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9:0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第一篇: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望城县铜官镇太丰村农民收入、支

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0年暑假期间

二、调查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太丰村

三、调查对象:__________

四、调查内容:调查了解农民在种植各类作物,牲畜养殖,鱼类养殖等方面的收入情况,以及农民在外务工的收入情况,最后计算出农民的年收入。并对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五、调查方法:首先上网查找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在结合资料的基础上联系家住农村的同学,并在她们的帮助下进入农民家庭了解具体情况。最后填写调查表格以及编写调查报告

六、调查目的:了解农民近几年的收入情况,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办法

七、调查人: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广大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普遍有所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次我们的暑假作业便是以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为题进行调查。于是我首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总体收支情况,以从大的方面进行了解。然后与两位家住农村的同学一起到铜官镇太丰村进行实地调查,选取三户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家庭进行调查。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收据显示,我国农户调查人均出收入为2709元,按上、中、下等收入来看,农户人均收入为上等户为3680元、中等户为2799元、低收入户为1582。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农牧业。主要是水稻、油菜、玉米、等植物类以及猪、羊、牛、鸡、鸭、鹅等牲畜、家禽类;

2、手艺活。如木匠、瓦泥匠等。像我所调查的铜官镇,作为我国五大陶都之一,这里的居民也大多数都具备些冶陶的手艺。且这类收入一般比较稳定;

3、做生意。包括收购和卖出农副产品从中赚取差价以及开小型的商店、茶馆等,商店多数以经营南食、服装、农药等为主;

4、纯体力劳动。即一些技术含量很低或者不需要技术的工作。这些工作的收入往往也比较低,很难满足生活所需。

从农民总体消费情况来看,以前农民消费一般仅限于吃、穿、住这几个方面。如今,在出行的方面有所增加,并且也慢慢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娱乐消费。很明显,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逐年地提高。

就我所调查的情况来看。第一个家庭是一个四口之家,父亲_____从2009年开始在家经营茶馆生意。由于是经营的第一年,在购入设备等方面开支比较大,所以2009年一年的纯利润为5320元。之前在海旭工厂打工,月工资为800。空闲时便烧制瓦片贴补生活。母亲也在附近工厂打零碎工每月600元左右的工资。同时两人一起照顾农田和家畜,每月生活开支为300至400元。大女儿在外务工多年,现在广州做前台工作,每月1700元收入、700元左右的支出。小女儿现今仍在校就读,每月支出约为600元,学费每年10000多元。

现如今由于建设,农田减少,_____家中也留有2亩田。2009年早稻亩产600斤左右,价格为48元每100斤。晚稻大约为850斤,价格为52元每100斤。由于子女大部分时间在外,只有两人食用,每年自家使用的稻米为800多斤,所以稻谷大部分可以卖出。由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水稻方面2009年的总收入为1600元,除去农业税、农药等成本外,则剩下1200元左右。

除稻田以外,还有自留菜地约0.2—0.3亩,种有空心菜、辣椒、豆角、南瓜、冬瓜等,能够满足家庭需要,且有一定量外售。但收入较少,难以计算。此外,在家畜方面则养有一头黑母猪并下有10头仔猪。黑母猪当初以500元购入。仔猪每只20—25公斤。2009年市场价格为10元/公斤。所以仔猪总价格为2000—2500元。

该家庭在支出方面,主要以生活开支、子女教育、人情开支、医药开支四点为主。娱乐消费、休闲旅游方面近乎为零。从总体上看,虽然该家庭全年都比较忙绿,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没有什么积蓄,一旦遇到病痛、天灾则不得不依靠借债度过,所以也是前几年才将债务还清。

我调查的第二户家庭,户主______在长沙市务工多年,月工资3500元每月开支800—900元。妻子在铜官镇工厂工作有冶陶技术,月收入1000元。闲余时帮_______母亲料理家中农田。家中每月生活开支1300元左右。家中有一儿一女,均为在校学生。其中儿子在校寄宿,月生活费700元。儿女学费每年12000元。

该家庭拥有基本农田3亩,同样以种二季稻为主。2009年早稻平均亩产550斤,晚稻平均亩产900斤。每年自家食粮1100斤。由此可得出,每年该户在农田上的收入约为2096元。除去成本纯利润为1540元。其次,自留菜地为0.2亩,所种的也都是空心菜、豆角等,并能够满足家庭需要。此外养有2只母猪和18只仔猪以及5只母鸡,平均每只鸡每年产鸡蛋进200枚。

该家庭与第一户家庭相比,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在农业上的收入并不比前一户家庭高出太多。外出务工的收入成为该家庭的主要收入。可见外出务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收入与消费呈正比,该户家庭消费水平也明显有所上升。从生活开支方面看约每年30000多元。除生活开支外主要开支也集中在子女教育、人情开支、医药开支三点上。

第三户家庭,户主_______与三女儿在镇上经营一家小型超市,日收入约400元左右,是该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妻子料理家中农事,或帮助照看超市。三人每月生活开支2000元。大女儿在长沙市从事会计工作,月收入1900元,每月开销约900元。二女儿大专毕业在望城县从事销售工作,月薪1100元,每月开支约700元。

该户家庭拥有基本农田2亩。2009年早稻平均每亩产量600斤,晚稻平均每亩产量880斤。除去自家食用的粮食1200斤外,还剩下1500多斤出售,价格约为1000元。再减去成本费用,则只剩下几百元。该户在农业上的收入同样也十分微薄。除此之外,还养有5只母鸡、1只公鸡和4只小鸡,母鸡每只年产蛋200枚。

消费方面,由于该户人口较前两户多些,且收入比较可观年生活开支也明显多一些。其次,子女都已经从学校毕业,子女教育上的开支也明显减少。费用主要集中在生活开支、人情开支、医药开支和住房建设上。

综合以上对三户农民家庭的调查其情况不难看出,由于农民手上的农田在减少,农民只能从农业劳动中获得相当微薄的收入,同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都发生了变化。农民除了从事农业劳动以外,都会从其他地方赚取一些费用来维持

