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时间:2019-05-14 00:3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第一篇: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世纪80年代,对隐喻的认知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系统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Lakoff、Johnson、Turner(1980,1987,1989)等。其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他们合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1980)一书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Taylor,1989:130)。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980:3)。他们对隐喻下了一个宽泛的定义,即“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1980:5)。由此可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Lakoff和Johnson所建立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人们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他们认为,隐喻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Lakoff和Johnson指出,“我们的许多概念系统是由隐喻构建的”(1980:147)。这种隐喻式推理一是基于人的经验,二是基于具体到抽象域的投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将一个概念域隐喻性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正是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词汇发展了其不同的义项,产生了许多隐喻含义。如:hot一词,其本义是“感觉热的”,通过隐喻影射产生了“辣的”、“热情的”、“兴奋的”、“热门的”等含义(转引自赵艳芳,2001:120)。人类在创造新的语义范畴的同时,也发展了其自身的隐喻思维能力。Lakoff(1987)认为这种隐喻模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具体概念为源域向其它认知域映射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方式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他们特别强调认知主体(即人)在隐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它是隐喻理解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同时也忽略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制约作用,因而无法对隐喻影射的多层含义作出选择(王寅,2001:315)。

第二篇: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美学研究论文

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过程区别于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要求至少三个或三个以上语义体参与隐喻映射过程。复杂结构隐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隐喻现象,其最主要特点在于将三个或三个以上事物建立认知关联,该类型隐喻是汉语和英语中常用的语言表达和修辞结构,如 “语言乃思维之镜”“围棋是智慧的体操”“Dreams are the wings of mankind”“Absence is tolove what wind is to fire”等。复杂结构隐喻一直是语言表达中常出现的修辞手法,具有多方面的语言学价值,而认知美学价值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国内外修辞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对复杂结构隐喻给予重视,缺少从认知美学的角度进行相应阐释,本文将从认知美学的角度对复杂结构隐喻的认知与审美价值做出剖析。

一、复杂结构隐喻审美的普遍性

复杂结构隐喻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形式,世界万物存在千差万别,但它们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这为复杂结构隐喻的运用和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是在两个不同质的事物之间找到某种相似之处,以具体事物解释抽象事物,以简单对象解释复杂对象,如“Love is a journey”。复杂结构隐喻作为普遍的语言认知现象,不仅仅是修辞的技巧,还是一种审美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与价值。胡壮麟就指出:“人的认知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隐喻化来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最终认识整个世界的。隐喻已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它是含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 复杂结构隐喻的审美来自世界的普遍性,通过借助思维想象激发认知过程中更多的意象图式,并结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进而获得审美和语义传递的双重效果。

康德认为审美认知必定产生愉快情绪,使用隐喻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达人们的话语意义,使听者更容易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话语的美感。复杂结构隐喻的认识功能在于揭示不同事物间某一抽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规律,例如在“Dreams arethe wings of mankind”这一隐喻中,其实际就指出了梦想对人类的作用好比翅膀对飞鸟的作用,进而突出梦想的重要性,也更加形象地展现出梦想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复杂结构隐喻在使语言具有一定修辞色彩的同时,还增添了语言表达的无限美感,使语言具有审美的内在规定性。常见的“Money is the root ofall evil”“Language is the mirror of mind” 等复杂结构隐喻能够满足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表达需求,使语言的修辞表达更符合语用需要,从而使这类隐喻有广泛的可接受性。可以看出,复杂结构隐喻的语义成分都来自最普通的生活事物,其建立的隐喻链接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和修辞样式,更是一种对外部世界普遍关系的认知审美建构过程。

