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时间:2019-05-14 18: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第一篇: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学生:马会兰 指导教师:王彩蓉

【内容提要】魏晋时代,礼崩乐坏。儒家正统思想失去了约束力。魏晋名士开始思考生命个体的意义。嵇康是其最杰出的代表,在魏晋统治者大力提倡虚伪的名教以维护其统治的时候,他意识到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不识时务”地对礼教加以否定,从周孔圣人到儒家经典,甚至全部的儒家传统教育,消解了儒家整体价值对个性的束缚,追求独立的人格。与此同时,嵇康也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构想出一种于名教中得逍遥的理想人格,即“至人”,并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力求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理想人生,于人际关系中得以自由发展个性,这不同于老庄的消极避世。尽管他的理想人格在失道的魏晋时代难以实现,他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追求依然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人充满了启示意义。

【关键词】 “越名教而任自然” 独立人格追求 个性 “至人”

嵇康(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晋书》有云: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理。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显然,嵇康实在是庄学派一放情肆志之人。

魏晋之际,嵇康也许是最具魅力的文化人,虽然论思想锋芒,阮籍更使当时礼法之士“疾之若雠”;论玄学修养,向秀当在嵇康之上;论另类,刘伶嗜酒狂放,阮籍阮咸与群豕共饮;论文采,钟嵘《诗品》将阮籍列于上品,而嵇康只在中品;当然论官位、财富就更别提嵇康了;然而在“竹林七贤”中,嵇康几乎是偶像式明星。这是为什么呢? 余秋雨认为: “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他所反对的正是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即所谓“越名教”,追求的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的人生境界,即所谓“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集中体现了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

一、嵇康的个人主体意识—独立人格的前提

个人主体意识,即认识到个体自我的存在是坚持独立人格的前提。意识到“自我”的独立存在,不做他人的附庸,有这种自信,才能有独立的人格。

《说文》中有:“人,天地之性最贵也。”《礼记·礼运》中有:“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论语》中也有:“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这里儒家重视的是整体性意义上的人,与此相应的,关注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封建宗法的整体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个体必须绝对服从作为整体关系准则的仁义道德和宗法礼制。尤其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确立“三纲五常”的汉代,人被放置于社会的层面,而丧失了对个体生命的追求和价值认同。个性被禁锢在封建宗法整体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中。汉帝国的瓦解,儒学的衰微,对整体价值的儒家正统的怀疑,促使个体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抬起头来。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人的个人主体意识的寻觅,[4][3]

[2]

[1]真正意义上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应该说始于魏晋南北朝。

魏晋,政治**,礼教崩溃,思想混乱。乱世中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命个体的意义。发出了“宁做我”这一有力的声音,不追求功利名位,不羡慕圣人栋梁,只愿做一个真实的自我。

“桓公少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

“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第一流正是我辈”,“礼岂为我辈设也?”这种对自我、对个性的充分肯定和强调,在当时魏晋士人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宗白华曾指出:“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淮。一般知识分子多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魏晋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于无垠的心理时空,发现‘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这便是‘觉醒’的含义。”

嵇康,作为魏晋士人的代表, 他更是开始意识到自我本体的存在,“我”被提到了至高点,被认同,被肯定。“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

[11]

[10]

[9]

[8]

[7]

[6]

[5]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

这里“侪类”就体现了嵇康以自我为标准,同其一样性格疏懒,推崇简约的人为“侪类”,体现了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人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 嵇康认识到生命的无常,生命是实现自我的先决条件和第一要义。没有生命,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也就没有世界。生命意识正是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体现。“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费,安能舍其所乐,为从其所慎哉!”[12] 意思是说,服药让人长寿,我十分相信,游山玩水,欣赏鸟兽鱼虫,是我兴趣所在,一旦要做官,就欣赏不到其中乐趣了,我又何必自讨苦吃。可见,嵇康以全其兴趣为追求,意在听从其真性情真生命的指引,奔向自由的人生。也就是他在《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中提到的“贵得肆意,纵心无悔”。个体意识的崛起,自我价值的发现,使在礼法制度桎梏下窒息己久的人的个性觉醒了。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成为一种时代的企求。

二、嵇康文章“师心以遣论”---从对社会的批判中追求人格独立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作家头脑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作家个性的影响。嵇康的文章,独具特色,在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鲁迅先生曾评论说:“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确实,他极力挣脱正宗意识形态的束缚,以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追求人格的独立。

(一)“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

《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在书中,嵇康提到:“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

[13]

。他认为儒家所推崇的圣贤不过是某一类人的价值楷模,不具有让一切人效法的特权。个体可以质疑一切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在他的眼中,孔子“或修身以明污,显智以惊愚,籍名高于一世,取准的于天下。又勤诲善诱,聚徒三千,口倦谈议,身疲磐折,形若求儒子,视若营四海。神驰于利害之端,心惊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若比之于内视反听,爱气尚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宝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14]

嵇康笔下的孔子不过是一个为了名利四处奔忙的势利之徒,“神驰于利害之端,心惊于荣辱之途”,全没有了儒家士大夫所推崇的孔圣人的崇高。圣人其实也是凡人,不要神化汤武周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追求,而不必以他人来规范自己。《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也体现了这一观点:“桓玄问刘瑾:‘我何如谢太傅?’,‘何如贤舅子敬?’。刘瑾回答说:‘楂、梨、橘、柚,各有其美。’”值。

