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经思维体系
易经思维体系
什么是《易经》
《易经》是研究宇宙间事物发展规律的学问,是宇宙的本质法则,其核心“八卦”则是宇宙万物运化的最高标志,是具有阴阳属性的表现符号。
《易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享有极高地位,并且被统治阶层称为“正统文化之经学”的群经之首。而作为基础科学,则对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以及科技、天文、历史、数学、医学、气功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易经》中太极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采用归纳和推演的多重手段,对事物进行描述和本质分析的辩证思维方法,正是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有益补充。因而我们发现在西方现代科技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中国文化的来源《易经》相关,例如:混沌原理、量子力学互补性、正反粒子发现、遗传密码发现、地震周期律、二进制计算机发明等等,这些创新都蕴含着以《易经》为指导的太极思维影响力。
《易经》曾一度作为科举取士中的必修课,是作官之人必读之书。然而,五四运动以后,《易经》被误解为封建迷信的算命书、统治阶级对人们思想进行管理控制的工具,从此在正统教育中消失。
易经思维
易经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采用归纳和推演的多重手段对事物进行描述和本质分析的辩证思维方法。
易经思维,既包含了“归纳法”与“推演法”为主体的思维方法,又包含了“类推思维、类象思维”与“交合思维、互变思维”为核心的思维模型,这是一套非常完备的思维体系。
归纳法
归纳法的现代定义是:从个别前提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这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和结论的思维方法,与推演法相对。
归纳法,核心就是“观物取像,取像类比”,即“通过观察事物的表面来抽取主要的形象,再将抽取的形象进行分类归纳”。
中国的归纳法最早来源于《易经》,远在8000年前,伏羲就是运用归纳法创制的先天八卦,即《系辞》所写:“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就是说伏羲用八卦的属性与万物进行类比归纳。可以说,不论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还是六十四卦,《易经》的卦象及其爻象体系都在全方位上体现着归纳法的精髓。
西方的归纳思想,大多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思维,比如把白糖、红糖、奶油糖、巧克力糖等都具有相同成分的物品归纳在一起,再比如把山羊、羚羊、绵羊等都具有类似特征的动物归纳在一起。中国的归纳法则完全不同,它是一种起始于伏羲、依据于“卦”模型的、复杂、形象、发散的太极归纳,比如竹子、电线、鸡、云彩、贸易、长廊是归在一类的,即符合“巽卦”模型的性质特征。
推演法
推演法的现代定义是:从题设条件出发,按惯常逻辑思维运用有关的概念、性质、定理等,经过推理、演算,得出正确结论。简单地说,就是由三个点组成,即题设条件、逻辑推理、正确结论,其中的逻辑推理最为重要。
在《易经》理论体系的自身形成过程中运用的就是推演法,比如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制作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使用的正是推演法。如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演”,正是推演之义。又如《易经》的“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阐述的过程即是推演法的思维。
在《易经》直接影响的哲学应用中继承着推演法,比如以“河图、洛书”为基准的《九章算术》中的“勾股定理”和“圆周率计算”等就是将推演法用在数理方面的发展,又如《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则是将推演法用在医学研究上的阐述;又如《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也是由《易经》的推演法参照对应而得出的;再如,预测作为《易经》最早的应用活动,都是通过从“本卦”到“变卦”再到“旁通卦”等严谨的逻辑推演过程来完成的。
聚合的类推思维
聚合的类推思维,是指以概念逻辑判断和结论逻辑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逻辑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这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高级思维形式。
从《易经》的卦形符号讲,卦是对事物根本性的表达及其变化的揭示,使用的是一种符号逻辑,并将这些符号按照类推进行复杂的衍化,比如将“乾卦”和“坤卦”作为自然万物的起始,而后产生其他的卦,并不断持续变化,正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里的“卦”及其变化,就是符号聚合类推的表现形式。
中国的古人正是通过不断地横向类推和竖向类推的思维训练,形成了系统的聚合思维,并由此在各个领域创造了先进的文明成果。比如农业生产的播种技术,其播撒顺序为“直线”方式,层层推进,一行到底;再如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其考试等级为“乡试、会试、殿试”,其选取等级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这更是级级递推、阶阶晋升的方式。
