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认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如何认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
如何认识立志高远和始于足下?
答,人的一生应当立志,志是指志向,确立一个目标和方向去勇往直前的朝着方向攀登追求,志向一定要高远,但不可好高骛远。
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开始,前进。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前行。
第二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是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全体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这二者辩证统一,相互制约,存在密切的关系。
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社会理想指导个人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我们必须重视个人理想的树立和实现。但是,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又极具包容性。一方面,它凝聚着党、国家、民族、个人利益和愿望,是全体社会的共识,是号召全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另一方面,在这个大的理想信念的框架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形成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想,个人理想的多样性也使社会理想更具活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到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第三篇: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调查报告
一、前言
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最现实、最需把握的是今天。与其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作美妙的幻想,不如在旭日东升之际勤奋投入工作;与其在垂暮之年因理想未能实现而懊悔不已,不如趁风华正茂之时躬身实践、奋斗不止。
因此,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调查,此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避免了部分同学的忧虑,提高了调查的可信度。
二、调查基本信息情况
1、调查时间:
2015年12月21日——2016年1月4日
2、数据:
总浏览量138 数据总量95 完成率69.0%
3、你是大几的学生?
4、你的性别?
5、数据来源?
三、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1、是否拥有理想;
2、大学里是否调整过自己的理想;
3、实现自己理想最重要的是;
4、追求理想的路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5、在苦难面前怎样做的;
6、是否拥有社会理想;
7、几岁拥有社会理想这一概念;8是什么影响自己确定社会理想;9你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0、你觉得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1、你觉得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有什么关系;
12、当社会理想和你的个人理想发生矛盾时,你会怎样处理
四、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基本认识
个人理想: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2、调查结果
①是否拥有理想?42.11%有短期理想,并有意识的达成自己的理想;17.89%有短期理想,但没有特别的计划去实施;23.16%有长远理想,并一直为其奋斗着;16.84%有长远理想,但没有计划,凭感觉 ②大学里是否调整过自己的理想?43.16%有,但根据现实状况重新设定,适当提高;30.53%有,但根据现实状况重新设定,适当降低;12.63%没有,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13.68%迷茫中,不知道怎么做 ③实现自己理想最重要的是?38.95%需要认真学习;26.32%要多参加学生工作,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24.21%利用假期工作了解社会掌握应有技能,以便更好实现自己的理想;10.53%其他 ④追求理想的路途中遇到哪些困难?23.16%家庭经济;48.42%个人能力;22.11%社会因素;6.32%情感问题 ⑤在苦难面前怎样做的?40.00%寻求帮助;42.11%自己解决;4.21%放弃理想;13.68%其他 ⑥是否拥有社会理想?58.95%有;7.37%没有;31.58%对社会理想概念不了解,不清楚2.11%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理想 ⑦几岁拥有社会理想这一概念?16.84%12岁以下;53.68%12岁—18岁;17.89%18岁以后;11.58%至今没有 ⑧是什么影响自己确定社会理想?32.63%客观社会条件;11.58%家庭思想观念;7.37%书本;43.16%个人主观意识;5.26%其他 ⑨你的社会理想是什么?22.11%从政进而规划祖国的未来;10.53%立志报国,做一名军人;6.32%到边远山区支教;61.05%其他 ⑩你觉得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5.79%经济建设;6.32%国防建设;6.32%世界地位建设;40.00%人民幸福感的提升;25.26%社会的和谐;6.32%其他 ⑾你觉得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有什么关系?22.11%社会理想指引个人理想;22.11%个人理想促进社会理想;52.63%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辅相成;3.16%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没有关系 ⑿当社会理想和你的个人理想发生矛盾时,你会怎样处理?44.21%坚持个人理想;35.79%服从社会理想;9.47%怎么做对我有利我就怎么做;10.53%不知道
3、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理想,但有长远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却是少数,进入大学后,根据现状适当提高占43.16%,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降低了自己当初的理想,另有一部分处入迷茫中,没有改变最初的梦想仍坚持奋斗的占12.63%,认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最重要的还是认真学习占大多数,大学生首先是一个学生,学习放到第一位,理所当然,比较正常,但也有一定比例的认为多参加学生工作,提高交际能力才是实现自己理想最重要的方式。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48.42%的人认为自己能力欠缺占主导因素,但不乏一定人认为家庭经济情况是其追求理想路途上的困难,这也从一定方面表明他们的自立能力欠缺。在面对这些困难时,42.11%的选择自己解决,但40.00%选择寻求帮助,两者相差不大。但当社会理想这个词出现在他们面前时,58.95%的有社会理想,但也存在31.58%对社会理想概念不了解,不清楚,不过53.68%的人是在12岁—18岁开始有“社会理想”这一概念的。在确定社会理想的过程中,大多还是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不过客观社会条件也占了32.63%。当谈到社会理想自己确定的是什么时,61.05%的人选择不是从政进而规划祖国的未来,也不是立志报国,做一名军人,更不是到边远山区支教,表明当代大学生缺乏一种担当精神,为祖国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决心,不过这与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关。在面对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时,15.79%的认为是经济建设,40.00%的认为是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在当今***提出“中国梦”这一大背景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用“中国梦”丰富自己的价值愿景;用爱国主义情怀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本领,只有这样,当自己毕业走入社会后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有什么关系时,52.63%的认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相辅相成,但也有3.16%的认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没有关系,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同时,一个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国家的需要就是青年的需要,只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统一的青年才能够在社会上大有作为。当社会理想和你的个人理想发生矛盾时,35.79%的人认为应服从社会理想,44.21%的人认为应坚持个人理想。我们小组认为,人是社会的人,追求个人理想的实际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正确的个人理想不是依个人主观愿望随意确定的,从根本上说它是由正确的社会理想规定的。同时,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整个理想体系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个人理想则从属于社会理想。换句话说,个人理想确立要以社会理想为引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的实现。
第四篇:关于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思想汇报
