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时间:2019-05-14 18:3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第一篇: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陈霖、马中红

来源:南方周末2011-01-26

亚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而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部落的文化。曾记否,贾君鹏一帖发布后,潜伏在网络世界中的一拨人共同发力,将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帖子炒出来,最终呈现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这就是“无聊的力量”,它变成了一种亚文化的现象。

亚文化的多变性和流动性,明确昭示了一元文化存在的不合理性。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始终存在,青年群体试图通过亚文化的实践去获得自己的文化园地,获得相应的文化资本和文化话语权,而主流文化为了巩固和强化自己的文化疆域,必然对其他文化怀疑、排挤。

陈霖 笔名林舟,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新闻传播系主任。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新闻传播与大众文化的研究。出版《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 等专著,近年发表《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黑客亚文化的媒介镜像》、《青年亚文化的跨文化解读》、《没有立场的立场》等论文与评论三十余万字。

马中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广告研究所所长,《中国广告》杂志特聘学术顾问。主要从事媒介文化研究,广告传播研究。出版《被广告的女性》 等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发表《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 转向》等多篇学术论文。

一个时期以来,从凤姐、小月月到恶搞“我爸是李刚”,这些与主流文化差异大的亚文化现象隔三差五地出现,犹如风暴来袭,在网络新媒介上卷起一片尘埃。有的很快风平浪静,有的持续发酵。如何看待这些亚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是否有意义?对社会总体文化意味着什么?它们会有怎么的发展趋势? 我们谈论青年亚文化现象时,应以什么样的基本态度?

陈霖(简称“陈”):我们现在谈论亚文化时,好像还是脱离不了英国伯明翰学派(CCCS)有关青年亚文化的那几个经典关键词,比如抵抗、仪式、风格等等,但今天的亚文化与CCCS时期的亚文化已经有些不同了。

马中红(简称“马”):CCCS认为最重要的亚文化特征,我觉得依然被今天的亚文化传承着,比如“抵抗”的特性,只不过,抵抗的对象和抵抗的方式已经改变了。再比如“风格”,今天网络世界盛行的亚文化有没有“风格”化的东西?我觉得有,但是,这种“风格”呈现的状态和表征的意义有了不同。语言文字就是一个典型的方面。不同的亚文化类型有它们自己的语言风格,有一些专门的用词,比如同人文、火星文等等,以此同其他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相区别,确立自己的亚文化身份。所以,我觉得CCCS有关亚文化的理论依然可以用来考察今 天中国的亚文化,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去理解这些理论内涵。

陈: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亚文化。亚文化的话语和亚文化现象本身是不是一回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当年的CCCS文化研究属于批判学派的一脉,又综合了符号学、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理论,他们的出发点或者说根本目的之一,是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亚文化是他们物色到的一个阵地,一个重要构成。那么今天呢,我们谈论新媒介与亚文化,应持有怎样的立场?

马:就立场而言,当年的CCCS对青年亚文化持有非常同情、支持、理解的态度,这也应是我们谈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基本态度。与此同时,借助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视域,我们考量的是现行制度下的意识形态权力、阶层分化矛盾、商业逻辑的无孔不入,媒介建构的力量,消费的意义和反意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并对此展开批判性的文化解读。显然,这是从媒介文化研究的视角去看待亚文化现象的。

陈:对亚文化的研究或可揭示我们当下的文化困境。我觉着,一方面,可以重视亚文化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文化实践,发掘其意义,丰富我们社会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亚文化作为次文化,依附于主流文化而存在。亚文化通常是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文化形态,它的兴盛,也昭示着一种总体文化的分崩离析。当主流文化不再能控制其他文化类型,当主流文化对异文化怀有宽容和开放的姿态,或者是当主流文化本身千疮百孔时,亚文化特别容易出现井喷,在侧面将主流文化需要遮掩的东西,被压抑的种种生存状态,撕破并呈现了。

马:的确如此!另外,我们关注亚文化的立场和角度,还可以和媒介结合起来。我们生活在媒介化的社会中,也就是说,我们离不开媒介,媒介彻底地形塑了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就亚文化而言,一方面,亚文化离不开媒介这个传播载体;另外一方面,媒介也在塑造、再现、建构,甚至是刺激和催生亚文化的诞生。这与CCCS时期情形有所不同,那时媒介与亚文化的关系,更多体现在单纯的再现层面上,并且有意地将亚文化污名化,视亚文化为引发社会“道德恐慌”的诱因。而新媒介语境下的媒介与亚文化的关系显然要复杂多了,媒介力量不容忽视,从媒介技术和媒介文化的立场看待今天的亚文化,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立场和视角。他们不因政治主张、经济条件、种族、性别的相同,只是出于共同的兴趣与爱好?

陈:我们提到青年亚文化现象,你直接想到的是哪些东西?比如“族群”和“部落”等概念„„

马:我也经常会这样自问。比如,眼下如火如荼的微博是不是亚文化?微博上“我爸是李刚”的造句活动以及“我爸是李刚”的视频歌曲恶搞等,是不是亚文化?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类别,微博是新媒体技术催生的一种媒介产品,一种社会化的沟通工具,它与博客、人人网性质相似,是被作为工具使用的。但 是恶搞呢?它其实是一种文化类型,它借助于媒介产品将自己呈现和传播。

陈:我觉得至少有两种简便的方式可以帮助界定亚文化:一是以一些典型事件为代表的文化现象,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个网上流传的影像作品本身,及其所引起的反响和余波,这是亚文化现象。当我们用“恶搞”来统称许许多多相类似的网络事件时,“恶搞亚文化”就能确定起来。当然,在“恶搞亚文化”的称谓下,需要更具体地去分析恶搞的对象和形态。还有,从抽象的意义方面来考察某些事件或现象所包含的品质,比如微博,它是一种技术产品,是互联网使用的一种媒介产品,不能笼统地称微博是亚文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微博上的亚文化”,微博内容也有极其主流的一面。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某些官员或者官方机构开微博,他们是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来说话,但借助的是微博这种有别于,甚至有违于、对立于主流文化的方式。也就是说,微博传播的形式本身对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范式,是一种很大的变异和对抗,它的私信功能,@功能,议题发起,评论、转发,都为亚文化提供了更多形式上的可能。

