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策略(样例5)

时间:2019-05-13 22:0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策略》。

第一篇: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策略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策略

2011102106

冯梓棋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东

潮州

541021 前言:作为一名教师,了解一个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经验或收过训练的教师会了解班里大部分学生处于哪种发展水平,也清楚哪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帮助,还能认识到如何用一种既能促进学生认识发展有不会导致挫折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本文主要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识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教育

认知发展

皮亚杰

教育策略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方面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只有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年龄特点才能在教学中做的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认知发展就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尽管许多心理学家关于认识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各有不同,但大部分心理学家都认同下面一些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研究学生认知发展离不开这些基本的理论。认识发展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理:

(1)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序的和可预测的。人类发展的特点是按可预测的顺序依次出现的,人类的发展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发生变化的相似模式,而不用过多的考虑人们成长的具体环境。但“有序”和“可预料”并不是绝对的。

(2)发展的速度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儿童都在平均年龄达到相应的发展阶段,有的儿童出现的早些,有的儿童则出现晚些。

(3)发展是逐渐发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发展速度是不均匀的。尽管认知发展是逐渐发生的,但它并非总是以永恒不变的速度进行,而是存在高原期和平缓期。

(5)发展总是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二、认知发展的机制

(一)平衡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平衡。所谓平衡是指认知结构与环境需要之间达成的平衡。当儿童遇到的情境与自己对世界的预想或观念相一致时,他们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否则,就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二)同化

同化是与现有图式(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方式处理事物或事件的过程。它不需要儿童改变现有的图式,只需要把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就可以了。

(三)顺应

顺应则是当儿童无法用现有的图式来解决新信息时,他们就必须要么修改现有的图式,要么创立一个新的图式来组织这些信息。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从20世纪20年代早期开始,瑞士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知识起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而长远的影响,也促进了学生教育的发展。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分期。他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认识发展的过程,把运算水平作为划分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提出了著名的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预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算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靠感知和动作进行思维,还不具备心理运算的能力。儿童是运用直接的感知觉和动作来发展自己的认知图式,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思维。当物体不在感知运动的范围时,儿童很难去思考它。比如,如果把玩具从婴儿的视野中拿走或用布盖住,他(她)就很可能去玩别的玩具,因为他(她)认为这个看不见的玩具已经消失了。因此,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还没有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对物体是可以分离的,永久存在的观点的一种理解。)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除了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逐渐形成最初的表象之外,在反复观察某些行为导致某系结果后,他们也开始对因果关系有所理解,从而开始了有逻辑的、目标定向动作。客体永久性、表象思维、因果关系以及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其他概念都是儿童以后认知发展所依赖的基石。

皮亚杰儿童刚生下来并不认识世界,也不会有目的地探究世界,但循环反应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特殊手段。由于反应是重复发生的,因此称为循环反应。在儿童生命的头两年,循环反应经历了如下的变化:最初这种反应是以婴儿的身体为中心的,婴儿对动作本身感兴趣;随后,他把注意转向于外部环境,转向操弄客体,对反应的结果感兴趣;最后,循环反应变成有目的的探究行为,通过实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追求一种新的效果。

皮亚杰还指出,除了循环反应,在感知运动阶段中还有两种活动对巩固旧的格局、形成新的格局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游戏和模仿。皮亚杰把游戏看成是同化的一种形式,游戏能给儿童带来快感,通过游戏能使儿童练习新近获得的格局;皮亚杰将模仿与顺应过程联系起来,通过对别人的模仿,儿童不断习得新的行为方式,从而改造头脑中旧的格局或者补充增加新的格局。

(二)前运算阶段(2~7)

前运算阶段的主要认知成就是出现了符号功能或象征性功能。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二年下半年就能形成心理表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学会了说话(掌握了人类语言),也就是说儿童获得了运用符号去代表或表征客体的能力。(符号是事物的代表而不是事物的本身,语言是一种符号)

皮亚杰指出,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儿童出现了新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包含着当时不存在的某个事物的表象,而且还包含着各种分化了的符号(或称信号物)的形成和应用。至少可以区别出五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它们大体上是同时出现的,如果按其复杂性排一个次序,它们是延迟模仿、假装游戏、初期的绘画或描绘式的表象、心理表象和初期的语言,后者是指能用语言去称呼那些当时并不存在的事物,心理表象是一种内化了的模仿,而语言则不是由儿童所创造的而是通过现成的、强制和集体的形式传递给他们的。

符号功能的产生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飞跃。在婴儿期,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直接的、及时的,离不开感知和动作,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已产生人类特有的语言思维,用词和表象相组合的方式去思考,从而是思维和动作分离开来,使思维带有概括性和间接性,儿童不仅能思考当前事物,而且能思考过去和未来,这为儿童的认识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但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前运算阶段思维的局限性有:

(1)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称之为自我中心主义。所谓的自我中心主义并不是指儿童很自私或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而是指儿童仅从自己的角度去表征世界,不认识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相信任何人的观点、想法和情绪体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

