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8:3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

第一篇: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

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由于对经济学的涉入并不深,所以很多观点可能比较不切合实际或是存在什么原则上的错误,还请各位不吝指教(我们老师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需要不定期的进行讨论,而且最好能够写些东西给他看。因此,对于各位的建议,一定会认真考虑的。现在此谢谢了)。另外,这其中也借鉴了不少他人的观点,由于这也并不是什么正式的论文,所以参考文献也就没有一一列出。我把此笔记分为了几个部分,各部分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大,有关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四五部分中。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与心得

一 由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看诺思(此段基本与经济理论无关)

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大致归类如下: 对自然现象进行精确观测,总结出规律; 提出理论假设;

利用数学和逻辑得到推论;

对推论进行客观、可重复、精确定量的实验检验; 修改理论及架设; 实验检验理论及假设; „„

而当我们纵观诺思的思想的发展历程似乎可以得到很多相似的启发:最初他深受古典派和马克思的影响。前者对经济运行体制的分析十分透彻,后者则开宗明义直指问题的要害是制度,并分析了制度的长期变迁。然而,诺思认为他们都有不足之处,前者忽视了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而使得有很多问题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如在1600年——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比呢没有发生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大技术及步,但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确有了很大提高,这又作何解释呢?诺思教授通过《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明确指出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全,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而后者(指马克思)则把阶级分析作为唯一的研究主线,但事实上并不能用一种理论来说明技术变迁的速率和过分强调技术是以牺牲其它的变迁动力为代价的。例如,马克思轻视人口变化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诺思教授通过对人类经济史尤其是产业革命的再认识,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源于《西方世界的增长理论》)。

注:这一段是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总结规律,从而提出一个假说(制度对于人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甚至推出:制度重于制度重于技术的推论。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动力都源与经济人对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与其成本的时候,制度变迁才会发生。但是,当诺思用这一理论解释另一些历史的时候却陷入了困境,因为历史事实证明即使是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制度变迁并不一定发生。于是他就用意识形态理论来你不这一缺陷,以使其制度变迁理论能自圆其说(《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的出版则标志着他这一任务的完成)。至此,诺思教授已成功的构造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注:这一段是在用历史检验原先理论的时候,对其进行的修改和完善。对比以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方式纵然有许多的不同(如自然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精确定量、可重复。而经济学家在验证一个理论的时候,更多的则是求助于经济史或是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但他们的研究程序却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所以我想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拥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将是非常有益的。同时,我也认为制度变迁的理论还远没有达到完善,它需要解释的问题依然还有很多。在本文的后面我将试着阐述一二。

二 制度变迁理论与传统的经济学

狭义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实主要是微观经济学,也可以说是价格理论。他的内核主要为稳定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结构。而在诺斯的分析框架里,基本上放弃了理性选择假设,代之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其实采用的是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具体在我国经济学界对制度变迁理论大体上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诺思制度变迁理论重新认识和解释历史是经济史学中的一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种评价则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本身就是向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复归,其中的制度变迁理论也不例外。但我认为持前一种观点的人似乎过分夸大了制度变迁理论在经济学上的地位,事实上,通读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我们不难发现,诺思分析问题所用的基本假设依然是“理性经济人”,而分析制度变迁的最基本的方法依然是成本——收益的方法。更何况,我认为相对于逻辑严密的新古典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需要说明的问题还有很多。再有就是连诺思自己也赞同的“新经济史学必须用可靠的统计资料作为其坚定的基础”。但是,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方面的工作在制度变迁理论中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善(例如对制度变迁的成本的核算问题,诺思也仅仅是停留在估算的层面上,在这方面,还缺少强有力的核算体系作为其理论的支撑点);对于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认为从古典制度经济学到西方市场经济运行理论,再到新制度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性,但他们却没有看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意义。制度变迁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已不再是完全理性的了。由于交易费用的引入使这里的分析变得更加复杂也更加贴近真实,制度变迁理论中所研究的乃是现实中的经济人,而不是古典经济学里的抽象的经济人。他的最基本的着眼点是人,制度,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制度变迁理论虽然依旧采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但这也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这恰恰是因为诺思看到了在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用成本——收益的思路来解释的,因而需要引入意识形态的理论以使其完善。当然,我认为最为精彩的则是制度变迁理论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截然相反的结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正式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诺思)那么,这个论点是否正确呢?我想先从他的上述两个创新之处入手进行分析。

交易费用: 众所周知,目前对于交易费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他的核算方式自然也是千差万别。核算的难度和可信度自不用提。我想也许也正因为此,交易费用才长久的被人们所忽视。虽然诺思曾说他度量了53个国家的交易费用有多大,以及每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少。但是,如果连核算方法都不能得到认可的话,最终所得到的数据将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很自然的,这是无法被科学所认可的。当然,我也并不是说,这一系列的工作毫无意义,至少它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交易费用的重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毕竟现在人们所信奉的科学是建立在精确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模糊意义上的“很多”和一个精确的具有权威性的数字,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因此,我认为,产生一套公认的对于交易费用的核算体系不仅对于新制度经济学,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经济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对交易费用进行核算,就必须先形成一个关于交易费用的能被大家所广泛接受的概念。有学者曾试图去做到这一点:交易费用其实就是人们为了使他人的行为可预期而付出的一种费用。但我认为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并不能满足我上面所说的核算要求。我认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学论题,应该不仅仅满足于把众多繁杂的论题纳入自己的解释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他要能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框架,使别的论题能够自觉地归入此框架之中。(打个比方:在一个有着很多小企业的市场之中,每一个小企业都可以被称为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要形成更大的权威,就必须要有收购与兼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型活动,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制度的变迁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并且它的成本还非常的高昂。那么,如何来度量这个成本呢?

