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教学反思陈浩礼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教学反思
和平中学 陈浩礼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在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最终目的是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尽管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交流方式的变革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并非在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中都可以面面俱到地去体现其优势。有时虽经过老师的千锤百炼才呈现在公开课、示范课上,但依然不能优化教育教学。下面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调查研究,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从影响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农村中学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以及应对方法。
一、以生为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教学中去。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实施科学教学。否则,只会是教师的“单相思”,虽历经苦练,学生也难以修成“正果”。如在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教师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由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让学生通过调节a、b、c的大小,观察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的位置、图像与Y轴交点位置的变化,总结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由于学生对“几何画板”掌握程度不同,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不一样,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只有少数学生能按要求画出图像,大部分学生画得不理想。老师又引导又启发,学生忙、老师更忙,折腾了十几分钟,还有部分学生在忙于画图,学生的兴趣还是停留在图像的生成上,直到下课也没能搞清楚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是什么。
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刻意追求结果,但这节课只有过程生成,没有新知生成,导致课的结构不完整,没能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此教学内容只需教师演示操作,引导学生在图像生成过程中,观察、思考,通过交流,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再加以应用即可。
二、以生为本,要科学用“网” 互联网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其中的信息包罗万象,为学生网络上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也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现象,达不到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如在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课,教师设置了下列情境引入新课。
师:勾股定理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几乎所有拥有古代文化的民族和国家都对勾股定理有所研究,古今中外许多人都孜孜不倦地寻找它的证明方法,现在已发展到了400多种。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它的更多的信息,请同学们从“百度”搜索引擎里收集相关信息。学生操作,搜索引擎里提供的信息不下于十个。几分钟后,学生还在“遨游”,教师用教师机控制了学生机,这时,学生大喊,有的说还没有浏览完,有的说部分网址打不开,教师只好让学生再浏览一会,又过了几分钟,教师强行控制了学生机,学生情绪受到影响。
这样的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没有任何帮助,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失去了整合的实际意义。况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浏览大量信息完成对信息的搜索、收集、整理既费时又费力,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人机互动”要求整合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环境的强化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这堂课中,教师完全可以自己或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忙,课前将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在自己学校的校园网上,再供学生使用,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三、以生为本,要关注学生需求
在有些信息技术支持的整合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心里只有“课”,而没有学生,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对计算机等媒体设备操作不够熟练,或课件掌握不够好,只顾操作,机械讲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或只顾师生交流,忘记操作,使学生犹如雾里探花。这种情境展示与教学内容不统一的状况,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师生双双陷入被动,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混乱的局面。又由于整合课程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临时性问题,有时学生举了半天手,教师为不影响上课进度,视而不见。殊不知有些课堂问题虽是临时性的,但可能具有普遍性,解决不好也会影响课堂教学。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通信息技术又能驾驭课堂,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策略和实施经验,就会使课上得简单、机械,流于形式,不但不能发挥整合优势,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用纯讲述展示的课堂,要求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眼中不仅要有技术、课件,而且要关注课堂中学生的需求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以学论教。这节课在学生做第一道练习题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着重讲解或临时增加一道同类型的例题,中止技术操作,而教师因缺少心理准备或难以割舍精心准备的素材,忽视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四、以生为本,要形式为内容服务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整合课中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是现代化教学本身。课堂教学应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仅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要现代化。要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优势,必须处理好教学手段和教学思想的关系。新课改的主导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不能溺化教学内容,更不能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台计算机就能代替的,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是强刺激的画面和声响就能开启的,所以教师不能一味用技术去喧染课堂,主次不分。现实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盲目关注技术,追求技术,炫耀技术,为技术而技术,甚至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多使用信息技术,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移,结果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不知所措或在新奇中错失教学重点。这种不分主次、偏离教学目标的技术活动,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只会给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从而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时,要以利于学生发展为切入点,适时、适度,把课堂还给学生。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也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如何从内容到方法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况且,还有很多课堂偶然因素、学生个体因素等也可能随时影响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应遵循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挖掘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最大价值,才能实施有效教学。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若能够把信息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入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节教学内容,教材上安排非常简单。但我觉得本节课的首要环节应该是让学生认识同类项,那么怎样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认识呢?
