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茂盛:美文阅读训练体例123
1.体例“千字美文呈现+三维训练(维度A潜心品读、维度B快乐探究、维度C 拓展延伸)+参考答案”,具体样文如下: 2.模仿中考阅读题的问法和出题点设计,每篇5题。
中考阅读设计题目的点主要有这几种:(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3)概括要点,提取概括(4)摘录句子,品析妙点(5)人物品格,加以评价(6)制作读书卡片(7)细节揣摩,发挥想象(8)问题探究(9)拓展延伸,迁移创新„„
★生命之旅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沿途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车子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1 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三维训练】
●维度A 潜心品读
1. 第③段画线句中的“不成风景的风景”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一望无际的芦苇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B快乐探究
4.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芦苇具有怎样的高尚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C 拓展延伸
5.看图,结合文章,发挥想像,以“湖面、苇”为背景,描写一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茫茫的沙海
2.为了与沙漠中瘦削稀落的芦苇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其精神可贵。3.厌倦——惊喜——赞叹
4.坚强不屈,不计较环境的优劣,给点阳光就会灿烂。5.描写形象生动,语句顺畅,符合图意即可。
剃头翁小记 陈平凹
吾乡贫瘠,民皆纯朴务实,少偷鸡摸狗打架斗狠之事,遂兴习百般匠艺风气,以图果腹养家之用。剃头匠即为诸般匠艺中一种,流行于20世纪的湘北乡村,值得一记。
剃头匠们所备的工具十分简易:一把剃头刀,一条白旧布衣,一块黑刀布,另有剪子、耳勺之类,均可装于一箱之中。我七八岁幼时乡居便常见本家陈翁携箱云游四乡上门剃头,耳夹烟卷,状极闲适。
翁其时年近七旬,仍精神矍铄,手艺不辍,外出剃头必定衣净发齐,步正腰直。翁有一手捕蛇绝活,夏夜常用瓦罐烹蛇汤。我们小孩子负责捡柴禾,屋场人家皆可尝一口鲜。翁又念过古书,戴老花镜讲得一肚皮好故事,隋唐演义、杨家将、岳家军等等烂熟于胸。不止我们小孩子听得入神,剃头的乡民更是如痴如醉。
在湘北的乡村,剃头匠一行颇守行规,世代相袭。他们各有自己的一块“势力范围”,即每人包管一两个自然村落的剃头事务,从不逾越。如有年迈收山的老剃头匠,则须举行转让仪式:择定一吉日,匠人们焚香祭祖,年轻一辈须恭敬下跪,向长者叩三两响头,喝杯半水酒,之后领受长者所传檀木箱,有衣钵相承深意存焉。翁授徒颇众,训诫极严,在做七十大寿那年传衣钵给邻村一得意匠徒。曾自撰一联云:百家故事少能诵,顶上工夫老始成。蕴有人生真义,翁堪称乡村哲学家。
依照惯例是,每逢月初或月半,剃头匠专门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剃头,且先拣好主人家,——就是轮流负责招待饭食的人家。主人家自然是不敢怠慢的,早早就准备好了开水、毛巾、肥皂、脸盆等物什,以备剃头所须。在庭院里再摆开一溜坐椅,前来剃头的乡民得了讯一个个赶场似的拢来了,大多是赤着脚、甩了牛鞭,急急从地里来的,比开群众大会积极得多。
翁未收山前,为我家祖孙三代剃头,每年家里总有数次管翁饭食,必杀鸡设酒,殷情招待。翁每至一处,喝到的是酽酽香茶,吃到的是百家美食,难怪祖父经常怂恿我父母说,等我大了也跟翁学剃头手艺,吃一口轻巧饭。不过听父母说起,翁家里有本难念的经:大儿子与人斗气喝了钾胺磷(注:一种剧毒农药),小儿子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拐了腿,屡找对象不成。只是好奇怪,儿时我从未见过翁悲戚忧伤过,在人前总是一副快活乐天的神情,还经常带给我们很多零食吃。
据传翁剃头很有一套神技,四字秘诀颇成条理,即“多、快、好、省”是也。翁剃头时坐椅下断发堆积无重数,脚踏上去半天挪不开步,可谓多也!翁能把剃头刀、剪子和舌头同时耍得飞转,故事的跌拓起伏暗合剃头“嗤嗤嚓嚓”之声,相得益彰,可谓快也!翁又能尽心劳力,随物赋形,或剃光头,或剪平头,或留发及额,剃头者无不抚头大笑,说做了回新郎倌了,可谓好也!翁剃头极少用水,颇似蜻蜓点水,此为一省;尤其那块黑刀布,油腻放光,不曾更换,此为二省。翁肃言道此乃祖师爷传统,乱改不得。
剃头匠行业如今仍在吾乡顽强地生长着,而翁已殁十年了。过往的一切俱已成为心底美好的回忆,翁的神韵逸事却时时飘浮眼前,不禁诵起一首前人称道剃头好处的竹枝词来:对镜晨妆发似蓬,首已膏沐何为容?烦君理就青丝鬓,搔首佳人定爱侬!翁如读到此诗,想必也畅怀知音之叹吧?
3(选自《民俗风情散文选》)●维度A 基础知识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找一个意思十分接近的成语。(不要老在成语上转,雷同不好)●维度B 潜心品味
2.陈翁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典型意义”太模糊,太抽象,范围太大)
3.祖父说剃头手艺是“口轻巧饭”,它到底有哪些“轻巧”之处?
