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盘点中国古代的那些理财名人(本站推荐)
盘点中国古代的那些理财名人
黄白之物即是身外之物,虽然没有必要时时在意,但是确确实实给我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必然所需,所以我们有必要注意生活中的花销问题,妥善理财才是生活王道。而理财思想自古就有,口袋贵金属为大家盘点中国古代的那些理财名人。
1、白圭
连陶朱公范蠡都来求教的古代著名富商,也是最早提出商贾之论的人,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第一次把经商以一门学科知识的形式固定下来,堪称理财之祖先。白圭提出了一套经商致富的原则,即“治生之术”,其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在当时的贸易是以货易货,而白圭的高明之处就是准确掌握时常行情,在别人觉得多而抛售时,他就大量地吃进,等别人缺少货物需要吃进时,他就大量抛出。这样低进高出,必能从中取利,积累财富。
白圭为达到理财富国的目的,对各种市场信息极为重视,反映也极快,出手果断。一遇行情变化,立即作出决定,是买进还是卖出,绝不错过任何一次良机,用他的话说就是“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同时,他还能克勤克俭,身体力行,精心创业,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绝不会因为赚了钱就去挥霍浪费,这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2、吕不韦
著名秦国商人,不仅是丞相,还是豢养着三千多门客的大财主,但是这三千门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可见吕不韦的理财能力是不做赔本的买卖了。他当年不过是一介商人,就是敢于投资于人,不惜重金支持了秦国流亡公子,最终成为一代名相,并著<<吕氏春秋>>流转千古。与巴菲特相比,吕不韦的投资方式过之而无不及,同样是重仓看好的东西,同样是投资并协助其成长,同样是长线投资,同样是获利丰厚。吕不韦当然是不懂未来收益折现了,但他清楚成功后能给他带来什么,他对秦国公子的价值评估更多是以风险收益比来衡量,长线投资的理念(更可称为信念)支持他一直持有。
3、和珅
古代大贪官“和珅”,堪称中国第一大“富翁”。和珅拥有的家产总计8亿多两白银,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大概有250多亿,若按照13亿人口数量来分的话,预计每人能分得200元。他在理财方面很有能力,一是不断努力,加官进职:小时候,和珅在官学中,除了学书中的知识,还学习官场的学问。不断努力,抓住机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二是瞄准商机,大赚钱财:和珅拥有很多土地毋庸置疑,大部分土地都分布在繁华地带。在发生一系列不安定的事件后,很多地主为了保险起见,纷纷出售土地换得金银,使得土地价格大跌。此时和珅瞄准了商机,低价购买大量的土地,然后出租收取极高的地租;三是讲究信用,永久财富:和珅理财之道中,信用也至关重要。和珅收了钱一定会给人家办事,帮助人家升官发财,躲避灾难等,确实很讲究“信誉”。
4、沈万三
这个商业传奇从古到今没人不知晓,沈万三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自己的生意,最后甚至可以自己出钱犒赏三军,可见过人的气魄了。沈万三赚钱主要有三大途径:种田、代客理财、海外贸易。《周庄镇志》记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按照现在的逻辑,是一个姓陆的有钱人,把钱都给了沈万三。陆白给沈万三钱的可能性很小,很可能的情况是委托他帮忙理财。
5、范蠡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他的人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越国,帮助越王勾践实现自己的富国强民之梦,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二是在此之后,来到齐国,发展经济,致富救民,之后来到陶,经商致富,三聚三散其财,成为一代商圣。他的一些经商理财之道现在看依然不过时。一是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贱进如珠玉,贵售如粪土。这就是当代的生意之道,或者是投资投机之道。商品的价格贵到极限就会便宜,便宜到极限就会贵。当一个商品贵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就要抛出,如抛出粪土;当一个商品便宜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就要买入,就如买入珠玉一样。二是务完物,无息币。求十一之利。这是说,要经营不易坏的商品,手里不要留有太多现金,要然资金流转起来。三是富好行其德,三致千金。致富后,人要懂得散财。
从古至今,理财都是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且永远都是生命中重要的主题!口袋贵金属认为,古人的理财之道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智慧经验,形成现代理财观念,会理财,会生活。
第二篇: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中国古代名人别称秦皇陵宫
宋代马远,擅长作画,但他画画有个特点,只画一个角或者半边,而留出大片的空白,让人寻味,因而,人们给他一个绰号叫“马一角”。
宋代鲁宗道曾任参知政事,以忠直闻名,因他的姓以“鱼”字为头,人称他为“鱼头参政”。
南宋末年的宰相贾似道,玩物丧志,无心治国,热衷于斗鸡走马,饮酒宿娼,还喜欢斗蟋蟀,经常和群妾一起趴在地上观蟋蟀相斗,并将所谓的经验写成一部《促织经》,时人称他“蟋蟀宰相”。
南宋文学家郑思肖原名某,元兵南下灭宋后,兹改名思肖。思肖者实为思赵宋王朝也。改名后,思肖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野人”。
宋代诗僧如璧,名饶节,字德操,博学能文,尤长于诗,其中有“间携经卷倚松立,试文客从何处来”的佳句,被人称为“倚松道人”。
元代诗人袁凯,工诗,有盛名,性诙谐,常背戴乌巾,倒骑黑牛,游行九峰间。尝在杨维桢座赋《白燕》诗,颇工丽,人因呼为“袁白燕”。元代廉希宪喜读书,尤其精研《孟子》,忽必烈称他“廉孟子”。
明代诗人杨基,其写景诗作描写简练,具有自然韵味。因其写有《春草》一诗,人称其为“杨春草”。
明代陈谔,为顺天府尹,每入朝奏事,说话都很大声,皇帝常称他为“大声秀才”。
明代陈献章,学问渊博,授徒无数,教授学生学习要以自然为本,人称“白沙先生”。
明代御史冯恩,刚烈正直,人们赞叹他“铁膝、铁口、铁胆、铁骨”,称他为“四铁御史”。
明代王琎,任宁波知府,生活节俭,一日吃饭时,发现有一碗鱼羹,怒骂妻子忘记了过去的苦日子,立即撤去鱼羹并把它埋了,时人称他“埋羹太守”。
明代周新,官任御史,敢于对抗权贵,人称“冷面寒铁”。
明朝况钟,任苏州知府,惩治贪官,公正严明,人称“况青天”。
明代刘吉为丞相,生性奸诈,多次被人弹劾,但都安然无恙,人们因他耐 弹,称他“刘棉花”。
明代叶宗行为钱塘县令,为官清廉,下饭常只有一盘咸鱼,时人称他“钱塘一叶清”。
明代的武将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等五人投靠魏忠贤,助纣为虐,被人称为“五彪”。
