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司法理念之司法为民(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8:4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现代司法理念之司法为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现代司法理念之司法为民》。

第一篇:试论现代司法理念之司法为民

试论现代司法理念之司法为民

郑小兵

内容提要:本文从回顾司法为民理念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理念入手,阐明了司法为民的含义,并从理论的深层次探究了司法为民的内涵,从操作的层面论述了司法为民的要求,最后归纳了实践司法为民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全文约9780个字。

关键字:司法为民 理念

一、司法为民理念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理念

司法为民理念是最高法院为呼应新一届党政领导提出执政为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我国人民法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工作开发点和落脚点。探究司法为民理念的深层次意义,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司法界的体现和发展。“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字即市民、公民的意思,它是一个社会的、法律的概念。而最能体现市民价值的东西就是权利,权利是“人”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以权利为核心。“以人为本”中的“本”字即中心的意思,主体的意思。①“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权利为中心,以人为主体,它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是世界的主体,赋予人自身以这个世界的主体、世界的中心的荣耀。②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并不是今天才产生的,我国历史上儒家学说中“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先生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三民主义都曾闪烁过“以人为本”思想 见徐国栋著《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新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1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② 见李永军著《私法中的人文主义及其衰落》,载于2002年第4辑《中国法学》,第67页; ① 1 的火花。直到新一届中央领导人执政以后,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民为本”的思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以人为本”。随着人们对这种理念的了解和接受,“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慢慢地被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制度化,使它成为依法治国的最高价值追求。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的政治局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一届领导层亮出“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之后进一步阐释为“情为民所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简称为“新三民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强调,“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可以说,“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是新一届领导层执政理念的一个高度概括。的确,在新一届领导层执政一年来,以其亲民、爱民的形象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赞扬,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和协调发展等执政理念,把“以人为本”的重心放在社会的底层,放在关心社会上大多数百姓的这一个层面上。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新发展观被视为中共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升华,是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④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 ③④③ 见万鄂湘著《人权入宪的重要意义》载于2004年3月10日《人民法院报》两会专刊。

见《解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论以人为本》载于2003年1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二、司法为民的含义

“司法为民”重点在司法,核心在“为民”。司法为民应是在司法过程中处处体现出文明关怀,规范维权,平等护民,正义为民的法律精神。其根本目标是要求司法机关通过应用法律公正处理案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伸张并弘扬社会正义,进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司法为民的宗旨便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司法活动中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努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司法为民理念的提出是法律本性的回归。⑤法律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法院公正司法,本身就是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得到满足。司法为民是法院提出公正与效率主题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通过法院的公正高效的审判维护整个社会的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真正达到司法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在实践司法为民的过程中,社会对“民”的含义存在不同理解,进而对“司法为民”这一宗旨产生了误解。例如,司法实践中,有人往往认为法院被动受案就是冷漠的衙门作风,主动上门就是热情服务,甚至认为主动上企业的门,无条件减免企业的诉讼费用,这些就是司法为民的措施。有的办案人员跟企业人士频频接触,也被说成是热情服务,一旦企业遇纠纷并进入诉讼,另一方 ⑤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忠梅语,见2004年3月10日《人民法院报》第4版; 当事人就会对办案人员产生一种不中立、不公正的印象,这就无法达到司法为民的目的。

作为一种司法理念,司法为民是指司法的原则、制度以及程序的设计,都应以符合公民及当事人的根本利益,满足其愿望为归宿。司法为民理念中的“民”字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其含义既包括平等主体的原告被告,也包括刑诉被告人,是依法进入诉讼的所有当事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公民,这里指的“民”不能简单理解为“人民”。同样,对“司法为民”一词也要作理性思考。我们不能把“司法为民”的理念完全等同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政治术语。

三、司法为民理念在理论层面的深刻内涵

2003年8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响亮地提出了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司法为民。司法为民是执政为民的内容之一,其宗旨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在司法领域内的延伸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于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就是司法为民。司法为民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发展,是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的新实践。树立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护民新理念,是人民法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要求。