[15]

应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特征,而不是整体类同规范,不是“取准的于天下”,应肯定自我与个体的价

(二)“遂其志”与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

“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后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后不返之论。”[16]意思是说,看来,尧舜君临天下,许由隐居山野,子房辅佐刘邦取得汉室天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其价值是一样的。这几位可以说是能按照其意愿行事。即“遂其志”。嵇康认为,一个人愿意作官还是隐居山林,应该“循性而后动,各附所安”,顺从自己的意愿。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俗;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17] 意即“从欲”。“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18]这里的“从欲”是指听从人的意愿,这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不须学而后能,不须借而后有”[19],如同“口之于甘苦,身之于痛痒”[20]一样自然的东西。与嵇康同时代的谢鲲也不企羡庾亮的庙堂高贵,而以自己纵意丘壑的山水情趣而自豪。“晋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谢鲲回答说:‘端委庙堂,使百僚淮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21]一般说来,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大致有两条出路,一条是为官从政。一条则是走上隐逸之路。相比之下,所谓儒家“学而优则仕”

[22]、“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23]

则隐含投身政治优先的价值取向。嵇康主张各遂其志,所以事实上消解了儒家的政治中心主义。将个体的平等追求凸显了出来。个体的追求基于个体的心性气质,没有一种价值具有自然的优越性,仲尼投身政治和老庄选择隐逸在价值的天平上具有同等的重量。现实中他虽然菲薄周孔,但在理想中,对老庄与仲尼持兼容的态度。他认为出不出世不是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关键是看能否从心,比儒家所言更高了一个层次。这也是对文人思想的一种解放。当魏晋士人徘徊在出世入世之间难以抉择之时,选择与世俗名利“绝交”的嵇康,却在更高的层次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找到了多种人生出路。他以一种全新的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审视自然,审视人本身。从任心出发,嵇康甚至提出了“从欲为欢”的观点,而这一理念的出发点正是为价值平等的主张服务的。

(三)“六经未必为太阳也”与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

嵇康从玄学“自然无为”思想立场出发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儒家仁义经典的起源是因为“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其族类;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24]儒家仁义经典的起源既然如此,那就没有什么神圣性可言。他还进一步揭露了儒家经典摧残人性的本质:“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25]就是说,六经、礼律、仁义、廉让等等,都是人之自然真性的对立物。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君子”:“上以周孔为关键,毕志一诚;下以嗜欲为鞭策,欲罢不能。驰骤于世教之内,争巧于荣辱之间,以多同自减,思不出位,使奇事绝于所见,妙理断于常论;以言通变达微,未之闻也。”

[26]

他强调从自我意识出发,从自我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出发,打破经典权威和习俗成见的束缚,反对“多同”之见和“思不出位”的观点。在嵇康看来,根据经典权威和习俗成见立下的许多束缚思想的条条框框,使人“思不出位”:“今子立六经以为准,仰仁义以为主,以规矩为轩驾,以讲诲为哺乳;由其途则通,乖其路则滯。遊心極視,不儒家的文化霸权。

三、嵇康“值心而言,触情而行”与个性自由发展

(一)嵇康的理想人格

儒家正统培养出来的所谓的人才皆以汤武周孔为最高价值楷模,以六经为准则来判断是非,毕生志愿就是出仕,为相,光宗耀祖。他们“思不出位”,思维保守又追逐名利,不承认价值、兴趣、”

[27]

只有勇敢地打破它,才能使自己的思想“通变达微”,理解

[28]宇宙万物的奥秘。所以“六经未必为太阳也”。这里嵇康突破以六经为真理的认识标准,消解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嵇康对此是不屑的。在对其进行批判的同时,他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君子和他的理想人格。

嵇康在《释私论》中谈到:“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靜神虛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伪;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29]

就是说:所谓真正的君子,需要在思想上不理会社会上的批评和赞扬,在行为上不违背自然的性情。君子不为是非困扰通达万物;小人则隐匿真情悖违大道。任自然者必定是君子,因为任自然是“显 情”,显情是公。不任自然是“匿情”,一定是非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一般人所注意的是非,并不是应该注意的;一般人认为是私的,并不是私的。一个人在生活处事中,不隐匿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叫做“值心而言”、“触情而行”

[30]

。就是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行就怎么行,[31]这就是“任自然”。能够实现这八个字,就可以“寄胸怀于八荒,望坦荡于永日”,也就是说,不在名教上生心,化解对名教之执,这是“无”的境界。具有这种境界的人格,嵇康称为“至人”:“至人不得己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宕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虽建龙旗,服华衷,忽若布衣在身也。故君臣相忘于上,蒸民家足于下。岂劝百性之单己,刻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哉!”[32] 至人不是脱离尘世,而是生活在名教之内。因为他具有“无”的境界,所以不会为外物所

[33]累,虽身在名教,仍然可以得其逍遥。如同陶渊明在他的诗中提到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希望在名教中获得自由,在俗世中实现逍遥,这是嵇康的梦想。

