
自受理之日起计算,程序完整、材料齐备、符合规划技术要求。专家评审时间不计
建设工程验线的规定(第四十四条)
时间:建设工程开工前
程序: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向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 工作期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进行验线。法律责任:未经验线,不得开工。
委托: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农村村民自建住房的规划验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进行。
规划条件、规划许可的变更(第四十五条)
基本原则: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建设,不得擅自变更;
办理程序:确需变更的,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
变更内容依法应当先经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同意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变更时,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变更规划许可前应当采取公示、听证会、座谈会等
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禁止性规定:申请变更的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因公共利益需要外,申请变更的内容涉及提高容积率、改变使用性质、降低绿地率、减少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补偿要求:因变更规划许可内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申请变更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规划方案的变更
《城乡规划法》第五十条
原则: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
程序:确需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补偿要求: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临时建设规划管理(第四十六、四十七条)
适用范围: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下列临时建设,应当向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在临时用地上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
2)在建设用地上因施工、管理等需要临时搭建的工棚、库房、管理用房、围墙等;
3)其他确需进行的临时建设。临时建设的使用期限:
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确需延长的,应当在期限届满之日的三十日前,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临时建设规划管理(第四十六、四十七条)
基本原则:
不得妨碍城市交通和公共安全
不得影响城市景观和周围建筑物的使用 不得影响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 特别规定:
临时建设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性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登记。
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恢复场地原有状况。
建设工程的规划核实(第四十八条)
基本要求: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就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实。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核实。申请核验应提供的材料:
1)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2)建设工程验线证明文件;
3)经有测绘资质单位测绘的竣工图等资料。
规划许可证的有效期及失效规定
第四十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选址意见书一年内未办理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文件,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年内未办理用地批准文件,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一年内未办理施工许可证,且未申请延期或者申请延期未获批准的,相应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失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予以注销。 住宅变更用途的管理规定(第五十条)
房屋产权登记与规划许可的衔接
房屋权属证件上记载的用途,应当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确定的用途一致。业主责任
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擅自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
管理要求
确需改变的,应当满足建筑安全、居住环境、景观、交通、邻里等方面的要求。办理程序
征得利害关系人同意,报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到房屋产权登记机关办理相关变更手续;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相关部门的责任
违反前款规定,擅自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不得核发相关证件。
(四)监督检查
同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第五十二条)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汇报城乡规划实施情况
各级人大常委会或者乡、镇人大根据需要,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对建设工程的社会监督(第五十四条)
除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农村村民自建住房外,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公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样本以及经审定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总平面图、立面图。
公众的建议权和查询权(第五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就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城乡规划法》第九条“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
基层组织的权力和义务(第五十五条)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配合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予以处理。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违法建设行为的,有权予以制止,并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告。 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第五十六条)
应当许可不予许可的,上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许可;违法作出许可的,同级
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撤销或者直接撤销。
因行政许可撤销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责任机关应当给予赔偿,并应当根据规定追究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五)法律责任
违反统一管理规定的法律责任(第五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违反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设立城市新区以及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科技园、产业园等各类工业、服务业园区的;
2)市辖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各类工业、服务业园区未依法由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实施规划管理的。 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第六十条)由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责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或者违反规划许可证要求颁发施工许可证的;
2)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改变规划许可证的内容颁发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明的;
3)对未经规划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和规划许可内容的建设工程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
4)对未经规划核实或者经核实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或者擅自改变规划许可证内容进行房屋产权登记的。
规划和勘察设计单位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一条)违法行为
1)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的;
2)违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提供施工图纸的。处罚内容
由项目所在地城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设计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反备案规定的责令补办 违法建设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二条)违法行为
1)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
2)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的; 3)利用失效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处罚内容
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以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违法建设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一条)应当限期拆除的情形
1)占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河湖水面、地下工程、轨道交通、通讯设施或者压占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的;
2)占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用地进行建设的;
