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类作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4:0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隐喻类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隐喻类作文》。

第一篇:隐喻类作文

隐喻类作文题写作指导

探赜索隐 揭示喻义 ——隐喻类作文题写作指导

【转动的风向标】

所谓隐喻类文题,指的是文题本身或文题中的某个关键词除字面的意义外,还隐含着某种喻义,而揭示出这样的喻义成为这种文题写作的指归,学生写作时不可逗留于题意表层,应该探赜索隐,又表及里,深入挖掘,隐中求义,方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2006年江西的“雨燕减肥”,江苏的“人与路”,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就属于这样的类型。

“胖”是雨燕飞不高的真正原因,只有锻炼减肥才能展翅高飞。这里的“肥”需要考生联系生活实际,联想比类,揭示出其喻义。明确了这点,考生的立意行文才能紧扣材料的要旨。如果只是停留在燕子减肥本身,或机械联系到人不减肥将有损健康等,立意就肤浅了。“肥”可以是各种不必要的负担,可以是毫无用处的虚名,可以是有损大局的私利,还可以是来自外界的各种束缚、羁绊等。

“路”除了人们常说的“马路、道路”等义之外,考生还应看到它可以指“方法”、“途径”等等。从文题的关系入手,可以就“路”的形成的原因立意,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主体地位;可以就“路”消失的原因立意,阐述在人生之路上要善于开拓、勇于创新,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以畅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设计与展望,体现自己高尚的人生追求;还可以从走好人生之路所必备的条件入手,阐述丰富的知识、全面的素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等的重要意义。

“石头”隐喻生活、人生、社会,“天使”则隐喻藏在“石头”之中的美好的东西,要发掘它们需要我们用“心”去“雕刻”。

这样的文题题旨深藏,意蕴深厚,意趣丰满,有着较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能够很好地考察学生思维品质,因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新题派送】

人的生命历程,说到底是心理历程,善于生活的人,定然有能力剪除心中的阴霾,不叫它滋生,不叫它蔓延。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机缘,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

请以“创造个月亮给自己照明”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深情出发】

这道作文题符合当下作文命题的走向,一是文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关注心理健康,学会剪除心中的阴霾,以积极的人生姿态立足于社会,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二是文题能激发学生深思人生,从生活的感性认识出发作出理性的思考;三是文题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考察,看学生能否透过文题的表层揭示出隐喻义。

写作本题需要作以下分析:

一是要明确“月亮”的隐喻义。“揣着月朗月润的心情,走在生命绝佳的风景里”是材料中的提示句,提示学生应跳出实物的概念之限作引申思考,这里的月亮显然不是实指,而是指存于心间的一份希望、一个信念、一则期盼、一声慰藉、一种追求,甚或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鼓励的方式,一种自我救赎……因此,所谓创造一个月亮,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营造这样的希望、信念、期盼、慰藉、追求。这是审题的关键所在,认识不到月亮的隐喻义,一味坐实,则会离题万里,抓不住材料及文题之本。

二是要善于贴近自身实际而谈。对人生的感悟在较多情形下都是纯个性化的东西,他人经验、体验固然可以作为借鉴,但写作本题最理想的做法是贴近自身谈感悟,即便是援引他人事例也应从自身的认识寻求佐证,切不可妄谈他人而忽视了自身的认识阐述与情感张扬。

三是在揭示“月亮”隐喻义之后,要从如何不使人生“阴霾”“滋生”、“蔓延”上做文章。创造“月亮”的目的是为自己“照明”,目的明确了则需阐述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方法、体会等。【新作屏风】 文一:

创造个月亮给自己照明

如皋市某考生

古希腊哲学家曾说,人生不过是三个词:“出生”、“在路上”、“回家”。每个人行走在大千世界中,不过是在路上,只是为了回家。人生路上总是险滩连着彼岸,幽谷连着深溪,寒冬的帷幕外飘荡着阳春的风筝,静谧的巷头挂满青翠欲滴的酸梅。

负重的人将自己的生命与意志在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自己的韧性与心灵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煅烧。于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烈火燃烧中飞出永恒的凤凰!巴金就是这样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爱尔克的灯光照亮了他的路,他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他滴血的心。然而,他仍不忘解剖自己的灵魂,对于自己曾犯下的错,他坦言,他悲痛,他直指心灵深处的伤疤,丝毫不顾及虚妄的声名。没有人计较他的错,因为他的人格如那初生的月亮,令人敬仰。他创造了自己的月亮,让他的人生越发光彩耀人。

点一盏心灯,照亮前方的路。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吾养浩然之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的是“博学”与“日参省”;大鹏展翅,扶摇千里之上,需要的是坦荡的心境。

西藏大师潘公杰早年为磨练自己,用黑白石子来记录自己的善恶观念。开始时,每天下来,总是黑石子多于白石子,他就打自己的嘴巴,痛哭流涕,深刻忏悔。后来,白石子越来越多,他努力剪除心中的阴霾,不叫它滋生,不叫它蔓延。他揣着月朗月润的心境,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大师的伟大在于对自己清醒的认识、深刻的自省、准确的把握。蝴蝶经历了破茧而出的生命历程,才能飞出“天蛾蝴”的壮美。心理历程恰似蝴蝶破茧而出,艰辛磨难中蕴藏着前方的光明,孕育着未来的明亮。

创造个月亮给自己照明,且息且行。尽头,你会拥有普罗米修斯与天庭和困难斗争的精神永驻,你会拥有列子御风而行的潇洒自如,看破那世俗的纠纷,参透人世坎坷,还自己明澈如镜的心灵。

心境是一盏灯,是你给自己创造的一轮明月,照亮了前方的路;心境是前方的路,引你走向旭日喷薄的黎明。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走好你的路,在月光下,让心灵明澈,让心灵回归她宁静安谧的家,去放飞阳春的风筝,去摘取巷头的青梅!模拟批阅:

作者先由希腊哲学家的话开篇,指出人生之路上总是“险滩连着彼岸,幽谷连着深溪”。接着,自然转换到对人生困境的认识上,举出巴金及潘公杰的事例说明创造一个月亮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写法上注意到层次的衔接,语言有文采有厚度。内容20分,表达20分,特征16分,最后得分56分。

文二:

创造个月亮给自己照明

如皋市某考生

曾经,我奔跑在人生的荒原上,感觉阳光似乎永远也光顾不到我这片被弃置的角落,在黑漆漆的空间中,在孤零零的时间里,我呼号着,渴望哪怕一丝光亮将我带出黑暗。

是的,我曾经作为一个彻底迷路的旅人,彳亍在看不到尽头的行程中,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慵懒而委琐,精彩纷呈的课堂对我没有任何的诱惑,热火朝天的课外活动提不起我的兴致,只感到苦海无边,一片渺茫,再多的努力还是淹没在题海之中,于是我把浑浑噩噩度日当成自己的唯一选择。

直到有一天,看到学校橱窗里陈列的知名校友介绍,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可笑。他们当年在母校读书时,总是为自己创造了一轮圆圆的月亮,从而走出了亮堂堂人生之路。而我呢?虽说别人起早贪黑我也没有懒睡,别人划五写六我也是一二三算过没完,但纯粹是行尸走肉般混日子,熬到天黑回家。我的心中为什么不能有一轮月亮,并用它来照亮前行的路呢?

从此,我也为自己创造一个月亮。我开始笑脸迎人,乐于和同学交流,善于从伏案苦读中寻找知识的趣味,面对座座书山,滔滔题海,我不再畏惧,不再茫然,而是在汹涌的波涛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着“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高中生活,也许有时,我们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身心的疲惫让我们失去方向,成为在黑暗中迷路的旅人,但只要我们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月亮,只要我们心里装载着美好的梦想,任何黑暗都将被驱散,我们会拥有充盈光明的一片天地。很快,我的成绩直线上升,老师同学都很惊讶地望着眼前这匹“黑马”,同桌悄悄问我速胜的秘诀,我笑了,同时也更坚定了信念,我知道,前方有一处美丽的风景召唤着我,吸引着我,我必须奔向它。我很庆幸,我在最迷惘的时候,在黑暗之神将我紧紧缠住的时候,我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月亮,她用那柔和的充满希望的光亮抚慰我疲惫恐惧的心灵,照亮我昏暗渺茫的前途。这就是梦想,它让我不顾一切地飞去,它让所有的黑暗都退避三舍。有梦想这个月亮照明,生活从此有了目标,有了希望。模拟批阅:

这篇文章的突出之处在于,作者贴近自身实际而谈,没有矫揉造作之感,真实动人,具有感染力量。语言朴实率真,自然流畅。内容18分,表达20分,特征15分,最后得分53分。

【追风少年】

1、我们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所以又称心田。心田可以长鲜花奇葩,也可生杂草毒花,全看你撒的是什么种子。

请以“心灵的杂草”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少女喜欢玫瑰,老人喜爱秋菊,文人咏叹荷花,寒士赞赏腊梅……花是世界的春色,花是人间的温馨。欣赏美好是人类的天性。只要不是心灵扭曲、情感异化的人,都会对花儿报之微笑。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为他人灿烂一片心地,增加一缕温馨,添一份生存下去的理由,多一点向上攀登的勇气,同样也是在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请以“为他人开一朵花”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第二篇:教学隐喻

论教学隐喻

摘要:隐喻是我们所熟知的概念,教学隐喻作为教育隐喻中的一重要理论也逐渐走入教师的视野当中。中西方对教学隐喻的研究发展迅速,教师隐喻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以及教育理论的完善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人们了解和认同。关键词:隐喻;教学隐喻;价值

一、隐喻与教学隐喻

在人类思想史上,隐喻一直备受思想家们的关注。西方思想界对隐喻的认识经历了从修辞到认知的转变,而我国思想界对隐喻的认识则经历了从认知到修辞再到认知的双重转变。

从狭义定义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我国《辞海》和《修辞通鉴》都将隐喻视为比喻的一种。《辞海》指出,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与明喻相比更为紧切,其本体和喻体之间一般用“是”等比喻词,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修辞通鉴》认为,隐喻是以是、成、为、成为、变成、等于等常用喻词构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其本体和喻体比类似更贴近,是比明喻更近一层的比喻。可以看出,我国专业词典普遍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类型,并认为其常见形式是“A是B”。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界,尤其是语文教学普遍将隐喻视为比喻的一种类型。

从历史长河中看,隐喻广泛地存在于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人类文化中,其在文化的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认知和文化建构的基本方式,隐喻在教学中的广泛存在是必然的。在教育学领域,许多研究者仍在狭义层面上理解“隐喻”,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类型。但已有一些学者将隐喻视为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在我国,以教学隐喻为论题发表的著作还极为少见。李冲锋和刘徽的相关论文并没有对教学隐喻概念作明晰的界定,但从其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所言的教学隐喻主要是指以“教学是什么”或“教师是什么”形式表达的教学思想。高维在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教学隐喻》中明确提出教学隐喻的定义,就是指教学思想与实践中一切通过其他事物认识、理解和表达教学相关问题的语言和认知现象。具体来讲,其包括教学思想与实践中的一切比喻、类比、象征等。如有的教师曾经说过:“教学宛如调酒”;“教学与旅行”;“水到渠成话课堂朗读”;“语文教学犹如诗歌”;“教学如接枝”。