(二)嵇康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生活实践

1.嵇康的生活实践消解了老庄人生哲学的内在矛盾

嵇康的思想渊源是老庄的人生哲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哲学一方面引导名士返归自然,绝圣弃智,一方面又引导名士适情任性,与束缚个性的礼教进行抗争。存在着脱离现实和不可能脱离现实之间的矛盾。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没有理想,又不能不关涉现实。关键是如何理解和调节双方的关系。老庄都倾向于归隐山林,将个人流放于社会关系之外,藐视公共领域内的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痛苦的逃避。庄子所追求的个体自由“逍遥游”是一个虚幻的精神世界,是通过“心斋”、“坐忘”来齐物我、忘生死、去哀乐,而不是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实现个体人格的独立,总的人生态度过于消极。而嵇康“越名任心”的思想是深深的扎根于生活之中的。即在愤世嫉俗,以激烈的语言抨击着现实礼教的虚伪和黑暗的同时,积极倡导人性的复归,倡导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生价值的多元化,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嵇康作为庄子思想的继承者,并没有像庄子那样脱离生活。他所提倡的返归自然、心与道合,不是坐忘,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道,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不受约束,任情而行,悠游从容,淡薄朴野的生活。在对自然的体认中感悟人生,竭力追求一种虽处尘世却超凡脱俗、如诗画般美丽宁静的人生。他化解了道家思想内部的矛盾,提出要在名教中获得自由,在现实社会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且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的实践着。所以我认为嵇康将庄子哲学人间化了。

2.自由生活方式与嵇康的个性自由发展

在中国的《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中,对个性做了如下注释:“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独立即个性自由。真正的个性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不掺杂任何世俗杂念和人为的水份,做真自己。表现为行为上的率真放诞,我行我素,只在乎性情的舒展,而不以礼教伦常为然。即“值心而言,触情而行”,言行完全顺应自己的性情而生,使得个性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发展。嵇康为人行事但凭己意,自出机抒,他的日常生活行为不同于常人:“加少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嫩,筋驽肉缓;头而常一月十五日不洗,非不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

[34]

嵇康性情疏獭,本人又颇好老庄飘逸之精神,虽说这种方式有些怪诞,但也是他的本性使然,他认为“循 性而动,各附所安”就好。

嵇康作为一个大文学家、艺术家,乱世之中,出于对生命的重视,抛弃名利,以酒做资,抡锤锻铁于洛阳郊外,闲时抚琴数曲,或达游于山泽,几日不归,真是素朴中透着雅致。这里,文人们寄情山水,不仅具有一般的性情修养意义,而且在礼法专制社会中还具有反抗世俗,坚持独立人格的意义。“文士传曰: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傲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说锻者,康不受直。唯亲旧以鸡酒往与共饮啖,清言而已。”[35] 自古就有“百无一用是书生”,指的是文人大多皓首穷经、弱不禁风;嵇康不然,一个稀世的大学者、大艺术家,竟然在一座大城市的附近打铁!没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也没有实利目的,只是觉得有意思。与那些远离人寰、瘦骨伶仃的隐士们相比,与那些皓首穷经、弱不禁风的书生们相比,嵇康实在健康得让人羡慕。炉火熊熊,锤声铿锵,在打铁的过程中作出《声无哀乐论》、《太师箴》等千秋相传的美文。自觉的个人主体意识使他对生活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好象生活的妙谛只是由于他的感受才得以显示:“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鳳’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鳳’字,凡鸟也。”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琴一曲”[38]

[37]

[36]

嵇康主张“触情而行”,追求情感的自由表达。他的朋友们也都率性而为。“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

“浊酒一杯,弹乃是嵇康心目中的理想生活,从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才道路中获得了独立,要在饮酒、服食、养生、交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能代表他个性的是他的 “七不堪二不可”论:“ 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臥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痺不得搖,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丧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39]意思是说,他有“七个不能忍受”为:一是睡惯了懒觉,忍不得别人叫其早起;二是习惯了独自弹琴垂钓,忍不得身边站个士兵来侍侯;三是习惯了破衣满身虱,忍不得官服的冠冕堂皇;四是不喜书信写字,忍不得为官后的文书信件往来;五是单人独处惯了,忍不得进入官场后婚丧嫁娶事的折腾;六是生性不愿交往,忍不得为官后的种种交际和应酬;七是清净惯了,忍不得官场上的杂乱事务。“甚不可者二”是说任官后他会使别人有“两个不能忍受”,分别为:一是他轻视周礼、蔑视儒学,会令官场不能忍受;二是他心性耿直、遇事则发,会令周围人不能忍受。他认为官场程式和作风完全违背了人性自然,如果抛离等级、繁文缛节等桎梏,人们可以生活的更自在。

3.人际交往与嵇康的个性自由发展

魏晋名士中,嵇康大约是最无视社会之网的种种制约,最不顾忌人际关系的了。与好友山涛绝交,对钟会更是公开的表示鄙夷和蔑视,与吕长悌绝交。嵇康终其一生,都在对社会之网做殊死抗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极注重人际关系的,梁漱溟说:“中国人的心思、思想、精神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面去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常说社会是一张大网,那么个体的人则是网上的小结。个体,有生命,有情感,有意志,不得已成为网中的一个部分,却并不甘心受牵制受束缚,而是时刻都企图摆脱网的制约,并将这种愿望变成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于是乎,个体与社会构成了一种永恒的冲突。将个体喻为网上之结,意在强调正统的整体性规范对个性的钳制和扼杀。在专制社会中,人格主体被迫为了整体而牺牲个性,从而将个体消解于整体之中。“宁做我”的魏晋人,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嵇康,便是要个体本位对抗群体本位,有很强烈的个体意识。

