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活处理,理性面对
灵活处理,理性面对
有人说:“既来之,则安之。”有人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然而面对不喜欢应该如何反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如果不喜欢已然成为现实,那么不如灵活处理,理性面对。为什么面对不喜欢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呢?
寻其本源,两种观点都是由人的心理造成的。有的人生性勇敢,不拘于小节,心怀天下和远方,这种锐意进取当然使他不向不喜欢屈服,而想做出改变。有的人生性严谨,做人务实,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的残酷,那么就选择适应,以变应变。这两种想法都没有错,只是心理的不同造成选择的不同,然而如果将其有机结合,那么取长补短之下便能诞生新的结果。
我们会说:“我要改变他”是因为我们第一感告诉我们不能轻易屈服,这是人类普遍拥有的第一感。面对不喜欢,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直面自己的阻碍感,于是原始本能驱使我们改变它。“人定胜天”的观念深植人心也是我们想通过改变来消除障碍感的原因之一。的确,人的潜能巨大,人们也经常把改造世界挂在嘴边。精神坚毅者,如贝多芬,张海迪就是面对“不喜欢”而奋力拼搏,改造它,改造自己的命运。由是,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大批出现。灯泡因爱迪生不喜欢黑暗而生,《本草》因李时珍看不惯旧书多错而生,新中国因毛泽东不喜欢看到人们受压迫而生„„这些面对不喜欢而做出的改变,不仅造福了社会也提升了人的思想境界和人格。
心怀勇气用改变来直击“不喜欢”让人们获得莫大好处,但是适应“不喜欢”未尝不能达到这种作用。
西西弗斯不喜欢被惩罚,但却在日复一日的推动巨石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越王勾践不甘心为人做牛做马,却在隐忍中积蓄了反抗的力量;柏拉图不喜欢每日做着单调的甩手动作,却在每日的坚持适应下受到苏格拉底的赏识终成大师。他们没有对不喜欢做出强烈的反抗,而是适应不喜欢,将之同化,习惯化。与其说麻木,不如说适应不喜欢这个举动的本身使他们在踏实做事的过程中受到磨砺和锻炼,终而战胜“不喜欢”。由此,适应带给人的提升和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反观当下,很多人都在选择这两种方式时变得病态:要不就是遇到不喜欢就鲁莽地直接上手改造,要不就是不管外界如何都委曲求全,降低姿态以求自保。前者的横冲直撞只会让自己在终日奔波中遍体鳞伤,而后者的怯懦也会使其被世界遗忘,不见天日。因此,面对不喜欢这个既定现实,让我们多一份理性,少一分冲动和怯弱。遇到问题理性思考,在适应的过程中寻找机会力求突破,巧妙结合,灵活运用,那么一切问题迎面而解,岂不美哉!
第二篇:理性面对-作文分析讲解
“理性面对”作文
• • 前不久,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一时间,各种赞誉纷至沓来,甚而有人称”莫言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获奖以后,莫言在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什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诺贝尔文学奖只代表了评委们的意见,可能换了另一个群”体的评委,他们就不会选我了。我也不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我们有很多优秀作家。“作品的影响力要靠读者来发现。有些作品名声很大,但它”确实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所以不能靠名声来判断价值。”
莫言理性面对诺贝尔奖的态度引发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审题
1、如何解读提示语? 关键句:理性面对的态度 进一步缩小:关键词——理性
2、“理性”是什么?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
3、理性的特点是什么?
(1)冷静的态度,遇事不慌;
(2)全面的认识、客观的分析、判断等;(3)后果的预知;
(4)心理素质的要求,就是要有自信与勇气;
构思
1、“是什么”
解读“理性是什么”、确定“理性面对”的着眼点,而不是贴标签
2、“怎么样”
/ 5
怎样理性面对?要写出过程感,将“理性”具体化
3、“为什么”
为何遇事要“理性”?理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何重要意义?(一类上必写)
4、作文重心是什么?
