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
三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对生态环
境影响
1.三明市的旅游资源
三明是福建省辖市,位于武夷山与戴云山脉之间。全市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78平方公里,总人口267.5万;辖1个县级市(永安市)、2个区(梅列区、三元区)、9个县(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森林覆盖率达76.8%,有“中国绿都”、“绿色宝库”之誉;年平均气温为19.4C,一年四季均可游览。
三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旖旎,特色鲜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三明岩前发现了20万年前古人类文化遗址。宁化石壁是中国历史上由北向南客家大迁徒的中转站,被誉为“客家祖地”。古邑多俊杰,宋代“理学四贤”中的杨时、罗从彦、朱熹和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及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伊秉绶等历史名人都诞生在这里。三明名胜古迹众多,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这里有被誉为“天下第一湖山”的泰宁大金湖;有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大而逼,远而整”的永安桃源洞“一线天”;有犹如“神仙洞府”的将乐玉华洞„„。
改革开放以来,三明旅游业迅速发展。现已建成以“山、水、洞、林、石、古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风景区(点)60余处。其中: 世界地质公园1个(泰宁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个(泰宁大金湖、永安桃源洞-石林、将乐玉华洞);
国家4A级旅游区4个
(泰宁大金湖、永安桃源洞、梅列瑞云山、三元格氏栲);
国家2A级旅游区1个
(沙县沙阳乐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将乐龙栖山、永安天宝岩、建宁闽江源); 国家森林公园4个(泰宁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元国家森林公园、将乐天阶山森林公园、三明仙人谷森林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2个(宁化天鹅洞群、永安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泰宁尚书第明代建筑群、三元万寿岩、永安安贞堡);
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梅列瑞云山、沙县七仙洞-淘金山、宁化天鹅洞、清流九龙湖);
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三元格氏栲,三明萝卜岩,泰宁峨眉峰,宁化牙梳山,尤溪九阜山,明溪均峰山、君子峰,大田大仙峰,清流莲花山);
省级森林公园1个(梅列金丝湾);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梅列正顺庙,沙县城隍庙,泰宁世德堂,将乐杨时墓,建宁白楼、天主教堂,尤溪南溪书院、季奎堡、孔时公大厝,清流狐狸洞,宁化伊秉绶墓、革命烈士纪念碑、黄慎墓,永安文庙大成殿、贡川古城墙-会清桥)。
2.三明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市区周边旅游圈
这里拥有两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明市和永安市。水上游三明,尽享山水园林城市“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的迷人风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旅游区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区,奇、绝、秀、幽、险,其“一线天”被徐霞客赞誉为“大而逼,远而整”,并列入吉尼斯纪录之最。鳞隐石林石洞交错,怪石林立,胜似迷宫,被誉为“中国石林第二”。国家4A旅游区、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格氏栲景区,因其格氏栲纯林面积世界最大,享有“世界之最”之称。横坑温泉滋养肌肤,放松心情,洗却您一日的劳顿与烦恼。国家4A旅游区瑞云山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火成岩地貌,山、水、洞、林、泉兼而有之。淘金山上“华夏第一卧佛”、宋桂、铁树群堪称三绝。沙县小吃风味独具,遍布大江南北。沙县肩膀戏演技奇特,全国唯一,是一朵“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名列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的万寿岩,镌刻着一幅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画卷。
行 程
D
1游览桃源洞、桃花涧漂流、葛里景区、鳞隐石林,住永安 D
2赴三明游览格氏栲森林公园、横坑温泉浴、晚上水上游三明,住三明
D
3游览瑞云山风景区、麒麟山公园、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 D
4游览永安安贞堡、沙县淘金山、沙阳乐园、品尝沙县小吃、欣赏肩膀戏
二、大金湖
“大金湖”品牌的突出特色是:碧水、丹山、古洞、龙潭、荷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旅游区金湖,水上丹霞189景,美仑美奂,人称“天下第一湖山”,其“水上一线天”堪称稀世绝景。上清溪,蜿蜒于荒无人烟的赤石翠峰之间,两岸壁立千仞,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一年四季可漂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宏伟壮观,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闽山第一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玉华洞,166景,全长10多华里,是福建省最大的石灰岩溶洞,已有1800多年的游览历史,徐霞客称其“玄巧争奇,遍布幽奥”。龙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少有、独特的天然植物园和动物乐园,其瀑布群射银流玉一般。一望无际的建宁万亩荷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产建莲自古以来就是贡品,《红楼梦》里有她的芳踪。
日期
行
程
D
1游览大金湖、上清溪漂流、泰宁古城、尚书第(或状元岩),观赏梅林戏,住泰宁
D
2赴建宁游览毛泽东、周恩来故居,赏荷品果,赴将乐游览玉华洞,天阶山国家森林公园,住将乐
D
3游览龙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古厝桥、龙潭瀑布、鹿鸣苑、西山造纸作坊
三、客家祖地
该品牌的突出特色是:祖地、民俗、三宝、古文化。“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历史上中原汉人南迁大多聚居在宁化石壁,而后向外衍播,因而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石壁迄今还保存古代客家先民的建筑风格、方言和风俗。客家公祠供祀着客家诸姓的先祖牌位,收藏客家族谱、家乘等史料。每年10月“祭祖月”,举行世界客属祭祖大典活动,平时根据游客需求举行祭祖仪式。玉虚洞被徐霞客称为“武夷三绝”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天鹅洞群是福建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溶洞群。七星岩属丹霞地貌景观,文天祥赞其“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狐狸洞景区集洞、峡、湖、岛、林于一体。考古学家在此发掘的“清流人”古人类化石,与台湾“左镇人”古人类化石同属旧石器晚期智人,是闽台同根的佐证。“三宝”展示了三明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工艺。
行 程
D游览玉虚洞,参观“三宝”(宝石、宝剑、宝扇)、购物,住清流
D游览七星岩、夜滩温泉浴、九龙湖(狐狸洞),考察古文化,住宁化
D游览天鹅洞群、神风龙宫,石壁祖地公祭客家公祠
目前,据业内人士透露,三明市的旅游资源仍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三明市的旅游基本路线为: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三明(格氏栲),将乐(玉华洞),泰宁(大金湖、上清溪,寨下大峡谷、历史博物馆、尚书第)。而建宁、宁化等一些地区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区域旅游经济未蓬勃发展。
3.三明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由于三明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对旅游业的相对投资较少,导致了以下几点问题:(1)交通不便利。三明地处山区,尽管国道205线,316线、省道212线形成了公路交通网络,鹰厦铁路横贯市区,开通了三明至厦门、福州城际列车和“金湖号”专列,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一期工程(三明-福州)已建成通车。龙岩冠豸山机场距三明市区仅2小时车程。但三明没有自己的机场,没有通往各个县城的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市内的交通网络建设并不完善。以至于对省外的游客的吸引力较弱,对高层次的游客的吸引力较弱。这是制约三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基础设施和专门设施建设薄弱。在三明市区内无4星级以上酒店,住宿条件差。旅游购物设施较少,没有典型的地区特色。融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接待设施较差,游览娱乐设施方面一片空白,土地利用率低,建筑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产生矛盾。各项公共设施,如:停车场,城(街)区的美化规模,水平,质量标准较低。
(3)宣传力度小。虽然三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的旅游资源,但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对其未进行大规模有效的宣传,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并不高。
(4)未对景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景区周边的建设不完善,景区内路线的安排不合理,使景区给人的整体印象差,景区的精华部分未得到真正开发。
4.三明市旅游开发的例子
成功的例子——泰宁 过去,泰宁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综合经济实力长期徘徊在省、市的下游。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历任县级领导班子坚持不懈实施旅游兴县和项目带动战略,泰宁经济找准了定位,迅速驶入快车道,近十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0%。1997年以来,泰宁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开始在全市靠前领跑,2001年县级经济实力评价名列全省32位,全市第4位。
一、特色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旅游兴县战略深入人心,大金湖旅游区各景区继1994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近年来先后获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等国家级品牌和福建首个优秀旅游县,正常年份金湖单个景点的游客接待量达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2003年末,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6%。
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近年,全县坚持实施城乡电网、农村路网、乡村饮水、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改造工程,加大老区基点村、贫困村、少数民族村的“五通”力度,全县路、水、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加快升级,各类网络全面延伸至行政村一级,促进了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提高。坚持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区当景区建,近五年共投入县城建设资金4.76亿元,拆迁旧城18.1万平方米,新建各类建筑4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7万平方米,上马了状元街、松光花园、农贸市场等一批重点项目,狠抓了建筑立面、休闲公园、文化广场、沿河两岸、夜景工程等城市景观建设,奠定了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风格,状元街被誉为“八闽第一街”,正在建设中的状元文化公园大型青铜群雕为我国县级首创,县城的特色品位凸显,生态文化旅游城初具雏形。