1、司法为民思想突出“人本位”的主体价值理念

纵观学者们对法律本位的研究,不外乎义务本位、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这三种。义务本位是最早形成的,中国数千年的文化 都是以义务本位为特征的,人性长期受到礼教的压抑,个人观念、权利观念极为薄弱;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私权观念的增强,在资本主义初期,权利本位又成了法律社会的主流。权利本位,即法律以充分创设权利和保障权利为己任,法律设计、法律施行和法律教育均以权利为线索和中心,唯有权利才是法律的价值追求。义务是因为权利而存在的,义务不过是实现权利的手段和途径,权利是一切法律活动的中心和灵魂。再后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资本主义,又出现了一种社会本位理论,它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体现了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的一种调和。而无论是义务本位、权利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理念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主体,那就是“人”,可以说人就是法律的本位,无论是权利还是义务都要人来实现的,人是整个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才是整个社会的主体,一切法律的设计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人”来进行,“人本位”理念是较高层次的法律本位理念。它侧重的是对人的权利的保护、各项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的人性化,它是一切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法律以权利为其本位,它的一切制度都是为了人们能更好地、充分地享受权利,使人们能更安宁、美满地生活。“人本位”的主体价值理念体现在诉讼中,就是以公民和当事人为中心主体。这可从两个层面把握,第一个层面,公民和当事人不是司法之客体或手段而是主体,不能将公民和当事人臵于被处臵、被压迫甚至被凌辱、任由宰割的地位。第二个层面,公民和当事人是第一位的主体、中心主体或者说最主要的主体。⑥也就是说,仅仅使公民和当事人在司法中不成为客体是不够的,⑥ 见左为民、朱桐辉著《以人为本——司法改革的新理念》; 更要使其成为司法主体中的主体、第一位的主体。以公民和当事人为中心主体,使当事人应成为诉讼活动的实质参与者和主要支配者,整个程序都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和尊严,保障其行为自由。

2、司法为民在我国司法改革中的价值取向

在目前中国的司法改革实践中,司法改革为谁而改?如何来改?这关系到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即在国家与个人这两者之间,谁为第一性的问题,是为了使国家更好地维护阶级统治,维护整个国家的权威,还是为了还政于民,给百姓创造一个宽松、人性化的司法环境?司法为民,关键在司法,本质在为民,为民才是司法的根本目的所在。民也就是人,社会的主体是人,司法就是为了使法律得到更好的落实,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生活在一个较好的法治环境之下,因此,司法改革的各项制度设计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人”字来设计和安排,人才是司法的核心。司法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人性化的司法体制。在司法为民价值理念下的司法改革,也就是赋予和保障公民主体性地位,在司法制度的构建与运作中,尊重公民和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其权利和自由,维护其尊严,让其发挥决定、支配和主导作用,避免沦为客体的司法价值观。⑦在司法改革中如何来体现司法为民呢?对此,日本学者小岛武司是这样描述的:“法院所面临的任务是适用法律,而此举的终极目的则在于针对其顾客——诉讼当事人的需求而提供其所需的服务。法院若忽视其向当事人提供合乎需求的服务而自我地从形式上去限定案件处理,则不免有本末倒臵之嫌。”

⑦见左为民、朱桐辉著《以人为本——司法改革的新理念》; 司法改革中司法为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民决定司法制度的构建,主导司法改革的方向。依民主政治的要求,主权在民,司法权的运作亦应由公民决定和行使。因此,司法制度的建构、司法程序的内容,当由公民以表决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最终决定。第二,司法体制设臵以及相关制度的建构应便利公民。司法机关和法官的行为应当具有经济性。司法制度之设计和改革应当便利公民、不辜负民众的期待,便利公民接近司法,即赋与和保障公民的诉讼权,使其首先能够快速、有效地进入司法轨道。便利公民参与司法,使公民在司法程序中能低投入、高效率地行使权利。第三,强调司法的公共服务性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司法制度的理性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司法的公共服务角色,即公共服务理论。这种理论将审判视为一种产品或服务,将公民和当事人视为消费主体,法院和法官为服务者。这种理论实际上蕴含了“公民为司法的根本”这样一种深层理念,这一理念并不单纯是人们对司法指导价值观的逻辑整理,而是人们对理想司法的态度和意向之明确表达和弘扬,是将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等公理向司法制度的引入和巩固。