皮亚杰指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所谓“泛灵论思维”,即儿童认为非生物客体也具有各种生命客体的特征,如有思想、观点、愿望、意图和情绪感受能力等,就像他自己一样。

(2)不能完成守恒的任务。皮亚杰指出前运算阶段最明显的指标是七八岁的儿童无守恒概念,所谓“守恒”是指客体的外观虽然改变了,但客体的某一物理属性(如数量、质量、长度、重量、面积、容量或体积等)任然保持不变。

(3)转移推导。由于儿童的思维缺乏可逆性,他们对事物的解释往往将两件没有关联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4)不能解决分类任务。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客体只能按明确的、具体的标准分类(如颜色、用途、形状、体积等),不能按复杂的、抽象的、前后一致的概念标准分类。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其主要特征是:面对问题时,能够遵循逻辑法则进行推理思维,但此推理思维能力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只限于可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前运算阶段的思维片面性,已由去中心化所取代。(去中心化是指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思维是,不再只凭知觉所见的片面事实去作判断。)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还具备了分类的能力。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已经到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能从具体的事实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出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假设,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用系统的科学分析方法逐个检验这些假设,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起来,并而概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他们不但能思考和检验单个的命题,发现命题和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的真实联系,而且能将有关命题整合成系统,发现各个命题之间存在的逻辑联系。用皮亚杰的术语来说,具体运思是指“对实际存在事物的运思,而形式运思则是指“对运思的运思”,也就是说,青少年已能脱离现实事物的束缚进行思考,将“形式”从“内容”中解放出来,运用各种普遍的逻辑规则进行思考。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能进行了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和综合推理。

四、教育策略(一)强调发现法学习

教师应鼓励儿童通过自发地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去探索、去发现。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区,如艺术、益智拼图、戏剧道具、积木、阅读和木工等等,儿童每天可以在这些活动区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儿童自己去发现事物的各种特别性、人与人的关系,建构环境事物的新格局。

(二)教育要符合当前儿童思维发展水平

教育必须符合当前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教学也将会无效,而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则是以儿童是否具有适当的运思结构为前提的。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师中创设各种活动环境条件,帮助儿童获得新的经验,让儿童区练习各种新发现的认知格局,并克服、纠正过去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教师要来回巡视视察儿童的活动,在教师断定儿童对学习已做好了准备并表示出兴趣的时候才帮助儿童发展新的认知技能。

(三)承认发展的个别差异

评价儿童的标准不是用统一的尺子去衡量儿童,或以平均分为标准要求每一个儿童达标,而是主张以儿童现在的进步跟过去比,自己跟自己比。

(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根据皮亚杰关于同化和顺应的观点,学习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意味着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后,才能被学生所真正认识和掌握。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在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在教学的各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并根据这些原理指导其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富熹 方格,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张景焕,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

古代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哪些称谓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2岁

孩提:指2——3岁的儿童。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童龀[chèn]: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9岁

九龄:为9岁。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十岁。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16岁

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命、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中寿:指80岁以上。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140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第三篇:不同年龄阶段沙盘游戏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使用沙盘的范围越来越大。2到3岁的儿童可能只会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而且对于沙盘的边框限制没有什么概念,它们会把沙具放在沙盘的外面。4到5岁的儿童开始发生变化,有一些儿童还是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可是有的儿童会把沙盘的每个空隙都摆满沙具。5岁以后,正常的儿童开始使用沙盘的大部分范围,而需要治疗的儿童有时候还是只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所以,当分析病人的第一个沙盘时,要注意病人的年龄特征,同样都是使用沙盘的一个角落,对于一个3岁的儿童来说可能是正常的表现,可是对于一个8岁的儿童来说就可能意味着有问题了。又比如对沙子的使用,一个3岁的儿童重复倾倒沙子、用沙子把东西埋起来又挖出来的动作,可能属于正常的行为;可是对于一个9岁的儿童或者成年人来说,这个行为的背后可能代表着某些创伤或者其他无意识。

一、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的活动;(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

定的标准。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二、特征包含的方面

Bowyer Katherine一直致力于研究影响沙盘游戏的年龄等因素,她总结五个评估标准:

沙盘的使用范围;

攻击主题;

沙盘的控制感和连贯性;

内容等。

使用沙子的情况;

箱庭中沙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柔和、细腻,容易塑造,当个体双手接触到沙时,会联想到儿时在海滩或工地的沙堆上游戏的美好情景,唤起美好回忆,产生美好的感受。挖开沙显现出沙箱底部的蓝色时,个体会产生一种挖出水来的感觉。往下挖掘也是个体内省的表现,是否敢于利用沙表现自己的内部世界也是个体在陌生环境中是否感到紧张的一种表现,也可以就此对个体创造力进行评估。

从制作箱庭作品所需时间,一般可以看出通过箱庭制作表现内心世界的投入状态,时间越长,其思考程度更深些,反之亦然。

所使用玩具数量和种类,则表现制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人物、动物、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交通工具是前进、转变的象征,也有生命力的意义,箱庭中有生命物的多寡,表现出个体内心动力状态。