4.第7段有一全句子,从侧面反映了陈翁剃头丢艺之精湛,并与结尾引用的竹枝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用横线画出这个句子。
(本题可以从语言角度设计,最好看看08年100家中考阅读试题的问法和出题点。)●维度C 拓展延伸 5.“百家故事少能诵,顶上工夫老始成。”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许多蕴含人生真义的名..句,请紧扣“少”老“二字各写一句你所知道的名言或警句。〖参考答案〗
1.满腹经纶
2.①濡染颇多传统民俗习气;②翁的神韵逸事却时时飘浮眼前。3.①工具十分简易,可以携箱云游四乡上门剃头,工作极其闲适;
②每逢月初或月半,剃头匠专门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剃头,可自由支配时间多; ③各有自己的一块“势力范围”,没有竞争; ④主人家轮流负责招待饭食。每至一处,喝到的是酽酽香茶,吃到的是百家美。4.剃头者无不抚头大笑,说做了回新郎倌了
5.示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及时宜努力,老大无堪还可憎;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
★人生理想主题
楼顶上的歌手
冯骥才
①那天早晨,忽有一块极亮的、颤动着的光像发狂的精灵,在我房间里跑来跑去。当这光从我眼前掠过,竟照得我睁不开眼。我发现这块诡奇的光是从后窗外射进来的,推窗一看,原来隔着后胡同,对面屋顶上那间小阁楼正在安装窗子的玻璃。
②我也住在阁楼上。不同的是,我的阁楼是顶层上的两间低矮的亭子间;对面的阁楼是立在楼顶之上孤伶伶、和谁都没关系的一间尖顶小屋。远远看,很像放哨用的岗楼。它看上去很小,而且从来没人居住。它为什么盖在楼顶上,当初是干什么用的,无人能说。这片房子是二十年代英国人“推广租界”时盖的。只记得后胡同里曾经有人养过鸽子,有许多白的、4 黑的、灰的鸽子便聚到这荒废的屋子里,飞进飞出,鸽子们拿这小空屋当做乐园。现在有人住了吗?是谁搬进来了?
③隔了十来天,黄昏时分,忽然一阵歌声如风一样吹进我的后窗。后胡同从来没有歌声,只有矿石收音机劣质的纸喇叭播放着清一色的语录歌和样板戏。那种充满霸气的吼叫和强加意味的曲调被我本能地排斥着。於是此刻,这天籁()般的歌声自然就轻易地推开我的.心扉了。
④没等我去张望是谁唱歌,妻子便说:“是那小阁楼新来的人。”
⑤女人对声音总是比男人敏感。
⑥我们隔着窗望去,对面阁楼的地势略高一些,相距又远,无法看到那屋里唱歌的人。这是一个男性的歌声,音调浑厚又深切,虽然声音并不大,但极有穿透力,似乎很轻易地就到了我耳边。这时金红色的夕照正映在那散发着歌声的小屋,神奇般地闪闪烁烁。我分不出这是夕阳还是歌声在发光。
⑦我第一次感受到声音是发光的,有颜色的。⑧这个人是谁呢?一个职业的歌手吗?他是谁?只一个人吗?从哪搬来的?他也像我们——抄家之后被轰到这贫民窟似的楼群里来的?对於楼顶上这间废弃已久的小破屋,似乎只有被放逐者才会被送到这里。
⑨我相信我的判断。因为我的判断来自他的歌声。一些天过去,我听得出他的歌声如同盛夏的天气时阴时晴。这声音里的阴晴是歌者心中的晦明。我还听得出,他的歌声里透出一种很深的郁闷与无奈。他的歌为什么从来不唱歌词?在那个“革命歌曲”之外一切都被禁唱的时代,他一定是怕这些歌词会给自己找麻烦吧。从中,我已经感知到他属于那个时代的受难者。
⑩也许我和他是社会的同类。也许他随口哼唱出来的歌——那些名歌、情歌、民歌我太熟悉,也太久违了。我为自己庆幸。好像在沙漠的暴()晒和难耐之中,忽然天上飘来一.块厚厚的雨云,把我遮盖住,时不时还用一些凉滋滋的雨滴浇洒我的心灵。
⑾我这边楼群的后胡同,其实也是他那边楼群的后胡同。阳光从来照不进去,雨点或雪花常常落下去,但落下去一半就看不见了;下一半总是黑糊糊的,阴冷潮湿,冒着老箱子底儿那种气味。对面的楼群似乎更老。一色的红砖墙上原先那种亮光光刚性的表层都已经风化、粉化、剥落,大片大片泛着白得刺目的碱花„„一颗凭着风吹而飘来的椿树籽在女儿墙边扎下根,至少活了二十年,树干已有擀面杖粗。它们很像生长在悬崖石壁的树,畸形般地短小,却顽强又苍劲。最奇特的景象还是在屋顶上,长长短短的竹竿拉着家家户户收音机细细的天线,好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笼罩着整片的楼群。然而,这种破败、粗砺而艰辛的风景现在并不那么难看了。因为它和神灵般的歌声融在了一起。
(选自《小说月报》2008年第5期,有删改)
●维度A 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天籁()
暴晒()..●维度B 潜心品味
2.第②段介绍阁楼除了交代歌手的生活环境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最后一句中写道:“我分不出这是夕阳还是歌声在发光”,其实,这种违背常理的“分不出”却传达出他当时一种奇特的感触,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触?(不好)4.第⑨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那个时代中的人们的什么向往和期待?(不好)●维度C 拓展延伸