发散的类象思维
发散的类象思维,是指从事物的具体形象中把握其抽象的意义,理解并阐述事物所象征含义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的实质是非理性、非逻辑性的感性认识与总结。
《易经》中的主要概念,如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等,这些都是极其富有象征性、寓意性的符号系统,并且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出现了各种图像,如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等,从而使得整个《易经》系统越来越庞大繁杂,也越来越丰富完整。
这些《易经》的核心概念和图形体系都是宇宙自然万物的高度抽象,也正是用这样一种类象思维的形式来表征、模拟、再现、对应我们的真实世界、物体、事件和现象,从而达到“由象得意”的目的。
正如《系辞》中写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而舞之以尽神’。”
这段话的解释就是:“孔子说‘文字不能把话都写全,话也不能把心中的意思都说全’。那么圣人的意思就不能完全懂得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象,用以全面阐述难以表达的意思;设立卦,用以全面揭示难以说清的真伪性情;附上卦爻辞,全面讲述自己所要说的话。通过变化流通全面表现它的利益,鼓舞它行动起来全面展现它的神奇’。”
这里所说的就是让人们不能过分执着于“言”和“象”,而是要达到“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类象思维模式。直至宋明时期的“宋明理学”,更是提出了“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概念,可说是集类象思维发展之大成。(注: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即物穷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做出的考察和认识要穷究其理。)
“言”是来表达“象”的,“象”是来尽“意”的,即语言和概念是工具,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媒介。
具体到《易经》中的每个卦上,其发散的类象思维都需要最大限度的突破我们大脑的原有模式,以至无穷的拓展。
比如“离”卦,其基本的象意是指火,那我们可以再想象一下,还有什么跟火是一类性质的事物呢?比如对于我们人类最大的火是什么呢?是太阳,所以离卦又代表太阳。那么火还能带来什么呢?是光明,所以离卦又代表光明。由于火使我们看见东西,所以离卦又有“发现”的意思。同时,光亮的火焰,能够照耀显现美丽的事物,所以离卦又表示“漂亮”。
同时,从离卦的样子来看,外面两个符号是阳性符号(—),里面一个符号是阴性符号(--),阳性符号表示硬、实的事物,阴性符号表示软、空的事物,所以离卦就表示外面硬、实而里面软、空的事物,比如渔网、乌龟、螃蟹等。进而,我们还能联想为表示注重外在美的“装饰、美容”的意思。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一种核心属性的界定内,无限的去联想类象。
“天人合一”是类象思维的另一种思维体现,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这也是《易经》中最重要的经典理论之一。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形而上学”是指“片面、孤立、静止的认识事物,以至走到了极端或者僵化”。“形而上”则是指《易传》的《系辞》中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即“建立在具体形象之上,透过现象而触及本质”的哲学思维。
类象思维,在我们的中医学中更发挥着本质的功用。简单的说,就是将我们身体的内脏器官通过类象的思维联想,对应《易经》中的卦模型和五行属性。比如肾脏,这个器官的核心功用是水的调节和泌尿的代谢,通过卦模型的分析,我们对应出了肾脏属于“坎卦”,在五行中的属性为“水”。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身体的所有脏腑和器官都对应上《易经》中的卦模型和五行属性。当发生病症的时候,我们就能够通过五行的性质、生克关系以及阴阳机理,进行病症的根本治疗。
集中的交合思维
集中的交合思维,就是在原有的事物或现象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甚至不相关的概念进行交合,形成新的统一体,从而“创新”出新的功能或价值,这里突出注重的是对于新创事物广度和深度的展现。
《易经》的卦系统,最基础的是由三个爻组成的卦模型,即八卦。八卦是由伏羲创制的,并且通过归纳和推演的方法,类象出无穷无尽的事物和现象。
随着《易经》的传承和发展,到了周文王,他又将卦的系统完善到了六个爻组成的卦模型,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六爻卦,都是由两个基础的三爻卦组成的。上下两个三爻卦交合在一起,就又由以前的各自类象进一步创新衍生出更多的事物和现象。这里所讲的就是上卦和下卦交集结合的“交合思维”。
交合思维不但是科技进步的助力,同时也是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获得更好商业机会的重要手段。
万事万物的产生,最核心的起源就是“交合”。现代的很多新型事物都是交合的产物,比如电车(电力与车的交合)、煤气灶(煤气与火的交合)等。同时,中国的古人之所以能够为世界贡献5584项科技发明,其创新的根本就是这套思维模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卦能量模型。比如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龙骨车,就是据此而来。