3、如何理解司法的服务性

司法服务的中心词是“服务”。根据《辞海》的解释,“服务”就是为…工作。“为人民服务”作为普遍的行为准则曾经根深蒂固于全中国百姓的心底,一度更成为考量我国家机关和全体公务员工作态度和行为作风的基本标准。就审判机关而言,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审判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坐地问案”、息讼定争到我国审判机关协同各界展开“三五普法”等等,“服务”的思想、意识一 7 直持久地作用于我国的司法机关和人员。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尚书》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文化要求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官员都要一心想着人民,处处为民作主”。⑨

理解司法的服务性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单纯的专政工具向亲民、利民、便民的服务型司法机构转变。二是从“官本位”的司法机构向“民本位”的司法机构转变。建立服务型法院,使人民法院更好地担负起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国家权力本位”向“社会权力本位”转变,使专政型、管制型法院向调节型、服务型法院转变。树立服务意识,摒弃衙门作风和“官本位”的思想,全力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为人民群众营造宽松平和的诉讼环境。虽然司法公正要求法官保持与外在权力和关系的距离,但决不意味着司法远离社会的需要,法官仅成为不晓人情事理的裁判机器。相反,司法更应当贴近社会的需要,亲近民众。司法不是高高在上的高层建筑,司法应当关注民声,审判应当贴近发展。强调司法的公共服务性质,在诉讼中应当做到,司法机关和法官应当贯彻为公民和当事人服务的宗旨,将工作重心放在为公民和当事人提供司法服务上,以服务质量高低作为评价其行为的标准。为此,司法机关和法官不仅应支持和促进当事人的意志与行为,最终使公民和当事人的权利得到救济,而且还要使公民和当事人受到体面和尊严的对待。故法官的角色和行为型态要有亲和性,这样才会使当事人感受到在一个公正、透明的“法的空间”受到了应有的尊重,提高 见四川成都高新区法院院长王平著《论司法服务的现代化》;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中国司法制度的民族特色的形成》,郝铁川,载《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山东法学会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⑧⑨

⑧ 8 裁判的正当性和信任度,避免司法游离民众意愿。“司法为民,关键在司法,本质在为民”这句话对司法为民的宗旨作出了全新的解释:“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司法为民是司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表述,它最简练又最明确地概括了我国司法权的基本属性,体现了司法权运行的价值取向,就是为民造福。司法为民的理念要求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法院工作为人民服务。

转变司法观念,树立“法官是人民公仆”、“法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起群众观念,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从制度设臵到审判作风、工作作风,乃至法官的具体言行,都能体现出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服务于民的宗旨和要求。树立亲民观念,增强公众对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亲近和依赖,最大限度地实现严肃执法与热情服务。正确把握司法与为民的内在本质,处理好认真贯彻执行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与依法满足诉讼当事人的合法要求的关系。亲民、便民只是其基本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实现涉讼公民的基本权益。

四、司法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大力推行审判公开,确保司法公正

审判公开是司法公正的保证。公开审判是现代各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将一切案件的审判过程结果公之于众,将审判臵于社会和民众的参与包括舆论的监督之下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共同特征。推行审判公开要改革和完善公开审判制度。必须严格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以公开促公正,提高当庭宣判率,逐步实现大多案件能当庭宣判;提高审判案件的透明度,应允许旁听人员作记录,根据案件的性 质允许记者对社会关注的案件采访、录像、拍照等。其次强调判决书的说理性,说明哪些证据能采用,哪些证据不能采用,为什么要适用该法律,并详细解释法律依据,使一般的老百姓也能读懂判决书。

(二)关注弱势群体,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诉讼过程中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能够充分行使诉讼权利,是人民法院必须履行的职责。人民法院对于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民事案件,经审查认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可以先行对受援人作出缓收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用的司法救助决定,待案件审结后再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对援助当事人一方的诉讼费的减免。在审理涉及婚姻家庭、赡养、继承、抚养、收养等民事案件时,对家庭暴力的受侵害方的合法权益,要依法充分予以保护和照顾。还要加强对涉农案件的审理,打击和制裁坑农、害农行为,坚决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完整统一。要依法及时审理涉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行政案件,减轻农民负担。及时审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坑农害农案件,充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案件的审判。