三、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坚持依法治县和以德治县相结合,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连续荣膺省级“文明县城”。各项事业发展硕果累累,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县”、“全国计生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先进县”,全县长治久安,社会安定稳定,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光荣称号。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泰宁县将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围绕“三步走”的目标设想(即:第一步,用5年时间,把大金湖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新兴旅游区,泰宁成为福建一流旅游强县;第二步,再用5年时间,把大金湖建成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重点旅游区,泰宁成为闽西北地区经济强县;第三步,到2020年,把大金湖建成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区,泰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大力实施“立足大金湖、对接京福线、崛起闽西北、建设新泰宁”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旅游、化工和以雷公藤为主的特色林业三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努力把泰宁建成福建一流的旅游强县、京福线上富有活力的开放县、福建最美丽的山区县城和闽西北较为先进的小康县。
1、建设福建一流的旅游强县。全力冲刺世界地质公园,打造与武夷山齐名的福建又一世界级旅游品牌;以生态为本,文化为核,张扬水上丹霞、峡谷曲流、丹霞洞穴、花岗岩石蛋四大奇观,凸显古建、科举、岩穴、民俗、古城五大文化亮点,集中开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建设集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以公众宣传为立足点,以专题促销为突破口,以上海和闽东南为市场中心,着眼国内,进军港台,面向世界,提升知名度,招徕客源量,建立与武夷山联手的两大世界品牌一体化协作机制,构建名列福建前茅的游客集散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增植一批福建旅游十强十佳企业,做精观光产业,做大休闲产业,做活文化产业,做强要素产业,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名符其实的主导产业、生命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推动泰宁跻身闽西北经济强县。
2、建设京福线上富有活力的开放县。加快京福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工程建设进度,超前做好抚州至湄洲湾高速铁路、同三高速公路泰宁段、武夷山至泰宁高等级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打造快速便捷的开放硬通道,构建泰宁联结区域经济中心的交通经济圈;扫除发展障碍,以成本最低、效率最快、回报最大、环境最美的开放魄力,努力把泰宁建成闽赣边界及京福高速公路沿线上吸引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投资“洼地”;立足资源基础,扩张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合作竞争,敢争龙头,勇当配角,借势借力加快产业集聚,着力建设全省主要、全国知名的旅游经济区,全国最大的高岭土和硅微粉深加工基地,省内最大的药用活性炭生产基地和雷公藤药材集散地及深加工产业中心,做大做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集群。
3、建设福建最美丽的山区县城。雕琢山水交融的绿色明珠,发挥四面青山环抱、三江绿水常流、一山楔入城中的自然山水优势,加快城区三河六岸景观群建设,开发东起月亮湾(三溪汇合处)西至太阳岛(百竹园半岛)的水上观光游览带,彰显“亲水、亲山、亲绿”的山水生态城市特色;打造人文璀璨的江南明城,坚持以古城文化为灵魂,在修缮修复古城遗迹的同时,将独特的泰宁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开发建设中,奠定推广徽派特色仿古民居建筑风格,建设千年古城青铜群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把泰宁建设成为以闽越遗风、明代古迹、梅林戏曲、红军街景、城河夜色等为主要内容的古城文化旅游景区;营建高雅精致的休闲乐园,按照“不求其大、但求其佳,不求其洋、但求其雅”的原则,搞好杉溪两岸观光线和城区桥梁的夜景改造,建设功能完善的旅游接待服务区和旅游专业街区,使泰宁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定位更加清晰、旅游服务功能更加显著。
4、建设闽西北较为先进的小康县。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注重发展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私经济,增加劳务输出,强化就业培训,打造泰宁劳动力品牌,拓展就业增收空间,使泰宁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构筑困难群体社会关爱机制,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低保等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实现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失有所补、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大力实施文化靓县工程,积极建设闽西北教育强县,创作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培植知名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化泰宁”形象;积极导入市场机制,优化教育、文化、广电、卫生资源配臵,健全各项事业基础设施,加快社会事业产业化、民营化进程。
目前,泰宁已成为中国十佳魅力名城之一,在国内成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失败的例子——陈大瑞云山
瑞云山在三明市区西北十二公里的狮头山麓。为火成岩地貌奇观。瑞云洞进深30米、宽61米、高4米。洞内有一座五开间始建于宋代的木结构庙宇,供奉诸佛。洞口石壁如削,有宋、明、清摩崖石刻数处。洞顶苍松如盖,泉水涓涓,如串串玉珠,组成帛帏,悬于洞口,蔚为壮观。洞口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监察御史官志涵在此讲学时的石刻“有容”二字,及“人在石中藏璞玉,客来洞口融珠帘”等对联。洞前石山门为清康熙年间建造。上刻“瑞云洞”三字,山门前便是明代单拱石桥。洞口周围,洞庙东北,有避邪洞、小一线天、观鱼池、马背山等景点。整个风景区,为古树所环抱。伴以鸟啼虫鸣,显得清静幽雅。瑞云洞有汽车通达,洞前有服务部,洞东山顶建有招待所接待游客。在其附近有准4星级酒店,亿龙酒店。
然而,拥有以上条件的瑞云山为什么没有成为著名的景区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对景区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它处于三明市郊,所面对的游客应以三明市内的为主。然而,它起先的门票的定价却在20~30元,超出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因此无法吸引到大批市内游客。
(2)没有对景区进行有效的管理。景区内的垃圾未得到及时清理,环境脏乱。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瑞云山位臵较偏僻,且景区周围交通不便。不易吸引游客。
5.三明开发旅游资源的对策
(1)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任何一个旅游景区(点)的开发,都必须首先解决游客来访问题,使游客能够比较顺畅地进出。便利的交通条件对旅游资源所在地成功的开发非常重要,因为即使资源品味再高,吸引力再强,如果没有顺畅的交通运输,游客进不来,资源优势也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所以,可进入性就是指游客可以借助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顺利地进出旅游资源所在地。它包括资源所在地通往外界特别是主要客源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营手段的合理安排。
(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上层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为游客的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的基础。旅游上层设施以游客的需要转移。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旅游业深度长远发展的坚强后盾。(3)旅游资源开发计划、设计、建设或整修。对已开发利用的资源来说,再开发主要是增辟新的游览项目或在原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修饰和加工,如修整游览步道、建设新的观景点、护栏,以及采取一些新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提高文化含量措施等。对于尚未开发利用的资源或人造景观,应首先确定开发主题和利用方向,按照计划进行开发建设和施工。
(4)建立景区(点)管理机构,培训专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任何一个旅游景区(点)都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和素质较高的服务人员;否则,管理不好,服务质量差,不仅失去了资源开发的意义,而且也有损资源所在地的形象,影响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所以,要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良好的经济成效,必须健全资源管理机构,培训专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不断提高其素质与管理和服务水平。
(5)坚持“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突出独特性的原则;讲究经济效益的原则。
三明特色旅游发展方向
发展闽中小城山区特色游,发展主题型旅游产品,不仅含有观光的成分,满足了旅游者一般的好奇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较高,附加值较高,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容和个人价值的自我完善,把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向多样化和个性化。适时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改造原有的旅游产品,保持旅游产品的市场生命力。组合旅游产品开发,把各单项旅游产品与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相吻合,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相适应。
三明作为一个偏远的闽中小城,红军苏区有宁化、清流等三明远郊县城,毛主席有诗云: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泰宁是两宋名城之一,素有“一巷九举人,一家十进士”的美名。三明市是全国著名的文明城市,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明作为苏区之一,许多地区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如: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位于建宁县城北溪口街49号,原名建宁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7月。2006年9月,建宁革命纪念馆更名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毛泽东、朱德同志旧居)、“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周恩来同志旧居)两处复原陈列。陈列展线400米,陈列革命文物及照片资料973件,文物业务用房2130平方米。