明代史忠,性格豪放,为人刚直,不避权贵,所居之楼叫“卧痴”,自号“痴翁”。
清代学者纪晓岚,才华出众,有“河间才子”的美誉。一生嗜吃猪肉,以及抽大烟。他的烟杆子特别长,烟袋子特别的大,时人称“纪大烟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特别仰慕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字青藤),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
清代济南诗人王苹的两首诗中分别有“乱泉声里才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和“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有人行”之佳句,被人称为“王黄叶”。
清代王士祯《蝶恋花·和漱玉词》有佳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被人称为“王桐花”。
清代江西南昌知县石家绍,尽心民事,老百姓爱戴他,称他“石爹爹”。
宋代朱浚,为驸马,官至两浙转运使兼工部侍郎,每次上奏,一定要写上“万拜”,时人称他“朱万拜”。
宋代孙长孺,酷爱学习,喜欢搜罗书籍,专筑一楼藏书,人称“书楼孙氏”。
宋代刘安世做谏官时,敢于在宫殿上直言,不怕皇帝发怒,时人称为“殿上虎”。
宋代张威,官至扬州观察使,统兵打仗,战无不胜,战斗越激烈,他精神越好,两眼变红,人称他为“张鹘眼”。
宋代王德曾率十六骑夜入隆德府,生俘金国姚太师。宋钦宗问姚被俘时情形,姚说:“臣被俘时,只见有夜叉来到面前,无从反抗。”王德因而被人称为“王夜叉”。
宋代喻汝砺,气节高尚,反对与金议和,曾摸自己的膝盖说:“我是不会
让你弯曲的。”时人称他“扪膝先生”。
宋代钱剀(右边应是“页”),曾任殿中侍御史,刚烈正直,苏轼有诗赞他“乌府先生铁作肝”,人称“铁肝御史”。
宋代李若拙,为人崇尚气节,自号“五知先生”。“五知”即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
宋代词人谢逸,字无逸,临川人,曾作《蝴蝶诗》三百首而闻名于世,世称“谢蝴蝶”。
宋代词人张先喜欢用一“影”字,著名的句子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无数杨花过无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人们称他“张三影”。
宋代词人张炎,其词追求骚雅,严守音律,字句工巧。宋亡后词风凄怨苍凉,多追怀往昔,抒写家国身世之悲。其《解连环孤雁》词,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之句,广为流传,人皆称之“张孤雁”。又曾因写《南浦》咏春水一词,被人称“张春水”。
宋代词人贺铸,晚年的一首《青玉案》曾名动一时,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广为传唱,贺铸也因此博得“贺梅子”的雅号。
宋代词人秦观。以文才称于当世,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多写柔情,亦有羁旅感伤之作。清新婉丽,优美谐畅,情韵兼胜。《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别情”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也因此词被苏轼戏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山抹微云君”。
宋代词人宋祁。仁宗二年进士,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工部尚书。曾写作歌咏春光的名篇《木兰花》,中有千古名句“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因此而博得“红杏尚书”的雅号。
宋代鲍当善于写诗,曾作《孤雁诗》:“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人们称他“鲍孤雁”。
宋代书法家米芾,一生爱墨宝爱字贴爱砚石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时人称之“米癫”。
宋代袁韶任临安太守,纠正许多冤案,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时人称他为“佛子”。
宋代刘少逸,十一岁时文章谈吐就非常精炼而敏捷,当时有“神童”之称。
宋代徐大正,有诗才,与秦观、苏轼等游,筑室于北山之下,时人称他为“北山学士”。
宋代雍存,隐居不仕,以读书自娱,居住在城南,号“南郭先生”;县境有座独山,有自号“独山翁”。
宋代苏云卿,在豫章东湖结庐而居,穿布衣着草鞋,以种菜自给,人称“苏翁”。
宋代潘閬,擅长作诗,因避祸到山谷寺中做和尚,自号“逍遥子”。
唐代李邕,书法、诗文等六种技艺都出类拔萃,时任称他“翰林六绝”。
唐代韦述兄弟六人为官,皆有政绩,时人称为“人之杞梓(良木)”。
唐代杨国忠为右相,畏惧他的人以他为“泰山”,进士张彖却称他为“冰山右相”,意为太阳一出即溶化。
唐代卢怀慎与姚广同为宰相,但卢缺少才干,把什么事都推给姚广做,时人称他“伴食宰相”。
唐代侯思止任侍郎,吃葱油饼一定要人少放葱多放肉,人称他为“缩葱侍郎”。
唐代崔琳,与弟崔珪、崔瑶均为大官,都有棨戟护卫,时人称他们“三戟崔家”。
唐代杜暹任婺州参军,离任时,有个小吏送他一万纸钱,杜暹盛情难却,只好接受一百张,时人称他“百纸参军”。
唐代苏味道,有文名,官至宰相,但为人圆滑,说做事“模棱持两端可
也”,人们叫他“苏模棱”。唐代李义府,外表温良恭顺,实际十分狡诈阴险,笑里藏刀,人们叫他“李猫”。
唐代有歌妓叫张红红,听一遍便能将新曲记下,后被召入宫中,时人称她“记曲娘子”。
唐代僧人贯休,以诗闻名,其诗有“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万山得得来”句,被人称为“得得和尚”。
唐代裴宽,品格高尚,有才华,常穿一件绿衣,身体瘦弱颀长,人们笑他为“碧鹳雀”。但刺史韦诜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
五代的冯道,历事五朝而不衰,自号“长乐老”,人称“不倒翁”。
五代后蜀的王仁裕,写诗万首,时人称他“诗窑子”。
五代赵光逢,以文章品行知名,人们赞叹他方直温润,称他为“玉界尺”。
五代王彦章,作战勇敢,总是提一铁枪,纵横驰骋,人称“王铁枪”。
五代朱遵度,学识渊博,人称“朱万卷”,又称“幕府书橱”。
五代后周裴俠,清廉谨慎,奉公守法,有一次周太祖让他独立站在一边,对其他大臣说,有谁和裴俠一样品格的,请和他站在一起,结果没有人敢站出来。时人称他为“独立使君”。
五代南唐的边镐,曾带兵攻克建州,保存所有俘虏的姓名,被建州人称为“边佛子”;后攻克潭州,秋毫无犯,潭州人又称他“边菩萨”;后作了节度使,大力提倡佛教,人们又称他“边和尚”。
宋代杜镐,学识渊博,有过目不忘之才,经常不厌其烦给人指点,人称他为“杜万卷”。
宋代欧阳修排行第九,朋友也叫他“欧九”。
宋代狄青为延州指挥使,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名声大振,人称“狄天使”。
宋代王安石,立场坚定,办事果敢,性格执拗,人称“拗相公”。
宋代包拯任开封府尹,威严公正,权贵惧怕,人称“阎罗包老”;因脸黑,办事不讲情面,人“铁面”;因常为民作主,人又他称“包青天”。
宋代寇凖为官四十年,没有田园邸舍,有人作诗笑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后辽国使者来京,问寇凖说:“你莫非就是无地起楼台宰相?”