(三)要注重调解,调判结合

人民司法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典型特征,司法便民、司法护民和司法为民就是群众路线在司法活动中的生动体现,指导人民调解和注重诉讼调解是在司法中实现群众路线的有效手段。诉讼虽然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救济手段,但并不是惟一和最好的方法,应该把人民调解这一由人民群众创造 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化解矛盾的机制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来运行,让这些群众性的解决矛盾的机制在人员配臵、运行程序、法律依据等各方面都符合法治的理念和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其诉讼替代作用,既缓解法庭的社会压力,更有利于法官的职业化建设。实现人民法庭与人民调解组织在处理民间纠纷中的良性互动,实现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两种调解方法的有效衔接。

(四)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司法须公正,司法更为民,司法为民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提供法制保障。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新时期的工作思路,司法公正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和诠释,两者内涵丰富关系复杂。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将“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方针,这是党中央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始终追求并努力实现的目标,反映了司法活动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一心为民”揭示了人民司法工作的本质和核心,阐明了人民法院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回答了为谁司法、为谁服务,如何司法、如何服务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执政为民要求在人民法院工作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体现了司法的人民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司法的人民性是我国司法的基本特征。“为民”,不是单纯为哪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正”与“为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司法成为全面的司法、协调的司法、“两个效果”相统一的司法,是在司法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形式。实现公正司法,是构建和谐法院的基本要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 会发展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审判司法又是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公正司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这也是构建和谐法院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必须以公平公正作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公正高效的司法裁判,社会公众不可能有法律信仰,人民法院不可能有司法权威,广大法官也就不可能赢得应有的社会尊重。坚持一心为民,是构建和谐法院的根本宗旨,也是党执政为民要求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它回答了为谁司法、为谁服务,如何司法、如何服务的根本性问题。司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但和谐不是不要正义,不是不顾原则。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必须是公平的和谐,正义的和谐,不论是判决也好,调解也好,都不能牺牲公平和正义来求得短暂的和谐。不遵守法律,不讲原则,没有标准,和谐也不会长久,甚至司法的软弱会助纣为虐,导致更多纠纷的发生。

(五)要从实体上更要从诉讼程序上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是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必然要求,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诉讼活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诉讼权利是法律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实施诉讼行为的基本权利和行为手段。在诉讼活动中,法官的审判权力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构成诉讼活动的整体,推动着诉讼的运行,决定着诉讼的结果。司法实践证明,法官在诉讼活动中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可以收到三方面的诉讼效果:一是当事人可以获得权利受到保障的心理满足,进而转化为积极参加诉讼活动的动力,主动提供证据和发表意见,有利于法官准确地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二是诉讼双方当事人都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相互对立地举证、质证和进行辩 论,有利于法官居中问案,兼听则明,公正裁判;三是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并与审判权力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既有利于审判权力的有效运行,又能够防止审判权力的滥用,保证诉讼活动正规公开的推进和合乎逻辑的作出裁判,使当事人不论胜诉或败诉都心中明了,能够促进息诉服判和裁判结果的及时执行。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既要积极努力推进,又要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严格依法进行。要注意四个环节:一是坚持合法性原则。诉讼权利的内容和范围是法律规定的,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不能任意扩大范围,不能迁就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注意不能把属于司法文明和司法礼仪的事项列入保障诉讼权利的范围。同时,还要防止司法过分主动,防止超越法院职权和本级法院的管辖范围。二是注意坚持全面性原则。要在民事、行政、刑事等各项诉讼活动中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能忽视任何一类诉讼,特别要防止在诉讼权利保障方面偏重民事诉讼,轻视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问题。还要注意平等地保障各类诉讼主体的诉讼权利,不能厚此薄彼。三是坚持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一致性。把握好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价值取向,使之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利于作出公正高效的裁判结果,有利于裁判结果的有效执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四是法官既要积极履行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职责,又要主动地接受当事人对法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

