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疾人就业政策
skip to main1.网站无障碍声明 2.邦邦听图客户端下载 3.语音版
4.网站浏览辅助工具 5.简体版 6.繁体版 7.ENGLISH 8.设为首页 9.加入收藏 10.旧版回顾
第二代残疾人证管理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事业统计管理系统 信息报送系统 邮件服务系统
首页 残联概况 领导简介 机构设置 事业发展 文献中心 政策法规 业务频道 事业统计 服务指南 简报
理论研究 维权 组织建设 康复 社会保障 就业 扶贫 教育 宣传文化 体育 国际合作 财务经济 人事 党建 信息化
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就业>>研究与交流
就业优先战略下的残疾人“劳动保障型就业”探讨
2011-10-22 【字体 :大中小】 【打印】
就业是民生之本,权益之基。目前我国有残疾人8300多万,处于就业年龄段(男16-59岁、女16-54岁)的残疾人近3200万,其中农村2400万、城镇770万,城镇在业残疾人441万、不在业残疾人329万。扶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有利于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其自身权利并体现其社会价值,使更多残疾人从依靠国家、社会和亲属救济供养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
在当前国家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新形势下,如何尽快实现残疾人就业由“劳动安置型”向“劳动保障型”转变,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层次和保障水平,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以劳动福利型为基本特征的残疾人就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救贫济残,保障残疾人生活。城镇扶持有劳动能力的无业残疾人参加各类生产自救组织,对于暂时无法就业的给予救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在党和政府重视扶持下,全国各类以安排残疾人为主体的福利性生产单位一度发展到2.8万个,同时依托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等残疾人组织,帮助盲人、聋哑人参加生产劳动。自1962年到“文革”结束前,残疾人就业工作受到较大影响。“文革”结束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集中安置为主的残疾人就业模式得到了恢复。据统计,1979年全国仅有福利企业1106家,安排残疾职工4.82万人;到1989年全国已拥有各类福利企业达4.16万家,安置残疾职工71.9万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福利企业增幅达20%,残疾人职工年增近5万人,集中就业成为这一时期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
1982年联合国确定1983-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制定了《关于残疾人世界行动纲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1987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50%,农村残疾人在业率达到60%,分散在普通单位就业的残疾人,平均占职工总数的0.93%;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式成立;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在全社会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1992年,国家计委、劳动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在上海等8个城市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和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试点。这些措施有力地落实了我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残疾人就业指导方针,并通过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保护措施,进一步拓展了残疾人就业渠道,丰富了就业形式。“九五”末,全国城镇残疾人就业达到331万,其中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个体及自愿组织从业占70%。
1988年,邓朴方同志在中国残联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发展“劳动福利型”残疾人事业的论断,其核心就是把就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解决残疾人问题的关键、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础、实现残疾人劳动权益的根本,其具体内涵是政府为主导,乡镇企业、街道企业和福利工厂为支柱,有组织地开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使残疾人就近就便得到服务,并解决残疾人温饱,提高其经济和社会地位,从而开拓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
二、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发展特点和主要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残疾人就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劳动保障部、国家计委、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税务总局、工商局、中国残联《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若干意见》(国办发〔1999〕84号),要求进一步制定、完善有关法规和扶持政策,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全面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大力扶持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稳定、搞活集中就业,推动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国初步形成了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和个体就业为主的多元化就业格局,城镇实际在业人数达到440万以上,农村在业残疾人稳定在1700万,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①建立了政府主导、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的机制。先后实施了残疾人事业的4个五年计划和残疾人就业配套实施方案,残疾人就业纳入国家计划,《残疾人保障法》修订、《就业促进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颁布实施,残疾人就业逐步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②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按比例就业覆盖面不断加大,残疾人就业的行业职种更加多样;残疾人集中就业由各级政府兴办的福利企业,扩展到各种所有制福利企业和其他福利性的事业单位;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人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0万猛增到200余万。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成为残疾人就业新的增长点。精神、智力残疾和重度残疾人职业康复劳动等辅助性就业进入探索实践阶段。
③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得到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达到2.9万名,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达到3094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十一五”期间,共有376万(人次)城乡残疾人得到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有近50万(人次)取得各类职业资格。
