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广州市越秀区瑶台小学 陆志群
【摘要】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就要求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教材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关键词】 结合实际、灵活、处理 【正文】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实施新课程标准必然要求教师抛弃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依赖思想,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挖掘素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真正转变教材观。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那么,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处理教材的方法。
一、内容再现,使教材知识更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自己要学的数学。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可通过让学生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可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分类”一课后,可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这样的教材处理,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书中要求要掌握的知识,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发展。利用生活原型,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原型,联系实际讲数学,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经验。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学会生活,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二、创设情景,使教材知识更趣味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媒体情景;先出示一个花草绚丽的小山坡,有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的找蚯蚓吃呢!”同时配上了轻快的音乐,边演示、边提问;“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就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使学生对这加法的理性认识水到渠成。结果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又如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可以创设学生所兴趣的“买玩具”的购物情境:(出示玩具图),价格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等。洋洋花10元钱买了一些玩具,他买的是哪些玩具呢?请你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可以买2个(即2元和8元的或3元和7元的„„)有的说:可以买3个(即3元的2个和4元的1个或4元的2个、2元的1个„„)有的说:可以买4个„„还有的同学说:可以买5个,每个2元的。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表示出来。通过整理,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10的认识和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这样的情境中,变死的、枯燥的教材为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调整结构,使教材知识更合理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其后果是:要么学生不能理解新知识,要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都是与新课程倡导教学目标相背离的。
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准备了圆规后,课间已经能够画圆,并且能画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因此,我改变教材中的顺序,由画圆开始,然后到在一张纸的中心画圆,并让学生说明怎么能肯定这个圆就在这张纸的中心,从而认识圆心,并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再到画跟老师一样大的圆,引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再从自己画的圆中发现、总结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始终处在操作和探索之中,学得生动有趣。既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发现了规律,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又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教材安排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计划用两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课前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调整了教材内容,将两课时的内容归并成一课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同时学习进位、不进位加法笔算。以便多出来的课时为其他的学习难点服务,或用来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节省了教学课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体系中同时学习不进位和进位加法,便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直接对比,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
四、适当补充,使教材知识更有深度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驾驭,必然要适当对教材的巧加工,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及时鼓励,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有学生提出秒针(其实我们班有好多学生都带手表)我根据当时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故意说:这是三年级的知识,你们想掌握吗?一时更提高了学生想学的积极性。我一口气把有关秒的知识当场教给学生。从中既深化了课程知识,又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但没有负担,且学得开心,他们认为“我虽是一年级的学生,但已把三年级的知识学会了,太了不起了。”
总之,作为教师,就要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目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全面提升素养。
总之,作为教师,就要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第二篇:从实际出发_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 提高课堂实效 岳丽芳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实施新课程标准必然要求教师抛弃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依赖思想,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挖掘素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真正转变教材观。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那么,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处理教材的方法。
一、内容再现,使教材知识更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自己要学的数学。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可通过让学生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可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分类”一课后,可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样的教材处理,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书中要求要掌握的知识,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发展。利用生活原型,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原型,联系实际讲数学,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经验。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学会生活,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二、创设情景,使教材知识更趣味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媒体情景;先出示一个花草绚丽的小山坡,有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的找蚯蚓吃呢!”同时配上了轻快的音乐,边演示、边提问;“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就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使学生对这加法的理性认识水到渠成。结果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又如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可以创设学生所兴趣的“买玩具”的购物情境:(出示玩具图),价格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等。洋洋花10元钱买了一些玩具,他买的是哪些玩具呢?请你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可以买2个(即2元和8元的或3元和7元的„„)有的说:可以买3个(即3元的2个和4元的1个或4元的2个、2元的1个„„)有的说:可以买4个„„还有的同学说:可以买5个,每个2元的。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表示出来。通过整理,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10的认识和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这样的情境中,变死的、枯燥的教材为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调整结构,使教材知识更合理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其后果是:要么学生不能理解新知识,要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都是与新课程倡导教学目标相背离的。
