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七

时间:2019-05-14 19:2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年孤独读后感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年孤独读后感七》。

第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七

百年孤独读后感七

《百年孤独》1967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作者加尔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一出生于加勒比海岸哥伦比亚的热带小镇阿拉卡塔卡。小说《百年孤独》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男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

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男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作品自身的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的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镶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男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对旧事物来了一次彻

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孤独的血液——《百年孤独》读后感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使他成为拉丁美洲的骄傲。也让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望。《霍乱时期的爱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他沉着冷静地讲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谬的故事的时候他的背后也有一个人一个如他笔下所写的那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中坚定地站稳现实主义大地的乌苏拉她永远不会像她疯狂的丈夫奥雷良诺?布恩地亚那样想:“咱们很快就会有足够的金子,用来铺家里的地都有余啦

。”——对乌苏拉来说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铺成的。正是这个朴素的理念支撑着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天空。马尔克斯的妻子也是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是她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之笔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梅塞德斯我永远也写不成这本书。

梅塞德斯是马尔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马尔克斯带着一家人准备去旅行就在旅行的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应该像他的外祖母讲故事那样写一本书写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历史跟着他这个想法而来的就是《百年孤独》著名的开头: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然后他们放弃旅行一家人的车停在马尔克斯写字台上。

马尔克斯为了写《百年孤独》把几个月前买的一辆小车抵押了出去把钱如数交给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着还够六个多月的——他认为他六个月时间能写完这本书。结果马尔克斯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写完这本书。钱用完了梅塞德斯一声没吭。马尔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让肉店老板赊给她肉、面包师赊给她面包、房东答应她晚交九个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瞒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担下来了每隔一段时间还给丈夫送来500张稿纸。——少了什么也不能少这500张稿纸。

梅塞德斯当然没有亲笔写《百年孤独》但她和丈夫一起经历了写作的过程马尔克斯写完让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死掉的那章浑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楼梅塞德斯正在那儿。她一看作家的脸色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说。

马尔克斯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

也是她亲自到邮局去把这篇她没看过的《百年孤独》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绝看手稿我怀疑她多少也有些胆怯。她边走边想:要是到头来这部小说被认为很糟糕可怎么办?那时候她脑子的库房里是否堆满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纸?

正如人们评价《百年孤独》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妇女们一样:妇女们不仅保证了这个家庭的不断香火还保证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连贯性。面对《百年孤独》梅塞德斯也应该得到这句话。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1]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

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首先声明本人绝对无意毁谤任何人但如果把一篇读后感写得太有条理倒反不象读过此书的人了尤其是百年孤独这本世上最独特的书。

百年孤独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当时我读初一正是喜欢孤独寂寞用词的小女生为了这个名字我从图书馆借了来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中奥尔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让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边不愿再看直到一个月后图书馆催我还书了硬着头皮拿起了书看了两页。

从看到第三页后我的手再也离不开这本书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这本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看了三遍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样的经历:我把生命交给一本书了!那一个月我无法跟人交流无法大声说笑满脑子都是奥尔良家族每一个人的身影每一个都那么鲜活每一个都那么特立独行

但所有的人都那么孤独于世!

每一次合上书我都怀疑自己是否有勇气再翻开它因为那种孤独从每一个字里透出来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每一次打开它我又不愿意合上它仿佛只有这本书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讲了这么多还算不上谈读后感差不多快一年了当年看完此书的感受到今天还清晰如昨每一个人问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两个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种孤独我怕自己爱上它而无法自拔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记得当时我一边看书一边胸中涌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干涩一滴泪也出不来但那悲哀比流泪更甚!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实际上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可惜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也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逃避孤独但实则上却陷进了更深的孤独吗?我们的爱我们最温柔的部分都被各种物质上东西遮得严严实实再也出不来了!