生活。但由于个人技能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不同。这也就成为了该地农民之间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如何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应更进一步(彻底的)推行农业税费改革。虽然这些年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说明国家对农民提高了重视。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的现状。而且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农业税收制度不合理不完善。这些都极易打击到农民的积极性。

2、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有利于农民及时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收益。

3、让农副产品从单一性趋于多元化。

4、解决农民农业产品的销售问题。

5、多发展养殖方面的农业好手。该地的养殖业明显十分薄弱,且该地养殖厂数量几乎为零,可见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我所调查的家庭支出结构分析表可以发现,该地不论是收入较低的家庭还是收入比较可观的家庭,在娱乐生活方面都比较缺乏。首先这种现象与农民本身所具有的消费观念分不开。认为钱应该花在实地、用在吃、穿、住、行上,即使有多余的钱也会存起来。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从家庭成员务工情况表上可以看到,这些家庭终年都比较忙碌,除了在家务农以外,大多是给他人打工,也就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用于休闲娱乐了。

对于该地农民消费情况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消费与收入是成正比的,要促进农村消费,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提高农民收入。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的储蓄趋向,拉动消费。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以上便是我这个暑假在太丰村调查的结果,以及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虽然想法不够深刻,但也反映出了先进农村的居民经济方面的一些情况,希望日后在政府的帮助之下这些问题能有所改善,也希望看到今后我国农业经济蓬勃发展。

第二篇:关于我县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报告

户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画乡”,是一个农业大县,80%的人口都居住在农村,2009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以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我县农民的收入、生活和保障情况究竟如何?是我县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利用寒假时间,我对我县农民收入问题做了一个大概调查。

调研选取文献和问卷调查形式,选择我县草堂镇,余下,小寨,千王,马丰滩五个点为情况采集点,共发放《问卷调查表》500份,每个情况采集点各100份问卷调查表。

通过调查和分析,掌握了以下信息:

1、我县农民近几年的收入总体上呈缓增趋势。据统计资料反映,2000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6%,2001年增长4.7%,2002年增长6.2%,2003年增长7.3%。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25元,比2002年的2280元增长45.8%。

2、我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2003年我县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19091元,是农民人均收入6602元的2.89倍。

3、农民收入的平均数不代表大多数。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农民人均收入为4911元,在调查中,对6602元这个平均数,有相当多的农民反映:“实际达不到这个水平。”

4、我县农民的收入差异很大。以小寨和马丰滩收入差异最大。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靠农业。全县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比例平均已不到20%。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工厂打工的收入。

5、农民的保障水平普遍较低。全区参加农保的农民(退休老人)每月领取的保障金,每人平均为61.6元,此外,隐性失业的农民(富余劳动力)约有不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青壮年劳动力打工养家,妇女一般都处于赋闲在家的情况。

一、当前我县部分农民的收支、生活、保障、生产现状和收入来源。

1、近五年来,随着中央出台的减免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 “两免一补”、粮食直补、农村合疗、农村低保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民从中得到了较多的实惠,农民种粮不纳税还有补贴,娃娃上学不交费,农民看病可报销。以农村合疗为例,我县是全省的试点县,于2005年元月一日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疗,截止2006年底,全县农民参合率达92.6%,两年来共为农村3.3万名住院病人报销了2200多万

元,人均报销住院费用761.1元。另据有关部门统计仅2004年,我县就减免农业税及附加514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44.31万元,2005年全县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共投入资金520万元,2.9万名农村学生受益。农民用于交纳各种税费的减少,国家财政补贴的增多,都使得农民实际收入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快速增长的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日趋重要,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最主要因素。

加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优质高效农业及二、三产业取得收入的增多,劳务输出的增加,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都为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25元,比2002年的2280元增长45.8%。2009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649.6元,比上年增加459.2元,增长21%,占全年纯收入的49.9%,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1%,拉动其增长10.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

据五个点的问卷调查获知,平均每个家庭为3.4人,劳动力1.4个,被调查农户中有10.7%的农民认为近几年收入“增加”;有37.4%的农民认为收入“略有增加”; 有35.7%的农民认为收入“不增加”;有26.2%的农民认为收入“减少”了;有15%的家庭对孩子的学杂费无法承受。

2、家庭生活。被调查农户中,有57.8%的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

有98%的家庭安装了电话;有13%的家庭购置了电脑;有18%的家庭购买了电冰箱;有19%的家庭安装了空调;生活用水主要以自来水为主的占94.7%;以井水为主的占5.3%。据我们了解,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很少有人安装有线电视。他们收入来源少,一年到头省吃俭用,最怕生病花钱。特别是缺少子女关心的部分老人,生活质量很低,有的甚至十分可怜。

3、社会保障。被调查农户中有90%的人参加了“农保”。在医疗保障方面,虽然绝大部分农民都参加了“医保”,但由于保障水平较低,机制不尽完善,只能保小病,对患大病的家庭来说,不能起到保障作用。在调查中,有12.6%的家庭在家人生病后不上医院,农民普遍反映看不起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医生“小病大药方,看病当体检”的治疗方式,对贫困的农民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4、生产状况。由于土地分散承包经营,因而农民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致使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态度比较冷漠,对于小范围种植来说,科技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效果不是非常显着。在生产过程中,有12%的农户使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的,其它的都是卖那种优质种苗,只图心安。因为现在征用土地的扩大,农民可耕种面积越来越小,宋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有些小范围耕地已经转向种树等生产活动。

5、收入来源。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的收入已经从农产品收

入转向工业收入,除一小部分人家庭收入来源于土地种植,如种树、种田外,超过65%的家庭收入来源与去工厂上班。

另外,农民普遍对居住地的村干部不太满意,问卷统计的满意率仅为42.1%;对村级财务情况,有68.2%的农民表示不了解;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