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准备了圆规后,课间已经能够画圆,并且能画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因此,我改变教材中的顺序,由画圆开始,然后到在一张纸的中心画圆,并让学生说明怎么能肯定这个圆就在这张纸的中心,从而认识圆心,并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再到画跟老师一样大的圆,引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再从自己画的圆中发现、总结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始终处在操作和探索之中,学得生动有趣。既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发现了规律,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又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教材安排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计划用两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课前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调整了教材内容,将两课时的内容归并成一课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同时学习进位、不进位加法笔算。以便多出来的课时为其他的学习难点服务,或用来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节省了教学课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体系中同时学习不进位和进位加法,便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直接对比,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
四、适当补充,使教材知识更有深度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驾驭,必然要适当对教材的巧加工,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及时鼓励,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有学生提出秒针(其实我们班有好多学生都带手表)我根据当时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故意说:这是三年级的知识,你们想掌握吗?一时更提高了学生想学的积极性。我一口气把有关秒的知识当场教给学生。从中既深化了课程知识,又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但没有负担,且学得开心,他们认为“我虽是一年级的学生,但已把三年级的知识学会了,太了不起了。”
总之,作为教师,就要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目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全面提升素养。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因此,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一番功夫。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分析。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
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
第 1 页 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死,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
第 2 页 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技能。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如1003-756,退位的过程更为复杂,是教与学的难点。显然,教学难点主要是相对学生来说的。
所谓教学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例如,学习两位数乘多位数,关键是掌握计算步骤和部分积的对应方法,因为每一步的具体计算都是学生已有的技能。
第 3 页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具有同一性,可能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各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来说,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都是掌握把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
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呢?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它既需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又需要一定的经验支撑。一般地,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上的插图、理解教材上的旁注、对话、提示、结论等内容,不放过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因为教材的编写明确体现了教学的思路,明确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教学的训练点。
要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只分析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教师把握了教与学的重点,也就是明确了教学时应该突出什么、抓住什么,哪些可以分散,那些需要预先铺垫,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3、习题分析。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解答习题是学习课本正文的延续。学数学,历来有“做数学”之说。必要的、恰
第 4 页 当的练习,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习题解答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学习的反思过程,可以起到纠正错误理解,深化正确认识,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的作用,以及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习题分析的基础是教师亲自解题。一个认真、负责的数学教师,应当自己验算全部习题,当然过于简单的、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习题除外。对于新教师来说,通过解题的思考与验算,获得切身体验,了解习题的难易程度和前后联系,了解练习的分量和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内容是:(1)分析习题配备的目的性、层次性。
也就是分析习题与教学内容的配合情况,搞清每道习题的安排意图和作用,以及相关习题之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通过分析,弄清哪些是巩固概念和法则的基本题,哪些是促进理解、应用的变式题,哪些是复习已学内容的巩固题,哪些是需要用到几方面知识的综合题,哪些是引申、深化知识的思考题。这样,就基本明确了习题的使用目的和练习要求。
(2)分析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拓展空间。也就是分析习题“可以怎样解”、“为什么可以这样解”,掌握解题过程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习题存在的“开
第 5 页 放”空间。比如,某道或某组习题可以在哪些方面加以拓广、延伸、是否有必要、有可能对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化等。这些分析是用好、用活习题,进而开发习题潜在的练习功能的基础。
(3)分析习题形式的特点与学生的解题特点。
也就是分析习题形式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小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小学生的练习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更加重视习题形式和练习方式的趣味性、有效性;必须更加重视研究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了解适合小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第 6 页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1.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让小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同时还应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照顾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使学生受思想品德教育。4.小学数学教应完成的三项任务: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算术知识、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统计初步知识等。
(2)培养一定的能力: ①计算能力。②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初步空间观念。④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重视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原则:
(1)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需的数学最基础知识。(2)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技术发展的需要。(3)要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
6.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的原则: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段,螺旋上升。
(2)突出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纵、横两方面的联系。
7.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符合的两个基本特点:(1)小学数学教学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2)小学数学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8.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想方法。
(2)结合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①敏捷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9.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注重直观与发展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原则。(5)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10.、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方法:
(1)讲解法;(2)谈话法;(3)练习法;(4)演示法;(5)实验法;(6)阅读法。
11.几种综合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2)尝试教学法(3)自学辅导法
12、.六因素单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
13、.备课的基本要求:
(1)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备大纲)。(2)认真钻研教材(备教材)。(3)了解学生(备学生)。(4)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备教法)。(5)备自己。(6)教具学具的准备。
14、.学期授课计划的拟定的内容:(1)提出全学期总的要求。(2)对学生情况作简单分析。(3)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4)确定本学期的重点研究课题。(5)安排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表。
15.课时授课计划的内容:
(1)教学内容或课题。(2)教学目的要求。(3)教具、学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准备。(4)拟定教学过程。16.新授课的组织方法:
(1)检查复习。(2)导入新课。(3)传授新知识。(4)巩固练习。(5)课堂作业(6)课堂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17、.练习课的组织方法:
(1)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2)作练习前的指导。
(3)课堂练习。(4)练习评讲。(5)布置课外作业。
18、.复习课的组织方法。
(1)宣布复习的内容与要求(2)复习。(3)练习。(4)评讲。(5)布置作业。
19.、检查课的组织方法:
(1)提出检查要求。(2)检查。(3)收集检查结果。20.、讲评课的组织方法:
(1)检查情况小结。(2)阅看试卷。(3)重点错误分析(4)订正错误。(5)布置作业。
21.上课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切的教学目标。
(2)恰当地组织教材。(3)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先进。(4)注意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6)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效率高。
。22.、常用的导入设计法有: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2)巧设悬念,启迪思维。(3)开门见山,简捷明快。(4)操作实验,建立表象。
23.、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1)抓教材重点,突破难点。(2)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4.、练习课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1)针对性
(2)层次性
(3)思考性
(4)趣味性
(5)多样性
25.小学数学的整体知识结构:
(1)认数与计算①整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②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③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④百分数的认识。
(2)量的计量;
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②重量单位:千克、克、吨;③容量单位:升、毫升(包括体积单位);④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
(3)几何初步知识
①认识平面上最基本的图形及其面积计算;②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及其体积计算
③球的初步认识。
(4)代数初步知识
;
①用字母表示数;②简易方程(ax±b=c,ax±bx=c);③列方程解应用题。
(5)统计初步知识 ①简单的统计表;②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处理;③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6)应用题
①基本应用题(也就是简单应用题);②复合应用题(以三步计算为主);③分数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④百分数应用题。
(7)比和比例
①比的意义和性质;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③解比例,比例应用题。
26.统计的初步知识的知识结构:
(1)统计的初步知识
(2)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处理
27.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3)鲜明性原则
(4)实效性原则
(5)实用性原则
28.小学数学评价的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内容
①学习状态的评价②学习心理的评价
③学习成果的评价
④思维品德的评价
(2)对教师评价的内容
A.教师素质的评价
①政治素质、思想素质②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理论素质
③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④教态、板书
B.工作能力的评价 C.教学过程的评价
D.教学成果的评价
(3)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组织
①课堂结构安排
②教学密度③驾驭课堂能力
D.教学方法
E.学习方式
F.学习态度 G.教学手段
H.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
数学概念的教学教法
1、以旧引新法、2、直观引入法、3、区别比较法
三、数与代数教学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二)原则
1.过程性原则 2.现实性原则
四、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二)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三)重视数与代数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五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教法(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
1.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2.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3.培养思维能力。(二)、原则
1.现实数学原则、2.自主学习原则、3.渗透原则、4.“再创造”原则、5.反思原则、6.教育性原则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 1具体情景中学习2要准确把握“尺度” 3在操作中完成
(1).知识的“内化”、(2).在对比中区分、(3).在联想中创新、另外,渗透、迁移、说理、猜测、估算等教学方法
六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教法
(一)目标
1.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
2.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合理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
3.培养他们从随机(或统计)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在面对不确定情景或大量数据时能作出合理的决策。
(二)原则
1.突出过程,以统计过程为线索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2.强调活动,通过活动体验统计的思想,使学生建立统计的观念 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
(三)、统计与概率的常用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参与性、2、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3关注不确定现象的教学、4、培养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七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教法
(一)目标 1.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沟通联系。2.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从中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数学学习情感。(二)原则
1.创造性原则、2.开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情商教育原则 A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常用教学方法(一)激活活动兴趣类
1.情感沟通法、2.情境渲染法(二)提高活动能力类
1.操作训练法、2.想象创新法
(三)活动评价反馈类
1.自我评价 2.小组互评3.教师点评 4.分层评价(四)实践类
1.调查、2.体验法
(五)信息整理类
1.文献查阅法2.筛选法、3.比较法、4.归类法
2009年小学数学教师考试理论参考试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8、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9、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饿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15.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6.“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17.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8.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19.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0、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21、小学数学教材广义地说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教材)、(辅助教学软件)等;狭义地说,仅仅指(小学数学教科书)。
22、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充分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与儿童的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3、编写小学数学教材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4、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小的组织单位是“课”,它包括(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和一个练习)。它是逻辑上相对独立的、而又较为完整的具体课题。
25、教材的较大组织单位是“单元”,它是指在(知识系统)和(逻辑关系)上较为完整,在(技能、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或应用上)相对独立的部分。
26、每册教材由若干个大单元组成;每个大单元由若干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又由若干(例题)和(习题)组成。
27、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
28、在某一部分教材中,关系全局、直接影响其他知识点的学习的那些知识,叫做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或者易于引起混淆或误解的教学内容,叫做教材的(难点);对于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有着决性作用的教学内容叫做教材的(关键)。
29、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数学的(内容、语言、思想和方法)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0、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语言和工具。当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技术部门与生产、生活中。并且,出现了各门科学为了自身的完善而逐步(数学化)的趋势。
33、数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是对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基础;是一切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础。
3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它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5、数学课程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智力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6、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由于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使学生(思维清晰)、(推理严密),并善于(独立思考)。
