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隐喻小故事

时间:2019-05-13 15:0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治疗中的隐喻小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治疗中的隐喻小故事》。

第一篇:心理治疗中的隐喻小故事

心理治疗中的隐喻小故事

房子的故事一

适用于突发事故,案主钻牛角尖无法走出来的情况。

兄弟三人住在一所房子里,有一天,房子倒了,老大对着倒塌的废墟不停地抱怨哭泣,老二看到旁边的树木,砍下了木头重新盖了一间房子,老三看看倒掉的房子,又转头看向了四周,突然发现春天来了,不远的地方很多的人在招呼他过去,而且那里刚好有间空房子,于是老三很高兴的朝着那些人走了过去。你愿做兄弟中的老几呢?

房子的故事二

适用于案主沉浸在内在幻想而缺乏行动的时候的开导。

兄弟三人住在一所很小的没有窗子也没有门,只有四面高墙和屋顶的监狱一样的房子里,他们都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想要获得自由。老大说:这太难了,于是他拿了一只画笔,在四面的墙上画满了美丽的白云和树林等他所能想得到的外面的世界的样子,然后继续坐在屋子里整日看着这些画,满足于此。老二说:这是需要点努力的,于是拿了个铁棍开始在墙上挖洞,过了不知道多久,终于,洞挖成了,老二趴在洞口往外看着,并满足于所看到的外面的世界的美丽。老三什么都没说,他直接找了把锤子用力的砸着面前的墙,于是,突然阳光混着尘土扑面而来,而老三大踏步的走了出去。

迷宫的故事

适用于案主在自己的模式里不停地绕圈子,无法很好的进展下去的情况。以这个故事让案主明白他的状态并调整。

一个人设计了一个复杂的迷宫,完工后他拿了唯一的地图,不停地把不够警觉地人带进迷宫,然后看着他们转的晕头转向出不来而满足的笑着(案主此时的状态)。后来这个人自己进了迷宫玩了起来,开始体会迷宫带来的乐趣。终于,他累了,想要出来了,却发现自己丢掉了地图(自己兜圈子时的无意识)。他开始急得乱跑,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他该怎么办呢?(治疗师问个案,引其思考)

答案:你忘记了迷宫原本是用木片查起来的了吗?(画外音响起)

于是这个人直接拆掉了面前的迷宫墙,径直的走了出去。(指令)

伤疤的故事

适用于引导案主以新的视角重新看待生命中过往的伤痛。

一个女孩小时候摔了一跤,脖子后面留下了一块疤痕。从此,女孩一直穿带领的衣服留长发,试图遮盖住那块丑陋的疤痕。10年后街上开始流行纹身,女孩也长成了姑娘。一个很热的夏天,姑娘一个开纹身店的朋友无意间在姑娘擦汗的时候看到了她脖子后面的疤痕,惊呼道:你的纹身做的好自然漂亮!姑娘一愣,赶紧找了两面镜子,十年来第一次看到了自己脖子后面的疤痕,原来那个疤痕的形状刚好就像是一只蝴蝶,再加上岁月的润色,现在不仔细看已经完全按看不出是疤痕来了,深深浅浅的皮肤颜色恰好就是一支自然美丽的蝴蝶在皮肤上停落。姑娘笑了,自豪的挽起了长发,露出了她美丽的脖颈,当然还有那只蝴蝶。

第二篇: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浅谈生活中的隐喻现象

兴湘学院

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

王洪浩

学号:2009960101

最近看了李亚伟写的一首诗:《中文系》,其中用了许多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其中将中文系的学生比喻成鱼儿,用的是隐喻的修辞手法。这是在诗歌中用到隐喻的修辞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许多的有关隐喻的修辞,现在我就日常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隐喻现象

每个寝室都有各自的寝室文化,文化和语言是相通的,伴随而来的就是寝室语言。我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喜欢在寝室里讨论的话语,其中就用到过不少隐喻的修辞:

1、兄弟们,生命不息。(意思是晚上坚持奋战。)

2、今天有没有抽水?(意思是今天有没有点名?)