农业社会的时候,种植庄稼是古人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这其中的“灌溉”工作则是重要的环节。水往低处流,这是一般的规律,所以平地或者低地的灌溉很好处理,但高处的农田则很难实现水分的滋养。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通过考证了解到,我们的贤哲正是依据卦能量模型和交合的思维,制作出了最佳的适宜工具。
下面,我们就来把这个思考和设计的过程加以解析:
首先,我们思考问题的难点所在,就是实现高处的灌溉,也就是通过某种方式传送水流。类象卦能量模型,就是“巽卦”和“坎卦”;其中“巽卦”,表示风,有传送的意思;“坎卦”表示水,就是流水的意思。两者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涣卦”,这就是“传送水”的能量模型。
然后,再解析这个模型的内部,可以看到一个“艮卦”和一个“震卦”。
“艮卦”表示山,有高处的意思,同时也可以表示手部。
“震卦”表示雷,是震动的意思,同时也可以表示足部。
“巽卦”属木,也可以象意长形的木杆。
“坎卦”属水,也可以象意转动的轮子。
最后,我们综合来看,龙骨车的基本概念就出来了,即“手部扶着长形的木杆,足部踩着转动的轮子,通过传送,将水流引到高处”。这样,依据这个思路,我们的先哲就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龙骨车。
交合思维,其目的就是创新。我们通过《易经》的交合思维,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以达到“无中生有”的效果,为人类科技的进步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万事万物的创新产生,最根本的核心起源就是“交合”。
转换的互变思维
转换的互变思维,就是面对一个问题、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我们要懂得运用互相转化的思维,将其进行前后、左右、上下、远近、正反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不能太过于保留因循守旧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获得“革新”的成果,从而消除原有系统中的不安定和不和谐。
《易经》的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由上下两个经卦所组成的,并各自具有特定的含义,反映了宇宙间事物现象的状态和规律。当事物和现象的状态转换而发生变化时,为了继续保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就要在卦的结构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上下两个经卦的位置进行交换。这里所讲的就是上卦和下卦对应转化的“互变思维”。这种思维对于我们现在的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六十四卦中的“天地否卦”,其卦形是“乾卦在上面,坤卦在下面”。这是我们现实环境的真实写照,“天高高在上,地低低在下;天之气上升,地之气下降”,也就形成了“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低,两者互相背离”的不稳定状态。我们人类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要尽力去调整这种不良的状况。所以,通过上卦与下卦的互换,“坤卦在上面,乾卦在下面”,即“地在上,天在下”,我们就得到了稳定的泰卦系统,象征着天地的交感互融,良好的吉祥态势。
“泰卦”与“否卦”的互变关系,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可以很好的运用,那就是企业决策层和下层员工的关系。企业决策层及其老总作为最强势的管理者,对应着“乾卦”能量模型,而下层的员工则是弱势的被领导人,对应着“坤卦”能量模型。当企业老总总是高高在上,并且不断脱离群众的时候,虽然企业表面上看似很好,但实际上内部已经出现了“乾卦在上,坤卦在下,天地否卦”的不良状态;当企业老总主动的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到虚怀若谷的深入基层,谦恭有礼的对待下属,并让员工积极奋发,顶立在企业的上层阵线,则会形成“坤卦在上,乾卦在下,地天泰卦”的良好状态。
我们通过《易经》的互变思维,可以找到事物最完美的组成形态,可以找到现象最良性的展现状况,也可以找到问题最彻底的解决方法。互变思维的目的就是:保持稳定。
我们在进行企业项目管理活动的时候,运用互变思维,进行各种因素的综合思考,进而达到最优质的工作成果。例如,通过不同工序的前后统筹与顺序互变,形成最顺畅的执行流程,一个项目中原有的流程虽然很好,但是总达不到最理想的执行速度,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每个步骤,比较不同工序的作用和成效,运用互变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节,以形成更适宜的流程顺序。
在习惯于直线逻辑思维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进行国家管理的时候,同样在运用着这种优秀的思维模式。例如,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两党轮流执政。当“在上”的执政党在政绩上不能满足人民的期望时,则“在下”的在野党就会赢得下次当选的机会,也就是通过执政者的“互换”,对国家机制做更好地调整。《易经思维体系》的著作权归属