二、复杂结构隐喻审美的创造性

隐喻将两种属于不同范畴类别的事物相提并论,从而形成语义上的映射关联,这是隐喻创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认知与审美能力的发展,人们的认知审美不仅仅停留在对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认识,而且逐渐扩展到对多个事物之间关系相似性的认识。复杂结构隐喻不仅记录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更多是表现事物关系的相似性。简单地说,复杂结构隐喻是通过一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另一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如“Parks are the lungs of city”这句隐喻实际是用肺部对于身体的作用关系来说明公园对于城市的作用关系。复杂结构隐喻具有创造性,能够在不同事物之间发现共同的关联,从整体上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相似性。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在不同事物之间构建一个认知网络,从而借助一组事物关系来理解另一组事物关系,为人类认识世界不断提供新的视角。复杂结构隐喻是获得认知审美的重要形式来源,是一种认知参与下的美的创造活动,它的认知美学价值在于通过认知域之间的语义关系体映射更为生动形象地刻画事物关系,阐明某个道理并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言表达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上的审美发现行为,复杂结构隐喻能够充分调动人们审美的能动性。复杂结构隐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认知和修辞两个方面,认知功能主要在于它能够表达新概念和复杂概念;修辞功能表现它能在通过创造的搭配,以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修辞和审美效果。隐喻的意义就在于将两个没有直接联系的事物建立认知关联,复杂结构隐喻通过语言表达形式的创新,满足了人们对认知审美的心理需求,使修辞表达能够冲破传统的窠臼。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语言表达的创新不仅能够形成更加强烈的信息刺激,而且能够借助已有事物来加深对新事物的理解。当我们说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evil”这句隐喻的时候,就创造性地建立了金钱和罪恶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地说明了金钱的两面性。复杂结构隐喻通过多个语义项的并置,让多个语义项之间建立认知映射关系,极大地增加了此类隐喻的新奇性和表达力,能够更好地调动人们的语言审美能力。

复杂结构隐喻首先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二元结构隐喻的构造模式,能够给人以更加新奇的语言表达,体现了人们对已有修辞表达的认知审美创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对熟知且新颖的语言表达留下深刻印象。与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相比,复杂结构隐喻能充分发挥其在认知美学中的优势,以结构复杂的创造性来表达话语意义,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产生较好的言语交际效果。从认知审美的角度来看,复杂结构隐喻能够通过描述一种在语义表面上不正常或意外的事情以引起言语对象的惊奇,使言语对象重新调整原有的认知图式,将言语对象固有的概念模式打破进行重新组合,进而创造新的概念模式。因此可见,复杂结构隐喻能为我们看待事物提供新视角,赋予日常生活事物以新的意义,这一新概念模式的创造过程中实现了认知审美的目的,将隐喻从话语作用提升到审美功能。

三、复杂结构隐喻审美的互动性

从总体上说,复杂结构隐喻现象带有明显的审美互动意义,它以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将言说者的审美体验传递给听话人,进而表达人们的审美观念。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构建了人类的理解和思维,实际言语交际中复杂结构隐喻认知审美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多次与反复碰撞。于海涛指出:“言语理解是一个接受刺激———语义激活———语义互参的过程,语义互参就是范畴网络中节点与节点之间进行激活与被激活以及反馈与被反馈激活的过程。”复杂结构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审美就是这种语义不断相互激活与反馈的认知建构过程,从而赋予听者调动生活经验感受进行想象和体悟,逐渐领会出其中的话语意义和审美魅力。可见,复杂结构隐喻能够用简单语义项构成丰富的信息整体,在完成言语交流的语用任务之外,还能够调动听话者的想象力,让言语交流处在一个动态的认知互动建构中。

当我们在说“Language is the mirror of mind”隐喻时,言说者想要表达语言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且想让听话人能够理解话语表达的意义。面对这种情境,采用传统的二元结构隐喻 “Language ismirror”难以直接传递言说者的本意,也无法让听话人启动认知审美过程。因此,使用复杂结构隐喻的句法形式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的,当“mind”加入时,就能够调动听话人已有的认知图式,很快地联想到语言对于思维的作用就好比镜子对于人,我们只有借助语言才能看清思维的运行,正如我们只有借助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这使得言说者和听话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言说者的意义能够较好地被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审美体验也能够很好地在不同主体间进行传递。复杂结构隐喻在言语者之间建构了共同的理解基础,因而容易引起人们的认知共鸣,产生语言交际的互动审美效果。