(六)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是司法为民的现实要求

在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人民法庭在现实基层司法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加强人民法庭各项基础工作,是一个亟需研究解决和改进的问题。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派往集镇和乡村 的基础司法单位,是为了基层和农村人民群众提供司法便利和服务的产物。其主要职责是审理农村民商事案件,配合开展法院执行工作,实施对民间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便于人民群众诉讼,是我国建立人民法庭制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创造和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将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和优化整合审判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人民法庭设臵的合理性和人民法庭工作的规范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司法改革的力度、人民法庭的发展速度和广大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将减少人民群众讼累与保障当事人诉权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既便于当事人诉讼又便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高效地审判案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依托审判职能,就地化解矛盾、定纷止争,实现司法审判和人民调解有效衔接、良性互动,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也就成为摆在法庭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五、实践司法为民所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实践司法为民,要适应现代法治社会对法院的需要,要树立“司法为民”、“审判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辩证统一。具体应当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审判独立与司法服务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的审判方式改革,是以审判独立,强调法官中立衡平的地位为核心。提出建设服务型法院,可能会使大家产生一种“改革回潮”的担心。实际上,服务型法院与审判独立是并行不悖的。作为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审判独立强调的是法院、法官“只向法律负责,忠于法律,只接受监督而不接受命令”,在个案审理中不受任何部门、团体、个人的干涉。而服 务型法院所指的服务则是指法院不仅仅是“人民的法院”,而是“为人民的法院”。也就是说,法院不仅仅是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的机构,更重要的是,法院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展现法院的人民性,提高法院公信力,并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水平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法治化程度,建立服务型法院并不是要把法院变成别的机构,而是在完全保留和充分发挥其审判职能的前提下,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的属性。

(二)处理好依法审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民法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应当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审判的各项职能作用,为实现社会公正、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人民法院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定要认清当前形势,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重要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放到审判工作的突出地位。为区域经济提供有效的司法服务,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地方法院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运用司法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过程,特别要注意不能将法院、将司法作为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工具。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不是为地方保护服务,要克服狭隘服务观念,从促进建立安全宽松、和谐稳定、平等诚信的良好投资、生活环境入手,从宏观上提供司法服务。

(三)处理好为当事人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关系

衡量服务型法院的价值标准是“人民满意”。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三统一”,归根结底是统一在“人民满意”基础上的,人民法院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全部 审判工作中,以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人民法院的工作。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人民满意与当事人满意。法院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当事人,为人民服务当然要体现在审判中,体现在当事人身上,而且是双方当事人身上,不管是胜诉的和败诉的当事人。离开了为当事人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空的。为当事人服务就是要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公正的司法救济途径。但是,法院提供服务所要满足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当事人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包含着为当事人服务,但不能简单归结为为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当事人服务。

第二篇:为民司法

为民司法,打造一流服务窗口近年来,古塔区法院紧紧围绕“司法公正,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已任,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积极发挥立案工作的窗口和龙头作用,全心服务百姓,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果,2008年9月,被省高院评为争创文明窗口建设优秀单位。面对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人民法院如何服务大局,为人民司法?古塔法院通过改造立案服务大厅,加强立案法官队伍建设,打造了一个亮丽司法服务的窗口。

一、窗口建设

2008年9月,古塔区法院投入了很大的财力,改造了立案大厅。现立案大厅位于我院审判综合大楼一楼西侧,审判大楼大厅的西墙上可看到新安装的滚动电子屏,每天滚动式公布本周的各庭室开庭排期情况及诉讼权利义务告知、诉讼风险提示等相关法律知识。改造后的立案大厅,宽敞明亮,面积约200平方米,分内外两部分。外部为当事人立案、送达场所,配有办公桌两张,桌上有免费使用纸张、笔墨、花镜,并 1