在上面我们已经谈到连交易费用的度量都是极为困难的,那么要度量在交易费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制度变迁的成本不就是难上加难了吗。诺思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正是因为此,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你才会常常看到这样的句子:人们会对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估算,只有当人们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人们才会采取这一行为。我们会发现这里的“预期”与“估算”说的都是很牵强的。更何况制度本身也具有很多属性,如阶级性,公共性,正负性(有些貌似好的制度其实是方便了一些人钻空子)等等。有鉴于此,某一特定的制度变迁究竟是减少了交易费用还是增加了交易费用还很难说。但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似乎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制度似乎是越来越好了。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思在解释历史时陷入困境后才引入的,因而,我的感觉是这一理论似乎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工具来时制度变迁理论更加完善,但这样却又给这一理论本身带来了很多问题。(有点像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在这里只是大概提一下,有关意识形态理论的问题将会在下面单独讨论。

制度重于技术?

一种常见的误解以为,只有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本源性的东西,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兴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不是决定与政府盖了多少钱,掉了多少人,研制出多少技术,而是决定于是否有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吴敬琏

可以看出,这和诺斯的论调是同出一辙的,他们同样是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那么,既然制度如此之重要,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会忽视它的作用呢?我认为制度之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变的,是因为人们对制度的认识不足(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东西来认识它),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缺少一套对制度变迁的历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体系。另外就是在大多数时候,制度变迁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具有很大的长期意义(参看下面的制度变迁的一般框架)。与此相比,一项“好”的技术一旦的一发明,便会被迅速的推广使用,且具有明显的“自我强化机制”。

很多新制度经济学家都会和古典经济学家争论说制度重于技术。诚然,制度为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营造了环境、创造了条件,但是技术的进步则为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争论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究竟何者为因,何者为果,以及哪一个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决定性作用,就如同讨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其实际意义并不大(如虽然诺斯证明了在产业革命前是先有一场制度的变革的,然后才导致了第二次经济革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引起了这场制度的变革呢?)。如果跳出制度与技术谁是更为根本性的争论这样一个圈子,让我们从经济的增长这个视角来看,我认为制度因素与技术因素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他们共同为经济的增长而服务,并且只有当把制度与技术的贡献转化为经济的时候,他们在经济学上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但是,对于具体的历史时期,这样的讨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如我认为,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制度重于技术)。这就需要人们(往往指国家)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对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估算。如果由技术变迁所引起的经济净增量大于由制度变迁所引起的经济净增量那么,国家就应该先想办法发展技术,以此来带动制度变迁,然后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为经济的增长服务;反之,就先进行制度上的改革。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估算往往是不准确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并且当国家已经决定要采取制度变迁或是技术变迁的时候,他们成功与否,也并不严格符合上面所作说的成本——收益分析。因而这种决策的成功率支具有概率上的意义,而不服从因果决定论。牺牲是在所难免的。

三 制度变迁的一般框架

由《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这本书具体来看,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由于相对价格或意识形态的变化,引起了制度的不均衡,从而使得一部分人有了改变现有制度的倾向,暂且把它们称为第一行动集团; 由第一行动集团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方案; 当这一制度提出以后,其他人则分成了两大阵营:支持者和反对者(对于不属于这两者的则不予考虑)接下来则是旧制度的拥护者与新制的倡导者这两大集团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渐进式的比较缓和的过程(大多数制度变迁都属于这一类)和突变式的暴力过程(如法国大革命),两种过程所付出的代价的差距是巨大的,最后制度变迁的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也可以被理解为众多利益集团博弈的最终的均衡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里所谈到的制度变迁其实更倾向于是诱致型的制度变迁。它具有盈利性、自发性和渐进性等显著特点。因而,它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制度变迁的方式。与此相对的,强制型的制度变迁并不需要按照上述过程完成。强制型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在这里,我更愿意把国家理解为一种在暴力上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国家在进行制度变迁的时候,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而它的资本就是自己的强制力和“暴力潜能”等方面的优势。并因此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但是国家并不是中立的,更何况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效果常常要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事与愿违)。因而,我并不认为它是一种好的主要的制度变迁的方式。那么,为什么强制型制度变迁常常又是必要的呢? 除了制度具有很大的公共性、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以外,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纯依靠诱致型制度变迁,往往会导致制度供给不足。这又于制度是具有差异性的有关,简单的说,就是一些特定的制度必须要有特定的团体来实施。如法律必须由国家来制定。

综上所述,虽然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也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推进制度变迁,但是,我认为除非必要,否则国家就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促成成功的诱致型制度变迁上。

(在这一段的分析中,已经隐含了,制度变迁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当然,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

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

正如陈郁在《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的《译者的话》中所说的“显然,诺思教授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可诺思教授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在我所参看的关于诺思的著作与论文中,很少谈到关于产权的问题,而关于国家理论则往往写得比较多。我想这大概和诺思的一个论调有关,国家决定了产权,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但是,我想如果离开了对产权的分析,我们也无法去理解国家。即产权结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前者认为,国家是选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他要为选民服务,并且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选民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契约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后一理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国家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国家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以使权利集团收益最大化。但是,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现实中的国家往往居于这二者之间。如“契约论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有鉴于此,诺思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的观点使得上述两者得以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即如果暴力潜能在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如果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国家。紧接着诺思提出了他的国家模型,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其一是,国家为了获取收入,常常以提供一组服务,如保护产权和维持社会公正作为与公民的交换条件,获取选民提供的税收。以维持国家正常运行。由于国家提供这些服务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因而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这些服务的组织,国家由此得到的社会总收入要高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自己保护自己拥有的产权所得到的收入。

其二是,国家为了使自身收入达到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在这里,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

其三是,国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一潜在竞争来源于其他国家以 及在“现存政治—— 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正是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促使国家在行使其职能时不得不做多方面的利益权衡,并防止被潜在竞争对手所替代的可能性的发生。(《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其次国家还有两个目的:(1)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2)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 但由于在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的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由此也就产生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又由于技术的变化、更有效率的市场的拓展等等,改变了相对价格与选民的机会成本,最终导致与产权的基本所有权结构的矛盾。即导致了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性。(《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至此,也就完成了诺思的国家理论的基本框架。

