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时间:2019-05-14 18:3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游记》的重要隐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第一篇:《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人格自我圆成之道——《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一、简述人格,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

关于人格的定义是很多的,这里我们不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定义,然后浅谈《西游记》的重要隐喻——人格自我圆成之道。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是就人格而言的。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的特征。精神分析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对人的成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更有甚者将一生都毁坏,然而健全人格的形成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人格的圆成不仅仅取决于自我,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两者作用下产生的,是一个人在外界环境中佛心与魔心不断争斗的过程。

二、《西游记》全文概括,暗含隐喻所在—人格的自我圆成

《西游记》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幼儿时我们就开始看《西游记》的动画片,那时的我们喜欢其中的情节,喜欢当像孙悟空一样的英雄,能七十二变打死各种各样的妖怪。我们不懂得其中的深意,那时的我们只是个孩子,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西游记》,我们不能领会,这也很正常。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的大环境,我们开始不在以孩子的童真角度去理解《西游记》,我们开始揣摩其中的深意。《西游记》作为文人创作神魔小说, 与古代的中国神话和外国神话相比, 其神话思维是自觉的, 而不是朦胧的;是系统的, 而不是零散的;是文学的, 而不是神话的。但它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寓言性质。因而, 透过小说的神话外衣, 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 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由取经队伍组成人员的出身、经历、遭遇和结果等事件序列所构成的意义, 是直接浮于故事表层一望即知的, 也是故事直接明示的部分,整部书貌似是一场接一场的与妖怪的打斗,是一个个比较简单的打斗场景构成。其实暗含了重要的隐喻,就是人格的重要磨练。《西游记》对取经人物及过程的设计, 是将一个原本佛教的故事道教化了。这一过程, 用小说中惯用的语言来表述, 是一个从“放心”到“归心”, 从“有心”到“ 无心”, 从“ 多心”到“一心”的炼魔过程。在《西游记》中, “ 心猿”、“ 意马” 这两个概念屡屡出现, 不仅出现在正文中, 而且出现在回目上。除了心猿、意马之外, 还有“ 正法”、“ 禅主”、“ 金公”、“ 木母”、“ 黄婆,、“ 金气“ 木”、“ 土” 等概念。上述概念分别指的是小说的某一具体人物。其中, “ 心猿”、“ 金公”、“ 金” 均指孙悟空, “ 木母”、“ 木” 均指猪八戒,“ 黄婆” 和“ 土” 则指沙僧, “ 意马” 即指白龙马, 而所谓“ 正法”、“ 禅主” 所指即唐僧。这些指代的概念, 其来源非佛即道, 此不赘言。在这里, 我们要特别注意“ 心猿” “ 意马” 这两个概念。它们除了分指孙悟空和白龙马之外, 还共同代表了另一含义—“ 人” 的欲念和臆想。在佛、道两家的用语中, 心猿意马常用以比喻人的思绪飘荡散乱, 不可把捉。万历刻本《西游记》陈元之序云“ 旧有序..其序以为孙, 孙也, 以为心之神马, 马也, 以为意之驰。” 在一般人看来, 心猿意马指的也就是与见性成佛相背离的世俗杂念。例如, 与吴承恩同时的散曲家冯惟敏在他《海浮山堂词稿》中就曾多次运用这一概念。一忽儿, 他用“ 锁不住心猿意马, 便做道见性成佛待子么” 来描写思凡的僧尼《仙吕点绛唇· 僧尼共犯第一折” , 一忽儿, 他又用“ 罢罢罢将意马牢拴,准准准把心橇紧谈” 来描写剪发的女性《黄钟醉花阴剪发嘲罗山甫》。总之, 在佛道用语的影响下, 心猿意马的特殊含义为一般人所习惯和接受。亦即人心所固有的佛性。作为“ 禅主”,在《西游记》第十三回与众僧讨论佛门定旨时就曾说“ 心生, 种种魔生,心灭, 种种魔灭。”“ 魔非他, 即我也。我化为佛, 未佛皆魔。” 慢亭过客《西游记题询》在这一“ 我化为佛, 的过程中, 佛不在外, 而在我心中。“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所以小说虽然讲的是一个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 但在叙事中却同时使用了儒、释、道三套话语,实则向我们暗喻了,一个人人格修炼的过程。

三、人格初期的本真阶段

(一)孙悟空快乐的本我阶段—自出生到学艺归来 孙悟空可以说是一个大众最为喜欢的角色,大众对他的出生也不陌生。《西游记》中第一回便点出了孙悟空的身世,“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虽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崩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石猴”。孙悟空童年时代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它“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一日, 他为群猴找到水帘洞洞天作为安身立命之处而被群猴推戴为“美猴王”。自此, “美猴王” 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 朝游花果山, 暮宿水帘洞、春采百花为饮食, 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 冬觅黄精度岁华, 过着不伏麒麟辖, 不伏凤凰管, 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 自由自在的欢乐生活。

生活在洞天福地里的美猴王一向快乐逍遥, 可当他突然意识到人生之无常时马上悲从中来。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学习本领,提高自己的能力。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要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的生活,这源自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当他听说“佛与仙与神圣三者, 躲过轮回, 不生不灭, 与天地山川齐寿”时, 立即决定于翌日辞别部属“云游海角, 远涉天涯, 务必访此三者, 学一个长生不老, 常躲过阎君之难”。花费十数个年头, 飘过两重大海, 穿越一座南赡部洲, 他终于来到西牛贺洲并拜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里的须菩提祖师为师。祖师赐他法名孙悟空。六七年后, 祖师看他听讲认真, 智慧聪明, 能“识妙音” ,决定授他道法, 然而祖师提到的“三百六十傍门”因达不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孙悟空都不学, 于是祖师暗打哑谜, 撇下大众而去。孙悟空猜破机关, 祖师欣赏他的天资, 终于为他“ 开小灶” 传授大法。又三年后, 祖师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与“筋斗云”。于是, 孙悟空具备了不老长生的能力和保证自己长生不老的手段。从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来说,这是孙悟空本我的本真体现,他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如饥、渴、性等。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说,他仅仅在求满足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上的基本需求,对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在这一阶段孙悟空处于快乐的本我时期,他的生活还未与社会发生任何的矛盾与冲突,而当孙悟空进一步的扩展个人空间时,生活不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二)本我的一度扩张,五行山下五百年。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进人更大的生活空间, 得到社会的认可。孙悟空也不例外。这就面临着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 社会化即通过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 从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属性, 为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 而孙悟空对社会文化却缺乏全面的了解, 他没有等级意识、贵贱观念, 也不懂得要服从权威。在本领学成之后, 剿了混世魔王,各类妖王皆臣服与他。整日操演武艺,因无锋利剑戟,就到傲来国兵器馆武库中抢了一番。因少件自己如意的武器和披挂,便大闹龙宫,势法施威,骋凶骋势,惊伤水族,唬走龟鼍。后因不服阳寿该终,便大闹阎王殿,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恃势力,惊伤十代慈王。强消了猴类生死簿,寂灭轮回,各无生死。为了满足本我的要求,他不会考虑其他的,唯乐原则。

初任弼马温, 孙悟空并不清楚其级别之低, 没有什么不满。一天, 御马监的同僚们告诉他, 他才知道“ 这样官儿, 最低最小, 只可与他看马。” 孙悟空得知, 不觉得心头火起, 咬牙大怒道“ 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 称王称祖, 怎么哄我来替他喂马养马者, 乃后生小辈, 下贱之役, 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第四回)忽喇的一声, 把公案推倒, 取出金箍棒, 打出天门去了。后来, 孙悟空高高竖起了“ 齐天大圣” 的大旗, “ 遂心满意, 欢天喜地”。后王母设蟠桃宴一事使他明白, 他又被骗了。蟠桃宴只请那些领取傣禄的仙人, 孙悟空没有棒禄不在被请之列。他自以为“ 我乃齐天大圣, 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第五回)却居然连列席的资格他都没有。一怒之下, 他“ 将仙肴仙酒尽偷吃了, 又盗王母仙丹, 又窃御酒若干, 去与本山众猴享乐”(第六回)从八卦炉里逃出之后, 他“ 因在凡间嫌地窄, 立心端要住瑶天”(第七回)索性叫玉皇大帝搬出天宫,大闹天宫。因罪孽深重,他遭受到了惩罚,被如来压到五行山下五百年。这一阶段是孙悟空本我人格受到阻力的阶段,孙悟空一味的扩展自我空间,来满足本我的需求。正如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说,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对人的成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更有甚者将一生都毁坏。他的本真人格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行不通了,意味着他需要健全的人格。人格磨练的警钟已经敲响。