配套摆放单人靠背椅两把,便于当事人书写诉状,在其侧面配有当事人休息、等候坐椅五个。大厅内并配备饮水机一台、一次性纸杯若干。大厅北墙上挂有诉状格式书写样本,大厅内的文件架上摆有诉讼风险提示、诉讼指南、诉讼举证须知、民事诉讼流程图等11种诉讼指引材料,供当事人阅读。立案大厅西侧摆有触摸屏,可供当事人查询案件相关情况以及指导诉讼的相关资料。内部为我院立案庭人员办公场所,实行“窗口柜台”式敞开办公,立案、送达、开庭排期、诉讼费均在窗口办理。工作区分五个窗口,每个窗口均备有签字笔且院里为五位窗口工作人员均配备了电脑、电话,并配有打印机两台。每个窗口放置笔一支,备当事人签字,整个场所庄重、整洁,管理科学、有效。另外,在大楼的二楼,还设有调解室,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商案件进行立案调解。

二、队伍建设

古塔法院院党组充分认识到立案工作在整个审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年富力强、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年轻人和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同志安排到立案工作岗位上。我院立案庭现有法院正式干警5人,外聘书记员1人,人员配备是庭长1名,副庭长1名,审判人员1名,书记员3名,其中具有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1人,党员4名。作为法院窗口部门,我们始终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全庭同志一种永恒的追求,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工作中严格执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有关司法礼仪的相关要求,着装上岗,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精神饱满。使当事人一踏入法院大门,一接触到法官,就对法院和法官产生信任感和亲和感。

现在古塔区法院的立案庭实现了场地大厅化、设施现代化、功能科学化、服务人性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的目标,彰显了法院立案工作司法为民的宗旨,树立了司法为民的新形象。

锦州市古塔区人民法院立案庭

二00九年三月十日

第三篇:牢固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提出“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必须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要完成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实现社会普遍的公平与正义这一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人民法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现代司法理念主要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这三者既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笔者就这三个问题分别谈一点认识。

(一)树立司法中立的理念

司法中立是指司法机关对于法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各种纠纷,以中立的身份和地位,依公正、科学的司法程序,居中加以解决。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社会对司法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特有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我国目前司法中立尚未全面展现出来。要真正树立牢固的司法中立理念,必须在认识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摆正司法的位置。司法的中立地位是司法存在的前提。没有了中立,也就没有了司法存在的必要性,而没有中立的司法裁判职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是一个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方向的体制。目前,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将人民法院作为政府的一个下属单位或职能部门对待,要求法院参加政府的各种管理性工作,为法院分配不属于司法职能的工作,甚至给法院下达创收任务。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不能正确认识司法的位置的结果。二是维护司法的被动性。按照现代司法理念,法官的角色定位应当是裁判者,其基本职能应当是居中裁判。法官应当始终以超然的态度,把被动性原则和中立性原则作为履行职务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去年7月,最高法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法官队伍从大众化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这为法官居中裁判,让法官的角色归位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树立司法独立的理念

关于司法独立或独立审判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众多学者各持己见,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外部独立,二是内部独立,三是精神独立。外部独立体现在司法职能的独立和司法机构的独立上。内部独立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不同法院之间的独立,即同级法院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相互独立;第二,审判组织之间的独立,即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之间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独立;第三,法官之间的独立,即法官裁判案件时不受其他法官的影响。精神独立,实质上就是指法官个人人格方面的独立。法官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有独立承担责任的勇气,有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司法独立原则更多依赖于法院外部,因而树立独立的司法理念比较困难。但作为法官,在牢固树立司法独立理念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司法独立不是绝对的独立。法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要忠实地适用宪法和法律,要受司法职业道德自律约束,要接受法律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三)树立司法公正的理念

司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公正。“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这一理念目前已深深印入到每一个法官的脑海之中,但是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首先是从“重实体、轻程序”到“实体与程序并重”,因为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正义”,没有公正的程序,或者程序得不到严格遵循,即使做到了实体公正,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和猜测。当前,在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中,还应当把形象公正纳入到司法公正的理念中来。形象公正的核心内容是:超然、中立、独立、理智、廉洁和文明。

树立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尽快树立起顺应法治时代要求的现代司法理念。二是法官应当成为现代司法理念的最先接受者和实践者,在努力完成司法理念转变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个人品格上的飞跃。如果一名法官只懂得司法理论,但个人品格存在缺陷,也终难树立起现代司法理念,完成司法使命。三是继续推进和深化司法改革,努力摒除与现代司法理念不符的习惯做法和制度,使司法客观规律得到具体落实和体现。