四、结语

复杂结构隐喻的本质是在不同认知域之间实现语义信息的转换,语义信息转换必须借助一定的相似性映射才能实现,进而实现通过熟悉事物关系对陌生事物关系的理解,使隐喻具有审美意义的认知功能。复杂结构隐喻能够通过句法形式的复杂性,将多个语义体放在同一映射的网络上,实现语义信息在不同认知域之间的转换。复杂结构隐喻对语言美的传达是在既有范畴内激活已知表象,促使已知表象和当下审美意象产生联结,并将它们整合为新的认知和审美过程。以上的分析仅仅探究了复杂结构隐喻的部分认知审美价值,远远没有窥其全貌,隐喻的表达总是处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中,复杂结构隐喻正是这种创新变化的体现

第三篇: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修改稿2)

1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陈 娜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2)

摘要:汉语蕴含丰富的隐喻,其中谚语更是突出。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侧重分析汉语谚语的隐喻特点和谚语隐喻同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分析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籍此揭示汉语谚语的隐喻结构和内容特点及其与概念隐喻密切关联。

关键词:谚语;概念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

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开始颇受关注。隐喻已从语言修辞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认知观的隐喻研究以概念隐喻、概念合成、空间隐喻研究和转喻及其他修辞格研究为焦点[1]。国内也有很多学者针对汉语语言现象进行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例如英汉空间隐喻对比[2]、研究体验性假说在汉语具体使用中的表现[3]等。

近年来,对汉语熟语的研究开始摆脱修辞学,尝试从认知视角重新看待熟语中的隐喻现象[4],也出现了对汉语谚语文化模式的探讨,但所发表的讨论仍不多见。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能从隐喻视角来探讨其独特性,揭示谚语隐喻是如何在认知层面帮助谚语实现其社会功能,并且还将为研究认知语言学中存在争论的概念隐喻普遍性问题和隐喻的跨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佐证。汉语谚语隐喻的特点

谚语以其简洁凝练的短句表达了深刻的寓意内涵,具有传授知识、教育警示、规劝后人和指导实践的作用,在语言层面还具有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谚语之所以有如此多作用,与其隐喻性密切相关。谚语的隐喻与一般隐喻相比有其特点,首先在结构上, 隐喻结构有两项:目标和始源,基本隐喻句式为“目标域是始源域”,但谚语中没有如此明确的隐喻结构,往 1作者简介: 陈娜(1989---), 女,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是英语语言学.email:1162750925@qq.com 邮寄地址: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宿舍)花津校区春华园13栋406室 电话:***

往只出现比喻的始源;始源域为具体事件,映射的目标域为更抽象和更基本的概念。例如: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声势很大,而做的很少。始源为雷声、雨点,目标为声势、做或行动。目标域没有在原句中出现,目标域概念更宽泛而始源域更具体。这样的隐喻结构直接用具体的意象进行表达,喻意暗藏在具体之中,增强了谚语的艺术表现力。该结构需要借助于概念隐喻和约定俗成的谚语用法来实现。

谚语隐喻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内容上:同时具有变化性和约定俗成性两种性质,笔者将首先分析其变化性:谚语隐喻是建筑在人类身体经验基础之上,谚语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口头创造,是自身经验的直接结果,例如:

熬过冬,就是夏。

指北方春天短,熬过冬天,不久就入夏,庄稼成熟,日子就好过了;比喻只要渡过难关就有盼头。只有经历过北方的冬夏季,才能了解其中的隐喻,而对于四季分明的中部地区人们来说,可能在理解时有所困惑。另外,以经验为基础也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定位句中始源对应的目标,从而解决上节提到的有始源无目标的隐喻结构理解问题。

而不同地区、民族等会有千差万别的经验经历,从而导致“谚语在形式上不要求固定不变,一个意思可以有几种说法。”[5] 例如,表达一个节俭意义,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一顿省一口,一年剩一斗。(2)一天一根线,一年织成锻。(3)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4)一天省滴油,十年买头牛。