二、教学隐喻的价值 首先,教学隐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教学隐喻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学隐喻往往用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事物来类比抽象的事物,它的形象性使其避免了纯粹的概念和逻辑的枯燥和乏味。教学隐喻的情感性,是指它能够体现不同的事物的相似之处,使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心灵在观察熟悉的对象时往往因“轻车熟路”而感到松弛自在。教学隐喻的创造性,是指通过将教学与其他事物类比,来形象地表达新鲜的思想时,往往需要人的睿智,以发现不为常人所察觉的相似性或创造相似性。这本身就是智慧的体现。教学隐喻的开放性,是指教学隐喻不是一成不变的,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学的隐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不断地通过新的类比,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例如,如果说教学即存储(将学生视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代表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的话,那么教学即登山,则具有明显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意味,因为其更强调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共同体的存在,以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另外,教学隐喻的开放性,还指创造隐喻者对其教学隐喻的个体性解释的重要性。即使是同一个教学隐喻,不同的人往往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两个教师都用“教师是变色龙”这一隐喻,但一个教师是从与校长、其他教师和学生交往中角色和表现的变化方面来使用的,另一个教师则是从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方面来讲的,两者有根本的不同。这也体现了教学隐喻注重个体的理解,关注独立的个性。

在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中,有很多隐喻。这些隐喻是教育家们对教学的睿智的发现,也是其教学思想的重要载体。我们每每读到这些隐喻,会被他们的敏锐和智慧所折服,进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精神体验。这是教学隐喻人文价值的的重要体现。

第二点是教学隐喻的认知价值。教学隐喻既有感性的一面,又有理性的一面。其既能鲜活、形象地表达思想,避免教学概念的呆板和枯燥,又不像教学口号那样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在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隐喻,甚至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夸美纽斯的“种子”等隐喻,杜威的“生长”隐喻可被视为其教育学思想的基石。20 世纪以来,即使是现当代的被视为有科学基础的教学理论,仍然不能离开隐喻。可以说,隐喻仍然是这些理论的“根基”,如果没有隐喻,这些理论将无法展开。然而,人们往往关注这些著作中的概念、逻辑和思想,而较少关注和探讨其中丰富形象的隐喻及其背后的思想“支点”。教学理论中的隐喻不仅广泛地取自生活领域,而且来源于其他学科。对教学理论中的隐喻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从另一视角认识教育学尤其是教学理论的“品质”。

最后,是教学隐喻的实践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也广泛地存在着关于教育、教学和教师的隐喻。这些隐喻一方面受教育学家的思想或隐喻的影响(如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另一方面则扎根于实践,具有自身的逻辑。它们以生动、形象、简洁的方式反映了教育者等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看法。对这些隐喻进行研究,并揭示其背后的思想和逻辑,对于认识教育者等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许多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思想的认识是模糊的,其自身很难开发出体现自身教学思想和实践的教学隐喻。这样,教师教育专家就可以通过开发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建构自身的教学隐喻,从而实现对自身教学思想和实践的反思。教师教育专家通过指导教师反思自身的生活史和教学史,写作反思日记,练习句子完形,设定教师开发教学隐喻的进程和内容以及从教学隐喻分类体系中选择并分析适合自身的隐喻等,对教师构建和形成自身的教学隐喻提供了策略和方法的支持。

总之,教学隐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认知价值和实践价值,我们不应该忽视甚至排斥隐喻,而应珍视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隐喻。正是这些隐喻的存在,使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了具有无限复杂性的教学。教学是复杂的,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可以预期,我们的教学观念的进一步更新,还是要诉诸于创造新的教学隐喻。

参考文献:

[1]刘徽.论教学隐喻———从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说起[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8(1).[2]高维,徐文彬.教学理论中教学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

第三篇:荒诞·隐喻·反思

摘要 王威廉的小说清远淡雅,冷静犀利,总能在真实的意境之外虚构一个荒诞不羁的世界。他擅长在绮丽的背后表现无尽的悲凉,将荒诞不羁的情节与理性的思考融为一体,让生活的激情与虚无的世界在冲突中碰撞。疾病式的另类隐喻中蕴含着无尽的现实含义。王威廉的小说从叛逆的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思考,从敏感和异化的范畴表现了人们在经济高度发展时代已逐渐丧失个性

一 引言

当代作家王威廉的小说清新脱俗、与众不同,充满另类式的想象,总能从哲学角度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从中挖掘具有价值的意蕴,他的小说总是与世界格格不入,往往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去营造一个怪异荒诞的世界,在极度另类的隐喻中影射当今社会的现实,对人性和科技发展进行哲学式的反思。他的小说总是在貌似无情的价值体系中寄寓了沧桑,从思辨的角度对人生进行深度剖析,他借助鬼斧神工的想象,在荒诞另类的世界中阐述人世间的沧桑,以成熟稳重的笔调寄寓了主人公脱离人世的睿智,让读者在虚幻的世界中感受涓涓细流般的真情。他的小说作品中随处可见各种隐喻,怪异的、妙趣横生的,尽显另类之风,但在极为另类的风格中却展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无情讽喻。其小说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对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权力的深刻反思,无论是他那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置,还是他那冷峻、纯粹、犀利的语言表述,都使他的小说带上了一种奇异的、富有哲学底蕴的思辨色彩,也因而使他具备了一种超越了同代人的“辨识度”,从而对当代青年的潜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荒诞与理性的交融