三样都要兼顾,重心是“怎么样”
5、行文思路
谁“理性面对”——以什么“理性面对”(具体化)——“理性面对”的结果——“理性面对”的内涵与价值(分析议论)
存在问题
1、替换关键词
智慧、创新、坦诚、平静等
2、不能将“理性”具体化,贴标签
3、多个关键词,观点不集中
4、论据单一,缺乏积累(仍然将原材料当详来写、甚至用方仲永的事例)
5、杜撰编造事例(拿破仑既是正例又可当反例)
6、全文缺少由个例到一般道理的总结与归纳,缺少对“理性面对”内涵与价值的挖掘
7、只写“理性面对”成功、荣誉,内容涵盖面太窄
8、叙例的重心后移,啰嗦冗长
1、一类42——45切合题意,有对价值的呈现
2、二类上38——41切合,对价值的呈现肤浅 二类中35——37符合 二类下32——34符合 部分符合题意
3、三类22——30完全偏离题意
优秀片段:
理性面对赞誉,客观才能冷静。经过字字推敲,句句斟酌的努力,法国作家夏多勃里昂终于迎来了他的新作《阿达拉》的问世。这部著作如惊雷一声,震撼了文学界。称赞如潮水般涌来,名誉将他托在高高的云端。可夏多勃里昂没有过多理会,马上开始冷静地分析自己作品的优劣,数次请批评家到家里助他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从内容到标点都反复掂量。最终他将《阿达拉》再版12次,使这部作品终于趋于完美。
/ 5
不敢想象,若夏多勃里昂没有这一份对作品客观评价分析的理性,这世上恐怕又少了一部堪称完美的传世经典。
有人说,理性的反义词是感性,是否真的如此?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事件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公愤,各地出现了集体游行,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砸日车,禁日货的现象,这种行为,是否真的体现了爱国精神?其实,感性与理性并不冲突,面对“钓鱼岛”事件,我们更应该理性面对,那些暴力事件是不理智的行为,我们绝不能用因所谓盲目的“爱国”,舍弃理性的态度。
春秋时期著名的谋士范蠡,博学多才,后辅佐越王勾践,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之耻。而功成名就后,他没有陶醉于荣华富贵,也没有倾心于大官高位,而是理性地认识到自己功高盖主,难以久居。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理性而深刻认识到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毅然隐退,从而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也保全了自己的名声。反观历史,楚汉相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恃为楚国贵族,平日瞧不起平民刘邦,垓下一战,却被刘邦打败,在乌江边被围,项羽本可以退回乌江之东,等他日东山再起,可是他不能用理性的方式面对失败,不能接受被自己昔日藐视对象挫败的事实,在乌江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正是缺少理性面对失败的项羽,才会死熊气短,抱憾而亡。
20世纪90年代初,湖南省政府3次提名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但3次落选。袁隆平淡然地说:“我没当选院士,说明我水平还太低,还要努力学习,提高我的水平,但提高的目的不是为了当院士。”
袁隆平面对3次失败并不气馁,淡泊名利,并且能够理性地看待失败,分析自己的不足,不断努力,在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这时他又平静地说:“我还是从前的我,并没有为评上院士而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理性地看待失败与成功,继续做该做的事,自己没有因此而改变什么,使得他在人生的海洋中找准了航向,没有迷失自我。
/ 5
面对荣誉,不骄不躁,淡然处之。王争艳,一位普通的社区医生,因在25年来,她多年若一日坚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来治好病而被人们冠以“小处方医生”的荣誉称号,而王争艳面对此等评价却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做我份内的事。”而后,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上医之镜”的行医理念,面对各种称赞不为所动,淡然处之。王争艳在面对赞誉时,始终保持着冷静地态度,不因名誉而看高自己,看低世界,丢弃了自己最质朴的初衷。王争艳冷静理性面对荣誉,让心中那汪池水更加明净清澈,散发出更多的正能量。
可见人在成功面前极易迷失自己。长年累月的辛劳与隐忍,一朝成功,赞誉足够让人落得晚节不保。而理性就是面对这种情况的最好的武器,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不该影响一个人的本心,从客观的角度、淡泊的角度,正确地判断自己目前的得失,这样你才能继续前行,这样你才能走得更远。理性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成败是垫脚之石,它不该阻拦一个人。
“这是一个流沙一样的世界”,这话说得不错,但理性是一支坚毅的柱子,它藏在你心里,请抓住它,这样你将走得更远。”
而与理性相反的便是感情用事。我们的学校生活中,何尝少了这种事呢?比如,我们把笔盖摘下开始用笔写字,文思泉涌一番后,当想要盖上笔盖的时候却找不到,一气之下就把笔丢了,便后悔万分。等从垃圾桶走回的时候,脚踩到了什么,仔细一看,发现正是那只笔盖,可笔已丢了,又是一阵后悔。可如果我们理性一点呢?我们会冷静下来,心想说不一会就找到了,离开座位脚向旁边一踩就踩到了笔盖。不仅小事如此,大事更应该这样,做事前理性的想想其实是可以省很多事的。
怀揣着这理性的思维,我们遇事会更冷静,然后辩证地去看待一切事物,这样我们便有了那“古仁人”的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为了那沉静在那支入支出、赞扬与批评如流水般的大江中的磐石,被这潮流所冲击着,却始终不为所动,成为了潮流中站得住脚、站得起来了的巨
/ 5
人。可以说,理性成就伟人,理性是人类的宝藏,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柴静以其独特敏锐的主持风格而著称,在业界颇有影响力。过去,柴静常常以犀利、咄咄逼人的面目示人,而经过多年的历练,人们发现,现在的她,多了一分冷静、理智,少了一分咄咄逼人。近日,有网友披露,柴静虽成名多年,却一直住在原来租来的房子里,并赞誉她“甘于清贫”。若是依她本来的性格,定然会呈现一种刚硬的姿态,可她却回应说:“溢美之词,不敢领受。”作为一名当红的主持人,她理性地选择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方式,远离诱惑,只为心安。而面对自己的责任,她又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她理性地改变了以往的风格,不再与黑暗针锋相对,而是选择点亮光明。正如柴静自己所说,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理性的思考,冷静与执着,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钓鱼岛”时间之后,各地举行了示威游行,但有些地方,却演变成打砸抢的暴力行为,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理智的声音与行动在中国青年中并未缺席。合肥女孩周珊,自费10万在纽约时代广场和全美三百多家网媒投放广告语“钓鱼岛是中国的”,她认为,为国家维护领土花费十万元是值得的,那些实行暴力行为的“爱国者”们,如果不时刻提醒自己,情绪便会任意宣泄,而理性便在他们为所欲为时抛在脑后,觉悟之时,秩序已被他们蹂躏得一片狼藉,我们,更需要得是理性爱国。
/ 5
第三篇:从实际出发_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 提高课堂实效 岳丽芳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实施新课程标准必然要求教师抛弃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依赖思想,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挖掘素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真正转变教材观。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那么,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处理教材的方法。
