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18:4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本站推荐]》。

第一篇: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本站推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把握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进而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的两重属性,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文化与传统。

能力目标:能快速筛选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分析对待我们的传统的精神。【重点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 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正确看待包袱和财富问题。【教学方法】诵读 文本研习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写作背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篇文章,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深刻透彻的分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并教学字词:

有史可稽 与会 媲美 刮垢磨光 自戕 蜕除 昙花一现 钳制 攻讦 一蹴而就 威慑 积淀 一大摞 烙印 筛选

2、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板书:回环词。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从文章的清晰结构上我们也能看出来,分别有对这两个概念的阐释,最后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态度)

3、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1)、引子部分:(为第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传统)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总起)(2)、“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3)、“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4)、“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总结)

归纳:全文以(总——分——总)结构组织材料,思考: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的“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四)、精读分析课文:

1、精读引子部分:请大家先为这一部分加个小标题。明确:传统。其实当年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雅克布·格林说过:“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传统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身份证,是支撑这个民族精神的脊梁。

那我们看看都讲了传统的那些问题呢?

(1)、读第一节,细节分析

“一个多世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

“社会实验”——仁人志士们的救国图存的运动,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维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这些都是以抛弃传统为出发点,力图西化救国。

“终于”——懂得这个道理的代价之大,摸索的时间之长

“地基”、“大厦”——譬喻,生动阐释了处理时代发展与传统之间关系的正确做法,即在妥善利用传统的基础上谋求发展。

“如果只愿„„某些糟糕的角落”——从反面揭示了不妥善利用过去的危害,将抽象形象化。

总结:第一节,通过正反两反面的对比,指出了正确审视过去的必要性。

(2)、读第二节,提问:思考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

明确:传统即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从时间维度、生活经验范围的“过去”,引入到“传统”,深入浅出,切入了论述的中心,带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读第三节,提问: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仿佛”,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论证(由构词方式的相同即都是运用了相同的词然后颠倒次序——变成内涵上的不同)。化抽象为具体,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之大,又增强了说理的生动性。

(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来吗?——牛奶、奶牛;)

(4)、提问:这第一部分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文的总起,阐述了什么是传统,从日常经验范围内的“过去”,谈到人们并非完全理解的“传统文化“,切入论述的中心,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或者:提问(1)什么是传统?

明确:传统是指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2)那么“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又是指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迅速概括,归纳总结这两个词的内涵,并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图片)

2、精读传统文化部分:(齐读)

提问(1):这一部分介绍了“传统文化“的那些内容?(提炼概括)明确:概念、特性、我们的态度。

提问(2):文章从几个层次上为“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明确:四个层次(4、5节)

A、从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方面,指出修饰词——传统、中心词——文化;

B、从时间、空间方面,是不同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即是过去的、本土的;

C、从内容上,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是可见的,可言说的)

D、包含的成分方面: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最后还有一个总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提问(3):传统文化的特性是什么?

明确:第5节,概述时代性、民族性;举例(结绳记事——算盘;西服——中山装——和服)

第6节,具体论述,列举了传统文化的几种类型:

与时俱进——对联 红灯笼; 抱残守缺——线装书 黄包车;

播迁他邦——武术 中药; 昙花一现——鼻烟壶 阴阳宅。提问(4):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理论上:我们应该怎么样:分析批判——明辨、确认、接受或拒绝 实际上:我们已经怎么样:

 发掘抢救——泥人、书法、皮影戏、面人、风筝、瓷器、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批判继承 ——孔孟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他们做出表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这种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可见,社会道德、人伦规范,对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当下遵循的“八荣八耻”,正是对这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 古为今用——修身克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庸之道,以和为贵 总结:以上这一部分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五)布置作业:

复习第一课时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预习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2、精读文化传统部分:

提问(1):什么是文化传统?(概念)明确:(第8节)

提问(2):作者是怎样具体阐述文化传统的内涵的?明确:(第9节 作比较) 表现形态方面:不可捉摸、无所不在。

 产生过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归纳: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举例:

 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英雄:战国时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代的苏武、北宋的岳飞、南宋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近代的林则徐。 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重视人的精神:《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提问(3):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和过程是什么?(10节)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