5.结尾段画线的句子仅仅是为了描写后胡同中的一景表现整个胡同的破败、粗砺而艰辛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Lài Pù
2.反衬出下文的歌声的出人意料,歌手乐观的情绪令人振奋。
3.歌声立刻赶走了他心灵上的阴霾,让他暂时忘却了生活的不幸与愁苦,感到久违了的轻松与快乐。
4.人们厌倦人为而野蛮的文化管制和精神压抑,渴望丰富多彩的真实自由的生活。
5.画线的内容不只是写一棵椿树,更是以物喻人,象征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里歌手和我这一类人压抑、艰辛的生活境遇和顽强不屈乐观的精神世界。
心中的财神
叶航
小时候一直听我奶奶讲我二叔敬财神的故事,1945年的春节我二叔13岁,年初四的夜里,二叔对我奶奶讲:“妈呀,人家说白马垛(地名)的财神菩萨很灵的,我们明天是不是去敬敬?”我奶奶就相信了我二叔的话,准备了一些香火供品给二叔年初五去白马垛敬财神菩萨去了。谁知道我二叔叔一去不回,从此杳无音信。二叔把香火卖了,又拿那些供品当了干粮投奔革命队伍去了,直到1954年二叔才从上海回到老家探望我奶奶。其时,二叔已经是上海某医院的院长,奶奶见二叔还活着而且活得很风光,奶奶就说:“白马垛的财神菩萨真的很灵哦。”看奶奶如此敬重财神,二叔没有忍心告诉奶奶他根本就没去敬那财神菩萨,二叔心中的财神只是“革命队伍”而已。
每个人心中都有各种崇拜或敬仰的人,在你的财富之路上你肯定也有你顶礼膜拜的“财神”。我们都听说过“巴菲特午餐约会”,步步高总裁段永平曾以62万美元的价格竞拍得来一次“巴菲特午餐约会”,或许在段永平看来巴菲特就是他心中的财神了。段永平认为在他的财富之路上受巴菲特影响很深,“竞标午餐”是求得一个向巴菲特道谢的机会。巴菲特的确影响过很多人,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实力和机会当面向他道谢的。
其实,巴菲特的午餐、“财神日”的鞭炮或者挂在胸口的巴菲特像都是人们心中的“财神”而已,“心中的财神”或许是你博取财富的一种信念,有这样的“财神”信念或许你就会有博取财富的机会。《四个男人和一只沉重的木箱》说的就是一个以信念而求生的故事。
探险家马格拉夫招聘了四个男人参加原始森林探险,可是,马格拉夫被可怕的热病夺去了生命,只剩下四个群龙无首的男人。马格拉夫临终前给他们留下了一只神秘而沉重的箱子,这是马格拉夫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钉好并密封起来的箱子。马格拉夫叮嘱四个男人:“你们一定要把它送出去,必须由你们四人合作——两个一次地轮流抬它。”他嘱咐道:“希望每个人都向我保证:在把它安全送到目的地之前,绝不离开它。地址就在箱盖上。如 6 果你们能将它安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他就住在丛林外的海边。你们答应我吗?”四个男人都郑重地向马格拉夫许了诺,因为这是一个他们共同尊重的人的遗言。
在这可怕的原始森林中,四个男人披荆斩棘(),历尽艰险,唯一能支撑这个集体向前.的,就是马格拉夫留下的箱子,尽管它显得越来越沉重。四个人对箱子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既像囚徒憎恶自己的枷锁一样痛恨它,又像地狱里的人渴求光明天使一样敬仰它。
一天,他们终于走出丛林,终于找到了麦克唐纳先生。麦克唐纳先生热情地接待了这四个从密林中死里逃生的人。在他们饱餐一顿之后,四个男人难为情地提起马格拉夫许诺的报酬问题。麦克唐纳听完,却爱莫能助地把手一摊,歉然地说:“朋友们,我一无所有,马格拉夫是我的好朋友,你们能实践对他的诺言,我表示万分感激,但我却无法酬谢诸位。”四个男人指着箱子说:“或许在这里面,请把它打开吧。”于是,他们动手拆箱子。一层一层全是木头,最后麦克唐纳从箱子里掏出来的,却是一块块毫无价值的普通石头!
四个男人中最聪明的大学生巴里忽然有所醒悟,巴里把自己的同伴轮流打量了一番,他脑海里重现了他们在原始森林中可怕的经历,他仿佛又见到了路旁的堆堆白骨,他想起人们在他们进入森林前的告诫:单枪匹马在森林里闯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的。巴里终于明白了,他深沉地说:“朋友们,这难道还不清楚吗?马格拉夫让我们得到的,是我们的生命啊!如果没有这只箱子,没有我们共同的信念,没有我们那些诺言的约束,我们能活着走出丛林吗?”
许久,四个男人面面相觑(),原来沉重的木箱以及毫无价值的石头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财神”。(选自08年12月8日《扬子晚报》)
〖基础平台〗
1.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披荆斩棘()面面相觑()..〖阅读品味〗
2.文中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是指什么?(点在哪里???)
3.本文用了哪几个事例告诉我们人生向财神企求的“财”不只是财富?(设计不好)4.四个男人在走出原始森林前和索取无价之宝的愿望落空后,他们心中的财神各不相同。这两个财神各是什么?