我先创设了一个“整理讲桌”的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温习了日常生活中的分类问题。接着,我又考虑:如何把学生形成的感性认识继续下去并转入到对同类项的认识中呢?我采用投影出示“找朋友”的一个小游戏导入本节的第一个重点内容——理解同类项。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同类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并同类项的学习就比较容易了。在探索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时,让学生从具体的、简单的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
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网络环境和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动态效果,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的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同时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大课堂容量。多媒体出示变式练习让学生得以迅速提高、拓展,使学生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最后的小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初识Excel》
上传: 周小富
更新时间:2012-11-27 10:35:35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Excel的工作界面及其组成;认识行、列和单元格;并能准确录入数据。让学生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和修改工作表标签的操作。通过本节中录入数据的实例,掌握制作数据表的基本方法,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技巧,这些知识与技能为本章Excel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少或从未接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对Excel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受到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抽象思维的影响,因此在Excel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
(2)学会启动和退出Excel的操作,认识Excel工作表的编辑环境;(3)理解工作表的行、列和单元格和区域的概念;(4)掌握单元格数据的录入与修改的操作;(5)学会修改工作表标签名的操作。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Excel数据表格中录入数据,初步掌握制作数据工作表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现代信息管理意识,知道使用电子表格进行信息管理可以做到有条理,规范化和高效率,激发学习Excel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Excel窗口的组成,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难点: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区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初识Excel》 樟树市义成中学
教师:展示表格、数据管理、图表等Excel
学生观看数据图 设计引入,并通过身边的例子来让学生对 了解Excel的截图。
表,了解Excel软Excel软件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基本功能
引入:如果要制作这样的数据表可以通过
件的基本功能。习兴趣。
学习本章节后制作出来。启动Excel的方法
学生上机操作实提问:启动Excel软件的有哪些方法?
践后回答,并演示引导学生掌握Excel软件的启动方法。启动过程。播放Excel软件窗口组成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
1.Excel软件的窗口由那些部分组成?
认识Excel的窗口 2.与以往学习过的软件不同处是,该软件多了哪些部分? 提问:
1.什么是行、列?
2.一个工作表中最多有多少行?多少列?
3.什么是单元格,活动单元格? 布置任务一:输入课本中的范例工作表“趣味运动会比赛名次”,教师巡视,并提出可录入和修改工能遇到的问题:1.单元格的数据输入出作表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录入和修改单元
作,并回答问题。
错该如何修改?2.A1单元格中的文字输格数据的方法。
入时为什么会“跑”到B1,C1单元格中去?一个单元格最多可以存放多少个字符 提问:
1.如果想单元格A1不“侵占”后面的单元思考、实践后找出格,那么该怎样操作呢? 解决的方法,并演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调整表格列宽的操作,调整表格列宽
如果学生发现了解决的方法,请学生演示示调整列宽与行并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调整行高的的办法。
调整表格列宽的操作,否则由教师演示。高的操作。2.如果要调整的是行高,该如何操作? 一个Excel工作薄文件内往往包含多少个工作表?我们可以把电子表格的工作簿看作一个作业簿,簿内有多个页面,每个页面就是一个工作表。工作表默认名为给工作表标签改名 Sheet1,Sheet2...为便于识别,可给工作表标签改名。布置任务二:
将工作表标签“Sheet1”改名为“初一运动会”。
思考:你能发现有多少种修改工作表标签名的方法?
保存文件与退Excel 提问:如果文件已经录入完毕,需出 要退出,那么必需先做什么工作?该如何操作?
完成书本后面的实践
1.在工作表Sheet2中输入初一计算机成综合练习 绩。
2.把工作表Sheet2标签分别改为“初一上机操作。计算机”。
3.把工作簿以文件名“计算机成绩表”存盘。
板书设计
综合应用,巩固技能。
思考、回答问题,根据以往学习的知识迁移到Excel文件的并上机操作。
保存和退出。
学生认真听讲,并通过比喻,促进学生理解工作簿与工作表上机操作修改工的关系,通过探究,发现和学会修改工作作表标签名。
表标签。
学生上机实践操
阅读课本,找出答通过自主学习,理解Excel软件的行、列案。
和单元格的概念。
观看视频,并结合通过视频的观看,直观地掌握Excel软件教材,找出答案。的窗口组成。
1、启动Excel的方法
2、认识Excel的窗口
3、数据的录入,修改。
4、调整表格列宽
5、给工作表标签改名
6、保存文件与退出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一)填空题
(1)Excel工作表中的一格称为__________。为了标识表中的每一格,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每格都有一个名称,如图1所示,我们将当前选中的格称为__________。
(2)在Excel工作表中每一格默认的宽度是8个字符,最多可以存放到3200个字符,即每格最多可以存放_________个汉字。
(二)选择题
(1)Excel是一种_____ A.系统软件 B.程序语言软件
C.应用软件 D.操作系统软件(2)以下_____不是Excel的功能?