以上四句映射的隐喻意义都为: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必会积少成多。目标域为“少”与“多”,但每一句展现的始源域都不一样。上文已说明谚语隐喻的目标域为抽象的基本概念,始源域为无数具体相关事件,人民群众在构建某隐喻意义时会从自身经验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出发,选择适当的始源域来表达。

谚语隐喻内容同时又是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性主要立足于认知层面,从习惯性表达和文化传承角度来看,一方面,谚语常被作为现成的语句引用在日常话语以及书面表达中,即使说话人没有相似经验,却依旧利用固定谚语来表达某种意义。例如:

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走私船在我干警大队的紧迫下,狗急跳墙,兔急咬人,竟然调转船头,迎面撞来。那贝子府中的家奴多是狗仗人势,雪仗风势,为所欲为。[6]

经验基础除自然经验外还应包括间接经验和某种文化模式下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共享。从

以上例句来看,谚语已成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意义广为人知,是社会认同与共享的结果。

另一方面,谚语有文化意义,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地区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汉语谚语中,佛教思想、儒家文化、农耕文明、封建等级观、传统道德观等得到充分表现,如:

不知天高地厚; 朝里有人好做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用当风立,有麝自然香。

以上例句中,天地、朝、萧何、麝等都是中国特有文化传统的体现。这些谚语一直流传至今,并没有因封建制度的灭亡而把“朝”改为人民政府或者把“萧何”换为其他历史人物,相反,而是用这些做为始源,映射到需要表达的目标上,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

总之,从谚语的产生基础来看,谚语具有变化性;而从语言认知、习惯表达和文化价值传承视角看,又具有约定俗成性。谚语隐喻和概念隐喻的关系

“据Lakoff 和Johnson(1980)的统计,日常(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1] 谚语也不例外。首先,许多汉语谚语隐喻中包含概念隐喻,并且很多为汉语特有。例如:

爱在心里,恨在面皮; 矮子队里选将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例1中“爱在心里”是“心是情感的发源地”这一隐喻概念的体现,例2含有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空间隐喻概念:高和上是地位高、有优势;矮和下是地位低、力量弱。例3中“民以食为天”运用了汉语中有关天/地的隐喻概念,天为大,是权威的象征。因此,很多此类谚语的隐喻本身就是概念隐喻,即使目标域没有出现,人们也能够通过隐喻概念轻松理解谚语隐喻。

另一方面,谚语中也存在很多隐喻并不属于概念隐喻,但人们可直接引用谚语来表示意义时却并不十分困难。这些约定俗成的惯用谚语整体可以看成具有了隐喻概念的某些性质,笔者从两方面予以解释:

首先,这类谚语表达具有某些概念隐喻的性质是在整体的基础上而言的,举例来看:横

挑鼻子,竖挑眼。用来比喻百般挑剔,故意为难。这句谚语已成为表示挑剔、为难意味的固定常用表达,人们在听到整句谚语时便会体会其内在意义,但单看句子的鼻子、眼则无法有明确的目标域。

这类本不含概念隐喻的谚语,以整体结构来实现隐喻映射,实质是对逻辑关系的映射,“从认知视角来看,英语的重要方面不仅在于体现了各种范畴的内在特性,而且在于它在整个认知模式结构中的地位„„通过隐喻传递的是结构、内在关系或者认知模型的逻辑关系。”[7]隐喻的整体性正是反映了认知隐喻的逻辑关系映射。再次以“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句为例分析,“鼻子”与“眼”不可单独为始源映射隐喻意义,但联系整句话来看,例句的字面意义为:鼻子在脸上的位置是竖排,而眼睛成横排,但故意横着看鼻子竖着看眼睛,不遵循常理,有意挑错。它所反映的这种故意找错、百般挑剔的喻意是通过原句反映的逻辑关系映射实现的。因此,不包含概念隐喻的谚语隐喻,在整体的前提下依旧可以作为始源映射到抽象目标域上,实现隐喻意义表达。

在实现方式上,该类谚语主要采用激活全景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相关事实或某一时刻的影射,在脑中激活这一事件的全景。”[8]也就是说人脑可以通过事件的局部描述构建整体事件全景,从而逻辑关系更明确,实现逻辑关系的隐喻映射。