马:微博、博客、论坛、网络社区确实为亚文化的诞生和传播提供了水土丰美的牧场,创造了亚文化产生的技术背景和条件,并提供技术支持,但其本身并不是亚文化,或只能说是亚文化的载体。因此,我觉得不能依靠事件来判断那是不是亚文化现象。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孤立地看这件事,它算不上是一个亚文化,它只是一个网络事件。但网络上的围观,跟帖,以及后来对这一句式的大量仿制和挪用,就构成了一种亚文化力量。也就是说,这个事件将网络上分散的、隐藏的一个群体在短时间内召唤和集结起来了。这个特点表明,亚文化是有群体构成的,独木不成林,亚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而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部落的文化。记得贾君鹏一帖发布后,潜伏在网络世界中的这一拨人,他们共同发力,将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帖子炒出来,最终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这就是“无聊的力量”,它变成了一种亚文化的现象。我感觉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亚文化其实是可以分层加以讨论和考察的,其中,有些亚文化非常接近大众文化,有些却是真正的小众文化。

陈:举例来说吧!

马:像粉丝文化、情色文化、审丑文化,我觉得跟大众文化比较近,像网络上出现的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等,她们在网上开博、开微博、建粉丝圈和专门的论坛,大众媒体也对此关注和报道,商业力量也紧追不舍,甚至成为这些事件的幕后推手。这一些,与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非常相似,但是,这些现象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意义是有别于主流文化、成人文化和流行文化的。

陈:像网络上的同性恋是不是就属于另外一种亚文化?

马:是的。这种亚文化类型基于“部落”的概念,也就是,这些人聚结成一个群体,不是因为政治主张、经济条件、种族、性别等相同,而只是出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样的群体在相对封闭的媒介语境下从事不太为外人所了解的文化实践活动,比如说像同人文、养娃族、COSPLAY、同性恋,还有一些非主 流的音乐部落,这些亚文化群体或部落,相对封闭,它们通过制定标准,不断优化部落成员,也通过设置权限,以及风格化的语言等方式阻断“游客”深度进入,处于自我认同、自娱自乐的小众状态中。

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大众文化包括流行文化,与商业文化有天然的关联,出于对利益追逐,第一类亚文化特别容易被利用,它们很容易吸引商家的注意,然后通过刻意的包装,迅速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像Lady Gaga,一个造型雷人的明星,最初绝对是以一种叛逆的、惊世骇俗的、与主流社会相对抗的方式出现的,但是很快,媒体关注,商业介入,她就成为了今日的全球流行文化,成了“雷人”的代名词。因此,当我们对亚文化做出这样的区分时,从积极的乐观的层面上看,亚文化为大众文化、商业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原料,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讲,商业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在不断地歼灭亚文化的存在。亚文化通常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流动的,当我们在说Lady Gaga是一种亚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她最初的文化实践中那些未经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侵蚀的意义,而一旦我们关注她的当下时,她已经成为了流行文化,可以这样说呢?

马:亚文化演变为大众文化,主要来自外力推动,比如商业逻辑、主流文化和媒体机构等。通常认为,亚文化遭遇到这些外力时就被消解,被收编,甚至被毁灭了,但是,在新媒介语境下,是不是存在另一种可能?仍然就Lady Gaga来说,确实已经从最初的亚文化趋近于流行文化了,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她那夸张怪异——蝴蝶结头、肉色连身裤、太空造型眼镜等亚文化风格化的东西,她穿蝙蝠透视装登台演出,让男孩在下体签字的行为方式,以及她的音乐风格和歌词都极富亚文化色彩。她的歌曲鼓吹性爱,引诱少女偷尝禁果,她的一曲“Born This Way”将成为同性恋者新的圣歌,故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说,Lady Gaga的发型、服饰、妆容都可以成为流行之物,为大众模仿,而其亚文化实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非但没有被消解,相反,它恰恰依附在流行和大众的翅膀上广为传播,以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彰显亚文化那种扼杀不了的充沛活力呢?

陈:Lady Gaga是个很好的个案,她以她那种格格不入、遗世独立、愤世嫉俗或者叛逆,被流行文化追捧,被大众文化追捧,被商业文化利用。从这个意义去理解,我们看待亚文化时不能再固守CCCS理论的观点,即亚文化是远离和拒绝商业化的,一旦两者有所关联了,亚文化就不再是亚文化了。相反,某些亚文化可能会与商业联袂,可能会牵手流行文化,因此,可能会消泯其亚文化的意义,但也有可能会借助其亚文化的内涵和因素提亮她的色彩,表征她独特的存在方式。这一点是关注当下亚文化时不能忽视的。亚文化以自己的方式和主流文化对话,显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度?

马:就是说,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了CCCS理论研究时期所不曾见过的情状,即亚文化与商业联姻之后,两者各取所需。商家从不断创新的亚文化类型中萃取个性化的创新符号,投入使用到商品的生产和传播中,而亚文化群体则从商业利益中获取足够的资助和经费,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和帮助展开亚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养娃族的成员,一些人通过设计和生产娃娃们所需要的服饰和设备,拿到淘宝网店出售,以获取利润,再供自己去购买更想要的娃娃和各 类设备。商业的这种积极意义在CCCS时期也肯定存在的,那时的亚文化群体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要吃喝玩乐,要生存要发展,但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者们却看不到或不愿看到这一点。

陈:不是他们看不到,而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一样。相对于他们那种批判的、抵制的,借亚文化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的做法,我们的角度比较平和。但是,另外一方面,今天的亚文化活动,主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受约束相对较小,既可以像同人文、养娃族那样自主地选择默默无闻,与世无争,也可以选择像凤姐、小月月那样不断以怪异手段博出位,惟恐天下人不知。可以说,新媒体,为各种文化的存在提供了更包容的空间,使得什么样的东西在这里都可以获得生存的土壤。有些亚文化类型,可能没有特别地、有针对性地去抵抗什么,也没有特别有意识地去表达什么,他们只是在某种契机下,出于对某种东西的痴迷和执著,走到一起,形成小圈子,形构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看起来仿佛与他人无关,但恰恰是在与他人无关之中与社会构成了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借助于互联网或新媒体的存在得以实现。他们构成的这个色块能够存在,本身就是与当下社会发生了对话和交流。