三、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沙盘游戏特点

(一)幼儿(3-6)沙盘游戏的特征

1、制作时间

幼儿制作箱庭疗法的时间最长的用了75分钟,最短的用了10分钟,10个人的平均用时32.4分钟。10名幼儿在制作完一个箱庭疗法作品后都表示非常喜欢这种游戏形式,不想离开,想拆除后重新摆。

幼儿制作箱庭疗法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因为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变化很快,刚刚摆上的沙具觉得不合适就又放回,随时调整沙箱中各个沙具的位臵,可能跟这一年龄阶段(3—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他们的注意稳定性差,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注意的范围也较小,使得他们很难围绕一个主题来摆放,于是就出现了制作过程时间长、多变动的特点。

2、沙具的移动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都移动过沙具,或者是将已摆上的沙具移动位置,或者更换沙具。参加本研究的幼儿中有一半幼儿移动沙具次数在10次以上。

这与3—6岁幼儿易转移、易变动的注意特点有关,他们还没有能力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场面,使幼儿箱庭疗法具有很强的动态特点。见证人也发现,这些幼儿移动沙具有时是为了表达沙具的行为和表情,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3、作品的基本构成(1)沙具数量和种类

最多的是动物类沙具,数量上排第二位的沙具种类有人物类、植物类和用品用具。幼儿箱庭疗法作品中出现的大多数是动物类沙具,象征理论认为,动物代表的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力量,所以它们在幼儿箱庭疗法中的大量出现可能反映了幼儿早期自主性的缺乏和内心力量的未分化。荣格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处在与客观物体认同阶段,自我和非自我被看成是一个整体,他们还不能区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属于自我发展的原始阶段,幼儿中的动物心象正是这一原始自我状态的表现。而幼儿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动物的?研究者发现,有5个幼儿都在动物旁边放食物,说是给动物吃的。根据卡尔夫的理论,这是幼儿学习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取经验的第一步,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来自他人的提供,是迈向独立性的表现。另外,动物是幼儿生活中最熟悉的形象,他们所听的故事、所看的动画片、所唱的儿歌中大多有动物形象,所以幼儿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这些动物类沙具上,与它们认同,通过它们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物类沙具也是使用频率相对较多的,主要包括现实人物、科幻超人和英雄。现实人物在箱庭疗法作品中主要代表的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父母以外的重要抚养者和好朋友。如W.ZQ作品(如图3)右下角的人物代表妈妈和自己,没有爸爸,是因为她不喜欢爸爸。再如L.JY说自己作品(如图5)右下角的两个人物是姐姐和妹妹,而现实生活中,她的表姐与她们一家生活在一起,经常照顾她。科幻超人、英雄通常是幼儿最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人物,他们代表正义,拥有超人的神奇力量,可能是幼儿内心渴望力量、渴望独立的表现。如图8所示,沙箱中上方的超人被幼儿看成是最厉害的人,他在指挥着周围的一切,也是他最喜欢的人。

植物类玩具出现的频率也相对较多,主要表现为果实和一些点缀的花草。其中,果实可能是幼儿生活中“喂养”主题的反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被喂养者,而在箱庭的制作过程中,他们给动物提供食物,充当了喂养者的角色,体验到了自主的感觉。花草在幼儿的眼中不仅仅是点缀的,有一个幼儿用小草代表自己和研究者,这在“小草的生日”(如图6)中有所体现,幼儿说作品中被七彩玻璃珠围住的那块小草是她自己,旁边的那块小草是“草阿姨”,大家都是来给小草过生日的,还有一个幼儿用草坪当武器,刺伤怪兽。

用品用具类玩具虽然使用得也较多,但这一类包含的玩具很杂,如劳动工具、衣物饰品、容器餐具、学习用品、乐器、食物饮品、药物等,幼儿的选择也分散,因为这主要和他们不

同的生活经历有关,个体差异很大,难以看出有什么规律。

kallf的研究表明:6岁左右的儿童在沙盘中使用史前动物比成人要频繁,许多幼儿会给动物提供食物。这是他们迈向独立的第一步。Paul的研究表明:5岁之前的幼儿更多表现出与吃有关的主题;5岁之后有关农场的主题表现的更多些,作品中出现很多动物;交通工具是5-8岁的幼儿最感兴趣的沙具。

(2)沙箱的使用

他们很少动沙,10个孩子中只有3个人曾经动沙,一人是挖沙做河流,一人轻轻地将沙聚拢起来形成小山丘,另一人则是用勺子舀沙玩。

参加研究的幼儿被试中有7人都不曾动沙,有3人虽然动沙,但力度也都不大,可能跟他们初次接触箱庭有关,对环境感到陌生,还不敢大胆探索游戏环境。

(3)空间使用

参加本研究的幼儿有8人都是将整个沙箱占满,只有一人将玩具摆放在了沙箱外,并在沙箱外进行“过家家”游戏。大部分幼儿在制作完成后都会说一句“摆满了”,对他们来说,箱庭作品的完成似乎就意味着将整个沙箱摆满。