理想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支配着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树立正确的理想可以引导人走向成功,也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但是如果没有远大、正确的理想,对人生的发展将是十分不利的,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或者走向失败。所以大学生必须正确的看待理想的树立问题,尤其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为人指明奋斗目标方向。树立一个好的理想对学习、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有远大理想的人看问题不会狭隘,他会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后果估计和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其次,一个个人理想明确的人对目标会很明确,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思想迷茫时可以参照理想检查自己的想法,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个人理想的确立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能够为理想奋斗,用理想控制自己的各种想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个人理想确立的重要作用。
个人理想固然重要但社会理想更重要。社会理想指导的是社会发展的道路,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最高的奋斗目标,从而指引社会向前发展。只有有了良好的社会理想,整个社会才能有新的发展。不同时期社会的社会理想不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但是都有一点它决定了社会的走向。
而我们个人则必须服从社会理想。因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体。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非常崇高的理想,但是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将是不长久的。例如奴隶社会,人们都追求自由,而奴隶主剥削奴隶的自由,这个理想的不统一造成了奴隶社会的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奴隶社会瓦解。所以只有社会有了远大崇高正确的理想,整个社会才能稳定,才会繁荣昌盛,加速发展。
所以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大多数人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违背,那么他所做的事也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或者是损坏他人利益的。这种个人理想绝对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历史上,国富民强,国破家亡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更多的人把自己的个人理想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整个社会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所以社会理想以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是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只有结合了多数个人理想的社会理想才会远大,也只有结合了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才会崇高。
第五篇: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
理想的社会 社会的理想 ——浅谈理想社会及相关理念
一.中外历史上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1.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2.西方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二.理想社会的基本内涵
1.社会要素兼容共生
2.社会结构合理
3.社会秩序规范
4.社会运筹得当
三.当今中国的理想社会构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背景
3.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4.构建和谐社会四大要点
一.中外历史上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
一、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的类型
(一)协和万邦型:如《尚书尧典》的描述是“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的描述是“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左传襄》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则描述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周礼》“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描述是对当时理想社会秩序的具体勾画。这一类型,带有明显的普世思想。
(二)小国寡民型:道家极力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争斗。所以,老子构想的是“小国寡民”的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原始的高度自治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们“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这个理想社会里,要形成和谐人格,要做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不仅人与人要和谐,而且人与自然更要和谐。
(三)兼爱型: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非命、非乐、节用的理想社会方案。提倡尚贤,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是一批有能力的贤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否定等级制度。这一思想富含哲理,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四)小康社会型:秦朝统一中国后,“小康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想之一。据儒家经典记载:小康社会最初是指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礼仪周到的社会。
(五)大同社会型:“大同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比“小康社会”更高的公有共享,即是“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里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在两千多年的延续过程中,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无不体现出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理想社会模式。
二、西方历史上主要的理想社会类型
(一)平等者公社型:在古希腊斯巴达,作为斯巴达政治制度的创造者,来库古创建了“平等者公社”。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一是平等,二是集体主义。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实行土地平均、消灭商品货币,人们集中在军营里过集体生活,通过对公民教育、训练,使他们成为公社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和螺丝钉,为公社奉献自己的全部身心。
(二)理想国型:柏拉图描绘的“理想的”或是“第一等好的国家”,归结点是“公正”,公正是维系社会的纽带。他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的“理想国”构想。
(三)优良城邦型: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开宗明义表明国家必须追求“最高度的善”。他所指的善可理解为外物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三者的和谐,是人类优良生活各个方面的和谐的体现。亚里士多德和谐社会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出一种理想的“优良城邦”的设想中。“优良城邦”就是“优良生活、优良政体、优良品德”三位一体的理想社会。
(四)罗马民主共和制型:古希腊之后,随着城帮制时代的衰落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兴起,在继承发展古希腊民主制的基础上,罗马斯多葛派产生了自然法思想、人精神自由的思想、人人平等的思想,罗马帝国创造了较为发达的民主共和制。罗马民主共和制正是当时人们渴望平等、追求和谐的产物。
(五)社会经济秩序型: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和谐问题作了研究。他从社会的经济自然秩序论证到社会政治及其他生活的自然秩序,认为通过经济的自由发展和竞争,可形成协调的社会经济秩序,可以形成社会经济生活和谐。他认为:在自然的经济秩序下,国家只起“守夜人”作用,政府职责只在维护国家、社会安全,举办公共利益的事业和设施。基于自然秩序思想,斯密还认为:社会和谐
既包括社会经济有序,也包括社会政治有序。然而,自由经济的“自然秩序”自然会引导资本所有者在为自己的私利活动时也会对社会作出贡献,增加社会福利,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统一。
(六)空想社会主义型:作为反对资本主义,向往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主要有:
1.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他针对16世纪初期的欧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提出了建立“最完美最和谐的社会制度”的“乌托邦”理想。
2.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的和谐》,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提出了“和谐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想。他认为,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不公,构建工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融合。