看完书后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自己调整过来然后我马上去书店买了一本精装本放在家珍藏作为自己对平生最难以言表的一本书的纪念但从买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没有再动过它一下只是将它好好地放在书柜的最高层那是我无法触摸没有勇气再看的禁区啊。

第二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初读这本巨著,还未曾真正明白书名“百年孤独”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只浅浅地理解为这一百年“乌尔苏拉”与其子子孙孙七代人在马孔多这片土地上孤独的生活。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了。细细回想书中所有人物各自的特性与他们所代表的个性,最令我难忘的是书中的以白日升天结局的“蕾梅黛丝”。她的纯真,她的思想毫无杂念,个性中张扬出来的渴求自由、渴求人性解放的品质。“岁月流逝,她却永远停留在天真浪漫的童年,对各样的人情世故越发排斥,对一切恶意与猜疑越发无动于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里。”看到这段描述蕾梅黛丝心境的话语,不自觉地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些,最简单的就是最真实的。而社会上太多的污浊,呈排山倒海之势而来。其实只要我们自己心中还有一方净土,自然可以远离污秽。保留最纯真的思维方式,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有益,能够获得最真实的友情,并且对自己也这一生,也是最好的答复。白日升天的蕾梅黛丝也是一种人物的象征,象征着女性的解放,对自由无束缚的强烈渴望。而她人性中最闪亮的无疑的那份纯真。孤独者的代表人物白日升天,接着延续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第一种孤独者,他对科学与求知的痴迷程度如同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的痴迷一样,他陷入了永久的梦呓状态。这种状态使他没有了先前勤恳务实的态度,没有了富有创造力的影子,转而沉迷于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后来,他完全发了疯,成了一种先知哲学家的孤独,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爱因斯坦、哥白尼的孤独。

乌尔苏拉是神性的孤独,她忙碌瘦小的身影,贯穿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如果这本书在混沌的黑暗世界中还有一丝明亮的身影的话,就是这个闪

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老妇人。从乌尔苏拉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个女性主义者,马尔克斯在谈到两性的看法时说:“我认为,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让它遭受破坏,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到历史。”

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则是代表一种野兽的孤独,他遗传了父亲健硕的体魄,对事物却只抱有愚蠢的看法。他天生就有一种反叛的精神,就是对自己的放纵,和对爱情的大胆愚蠢的追求。但他的身上却又闪现着一种野兽的人性,在奥雷里亚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时,他义无反顾地救下自己的弟弟,还有在他死之前,淌下的血用来呼唤自己的母亲,带着一种孩子般哭泣的声音。

次子奥雷里亚诺上校是哲学家的孤独,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尼采”的情结。这个发动了32次武装起义、躲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枪决的男人,在对好友马尔克斯上校提及战争的起由时说道:“我现在才知道我是为了高傲而在战斗。”他是这本书中最令我辛酸的人物,在晚年平息了自己欲念时,他回归到了从前对炼金术的那种痴迷,他反复不断地做着小金鱼,熔了又做,做了又熔„„

再读《百年孤独》发现书中蕴含着很多其他值得人们思考的方面,对文明的起源、宗教社会、人性的解放以及对战争的控诉等等。马尔克斯曾言:“活着是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而《百年孤独》中所讲述的生活,无非两种情况:一是乌尔苏拉的记忆,一是马尔克斯的记忆。而这两种记忆,都是生活的映射百年只是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跨度,只代表那个时间的尺度,不仅仅指着一百年,更泛指后续的时间长河以及时间长河中发展的文化。“孤独”更具深刻意味,从一开始文章就潜藏了孤独的结局,这孤独有精神层面的心灵上的真正的空虚寂寞,也有旧时代一种落后导致的伦理道德的沦丧。错综复杂的家族成员关系也映射了人性的苏醒,而这孤独,是乌尔苏拉见证了的。

一个大陆一百多年的兴衰,马尔克斯描绘了一个家族的生活,以此来映射、刻画整个时代的沧桑。以小切口反映大视野,足够让读者们感受到马孔多人民当时的文化以及生活。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

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如是说:“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作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百年孤独》是伟大的巨著,相信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收获。徜徉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深深思考着。

第三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上个周末,终于在北京炎热潮湿的桑拿天气里,读完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学爱好者并不陌生,中国现今中年一代的著名作家几乎都多少受到了马尔克斯思想或者创作手法的影响。但很坦白讲,我是受到了早期一些其他文学或歌曲中出现的百年孤独字眼,到最近媒体大肆报道的中国如何费劲周折终于拿到马尔克斯版权的影响,才决定要捧起这本厚厚的巨著。

看最初部分时,觉得有点《指环王》的魔幻和不知所云。

中段看完一些网上的简单介绍后,改换了视角,从魔幻中剥离出现实的故事主线,终于隐约捕捉到了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笔触下想要表达的对残酷现实的悲呛。