3、甲:你快起床,要迟到了!乙:我今天不去了,给我顶上。(意思是代我点到啊,写张请假条也行。)

4、谁借我点钱呀?江湖救急。(形容情况紧急)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全部列出来了。现在仅就几个例子来讨论,比如“兄弟们,生命不息。”这一句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即深层隐喻。正如朱军教授所说的: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兄弟们,生命不息。”就给我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因为根据日常习惯我们认为生命不息是一种向上的进去行为,但这一句表现的仅仅是一种活动的延续,这属于临时性隐喻,同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对语境具有一定的的依赖性。再如“今天有没有抽水?”,这里将人比喻成水,本来意图是说抽查人的意思,但“抽水”是日常惯用语,有与抽查在语音上有类似关联,故产生了隐喻的意象与思维。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以及相关的一套术语常会被借用到一般 的生活领域,起到特殊的修辞和社会效果。

二、农事生产活动的隐喻现象

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发现人们善于利用一些谚语来把握生活生产规律,人们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也是隐喻理解的一个重要依据。例如一些气象谚语:“月生鸡眼天气变。”指的是天气虽未有云,却见月身紧裹几圈小光环,形似“鸡眼”,表明空气湿度开始增大,有利于雨云生成。而随着天空展布丝状的卷云或薄纱般的卷层云,月亮周围映出视角半径较大的晕圈,表示高空水汽、冰晶继续增多,天气开始转坏。如观测到罕见的夜虹,则天气更不稳定。其中用到了隐喻现象将月身紧裹的几圈小光环比喻成“鸡眼”,使得该谚语不仅读来生动有趣而且便于记忆。“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湖北枣阳)。”两句讲的是温带区域和它的北面的地方--的雨水,主要是由于气旋带来的。气旋的行动,老是自西向东的,在它的前部,盛行着东北风、东风或东南风。故气旋将到的时候,风向必定偏东的。所以东风可以看做气旋将来的预兆。因为气旋是一种风暴,是温带区域下雨的主要因子,所以我们看到吹东风,使知是雨天的先兆。这两句更是生动有趣,将东风比喻成“雨娘”、“精”,生动的显现出东风是雨天的先兆这一特征。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另外还有一些农事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其中“盖三层被”并非真正将三层被盖上去的意思,而是说麦子被铺上了厚厚的雪,是将厚厚的积雪比喻成三层被。农谚“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不仅以生动的隐喻修辞来阐明农事规律,而且还科学地说明枣树具有早花早果早期丰产的习性。如果不考虑隐喻使用者,不考虑隐喻使用的社会或语言环境,要明确判断隐喻的意义,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理解的关键是发现说话者使用隐喻的意图的线索。所以笔者认为在理解这些农事谚语的时候,我

们应当对农事活动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生活中关于隐喻修辞运用的现象有很多,深入地研究隐喻修辞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已有的词语来谈论新的、尚未有名称的事物。同时,通过隐喻,人们还可以表达一些事物间细微的差别,更加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这也是笔者的心愿。我也希望通过对语言学修辞的学习来掌握一些语言运用的知识,并且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兴湘学院

2009级汉语言文学班

王洪浩

学号:2009960101

2010年5月20日

第三篇: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小编推荐)

Y100256 易玲

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

旅游,能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产业。旅游广告在旅游业的繁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字的表达是广告的灵魂,隐喻使广告的文字更加生动,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广告。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20 世纪 80 年代,Lakoff 和 Johnson 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从始发模型到目的模型的映射。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映射来反应产品的特点和优于其他产品的独特之处,因而达到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的目的。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基础,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意象图式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文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很多国家的旅游广告都有英文版本,因而了解英文旅游广告中的隐喻模式和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广告的内容,熟悉旅游目的地。而通过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隐喻对比,我们能掌握二者在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为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互译提供线索。

尽管语言学家对于广告做过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旅游的广告的研究却尚不多见。胡天富和周虹在他们的论文《以文本功能为基础的旅游广告翻译》一文中探讨了英汉旅游广告的翻译问题。陈琳在著作《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隐喻》,对英汉广告中的隐喻从认知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其他的学者在研究旅游广告时也多是从结构和语用等方面进行的。对于广告研究,学者们一般都是集中于一种语言的研究,而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广告的研究甚少,而将隐喻理论引入探讨两种语言广告的对比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语广告语篇隐喻对比研究中。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英汉语对比研究、翻译研究和广告传播学等领域的发展。