王威廉的小说充满神奇怪异之感,读完之后深感其创设的情节、刻画的人物荒诞怪异,这是王威廉小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然而在荒诞离奇的表象下并非是浅薄、单纯,而是蕴藉着对生活、对人生极为理性的深刻思考,这种思想对当前青年的影响是深远的。王威廉是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青年作家,他所创作的小说并非借助荒诞的情节来猎奇,而是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创设和人物刻画来理性地反映现代都市人在生存领域的困境,譬如王威廉创作的小说《没有指纹的人》,从小说的标题来看就觉得与众不同,有种荒诞怪异的感觉,文中的主人公“我”自从生下来就是一个没有指纹的人,“我”将自己视为怪异之人,甚感自卑。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很多行业都需要指纹,在现实需求的强烈压迫下,“我”被逼无奈,盗取了好友的指纹,并且还煞费苦心地制作了指纹手套,通过这一举措“我”解决了单位通过指纹考勤的问题、购买汽车安装指纹锁的问题、购买房屋按手印的问题。然而,没有“指纹”的我仍然感到十分的自卑和失望,因为在知识与经济并存的今天,整个社会的监控设置随处可见,犹如监牢一般,让“我”倍感难受。这座社会的大监牢让“我”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让“我”感到异常的恐惧,在恐惧笼罩下,我胆战心惊地生活着,终于有一天,好友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他的犯罪让“我”受到了牵连,最终“我”走进了监狱。纵观整部小说的情节构造,荒诞离奇,不可思议,犹如魔幻小说中的想象情节,但荒诞情节中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理性思考,小说中“我”的妻子最后发出了一段这样的感叹:“这个肮脏的时代,可以容得下抢劫犯、杀人犯和各种贪腐现象,却无一个没指纹之人的容身之地!

王威廉在小说中通过上述这段富有哲理的语言深刻地反思当今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贪官污吏能逃脱法律的制裁,罪大恶极的抢劫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本应天诛地灭的杀人犯也可逃之夭夭,可是很多悲剧的小人物却因为某一个失误却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物命运的不公平。然而,王威廉在《没有指纹的人》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是广泛存在的,但是他在小说中所反映的方式是相当独特的,用荒诞离奇的情节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给读者留下了广泛的思考空间,尤其是对当代青年的现代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生活的激情与虚无的冲突

在王威廉的小说中所展现的生活世界是没有整体感的,人们的生活在激情之余通常被无尽的虚无所笼罩,人们的理想必须在虚无落寞的世界中不断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未必成功,极有可能找不到出路,在生活的激情与虚无的世界中不断徘徊,不断游离,直到离开这个充满激情与落寞的世界。王威廉的小说《辞职》就深刻体现了这一特征:生活的激情与虚无的冲突,文中的“我”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生活积极,工作积极,总想成为栋梁之才,不想成为废铜烂铁。可是,当“我”工作的第一天,“我”就想着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我”在单位因为无法忍受某些事情而感到无尽的空虚与寂寞,这种空虚让我感到前途无望,让“我”认为只要辞职,“我”的人生就会变得绚丽多彩,就能够享受到生活的乐趣。然而,“我”错了,当“我”辞职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时,却对生活又充满了无限的迷茫之感,辞职之后,“我”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是,成了社会的累赘,对于这种虚无之感连“我”自己都感觉到无法理解,生活的激情瞬间熄灭,顿时,“我”陷入冲突和犹豫中:为什么充满激情的投入工作却产生无尽的虚无感,希望通过辞职来摆脱虚无感,重获“新生”,但真正辞职后又重新陷入无尽的虚无中。

王威廉的小说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喜,当你欣赏到激情与惬意时,又会深刻体会到无尽的虚无之感,他总是在读者意想不到的地方展示现代都市的真实本质:竞争与喜悦、成功与失落、悔恨与迷茫,激情与虚无,跌宕起伏,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虚无的情绪并没有弥漫王威廉小说的全部,他是借助虚无和激情的对比去真实地体现社会的现实,而这种虚无与激情的结合,没有让王威廉的小说更为颓废,而是让其小说的语言风格探寻到一种更为合理的发展方向,这正契合了当前青年善于探索的精神。

四 隐喻中无尽的现实意蕴

王威廉的小说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读完之后往往有意犹未尽之感,这与其小说中大量运用隐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并且王威廉在小说中所运用的隐喻都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含义,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象征意味十足。这一艺术特色让王威廉的小说作品意境深远,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譬如王威廉的代表小说《第二人》中的隐喻就对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极为深刻的映射,小说中的主人公“我”突然有一天被一个极为神秘的人物绑架到故乡青马镇,见到了儿时的伙伴大山,大山此时已经被毁容,但是大山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我”所写的作品,并且对“我”的身份和家庭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他在和“我”交谈的进程中,谈到了“我”小说中一直忽视的一个因素“脸的威慑性”,之后,大山开始向“我”炫富,高谈阔论地讲述了他是如何借助那张恐惧、可怕的脸获得巨额财富和庞大权力的,并最终成为一个罪恶感十足且又倍感孤独的“成功人士”。在炫富之后,大山讲述了绑架“我”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将“我”毁容,让“我”成为他的“镜子”。这篇小说中的隐喻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映射,“大山”就犹如当今社会的一些暴富阶层,抱着畸形的心理,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巨额财富和权力,在拥有财富和权力后,这类人士的心理变得尤为空虚,甚至朝着异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发展为畸形的变态心理。小说中 “大山”的心理象征了当今社会一些青年暴富阶层的作恶心理和畸形的空虚心理,然而这种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五 现代性的堕落