三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应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以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观光旅游,加强休闲、度假、疗养等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及精品名牌旅游产品的培育,提高旅游产品的结构和档次,保护民间艺术,抓住国家开发海西经济这一重大机遇,扩大三明旅游的对外开放和合作,发展区域旅游经济。鼓励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大众旅游产品和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品牌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禁止开发建设一切破坏旅游资源区风貌的旅游项目引导和规范旅游市场的平等竞争和规范管理。突出在表现特征上的区域性典型主题。
6.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及综合经济的关系
旅游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游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旅游经济的发展要注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论是旅游者、旅游开发者、经营者、管理者,还是旅游科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重要的位臵,真正使旅游地实现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开发区域的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黄山、泰山的索道建设,它在便利人们登山的同时,也破坏了景区原有的幽静的特色和自然环境。它所带来的环境上的负面作用有(1)大量游客的到来,不仅加大了道路的运输量,使交通更加拥挤,而且众多的交通车辆会排出大量废气,增大了空气和噪音的污染,对当地居民造成伤害。(2)大规模游客的涌入,一方面加大了旅游目的地垃圾和废水的处理量;另一方面,游客中某些人的不良行为,如乱扔废弃物也加大了对当地环境卫生的损害和水质的污染。
(3)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旅游景区景点的承载力加大,不仅造成空气中尘土飞扬,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损害人体健康,而且由于人多活动空间小,也会造成植被的践踏和景物的破坏,加上游客中某些人擅自采集植物等行为,也会造成物种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4)长期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会对当地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和保存寿命造成威胁,尤其是游客中某些人的触摸攀爬和乱刻乱划所造成的损害更大;同时,旅游设施的过度建设和规划不当、设计不合理也会对旅游景观和环境造成破坏。
然而,景区周围的环境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把旅游设施建在主要景区之外。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其的投资,需要政府有强大的财政基础来支持旅游业的开发。发展旅游业
(1)可增加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生存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对于改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结构会起积极的作用。
(3)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旅游是吸引外商从事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
(4)有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的素质。旅游活动具有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作用。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人们突破惯常环境对思维的束缚,使之眼界开阔。
(5)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适应游客的需要,当地一些被人们遗忘的传统风俗和文化活动得到了恢复和利用,传统的民间艺术受到了重视和开发,濒临灭绝的历史文物得到了修复和维护。
7.三明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基础,以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实现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构成危害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和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相互依赖,相互和谐的共生共存关系。它要求:(1)增进人们关于旅游对环境依赖性的认识,提高关于保护生态、传统社会文化的意识;
(2)旅游的发展要立足长远,要与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协调;
(3)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在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的同时,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
(5)提供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旅游形式。
(6)旅游目的地一方面应根据游客的需求,相应扩大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以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在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做好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保护,以保持和改善其质量。
(7)旅游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应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相协调,要切实制定好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使旅游的发展约束在旅游承载力范围之内。
(8)旅游的发展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要从长远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在经济效益上,要实现旅游收益的合理分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社会效益上,要能促进目的地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环境效益上,要能达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永续利用。(9)旅游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及子孙后代的需要,既要考虑近期利益,更应从长远利益着想,要为子孙后代造福。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是指:
(1)物尽其用,即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等,进行其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和作用;
(2)合理配臵,即充分考虑人文旅游景观与自然旅游景观、主题景观与非主题景观、景观与设施、景观与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协调一致;
(3)注意保护,即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引起旅游资源数量的减少、质量的降低、特色的蜕变和环境的恶化,要在严加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
8.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和综合经济建设
要保证三明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必然要加大对三明旅游产业的投入,这就要求三明的综合经济为其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而三明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促进三明综合经济的发展。因此,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位于三明市的梅列盆地的综合条件较优越,因此,早在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三明市就被择为福建省的重工业建设基地,现已形成冶金、化工、煤炭、机械、纺织、印染、塑料、造纸、森工、建材、电子、医药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大中型企业38家,福建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化纤等企业都在三明。这必将对三明的旅游资源造成影响。
2005年,三明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8.2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2.06万吨,粉尘排放总量7.18万吨,氨氮排放总量0.56万吨,COD排放总量4.7万吨。空气质量不能达到要求,市区空气质量属中度污染,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的天数占68%,污染程度较2000年有所增加。市区、沙县和大田县的酸雨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上升趋势,酸雨污染严重。水环境污染仍然严重,沙溪河三明、沙县段水质呈现营养化趋势,超标严重,沙溪河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等级,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和溶解氧。虽然我市火力发电厂较少,但是这些电厂所采用的燃煤机组基本上没有配套脱硫、脱硝设备。近年来,由火力发电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开始显现。考虑到未来几年内还有大量火电厂将建成投产,大气污染控制亟待加强。
重工业作为三明经济的重要支柱,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的物质保证,但在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三明的旅游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坚持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的发展战略,在发展“两带一圈”的基础上,加快“四地两枢纽”建设,将三明市建设成为带动内陆、连通沿海、沟通周边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区域。必须建设高效、清洁、开放、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和能效高、环保效益好的市场化能源消费模式。
第二篇:赤峰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目 录
摘要„„„„„„„„„„„„„„„„„„„„„„„„„„„„„„„„1 1赤峰市基本概况„„„„„„„„„„„„„„„„„„„„„„„„„„2 1.1自然状况„„„„„„„„„„„„„„„„„„„„„„„„„„„„2 1.2人文状况„„„„„„„„„„„„„„„„„„„„„„„„„„„„3 2赤峰市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4 3赤峰市旅游业面对的主要问题„„„„„„„„„„„„„„„„„„„„5 3.1发展现状„„„„„„„„„„„„„„„„„„„„„„„„„„„„5 3.1.1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的表现„„„„„„„„„„„„„„„„„„„„5 3.1.2市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6 3.1.3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6 3.2现状分析„„„„„„„„„„„„„„„„„„„„„„„„„„„„6 3.2.1优势„„„„„„„„„„„„„„„„„„„„„„„„„„„„„6 3.2.2劣势„„„„„„„„„„„„„„„„„„„„„„„„„„„„„7 4赤峰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7 4.1生态治理区划„„„„„„„„„„„„„„„„„„„„„„„„„„7 4.1.1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区„„„„„„„„„„„„„„„„„„„„7 4.1.2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7 4.1.3北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区„„„„„„„„„„„„„„„„„„„„8 4.1.4南部低山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8 4.1.5大兴安岭七老图山地水源涵养区„„„„„„„„„„„„„„„„„8 4.1.6城镇环境保护区„„„„„„„„„„„„„„„„„„„„„„„„8 4.2旅游可持续开发、景区环境保护及措施„„„„„„„„„„„„„„„8 4.2.1对旅游管理者提出的要求„„„„„„„„„„„„„„„„„„„„8 4.2.2对于相关环境规划行动的要求„„„„„„„„„„„„„„„„„„9 4.2.3对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等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要求„„„„„„„„„9 4.2.4环境保护措施„„„„„„„„„„„„„„„„„„„„„„„„„10
