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咸阳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6年咸阳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7/3/16 8:35:00 陕西统计局
2016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咸阳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民生工程持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全市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据一体化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并经省住户调查一体化办公室评估认定,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1元,比上年增加791元,同比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高0.6个百分点,这是自2010年以来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农民收入对比情况
(一)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82元,增幅持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85元,增幅高出0.1个百分点。
(二)与各地市平均水平对比
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西安市、杨凌区、榆林市和延安市之后的第5位,增幅与宝鸡市、渭南市并列,位于第6位,高于延安市、榆林市和西安市。
(三)城乡居民收入比
2016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02,较上年的3.04缩小0.02,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内部构成从上表可以看出:2016年工资性收入在四项构成中占比最高,达49.3%;经营净收入次之,占36.1%;转移净收入第三,占12.9%;财产净收入最低,仅占1.7%。其中经营净收入增幅最低,仅为3.9%,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尤其是苹果和鸡蛋等主产品的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所致,其他三项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财产净收入增长最快,达到16.5%。
四、全市农民收入增长因素
(一)发展园区建设促增收
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咸阳展团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全市共落实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8个,项目总投资185.15亿元。现场集中签约项目28个,项目金额146.07亿元。全市累计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30个,各类园区总规划面积230万亩,建设面积130多万亩,流转土地90多万亩,从业人员4.5万余人。
园区建设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了土地的租金;土地流转后青壮劳力可以外出打工,年龄大的可以在当地园区打工,获得劳务收入;企业依托当地资源,开发新产品的加工业,带动农民增收。如永寿云集现代农业园区,就通过发展餐饮和种养业安置当地劳动力100余名;泾阳让农民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分享收益,园区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
(二)提高农合标准促增收
2016年,全市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70元。全市参合农民393.14万人,参合率达到99%以上;全市345.35万人次补偿医药费用共计7.98亿元:其中住院补偿25.75万人次7.08亿元,住院人均补偿2749.6亿元,门诊补偿317.5万人次6845.96万元,门诊人均补偿21.5元;特殊慢病补偿2.1万人次2196.95万元。
(三)旅游市场火爆促增收
中国社科院舆情实验室发布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度排名中,浙江、陕西、四川位列三甲。城市排名中,咸阳列杭州之后,排名第二。中秋节小长假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亿元,较往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历史文化景区点接待游客22.2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十一”黄金周全市各主要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全市共接待游客6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7.5%。其中历史文化景区点接待游客98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17万人次。
(四)加大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促就业
2016年,全市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70个(含西咸新区),总投资3655.48亿元,年度投资647.38亿元。从建设性质划分完成情况来看,续建项目81个,总投资2324.61亿元,年度投资308.12亿元。新建项目89个,总投资1310.83亿元,年度投资339.28亿元。重点项目建设为全市农村居民就近就地就业搭建平台。
(五)电商发展突飞猛进
2016年,全市积极发展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全国最大的镇村电商“乐村淘”以及苏宁易购等电商企业相继落户淳化,全县电商从业人员已达400人;武功县设立2000万元农业帮扶基金,对于集中连片发展猕猴桃和大棚种植的农户给予每亩500元或每个大棚补助2000元的农业补助,武功50多种特色产品上线销售,日发货8万余单、日交易额500余万元,仅“双十一”当天销售额达到8218万元,占咸阳市销售额的54.7%,全省销售额的5.6%,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泾阳供销网已注册用户14500个,入驻平台商家718户、上线产品3600多种,截止11月中旬共收购猕猴桃17万斤,洛川苹果10万斤,供销电商公司全网营销共实现销售额621万元,年底突破1000万元。电商发展有力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同时也为本地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
五、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面临的困难
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收入虽保持稳步增长,但增幅较上年下降1.34个百分点,与目标任务相差1.8个百分点,分析原因:
(一)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影响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16年世界经济乏力,国内经济发展趋缓,咸阳也不例外,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96.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7%,增幅较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趋缓带来就业需求趋稳,企业利润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收窄,影响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二)农业生产效益接近上限,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增长遇到瓶颈。受种植面积、气候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全市大宗农产品的产量增加空间受限。从出售价格来看,多数稳定,部分下降。2016年上半年玉米价格下降,下半年苹果价格下降幅度更大,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的增长。
(三)贫困人口较多,影响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2016年尽管全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实现脱贫人口18.69万人,但由于咸阳是全省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全市13个县市区中,除秦都、渭城两区外,剩余11个县市都有农村扶贫开发任务。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及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全市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六、提升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对策建议
(一)从经营净收入结构分析,全市农村居民一、二、三产业收入占比分别为53%、7%和40%,以粮、果、畜、菜为主的一产收入占比较大,而二、三产业尤其是二产占比较小。因此,提高经营净收入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追求生产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加大营销宣传,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确保全市农产品及时顺价销售。二是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农民工及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农家乐等农村休闲旅游,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在经营净收入中的比重。