王威廉的小说擅长揭露现代社会的堕落,展现人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沉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朝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发展,高新科技层出不穷,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阶段,但在这样一个经济日趋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没有朝着更为完善的境界发展,在现代社会各种压力的高度“侵蚀”下,人们的内心世界朝着异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堕落性,王威廉的小说最擅长针对现代社会中的这种堕落性进行深刻的揭露和阐述,试图引发人们的注意。譬如小说《暗中发光的身体》就深刻揭露了现代社会的堕落性,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另类故事,哥哥不幸死于车祸,留下了两个亲人“嫂子”和“弟弟”,嫂子和弟弟陷入无限的悲痛中,孤独、悲伤、痛心、怪异等负性情绪笼罩着“嫂子”和“弟弟”,弟弟面对哥哥的死亡手足无措,空虚至极,孤独至极,这种负性情绪让弟弟迷失在自我的世界中,什么东西对“弟弟”来说都不重要了,就连女友孟晓雪对于弟弟而言都显得遥远而陌生,而嫂子更是颓废透顶,整天活在对“哥哥”的无限思念中,为了更好地思念哥哥,嫂子辞掉了工作,上午去公墓缅怀哥哥,下午回家回忆与“哥哥”相处的每一个细节,晚上就犹如幽灵般在都市中闲逛,虽然嫂子还活着,但是她的心已经死了。为了让嫂子能够重回正常状态,“弟弟”悉心照顾“嫂子”,但就在这种照顾中“弟弟”与“嫂子”陷入不伦之恋,两个人都带着对“哥哥”的怀念而陷入不伦的性爱中。这种不伦的叔嫂恋其实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类心理压力逐渐增大,情绪日益颓废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下,人与人之前的关系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为复杂化,唯有亲情显得更为重要,当亲情因为意外事件而缺失时,亲人很可能在瞬间崩溃。“弟弟”与“嫂子”的不伦之情正是现代社会不断沉沦下的颓废之情。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同时也异化了人们的思想状态,社会要发展肯定需要民众的努力奋斗,过快的发展势必会导致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然而在高节奏的工作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极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有时候这些心理问题是以隐形的态势潜藏在人们的内心,当某些突发性的事件降临时(亲人死亡,患病等),这种潜藏的心理问题会以颓废的态势显现出来,最终导致心理的彻底失衡。《暗中发光的身体》中弟弟和嫂子的乱伦深刻体现出他们精神态势的颓废,而这种颓废之情应该是在哥哥死亡之前就已经潜藏在内心深入,当亲人去世,这种颓废之情以变态的方式爆发出来。可见该小说中弟弟和嫂子变态式的慰藉心理实质上是现代社会逐渐异化、颓废的产物。这种思考实质上也正是当代青年苦苦追寻的结果。

六 结语

王威廉的小说爱恨分明,明暗交织,总是在绮丽意境的背后融入无尽的悲凉之感,在荒诞的情节中理性地融入现实的残酷,他在小说中善于表现生活的激情,在激情中寄寓着虚无和落寞,深刻体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矛盾心理:工作能令人充满激情,但过于繁忙的工作又能让人陷入虚无的深渊。他的小说善用隐喻,常以另类怪异的方式切入现实,以妙趣横生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隐喻了现代社会中的某一现象,要么展现出现代社会的堕落,要么凸显异化的人性和敏感的主体,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一切都是那么富于思辨性。王威廉通过敏锐的视觉,深邃的思想考究现代社会的本质,在小说中通过卓尔不群的叙事与神奇的想象表现出人物身上的现代性,而这种特质正是当代青年所匮乏的,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中和谐媒介伦理环境的构建》(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135号)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勇、徐刚:《逻辑、思想和“扳手”》,《西湖》2014年第6期。

[2] 李德南:《王威廉:现代性的省思者》,《山花》,2014年第7期。

[3] 陈劲松:《从生存困境中寻求精神突围――王威廉小说论》,《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3期。

第四篇:关于隐喻爱情美文

爱情就如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飘在外面,甜甜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底面,那些描述爱情的美文又诉说着怎样的情愁?下面小编精选整理了关于隐喻爱情美文,喜欢的话,就看看吧。

关于隐喻爱情美文(一)

谁在情殇里守望离别

在岁月里等待执着。

在情感中守望红尘。

触摸生命的痛,我们渐行渐远!——题记

与你,擦肩本是不经意的遇见,待到花期的飘零,感慨又是无处安放,几许寂寞,都是曾经的回忆浪漫,念,那样的无奈,执,那样的顾盼。多少风雨,多少诗篇,醉了,碎了,相思空对的无眠,走一程山,过一程水,红尘错过,化作流年。因为牵挂,弦音难诉,因为驻足,泪水难吐,在虚妄的情笔墨怀,就算太多的牵强又如何,灯火阑珊的身影,等不到的轮转,许下一座空城,看不清绚烂的烟花,近在咫尺又仿若天涯!

在瑟瑟的寒风中战栗,心,漫过无尽的雪野,一首老歌在飞花里轻扬,缠绕着窗口的意境,夜,过得如此地牵绊。相别时光的喘恻,空垂了倾诉的一曲离殇,是并不遥远的距离,却蒹葭苍苍了无奈,在岁月的沟壑,无法填补风中的承诺,你,只问了地老天荒的三千缠绕,忘记了海角天涯的漂泊。生命中多了也许,更多了如果,折叠了纸鹤的思念,放飞了风铃的一季风花,陌生到红颜的悲歌,唱,是痛,不唱,更痛,原来,这世界的那个角落,还有美丽的传说!

无数次拾捡夜的孤独,在泪水里笑对初见的两颗心,犹如月光的凄境,写意了梦的红绳,徘徊了光阴的阡陌。不为九月花,只为六月雪,透过思念的诗行,落入你许下的诺言,等待,又是昨夜星辰,守望,还是不变的曾经沧海。相对无言,花落无声,将一手的黄昏,定格了大海的彼岸,淡淡疏影,暗香情牵,一份今生何世,一份他年哪月,是你,还是你,横亘了瞬间的永恒,我,流浪,流浪生命的一次涅磐。深邃的夜空,洒落了一地的相思月光,孤单,孑然,为何总在梦的远方停留,让醉落的长天银河,不再刻画两颗无奈的心灵,是我错过了风花雪月,还是过错了难舍难分!

爱了散了,超出了想像,连最后的一声告白都显得无言以对。其实,那是痛彻心扉的在意,那是沉默的平凡,在任何时候的一种人生,如佛的歌唱,菩提的花开,种下的三世情缘。与你存在的空间罅隙,裸露了苍天的孤寂,刺痛了我匆忙的脚步,说着青春无悔,唱着泪已成灰,到最后又是谁错谁对。爱的太累,已经放不下的情感,在夜的文字里忧伤,成了婉约的释然,数不尽的繁华对唱,望不穿的红尘情歌,走,何处是尽头,去,又是怎样的别离!