隐喻理论概述

古往今来,隐喻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隐喻是历史上最悠久,运用 范围最广泛的修辞方式之一。关于隐喻的定义,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2000:19)中指出,“修辞学家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隐喻的研究大致经历两个最为主要的阶段,即:以传统隐喻观点为基础的阶段和从认知方面进行研究的阶段。在传统研究阶段,学者主要关注对隐喻的修辞、诗性等语言方面进行研究,认为隐喻是在同一范畴中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或在不同范畴通过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或互动;最具代表的理论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比较论,昆提良的替代论,理查德的互动论,理查德的互动论涉及到隐喻的认知特性。也为隐喻的认知发展铺下了基垫。

然而真正在从认知角度研究的阶段,主要是以1980年莱可夫和约翰逊发表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始的。在专著里,莱可夫和约翰逊批评了传统的隐喻观,即把隐喻当成是“诗化的语言,”和“夸张的修辞”。他们的隐喻观的精要是:“对一个事物的经验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另一个事物,所以隐喻又可以理解成隐喻的观念。”他们指出对语言的想象,尤其是隐喻对个人经验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同时传达了理性思维和客观事实。因而意义是个体对事物经验的主客观之和,这也使得对语言的修辞性研究更具意义和内容。

他们还指出“隐喻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还有行为和思想”,而且“我们平时的多数概念系统实际上都是隐喻”。隐喻首先是一种行为和思想,然后再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认为,隐喻是将两个不同概念域的事物放到一起,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让读者通过比较容易了解的那个概念域来理解较难的一个。但是隐喻的创造性特征说明,它并不简单依赖于始发模型和目的模型存在的客观相似点,唯一与隐喻有关的相似性是人们的生活经验,而非事物间存在的客观相似性。当然兰可夫和约翰逊也承认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上的,而这些相似性很大部分并非是建立在相似性上的,而是建立在其他的隐喻之上的。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为一种经验提供一种已知的公正的理解。认知隐喻观注重人类认知在传达意义时的重要地位。概念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认知工具,侧重研究隐喻在认知方面的独特功能。

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比国外的时间要短,现在也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理论系统。但是中国的很多学者都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开始时语言学评价一些西方的隐喻理论。比如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评介及《隐喻与认知》评介。赵艳芳的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束定方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和理查德的隐喻观进行了修正。除了从认知角度评价国外的理论之外,赵艳芳是系统地介绍将认知理论的性质,结构和作用等的第一人。随后,大量关于隐喻的理论书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是束定方教授的《隐喻学研究》一书。总的来说,相对于西方的隐喻学研究,中国的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只是基于西方研究之上,从文化,认知,语用和语义等方面加以深化,总的思想体系还不够成熟。

在进行对比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明确,在语言中,怎么样才算是隐喻。莱可夫和约翰逊指出:不是通过概念隐喻来理解的都属于一般文体。因此,像“这孩子看着真聪明。”这类话就不能算是隐喻。格里兹也论证:光是从语义和语用方面不能说没明语言的隐喻性。因而莱可夫和约翰逊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隐喻认知观认为隐喻是跨域的映射,即元认知域对目的认知域的映射,也就是一个认知域的特征系统化地映射于另一认知域。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隐喻是对一个认知域的描写揭示了另一个认知域的特点,那么相对应的,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应该是解释揭示目的地的特征,或是广告发出者的意图。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会看到广告,听广播的时候会收听到广告,就连在高速公路上驾驶也会在沿路遭遇广告。美国广告协会为此给出的定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媒,它的目的的传递信息以及改变消费者的的态度,以诱发消费行为因而获利。旅游广告是信息的互动,是旅游公司和目的地一种吸引消费者提高销售额的方式。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此篇论文中,我们将讨论的是英汉旅游广告语篇中的隐喻对比。旅游广告是广告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有广告的一般特征。广告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商标。但是旅游广告,特别是城市的旅游广告大部分都是以简洁明了的标语出现。下面我们随机抽取了一些英旅游广告,对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两者在隐喻方面的异同点。这些例子都是笔者从网络上摘取的一些中外城市的旅游宣传标语,没有穷尽,但求客观。