第四篇:司法为民心得体会

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学习公正司法保民生的心得体会

兴义市人民法院捧乍法庭 陈海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强调,要维护人民权益,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如何认真贯彻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关于改善民生、维护民权的精神,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是摆在全国各级人民法院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就必须确立更加鲜明的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司法保障的司法宗旨。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广大法官要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围绕司法宗旨是什么、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有哪些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大讨论,以进一步统一司法思想,打牢思想根基,坚持司法为民。要树立大局观念,明确改善民生是全党、全国、各民族、各条战线的共同的重任;要树立大有作为的观念,明确人民法院在保障民生、维护民权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明确审理案件是改善民生的一步棋,把改善民生落实到审判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树立继往开来从头越的观念,照“镜子”找差距,树立人民法院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任重道远的思想。

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就必须发扬光大优良的司法作风。作风正,民心顺。人民法官要有亲民爱民的作风,要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排忧解难,视人民利益重如山,甘为人民的孺子牛;要有便民利民的作风,说话办事多为百姓想细一些,想深一些。要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倾听其诉求,把道理讲透彻、把法理讲明白、把矛盾化解彻底;要热心为群众办好事,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百姓。要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要以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

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就必须强化服务民生的司法举措。各级人民法院要深入实际,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摸清群众对法院工作真实的、具体的期待,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切实解决问题、实现群众期盼的服务民生举措。要继续总结和完善长期积累的就地立案、巡回办案、假日法庭等一系列便民措施,把司法温暖送到百姓心中。把司法为民落到实处,就必须追求更加和谐的司法效果。民生司法,绝不是一句赶时髦的口号,而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人民法院的使命。各级人民法院要增强民生司法的使命感,按照中央政法委通知精神,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社会热点、历史欠账”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承诺。

二OO八年五月十六日

第五篇:司法为民演讲稿

体会到,人民司法事业,是怎样的光荣,又担负着怎样的责任。今天的中国,正坚定的向法治迈进,社会转型阶段的利益重组过程中,是否有公正、高效的审判体系尤为重要!它关乎稳定大局,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法治事业的走向和进程。就象德沃金在其不朽名著《法律帝国》中的描述:“法律帝国的首都是法院,而法官们,则是帝国的王侯。”所以说,今天的法院,所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今天的我们,工作在人民法院,是一种光荣,我们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与光荣同在的,是责任!肖扬院长的论断振聋发聩:“人民群众是司法公正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众也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受害者。”我们是人民共和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建立法院,不是为了建一座宏伟壮观的“帝国之都”,人民赋予法官审判大权,也不是为了法官们的尊荣显贵。如果不能用手中的法槌敲出公平与正义的时代最强音,如果不能以信念之火的铸冶让法律在现实中熠熠生辉,法院与法官,就会在法治时代,失去存在的价值。面对肩负重大使命的光荣,面对实现公平、正义这一大得无法想象的责任,人民法院责无旁贷,人民法官义不容辞。

司法事业关系的,岂止是我们个人或者法院的荣辱?作为法律实现的最终环节,人民权利保护的最后屏障,法院生杀予夺大权之下的,是当事人的身家性命,是公众的道德情感,是社会的是非标准。司法的后果往往连法官都会为之不安,英国大法官培根的比喻尽人皆知:一次不公的裁判的恶果超过十次犯罪,犯罪只是触犯法律,好比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却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的源头。在他眼中,失败的司法,竟然是比犯罪更大的邪恶!诚非虚言,中国古代的司法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时候,“屈死不告状”竟然成了经验之谈,这经验背后,有多少惊心动魄而又无人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338.com查看问津的苦难?明朝成化年间的刑部尚书刘铁斋号称铁石心肠,但他在看到三法司门前以头抢地、辗转呼号的百姓时,也不禁为之动容,叹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司法公正所具有的巨大的社会价值,要求我们为之付出全部心血。而在现实中,尽管人民法院的公正高效有目共睹,公众高度评价,但并非尽善尽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司法环境的滞后、司法体制本身的缺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特殊情况下,还会激发。前一时间发生的“宝马车撞人案”就是一个尖锐的例子,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超出了司法界的想象,汹涌民意,隐含着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更高要求。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有要求,法院就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回应。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使命!于是,就有了司法为民的要求,从最高法院的提出,到省法院的落实,无不体现人民法院的人民意识;从人民群众的热切反应,到两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无不彰显人民司法的人民本质。