四、人格的成长发展阶段,佛心与魔心的斗争 大闹天宫过后,便是取经故事的描述,也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此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皈依佛门,成为唐僧徒弟,保唐僧西天求取真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为求取真经,共安排了九九八十一难,面对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和各式各样的妖魔,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用来作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小说第十七回写道:“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换言之,妖魔实际生于一念之间。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磨灭”(《西游记》第十三回),正是这个意思。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练,隐含的其实就是人格自我圆成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的人物设计,依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说,是代表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其实质又是一个个体自我人格的分裂与整合。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其实就是一个完整个体自我人格的磨练。

1.唐僧—“ 正法”、“ 禅主”——超我

唐僧是求取真经的主要人物,是取经集团的核心人物,没有他就没有取经的故事。唐僧的前身是金蝉子,先前是在天庭列为神仙,因不认真参悟禅道,下凡投胎成一个普通人。从小在寺院里诵经念佛,表现出内心圣洁,一心向善,以慈悲为怀的“佛心”。前身是仙,且现在又是高僧,他得道的水准当然高出别人许多。虽然说唐僧降生以来到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人生道路上,尤其是向西天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的路途中,对妖魔鬼怪的真相不能识别、手无缚鸡之力、处处留露出“憨包”性格,给人以懦弱感。但他的精神境界是非常高的,他有崇高的理想,是超我的典型。在开始尽管他深知西天路远,虎豹妖魔,极有可能有去无回,他还是毅然坚持,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在取经路途中,当他面对一个有一个的艰难险阻,有时他被吓的止不住的流泪,有时还摔下马,在明知西天取经的道路上会遇到并且已经遇到很多的艰险的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打退堂鼓,无论是尸魔鬼王,还是妖精以及自然险阻,都不能打退唐僧西天取经的决心。正如书中所述,虽被妖怪所擒,“眼中流泪”,心中仍期盼“早赴灵山”。

在道德方面,他是一个大善者。如在孙悟空刚从五指山下出来时,身无寸缕,唐僧把自己的白布小衣给他穿,后又挑灯为他缝制了一件虎皮裙。观音命唐僧以紧箍咒收服孙,唐僧虽然听命,但见悟空十分痛苦的模样,“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比丘国的国王要吃小孩心肝,他滴泪大骂“昏君”。就算路遇不明人士,面对别人有难,虽不知其底细,他也拗不过良知,毫不犹豫地相救。如被吊绑在树上的小孩儿,在林中呼叫的女子等,他就让徒弟们力相助;倘若未被救下,他那牵肠挂肚的急他人之急的“善心”便会焦虑不安,神情黯然。用他的口头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来教导徒弟们。帮助别人,解救苦难人,是其普度众生信念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教徒,他能抵制住物质、金钱、名利、美色等各种诱惑。例二十六回的五庄观留友,四十八会的陈家庄待客,八十七回的风仙郡宴酬,九十六回的寇员外斋赠,对于长期过着风餐露宿生活的唐僧师徒来说,实是难得的舒适,但这无一能阻挡唐僧西去的脚步。面对美色,唐僧最终都能抵制。例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的几位菩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府,观音救难现鱼篮”中的河神之女,第五十四回的西凉女国国王,第五十五回的“色邪淫戏唐三藏”中的女怪,第八十回的“姹女育阳求配偶”中的白毛老鼠精,第九十四、九十五回中的玉兔精。这种种的诱惑不仅多,而且都是直指唐僧本人,一般都要与其结为夫妇。唐僧是怎样抵住诱惑的呢?我们知道,《西游记》在形成过程中受佛教特别是禅宗和净土宗影响甚深,而禅一向讲究“明心见性”,小说中也一再提到“心生,种种魔生”这一问题。禅宗所见“明心见性”之“性”,自然是侵染了很深佛教思想的“佛性”。事实上人心之中有的并非仅仅只是佛性,唐僧虽然一心向佛,可是他并不能完全脱离人的本性,亦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力比多,因此在修行过程中,这种不受意识控制的原始的性本能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他的内心,从而形成种种魔障,表现在小说中也就是种种女色对他的诱惑。这种诱惑可以说是唐僧“前意识”的一种表现。佛心与魔心的斗争,在斗争中,唐僧经常念诵《多心经》等佛经,正如《多心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无尔眼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界„“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着调解,并且超我始终占上风。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佛家的人性抑制,精神崇尚,是唐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超我”的圣哲,在其身上体现出来的“超我如同良心或过失的无意识感觉一样,凌驾于自我之上,他好像是反映道德训条、社会禁戒、权威者的高尚道德一般,从儿时起就内化、积淀,构成超我”,并支配约束本我和自我,从而完成西天取经这一艰巨的任务。

2.猪八戒——“ 木母”、“ 木”——本我

猪八戒,一个我们忍俊不禁的人物。他是一个典型的本我。这主要表现在他处处表现得难以抵制女色诱惑甚至极为主动的追求女色、贪吃、贪图小便宜等种种令人忍俊不禁的行为中。八戒本为上界的天蓬元帅,“只因王母会蟠桃,开宴瑶池邀众客。那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歇”,才被贬下凡间的,下界之后又入赘高家,即使决定跟唐僧上路取经之后,不忘给老丈人交代:“你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快活”(见第十八、十九回),这里八戒提到的“快活”二字十分耐人寻味: 照旧与你做女婿“快活”,那取经自然是不快活了,在八戒的内心深处所遵循的依旧是“本我”的“快乐原则”,跟随唐僧踏上西行之路只不过是“超我”对“本我”的暂时压制,八戒本人对取经大业并不是太感兴趣。因此,在后来的取经路上,他对女色诱惑总是难以抵制,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八戒闻得富贵美色即心痒难挠,并且说“和尚是色中饿鬼”,假借放马,先叫“丈母娘”,又几个“女儿”同时都要。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八戒在此追求的并非是爱情,而只是好其美色,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始的性冲动,即力比多。这完全是“本我”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仍然服从“快乐原则”。至于后来“濯垢泉八戒忘形”(第七十回),要与几个蜘蛛精同塘洗澡,每遇女妖要求招赘唐僧,他都极力鼓动唐僧赶快应承(第四十回),实在不像一个受戒出家的和尚,甚至马上要到西天了,看到嫦娥还动了欲心,“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 ‘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第九十五回)由此可见,八戒自始至终是色心难除,“本我”无意识不时流露,“超我”对“自我”的克制极其薄弱,基本上可以说是顺从“本我”自然欲求,佛教所谓的清规戒律在他心里根本没有多大的位置。其魔性被他前世固有的欲念冲淡得支离破碎,人性与魔性交织着并且极大地遮蔽着微乎其微的后者,二者都是“本我”的表现。“食色,性也。”猪八戒身上体现得相当充分。“自然之性”(李贽《初潭集》卷八)在其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贪恋口腹之乐,酣睡,偷懒,耍小聪明,看见女人走不动,乐呵呵地恭维女人,亲近女人,正是这颗“欲心”才使这个圆整人物无疑成了或多或少的纵欲主义者,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享乐主义的典型,始终遵循快乐的本我原则,却时常受到唐僧等超我的约束,本我的想法能够很自然的流露,却很少能够真正的实现本我的想法。

3.沙僧——“ 黄婆” 和“ 土”——自我

沙僧是作者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化身。“自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第二层次。“自我”的任务是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进行调和,消除二者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基本上属于“自我”的范畴。我们按照既有的身份、职业、性别、地位等条件,适当履行社会赋予我们的种种责任和义务,适当地满足自身种种需求,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既不贪婪放纵,也不崇高忘我,只是芸芸众生中普通一员。