观察这10名幼儿的箱庭作品,给人的明显感觉是都很满,他们往往将占满整个沙箱看成是完成作品的标准,而且从各个方向来摆放,一般是从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开始,由近及远,直到将整个沙箱摆满,也就是说,幼儿并不总是站在沙箱的正前方来制作,他们站立的位臵随时都在变化,以便于将沙箱的各个角落都照顾到,这一点充分反映了3—5岁幼儿的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而“占满”的这一箱庭格局似乎是幼儿未分化的内心状态的投射,他们还没有力量和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场面,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和应对。

被试中年龄最小的幼儿(刚满3岁)除了制作箱庭作品外,还在箱外进行“过家家”的游戏,她把两只小兔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自己当妈妈,给小兔子做饭、买菜和喂药,还邀请研究者与她一起玩,让研究者当卖菜的人。对于刚刚3周岁的幼儿来说,他们还很难在沙箱内外作区分,没有明确的界限感,所以整个游戏室都是他们的游戏空间,而不仅仅限于沙箱内,这往往反映了幼儿自我的界限尚不确定,有时也反映了对表现自我的一种恐惧和不安。

另有一个幼儿制作了两个箱庭,第一个作品摆得很满,第二个作品有明确的主题(“小草的生日”)。这个幼儿开始进入箱庭治疗室时非常不适应,总拉着母亲的手,任何玩具也不看,问她问题,她也不回答,研究者就尝试用玩具与她沟通,她最终接纳了,将它们摆到沙箱中。出乎意料的是,一个箱庭不能满足她的要求,接着又制作了一个,而且主题明确。可以认为,第一个箱庭是幼儿适应环境、熟悉玩具的“过渡”,第二个才是她真正的创作。

4、作品主题

有6个幼儿都不能明确地报告自己的作品的主题,当研究者问他们:“你能给自己所摆的作品起个名字或题目吗?”他们都回答说不知道,但他们能就沙箱中的某一部分讲出大概的意思。有两个作品有明确的主题,它们是“全体动物游乐园”和“动物看鹅”(如图5)。有一个作品反映的是家庭生活,用的大部分玩具也都是家具类的,但幼儿受语言表达所限,不能准确地说出,只说是“她们的家”。另外那个制作了两个作品的幼儿,她的第一个作品没有主题,但第二个作品却有明确的主题,叫做“小草的生日”(如图6),因为那天恰逢这个幼儿的5岁生日,她将自己过生日的场景反映到了箱庭作品中,所以,研究者将这类内容归入了生活场景类。

当研究者直接问幼儿箱庭作品的主题时,他们通常很难回答。所以,研究者就让他们看着自己所摆的场景讲故事,除了一个幼儿不知道如何讲外,其他幼儿都能讲出来,而且他们

中很多人是一边摆一边讲故事的。只有四个幼儿明确说出了故事的主题,分别是“动物看鹅”,“她们的家”,“小草的生日”“全体动物游乐园”.其他幼儿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他们的故事中都包含有斗争的场面,动物之间的斗争、动物与超人之间的斗争、超人与敌人的斗争,似乎表明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应对内外力量的斗争,从而整合内心与外界、自我与非自我,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为了更好地把握幼儿箱庭故事的主题,研究者还从幼儿的父母那里了解了一些幼儿生活的背景信息,如幼儿与父母的关系、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幼儿喜欢看的动画片和听的故事等,于是发现,幼儿箱庭故事中的很多原形和场景都是自己生活经历的再现或模仿动画片和童话故事中的场景,从前面讨论的作品中人物类玩具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同时,在幼儿讲述箱庭故事时,他们很自然地赋予箱庭作品一种时间维度,他们使用“先”“然后”“晚上”“天亮了”等描述时间的词把故事贯穿起来,比如对先摆的玩具说是“先来的”对后摆的玩具说是“某个玩具迟到了”,对自己暂时不能关注的玩具就说“晚上,要睡觉了”,当他想要玩时就说“天亮了,该起床了”等。前面曾提到,幼儿箱庭中玩具移动的频次很多,跟这一点也有关系,所以其作品就更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

岡田康伸(1984)认为幼儿的作品缺乏整合,比较杂乱。我们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点。对于那些不能明确说出作品主题的孩子,可能是这种思维任务对他们来说有些难,他们常常能说出摆某个玩具的用意,但不能将玩具之间联系起来考虑,要么就是以部分代替整体,还不具备初步的推理和概括能力。所以说,幼儿箱庭的制作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思维发展的状况。