一、内容再现,使教材知识更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自己要学的数学。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可通过让学生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可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分类”一课后,可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样的教材处理,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书中要求要掌握的知识,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发展。利用生活原型,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原型,联系实际讲数学,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经验。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学会生活,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二、创设情景,使教材知识更趣味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媒体情景;先出示一个花草绚丽的小山坡,有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的找蚯蚓吃呢!”同时配上了轻快的音乐,边演示、边提问;“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就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使学生对这加法的理性认识水到渠成。结果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又如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可以创设学生所兴趣的“买玩具”的购物情境:(出示玩具图),价格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等。洋洋花10元钱买了一些玩具,他买的是哪些玩具呢?请你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可以买2个(即2元和8元的或3元和7元的„„)有的说:可以买3个(即3元的2个和4元的1个或4元的2个、2元的1个„„)有的说:可以买4个„„还有的同学说:可以买5个,每个2元的。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表示出来。通过整理,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10的认识和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这样的情境中,变死的、枯燥的教材为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调整结构,使教材知识更合理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其后果是:要么学生不能理解新知识,要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都是与新课程倡导教学目标相背离的。
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准备了圆规后,课间已经能够画圆,并且能画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因此,我改变教材中的顺序,由画圆开始,然后到在一张纸的中心画圆,并让学生说明怎么能肯定这个圆就在这张纸的中心,从而认识圆心,并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再到画跟老师一样大的圆,引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再从自己画的圆中发现、总结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始终处在操作和探索之中,学得生动有趣。既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发现了规律,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又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教材安排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计划用两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课前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调整了教材内容,将两课时的内容归并成一课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同时学习进位、不进位加法笔算。以便多出来的课时为其他的学习难点服务,或用来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节省了教学课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体系中同时学习不进位和进位加法,便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直接对比,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
四、适当补充,使教材知识更有深度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驾驭,必然要适当对教材的巧加工,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及时鼓励,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有学生提出秒针(其实我们班有好多学生都带手表)我根据当时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故意说:这是三年级的知识,你们想掌握吗?一时更提高了学生想学的积极性。我一口气把有关秒的知识当场教给学生。从中既深化了课程知识,又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但没有负担,且学得开心,他们认为“我虽是一年级的学生,但已把三年级的知识学会了,太了不起了。”
总之,作为教师,就要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目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全面提升素养。
第四篇:面对全球化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并理性爱国
面对全球化大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并理性爱国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全球化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对大学生影响最突出的两个全球化方面是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大学生们心智还不够成熟,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面对繁杂的文化因素,很容易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传统文化认同危机被相对开放自由的西方文化吸引,从而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价值体系建立失衡。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多的大学生被包裹着自由开放外衣的西方文化迷惑,盲目的推崇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在应对文化危机中的责任作为青年中的一部分,对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的应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与传播当中,大学生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大学生应该
(一)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中华民族博采众长发展自己的文化,但另一方面,它也在冲击着我们文化发展,给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应该正确的认识文化全球化,既不能一致排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不好的,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推崇,一味的认为外来文化优于传统文化,放弃自我。