马:它们都是社会总体文化中的构成部分,是社会关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关系存在,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和这个社会构成一种对话性关系,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显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度,显示了年轻一代活跃的创新能力和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努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社会的离散性,甚至碎片化。亚文化群体及其文化,一旦我们注意到他们的存在,考察并思考这种现象,它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参照,一个“他者”,一个异于我们的、对社会发出另类声音的吁请。

陈:亚文化的存在,刺激并冲击着主流文化,或者从主流文化那里获得启发、支持或资源,或者借助于主流文化确认自己的正常性。这样的关系让我们看到文化本身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包含了多种可能性。不管是政治专制,还是商业钳制,其本质都是想抹杀多元性,抹平差异,把人视为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东西,便于统治,便于操纵,便于控制,而多种多样亚文化类型的存在恰恰是打破了这种可能。

马:亚文化的多变性和流动性,明确昭示了一元文化存在的不合理性。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将始终存在,青年群体试图通过亚文化的实践去获得自己的文化园地,获得相应的文化资本和文化话语权,而主流文化为了巩固自己的文化疆域,强化文化话语权,必然对其他文化怀疑、排挤。

陈:是的,永远是这样。如同商业文化能够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纳入它的资源,并按它的需求和方式来重新分配一样,政治文化和主流文化也可以这样,而恰恰是多种多样亚文化实践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冲淡了上述商业和主流文化的企图。

马:有时,是政治借商业之手,有时是商业借政治之手,有时则可能是商业和政治联手给亚文化施压并利用。亚文化在社会总体文化结构中基本处在边缘 的位置,不可能取代主流文化而存在。亚文化通常还是一种短暂存在的文化形态,它可能很快,一两个月就过去了。持续长一点的也处于流动变化中,如摇滚。但是,另一方面,新的亚文化形态确实在不断涌现,生生不息。还会将它看成是道德堕落或惊世骇俗吗?还会引起道德恐慌和将其污名化吗?

陈:说到新媒介与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新媒介就没有多种亚文化的类型,新媒介的技术特性、传播特性,刺激、催生而且放大了亚文化存在的方式。

马:新媒介不仅影响到青年亚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和传播,也影响到亚文化文本的存在形式和表意功能。比方说,新媒介技术的使用为青年亚文化赢取了更阔大和自主的“书写”空间,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匿名性和廉价性,帮助青年人克服了心理障碍和物质障碍,为他们自由地表达、交流、娱乐提供了多种多样化便捷和自由的通路。更进一步而言,青年人在用新媒介技术构筑自己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他们又以这些新媒介技术为武器,在和父辈成人文化之间筑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高墙”,通过技术壁垒逃避或主动隔绝主流文化和成人文化的钳制。比如,网络世界中许多相对封闭的亚文化群体和圈子,有诸如注册进入、发帖数量规定等一系列的门槛,需要学习一些专门的语言,不然就没法接近这类亚文化。包括使用最新的软件工具,这些工具成年人玩不起来。比如要我通过图像和视频去恶搞一个东西,我做不来,而这种技术手段年轻人娴熟了。与此同时,新媒介技术还对亚文化的表达风格、美学意义带来很大影响,恶搞、拼贴、挪用、戏仿,从而消解原来的意义,重建新的意义或干脆无意义。

陈:这是新的存在方式,新媒介技术产品衍生出“族群”概念,像SNS的交流方式,QQ群、开心网里的班级同学,土豆网和豆瓣网的小组方式,很容易形成一个个的小圈子。这种组织或结构方式可以说是利用互联网或新媒介技术提供的空间可能来进行的。

马:对于80后尤其是90后及更年轻的一代来说,网络空间不再是虚拟的,或者说虚拟空间和真实世界是难以划分的。因为,从他们出生起就一直浸润在网络媒介世界中,新媒体陪着他们长大。他们依赖于网络,并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很可能使得生长其间的亚文化不再像在我们这代人看来那样具有特别的冲击力。这对亚文化的存在和生长来说,可能会促成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亚文化,不会像传统主流文化和成人文化那样将它看成是道德堕落,或惊世骇俗的东西,不会引起道德恐慌,更不会将其污名化。

第二篇:低保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模版)

低保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

第一、低保从业人员由于职权有限无法对低保户的隐性收入,银行存款,证明材料的的真伪进行核查。只能靠入户调查时的临时观察和公示及平时的群众举报,而这些都是片面和被动的,无法主动的进行管制。

现在正在被热议的“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低保户想怎么写就怎么些!谁去核查?谁有权去核查?有瞒报和漏报的如何处理?都是需要解决的。要光是一张申报单的话,还不如没有,那只能给基层加大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第二、低保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我敢这么说只要是干低保的,要是没被人骂过、威胁过,那就不是干低保的。有的甚至被人打过,但政府说什么了,顶多放几天假。而且工资收入也不高。当人身安全和工作纪律发生冲突时,我想聪明人都会有明智的选择。省长遇见老上访的还会打批示那!那就别说指着你说“要不给我办低保我就砍死你得了”。

第三、低保制度不够完善,劳动能力如何鉴定?一个腰椎间盘增生,重的无法行动,轻的和好人没啥两样。家庭收入如何考核?

第四、从业人员待遇。一个一年一分钱不给的残疾证,还需要医院出示检验报告,从业人员参照公务员,平时没事玩电脑。低保一个区县每月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的经手,无医院出示劳动能力鉴定,无劳动部门出示收入情况鉴定,全靠申请人和从业人员之间的斗智斗勇,领着一千多一点的工资(公务员一千七),入户,检查的车费,饭费还得自己拿,这就是按劳分配吗???

游客 220.173.206.x

真有同感!是我们从事低保工作人员的心声,当前低保对象和低保工作人员已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迫切期望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引起重视,千万不要等问题出来后,才亡羊补牢!