(二)从内部收入构成表来看,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只有184元,占总收入比重仅为1.7%,占比很小。因此,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同时继续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把土地等财产性收入培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当地经济,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引导和带动农民工在本地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人群全覆盖;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尤其是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转移净收入。
(五)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确保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增长。
第二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关于和林地区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结合和林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小组成员总结出了当前和林地区农民收入的总趋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
一、调查目的通过对和林格尔地区农民收入的调查,分析探讨一下当前和林格尔地区农民的收入状况、收入结构和面临的困难,以认真落实近年来党中央的一号文件,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对策。
二、调查意义
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政治和经济全局的根本问题。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即解决三农问题,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需要。而农民增收更是重中之重,是关乎于农民切身实际利益问题,是最直接,最朴素,最有说服力的问题。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
三、调查时间:2012年6月20日 至2012年6月26日
四、调查对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农民
五、调查方法
我小组采取非全面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此次调查共发
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由于现场发放并且现场收回,故回收率为100%。
六、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组内成员统计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项目并计算出了农民收入及其他各项支出在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一)收入来源:和林县农民多数从事农业种植,问卷调查的200人中,72%的人主要收入为每年种植所带来的收入,20%的人外出打工,小部分人依靠基本工资,失业人员较少。
(二)支出情况:据了解,和林县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消费和教育支出,日常消费占总收入的27%,教育费用占36%,生产费用占15%,医疗费用占10%,老人的赡养费用占8%,其他收入用于储蓄或保险等。
(三)收入金额情况:78%的农民收入为4500-6000,13%收入为6000-7500,2%收入为10000元以上,8%收入在4500元以下。由此可见和林县农民绝大多数收入处于中的水平,小部分收入较高。
七、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据调查和林县农民收入绝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务农的农民收入主要是农民在耕地上生产农产品的收入,像是种稻谷、玉米、蔬菜等。其中又主要以稻谷和玉米收入为基础。现在一般为三口之家(有的还有老人)人均收入为935元,而全家的收入为3000元左右。所以,如果说农民只是以农业为生,那么生活就过得很艰难。因为一般农村来说,人情开支来往比较频繁,而且家里孩子的学习费用也偏高,如果有上高中的孩子,没有另外的经济来源的话,那就不行。于是,在农闲的时候,一些有手艺、有经验、有体力的人就去外出务工,来挣钱以维持家用。
图1和林格尔县农民收入水平统计图
(二)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据调查,72%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2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而依靠基本工资的农民仅占6%,还有2%的农民依靠其他的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基本工资外出务工其他
图2和林格尔县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统计柱状图 和林县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其他的收入来源比重较
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就导致了和林县农民的收入偏低,而且依靠农业生产并不能够获得高的收益。
(三)支出负担重
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和林县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一到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一半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日常消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4% 8%36% 图3和林格尔县农民主要支出项目统计图
(四)劳动力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2%,小学占22%,初中占44%,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2%。且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无法
广泛的使用机器生产使得生产效率低下。2% 图4和林县农民文化水平统计图
八、造成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素质低 和林县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分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二)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和林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落后。总体看,一是无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篇二: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是花牛镇花牛村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农民收入有了些许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事关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坎”,想要跨国这道“坎”我们就要狠抓农村新增收入使得农村收入有一个质的飞跃。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如果我们在继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可能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调查的了解可以帮助农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人均收入,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贡献。为了了解掌握增加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今日就其情况对麦积区花牛镇诸多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3年7月——2013年10月
三、调查对象
花牛镇花牛村30户农户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
五、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1.综合总体概况
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 2.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一是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2011年粮食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三是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苹果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二)总支出情况 2010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2011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10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2011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 29.6%。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2010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2011年 c两优 87、c两优 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10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2010年有 62户,2011年只有 43户。2.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3.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六、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篇三: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及负担调查报告