宋代蔡京,官至太师,宋徽宗赐他“公相之印”,蔡京于是自称“公相”。太监童贯后也官至太师,人称“媪相”。
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人称“三旨宰相”。
宋代李邺任给事,有次出使金国回来,大谈金人“如飞龙”“如老虎”“如旱獭”“如猿猴”,多么厉害,时人称他“四如给事”。
宋代许及之,任吏部尚书,一天,权臣韩侂胄生日,许去迟了,门人不准他由大门进去,许曲身从一小门钻进去,被人讥笑他为“由窦尚书”。
宋代邵雍,有文才,居洛阳,亲自砍柴耕种,供养父母,安贫乐道,居室起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南朝陶弘景很有学问,曾做官,后辞官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与他很有交情,每有国家大事,就向他请教,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南朝孔奂任晋陵太守,清正廉洁,体察民情,所得俸禄都分给孤儿寡妇,人称“神君”。
南朝梁的何佟之有洁癖,每日洗澡十多次也认为未够,时人称他“水淫”。
南朝人祖莹,八岁时通晓《诗经》《尚书》。他常常在晚上苦读,为防家人发现而阻止他,就把灯光遮挡起来,当时号称“圣小儿”。
北齐后主高纬生活荒淫,无心朝政,并附庸风雅,作《无愁曲》,民间怨声顿起,称之为“无愁天子”。
北齐杨子华善画马,有次在墙上画了一匹马,夜里似闻马在哀鸣,时人 称他为“画圣”。
北齐魏收,恃才轻薄,当时人称他“惊蛱蝶”。北魏陆暐与弟陆恭,皆有盛名,时人称为“双璧”。
北朝熊安生博通经书,专研“礼”学,有次拜访徐之干与和士开,忽醒悟徐之干父亲名雄,和士开父亲名安,熊安生为了避讳,于是自称“触触生”。时人为此嘲笑他。
隋代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境内百姓很害怕生病,谁病了全家全村人避开他,有病的人大多死去。辛公义把病人抬回衙门大厅,亲自为他们治病,向家人讲明道理,百姓觉悟,风俗渐变,称他为“慈母”。
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里刀”,又号“人猫”。
唐代宰相李泌,因功封为邺侯。他爱好神仙道术,时人称他“邺仙”。
唐代大诗人李白,好饮酒,诗写达浪漫豪放,时人认为他原是天上的神仙,故称他“李谪仙”。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歌冠绝一时,被称为“诗圣”。
唐代刘禹锡,诗歌风格雄浑豪迈,被白居易推为“诗豪”。
唐代长安城有一妓女曹文姬,擅长书法,为关中第一,当时号称“书圣”。
唐代书法家张旭,嗜酒善书,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是狂草派的先驱,有“草圣”之称。
唐代孙思邈,精通医药,世称“药王”。
唐代陆羽,是著名茶學家。有“茶神”、“茶圣”、“茶王”、“茶仙”、“茶祖”等美誉。
唐代宋单父善种牡丹,被皇帝召至骊山种了牡丹万株,颜色形态个异,宫中称他“花师”。
唐代王勃与兄弟王勔、王勮,皆有才名,被人称为“三珠树”。
唐代诗人赵嘏,诗才很高,尤其以“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闻名,人称他“赵倚楼”。
唐代朱诚操守高洁,学问渊博,以“五经”教授学生,人称他“朱五经”。
唐代诗人李益诗歌写得好,但生性多疑,为人苛刻,尤其怕妻妾与外人接触,时人称他为“妒痴”。
唐代高骈,善射,曾一箭双雕。后当了侍御史,人称“双雕侍御”。
唐代画家吴道子,不仅擅长画山水花草,而且人神鸟兽,无所不精,故有“百代画圣”“神人假手”之称。
唐代张鷟,自幼聪明,官至学士,时人称他的文章有如青铜钱,万选万中,所以也称她“青铜学士”。
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扬名,时人称他为“郑鹧鸪”。
唐代诗人刘长卿,专工近体,尤善五律,曾自诩“五言长城”。
唐代诗人许浑,长于律诗,以登临怀古、山水田园为佳。因诗中多用“水”字,人称“许浑千首湿”。
春秋老子人称“广成子”,因居于空洞上,又自号“空洞子”。
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
秦,人称“五羖大夫”。
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颜叔子整夜点着蜡烛火把照明以避嫌,时人称他为“鲁男子”。
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激流勇退,归隐民间为商贾,于是以“鸱夷子皮”自号,并改名为“陶朱公”。
战国邹衍,精通阴阳五行,爱发议论,时人认为不合常理,称他“谈天衍”。
秦汉人范增,足智多谋,为项羽效力,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汉代晁错,精研法家刑名之学,为汉文帝所重,被称为“智囊”。
汉代召信臣做上蔡县令时,爱民如子,百姓称他为“召父”。
汉代杜诗做南阳太守,除暴安良,关心民生,百姓感激他,称他为“杜母”。
汉代杨震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追随他学习的有一千多人,时人称他“关西孔子”。汉代张安世,博闻强记,汉武帝驾临河东时,丢失了三箧书,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书,只有张安世能够说出内容,后来找回三箧书,果然不错,人称他为“张三箧”。
汉代李广,精于骑射,勇冠三军,人称“飞将军”。
汉代郅都,任中郎将、中尉等,敢于直谏,执法严酷,权贵称他为“苍鹰”。
汉代卢植为人刚毅有气节,曹操称赞他为“国之桢干(栋梁)”。
汉代崔烈花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的官,时人称他为“铜臭司徒”。
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廉洁奉公,离任时,有五位老人每人送他一百钱,刘宠只各选一枚,出了地界,把钱投入江中,时人称他“一钱太守”。
汉代杜钦与杜邺,同字子夏皆以文才称于世,但两人时被人叫混,于是杜钦主动戴一顶小冠,杜邺则戴一顶大冠,时人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
汉代秦彭,与堂兄弟四人都是二千石的官,人称“万石秦氏”。
汉代严延年为河南太守,手段残酷,杀人无数,人称“屠伯”。
汉末陈琳,文章写得很好,他的好友张竑称他“文伯(文坛霸主)”。汉代班昭,早年守寡,很有文才,多次被召入宫想皇后及嫔妃们传授知识,当时号为“曹大家(音姑)”。
汉代龚胜,曾为谏议大夫,王莽篡政后,隐居乡里,字号“隐翁”。
汉代黄香,侍奉父亲极为孝顺,京师人称她“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汉代严遵,在成都摆摊卖卦算命,每天赚够一百文钱即关门挂帘研读《老子》,杨雄曾向他学习,称他为“逸民”。
东汉末的庞统,德才超卓,时人称他“南州士之冠冕”,又称他“凤雏”。
东汉何休,学识渊博,著作丰富,时人称他为“学海”。
东汉甄宇,为人谦逊。光武帝建武期间,每年岁终祭神之后,皇帝按例下诏赐博士每人一头羊。因为羊有肥瘦,负责分羊的总管感到为难,甄宇带头取了最瘦的一头,众人再无争执。人送其美称“瘦羊博士”。
东汉光武帝时将军冯异,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平时却为人谦和容让。每当行军休息时,诸将军常坐在一起争功论赏,争得面红耳赤,冯异则常躲开,自己坐在树下,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东汉董宣为洛阳令,不畏权势,京中号为“卧虎”。又因得罪湖阳公主不肯低头认罪,被光武帝称为“强项令”。
东汉张湛,官至光禄勋,敢于直谏,常骑一匹白马上朝,皇帝称他“白马生”。
东汉马融,学习勤奋,有一次梦见一树林,林中繁花似锦,便摘了许多花朵吃下,醒来后就对天下文词无所不知。当时人称他为“绣囊”。
东汉宋登,任汝阳县令时,为政清明,治理有方,时人称为“神父”。
汉代郑均,品格高尚,多次征召不就,汉章帝亲赴他家,赐他终身尚书俸禄,时人称他为“白衣尚书”。
汉代陈遵,道德文章均受人尊敬,每一出现,往往举座瞻望,人称“陈惊座”。
三国时,大将军曹爽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被称为“三狗”。
三国时曹操部将许褚,容貌雄奇,勇力绝伦,而为人赤诚近于痴,时人 称他为“虎痴”。
三国时的阮咸好喝酒,据说一年中只有三日醒着,他曾任仆射一职,人称“三日仆射”。
三国时的司马徽,不谈人短处,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他安否,答曰:“好。”有人告诉他自己儿子死了,他答曰:“大好。”其妻责备:“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他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人称他为“好好先生”。晋代王导足智多谋,具有治国才能,温峤称赞他为“江左夷吾(管仲)”。
晋代陶渊明,隐居田园,宅边有五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晋代赵猛为尚书令,口才极佳,常给人解决纷争,因他脸上有麻点,时人称他“麻面尚书”。
晋代魏舒,容貌壮伟,能断大事,司马昭很器重他,曾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晋代潘岳才名冠世,姿容俊美,少年时乘车出行,路上的女子都争相向他投掷果子,乡人称他为“奇童”。
晋代卫玠,相貌秀丽,神韵清远,时人称为“璧人”。围观卫玠的人常挤得水泄不通,他死时仅二十七岁,当时人称“看杀卫玠”。