〖放飞思维〗
5.不同的人以或人生中不同的阶段,人的心中的财神都会不同。说说下面几种人心中的财神分别是什么。
①幼儿园孩子
②大学毕业生 ③爷爷奶奶 〖参考答案〗 1.Jí、qù
2.是指马格拉夫临终前叮嘱他们四人的话。3.个人的前途、生存的希望。
4.走出森林前,他们心中的财神是获取财富的信念,而索取无价之宝的愿望落空后他们才明白他们心中的财神原来是求生的信念。
5.①得到父母的宠爱,幼儿园老师的关爱,小朋友们的友爱的愿望;②渴望得到领导的常识和重视,得到爱神的眷顾的信念;③希望儿孙们平平安和和睦睦称心如意的工作生活。
第二篇:《曹刿论战》阅读题训练
《曹刿论战》阅读题训练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 克己奉公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A 为民请命B 下不为例
6.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
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
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9.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0.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⑵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11.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他的功劳主要在于:知人善任,善于纳谏。让曹刿指挥作战,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
道”的重要。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初三语文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
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
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翻译: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
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1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2)公令疏军而去之(.)
1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B)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5.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6.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
鲁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战
前,乙文写的是战中。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
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这一句。
五、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7—19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晒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
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
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7.解释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故不暇顾廉耻耳.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初三语文忠之属也 .朕当去奢省费去掉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9.甲文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两文都反应出民本思想,要以民为本,才能安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0—23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
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
能,国君不干涉。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所以说:知己知彼的人,百战百胜,了解自己而不了解敌人的,胜负几率各半; 对自己和敌人都不了解的,每战必输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鼓:(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2、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23、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
(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作战中,鲁庄公完全听从曹刿的指挥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4—28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
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
初三语文
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24.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2)忠之属也()
(3)遂逐齐师()(4)阻而鼓之(攻击)
25.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6.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2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都能够抓住最有利的进攻的时机
初三语文
第三篇:《曹刿论战》中考阅读题训练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题训练
(一)公与之乘。……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2)既克,公问其故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
(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2—16题。
[甲]十年春,……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2)忠之属也()(3)遂逐齐师()(4)阻而鼓之()
13.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十年春,……故逐之。(选自《左传》)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又何间焉间:②小惠未徧徧:
③神弗福也福:④牺牲玉帛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1—14题。十年春,……故逐之。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二)
十年春,……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甲]十年春,……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以东渡意告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2
第四篇: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曹鹏飞(美文共享)
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
曹鹏飞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课程名称:
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 [收藏] 课件分类:
党史党建
学 分:
0.5 时 长:0:30
课程教師:
曹鹏飞
本课程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曹鹏飞主讲,主要内容有:
一、本质是建立一种新型的个人与组织关系;
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对党支部书记个人的独特要求;
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课程前言
我们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本质就在建立一种新型的个人与组织关系。第二个问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组织对书记个人的独特要求。第三个问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一、本质是建立一种新型的个人与组织关系
我们接下来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本质就是建立一种新型的个人与组织关系。这个怎么理解呢?我们在党的十八大上,围绕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这样一个专题,我们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这么一个基本要求,在这个基本要求里面,要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的政党,那就要建设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的政党组织。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政党组织,那么就要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组织的带头人,就这么一个基本的关系。