山涛举荐嵇康代替其为吏部侍郎,嵇康得到消息后在愤怒中写下一封绝交信。文风犀利,“师心以谴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官场作风批了个体无完肤,完全不会顾忌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只求一吐为快。他认为“值心而言则言无不是”,只要是真实的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都是正确的。又认为“触情而行则行无不吉”,终于得罪了小人钟会。“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40] 钟会在政治上属于司马氏集团,当时正处于春风得意之时,造访嵇康,却受到如此冷遇。可见,嵇康对权势名利是何等地蔑视,他内心既不以为然,言行上当然也不愿稍假辞色了。此次对钟会的嘲弄,也为他日后埋下了祸根。嵇康以此种性格行事,在司马氏当朝的政治黑暗时期无疑十分危险。当初有位名叫孙登的隐士曾经“点化” 嵇康说“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也。” [41]嵇康果然被孙登不幸言中。但是,就嵇康而言,师心逞才,傲物自得,正是其才性生命的自然表露。

嵇康的朋友吕安有个哥哥叫吕巽,把吕安的妻子灌醉后奸污了。吕安之妻羞愧难当,自缢而亡。吕安 “意欲发举”[42],但嵇康劝说 “慰解都,都遂释然。”没有告发哥哥。谁知吕巽恶人先告状,[43]向司马昭诬告吕安,“不复与意足下,阴自阻疑,密表都,先首服诬都。”说吕安对母亲不孝。当时,司马昭正在标榜“以孝治天下”,因此他下令将吕安抓起来。司马昭不听吕安的辩解,将他判处徒刑,流放到边远地区。嵇康对吕巽的做法十分愤恨:“怅然失图,复何言哉!若此,无心复与足下交矣。古之君子绝交不出丑言,从此別矣!临別恨恨。”事便发”[45]

[44]

嵇康果然是“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

[46]。“临別恨恨”亦可见嵇康的一往情深。嵇康多情,对无耻之徒会愤恨与蔑视:“临別恨恨”;对流年不返会惋惜,对人生无常会慨叹:“人生寿促,天地长久。”;对亲人会相思: “奈何愁兮愁无聊。恒恻恻兮心若抽。愁奈何兮悲思多。情郁结兮不可化。奄失恃兮孤茕茕。内自悼兮啼失声。思报德兮邈已绝。感鞠育兮情剥裂。嗟母兄兮永潜藏。想形容兮内摧伤。感阳春兮思慈亲。欲一见兮路无因。望南山兮发哀叹。感机杖兮涕汍澜。念畴昔兮母兄在。心逸豫兮寿四海。忽已逝兮不可追。心穷约兮但有悲。上空堂兮廓无依。观遗物兮心崩摧。中夜悲兮当告谁。独收泪兮抱哀戚。日远迈兮思予心。恋所生兮泪流襟。慈母没兮谁与骄。顾自怜兮心忉忉。诉苍天兮天不闻。泪如雨兮叹成云。欲弃忧兮寻复来。痛殷殷兮不可裁。”哲学,其实是“钟情”的结晶,而不是爱智的结论。

(三)嵇康理想人格的现实遭遇

嵇康提出“至人”的人格理想,想要于礼教中获得逍遥,于是非中获得自由自在。这里的礼教实际上是与自然契合为一的名教。这一理想的名教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尚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48]

当他反观现存名教时,却发现它违背了这一原则。“季世陵迟,继体承资。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以奉其私。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谋国,不吝灰沉。赏罚难存,莫动莫禁。”[49]在这样一个失道的魏晋时代,“至人”仅是幻想罢了。“值心而言,触情而行”,全无顾忌于现实的名教社会中毕竟是行不通的。南京大学的夏清瑕老师在《从魏晋玄风到王门狂禅》中谈到:“自然和名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个体性和普遍理性之间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以‘天人合一’模式来消蚀他们之间的张力。以‘人道秉于天道’,压抑或牺牲个体价值或者个体性,张扬社会价值和普遍理性获得和谐。如果是一个有道的社会,个体价值或许会在社会价值中得以实现,普遍理性和个体性的矛盾相对缓和。如果是一个无道的社会,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背离,普遍理性和个体性的矛盾尖锐,代表着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会处在焦虑和痛苦之中。”[50]嵇康想通过“恬静寡欲、超然自得”来实现理想人格,可是他的个性却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对名教的批判得罪了司马统治集团,与人际

[47]

嵇康实在是一至情至性之人。纵观嵇康交往中又得罪了小人钟会,终于走上了刑场。“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51] ”在生命的尽头,在《广陵散》的琴声中,将生死置之度外,以音乐抒发人生理想,比庄子的鼓盆而歌更洒脱,比老子的大音希声更玄冥,何等超然。将“惭愧”(“昔惭柳惠,今愧孙登”[52])抛在一旁,致死不改狂放之性,索琴而弹。不叹生命之将绝,独感广陵之失