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
南北朝北齐人高昂,字傲曹,体态雄异,有大志,自称“地上之虎”。
南北朝刘峻,勤于读书,常常通宵达旦,有时昏睡去头发也被烧掉,听说谁家有好书一定要去借,时人叫他“书淫”。
第三篇: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陈贤庆辑录
小序: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中国人死板,不及外国人幽默。中国人中,不懂得幽默的大有人在,但是,如果以此下定论,认为中国人死板,不懂得幽默,似有失公允。现代的中国人且不说,我们的古人,从来就懂得幽默,也经常表示出幽默和智慧的。如果要深入论证,那就太烦杂了,不妨就从某一个小小的侧面以证明这一点。许多古人都有别称,有的是自称,更多的是别人给予的。这些别称,有的是赞誉,如“瘦羊博士”“大树将军”“强项令”等;有的是贬斥的,如“无愁天子”“伴食宰相”“刘棉花”等;有的则是调侃性质的,如“缩葱侍郎”“纪大烟袋”“郑鹧鸪”等。但是,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别称,都充满了幽默和智慧,包含了激浊扬清的鲜明态度。笔者在读书时,对这类别称很感兴趣,但并没有做一些收集整理的工作。近日趁放假,花了数天时间,翻阅了几册书,辑录了如下一些内容。虽然看似丰富,但其实仍挂一漏万,只能留待日后再作补充了。如果这里的资料,别人也需要或者采用,这也是我感到欣慰的事。
先秦:广成子、空洞子、五羖大夫、鲁男子、鸱夷子皮、陶朱公、谈天衍
秦汉:亚父、智囊、召父、杜母、关西孔子、张三箧、飞将军、苍鹰、国之桢干、铜臭司徒、一钱太守、小冠杜子夏、大冠杜子夏、万石秦氏、屠伯、文伯、曹大家、隐翁、江夏黄香、逸民、南州士之冠冕、凤雏、学海、瘦羊博士、大树将军、卧虎、强项令、白马生、绣囊、神父、白衣尚书、陈惊座 三国:三狗、虎痴、三日仆射、好好先生
两晋:江左夷吾、五柳先生、麻面尚书、人之领袖、奇童、璧人、谢春草、南北朝:地上之虎、书淫、山中宰相、神君、水淫、圣小儿、无愁天子、画圣、惊蛱蝶、双璧、触触生
隋唐:慈母、笑里刀、人猫、邺仙、李谪仙、诗圣、诗豪、书圣、草圣、药王、茶神、茶圣、茶王、茶仙、茶祖、花师、三珠树、赵倚楼、朱五经、妒痴、双雕侍御、百代画圣、神人假手、青铜学士、郑鹧鸪、五言长城、许浑千首湿、翰林六绝、人之杞梓、冰山右相、伴食宰相、缩葱侍郎、三戟崔家、百纸参军、苏模棱、李猫、记曲娘子、得得和尚、碧鹳雀
五代:不倒翁、诗窑子、玉界尺、王铁枪、朱万卷、幕府书橱、独立使君、边佛子、边菩萨、边和尚
两宋:杜万卷、欧
九、狄天使、拗相公、阎罗包老、铁面、包青天、无地起楼台宰相、公相、媪相、三旨宰相、四如给事、由窦尚书、安乐先生、朱万拜、书楼孙氏、书楼孙氏、殿上虎、张鹘眼、王夜叉、扪膝先生、铁肝御史、五知先生、谢蝴蝶、张三影、张孤雁、张春水、贺梅子、山抹微云秦学士、山抹微云君、红杏尚书、鲍孤雁、米癫、佛子、神童、北山学士、南郭先生、独山翁、苏翁、逍遥子、鱼头参政、蟋蟀宰相、三外野人、倚松道人、元代:袁白燕、廉孟子、明代:杨春草、大声秀才、白沙先生、四铁御史、埋羹太守、冷面寒铁、况青天、刘棉花、钱塘一叶清、五彪、痴翁、清代:河间才子、纪大烟袋、青藤门下走狗、王黄叶、王桐花、石爹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秋老子人称“广成子”,因居于空洞上,又自号“空洞子”。® 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 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颜叔子整夜点着蜡烛火把照明以避嫌,时人称他为“鲁男子”。
® 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激流勇退,归隐民间为商贾,于是以“鸱夷子皮”自号,并改名为“陶朱公”。
® 战国邹衍,精通阴阳五行,爱发议论,时人认为不合常理,称他“谈天衍”。® 秦汉人范增,足智多谋,为项羽效力,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汉代晁错,精研法家刑名之学,为汉文帝所重,被称为“智囊”。® 汉代召信臣做上蔡县令时,爱民如子,百姓称他为“召父”。
® 汉代杜诗做南阳太守,除暴安良,关心民生,百姓感激他,称他为“杜母”。® 汉代杨震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追随他学习的有一千多人,时人称他“关西孔子”。
® 汉代张安世,博闻强记,汉武帝驾临河东时,丢失了三箧书,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书,只有张安世能够说出内容,后来找回三箧书,果然不错,人称他为“张三箧”。
® 汉代李广,精于骑射,勇冠三军,人称“飞将军”。
® 汉代郅都,任中郎将、中尉等,敢于直谏,执法严酷,权贵称他为“苍鹰”。® 汉代卢植为人刚毅有气节,曹操称赞他为“国之桢干(栋梁)”。® 汉代崔烈花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的官,时人称他为“铜臭司徒”。® 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廉洁奉公,离任时,有五位老人每人送他一百钱,刘宠只各选一枚,出了地界,把钱投入江中,时人称他“一钱太守”。® 汉代杜钦与杜邺,同字子夏皆以文才称于世,但两人时被人叫混,于是杜钦主动戴一顶小冠,杜邺则戴一顶大冠,时人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
® 汉代秦彭,与堂兄弟四人都是二千石的官,人称“万石秦氏”。® 汉代严延年为河南太守,手段残酷,杀人无数,人称“屠伯”。® 汉末陈琳,文章写得很好,他的好友张竑称他“文伯(文坛霸主)”。® 汉代班昭,早年守寡,很有文才,多次被召入宫想皇后及嫔妃们传授知识,当时号为“曹大家(音姑)”。
® 汉代龚胜,曾为谏议大夫,王莽篡政后,隐居乡里,字号“隐翁”。® 汉代黄香,侍奉父亲极为孝顺,京师人称她“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汉代严遵,在成都摆摊卖卦算命,每天赚够一百文钱即关门挂帘研读《老子》,杨雄曾向他学习,称他为“逸民”。
® 东汉末的庞统,德才超卓,时人称他“南州士之冠冕”,又称他“凤雏”。® 东汉何休,学识渊博,著作丰富,时人称他为“学海”。
® 东汉甄宇,为人谦逊。光武帝建武期间,每年岁终祭神之后,皇帝按例下诏赐博士每人一头羊。因为羊有肥瘦,负责分羊的总管感到为难,甄宇带头取了最瘦的一头,众人再无争执。人送其美称“瘦羊博士”。
® 东汉光武帝时将军冯异,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平时却为人谦和容让。每当行军休息时,诸将军常坐在一起争功论赏,争得面红耳赤,冯异则常躲开,自己坐在树下,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 东汉董宣为洛阳令,不畏权势,京中号为“卧虎”。又因得罪湖阳公主不肯低头认罪,被光武帝称为“强项令”。
® 东汉张湛,官至光禄勋,敢于直谏,常骑一匹白马上朝,皇帝称他“白马生”。® 东汉马融,学习勤奋,有一次梦见一树林,林中繁花似锦,便摘了许多花朵吃下,醒来后就对天下文词无所不知。当时人称他为“绣囊”。
® 东汉宋登,任汝阳县令时,为政清明,治理有方,时人称为“神父”。® 汉代郑均,品格高尚,多次征召不就,汉章帝亲赴他家,赐他终身尚书俸禄,时人称他为“白衣尚书”。® 汉代陈遵,道德文章均受人尊敬,每一出现,往往举座瞻望,人称“陈惊座”。® 三国时,大将军曹爽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被称为“三狗”。
® 三国时曹操部将许褚,容貌雄奇,勇力绝伦,而为人赤诚近于痴,时人称他为“虎痴”。
® 三国时的阮咸好喝酒,据说一年中只有三日醒着,他曾任仆射一职,人称“三日仆射”。
® 三国时的司马徽,不谈人短处,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他安否,答曰:“好。”有人告诉他自己儿子死了,他答曰:“大好。”其妻责备:“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他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人称他为“好好先生”。
® 晋代王导足智多谋,具有治国才能,温峤称赞他为“江左夷吾(管仲)”。® 晋代陶渊明,隐居田园,宅边有五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 晋代赵猛为尚书令,口才极佳,常给人解决纷争,因他脸上有麻点,时人称他“麻面尚书”。
® 晋代魏舒,容貌壮伟,能断大事,司马昭很器重他,曾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 晋代潘岳才名冠世,姿容俊美,少年时乘车出行,路上的女子都争相向他投掷果子,乡人称他为“奇童”。
® 晋代卫玠,相貌秀丽,神韵清远,时人称为“璧人”。围观卫玠的人常挤得水泄不通,他死时仅二十七岁,当时人称“看杀卫玠”。
® 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
® 南北朝北齐人高昂,字傲曹,体态雄异,有大志,自称“地上之虎”。® 南北朝刘峻,勤于读书,常常通宵达旦,有时昏睡去头发也被烧掉,听说谁家有好书一定要去借,时人叫他“书淫”。® 南朝陶弘景很有学问,曾做官,后辞官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与他很有交情,每有国家大事,就向他请教,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 南朝孔奂任晋陵太守,清正廉洁,体察民情,所得俸禄都分给孤儿寡妇,人称“神君”。