我们这里强调说,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本质就在建立一种新型的个人与组织关系,这个个人主要是指各级党组织的带头人的这个个人,这个组织主要强调的是各级党组织。那就是说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组织,首先党组织的带头人要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意识,要认识到学习、服务和创新这三个问题的基本价值和它的基本要求。
那么,要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组织,就要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带头人,也就是支部书记。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支部书记,我们的书记的这种要求的转变,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通过书记的改变,从而寻求一种带头人和组织之间的一种新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这种新的良性互动关系最后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党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它本身能够有这种学习的能力、服务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是这么一个基本的关系。所以在这个里面,关于支部书记的新的要求实际上是服从于党的组织的新的要求这么一个整体,只不过说,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政党要求分解到各级组织和各级组织的带头人的具体身上去了而已,只是把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的目标身上去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支部书记本质上,实际上是什么?本质上,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关系,那就是这个组织里面的带头人和这个组织中间的一种良性的,积极的相互促进的这么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使这个组织迸发出学习的能力、服务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一)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不断寻求平衡的动态关系
那么,这个里面首先我们要讲的第一个小问题,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地寻求平衡的动态关系。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里面,按照党章的基本要求,我们强调的是个人服从组织,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基本要求。在个人服从组织,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的这么一个基本政治要求当中,势必有一个真实的政治过程,这个真实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说个人对组织的服从,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是通过个人和组织的共同的活动来体现出来的,我怎么服从于你?是通过我们共同的一项活动当中,通过执行这个活动过程当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指令,从而体现出一种服从的基本关系。在共同的活动推展过程当中要有人说了算,这个人说了算,为什么说了算,是因为它代表党,代表党的组织,它作为党的组织的法人,我们要听他的,但是我们在听他的过程当中,这种听是不断地反复地,或者说是通过具体的工作来实现的,而不是说一种简单的人身依附关系,因为他是领导,因为他是老大,所以我们要无条件地去听他的,我们只要去听他的,我们就是执行了这个党章的要求,我们就是执行了党的基本的纪律要求,这个麻烦了。
比方说,他今天到了这个单位,作为这个单位的党组织的带头人,他要求你去干一些违背党的党章要求,违背党的纪律的一些事情,这个时候你听不听他的,你听他的,好像看起来是坚守了党的政治纪律,但是实际上你是听了他个人,你没有听党。党的话作为一个整体组织,它是依法活动的,它不可能对个人提出一些非分的或者不合法的一些基本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一种不断地寻求动态平衡的这么一种关系,在这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当中,通过动态的活动,通过动态的实践,通过动态的行为,从而体现出党的基本的政治原则和纪律要求,那就是分出一个上下级的问题,分出一个个人和组织的问题。
所以在这个里面,个人和组织的关系里面不是死水一潭,是一个动态的关系,在这个动态的关系当中我们要寻求一种有效的、积极的关系,什么叫有效的、积极的关系?那就说这种关系的确立有助于我们党的建设,有助于我们党的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果说这种关系纯粹地就是一种江湖义气、哥们义气的一种关系,违背了党的的纪律要求,违背了党的宗旨,违背了党的根本目的,那这样的关系再好,对我们党而言,对老百姓而言,对社会而言是有害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支部书记实际上是说在党的各级组织的带头人与组织中间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平衡关系,新型的动态关系,这种新型的动态关系就是要把党的政治纪律、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要贯穿到党的学习、党的服务、党的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实践当中去。民主集中制的目的还是为了推动党的事业,为了推动党的发展,而不是说为集中而集中,为民主而民主。也就是我们在党的组织之外有一个更高的目的,那就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当中,传统的党的带头人,党的支部书记和党组织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纪律性的关系,那就是单纯地执行党章的基本要求的一种关系,是比较规范的,但是缺乏效率的一种关系,有服从,有执行,但是效果不明显。我们今天要建立一种积极的动态的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的要求的结果,使我们的党组织能够爆发出比较强大的学习的能力、服务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所以从这个里面来讲,作为党的支部书记,作为党的组织的带头人,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政党的建设当中,首先要做的第一个问题是重新调整你和组织的关系,这种组织的关系当中就是以推动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的组织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关系,而不是说为民主集中制而民主集中制的一种关系,这是第一个小问题。
(二)要求个人与组织之间处于积极的良性的互动当中
第二个小问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要求个人与组织之间处于一种积极的良性的互动当中。在关系当中,我们一般通俗的生活当中说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有好与不好之分,说两个人关系蛮好,这两个人关系一般,这两个人关系不好,这种关系好与不好,只是就他们双方的关系本身而言的,没有去追求这个关系之外的一个外在的目的。关系好,但是他们两个合伙起来结成一个对子,然后共同去把第三个人杀了,这种关系好对社会来讲是有危害的,这样好的关系我们情愿不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今天强调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是说在这个支部书记和基层的组织中间要确立一种相互的积极的良性的关系,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达到两个共同的成长,一个是支部书记个人的成长,一个是支部书记带领下的基层组织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讲,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支部书记,就必然是一种个人与组织当中的具有生产效率,具有生产能力,具有生产价值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当中,这种关系首先是健康的,在健康之外这种关系是富有效率的,这种关系不但是健康富有效率,而且这种关系也是遵循党的基本政治要求、纪律要求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这一点上和过去的比较而言,我们甚至可以把它打个不且当的比方来讲,过去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关系,今天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关系。
过去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也有一种平衡,我们把它更多的总结为是一种消极的平衡,个人以服从组织为目的,无条件地服从,也许可能组织会干很多不正确的事情,比方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各级党组织打着党的名义,实际上干了很多违背道德、违背人性、违背伦理的一些事情,也违背了党的利益的一些事情,但是那个时候个人在这种政治当中表现出来一种消极的政治觉悟,你组织要求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我不管这个事情正确与否,我不做判断,只要是你上级要求的我就去干,实际上这是一种消极的平衡。