游客 211.138.138.x未注册 发表于 2009-9-11 15:45

明知山有虎

说的极是,但我倒认为最困难的不是这些,是那些看上去真的不咋的,但又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家中没什么象样的东东,可子女也大了,收入也有,但不高.停吧不忍, 不停吧无法滚动.让人难受.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如果你是年轻人的话我觉得该强硬一些,如果上了年纪就该猾头一些,虽然要滚动,但要记住一个原则.进少出多.对新申请的要严格审查,就现在的生活条件来看,真正符合条件的已不多,反是那些已领了几年的低保户,该砍就砍,不要留情.只要我们的工作不违反原则.就不要怕东怕西.参保人少了就好管理了.可怜向天祈祷出台比较完善的低保政策.钱嘛我就不多说了,没有资格.我就1400元,还没参公.入户都用步行.自嘲减肥.话费没报,心情不好,谁敢惹我?从这一点上说,还得加强身体锻炼.想想也有好处的.各位同仁,既做之,则忍之.共同努力吧.一个让我无法回答的低保问题

市民政局打电话来问,说我管辑的一户低保户上访,具体是由于逃计生,乡政府把他的低保金扣留了.我立刻打电话给当地分管领导.向其说明了低保的相关规定.但领导问我: 计生是国家法规吗? 我说是,而且很重要.领导又问.违反计生条例可以吗?我们该不该抓? 我说当然该抓.那么能拿国家的钱让违法的人逃跑吗? 我无言以对.接下来: 为什么领低保? 因为穷.为什么穷? 原因很多.超生是其中的原因吗? 是.那就得了!

引用 回复 丁安祥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9-11-9 10:5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桥归桥,路归路,扣低保金属违规执法

桥归桥,路归路,低保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是“桥”与“路'的关系。

低保对象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按计生政策规定的处罚办法处理,不应当牵扯到其享受低保金救助的问题。

楼主反映的事情,是乡政府为了执行一个政策而违反另一个政策,归根结底还是违反政策,违规执法。

游客 123.147.184.x

未注册

发表于 2009-11-9 16:07

要求低保户回去接受处理,可以民政和计生的同志一同在场,民政发放低保金,计生罚款。让低保户将手续完善,不就行了。

低保工作手记

(二)今天吃过早饭走路去村里,一来可边走边思考一些问题,二来也有益身体健康。在进村的水泥路上遇到了从村里出来去赶集的一位大娘,她亲切的叫了一声:“孩子,来了呀!”,培感欣慰。因为昨天就低保一榜公示征求意见开了个群众大会,会上这位大娘就一些工作提了一些言词比较激烈的意见,今天却能主动亲切的打招呼,说明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是认可的。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多。而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都是利益集团双方博弈的结果,其执行必将触动和改变一部分人的利益格局,执行过程中面对的矛盾冲突也会增多,这都要求我们提高科学驾驭工作局面的能力。2010年是全省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有关工作要求,我在村里部署开展低保普查工作。工作刚开展村干部就出现了畏难情绪,认为虽然有些人不符合享受低保的条件了,但他当时能享受到自然有其原因,现在要取消他的资格,必然会导致矛盾的矛头指向自己。考虑到村干部作为本村人执行这项 工作确有不便,经反复权衡,我提出了不以原来已享受低保的对象为底数去审查,而是要求各村民小组长以现实生活状况全部重新报低保对象,然后再全部审查的工作方法。这样一来使被审查下去的原低保对象不觉得是针对他而来,虽然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但能使工作顺利开展。该方案得到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一致同意。在经过几天的普查后我们开始了一榜公示,公示后群众反映平静,只有两户村民找到村委和我要求也享受低保,一户被我根据条件明确拒绝了,还有一户我答应可在今后的调整中给予考虑。为确保工作不出偏差,公示五天后我在村里召开了群众代表大会,在传达完上级精神和这次审查的一些情况后,我请群众代表发表意见,开始大家还能就事议事,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也表示了对公示名单的认可。但不多久就偏离了主题,一些牵涉其它方面问题的牢骚成了主要话题,我只得草草进行了一下群众表决后宣布会议结束。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基层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是我们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着力点。由于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群众个体素质的差异,决定了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不断研究解决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健全程序、完善制度、保证基层群众自治健康有序进行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低保工作手记

连日来,在走村串户的农村低保普查工作中感触颇多,一是农村现状,二是如何做好基层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这种小康水平不平衡、不全面、不稳定,农民生产上增产不增收,生活上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一直存在。我国正处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而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波动。中国有近9亿农民,在目前转型期,农民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将十分漫长,能顺利从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只是其中最有能力的少部分,而大部分仍将长期滞留在农村。在有着众多人口,而且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文化及政治上日渐边缘化的农村,出现各种特殊问题的可能性都会存在,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农村的发展稳定,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再则从农村的境 遇来看,在短时期内,近9亿农民多数无法在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就业。在没有进入城镇化之前,农村不可能自发地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壮劳力的外出,有能力家庭的迁出,中国8千万的残疾人底数,使农村成为老弱病残比例最高的地方。在低保普查走访中,我把所驻村的每一个老低保对象和拟新增对象都走访了一遍,应该说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在吃低保。通过走访使我感觉到还应让更多的困难农民享受到国家的优抚政策。之前在国有企业的时候也做过低保方面的工作,对于两种低保对象的比较,低保对于农村低保户来讲更能体现雪中送炭的政府温暖。对一户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家庭来讲,家中有一个人生了一场大病或有一个重度残疾人那就是坠入了一个无底深渊。

中国农村是一个超大型的最低层社会,其稳定需要有效的治理,其进步需要强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科学的组织体系和有效的管理体制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保证。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基层政权组织不再是向农民索取的组织,而是向农民给予补偿的组织,成为受国家委托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为农民谋取福利的组织机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都要通过乡镇干部来贯彻执行,并具体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其言论和行为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声誉,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公务员队伍,把执政能力建设落实到队伍建设上来,紧紧围绕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维稳能力,大力提高乡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如何界定的?

请问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第二条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中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如何界定的?

实际工作中很多四、五十岁夫妻带孩子一家三口没有房屋没有收入,与七、八十岁退休父母同住的“啃老族”申请低保。按照字面理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就是指在一起生活,吃一起,住一起的家庭成员。虽然四、五十岁的夫妻没有经济来源,但加上父母退休收入,月人均收入超出标准,不能享受低保待遇。但我们工作应依法解释,按照《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父母只对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抚养义务,父母对成年子女不具有抚养义务。虽然生活在一起可是怎么 能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来计算家庭收入?

如果上述情况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来计算家庭收入,那么在申请办理低保中就会有的人因此租房来回避这个“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势必因租房产生费用而加大生活经济负担?