3)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用地边界等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的;
4)擅自在建筑物楼顶、退层平台、住宅底层院内以及配建的停车场地进行建设的;
5)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建设工程造价:违法建设工程整体造价。 地下空间违法建设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三条)针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对应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以建
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款:
1)未依法办理建设工程规划审批手续的;
2)在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实后的建筑内擅自新建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 3)擅自改变经规划审批的地下空间的使用功能、层数和面积的。
前款第2项、第3项所列行为同时违反有关民防法律、法规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违反验线规定的法律责任(第六十四条)未经验线,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擅自开工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违规变更住宅用途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五条)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附则
实施日期: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原有地方法规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同时废止。
《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与本条例不一致的,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篇: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溯及力刍议
济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政策法规处 王常磊
2008年1月1日,备受关注的《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乡总体规划的新时代。《城乡规划法》强化了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特别是赋予了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的权力。这在全国范围内违法建设查处难,特别是执行难的情况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违法建设强制执行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新法的实施和《城市规划法》的废止,执法实践中一个现实的问题急需解决,即:该法实施前已经建成的违法建设,在该法实施后需要作出处罚处理,应当适用于《城市规划法》还是适用于《城乡规划法》。对此,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适用《城乡规划法》。理由是原违法建设曾违反了《城市规划法》,且一直处于持续状态,现在依然违反着城市规划,其违法行为至今仍未改正,应适用《城乡规划法》予以查处。
第二种观点认为适用《城市规划法》。理由是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不能用后实施的法律去规范先前的违法行为。
第三种观点认为适用《城市规划法》进行处罚,但在执行阶段适用《城乡规划法》赋予的强制执行权,不申请法院执行,而由城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拆除,高效快捷。笔者认为,对此类违法建设应适用《城市规划法》进行查处。法律的溯及力又称法的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不具有溯及力。一般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溯及约束力,即对法实施前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处罚。二是溯及保护力,即对法实施前的行为进行保护和救济。
法不溯及既往,即不对法实施前的行为进行约束和保护,最早确立于1787年美国宪法,经过二百多年的实践和演化,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立法原则,受到各国法律普遍采用。《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也理应适用这一原则。理由有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明确规定
《立法法》第84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这条规定实际上就在我国确立了“法不溯及既往是原则,法溯及既往是例外”的基本原则。在《城乡规划法》中没有“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因此,就不存在溯及既往的例外。那么是否适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来选择法律适用呢?《立法法》第84条“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的但书规定,实质上就是在我国法律适用上确定了“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但是,《城乡规护法》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因此不能适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退一步讲,即使能适用这条原则,《城乡规护法》对违法建设的处罚规定也重于《城市规护法》,也应适用《城市规护法》。因为,《城市规划法》规定了违法建设只有在“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情况下,才予以拆除处罚,而新的《城乡规划法》则摈弃了“严重影响规划”的提法,规定“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从条文表述上可以看出,对违法建设无论是在罚款幅度上,还是在予以拆除的条件上,新法都给予了重于旧法的规定。综上,赋予《城乡规划法》溯及既往的效力,违背了立法法的宗旨。
二、法对人们行为规范作用的属性决定
从行为理论上讲,在生活实践中,人们的认知程度有限,只能根据现存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一个普通人去预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尚未生效甚至尚未制定的法律的要求,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违法建设当事人也同样如此,当时实施违法建设行为时,不可能想到其违法建设行为后的法律对自己的违法建设是罚款、是没收还是拆除,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讲,如果想到事后的法律对自己的违法建设罚款幅度这么高,处罚力度这么大,违法成本如此之高,或许也就不再实施违法建设行为。因此用适用新法去弥补新法生效前出现的空白很容易损害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溯及既往,这是由法对人们行为规范作用的属性决定的,用事后创设出来的规定约束和惩罚事前的行为,与法治精神相违背。
三、有建设部相关通知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复函予以借鉴
1990年4月1日,《城市规划法》实施,《城市规划条例》废止时,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城市规划法》实施后,一些地方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断给建设部去电或去函,询问在该法实施前发生的违法行为,在该法实施后发现并需作出处理,应当适用于《城市规划法》还是适用于《城市规划条例》。为此,建设部于1990年11月8日就《城市规划法》的法律溯及力问题以(90)建法字第577号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请示,提出“按照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在该法实施后处理该法实施前发生的违法案件,还是应当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条例》,而不应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12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以常办〔1990〕秘字第093号函复:“关于城市规划法的法律溯及力问题,同意你部的意见。请按此办”。为此,建设部于1991年2月20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城市规划法>的法律溯及力问题的通知》,对此问题予以了明确。
至于第一种观点,有人认为,违法建设行为结束后,其违法行为一直处以持续状态,直至持续到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应用新法处罚。其实,这种观点混淆了违法行为处罚时效和法的溯及力问题。《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此条仅是对“时效制度”的规定,也即违法行为有连续(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同种行政违法行为的情形)或继续状态(一个违法行为发生之后,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不法状态一直处于持续之中)时,不受两年时效的限制,未超出处罚时效,依旧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但前提是此违法行为已经实实在在的处于一种违法状态,其违反的法律是确定和存在的。本条旨在解决的是在违反法律确定的情况下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处罚问题,而不涉及法的溯及力即法的适用问题。
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以适用《城市规划法》进行处罚,然后在执行适用《城乡规划法》予以强制拆除,这种观点显然更是不妥当的。因为,一个案件的结束,也即结案,是对案件作出最后处理,使其终结。《行政处罚法》第5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可见,行政处罚决定一旦作出,就必须得到履行,作出予以强制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并送达,不代表案件的结束,只有当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才能结案。可见,第三种观点将案件的处罚决定和执行本属于一个案件范畴的两个行为生生割裂开来,虽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于法无据。
第三篇:解读新城乡规划法(最终版)
解读新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报批前应公告
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注重保护自然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城乡规划法,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法律还将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内容。
乡村规划管理有望得到加强