梦的零落,情花有毒,言不明的哭泣,道出了痴情人的伤悲。何处寄托你的眼眸,何处落幕我的朝花夕拾,总在策马的天涯寻觅,寻觅你我不曾的浮生若梦,让流年潇潇,云天寂寂。可是一声值得,把自己的红尘空房,用音乐的河水涤荡,却总有一抹疼痛陪伴,总有一处风景流连,亦朦胧亦清浅,丝丝缕缕成滴滴点点。入心凉沁,翻舞苦海尘埃,这样感受,那样感叹。历经四季的忙忙碌碌,在嘴角成了风轻云淡,往事堪昨,依旧划落,随意的敲打,在静默里绽放,说是淡然,都已一朵一朵地飘落,那是情感小令,那是人生诗行。

人来人往的红尘苦路,旁立着两棵相同的孤树,成对望孤单,成守候孑然,只能回味灯火的阑珊,却无法占卜凭栏的远望。懂你,是一次衬托的回眸,把尘世铅华洗尽,说出一句谢谢,然后情同陌路,如岁月沧桑,如袅袅尘烟,走出一段清香致远,却达不到小草的陌上闺房,也许着也许,如果着如果。多少青山绿水,多少过往云烟,在远离的喧嚣里成长,清幽抚摸了恬静的美丽,共沐四季的芬芳,却抵不上你低垂的容颜,就算鬓染风霜,惟有的青春依旧,我爱你,是我说出的,却不能如此到老,又如何是好!

这世间的所有,你我都不知道因谁而生,又因何而死,只懂得我的心,在一处风花雪月,只懂得我的情,在水一方。撑在风雨的折伞,客坐在乌篷的小船,摇落,不知他年的歌声,划过,不知哪月的故事,这样兼程思念,这样流转守望。别离,别去,别去,别离,心若懂得,就说出万千世界,纵是一隅闲处,我仍然难觅。无论谁和谁的谁,都将在老去的岁月里,不管如何的如何的如何,因为,我们都已渐行渐远,滚滚红尘,谁在情殇里守望离别!

关于隐喻爱情美文(二)

一叶红尘,岁月半章

倘若,时光在流淌中不带走岁月的一丝痕迹,那么留下的又是多么美好。

天空飘洒着淅沥的小雨,视线透过窗外看向昏暗的远方,孤零零的世界被丢弃在故事的两旁,多少繁华落尽,留下满地的无可奈何。

有人说,这是人生本来的模样,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世间万物都在遵循着某种规律运转,谁都逃脱不了,生命本就是一场充满坎坷的旅行。

我们走在路上,细数过往的风景,转眼之间,又到了一年该说再见的时候。突然忘了,有多少身影,渐渐归于平淡的梦中。当记忆划过心扉,带走多情的自己,你又能留住多少,繁华的路上不缺故事的诞生,只是少了经历的故人。

也许,这样的感触在成长的路上无法避免,不论某个时期,还是某个片段,总能引起心中柔软的地方,毕竟都是随着年华一起老去的时光,你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它。

不要说,流年似水不负尘世的烟华,关于曾经的遗憾,有多少被搁浅在梦中,苦苦等待着被拾起的那天。只是岁月突然变了模样,把所有遗憾都变成了遗忘,记忆深陷其内,却始终找不回自己。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即使踩着无奈也要走完,你没有什么是可以选择的,只能拥有一些甚至是可笑的坚持,没有人会为你带路,岁月挂在墙上,写满的只是你自己的心事。

一叶红尘,痴绝半生。多少记忆的楼台,牵挂在多情的雨中。长廊十里,落在轻浅的台阶上,轻轻断了谁的念想。当铅华洗尽,岁月推开昨日的窗台,我终究回到了故事里,请原谅我的无奈,只是再也找不回从前。

最近越来越喜欢听一些老歌,或许是上了一点年纪,喜欢有事没事的就往别人的世界跑,去寻找一些多年以前的痕迹,悄悄地,即使挂念也不愿被人发现。

庆幸的是,曾经的自己并不算懒散,至少还留下了一些依稀可供缅怀的痕迹。可能是预料到了多年以后的今天,所以早早的留下了一些追忆的线索,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未雨绸缪吧,我忍不住自嘲的笑着。

其实,我并不是怕遗忘,只是有点儿失落。生命的路上,有多少经历化为了记忆的泡影。当梦被醒来,断了回忆的方向,你还剩下几分故事的完整,丢失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

忽然想起了一首歌,里面有这样一句,时光只负责流动,并不负责陪你成长。我想,这大概就是生活需要我们学会的东西吧,一如文字,记载的总是曾经。

如果红尘有爱,请让岁月把我带走,我不愿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即使走到尽头也不是明天。

我在来时的路上,却找不到回去的方向。

关于隐喻爱情美文(三)

醉落时光的一季风雪

听一首老歌,重回那年的风花雪月。

看一次漫天的飞雪,却不知今生何世。

忘记自我的时光,在流逝中寻觅,等待,又是何年何月!——题记

冬季,在北方大多谈论的是寒冷,而忽略了飘飘洒洒的飞雪。旖旎似风花,漫天如落樱,在时光的卷轴,在岁月的海岸,这是出自江南女子的闺诉,让人涟漪无限,触景纵情。而我的独钟却因江南的浸染,铺叙断肠,物种多愁,喘一生的流离孤独,情爱这北方的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意境,那诗情,是种自尚的呼吸,把心写在自然的情感之中,让天地为之动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梦的凄然,却无法揣知夜晚的善变,当惊醒在窗口的世界,这风雪还可以如此地比喻。胡琴,难诉山回路转的离人,羌笛,难奏雪野的一串脚印,当北国的风光在万里雪飘的笳音里,又有谁人能深知那冰封的心境,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歌舞大地的空旷中,一簇,万点,都在掩埋之间,如泪如泣的殇,濡染了凄凉和萧条,把一种飞天的缠绵,绚烂在灯火的阑珊处,“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北方的雪是一种狂野,领寒风堆积晶莹,落于山水的笔墨,又含香素笺的另样美丽,而江南的断桥是无法深知残雪里的疼痛,只有那点点滴滴的飞红可读懂轻柔的旷意,把西子的泪瓣融于游人的心田,走过,是陶醉,离去,是心碎。“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没有燕山的隐喻,何来轩辕台的飞雪,情,在空悲之中焚烧,谁可裁出灰烬的风貌,可歌,可点,却无奈飞花的季节,是珍藏就要拥有那么一个大界!