第二,根据李福印归纳的八条概念隐喻的核心内容[3] 发现概念隐喻具有认知性、跨域系统映射性、映射恒定性、隐喻性,它建立在人体经验基础之上,是人类共有的。不含有概念隐喻的谚语也建立在人类身体经验基础之上,具有认知隐喻性。隐喻的认知性“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2]谚语隐喻同样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认知模式。例如,中华民族推崇儒家文化和佛学思想,形成独特的传统道德观、教育理念及养生之道,这些思想理念植根于文化认知中,谚语作为一种认知隐喻性语言,也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

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体现了传统家庭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以上几句反映了中华民族谦虚尚贤、自强坚韧等品质,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产物。因此,谚语具有认知隐喻性。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

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哲理性,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除语言层面的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外,谚语的社会功能包括传授知识、提高认识和教育启发实践,而根据上文得出的结论,谚语具有认知隐喻性,具有认知功能,那么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其社会功能实现有什么意义呢?

认知隐喻观把隐喻看成是认知方式。“并且,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证明隐喻和转喻是定义抽象范畴强有力的认知工具。”[7] 谚语通过构建约定俗成的意象来激活相关概念隐喻从而实现隐喻意义的映射[9],这些喻意传递往往涉及到文化传承。谚语是一种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密切相连,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都属于抽象范畴,以“孝”为例,要解释这一道德思想,人们往往借助于描述具体行孝的行为来说明,运用谚语便是人们借助具体表达抽象的方式之一:“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一谚语把“孝”这一概念具体化为乌鸦反哺和羊跪乳两个具体行为,更易理解接受,形成有关“孝”的认知。

另外,认知层面上隐喻具有心理经济性,“Cognitively, proverbs are mentally economical, since from one particular situation presented in them we can understand many others”[8] 谚语隐喻其实总体上构建了“Generic Is Specific”这一隐喻结构,减轻了认知负担,抽象概念可以通过具体情境来认知,更易于记忆和接受。因此,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范畴观以及文化传承方式,它可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能够促进谚语实现其社会功能。结语

通过汉语谚语认知隐喻研究的分析发现,隐喻结构上特点为只出现始源域,始源域更具体,目标域更抽象;内容上既具有变化性,又同时具有约定俗成性,这是社会文化传承和习惯用法的结果,也充分反映了文化模式对隐喻的影响;谚语中有一些借助概念隐喻进行隐喻表达,也有一些不包含概念隐喻,但整体在使用中被固化,具有认知隐喻性,其实质是对逻辑关系的映射,方式是激活全景;谚语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拥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可以通过具体事件映射基本抽象概念,是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礼教的重要方式,因此有利于实现谚语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50—453;422.[2] 蓝纯.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31—176;112.[3] 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51—259;88—90.[4] 邢霞.认知熟语中的隐喻[J].修辞学习,2002,12.[5] 杨月蓉.重庆方言俚俗语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180.[6] 止思.谚语[M].湖北:崇文书局 2007,71;144.[7] F.Ungerer &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20.[8] Ana Ibanez Morenom.An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Proverbs in English and Spanish: the Conceptual Power of Language Reflecting Popular Believes.From http: // www.skase.sk/ Volumes/JTL02/04.Pdf [9] George Lakoff, 1992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Ortony, Andrew(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search on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hen Na(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 Chinese contains wealthy metaphors, especially chinese proverbs.The essay, on the basis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ies, focuses on analy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nceptual metaphor.Furthermore, it analyses the cognitive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n social functions of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eatures in structure and content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onceptual metaphors.Key words: proverbs;conceptual metaphors;cognition

第四篇:从认知隐喻角度看英语商标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及其现实意义 《嘉莉妹妹》中女性自我意识探析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分析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文化碰撞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国际资本流动——以中国为例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 激发幼儿学习英语兴趣

