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法治隐喻(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1:5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会的法治隐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会的法治隐喻》。

第一篇:和谐社会的法治隐喻

和谐社会首先是人本社会,是尊重权利、崇尚人文关怀的人本社会。所谓“人本”就是“以人为本”的简称。“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已经成为我们执政党奉行的科学发展观,同时也将拓展为“以人为本”的立法观、“以人为本”的司法观、“以人为本”的执法观。人本法治观是人本发展观的延伸和拓展。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静态的经济指标固然重

要,但人这一动态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是有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科学结论。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而忽视人民群众的承受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换取所谓的经济繁荣,绝对是步入误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指抽象的“人民群众”,也是具体的“纳税人”的隐喻。政府的财政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纳税人服务。政府的每一项关涉国计民生的决策,都应当本着为纳税人服务、替纳税人着想、帮纳税人分忧的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人本发展观的提出,是在20多年改革进程利益冲突不断积累的背景下提出的。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关键在于建构公共服务型的政府。也就是说,要按照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要求,政府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及由行政管制型向合作服务型的转变。惟有各级政府做到“以人为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会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和谐社会的构建才会成为现实。

从法理的角度讲,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义务。第四次修宪首次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在宪法文本中得到了神圣的彰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潜台词是指容易对公民权益构成侵犯的公共权力必须接受法律的严格限制,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合法的限度之内,遵循正当法律程序,行政权力、司法权力和立法权力均不得例外。并且,一旦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机关的非法侵犯,公民有权得到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法律救济机制的有效救济。

安全至上

“安全”永远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主题词。“责任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意味着任何的公共活动、企业开发经营活动都绝对不能以牺牲“安全生产”为代价。一旦发生责任事故,就应及时追究地方政府的责任、企业管理者的责任、企业承包者的责任,决不能敷衍塞责。和谐社会是公众有安全感、倡导安全生产、安全重于泰山的平安社会,也是警惕玩忽职守、警惕暴力恐怖的平安社会。“安全”永远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带着惊叹号的主题词。

发展诚可贵,安全价更高,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谈到安全就不能不回避人命关天的安全生产问题,安全生产尤其是矿山的安全依然将成为牵动人心的老问题。

近年来,煤矿生产、水上安全、危险化工品生产、交通安全等行业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仍然很薄弱,安全管理上的漏洞仍然很多。“责任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这是每次惊闻矿山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笔者耳边都会响起的振聋发聩的一句话。

“责任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意味着任何的公共活动、企业开发经营活动都绝对不能以牺牲“安全生产”这一用无数遇难者生命换取的责任为代价。责任重于泰山,意味着责任这个概念既是指写进《安全生产法》的法定的“安全生产”责任,也是关涉安全生产的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民事法律责任的总称,同时还是立法责任、行政执法责任和司法责任的总称。也就是说,责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化的刚性的法律问题。认真对待责任,就是认真对待法律,“责任重于泰山”这一理念彰显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责任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意味着责任应当既“各就各位”,又要互相衔接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式的风险责任链。这种链条式的责任体系涵盖了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等法律范畴。一旦发生责任事故,就应及时追究地方政府的责任、企业管理者的责任、企业承包者的责任,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撤销、开除或罢免有关领导的官职,追究有关涉嫌严重渎职犯罪人员的刑事责任,履行赔付有关伤亡矿工的医疗、生活、抚恤、丧葬等费用。换言之,各种责任一个也不能遗漏,各类责任人员一个也不能放过。当然,责任还表现为道义上的伦理责任,那些不顾矿工死活的小煤窑包工头,那些对安全生产监管消极不作为的政府官员,理应受到良心和道义上的谴责。

有必要强调的是,地方政府、责任企业、企业承包者既是利益共同体,同时也是风险共同体,更是责任共同体。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都要各负其责,决不能敷衍塞责。但愿已经成为历史的无数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能够唤醒更多政府官员、企业家对安全生产的敬畏之心,但愿“千万不能忘记安全生产”的警钟永远长鸣。

实践证明,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危及安全事件的发生。如何高效有序地应对突发的重大灾难事件,是对每一个政府的能力乃至权威的挑战和考验。

理性维权

“维权”这个沉甸甸的词语,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全社会要积极倡导“理性维权”,反对采取极端非理性的维权方式。要建构维权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发挥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等制度性维权机制的作用,尤其要畅通利用公共维权机制的渠道和途径,使群众能够充分及时有效地借助制度性诉求机制表达自己的权益主张。公民维权的成本必须降低。“理性维权”将是构建和谐社会应该积极倡导的主题。全社会尤其是媒体要积极倡导“理性维权”,反对采取极端非理性的维权方式。“讨公道”、“讨说法”完全可以诉诸于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等制度性维权机制。当然,非理性维权现象的流行也凸显了我们整个公共维权机制的缺失和失灵。弱势群体的权益诉求在基层社会的确出现了障碍。要建构维权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发挥信访、调解、仲裁、诉讼等制度性维权机制的作用,尤其要畅通利用公共维权机制的渠道和途径,使群众能够充分及时有效地借助制度性诉求机制表达自己的权益主张,与有关部门进行理性的交涉、协商、对话、谈判。制度性维权机制的程序性运作和理性色彩无疑将有利于避免非理性诉求不堪设想的极端后果。