37、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8、《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39、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变化和发展)。
40、小学数学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
41、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应该精简大数目的笔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笔算加减法以
(三)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
(四)位数。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
42、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
4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饿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5.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46.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7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把握这部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地位)、9作用)和(前后联系),弄清这部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除以上基础知识方面的分析研究外,还需分析在这部分教材的教学中要达到哪些(能力培养)的要求,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德育、美育)等非智力因素,从而确定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
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3、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4、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什么?(8分)答: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5、推进小学数学校本研究经常采用哪些基本策略? 当前,在小学进行校本研究,通常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以教学实践和课程实施为重点,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2)从单纯的课例设计,向“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的方向拓展。(3)以校本行动研究为手段,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4)整合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
6、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领域,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
7、数感主要表现在?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8、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答: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9、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
答: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10、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
答: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11、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
答: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12、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
答: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13、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与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意义如下 重点
关系全局、直接影响其他知识学习的那些知识 主要的教学目标; 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或易于混淆和误解的内容
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了教学的难点 关键
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除知识外,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
14、从宏观到微观,对教材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分析全套教材;结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分析一册教材;对即将开始教学的一个大单元(或小单元)教材的分析;对一“课”教材(一个练习和练习前的基础知识)的分析;对一节课教材的分析。
15、分析研究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达到哪些要求? 答:内容上的针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思维角度的多变性;训练要求的差异性;训练过程的循序渐进。
16.“实践与综合应用”综合性特点反映在什么地方?(P119)
答: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首先,要促使学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其他数学知识领域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其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要解决的现实数学问题往往交织着多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因此,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还常常表现为多学科的综合。
17.“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是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同时,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又在哪几个方面有所侧重?(P120)答: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又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侧重:
①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的综合应用和整体把握;
② 在数学思考方面,强调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③ 在解决问题方面,强调经历提出、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④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强调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18.“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选取什么样的主题和素材有较强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有较强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题和素材。一般来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题材能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近,对完成任务比较有信心;游戏性题材有较强的愉悦功能,对学生有比较大的吸引力;设计和制作类的活动任务性比较突出,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这些内容都能比较有效地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但同时也应注意,要将学生兴趣引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要有数学味道
19、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0.“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中如何注意内容选择的现实性?(P104)答:“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选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有能力感受的现实,不能离学生太远。
21.如何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度”?(P114)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仔细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的现实状况,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同要求,不能过多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课堂上如果学生提出了超出目标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大部分孩子难以理解的,就应该鼓励学生把它放在“问题银行”里,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以后再来解决,而不能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影响了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统计”, 既要让学生感觉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还要让学生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 其一是基础性: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其二是层次性: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三是发展性: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注解。其四是开放性: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要素材;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收。
3.在代数教学中,我们往往碰到学生计算不过关的问题,你有过什么困惑?你是怎样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 【答案】学生对题目好像一看就会,一动笔就出错,对此教师感到非常困惑。其实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数感和符号感的意识,只会机械的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缺乏具体情境的体验,这是过去传统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根据新教材、教法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心算、口算的能力,先动脑、动心、动口,再动笔;同时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四个目标是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应用数学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也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之一。在教师的评价上,我们着重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又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评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基于此认识。