④培养和涌现出一大批残疾人自强创业人和“能工巧匠”。通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残疾人达百余人,并在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为国争光,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环境也日益改善。
我国残疾人就业仍面临较大压力和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①与社会总体就业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城镇尚有近1/3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未能就业,登记失业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残疾人就业地区差异明显,不同残疾类别就业也不平衡。②稳定性差,工资收入水平和劳动保障水平较低。城镇残疾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和保险种类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参保的平均水平。
③残疾人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亟待提高。各地普遍存在残疾人不能适应按比例就业岗位要求的情况,灵活就业的残疾人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也较差。
④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环境仍亟须改善。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残疾人仍存在歧视和偏见,就业机会不平等,同工不同酬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推进残疾人“劳动保障型就业”的思路和建议 “十一五”中后期,特别是以2008年为历史节点,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全国人大批准《残疾人权利公约》,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6个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9号),为促进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残疾人“劳动保障型就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理论基础。“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性机遇。
“劳动保障型就业”,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法律、行政、经济、文化、教育等支持性措施,通过建立竞争性就业和保护性就业相结合的机制来实现残疾人充分就业。实施“劳动保障型就业”,有利于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并得到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主要建议如下。
1、强力推进按比例就业成为“劳动保障型就业”主渠道。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是我国法定的一项特殊就业制度,但由于用人单位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的用人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数额低于使用残疾人的用工成本,目前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人数不到城镇残疾人就业总数的1/3,未安排或安排比例不足的用人单位仍占相当数量;近年来作为代偿性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数量不断增长,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但却偏离了督促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原意。必须完善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扩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这是目前残疾人就业比例最低、人数最少的领域。按比例就业制度的核心是实行岗位预留,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十二五”期间,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尽快建立完善以残疾人岗位开发、就业申报及公示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岗位预留制度,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推动各类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刚性约束。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都采取制定“反残疾人就业歧视法”和严厉的经济处罚措施来保障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而我国将各地社会平均工资作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基数,仅接近安排1名残疾人的用工成本,造成“交金不安人”用人单位大量出现。鉴于此,应加大奖惩力度,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可以提高资金奖励、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的标准;对完成安置情况差的单位,可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基数提高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4倍。通过激励机制,使用人单位在“安人”与“交金”之间作出理性选择。
降低残疾人用工成本,促进用人单位岗位开发。逐步建立完善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和职业鉴定标准,制定残疾人就业岗位开发目录,为企业提供岗位支持补贴及服务,如无障碍就业环境(工位)改造补贴、无障碍员工生活设施改造补贴,免费手语辅助服务,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及导盲犬等服务。
2、将公益岗位就业拓展为“劳动保障型就业”新渠道。当前残疾人就业的一个难点是长期失业的特困残疾人,需要由政府直接实施就业援助,开发适合这部分残疾人就业的公益岗位。例如2010年1月以援助登记失业残疾人为主题的“全国就业援助月”就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将政府购买的公益岗位明确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作为拓展残疾人就业的一项刚性政策。考虑当前残疾人就业的特殊困难,具体比例应不低于当年本地公益岗位开发总数的30%。
为促进残疾人在公益岗位上稳定就业,应保障其基本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或平均工资水平,并为其提供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还应为其提供额外的岗位补贴,并在规划社区服务网点时,提供岗位预留和租金补贴。残疾人公益岗位开发的重点应放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领域,将街道、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纳入公益岗位开发,享受政策优惠。
3、完善鼓励小型企业、服务业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
2007年开始实施的《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将安排比例和人数符合条件的各类社会单位及残疾人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辅助性工厂等统一为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扩大了集中就业税收优惠的政策优惠面。但政策实施后也出现了新的情况,不少地方福利企业大幅减少,残疾人集中就业规模急剧萎缩。究其原因:
①政策规定按就业残疾人人头减免税收上限较低,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②政策设置了吸纳10名残疾人就业才能享受优惠的人数下限,阻碍了小企业和微小服务业企业的进入;
③精神残疾人仅能在封闭式的工(农)疗机构参加生产劳动,一些福利企业纷纷清退此类残疾人员工。
为解决以上问题,应适当调整完善有关政策规定。将现有固定按就业残疾人人头减免3.5万元/年的税收优惠上限规定,改为原政策中已有的按上一年度当地平均工资标准6倍的动态上限规定。这既有利于实现税收优惠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工成本相适应,也给用人单位一定的利益空间,鼓励更多的企业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
降低福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准入门槛,可将10人的下限修改为3-4人,鼓励小型企业、微型服务业企业和社区盲人按摩站点进入吸纳残疾人集中就业领域。
取消对精神残疾人就业的政策限制,鼓励康复后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实现弹性就业,鼓励托养服务机构、辅助性工厂、工(农)疗机构多安排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及重度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4、实施残疾人创业带头人工程。从中国残联近期对相关省(区、市)的调研来看,残疾人创业带头人普遍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创办福利企业、社区服务机构、工艺品作坊,建立农村残疾人经济合作组织等方式带动残疾人就业,平均1个创业单位带动80-100人实现就业,最多可达上千人。各地都应积极扶持残疾人能人大户自主创业,带动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
对残疾人能人大户和残疾人就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应重点给予特惠性贴息贷款扶持,对福利企业合适的产品落实政府优先采购、专产专营等特惠政策,帮助此类企业做大做强。
依托地方各级残联、残疾人专门协会,整合国家及有关部门的创业就业政策、扶贫开发项目、康复扶贫贷款、创业指导培训等资源,帮助具备条件的残疾人带头创业,并通过组织残疾人创业就业合作社、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残疾人社区服务及家庭服务连锁机构等带动残疾人就业,同时将落实到人头的小额信贷、小额扶持资金由残联、残协组织采取联合担保、提供信用连保、建立贷款风险基金等方式予以整合,整体投入创业带头人项目,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扶持其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树立残疾人创业典范,广泛宣传残疾人创业能力和特殊比较优势,倡导对残疾人创业带动就业予以帮扶。
5、为自主择业、灵活就业残疾人提供稳定保障。目前城镇就业残疾人中近50%是个体就业、自主择业和灵活就业,他们的社会保险和救助问题日渐突出,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存在特殊困难。对此,应在调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予以分类指导和针对性社保帮扶。可引导非正规就业残疾人按照个人缴费能力和意愿,选择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城镇职工保险或新农保、新农合等,尽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在城镇工作满十年以上的农村非正规就业残疾人,应享受社保接续服务,或整体纳入城镇居民养老、医疗社会保障。
6、加快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突出培训促就业工作,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加强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效能。
将残疾人培训促就业纳入政府专项就业促进项目,围绕用人单位和残疾人就业需求开展个性化培训,实行动态实名制管理,并逐步提高残疾人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的补贴标准,用足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加大对中高等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应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的“双证”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见习补贴制度,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水平和就业率。
作者:国务院研究社会发展司副司长 乔尚奎 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 李 坤
【字体:大中小】 【打印】
联系我们
网站无障碍声明 Copy©2000-2013
www.xiexieb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中国残联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22942号
合作单位:新华网 IBM(中国)看汉科技
无障碍支持单位:哈尔滨亿时代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第二篇: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
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
1、残疾人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三条)
2、对残疾人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减征幅度和期限减征个人所得税。
具体所得项目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注: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四条)
3、残疾人的所得,其个人所得税减征幅度根据残疾程度分别确定:基本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残疾程度为中度以上(一、二、三级肢残,一、二级盲残,一级低视力,一、二、三级智力残,一、二、三级精神残)的残疾人;二等乙级以上(含二等乙级)的转业、复员、退伍的革命伤残军人,其全年应纳税所得税额不超过2000元的,减征比例为100%;超过2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减征比例为50%;超过10000元的部分,减征比例为0%。
(注:苏政办函[2003]9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个人所得税减征有关规定的复函》)
4、残疾人的所得,其个人所得税减征幅度根据残疾程度分别确定: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残疾程度为轻度(四级肢残,二级低视力,一、二、三、四级听力语言残,四级智力残,四级精神残)的残疾人;二等乙级以下(不含二等乙级)的转业、复员、退伍的革命伤残军人,其全年应纳税所得税额不超过2000元的,减征比例为50%;超过2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减征比例为25%;超过10000元的部分,减征比例为0%。
(注:苏政办函[2003]9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我省个人所得税减征有关规定的复函》)
5、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注:财税字[1999]27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6、安置残疾人的单位,提供营业税“服务业”税目(广告业除外)取得的收入(占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收入之和达到50%),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每人每年3.5万元限额减征营业税。