低保制度的建立实施已有十年,随着人员和工作的变动,一些的条例解释已变成自我理解,不能深根求源,经不起推敲,更不依法办事,无法按照实际工作情况而具体解决实际问题。

谢谢!

发表于 2008-8-25 20:34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指就是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具有赡养(扶养抚养)的直系亲属.像楼主所说的父母有退休工资的情况,一般来讲,若当地的低保办法未明确规定为“照顾老年人生活,可以不计算老年人月收入”那肯定还是要按政策将其退休父母的收入计算进去.对于您提出的情况完全可以再你们的低保办法中去明确.我这儿对这类群体低保办法有明确规定,为照顾老年人晚年生活稳定,老年人的收入不计算在内.对残疾人我这儿也一样有很大的放宽纳入低保的条件.低保工作难题及建议 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结合我县在农村低保审批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在农村低保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家庭收入、财产核查难。这是一个长期的普遍性问题,在这次走访的村民中,几乎所有走访对象都隐瞒家庭收入及财产情况,尤其是涉及到个人的储蓄情况,更是讳莫如深,没有人提供真实的储蓄存款情况。在低保审批入户调查过程中,部分申请人有意隐瞒家庭的实际收入、家庭成员从业状况和其他财产情况;而部分群众监督意识淡薄,对低保工作人员的调查工作不予配合,而我们的调查权力和方式有限。因此导致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情况难以准确核实,使低保审批工作相当困难。加之有少部分村干部不及时报告低保对象家庭变化情况(如家庭情况好 转、保障对象死亡等),甚至有意隐瞒其家庭情况,直接影响了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工作。

2、村级机构低保政策掌握不够、评议把关不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村干部对农村低保政策的理解有偏差,导致决策与政策相违背现象;二是部分村的村民代表会议评议不规范,走过场,村民代表不负责任;三是部分村干部、村民代表徇私舞弊,优亲厚友;四是农村低保甚至成了某些竞选村干部人员的拉票工具,许诺在其当选后以享受农村低保为回报;五是某些村级班子派性严重,导致农村低保工作更难开展;六是村干部过错行为追究机制缺位。

3、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工作人员待遇低,自身安全缺乏有效保障。各级政府对低保工作人员待遇和保障重视程度不够,重视在口头上,但无实质性的落实措施,导致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我县乡镇民政办的现状为:未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有的刚熟悉低保政策却被调到其他岗位,导致了某些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同时,低保申请人员情况复杂,且部分人员患有传染病、精神病等疾病或申请人家中养狗等,对入户调查的低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威胁,自身安全存在着隐患,有时工作人员甚至受到暴力攻击或威胁,影响了农村低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4、保障率、人均补差水平与应保尽保和保障标准相冲突。既然有保障标准和应保尽保的要求,就不应该规定保障率达到百分之几,人均补差达到多少元。几点建议:

1、建立各级部门、机构协调机制,同时从技术上解决低保申请人和现有低保对象的就业状况、家庭收入、财产(如不动产、机动车、储蓄等)的联网核查。

2、建立村干部责任追究制。现有低保文件中只是笼统规定了低保工作人员的责任,但对于村干部的过错行为则无明确规定,我们认为首先应明确追责部门,谁有权力管村干部,另外,明确责任形式,什么情况应该追究责任,拒不执行怎么办。

3、配置专职工作人员,成立低保二级局,档案管理、低保审批、低保金发放及低保监查要分开。当前我县低保工作人员中,除县级民政部门有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外,村、乡镇根本没有专职低保工作人员,同时存在着低保工作人员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的问题。村、乡镇承担着低保申请受理、调查、档案整理、现有低保对象核查等繁重的低保工作任务,迫切需要配置专职低保工作人员。

4、落实、保障各级低保机构工作经费,落实低保工作人员的待遇。除县级有低 保工作经费外(今年我县没有安排),乡镇、村都没有工作经费。应为低保工作人员发放工作津贴,缴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消除低保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改进城市低保制度的建议

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使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居民都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特殊困难群体,帮助解决他们在医疗、住房、取暖、子女人学、水电煤气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是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但是近年来,随着享受低保的人数激增,各级财政负担越来越重,这固然有工作力度的加大,使原来没有纳入低保而实际应当享受的人员纳入低保,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城市低保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一些不应当享受低保的人员也纳入了低保,造成新的矛盾。

一、当前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吴忠市人民政府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妥善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服务”为宗旨,从制度入手,以监督管理为突破口,把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作为目标,切实地保障了城市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但在城市低保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笔者也发现现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解决。

一是人户分离难以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人员流动日趋频繁,给低保管理带来相当大困难,特别是人户分离现象,不仅不便于管理、收入难以核算,还很容易导致个别低保户逃避入户调查,或者收入超标仍在享受低保。

二是家庭收入难以核算。特别是家庭收入由原来按“虚拟收入”计算改为按“实际收入”计算后,城市低保管理工作出现了“两难”:一难是隐形收入难以界定,在具体申报过程中,部分申请低保人员为能享受低保待遇,虚报、瞒报家庭收入情况,对一些不易核实的隐形就业、隐形收入和隐形财产,隐瞒不报,给工作人员正确界定其收入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二难是入户调查中该剔除的因素难扯,一些单位发放职工的收人情况复杂,统计反映的资料不全,出具的证明准确性不够,要求享受低保的个别人员难缠;在动态管理中达到保障线上的人员难退出。

三是低保人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难以组织。笔者就曾经亲自组织过有劳动能 力的低保人员为某老年公寓五保老人修整草坪活动,亲身感受到这部分人员因长期与社会相脱离,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很懒散,组织性、纪律性都很差。

四是再就业收入(最低工资标准)与低保标准的相关度难以匹配。如果就业收入偏低、低保标准偏高,这样就不利于促进再就业。某些具备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享受低保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会挫伤再就业人员的积极性,有的人宁愿呆在家享受低保,也不愿出去找工作,造成“楚人舍粥”之果。反之就业收入偏高,低保标准偏低,又不利于保障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抚养人)和二级以上残疾、危重病人、在校大中专院校学生的基本生活,不符合低保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

五是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机制。如对不如实申报就业情况和家庭收入,虚报冒领低保金的人员至今没有出台相应的罚则。难以彻底堵绝虚报冒领现象。