英汉旅游广告中隐喻的相同点

(一)人类隐喻

人类是大自然中最大的生物群,语言也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隐喻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人类经验。我们在碰到语言中的隐喻时,首先会将其联系到自己的身体或是生活经验上。在旅游广告中,隐喻的运用也就是将旅游目的地人化,而给旅游者带来的感受。让顾客感觉与他们接触的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我们人类本身。在这里,隐喻的原始域是人类本身,而目的域是旅游目的地。这是在英汉旅游广告中都比较常用的一种隐喻。这个人是有魅力的如马来西亚,是好客的如韩国,是亲切的如夏威夷。那个人是博爱的如南京,是多情的如长沙,是含羞的如新疆,是底蕴深厚的如宋城。我们可以来看一些英汉旅游广告中运用人类隐喻的例子。

(1)Malaysia:The charm of Asia!(2)Korea: Happy country;Hospitality neighbour!韩国: 开心胜地,好客邻邦!

(3)Hawaii: We are smiling Islands and we got sunshine here!夏威夷:夏威夷是微笑的群岛,这里阳光灿烂!

(4)南京:博爱之都!

(5)长沙:多情山水,璀璨星城!(6)新疆:掀起你的盖头来!

(7)宋城: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旅游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有很多的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会在广告中运用与人类生活行为有关的隐喻,来达到其销售目的。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广告:“Alaska:fell in love with the first glance.”这是人们在碰到自己的心爱之人时会有的心理行为。在中文的旅游广告中,运动,经济,和购物常常被作为原始域来映射旅游地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

(1)香港:动感之都

(2)浙江金华市:风水金华,购物天堂

(3)宁波市:东方商,时尚水都

(二)地点隐喻

世界上总共有两百多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环游全世界。但是,一些著名的旅游地点,因为其交通和历史原因,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所以,在旅游广告中,我们能发现有很多都以别的著名的旅游点来作为原始域,来映射广告旅游点。下面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1)Turkey: It's not Oubaloy;It's better than Oubaloy土耳其:不是欧罗巴,胜似欧罗巴!

(2)Cesko: Golden Prague!捷克:金色的布拉格!

(3)肇庆:肇庆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

(4)山西咸阳市: 中国金字塔之都——咸阳

在旅游广告中,还有一种地点隐喻,是以人类生活中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作为原始域来映射广告旅游点的。这些广告设施和场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当我们在广告语种看到这些字眼时会觉得很亲切,也会引起我们旅游的兴趣。在英汉旅游广告中,这些场所包括花园,博物馆等。英汉旅游广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类的隐喻:

(1)Italy: An outdoor museum!(2)Schweizer: The park of the world!(3)厦门:海上花园,温馨厦门(4)佛山:和谐佛山,绿色家园

(5)宁夏回族自治区:多姿多彩的塞外主题公园

(三)文化隐喻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文明宝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每一个国家或是城市都有其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些地方往往因为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丰富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而被世人所青睐。物质文化往往包括旅游点的特产,建筑等,而精神文化往往跟宗教和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中国的旅游广告中,有很多都是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和福地来作隐喻对象。这些文化的产物就成为了旅游广告的原始域,映射的对象就是旅游地点。

(1)Scotland: The hometown of Whisky!(2)Wales: Hometown of castel!(3)Bangkok: City of angles!(4)苏州:人间天堂,苏州之旅

(5)山东烟台市:人间仙境,梦幻烟台

(6)浙江象山县: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园(7)福建武夷山:东方伊甸园,纯真武夷山

(四)事物隐喻

在旅游广告中,有时候会以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事物作为原始域。一提到这些事物,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因而使顾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有更明确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下面例子中看到隐喻里我们熟悉的事物。

(1)England: The hometown of fashion, decent, and history!(2)Hawaii: The crossroad of Pacific Ocean!(3)突尼斯: Air, Sunshine, 海水浴(4)银川市:塞上明珠,中国银川

(5)汉南海口市:椰风海韵,南海明珠(6)海南三亚市:天涯芳草,海角明珠

在对英汉旅游广告的隐喻对比中,我们发现了以上的相同点。当然,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在汉语的旅游广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以名人故乡为隐喻原始域的旅游广告语,然而这点在英文的广告语中很少有出现。究其原因,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比较塑造个人对历史或地方的贡献,而西方文化注重群众的力量。我们来看汉语旅游广告的例子:(1)山东曲阜市:孔子故里,东方圣城(2)湖南湘潭市:伟人故里,山水湘潭(3)浙江富阳市:富春山水,孙权故里(4)河北承德市:游承德,皇帝的选择