城乡规划法对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作出了明确规定,乡村规划管理有望得到加强。城乡规划不仅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也包括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
中国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007年10月28日表决通过了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一字之差,意义深远。中国正在打破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上的规划管理制度,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
城乡规划法共7章70条,针对当前城市和村镇开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作了规定。规范内容包括城市、建制镇、集镇、村庄的规划、建设及其布局。
这部法律还突出了民众的参与。规划在报批以前应当将城乡规划予以公告,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规划经批准后也必须正式公布。城乡规划法将有利于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
第四篇:城乡规划管理讲座
城乡规划管理知识讲座
一、城乡规划的相关知识
1.城乡规划的概念
城乡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乡规划法>解说》中,从城乡规划的社会作用的角度对城乡规划所作的定义是:“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2、城乡规划的分类
《城乡规划法》规定: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城乡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体系一般包括规划法律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三个基本方面。
(1)城乡规划法律体系
城乡规划法律体系包括基本法律(主干法)及其配套法规(从属法规)。我国还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规划法律体系。
(2)城乡规划行政体系
城乡规划行政体系包括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两个方面。我国实行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的分级管理体制。规划编制责任主体:县级人民政
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3)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城市规划运作体系包括城市规划具体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控制两个方面。
①城市规划具体编制
城市规划具体编制分为战略性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属于战略性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作出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具体地说,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统一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制定城市规划发展战略与目标是整个城市政府的任务与职能。城市发展战略及其具体目标通常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经济总量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效益指标以及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等经济结构指标。(2)社会发展目标。包括总人口规模等人口总量指标、年龄结构等人口构成指标,人均寿命等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素质指标。(3)建设水平目标。包括建设规模、土地利用结构、人际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水平等方面的指标。)城市详细规划属于实施控制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镇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用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
细规划的编制。)
根据编制的深度和内容,城市详细规划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②城市规划实施控制
一般来说,城市规划实施控制可以分为通则式和判例式。我国的城市规划控制基本上属于判例式,即任何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专门申请规划许可,规划审批人员在审理个案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二、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1、城市规划的地位
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城市政府制定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相关政策的基础,是城市政府引导和管理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无论从世界各国,还是从我国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况来看,城市规划均被作为重要的政府职能。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规划体现了政府指导和管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导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实施管理手段,在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协调各项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整合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城市整体和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2、城市规划的作用
(1)管理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
城市建设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既有以经营为目的的开发行为,也有以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的公益性建设行为。政府在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并通过城市规划确定哪些用地用于公益性建设,哪些用地用于市场化开发,从而保障城市的合理发展;在社会层面,通过社会服务基本设施,如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卫生、文化(特别是社区级设施)、福利设施、低收入住宅等的规划,保障生活在城市里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在经济层面通过垄断一级市场来调控土地二级市场和房产价格,发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管理好城市的公共资源是实现城市社会公平的首要条件。
(2)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问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随着投资多元化,计划体制下的使用权改变为财产权,使用者之间的功能性矛盾演变为所有者之间的财产矛盾。市场条件下的商业开发行为总是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牺牲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这就要求城市政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对各个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规范和管制职能,以及各种利益的保护和协调职能;城市规划按照土地利用规律和开发项目的类型、特征、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及对外部的不良影响等,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和约束条件,从而使商业开发行为受到严格约束,也使商业开发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因此,城市规划能够起到规范开发行为的市场规则作用。
(3)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
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大量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区和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城市政府和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近
几年,此类现象更为严重。因而,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对双洲公园、渔夫公园、外滩公园的开发)
(4)调控土地市场,为市场的开发活动提供引导和秩序。
世界上不存在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正如体育比赛必须有规则才成为比赛,市场经济也因为有规则而使自由竞争能有序进行。当城镇规模较大、系统较复杂时,规划在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方面就需要起框架及引导作用,因为即使有局部的秩序和资源优化配置,也不能避免整体的无序。(例如,目前各县市面临的交通困境,通过微观层面的管理已不可能解决,而只能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交通政策及交通结构等规划手段来获得解决。)这不是由自由市场产生的,而是社会共同的理性选择。
(5)有效经营城市资产,协调资源、环境等目标市场。
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有责任使城市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这也是衡量城市规划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但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投资,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将城市经营作为唯一的目标,城市的环境保护被忽视,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利益。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综合协调各类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土地和城市各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有效保护资源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文体公园,一江两岸的旅游开发)
(6)城市规划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
经济发展周期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