3.另一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也曾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和谐的社会。1824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就是以“新和谐公社”命名的。
4.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明确也提出了“和谐社会”思想。他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他说:“每个人的自由和福利以及全体人的和谐必须得到保证”。“人类每一代的能力的总和与它的需要的总和永远是一致的。如何使这种总的一致和每一个个人的能力与欲望的不相等互相和谐,这就必须是社会的任务。”
二.理想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要素兼容共生
物质要素(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和精神要素(哲学、艺术、宗教、政治、文化)各自内部及相互之间固然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与矛盾,但是它们都是共存、共生于一个社会之中,各有各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社会要素间相互协调,兼容共生,达到平衡,什么时候社会就往理想方向发展。理想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精神和文化的多元选择和自由,引导共同发展方向从而把各类社会资源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各类社会要素互相制衡而又互相促进的经纬交织的理想社会。
(二)社会结构合理
所谓“合理”,是说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子系统之间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这些子系统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不合理,必然会把社会距离和社会矛盾拉大,与此相应的是社会张力也大。社会张力一大,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反之,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距离适当,社会矛盾也会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社会管理、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的难度比较小,成本比较低,社会模式更为理想。
(三)社会行为规范
中国有句话,叫做“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社会的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规范的内容很广泛,风俗、道德、法律、纪律、宗教都属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防火墙,是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社会在前进,社会规范会更新。更新后的社会规范依然是推动整体前进的推进器。
(四)社会运筹得当
所谓“社会运筹”,就是“社会整合”,即在调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时,运用自如,运筹决胜。有了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如果没有高明的社会运筹,社会仍然难以和谐。社会结构是人搭起的架子,社会规范也是人制订的。运筹得当,兼顾各方,兼容并包,各得其所,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融洽;运筹得当,方能用尽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三.当今中国的理想社会构想——和谐社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易经》六十四卦中,首卦为“乾”,文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说的是天道变化中,万物各自遵循着自然生长消亡的规律,保持着合和的关系,知道这个道理才会办事顺利,吉人天下。这是已知的中国古代史书对“和文化”的最早记载。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的关于“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认为,根据天道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和冲突,但是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是符合天地变化之道的。
二是合二而
一、仇必和而解的辩证法。强调阴阳互补,才能发生变化;强调刚柔相济,才能融合和谐。
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两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发展的真谛。
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和语言,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集中体现于《易经》中的两个命题,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进取精神,后者讲的是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而所谓“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就包含了“和”的内涵、“和”的理念。
六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的《礼记礼运篇》描绘了重诚实、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的社会蓝图。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2004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六大重点。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作出《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等相关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1.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传承,是在应对改革开放阶段性特征中应运而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说到
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因此,它必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的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是当前中国“活的马克思主义”。
2.时代背景
我国现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而概括出来的。国际经验表明,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阶层结构等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甚至于剧烈变动,国家引导得好,处置得当,就能顺利地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进入中等发达的阶段。但如果搞得不好,就可能出现经济社会失调,经济和社会矛盾冲突频发,以至出现徘徊倒退。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看,再翻两番是完全可行的。难点在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体制的改革,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和谐社会。现在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有利于把力量放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有利于我国的持续发展。
(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与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四)构建和谐社会四大要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从其内部联系来看,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应在已有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在研究“五个统筹”的内在机理上下功夫,并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考虑,寻求更大范围的统筹。
2.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人。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人的全面发展,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同时在体制上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这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3.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方面诸多不和谐的深层原因之一是体制性原因,有相当多的社会矛盾与体制不完善有关,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将是一个深刻的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制度变迁或体制创新的过程。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克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体制保障。
4.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当前,总的来说,我国社会是稳定的,但社会的公正程度与和谐程度还不够理想,有些方面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社会关系本身来说,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尽量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状态,以免酿成大的事端。同时,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真正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