我来自农村,农民的收入影响着我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他就是我的费用的全部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家系的全部的经济来源,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0%以上,也是我国政府备受关注的一个集体,在近几所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减免税收,向他们发放经济补助,尽管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城乡差距还是很严行,这些都体现在交通,素质,人口的流动,思想等这些方面,在农村,交通不是很方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产品不能运送出去,外面的好东西也不能运进来,导致产品的收入不是很高,而且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在这些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是自己自足,从而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民工,到外面做工,农民工在外面赚的钱才是村村的主要的经济来源,用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和家用。存款几乎是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村父母送子女读书走出农村思想的力量的源泉,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在家乡的都是一些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老年和小孩占总人口的85%,在这种比例下的生活素质总会提高呢,而且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在农村得不到普及,和发展。这样看来,农村也是各大商家的替在的市场,所以经常会有家电下乡的活动,在这些看以好的东西,其实和城市比已经落下了一个层次,而且在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农村有很多的人不知道用手机,他们所了解的手机在他们的概念里,仅仅只是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而已。在这几年,电脑在全国的普及很快,但是农村也不是很多人会使用,这也为高速的信息发展提供了障碍,人口的流动在农村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有一定经济积累的农民,就搬到城市定居,尤其是这几年政府的政策有所放宽,这样的事情是越来越严重了。
当今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形成三大矛盾:
第一,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存在矛盾。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除了在山东等一些地区农民通过塑料大棚生产,获得相对较高的农业收入以外,绝大多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都不可能从承包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国家一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千方百计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没有比较优势。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为从制度基础上来看,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生产分配关系。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法律关系主体具有虚拟性质,作为发包方的集体所有制组织与承包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当集体所有制组织的利益与土地承包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所有制组织会毫不犹豫地破坏业已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者,虽然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由于自治组织同时也是发包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无法通过农村内部的组织机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近年来,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通过合作社或者农会的方式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但现有的农村生产关系阻碍了农民的联合。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国的土地承包合同关系不得不经常性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都面临失效的危险。一些地区农民撂荒土地,其实是想用一种非常消极的办法来摆脱目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矛盾关系,但由于他
们的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建立在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法律关系。中国的农村承包责任制已经变成了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设计。改变这种状况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加以替代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通过农村互助组织逐渐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自发地与市场接轨。在一些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农民内部之间的分工已经非常普遍,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也基本上实现。政府部门应该在稳定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国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基础上的农业耕作规模过小。今后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
第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存在矛盾。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要么涌入大城市,要么被就地安置。近年来,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农民安置方式的争论。城市化固然能够一步到位,但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在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更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吸纳能力的问题。当城市控制在合理的规模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布局,那么,城市化和城镇化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我们应该抛弃这样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在现有的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前提下,各执一端,讨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现有的城市布局并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广大的乡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因此,今后应该更多地建设符合农村需要的小城镇。但是,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土地使用的矛盾。当前中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开发区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在一些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小城镇。政府在清理和整顿经济开发区时,应该注意小城镇的正常发展与经济开发区盲目建设之间的区别,通过政策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经济开发区逐步改造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小城镇。
在一些不赞成发展小城镇的学者看来,城市化才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过剩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们反对小城镇发展,认为这样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但是,应当看到,城市的设计不是搭积木。在城市的布局已经初步定型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人口会导致城市功能的急剧萎缩。城镇化虽然不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步到位,但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效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小城镇仍然居住着一个国家50%以上的居民。