月沉淀而形成。

举例: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中国人,“吃了没?”英国人“今天天气不坏!”中国古时是农耕社会,追求“民以食为天”,行事有着人际关怀的心理状态,所以,借此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关心;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天气多变,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所以很关心天气。因为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长期用同一种语言交往,就都认同了“吃了没”或是“天气不错的‘的问候方式,日积月累之下,就形成了本民族各自的传统。提问(4):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

惰性。(11节)

这里作者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来分析了这种惰性,一方面,它有着消极的影响,会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和悬置,体现了对人类发展的禁锢;另一方面,它也有积极的作用,能使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社会稳定和国家巩固。所以,并非完全是要否定的成分,而是一把双刃剑。

渐变性。(12节)

文化传统有着变的一面,并且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

举例:爱国精神——在古代爱国就是忠君;新时期的爱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爱国精神的内容也在变化;同时,这种变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提问(5):当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交流时,会有什么现象呢? 明确:变化的全部过程:惊奇、观望——攻讦(jie)、拒斥——学习、交流。比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并小结:

两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回归到课文第3自然段蜜蜂和蜂蜜的句子上。

举例:我们过年过节时都会贴福字、贴春联,这是一种传统文化,有形的实体;其中所寄予的除旧布新、避邪祈福的愿望,是民族共同心理状态,又是文化传统。

类比“蜜蜂与蜂蜜“,两者的确有很大的区别,完全是两种事物,但我们要看到的是,蜂蜜是蜜蜂采集而来的,没有蜜蜂就不会有蜂蜜;传统是由文化的积淀而得,没有文化的积淀,又如何形成传统呢?

3、精读财富和包袱部分:

(1)、提问:作者是如何看待传统的,又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分析问题(14-17)——解决问题(18-19)。

(2)、总结:最后一部分阐述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综合二者而论,批评了错误倾向,分析造成这两种错误认识的根源,指出我们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3)、问题讨论:既然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呢? 明确:分三步。第一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明辨其精华与糟粕; 第二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步:赋予“精华“符合当代的新内容,谋求新发展。用原文的话来回答就是,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这才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四)、总结全文:

1、归纳写作特点:

(1)、说理全面,论证严密(11-13)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根本要求就是持论的严密性,本文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也可以放在上一节对“文化传统”的分析上。例如:

11节的开头:“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12节的开头:“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

13节的开头:“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2)、层次清晰,由浅入深(3)、说理形象,深入浅出

(4)、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富有趣味性,容易引起人们注意,且例子明白简单,清晰明了,一般人都能接受。例: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蜂蜜和蜜蜂的差别相媲美。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第9节,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

比喻论证:用形象的比喻加强对论点的证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比喻形式,它不是用“甲像乙”这样的形式来说明事物的相似点,而是从“一个事物的具体形象”出发,阐述“一个抽象的道理”。例:第18节,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借外衣和角质表皮来说明传统都不具有它们那种可以随时而脱、定期而蜕的特点,而是“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的。)

2、归纳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学术性的议论文,在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肃性的前提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有议论文辩证性,又饶有风趣。

本文又是一篇关系型议论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剖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于联系,阐明怎样对待未来文化。传统是一个总题,它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表现形态又有着两种方式——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作者在分论以后,又合起来谈传统的两重性。

全文说明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必须正确认识传统的作用,弄明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者的关系和区别,深入体会和把握传统的两重性。

五、作业指导与布置:

完成拓展练习册相关习题,并且运用本节课写一篇关于当下学校提倡学生穿汉服,读诗经现象的小练笔。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案(精选)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案

江苏·金湖 林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三、字词积累:(略)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理清思路: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提问:课文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五、文本研习:

1、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4节)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8-9节)

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在现实中的作用,对民族趋向的关系,都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基于此,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者各有什么特征?

