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诗朗诵初稿
毛泽东诗朗诵
(陈文斌)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广大工农群众武装夺取政权的燎原烈火。
(姜璐)1928年9月26日,毛泽东在迎接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的路上,听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喜讯后,非常高兴,诗兴骤起,遂作《西江月·井冈山》以赞之。
(和倩莹)《西江月·井冈山》
(男生)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男生)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男女合)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男女合)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韩闯)1965年5月28日,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与《念奴娇·井冈山》这两首难分秋色的“姐妹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男生合)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女生合)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男生合)风雷动,旌(jīng)旗奋,是人寰(huán)。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蔡景欣)5月29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后,离开井冈山。此前,他又构思,写下了
《念奴娇·井冈山》:
(女生合)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男生合)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女生合)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男女生合)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第二篇:诗朗诵:诗人毛泽东
诗人毛泽东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常于马背沉思,便有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轻易不吟诗,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长征是华夏大地上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唯一。每每重温毛泽东长征诗词,徜徉在平仄长短的字里行间,内心的感觉总能超越惨烈、苍凉和悲壮。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又何尝不是一种意境呢?
作为战略家兼诗人,无论环境和个人际遇如何,毛泽东总是敏锐地预见和捕捉光明。以创作于长征前的《清平乐·会昌》为例:当时,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在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反革命大“围剿”中,中央红军严重受挫。后来毛泽东为自己作品作注时回忆到,当时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郁闷。尽管如此,被“安排”在会昌调研的他仍然对革命事业抱定坚定的信念,在他眼中,不仅革命根据地“风景这边独好”,“更加郁郁葱葱”的远方同样孕育着希望,因此,他以跋涉者的豪迈,抒发着“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情怀。
而长征中的毛泽东的确在“踏遍青山”。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出发的毛泽东一路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山,是对手,是朋友,也是诗人毛泽东的灵感之源。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他眼中之山、脚下之山、胸中之山,终而成为笔下之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三首以“山”为题的《十六字令》,没有具体写哪一座山,着意于对山的总体感觉。通篇不见一人,但处处皆人。山,成了宏大的喻体和象征物。不正是勇往直前的红军,成为中国革命赖以支撑的擎天巨柱吗?
为庆祝娄山关战斗胜利而作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的得意之笔。娄山关之战发生在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的途中,是毛泽东沉寂三年重掌兵权后的重要一役。战斗于拂晓打响,经过反复冲锋、肉搏,直到傍晚才占领了娄山关关口。这时太阳还没有落山,战场也未及打扫,登上娄山关的毛泽东心情依然沉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在毛泽东的视野中,茫茫山海和血红的落日形成强烈的刺激,似乎在警示:从会昌城外高峰到娄山之巅的“雄关漫道”,红军虽已跨过生死线,但前面的路也许更长、更险。然而,挫折和困难从来动摇不了毛泽东必胜的决心和信心,他已做好了“从头越”的心理准备。
经过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长征出发一年后的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毛泽东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喷薄而出的诗兴之中,《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和《七律·长征》呼之欲出。
六盘山是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天险。敌人布下重兵,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于此。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避实击虚,歼灭阻截、尾追之敌,于10月7日翻越六盘山,化险为夷。“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望断南飞雁”的毛泽东此时在想什么呢?也许是眷恋着曾经“风景这边独好”的苏区根据地、牵挂着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同志和战友;也许是在怀念那些倒在北上途中的烈士;也许是期待着依然在长征途中奋力前行的另外两支红军主力„„当然,毛泽东更加欣喜的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他敏锐地预感到,六盘山是一座里程碑,突破了它,就意味着长征的胜利。于是迫不及待地发出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追问。
当万里长征在那首著名的七律里得以全景式的再现时,我们分明觉得,长征并非因为在诗里获得了诗意,长征本身就是诗。再回首,山已不再那么凶险,巨龙一样的五条大岭不过是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更像是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的感觉只是一种“暖”热,被敌人抽去桥板的大渡河上高悬的铁索,也仅仅有点“寒”意。连眼前岷山的千里风雪,也已变成让人欣喜的美景。虽只有56个字和一年的跨度,其真正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最罕见的沉重和遥远。
单从字面看,《念奴娇·昆仑》和《沁园春·雪》并没有直接表现长征,但若离开长征背景解析文本或者不能透过文本体悟长征,未免肤浅。1935年9月,中央红军翻越岷山,作为南方人的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第一次看见了雪峰如海的世界,视觉乃至内心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念奴娇·昆仑》或许就是在此时此地获得的灵感。在对莽莽昆仑雄姿和功过的纵横评说中,毛泽东笔锋一转,直奔反帝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他想象着把昆仑分而享之,为人类造福,让世界平等和谐、冷暖与共。被誉为旷古绝今之作的《沁园春·雪》,确因1936年2月的一场大雪而触发诗兴。然而,长征途中雪的印象太深刻了,常常积多年景物观察于笔端的毛泽东把此雪景与彼雪景融为一体,并且作为由头,极尽铺排渲染,而后由物及人,谈论古今,评说功过,并于篇末亮出点睛之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是吗?今朝的红军,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毛泽东长征诗词的价值首先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以审美角度回眸长征的范例,有助于提升对长征历史事件本质精神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让我们知道,长征不仅仅诞生英雄和悲壮,也诞生诗人和艺术。
然而,长征终归是一个历史事件,历史则意味着远去与消逝,更重要的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现代启示。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在战略上,最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维和态度,需要以超然、超现实的眼光看人生、看挫折,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这是一种生存、发展的智慧和生存、发展的美学。当然,这并不排斥把困难看得大些,把征途看得艰险些,把问题看得复杂些。恰恰是在战略与战术、现实性与超现实性乃至于审美性的结合上,毛泽东以他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恢弘壮美的长征诗词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第三篇:配乐诗朗诵 走近毛泽东
配乐诗朗诵:走近毛泽东
(配乐:东方红)
男1:无论历史的车轮驶向哪里,总会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在中国人的心中矗立,那就是毛泽东!