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引入对英汉广告的对比分析中。总结了英汉旅游广告中隐喻范畴的类型并进行了对比。从各种中英文的旅游广告中,作者发现了很多隐喻的应用,也发现了隐喻域在英汉两种广告中运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首先,作者发现了在英汉旅游广告中都存在身体隐喻,文化隐喻,事物隐喻和空间隐喻四种隐喻。这些共同的隐喻域体现了人类的认知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以自身和自身经历及周围世界为基础来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也揭示了旅游广告的共同特征,比如说人生即旅途在广告中最常被用到的隐喻概念。

其次,发现了英汉旅游广告中对隐喻认知的不同解释,同样的始发模型在两种语言里可能是不同的目的模型,即同一个隐喻概念在英汉两个民族来说有不同的认知理解。

总之,通过对英汉旅游广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传承性和连接性。因为人类都有类似的身体经验,所以在各个语言中我们能找到相似的语言表达。

引起英汉旅游广告中隐喻域相同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人类的经验基础,另一是意象图式。一方面,所有的原始域都源自我们的身体经验。因为这些源自身体经验的原始域能让所有人引起共鸣。更精确的说,中国和英美国家的人都有相同的身体经验。另一方面,在不同的隐喻下埋藏着相似的的意象图式。

而引起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决定了一定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些都会反映在语言的认知模式中。中文和英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他们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会影响人们的身体经验和认知模式,这也就造成了旅游广告中隐喻应用的不同点,比如说相同隐喻域在两种语言的广告中运用的频率差别。

最后,本文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文中所收集的旅游广告资料都是笔者从报刊,杂志和网络上摘取的,资料的收集有可能不够全面和及时。其次,不同的人对隐喻有不同的理解,该文对隐喻的阐释都是基于作者学习时的知识和理解,所以在分析和解释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F, Ungerer& H.J.Schmid.2008.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Lakoff, G.&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3)Lakoff, G.1993.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51.(4)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2-149.(5)陈 琳, 2005, 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隐喻[D], 南宁: 广西大学.(6)林书武.《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评介「J〕.外语教学 与研究,1994,(4).(7)林书武.《隐喻与认知》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卯5,(4).(8)束定芳, 2000 , 《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9)束定芳, 2004,《语言的认知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0)曹文刚。汉英旅游翻译的关联阐释.[J].内蒙大学

(11)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仁JI.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第四篇: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心理治疗

影片片段: 23:00 口吃绝非天生

四五岁开始 34:00 只是在演讲时口吃 53:00 第一位奶妈并不喜欢他,比较喜欢哥哥。奶妈带他去见父母时掐他,他大哭后被奶妈带回去,之后便不再喂他。三年后父母才发现了奶妈的问题,但此时他因为奶妈的照顾不周而得了胃病

《国王的演讲》讲述了深受口吃困扰的约克郡公爵在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帮助下,走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病症的故事。我们将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探讨了罗格医生的治疗为何会最终起效,从症状的形成、治疗过程中的方法、治疗的意义等方面对影片进行了分析。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心理性口吃治疗的关键不在于药物或技术,而在于对于患者心理需求的真正把握。