定的周期性,了解城市发展的周期性可增强对城市开发的认识。建立城市规划的市场观念有助于深化对规划客体的认识,从而改善规划主体的质量。市场由供需关系及随之而来的价格体系决定,城市规划作为对土地市场的制约可以影响和引导市场。有效的市场引导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和针对市场状况的规划引导能力,牵涉到规划与市场合作的形式。市场经济下,巨大的土地利益使得城市开发控制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开发控制如果没有法制基础,就没有权威。
第五篇: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修订送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修订送审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城乡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行城乡各项建设,必须遵
守本法。本法所称城乡规划,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实现城市和乡村 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城乡规划是规范城乡各项建设活动,保障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准则。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行政建制市规划(以下简称城市规划)、行政建制镇规划(以下简称镇规划)、行政建制乡规划(以下简称乡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第三条 城乡土地开发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专门性规划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应当与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 城乡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 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证。
第二章 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七条 制定城乡规划应当遵循下列愿则:
(一)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矿产等自然资源,科学合 理利用地下空间,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三)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
(四)确定合理的城镇发展布局、规模,l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五)维护社会公平,体现公众意志,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六)符合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卫生、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
(七)镇、乡规划应当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条 城乡规划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事权负责组织编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未取得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不得承担城乡规划编制任务。禁止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超越资质许可范周编制城乡规划。
承担城乡规划具体编制的单位应当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注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九条 编制城乡规划,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量以及气象等其它必要的基础资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第十条 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必须执行国家有关城乡规划的强制性标准。
第十一条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各类规划的性质,分别明 确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执行。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对城乡规划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规划报原批机关备案;但涉及调整强制性内容的,必须按照下列程序执行:(一)对调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向规划批准机关提出调整申请;
(二)经规划批准机关审查同意后,进行规划调整;(三)调整后的规划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三条 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应当明确规划实施期限。
地方人民政府在规划实施期限届满前两年,应当就规划的实施情况和重新编制规划的计划向规划批准机关提出专题报告。
规划实施期限届满,或者规划审批机关认为规划应当重新编制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责成有关人民政府限期编制规划并报请批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就规划方案征求公众意见。规划方案报请审批时,必须附有征求意见的结果。未征求公众意见的,规划审批机关不得受理。
规划审批机关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对上级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评审。未经评审或者末通过评审的,规划审批机关不得批准。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批准的规划于批准之日起六十日内向社会公布。第十六条 依法核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编制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二节 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七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并根据需要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省域城 镇体系规划。
第十八条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确定的基本原则,确定行政区域内城镇发展的用地规模与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区域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因生态工资源、环境保护需要严格控制开发的区域等强制性内容。城市规划、镇规划均应当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十九条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 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第三节 城市规划
第二十条 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
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可以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十一条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发展目标和规模,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绿地系统,自然资源的评价和综合利用,因生态、资源、环境、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严格控制建设活动的地域,—因防灾减灾需要控制或者禁止建设的地域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范围应当包括市区范围,以及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水源、生态等其他需要控制的区域。各项专业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二条 详细规划是由总体规划确定的可开发建设地域内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循的强制性规则。
详细规划应当包括: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和高度,绿地率及公共绿地面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等强制性内容。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近期安排。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年限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一致。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近期建设所需土地的规模与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安排。未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
第二十四条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市和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市人民政府在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附件。、第二十五条 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当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由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第四节 镇规划
第二十七条 镇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或者由市、县人民政府授权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设市城市市区范围内的镇,不再单独编制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第二十八条 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应当包括:根据农村经济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确定镇发展目标和规模,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镇域内村庄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道路系统,绿地布局,自然资源的评价和综合利用,因生态、资源、环境、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严格控制建设活动的地域,因防灾减灾需要控制或者禁止建设的地域。各项专业规划应当符合镇总体规划。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规划应当包括县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县域内镇、村庄布局,工业、农副产品集散与加工基地的布局,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布局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和国务院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发展镇,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详细规划。本法第二十二条关于城市详细规划的性质、内容的规定适用于镇详细规划。其他镇可以不编制详细规划,但其总体规划的编制深度应当满足规划实施管理的要求。