那么,积极的平衡是什么?相互关系当中有一种动态的相互的建设。不能说组织随便地对个人提一些乱七八糟的要求,或者不符合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这个过程当中个人和组织之间是相互的制衡,相互对立的关系,在相互的制衡当中从而达到一个最大的、最高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个人和组织都走在正确的地方,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都在干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事情,用积极的事情,用积极的工作,用工作中有效的成绩去寻求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平衡,而不是说用单纯的政治手段去寻求一种平衡。
(三)组织共同体的成长和功能的优化 第三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领导下的组织共同体的成长和功能的优化。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身上,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书记个人的独特的价值,书记个人的独特的政治品性,书记个人的独特的政治要求。更重要的,我们要让书记这个角色在这个组织里面要产生一个有益的结果,这个有益的结果是什么?推动我们党的基层组织自身的建设,不能说书记今天自己拿了一个硕士文凭,明天拿了一个博士文凭,后天还读了一个博士后,看起来个人进步得挺快,但是组织依然原地踏步,没有多大的进展。这种单枪匹马、这种单兵突击的办法充其量只是成全了个人,没有成全组织,我们现在要的是一个最大的成果,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它是一个共同体的成果,基层组织作为一个共同体,要让这个共同体共生、共成长、共进步,而不能说这个组织里面的个人单独地得到了格外的成长,然后组织整体的合力优势没有表现出来,那不行,我们就是要达到一种什么效果?1+1>2的这么一种要求。单个看,这个组织里面7个人,但是7个人形成的一个组织,它的凝聚力、战斗力,它的堡垒作用大于7个人,可能是10个人、20个人的效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当中就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政党的建设当中,要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在这种新的平衡的过程当中,个人和组织中间都要做双重的调整,组织的功能上也要做一个优化,也要做一个结构的重新调整,对个人而言在个人的知识结构,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工作作风,个人的政治纪律、政治道德、政治基本的要求上都要做一个全方位的全新的理解,只有这个样子才能够实现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支部书记,这样一个命题的价值,否则的话,只是讲一个人的事情,那就是讲这个人的进步与否的事情,这个跟我们党来讲没有关系,我们强调的是党的整体事业的关系,这是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对党支部书记个人的独特要求 接下来,我们谈第二个问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对党支部书记个人的独特要求。我们今天强调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这样一个政治要求和过去相比较而言,它应当有着一些区别,有着一些不同,过去的组织建设和今天的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三型”组织建设中间有哪些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说仅仅是一个口号,喊过就过了,然后大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过去怎么干的还怎么干的,这样的话就使我们党的建设流于形式了,完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更重要的强调的是它的差异性,今天的对党的组织建设的这种高标准、严要求,这种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必然要对组织里面的各个要素,也要在要求的水准上、要求上也要水涨船高,也要有一个提高,这种提高、这种标准的提高首先就表现在对书记的要求的提高上。你要带领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组织,那设想一下,你这个书记没有一些过人的地方,没有一些卓越的本领和本事,然后你就说你能够带领一个好的组织,带领一个好的队伍出来,而且这个队伍能够爆发出空前的学习的能力、服务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不是天方夜谭,我们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人物,那你这个环境就没有好,我很难想象书记个人能够符合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书记的要求,所以在这个里面,作为支部书记而言,一定要对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组织里面的书记的角色一定要有着清醒的、独特的、充分的认识,在这种新的“三型”组织当中的书记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书记,书记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就是我们这个问题里面着重要强调的。
(一)书记是学习型的个人、服务型的领导、创新型的人才
第一个,这个书记首先要是一个学习型的个人,服务型的领导,创新型的人才。作为个体而言,你要有基本的学习的能力,要基本的学习的态度,也要有基本的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你整天都不看不学习党的理论,不学习党的文件,不学习知识爆炸的年代,各种各样的科技文化知识,我很难想象你这个书记能跟得上方方面面的形势。你既跟不上社会的形势,也跟不上党的形势,更跟不上国家的形势,也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党组织里面的个体成员的一员,书记本人首先要适应这个时代的大的环境的变迁要求,要有一种紧迫感,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有一种危机感,要增强这种学习、掌握、提高本领的能力。你要当好书记,要在这个单位立足脚,而且要把这个单位弄得象模象样,你没有两把刷子,没有过人的地方,你是胜任不了这个工作的。所以说,你要当书记,你首先在学习的态度上、能力上、积极性上你就要表现得比别人强,在这一方面你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领导,领导,在学习方面也要起领导作用,那就自己先走到前面去,你先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比其他的普通党员过人的地方,比其他的普通党员做得好的地方,作为一个学习型的个人,在这个集体里面你学习能力最强,学习效果最好,那大家服你,认可你,这是第一个,要做一个学习型的个人。
通过学习型的个人,你的角色不但是为你加强学习,为你个人学习,你还得要考虑这个组织的发展,因为你的身份上有一个政治的身份,政治的职能在这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要建立服务型的党组织,你这个领导、支部书记首先就是一个服务型的领导,如果你在这个单位里面,在你的基层的组织里面,几十号人里面你都不肯放下身段为你的直接的员工,为你直接管理的对象放下身段去服务,你很难想象你能够走出门去为老百姓服务,这中间还有一个远近的问题,你对你的员工负责,对你的组织里面的个体负责,这是你作为书记个人的职责所在,是你应该干的事情,你应该干的事情,你都不愿意为大家去搞好服务,领导就是服务,你都不愿意为大家去服务,我们凭什么相信你去给老百姓服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除过学习型的个人之外,要做一个服务型的领导。
除过服务型的领导之外,你要让这个组织具有空前的创新能力,你首先就要是一个创新型的人才。你看当好一个书记太不容易了,要有学习的个体积极性,还要有服务于群众的服务的本领和服务的觉悟,还要有创新型的人才的基本的特点,你首先要有本事,你首先要是个人才,你的这个人才在单位里面,在同行里面、同事里面,你要表现出你卓而不凡的一面,你要表现出你独特的一面,要表现出你的优势所在。和其他人相比较而言,你个人的创新性比较强,创造能力比较强,思路比较宽阔,业务能力也比较强,在业务工作当中和党的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你都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办法,然后能组织一些有效的活动,能够使大家在这个共同的活动开展当中能够共同地成长和进步,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创新型的人才,你光有学习的态度,你光有服务于群众的态度,但是你没有能力,你不是人才,你没有两下子,能够创新的能力,你光有好态度有什么用,我们最终目的是什么?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推动工作靠什么?靠能力,不是靠态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组织里面,对书记个人的独特要求里面,首先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型的个人,服务型的领导,创新型的人才,你要把个人、领导和人才这三个方面统一于一身,集中到自己这里,才变成你的集成的优势、集合的优势,才变成你的其他个体单个不具备的优势,你才有资格当领导,你才有资格当书记。
(二)书记要保持较强的组织与个人积极平衡的能力
第二个方面,就要求这个书记个人要保持较强的组织与个人积极平衡的能力。我们这里说的是积极平衡的问题,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过去的时候我按照党章的基本要求,按照党的基本制度的规则要求,我去做该做的事情,我也没有违反党章,上级要求我怎么做,党章要求我怎么做,要求我做什么我做什么,要求我不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这样的话看起来四平八稳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种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它概括为是一种消极的关系,你以本着不出事为原则,你以本着不积极作为,不积极的作为为原则,你只是说要求你必须做的你就去做,没要求你做,但是能做的该做的,你不去做,那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消极的平衡,就是一种消极的关系。