不来风雪的快乐,你是无法感知那旷世的飞扬,即使消融也留有泥土的芳香。在捻指的寂静里,只要寻一处厚厚的存在,它就会赏你一串深深的情感,不是过客的疼痛,是风月的红颜,感怀有你,同在豪放的天籁。满冬的乐章,轻柔的造诣,是一种约定,用银白包裹沉默,落入发梢的怜惜,又飘飘然于茫茫的旷野,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是欢喜,是思绪,缠绕北方的每个角落,你,轻轻地来,就注定会悄悄地去,爱一段惬意,就有一分理由,只要读着,你一定能读出它的美丽!

堆起童年,堆起欢乐,从懵懂到迷失,都在这一季的飞花里。不争江南的傲骨千媚,不同江南的柔柔弱弱,只要一次北风的相送,卷入折痕的挣扎,那是欢歌在演绎,演绎冰封千里的山水,给人间无限的幽帘,把梦的心酸交织在寒冷之巅,走出一串心灵无法写意的诗篇。若雪的脉动系一片天地,我应该说它是我的眷顾,在冰花的窗口,记忆着寒冷的身影,把孑然的枯枝摇曳成远眺的告别,幻想着秋过长天的凄凉,还有,还有残留的几片凋零,在寒风中飘摇,定格成歌谣,讲诉着千年的故事,一成不变的永恒!

老人说起雪总是带有几分峥嵘,让你流连,让你追忆,女人说起雪,总是怀有陌生的美丽,让你寻找,让你探秘。在那青春的纸张里,留下行行的词语,不着修饰,不妆剪幅,只要一点豪放,就络绎了一场花事,一起成长,一起到落暮的黄昏,再说起童年的记忆,你,成了老人,你,成了女子,这就是岁月的沧桑,红尘的演绎。没有人说起你,你就在无处不堆起,让人感觉到你,你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在等待哭泣的春水,弹唱流逝的世界!

读雪,是心在感触,殇雪,是情在寻觅,你要来,就给一场淋漓尽致,你要走,就舍一次无缘无故,我们牵手的方向,是这一季的难舍难分,原来,你也懂得时光的脚步。从不争出上下,只是孤独在风里,只是寂寞在寒冷里,待到春风的吹起,你也会偷偷地哭泣,就仿佛在告诉人们,我曾经是:醉落时光的一季风雪!

第五篇:《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的隐喻》读后感

疾病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是和人类共始终的。它不仅是医学关注的范畴,同时广泛渗透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当中。

遭遇疾病、承受疾病、战胜疾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而疾病常常被用作隐喻,来使对社会腐败或不公正的指控变得活灵活现。

在许多文章中,疾病常被隐喻为民族肌体的强健或衰败。如大作家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描写“疾病”从来都不只是为了表现个人的身体痛苦,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形而上意味。其笔下的疾病描写始终不止于身体的疾病本身,而是从身体指向精神,从个人指向民族。“病”成为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隐喻;无论是曹禺笔下的“身体孱弱”,还是沈从文笔下的“神经衰弱症”都不是一种实指,而是被当作对封建文明、传统文化或者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批判性隐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常常有用疾病来当做隐喻的例子,如文革时期的“四人帮”被喻为“中国的毒瘤”;当一个老奶奶拿她调皮的小孙子没办法的时候,常常会把他称作“小瘟神”等。或因为患有某些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就被周围的亲人朋友议论,疏远,甚至排斥的例子。如性病,当某个人得了这方面相关疾病,就如被判了罪,各种能想到的污秽词语用在他身上似乎都不为过,该人之前的好名声或光辉事迹都可能因为得了这类病而变得一文不值;有一种疾病对于中国人来说,隐喻后所带来的后果似乎更具有典型意义,那就是乙型肝炎。在中国有很多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在诸如入学、考公务员、入伍等等需要严格身体体检的时候,这样的人往往就是最不幸的人。一旦检验的结果公布,他们的生活就会立刻发生变化。吃饭的时候,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盯着碗里生怕一个吐沫掉进去让自己一命呜呼。住宿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和一个这样的人住在一起。尽管“乙型肝炎的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有很大的区别。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如果不是他们的“秘密身份”暴露,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身体情况,与周围人相处并无差异,但当被人所知,从此在健康这个问题,许多携带者自己也会觉得永远低人一等。