二、影响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因素,更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等综合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认为,影响我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农业没有形成规模,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农业尽管是一个弱质产业,但相对来说也有高效益的产品。如荷兰农业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我区,赵屯草莓加西红柿的耕作方式每亩也可产出万元以上的效益,如果用控温、控湿的菇房种植白灵菇,其产出更为可观,每年亩产值可达一、二十万元。然而,高效农业多具“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特点,这三高就是横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高效设施农业难于广泛应用的关键。政府应引导和帮助农民下大力气抓投入、闯市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先进农业技术难于接受。据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人中,高中以上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仅有16.9%,本科以上的仅有1%,可想而知,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更低。在本次被调查的500份有效问卷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7%,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2%。不提高这些人的科技文化素质,他们将难于接受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知识。调查中,多数农民反映对采用优良种苗不重视,有12%的农户用的种苗都是自产自用、以粮代种的,对科技部门推广的新技术接受和掌握较慢,即使将来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企业发达了,他们也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新要求。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信息不灵。农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在当前农产品大流通格局下,只有搞产业化经营,不断扩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才有可能从土地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我县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并不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企业在户县只有几个,可见,户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远远不如江浙一带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高。自产自食仍然是我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流,代理销售仍然是我县农民的主要经营方式。这样千家万户的“提蓝小卖”如何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呢?不是为了产品进市场交换而进行生产和信息不灵通是我县农民的通病,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标准化程度低是我县的农产品缺少竞争力的根源,互相

排斥、竞相压价是我县农产品效益低下的必然结果。近几年来的征地面积不断扩大也对我县农民在农业方面的收入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4、农民占有的资源所形成的产出与农业人口不成比例。从表面上看,农民占有着大量最宝贵的资源---土地。但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且只能使用于生产农产品,其附加值是不可能高的。2003年,我县的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量可以忽略不计,但农业人口却占不少,这么少的农业GDP怎么能满足这么多农业人口的分配需要呢?正如商榻一位农民所说“人均守着一亩田,我们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9.6%的农户认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增加非农就业。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要跳出“三农”圈子,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光在“农”字上找出路。

5、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力度较大但不稳定,农民吃不到定心丸。农业是弱质产业,是无法与二三产业比直接经济效益的产业。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因此,凡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都会逐步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我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有一定能力对农民实现直接补贴,但实际上工业反哺农业已讲了很多年了,却是政策力度大但不稳定。近几年,我县工业发展状况良好,但却对农业收入造成了很大损害,征收土地建立工业基地,从而导致农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农民收入得不到稳固保障,只能随着工业的发展而起伏动荡。

7、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体制性障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教育、就业、居住、医疗等各个方面享有完全不同的待遇。农民除了当兵提干或上学就业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外,几乎很少再有其它能改变“农民”这个特殊身份的机会。这不仅使大量的人口因滞留在农村而减缓城市化进程,并且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因得不到国家政策的保障而长期处于被歧视、受贫困的状态。目前,我区农民因大病、长病致贫,因天灾人祸致贫,因年迈体弱致贫,因子女上学致贫的现象比较突出,其根本原因就是由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可见,造成农民增收缓慢和生活贫困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其中人为的户籍制度是二元结构的重要特征。目前,上海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在物质基础上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在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为此应积极作些探索,以利于从制度上、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长久性利益。

第三篇:宁强县农民收入状况浅析

宁强县农民收入状况浅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解决 “三农”问题,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使宁强县呈现出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的良好势头。本文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就宁强农民收入特点、影响因素和意见建议做一浅析。

一、宁强县农民收入特点

宁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519元增加到2011年的4914元,年均增长26.5%。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具有以下特点:

1、农民收入结构和比重发生变化

从收入构成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两种收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从2008年开始,两者的比重发生变化。工资性收入从2006年的40%上升到2008年的45%,再到2011年的52%;家庭经营性收入从2006年的51%下降到2008年的35%,再到2011年的39%。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且不稳定,两者都从2008年开始快速增长,之后增速放缓或下降。两者的比重从2006年的9%上升到2008年的20%,再到2011年的9%,起落十分明显。可见2008年以后,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渐占到50%左右,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将使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维持在30%-40%之间,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在8%-20%之间变动,且变化幅度较大。

2、农民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过去六年中,宁强县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6年宁强县农民收入仅占全市农民平均收入的74.7%,2008年占到88.5%,2011年占到93%。宁强县农民收入与全市农民收入绝对数差距最大是2007年的570元,最小是2010年的284元。可见宁强县农民收入水平虽然长期以来低于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但一直在不断减小与全市农民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

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

宁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6321元增加到2011年的17183元净增了10862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六年来净增值3395元的3.2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两者从2006年相差4802元扩大到2011年相差12269元。从2010年开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农民收入水平整体低于城镇居民。

4、与兄弟县区相比农民收入差异较大

从汉中市十一县区农民收入对比图来看,宁强县农民纯收入绝对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市第五。2010年与收入最高的汉台区相差1623元,与收入最低的镇巴县相差184元;2011年与收入最高的汉台区相差2070元,与收入最低的镇巴县4687元相差227元。以上数据表明汉中市各县区农民纯收入绝对数位次变化不大,而地区间差异较大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得到改善。

二、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宁强县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着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逐步拉大的问题,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和就业不稳定制约了工资性收入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总体上是成正比的,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水平也越高。

据2011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资料显示:宁强县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大中专以上的占9%,高中占13%,初中占60%,小学以及不识字占18%。可见农村外出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致使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大部分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并且失业风险要远远高于城镇职工,就业不稳定从而加大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成本。

2、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划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靠天吃饭的格局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而更依赖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引导和保护,同时还受到农业科技创新和有效投入的影响。非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宁强县非农产业纯收入人均566元,同比增长31%,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29.3%。但非农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3、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以房租收入为例,由于宁强县地处山区,只有县城周边及少数经济、交通发达的乡镇房租收入比较可观,相比之下一些偏僻的乡村很多房屋被荒置,难以出租或出售。与本市汉台区、南郑县等平川县区相比,宁强县的城镇化建设明显滞后,缺少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居住中心,从而制约了房产交易,农民房租收入也远远不能与平川县区相比。