一、症状的形成

心理疾病的形成往往是患者对某样事物的求而不得,其背后的成因通常是患者的真正需求,只是探寻这个真正需求的过程比较复杂。

从精神分析看症状的形成,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医学界长期以来普遍接受的一种,也就是说口吃并非一种单纯的生理疾病,很大程度上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精神分析认为症状的形成来源于自我功能的丧失,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的无法调和。本我中装盛着满满的准备蓄势而出的欲望,而超我则高举着一把大斧,时刻准备着斩断那些冒出头的欲望。自我斡旋与二者之间,试图让他们加入三方会谈,以求让各方都满意的结果。当自我不够强大,无法很好履行这一协调工作时,就会陷入内在冲突状态,并以各种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本片中约克公爵的口吃其实是心理性口吃,在他私生活日常讲话中并不口吃,只有在情绪略微紧张或者在发表公众演讲时才会口吃。而隐藏在口吃症状背后的冲突则来自于潜意识中的欲望。其实是隐藏在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表达受阻。这里的表达,并不是指相对口吃而言流畅顺利的口头表达,而是指真实自我欲求的心理表达。作为一个王室成员,公爵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不被容许表达自我的氛围之中,不能是左撇子,不能膝盖弯曲,不能……诸多的不能,对生理自我的否定和压抑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心理的、原始欲望的自我。尤其不能逾越王室既定的规则,作为王位的并非第一继承人,在思想意识里,绝不能对国王的职位抱有非分之想。成为国王的渴求,对公爵而言,也许并不是名誉权利的追逐,而是心怀对国家的责任感使然,这种责任感根源于复兴家族(王族)的使命感。然而这种渴望又是危险的,因为他意味着对规则或者说父权的反对、挑战和超越。

在影片中,公爵一旦提及像国王、哥哥、国家等这样的词汇时,卡壳的现象就表现得极其明显。这些词汇与他内心的欲望联结,一旦开启,就会勾动所有和这些词汇相关的但又不被超我容许的本我意识与欲求,因为这些欲求无法逃过自我的审查和超我的谴责,因此,当那些话在喉口就要脱口而出——恰如挣脱缰绳的野马要不顾一切地冲破圈养得牢笼时,一堵高墙拔地而起——阻止真实想法进入意识,并采用合理化的方式来欺骗本我:“你看,我连话都说不清楚,怎么有资格担当王位呢?”由此一来,内心的冲突就被掩藏在了症状的背后。

二、治疗的过程

1.重新成长:在第一次治疗中,罗格要求公爵与他之间直呼其名,这打破了公爵内心僵硬的等级规则经验,让他得以体验一种崭新而平等的关系。精神分析强调咨询的作用在于重塑关系,我们成人的关系都受到幼年关系的影响,问题是,当我们在新的客体(对象)面前重复这个旧的、刻板老化的关系模式时,就会显得幼稚。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疗师的作用是创造一种新的、颠覆性的、建设性的关系,将患者在新的关系中 “重新成长”。

公爵的父亲,老国王,这是一个有着绝对权威不容被人质疑的国王,这在统治一个国家的时候也许是必备的政治品质,但对于一个家庭父亲而言,这样的形象却不利于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严苛的父亲形象让公爵内化了一个严苛的超我,更糟糕的是,这个家庭中缺乏母亲的介入。从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王后的母亲,在对两兄弟的关系上都疏离有距,因此儿子们感受不到亲情的流动。当哥哥爱德华听闻父王去世,自己即将承担整个国家的命运时,转头抱着母亲失声痛哭,王后的表情错愕,甚至双手不知如何置放。不难想象,这样一种亲密诉求,对这个家庭的母亲来说事陌生的。无论国王还是王后,牢记的都是身为一个国父和**的角色,而忘了自己最本质的身为人父和人母的角色。

2.重塑关系:罗格对公爵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不仅仅是个语言治疗师,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公爵的移情对象。所谓移情,就是指患者将自己过去与某些重要人物的关系体验投射到治疗师身上的过程。在罗格这一 “好父亲”的影响下,公爵内化的 “父亲图像”得到了修正。在与罗格的相处中,公爵感受到轻松、平等、被鼓励、被接纳,同时,还体验到罗格的 “不完美”、坦诚和真实,正是这种与老国王父亲不同的反应模式,颠覆了僵化而刻板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此外作为妻子的伊丽莎白,很好的填补了公爵王后母亲的缺失位置,为公爵提供了亲密、安全的情感支持,成为了公爵另外一个重要的移情客体。

三、治疗目的:寻找自我内在的真实

患者抱着解决当前问题的心态走进治疗室,就像公爵最初只是抱着治疗口吃的目的前来求医。而事实上,精神分析的目的是寻找真实,恢复坦诚面对并接纳自己真实自我的勇气。对于公爵而言,他真实的内心是担当国家的责任,履行继承王位的使命,却因来自童年的压抑、伤害和自我否定而无法直面。