综上所述,从迫切需要解决的存在问题看,改进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改进现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1.贯彻属地管理的原则

一是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人户分离。对农转非人口,现居住地有永久性住房,应将户口迁移到现住地,以减少人户分离。

二是在同一城市内人户分离的(暂不含外来人口),可实行居住地与户口所在地共同负责,以居住地为主的原则

2、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要有利于促进就业。

一是建议将低保工作与再就业工作有机结合,对申请低保人员中有劳动能力的首先组织其参加求职培训班,开展职业指导,积极推荐就业岗位,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劳动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而放弃申请低保金。对青壮年人员两次介绍就业无正当理由不去者,视同为有最低工资收入,“一刀切 ”的不予审核通过。

二是建议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要有合理的比例,决策导向应是有利于促进再就业。如果最低工资标准偏低,保障水平偏高,则造成“楚人舍粥”之果。再就业不如在家领低保金。

三是建议与低保政策“搭车”的项目要慎重,要适当控制享受低保的联动效应。低保应重点放在解决吃饭问题上。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解决低保对象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突出困难,提高低保工作的实际效果,拓宽保障渠道,9 纷纷出台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水、暖、电、燃气优惠等地方性的政策条例,但笔者认为,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根本问题在于发展经济,扩大就业,通过诚实劳动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如果与低保“搭车”的项目过多,使享受低保的相关内容越来越扩展,所谓“低保证的含金量过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就业,而且使低保管理审核的难度越来越大。

3、贯彻公平效率兼顾的原则

一是要加强公民法制教育和道德建设,通过强化法制的约束力和公民的自觉、诚信、自律,提高思想觉悟,做到讲诚信、说实话、报实数,大力倡导通过诚实劳动致富,合法经营获取收入。

二是要有制约机制,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的,要有制裁措施,要有相应的罚则。要完善低保退出机制,形成个人自觉退出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对个人收入的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全国联网,及时了解个人收入变化情况。

从长远看,解决低收人群体的根本办法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扩大就业岗位、使更多的人实现就业,通过诚实劳动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发表于 2007-11-23 17:55

如何实现低保无业人员再就业是一个问题。北京市某区2005年全年取消低保的人中,有千分之九是因办理营业执照取消低保的(办理营业执照可以享受国家保险缴纳优惠政策,民政部门认定办理营业执照者为有自主营业能力,所以有执照家庭均取消低保);有劳动能力未就业低保对象中近一半参加了就业培训,但实现就业者近乎于零。

北京市劳动保障部门每年都有为4050人员、城市特困人员开发的就业岗位,但更大范围的下岗、无业人员等待再就业。社会给他们的机会却并不多。对一个低保对象来说,如果要每天往返车程

一、两个小时,挣到的工资也刚够最低工资标准,还不如什么都不干在家享受低保。所以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力量得不到有效利用。

发表于 2007-11-23 17:56

楼主的提议很好,说出了现在低保工作中的难点,其实很多的低保户不是没有工作,而是有的故意隐瞒收入,怎样来核实低保家庭的收入才是根本,当然像你说的政府 10 出面提供培训,推荐就业,那么这里面就要做好与劳动部门的协调工作.另外就是工作后实际收入比低保高不了多少的问题,最好是能拉开最低工资和低保之间的差距

盱眙县:低保工作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受到国家民政部表彰

近年来,盱眙县民政局以“健全制度、规范操作、提高素质、改善条件、促进公开”为目标,从健全制度入手,建立并完善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和低保标准增长与物价补贴机制、三级核查审批制度、群众评议公示制度、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制度、保障金社会化发放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六项制度,抓规范化管理;严把审批程序关、收入测算关、张榜公示关等三个关口,抓阳光化操作;以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试点为契机,抓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低保工作人员和和工作经费有大幅度增加、办公设施有很大改善。争取乡镇新成立了社会保障服务站,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人员编制一般为五至八人,县财政每年按上年发放保障金总额的3%列工作经费预算,并及时拨付使用,县民政局专门为全县乡镇社会保障站统一配备了低保用电脑并上网,初步实现低保对象微机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该县低保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工作机制完善,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日前,国家民政部对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盱眙县民政局被表彰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江苏省共有四个县区民政局受到到表彰,淮安市仅盱眙县民政局一家。该县同时受到表彰的还有:盱城镇五墩社区和观音寺镇顺河社区被表彰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示范社区,县民政局救灾救济科陈学涛科长被表彰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先进个人。

关于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在民政系统设置较高规格的社会救助机构,按照实际救助对象数量配备工作人员。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不但分散民政部门的多个内设机构中,而且分散在各级政府的多个部门里,协调、统筹城乡社会救助难度很大。在民政部门内建立一个能相对独立协调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社会救助专门机构,对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十分必要。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 “官本位”思想比较浓厚,对做好救助工作意义更大。同时,建议对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救助机 构,应当按救助对象的一定比例确定人员编制。经初步测算,建议市级救助机构编制按救助对象的10万分之3-

5、县级按万分之4-

6、乡镇(街道办事处)按1000分之5-6确定编制比较合适。

(二)城乡社会救助机构实行“双管”体制。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系统性很强,客观上需要“条条”发挥统一协调的重要作用。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需要则更加突出:救助资金主要靠中、省财政转移支付;地方配套靠上级强力督促落实;救助各种干扰靠上级强力排除。在现行体制下,救助对象的确定是否准确、救助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到位、救助资金是否被挪作它用这些问题,上一级在事前、事中很难知道,事后的检查、验收也很难于发现(除非有人举报或救助对象上访)。然而,部分救助对象往往不具备上访能力,救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往往难以发现和纠正。实践中也经常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困难群众有时得不到救助,而得到救助的却不一定困难,有些问题在基层反响很大,但长时间反映不到上级去,基层酿成了大事件,上级才知道。实行“双管”体制,本级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共同管理和监督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共同考察确定工作人选,变社会救助机构只向本级政府负责为同时向本级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双重负责,将有效解决事前、事中难以掌握情况、事后发现问题难以纠正的弊端,有效解决工作人员不稳定、不专业的问题。