但是,现在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在完成了这一基本框架的叙述之后,对于国家究竟是什么,我感到更加模糊了。我觉得弄清国是什么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对国家的一切解释都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首先我想从“暴力潜能”分配论入手进行分析,我始终对于这一概念感到难以理解,在所查的文献资料中有关国家理论的地方,虽然都会提到“暴力潜能”,但大多也只是把诺斯的话重复一遍而已,基本上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在这里,我先说一些我的不成熟的看法。

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他曾经提到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这似乎也就是说,要了解制度变迁理论,就必须先要了解国家,然后通过国家来认识产权结构,继而来全面的理解制度变迁理论。但是按照上面的关于暴力潜能分配论的分析,这似乎又表明,先要看一个国家的权力在选民之间的分配情况(往往通过产权结构来反映),然后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国家,进而理解制度变迁理论。我总觉得这里似乎把因果的顺序给颠倒了。并且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

诚然,“暴力潜能”分配论对于历史地解释力是巨大的,他似乎可以囊括一切国家形态。但我认为它的缺陷也就在此。我认为一个具有真理意义的命题不仅要能解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能预测未来。对于许多事物,我们往往是先知道他的性质,然后依照此性质可以对他以后的发展做出的预测。但是按照暴力潜能界定的国家的性质,这种可预测性则大大地削弱了。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暴力潜能分配论中的“平等”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诺思也没有说明。如果没有平等的标准,那么之后所指的契约性国家和掠夺性国家也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按照这种理论,他如何对现实中的国家的性质进行界定呢?显然的,没有哪个国家的统治者会说他们的国家是掠夺性的国家。

再看国家模型的三个基本特征和两个目标。我想这对于我们认识现实中的国家具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就我国而言,我想他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认识到无效率的制度的根源,以及如何才能营造高效率的制度环境)。但是,我认为这里的国家模型毕竟与现实中的国家还有很大的出入。例如,此模型显然把统治者当成了一个非常理性的经济体,由此他才导出了国家的不稳定性是由于技术变化等原因。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国家的不稳定性往往是因为暴政,在这里我想大多是因为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并不存在对统治者强有力的制衡因素。其次,统治者也并不是理性的,吃喝玩乐对于一些统治者来说也许更有吸引力。另外,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关于剩余索取权的,在诺思的国家模型里,剩余索取权是清晰的,但是,现实中的国家机构往往要比它复杂得多,由此而导致的剩余索取权也很难清晰地确定。(第一次听统治阶级这个词的时候我可能还在上小学,但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统治阶级究竟是什么)最后想说点题外话,我认为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模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现在用得很多知识都是源自于西方的,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这众多的科学当中却看不到多少中国的影子。人们常说这是一个需要创造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在我的印象里,精明的中国人似乎永远都是在借鉴、在学习,学习自己的祖先,学习西方的文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想从近代开始就这样被我们延续了下来。并且延续得很好。我不晓得我们究竟是被什么束缚住了,但确实被束缚住了。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教授在解释历史陷入困境时引入的,由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引入,使得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也更加接近真实,他成功地说明了历史上的搭便车行为,与此同时也论证了意识形态是寻求社会稳定性的灵丹妙药。

例如:虽然人们对投票和匿名献血并没有什么好感,但事实上,人们也确实去投票,确实去匿名献血。而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新古典的行为假定中是难以得到有效地说明的。但是这样的现象又确实普遍存在着。因此,诺斯教授就想到了要发展一套意识形态理论来克服搭便车问题。无可否认对于这样一种以无招胜有招的意识形态理论,他却使得已受命许多问题,但我认为,也正因为它的这种特性,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说,在引入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总是先看到一种行为,当这种行为用成本——收益分析不能奏效的时候,我们就不自觉地会说这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但我想形成一种用意识形态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是非常必要的——就像新古典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那样(但他又不可能像成本——收益分析那样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这主要由于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阶级性等)。然后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通过缜密的权衡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其实诺思也曾提到过这个问题“对于解决搭便车这个难题,意识形态的实证理论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意识形态本身又特别的复杂,在一个社会里,既有一些意识形态是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同的,与此同时,每个人由于自身经历的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并且对于这种世界观,我们是无权告诉他们那究竟是对还是错的。如诺思在论述时曾指出“家庭和教育会灌输给人们一种价值观念,使每个人的个人行为受一整套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协调。”另外,意识形态又“努力使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理性化”(《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还有就是人们对于公正的看法,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社会中既存在“证明现存的产权结构和交换条件的合理、公正”的意识形态,也存在“抨击现存的结构不公”的意识形态。(《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以上这些都恰恰是说明了意识形态本身的复杂性。

在论述到意识形态的起源是,诺思指出“不同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但是具体到现阶段,在我们认识意识形态的时候还决不能仅仅限于此。比如说,华北平原千百年来就一直在那里,千百年来也一直就有人在那里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但是人们的意识形态显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于意识形态的本质陈郁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是行为决策更为经济,同时它不可避免地与人们有关世界是否公平的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评判交织在一起,一旦人们发现其经验与他不服,人们就会试图改变其意识形态。”这里有两点需要进行说明。

第一,意识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形成,并不断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的来源有很多,诺思教授就相对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意识形态的改变做了一些说明。(主要例举了四中,具体见《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55页)

第二,也是我最想要说明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的看法。从这个视角来看,其实意识形态与制度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他的适用范围却比制度更为广泛。在本书中诺思教授有一段颇为精彩的叙述“如果每个人都相信私人家庭‘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可以在室内无人而门不闭户的情况下不用担心房屋会被毁或被盗。如果一个美丽的乡村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个人就不会随便乱抛人杂物。如果人们相信政治民主的价值,他们就会把投票当作一项公民的义务来履行。为了所有者的利益,劳动会勤勤恳恳,管理会兢兢业业;契约就会像在法律上那样,同样在精神上受到尊重。”这里所描述的一切似乎比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还要美好,而且这绝非不可能!虽然中国现阶段的意识形态离此还差了很远,但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在与张军博士的对话中,诺思教授曾经谈到了国内普遍存在着的不守信誉和不守约的问题。他指出“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中国还存在这么多问题的基本原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人们不讲信誉和不守约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到使他们守约的办法。千百年来,人们的思想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他们必须学会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就像在一个家庭和在一个家族中一样。” 既然对意识形态以及他的重要性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下面我想提出我的一些关于意识形态的看法。首先我认为意识形态是存在着阶级性的。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诺思教授一方面赞扬马克思说,马克思的见解对发展成“阶级意识”具有重大的贡献;而另一方面又说,意识形态是颇便存在着的,但并不适用于任何阶级。不知道该如何去把握它的这种论断。