在《作为疾病的隐喻》中,作者呈现了结核病与癌症等这些人类的普遍疾病被隐喻过度阐释并贴上了诸多符号标签的现象,如结核病代表雅致、敏感、忧伤、浪漫、柔弱,是活力过分消耗的疾病;癌症代表冷酷、无情、畸形、混乱增长,是能量失控的疾病;梅毒代表羞耻、粗俗、渎神、是不正当性关系导致的群体泛滥的疾病;鼠疫代表社会混乱、污染、反常的瘟疫等。这些疾病的诸多隐喻加之于病患便造成了对其无形的道德谴责与社会压力,将本来的受害者变成了负罪者,让他们蒙受远比疾病本身更大的痛苦。我想,也正因疾病的隐喻在生活中影响之大,导致了许多人害怕面对自己所患的,或有隐患的疾病。表现在一些人抵触体检,抵触看病,也许是因为害怕自己被查出不好的疾病而遭到周围人态度的转变吧,比疾病带给自身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的伤痛或许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但其实这些并不是患者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的大环境造成的。我们以为我们对待疾病的态度、我们用来描述疾病的词汇,甚至于对于疾病的理解,都是客观的,再正常不过的。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上面所说的态度、词汇、理解都是带有阐释性的,蕴含了大量的隐喻,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很多时候,歧视是在不经意间产生的。由于不能正确地对待疾病,由疾病衍生的歧视也就孕运而生,给自己和亲人带来困扰,即使我们本意并不是如此。在读到《艾滋病及其隐喻》时,突然让我想到很多年前看的一部电影,其中一段就是患了艾滋病的女主角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被摊主嫌弃,对她大声斥责和驱赶,女主也并不因此生气,反而觉得是自己的错而落荒而逃;另一个例子是司汤达所写的《阿尔芒斯》中,“男主人公的母亲拒绝说“结核病”,因为她担心一旦说出这个词,儿子的病情就会迅速恶化。也许现在看来这个片段是多么地可笑,但换做是现代的未知疾病,许多人的心态不正是这样的吗?任何一种病因不明、医治无效的重疾都充斥着意义,这些意义、隐喻对于患者没有丝毫好处,只能引起羞愧,甚至于自我否定,而这些只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就如文中所述的结核病和癌症给当时人们的影响,“这些幻象之所以盛行,是因为结核病和癌症不只是被当作了通常具有(或曾经具有)致命性的疾病。它们被等同于死亡本身”。“既然死亡现在成了一个毫无意义、令人反感的事件,那么,被普遍认为是死亡同义语的那种疾病当然就被当作某种需要加以遮掩的东西”,因为“疾病本身唤起的是一种全然古老的恐惧。任何一种被作为神秘之物加以对待并确实令人大感恐怖的疾病,即使事实上不具有传染性,也会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传染性。因此,数量惊人的癌症患者发现他们的亲戚朋友在回避自己,而自己的家人则把自己当作消毒的对象,倒好像癌症和结核病一样是传染病。与患有一种被认为是神秘的恶疾的人打交道,那感觉简直就像是一种过错;或者更糟,是对禁忌的冒犯。”

在书中译者写道,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和小说创作的桑塔格之所以突然对疾病隐喻产生兴趣,有其个人体验。她曾身患癌症,在持续数年的治疗中,她不仅得忍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而且更得承受加诸疾病之上的那些象征意义的重压。在她看来,后一种痛苦远比前一种痛苦致命,因为它以道德评判的方式使患者蒙受羞辱。我想也正因为桑塔格自己身患癌症,所以她对将疾病隐喻化所带来的后果自然也就更深刻一些。之所以在文中选择结核病,也是因为结核病在从前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现在癌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她在文章中提到的疾病如结核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癌症等等,都是人类历史中最不受人待见的病。尤其是不易治疗又容易传染的疾病,这些疾病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评判或者政治态度,一种疾病的隐喻又如何进入另一种疾病的隐喻。”病人往往还没有在身体上死亡,其巨大的社会压力和道德谴责就已经宣判了他们另一种形式的死亡。得病本身并不可怕,也不可耻,但一旦社会将所得之病“隐喻”化后,患者本人就不光要经受身体上病魔的摧残,更要面对社会上诸多疾病以外的压力。毫无疑问,“隐喻”后疾病给患者本人造成的痛苦比真实的疾病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她在做的正是“将鬼魅般萦绕在疾病之上的那些隐喻影子进行彻底曝光,还疾病以本来的面目。”

作者认为,所有疾病的隐喻均可归咎于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病。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工业社会自身的问题才导致人们无意识中赋予疾病以隐喻、意义,并使得这些隐喻加害于患者。正如她在《作为隐喻的疾病》这篇文章的结尾中写到的:“我们关于癌症的看法,以及我们加诸癌症之上的那些隐喻,不过反映了我们这种文化的巨大缺陷:反映了我们对死亡的阴郁态度,反映了我们有关情感的焦虑,反映了我们对真正的„增长问题‟的鲁莽、草率的反应,反映了我们在构造一个适当节制消费的发达工业社会时的无力,也反映了我们对历史进程与日俱增的暴力倾向的并非无根无据的恐惧。我宁可这样预言:远在癌症隐喻以如此生动的方式反映出来的那些问题获得解决之前,癌症隐喻就已经被淘汰了。”

正如她说的,“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在疾病这一关于身体的自然现象中,只有消除与抵制隐喻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才能还病患予公正。而病患在这诸多隐喻阐释带来的巨大压力下,要学会正视疾病:不论是癌症还是艾滋病,就当它是一种病而已,尽管是一种重病,但也不过是一种病而已。它绝不是上苍降下的一种灾祸,不是老天抛下的一种惩罚,不是羞于启齿的一些东西,它没有“意义”,也不一定是死亡判决。

下载隐喻类作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隐喻类作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之隐喻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自然之隐喻及其启示 作者:王惠萍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

    政治演讲概念隐喻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

    《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人格自我圆成之道——《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一、简述人格,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 关于人格的定义是很多的,这里我们不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定义,然后......

    阿甘正传经典台词&电影隐喻

    阿甘正传经典台词 1.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2.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兴湘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王洪浩学号:2009960101 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

    隐喻翻译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1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著作是Lakoff&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认知隐喻理论认......

    浅论德语隐喻习得思考

    摘 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隐喻思维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知隐喻在德语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隐喻性思......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世纪80年代,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akoff、Johnson、Turner(1980,1987,1989)等。其中Lakoff和Johnson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