由英汉亲属称谓语看中英文化差异 《红字》中珠儿和相关元素的象征涵义 从《虎妈战歌》看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夏洛的网》任溶溶译本为例 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叙事策略分析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中国民俗词语汉译英初探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老人与海》中词语修辞格的运用

论英语新课标下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蝇王》中的象征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谈美剧《生活大爆炸》双关翻译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

史蒂芬•克莱恩《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 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式人物塑造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

英汉日常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44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6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48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文思想 49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 50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52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53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5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6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57 库切《等待野蛮人》中的不可靠叙述 5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60 从文化角度谈商标的中英互译

An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 Fri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al 62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63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66 德国功能目的论指导下广告口号的汉译 67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工业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解读D.H.Lawrence《儿子与情人》

从《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与《水浒传》比较分析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 71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 72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74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76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奇幻作品中所反映的欧洲民族神话—以《指环王》为例 78 从认知隐喻角度看英语商标翻译 7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81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 82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ocabulary 83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85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Jekyll and Mr.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87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88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课堂角色研究 89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90 北京奥运官网英译:功能主义视角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天鹅的涅槃——以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喜福会》中母女关系 93 浅析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之词汇差异

解读《喜福会》中吴夙愿与吴精美母女之间被误解的爱 95 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97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

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人物刻画的反讽手法 99 “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 100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101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03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的演说词 104 《红楼梦》中笑话和谜语的翻译比较研究 105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107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从诗歌分析威廉.华兹华斯的人生观和自然观 109 《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10 《呼啸山庄》的女性主义诠释

Strategy Resear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oral English 112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113 《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 114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

非言语交际在“别对我撒谎”中谎言分析的作用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117 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差异比较 118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礼貌原则之于商务信函的翻译 120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122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 125 《马克•吐温—美国的镜子》中的中英文衔接手段的对比和翻译 126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127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试析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爱情至上——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 130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31 从高等教育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3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 134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 136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138 从文化差异的四维度读解中法葡萄酒文化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140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142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43 《洛丽塔》的精神生态解读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 146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147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50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 151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

152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153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154 解读《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155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

15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7 分析《等待》的悲剧

158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159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160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161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62 《红楼梦》杨霍两译本建筑名比较 163 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 164 《紫色》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165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166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16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

168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169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

170 从创伤的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

171 从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分析《红字》的悲剧性 172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173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 174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 175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

176 论图片和卡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177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8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Slang and Their Social Functions 179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80 浅析斯蒂芬•克莱恩《新娘来到黄天镇》的艺术风格 181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182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183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184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185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186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 187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

188 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189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190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

191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 192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 193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层反讽 194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 195 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196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97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198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 199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200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第五篇:隐喻认知过程与外语词汇教学

隐喻认知过程与外语词汇教学

[摘 要] 介绍了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 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指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重视词汇隐喻意义和隐喻扩展义的教学,和重视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

[关键词]隐喻理论;词汇教学;作用;启示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s metaphor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 for vacabulary teach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vacabulary semantic categor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vocabulary metaphor concept,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bulary meaning.In the vacabulary teaching,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s should be seriously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asic category vacabulary, vacabulary metaphor meaning and metaphor extending meaning, and vacabulary cultural connotation.Key words:metaphor theory;vacabulary teaching;significance;enlightenment

隐喻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密切相关,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传统的隐喻理论普遍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主要用在文学作品中。自1980年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以来,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它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的产物,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我们赖以进行的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实质上是隐喻性的[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会频繁地接触到教材中的隐喻现象, 它们体现在词汇、语法和篇章等各个层面。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词汇学习层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对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隐喻理论

Lakoff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2]。总的来说 ,他们的隐喻理论包括的主要观点如下: 1.隐喻具有普遍性;2.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3.隐喻具有系统性;4.隐喻的内在结构是跨域映射;5.隐喻的产生有经验基础。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本体)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喻体)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空间投射和映射,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这一过程即隐喻认知过程。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如spend一词最早是用于谈论金钱,后来被用于谈论time、enegy、efforts、force、fuel 等等。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如More is up这一隐喻给予quantity这一抽象概念一个纵向方位,因此英语中有Hope my income rises every year 之类的说法,汉语中有“鸡蛋价格又上去了”之类的表达。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例如:The mind is an entity就是将mind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按人们对隐喻的熟知程度来划分, 隐喻又可分为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两大类。上文所提到的属常规隐喻, 创新隐喻包括文学隐喻和科学中的隐喻。