传统文化 —— 时代性(应运而生)、民族性(影响)(5-8节)

文化传统 —— 惰性(11节)

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

4、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的看待传统呢?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财富和包袱”部分。

“财富和包袱”即传统的两重属性,财富——泽被后世,包袱——惰性力量。分析第17段服装和文物的比喻,得出结论传统是财富但财富不在于它的惰性;传统也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是时装,所以我们应辨证的去认识传统,运用它而不被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与千里之外。

(分析第17段的过程中解决传统为什么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问题)让同学们自己找出文中运用了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句子、段落,加以讨论分析)

问题探讨:

问题: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

六、课文总结:

1、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作者学识渊博,学术选诣颇深。本文所论述亦颇深,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

①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段。②从论证的角度看,文章在使用修辞手法,援引事例时使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使说理形象、生动,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2、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文章用词严谨,体现了其论证的严密性,譬如第4、6段中的“一般说来”“大体说来”的使用,就排除了以特殊情'况来推翻作者观点的可能性,使论证无懈可击。

3、文章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中指出:“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请结合当前被人们褒贬不一的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歌曲,超级女声„„作一分析。

①当前流行的东西被人接受.肯定有其夸理的东西。

②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很幼稚,肯定有其不成熟的地方。

新事物的产生与传统的东西产生矛盾是合理的。

④我们不能盲目“追风”,因为流行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它不一定适合于你。正像

赫尔岑所讲:“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

【拓展练笔: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作文。】 【后记】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执教

王平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80 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三、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三、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1(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比喻)-→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 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什么是文化传统?)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 “一种„„象征” “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课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课时: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

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

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一篇堪作典范的议论文。作者用思辨语言阐述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对传统我们应该采用的态度。在教学时要想避免枯燥,可利用文章的语言特色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在把握课文思路的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研读课文,注意探讨问题时应注重思路、突出重点。学习本文,不仅要完成文本研读,更要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探究、训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学案

一、字词积累

媲美 威慑 烙印 筛选 攻讦 咀嚼 蜕除 积淀钳制

抱残守缺明日黄花昙花一现 销声匿迹一蹴而就 斑驳陆离 时过境迁 刮垢磨光

二、课文梳理

1、给第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从概念、特点、我们的态度等方面比较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呢。

课堂教学: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写作背景

三、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深刻透彻的分析。

四、整体感知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从文章的清晰结构上我们也能看出来,分别有对这两个概念的阐释,最后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态度)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为第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传统)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总起)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总结)

总结: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三、精读分析

3、精读引子部分(我们为之一部分加了“传统”这个标题,那我们看看都讲了传统的那些问题)

(1)、第一节,细节分析

“一个多世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

“社会实验”——仁人志士们的救国图存的运动,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维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这些都是以抛弃传统为出发点,力图西化救国。

“终于”——懂得这个道理的代价之大,摸索的时间之长

“地基”、“大厦”——譬喻,生动阐释了处理时代发展与传统之间关系的正确做法,即在妥善利用传统的基础上谋求发展。

“如果只愿„„某些糟糕的角落”——从反面揭示了不妥善利用过去的危害,将抽象形象化。

总结:第一节,通过正反两反面的对比,指出了正确审视过去的必要性。

(2)、第二节,提问:思考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

明确:传统是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

族精神及其表现。

从时间维度、生活经验范围的“过去”,引入到“传统”,深入浅出,切入了论述的中心,带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3)、第三节,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论证(由构词方式的同即都是用了相同的词可是次序不同——内涵上的不同)。化抽象为具体,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之大,又增强了说理的生动性。

(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来吗?——牛奶、奶牛;)

(4)、第一部分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全文的总起,阐述了什么是传统,从日常经验范围内的“过去”,谈到人们并非完全理解的“传统文化“,切入论述的中心,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4、精读传统文化部分

(1)、这一部分介绍了“传统文化“的那些内容?(提炼概括)

明确:概念、特性、我们的态度

(2)、概念

文章从几个层次上为“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明确:四个层次

A、从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方面,指出修饰词——传统、中心词——文化;

B、从时间、空间方面,是不同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即是过去的、本土的;

C、从内容上,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是可见的,可言说的)

D、包含的成分方面: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

最后还有一个总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内涵与外延定义了这个概念。

(3)、特点

第5节,概述时代性、民族性;

第6节,具体论述,列举了传统文化的几种类型:

与时俱进——对联红灯笼; 抱残守缺——线装书黄包车

播迁外邦——武术中药昙花一现——鼻烟壶阴阳宅

(4)、我们的态度

理论上:我们应该怎么样:分析批判——明辨、确认、接受或拒绝

实际上:我们已经怎么样:

 发掘抢救——泥人、书法、皮影戏、面人、风筝、瓷器、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批判继承 ——孔孟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