如何推进“理性维权”?首先,公民维权的成本必须降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过于昂贵的维权必然让当事人望而却步,“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听起来挺美的制度在实际运作时又存在诸如条件比较苛刻,范围相当有限,手续相对烦琐等缺憾。因此,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范围要进一步扩大,程序要进一步简化。

时下非理性维权现象暴露了我们法治系统的弊端,事实上很多社会纠纷还无法真正及时纳入法治的轨道予以有效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地消解社会矛盾。

崇尚调解

“和为贵”式的调解往往可以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良好社会效果。非诉讼方式具有便捷、经济、节约司法资源等优势,可能达成满足双方需要和利益的协议,实现双赢的目的。我们应当重视基层民间调解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和专职调解人员在调处民间纠纷中的作用。

中国有句古语:“和为贵”。诚哉斯言,“和为贵”乃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值得借鉴的传统东方智慧。被誉为“东方经验”的调解制度在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悠久传统,遗憾的是,传统的调解制度似乎正陷入颇为尴尬的发展困境。在某些人看来,传统的“和为贵”式的调解似乎是与现代法治观念格格不入的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可以说,相对于明显处于强势地位的诉讼制度而言,调解制度堪称纠纷解决体系中颇受冷落的“弱势制度”。

近年来,我国法院案件受理数量一直呈持续上升态势,且久审不决、久拖不执的积案居高不下。我们在充分吸收西方法治先进型国家的先进法治经验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它们因过于迷信法律而导致的“诉讼爆炸”现象。“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经成为众所周知且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从法理的角度讲,这句口号的法理隐喻就是指法院的审判权应当是纠纷解决机制中最后和最权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诉讼原则上应当是解决纠纷的最后的“杀手锏”。

在成熟的法治社会,纠纷解决机制通常由诉讼的、行政的、调解的、仲裁的以及自救等多元化形式构成,并且纠纷解决趋于社会化。可见,纠纷解决权不宜也不可能由法院一家大包大揽甚至垄断,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在纠纷解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第二篇: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

文章标题: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和谐社会绝不会自发生成,也不会自然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必须借助于法治的践行。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是一个平等的、以社会为本位的和谐社会观。社会主义法治不但继承了法律形式意义方面的功能,而且承载了与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同的新的价值内涵和社会目标,从而使它构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更多、更丰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管理有序的社会,而且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尊重,各阶层合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平等社会。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民主政治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既需要制度建设,也需要社会建设与精神建设。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知道自己权力的界限,致力于推进法治与民主,同时为社会建设和精神建设留出宽松的空间。法治以民主为基础,反过来,法治又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法治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治化,反映了人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下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的普遍愿望,是社会趋向政治文明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特征。

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法治应不断推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政治保障。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为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决策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集中民意与民智,使法律真正成为反映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形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听取利益主体各方的陈述,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听取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和论证会等制度和形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提升决策的民主程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各项工作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充分履行职责,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总之,“重大事务要让人民都知道”,这是现代和谐的根本保证。现代和谐与古代和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民主制度为基础,而后者仅仅保持民众沉默的外貌。在民智已开、民智初现的今天,以民主求和谐,则和谐存,以蒙昧之下的“和谐”抑民主,则和谐与民主皆亡。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其核心是社会分配制度的公正性问题。和谐并不是没有利益分殊,而是知道利益分殊、却能够通过民主法治手段避免零和博弈。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应该体现公平和正义。法治既要保证立法公正,又要保证司法公正,通过两者来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公正分配。立法公正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律必须反映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必须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同等的基本义务,必须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市场经济原则,赋予不同经济活动主体以同等的市场竞争地位,从总体上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立法公正还要求政府注重结果公正,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通过法律手段对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类似案件类似处理;要求对公民权利给予及时、便利以及最大限度的司法救济,为社会构筑最后一道正义屏障。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诚信友爱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条件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而分工就是合作,交换就是互补,并且社会和经济主体的财富正是在这种合作和互补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因此,市场经济客观上需要经济主体将诚信友爱尊奉为经济活动和公共生活最基本、最起码的准则,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应规范社会信用关系,使社会信用关系的各个方面有法可依,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目标;其次,借鉴欧美法治国家行之有效的方法,强制推行

SA80000标准认证。SA80000标准认证是指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其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最后,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经济主体的法律责任,国家机关应通过严格执法,保证经济主体严守