(3)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活跃思维的产生,就要求教师给予他们良好、充足的活动空间,以足以支持思维的活跃性和持续性。
5、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答: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
请分析如下案例: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教师普遍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教师很少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分析要点:
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
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阐述小学空间与图形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课程教学风格的变化趋势。
(2)“空间与图形”是使学生在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论证、定量思维等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素材;观察、操作、测量、实验、猜想、设计、欣赏、推理和论证的训练以及合作学习、探索性活动等等都应成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形式。其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将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培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局领导对我们教师的关心,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个人综合素质的关注。本次学习不但澄清了我对一些数学题目的一些模糊熟悉,而且对我今后如何实践新课改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以下:
一、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入的整体熟悉。
人教版教材的整体特点是情境串引提题目串,让学生在解决现实情境中题目的进程中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的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题目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题目与知识学习融会在同一进程中。同时在情境图的解读进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固然每学期我们都对所教教材进行了解读,但我们对教材的熟悉仅停留在本册教材上,只是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材处理等进行浅层次理解。对其他年级各册教材与本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目标体系知之甚微。通过学习,对青岛版教材有了新的熟悉,新的理解,每单元的知识基础是甚么,在教材中的地位是什么,通过学习都已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为我在今后每单元的教学中,如何做好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如何向后续知识延伸和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了每单元、每课教材的教学策略
1、每个单元的教学,要建立单元教学思想,捉住关键,突出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弄清学生每个单元已学习了哪些知识,要学习哪些知识,为哪些后续知识做预备。
2、每课的教学要读懂图中故事和图中信息,在读懂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题目。并且一定要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在解决题目的进程中让学生经历操纵观察——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等进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重视解题方法和解决题目策略的比较和提升。
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解决题目思惟方式的引领和指导力度,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题目的渠道,进步学生的解决题目的能力,进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进步学生的知识迁移学习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展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自主练习的处理,对每道练习题目,不但要能正确解答,而且要更深层次的发掘练习的含义,有些新知识的学习就放在一些练习题目中。
本次教材培训对我们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令我收获颇丰,使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熟悉。新教材不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新教材不但关注了学生分析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发现题目和提出题目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的方向。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2我参加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版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教学最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每一次培训,都让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教师的成长之路应是一条学习之路,也是一条反思感悟之路。下面就将本人的一些体会浅谈如下:
一、教材整体分析
(一)、两调整
1、调整到本册教材的有三处,分别是原二年级下册中“混合运算”和“加与减(二)”。原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前移到本册最后一单元。
2、调整出本册教材的有三处,分别是:原“千克、克、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生活中的推理”后移到三年级下册;原“时间与数学(二)”和“观察物体”内容后移到四年级下册;“可能性”后移到四年级上册。
(二)、两整合将联系紧密可以整体呈现的部分课节进行了整合。
1、第五单元“周长”将“花边有多长”和“地砖的周长”两课合并为一课,2、第七单元将原来的“认识年月日”、“看日历”“猜生日”整合为一课,(三)三新增
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三重设
二、教材特色介绍
1、借助画直观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2、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3、以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为例,增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4、大数目的加减混合运算,很容易出错,教科书突破了这一难点。
5、教科书非常重视图表表示问题,读懂图表等基本素养的培养。
6、乘除法中增加了点子图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7、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调动已有认知基础,建立起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8、用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现实模型开展新知的认识。
9、利用相关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也在不断地整编。新教材编写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总之,《新课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给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我将努力践行课标新理念。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3参加了新教材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我的收获却是不可估量的。它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感悟了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真谛,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的精彩。不仅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新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是教材的改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便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就有更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疏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约束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新课程着重于学生的发展,着重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从新旧教材的区别和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两个方面进行讲解,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使内容编排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强了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明确分为了三步:阅读与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加大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机会。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首先,开阔了我的视野。平时在教学第一线,忙于上课,我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把具体的教学任务完成,而无暇顾及其他。因此,视野相对比较狭窄。
其次,丰富了我对全册教材知识的新认识。
另一方面,我对新课程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新教材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总之,教材的重新修订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以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广泛的应用提供保证,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