女1:无论时代的脚步迈向何方,总会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撞击着华夏子孙的心房,那就是毛泽东!
男2:走近您,我们感受您革命家的气魄,感受您诗人的浪漫!
女2:走近您,我们发现您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是一部气吞山河的伟大史诗!男1、2:看啊,橘子洲头是您青春年少的梦想广场!
女1、2:看啊,指点江山是您青春岁月的激情飞扬!
女1:从秋收起义的枪声到遵义会议的会场,从南国的丛林到大西北的雪原,漫
漫征途您笔耕不辍,如椽的巨笔记录了一次伟大的远征!
(配乐:长征)
长征
男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合: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男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合: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女1:文采风骚从来用的是大手笔,男1:金戈铁马总会唱起大风歌!
女1:您站在秦晋高原上呐喊
男1:您踏着北国的土地放歌
(配乐: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
女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女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男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合: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男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女1、2:走近您啊,毛泽东,我们走进您,中华儿女向世界宣告 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男1、2:走近您啊,毛泽东,我们走进您,把中国的声音传遍全球 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四篇:毛泽东诗词诵读诗朗诵比赛
毛泽东诗词诵读
男:穿岁月峰头 女:伴历史烟云 男:诵红色经典 女:抒爱国情怀
男:毛泽东——杰出的军事家,他为新中国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女: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合:他的诗,气贯长虹,一泻千里。
男:漫漫征途远,浩浩英雄气。中国革命史上彪炳千古的壮举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男:中华山河壮,一曲雄视千古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合:分外妖娆全体男女生: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男:看今朝,无数风流人物安社稷,富国民,全面发展,和谐共赢
和:看今朝,无数风流人物,燃烧豪迈激情,续写辉煌文明。
《七律·长征》朗读指导
1.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首联是诗的总纲,应以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朗读,以表现对红军的赞颂之情,“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音节略拖长,表现红军长征的漫长和艰辛;“等闲”略微舒缓。颔联开始叙述长征的经过,节奏应较首联略舒缓,“腾”“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泥丸”不要过重,以表现红军战士不畏天险的必胜信心。颈联中的“云崖暖”“铁锁寒”语调一扬一低,声音一实一虚,节奏一松一紧,处理为对比重音。“拍”“横”可适当拖长字音。尾联展现出了美好前景,语调转高,要读得欢快、流畅,尤其是结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沁园春·雪朗读指导横线部分轻读,波浪线部分重读!不能从口中发出声音,要从腹部发出声音。
声音该有力的时候一定要有力,不该有力时不要太用力。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千里冰封──,(拉长)万里雪飘。↗(高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慢)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低沉)略输文采;(慢)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俱往矣──,(慢,拉长)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第五篇:经典诗朗诵
(诗朗诵)海燕
[西装革履,手拿讲稿]
海燕,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机]
他们飞翔的姿势像手机中的战斗机。海燕罗拉手机,带摄像头,海燕海燕沟通无限!
[放下手机,拿起讲稿继续]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放下讲稿,拿出一瓶药]
海燕的信心来自于含笑半步丹,吃了含笑半步丹,乌云,没什么大不了的。做海燕挺好!
[拿起讲稿]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再拿出一瓶药]
看什么?别看广告,看疗效啊!泻不停泻不停,立即拉肚,拉个不停。
[拿讲稿]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看吧。
[拿出刚才那瓶药]
看什么?别看广告,看……对不起,这条儿已经播过了。
[把药瓶扔开,继续朗诵]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不出声)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不出声)来得更猛烈些吧!
[画外]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保护嗓子,请选用马东牌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