四、嵇康思想的启示

传,何等任诞。在生命的终点,嵇康于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终于获得了实现。

嵇康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与独特的生活实践影响了很多的后世文人。他反传统、反世俗、反权贵的独立人格追求影响了之后诸多与他一样有个人主体意识的人,例如那个令杨国忠捧砚、使高力士脱靴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嵇康的“值心而言,触情而行”的个性自由发展和他的“钟情”被李贽等人发扬传承,李贽的“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53],汤显祖的“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和公安派三袁的 “任性而发,率性而行”,我们都可以看出和嵇康的相似之处,在这个意义上,嵇康在中国文人追求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他对个性自由发展的追求对于生活在价值多元时代的现代人一样具有启示作用。个性自由赋予人性的解放,赋予人在生活中的创造激情与能力,赋予人追求的多样化,使社会中奇迹屡现,处处活力迸射。它对个人的精神有一种解放的力量。世俗观念体系中的中庸思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外圆内方”等对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的自主个性与创造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导致人人不敢为天下先,人人不敢特立独行。如此,也就没有了创造性,失去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的前进也将裹足不前。我们应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从而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敢于向封建思想说“不”,勇于追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注释:

[1]嵇康:《嵇康集卷六·明胆论》,http://bbs4.xilu.com,2004年07月12日。[2]嵇康:《嵇康集卷六·释私论》,http://bbs4.xilu.com,2004年07月12日。

[3][唐]房玄龄等 :《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http://www.xiexiebang.com/viewthread.php?tid=1584,2006年1月17日。

[24]同18 [25]同18 [26]同18 [27]同18 [28]同18 [29]同2 [30]同2 [31]同2 [32]同14 [33]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34]同10 [35]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中华书局出版社,北京,2004年8月1日出版。

[36]同上

[37]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中华书局出版社,北京,2004年8月1日出版。

[38]同10 [39]同10 [40]同35 [41]同3 [42]嵇康:《嵇康集卷二·与吕长梯绝交书》,http://bbs4.xilu.com,2004年07月12日。[43]同42 [44]同42 [45]同10 [46] 嵇康:《嵇康集卷一·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九首》,http://bbs4.xilu.com,2004年07月12日。

[47]嵇康:《嵇康集卷一·思亲诗》,http://bbs4.xilu.com,2004年07月12日。[48]嵇康:《嵇康集卷五·声无哀乐论》,http://bbs4.xilu.com,2004年07月12日。[49]嵇康:《嵇康集卷十·太师箴》,http://bbs4.xilu.com,2004年07月12日。

[50]夏清瑕:《从魏晋玄风到王门狂禅》,INTERNET文献,http://www.xiexiebang.com,2001年6月7日。[51]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第六》,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中华书局出版社,北京,2004年8月1日出版。

[52]嵇康:《嵇康集卷一·幽愤诗》,http://bbs4.xilu.com,2004年07月12日。[53]李贽:《焚书卷三》。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乱世苦魂》, 东方出版社,北京,1999年6月版。

2.刘义庆:《世说新语》, 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中华书局出版社,北京,2004年8月1日出版。

3.[唐]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http://www.xiexiebang.com,2004年07月12日。5.宗白华:《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92年版。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版。7.冯达文、郭齐勇:《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北京,2004年出版。

On Ji Kang ’s Target for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reedom

Abstract: At the era of the Wei Jin dynasty, the Confucianism tradition thought lost the binding force.The Wei Jin scholars started to think about the value of the life individual.Ji Kang was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and put forward a thesis about “ Surmounting the Confucianism and following the nature”.Ji Kang objected the social authority morals, the Sage, the Confucianism classic prose and even all the Confucianism traditions education.What Ji Kang pursued is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At the same time, Ji Kang had a dream that he hoped to be free between the Confucianism and the nature.In fact, he tried to make it true in the real life, not only in the dream.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Qin Taoist.Ji Kang ’s target for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reedo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society.Key words: the value of the life individual,“ Surmounting the Confucianism and following the nature”,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reedom,ideal personality

指导教师评语:

马会兰同学的论文《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选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来不是主流派别的魏晋玄学和在哲学上并无特别建树的嵇康作为论文的题目,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过去对嵇康的研究生往往多从其性格的“随欲为欢”的放情肆志或其作品的美学意义入手,从一种哲学的角度研究嵇康的其人其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马会兰通过大量阅读嵇康原著,并潜心钻研,找到了一个哲学的分析,嵇康人生的突破口:即从个人主体意识的自觉理会,通过对现实社会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独尊地位的儒家批判,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生活实践,最终实现其“至人”的理想人格。由此赋予了嵇康思想的一个新的高度:独立人格的确立和个性的自由开发原本是嵇康个体意识的自觉和人生的自主选择。文章材料详实,不乏嵇康的诸多原述;论证丰满,对其人格和自由的多方位展开`叙述和议论,嵇康人品和文风融于其思想,文笔清新,笔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一个活生生的嵇康跃然纸上;逻辑严谨,文章各部分衔接自然,一气呵成,得出“纵观嵇康哲学,其实是‘钟情’的结晶,而不是爱智的理论。“文章稍嫌不足之处在于语言追求华丽,不够精炼,在大段的描述之后掩盖了理论的相应力度。该论文是一篇优秀的学士学位论文,同意参加答辩。