然后我想就中国的意识形态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首先我认为很有必要先构造一个关于中国的意识形态的模型。我把他用图来表示如下:

低 高 图1 图2

图1:左边的纵轴表示意识形态的灵活性(这里指一种意识形态适应其他的意识形态的能力),而横轴则表示他的稳定性(这里要求此种意识形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类似于共同的信仰),右边的纵轴表示处于这一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意识形态所占的比例。图1中的虚线表示理想的曲线形状,实线表示中国的情况,加粗的线表示处于这一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意识形态所占的比例。从图可以看出,我认为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高度的稳定性这两个区间内,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处于空白的。换句话说就是在广大的地区,既缺少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又缺少一种高度的凝聚力。我想这也是改革的难处之一。另外,此曲线也过分的图像原点,以致有些畸形。

图2:左边的纵轴表示某一意识形态的群众基础,横轴表示不同的阶层,右边的纵轴表示某一意识形态在一国中的权重(我主要是依据基尼系数来衡量的)。图2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在一国中的影响力。实线表示出于某一阶层中持有相同意识形态的人数。

当我们在进行改革的时候,意识形态既是一种资源存量,他约束着我们改革的路径,但它也是一种可以加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在我国目前的一些改革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动不动就强调制度创新,并且这些所谓的制度创新往往就是一种认为设计的结果。”(《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卢现祥)我想,如果上面所说的曲线的一成立的话,应该会对我国的改革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五 经济史

在这一段中,我只是选择一两段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史进行简要地说明。

第一次经济革命

第一次经济革命说白了,也就是一个从原始的狩猎和采集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为了说明稀缺劳动力资源会从传统的狩猎采集转移到农业上,诺思先构造了一个简单的比较静态经济模型。如下:

在此我们首先要做以下假定,假定劳动力是固定的以及资源存量是由生物本身决定的。现在,可以对这个图作一个简要地说明,A点左边表示相对于劳动力规模,生物是过剩的;A点—B点之间表示随着劳动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狩猎的边际效用开始减少,但仍然高于从事农业的边际效用;B点右边则表示从事农业的边际效用大于狩猎,此时,劳动力会从狩猎采集转移到农业上来。

接下来,诺思总结到有三种变化可以用来解释从狩猎业向农业的过渡:即狩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规模的扩大。

但是,这一模型是不完整的,因为它没有清楚地说明史前人类的产权结构。大家都应该熟知这样一种观点:无限制的使用一种资源会导致其无效率性。当资源的需求增加时,这种无效率会导致资源的枯竭。而狩猎业恰恰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形,由于没有建立起排他性的产权,狩猎者们会疯狂的对动物进行捕杀,因而使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狩猎成本的上升。比起作为排他性的公有财产组织起来的原始农业来说,狩猎业的产权效率是低下的。而在诺思看来,狩猎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差异是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关键所在。“狩猎和农业的不同类型的产权确实使技术的变化将逐渐导致劳动向农业部门的转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产业革命

在提到诺思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会联想到它的那个不同凡响的观点:对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他的这种观点,在有关产业革命的论述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指出“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更高的专业化分工,从而增加了交易费用,结果在市场规模扩大以及发明的产权得到更好的界定,从而在提高了创新收益率的同时,创新成本得到根本性的降低。正是这样一系列变化为联结科学与技术的真正技术革命——第二次经济革命——铺平了道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那么,既然产业革命的影响如此之巨大,而制度又在这其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先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都忽视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呢?“因为新的东西仅仅是粮商的变化,而没有革命性的特征”。在举出了几个例子之后,诺思如是说,“真正的产业革命的出现要迟得多,即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但是,我认为在对产业革命的认识中,最具吸引力的还不是“制度重于技术”这一命题。而是究竟什么样的制度导致了产业革命的发生。(在第11章中诺思已经论述了为什么产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在法国和西班牙。)这对我们现实中的制度变革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诺思指出“知道近代,不能在创新方面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仍是技术变化迟缓的主要根源。”

那么我们不仅要问,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制度呢?按照诺思的观点,有效的制度至少应当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能够最大限度的消除人们搭便车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收益率尽可能的等于其社会收益率;第二,给每个社会成员已发挥自己才能的最充分的自由,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参照上述两个标准,思考一下,为什么在高新技术产业上,我国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很多,但却始终发展不起来呢?其原因可能也就在于缺乏保护专利的强有力的制度吧。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因为在各种制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如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目的之一是为了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实行政企分开,但改革的结果大家都是看得到的:政府照样对企业进行干预。这个中的原因就在于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到位,一些人就可以通过改革形式的变化获得好处,形成一种既得利益集团。因此,要想成功地进行改革,不仅仅要目标明确,还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互协调、配合。

六 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想法

也许是深受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始终认为一个具有真理意义的命题,应该不仅仅能解释过去的和现在正发生的事,他最重要的是要能对来作出合理的预测。通读完全书,我们不难发现,此书对未来是很少涉及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涉及。其实我们在本书的结尾也不难看出诺斯教授写作本书的目的。“作为约束演变理论而被接受的经济史不仅要解释过去的经济实绩,而且要为现代社会科学家提供有关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中解释现行政治—经济体制的实绩。这一任务仍待继续。”(《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并且我们也不难看出,这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西方国家的。因此,即使它对于我国的制度变迁有很大的启示,在选用时也必须慎重。至少在此制度变迁理论框架下得出的最终结论与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理论的最优的社会制度是相左的。这就需要我们缜密的加以权衡。