(三)城乡社会救助资金实行“硬”配套。社会救助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必须充分得到保证,不能悬空。社会救助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财政为本辖区的社会救助配套资金是履行职责的基本义务。在确定各级政府社会救助配套资金时,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各下级政府的真实财力和上级政府确定的救助要求,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听取意见后确定。各级救助配套资金一旦确定,上一级政府必须采取坚决措施进行落实,保证救助资金不得悬空,以确保救助目标的实现。可实行上级财政在每年决算时扣除下级财政救助配套资金的办法,与本级、上级财政的救助补助金加在一起,拨付到下一级社会救助资金专户使用。保证城乡社会救助资金按计划需要多少就能落实多少,保证规定的救助对象按救助标准都能按时足额拿到救助资金。

(四)改革资金管理和运行机制,保证救助资金封闭运行。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下级社会救助资金专户由上级财政、民政部门统一设立,上级、本级财政各项社会救助资金一律拨入这个专户储存;在选定社会救助资金专户开户银行时,要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与银行签定确保救助资金安全的责任合同,规定凡进入这个专 12 户的资金,未经开户的财政、民政部门分别同意,不得向上、向平级划拨资金,只能向下级或低保户划拨救助资金;向下级划拨资金时,必须有本级民政、财政部门备过案的负责人分别签字并加盖公章的公函。在拨出救助资金时,必须将拨款公函报上一级财政、民政部门备案。社会救助资金专户银行要在月末、季末、年末向开户的民政、财政部门报送对帐单。通过以上措施加强上级对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事前事中的监督,减少资金运行的环节,能真正实现资金的封闭运行。

(五)根据社会救助对象的数量、质量在救助金中合理提取工作经费。工作经费是开展社会救助必要的成本,是保证做好救助工作的物质基础。确定经费比例,应当考虑办公设施、交通费用和办理救助的实际开支等因素。工作经费的提取一般应以救助对象的家庭为计算单位,由上一级民政部门根据规定的提取比例和下一级救助工作质量,提出下一级救助工作经费意见,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下达到下一级民政部门,拨付到该民政部门的帐户中。原来由同级财政保障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的办法,在经济欠发达、财政资金困难的县、市、区,民政部门为争取工作经费时既容易引发不正之风,又往往容易落空,不利救助工作的开展。

(六)加快救助立法进程,完善救助制度。应当从解决权责不适问题入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必须立法,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社会救助法》的立法进程,本着责权相适、统一、效能的原则规范社会救助的种类、工作机构的设立、管理体制的确定、救助资金的筹措与管理、工作经费的解决、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与责任;国务院根据社会救助法的规定用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各项具体救助制度,进一步明确落实救助制度中各政府部门的责任;省级人大、政府要分别制定社会救助法实施办法的法规和各项救助制度实施办法的行政规章;市、县人民政府要用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就实施社会救助和各项具体救助制度制定具体、明确、便于操作的政策措施。使各项救助制度始于统一法律,各项救助制度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救助机构设置统一,救助工作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救助资金能在封闭、高效的机制中运行。保证符合救助条件的所有困难群众能及时得到应有的救助,保证救助资金在筹集、运转、发放过程中不会出现虚假和跑、冒、滴、漏问题。

第三篇:不可忽视的孩子的力量

不可忽视的孩子的力量

背景描述

我是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科学课其实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在本质上,科学本身具有客观性,理性,它需要研究它的人们冷静的观察,探索和思考,热闹、喧哗与此无关。

接触科学课之初,我很困惑,找不到九,十岁的小孩子与理性化科学的切入点,课堂一度陷入冷清,冷静,冷淡。引发思考

如何让我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 情景分析

转机——

马上就要到活动课——寻访小动物了。我心里一直没有一个底线。因为这节课是要学生们走出课堂,来到操场上,去寻访所能看到的一切小动物,并要求他们记下地点,名字,不知名的可以描述。

对于我来说,教室外面无疑是一个荒凉,平淡,冷冰冰,光秃秃(除了几株丁香和三棵柳树),毫无生机的世界。我有些惶恐,害怕孩子们也会象我一样对它不感一丝一毫的兴趣。但是我还是把他们放出了教室,放归到不象自然的自然之中。

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开始接二连三地向冷冷地站在一旁的我汇报。“领操台边缘有蜘蛛,白绿相间的。” “厕所边上有洞穴,房檐上有马蜂窝。” “操场边上有蚂蚁窝,几只蚂蚁在跑来跑去。” “草丛里有小蚊子。” “丁香叶上有花大姐。”

“丁香树边的墙上有一种白色透明的蜘蛛。” ……

还有人竟然这样讲: “厕所里有蜘蛛。”

“老师身上有蜜蜂。”(我穿绿衣服)甚至还有人发现了:

“树干上有蛾子。”(保护色特强,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那一刻,我被感动了。这就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那个属于他们的天地,无限的天地。在他们向我倾诉的一刹那间,我分明感到了一股看不见的向上的蓬勃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引领着孩子们一步步地走向未知的五彩世界。它让我相信,走进孩子们的眼中才能走入他们的天地。蹲下来,怀着一份真诚,才能把外面的荒凉寂寞枯燥变成孩子眼中的绚丽缤纷多彩。点评:

现在,我已在科学课中沉浸了数年,回首看去,正是那刻的感动,才促使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发展,用自己的真诚去面对那些有着无限潜力的孩子们。他们是作为教师的我继续前行与发展的动力。最初的那份彷徨与困惑已经在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与自信的力量中消失怠尽。我们给予学生一份信任,学生就会给予我们一片天空。

吉林市船营区第二十五小学

袁士凤

第四篇:企业文化不可忽视沉默的力量

导语

许多企业常把“企业文化”挂在嘴边,认为这是件很神圣的事情,描述起来也是一连串的四字成语倒背如流,但真正执行起来却又有点力不从心、无处下手。现在就让我们抽丝剥茧,让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文化浮出水面,让“软实力”带动企业的发展,发挥其真正的魅力。千万不要因为操作不当而弄巧成拙、玩火自焚。

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工作习惯。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简单来讲,就是在一个企业里把事情如何做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有时它更体现在细节之中,比如员工之间的谈话、员工间的关系、员工工作的方式。其实,不管有没有写出来,任何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员工言行、处事风格。