治疗成功的标志是解除和克服无意识的矛盾冲突,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要将患者的潜意识冲突意识化,让潜意识的东西慢慢上浮到意识层面,让其就自我冲突和内心情结获得领悟,在欲望和抑制力量之间达成某种和解。弗洛伊德在他的最后一篇论文《精神分析概要》(1940)中对分析的终结如此写到:“产生怎样的分析结果并不重要。在重新获得主动权后,自我可以对抑制否定的本能欲望进行自我调节,视情况给予满足或加以否定、抑制。

第五篇:英语中的隐喻性谚语

英语中的隐喻性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隐喻性谚语指的是带有可见的或不可见的概念隐喻结构的谚语,或者是带有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的谚语。也就是说它们包括带“A是B”结构的隐喻性谚语和带有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的谚语。带“A是B”结构的隐喻性谚语的例子有:失败是成功之母;承诺是债务,等等。前文我们区别过带有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和概念隐喻的不同,谚语里也一样。带有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的谚语,如:时间证明一切。这句里“证明”这个词的主语往往是“人”,句子隐含了“时间是人”之意。源域“人”使人们更易理解目标域“时间”。这句谚语的隐喻意义为:人们随着时间将看清所有的事情。

隐喻性谚语的特点有四个方面:

第一,隐喻性谚语是认识抽象概念的工具。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概念,事实上通过字面的表达我们很难解释和理解它们。隐喻性言语有助于我们把它们视为可比较的目标以更方便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

第二,隐喻性谚语在句子层面是习惯性的表达。隐喻性谚语属于习语有固定形式。严格来说,很多谚语是不能改变它们的现存结构的,如:我们不能把“时间是金钱”说成“时间是美元”。其次隐喻性谚语是句子,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句子的一部分。如:我们不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意为“失败是母亲”等等。

第三,隐喻性谚语带有经历、知识、真理、智慧和説服。隐喻性谚语的生命力大部分与它们带有传授知识、告知真相、传播智慧与起到警示的功能。为了将前辈的经验与知识传与后人,人们在日常的教育与指示性活动中运用谚语。可以说除非教育与指导从人们生活中消失否则谚语不会灭亡。

第四,隐喻性谚语形式简洁、语言形象、音韵优美。隐喻性谚语源于生活被人们口头创造。进过几次的修改后,谚语常是简短而简单的,很多种语言中的修辞方式,包括隐喻、各种韵律都被运用以使谚语优美化。

下载心理治疗中的隐喻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治疗中的隐喻小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小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小故事 《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贼出,天下大乱。中山靖王后刘备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声叹息。被身后的本地屠户张飞见到,就厉声问其故。刘备见这......

    分享教学中的小故事

    分享教学中的小故事 与孩子们在一起,有苦有乐;与孩子们在一起,也更加感觉到“我要学”;因为我想让我的孩子们英语学的更快乐。想到可爱的孩子们,我也想分享与孩子们在一起发生......

    管理学中的小故事

    管理学小故事 团队精神——三个皮匠和三个和尚的故事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三个皮匠结伴而行,途中遇雨,便走进一间破庙。恰巧小庙也有三个和尚,他们看见这三个皮匠,气不打一处来,质......

    小故事中体验大道理

    寓言故事中的管理之道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一条河,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河边挑水,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好朋友。不知不觉五年过去了,突然......

    小故事中见大道理

    小故事中见大道理 上海复旦大学二附中 丁海安 遵照教研组的规划,初一年级历史课的探究性活动是指导学生撰写历史人物的评述。在前两年初步尝试的基础上,为了更切实地做好第一......

    小故事中蕴涵着大道理

    小故事中蕴涵着大道理 寒假里,我阅读了《克雷洛夫寓言》,看完以后真是大有所获。不管是道德方面还是立志方面我都感到茅塞顿开。读的部分篇章,结合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真有......

    小故事中的人生哲理

    ▲做一只靠自己的蜗牛▲ 小蜗牛曾经问过妈妈一个问题,它问,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这么重硬的壳呢? 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支撑,爬得又慢,所以就需要一个壳来保......

    教学中的小故事(大全)

    教学中的小故事 一直以来,我认为教书首要有一条就是管住学生。要想管住学生,就得先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然的话,学生不怕你,以后你的工作就开展不下去了。那是我刚刚接四年级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