沙僧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其实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物,隐藏了“本我”的锋芒,又缺乏“超我”的光辉,只是一个平庸的“自我”。正如曹炳建先生在他的论文《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中所写的:比起悟空的大闹天宫和八戒的调戏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盏并不算什么罪过,可他受的苦难却最多。但他却连一点抗争的念头也没有,只是默默忍受。西天路上,他不像悟空、八戒那样骂唐僧“脓包”、“罢软”,而是处处对唐僧表现出最大的恭顺和忠诚。沙僧对取经集团内部矛盾曾起到调解作用,促进了取经集团的团结。比如在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辕马刀归木母空”中,唐僧被妖精一阵风掳了去,作者接着写道:行者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沙僧闻言,打了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你都说的是哪里话,我等因为生前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归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了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悟空是气不过唐僧不知好歹,八戒早就惦记着回高老庄了,沙僧在这里表现出了相当的冷静和理智。

总之,沙僧的智慧在本质上并没有超出“自我”对环境的应变范畴,只是说明“自我”在“本我”和“超我”的夹缝中有时会起伏波动,或屈服于本能,或走向崇高。

4.孙悟空——心猿”、“ 金公”、“ 金”——三者的糅合 上文我们讲到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行山下五百年,孙悟空开始了自我的反思,他接受菩萨的点化,跟随唐僧西天取经。在这个阶段中, 虽然也受本我欲望的驱使, 但更多的时候他自我的言行要受到超我的影响,他的主要行为还是按照现实社会的要求而进行的, 这期间他的本能—破坏的冲动也在不断调整和升华。

在此期间孙悟空有过三次离开取经队伍的经历,这是悟空佛心与魔心斗争的过程。恰好可以反映悟空人格的自我圆成。悟空的第一次离开是在第十四回,孙悟空打杀六贼与师傅唐三藏不和跑往龙宫耍子儿去了, 龙王用“ 圯桥进履图”开导他,“你若不保唐僧,不尽殷情, 不受教诲, 到底是个妖仙, 休想成得正果。” 悟空闻言, 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 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 悟空道: “ 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这次离开是必然的,对他来讲,他还没有真正领会取经的含义,而是为了自救。久被压抑的本我一旦获得自由, 要有一个与自我产生矛盾需要不断协调的过程。在这种不断协调自我、本我、超我的矛盾之中, 开始了从神化理想人格向社会现实人格的转化。然而刚刚脱离五行山的压制,孙悟空完全依靠内在精神进行自我约束,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实质约束——紧箍咒。“紧箍咒”又称“定心真言”, 它正代表了对人的精神追求起到某种约束和匡正的力量。它来源于神佛的世界,是保证孙悟空前往西天取经途中不逃逸、不越规的决定因素。我们知道, 按照“ 道德原则” 来行事, 总是与享乐主义的“ 本我” 直接发生对立和冲突, 使得不到满足。《西游记》中常常出现的情节是, 孙悟空拿起代表“ 本我” 的金箍棒, 准备痛痛快快大干一场的时候, 师父的“ 紧箍咒” 响起, 使孙悟空痛苦不堪。像这一场情景生动的表现了孙悟空人格上的“ 自我” 在“ 本我” 和“ 超我”之间的挣扎。孙悟空的第二次离开就是三打白骨精之后,起因是唐僧的误会。在本我冲动下,悟空毫无顾虑的打死了装做凡人的妖怪,他没有考虑到唐僧他们肉眼凡胎不能辨认出妖怪。而导致师父误会,被逐,离开。后在超我,自我,本我的协调下回到取经队伍中。

第三次离开,是因为路遇强盗,大开杀戒,被师父逐走。从情感上来看孙悟空并不想离开,但是从行为上,他做的却是有违西天取经之事。于是,内心的矛盾已经展开。单纯的依靠内心的克制和道德的约束,没有办法走到西天。为此,悟空此次归来必须有一个自我的全新发展。为此作者安排了两个隐喻,及真假美猴王和三调芭蕉扇。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孙悟空的内心开始斗争,是要做佛还是做魔,佛心与魔心的斗争被外化为孙悟空和妖怪六耳猕猴的斗争。其实质是孙悟空自己内心的斗争。从此之后,孙悟空确立了一心向佛的思想,摈除了内心的妖性和凶狠的一面,最终回归正途。三调芭蕉扇是另一个隐喻。火焰山所暗示的是,在修心过程中的浮躁和不安定,而芭蕉扇,代表的是清凉与安定。借到芭蕉扇的孙悟空,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初衷,孙悟空彻底归来。从这以后他在没有离开取经的队伍,反而成为了唐僧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在“超我”人格的唐僧通过念紧箍咒来压制“本我”的放纵下, 以及自我觉悟的提高下,人性大大上升,“自我”人格放出绮丽的光彩,人格不断的圆成,渐向超我靠近。例如,悟空为了战妖魔请来水伯以水攻洞, 谁知魔怪用圈子撑住二门, 使水不能进洞, 门外却洪水滔天, 行者见了心慌道:“不好啊!水漫四野, 淹了民田。未曾灌在他的洞里, 曾奈之何? ”唤水伯急忙收水(第五十一回)。他不仅拯救天下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 而且还常把这种爱心推及到国君郡主皇后公主身上, 如对朱紫国、比丘国、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天竺国、车迟国等, 他不光为他们排忧解难, 救苦救命, 降魔伏妖, 还教导他们以仁民爱物, 治国安邦之道。在他所走过的地方, 总是澄清妖雾, 扫除危害, 普降甘霖, 留下一片太平天下, 尤其是他对堕落妖魔如牛魔王一家的拯救, 终于使其脱离了吃人作恶危害苍生黎民的生涯, 走上了自新之路。这个时候的悟空已然不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顽皮猴子,他的妖心已退,佛心正炽。

五、人格圆成,终修正果。

当唐僧师徒历经十四年、十万八千里西天取经路上的种种艰辛, 功成行满,唐僧升为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白马为八部天龙马,五圣成真,其实也就是已经实现了人格的自我圆成。取经集团的胜利来自于师徒们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人格的自我圆成之道,在《西游记》中体现为超我,本我,自我之间的相互协调,保证处于平和状态。禅主唐僧是超我的象征,取经路上的核心,精神上的巨大支柱;悟空——心猿被套上了金子打就的紧箍, 一个游走的行者;猪八戒一个西天路上的凡夫俗子, 一个完完全全的“ 人欲——本我” 至上的典型,沙和尚——自我的象征,则以其阪依后的赤忱、笃厚, 扮演着与猪八戒绝然相反的角色, 这么一来, 西夭路上这一师四徒的小集团, 便成为一个相互映照着的矛盾统一体。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物, 都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而将他们综合在一起, 所象征的恰恰是人格自我圆成的复杂状态。

在当今比较浮躁的社会,拥有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健全的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我们不能仅仅以本我快乐的原则来实现满足自我的需求。我们要保证三者处于平和状态,从而保证人格的正常发展。

第二篇:西游记重要情节

《西游》内容概括及考点

1猴王初问世

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顶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名美猴王。美猴王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经南赡部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2猴王显神通

悟空从祖师处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后,猴王重夺洞府,摄法搬来兵器,操演群猴。又向龙王讨得定海神针(天河定底神珍铁),又名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玉帝派太白金星招安悟空。3官封弼马温

悟空被招安,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未入流的官职,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败。金星再次招来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4大圣闹天宫

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众神下界抓妖,被悟空打退。悟空在与二郎神打斗中被太上老君的金刚琢击中。太上老君将悟空臵入.炼丹炉中烧炼,悟空反炼就了火眼金睛,大闹天宫,直打到凌霄宝殿,后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魏徵斩龙 5点授取经人

唐太宗从阴间还魂,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观音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将其赐予玄奘。观音上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处,玄奘愿去西天,太宗赐号为三藏,唐僧出关而去。6猴王保唐僧

悟空曾经观音指点,愿皈依佛门,等待取经人。玄奘路经五行山,揭起压帖,救出悟空,收悟空为徒。西行路上,因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唐僧抱怨不已。悟空纵云离开唐僧。观音授唐僧紧箍咒,悟空接受东海龙王的劝告,重来保护唐僧。途经蛇盘山,马匹被鹰愁涧中之龙吞食。观音召出恶龙,将其变为白马赐给唐僧当座骑。7祸起观音院