5、制作过程中幼儿与见证人之间的互动

作为幼儿箱庭制作的见证人,研究者的明显感觉是,大多数幼儿都是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进行箱庭制作的,如那个制作了“动物看鹅”作品的女孩L.JY一边摆一边说:“先挖一条河,河里有鹅,前面这只鹅是爸爸,后面的是孩子,然后小猪的妈妈带着小猪来看鹅,小狗、小猫、*小象、小鸡也都来看鹅,小猴子和小熊是后来来的,它们迟到了„„这边的是姐姐带着妹妹来看鹅,姐姐对妹妹说‘要听话,不然的话就走丢了’„„”再如那个制作了“小草的生日”的女孩说:“小草今天过生日,好多小动物都来给她过生日,它们给小草送了好多礼物,草阿姨也来了,她给小草送了一条项链,桌子上有生日蛋糕和蜡烛,还有小草喜欢吃的宝塔糖,小草今天特别高兴。”在摆上蜡烛之后,她和见证人一起拍手唱生日歌。还有的幼儿不仅自言自语,而且主动与见证人交流,问问题,或者邀请见证人参与到他们的箱庭游戏中。总之,幼儿箱庭制作过程中的互动要比成人的箱庭制作更频繁,箱庭的游戏性质更明显一些。

幼儿的箱庭作品是以玩具和沙箱为媒介,向我们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幼儿既是讲故事的人,又是故事的主人公。而见证人就应该是听故事的人,事实上,见证人不仅仅是在“听”故事,也在用“心”陪幼儿一起感受和经历故事,适时地回应他们的言语和非言语,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见证人要及时给予帮助,使他们尽量达成内心的想法,减少遗憾。如一个幼儿想寻找生日蜡烛,但玩具架上没有,她很着急,见证人就给她拿来蜡笔,她很高兴。有时还会应幼儿的邀请参与到他们的箱庭故事中扮演某个角色,用那个角色的语言与幼儿进行对话,帮助他们讲述内心的故事,如有个幼儿让见证人扮演“卖菜的人”,她扮演“给孩子买菜的妈妈”,幼儿将自己母亲平时照顾她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可以深深感受到浓浓的母女情。

斯图尔特理论的第三阶段,儿童早期II(EC II),包括三四岁至六七岁。在这个时期,儿童自身是他游戏的核心。沙盘中经常显示的是被攻击和被迫逃离的行动。根据斯图尔特的说法,此时的重点不是充当攻击者而是逃离危险。与年龄稍大时的战斗相比,这时儿童的攻击或争斗很少具有组织性。冲突出现了,但是沙盘中明显地塑有一个中心形象(例如,一个受到攻击的房子或人,中心形象常存在于一片篱笆圈起的区域、一个海岛或一池水中)。这是一个过渡期,当儿童摆脱父母接近同龄人时,他们对正在尝试的独立而感到焦虑不安。在这个阶段,儿童也在用行为试探某些限制,比如把沙子弄到地板上和拒绝在适当时间结束会谈。

(二)初中生沙盘游戏的特征

1、制作时间

制作作品使用的时间较少,一般在6--17分钟,这与小学生、幼儿相比都显然少得多。初中生则表现出小心翼翼的样子,他们往往只是从众多玩具中选择少量的、自己感到合适的玩具,慎重地摆放到沙箱中,很在意控制自己制作作品的时间。

2、沙具的移动

初中生制作箱庭作品,虽然在选择玩具时也表现出犹豫不决,但往往是在玩具架上选择完毕后再摆放到沙箱内,或者先堆集在沙箱之外,再作具体选择,他们很少在沙箱内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当他们感到可以时才会宣布结束,能够做到有始有终,很少出现类似小学儿童、幼儿制作过程中突然结束的情况,这说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3、作品的基本构成

(1)沙具数量和种类

在与初中生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箱庭作品大部分所使用的玩具都比较少,大部分作品的使用玩具数量为19—38个,初中生箱庭作品中有生命物显著多于无生命物。

(2)沙箱的使用情况

绝大部分初中生在制作箱庭作品时都不太移动沙,虽然作品中有许多“水”“山”等需要利用沙才能更直观表现的心象,他们也仍然很少利用沙来表现。

4、作品的主题

初中生的箱庭作品也是其积极想象的结果,但其内容往往是其客观生活环境的微缩,如表现家庭内部结构时,就按照自家住房的格局进行安排等。他们在理解箱庭作品时,往往流露出他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半幼稚半成熟的感性认知。初中生箱庭作品主题通常表现的是自己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较少表现宗教的、抽象的、原型的主题。“家”“城市”是出现最为频繁的主题词,尤其是女生的作品,表现家庭活动的作品占主导地位。而在120个作品中,只有6个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是抽象的,表现制作者的主观认识、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

初中生箱庭作品中表现的场面比较和谐,诸如战争、竞赛等对抗性主题出现得相对不多;作品大部分表现的是外在世界。男生更喜欢表现社会生活,而女生则更喜欢表现家庭及其环境。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作品都很少涉及宗教、理性的、抽象的主题,主题基本上是对客观世界的想象、直观呈现。

5、作品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气象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初中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他们身体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表现出精力充沛、生机勃勃的气象,这在他们制作的箱庭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绝大部分初中生作品出现了代表着生命力的人物、动物、植物,以及象征着进取奋斗的交通工具,而且他们作品中的有生命物和无生命物数量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男生作品中有生命物显著多于无生命物。初中生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比赛、忙碌、繁忙的景象,从他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上看,中考并没有使他们对考试产生过多的压力感,平时的学习、考试也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焦虑,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将平时的考试、竞争视作锻炼,是对困难的挑战。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初中生的人生发展课题一一学习总体上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图9一1 w.YT(男)的箱庭作品:锻炼