尾段读完,唏嘘感叹,下定决心一定要写篇读后感,表达我的震撼和对孤独的全新理解。

等到真要下笔了,才发现面对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实在无从下笔。是的,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或者它就是史诗本身。面对它,我感觉自己渺小得根本没有资格来描述自己的读后感。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讲故事的手法,丰富但绝不华丽的细节描写,天马深空却从不脱离主题主线的想象,让提笔想写读后感的我,不仅悲从中来。

也许我眼界太浅,但在我这一亩三分地上,我只能做出结论:马尔克斯,绝非人类。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最离奇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叙事手法非同一般,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仿佛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从一个起点开始,经历百年后,又回到了命运的原点。整个小说纵贯百年历史构建虚拟创造出小镇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男男女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运动大背景下,无法逃脱直接或间接地被孤独所折磨至死的命运结局。在个人命运的背后,我猜测作者是想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在殖民统治时期的革命潜流,会因为人的孤独、封闭逐渐落后而消亡。

那个想象中的百年老宅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老宅,虽然时不时会被作者天马行空地扯到欧洲啊亚洲啊某些地方,但故事的主线永远都不会离开这座老宅,尤其是故事的后半部分,让我在阅读字里行间时眼前很自然就形成了一幅关于这座老宅的想象图。老宅的兴建、逐渐破旧、最终宅基地被莫名而来的大风连根拔起,都随同着这个家族的血脉萎缩或者扩张而起伏不断,与家族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马尔克斯企图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我被马尔克斯引入到完全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我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深刻得让我觉得血淋淋,对,就是血淋淋。

家族的每个人最终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乌尔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丽贝卡的裹尸布。丽贝卡后半辈子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如干尸般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小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再重做,从他开始在这个家族的很多男女身上深深烙下了“做了毁,毁了做”的命运轮回印记,甚至包括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取名字时都是用先辈的姓或名组合在一起,给我阅读时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障碍,总觉得这是上一个已经过世的人物重新复活,或许这就是马尔克斯想要的效果。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孔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正如前面所述,一开始我能一直捧着这本大部头看很长时间,纯粹是被他似真似幻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所吸引,因为类似于指环王这样的都是我的大爱。但看到中间时,终于明白马尔克斯其实是在用一种魔幻的手法描述残酷无比的现实轮回,从中间部分开始,“孤独”的主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并在结尾处以华丽夸张的方式显现出来。当布恩蒂亚家族最后一个血脉奥雷良诺破译到吉普赛人那本寓言整个家族命运的羊皮书的最后一页,企图从最后一页中发现自己命运终结形式时,此刻大风起兮,整个老宅正在被风暴连根拔起,于是奥雷良诺终于明白自己不用再破译那一页关于自身命运的羊皮纸,因为命运的终结已经到来。

看完这本书,我很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个人,倾诉我看完这本书的心情和震撼。刚好同事中有一个书虫,他在大学里看过,但他告诉我:他是用魔幻小说的视角去看完的。我劝诫他在大学毕业很多年后其实可以再重新看一次,因为名著的魅力就是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礼后,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会随着读者自身的阅历不断增长视角不断改变,而呈现出多维甚至大相径庭的色彩。有时候,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本没想过要表达却被你所捕捉到的哲理。

唉,我的那个梦想中的新家,那个新家中我最期待的属于我自己的书房,你在哪里?

第四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难道名字一定要和性格一样吗?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这个家族的循环的命运再一次显露了出来。

然而依然有人逃脱了这个命运那就是俏姑娘蕾麦戴丝。她长得漂亮但这漂亮并没有让她沦为男人的玩物;她接受了所有的命运因此命运没有愚弄她。她会满不在乎的穿着宽大的袍子在家里走来走去即使有男人在屋顶偷看她洗澡她的态度也不卑不亢。最后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结局——她牵着白色的床单飘向天空。白色的床单也许象征着高尚的灵魂。她摆脱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而莫名其妙的“升天”恐怕是寓意如此美丽而又纯洁的圣女在现实世界的尘世间是不存在的。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作品自身的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的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镶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对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第五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的名字是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独》就是展现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之作。以此书为标志,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于一般小说。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作者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乌苏娜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雷贝卡的裹尸布。雷贝卡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孔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事实上,这本书并不容易理解。如果没看明白,不要逼自己去理清那些看似纷乱的情节,不必搞清楚那一代又一代的人物关系。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说我看懂了。懂与不懂没有标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可以好好翻读几遍的书,或许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百年孤独读后感