行到观音院,老住持为谋占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避火罩罩住唐僧,自己在一边鼓风,使火烧净禅院。宝袈裟被黑风山的熊怪趁火打劫而去,并想开“佛衣会”炫耀宝物。悟空请来观音,收服了黑熊怪,命其做守山大神。8计收猪八戒

高老庄的高太公因妖怪入赘其家请求降妖。悟空变为太公之女。迷惑妖怪。又现出原身。妖怪化作狂风而逃。悟空紧追。那怪入云栈洞取出九齿钉钯与悟空大战,当听悟空说为保护唐僧取经过此,丢下武器,跟悟空去拜见唐僧,被取名为猪八戒。9伏魔黄风岭

黄风岭的黄风怪先锋虎精,将唐僧摄往黄风洞中。悟空、八戒赶往洞口搦战。虎先锋难抵败逃,被八戒一耙筑死。黄风怪使出三昧神风,悟空斗不过,败下阵来。悟空受太白金星点化请来灵吉菩萨,抓住黄毛貂鼠变的妖精,救出唐僧。10大战流沙河

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木叉叫出妖怪悟净。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11四圣试禅心

黎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捆于树上,八戒十分羞愧。12偷吃人参果

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清风、明月两位道童奉师父镇元大仙之命,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八戒怂恿悟空偷果三个师兄弟一起分享,遭到二道童怒骂。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参果树逃离,却被镇元大仙捉回去。悟空求得观音医活果树,二人结为兄弟。13三打白骨精

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山中妖精白骨夫人,一变少妇,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悟空火眼金睛识破并打死妖精。唐僧大怒悟空的恣意行凶,三度念起紧箍咒坚决将他赶走。孙悟空嘱托沙僧保护师傅,自己驾云回到花果山14双战黄袍怪

在碗子山唐僧误闯黄袍怪的波月洞。黄袍怪的夫人原是被掳的宝象国公主,她放走唐僧给父王送信。八戒、沙僧来降妖。沙僧被擒,八戒逃回。黄袍怪去拜见国王,将唐僧变做老虎囚禁笼中。白龙马变作宫女刺杀黄袍怪受伤。八戒来到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回孙悟空。悟空请来星神收回,救出公主,恢复唐僧原身,师徒重归于好。15夺宝莲花洞

行至平顶山,山上有莲花洞妖怪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巡山被银角大王捉去。银角大王用计将唐僧、沙僧,八戒都捉到洞中。悟空拿走妖怪紫金红葫芦的,羊脂玉净瓶和幌金绳却反被妖怪抓住。最终两妖魔都被悟空降服,太上老君现身言明受观音之托,让童子化为两位妖魔考验唐僧师徒。二童子复活归天。16除妖乌鸡国

乌鸡国国王托梦给唐僧,自称三年前被一个道士推入御花园井中害死,道士变为国王篡位。国王交给唐僧一块玉珪。悟空将太子引入寺中,为太子言明其父王事,并哄骗八戒将国王尸身从井中捞出并背回宝林寺。又向太上老君索得一粒还魂丹,救活国王。假国王被揭穿,文殊现身,言明因缘,原来此怪是文殊菩萨坐骑青毛狮子。17大战红孩儿

唐僧四人经过钻头号山,红孩儿用计将唐僧慑走掳进火云洞。悟空得知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欲借此向他讨还师父。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三昧真火烧退悟空八戒。悟空请来龙王弟兄灭火不成,反差点丧命。后来观音收服了红孩儿,做善财童子。18黑河斗鼍妖

黑河水中妖怪变成船家,将乘船的唐僧、八戒摄去水底。沙僧潜水与那怪大战,不能获胜。悟空根据简帖去西海问罪于龙王。龙王命太子摩昂前去收伏小鼍龙,解救了唐僧师徒,帮河神夺回水府。19斗法降三圣

行至车迟国。国王兴道灭佛,宠信三位道士——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封他们为国师。僧人都被罚做苦工。悟空放走诸僧,打死道士、冒充三清(元始天尊 灵宝道君 太上老君)。悟空先后与三妖道斗法,比赛坐禅,隔板猜物,赌砍头,剖腹,下油锅,由于悟空使计,三大仙皆被诛灭,现出原形,国王才知道上当。

20通天河受阻

唐僧师徒来至通天河畔陈家庄,得知有妖怪灵感大王。每年一度要吃童男童女。悟空、八戒变作小儿女,打败了妖怪。妖怪冻结河面,诱唐僧踏冰过河,使其被抓。观音被悟空请来,收伏妖怪,言明那怪是自己池中金鱼走脱成精。河中老鼋驮唐僧师徒过河,并托唐僧去西天问佛祖自己将来之事。21收伏青牛怪

行至金兜山,悟空去化斋。唐僧等误入独角兕大王之魔洞。悟空,诸神与罗汉与此怪交战皆败下阵来如来, 如来暗示悟空去问太上老君降怪之法。悟空请来老君,用芭扇扇出那怪原形,原来是老君座骑青牛,其圈为老君的金刚琢。22趣经女儿国

师徒途径西梁女儿国,唐僧、八戒误饮子母河水怀胎。悟空取来落胎泉水,如意真仙因其侄红孩儿被悟空而降生恨。悟空教沙僧趁自己诱开真仙之机,取走泉水。唐僧八戒饮水解胎。女儿国王倾慕唐僧,欲招唐僧为夫。唐僧割断情丝,谢绝了女儿国王的一片好意。隐藏宫中的琵琶妖女,乘机把他摄入琵琶洞,悟空与八戒与妖女酣斗,却被她暗施毒针刺伤。后经昴日星君相助,才收伏了蝎子精。23真假美猴王 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拦路强盗,再次把他撵走。悟空去了观音那。六耳猕猴精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了唐僧,抢走行李关文,又把小妖变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悟空和那怪先后到观音,玉帝,地藏和唐僧处皆难辨真假,直到如来佛处,佛祖才使假悟空现出原形。悟空气愤不过,将其打死。悟空也回到唐僧身边。24三调芭蕉扇

前方火焰山挡路,悟空向牛魔王妻罗刹女借扇,罗刹女因其子红孩儿被悟空降伏,一扇悟空扇到五万里外的灵吉菩萨处。悟空第一次调得假扇。第二次调得真扇,却被牛魔王骗走。最后在诸神与天兵天将,的帮助下收伏牛魔王,用宝扇扇息山火,翻越火焰山。25扫塔辨奇冤

.师徒四人到祭赛国,随披枷戴锁的和尚们来到金光寺,悟空得知夜放霞光之宝舍利子佛宝舍利子佛宝为万圣龙王驸马九头虫所盗,于是受国王之托前去擒妖取宝。悟空与此妖与争斗之时八戒被擒。而后,悟空在二郎神与梅山六兄弟帮助下,斗败那妖,找回了国宝 26误入小雷音

唐僧误进“小雷音寺”,虔诚拜入,不料寺中之佛却是妖精幻化,将悟空扣入金铙,唐僧等束手被擒。在二十八星宿协助下,悟空方得脱身,与妖精交战,却被妖精收入宝袋,悟空正凄惨时弥勒佛降临,称那怪是自己的黄眉童儿,假佛成精。后悟空与他共同降伏了妖怪。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27行者巧行医

师徒行到朱紫国,国王患病求医。悟空揭了皇榜替国王悬丝号脉。悟空给国王服用乌金丸 治好了病。原来此病是三年前端午节,赛太岁掠走金圣宫娘娘所致。悟空设计找到金圣宫,表明自己身份,并托她将那怪的紫金铃骗来,几次终于骗得,用它大败妖怪。原来妖怪是是观音座骑金毛犼,为报仇来此拆散国王鸾凤。28 错坠盘丝洞

唐僧师徒来到盘丝洞,唐僧去化斋时,遇到7个蜘蛛精变的女妖。他们把唐僧吊在房梁,去濯垢泉洗浴。悟空知道师父出事,变成饿鹰,叼走七女妖衣服。告知八戒后,他下水变成鲇鱼乱钻,后现出本相,举耙便筑,却被众女盘丝绊倒。孙悟空斗胜妖女的干儿们,救出唐僧。七女去寻其师兄多目怪最后在毗蓝婆的帮助下降服了多目怪,原来是一只大蜈蚣精。29.降妖狮驼岭