(河道将作品分割为三部分,同时用桥梁连接在一起。作品表现的是少林寺和尚在锻炼的景象。小和尚们生动传神的动作与生机勃勃的植物相互映衬,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充满活力、张力的生命。从左下的门到右上的塔,这是个体由起源到终极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主题的命名形象地表现了制作者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过程。整齐有序的建筑是其内心秩序感的表现,而忙碌的施工现场则是其追求内心世界丰富、完善的表现,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表现,草木繁茂和鲜艳的色彩展现了他充满活力的生命。)

6、自我像表现

自我像是个体对自身在环境中的角色的认知。箱庭作品中有无自我形象的表现,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自己,都折射着个体现实中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风格。我们在与初中生一起理解他们制作的箱庭作品时,也非常关注他们是否在作品所营造的世界中给自己“安排”一个位臵。大部分初中生在箱庭作品中没有考虑安排自己的形象,他们也较少用动物、植物等物品代替自己。或者确切地说,他们对作品中出现的自我形象没有予以认同。许多制作者解释箱庭作品主人公时,可以感受到是在诠释自己的形象,但他们仍然不承认那是他们自己的形象,而将其解释为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不认识的人,或者是自己崇拜的人物。对箱

庭作品自我像或主人公的理解,可以看出初中生尚处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反复过程中。

7、较强的秩序感

初中生的箱庭作品表现出较强的秩序感,其场面构成基本上是统合的。他们的作品中也存在着由若干个区域共同组成一个作品,表现某个主题,但区域之间通常不存在明显的障碍、隔绝,即使气氛完全独立的区域,他们也会通过玩具、人物将其联系起来,或者通过某个主题将其统一起来。如城市和乡村之间本是对比鲜明的两个区域,但制作者通过一座桥梁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是秩序的象征,在初中生作品中,男生表现的忙而不乱的街道、女生所制作的整齐有序的家庭布局,都说明了初中生内心秩序感的确立,这与成人的作品基本相同。

8、男女生箱庭作品的区别

在初中生制作的120个箱庭作品中,男生的作品主题主要表现的是外部世界,很少表现家庭生活,主要是社会生活、战争等攻击性、挑战性主题,而女生作品主题则主要是家庭生活,她们经常利用家具设备、生活用品展现一个家庭布局,或者是表现家园环境,她们较少表现社会生活内容,极少表现战争主题,宗教的、抽象的、原型主题极少得到表现。这可能与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所提出的要求、期待不同而导致初中男生更多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探求,而女生则倾向于对家庭、內部世界的关注。性别角色的认同已经实现。

(三)幼儿之前孩子在沙盘游戏的特征

在斯图尔特的范式中,发现与消失的游戏,例如藏猫猫和捉迷藏,发生在第一阶段,即婴儿II期,年龄为七八个月到2岁。鉴于儿童发展上的限制,我们一般不让2岁半以下的儿童做沙游。但是,也有大点的儿童心理发展停留在这个阶段,这是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创伤或忽视引起的,他们脱离了母亲并对自己及外部世界的信任的发展停滞了。我们不但要注意儿童的生理年龄,还要注意游戏是如何揭示出儿童功能发展的成熟水平的。功能发展水平处于婴儿II期的儿童常把身边的物件都放进沙盘。他们的焦点集中在让事情发生上,比如移动、筛撒、注视和倾听沙盘中沙子带来的结果。除此之外,他们可能将物件推或扔进沙盘中看它们搭配得如何,也可能将物件埋入沙中或者挖出来。

斯图尔特理论的第二阶段即儿童早期I(Early Childhood I, EC I),包括一二岁至三四岁。年龄与婴儿II期有所重叠,这是由于不同儿童在发展上的差异。在这个阶段,会出现有序和无序的游戏。儿童不停努力获取自主权。这就引发了内在的冲突,因为他们是与一直养育并将继续养育他们的父母进行抗争。在反抗父母控制的同时,他们也经历着依赖与独立间的心理挣扎。沙盘会提供一个安全、有限的空间,在其中儿童开始发展他们的自主权。这时,你会观察到他们处理关于保留与消除的问题(也就是,继续与放弃,对立面之间的对抗,建设与破坏)。我们的经验支持了斯图尔特的观察结论,这里既有大量的混沌无序也有创造与毁灭。例如,一个4岁的个案,在几个连续的会谈中创造了数个沙盘,他使用大量的物件不断地建造和破除杂乱的场景。随着时间流逝,他对选择物件的识别力增强了,并且开始将它们在沙盘上组织好。他花费了几次会谈的时间反复做这个活动。尽管物件还不能构成一致的形式,但在沙盘中和治疗室之外他开始使自己的世界变得更加有序了。