(注:“单位”是指税务登记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享受条件:①依法与安置的每位残疾人签订了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且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在单位实际上岗工作;②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并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③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按月足额缴纳了单位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④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人实际支付了不低于单位所在区县适用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⑤具备安置残疾人上岗工作的基本设施。
(注: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一条)
7、兼营财税[2007]92号文件规定享受增值税和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业务的单位,可自行选择退还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一经选定,一个内不得变更。
(注: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一条)
8、如果既适用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又适用下岗再就业、军转干部、随军家属等支持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单位可选择适用最优惠的政策,但不能累加执行。
(注:财税[2007]9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第一条)
9、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一)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二)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
10、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残疾人员的范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项所称企业安置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六条)
第三篇:梅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解答
梅州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政策解答
国家税务总局梅州市税务局梅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二〇一八年八月
2使有能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保障残疾人权益。
4.保障金的主要用途?
保障金纳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支持方向包括:
(1)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和职业康复支出。
(2)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残疾人就业服务和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含展能活动)支出。补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所需设施设备购置、改造和支持性服务费用。补贴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和运行费用。
(3)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经营场所租赁、启动资金、设施设备购置补贴和小额贷款贴息。各种形式就业残疾人的社会保险缴费补贴和用人单位岗位补贴。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养殖、手工业及其他形式生产劳动。
(4)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以及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
(5)对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辅助性就业、灵活就业,收入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的救济补助。
(6)经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批准用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和保障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生活等其他支出。
5.保障金的征收对象范围?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含中央、境外驻粤单位)等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保障金。
6.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是指哪些残疾人? 《残疾人就业条例》所称残疾人就业,是指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税〔2015〕72号)所称残疾人,是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上注明属于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的人员,或者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的人员。
第二部分 申报年审
7.申报年审时间?
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2018年申报年审时间为2018年6月15日至8月31日)。
用人单位按年申报年审,每年应当根据本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申报年审。
已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含享受优惠政策的用人
612.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是否计入所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用人单位跨地区招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用人单位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
13.用人单位招用的非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是否计入所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的非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不计入所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注:就业年龄段指男16-60周岁、女工人16-50周岁,女干部16-55周岁】
14.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没有社保的残疾人职工如何确认?
如果机关事业单位无法提供为残疾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凭证,需要提供机关事业单位在编没有社保的残疾职工的工作证、医疗证及入编制的文件。
15.用人单位为残疾人职工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能否计入所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
没有购买社会保险的残疾人职工不能计入所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六十四条 社会保险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第十条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第二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第三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第四十四条 职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失业保险费;第五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16.网上申报年审具体操作步骤?