® 南朝梁的何佟之有洁癖,每日洗澡十多次也认为未够,时人称他“水淫”。® 南朝人祖莹,八岁时通晓《诗经》《尚书》。他常常在晚上苦读,为防家人发现而阻止他,就把灯光遮挡起来,当时号称“圣小儿”。
® 北齐后主高纬生活荒淫,无心朝政,并附庸风雅,作《无愁曲》,民间怨声顿起,称之为“无愁天子”。
® 北齐杨子华善画马,有次在墙上画了一匹马,夜里似闻马在哀鸣,时人称他为“画圣”。
® 北齐魏收,恃才轻薄,当时人称他“惊蛱蝶”。® 北魏陆暐与弟陆恭,皆有盛名,时人称为“双璧”。
® 北朝熊安生博通经书,专研“礼”学,有次拜访徐之干与和士开,忽醒悟徐之干父亲名雄,和士开父亲名安,熊安生为了避讳,于是自称“触触生”。时人为此嘲笑他。
® 隋代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境内百姓很害怕生病,谁病了全家全村人避开他,有病的人大多死去。辛公义把病人抬回衙门大厅,亲自为他们治病,向家人讲明道理,百姓觉悟,风俗渐变,称他为“慈母”。
® 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里刀”,又号“人猫”。® 唐代宰相李泌,因功封为邺侯。他爱好神仙道术,时人称他“邺仙”。® 唐代大诗人李白,好饮酒,诗写达浪漫豪放,时人认为他原是天上的神仙,故称他“李谪仙”。
®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歌冠绝一时,被称为“诗圣”。® 唐代刘禹锡,诗歌风格雄浑豪迈,被白居易推为“诗豪”。® 唐代长安城有一妓女曹文姬,擅长书法,为关中第一,当时号称“书圣”。® 唐代书法家张旭,嗜酒善书,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是狂草派的先驱,有“草圣”之称。
® 唐代孙思邈,精通医药,世称“药王”。
® 唐代陆羽,是著名茶學家。有“茶神”、“茶圣”、“茶王”、“茶仙”、“茶祖”等美誉。
® 唐代宋单父善种牡丹,被皇帝召至骊山种了牡丹万株,颜色形态个异,宫中称他“花师”。
® 唐代王勃与兄弟王勔、王勮,皆有才名,被人称为“三珠树”。
® 唐代诗人赵嘏,诗才很高,尤其以“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闻名,人称他“赵倚楼”。
® 唐代朱诚操守高洁,学问渊博,以“五经”教授学生,人称他“朱五经”。® 唐代诗人李益诗歌写得好,但生性多疑,为人苛刻,尤其怕妻妾与外人接触,时人称他为“妒痴”。
® 唐代高骈,善射,曾一箭双雕。后当了侍御史,人称“双雕侍御”。® 唐代画家吴道子,不仅擅长画山水花草,而且人神鸟兽,无所不精,故有“百代画圣”“神人假手”之称。
® 唐代张鷟,自幼聪明,官至学士,时人称他的文章有如青铜钱,万选万中,所以也称她“青铜学士”。
® 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扬名,时人称他为“郑鹧鸪”。® 唐代诗人刘长卿,专工近体,尤善五律,曾自诩“五言长城”。
® 唐代诗人许浑,长于律诗,以登临怀古、山水田园为佳。因诗中多用“水”字,人称“许浑千首湿”。® 唐代李邕,书法、诗文等六种技艺都出类拔萃,时任称他“翰林六绝”。® 唐代韦述兄弟六人为官,皆有政绩,时人称为“人之杞梓(良木)”。® 唐代杨国忠为右相,畏惧他的人以他为“泰山”,进士张彖却称他为“冰山右相”,意为太阳一出即溶化。
® 唐代卢怀慎与姚广同为宰相,但卢缺少才干,把什么事都推给姚广做,时人称他“伴食宰相”。
® 唐代侯思止任侍郎,吃葱油饼一定要人少放葱多放肉,人称他为“缩葱侍郎”。® 唐代崔琳,与弟崔珪、崔瑶均为大官,都有棨戟护卫,时人称他们“三戟崔家”。
® 唐代杜暹任婺州参军,离任时,有个小吏送他一万纸钱,杜暹盛情难却,只好接受一百张,时人称他“百纸参军”。
® 唐代苏味道,有文名,官至宰相,但为人圆滑,说做事“模棱持两端可也”,人们叫他“苏模棱”。
® 唐代李义府,外表温良恭顺,实际十分狡诈阴险,笑里藏刀,人们叫他“李猫”。
® 唐代有歌妓叫张红红,听一遍便能将新曲记下,后被召入宫中,时人称她“记曲娘子”。
® 唐代僧人贯休,以诗闻名,其诗有“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万山得得来”句,被人称为“得得和尚”。
® 唐代裴宽,品格高尚,有才华,常穿一件绿衣,身体瘦弱颀长,人们笑他为“碧鹳雀”。但刺史韦诜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
® 五代的冯道,历事五朝而不衰,自号“长乐老”,人称“不倒翁”。® 五代后蜀的王仁裕,写诗万首,时人称他“诗窑子”。
® 五代赵光逢,以文章品行知名,人们赞叹他方直温润,称他为“玉界尺”。® 五代王彦章,作战勇敢,总是提一铁枪,纵横驰骋,人称“王铁枪”。® 五代朱遵度,学识渊博,人称“朱万卷”,又称“幕府书橱”。® 五代后周裴俠,清廉谨慎,奉公守法,有一次周太祖让他独立站在一边,对其他大臣说,有谁和裴俠一样品格的,请和他站在一起,结果没有人敢站出来。时人称他为“独立使君”。
® 五代南唐的边镐,曾带兵攻克建州,保存所有俘虏的姓名,被建州人称为“边佛子”;后攻克潭州,秋毫无犯,潭州人又称他“边菩萨”;后作了节度使,大力提倡佛教,人们又称他“边和尚”。
® 宋代杜镐,学识渊博,有过目不忘之才,经常不厌其烦给人指点,人称他为“杜万卷”。
® 宋代欧阳修排行第九,朋友也叫他“欧九”。
® 宋代狄青为延州指挥使,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名声大振,人称“狄天使”。® 宋代王安石,立场坚定,办事果敢,性格执拗,人称“拗相公”。® 宋代包拯任开封府尹,威严公正,权贵惧怕,人称“阎罗包老”;因脸黑,办事不讲情面,人“铁面”;因常为民作主,人又他称“包青天”。® 宋代寇凖为官四十年,没有田园邸舍,有人作诗笑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后辽国使者来京,问寇凖说:“你莫非就是无地起楼台宰相?” ® 宋代蔡京,官至太师,宋徽宗赐他“公相之印”,蔡京于是自称“公相”。太监童贯后也官至太师,人称“媪相”。
® 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人称“三旨宰相”。® 宋代李邺任给事,有次出使金国回来,大谈金人“如飞龙”“如老虎”“如旱獭”“如猿猴”,多么厉害,时人称他“四如给事”。
® 宋代许及之,任吏部尚书,一天,权臣韩侂胄生日,许去迟了,门人不准他由大门进去,许曲身从一小门钻进去,被人讥笑他为“由窦尚书”。® 宋代邵雍,有文才,居洛阳,亲自砍柴耕种,供养父母,安贫乐道,居室起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宋代朱浚,为驸马,官至两浙转运使兼工部侍郎,每次上奏,一定要写上“万拜”,时人称他“朱万拜”。
® 宋代孙长孺,酷爱学习,喜欢搜罗书籍,专筑一楼藏书,人称“书楼孙氏”。® 宋代刘安世做谏官时,敢于在宫殿上直言,不怕皇帝发怒,时人称为“殿上虎”。
® 宋代张威,官至扬州观察使,统兵打仗,战无不胜,战斗越激烈,他精神越好,两眼变红,人称他为“张鹘眼”。
® 宋代王德曾率十六骑夜入隆德府,生俘金国姚太师。宋钦宗问姚被俘时情形,姚说:“臣被俘时,只见有夜叉来到面前,无从反抗。”王德因而被人称为“王夜叉”。
® 宋代喻汝砺,气节高尚,反对与金议和,曾摸自己的膝盖说:“我是不会让你弯曲的。”时人称他“扪膝先生”。
® 宋代钱剀(右边应是“页”),曾任殿中侍御史,刚烈正直,苏轼有诗赞他“乌府先生铁作肝”,人称“铁肝御史”。
® 宋代李若拙,为人崇尚气节,自号“五知先生”。“五知”即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
® 宋代词人谢逸,字无逸,临川人,曾作《蝴蝶诗》三百首而闻名于世,世称“谢蝴蝶”。
® 宋代词人张先喜欢用一“影”字,著名的句子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无数杨花过无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人们称他“张三影”。
® 宋代词人张炎,其词追求骚雅,严守音律,字句工巧。宋亡后词风凄怨苍凉,多追怀往昔,抒写家国身世之悲。其《解连环•孤雁》词,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之句,广为流传,人皆称之“张孤雁”。又曾因写《南浦》咏春水一词,被人称“张春水”。® 宋代词人贺铸,晚年的一首《青玉案》曾名动一时,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广为传唱,贺铸也因此博得“贺梅子”的雅号。
® 宋代词人秦观。以文才称于当世,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多写柔情,亦有羁旅感伤之作。清新婉丽,优美谐畅,情韵兼胜。《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别情”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也因此词被苏轼戏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山抹微云君”。
® 宋代词人宋祁。仁宗二年进士,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工部尚书。曾写作歌咏春光的名篇《木兰花》,中有千古名句“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因此而博得“红杏尚书”的雅号。
® 宋代鲍当善于写诗,曾作《孤雁诗》:“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人们称他“鲍孤雁”。