(二)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如今的社会,更多的人推崇洋节,对于各种洋节的习俗,来源了如指掌,却忽视了我们的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对于雅思,托福倒背如流,却不知道几首古典诗词。种传统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大,使得传统文化处于劣势,阻碍它的发展。因此要学习和掌握好传统文化。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经济上的繁 荣,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总的来说,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五大挑战: 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加强沟通意识非常重要 二:知识更加实用化,保持和广泛的学习非常重要
三:各地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关注人文科学非常重要
四:知识快速发展和更新,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知识选择越来越重要 五:在不停变换的大环境中,主动意识,把学到的知识释放出去很重要 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七种能力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一、文化理解能力。
全球性经济需要年轻人有能力在不同的国家工作。他们必须能够理解不同的文化,并且尊重这些文化。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如果不能理解彼此的传统,恐怕就没有办法沟通,没有办法相互理解。
二、基本技能。
在当今社会,必须具有相当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越强越好。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掌握一些新的语言。人类有不同的文化,也许你说出来的字词一样,但是意义可能会不一样,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能够把想法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让别人理解,并且不产生混淆。
三、人际交往能力。
全球社会中,恐怕没有谁会“单枪匹马”工作,大概只有极个别的人才会特立独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教育学生怎么样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学习未来的知识。因为我们知道人类的知识是增长的,没有谁能掌握全部的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办法、技能,不仅在图书馆、互联网上了解信息,而且要又快又好地获取信息,并及时做出理智、合理的决定。
五、灵活性
以前是参加工作之后,一辈子干同一件事情,但是现在不行了,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六、调研分析能力
学生要能看到深层次问题,向自己提出问题,搜集手边所有的数据,然后进行正确分析,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并且能够指导未来。
七、总结
要具备总结的能力,学生要能够提出论点,要学会如何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观点,这是非常必要的。遇到困难能够自己主动解决问题,并且坚持到底。如果要改变职业历程,目光不能狭窄。
仅仅掌握技能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学会在全球化时代下,我们更应该理性爱国
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需要实践。爱国情感的表达需要注意手段和方式。事实证明,建立在客观理性分析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更稳定、更强烈、更具有实质意义,尤其是对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应该如此。爱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器物爱国、口水爱国、情绪爱国、下半身爱国的层面。爱国主义的情感冲突和情感表达应该以理性为基础,而不应该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不应该抱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即爱国情感应该是具有理性的精神、深沉的意识、积极地进取心、普遍的人类意识、超越了肤浅的情绪冲动、超越了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狭隘目标的理性爱国主义。全球化时代,青年大学生应该坚持的是具有深沉理性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不应当只是停留在一种口号和情绪阶段,不应当依靠历史的遗产来获得认同,更不应当依靠狭隘民族主义的自我激励来维持。我们提倡理性的爱国主义,即是要求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做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有效遏制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图谋。理性的爱国主义要树立大国形象,涵养大国心态,从容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误解与挑战,进行有理有据的斗争,切不可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大国之大,大在心态,大在始终能够以强者的、开放进取的心态面对指责和误解,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理性的爱国主义还需要对爱国有更深刻的理论认识与情感深化。既反对食古不化的国粹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辩证的看待传统文明、现代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遵循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存、共生与和而不同。以开放的心态应对各种挑战有效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于大学生来说,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随时做好准备去抓住机遇和接受挑战,迎接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第五篇:寒假实践报告:挑战金融风暴,理性面对就业
【调查背景】
2008年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坎坷崎岖的一年,年初的雪灾,年中的地震……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创,寒假实践报告:挑战金融风暴,理性面对就业。而在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全球金融危机也逐渐的凸现出来,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国,金融风暴对于就业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金融风暴来袭,就业压力凸现,面对这样的经济大背景,国家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扶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如此经济环境下,高校毕业生们也要直面金融风暴,理性面对就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在近段时间波及全球,已经对各个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金融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不能独善其身。金融风暴来袭,我国就业市场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其中以对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据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超过600万人,其中仅湖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将达到接近36万人。而我国的就业岗位在此次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调查情况】