第三,农村村民自治和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之间存在着矛盾。村民自治在中国当代有着多重含义,从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民主改革的先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必要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农民自主管理的社区组织结构。但是,中国农民自治机构面临着政权机构扩张所带来的压力。在许多地方,村民自治委员会成为了代表政权机关收取税费的“二政府”,成为了上传下达的管理组织。在一些农村,农民的自治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农民的自治事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事实上,在当初的自治制度设计中,不是没有考虑到农村村民自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由于我国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乡镇政府人员队伍庞大,如果不从自治组织获取必要的费用,机构就难以运转下去,所以,乡镇机关普遍存在着干预村民自治的现象。这种干预既是利益的诉求,也是传统行政思维观念的延续。如果不改革中国的行政体制,减少或者约束政府的行政权力,那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难以继续发展。
可以说,农业集约化生产与承包责任制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当前农村许多矛盾的根源,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中国当代农村问题加重的根本原因,村民的自治组织和政权机构的紧张关系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不但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而且还看到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解决三农问题时,不但要从生产关系方面思考问题,而且要从上层建筑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为中国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开出合适的药方。篇四: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做了一份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我了解到,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但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一、调查情况 1、3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 120人,其中有劳动力 58人,占总人数的 48%。外出务工 26人,务农 31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 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 48-60岁以上的,占 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 102亩,人平0.85亩。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 3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共 203.1亩,粮食产量共计 13.7万斤,提供商品粮7.54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 1.15元 ∕ 斤)折算实现总收入15.75 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 9.2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 450.7元。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 55亩,占总耕地面积 17%,油菜人均纯收入 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 12亩,实现土地流转 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 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 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 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2011年生猪仅出栏 61头,年家禽共出笼 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 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 4.15吨,人均纯收入 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 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 71.5元;其他收入 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 6883元。
二、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一)综合总体概况
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2011年粮食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2010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2011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10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2011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 29.6%。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2010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
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2011年 c两优 87、c两优 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10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2010年有 62户,2011年只有 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总得来说,农民在现阶段的生活水平还是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引入农村,科技下乡之类的活动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此外,向外转移的劳动力的素质不高,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手工业等。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上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我村农民存在的普遍弱势:当前我村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另外还有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 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不能再仅仅使用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老经验、老办法,而要更多地采用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新思路、新办法。为此促进农民增收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农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摆在广大农村干部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促使广大基层干部真正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2、要以搞活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从立足长期发展的战略来看,必须从“土地是农民的基本保障”这一关键问题着手,通过搞活土地流转引进外商外资和城市资本,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土地效益,使流转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迅速增加土地出租收入,并将其中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使他们能够取得长期收益。只有这样,才能一揽子解决上述问题。
3、要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投资性收益。大力推行专业合作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突出以资金为纽带,使农户形成利益紧密的经济联合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农户组建投资性股份合作社,通过兴建和出租标准厂房、打工楼、仓库等,从事物业管理。
4、要以推进农业企业化为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农业企业化是运用现代工业的投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一个过程,是使千家万户农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形式有:家庭农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等。
5、要以重塑服务体系为抓手,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的实际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目前,农民最为迫切需要的、政府和集体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减免所得税或减收各项规费。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使广大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篇五: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导言:
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是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类特殊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大约有两亿的农民工。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生产上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和生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暑假期间,我走访了长株潭部分农民工的集中地区,调查了他们的就业状况,薪酬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工的工作薪酬在长株潭地区内还是有待改善的,与本地工人的薪酬相比,农民工的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大多是在建筑及服装等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行业,这些地方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也相对较大。经过国家最近几年对农民工的关怀与帮助,我们也发现,像类似于拖欠工资与工伤赔偿等劳务纠纷问题也相对少了许多。另外,农民工在类似于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等工作待遇上与本地劳务工人并没有享受同等待遇,他们大多没有这方面的保障。最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教育这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再次呼吁社会对农民工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实际的帮助,为农民工兄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调查背景及目的:
现在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各个职业,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一群人,他们工作勤劳刻苦,但往往得不到最公正的待遇,他们是社会的顶梁柱,同时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城市的正常运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这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对于他们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暑假期间,我对长株潭地区就本地的农民工工作生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希望从中发现农民工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更加了解现实,同时引起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兄弟,为农民工兄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一视同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锻炼我的调查能力,观察能力,协调交际能力等工作能力,为以后出身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至8月7日
调查地点:湘潭市 株洲市 长沙市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网上资料
调查过程:首先,简单的规划了采访路线以及想要了解的问题,其次,和同学一起慢慢的走访农民工聚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做好笔录,并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所见到的情况,回家后开始整理材料。
材料: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始终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几年来的工资也只是上涨了几百元,考虑的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物价飞涨,实际上农民工工资可以说的上没有涨,还呈现下降趋势。根据06年国务院调查的一份报告表明,我国的农民工月工资集中在500~800元之间。其中,月收入的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500元之间的占29.26%;500~800元之间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没有找到最新资料,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工资继续上涨,月收入突破1800元。这也不能说明真正的农民工工资状况,像有些人一月几万元工资,把他们分摊到一个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基层农民工身上,一个人就可以将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拉上来。想2006年月收入在800及以下的占农民工总数的72.1%。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地道何等程度。不能将少数高收入农民工的工资平均算到那些多数收入低得农民工身上。)农民工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时间唱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作。其中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而且大多数的农民工在节假日工作没有加班费。材料分析: 农民工的工资何以如此低?其中用工单位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们拼命压低农民工的工资,还用包吃包住和不签合同这等没有法律依据的手段来欺骗农民工,因为农民工大多数不懂法,给予这些用工单位有空子可钻。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工资司的解释,农民工只要履行了正常的劳动义务,收入就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提供包吃包住等非货币性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并不包括在最低工资内。
对于民工的工资状况,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800元到3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薪资的发放有三种情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
性发放,不过可以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一定的保证金。
对于农民工讨薪问题,出现工资拖欠的比例不高,而且多为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黑工头等不正规的雇主。工厂、工地往往会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出现短时间拖欠工资,但都能很快补发。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主要有技术上的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技术上的原因有上家汇款迟延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等;道德上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工头卷款逃跑、有的是老板无视农民工的权利而肆意侵害其利益。农民工在遇到长时间老板拖欠工资时,所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直接向老板抗议、请工会之类的组织进行调解、向新闻媒体曝光、找政府部门投诉、求助于司法、仲裁等,其中,比较极端的有“跳楼秀”、绑架老板、报复包工头等,但一般很少会有人选择这种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向政府部门投诉,因为一旦发生拖欠,向老板抗议或进行调解很少有实际效果,申请仲裁和诉诸于司法对农民工来说都成本太高,要上媒体又需要事情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找政府部门不但成本较低且成功几率也比较高。各地方政府都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并设有监察大队(纠察大队)专门处理这类案件,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减少侵害的发生。从调查来看,各地政府部门都能比较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一经调查认定,坚决追讨回欠款,案件成功解决的几率在98%以上,而且对违规单位有处罚、教育等手段。为了减少事件的发生政府还有日常的巡查,主动进行监察工作,平时也经常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还有现在统计局说农民工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这是的农民工的高收入者占据了大头。这是因为这些农民工有技术,他们虽然还被称为农民工,但有些人实际上不能算在农民工这个阶层中了。据调查,有技术和没技术的农民工相比,后者平均工资不到前者的60%。最典型的比如说:木工、瓦工等技术性工种每天的收入是那些辅助性的小工收入的2倍还要多一点。还有些人技术更硬,我觉得这已经脱离农民工这一阶层了。比如江西籍的打工妹罗冬香,1992年进入浙江省温州市一家服装厂做工人。由于她刻苦钻研技术,很快被提升为技术主管,后来这工厂倒闭后她应聘到另一家工资,她又是在钻研技术,在2001年中途换了几家公司后被东阳市服饰有限公司聘任为主管生产技术的产长,年薪60万元。这还是十年前得事情,这种人才也被称为农民工,怪不得2011年国家统计局调 查说农民工月工资收入超1800元了。你不想想看,有这样“高级”农民工的收入拿去平均,可以提高月收入多少水平。像这样的“高级”农民工每月收入以罗冬香为例,哪怕她十年来不怎么涨工资现在月收入恐怕最少也得18万元,1800元和18万元,相当于这样的“高级”农民工一月的收入顶的上100个人均农民工的收入,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还有多少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的工资是何等的稀少。可以将这些“高级”农民工的高工资给拖到人均1800元上去了。
农民工的工资低得这么可怜,可那些用人单位或者包工头还要千方百计的从农民工身上多盘剥一番。他们特别是包工头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厚道。他们采取的手段主要有2种:一是隐匿收入,二是用假币代替真币发给农民工。隐匿收入指的是包工头代替农民工去用人单位领回工资,却谎称用人单位没有给足,从中克扣了一部分。用假币代替真币就更简单了。反正验钞机是包工头自己准备的,那是假验钞机。