® 宋代书法家米芾,一生爱墨宝爱字贴爱砚石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时人称之“米癫”。
® 宋代袁韶任临安太守,纠正许多冤案,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时人称他为“佛子”。
® 宋代刘少逸,十一岁时文章谈吐就非常精炼而敏捷,当时有“神童”之称。® 宋代徐大正,有诗才,与秦观、苏轼等游,筑室于北山之下,时人称他为“北山学士”。
® 宋代雍存,隐居不仕,以读书自娱,居住在城南,号“南郭先生”;县境有座独山,有自号“独山翁”。
® 宋代苏云卿,在豫章东湖结庐而居,穿布衣着草鞋,以种菜自给,人称“苏翁”。
® 宋代潘閬,擅长作诗,因避祸到山谷寺中做和尚,自号“逍遥子”。® 宋代鲁道宗曾任参知政事,以忠直闻名,因他的姓以“鱼”字为头,人称他为“鱼头参政”。
® 南宋末年的宰相贾似道,玩物丧志,无心治国,热衷于斗鸡走马,饮酒宿娼,还喜欢斗蟋蟀,经常和群妾一起趴在地上观蟋蟀相斗,并将所谓的经验写成一部《促织经》,时人称他“蟋蟀宰相”。
® 南宋文学家郑思肖原名某,元兵南下灭宋后,兹改名思肖。思肖者实为思赵宋王朝也。改名后,思肖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野人”。
® 宋代诗僧如璧,名饶节,字德操,博学能文,尤长于诗,其中有“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的佳句,被人称为“倚松道人”。
® 元代诗人袁凯,工诗,有盛名,性诙谐,常背戴乌巾,倒骑黑牛,游行九峰间。尝在杨维桢座赋《白燕》诗,颇工丽,人因呼为“袁白燕”。® 元代廉希宪喜读书,尤其精研《孟子》,忽必烈称他“廉孟子”。® 明代诗人杨基,其写景诗作描写简练,具有自然韵味。因其写有《春草》一诗,人称其为“杨春草”。
® 明代陈谔,为顺天府尹,每入朝奏事,说话都很大声,皇帝常称他为“大声秀才”。
® 明代陈献章,学问渊博,授徒无数,教授学生学习要以自然为本,人称“白沙先生”。
® 明代御史冯恩,刚烈正直,人们赞叹他“铁膝、铁口、铁胆、铁骨”,称他为“四铁御史”。
® 明代王琎,任宁波知府,生活节俭,一日吃饭时,发现有一碗鱼羹,怒骂妻子忘记了过去的苦日子,立即撤去鱼羹并把它埋了,时人称他“埋羹太守”。® 明代周新,官任御史,敢于对抗权贵,人称“冷面寒铁”。® 明朝况钟,任苏州知府,惩治贪官,公正严明,人称“况青天”。® 明代刘吉为丞相,生性奸诈,多次被人弹劾,但都安然无恙,人们因他耐弹,称他“刘棉花”。
® 明代叶宗行为钱塘县令,为官清廉,下饭常只有一盘咸鱼,时人称他“钱塘一叶清”。
® 明代的武将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等五人投靠魏忠贤,助纣为虐,被人称为“五彪”。
® 明代史忠,性格豪放,为人刚直,不避权贵,所居之楼叫“卧痴”,自号“痴翁”。
® 清代学者纪晓岚,才华出众,有“河间才子”的美誉。一生嗜吃猪肉,以及抽大烟。他的烟杆子特别长,烟袋子特别的大,时人称“纪大烟袋”。®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特别仰慕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字青藤),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
® 清代济南诗人王苹的两首诗中分别有“乱泉声里才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和“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有人行”之佳句,被人称为“王黄叶”。® 清代王士祯《蝶恋花·和漱玉词》有佳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被人称为“王桐花”。
® 清代江西南昌知县石家绍,尽心民事,老百姓爱戴他,称他“石爹爹”。
第四篇:中国古代名人
中国古代名人
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文嘉)
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凌蒙初)
4、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凌蒙初)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7、宁为太平犬,不作乱离人。(冯梦龙)
8、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冯梦龙)
9、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0、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翼)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曹炯)
13、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官场现形记)
14、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赵雪航)
1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弼)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序》)
1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1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西游记》)
20、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西游记》)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汉书)
2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
23、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三国志)
2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蜀志)
2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26、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2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29、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三国志)
3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31、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3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3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35、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36、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37、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
38、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39、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4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1、树欲静而风不止。(汉,韩婴)
42、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43、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韩愈)
4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
45、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
4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47、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王勃)
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50、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51、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演义》)
5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
53、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54、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水浒传》)