(四)小学生沙盘作品基本特征

小学生沙盘制作的平均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而且小学生制作沙盘更加谨慎,对自己的主题考虑的更多。整个沙盘也更具备美感与和谐的特点,小学生对于玩具之间的联系也考虑的多了,如对于玩具功能的考虑等。小学生的沙盘作品趋于复杂,他们使用的玩具主要是动物

类、建筑类和交通类排列前三位。大多数小学生的沙盘作品仍然是占满的,但是与幼儿沙盘作品占满不同,这种空间布臵不再是儿童未分化的内心状态,而是为他们的主题服务的,是其内心世界丰富的表现。小学生一般都给自己的沙盘作品一个明确的主题,在于咨询师的互动中,主要是向咨询师寻求帮助和认可。

Jones的研究发现,皮亚杰发展学说的第三阶段(5-7岁)儿童的沙盘表现出局部的结构感,反映了各种联系的开始,第四阶段(8-12岁)儿童的沙盘表现出整合一致的世界观,通过单一的各种主题将各部分联系在一起。

当儿童从儿童早期II-II过渡到斯图尔特提出的儿童中期(Middle Childhood, MC)时,包括六七岁至十一二岁,他们便进入到对抗阶段,沙盘中的双方彼此相对或远离。在这个好战的阶段,我们常作为敌人被邀请加入战斗,这印证了布莱德威和麦克德的经历。根据斯图尔特的说法,MC阶段的游戏中出现了性别的区分。与前几个阶段相比,虽然男孩女孩都有了较大程度的自我整合,但是,不同性别的沙盘开始出现显著的区别。尽管男女两性都会出现战斗或危险情景,但是男孩更可能描绘的是牛仔与印第安人或军人之间的战争情景,而女孩更可能描绘的是两股相反力量个体间的争斗,她们经常使用危险的动物而不是武装部队。女孩的沙盘通常都比较安详平静。

在这个对抗阶段,陆块可能彼此分离开(比如用墙、篱笆、沟渠、河流等)。设立界限和处理内外冲突的能力不断获得,例如,利用篱笆来提供保护和边界。逐渐将障碍撤掉或者放入由各种材料做成的桥使得沙盘中的不同区域联系起来。这说明个案正在将自身内各个对立的部分连结起来。在这个过渡期,随着自我中对立的各个方面不断地整合和相互接纳,沙盘中的物件趋向于平衡和集中。它们可能彼此更加接近、互相接触或在中心形成一个圆周。这个圆周可能是心灵为修复或整合自己所作的无意识尝试。根据布莱德威和麦克德的说法“:在过渡的各个时期,经常会出现能量的源泉,包括水井、食物或石油管道。”在他们的沙盘中出现能量源泉的同时,儿童也会开始放入养育性的活动,这并不罕见。在一个g岁个案的沙盘中,我们从作为敌人在沙盘中争斗转变成到我们开了一个茶话会,她为我们准备了各种食物。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很明显,转变正在发生。这种转变前前后后发生数次,沙子不时意外撒落。

(三)成年人沙盘作品的基本特征

成年人的沙盘作品一般具有明显的主题,制作过程中他们也会有比较认真的构思。青年人的作品品一般比较生机勃勃,常常会出现竞技场面或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而中年人的作品则显得相对空旷简洁,其内容则显得较具有宗教意义、抽象和理性,作品常常寄托着自己对人生的一种感受、态度、认识和情感。五

第四篇: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手机消费调查问卷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手机消费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XX大学XX班的在校大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人们对手机消费的需求,我们特地展开了此次调查活动。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协助我们完成以下这份调查问卷。谢谢您的合作!

1、性别:

A 男B 女

2、您的年龄段是()

A、20岁及以下B、20-40C、40-60D、60岁以上

3、您一个月的手机话费是()

A、30元以下B、30-60元C、60-100元D、100以上

4、除了手机基本通讯(电话、短信)功能外,您最常使用手机做什么?()(多选)

A、网络社区互动B、网络查询C、网络下载D、视频电影E、音乐播放F 游戏 G、其他

5、您的手机支持的平台是?()

A、AndoirdB、SymbianC、Windows PhoneD、iPhoneE、其它

6、您对目前的手机满意吗?

A、不满意,很想更换B、一般,凑和着用C、较满意,适用D、很满意,我的最爱

7、您更换手机的频率()

A、从没换过B、用坏才换C、一年以内D、一年以上

8、您更换手机的原因或在何种情况下更换手机()(多选)

A、款式落后B、功能少C、质量问题D、机身出现磨损、掉色E、攀比 F、别人送礼G、其他

9、请按顺序选择您所喜欢的手机品牌()(多选)

A、诺基亚 B、摩托罗拉 C、三星D、索尼爱立信 E、LGF、苹果G、步步高H、黑莓 I、联想J、酷派K、其他 1。-----------2。-------------

10、您购买手机时所能接受的价格是多少?()

A、¥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C、¥2000-3000元D、¥3000元以上

11、您喜欢哪种手机外壳材质?()

A、金属B、塑料C、皮革D、其他

12、您倾向于哪种类型的手机?()