第二篇: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共计课时)

【教学目标】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教学设计】

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人们的认识既可以与客观对象相符合又可以不相符合,也就是说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詹姆士认为真理是一种有用的观念,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真理。实质是把真理看成是人为了某种需要而制造出来的东西,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美国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获取了巨大的石油利益。“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个命题对美国政府发动战争是“有用”的。但是随着战争的进展,布什不得不承认“在伊拉克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时曾经是战争借口的“有用”命题就沦为彻头彻尾的“谎言”,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因此有用并非就是真理。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规律是真理,在这一真理指导下,人们能够用火箭克服万有引力把卫星送上太空;人们能够用抽水泵做功克服引力把水从低处引往高处。真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真理是“有用”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为什么说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知道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就是这样一位大智慧的学者对于一天中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变化问题也无法作出正确的回答。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认为早晨太阳距离我们近,而中午距离我们远。因为早晨太阳大如车盖,中午则如盘盂。一儿曰:我认为早晨太阳距离我们远,而中午距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太阳沧沧凉凉,中午则如探汤。孔子不能决也。真理具有客观性,那么对于一天中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这一认识对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吗?(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既然对于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那么会存在多个真理吗?(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与我们的距离也就有远有近。但是这种远近相差不大,一年里面太阳与我们最远和最近的距离,大约相差五万公里,只有太阳与我们平均距离的三十分之一。如果只说一天的话,太阳距离我们远近的变化更是微不足道。所以可以说一天中早晨和中午太阳距离我们的远近几乎一样。在对一天中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不同认识中,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认识,这种正确的认识就是一天中太阳距离地球远近几乎一样。这就是说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真理只有一个。)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我问大家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大家能回答吗?(不能)为什么?(你没给我具体的条件。当谷物播种完毕,下起小雨,这雨对谷物生长有利。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无益的。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因此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P47探究——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欧几里得定理在平面几何中 1

其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真理。这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毛泽东曾经提出过“造反有理”这个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如果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造反有理”是否是真理?为什么?(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毛泽东提出“造反有理”,是指人民起来反抗剥削阶级的统治,以解放自己,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真理。)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又打出“造反有理”的旗号,他们提出的“造反有理”是否是真理?为什么?(他们提出的“造反有理”是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阴谋篡夺人民政权,不是真理。这说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要在具体的历史范畴内来判别某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牛顿对科学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他创立了完整的古典力学理论,开创了一个“牛顿时代”。但是十九世纪末,一系列新的实验事实向牛顿古典力学理论提出了挑战。牛顿古典力学理论只适用于解释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而不适用于解释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的运动。1905年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理论问世,解决了牛顿古典力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问题,向前推进了牛顿古典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理论能否否认牛顿古典力学理论的科学性?这说明了什么?(不能。牛顿古典力学理论反映了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范围内物质运动的客观内容,在这个范围内它是真理,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理论解决了牛顿古典力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问题,向前推进了牛顿古典力学理论,说明了任何真理都是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是相对的。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绝对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981年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梦想成真。1986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航天飞机失事后,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航天技术呢?(人类掌握航天技术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认识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践中出现挫折是难免的。因此应在挫折中找原因继续探索。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P49探究——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肯定会。因为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早在我国三国时代就有关于火星的记载。人类登陆火星探索火星始与上世纪60年代。1965年美国的宇宙飞船拍摄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是一片坑坑洼洼的贫瘠荒地。1976年发射的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奇特的化学元素,科学家们意识到火星表面下可能有水。目前美国的两个火星探测器仍在火星轨道工作,另外欧洲发射了“火星快车”探测器。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必将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认识工具的丰富而不断发展,从而对火星获得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3、认识具有上升性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人类对输血的认识经历了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从“实践——认

识”和从“认识——实践”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们在实践和认识、认识和实践每一次循环中逐渐接近真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第三篇:《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明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特点,进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材料的分析判断,思考体会,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通过辨析让学生感受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真理的信念;理性地看待追求真理过程中出现的谬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的认识与理解;关于对谬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懂得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依学情而定)

2.难点: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依学情而定)

三、教学策略

“真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抽象,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可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地理等知识创设综合学习的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真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并懂得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猜猜他是谁? PPT出示图片和材料

教师: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为了明辨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结果被教会施以火刑。他是谁?

学生回答。

教师:布鲁诺。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教师:看PPT 材料,他是一位西班牙青年科学家,提出血液小循环说,这与教会所宣扬的有关血液的观点相对立,于是他受尽迫害,却毫无畏惧。这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塞尔维特。教师: 这些人共同追求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真理!如果我们将真理拟人化,把它想象为一位女神,那么真理女神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人甘愿为之终生奋斗,不懈追求呢?

学生回答。

过渡:真理女身之所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其魅力首先在于她的内在品质美,顾名思义,就是真,这是她最大的魅力之源。怎么理解“真”呢?──引出真理的相关知识。

环节一设计意图:导入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入真理课题,并通过具体人物事例让学生尝试思考真理的魅力,为后面学生自己追求真理进行情感铺垫。

环节二:真理的含义、基本属性 PPT出示图片

教师:关于对地球形状的看法有很多。请大家思考,众多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哪一个是真理性的认识?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教师:真理和认识谁的范围更大呢?主观同客观相符的是真理,那么不符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主观同客观不符的认识就是谬误。

刚才同学们对地球形状的看法有很多,你通过什么来判定你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就是真理呢?