还有就是干完了活却拿不到钱。那些工地打工的农民工最容易碰到这种情况。2009年7月16日,来是四川的3名农民工在一个工地起早贪黑的干完活后得到的是3张欠条,但就是无法变成现金。在那边苦等了一个月还没有得到解决。在他们3个人身上发生的情形几乎没有那个农民工没有遇到过。据全国工会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末,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被拖欠的工资总额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主要发生在建筑施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农民工欠薪成了司空见惯,追薪成了家常便饭。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农民工大部分人的工资都是非常低的,而就是这些低的工资却常常被拖欠。这些用人单位怎么这样?我不太懂这个方面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国家应当在农民工立法上面多为农民工考虑一下,那些用人单位也考虑一下农民工的难处,不要到处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有可能这就是农民工一家赖以生活的费用,而对于你们来说还远远谈不上没有这些小钱就活不了了。而农民工也要提高自身技能,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我认为,社会在得到农民工如此多的给予之后,理应付出对等的回报,给予他们更多实际的关爱和帮助。首先,就应该切实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让他们享有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对于侵害其劳动权利的个人与单位,进行有效的惩处,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
第三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责任编辑:农民工)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二.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责任编辑:农民工)
第四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前言
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0%以上,也是国家政府备受关注的一个集体,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增加困难,该如何解这些问题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了假期时间对自己的所在县农民增收入问题作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待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质问题。一 调查对象和方式
选取有代表的性的部分村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资料完成了报告调查。
二 调查结果和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在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村素质偏低,与农村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能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活。四是农民对农业的关注力度,有70%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4%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那些方面。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农业先天弱质特性。首先,农业生产承担的自然风险大。干旱洪涝,病毒侵害,地质灾害等都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而言,自然灾害的破坏性殊为重要。农村市场发育不全。从硬件建设看来,除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心城镇外,大部分农村市场规模偏小,设施简陋,配套不全,有的只能以路为市,以棚为场。从组织体系来看,粮食、供销、物资、商业等国有流通企业销售网络明显萎缩,而民间流通组织因在运输、经营、仓储等方面的局限性大,造成了大宗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的供需断层。从政策保护来看,市场交易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准则,规范执法不足,抗农行为时有发生。
农村人才严重缺失。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综合劳动技能不强,是当前的一个客观现实。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高校招,农村精英高考升学越来越多,这些人基本上不再返回农村。此外,最近几年进城务工人员剧增,流出的农民相对而言是农村文化较高、年纪较轻。观 念较新的人群,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的缺失。
农村交通不方便。在农村,交通不是很方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产品不能运送出去,外面的好东西也不能运进来,导致产品的收入不是很高,而且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在这些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是自己自足,从而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民工,到外面做工,农民工在外面赚的钱才是村村的主要的经济来源,用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和家用。存款几乎是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村父母送子女读书走出农村思想的力量的源泉,农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扩大,是农民的购买力相对下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这种局面如不改变,将成为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将影响广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三 农民收入状况
结果调查显示,农民的实质收入很低,从低收入家庭看,增长缓慢,生活依然困难。在五节余的农户中,28%的农户则每年辛苦劳动不仅无收入,反而有的要借款,欠款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户中,约有8%的家庭是因为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过多而造成负债,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况则让人痛心,家中没有像样的家具,房子低矮,有很多人还表示因为缺钱,除非万不得已的话是不会去医院看医生的。
种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的价格低,90%的农民种地越来越不合算,因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况且,农产品转化率低,加工增值少。除了能填饱肚子,几乎没有收入。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重。
所以总的来说农民收入不容乐观。
四、农民的愿望与要求
1、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增加收入。被调查的农户中,认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是增加收入的占52.5%,其余依次为:经济发展占18.2%,社会稳定占14.1%,社会保障占9%,社会风气占6.2%。
2、农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赚钱困难。被调查的农户中,认为现在“钱难赚多了”的占72%,认为赚钱难度与过去“差不多”的占22.4%,只有5.6%的农户认为现在比过去“钱好赚多了”。
3、发展家庭经营最大的困难是:缺少资金。认为发展家庭经营主要是缺资金的农户占34.9%,其余依次为:缺项目的占25.9%,缺技术的占14%,缺销路的占12.3%,缺劳动力的占4.7%,其他因素占8.2%。
4、进厂务工的最大障碍是:工作难找。认为现在工作非常难找的农户占97.5%。其中,认为年轻的好找、年长者难找的占41.8%,认为都难找的占55.7%。另有2.5%的农户认为现在工作比过去好找。
5、多数农户对种田的态度是:愿意种好口粮田。据调查,60.1%的农户愿意种好现有的口粮田,18.7%的农户愿意少种些田,18.2% 的农户不想种田,只有3%的农户愿意多种些田。
6、农户不愿意种田的主要原因是:效益太低。农户为什么不愿意种田,其原因依次为:认为种田效益太低的农户占83.3%,工作太苦的占12.7%,其他原因的占4%(主要是已有其它致富门路)。
7、农民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知之甚少。据调查,67.1%的农户不了解土地流转政策,其中22.8%的农户从未听说过土地流转。所调查的40个村中只有9个村打算向农户返还土地流转费,而真正兑现到户的只有3个村。
8、农民在生活上最大的愿望是:加强社会保障。目前农民有“三怕”:一怕先生,51.7%的农户认为子女教育开支过大;二怕医生,47.8%的农户感到医疗费负担过重;三怕养老,绝大多数农户担心年老后生活无保障。
9、农民在生产上最迫切的要求是:加强社会化服务。60.5%的农户反映现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弱化了。农户对技术服务的要求迫切,但难以满足。所调查的40个村去年共组织农民技术培训1574人次,仅占这40个村劳动力总数的4.8%。
10、农民对基层干部的最大希望是:密切联系群众。对村干部工作感到满意的农户占38.8%,认为还过得去的占51.2%,感到不满意的占10%。对于干群关系,感到较密切的农户占22.7%,一般化的占72.8%,矛盾突出的占5%。五 对策和建议 1,要以推进农业企业化为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农业企业化是运用现代工业的投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一个过程,是使千家万户农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形式有:家庭农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等。