A、日常实用型B、游戏娱乐型C、商务专用型D、时尚个性型E、智能多用型

13、您希望手机具有以下哪些功能?()(多选)

A、蓝牙B、即时翻译 C、音乐播放或收音机 D、拍照 E、游戏F、导航G其他

14、您购买时,最注重的是什么?()

A、品牌B、功能齐全C、价格实惠D、外观时尚E、质量过硬F、售后服务好G、其他

15、在手机质量方面您最注重什么?()

A、持久耐用B、信号灵敏C、实用省电D、功能齐全E、待机时间长

16、您喜欢下列哪种款式?()

A、直板B、滑盖C、侧滑D、旋转E、触屏F、全键盘G、无所谓

17、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例如3G等高功能,您的看法是()

A、能打电话就行 B、不需要这些功能 C、我想拥有但不实际 D、价格贵一些无所谓,最重要的时尚

18、您平时到哪里购买手机?()

A、网上B、商场卖场 C、专卖店 D、超市E、移动、联通等公司F、家长朋友代购G、其他

19、以下手机促销方式中,最能吸引您的是哪一种?()

A、购机赠话费 B、现场打折 C、送相关配件 D、抽奖活动 E、买卡赠手机F、其他

20、对于厂商的售后服务政策,您最看中的因素是?()

A、保修时间B、售后人员素质 C、服务质量D、收费标准E、其他F、无所谓

21.你对手机未来的发展情况的展望:

对您的参与再次表示感谢,祝您开心快乐每一天!

第五篇: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重疾险范文

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重疾险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尤其是在当真的遭遇到大病的时候,这句话意义会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没有人可以保证重疾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尤其是现在,重疾的发生越来越普遍,提早为自己做好准备,选择一份重疾保障,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家庭负责。

未成年人

对于0-15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考虑购买一些专门的少儿类重疾险。此类保险的保障期限通常为孩子20-25岁左右,主要针对在未成年阶段多发的一些重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而15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个人建议考虑侧重成人类重疾险。

从长期角度考虑,孩子逐渐长大,重疾风险发生概率也会越来越高,早买早安心。然而,买保险毕竟是一件花钱的事情,购买保险不能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

青壮年人

青壮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家庭来说,也同样是重要经济支柱,主要财务来源。我们把20-30岁设定为青年人,而30-40岁为壮年。

保费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上涨,上涨比率会越来越大。所以,此时规划保险,第一要注意保额要足够高,多买一些也不过分。因为越往后保费越高,还可能因为身体原因造成加费、除外责任或者拒保,这是商业保险的“公平原则”,正常承保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中年人

我们把40-55岁这个年龄段设定为中年人。这个年龄段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有些已经患有慢性疾病,而此时的保险费已经很高了。如果健康状况不理想,则会被加费、除外责任或拒保。而且这个年龄已经开始进入重疾的高发期,我们熟知的不少英年早逝的名人多集中在这个阶段,所以及时购买重疾险更为重要。

在这个年龄段投保的有利因素是,这个阶段通常收入较高且稳定,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债务负担也多有减轻。不利因素是,多数人在意识形态上难以接受消费型定期类重疾险,而购买终身型重疾险则又面临高保险费,也不容易接受。

老年人

对于大于55岁的人群来说,不再鼓励购买重疾险。一是这个年龄段保险费高,此时已经是重疾的高发年龄,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承保的风险也会很高;二是身体状况多已不佳,这个年龄的人群可能会患有一些疾病,可能过不了核保这道关。而保险公司提供的重疾产品,多数投保年龄限制在60岁或65岁。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此时这个年龄的人群多已退休,患病不会影响领取退休金,大多数治疗费用是可以通过社会福利报销的,对家庭而言,负担较轻。如果愿意投保,可以选择一些定期类产品或者单项重疾险作为参考。网络营销的短期险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的网络行销产品多为组合简单、保障内容略少,但是保费较为低廉。

下载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策略(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策略(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类不同年龄阶段的科学饮食分析

    人类不同年龄阶段的科学饮食分析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身体状况,对饮食的需求均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各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我们要科学分析,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十分重要。一......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策略研究方案

    《不同类型学生因材施教管理研究》方案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中学 马艳平一、课题的提出意义和目的 一位教育专家讲到“世上没有任何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任何两粒相同的树叶......

    五年级学生能力发展、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5篇

    五年级学生能力发展、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 1、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 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论文(定稿)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感强,责任感比较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弱;个性特别强,心理承受力比较弱。面对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章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问题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至今为止,对于哪些心理活动属......

    人生不同年龄阶段投资理财目标分析研究.docx雷

    人生不同年龄阶段投资理财目标分析研究 要对理财进行更深入地研究我想我们需要对理财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一般人谈到理财,想到的不是投资,就是赚钱。实际上理财的范围很广,理财......

    认知策略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生成技术 2.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可......

    形象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形象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总结了我国形象设计高等教育十年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借鉴国外形象设计教育的优势,提出从精简培养方向、挖掘专业内涵,到改革课程设置、与市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