行至狮驼岭太白金星来说山中三位魔王神通广大。悟空先后被鹏怪狮怪,象怪抓住都得逃脱。三怪仍不罢休,使计抓住师徒放入蒸笼,悟空脱身,救出唐僧等,拜请如来降妖,原来妖怪分别是文殊、普贤的坐骑青狮和白象。如来使鹏怪落在自己头上,现了原身。30.救难比丘国

行至比丘国,国王被妖怪使计致体弱,听道士之言,欲以一千余小儿心肝为药引。悟空识得那道士是妖邪,令诸神将鹅笼藏起。悟空变成唐僧,上朝廷剖腹剖开肝,现出原身,打败道士,打死化为美女的狐狸,妖道现出寿星座骑白鹿的原身。31.四探无底洞

在黑松林内唐僧救得一女子,那女子摄走唐僧。山神、土地跪告陷空山无底洞中之妖摄去唐僧。悟空先后四探无底洞先,先察知妖精欲与师父成亲;再入洞变成红桃诓妖吞下,逼她放了师父。不想妖精再次摄走唐僧。悟空三番入洞,探明妖精来历,遂上天宫告状,迫使玉帝派托塔李天王父子随悟空入洞,终于擒住金鼻白毛老鼠精。32.传道灭法国

灭法国国王专嗜杀僧。悟空趁夜纵云入城,变成灯蛾飞入一客店,拿走众客衣服,复驾云出城。师徒乔装至客店,睡在大木柜内。店内伙计听悟空说带有许多银两,伙同贼盗,将大柜抬出城去。官兵夺回大柜。悟空变出小悟空,将国王、嫔妃作众官均剃成光头。君臣表示不再杀戮和尚。师徒从柜中跳出,倒换关文,继续西行。33.祈雨凤仙郡

三年前,凤仙郡侯与妻子不和争吵后,一怒之下将供桌踢到,供品也喂了狗。因为此事,玉帝怪罪他们不敬天,在天庭立米山、面山,铁索三事。悟空劝郡侯归心佛教,一心向善,并且上天径访九天应元天尊,为凤仙郡求得甘霖。34.传艺玉华洲

到玉华城,悟空三人收玉华王三子为徒,并借三人兵器为王子依样制作。兵器被虎口洞妖怪摄走。悟空入山夺兵器。黄狮怪斗不过,至竹节山盘桓洞九头狮处求救。九头狮擒走唐僧和玉华王父子,叼上八戒。悟空根据土地所说,访太乙天尊降了九头狮。35.观灯金平府

师徒入金平府城慈云寺宿下,又随寺僧入城看灯。空中忽现妖怪所变的三尊佛身,将唐僧摄至青龙山玄英洞。悟空斗不过三怪,对八戒、沙僧言说那三怪似是三头犀牛成精。八戒、沙僧相继被擒。悟空上天请来角木蛟、斗木犭解、奎木狼与井木犴四星降妖,三妖落荒而逃。直至西洋大海。龙太子拿了一犀,井星现出塬身,咬死一犀,众神又捉一犀。36.天竺收玉兔

行至天竺国唐僧被公主投中绣球选为驸马。一妖变成的公主正投绣球选驸马,击中唐僧。国王安排唐僧婚事。公主为妖邪所变,因敌不过悟空,钻入山洞,被悟空寻见。太阴星君称那是月宫中玉兔,与嫦娥将其带回。原来公主被“布金禅寺”和尚所救。37.缉盗铜台府

行到铜台府,遇到喜斋僧的寇员外家。强盗夜入寇家踢死员外。其妻屯子赴官府诬告唐僧一行。悟空缚那伙强盗。师徒欲将财物送还寇家,被这兵押入城中。至五更时,悟空变蜢虫飞入寇家,叮在棺材上假冒员外之魂说话,让其妻撤回诉状;又飞入刺史住宅,冒充家其伯考之魂,令释放唐僧一行。天明时,从半空里伸下一只脚,将县堂丽满,令众官立即放出唐僧。师徒被释,悟空径闯森罗殿索回寇员外魂,使其死而复生。38.灵山遭索贿

到玉真观,受到金顶大仙迎接。次早,四众登灵山直至如来佛之雷音寺,拜见如来。阿傩、迦叶奉如来命去检取佛经,但趁机索取礼物,唐僧未备,拿到无字经书_。唐僧再来求佛,阿傩、迦叶得到唐僧的紫金钵后,方传真经。39.波生极乐天

唐僧师徒行至通天河,老鼋驮他们渡河,但因唐僧忘记向如来问他所托之事而将师徒四人和马匹抛在水中。诸阴魔兴风作雨欲夺经而未成功。此为第八十一难。

内容概括: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体小说,共一百回,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至第十二回是全书的印子。其中前七回讲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等故事,为他的神通广大和后来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提供背景材料;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则介绍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唐僧,交代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正果”。

作品主题: 《西游记》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辛辣地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1.《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2.塑造了孙悟空这一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形象。3.热情歌颂了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4.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5.小说还赞扬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

写作特色: 《西游记》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充满了浓郁、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整部书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架构、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丰富诡异的人物性格刻画,还是诙谐讽刺的艺术风格,以及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的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出了作者吴承恩具有像他笔下的石猴一样“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功力。

1.开了浪漫主义的先河2.《善于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3有着无比丰富的艺术想象力4.在结构上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取经人物的活动 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各个小故事都相对独立,错落有致而又因果分明。表现出作者在结构组织上的匠心

人物形象:

【孙悟空】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机灵,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与如来打赌也反映了他自高自大和心高气傲的缺点。后来他参加了取经队伍,尽管头上戴着金箍,不能完全自由行动,但他的火眼金睛能够看透一切;手上的金箍棒威力无穷。他始终是战胜妖魔鬼怪的战斗动力,最后得到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孙悟空的种种“神通”,正包含了古人对自身增长的幻想和对征服自然的自信。孙悟空是中国人心目中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英雄。

【猪八戒】猪八戒是小说主要人物之一,唐僧在高老庄所收的二徒弟。猪八戒是与孙悟空相映成趣的人物形象。他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同时也有很多引人发笑的东西。取经路上的脏活、累活如挑行李、背死尸、埋人头、扫垃圾等等,都是他来干。不过只要有机会他就偷懒睡大觉,与妖精们斗起来猪八戒也是十分勇敢的,但也有时会借口出恭(上厕所)逃避战斗。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理,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他憨厚淳朴,没有害人之心,并且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唐僧的三徒弟。他十分勤劳,总是挑担,识水性,在流沙河被收服。武艺并不算高强,但也勇敢的打头阵。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

【唐僧】唐省市西天取经的主使者和领头人,是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徒弟金蝉子投胎转世,作了状元陈光蕊之子,因父母遇难,自幼出家,法名玄奘。取经初始时由唐太宗赐号三藏法师,故亦称“唐三藏”,俗称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历经种种磨难。终于修成正果,被封为旃檀功德佛。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去必然会碰到许多艰难险阻,“吉凶难定”,但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但另一方面,唐僧又是个相当窝囊的人物。一碰到妖魔鬼怪,他总是一筹莫展,滚下马鞍,涕泪交流。一旦离开了徒弟,他连饭也吃不上。最糟糕的是他太糊涂太慈悲了。孙悟空主动除妖时,唐僧总是斥之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不知好歹”,甚至闭眼大念紧箍咒,是使孙悟空无法去战斗除妖,结果自己往往遭灾受罪。唐僧本来是西天取经的领导人,但小说中对他批评得很厉害。这就表明《西游记》并不是宣扬宗教,只不过是利用取经一事作为叙述故事的框架而已。

【神佛和魔怪】妖魔都是些凶狠狡猾的坏家伙,但各有特色。其中有些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人间的恶霸、强盗、军阀、土匪。天上的神和西天的佛当然也是幻想的产物。按作品的逻辑来说,应是正面形象,作家也曾一再渲染他们如何功德无量,法力无边;但对于这些神佛作者也往往有微妙的讽刺,写他们也有人间常见的弱点。如昏庸糊涂,外强中干、不负责任等,甚至还有腐败的倾向。