法律。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首先,产权法律保护的功效就在于能产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和创造财富的激励。其次,通过法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既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又要让他们公平(但不是平均)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不仅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而且要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和群众,以营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

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社会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法治是建构有序社会最主要的手段,凭借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普遍、明确、稳定的社会规范,而不是依靠任何人格权威的偶然性、任意性,也不是依靠朝令夕改的政策,使每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使其行为和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和范围。

第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且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一个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态平衡不仅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基础,而且是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的资源保障。维护生态平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借助于法治,与依法治国直接联系起来。首先,法律的人文价值观应从“人类中心主义”切换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主义”,开展对现行法律和政策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制,统筹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整个全人类的大事,是涉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各国人民必须团结合作,步调一致。因此,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应与国际法相衔接,便于一致行动;最后,依法严格保护环境和生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和节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

第三篇: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和谐社会绝不会自发生成,也不会自然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动,必须借助于法治的践行。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是一个平等的、以社会为本位的和谐社会观。社会主义法治不但继承了法律形式意义方面的功能,而且承载了与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同的新的价值内涵和社会目标,从而使它构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更多、更丰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管理有序的社会,而且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尊重,各阶层合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平等社会。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民主政治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既需要制度建设,也需要社会建设与精神建设。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知道自己权力的界限,致力于推进法治与民主,同时为社会建设和精神建设留出宽松的空间。法治以民主为基础,反过来,法治又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法治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治化,反映了人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下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的普遍愿望,是社会趋向政治文明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特征。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法治应不断推动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政治保障。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形成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为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社会决策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集中~与民智,使法律真正成为反映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形式;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听取利益主体各方的陈述,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听取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和论证会等制度和形式,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提升决策的民主程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各项工作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充分履行职责,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总之,“重大事务要让人民都知道”,这是现代和谐的根本保证。现代和谐与古代和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民主制度为基础,而后者仅仅保持民众沉默的外貌。在民智已开、民智初现的今天,以民主求和谐,则和谐存,以蒙昧之下的“和谐”抑民主,则和谐与民主皆亡。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其核心是社会分配制度的公正性问题。和谐并不是没有利益分殊,而是知道利益分殊、却能够通过民主法治手段避免零和博弈。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应该体现公平和正义。法治既要保证立法公正,又要保证司法公正,通过两者来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公正分配。立法公正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律必须反映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必须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同等的基本义务,必须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市场经济原则,赋予不同经济活动主体以同等的市场竞争地位,从总体上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立法公正还要求政府注重结果公正,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通过法律手段对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如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类似案件类似处理;要求对公民权利给予及时、便利以及最大限度的司法救济,为社会构筑最后一道正义屏障。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诚信友爱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条件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而分工就是合作,交换就是互补,并且社会和经济主体的财富正是在这种合作和互补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因此,市场经济客观上需要经济主体将诚信友爱尊奉为经济活动和公共生活最基本、最起码的准则,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应规范社会信用关系,使社会信用关系的各个方面有法可依,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目标;其次,借鉴欧美法治国家行之有效的方法,强制推行SA80000标准认证。SA80000标准认证是指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其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最后,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最基本的是经济主体的法律责任,国家机关应通过严格执法,保证经济主体严守法律。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首先,产权法律保护的功效就在于能产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和创造财富的激励。其次,通过法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既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又要让他们公平(但不是平均)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不仅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而且要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和群众,以营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社会安定团结,没有

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法治是建构有序社会最主要的手段,凭借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普遍、明确、稳定的社会规范,而不是依靠任何人格权威的偶然性、任意性,也不是依靠朝令夕改的政策,使每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使其行为和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和范围。第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且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一个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态平衡不仅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基础,而且是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的资源保障。维护生态平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借助于法治,与依法治国直接联系起来。首先,法律的人文价值观应从“人类中心主义”切换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主义”,开展对现行法律和政策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制,统筹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整个全人类的大事,是涉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各国人民必须团结合作,步调一致。因此,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应与国际法相衔接,便于一致行动;最后,依法严格保护环境和生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和节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第四篇:聚焦“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

9月在我国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将围绕“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对反~的国际合作、知识产权法、法律、法治与法院等22个专题进行研讨。日前,22个专题研讨会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参会代表踊跃提交论文,目前已收到中方论文70多篇,外方论文30余篇。此次大会研讨的专题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充分考虑与会代表对专题的关注度。本届法律大会共有国内外1500余位代表参与,他们分别来自于法学理论界、法律教育界、法院、检察院、律师行业等法律实务界,以及立法机关、政府部门、人民政协、社会团体、大众传媒、金融投资、国际贸易和科学技术等社会各界,为了体现专题研讨的高质量和保证本届大会取得成效,这些专题有的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有的是有关学科的热点问题;二是选题的广泛性。研讨内容涵盖了法律领域的众多学科以及与法律有关的交叉学科,如民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环境法、网络法、知识产权法、证券法、~及WTO规则等;三是研讨会主席和发言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2个专题的发言人大约有110多位,他们当中既有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著名法学专家,又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官员、政府官员、新闻记者、经贸专家和非政府组织人士。届时,中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将在法律、法治与法院的专题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亚洲、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等有关国家的首席大法官或院长,也将对有关专题发表见解。据悉,本届世界法律大会将要讨论的22个专题具体为:

1、法律、法治与法院;

2、程序公正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3、司法与传媒;

4、反~的国际合作;

5、国际刑法;

6、国际恐怖主义;

7、知识产权法;

8、不动产与财产法;

9、家庭法;

10、公共健康危机:以市政手段管理突发事件;

11、证券法:股票交易的违法行为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12、市政府与市民参与:其在法治中作用;

13、联合国的地位、作用与改革;

14、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发展与完善;

15、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法;

16、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服务、保险和银行业;

17、海事海商法;

18、国际环境法、资源法和能源法;

19、~:世界和平与发展;20、新世纪的法学教育与续职法律教育;

21、非诉讼争议解决:商事仲裁和调解;

22、法律与技术:网络安全和医药技术对法律的挑战。

第五篇:聚焦“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聚焦“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

9月在我国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将围绕“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对反腐败的国际合作、知识产权法、法律、法治与法院等22个专题进行研讨。日前,22个专题研讨会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参会代表踊跃提交论文,目前已收到中方论文70多篇,外方论文30余篇。

此次大会研讨的专题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充分考虑与会代表对专题的关注度。本届法律大会共有国内外1500余位代表参与,他们分别来自于法学理论界、法律教育界、法院、检察院、律师行业等法律实务界,以及立法机关、政府部门、人民政协、社会团体、大众传媒、金融投资、国际贸易和科学技术等社会各界,为了体现专题研讨的高质量和保证本届大会取得成效,这些专题有的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有的是有关学科的热点问题;二是选题的广泛性。研讨内容涵盖了法律领域的众多学科以及与法律有关的交叉学科,如民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环境法、网络法、知识产权法、证券法、人权及WTO规则等;三是研讨会主席和发言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2个专题的发言人大约有110多位,他们当中既有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著名法学专家,又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官员、政府官员、新闻记者、经贸专家和非政府组织人士。届时,中国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将在法律、法治与法院的专题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亚洲、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等有关国家的首席大法官或院长,也将对有关专题发表见解。

据悉,本届世界法律大会将要讨论的22个专题具体为:

1、法律、法治与法院;

2、程序公正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3、司法与传媒;

4、反腐败的国际合作;

5、国际刑法;

6、国际恐怖主义;

7、知识产权法;

8、不动产与财产法;

9、家庭法;

10、公共健康危机:以市政手段管理突发事件;

11、证券法:股票交易的违法行为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12、市政府与市民参与:其在法治中作用;

13、联合国的地位、作用与改革;

14、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发展与完善;

15、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法;

16、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服务、保险和银行业;

17、海事海商法;

18、国际环境法、资源法和能源法;

19、人权:世界和平与发展;20、新世纪的法学教育与续职法律教育;

21、非诉讼争议解决:商事仲裁和调解;

22、法律与技术:网络安全和医药技术对法律的挑战。

《聚焦“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聚焦“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

下载和谐社会的法治隐喻(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会的法治隐喻(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隐喻

    论教学隐喻 摘要:隐喻是我们所熟知的概念,教学隐喻作为教育隐喻中的一重要理论也逐渐走入教师的视野当中。中西方对教学隐喻的研究发展迅速,教师隐喻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以及......

    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刘诚 一、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

    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今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荒诞·隐喻·反思

    摘要 王威廉的小说清远淡雅,冷静犀利,总能在真实的意境之外虚构一个荒诞不羁的世界。他擅长在绮丽的背后表现无尽的悲凉,将荒诞不羁的情节与理性的思考融为一体,让生活的激情与......

    创民主法治村 构建和谐社会发言稿

    依法治村 走和谐发展之路 ---------洛四房村创建民主法治村交流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 洛四房村位于皈山乡南部,东邻递铺镇鹤鹿溪村,南界孝丰镇李家村,西邻竹根村,北界......

    弘扬法治精神_促进和谐社会_征文稿

    12·4 普法征文 学号:12073020309 院系:商学院 班级:会计电算化3班 姓名:刘溪 联系方式:*** 我心中的法治社会作为一个学生,生活在学校温暖的怀抱里,感觉到生活幸福,不仅拥......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

    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和谐社会 征文稿

    我心中的法治社会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一直到现在的大学,我的生活从未曾和学校脱离过关系,作为一个学生,放假期间在家,上课期间在学校,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就算是在路途中也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