我们要把这种消极的平衡、消极的关系要变成一种积极的平衡、积极的关系,什么意思?党章当中,党的各级组织的管理条例当中,党的各种各样的政策和制度纪律要求当中,要求你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禁止干什么,一个方面是应该干什么,一个是禁止性的,一个是主张性的,这种禁止性的和主张性的,我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它从概率上来讲,它没有统计出来,它不可能把所有的该干的事情就罗列进去,不该干的事情全部都统计出来,要能规定得这么清楚的话,那我们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上岂不是容易得多了,把所有的东西都一二三四五,给它列出来,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然后就拿着这个照本宣科地照着去对照,你干了哪些,没干哪些,哪些越界了,那就很好地管理干部,为什么我们很多的党内的各种各样的违反党纪、违反国法的一些案件,我们在甄别上,在侦查上,在最后案件的定性上,我们显得特别地困难,显得特别地困惑呢?就是因为很多事情没法清晰地定性,如果说所有的事情在逻辑上,在概率上都能够统计完,都能够做到完全归纳的话,那对个人管理岂不是从时间上,空间上到边到严了么,没有披露了,没有遗漏了。恰好,人是活的,墙上的制度、要求、规范是死的,所以在活和死的这二者之间就留了大量的空间,这个空间我们就把它称作是一个弹性的空间,这个弹性空间里面就存在着很多的灰色地带,既没有禁止也没有主张的很多事情,有的人就去干了,有的人没去干,干了的人好像觉得也没犯错误,没干的人好像觉得也没出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就打这种擦边球,就在这种灰色地带里面走来走去,从而达到为个人谋利,为个人以权谋私的这么一个事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在党的制度和纪律要求上做到完全要求,我们只能有一些基本要求,在基本要求之外还有一个要求是更高的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是个人和组织中间要寻求一种积极的平衡的能力,尤其作为书记来讲,上级党组织说今年我们完成生产的基本任务指标300万,你完成400万、500万、600万也没有人批评你,甚至大家会表扬你,你个人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你说不,上级党组织给我定的指标就是300万,我半年时间就把300万干够了,剩下半年我就不干了,我回家睡觉去了,这就是一种消极的个人和组织的关系。相反,我们今年定的任务是300万,你卯足劲和大家一起共同地奋斗,结果干了600万出来,成倍地增加,那这个时候,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平衡,它很平衡,而且是一种积极的平衡,在这种积极的平衡当中,个人和组织都得到了意外的超常的生长和发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书记应当具备这种个人和组织之间积极平衡的能力。
(三)书记要在工作实践当中善于积累和总结
第三个,要在工作实践当中善于积累和总结。我们讲学习型组织、服务型组织、创新型组织,这些话都不是今天讲的,过去讲的很早了,毛主席当年的《毛选》里面开篇就谈的谈谈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我们的传统的儒家文化,传统的道家文化,传统的法家文化里面,儒法道三家,三教九流里面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舶来品,为什么把一个西方的思想家的理论能够和中国的本土结合,创造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什么的结果?这是学习的结果。不去学习西方的理论怎么能有今天的共产党,怎么能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说,学习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天生一开始就具备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实践,就是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这不是创新,这是什么。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我们能用西方的理论缔造一个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缔造一个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最大的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讲共产党天生就是一个创新型的政党。我党的宗旨里面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共产党的金字招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是服务型政党的本质,这是什么呢?我们把服务型政党的要求提高到党的宗旨的角度,你还说我们党不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不客气地讲,天生就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服务型的政党,创新型的一个政党。
那么我们到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创、创新型的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组织,我们要求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支部书记,我们只是说在变化了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在学习、服务、创新这三个方面要表现出一种新的能力,要表现出一种新的平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工作实践当中,作为支部书记个人来讲,一定要具备积累和总结的能力。共产党的历史上,在学习方面、服务方面、创新方面做了很多事情,而且一路都是这么过来的,而且共产党成功的秘密和法宝就在于学习,在于服务,在于创新,正是通过学习,通过服务,通过创新夺得了天下,才有了今天的这个江山,有了今天的政权,才有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善于积累,要善于总结过去党的历史上要学习、服务、创新方面的经验,同时要把这种经验和今天的中国实际,新的实践,新的时代特征要结合起来,要使我们党爆发出新的学习能力,新的服务能力,新的创新能力,从这点上来讲,支部书记一定要有这种积累和总结的能力,哪些是过去做得比较好的,我们要坚持,哪些是过去做的没有做好的,我们要扬长避短,另外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过去没有做,但是应该做的,我们也要把它做一个梳理,通过对这三方面的总结,从而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当中能够积累一些基本的经验。(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小组 先进集体)
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书记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问题,主要是说在工作实践当中怎么干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多元与一元的关系
第一个,要正确处理多元与一元的关系,这种多元指的是什么?过去讲的它是我们单位的党的支部书记,大家一听这个身份很明确,我们今天在政治表述上又提出它是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支部书记,好像这个书记一下身上多了很多要求、很多头衔,这个要求由过去的一个支部书记的要求今天变成三个要求,既要学习的能力,又要创新的能力,又要服务的能力,这是一个多元化的要求,过去只是说你作为一个合格的支部书记,合格的支部书记,合格一个要求,今天不是合格的支部书记,今天是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的支部书记,由过去的合格,一元的要求变成今天的三元的要求,三个方面的要求,所以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多方面的要求。
这种全方位的多方面的要求看起来要求是很多,但是它的落脚点是什么,一个书记,你不管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甚至再加上其他的七型八型,最终还是一个人,一个角色,书记,前边的这些都是定语,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甚至知识型、年轻型的支部书记都是“的书记”,前面那些都是定语,前面的多元最终要落到的一元上,书记这个角色上,这个职责上来,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处理好多元和一元的关系,你不能因为我要做一个学习型的书记,我要做一个创新型的书记,我要做一个服务型的书记,然后大家在这个里面敲敲减减,最后把一个书记变成三个书记,把书记这个角色变成了一个角色,把书记一个类型,一个类型变成三个类型,张三是学习型的书记,李四是服务型的书记,王五是创新型的书记,错,错得太远了,我们要求的你是一个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的书记,就一个书记。这个书记的要求在全国8200多万个党员里面是统一的要求,一个标准,在全国400多万个基层组织里面是一个要求,不能说甘肃的书记学习的能力强一点,江苏的书记创新的能力强一点,不可以的。我们要求甘肃的书记和江苏的书记一样既要学习又要创新又要服务,同样的要求,所以,这里面首先第一个要处理好多元和一元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个人多元与组织多元的关系
第二个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多元与组织多元的关系。我们的十八大报告里面强调的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造型政党,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总要求下,我们今天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组织,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总要求下,我们今天又提出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支部书记,这个看起来对组织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好像有点乱,实际上不乱。对个人的多元化的要求,和对组织的多元化的要求是不矛盾的,是一体的,因为个人是组织当中的个人,个人是组织的一个要素,是组织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组织的一员,我们对组织的要求就是对个人的要求,对个人的要求汇总起来就是对组织的整体要求,所以在这个里面与其说是个人多元与组织多元的关系,还不如说是部分和整体,个人和整体(集体)的关系问题。在政策里面的话,作为支部书记的角度来讲,我们把这个看成是两条线的,对书记是一个要求,对组织是一个要求,其实就一个要求,对共产党的要求,对共产党的整体要求表现在共产党的不同的要素,不同的组织和个人的层面上,把它分解到各个要素层面上,从而才有了组织和个人的要求,所以党就一个党,要求就一个要求,大家应当在多元当中达到一元的目的,把我们党建设好,让我们党具备超强的学习、服务和创新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作风民主与政治统一的关系