对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诺思在运用他们进行分析的时候更多的是看重其一般性。当然这符合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即要总结出具有一般意义的东西,然后将其上升为理论。但是,具体到每个国家的情况又将是特殊的。这又需要我们将这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然后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变迁理论(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也略微提到了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服务。

另外,我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对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作了修正,使得经济学世界里的经济人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但是,这种修正又是不完全的——它忽视掉了人的社会属性。每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阶层或是利益集团,他们的行为不可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离开人的社会属性谈人,必然还是抽象意义上的人。

最后,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也会由衷地相信中国将会是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的最好的沃土。这不仅仅是因为新制度经济学将会在我国普遍存在着的寻租现象,产权的不完善,信用危机的蔓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亦或者是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拥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功底将有利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而是因为我似乎从新制度经济学里看到了整个世界的未来以及对正在腾飞着的中国的一种深深的信任!

第二篇: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通用)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范文300字(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1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驴小弟变石头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是威廉·史塔克。故事主要讲了驴小弟捡到了一颗红石头。这颗红石头有魔力,它可以帮驴小弟实现愿望。他想要带给父母,走在路上看见了一头狮子。他很害怕,想让自己变成石头,结果他真变成了石头被留在路上了。他的父母很担心,四处寻找,伤心欲绝。

五月的一天,他父母去野餐,正好坐在驴小弟变成的石头上。驴爸爸把这块红石头放在上面,驴小弟听到爸妈的声音,更想回家了,他这么一想转眼间就变回原来的样子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世上真有这样的红石头吗?如果我有这颗红石头,该有多好!我会用这颗红石头帮自己戴上皇冠穿着公主裙,闪闪发亮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哈哈我变成了真正的公主;如果我有这颗红石头,我会变成老师,教小朋友读书写字;如果我有这颗红石头,我会变成科学家,研制神奇药水,可以治疗任何疾病,让人们不再有病痛……

这颗红石头在哪儿呢?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2

今天在阅读课上,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本很精彩的绘本,名叫《驴小弟变石头》。

里面主要讲了驴小弟和爸爸妈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一天早晨,驴小弟在小路上发现了一颗红宝石,驴小弟把它捡起来仔细地端详着。

它用红宝石变出很多它想要的东西,最后它把自己也变成了岩石。就从驴小弟变成石头的那天起,它的爸爸妈妈就不得安宁了。就在五月五的中午,驴爸爸强烈要求驴妈妈和自己去草莓山野餐。正好驴小弟变得那块岩石就在草莓山上。

他们来到了草莓山,把驴小弟变得石头当做桌子,然后驴妈妈无意间一屁股坐在石头上,驴小弟感觉到了驴妈妈的体温,就一下子清醒了过来。它想我要变成驴小弟,我要变成驴小弟!忽然,岩石变成了驴小弟。母子俩又抱又亲,可高兴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从中知道,如果孩子很晚才回家的话,父母会着急的。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3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驴小弟变石头这本书。这是一本很好看,很感人的童话书。这里面有许多我喜欢的描写,比如对季节变化和心理变化的描写。季节变化:天气渐渐变凉。秋天来了,树叶都变了颜色。接着,树叶掉了,牧草也弯到了地面。随后冬天来了,风刮过来又刮过去。接着下雪了。大多数的动物都躲在家里,靠着他们储存的食物过冬。心理的描写:驴妈妈就坐在那一块岩石上,她温暖的体温弄醒了正在冬眠的驴小弟。他真想大叫:“妈!爸!是我,我是你们的小宝!我在这里I”可是他不能说话,也发不出声音,就像石头一样说不出一句话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虽然表面上通过一个红色小石头把驴小弟变了回来。实际是爸爸妈妈永恒不变的爱心,才把驴小弟变了回来。不管有什么困难,只要有一颗永恒不变的爱心,通过不断的努力就能够克服。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4

今天我心血来潮读了一本书,书名叫《驴小弟变石头》,令我感受颇深。

这本书讲了一个欲望和幸福的故事,驴小弟的爱好是收藏形状、颜色特别的石头。有一天驴小弟独自出去,突然,他在地上捡到了一块颜色、形状都很特别的石头,而且这块石头还有一种神奇的魔法,就是让碰到他的人能心想事成。回家的时候,为了躲避狮子,他变成了一块石头,狮子没有找到他,就走了。但是驴小弟却再也变不回来了,大家都找不到他。最后,在爱的呼唤下,驴小弟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下。

《驴小弟变石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不能不劳而获,要自己去刻苦、努力完成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5

睡觉前,我和妈妈一起读了《驴小弟变石头》这本童话书,它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被这个童话故事所吸引,当我看到爱收集石头的驴小弟在下雨天的河边捡到一块闪闪发光的能实现所有愿望的红魔法石子的时候。我就像驴小弟一样心中充满了惊奇和兴奋。当我看到驴小弟高高兴兴带着红魔石准备回家给爸爸妈妈惊喜的时候,我的心情和驴小弟一样,巴不得马上就看到爸爸妈妈的表情。当我看到驴小弟在草莓山上遇到一只又狡诈又饥饿的狮子,由于惊慌失措,把自己变成一块石头的时候,由于这块石头不能动也不能碰到红魔石,无法变回自己,我的心里是又害怕又着急。

后来,驴爸爸和驴妈妈报了警,问了所有的动物,找遍了每一个的角落,一直没有找到驴小弟。驴爸爸和驴妈妈每一天都过的很伤心、很难过。看到这里,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多么希望驴小弟变回自己,永远和爸爸妈妈开心地在一起。