4、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较大。宁强县农民转移性收入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有了提高,从2006年的人均125元提高到2011年的326元,但是和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相比差距依然巨大,两者相差近20倍,这是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带来的就业、收入分配不均衡的表现。城乡居民因工作性质不同获得的转移性收入来源不同。城镇居民的离退休金、养老金是转移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宁强县城镇居民2011年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5153元,占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为80.9%,而农民养老金收入仅占转移性收入的15.3%。

三、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有效提高农民技能素质。2011年,宁强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7.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全县共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

3.4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2万人。技能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民外出就业的稳定性和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技能素质,既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还要构建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宁强县着力关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强技能培训,增加劳动中介,培养出一批有经验有技能的农民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2、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村改善道路、用水、用电、通信网络等基础条件;二是增加对农村非农产业的投入,使得劳动力、资金、科技进入农村非农领域;三是引导和帮助农民开发地区特色产业,充分发掘优势产业资源,优化农民创业环境,促进农民在本地创业。

3、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农村经济发展必然促使金融体制不断完善,拓宽农民的投资渠道。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农民的投资愿望,从而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4、加强惠农补贴力度,健全农业补贴制度。2011年宁强县财政决算中的支农资金已达到76221万元,但大部分惠农补贴如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均以国家标准为主,地方出台配套政策较少。除了不断加强补贴力度外,在国家补贴没有涉及的产业也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从而逐渐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民生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和谐,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第四篇: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农民收入状况调查

摘要:民的实际收入状况到底如何?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在哪里?农民增收的潜力在哪里?又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呢„„带着一系列问题,运用入户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调查等形式,对几个农村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农民 收入 劳动

正文:

一、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民实际收入低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很低,人均年节余仅125元。按家庭收入有否节余分布看,无节余甚至是入不敷出的农户比例占61%,收入高的农户集中在少数。有33%的农户基本无节余,每年的收支勉强能持平。

在无节余的农户中28%的农户则是每年辛苦劳动不仅无剩余,反而要靠借款、欠债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户中,约有8%的家庭是因为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过多而造成负债;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况则让人心痛:家中没有象样的家具,房子低矮、漆黑,有许多人还表示因为缺钱,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上医院看病的。

节余的农户占39%,其中人均节余额在5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6%;人均节余额在200—500元的农户比例为9%;剩下的24%的农户人均节余额都在200元以内。

2.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创造的价值少

种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的产品价格低,90%的农民认为种地越来越不合算,因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今年状况稍有好转。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所利用的土地创造的价值很少。农民大多从田间收入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从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来看,除去成本以后,所剩不多。

3.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外出打工收入低

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困境:一是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剩余。尤其是在以产水稻为主的江夏区大桥乡,村民们说:“我们每年就忙那么几阵子,合起来也就两三个月吧。”二是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难。在所调查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景气,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农民自身资金积累少,缺乏技术,做生意、办工厂困难很大。三是剩余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获得收入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6%。但据外出打工的农民讲,他们出外打工都是干重体力活,辛辛苦苦做一年,只能收入1200元左右。

4.农产品转化率低、加工增值少

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商品部分的(占农产品总量的28%)是自己食用部分(占农产品总量的72%)的约1/3。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对于出售的产品,95%无任何加工而直接销售。在5%的加工部分,加工程度很低,如将黄豆加工成豆腐,将大米加工成年糕等,创造的农产品附加值少。

5.生产成本高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成本高。在所调查的五个区域,农民从田间获得的年收

入不足350元/人,而肥料、种子、生产工具和灌溉、脱粒等生产成本合计高达105元/人,若计算劳力支出,生产成本就更高了。

6.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多

调查发现,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承担了许多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某些农村基层组织与所谓的服务农民的经营性公司相结合,通过垄断经营,或明或暗地提高农民所需生产资料的价格。一农户反映,某粮种的实际价格为2元/包,而那些组织摊派过来必须要4元/包。农民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政府又在致富信息上指导不多。调查中我了解到,有的农民轻信了一些小报上的虚假信息,被骗去了不少的钱财,也有的因为投资的项目不切合实际而赔了本。

7.落后的消费意识造成不合理的消费支出多

不合理的消费支出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重人情,婚嫁寿葬的支出多。过分强调人情的“礼尚往来”给不少家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你花3000元,我花5000块,攀比现象严重。二是农民平时省吃俭用,而逢年过节支出过大。三是部分农民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而且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现象越严重。

二、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工作的思路不明确

71%的农民认为,收入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层引导不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认为农村的生产由农民自己负责,放弃了对农民生产的引导。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农民发展经济,需要农村基层组织有力的引导。如果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思路上不以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农村的工作就难以做好。

2.农民的效益观念不强

农民在生产中没有注意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性。调查数据显示,农产品中粮食居多,粮食作物的产量占了农产品总量的74.5%,而一些相对单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却不到5%。

3.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

调查数据表明,高中及相当学历的仅占13%,小学及小学未毕业者,其比例高达48%。以上只是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情况,而事实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少的。

三、农民增收的潜力

1.农民盼望致富的迫切心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在所调查的地区中,60%以上的农民表示为了能够在闲暇时赚点钱,他们什么活都愿干。据出外打工的农民介绍,为了早日富裕起来,他们愿意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换取低廉的报酬。

2.农民已经启蒙性地接受市场经济意识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通过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媒体的宣传,出外打工者的切身体会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许多市场经济的信息,思想意识也开始有启蒙性地转变。

3.富饶的土地是农民致富的物质基础

农民的收入较低,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仍然具有极大的活力。只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土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必将为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稳定的保障。

4.国家已具备加大对农业投入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上已具备了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产业化引导和扶持的经济实力。

5.农产品加工潜力大,市场需求大

在实际生产中,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与加工深度成正比。比如小麦,0.2斤小麦值不了0.1元钱,但加工成面粉就能值0.2元钱,再做成馒头呢,就能卖0.4元钱,若做成面包,大概就会再增值到2块钱,但如果哪位老先生用它作成了面人(玩具),恐怕就能卖7、8元钱了„„况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