(1)用人单位登录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政务公开→省残联→广东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电子政务系统→在线申办。
(2)凭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账号+密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纳税人识别号或旧的纳税人编码)+授权码(密码)登录申报年审系统。【注:请用人单位自行在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注册、认证,然后再进入网上年审申报。过去已在系统中的网上年审用户(已授权),也可凭密码(授权码)直接登录,如登录不成功,可向所在地的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密码重置】
第一步,核对用人单位信息(带*为必填项),如有变更,10(4)年审的单位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等财务报表;
(5)最近一个月单位基本帐户和一般帐户的银行帐单;(6)遇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等的相关有效证明材料;
以上申请所需材料,均需加盖用人单位公章。22.申请保障金减缴条件及计算方式?(1)减缴条件
用人单位符合下列两种情况之一,可申请减缴保障金。①用人单位遇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等原因导致亏损。
②用人单位连续两年亏损,且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0.75%,每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不高于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2倍。
(2)减缴额度计算方式
用人单位减缴额度为应缴额度乘以减缴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减缴额度=应缴额度×减缴比例
减缴比例=上人均亏损额÷(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60%)×100% 上人均亏损额是上年用人单位亏损总额除以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
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所在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保障金减缴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1年的保障金应缴额。23.申请保障金减缴需要提供哪些资料?
(1)填写《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缴申请审批表》,一式两份;
(2)申请减缴保障金的书面报告;(3)年审的审计报告;
(4)年审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调整报告》(连续两年亏损的用人单位需提供最近两年的报告);
(5)遇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等的相关有效证明材料(连续两年亏损的用人单位无需提供);
(6)上报统计部门的《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年报)》(I102统计表),没有该统计表的需提供上1-12月单位《社会保险费申报缴款情况查询》。
以上申请所需材料,均需加盖用人单位公章。24.申请保障金免缴条件?
用人单位已进入破产程序或已办理歇业手续的,可申请免缴保障金。
25.申请保障金免缴需要提供哪些资料?
(1)填写《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缴申请审批表》,一
314(1)未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采取自核自缴的方式,直接通过“广东省电子税务局”或前往主管税务机关征收大厅申报缴纳保障金。
(2)已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应先到单位所在地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提交资料。根据残联部门审核结果,再通过“广东省电子税务局”或前往主管税务机关征收大厅申报缴纳保障金。
(3)享受优惠政策的用人单位,也应通过“广东省电子税务局”或前往主管税务机关征收大厅按实申报缴纳保障金,征收系统自动计算减免金额。
(4)经残联部门批准减缴、免缴的用人单位,可通过“广东省电子税务局”申报缴纳应缴保障金,征收系统通过读取残联部门审批的减免比例自动计算减免金额;前往主管税务机关征收大厅办理的,应提供经残联部门批准减缴、免缴的审批表,由前台工作人员根据审批表的减免比例计算减免金额,再申报缴纳应缴保障金。经残联部门批准缓缴的用人单位,需携带经残联部门批准缓缴的审批表前往主管税务机关征收大厅进行办理。
31.保障金如何计算?
保障金年缴纳额按上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和本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之积计算缴纳。计算公式如下:
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5%-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以公式计算结果为准,人数可保留小数点后2位(四舍五入)。
32.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如何计算?
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或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含1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的人员。季节性用工应当折算为年平均用工人数。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按上年本单位在职职工的年平均人数计算,即: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全年各月在职职工人数总和/12个月。
33.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如何计算?
税务机关按照残联部门提供的数据,确定用人单位安排的残疾人人数,征收系统自动读取数据。如用人单位对审核后的残疾人就业人数存在疑问,应及时向当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核实。
如用人单位未进行申报年审,征收系统自动按照未安排残疾人就业计算。
34.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如何计算? 按用人单位上年在职职工工资总额除以用人单位在职
718金按照保障金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
41.用人单位如何招用残疾人?