摘 要
赤峰市旅游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资源类型与禀赋在全区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从优良级资源数量分析,赤峰市及赤峰市各旗县优良级资源数量远高出全区其它盟市及旗县
【关键字】赤峰市、旅游资源、红山文化
赤峰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1赤峰市基本概况
赤峰,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旧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与辽宁省朝阳市、河北省承德市毗邻。三市曾组成热河省。
1.1自然状况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因城区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东与通辽市毗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4 1°1 7’---45°24’东经11 6°2 1’~1 20°58’之间。
赤峰市地处燕山北麓、大兴安岭南段与内蒙古高平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总面积90275平方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辖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宁城县,3区7旗2县,有蒙古、汉、回、满等30个民族,总人口460万,其中蒙古族人口82万。赤峰地区战国时期属东胡。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赤峰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为直隶州。1946年热北专署改为昭乌达盟。1956年将原热省辖部分旗县 并入昭乌达盟划属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撤销昭乌达盟,设立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赤峰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河谷平川:既有浩瀚的沙地,又有广袤无垠的天然森林、草原和肥沃的良田。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2%;丘陵约占24%;高平原约占9%;平原约占25%。大体分为四个地形区: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山地丘陵区;西部高平原区;东部平原区,海拔高300-2000米。东部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大兴三角地区,海拔高不足300米,为全市地势最低地带;西部克旗、郊区和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大光顶子山,海拔高2067米,为全市第一高峰。主要山脉有兴安岭南段,努鲁儿虎和七老图三条山脉。
1.2人文状况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6,800多处。有史文明以后,赤峰成为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早在8000年至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创造了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夏家店下层等古文化。进入夏朝以来,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诸民族的繁衍生息场所。西周战国时期,东胡族在赤峰创造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燕国在此设置右北平郡治所,魏晋鲜卑建牙帐于老哈河中游的紫蒙州,唐时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代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历时200多年。元时,归属辽阳行省和中书省。清代归属昭乌达、卓索图两盟,设乌兰哈达通判厅和通领衙门。
8000年前,古老的兴隆洼人在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古村落,被专家称为“华夏第一村”,播撒下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颗火种; 5000年前,红山文化在这里发祥,主要标志物就是出土的大型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1000年前,契丹族在这里创立了雄峙万里的大辽王朝,建起了“中国草原第一都”; 300年前,这里建起了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清代蒙古亲王府——喀喇沁亲王府。这里有中国体量最大的古塔——大明塔;有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有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乌兰布统草原(420公里);有全国唯一的军马场——红山军马场;有世界上唯一的原始沙地云杉林——白音敖包沙地云杉林;有世界上最窄的河流——耗来河。草原、沙漠、冰臼、石林、温泉等自然资源和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资源富集,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赤峰地处东北与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很容易接受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等几个中心城市的辐射。
2赤峰市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
赤峰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种类齐全,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现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址68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根据景区资源类型及主导产品性质,划分七种类型景区。(1)湖泊类景区:克旗达里诺尔湖、敖汉小河沿水乡风光旅游区、翁旗红山湖、阿旗巴彦花水库、松山二道河子水库、平地松林八百里
(2)温泉类景区:克旗热水、宁城热水、敖汉林家地
(3)历史文化类景区: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左旗辽文化旅游区、宁城辽中京旅游区、喀旗喀喇沁王府、敖汉兴隆洼景区
(4)宗教建筑类景区:喀旗龙泉寺、右旗荟福寺(东大庙)、翁旗梵宗寺(北大庙)
(5)地质地貌类景区:克旗阿斯哈图石林、克旗青山冰臼公园、喀旗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喀旗月牙山珍珠溶洞
(6)森林生态类景区:克旗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喀旗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宁城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敖汉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旗罕山森林公园、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综合性旅游景区:克旗乌兰布统草原旅游区、克旗贡格尔草原旅游区、右旗巴林草原民俗旅游区、翁旗沙湖旅游度假区
赤峰市将旅游资源整体规划,创建“一心、四区”内部旅游空间格局。“一心”指赤峰市域范围内的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区,包括红山区、松山区和元宝山区。“四区”指西部草原生态奇观旅游区;北部契丹•辽文化旅游区;中部沙湖、湿地、古文化旅游区和南部综合旅游片区。
3赤峰市旅游业面对的主要问题
赤峰市旅游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资源类型与禀赋在全区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从优良级资源数量分析,赤峰市及赤峰市各旗县优良级资源数量远高出全区其它盟市及旗县 对赤峰市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过渡性、典型性、丰富性,品位高。
历史文化遗迹数量多,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但是空间离散度大,可视性差。自然人文资源组合较好,蒙古族风情较为突出。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别是地质科考资源极具潜力。
3.1发展现状
3.1.1 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的表现
(1)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7%,旅游收入4.42亿元,比上年增长57.8%。
(2)初步形成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地质奇观为主题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截止到2002年,全市共开发旅游景区(点)40多处。
5(3)旅游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赤峰-克旗的旅游快速通道已具雏形,河北坝上至乌兰布统、达里诺尔湖的黄金通道,赤峰至承德、赤峰至辽宁朝阳的干道正在建设、筹划之中。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旅游企事业单位80多家,星级饭店16家,旅行社17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人以上,赤峰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4)旅游市场促销及相关服务工作已得到重视,旅游相关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3.1.2市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由于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差异、旅游起步早晚等原因,区域内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目前西北部克旗和中部翁牛特旗旅游业发展相对超前,正在渡过起步阶段,左旗、右旗、喀旗、敖汉、宁城旅游处于第二梯队,其它旗县则处于起步阶段初期。
3.1.3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尽管赤峰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承德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旅游人数上,不足承德市的1/3,旅游收入不足承德市的1/4。从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来看,尽管赤峰市旅游资源评价综合指标处于第1位,但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却在第5或6位波动,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大致为全区的1/3强,赤峰市旅游发展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3.2现状分析
明确赤峰市旅游发展自身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劣势以及规划期内面临的来自世界环境的机遇和威胁,是制定赤峰市旅游发展的基础。
对赤峰市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过渡性、典型性、丰富性,品位高。