第三个,要正确处理作风民主与政治统一的关系,一说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党组织,要做到这三条,就是我们前面讲你必然要求跟基层的党员和基层的干部要有一定足够的政治的自主空间,如果说都是铁板一块的统一要求,哪有学习的积极性,哪有服务的特殊的本领和能力,哪有创新的条件和创新的能力?所以说,要允许基层的组织和个人一定程度上的“野蛮生长”,我们这儿的野蛮生长是打引号的,要给它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它在自主的足够空间里面缺啥补啥,根据自己的个人的情况,学习这方面的弱点,加强创新那方面的不足,然后在这一方面尽可能地多注意一点,这样的话最后才能取长补短,最后才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均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党的纪律,要强调民主集中制,要强调全党服从中央,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党的纪律的基本要求前提下,要建设好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组织,也要给基层组织、基层党员、个人包括支部书记要有足够的独立的政治空间,要允许他去把自己的短板补上来,允许他去强大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
(四)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作用
最后一个方面,要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作用。如果说过去我们强调的集中多一点的话,那么从前30年和后30年的经济周期的切换来看,由过去的经济强周期陷入今天的经济弱周期,由过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滞胀,缓慢的弱周期,要今天进入政治的强周期,大有作为的一个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讲,共产党的前30年,改革开放的前30年和改革开放的后30年中间也要有一定的区别,也要有一定的切换,这种切换其中表现在一个方面,就在党的民主集中制这一点上,如果说过去30年,我们强调的集中多一点的话,我想后30年我希望我们强调民主多一点。只有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民主集中制才是健全的健康的民主集中制,才能是对共产党的党组织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整体的推动作用的民主制,要不然集中过于突出,民主发育不够,这样的党组织就跟一个人一样,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肯定是畸形,可能是跛脚,可能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为了党的事业长久发展,为了党的集体的健康,我们要把这两条腿都要做上来,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然过去我们在集中方面做得多了一点,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把民主方面做得多一点,从而寻求一种民主的增长和集中的之间的新的平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由民主集中制过去强调民主的这么一个周期今天也要换挡切入到民主多发展的这么一个周期,由集中切入民主的周期,从这个角度来讲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要成为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支部书记,首先就是创造性地发挥民主集中制的这种周期换挡,周期切换的作用,在民主集中制的框架下,让民主和集中两个成份得到共同的生长。谢谢各位。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限时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
一、课文知识与理解(55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4分)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7分)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 公与之乘
7、望其旗靡
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2分)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9分)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8、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9、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六)翻译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7分)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1(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_______________。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____________。(2分)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1分)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1分)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1分)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1分)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1分)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2分)
二、比较阅读(1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译文: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 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⑤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
3.语段
(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2分)答: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
(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4分)答:
《曹刿论战》参考答案
一、(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军队)(讨伐,攻打)(2)(大败)
(3)(不)(虚报夸大)
(4)(诉讼案件)(即使)(明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3、曹刿请见(请求)
4、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其乡人曰(他的)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公问其故(他,指曹刿)公与之乘(代曹刿)
7、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
登轼而望之(代齐军)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名作动,赐福,保佑
2、名作动,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9.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
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夫大国,难测也。(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惧有伏焉(7)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C
7、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文学史常识
左丘明 齐师伐我
二、(一)
1、(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2、B 评分:共2分。
3、(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4、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二)1.C(2分)
2.(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意思对即可。“伏”1分,大意1分。共2分)
3.语段
(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1分)而 5 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4.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 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意思对即可。一条1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