用人单位可自行组织招聘,可通过第三方机构,也可联系省、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提出招聘需求,残联登记并推荐,或登录残疾人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招聘。
42.网站系统及咨询方式?(1)电子系统网址
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http://www.xiexiebang.com;广东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广东省电子税务局(http://www.xiexiebang.com)。
(2)政策咨询电话
申报年审咨询:梅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热线
2282721 申报缴费咨询:梅州市税务局热线
12366
第四篇: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助残疾人有关政策
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助残疾人有关政策
一、城市特困残疾人生活补助
根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对城市居民特困残疾人给予生活困难补助的通知》(京残发〔1999〕99号)的规定:对具有本市城市户口,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超过本市城市居民当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按照每人每月1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助。目前,全市每年有1.2万名残疾人按月享受城市特困残疾人生活补助。
二、农村特困残疾人的生活补助
根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对农村特困残疾人给予生活困难补助的通知》(京残发〔1999〕51号)的规定,对具有本市农业户口,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超过本区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残疾人,每人每月给予5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全市每年有1.9万名残疾人按月享受农村特困残疾人生活补助。
三、城镇待业(失业)残疾人生活补助
根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对城镇待业残疾人给予生活困难补助的通知》(京残发〔1998〕55号)的规定,对具有本市正式非农业户口,在劳动年龄段内(男16岁至59岁、女16岁至54岁),有劳动愿望和一定劳动能力的待业残疾人,每人每月给予4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全市每年有5000多名残疾人按月享受城镇待业(失业)残疾人生活补助。
四、无固定性收入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
根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对无固定性收入重残无业人员给予生活补助的暂行办法》(京残发〔2007〕23号)的规定,对具有本市常住户口,年龄在16-60周岁之间,没有固定性收入,无业,生活靠亲属或家人照料,未享受城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待遇和城市重残人生活困难补助的重残人,参照城市和本区县农村低保标准,按月给予生活补助。重残无业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与残疾人户籍所在地城市或农村低保标准建立联动机制,随低保标准调整而调整。目前,全市有2.1万名重残人按月享受城市或农村重残无业人员生活补助。
五、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政策
根据《关于印发〈北京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学费补贴暂行办法〉的通知》(京残发〔2001〕43号)的规定,对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具有本市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失业残疾人,在劳动保障部门免费培训的基础上,按照“学
三、会
二、专一”的要求,对失业残疾人给予3次不同比例的培训费补贴。目前,各级残联每年都对1万多名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六、残疾人开办个体工商户补贴政策
(一)根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扶持残疾人个人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暂行办法〉的通知》(京残发〔2001〕179号)第4条的规定: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泛指三年未安置就业),在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或经县以上主管部门批准经营,开业经费确实存在困难的,可持《营业执照》、《居
民身份证》及相关资料(未就业证明等)到户口所在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申请一次性现金或实物扶持,人均最高不得超过2000元,由区县残联负责审批,本条款只限于第一次个体开业的残疾人(重复开业和已就业的残疾人除外)。
(二)根据《城镇个体就业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暂行办法》(京残发〔2007〕62号)的规定,对城镇个体就业残疾人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本办法所称个体就业残疾人是指具有本市城镇户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下列残疾人(以下简称个体就业残疾人):
1、从事个体经营并领取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残疾人个体户和从业的其他残疾人(含盲人保健按摩个体);
2、在集贸市场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
3、由街道、乡镇或社区安排,在社区内从事便民服务的残疾人。