第三篇:西游记重要人物分析

《西游记》人物分析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

1.如来佛祖: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色彩。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为钱财所迷,可他竟然默许手下人阿傩、伽叶二尊者向唐僧索取贿赂,唐僧无钱财,就传了他一些无字经书,后来唐僧发现是无字经书,孙悟空状告如来。唐僧把唐王李世民给他的化斋紫金钵盂给了二尊者,才传了他有字真经。他象征封建皇帝,孙悟空不听他话,就把猴子压在五行山下,一压就是五百年,他的二徒弟金蝉子(唐僧)不听他话,就把他贬下界,让他从小拜佛,长大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再向他求取真经。牛魔王不听他话,就把牛魔王治于死地。封建皇帝的皇宫内院的人,那个不是穿得绫罗绸缎,吃的山珍海味,享尽荣华富贵。这不正是西方的极乐世界吗?封建皇帝也不正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2.玉皇大帝:他昏聩无能,统治的天宫腐败堕落,任其手下虎作非为。尤其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和他的仙童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下界作怪,残害生灵。而把个贤才孙悟空却让他去当不入流的马夫。他不也象征着封建州府(现在省级最高官员)的官员吗?任用一些溜须拍马不说真话的所为的“贤才”,让人们怨声载道。凤仙郡君王得罪他,却让全城百姓一块受牵连,真乃是非不分,庸才也。二郎是他的亲外甥,只因玉帝的妹妹玉华仙子(二郎母亲)与凡人相爱,丢了他皇家的脸,就从不重用,这样的小人当皇帝,他手下的官员能学好吗?和人间一样的腐败。

3.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是如来佛祖的二徒弟金蝉子,只因他不安心听如来讲经,故被如来贬下界,让他终身拜佛。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仪,迂腐顽固,是非不分。孙悟空对他忠心耿耿,可有一点所为的“错”(打死妖怪或坏人),就念紧箍咒,把所有的错都推在孙悟空身上。比如三打白骨精,被他念咒贬走。路上打死几个要唐僧命的草寇,他让把草寇埋了,并写祭文: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随后反来复去念了几十遍紧箍咒,把行者逐退。而八戒轻吃懒坐,且又不忠心,只要一有错就袒护他,对行者太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的唐僧还少吗?对默默无闻工作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干什么都好像是应该的,对溜须拍马耍眼前花的小人,反倒信任有佳,悲哉!叹哉!唐僧取经后被如来封为“旃(zhán同‘毡’)檀功德佛”。

4.孙悟空:他原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一个石猴。他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可现实不如他愿,让他当一个马夫。他对现实生活强烈不满。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他天不怕地不怕,对如来、玉帝从不下跪。在取经路上用一条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不管他的主子是谁,都一视同仁,照打不退。他恩怨分明,宽宏大量,对师父的救命之恩时刻牢记。对师父不明是非的埋怨和八戒对他有一点小错就唆使师父往死里整他,他从不记恨在心。他在《西游记》和现实社会中都代表一种正义的力量,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大英雄。他做唐僧的徙弟是因为唐僧让他获得了自由,一路上忠心耿耿,正应一句古语:受人滴水之恩,须得涌泉想报。取经后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

5.猪八戒:他本是天上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帅,只因酒后戏弄嫦娥,被玉帝贬下界,错投猪胎,在福陵山云栈洞为妖作怪。后经观音菩萨点化,作了唐僧的徙弟,他轻吃懒坐,有时也比较吃苦(如拱稀柿衕),对敌斗争不彻底不坚定,嫉妒心强,贪吃好色。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模范丈夫,但又爱情不专一,见一个爱一个,为色可放弃一切的人。在黑势力面前也不示弱,敢打敢干。拱稀柿衕(同)首功一件。黎山老母、普贤文殊等四圣显化八戒色心不改。做神仙时因色被贬下凡间,到了凡间还是一颗全真的色心,看来上辈子是什么人,下辈子投胎还是什么人,正应了那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取得真经后被如来封为“净坛使者菩萨”。

6.沙僧:他本是天上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玉帝打他八百杖,贬下界来,又教每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胸胁百余下方罢,在流沙河作怪,后经观音菩萨点化做了唐僧的徙弟。他在《西游记》中出力最少,主要是守在师父身边,看守行李、马匹,当师父师兄之间产生矛盾时,他很有眼色地进行调解,得到师父和师兄的好评。但也在除魔中与师兄一道杀敌,永往直前。在现实社会中,他是一个又得领导信任,又得同事信任,两头都得好的人物。同时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兢兢业业,始终如一。他做唐僧的徙弟只是为了再成仙,不受每七日飞剑穿心之苦,并非情愿。取经后被如来封为“金身罗汉菩萨”。

7.白龙马:他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他父亲上告天庭,玉帝要斩,被观音菩萨救下,后做了唐僧的脚力。一路上默默无闻地驮着唐僧行走。在宝象国唐僧被妖怪变作老虎,他现原形去救师父,说明他忠心耿耿,对自己的工作忠心不二。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一个任劳任怨的人物。取经后在化龙池还原成龙,被如来封为“八部天龙”。

8.二郎杨戬:二郎非常有能力,可就是得不到重用,玉帝把他流放到灌江口(今四川省灌江口)居住。二郎是玉帝的亲外甥,因为玉帝的妹妹玉华仙子(二郎母亲)思凡下界喜欢上了人间的杨天佑生下二郎杨戬和黎山圣母杨婵,而黎山圣母“继承母业”又思凡下界爱上了凡人刘彦昌生下了沉香。这件事丢了玉帝的脸,所以不认也不想重用二郎,就如人间皇帝的妹妹或女儿爱上了一个普通百姓,皇帝能高兴吗?这只能是玉帝和皇帝的耻辱。9.取经路上的国王

这些国王除了暴君就是色君。如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为色而情愿让位的西梁女儿国国王。他们那个为百姓着想,只为自己快乐。这也不象征着封建社会的地方政府(市、县长官)吗?不管百姓死活,只是收刮民财,讨好上司,截留赈灾钱款等(泾河龙王克扣雨数),搞什么所为的政绩工程。与妖魔鬼怪勾结,残害生灵,瞒上欺下,不得人心。

10.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

这些妖怪吃人肉、喝人血,正如屈原诗歌中不劳而获的大老鼠吗?他们无忧无虑,来无影去无踪。正是现实社会中的黑势力,每个老大手下都有一些小混混(小妖),与官府勾结,强买强卖,就连警察对他们也无奈,前手抓进去后手放出来。作者把这些妖怪刻化的淋漓尽致。没有太大来历的妖怪都被剿灭,而有来历的妖怪保全了性命得道成仙。如狮驼岭的大魔王青毛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二魔王黄牙老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三魔王大鹏鸟是如来的舅舅。还有莲花洞内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都是太上老君看炉的童子。他们害人无数,结果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放出来成了仙,伴随主子左右,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官相护,官匪一家的社会现实。

第四篇:教学隐喻

论教学隐喻

摘要:隐喻是我们所熟知的概念,教学隐喻作为教育隐喻中的一重要理论也逐渐走入教师的视野当中。中西方对教学隐喻的研究发展迅速,教师隐喻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以及教育理论的完善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人们了解和认同。关键词:隐喻;教学隐喻;价值

一、隐喻与教学隐喻

在人类思想史上,隐喻一直备受思想家们的关注。西方思想界对隐喻的认识经历了从修辞到认知的转变,而我国思想界对隐喻的认识则经历了从认知到修辞再到认知的双重转变。

从狭义定义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我国《辞海》和《修辞通鉴》都将隐喻视为比喻的一种。《辞海》指出,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与明喻相比更为紧切,其本体和喻体之间一般用“是”等比喻词,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修辞通鉴》认为,隐喻是以是、成、为、成为、变成、等于等常用喻词构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其本体和喻体比类似更贴近,是比明喻更近一层的比喻。可以看出,我国专业词典普遍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类型,并认为其常见形式是“A是B”。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界,尤其是语文教学普遍将隐喻视为比喻的一种类型。