第二年春天,驴爸爸和驴妈妈为了忘记不快乐,开始新的生活,决定一起去草莓山上野餐。驴爸爸看到了那一颗红魔石,把它放到了驴小弟变成的岩石上。而此时,驴小弟也非常想变回原来的自己,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由于他许愿,奇迹发生了,他又真的变回来了,全家人又是抱又是亲。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小朋友们,什么才是爸爸妈妈最想要得到的呢?对了,当然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爸爸妈妈是最爱我们的,我们也要像爸爸妈妈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6

《驴小弟变石头》真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雨天,驴小弟捡到一块红色的魔法石。可是在回家的路上,驴小弟遇到了饥饿的狮子,他把魔石拿出来本想把狮子赶走,魔法没有实现,自己却变成了石头。红色的魔法石就在他的身边,可他没有办法拿到。到了晚上驴小弟还没有回家可急坏了爸爸妈妈,动员了全村出去找都没有找到,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驴小弟,爸爸妈妈很难过。秋天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驴小弟还是静静地躺在山上。

春天来了,驴爸爸和驴妈妈为了忘记烦恼到草莓山上去野餐,正好坐在驴小弟变成的石头上,驴妈妈用温暖的体温弄醒了正在冬眠的驴小弟驴,爸爸在石头旁边捡到了那颗魔法石放在石头上,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很伤心的说:“要是驴小弟在身边该多好呀”,结果真的如愿以偿,驴小弟又回到了家人的身边,高兴极了,回到家里驴爸爸把那个魔法宝石放进了铁打的箱子,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用到它。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驴爸爸妈妈对驴小弟深切的爱,红色的石子不过像一颗普通的石头,是爱点石成金,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就会变成百分之百的奇迹。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7

今天下午,老师给我没讲了一本故事书,书名叫《驴小弟变石头》。

一天驴小弟去捡小石子,发现了有一个和其他小石子不一样的石头,红红的颜色。驴小弟随口说了一句要是下雨就好了,结果真的下雨啦……又一天,驴小弟看到一只老虎,这可把驴小弟吓坏了。又随口说了一句,要是自己是一块石头就好了。忽然驴小弟就真的变成了一块石头。

文章告诉我们驴小弟遇到了一块神奇的小石头,把自己变成了石头。如果在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应该想着把自己变成什么……而是想办法让自己远离危险,这样我们就安全啦。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8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驴小弟变石头》。这本书讲了一个简单、实在、感人的故事:喜欢收集石子的驴小弟有一天在草莓山上捡到了一颗红色的魔法石,驴小弟偶然发现它可以实现一切愿望。惊喜的驴小弟高高兴兴地往家赶,想要给爸爸、妈妈一个出乎意料的激动,驴小弟沉浸在高兴、激动中,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狮子。为了化险紧张之中驴小弟把自己变成了石头。变成石头的驴小弟碰不着红色的魔法石,变不回来了。

驴爸爸、驴妈妈找了很长时间,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依然找不到他。驴爸爸驴妈妈在伤心、难过中度过了漫长的一年。第二年春天,驴爸爸和驴妈妈好像不抱希望了,虽然无法忘记他们的宝贝儿子,但他们必须振作起来,面对新生活。驴爸爸和驴妈妈外出野餐。驴爸爸无意中捡到了那颗魔法石,他们碰巧在驴小弟变成的石头上野餐,所以就把魔法石放在了驴小弟变的石头上。此刻,驴小弟正在想爸爸和妈妈,于是奇迹发生了,他变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团圆了。

这是讲了一个魔法创造奇迹的故事,更是一个“爱”的故事,讲爱才是世上最珍贵东西。读完这个故事,仿佛身边爱意浓烈,特别是感觉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9

今天,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叫《驴小弟变石头》。

文中讲述的是有一个叫驴小弟的小朋友出去玩,捡到了一个魔法石。用它可以变魔法,想要变什么就有什么。回家时在草莓山上,它遇见了一头可怕的狮子,就把自己变成了石头,回不到家了。他的爸妈怎么也找不到它,很是伤心。第二年春天,爸妈去野餐,他们坐的那块石头就是驴小弟变的。爸爸把魔法石捡起来放到石头上,驴小弟心想要是和爸妈在一起那该多好呀!最后那块石头真的变成了驴小弟了。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即使吵我也是爱我的。我也是爱着他们的。

驴小弟变石头读书笔记10

寒假里,我读了《驴小弟变石头》这本书,书里讲了一只小毛驴叫驴小弟,和爸爸妈妈在森林里幸福的生活,因为一颗神奇的'石子把自己变成了石头,后来爸爸妈妈又用这颗石子把它变成了毛驴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学会了很多的道理。

驴小弟有一个爱好,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石头,没事的时候就会去森林里捡石头。就像我的爱好是画画一样,一有时间,我就会画各种不同的画,然后把他们贴在墙上,看到他们我可开心了。

一个下雨的星期六,驴小弟在森林里捡了一颗红色的石子,非常漂亮。当它把石子拿在手里,心想要是雨能停那该多好啊!结果雨真的停了。驴小弟才知道这是一块神奇的石头,可以实现心中的愿望。读到这里,我想,要是我也有一块这样的石头该多好啊!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去哪里就去那里。我真替驴小弟高兴啊!

驴小弟也很高兴,它迫不及待的要把这颗神奇的石子带回家,给它的爸爸妈妈,帮他们和他的亲戚朋友们实现他们的愿望。突然,一只狮子朝驴小弟跑来,驴小弟太害怕了,不知道该怎么用这颗石子了,它忘记了把自己变回家,或者是把狮子变成石头,而是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我真的为驴小弟感到可惜啊,为什么不把狮子变跑呢?为什么关键时候就不会用那颗石子了呢?哦,我明白了,驴小弟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没有学会怎么用这颗石子。就像我,画画还不够好,还没有能力做一个画家一样。

驴小弟不见了,它的爸爸妈妈很着急,到处找都找不到,他们不知道驴小弟已经变成了一块石头,在森林里孤单的坐着。春天来了,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驴小弟一直在森林里坐着。盼望着有一天会有人发现他,并且用那颗神奇的石子把它变回驴子。有一天爸爸妈妈在森林里野餐,正好坐在驴小弟的旁边,驴爸爸发现了那颗漂亮的石子,把它放在了驴小弟变得那块石头上。驴妈妈想,要是驴小弟在那该多好啊。结果驴小弟被变了回来,和爸爸妈妈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现梦想是没有近路的,不通过努力是不会成功的,不劳而获是不现实的。世界上根本没有神奇的石头,我们的愿望是要通过我们的双手来实现的。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在他们的帮助下,加上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愿望才能够实现其,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

第三篇:怎么写读书笔记呢

怎么写读书笔记呢?