目标确立后,行动就是关键。司法为民不是一个装点门面的宣传口号,公正与效率也决不是一张空头支票,它需要我们用热血和汗水去兑现。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是人民法院的时代责任!落实司法为民,捍卫司法公正,是人民法官的神圣使命!

落实司法为民,人民意识是行动指南。如果说司法为民是一首交响乐,那么,人民意识就是它的第一乐章。正如周溯院长所言:“裁判不公、效率不高,问题的思想根源就在于背弃了应有的政治立场。”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我们的法官是人民法官,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我们的天职!惟其如此,才能沿着人民司法的方向高歌猛进。

落实司法为民,制度落实是核心。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对于系统而言,制度从内部决定其运行方式;对于个人而言,好的制度能够避免人性的弱点。法院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全局性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归因于成员的个人品质或者是主观意识。法院在制度性的运行机制上确保公正与高效,人民的利益,自然就会得到实现,司法为民的落实,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落实司法为民,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关键。崇高的事业,始于平凡的努力。我能够看到,我从前的偶像、现在的同行,在平凡岗位上非凡的奉献:广东的陈麟基法官,才38岁,就经受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病逝在工作岗位上,演绎了新时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川的唐汉华法官,对当事人的不幸感同身受,以实现公平为己任,长期超负荷工作,英年早逝,留给家人的,是九万多元的债务;陕西的李增亮法官,不计名利,15年如一日奉献基层,以青春、热血成就“铁案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338.com查看法官”风采;就在前几天,我们执行局两位可敬的女法官,接待上访时,整夜陪护照料一位瘫痪的女孩,拿自己的衣服给她御寒。什么是司法为民,这就是司法为民。司法为民,就是对日复一日平凡甚至琐碎的工作毫不懈怠;司法为民,就是在一个个案件中为点滴的公正奔波操劳。正是这平凡的努力,正是这点滴的公正,汇聚成新时期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壮丽进行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生机无限的时代,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成就的事业。还有什么比经历和享受奋斗的过程更令人鼓舞?还有什么比见证并参与一个伟大的时代最伟大的事业更激动人心?实现公平与正义,人民法院任重道远;落实司法为民要求,人民法官当仁不让!一生仅此日,万里是行程。这一路上所有的平凡,所有的琐碎,所有的艰难与险阻,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风景。且让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以行动证明我们无愧于神圣的审判事业!无愧于伟大的法治时代!

下载试论现代司法理念之司法为民(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现代司法理念之司法为民(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现代司法理念与审判监督

    一、 现行审判监督机制存在的缺陷(一)监督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消弱了裁判的权威性和效力审判监督与审判监督程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审判监督的含义、内容和范围比审判监督程序......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演讲稿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志: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 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

    法院为民司法总结

    为民司法总结 某人民法院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增强服务意识,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将法院建设成群众“放心、省心、贴心”的窗口,极大地融洽了警民关系。 坚持“三个提高”,建设......

    司法为民永不停歇

    司法为民永不停歇 (“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演讲稿) 秦安人民法院姬旭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秦安法院刑事庭工作人员姬旭东,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

    司法为民 永不停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行政庭工作人员鞠莹莹,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司法为民永不停歇》。首先我很荣幸能够登上今天的演讲台,因为我将要谈论的是一个伟大而又......

    如何践行司法为民[5篇材料]

    司法警察如何践行司法为民 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的重要审判保障力量,在人民法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预防、制止、惩治妨碍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担负着......

    扎实练兵 为民司法

    扎实练兵 为民司法 自从全国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岗位大练兵活动开展以来。******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大队开展“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训”字上打基础,在“......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志: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治是一种民主的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