55、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56、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57、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58、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59、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60、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6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6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3、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64、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65、酒香不怕巷子深。
66、死猪不怕开水烫。
67、磨刀不误砍柴工。
68、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69、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7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第五篇:中国古代名人详案
作文经典人物素材6:曹操&武则天详案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最能体现曹操的奸恶。
但现实生活中的曹操,却有着对理想的追求,是一个矛盾的复杂体。原以为曹操是一代奸雄,又以为只是一介武夫,读了他的《短歌行》等诗篇,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否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人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学过的《观苍海》《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都是曹操写的。
【原文再现】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素材评析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
适用话题
曹操爱惜人才,胸怀大志,杰出的军事才能值得大家学习,但是曹操狡诈多变,性格多疑也常常提醒大家,适用话题有“智慧与狡猾”、“理想”、“抱负”及“诚信”、“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人与路”、“谈意气”等。
【精彩范文】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苛,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临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象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柽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大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刻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名师点评]
运用逆向思维,对历史人物进行大胆评说,是一种聪明的写作方式。文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受到世俗看法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作者认为,‚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曹操这位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于一身的枭雄,之所以会招来‚汉贼‛、‚乱臣‛的骂名,是因为‚‘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这样的看法是非常有见地的,因而对曹操的评价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是一篇精彩出色的人物述评。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武则天
一、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624—705),并州(今山西)文水人,唐初工部尚书武士彟(音yuē)之女,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代女政治家。
(一)人物事略
武皇家世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祖籍初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她诞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入宫见闻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以长相俊美,人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她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入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皇后武则天公元654年,即高宗永徽五年的十月十三日,高宗正式下诏书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六天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对王皇后、萧淑妃也没有放过,将二人各责打了一百杖,然后残忍地砍去双脚,泡在酒瓮里活活折磨死了。
平定徐敬业
武则天为以后做女皇做的准备活动,被一些大臣识破,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花公元684年的九月,被武则天贬出京城的徐敬业开始起兵反抗。武则天连忙调动了三十万兵马迎战,让李孝逸领兵平叛。只用了四十天的时间,徐敬业的叛乱便被平定了。
实现女皇梦
公元690年的重阳节,即九月九日,年近古稀的武则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称“圣神皇帝”。同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武则天尊周文王姬发为始祖文皇帝,尊父亲为孝明高皇帝,侄子武承嗣等人也有封赏。
广揽人才
武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贮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
完善科举武则天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的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重视农业
武则天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抗击外侵
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恢复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巩固国防
武则天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张柬之兵变复唐
公元704年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大臣,只有张氏兄弟俩侍奉左右,把持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705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把张氏兄弟(武则天的男宠)杀死,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二)名家点评
(清)赵翼:臣仆不妨居妾位,英雄何必在男身。
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二、素材运用
话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人是感情的动物,然而感情并不是放在天平上的,它有倾斜,有侧重,在这种不客观因素指导下认识事物,势必也有倾斜。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当政,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长河中,被一-些卫道士们认为违反天理,违反人理纲常,然而,这些评价公正吗?显然不。武则天当政期间,知人善任,提倡有识之士自荐,并广开言路,重视发展经济。在她统治下,唐朝经济继续朝前发展,之后便出现了“开元盛世”,难道这些违反天理了吗?