首先,应了解读书笔记的类型。读书笔记一般有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几种。写读书笔记时,可根据写笔记的目的、书的类型及自己的习惯,确定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

1、批注笔记。即边读边把自己的看法、疑问等或在书上划出表示重点、次重点、疑问等等的符号,或在书的天头、地脑作些评语和注释。这种读书笔记简单易行,但首先得书是自己的,别人的书,不能乱画;即使是自己的书,下批注时也应先多想想: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怎么表述才简明,然后才写。因书上的空白处不多,想到就写,写了又感到不合适,那就会把书划得乱七八糟了。

2、摘录笔记。就是将书中的精彩观点、新颖材料及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做摘抄笔记时,最好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后面还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是谁,出版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都应写在摘抄的后面,以备将来查验、核对。两段摘录之间留下较大空白,这样做一是使摘录的眉目清楚,二是留下空白便于将来翻阅、运用时可以作批记。

3、提纲笔记。就是将读过的书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内容要点及写作方法等等,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写出来。

4、心得笔记。就是阅读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等写出来。也叫读后感。

5、仿写笔记。即模仿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学以致用。

6、评论笔记。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7、简缩笔记。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同的读书笔记有不同的作用,可根据实际选择、确定。

其次,不论写什么样的读书笔记,有几点是共同的,也是应注意的。①必须认真地读懂原作。这是写好读书笔记的前提。提纲笔记、心得笔记要以读懂原作为基础。就是摘抄笔记,也应细读原文。否则,你的摘抄就可能断章取义,就可能抄破了句。

②态度要严肃、认真、细致。严肃是尊重原作,不要有意歪曲原作的意思,更不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故意断章取义;认真,指应该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力求抓住原作的要点、重点、精彩的地方,不能马虎从事;细致,指摘抄原文后一字一句校对,不能有误差,连原书作者、出版者、出版时间等也要记得详细,不要怕麻烦。因为这时的任何粗心,都会在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如多少年后,你想引用这段名言,却因没记原作者名字,你想查出名言的出处,那时恐怕连书也找不到了,想用也不好用。如果摘抄时记得细致,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了。举例说明

感悟型读书笔记——读后感的写法:

分为三步:

一、引。

先写自己读了什么(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梗概),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我今天读了《——》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了解了什么是幸运,什么是不幸。

二、议。

这是读书笔记的重点所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引述原文重点地,或让你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理解。第二部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等方面的实际谈感想。第二部分是读后的“神”,极为重要。

三、结。

总结全文。可写出自己的决心、理想、感想等。

后话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读书笔记,不重在看你写了多少篇,而重在看教师读书笔记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读书反思、读书方法、读书经验和读书目标等。

第四篇: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要读的书是无穷的。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可以弥补脑力的不足,是记忆的贮存器。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下面就说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矣。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你猜:一定要说到头悬梁锥刺骨和萤囊映雪了吧?再不就要说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话?总不至于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你很聪明,并且对书敬畏而疏远。电视、卡通书和流行歌已经瓜分了你的心田,可我还想为书开垦出一亩三分地儿。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

(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归纳小结: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是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不,说笔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

我相信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中学生读书心情笔记摘录

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了几位学生的心情笔记后感动地对学生说:“请代我向你们的父母致敬,他们算得上是英雄。”

龙继林:爸爸在一家砖瓦厂工作,一天做十一二个小时。

今天晚上,我睡不着,又想到了远方的爸爸,又想到了整天艰苦干活的爸爸。我又拿起了那封信,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纸上的每一个字都好像是爸爸干活的动作,纸上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好像是爸爸流下的汗水,东倒西歪的字迹,显示出爸爸的疲劳,爸爸在家时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每天都跟泥巴打交道,在外面呢,也一样离不开黄土,而这,都是为了我的学费,想到我的学费,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张文勤:在城市里读书,再怎么苦,一切都好。是啊,再苦,怎么能苦过父母?

有一年,家里收成极差。那年,母亲煮饭时,只煮够自己孩子吃的。

“爸爸!妈妈!一起吃吧!”叫他们吃饭时,他们总会说:“我们吃过了。”但次数一多,我就开始怀疑了。一天饭后上学路上我折回家,到家门口时,我沉住气,蹑手蹑脚地走近窗户,抬头向里面望去,此时此刻我傻了眼。

当时,母亲左手拿着一个大碗,右手拿筷子在碗里搅来搅去,碗里是野菜和糠煮成的粥,搅来搅去,后来,她还是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她咽的时候是那么困难,但还是继续咽着。而父亲呢?也是一个大碗,碗里是同样的食物,他没有用筷子,只是拿起碗摇了几摇,之后,就一饮而尽,此时此刻,我很清楚地看到他的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一团。看着他们这样吃“饭”,我满脸都是泪水。

张灵洁:开学的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到了镇上,父亲突然改变主意,跟人借了一辆自行车送我到学校,我心里猛地一震,骑自行车,好多里路呢,父亲为省车费钱,要流多少汗水啊!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父亲弓着腰,一脚一脚费力地蹬着车,我心里难过极了。

到学校办好报名手续已经是中午了,我在去食堂的路上,父亲变魔术般地从身上掏出四个鸡蛋,塞到我手上,说:“我走了,好好念书。”就在他转身回去的时候,我看到父亲从塑料袋里掏出了一个石头一般硬的馒头„„