学生回答。

教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来,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通过实测和分析得出地球是“梨形的”,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因此,在众多关于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客观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这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女神真理的魅力。首先,女神真理“追求真”,即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次,正是因为求真,这就决定了女神的价值观十分专一,即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会产生很多种,但真理只有一个。

教师:借助刚刚已学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辨析以下观点。强权就是真理。

圣人之言、领袖之话就是真理。

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有用就是真理。学生辨析。

教师:总结学生答案。得出以上观点全部从人的主观出发认识真理,这些都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而刚才我们讲到真理具有客观性。

PPT出示名言。

教师: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女神真理还有哪些其他品质?

学生回答。

教师:概括一下,即不畏权、不盲从、不趋利。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我们要敢于追求真理。

环节二设计意图: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地球形状的素材,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理解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从而突破真理只有一个这个教学难点。其次,教师将真理拟人化,将求真、不盲从、不畏权、不趋利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环节三: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过渡:女神真理除了有内在品质美之外,她的外表也是美丽的,这个美丽在于她千变万化、绚丽多彩。

教师:既然对同一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真理为什么还会千变万化呢?或者说,这一个正确认识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万世不变的?

学生思考。

出示PPT欧几里得定理

教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是在凸曲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度,凹曲面上小于180度。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为什么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真理性认识会转化为谬误?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并不能否认欧几里得定理的真理性,它只证明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我们不能用凹凸面上的结论来否定欧几里得定理在平面上的正确性,同样也不能用它在平面上的正确性来取代凹凸面上的结论。

PPT出示碘盐材料

教师:国家实行全民食用碘盐的政策是不是对当时国民身体缺碘的正确认识?

为什么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真理性认识如今会转化为谬误?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90年代国人普遍身体缺点,这是客观实际情况,于是国家制定碘盐政策。如今,国人身体条件已经改善,碘盐补充超过一定范围,自然会带来负面作用。因此,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总结一下,由于真理的最基本品质是求真,这就会促使它不断追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正确认识。这就是真理女神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原因。但其实,每一种真理性认识都是主观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条件的统一。而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主动地去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环节三设计意图:环节三是在环节二的基础上,以女神真理的外在美为线索展开,通过两个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锻炼学生辩证思考能力,并启发学生懂得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环节四: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过渡:关于地球梨形的真理性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PPT出示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为什么人类无法在最开始的时候一下子认识地球的形状?都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

达到对地球“梨形”的认识,就结束了吗?为什么?

请你尝试用笔画出人的认识路线。学生回答。

教师:教师总结以上四个问题后,提出一个问题。

从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发现,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在获得真理的道路上难免会有谬误、遇到挫折、甚至一度停止不前。这时,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们?谬误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学生回答。

PPT出示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材料

教师:我们要胆子大,放得开,敢于探索。当我们不断排除谬误,也就意味着我们离真理又进了一步。所以,认识的特点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怕错误,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PPT出示名言。

教师: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愿同学们可以树立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信念。环节四设计意图:借助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而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信念,并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追求真理过程中出现的谬误。

五、教学反思

本课将真理拟人化,用一条线索“女神真理的内在美(求真)──外在美(绚丽多彩、千变万化)—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贯穿全课。三部分分别对应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以及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本课整体连贯,层层展开,紧扣重难点,体现辩证的思维逻辑,并顺利提升了德育教育点。

材料例子选取比较贴近学生,学生有话可说,参与度较高。在德育方面,比较重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和启发。

本课不足之处,全课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展开,学生自主探讨的空间不足。

第四篇:《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

天津八十中学 高中政治 甄珍 2009年3月20日

一 课前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是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中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二框。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真理的相对性及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学生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是文科美术班。学生的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热情度高。学生普遍不拘泥于单纯的教学模式,喜欢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存在个别同学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和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重点难点】

1、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的反复性 【教学方法】

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学法指导】

对照提纲预习教材,找出重点难点疑点,有目的的听课;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及时解决听课中的疑问;结合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积极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二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大家知道今年我国航空科技史上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是什么吗?

〈生〉2008年9月25日晚九点二十五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师〉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发射航天飞船吗?

〈生〉不是,1999年11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航天飞船以来,已经是第七次发射航天飞船了。

〈师〉从99年发射的神舟一号到今年发射的神舟七号,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在不断的提高,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太空奥秘的过程。即在实践中不断的追求和发展真理

【新课讲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生结合学案自主阅读教材〕 ㈠真理是客观的

〈提问〉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提问〉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

〈提问〉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所有认识都是真理吗?→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也有错误的认识,即谬误。

〈提问〉为什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⒈学案自主探究一:《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谷物播种完毕,接连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

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有益吗? 讨论:“下雨是好事”这个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为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真理是有条件的〕

〔教师总结,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⒉学案自主探究二:《造反有理是否是真理》

材料一: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的大旗,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讨论:“造反有理”这个认识是真理还是谬误,为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组织辩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真理是具体的〕

