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述:学生认知差异有何教育含义
论述:学生认知差异有何教育含义?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实行最优化结合。全班教学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控制,有利于学习互助的开展和集体意识的形成,教师工作也比较省力。但它难以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难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工作。所以在教学中有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活动;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分组,分别给予难度不同的作业,有时可以把不同程度的学生混合编组,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小组学生活动能够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水平、特点和需要,开展学习上的共同研究。互助合作和互相监督。但是,在小组活动时,往往大部分工作是由最积极的成员完成的,个别学生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所以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求他们尽最大努力独立的去完成学习的任务,并及时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传统教学不管学生能力高低,在学习进度上搞一刀切,必然使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距日益拉大。为了克服上述弊端,要求教师将课程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分为若干个独立单元,学生从第一个单元开始学习,否则必须重新学习这一单元,直到通过测验。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幻灯片、投影仪、录音机等各种先进科技设备不断进入教学过程,为教学更好地适应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手段。
第二篇:试论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哪些差异
试论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哪些差异 最佳答案
我刚看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的一些相关书籍,在我印象中中国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合一和集体主义;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相分和个人主义。
1·中国体育讲礼重德,中国体育追求和谐。2·西方体育重利重法,西方体育突出竞争。
中国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较为宁静、庄重,常常表现出内向、沉稳、含蓄、爱面子的特性,不走极端,追求至善至美。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削弱了人们去探索自然和揭永自然科学规律的才智。
西方体育认为人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不断地去应对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和改造自然,在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因而在体育文化培养的目的上,偏重外在人格的培养。在竞技场上,只有胜负之分,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提倡始终超越对手。这样的价值观,使西方人形成了惯于向外探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不畏天地、征服自然的信念和能力,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的超越过去,培养了人们勇敢开拓、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希望对你有
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我刚去参加了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大学一次反思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报道的讨论会,这一活动汇集了一些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士。
会上发言的一个人是美国一所大学的人类学系主任,又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客座教授。
勾起我的兴趣的一点是,她也是体育健将:在美国七项全能比赛中得过第四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又曾参加中国的全国青年运动会,还得过金牌。
我会后拉住这位中文名字是包苏珊的美国圣路易密苏里(Missouri)大学的Susan Brownell教授,请她谈了谈在她眼中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你看到并参加了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的运动会,现在又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奥运研究中心工作,对两边的体育文化都有所了解。你觉得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其实在体育领域,我认为相同的东西比较多,不同的观点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是因为体育是一个世界性的通用语言。
我85-86年在北大,参加青运会北京代表队的时候发现,队里的训练方法和美国的差不多。设施可能没有美国的那么先进,不过基本理论是相同的。
70年代中国和美国改善外交关系,曾经使用“乒乓外交”。可能你也记得当时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来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意思是说在比赛里赢与输不那么重要。现在这恐怕不大听到了。这个口号在80年代就已经被取代了。那时候我在北京,已经有一个新的口号,就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我还记得比较清楚,有一次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教练和我一起练跳远。这是七项全能的项目之一,我跟她说,我有点舍不得和她一起参加比赛,因为我原来的跳远成绩比她好一点,如果打败她是不是会让她不好意思。可是她把我训了一通,说,那种老一套的看法在中国已经取消了。
她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现在没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体育是有竞争性的,该打败她就得打败她。在儒家文化传统里,脸面终究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你显然对此有意识。那么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或者就说是中国和美国的体育文化之间,对于竞争肯定也是有不同看法吧?
我认为,不应该以为中国是个没有竞争的社会。中国人口很多,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想法,我认为也是比较强的。所以中国不是一个没有竞争,而是竞争意识比较强烈的国家。
不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确实也有面子的观念,这和美国文化区别很大。我参加中国的体育比赛时也经常碰到了面子这样的概念。那么你怎么处理呢?
一开始,我不知道面子是什么样的东西。比方说,我代表北京参加全国青年运动会的时候,有人说:“她是为北京争光的美国姑娘”。
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个美国姑娘代表北京市参加比赛能够体现这是给北京市的面子争光那个概念,因为实际上我是在美国培养的,不是在中国培养的。
后来我发现,他们的逻辑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逻辑是,我能够拿到冠军的意义是因为我是通过那个体制培养的,所以我能够表现那个体制的优势。
不过到了中国以后我发现,我为什么能够为北京的添光,好像是因为他们觉得一个外国人愿意代表北京,参加比赛表示一种赞扬,或者一种支持。
在中国,这样的一种支持是有意义的。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这个概念和美国的是有一些差异。中国和美国都是很重视体育的国家,可是你觉得体育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吗?比方说在表现方式上,或是什么更内在的东西?