历史文化遗迹数量多,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但是空间离散度大,可视性差。 自然人文资源组合较好,蒙古族风情较为突出。 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别是地质科考资源极具潜力。
3.2.1优势
6(1)区位优势:过渡性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结合部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交通地理位置优势
(2)资源优势: 自然景观的多样性;自然和人文资源组合好,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原生性;丰富性(3)生态优势(4)市场优势(5)后发优势
3.2.2劣势
(1)可进入性差:与我国大的交通通道的通达性差;赤峰市域内部交通的可达性较差(2)旅游的整体形象不鲜明,缺乏王牌产品(3)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4)旅游接待设施发展滞后(5)旅游季节短(6)人力资本短缺
(7)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度低(8)旅游业的价值链短
4赤峰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4.1生态治理区划
4.1.1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区
该区位于赤峰市北部、浑善达克沙地的东缘,是京津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沙源地。其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以治理沙化、退化草场为重点。
4.1.2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区
该区包括阿旗、右旗南部、翁旗东部、敖汉旗北部,是赤峰市沙漠化最严重地区。
4.1.3北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区
该区为大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区,包括阿旗、右旗中部、左旗、林西县中南部、克旗东北部。其生态建设以水土保持、增加林草植被为重点。
4.1.4南部低山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
该区处在赤峰市中南部,由努鲁儿虎山地及其以北的黄土丘陵组成。包括翁旗中部、松山区、喀喇沁旗、宁城县中南部、红山区、元宝山区全部。其生态建设以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
4.1.5大兴安岭七老图山地水源涵养区
该区分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包括阿旗、左旗、右旗、林西县的北部和克旗中部、东部、北部山区;南部包括翁旗、松山区、喀喇沁旗、宁城县的西部山区,是赤峰市主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和水源涵养区。其生态建设以增加和保护森林草原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
4.1.6城镇环境保护区
该区包括中心城区和各旗县区所在地及较大的建制镇。是环境污染的重点防范区,其生态建设以大气、水源、废弃物防治为主。
4.2旅游可持续开发、景区环境保护及措施
4.2.1对旅游管理者提出的要求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本着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对旅游管理者提出如下要求:
(1)对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措施
在景区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树木、绿地和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等具有地方性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
度假村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景区开发要充分考虑到景区旅游承载力,不能过度开发。(2)旅游规划在维护环境管理系统方面的要求 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无规划时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和旅游路线;
各下级旅游规划要在上级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所有旅游开发项目必须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有序发展。同时,所有旅游开发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旅游规划在减少能源消耗、废物、污染物、控制新建开发项目污染方面的要求。列举如下:
在景区、饭店、浴场内安装供水及污水处理系统; 修建适当的排水系统,以防汛期造成水体污染; 修建适当的排水系统以防汛期造成水体污染;
修建适当的交通网络以防止交通拥挤、充分考虑各种效能;
采用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最大程度地回收废物;修建垃圾集中处置场; 为休闲人员提供一定的空旷地、公园或公共场所; 引进分流机制、避免在时间、空间上过度拥挤。
4.2.2对于相关环境规划行动的要求
(1)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高标准、高起点”等原则,既要尊重经济规划,又要尊重自然规划。
(2)对景区环保规划、景区设计、景观修复规划由有景区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和有景区规划从业资格的人员承担。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通过有关部门审批;旅游建设项目建成后需经过环保部门验收,并坚持“服务在外、旅游在内”的指导方针。(3)制定排水、土壤、水资源保护管理规划
4.2.3对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等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要求
(1)规划实施单位或景区管理部门有义务向游客传达关于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理念;
(2)教育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9 从而承担各自责任,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4.2.4环境保护措施
(1)定期监测景区的环境容量;
(2)根据旅游者数量的季节变化制定旺季、平季、淡季的不同门票价格,有效控制旅游者数量;
(3)完善景区垃圾回收系统及公共卫生系统;
(4)向旅游者宣传文明旅游的观念;加强讲解、教育和信息说明工作,以改善旅游者对景区环境和文物保护的态度。
(5)在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应加强森林防火、防虫工作,做好相应的森林防火标识牌建设,加强病虫害的监测。
(6)对于市域范围内的古树名木、珍禽异兽严加保护,落实管护责任和必要的封禁保护,防止人为破坏。
参考文献:
[1]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赵广华.内蒙古精品旅游线路[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5年5月. [3]统计资料手册2004年.赤峰市统计局,2005年4月.[4]统计资料手册2005年.赤峰市统计局,2006年4月.[5] 赤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10月
第三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姓名:石卉
专业:自动化
学号:B13050203 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提要: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暴涨,城市扩大,环境污染,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在长期处于闹市的广大居民脑海中悄然兴起。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迫切需要远离拥挤、压抑的 高楼,远离噪音、充满废气的城市,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去放松,去享受;锻炼 身体,陶冶情操。农村、森林、山区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最佳去处,从而使旅游业出现了一 场新的变革,与人们生活相协调的特色旅游,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农业旅 游等旅游形式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 农业旅游,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旅游资源的内涵
农业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被认为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但在实际中,农业不仅是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也是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场所,具有景观作用。从古至今,诗人、画家经常深入农村,创作出很多具有田园风景的诗画。这些作品作为艺术,被读者 欣赏后,就产生了去作品原地进行体验的心情,即产生了旅游动机,在条件成熟时,他们就到那里去旅游,这种旅游就是农业旅游。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很多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农业资源是人们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旅游资源是以农业为媒介, 由生物、土地、水、大气以及农事活动与民俗资源等构成的农业景观资源, 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 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二、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
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 又有物质成分、非物质成分;既有农、林、牧、渔等不同的农业景观, 村落、集镇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 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既有多种技术层农业并存, 还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类型。总之, 农业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业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也有不同的特征, 形成相应的农业带。而社会环境如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民俗风情, 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庆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形成了农业有资源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农业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既表现人们一年内有规律的生产、生活上, 也表现在随季节变化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因此, 在不同的季节, 就有不同的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农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形式由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农业社会资源的可继承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的。旅游者所购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 而不是资源本身。因此, 如果开发合理, 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可以长期甚至永远重复使用下去。同时, 我国将从传统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农业文明, 农业社会资源还会不断丰富。