2,要以重塑服务体系为抓手,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的实际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目前,农民最为迫切需要的、政府和集体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在资金服务上,要积极推行农户小额贷款联保制、担保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集体投资或由个人出资建立担保机构,切实帮助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二是在技术服务上,建议在全市农村开展“百万农民学技术”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鼓励和引导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或牵头组建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三是在信息服务上,要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各市(区)要建设好农业综合网站和各类专业网站,各镇、村要逐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对于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购买电脑上网有困难的,应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四是在就业服务上,要加快建立农民就业中介机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减免所得税或减收各项规费。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使广大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依靠自身努力,进一步勤劳致富。3,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增收的基础。“以人为本”,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的竞争也是一样,说到底是农民素质的竞争。素质的竞争,包括观念的改变、技术的提高和受教育的程度。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拓宽视野,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艰苦创业,勇闯新路。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4不断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推动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何,主要是看你的产品有多大的科技含量。有科技含量的产品,不仅受市场欢迎,而且有好的价格、好的收入。首先,加大科技投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按照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原则,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所转体改制;鼓励企业创办科研机构。政府在农业科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也应该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对提供公共产品的给予扶持。其次,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再次,注意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农村扩散,大大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
5,不断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农民子女入学率是一个长远大计。各级财政要加强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优先安排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其次,要加强各项使用技能培训和示范,要充分利用职校、夜校和长短期、专业与综合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进行各种知识的培训。同时要特别注意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头作用,真正唤起农民重视受教育的意识,投资教育的热情。五 总结
目前农民的收入不容乐观,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仅要靠政府,还要靠大家的每一份力量。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总可以成功的,通过调查使我知道原来还要很多的人都过着艰难的生活,所以使我知道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给别人带来更多的我的帮助。
第五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2005年我县农村人均年收入为3251元,虽然同比增长了7.8,但距全市平均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农村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当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由于种植习惯和农民认识等原因,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产品与当前市场需要存在不适应现象,难以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提高。
2、农业投资能力有限。政府投入能力较低,村与乡集体普遍存在积累不足,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十分有限,只能集中在短期投资上,主要是当年生产费用的支出,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地膜等。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缓,农民的收入预期不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中长期投资更是少之又少,生产性投资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3、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市场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现阶段的农村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环节过多,造成流通成本升高,农民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损失严重。二是市场流通交易不够规范。产、销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整体,相对比较混乱。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的效果不理想。以市场调查和预测为指导的结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等进展都相对缓慢。对农资价格与质量的市场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4、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般农业科研都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单产、增加农产品总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大多数科研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科研力量薄弱,农产品加工、贮运等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科研成果不足。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慢,转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户的生产比较分散,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机构较少。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三胜水稻合作社、养鸡协会等合作组织,但大部分农户还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6、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由于“一免两补”政策的执行,种地收入相对提高,导致一些农户让孩子上到初二左右就辍学回家务农,能上高中或职业高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加之原来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大部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差,增收渠道窄。尽管政府和学校做了多项努力,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对策
第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增强市场竞争力上增加农民收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主辅换位”进程,引导特色经济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让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不断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针对现有资源和和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一些加工型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创设优良环境上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比例。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