就业形势今非昔比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从最初的计划内招生和国家安排就业到如今的自主高考自主择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业形势今非昔比。就此问题,本人分别调查了三位不同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自己大学毕业时的就业形势做出了以下介绍。
某单位某人说(隐去,下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出现人才断层的状况,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有“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之说,那时候没有类似于如今的人才招聘会,毕业后有国家分配,可以随意选择就业单位和岗位,处于国家统包阶段。而现在,一个生产科室就有八个硕士和两个博士从事简单的手工操作,而这样的手工操作,在原来只是高中毕业生就可以完成,这充分凸显了当今人才劳动力过剩的状况。
作为某单位某工作人员,某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大学毕业生,他说到,在那个时候,高校还未实行扩招,大学生资源稀缺,在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大学生被视为国家的财富。上大学就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虽然分配工作时实行的是事业单位计划内招聘,但相对现在而言,几乎没有就业压力。
相比较下,同一单位的小某作为刚刚毕业的06级研究生,现在却面临着就业大巨大压力。他说,在他大学毕业时,为了能够进一步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获得更好的就业条件,选择了攻读研究生,而现在看来,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现在研究生毕业了,耗费了近3个月时间,工作问题还是没有着落。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提供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真正还得靠自己的努力。作为研究生,有着比应届高校毕业生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尚且遭遇如此的就业难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见一斑,社会实践报告《寒假实践报告:挑战金融风暴,理性面对就业》。
通过这三位不同年代毕业的大学生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调查结论:我国的就业形势,在没有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前,就已经呈现出逐渐严峻的趋势。今年九月份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我国的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了。
以上三位接受调查的人员表示,对国家的促进创业和就业政策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过多的关注,认为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
本人另外采访了两位大学毕业刚刚工作的女士,她们表示,对国家的促进创业就业政策也是有所了解,当并不知道其具体的内容。通过她们的介绍我了解到她们的求职经历和许多人一样,也是十分坎坷的。
面对这样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们感到无所适从,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形势呢?
政策法规相继出台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大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党中央早已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产生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也强调,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并明确指出,尤其要做好困难群众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去年3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8年12月初,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次报告中提出以下三点意见,包括:“圆满完成2008年目标任务,为今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阶段教育系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战略重点和任务要求”;“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在报告的最后指出,“教育系统要立即行动起来,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这对缓解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严峻的就业形势,鼓舞金融风暴这一经济环境背景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有着很大的意义。
2008年12月8日,为期三天的中央经济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中央经济会议比惯例向后推迟了5天,原因之一就是2008年世界和中国经济变化多舛,中国需要更多时间关注,并与全球连手建立经济运行的协调机制。会议上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工作目标。这三个方面对缓解当前严峻就业形势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保增长”就是为了稳定就业形势;“扩内需”也可以从通过基础建设的方面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调结构”则是将投资偏向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此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一精神,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推出了由于经济政策相适应的四大政策,分别是启动“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扩大就业”,“维持就业”和做好“再就业”,其中,第一项政策在提高技能水平,做好人才储备方面有较大的帮助;“扩大就业”这一政策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维持就业”即尽量保留现有的就业岗位,加强事业调控;“再就业”就是针对已经下岗的劳动者,提供就业的机会。
在这样的精神领导下,湖北省也出台了《关于加强创业带就业工作的通知》(鄂劳社发24号),对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措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实化和优化,使原有的积极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延续、调整、扩展和充实。《通知》的印发,标志着我省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这一通知的施行,也为湖北省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湖北省超额完成了“帮助3万人实现创业并带动10万人就业”的“3+10”创业带动就业任务。
其次,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省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返乡数量逐日上升,省内就业压力逐渐加剧。在此背景下,50位市县长共同签署发表了“让农民工安居乐业”的《荆州宣言》,号召全省各级政府认真做好农民工安居乐业的各项促进工作,使所有转移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能够有尊严、体面地劳动,为缩小城乡和工农差别、促进全省城乡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并对这些政策进行一定理解和分析,了解到许多政策的提出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形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