三、我国旅游资源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的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农业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把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去, 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同一区域内开发类型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 发展多种农业旅游项目, 促进农业旅游的多样化发展, 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功能和服务。
此外,区域内各种农业旅游项目应合理布局, 力求相互促进和补充, 避免单调雷同。这样, 整个农业旅游区能发挥整体优势, 使游客能观赏到多种农业景观, 享受到多种旅游服务。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 要立足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 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产品和项目, 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发掘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以增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草原地区应突出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化草场, 建设蒙古包等接待设施, 按当地习俗接待游客, 开展赛马、狩猎等旅游活动。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管理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管理既包括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包括了行业协会组织的间接服务和管理,只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走上有序发展之路。从直接管理的角度看,开展农业旅游项目必须取得旅游、工商、卫生、安全等相关部门的许可,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接待游客;间接管理则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并通过业务指导、会员培训、活动安排等工作,达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旅游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比较单一,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四、开发的对策
旅游业既是具有较强文化性的经济产业,也是具有较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大农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对其充分保护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将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体现到旅游活动中、编排到旅游线路中。在追求旅游服务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坚持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在接待设施的完善、旅游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要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在旅游活动的安排、旅游项目的创新等方面要突出个性化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不同于旅游产品,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不一定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了环境、服务等所含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一系列项目安排,每一个接待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旅游产品质量的降低。发展农业旅游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中央1号文件下发的契机,切实研究和制定支持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我国大部分农业旅游项目内容单
一、配套要素发展不均衡,亟需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旅游项目与其他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如通过与当地交通、住宿单位的衔接和与周围旅游景点的联姻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共同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各农业旅游项目之间也要考虑如何互为补充、形成规模、共塑品牌、协同发展。我国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关键在于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方式,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增加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和科技含量, 最终提高农业旅游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王海燕 中国农业大学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冯佳珺 2012
《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 田敏 西南名族大学学报
第四篇: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摘 要:本文在调查与分析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指出目前发展旅游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淮安市的实际,提出进一步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淮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淮安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淮安市,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前言..........................................................4 2 目前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4 2.1 发展势头良好,旅游品牌凸显..................................4 2.2 与其他省辖市相比差距明显....................................5 3 淮安市旅游资源总特征及优势....................................6 3.1 人文资源价值高,文化底蕴深厚................................6 3.2 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7 3.3 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紧密......................................8 3.4 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8 4 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8 4.1 产品结构单
一、分散,缺乏整合..............................8 4.2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比较落后................................9 4.3 旅游配套设施较差..........................................9 5 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议.................................10 5.1 创新旅游景点..............................................10 5.2 打响优势品牌..............................................10 5.3 利用区位与交通优势,积极发展过境旅游....................11 5.4 搞好旅游宣传工作.........................................11 结 论..........................................................12 参 考 文 献.....................................................13 致 谢..........................................................14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继推出了“名人故里游”、“淮安美食游”、“洪泽湖风光游”、“淮河风光游”、“现代农业观光游”等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努力打响“食在淮安、游在淮安”的旅游品牌。这些活动的开展还促进了淮安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码头羊肉、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朱桥甲鱼、高沟捆提、盱眙十三香龙虾等名菜广为人知[2]。
2.2 与江苏省其他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从表
1、表2中可以看出,淮安市近十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都呈现出增长的势头;但是从表1和表2中不难看出,就在全省而言,淮安市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只比盐城和宿迁要好,与其他几个同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相比,差距是相当明显的;特别的,与和淮安市性质非常相似的扬州市相比,在2001年时,淮安市的国内旅游人数与扬州市的差距很小,但是2002年以后,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淮安市国内旅游人数为1156万人次,扬州市的为2647万人次,扬州市国内旅游人数是淮安市的两倍还多,而旅游收入方面也是同样的局面。这些都说明,淮安市近几年来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对游客不构成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导致淮安市旅游发展水平与其他的同质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东西要我们去研究、学习[3]。
表1 江苏省十三市近十年国内旅游人数 单位(万人次)
Table1 Total Number of Domestic Tourisms of the Thirteen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Recent Ten Years
unit(million)
南京 无锡 徐州 常州 苏州 南通 连云 盐城 扬州 镇江 泰州 宿迁 淮安 2001 1630 1167 412 504 1671 359 342 331 484 485 292 113 281 2002 2076 1501 509 680 2010 450 381 378 633 610 331 129 345
2003 2223 1765 583 817 2350 514 501 415 685 670 349 140 406
2004 2806 2201 801 1040 3157 628 609 465 903 970 420 165 490
2005 3189 2637 993 1282 3656 743 700 529 1113 1166 488 182 549
2006 3700 3032 1148 1502 4135 882 802 610 1316 1380 567 221 635
2007 4488 3350 1344 1746 4792 1072 910 702 1522 1589 660 283 733
2008 4970 3682 1538 2037 5286 1275 1065 805 1844 1904 786 370 854
2009 5519 4310 1790 2342 5869 1483 1210 961 2265 2242 933 427 1010