自2007年4月1日起,按下列标准对城镇个体就业残疾人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1、基本养老保险2007缴费以上一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为基数,2008年至2010年各缴费分别以45%、50%、55%为基数,2011缴费及以后以60%为基数,补贴14%;
2、失业保险以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40%为基数,补贴1.5%;
3、基本医疗保险以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70%为基数,补贴6%。
本市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如有调整,按新标准执行。
七、残疾人高中生助学政策
根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残疾人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会、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募捐工作管理中心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全市实施扶残助学工程的意见》(京残发〔2004〕22号)的规定:残疾人高中生(含职高、技校)每人每学年补助500元。目前,全市每年有600多名残疾人高中生享受助学补助。
八、残疾人大学生补助政策
根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委联合印发的《北京市残疾人大学生学费补助暂行办法》(京残发〔2003〕208号)的规定,对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学校统一考试并被录取的残疾人大学生给予一次性学费补助;对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残疾人学生在课程全部修完,当年取得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后给予一次性学费补助。补助标准为:大专(含高职)3000元,本科4000元。对当年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并被录取(成人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残疾人学生给予一次性表彰奖励,奖励标准为5000元。目前,全市每年有150多名残疾人大专生、大学生享受助学补助政策。
九、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高中生、大学生助学政策
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健全人的生活水平,为了帮助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学,根据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教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全市实施扶残助学工程的意见》(京残发〔2004〕22号)的规定,对于享受低保待遇的残疾人家庭子女高中生(含职高、技校),每人每年给予500元的助学补助;对于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每人每年给予1000元的助学补助。目前,全市每年有3500多名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高中生、2600多名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享受助学补助。
第五篇:残疾人有点政策
评定残疾军人残疾等级
▲服务对象:
(一)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退出现役的军人,在服役期间因病评定了残疾等级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
(二)因战因公负伤时为行政编制的人民警察;
(三)因战因公负伤时为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四)因参战、参加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执行军事勤务致残的预备役人员、民兵、民工以及其他人员;
(五)为维护社会治安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致残的人员;
(六)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致残的人员;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民政部门负责伤残抚恤的其他人员。
前款所列第(四)、第(五)、第(六)项人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应当认定视同工伤的,不再办理因战、因公伤残抚恤。
▲服务依据: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伤残抚恤管理办法》
▲服务条件:
(一)申请新办评定、补办评定残疾等级的对象必须是因战、因公致残;因病致残的,不能申请新评或补评残疾等级。新办评定残疾等级的,申请人应当在因战、因公负伤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三年内提出申请。
(二)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的,必须提供因战因公致残档案记载或者原始医疗证明。档案记载是指个人正式档案中由其所在部队作出的法定有效的涉及本人负伤原始情况、治疗情况及善后处理情况的书面记载。其中,职业病致残需有直接从事该职业病相关工作经历的记载,医疗事故致残需提供军队后勤卫生机关出具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原始医疗证明是指军人服役期间由其原所在部队军以上单位指定的军队医院出具的能说明其致残原因的《病情诊断书》、《出院小结》、正式病历或者正式的病情检查、实验分析记录。
(三)原评定残疾等级结论作出之日起一年后,原残疾情况发生严重恶化,致使原定残疾等级与现残情明显不符者,可申报调整残疾等级。▲服务程序:
(一)退出现役的军人申报评残须具备材料
1.个人要求评残书面申请,内容包括:入伍时间,退伍时间,负伤时间、地点、部位、原因及详细经过,在部队未评残原因等情况或残情恶化情形。个人申请须由本人亲笔签名或盖章(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