有一点就是美国的草根体育和中国的相比,发展更广泛。我想这是因为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美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西方的体育是19世纪才引进的,它没有完全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我觉得最近几十年它已经开始渗透到中国草根的层次。
不过,中国人喜欢看一些大规模的比赛,尤其是奥运会。我觉得奥运会在中国引起的注目远远超过了比方说盐湖城2002年在美国引起的注目,或者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引起的注目。这可能是因为奥运会和整个国家的面子有关系,所以很多中国人很关注。
你是不是说,体育在中国的民族自我观念上更重要,而在美国,体育是一个更个人的东西? 哦,美国通过体育展现的民族主义也比较强烈,这方面和中国的差异可能不是非常大。
那你熟悉欧洲的情况么?如果说中国和美国差异不大,那么欧洲国家比方英国同美、中两国有哪些瞩目的差异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研究一点中国体育的历史,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关系非常紧密。大部分中国早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体育是通过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介绍过来的。后来中国和美国一直通过奥运会有了很密切的关系。
比方,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在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奥运的所谓“合法席位”后参加的第一次奥运,是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Lake Placid)冬季奥运会,第一次参加的夏季奥运会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所以中国和美国通过奥运会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方面中国和英国就没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有一些关系可能是通过别的渠道。足球呢?
足球当然是个例外!因为这方面美国和中国也是比较相同的,我们的足球老上不去!(笑)有的时候有中国人问我为什么中国的足球老上不去,我说你们的挑战和美国的挑战完全一样。不过我相信再过十年,争取足球世界杯的冠军,可能是中国和美国一起对阵。关于体育商业化的问题,你觉得中国和西方的情况基本一样还是很不一样? 最近20年来,中国体育在商业化方面碰到很大挑战,从这方面也能看到中国体育和美国体育的区别。比方说,在中国直到现在,他们的职业联赛,像足球赛或者篮球赛,一直没有能够利用电视的播映权来获得很大的收入,这方面和美国不一样。
至于赞助商的情况,这比播放权的情况好一些,不过钱的数目给的还是不如美国那么丰厚。
论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中的交融
1.东西方体育的文化背景1.1东方体育文化背景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以小农经济为基本格局的生产方式得到相对完备的发展,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意识较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忙碌与土地上,在这一文化心态影响下,求和谐欢娱,重养生、健身的体育价值得到了认可推崇,而竞争性的富于冒险创新性的体育因没有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而没有形成发展的大气候。普遍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是以“阴柔”,以静养生为特征的。如中国围棋、太极拳、气功;印度的瑜伽术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动作结构讲究柔缓、稳重、平衡和统一,与西方体育所崇尚的“更快、更高,更强”的“阳刚”性有较大区别。在现代体育中,一些身体直接接触,竞争激烈,对抗性强,危险性大,需要冒险精神的体育项目,东方就相对落后;而一些以个人技术,表现难、美为主要取胜因素的体育项目则开展广泛,并具有一定优势。1.2西方体育文化背景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欧文化,他是在工业生产、市场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其体育文化中多提倡运动和肌肉健美、体格强壮。作为西方体育文化乃至......(本文共计1页)
第三篇:如何挽救婚姻危机:看清婚前婚后的差异有何不同
www.xiexiebang.com
如何挽救婚姻危机:看清婚前婚后的差异有何不同
爱情就像童话故事那样,都是那样的天真和美好。相反,婚姻就是那样地实在,它比爱情来得更长远、更现实。当爱情进入到婚姻状态时,生活上的柴米油盐和家务就会把爱情抛诸于脑后,取代了风花雪月的爱情,这就是当代人说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如此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如说夫妻双方不懂得如何经营婚姻,没能认清婚前婚后的差异罢了。那么到底两者有何差异呢?