2010 6365 5067 2049 2802 7004 1756 1392 1105 2647 2607 1072 490 1156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2010)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概况见表3。
表3 淮安市主要人文景观 Table 3 Huai’an Cultural Landscape 景点 周恩来纪念馆
概况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楚州区东北的一个三面环水的湖心半岛上整个建筑造型庄严肃穆,形式朴实典雅,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有现代建筑特色,建筑的每个部分寓意深蕴,体现着设计者匠心独运,表达了亿万人民缅怀周总理的心愿。
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主要景点有神道石刻、地下宫殿、享殿遗址、基运亭、浏览码头等。
汉韩侯祠位于镇淮楼东侧,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殿,东西厢房,以及上房楼和花园等建筑组成。祠内韩信立姿塑像,浓眉锐眼,气宇轩昂,戎装配剑,威风凛然,一派胸藏百万兵的大将风度。
吴承恩故居位于楚州河下镇打铜巷。正房前厅上悬挂着舒同手书的“吴承恩故居”匾额,其著书室“射阳簃”三字为赵朴初手书。故居里陈列着按吴承恩脑颅复原的半身塑像,大量的文史资料,中外各种版本的《西游记》
镇淮楼
镇淮楼位于楚州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征性建筑,距今800多年,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城楼式单体建筑物,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层为二层山楼,全楼通高18.5米,东西长36米,南北宽26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明祖陵
韩侯祠
吴承恩故居
3.2 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淮安市具有品味好的自然景观很多处,种类多样。自然景观主要分布在市南的盱眙、洪泽一带,以老子山、铁山寺、洪泽湖等为代表。
道教名山老子山,位于洪泽湖南岸的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它是淮河入湖口岸,三面环水,一山分南北中连接贯通,以秀丽的湖光山色而闻名遐迩。老子山境内有大小滩头数十处,连同水面30余万亩,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铁山寺位于苏皖交界处,距盱眙县城 38公里,是江苏省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野生动植物王国。61.58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林海和群山环抱着的9平方公里无比纯净的天泉湖,构成了极其独特的小气候环境。这里繁衍生息着40多种动物,170多种鸟类,280多种高等植物,800多种中草药。其中绝大多数为南北地域边缘物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区域内山、林、泉、湖、石、洞,自然造化,佳景天成。著名的铁山寺十景是雾锁铁山、天泉夕照、索桥悠悠、九曲放排、竹海晨曦、百鸟朝凤、科普园朝霞、水杉林秋韵、天文台鸟瞰、雪霁铁山寺。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的纪念物,缺乏对其更深的挖掘。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很分散,铁山寺、第一山等分布在市区以外,还有很多的著名景点都在县区,个线路之间缺乏整合,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4.2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
表4 淮安市与其他部分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对比表 单位(%)
Table 4 Huai'an City and other parts of the region's GDP constitute a comparative table unit(%)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05 06 07 08 09 10 05 06 07 08 09 10 05 06 07 08 09 10 淮安 21 19 17 16 15 14 45 46 46 47 48 46 33 34 35 36 36 39 扬州 9 苏州 2 9 2 8 2 8 1 1 1
56 56 56 55 35 35 35 35 36 37 64 64 62 60 58 56 33 33 35 38 39 41 苏北 20 18 16 15 14 13 45 47 48 48 49 47 34 34 35 35 36 38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5-2010)
淮安市近年来经济虽快速发展,但与省内多数城市相比,经济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从表4中可以看出,目前淮安市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还是占据比较大的比重,不仅大大高于同质城市苏州、扬州,而且高于苏北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得淮安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旅游竞争力提升所依靠的经济基础和硬件建设较为薄弱,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无从下手。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淮安的旅游竞争力处于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的第11位,竞争力水平明显落后[5]。
4.3 旅游配套设施较差
淮安市旅游资源的配套设施较差,这其中包括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人才量不足、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等。淮安市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内交通工具较为单一,铁路里程短,没有大规模的休闲、度假、娱乐等配套设施,大型旅行社、高级饭店少。淮安市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部门割据、多头管理、相互交叉、合力不强的状况,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能力有限;完善系统的旅游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淮安市旅游人才紧缺,全市旅游院校在校生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供需之间不平衡,其中主要紧缺的旅游人才有:导游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语人才等。旅游系统是由旅游供给、旅游需求和旅游媒介三者构成的,若没有旅游宣传或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旅游信息的闭塞,引起旅游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目前淮安市对旅游宣传的力度还大大不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不够,例如,人们都知道周恩来,但不知道周恩来出生于淮安或者不知道淮安有个周恩来纪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5.3 利用区位与交通优势,积极发展过境旅游
近年来,苏北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特别是交通设施,以淮安市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网已经形成。随着宁连、宁徐、淮江等高等级公路和同
三、宁宿徐、京沪等高速公路以及新长铁路建成通车,以及京杭运河的疏浚、新长铁路延伸线的筹建,淮安市已成为苏北乃至苏鲁皖交通枢纽,为苏南、苏中进入苏北沿海和鲁南的必经之地。淮安市应发挥区位与交通优势,充分利用周边地区景点知名度高之特点,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发展过境旅游,以开拓更大的市场。
5.4 搞好旅游宣传工作
针对丰富的旅游资源,挑选重点旅游项目,进行包装、推介。投入资金,制作宣传画册、小册子、关盘等宣传资料,通过全市各地举办的艺术节(如淮扬美食节、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涟水白鹭节等)、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淮安旅游;联合周围比较著名的旅行社,设计好精品的线路,共同宣传、推介,吸引市内外游客,扩大淮安旅游的知名度;可以与旅游发展比较好而相类似的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等)举办文化交流节(如淮安文化·扬州行之类的),吸取人家发展旅游经验的同时,更好的展示淮安、宣传淮安;强化互联网宣传,可以在新浪、优酷等比较受欢迎的视频注入广告,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最近几年像新浪之类的网站视频的开头广告几乎都是洋河蓝色经典,如果淮安市能够在这些网站视频的开头注入旅游广告,能让网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参 考 文 献
[1] 淮安市统计局.淮安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 周晓芬,翟明女.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楚州旅游形象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4,(7).[3]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4] 马跃.淮安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和发展对策[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8):55-56.[5]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6] 郭胜晖,王彬.淮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8):111-113.[7] 曹敏娜,王兴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研究[J].人文地理,2003,(2):37-41.[8] 明庆忠.旅游地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3.3
第五篇: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年第4 期
作者:田斐 彭永胜 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张家界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的澧水之源,武陵山的腹地,总面积为9563 km2.它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其气候湿润,四季宜人,享有“三千翠微峰、八百琉璃水”、“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等美誉.张家界市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旅游者,2006年各景区景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6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79亿元,与2005 年同期相比分别增15%和23%.然而长期以来,公众只知张家界的自然风光秀美,却不知除了奇山秀水,张家界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成为张家界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拟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和利用当地悠久、丰厚的民俗资源,结合自然资源不断创新、开发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经济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对促进张家界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其潜在经济价值分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具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形成,久而久之,就逐渐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民俗.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张家界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1 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色