A.制作表格 B.各种复杂运算及分析
C.数据管理 D.图像处理(3)Excel的电子表格文件也称为_____
A.工作袋文件 B.工作簿文件 C.工作表文件 D.工作夹文件(4)Excel文件的默认扩展名为_____
A.ppt B.wps C.doc D.xls
(三)判断题
(1)第一次新建Excel电子表格文件时,标题栏内显示的缺省文件名是“sheet 1”。
(2)在Excel工作表中包括了许多行与列,其中列标号为1、2、3…,行标号为A、B、C…。(3)在Excel工作表中行标号为1、2、3……,最多可以到65536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Excel电子表格的第一节课,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Excel软件的窗口,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区别。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课堂的引入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景。
(2)教学任务明确,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3)本节课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辅导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如基础差的学生,对工作簿与工作表的概念的区别,工作表标签名的更改出现差错,这还有待改进。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主题八 畅游因特网 任务一 准确地搜索信息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科书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主题八。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搜索到自身所需的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网络信息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介绍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发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工作原理,了解并正确使用“关键字”,掌握基本搜索技巧,并能根据信息需要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新生在网络知识、能力方面的群体差异,如原就读于城镇小学的学生学校及家庭都拥有电脑,能经常上网,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能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资料查找,而原就读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较落后,对网络特别是网上信息查找较为陌生,教学需由浅入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及工作原理;能在实践中掌握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并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能主动探求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
过程与方法: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字进行合理选择和提炼,掌握一些适合自己学习和操作的搜索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搜索引擎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极大便利;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关键词的选择技巧、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教学难点:掌握基本搜索技巧。
(一)激情导入
1.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十二生肖》片段,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自己的生肖传说。
(学生动手搜索并七嘴八舌说出自己所属生肖传说。教师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网上搜索技能的现状。)
(二)出示课题,询问学生都用了哪些搜索工具
解释大家之所以如此快速找到信息,是因为这些网站都有搜索功能,就势引导学生进入搜索引擎学习。(在情境创设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学习。)
(三)分组练习
请各小组按要求利用网络搜索生肖传说,第一、二组使用百度,三、四组使用Google或腾讯搜搜等。学生分组体验几种搜索引擎的使用过程,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类型。组长演示并讲解关键字的使用及搜索过程。通过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明确概念
师:什么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都有哪些基本类型?什么是关键字?关键字在搜索中的作用?请列举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
(教师提示:为提高搜索效率,多数网站将全文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合并使用,比如大家常用的“百度”、“谷歌”、搜狗等。
学生按照考教师指导进行网上搜索,并认真体会、仔细观察,以进一步明确搜索概念并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搜索技巧妙用
1.关键字、词选择技巧。师:关键词越精确,查询范围就越小,结果也相对准确。
2.分类目录搜索。师:要查找某类信息,可单击网站相应栏目或到权威专业网站进行查找。
(遇到困难可利用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网上搜索,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的选择技巧。)
(六)探究与交流
师:是否是搜索到的网页(网站)数目越多越好?为什么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结果不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七)课堂小结
网上讯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大家要增强网络道德观,努力成为网络文明小使者。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
五、板书设计 搜索引擎的类型:全文搜索、分类目录搜索。搜索查找方式:关键字搜索、分类目录搜索。
关键字搜索:是指在查找信息时,利用网页上提供的搜索信息的文本框,输入最能突出主题内容的词语或词组,进行信息搜索和查找。进行网络搜索的用途:获取我们所需的学习资料或生活常识等。
六、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个人回顾教学内容并进行思考和总结,填写学习辅助表。小组对各自成员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引领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讨论中明白事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想中发现自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根据学生能力差异,我使用了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次设计学习任务并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完成学生任务。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最准确的信息,从而使教学过程相对顺利,教学重难点均有所突破。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即是没有全面拓展学习内容,学生虽然已掌握搜索方式、理解搜索含义,但没有深入领会搜索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所应处的位置。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和反思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和反思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它能够把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恰当地融入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有机产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有三种形态:(1)多媒体信息组合演示为主,即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演示型教学模式。它是教师目前运用最早、最为得心应手的主流形态。
(2)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即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能提供表现丰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典型形态。(3)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即围绕某项专题,利用网络搜寻与专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完成研究探索的任务。它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开放形态,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不管采用哪一种整合的教学形态,不应为了整合而整合,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目的而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评价一节整合课是否优秀,绝不在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寡,也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或精美与否,而应
主要考虑是否体现实效,是否体现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是否帮助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的目标,是否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甚至是否以成本最低的整合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2、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仅凭老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假如利用网络环境和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动态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的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同时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提前预习数学
我提前布置了两个预习问题:1.如何研究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2.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到数学网站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方案。
在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有的小组提出作出直线与直线的图形,再找交点;这体现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教学理念。
2.2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数学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学习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我用几
何画板制作了学生课件,学生在旋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过一定点的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个数,从而总结出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3.1学科整合使课堂更开放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数学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过一定点的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个数,从而总结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由学生自主探索,这样的研究过程已经具有开放性。但是学生毕竟是在老师设计的研究方案下研究,假如数学实验的方案由学生设计好,并制作成课件,那么使研究更具有开放性,也全面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使探索过程更接近于数学家们研究数学的过程。当然,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能力。
<<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主要是呈现以前无法呈现的数学内容,它的整合的原则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老师设计的数学实验中,学生自主操作、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识,老师实现了基本“无纸化”的教学,这样也造成学生的个别数学技能的缺失,如基本作图技能、计算能力等。因此不能盲目彻底地进行“无纸化”教学,不能把信息技术完全代替“手工操作”。例如已知直线和双曲线的方程,要判断交点个数,应在下一节进行补强,也就是说让学生用笔和纸进行“手工操作”来解决此类问题。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和反思
代 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