一、爱情更多的是享受,婚姻更多的是责任。
爱情就像闪电,来得快,也去得快,而婚姻的衍生就是为这闪电付电费的。爱情是自由的,你有权利去喜欢谁或不喜欢谁,没有人能阻挡。但婚姻就不一样,你选择了这个人,就必须去爱你所选择的人,不能有三心两意。婚前你可以爱恋多个异性,但婚后你必须克制对其他异性的爱,这就是婚姻的责任所在。
二、爱情是变化无常,婚姻是永久不变。
如何挽救婚姻停止离婚?在爱情里,男女双方争吵而分手的现象不足奇怪。因为爱情只是口头上的宣言,没有必要为这个宣言而保持彼此的关系。而婚姻则不同,它不仅是口头上的宣言,还是法律上被认可的契约。结婚后就算爱情的激情慢慢枯萎,逐渐消失,但它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因为婚姻不只是有爱情,还有彼此双方的依靠,因此能永久不变。
三、爱情讲的是感觉,婚姻讲的是事业。
在爱情里,你想怎样就怎样,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需要什么承诺,也不需要什么责任。但在婚姻里,更多的是事业,要想父母与孩子过得幸福美满,你就必要要打拼,要懂得如何经
www.xiexiebang.com
营,如何建立。
四、爱情涉及的是两个人的私事,而婚姻则是他人的公事
在爱情里,你想怎样爱就怎样爱,不爱了就分手,有矛盾也是要自己解决,不会影响到家人和亲戚的切身利益。但在婚姻上,如果双方闹离婚,这不仅是两个人的利益,更多的是在法律契约上,你必须对父母和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
如何挽救婚姻危机:看清婚前婚后的差异有何不同?恋爱中的人都是昏昏呼呼的,而婚姻中的人都是理智的。不要以为婚后被现实生活打碎了爱情中的美好,就以为对方不爱自己了。要明确,婚姻中更多的是责任而不是爱情,因此要懂得如何去经营婚姻。
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何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何因素?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学习动机以及学习动机的强弱,可以通过学习积极性反映出来,而不同水平的学习积极性又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多方面,我觉得首先是学生自身,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的学生,对知识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对世界总是抱着好奇的心,所以他们总是孜孜不倦的接受新知识,从多途径去获取知识,对学习有很浓厚的兴趣,有点学生,他们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也就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其次,家庭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方面,家庭作为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微观社会环境,其因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是长期的、渐进的,可激发或抑制学习动机的产生。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父母的期望、父母的监控、父母对子女学业的支持及指导策略、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这些与学习动机中的学习愿望、主动性、坚持性、情感、理想等都有显著相关,从而影响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习效果。例如,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是不予理睬的。这让处于生理和心理正在成熟的学生倍感压力,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每天在重压中学习,学习效率肯定不高了。
还有,学校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是否有学习动机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教师的评语(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评语可能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机,都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学校同学之间也会互相影响,比如你在班里的地位怎样,同学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些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学习动机会影响学生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要因时因地因人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树立学生的正确的学习目的,这个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给予支持,作为家长,不应该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他们能够在自由的氛围内接受知识,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为了接受知识,开拓视野,而不是为了将来谋求高官厚禄。学校方面,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不要以成绩,升学率为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体、智、美三方面发展。
二、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喜好,而纯粹为了迎合社会的潮流,让自己的子女成天学这学那,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消失殆尽。作为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我们千万别重蹈覆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具体,可行性的教育方式,这将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的成长。
三、利用反馈信息,奖惩得当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效果相当的好。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如果一味的表扬和奖励,也不是很好的,曾听到过一个低年级的新教师上课,课上他激情满怀,不管学生怎样回答,他总是说:“你做得很好。”一堂课下来,这句话使用频率颇高,而他关于为什么“好”的理由却一句也没有,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这样千篇一律,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毫无意义的反馈结果使学生很被动,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这堂表面上热闹非凡的课给所有听课者的感觉就是在“做秀”,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教法教法,贵在得法。总而言之,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果能巧用一切策略,就能如鱼得水地驰骋于教学之中。
第五篇:国学经典教育,对孩子有何益处
国学经典教育,对孩子有何益处?
你一定也听说过这样的事例:有些家长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吃亏,就经常教导孩子做人别太“老实”了,结果使孩子变得十分自私。这样一来,最终尝到苦头的还是家长自己,孩子自私自利,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孝道。错误的道德观,在当今社会中比比皆是,人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很多人都缺少国学经典教育,古人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却被现代人遗忘了。
教育孩子从国学经典入手,可以让他们熟悉中国本我文化,就像孩子要喂母乳一样,国学更加适合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故事,天生具有亲切感,更能让孩子印象深刻。我认为,如何定义国学并不重要,关键是家长要对国学有正确的认识:首先,国学经典是有价值的;其次,国学是可以应用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未来社会里,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更有发展,国学氛围会越来越浓郁,当孩子们在学科成绩上“难分伯仲”时,那些使用国学机学习过国学经典、拥有国学基础的孩子,会发展得更加坚实。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国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张嘴说话、举手投足间都与国学有关,要让孩子从情绪上深刻感受国学的内涵,家长可以在家每天播放神尔天才这类专业的国学机,让孩子不断地听,重复地听。我们可以将国学分为10个部分,有的是道德教育,有的是情感教育,有的是生命教育。比如,道德教育方面,我们可以使用国学机学习《弟子规》,“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通常意义上的儿童国学启蒙丛书包括《论语》《大学》《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而一味溺爱的话,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娇气霸道的性格。而神尔天才国学机中的内容汇集了中国的很多传统思想和美德,如孝、礼、勤、诚、耻、珍惜时间、尊老爱幼等等,这都是传承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之处。借助国学机让孩子背诵、继而切身理解国学教育中的精华之处,绝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既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又能让他们从小学习美德,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好处,也有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