〔教师总结,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⒊〈提问〉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告诉我们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呢?→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在生活实践中要正确的面对错误。

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⒈学案自主探究三: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爆炸失事,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但它并未影响其他国家繁荣航天飞行计划。在美国航天飞机出事一天后,俄罗斯成功发射了“进步M—47”货运飞船,并与2月4日同空间站对接成功。2008年9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问题一:当我们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时,应该怎样看待已经获得的认识? 问题二: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挫折时,是怨天尤人,还是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认识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教师总结,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的深化、拓展和推移。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⒉学案自主探究四:

材料一: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做了比较准确的观察。

材料二:17—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

材料三: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仪探测到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

〈讨论〉人类对火星的认识还会发展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题是世代延续的人类,认识的基础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以人们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教师要总结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了真理的发展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得出方法论意义是→生活实践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课堂练习】

〖基础知识〗

⒈所谓真理,是指„„„„„„„„„„„„„„ 〔 〕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⒉“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是真理。”这是„„„ 〔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辨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⒊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发布由镇坪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并宣布野生华南虎再现大巴山区,但仅仅是几个小时后,照片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有人认为照片真实,有人判断照片有假。有人对照片存疑。反对的声音中,从专家到网民,主要从照片中老虎与植物的比例、野生动物常识等方面对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但在一片质疑中,照片的拍摄者周正龙始终坚称照片为真。对此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

A.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 B.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任何人都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 D.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⒋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⒌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 ⑴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⑵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⑶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⑷认识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的 ⑸ 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⑴⑵⑶ B.⑵⑷⑸ C.⑴⑵⑷ D.⑶⑷⑸ 〖能力拓展〗

⒍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上述论断主要说明了„„„„„„„„„„„„ 〔 〕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C.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D.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⒏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原来提出的2010年GDP比2000年翻一番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高目标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更高目标的提出从认识论上表明„„ 〔 〕 A.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B.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C.认识要以发展为真理

D.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和发展 〖综合提高〗

⒐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启示?

【板书】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㈠真理的客观性

⒈真理含义→基本属性→客观性

⒉谬误含义 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⒈真理是有条件的 ⒉真理是具体的 ⒊方法论意义:

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⒈认识具有反复性 ⒉认识具有无限性

⒊真理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⒋方法论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知识起到了引导,辅导的作用。贴近生活,材料新颖的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活动多,教师仅是启发学生思维作用而已。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充分的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理解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与谬误,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3.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学习重难点】认识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自主学习】

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范畴,是人们对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反映。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_______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_______,不符合的认识则是_______。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___。对同一个_______的对象虽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_____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_____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____________。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和,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来说的,都是主观与、理论与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的。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从到,再从到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1)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的________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作为认识主体的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_____________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的前进

或的上升的过程。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真理,在实践中_______和________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综合探究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1-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_______和_______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把握,富于。因此,、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原理归纳】(重点)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真理和谬误。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认识的辩证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拓展延伸】

如何理解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或理论)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社会实践相符合。

(2)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或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社会实践相适应。

【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我们时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是否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

2、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圣人之言、领袖之话就是真理?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探究:什么是真理?

探究二: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问:这段论述表明了真理的什么属性?

探究三:见 P47探究活动2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作为两千多年的真理也存在局限性,这说明什么?

探究四: 自2006年以来,冥王星似乎就一直难逃悲剧命运。原来身为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在去年惨遭‚降级‛,科学家将其从九大行星行列开除。此后冥王星只能以所谓的‚矮行星‛的身份示人,但冥王星并没有就此终结自己‚不幸‛的命运。天文学家的最新计算结果显示,不再被天文学家视为行星的冥王星实际上也并非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矮行星。所谓的矮行星指的是太阳系中体积较小的圆形天体,它们绕太阳轨道运转,主要分布在一个被称之为‚柯伊伯带‛的外部区域。最初天文学家根据厄里斯的亮度和反照率推断,它要比冥王星略大。现在美国天文学家用哈勃望远镜和位于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收集的数据,第一次确定厄里斯的质量要超过冥王星。

冥王星从发现到被开除出行星行列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预习自测】

判断改错

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2、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3、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4、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5、认识运动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6、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选择题

1.真理最基本属性是()

A.主观性B.客观性C.科学性D.能动性

2.“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3.“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4.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

C.任何人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D.任何人获得真理的途径都是相同的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主张()

A.真理都是不确定的B.真理都是有阶级性的C.真理都是绝对的D.真理都是具体的6.“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B.它揭示了真理是无限发展的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D.它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7.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①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③认识本身的复杂性④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⑤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⑤D.②③8.“吸烟有害健康”,人人皆知。多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香烟中的尼古丁是“害”人的祸首。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尼古丁只是引起吸烟者对香烟造成依赖的化学物质,因吸烟致死的人群大部分死于亚硝胺、苯荓芘引发的肺癌。这说明()

A.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B.人的认识是有限的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9.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10.“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这说明

①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②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③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④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材料题

11.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是资源的“荒地”。

如何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认为,‚沙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企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哪些道理?

冥王星从发现到被开除出行星行列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探究四答案:(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认识的主体是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是不断发展,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真理也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不断超越自身,向前发展。

预习自测11.答案:

(1)对于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经济效益,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4)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为人类造福。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下载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