父亲身在农村,饱尝没有知识的滋味,他常对我说:“只有好好念书,才能过好日子。”这或许是他倾尽家中所有让我读高中的最质朴的愿望和动机。每当我畏惧困难,产生退缩情绪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话。唐燕:我把父母的希望给打碎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自己的理想也变成了妄想。打工的念头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不敢奢望父母让我上高中,因为高中可不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学费是上千元的,三年下来,包括生活费在内,这么一笔超大的数目,对于我们这里的农村家庭来说,光是想,都是一件让人忍不住要掉眼泪的事情。

看着父母拖着疲惫的身体忙朝忙夕的,连饭都顾不上吃,脸上的皱纹数都数不清,四十岁的人看上去就跟六十岁左右的人一样,实在是忍不下心让他们再这样操劳下去,但是,每当我提到要外出打工的事,父母都坚决反对,执意要我上高中,还说:“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人,是不一样的。打工是一辈子的事,读书,就只有一次机会。学费的事你不用担心,那是父母的事。”

父母凑那笔学费实在太难,我实在是忍不下心,但又没办法,最后,在父母的再三劝说下,我还是决定去读书。临走,父亲用他那双像松树皮似的长满了老茧的手把钱递给了我,神情镇定而温和,他和母亲都只对我说了四个字:“好好念书。”

虽然艰难,但我的父母认识到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我虽然是个女的,他们也把我送进了学校,对父母我很感激,在我们那里像我这样的女孩子能读到高中的有限,所以,学习上我也很刻苦。

杨玉英:我听父母的劝决定还是到学校去读书。

我又回到了学校,我的成绩也很平常,但我很努力;我不能虚度年华,未来的世界不相信眼泪,我必须坚强。外出打工,使我提高了很多,至少,我不像以前那么糊涂,老师评价我有进步了,我也认为我有进步了,虽然进步不大,但我很满足。当语文老师把远在杭州的范先生的来信念给我们听时,我想我比其他同学更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不过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接受教育并不意味着要使某个人出人头地,比如说考上大学之类的,应该说你们学校的许多学生还是要走回他们自己的社会中去,就像不少来自农村的学生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中去一样,但是接受过比他们父母层次更高的教育的孩子,至少可以在将来能比他们的父母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河曲教育系统开展干部职工同读一本书活动

2013年01月21日 14:30:50 来源: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 赵维新

为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阅读学习之风,打造书香校园,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思想、文化及业务素质,1月20日上午,河曲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组织召开全县教育系统“走进阅读、与书为伴”主题读书活动启动仪式,全体局领导、局机关各股室长、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会议由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总支书记、副局长霍宽旺主持。

会上,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教研室主任王晓勇宣读了《河曲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关于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的实施意见》(河教发„2013‟2号),包括指导思想、活动目标、活动要求、保障措施、组织机构以及2013年读书活动安排等内容,并提供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等20个阅读推荐书目。

实验初中校长张志荣、河中初中部主任郝晓鹏、红星中学副校长吕

桂林、实验小学校长韩秀梅、黄河路小学校长柳坤鑫分别代表本校师生,从读书的意义、读书的重要性、师生读书活动计划及安排、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表态发言,表明了切实加强师生读书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校长表态发言结束后,举行了简短的授书仪式,局领导共同向现场的校长、园长、股室长授了经典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刘继欢重点推荐的必读书籍,全县教育系统“走进阅读、与书为伴”主题读书活动将由局领导、校长、局机关工作人员同读这一本书开始。该书由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家、编辑人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郝明义、朱衣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从阅读的活力与艺术、阅读的三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的最终目标等方面对读书做了详细指导,是一部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犹如一顿知识的盛宴。

最后,县教育文化广电体育局局长刘继欢做了总结讲话,指出倡导阅读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河曲教育发展的软实力,让读书成为全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师生的人生追求。要求全系统一要重新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正视当前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师生业余阅读和课外及假期阅读教育专著、文学名著、名师实录、期刊杂文、人文读本等读物少的问题,完善制度,精心组织,强化指导,狠抓落实;二要系统开展阅读训练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借鉴外地读书活动成功经验和明德学校经典诵读等好做法,制定读书计划,提供读书条件,搭建读书平台,树立读书典型,注重读书实效,稳步提高中小学校课外阅读水平,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指导训练基础上完成规定阅读量;三要由局、校领导和局机关率先垂范,扎扎实实搞好业余阅读活动,让朗朗书声成为学校特有的美妙声响,让师生读书成为学校靓丽的风景,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层次,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营造浓厚读书氛围,进而带动每一个家庭乃至全社会形成崇尚读书的好风气。

第五篇:学写读书笔记

学写读书笔记

1、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精彩部门整理出来而

做的笔记。

2、摘要式读书笔记

3、评注式读书笔记:格式一般为:优美句子

4、心得式读书笔记:常用方法:妙处在哪里?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摘记要点

5、运用式读书笔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可将认为好的地方(词语、句子、中心、写法、修辞、描写结构等)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格式:

2013年X月X日

所读书(篇)目:

主要内容:

好词展示:

佳句集锦:

我的收获:

下载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下是小弟写的一篇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读书笔记

    写 读 书 笔 记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写体会,也就是写读后感。 一、 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从文章的语句中体现出来的,而且是一层一层地......

    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1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黑体表示......

    读书笔记怎么写

    怎么写读书笔记?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要读的书是无穷的。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

    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 要读的书是无穷的。 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忘, 最好的办法就是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下面就说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

    读书笔记怎么写

    如何读书,怎样写读书笔记 一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可是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许多同学......

    读书笔记怎么写(合集)

    屌丝阅读网 读书笔记怎么写? 要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读书笔记。 读课外书,怎样才能不忘呢?学到的东西怎么才能不丢呢?正如你说的,写读书笔记是个好办法。 记忆......

    读书笔记怎么写)

    篇一:读书笔记怎么写 读书笔记怎么写? 书读多了,时间一长印象就不深了,模糊了,甚至遗忘了。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而要读的书是无穷的。要想以有限的记忆力读无穷的书籍而不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