二、隐喻认知在词汇学习中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学外语的学生整天拿着一本词汇大全背记单词,片面追求扩大词汇量,而真正能看懂一般难度的外语读物和能用外语进行日常口头或书面交流的外语学习者则是少数。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词汇量太小,二是没有掌握基本的核心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没有掌握多义词的强大的表达力。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在认识多义现象及其词语的语义扩展方式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多义词的词义扩展不是任意的,毫无规律的,而是有理据、有规律可循的。弄清这种理据和规律无疑会帮助外语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多义词的各种用法,从而扩大其接受型和产出型词汇量。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民族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各民族认知方式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各语言的概念系统也不尽相同,因此,帮助学生明确认识话语中的隐喻现象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词汇教学正是实现外语教学中概念流利的一个重要途径[3]。Laufer 认为掌握词汇的隐喻扩展意义(metaphorical extensions of meaning)是学习新词汇的一项重要内容[4]。Sweetser指出隐喻也是“一种常被忽视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5]。如果他们能了解一词多义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国语者的认知思维方式,认识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联系模式,外语学习者或许就能按这些方式从一个多义词的已知义项推导出或更好地理解其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未知意义,从而有利于记忆和灵活使用该词。因此,词汇教学中应把隐喻概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扩大词汇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隐喻的认知机制对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1.隐喻认知对词汇语义范畴发展的作用

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范畴化指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并赋予语言符号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过程。在经验世界中,范畴具有不同等级。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模糊的认知过程。隐喻思维的延伸在形成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网中起了重要作用,大部分隐喻思维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我们知道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bird、flower、dog、fox、wolf、lion等比 dove、rose、animal的隐喻用法更多,这说明这些基本范畴词被用于隐喻频率最高,其语义变化最多,发展最快。而人们认识新的抽象概念时,总是与已认识的事物相联系,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和关联点,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以“床”为例,它的基本义又有河床、冰床、机床、苗床、花床、矿床等等。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温床。英语中也有a bed of roses、a bed of nails等,并在名词的基础上发展了其动词意义:把……栽于苗床,为客人安排床铺。这些都是人类共同隐喻思维的结果,语义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表示人体任何部位的词语都有隐喻的用法,如:face of a mountain, face of a building, face of a watch;mouth of a hole, mouth of a tunnel, mouth of a cave, mouth of a river。如 eye这个词,最初是用来指人自身的一个重要部位,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发展为指其他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眼睛 ”、“中心 ”: the eye of a typhoon 台风中心 the eye of a needle 针眼。不仅是表示人体器官的词,英语中许多词都通过隐喻以中心意义核心产生多层意义。不难看出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据统计,英语词义的70%都是隐喻或源于隐喻,词典中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发展而产生的。

在词汇教学中, 根据认知范畴理论,教师在讲解多义词时,应重点讲解中心意义,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测具体意义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能够重点突出, 融会贯通, 最终达到灵活掌握和运用的目的。

2.隐喻认知在词汇隐喻概念理解中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6]。如:下列表达方式可以证明Argument is war 是一个隐喻概念: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s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r./ I’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可以看出,争论是一场“舌战”,有进攻、防守、反进攻、输赢等,“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概念是借助战争概念来理解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这种跨域映射的图式结构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Unit 7 Life of a Salesman的文章有:

He takes the first unsteady steps on a journey to Portland’s streets, the [ZZ(Z]battlefields[ZZ)] where he [ZZ(Z]fights[ZZ)] alone fo his independence and dignity.He’s a door-to-door salesman.Sixty-three years old.And his [ZZ(Z]enemies-a[ZZ)] cripped body that [ZZ(Z]betrays[ZZ)] him and a changing world that no longer needs him-are [ZZ(Z]gaining[ZZ)] on him.With trembling hands he [ZZ(Z]assembles[ZZ)] his [ZZ(Z]weapons[ZZ)].从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作者利用了隐喻概念Making a living is a battle.这里上战场作战的图式结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再现主人公生活之艰难。再如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人们对具体行为journey的经验基础上对抽象现象进行理解,如果只从字面意义来理解life,其语义是很单纯的,但用journey的隐喻结构来理解,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丰富的意义是来自人们的亲身体验,这体验不能直接表达,只能通过隐喻才能言传,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隐喻语言一旦被其他字面语言代替便索然无味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概念隐喻讲解词汇、课文,学生学起来既生动有趣,又会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最终达到记忆与运用的目的。

3.隐喻认知对词义发展的作用

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作用。计算机技术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computer virus, network, informatio highway, address, E-mail, floppy disc, cyberspace等。计算机设备和运行过程也无一不是从隐喻而来:copy, store, retrieve, memory, download, databank, disk drive, read, write, output, input等等。新词产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借助于旧词构成新词,在其背后隐喻的思维方式也在起作用。如航天学的moonwalk, lunar rover, earthrise, soft landing(软着陆), linkup(靠泊),splashdown(溅落), black hole(黑洞)等等。还有heart bridging operation[JP+3](心脏搭桥手术), airbus(空中客车), aerotrain(悬浮列车), future shock等。了解到隐喻思维再创造新词新义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词汇构成, 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更有意义。也可鼓励学生利用隐喻思维大胆联想, 以基本词汇为基础扩大词汇量。

综上所述,从认知角度出发的隐喻理论对词汇教学是有深远影响的。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隐喻理论,如隐喻的图式结构、隐喻相似的本质、隐喻的创造性等,使学生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一种隐喻观,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法,从隐喻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词汇与词义的关系,达到灵活运用和掌握词汇的目的,最终促进听、说、读、写等各方面技能的发展。但是,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必然在隐喻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如中国人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象征着吉祥和王权,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悍的守卫宝藏的巨兽,是贬义词。所以亚洲四小龙,英语不译为“four dragons”,而译为“four tigers”(四小虎);汉语中说嫉妒别人,会说某人得了红眼病,而英语中表示嫉妒却用 green(绿),说“green-eyed”等等。所以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恰当利用母语的正迁移,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类似的词汇;另一方面,通过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对比使学生意识到中西方隐喻思维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注意词汇隐喻意义的跨文化比较和研究。

下载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隐喻

    论教学隐喻 摘要:隐喻是我们所熟知的概念,教学隐喻作为教育隐喻中的一重要理论也逐渐走入教师的视野当中。中西方对教学隐喻的研究发展迅速,教师隐喻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以及......

    浅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隐喻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隐喻 最佳关联摘要目前隐喻研究已超越了语言学范围,从各自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建立了不同的隐喻理论。隐喻即人类通过一个概念域的事体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个概念......

    题型阐释

    题型阐释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所给的材料(事例、故事、寓言、诗歌、歌词等),由其提炼中心,展开联想、想象,写出经历、思考、感悟等。材料作文在思辨性上对考生有较高要求,这类作文以能......

    (英语毕业论文)从认知角度研究英语商标中的隐喻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

    荒诞·隐喻·反思

    摘要 王威廉的小说清远淡雅,冷静犀利,总能在真实的意境之外虚构一个荒诞不羁的世界。他擅长在绮丽的背后表现无尽的悲凉,将荒诞不羁的情节与理性的思考融为一体,让生活的激情与......

    关于隐喻爱情美文

    爱情就如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飘在外面,甜甜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底面,那些描述爱情的美文又诉说着怎样的情愁?下面小编精选整理了关于隐喻爱情美文,喜欢的话,就看......

    论述:学生认知差异有何教育含义

    论述:学生认知差异有何教育含义?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实行最优化结合。全班教学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控制,有利于学习互助......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古典爱情诗歌里的隐喻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古典爱情诗歌里的隐喻 肖建华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 忻州034000)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本文从认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