四、对农村工作的几点建议

1.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

发展农村经济是搞好农村一切工作的源头,农村基层组织应据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前期准备的工作上,各级组织应当做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各种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应用、市场意识、技术信息等的引导,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放宽农民进行其它生产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县、乡(镇)各级政府应当提出具体的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在资金和技术两个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上,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2.根据自愿原则,相对集中土地,形成规模经济

村里在进行土地调整时,留足农民要种的田,将愿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尽量集中在一起,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集中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种植(养)大户经营。由于大户专业经营,规模大、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可以使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土地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转让自愿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作的只是引导,切不可强制执行。

3.引导农民建立合作性服务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应按市场规律建立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应参与市场竞争。为了避免垄断,应允许自发地组建多个实体,竞争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以服务农民为宗旨而开展,包括科技、购销、加工、储运、资金等服务。

据调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90%的村民是菜农,若能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在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对农户提供相应的信息与服务,或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蔬菜消费市场进行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综合经营,将必然提高菜农的收益,提升产业化水平。

4.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农业作为根基,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为例,该村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生活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居民的收入在所调查的地区中较高。但该村的蔬菜产业化程度低,仍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品质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小。该村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对中低档蔬菜扩大产业规模,与硚口、武昌、青山石化等大型蔬菜市场加强联系,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武汉的中低档蔬菜基地;同时,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联系,发展高科技蔬菜、反季节蔬菜,供应武汉各大酒店。

5.继续在农村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对于农村的改革,还有必要继续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农户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可能暂时地拉大,但先富起来的农户和地区可以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并带动其它农民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调查对象中,有一农户家产达三、四百万,户主是一个包工头,他的发展也只是短短四、五年的时间。由于他的辐射作用,周围的村民随其打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象他这样有经济头脑、市场意识强的能人,在农村中并不少见,但因为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生产要素条件不具备,他们的潜能无法完全释放。如果县、乡(镇)政府领导将这些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让他们首先富裕起来,他们就能在农民增收中更好的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再引导单个的农民向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公司等转变,这样可以加快农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只要农民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并且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农民的收入就可以提高,农村就可以富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不会有城市的长久繁荣。我们吃的穿的都要靠农民耕种,真诚地希望农民早日富裕,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

结束语:通过本次调查,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我们应该给农民更多的尊重。

参考文献:《乡镇经济》《中国经贸导论》

第五篇: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关于和林地区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结合和林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情况,小组成员总结出了当前和林地区农民收入的总趋势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希望可以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

一、调查目的通过对和林格尔地区农民收入的调查,分析探讨一下当前和林格尔地区农民的收入状况、收入结构和面临的困难,以认真落实近年来党中央的一号文件,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对策。

二、调查意义

当前农村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政治和经济全局的根本问题。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即解决三农问题,是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需要。而农民增收更是重中之重,是关乎于农民切身实际利益问题,是最直接,最朴素,最有说服力的问题。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

三、调查时间:2012年6月20日 至2012年6月26日

四、调查对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农民

五、调查方法

我小组采取非全面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此次调查共发

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由于现场发放并且现场收回,故回收率为100%。

六、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组内成员统计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项目并计算出了农民收入及其他各项支出在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一)收入来源:和林县农民多数从事农业种植,问卷调查的200人中,72%的人主要收入为每年种植所带来的收入,20%的人外出打工,小部分人依靠基本工资,失业人员较少。

(二)支出情况:据了解,和林县农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日常消费和教育支出,日常消费占总收入的27%,教育费用占36%,生产费用占15%,医疗费用占10%,老人的赡养费用占8%,其他收入用于储蓄或保险等。

(三)收入金额情况:78%的农民收入为4500-6000,13%收入为6000-7500,2%收入为10000元以上,8%收入在4500元以下。由此可见和林县农民绝大多数收入处于中的水平,小部分收入较高。

七、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据调查和林县农民收入绝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务农的农民收入主要是农民在耕地上生产农产品的收入,像是种稻谷、玉米、蔬菜等。其中又主要以稻谷和玉米收入为基础。现在一般为三口之家(有的还有老人)人均收入为935元,而全家的收入为3000元左右。所以,如果说农民只是以农业为生,那么生活就过得很艰难。因为一般农村来说,人情开支来往比较频繁,而且家里孩子的学习费用也偏高,如果有上高中的孩子,没有另外的经济来源的话,那就不行。于是,在农闲的时候,一些有手艺、有经验、有体力的人就去外出务工,来挣钱以维持家用。

图1和林格尔县农民收入水平统计图

(二)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据调查,72%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2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而依靠基本工资的农民仅占6%,还有2%的农民依靠其他的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基本工资外出务工其他

图2和林格尔县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统计柱状图 和林县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其他的收入来源比重较

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就导致了和林县农民的收入偏低,而且依靠农业生产并不能够获得高的收益。

(三)支出负担重

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和林县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一到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一半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日常消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4% 8%36% 图3和林格尔县农民主要支出项目统计图

(四)劳动力素质偏低

我国农村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缺乏较强的成就动机,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在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占22%,小学占22%,初中占44%,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2%。且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农村卫生保健条件差,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根本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要。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与社会创造力的总标志。无法

广泛的使用机器生产使得生产效率低下。2% 图4和林县农民文化水平统计图

八、造成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素质低 和林县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分依赖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二)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和林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落后。总体看,一是无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篇二: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是花牛镇花牛村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农民收入有了些许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事关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坎”,想要跨国这道“坎”我们就要狠抓农村新增收入使得农村收入有一个质的飞跃。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如果我们在继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可能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调查的了解可以帮助农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人均收入,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贡献。为了了解掌握增加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今日就其情况对麦积区花牛镇诸多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3年7月——2013年10月

三、调查对象

花牛镇花牛村30户农户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

五、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1.综合总体概况

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 2.收入构成情况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一是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2011年粮食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从种粮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粮食作物每亩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的纯收入相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

三是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苹果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二)总支出情况 2010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2011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10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2011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 29.6%。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2010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另外,杂交种子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其中一季稻种子价格上涨幅度最大,2011年 c两优 87、c两优 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10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2010年有 62户,2011年只有 43户。2.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3.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六、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篇三: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及负担调查报告