第三十条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在报请审批镇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其他镇总体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报市、县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批。镇详细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五节 乡规划
第三十一条 乡、民族乡规划分为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乡总体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市、县人民政府授权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村庄建设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镇域内的村庄建设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城市市区范围内的乡和村庄,不再单独编制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第三十二条 乡总体规划应当确定村庄等居民点布局、规模,交
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布局,医疗、教育、文化、邮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明确生态、环境、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划定因防灾减灾需要控制或者禁止建设的地域。
第三十三条 村庄建设规划依据镇、乡总体规划,主要对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邮电、学校、商业、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和用地布局作出布置。
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村庄建设规划还应当合理配置为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的设施。
第三十四条 乡总体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报市、县人民代表大 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批。
村庄建设规划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由镇、乡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五条 农垦垦区、林区的居民点,应当按照本节规定编制规划,并纳入当地的城乡规划。第三十六条 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
第六节 风景名胜区规划
第三十七条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自治区建设行政 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在批准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人民政 府领导下,由管理机构负责组织编制。
第三十八条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划定景区、核心景区的
范围,明确对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遗迹等保护措施,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强制性内容。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确定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和规模,明确各类建设用地范围和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
第三十九条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
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详细规划报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第四十条 核心景区内禁止进行与资源和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第四十一条 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制定。第四十二条 城乡开发建设,应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
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原则进行。新区开发,应当符合城市、镇、乡总体规划确定的布局,纳入统一的规划管理。
旧区建设,应当以优化用地布局、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综合功能 为基本目的,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十三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依据经批准并公布的 城乡规划进行规划许可审批。
第四十四条 新建工程项目、改变规划土地使用性质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前,应当取得项目批准机关同级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
各类重大项目的选址必须符合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镇的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选址与强制性内容租定十一致的,应当组织论证;论证后认为确需按所选地址建设的,必须先按法定程序调整城乡规划。
未取得规划选址意见书或者、违反选址意见书而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无效。第四十五条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出让前,必须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详细规划提出国有±地使用权出让的地块位置、使用些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未制定详细规划或者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国有土地不得出让,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未依法调整详细规划的,不得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的规划条件。以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的,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地使用权权属证明手续。
第四十六条 申请划拨使用国有土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规定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第四十七条 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建设,在取得土地使用批准文件前,应当取得与批准使用土地机关同级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
第四十八条 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四十九条 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建设工程,应当持有关文件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详细规划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详细规划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在村庄进行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的,向镇、乡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镇、乡人民政府依据镇、乡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审查后,报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不得办理建设工程施工批准手续。
第五十条 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内因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察需要临时使用土地时,应当按《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临用地前,应当先征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必须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临时建设不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详自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条件下,方可批准。
经批准的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拆除。
临时建设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十一条 转让建设用地的,当事人不得改变转让地块的规划条件。受让方应当持转让合同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变更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确需变更的,必须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详细规划的,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符合详细规划的,重新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五十二条 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广场、绿地、高压供电走廊二通信设施、防汛通道、公共设施用地以及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禁止占用或者改变用途。
第五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取得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认可文件。
未取得规划认可文件的,建设单位不得交付使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有关部门不得发给房屋权属证明等文件。
第五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工程竣工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