2.申请人所在单位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查评定残疾等级申请后出具的负伤时间、地点、部位、原因及详细经过或残情恶化情形的书面意见;
3.两个以上战友提供的能够直接证明其因战因公负伤情形的证明,及证人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证人身份的证明材料;
4.申请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4张及身份证复印件; 5.因战因公致残档案记载或者原始医疗证明。档案记载或原始医疗诊断证明中不仅要有负伤事实记载,且须有能认定的因战因公受伤的情形表述。应尽可能提供原件;若确实无法提供原件的,应由档案保管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在复印件上加盖印章;档案原件及复印件一般由县级民政部门直接从档案保管单位获取;
6.《退伍(转业、复员)军人登记表》; 7.《评定、调整伤残等级审批表》;
8.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残疾情况的检查诊断结论以及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职业病鉴定由各市州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出,精神病鉴定由市州民政部门主管的复退军人精神病医院作出),该意见必须由三个以上医疗卫生专家签字,并加盖复退军人残情鉴定专用章;
9.申请调整残疾等级的,须有原批准残疾等级的申报审批材料、档案记载材料和原残疾证件,本人认为残疾情况与原残疾等级明显不符的医疗诊断证明;
10.县(市、区)民政部门的评残申报审查综合报告。11.申报材料中姓名不一致的(包含同音不同字),应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相关证明。
(二)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申报评残须具备材料
1.个人要求评残书面申请,内容包括:参加工作时间,退职时间,因战因公负伤时间、地点、部位、原因及详细经过或残情恶化情形,个人申请须由本人亲笔签名或盖章;
2.申请人所在单位审查评定伤残等级申请后出具的负伤时间、地点、部位、原因及详细经过或残情恶化情形的书面意见;
3.两个以上现场证人提供的能够直接证明其因战因公负伤情形的证明,及证人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证人身份的证明材料;
4.申请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4张(人民警察须着制式服装)及身份证复印件;
5.负伤(残情恶化)时治疗医院的整套医治原始病历复印件(含出院小结,须加盖病案保存单位印章);
6.《评定、调整伤残等级审批表》;
7.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伤残情况的检查诊断结论以及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职业病鉴定由各市州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出,精神病鉴定由市州民政部门主管的复退军人精神病医院作出),该意见必须由三个以上医疗卫生专家签字,并加盖复退军人残情鉴定专用章;
8.县(市、区)级以上编制部门出具的说明其负伤时所在单位、所属编制性质的证明;
9.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的县级以上政治机关审查认定其负伤性质的证明;
10.属于交通事故负伤的,须有县(市、区)公安交警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11.属于因医疗事故致残的,应提供相关机构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
12.申请调整伤残等级的,须有原批准伤残等级的申报审批材料和原伤残证件,本人认为伤残情况与原伤残等级明显不符的医疗诊断证明;
13.县(市、区)民政部门的评残申报审查综合报告。
(三)其他人员申报评残须具备材料 其他人员是指符合《伤残抚恤管理办法》(民政部第34号令)第二条第(四)、(五)、(六)款条件且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不能认定视同工伤的人员。
1.个人要求评残书面申请,内容包括:因战因公负伤时间、地点、部位、原因及详细经过;调整残疾等级的,须详细说明残情恶化情形,个人申请须由本人亲笔签名或盖章;
2.申请人所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审查评定伤残等级申请后出具的负伤或残情恶化情形的书面意见;
3.两个以上现场证人提供的能够直接证明其因战因公负伤情形的证明,及证人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证人身份的证明材料;
4.参战参训民兵民工,须县(市、区)级以上人武部门或团级以上预备役部队出具的参战参训负伤证明和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证明材料;为维护社会治安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致残或为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致残的无工作单位人员,须县(市、区)级以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机构出具的说明其身份、负伤时间、地点、部位、原因及详细负伤经过的证明;
5.为维护社会治安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致残的无工作单位人员,须有公安部门对犯罪嫌疑人所作的讯问笔录、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以及相关材料等;
6.申请人近期二寸免冠彩色照片4张及身份证复印件; 7.负伤(残情恶化)时治疗医院的医治原始病历复印件(含出院小结,须加盖病案保管单位印章);
8.《评定、调整伤残等级审批表》;
9.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对伤残情况的检查诊断结论以及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该意见须有三名以上医疗卫生专家签字确认,并加盖复退军人残情鉴定专用章;
10.申请调整伤残等级,须有原批准伤残等级的申报审批材料、档案记载资料和原伤残证件,本人认为伤残情况与原伤残等级明显不符的医疗诊断证明;
11.县(市、区)民政部门的评残申报审查综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