《易经思维体系》,由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文胜老师系统整理与精深阐述,许文胜为中国国学管理专家,太极管理理论创建人,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兼职教授,郑州大学客座教授。国际著名易学专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科技研究者,创新管理专家。秉承“用《易经》理论阐述管理内涵”的宗旨,他以对《易经》二十四年的深入研究结合多年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成功建立了太极管理理论,并正在帮助五家上市公司的成功发展。
《易经思维体系》,著作权归属于许文胜老师享有,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任何团队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复制、盗用、传播本体系内容。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易经智慧与企业管理的思维
三正易经网 |)
第三篇:《易经》
13.《易经》是一本什么书,简要地写出它的内容,以及在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影响。《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相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历史上戚继光抗倭。《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易经》中常用的很多词语至今仍在我们口头应用,“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等。21世纪中国的崛起,正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
《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影响深广,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
化石。
第四篇:法家管控思维体系
法家管控思维体系
词条定义:
《法家管控思维体系》,是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学者、法家思想管理应用专家黄晓雷老师,经过多年来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体系的深入研究,创建的《法家思想管控思维体系》模型。模型主要依据《韩非子》、《管子》、《商君书》等法家著名代表著作原文,按其治理管控思想主旨,分解为要、人、名、验、柄五力架构。该架构的构建,更准确地解读了法家思想在管控应用中五大方向的内容,从而使纷杂、庞大的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结构有了清晰和易于理解的逻辑脉络,适合现代企业家和研究者进行学习解读和应用。
《法家管控思维体系》的意义
如果要问确保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聚合、长寿的最有效的保障手段是什么?答案一定是“管控”二字。世界四大古文明中,至今唯一还鲜活存在并繁衍发展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而孕育中华文明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就是靠着《法家管控思想》来构建自秦以后的国家体制,并以此来保障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生存、稳定、统一这三个目标。由此可见《法家管控思想》对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重大意义。
法家思想是一家融“形而上”之理论与“形而下”之实践为一炉,哲学思维与应用模型并重,集合“势”“法”“术”三大学派分支为一体,闪耀着中国管理智慧的思想学派。该管理思想深入解构了确保组织生存、和谐、发展、壮大的各种方式、方法、模型以及背后的理论基础。近二百年来,虽然西风渐进,但海外诸国,无论是世界著名大学里的学术研究,还是西方国家层面的管理应用,再到著名大型企业里的经营实践,无不或显或隐地深受中国法家管控思想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法家管控模型工具。
《法家管控思想》强调管理和控制的严密性、严谨性,但更注重“守成理、因自然”,以“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为管控本质原则,以“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为管控最高战略,以“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为终极管控目标。借鉴《法家管控思想》,定能为企业组织实现“富”、“强”、“安”、“久”“王”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坚实的管控手段。
但法家思想历经几千年,内容庞杂、古文晦涩、逻辑条理千头万绪,容易造成学习应用无所适从,为现代管理者与爱好者学习法家思想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和不便。《法家管控思维体系》融合“势”、“法”、“术”三大学派分支,将法家思想内容解读为要、人、名、验、柄五力架构,为实践者、爱好者们打开了一扇学习《法家管控思想》的方便之门和快捷之径。
架构模型
模型解读