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他们做出表率,反映了

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这种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可见,社会道德、人伦规范,对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当下遵循的“八荣八耻”,正是对这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 古为今用——修身克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

庸之道,以和为贵

【板书: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 时代性 民族性】

(3)、总结:这一部分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课时过渡:

 阅读第三部分,从概念、特点和态度等方面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进

行比较;

 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 作业:完成《新学案》的课内部分

第2课时

5、内容回顾:

作者的作品、引子部分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概念、特性、我们的态度等

6、精读文化传统部分

(1)、概念(第8-9节 作比较)

 表现形态方面:不可捉摸、无所不在 产生过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 总结:就是民族精神

举例:

 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英雄:战国时的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汉代的苏武、北宋的岳飞、南宋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近代的林则徐。 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重视人的精神:《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2)、形成的条件和过程(10节)

A、填空

形成过程: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B、举例: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中国人,“吃了没?”英国人“今天天气不坏!”中国古时是农耕社会,追求“民以食为天”,行事有着人际关怀的心理状态,所以,借此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关心;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天气多变,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所以很关心天气。因为生活在同一中环境中,长期用同一种语言交往,就都认同了“吃了没”或是“天气不错的‘的问候方式,日积月累之下,就形成了本民族各自的传统。

(3)、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

 惰性(11节)

侧重的是稳定性。辩证地来看待这种惰性,一方面,它有着消极的影响,会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和悬置,体现了对人类发展的禁锢;另一方面,它也有积极的作用,能使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社会稳定和国家巩固。所以,并非完全是要否定的成分,而是一把双刃剑。 渐变性(12)

文化传统有着变的一面,并且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地。

举例:爱国精神——在古代爱国就是忠君;新时期的爱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爱国精神的内容也在变化;同时,这种变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是缓慢而渐进地。

(4)、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

A、(当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交流时,会有什么现象呢?)

变化的全部过程:惊奇观望——攻讦拒斥——学习交流

B、举例:

【板书:文化传统 :不可捉摸、无所不在、民族精神;惰性、渐变性

(5)、概念比较

 区别:【PPT,表格】

 联系:两者是密不可分。

举例:福字、春联,我们过年过节时会贴福字、春联,这是一种传统文化,有形的实体;其中所寄予的除旧布新、避邪祈福的愿望,是民族共同心理状态,又是文化传统。类比“蜜蜂与蜂蜜“,两者的确有很大的区别,完全是两种事物,但我们要看到的是,蜂蜜是蜜蜂采集而来的,没有蜜蜂就不会有蜂蜜;传统是由文化的积淀而得,没有文化的积淀,又如何形成传统呢?

7、精读财富和包袱

(1)、作者是如何看待传统的,又是如何论述的?

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分析问题(14-17)——解决问题(18-19)。

(2)、总结

最后一部分阐述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综合二者而论,批评了错误倾向,分析造成这两种错误认识的根源,指出我们应该怎样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3)、问题讨论:既然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呢?

明确:分三步。第一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明辨其精华与糟粕;第二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步:赋予“精华“符合当代的新内容,谋求新发展。用原文的话来回答就是,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这才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四、写作特点

(1)、说理全面,论证严密(11-13)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根本要求就是持论的严密性,本文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例证,11-13节的开头。“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时不变的。”“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

(2)、层次清晰,由浅入深

(3)、说理形象,深入浅出

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

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富有趣味性,容易引起人们注意,且例子明白简单,清晰明了,一般人都能接受。例: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蜂蜜和蜜蜂的差别相媲美。

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事物的特征和

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

 比喻论证。用形象的比喻加强对论点的证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比喻形式,它不是用

“甲像乙”这样的形式来说明事物的相似点,而是从“一个事物的具体形象”出发,阐述“一个抽象的道理”。例:第18节,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借外衣和角质表皮来说明传统都不具有它们那种可以随时而脱、定期而蜕的特点,而是“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的。)

总结:本文是学术性的议论文,在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肃性的前提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有议论文辩证性,又饶有风趣。

六、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关系型议论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剖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于联系,阐明怎样对待和未来文化。传统是一个总题,它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表现形态又有着两种方式——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作者在分论以后,又合起来谈传统的两重性。全文说明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必须正确认识传统的作用,弄明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者的关系和区别,深入体会和把握传统的两重性。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文化