然而,面对古人,封建卫道士在感情上亲近封建伦理,尊崇封建道德,所以否定她;而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上,用理性的思维去认识这件事,所以能给予正确评价。这便是根据感情亲疏判断事物的片面性,不准确性。(2003年高考安徽优秀作文《莫让感情蒙住双眼》节选)话题2:相信自己
材料加工:
我认为,武则天是聪明坦荡的,她由一个宫女成为一个女皇,干了那么多石破天惊的大事,主宰了46年的江山,却在自我评价上留下了一张白纸,也拒绝了别人在她的墓碑上对她歌功颂德。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生前事”是最重要的,它意味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至于“身后评”,那是后人的事,褒贬“于我何有哉”?武则天和曹操都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如果他们在“担当生前事”的时候就想到后人会对自己如何评价,思前想后,诸多顾忌,就可能会束缚他们的手脚,使其不敢大刀阔斧地行事。而这也正是他们最大的悲哀。(2004年重庆市高考优秀作文《相信自己》节选)
话题3:感情和理智
材料加工:
有人说,女人是靠感情生活的动物。女人永远离不开感情,女人更珍惜感情。一个可以为了事业而放弃感情的女人,又会怎样呢?我个人的回答是:势不可挡。有一句话说“只要有了仇恨,一个女人可以扳倒十个男人。”但我看,只要没了感情,一个女人足可令百万男人低头称臣。
漂亮是女人天生的幸运。在有智慧的女性手里,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如果在这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里,女人想要出人头地,就得充分运用这把宝剑。一个女人若能像一柄剑那样冰冷无情,雪亮锋利,却又外表美艳,楚楚动人,就是想得天下也并非不可能。
而武则天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漂亮,有野心,工于心计,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无情。她才是女人里面的“独孤九剑”!美貌+野心+多谋+无情=天下无敌!她为了坐上皇位,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四个亲兄弟,一个亲姐姐,两个亲儿子,一个亲甥女,这种“剑法”,简直让任何枭雄也要瞠目结舌,自愧不如。你说,这个放弃亲情不谈爱情的女人厉不厉害?(《武则天和南丁格尔》节选)
话题4:宽容
材料加工:
《唐语林》卷一中有一则武则天和骆宾王的小故事。骆宾王在他刚成年时,正好遇到徐敬业在徐州造反,于是便作了著名的《讨武曌檄》,臭骂武则天,后兵败被杀。武则天看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意指武则天用花言巧语诱惑了皇上),一笑了之,及至读到“一抔之土末干,六尺之孤安在?”川意指高宗刚死,坟土末干,武则天就篡夺了王位,如今太子又在什么地方呢?),她很不高兴,对左右埋怨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么没注意到这样的人才!)
骆宾王死后,武则天找人寻访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传于世”。
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入狱,写了《在狱咏蝉》,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他死后,决没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头号敌人!武则天的肚量,由此可见!(《笔伐》节选)
话题5:无字碑
材料加工:
墓碑,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宝库。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然而,唐代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
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武则天无字碑之谜》节选)
话题6:评价
材料加工:
武则天,一代女皇,中国历史上亘古一人。那么,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出现的这一位不同凡响的女性?暴君乎?明主乎?风流女皇乎?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士,都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最终导致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一代女皇武则天》节选)
三、成品展示
无字碑上的智慧
公元705年底,一代女皇武则天走完了她功过参半、荣辱参半、是非参半、褒贬参半、毁誉参半的一生。她的一切,无不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永远的传奇。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层出不穷,各个时期各个影视剧种的常演不衰,各大明星名角儿的争相垂青,无不阐释着她的传奇,她的不凡,她的史学价值、文学魅力、艺术生命。
弱女,浸透着多少他人无法体会的辛酸与无奈?灭子,隐含着多少世人无法体谅的悲凉与痛楚?摄夫,郁结着多少常人无法体悟的失望与恨铁不成钢?宠张,苍凉着多少后人无法体味的孤寂与失落?垂帘,昭示着她足以令朝臣汗颜的谋略与胆识。称帝,昭示着她令男儿仰止的威严与气度。改元,昭示着她欲与先人试比高的雄心与决心。一个曌字,昭示着她常人无法企及的豪气与霸气。一尊无字之碑,更昭示着她令世人无法企及的智慧与卓识。自古碑者,或文或画,或庄或谐:或洋洋千言,或寥寥数语:或歌功颂德,或说罪道过:或祭颂逝者,或警示后人:或浅显直白,或深刻隽永,莫衷一是,不拘一格。修陵筑墓,树碑立传,文过饰非,以求不朽,古今中外,无论尊卑贵贱,无不孜孜以求。有谁想到过立一尊无字之碑?武则天就在她给后人韶下的这个千古之谜中,享受着后人永远的关注与探究,猜测与好奇,祭奠与唾弃。
这偌大的空白就是她智慧的写照。她苦难奢靡、苍凉悲壮、磅礴恢弘、辉煌跌宕的一生,岂是一段碑文所能述说得完,一块石碑所能记载得下的?她的荣辱,她的功过,她的幸与不幸,又岂是他人所能体会得到参悟得透的?
石头再硬,也有被风化的一天。碑面再大,也有一定的厚薄长短。碑文再长,也有完结词穷的时候。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结果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难道武则天早就先知先觉了?无作有时有亦无,有作无时无亦有,难道武则天早就参透悟透了?无字,方能不朽:无言,方能万言。
此处无字胜万言!无字碑,书写着武则天人生最后的精彩,千百年来,栉风沐雨,历久弥坚。这,就是武则天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