法家思想中的所有观点、工具在管控中的应用,必属于以下五个字所覆盖的范畴,打破了传统上“势”、“法”、“术”三者割裂思考应用的方式,将三者无缝配合,解决组织管控中的方方面面。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法家管控思想》的五力模型。
要:
建立正确的管控思维体系 1:辩证看待组织和事物的关系 2:正确理解管控意义 3:具体分析管控用力方向 目的:企业管理者能熟练掌握正确的管控思维 人:
用人哲学与用人策略及体系 1:法家用人的原则思维
2:“识”人、“察”人的方法和模型 3:“用”人、“控”人的方法和模型 4:法家团队建设与组织凝聚的方法模型
目的:重视并能客观看待组织中“人”的因素和“人与人”的因素,运用法家理念和模型正确处理组织内部人员管理。名:
言、事、物、流程、组织结构管控体系构建策略 1:言、事、物与流程管控思维及模型 2:标准化管控思维及模型 3:制度化管控思维及模型 4:组织结构管控思维及模型
目的:熟识法家“形名”思想,掌握并能熟练解决企业“创、小、中、大”四种形态下,各种业务中的管控难题,建立体系化,制度化的管控模式。
验:
监察、验证的管控策略和模式 1:“尚功”的思维模式及模型设计。2:验证的四大思维角度及模型。3:监察的八种有效方式。4:察奸除邪的各种方法。
目的:确立“尚功”目标导向的监察、验证思维,具体熟练运用法家参验、察奸除邪、防微杜渐的各种“术治”模型。
柄:
激励与强制的思维与手段 1:法家激励与惩罚的原则 2:法家激励与惩罚的方法 3:内部治理、渐变的方法与技巧
目的:熟知法家人性观,建立法家有效激励模型,学会运用法家思维引导企业内部治理、渐变。采用黄晓雷老师自创的《法家管控思维体系》研究法家思想,最直接有效地同现代企业管控接轨,采用大量丰富的现代企业、非盈利性组织、生活案例,生动形象,记忆深刻。并中西合璧,总结出大量模型化应用方式,有助于深刻理解法家古代治国思想与现代企业管控之核心联系;探知东方哲学的管理思想之精华;掌握使企业“富”、“强”、“安”、“久”“王”之真谛,创造中国管理模式企业之辉煌。
黄老师的课程,近些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广受欢迎。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交大、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党校的EMBA、EDP、研究生班、总裁班中常年授课,为中铁集团、京博控股、京投公司、大唐集团、福田汽车等大型企业提供高管培训,反响空前热烈。被企业家形容为:企业家不能不听的一门课。
《法家管控思维体系》的著作权归属
《法家管控思维体系》的课程由清华大学中国管理中心许文胜副主任创办的新易国学团队与黄晓雷老师本人合作研发。著作权归属于二者共同享有,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任何团队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复制、盗用、传播本体系内容。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自主学习培养思维 构建体系
自主学习培养思维 构建体系
——记xx大学堂第二讲之“导学案”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9月27日下午,我校xx大学堂第二讲如期举行。此次讲座以教学研究之“导学案”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我校xx副校长和物理科特级教师xx作为主讲人在讲座中与全体教师们就该主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教学需要改革,改革需要探索,探索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首先,欧阳国亮副校长分别从“导学案”的产生背景、内容、特点、作用及如何编写的流程原则上高角度、全方位、深入细致地向大家讲解了“导学案”在教学研究中的研制与使用,强调它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需要,更是落实我校“育人为本、拓展潜能”办学理念的需要,并希望“导学案”在我校教学研究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中,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中学科思维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接着,吴仉蓉老师秉承“目标导学、学法导引、以评促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个人教学实践为例与我们分享了她教学研究中关于学案编制模式的探索和感悟。她强调,学案在教学中的使用要注重因材施教、分层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鸣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切勿将学案内容习题化、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最后,邓月珍校长总结指出,要大力推进“导学案”实施进程,将其作为当前教育改革中教学结构变革的重大举措,积极学习成功学校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去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本次讲座为我校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反思的机会,两位主讲人别具一格又实用有效地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改进有了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