院:

名:

号:

业:

级: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黄家帅

110900915

微电子系 09电子二班

摘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渗进了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根植在自古至今的万物中。他们用其坚韧的存在,证明着文化特有的价值,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刻画、浸染。其起源有着各种各样的美丽神话传说,其丰富的文化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和文化动力。基于这些功能和时代意义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这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选择了这个课题来作为我的论文题目。在接下来的篇幅里面,我将细致详细的讨论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和各种习俗。

关键字: 文化

传统节日

神话传说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

交通在不断的便利,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然而现代人对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的了解却越来越淡。接下来,让我们重温一下传统节日所蕴含着的优秀文化吧!

春节[1] 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从腊月24开始,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到了除夕之夜,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大年三十,亲人团聚一起吃年夜饭,然后辞旧岁迎新春互相勉励,祝贺来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春节的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我们的祖先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的时候便用他们劳动所得物去祭拜神灵和祖先,感谢神灵的庇佑并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有关春节的由来,有如下几个:1,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叫做“年日”,每逢这一天2[2],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以她特有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我们国家最重视的一个节日。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节日,很多国外的人也加入到了春节的庆典之中。春节,已经成为我们对外宣传传统文化乃至中国的重要名片。

清明节 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我们传统的节日,又称“踏青节”、“清明节”、“植枝节”。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有关清明节的传说主要是历史人物介子推的事迹。[3]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至于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端午节 是汉族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吃粽子来表示庆祝。端午节有很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解粽节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别称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别名之最。端午节在有很多精彩的活动: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吃粽子端午节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戴香囊 端 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由于篇幅所限及我本身水平有限,仅列举以上三个节日!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作用

一、对经济的影响

传统节日的设立不仅仅寄托着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渴求。人们利用节日进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能忽视的是,在现代传统节日无论在过节的形式上,还是表现的内容上都是不经济的,带来很大的无谓损失。以中秋节为例。中秋节里离不开相互赠送月饼,这样就会带来月饼消费过剩。我们知道,月饼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准确地说它是中秋节里衍生的特殊礼品,它与日常消费的面食制品有别,再加上受到保质期的限制,其有效的消费时间也就在过节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集中消费也仅仅在中秋节里的两三天里。所以,每年中秋节过后,月饼的价格不仅会一落千丈,往往到最后无论价格多低,也无人问津。[4]

二、对海峡两岸祖国统一的影响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对于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强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华人的凝聚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掘利用传统文化的各种积极价值,并创造性的发挥,可以巩固扩大统一战线基础。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拥有共同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春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拥有这些文化传统, 共同受到这些节日的哺育、熏染和精神陶冶。传统节日对海峡两岸祖国统一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传统节日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和谐社会的建立,除了物质层面的公平、公正,政令畅通、上下同心以外,精神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要。精神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要调动人民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现实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手段,消除不和谐因素,营造和谐的氛围。传统节日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千年历史,经过不断的淘炼,传统节日中累积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大节都蕴含着和谐、团圆的主题精神,这种“和为贵”的文化内涵不仅在汉民族受到热烈的欢迎,还超越了地区,超越了社会阶层,成为覆盖全国的节日,甚至影响到东亚,乃至西方的国家。“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民族意识、价值观念、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元文化选择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文化”[12] 节日文化是人们最能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阶层物质、精神、伦理与审美的共同需要, 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谭春虹 《中华文化常识》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年5月 【2】http:// 【3】乔继堂《细说中国节》2005年

【4】http://news.qq.com/a/20080917/000147.htm 【5】赵东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 2002年

下载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4.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 教学目标: 一、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区别和联系。 二、学会辨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三、学会正确对待文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把握文章观点,认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又较为清晰的认识,能正确对待传统。 3. 能从文章中领会一些议论文的写作规律,理解形......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及反思[范文模版]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文化亦是亭台楼榭、音画歌赋,文化的概念极宽泛而又极细小;文化又是个动态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独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过文本......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精选5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苏教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 学会写内容提要; 3.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推荐5篇)

    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当然不是纯时间的范畴。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案_(含5篇)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一篇堪作典范的议论文。作者用思辨语言阐述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对传统我们应该采用的态度。在教学时要想避免枯燥......

    高二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推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目标 1. 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 学会写内容提要; 3.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