从历史长河中看,隐喻广泛地存在于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人类文化中,其在文化的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认知和文化建构的基本方式,隐喻在教学中的广泛存在是必然的。在教育学领域,许多研究者仍在狭义层面上理解“隐喻”,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类型。但已有一些学者将隐喻视为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在我国,以教学隐喻为论题发表的著作还极为少见。李冲锋和刘徽的相关论文并没有对教学隐喻概念作明晰的界定,但从其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所言的教学隐喻主要是指以“教学是什么”或“教师是什么”形式表达的教学思想。高维在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教学隐喻》中明确提出教学隐喻的定义,就是指教学思想与实践中一切通过其他事物认识、理解和表达教学相关问题的语言和认知现象。具体来讲,其包括教学思想与实践中的一切比喻、类比、象征等。如有的教师曾经说过:“教学宛如调酒”;“教学与旅行”;“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语文教学犹如诗歌”;“教学如接枝”。

二、教学隐喻的价值 首先,教学隐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教学隐喻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学隐喻往往用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事物来类比抽象的事物,它的形象性使其避免了纯粹的概念和逻辑的枯燥和乏味。教学隐喻的情感性,是指它能够体现不同的事物的相似之处,使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心灵在观察熟悉的对象时往往因“轻车熟路”而感到松弛自在。教学隐喻的创造性,是指通过将教学与其他事物类比,来形象地表达新鲜的思想时,往往需要人的睿智,以发现不为常人所察觉的相似性或创造相似性。这本身就是智慧的体现。教学隐喻的开放性,是指教学隐喻不是一成不变的,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学的隐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不断地通过新的类比,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例如,如果说教学即存储(将学生视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代表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的话,那么教学即登山,则具有明显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意味,因为其更强调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共同体的存在,以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另外,教学隐喻的开放性,还指创造隐喻者对其教学隐喻的个体性解释的重要性。即使是同一个教学隐喻,不同的人往往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两个教师都用“教师是变色龙”这一隐喻,但一个教师是从与校长、其他教师和学生交往中角色和表现的变化方面来使用的,另一个教师则是从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方面来讲的,两者有根本的不同。这也体现了教学隐喻注重个体的理解,关注独立的个性。

在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中,有很多隐喻。这些隐喻是教育家们对教学的睿智的发现,也是其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我们每每读到这些隐喻,会被他们的敏锐和智慧所折服,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精神体验。这是教学隐喻人文价值的的重要体现。

第二点是教学隐喻的认知价值。教学隐喻既有感性的一面,又有理性的一面。其既能鲜活、形象地表达思想,避免教学概念的呆板和枯燥,又不像教学口号那样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在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隐喻,甚至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夸美纽斯的“种子”等隐喻,杜威的“生长”隐喻可被视为其教育学思想的基石。20 世纪以来,即使是现当代的被视为有科学基础的教学理论,仍然不能离开隐喻。可以说,隐喻仍然是这些理论的“根基”,如果没有隐喻,这些理论将无法展开。然而,人们往往关注这些著作中的概念、逻辑和思想,而较少关注和探讨其中丰富形象的隐喻及其背后的思想“支点”。教学理论中的隐喻不仅广泛地取自生活领域,而且来源于其他学科。对教学理论中的隐喻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从另一视角认识教育学尤其是教学理论的“品质”。

最后,是教学隐喻的实践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也广泛地存在着关于教育、教学和教师的隐喻。这些隐喻一方面受教育学家的思想或隐喻的影响(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另一方面则扎根于实践,具有自身的逻辑。它们以生动、形象、简洁的方式反映了教育者等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看法。对这些隐喻进行研究,并揭示其背后的思想和逻辑,对于认识教育者等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许多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思想的认识是模糊的,其自身很难开发出体现自身教学思想和实践的教学隐喻。这样,教师教育专家就可以通过开发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建构自身的教学隐喻,从而实现对自身教学思想和实践的反思。教师教育专家通过指导教师反思自身的生活史和教学史,写作反思日记,练习句子完形,设定教师开发教学隐喻的进程和内容以及从教学隐喻分类体系中选择并分析适合自身的隐喻等,对教师构建和形成自身的教学隐喻提供了策略和方法的支持。

总之,教学隐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认知价值和实践价值,我们不应该忽视甚至排斥隐喻,而应珍视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隐喻。正是这些隐喻的存在,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了具有无限复杂性的教学。教学是复杂的,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可以预期,我们的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还是要诉诸于创造新的教学隐喻。

参考文献:

[1]刘徽.论教学隐喻———从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说起[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8(1).[2]高维,徐文彬.教学理论中教学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

第五篇:荒诞·隐喻·反思

摘要 王威廉的小说清远淡雅,冷静犀利,总能在真实的意境之外虚构一个荒诞不羁的世界。他擅长在绮丽的背后表现无尽的悲凉,将荒诞不羁的情节与理性的思考融为一体,让生活的激情与虚无的世界在冲突中碰撞。疾病式的另类隐喻中蕴含着无尽的现实含义。王威廉的小说从叛逆的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思考,从敏感和异化的范畴表现了人们在经济高度发展时代已逐渐丧失个性

一 引言

当代作家王威廉的小说清新脱俗、与众不同,充满另类式的想象,总能从哲学角度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从中挖掘具有价值的意蕴,他的小说总是与世界格格不入,往往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去营造一个怪异荒诞的世界,在极度另类的隐喻中影射当今社会的现实,对人性和科技发展进行哲学式的反思。他的小说总是在貌似无情的价值体系中寄寓了沧桑,从思辨的角度对人生进行深度剖析,他借助鬼斧神工的想象,在荒诞另类的世界中阐述人世间的沧桑,以成熟稳重的笔调寄寓了主人公脱离人世的睿智,让读者在虚幻的世界中感受涓涓细流般的真情。他的小说作品中随处可见各种隐喻,怪异的、妙趣横生的,尽显另类之风,但在极为另类的风格中却展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无情讽喻。其小说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对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权力的深刻反思,无论是他那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置,还是他那冷峻、纯粹、犀利的语言表述,都使他的小说带上了一种奇异的、富有哲学底蕴的思辨色彩,也因而使他具备了一种超越了同代人的“辨识度”,从而对当代青年的潜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荒诞与理性的交融

王威廉的小说充满神奇怪异之感,读完之后深感其创设的情节、刻画的人物荒诞怪异,这是王威廉小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然而在荒诞离奇的表象下并非是浅薄、单纯,而是蕴藉着对生活、对人生极为理性的深刻思考,这种思想对当前青年的影响是深远的。王威廉是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青年作家,他所创作的小说并非借助荒诞的情节来猎奇,而是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创设和人物刻画来理性地反映现代都市人在生存领域的困境,譬如王威廉创作的小说《没有指纹的人》,从小说的标题来看就觉得与众不同,有种荒诞怪异的感觉,文中的主人公“我”自从生下来就是一个没有指纹的人,“我”将自己视为怪异之人,甚感自卑。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很多行业都需要指纹,在现实需求的强烈压迫下,“我”被逼无奈,盗取了好友的指纹,并且还煞费苦心地制作了指纹手套,通过这一举措“我”解决了单位通过指纹考勤的问题、购买汽车安装指纹锁的问题、购买房屋按手印的问题。然而,没有“指纹”的我仍然感到十分的自卑和失望,因为在知识与经济并存的今天,整个社会的监控设置随处可见,犹如监牢一般,让“我”倍感难受。这座社会的大监牢让“我”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让“我”感到异常的恐惧,在恐惧笼罩下,我胆战心惊地生活着,终于有一天,好友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他的犯罪让“我”受到了牵连,最终“我”走进了监狱。纵观整部小说的情节构造,荒诞离奇,不可思议,犹如魔幻小说中的想象情节,但荒诞情节中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理性思考,小说中“我”的妻子最后发出了一段这样的感叹:“这个肮脏的时代,可以容得下抢劫犯、杀人犯和各种贪腐现象,却无一个没指纹之人的容身之地!