我来自农村,农民的收入影响着我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他就是我的费用的全部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家系的全部的经济来源,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0%以上,也是我国政府备受关注的一个集体,在近几所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减免税收,向他们发放经济补助,尽管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城乡差距还是很严行,这些都体现在交通,素质,人口的流动,思想等这些方面,在农村,交通不是很方便,不能达到很好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产品不能运送出去,外面的好东西也不能运进来,导致产品的收入不是很高,而且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很快,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在这些收入减少,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是自己自足,从而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民工,到外面做工,农民工在外面赚的钱才是村村的主要的经济来源,用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和家用。存款几乎是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农村父母送子女读书走出农村思想的力量的源泉,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在家乡的都是一些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老年和小孩占总人口的85%,在这种比例下的生活素质总会提高呢,而且一些高科技的产品在农村得不到普及,和发展。这样看来,农村也是各大商家的替在的市场,所以经常会有家电下乡的活动,在这些看以好的东西,其实和城市比已经落下了一个层次,而且在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农村有很多的人不知道用手机,他们所了解的手机在他们的概念里,仅仅只是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而已。在这几年,电脑在全国的普及很快,但是农村也不是很多人会使用,这也为高速的信息发展提供了障碍,人口的流动在农村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有一定经济积累的农民,就搬到城市定居,尤其是这几年政府的政策有所放宽,这样的事情是越来越严重了。

当今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形成三大矛盾:

第一,农业集约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之间存在矛盾。现代化农业要求规模化大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制决定了,在中国大多数地区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生产。“席地经营”不可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除了在山东等一些地区农民通过塑料大棚生产,获得相对较高的农业收入以外,绝大多数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的农民都不可能从承包田中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国家一再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且千方百计地降低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但是,农民从农业耕作中所获得的收益仍然远远低于出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农业效益递减也是一个整体趋势。与其他发达国家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没有比较优势。和中国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农业投入产出之比也不高。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农业的技术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农民负担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作为阶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家庭联产承包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因为从制度基础上来看,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转型时期的特殊生产分配关系。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法律关系主体具有虚拟性质,作为发包方的集体所有制组织与承包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当集体所有制组织的利益与土地承包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集体所有制组织会毫不犹豫地破坏业已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作为土地的承包者,虽然可以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由于自治组织同时也是发包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无法通过农村内部的组织机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问题。近年来,虽然不断有学者呼吁,通过合作社或者农会的方式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但现有的农村生产关系阻碍了农民的联合。更重要的是,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国的土地承包合同关系不得不经常性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都面临失效的危险。一些地区农民撂荒土地,其实是想用一种非常消极的办法来摆脱目前中国农村所面临的矛盾关系,但由于他

们的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全脱离建立在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系列法律关系。中国的农村承包责任制已经变成了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设计。改变这种状况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加以替代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通过农村互助组织逐渐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自发地与市场接轨。在一些商品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地区,农民内部之间的分工已经非常普遍,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也基本上实现。政府部门应该在稳定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中国建立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基础上的农业耕作规模过小。今后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

第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之间存在矛盾。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农民要么涌入大城市,要么被就地安置。近年来,关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争论,其实质就是关于农民安置方式的争论。城市化固然能够一步到位,但城市化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在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问题,更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吸纳能力的问题。当城市控制在合理的规模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合理的布局,那么,城市化和城镇化之间没有大的区别。我们应该抛弃这样的思维模式:那就是在现有的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前提下,各执一端,讨论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现有的城市布局并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广大的乡村普遍缺乏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实物流动密切结合的小城镇,因此,今后应该更多地建设符合农村需要的小城镇。但是,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土地使用的矛盾。当前中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开发区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在一些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小城镇。政府在清理和整顿经济开发区时,应该注意小城镇的正常发展与经济开发区盲目建设之间的区别,通过政策引导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将经济开发区逐步改造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小城镇。

在一些不赞成发展小城镇的学者看来,城市化才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过剩问题的唯一出路。他们反对小城镇发展,认为这样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形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助长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但是,应当看到,城市的设计不是搭积木。在城市的布局已经初步定型的情况下,成倍地增加人口会导致城市功能的急剧萎缩。城镇化虽然不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步到位,但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效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小城镇仍然居住着一个国家50%以上的居民。

第三,农村村民自治和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之间存在着矛盾。村民自治在中国当代有着多重含义,从民主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民主改革的先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必要形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农民自主管理的社区组织结构。但是,中国农民自治机构面临着政权机构扩张所带来的压力。在许多地方,村民自治委员会成为了代表政权机关收取税费的“二政府”,成为了上传下达的管理组织。在一些农村,农民的自治组织和党的基层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农民的自治事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事实上,在当初的自治制度设计中,不是没有考虑到农村村民自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由于我国政权机构不断扩张,乡镇政府人员队伍庞大,如果不从自治组织获取必要的费用,机构就难以运转下去,所以,乡镇机关普遍存在着干预村民自治的现象。这种干预既是利益的诉求,也是传统行政思维观念的延续。如果不改革中国的行政体制,减少或者约束政府的行政权力,那么,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就难以继续发展。