2、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一笔最丰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极强的魅力。优秀的企业文化立足市场,面对竞争,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整个企业去掉惰性,促使员工奋发向上、团结一致、敢为人先,使整个企业充满生机,产生主动迎接各种挑战的信心和豪迈勇气,使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攀升。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更发挥着其它东西无法发挥的作用。

1、指引方向。企业文化能够告诉员工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企业未来将会成为怎样?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给予了员工一个愿景,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并让员工朝着这个目标共同前行。同时,企业文化让员工恪守共同的价值观念,知道哪些是应该奉行的,哪些是被鼓励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从而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更让企业全体员工为了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打拼。

2、凝聚人心。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人心的凝聚力。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之一在于凝结人心,聚集力量,同心同德,共创辉煌。而只有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赢得人心,才能凝聚人心。

3、激发潜能。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勇敢面对承担问题,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创新负责解决问题,激发员工潜能,让员工在优秀团队中互相学习,并在创意中成长。

4、规范行为。企业的制度如果存在缺陷,那么,文化就可以弥补。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各个员工之间的职责在制度难免会有空隙或是重叠之处,而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建立在道德、信仰、职业素养上的文化“软约束”。

3、识破伪企业文化的误区

企业文化是个新生事物,公司难免会存在认知、执行上的偏差,导致许多公司洋洋洒洒制定出的文化表面风光,实则毫无用处。所以,我们有必要鉴定企业文化的“真伪”,进行打假,别让“伪文化”抑制企业的发展。

1)企业文化只是摆设

许多企业的文化只停留于“书面文字”、“口头承诺”等表现形式,对公司而言,文化只是对外宣传的资料与手段。我国大部分企业文化的建设只处于初级阶段,很少能做到深入人心,也很难融于公司的内部管理、公司的日常工作、企业的对外模式。

2)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

中国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板文化”,有时甚至是老总生活背景、生活习惯的反映。将整个公司的文化系于一人身上,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如果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或许“老板文化”替代“企业文化”还能让人理解。若一旦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后,这种做法就有待商榷。企业文化是需要挖掘、整理、提炼的,而不是一个人的处事风格。

3)企业文化可以复制

许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企业文化可以“借鉴”。比如同属一个行业、领域的公司,企业文化就可以互相复制、模仿。又比如,企业文化可以完全照搬、照抄日韩企业、欧美企业的文化。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需要有区别于其它公司的思想和灵魂,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则会被赋予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所以“偷懒”是行不通的。

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1、优秀企业文化的标准

既然企业文化是如此捉摸不定,是否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公司的企业文化各有不同,但可以设定几个指标辅助判断。

1)价值观

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2)英雄人物

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文化仪式

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地宣传和体现本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

4)文化网络

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

2、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需要关注的问题

1)基本的道德观念,诚信不可缺,没有基本的诚信,讲再多的文化也没人信。

2)文化的建设是长期的,长期的东西要有制度来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象在日本的某些企业,每周一次的训话,上面部长讲,下面老板也在毕恭毕敬地听,领导人的以身作则,是推动文化建设最有效的方法。

3、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有一个头儿,大家跟着头儿干。领袖的魅力来源于其人格的魅力,而不是权力。领袖型人物通常具有足够的识人之智,容人之量,用人之术,同时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冒险意识,他们身上具有引领众人实现远景的特殊力量。

4、企业文化体系构建模型

第五篇:信仰的力量无法想象(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无法想象

观看了《信仰》之后,我是真的被那些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所感动。他们的伟大形象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不断鞭策我向着共产党一心为公的信念奋斗终身。

《信仰》带给我的震撼不是场面有多宏大,也不是特效有多酷炫,更不是情节有多生动,那种震撼来自内心,那种震撼发自肺腑,那种震撼真实地在敲打你的心窗,那种震撼催生你的泪腺······一个个故事真实感人,一个个英雄永垂不朽!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共产主义的浪潮吸引了大批中国有志之士投身中国的解放伟大事业,指引了一批又一批平凡的人走向不平凡!正是共产党人内心对共产主义的渴望,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才有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才有了大国崛起的宏伟篇章。

大户人家的彭湃,坐拥万亩良田的他并没有被禁锢在自家的深宫大院中,他的思想是走出封建,走出中国的,为了鼓励农友翻身解放,他将自己所有的田契在一万余名农友的见证下少为灰烬,那该是有多大的魄力和决心啊!看到他并不高大的身影在人群中慷慨激昂,我真的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折服。一个为了国家可以放弃小家的伟大的共产党人,将和那座洁白的雕塑一样永远伫立世间!

提到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战场上的英雄们,也许死亡是检验一个人信念的法宝。湘江战役,历史上一场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伤亡之惨痛让我们心酸。陈树带领的红五军团34师为给其他部队渡江作掩护,深入敌军内部薄弱环节打游击,却因为人数少被敌军包围,34师全军覆没。而34师师长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断肠此时已不仅仅是诗篇中的“断肠人在天涯”,而是一位为马克思主义奉献生命的革命烈士最后的选择。我们难以想象他当时是有多么的痛苦,更难以想象他内心是有多么强大的信念在支撑他,给他选择断肠的勇气和魄力。信仰的力量,你真的无法想象。

信仰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战争中,体现在生死存亡的选择间,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上。和平年代,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对日趋功利的社会,信仰的力量更是不容忽视。正是坚守共产党的信仰,吴孟超才能有手术几十年如一日的力量,正是坚守共产党的信仰,郭明义才有每天早到两小时上班,每年献血的力量,正是坚守共产党的信仰,无数共产党人才有脚踏实地,努力发展的勇气。

信仰的力量你真的无法想象,老一辈共产党员在战争中打不垮的秘密在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建设时期积极投身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和生产的动力在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让我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必须再次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

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和无私奉献的人。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投身社会做好准备。把理想信念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坚定自己的信念。忠诚社会主义美好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任何事都保持新鲜感和求知欲。认真进行团支部的建设,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团支书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个任务,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党的精神,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带领同学们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信仰》不仅仅是一部仅三集的纪录片,它更多的是文化的承载,是精神的传承,它用它最朴实的语言震撼了我,并促使我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向着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下载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站建设不可忽视的的力量——竞争对手

    网站建设不可忽视的力量——竞争对手 网站建设不是一个人在做,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竞争对手,同一个关键词例如“廊坊网站建设”每天竞争这个词想上百度首页的站长不计其数,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