王威廉在小说中通过上述这段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刻地反思当今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贪官污吏能逃脱法律的制裁,罪大恶极的抢劫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本应天诛地灭的杀人犯也可逃之夭夭,可是很多悲剧的小人物却因为某一个失误却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物命运的不公平。然而,王威廉在《没有指纹的人》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是广泛存在的,但是他在小说中所反映的方式是相当独特的,用荒诞离奇的情节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给读者留下了广泛的思考空间,尤其是对当代青年的现代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生活的激情与虚无的冲突

在王威廉的小说中所展现的生活世界是没有整体感的,人们的生活在激情之余通常被无尽的虚无所笼罩,人们的理想必须在虚无落寞的世界中不断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未必成功,极有可能找不到出路,在生活的激情与虚无的世界中不断徘徊,不断游离,直到离开这个充满激情与落寞的世界。王威廉的小说《辞职》就深刻体现了这一特征:生活的激情与虚无的冲突,文中的“我”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生活积极,工作积极,总想成为栋梁之才,不想成为废铜烂铁。可是,当“我”工作的第一天,“我”就想着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我”在单位因为无法忍受某些事情而感到无尽的空虚与寂寞,这种空虚让我感到前途无望,让“我”认为只要辞职,“我”的人生就会变得绚丽多彩,就能够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然而,“我”错了,当“我”辞职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时,却对生活又充满了无限的迷茫之感,辞职之后,“我”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是,成了社会的累赘,对于这种虚无之感连“我”自己都感觉到无法理解,生活的激情瞬间熄灭,顿时,“我”陷入冲突和犹豫中:为什么充满激情的投入工作却产生无尽的虚无感,希望通过辞职来摆脱虚无感,重获“新生”,但真正辞职后又重新陷入无尽的虚无中。

王威廉的小说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喜,当你欣赏到激情与惬意时,又会深刻体会到无尽的虚无之感,他总是在读者意想不到的地方展示现代都市的真实本质:竞争与喜悦、成功与失落、悔恨与迷茫,激情与虚无,跌宕起伏,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虚无的情绪并没有弥漫王威廉小说的全部,他是借助虚无和激情的对比去真实地体现社会的现实,而这种虚无与激情的结合,没有让王威廉的小说更为颓废,而是让其小说的语言风格探寻到一种更为合理的发展方向,这正契合了当前青年善于探索的精神。

四 隐喻中无尽的现实意蕴

王威廉的小说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读完之后往往有意犹未尽之感,这与其小说中大量运用隐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并且王威廉在小说中所运用的隐喻都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含义,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象征意味十足。这一艺术特色让王威廉的小说作品意境深远,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譬如王威廉的代表小说《第二人》中的隐喻就对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极为深刻的映射,小说中的主人公“我”突然有一天被一个极为神秘的人物绑架到故乡青马镇,见到了儿时的伙伴大山,大山此时已经被毁容,但是大山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我”所写的作品,并且对“我”的身份和家庭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他在和“我”交谈的进程中,谈到了“我”小说中一直忽视的一个因素“脸的威慑性”,之后,大山开始向“我”炫富,高谈阔论地讲述了他是如何借助那张恐惧、可怕的脸获得巨额财富和庞大权力的,并最终成为一个罪恶感十足且又倍感孤独的“成功人士”。在炫富之后,大山讲述了绑架“我”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将“我”毁容,让“我”成为他的“镜子”。这篇小说中的隐喻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映射,“大山”就犹如当今社会的一些暴富阶层,抱着畸形的心理,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巨额财富和权力,在拥有财富和权力后,这类人士的心理变得尤为空虚,甚至朝着异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发展为畸形的变态心理。小说中 “大山”的心理象征了当今社会一些青年暴富阶层的作恶心理和畸形的空虚心理,然而这种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五 现代性的堕落

王威廉的小说擅长揭露现代社会的堕落,展现人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沉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朝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发展,高新科技层出不穷,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但在这样一个经济日趋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没有朝着更为完善的境界发展,在现代社会各种压力的高度“侵蚀”下,人们的内心世界朝着异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堕落性,王威廉的小说最擅长针对现代社会中的这种堕落性进行深刻的揭露和阐述,试图引发人们的注意。譬如小说《暗中发光的身体》就深刻揭露了现代社会的堕落性,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另类故事,哥哥不幸死于车祸,留下了两个亲人“嫂子”和“弟弟”,嫂子和弟弟陷入无限的悲痛中,孤独、悲伤、痛心、怪异等负性情绪笼罩着“嫂子”和“弟弟”,弟弟面对哥哥的死亡手足无措,空虚至极,孤独至极,这种负性情绪让弟弟迷失在自我的世界中,什么东西对“弟弟”来说都不重要了,就连女友孟晓雪对于弟弟而言都显得遥远而陌生,而嫂子更是颓废透顶,整天活在对“哥哥”的无限思念中,为了更好地思念哥哥,嫂子辞掉了工作,上午去公墓缅怀哥哥,下午回家回忆与“哥哥”相处的每一个细节,晚上就犹如幽灵般在都市中闲逛,虽然嫂子还活着,但是她的心已经死了。为了让嫂子能够重回正常状态,“弟弟”悉心照顾“嫂子”,但就在这种照顾中“弟弟”与“嫂子”陷入不伦之恋,两个人都带着对“哥哥”的怀念而陷入不伦的性爱中。这种不伦的叔嫂恋其实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心理压力逐渐增大,情绪日益颓废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下,人与人之前的关系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为复杂化,唯有亲情显得更为重要,当亲情因为意外事件而缺失时,亲人很可能在瞬间崩溃。“弟弟”与“嫂子”的不伦之情正是现代社会不断沉沦下的颓废之情。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同时也异化了人们的思想状态,社会要发展肯定需要民众的努力奋斗,过快的发展势必会导致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然而在高节奏的工作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极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有时候这些心理问题是以隐形的态势潜藏在人们的内心,当某些突发性的事件降临时(亲人死亡,患病等),这种潜藏的心理问题会以颓废的态势显现出来,最终导致心理的彻底失衡。《暗中发光的身体》中弟弟和嫂子的乱伦深刻体现出他们精神态势的颓废,而这种颓废之情应该是在哥哥死亡之前就已经潜藏在内心深入,当亲人去世,这种颓废之情以变态的方式爆发出来。可见该小说中弟弟和嫂子变态式的慰藉心理实质上是现代社会逐渐异化、颓废的产物。这种思考实质上也正是当代青年苦苦追寻的结果。

六 结语

王威廉的小说爱恨分明,明暗交织,总是在绮丽意境的背后融入无尽的悲凉之感,在荒诞的情节中理性地融入现实的残酷,他在小说中善于表现生活的激情,在激情中寄寓着虚无和落寞,深刻体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矛盾心理:工作能令人充满激情,但过于繁忙的工作又能让人陷入虚无的深渊。他的小说善用隐喻,常以另类怪异的方式切入现实,以妙趣横生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隐喻了现代社会中的某一现象,要么展现出现代社会的堕落,要么凸显异化的人性和敏感的主体,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一切都是那么富于思辨性。王威廉通过敏锐的视觉,深邃的思想考究现代社会的本质,在小说中通过卓尔不群的叙事与神奇的想象表现出人物身上的现代性,而这种特质正是当代青年所匮乏的,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中和谐媒介伦理环境的构建》(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135号)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勇、徐刚:《逻辑、思想和“扳手”》,《西湖》2014年第6期。

[2] 李德南:《王威廉:现代性的省思者》,《山花》,2014年第7期。

[3] 陈劲松:《从生存困境中寻求精神突围――王威廉小说论》,《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3期。

下载《西游记》的重要隐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游记》的重要隐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隐喻爱情美文

    爱情就如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飘在外面,甜甜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底面,那些描述爱情的美文又诉说着怎样的情愁?下面小编精选整理了关于隐喻爱情美文,喜欢的话,就看......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是和人类共始终的。它不仅是医学关注的范畴,同时广泛渗透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当中。 遭遇疾病、承受......

    隐喻类作文五篇范文

    隐喻类作文题写作指导 探赜索隐 揭示喻义 ——隐喻类作文题写作指导 【转动的风向标】所谓隐喻类文题,指的是文题本身或文题中的某个关键词除字面的意义外,还隐含着某种喻义,而......

    自然之隐喻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自然之隐喻及其启示 作者:王惠萍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

    政治演讲概念隐喻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

    阿甘正传经典台词&电影隐喻

    阿甘正传经典台词 1.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2.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西游记

    《朝花夕拾》练习 一、 填空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2、《二......

    《西游记》

    《西游记》 (中国 明朝 吴承恩) [故事梗概] 《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 1522 ?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 ,《西游记》是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