可以说,农业集约化生产与承包责任制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当前农村许多矛盾的根源,而农业人口的严重过剩与城镇化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中国当代农村问题加重的根本原因,村民的自治组织和政权机构的紧张关系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不但要从提高农民收入入手,而且还看到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解决三农问题时,不但要从生产关系方面思考问题,而且要从上层建筑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为中国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开出合适的药方。篇四: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做了一份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我了解到,近年来,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但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一、调查情况 1、30户农户基本情况。合计人口 120人,其中有劳动力 58人,占总人数的 48%。外出务工 26人,务农 31人,务农人数占总人口的 24.4%。农村实际务农劳动力,年龄在 48-60岁以上的,占 71%,大多为年龄较大的男性和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初中。耕地 102亩,人平0.85亩。2、农民收入基本情况:① 30农户粮食种植主要以双季水稻为主,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共 203.1亩,粮食产量共计 13.7万斤,提供商品粮7.54万斤。粮食总产按商品收购价(平均 1.15元 ∕ 斤)折算实现总收入15.75 万元,粮食生产性成本总支出 9.26万元,实际每亩人均纯收入 450.7元。②冬季种植油菜面积共计 55亩,占总耕地面积 17%,油菜人均纯收入 120.1元。③种植经济作物大户,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达 12亩,实现土地流转 5亩,家庭经营性年总收入达 20万元。基地按纯收益率 30%折算,其他种植业人均纯收入 165.7元。④养殖业方面来讲,2011年生猪仅出栏 61头,年家禽共出笼 1002羽,人均养殖业纯收入 828.6元,所占比重大幅缩水。水产养殖年产量 4.15吨,人均纯收入 64.9元。⑤全年农民打工人均收入 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 71.5元;其他收入 789元。农民人均总纯收入达 6883元。

二、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一)综合总体概况

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

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1、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2010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2011年人均工资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2、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较少。据统计,我市粮食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 49.7%,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仍然较大。2011年粮食成本及效益情况表

对减少,农民增收面临成本高、收益低的压力。3、其他收入:服务收入、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稳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减少,以篾货、茶叶为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收入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总支出情况 2010 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长 6.5%。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总支出 8666元,与上年增加 515元,增长 13.3%。在家庭总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长比较快。1、受农资、饲料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的生产性支出逐年增加。2010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07.5元,2011年种植业(粮食)生产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长达 17.9%; 2010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人均 347.6元,2011年养殖业生产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长 28.9%。同时,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农机具享有政策性补贴,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农用机械,增大了人均生产性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构成中,生产性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 29.6%。2、农民人均生活支出明显增加。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长 11%。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随物价变化急剧上升,使农民家庭总支出明显增加。

三、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快的增长,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收空间受限。一是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的增长。2010年全市农产品收入增长 10.2%,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 15%-30%不等,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致使

农民收入增速缓慢。以肥料为例,实际市场价连续几年涨幅都在 15%以上(最新市场价格见下表)。2011年 c两优 87、c两优 396,v两优1、7、8号价格均为 35元 /斤,比 2010年每斤又涨了至少 10元,上涨 40%。二是 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产田 基础设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风险灾害的能力较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冰灾、水灾、病虫灾害等发生频繁,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稳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灾害就给油菜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害,人均产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种农作物生产也受不同程度影响。三是养殖业收入因多种原因相对减少。近几年来,因劳动力外出、饲料涨价、疫病及牲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原因,饲养牲猪的农户明显减少,导致农民的养殖业收入减少。从调查的 100户农户看,2010年有 62户,2011年只有 43户。

(二)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变小。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绝大多数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出外打工经商的农民,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就业难度将不断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空间也将受到挤压。

(三)惠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近年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业政策保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投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加大补贴力度,但这部分资金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扶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份额较少。

(四)农民生产负担较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费用支出一直呈上涨趋势,有些不必要的开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农民服务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减少,仅有的资金不能满足规模生产的投入需要。

总得来说,农民在现阶段的生活水平还是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城镇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引入农村,科技下乡之类的活动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此外,向外转移的劳动力的素质不高,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手工业等。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上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我村农民存在的普遍弱势:当前我村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另外还有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结构不合理等。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 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不能再仅仅使用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老经验、老办法,而要更多地采用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新形势的新思路、新办法。为此促进农民增收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农民增收。这是农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摆在广大农村干部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促使广大基层干部真正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2、要以搞活土地流转为突破口,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从立足长期发展的战略来看,必须从“土地是农民的基本保障”这一关键问题着手,通过搞活土地流转引进外商外资和城市资本,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土地效益,使流转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迅速增加土地出租收入,并将其中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使他们能够取得长期收益。只有这样,才能一揽子解决上述问题。

3、要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努力增加农民的投资性收益。大力推行专业合作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突出以资金为纽带,使农户形成利益紧密的经济联合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农户组建投资性股份合作社,通过兴建和出租标准厂房、打工楼、仓库等,从事物业管理。

4、要以推进农业企业化为基础,提升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农业企业化是运用现代工业的投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一个过程,是使千家万户农民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形式有:家庭农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公司等。

5、要以重塑服务体系为抓手,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的实际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目前,农民最为迫切需要的、政府和集体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减免所得税或减收各项规费。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使广大农民增强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篇五: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导言:

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是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类特殊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大约有两亿的农民工。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生产上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和生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暑假期间,我走访了长株潭部分农民工的集中地区,调查了他们的就业状况,薪酬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工的工作薪酬在长株潭地区内还是有待改善的,与本地工人的薪酬相比,农民工的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大多是在建筑及服装等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行业,这些地方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也相对较大。经过国家最近几年对农民工的关怀与帮助,我们也发现,像类似于拖欠工资与工伤赔偿等劳务纠纷问题也相对少了许多。另外,农民工在类似于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等工作待遇上与本地劳务工人并没有享受同等待遇,他们大多没有这方面的保障。最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教育这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再次呼吁社会对农民工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实际的帮助,为农民工兄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调查背景及目的:

现在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各个职业,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一群人,他们工作勤劳刻苦,但往往得不到最公正的待遇,他们是社会的顶梁柱,同时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城市的正常运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这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对于他们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暑假期间,我对长株潭地区就本地的农民工工作生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希望从中发现农民工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更加了解现实,同时引起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兄弟,为农民工兄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一视同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锻炼我的调查能力,观察能力,协调交际能力等工作能力,为以后出身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至8月7日

调查地点:湘潭市 株洲市 长沙市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网上资料

调查过程:首先,简单的规划了采访路线以及想要了解的问题,其次,和同学一起慢慢的走访农民工聚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做好笔录,并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所见到的情况,回家后开始整理材料。

材料:

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工工资始终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即便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最近十几年来的工资也只是上涨了几百元,考虑的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的物价飞涨,实际上农民工工资可以说的上没有涨,还呈现下降趋势。根据06年国务院调查的一份报告表明,我国的农民工月工资集中在500~800元之间。其中,月收入的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500元之间的占29.26%;500~800元之间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没有找到最新资料,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工资继续上涨,月收入突破1800元。这也不能说明真正的农民工工资状况,像有些人一月几万元工资,把他们分摊到一个月只有1000元左右的基层农民工身上,一个人就可以将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拉上来。想2006年月收入在800及以下的占农民工总数的72.1%。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工的工资地道何等程度。不能将少数高收入农民工的工资平均算到那些多数收入低得农民工身上。)农民工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时间唱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工作。其中每天工作大多超过8小时,而且大多数的农民工在节假日工作没有加班费。材料分析: 农民工的工资何以如此低?其中用工单位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们拼命压低农民工的工资,还用包吃包住和不签合同这等没有法律依据的手段来欺骗农民工,因为农民工大多数不懂法,给予这些用工单位有空子可钻。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工资司的解释,农民工只要履行了正常的劳动义务,收入就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提供包吃包住等非货币性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并不包括在最低工资内。

对于民工的工资状况,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等有较大差别,从800元到3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薪资的发放有三种情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

性发放,不过可以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一定的保证金。

对于农民工讨薪问题,出现工资拖欠的比例不高,而且多为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黑工头等不正规的雇主。工厂、工地往往会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出现短时间拖欠工资,但都能很快补发。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主要有技术上的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技术上的原因有上家汇款迟延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等;道德上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工头卷款逃跑、有的是老板无视农民工的权利而肆意侵害其利益。农民工在遇到长时间老板拖欠工资时,所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直接向老板抗议、请工会之类的组织进行调解、向新闻媒体曝光、找政府部门投诉、求助于司法、仲裁等,其中,比较极端的有“跳楼秀”、绑架老板、报复包工头等,但一般很少会有人选择这种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向政府部门投诉,因为一旦发生拖欠,向老板抗议或进行调解很少有实际效果,申请仲裁和诉诸于司法对农民工来说都成本太高,要上媒体又需要事情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而找政府部门不但成本较低且成功几率也比较高。各地方政府都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并设有监察大队(纠察大队)专门处理这类案件,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减少侵害的发生。从调查来看,各地政府部门都能比较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一经调查认定,坚决追讨回欠款,案件成功解决的几率在98%以上,而且对违规单位有处罚、教育等手段。为了减少事件的发生政府还有日常的巡查,主动进行监察工作,平时也经常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还有现在统计局说农民工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这是的农民工的高收入者占据了大头。这是因为这些农民工有技术,他们虽然还被称为农民工,但有些人实际上不能算在农民工这个阶层中了。据调查,有技术和没技术的农民工相比,后者平均工资不到前者的60%。最典型的比如说:木工、瓦工等技术性工种每天的收入是那些辅助性的小工收入的2倍还要多一点。还有些人技术更硬,我觉得这已经脱离农民工这一阶层了。比如江西籍的打工妹罗冬香,1992年进入浙江省温州市一家服装厂做工人。由于她刻苦钻研技术,很快被提升为技术主管,后来这工厂倒闭后她应聘到另一家工资,她又是在钻研技术,在2001年中途换了几家公司后被东阳市服饰有限公司聘任为主管生产技术的产长,年薪60万元。这还是十年前得事情,这种人才也被称为农民工,怪不得2011年国家统计局调 查说农民工月工资收入超1800元了。你不想想看,有这样“高级”农民工的收入拿去平均,可以提高月收入多少水平。像这样的“高级”农民工每月收入以罗冬香为例,哪怕她十年来不怎么涨工资现在月收入恐怕最少也得18万元,1800元和18万元,相当于这样的“高级”农民工一月的收入顶的上100个人均农民工的收入,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还有多少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的工资是何等的稀少。可以将这些“高级”农民工的高工资给拖到人均1800元上去了。

农民工的工资低得这么可怜,可那些用人单位或者包工头还要千方百计的从农民工身上多盘剥一番。他们特别是包工头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厚道。他们采取的手段主要有2种:一是隐匿收入,二是用假币代替真币发给农民工。隐匿收入指的是包工头代替农民工去用人单位领回工资,却谎称用人单位没有给足,从中克扣了一部分。用假币代替真币就更简单了。反正验钞机是包工头自己准备的,那是假验钞机。

还有就是干完了活却拿不到钱。那些工地打工的农民工最容易碰到这种情况。2009年7月16日,来是四川的3名农民工在一个工地起早贪黑的干完活后得到的是3张欠条,但就是无法变成现金。在那边苦等了一个月还没有得到解决。在他们3个人身上发生的情形几乎没有那个农民工没有遇到过。据全国工会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末,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被拖欠的工资总额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主要发生在建筑施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农民工欠薪成了司空见惯,追薪成了家常便饭。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农民工大部分人的工资都是非常低的,而就是这些低的工资却常常被拖欠。这些用人单位怎么这样?我不太懂这个方面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国家应当在农民工立法上面多为农民工考虑一下,那些用人单位也考虑一下农民工的难处,不要到处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有可能这就是农民工一家赖以生活的费用,而对于你们来说还远远谈不上没有这些小钱就活不了了。而农民工也要提高自身技能,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我认为,社会在得到农民工如此多的给予之后,理应付出对等的回报,给予他们更多实际的关爱和帮助。首先,就应该切实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让他们享有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对于侵害其劳动权利的个人与单位,进行有效的惩处,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

下载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前言 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0%以上,也是国家政府备受关注的一个集体,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收入增加困难,该如何......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起步之际,通过对**县农村实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各级党委......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1 一、某镇基本情况某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全镇农业人口4.03万人,耕地面积7.3万亩。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稻、小麦、元葱大蒜、杞柳等农作物为主......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及负担调查报告 我来自农村,农民的收入影响着我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他就是我的费用的全部来源,同时也是一个家系的全部的经济来源,农民是我国一个大的集体,占有我国人口的6......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汇编)

    align=left>现在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暑期社会实践。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报告一: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