第三,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从规范产销运作上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关系到农产品和农村生活用品的流通,这在农民收入的实现与使用方面起到直接作用。要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努力发展“订单农业”,把产、销有机结合,为确保农民收入提供保证。强化市场机制的运用效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对市场和农业结构的调节作用。第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拓展增收渠道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很少的耕地面积,只要少数人种植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新的增收渠道。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发展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不断加大技能培训
力度,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委)
力度,强化建设计算机、电子、焊接等技能培训基地,加强职业高中和中专建设,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与用人单位和部门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用工合同,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必要保证。
第五,加强农业科研及其推广,优化农产品品种与品质,从提高科技含量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竞争优势的发挥程度越来越取决于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程度,取决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从体制与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教兴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六,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改善经营模式,从发挥规模优势入手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拓宽合作领域,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提高农民对外的社会地位。变分散生产经营为集约生产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切实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县委)
1、阻碍农民增收的因素
(1)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少
农产品市场的长期供大于求必然导致价格下跌。由于信息不畅通,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很难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理性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这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难以改变。而同时随着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现,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剧了价格的下跌趋势。这是导致农业生产收益少的直接原因。虽然政府也曾为改变这种局面而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但是同时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产生刺激,造成农资价格也随之上升,结果依然是增收空间十分有限。另外,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也是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但农民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使得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明显偏高。
农产品价格下降,或者虽然农产品价格上升但是农资投入成本价格过高,这两种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的困境。
(2)市场经济不发达,就业和致富门路有限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资金积累不多,影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市场不发达,小的集贸市场多、上规模的市场少,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全、流通不畅。由于农民积累的资金不多,没有能力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或投资其他生产领域,这使农民通过市场增加收入的可能受到阻碍。
(3)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观念因素的限制
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在观念上往往会有很多局限性,这些限制因素既影响了在农村科学种田,也难以找到其他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这是来自于农民自身的阻碍农民增收的原因。
(4)农民负担过重
农民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政策性原因。要真正把增加农民收入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政府的很多改革措施让减轻农民负担开始见到实效。
农民负担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其分界线。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控制并减少农民税赋、确定农民应承担的劳务、精简机构和人员、财政转移支付和限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成本。从政策实施过程来看,农民负担的增减交替进行、农民负担增也政府减亦政府、农民负担项目日益合法化、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制订多落实少;从政府措施上看,减轻农民负担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措施“单兵突进”、农业税等据实征收不可操作、只给政策基层无法持久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公共政策再决策应该做到: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构建财权与事权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构建乡村良性发展的制度变迁机制。
2、提高农民收入的出路
(1)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更多致富门路
虽然乡镇企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已经大不如前,但是科学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吸附器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乡镇企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提高技术含量,完善管理制度,引导乡镇企业布局适当集中,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理顺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机制;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重点来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之余有更多的致富门路可以选择。
(2)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负担减轻后,使其更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生产活动,进一步增加收入,因此,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
(3)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需要城乡统筹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走城市化道路。为了实现城市化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进一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消除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障碍,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改革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城乡公平”;改革农村市场制度,打破农业生产资料和主要农产品购、销双重垄断的市场结构,同时,将政府补贴直接与农户棉粮产品挂钩;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改变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因此,应当尽快废除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这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中国的消费率,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基础。
(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科教兴农,知识富农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针对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