1.1.1 承传性和独特性 每一种民俗都是历史遗传的结果,有一种自然的承传性.张家界现有土家族人口99.7万人,是全国土家族最大的聚居地.几千年来,土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如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支独立语言,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锦(西兰卡普)、社巴节、三月三、六月
六、黑神会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土家族这种原汁原味、不可替代的特点,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的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能饱揽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又能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异趣.1.1.2 地域性和民族性 多样性、丰富性和民族间的差别性正是张家界民俗的重要特征.各民族民俗的差别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造成的.张家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境内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20 多个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60%.这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繁衍、发展、承传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绚丽多彩的风情习俗,包括生产生活习俗、婚嫁丧葬习俗、信仰习俗、岁日节令、歌舞曲艺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其中,以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白族的仗鼓舞,苗族的接龙舞,融合多民族的九子鞭,傩愿戏、花灯,以及大庸阳戏等最具代表性,这些民俗旅游资源正是一座价值无限的宝藏.1.1.3 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 张家界的土家族、白族等传统民俗文化,源自生活,来自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征决定了这种民俗文化能够极大的吸引观光旅游者的兴趣,进而调动旅游者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自娱自乐,增添旅游文化氛围,丰富旅游活动内容.1.2 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分析
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而民俗是2 个特色最为突出的旅游资源.民俗旅游产品是最具有垄断性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可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张家界市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潜在价值.(1)依托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绝美风光,通过恰当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张家界民俗文化,让山水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使游客进入张家界市境,随处可见土家吊脚楼、苗寨、石磨水碾、笕槽筒车、小桥清溪,让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双胜并美.(2)张家界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实际效果已经表明张家界的民俗旅游资源具有诱人的魅力.如秀华山馆、土家风情园均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赞誉.2006 年“天门山旅游文化周”活动的举办,使张家界独具特色的民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展示.(3)张家界拥有肥沃的民俗资源土壤,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失传的文化在此得以完好保存,例如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传统傩面的制作、土家摆手舞、白族仗鼓舞、苗族猴儿鼓、土家薅草锣鼓、茅古斯舞、八宝铜铃舞等.这些民间艺术精品的挖掘和开发给张家界秀丽的山水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为自然的山水增添了神奇的韵味,这些民俗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还未认识到民俗文化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长远的眼光,就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占一席之地.其次是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许多民俗文化有的已经消失,如土家族特色的吊脚楼,古建筑、雕刻等,有的正在消失,如土家族语言、服饰等,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果不加大保护和专业的整理收藏将面临着消失.第三,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工作滞后.导致出现了把汉语方言当作土家族语言、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当作是土家族文化、把“社巴”等土家族词语阐释错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之,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提高对民俗旅游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再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研究,恰当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张家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张家界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在山水风景旅游的基础上,着力挖掘和利用民俗资源,提高旅游品位,深度开发民俗的旅游功能和旅游的民俗属性,通过民俗资源与旅游的嫁接、融合,促进张家界旅游的发展、腾飞.3.1 深度挖掘民俗资源,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首先,对张家界民俗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如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指定专人,编撰出版《张家界民俗资源汇编》,以利于规范和保存张家界各个少数民族文化释义,促进对各民族民俗的深入了解.其次,对现存的或濒临失传的民俗资源即时展开行之有效的保护和抢救,如对许多没有文字流传,仅凭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土家族文化古籍或事物、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抢救,整理成书出版或利用摄像等方式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电子文档、音像资料.第三,加强对民俗资源的研究,以便使有益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时,既要尽量保持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又要认识到迷信落后的一面,但决不能人为地因为其具有迷信活动而轻率的否定它.如梯玛活动,既有用药治疗的科学性,又有法术治病的迷信内容,我们就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宣扬其积极的一面.3.2 合理规划和布局,突出民俗旅游特色创品牌
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只有运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多层次、多角度去打造出独具魅力和个性鲜明的民俗旅游品牌,才能吸引更多旅游者的青睐.首先,可有选择性的恢复独具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举办盛大的节日庆典.如将土家族的社巴节、四月八、六月
六、女儿会等具有浓厚民族情结的特殊日子定为张家界市的庆典日,结合火塘文化、民族歌舞文化,采取跳摆手舞、对歌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节日庆典活动,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还能营造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氛围.其次在城区和景区有策略地修复古建筑及民族特色建筑.如以张家界市城区老南门口为中心,在澧水两岸修建土家吊脚楼为主的仿古一条街和土家民族旅馆.对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和张家界公园的朝天观等古建筑进行修复重建,让庙观和名山相互辉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茅岗土司城、桑植土司城、慈利九溪卫城等古城遗址结合千年古镇苦竹寨修复经验进行重建,让游客入住土家吊脚楼,参与当地各种民俗活动,以增加旅游文化项目.促使张家界市建为独具民族文化风格的旅游胜地.第三,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张家界地处湘西北,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独特的物产资源,这些物产都是世界珍稀品种,具有垄断性.如张家界具有丰富的石料资源、森林资源,同时又有许多民间传统工艺匠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加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秀华山馆就是张家界民族工艺品展中的一朵奇葩,又如土家织锦系列产品,土家族传统食品系列产品, ,苗族腊染、刺绣等系列产品,都是特色旅游产品,在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帮助下,可使其成为张家界旅游创汇中另一个经济增长点.3.3 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介
成功的品牌对众多旅游者有较强吸引力,给其留下美好的印象,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让张家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加强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宣传有张家界特色的民俗文化,不仅让旅游行业重视民俗文化的开发,而且让市民共同关注,积极参与,营造出广大旅游者“乐不思蜀”的民俗旅游氛围.具体措施除了通过编制各种光碟、画册的宣传材料,还可以借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宣传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总之,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与张家界绝美的山水风景相得益彰,只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资源,一定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蓝万炼,庄大昌.论湖南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经济师,2001,(5):91-92.[2]向延振.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J].湖南社会科学,2002,(2):86-88.[3]李应军.湖南省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2):70-72.[4]刘建平,阎友兵.湖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ZC88)
作者简介:田斐(1978-),女,湖南张家界人,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旅游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