上个周末,终于在北京炎热潮湿的桑拿天气里,读完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学爱好者并不陌生,中国现今中年一代的著名作家几乎都多少受到了马尔克斯思想或者创作手法的影响。但很坦白讲,我是受到了早期一些其他文学或歌曲中出现的百年孤独字眼,到最近媒体大肆报道的中国如何费劲周折终于拿到马尔克斯版权的影响,才决定要捧起这本厚厚的巨著。

看最初部分时,觉得有点《指环王》的魔幻和不知所云。

中段看完一些网上的简单介绍后,改换了视角,从魔幻中剥离出现实的故事主线,终于隐约捕捉到了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笔触下想要表达的对残酷现实的悲呛。

尾段读完,唏嘘感叹,下定决心一定要写篇读后感,表达我的震撼和对孤独的全新理解。

等到真要下笔了,才发现面对这样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实在无从下笔。是的,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或者它就是史诗本身。面对它,我感觉自己渺小得根本没有资格来描述自己的读后感。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讲故事的手法,丰富但绝不华丽的细节描写,天马深空却从不脱离主题主线的想象,让提笔想写读后感的我,不仅悲从中来。

也许我眼界太浅,但在我这一亩三分地上,我只能做出结论:马尔克斯,绝非人类。

《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作者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最离奇的地方是在于它的叙事手法非同一般,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仿佛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从一个起点开始,经历百年后,又回到了命运的原点。整个小说纵贯百年历史构建虚拟创造出小镇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7代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男男女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拉丁美洲民族革命运动大背景下,无法逃脱直接或间接地被孤独所折磨至死的命运结局。在个人命运的背后,我猜测作者是想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在殖民统

治时期的革命潜流,会因为人的孤独、封闭逐渐落后而消亡。

那个想象中的百年老宅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马孔多的布恩蒂亚家族老宅,虽然时不时会被作者天马行空地扯到欧洲啊亚洲啊某些地方,但故事的主线永远都不会离开这座老宅,尤其是故事的后半部分,让我在阅读字里行间时眼前很自然就形成了一幅关于这座老宅的想象图。老宅的兴建、逐渐破旧、最终宅基地被莫名而来的大风连根拔起,都随同着这个家族的血脉萎缩或者扩张而起伏不断,与家族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说描写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一代“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马尔克斯企图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我被马尔克斯引入到完全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我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深刻得让我觉得血淋淋,对,就是血淋淋。

家族的每个人最终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乌尔苏拉在冗长的雨季中漫漫腐烂。阿玛兰塔一刻不停地缝自己和自己仇视了一生的女人——丽贝卡的裹尸布。丽贝卡后半辈子足不出户疯疯癫癫如干尸般地过了后半生。青年时激进热血的奥雷良诺上校晚年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小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再重做,从他开始在这个家族的很多男女身上深深烙下了“做了毁,毁了做”的命运轮回印记,甚至包括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取名字时都是用先辈的姓或名组合在一起,给我阅读时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障碍,总觉得这是上一个已经过世的人物重新复活,或许这就是马尔克斯想要的效果。这象征着他父亲所开创的马孔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正如前面所述,一开始我能一直捧着这本大部头看很长时间,纯粹是被他似真似幻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所吸引,因为类似于指环王这样的都是我的大爱。但看到中间时,终于明白马尔克斯其实是在用一种魔幻的手法描述残酷无比的现实轮回,从中间部分开始,“孤独”的主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并在结尾处以华丽夸张的方式显现出来。当布恩蒂亚家族最后一个血脉奥雷良诺破译到吉普赛人那本寓言整个家族命运的羊皮书的最后一页,企图从最后一页中发现自己命运终结形式时,此刻大风起兮,整个老宅正在被风暴连根拔起,于是奥雷良诺终于明白自己不用再破译那一页关于自身命运的羊皮纸,因为命运的终结已经到来。

看完这本书,我很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个人,倾诉我看完这本书的心情和震撼。刚好同事中有一个书虫,他在大学里看过,但他告诉我:他是用魔幻小说的视角去看完的。我劝诫他在大学毕业很多年后其实可以再重新看一次,因为名著的魅力就是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礼后,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会随着读者自身的阅历不断增长视角不断改变,而呈现出多维甚至大相径庭的色彩。有时候,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本没想过要表达却被你所捕捉到的哲理。

唉,我的那个梦想中的新家,那个新家中我最期待的属于我自己的书房,你在哪里?

下载百年孤独读后感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年孤独读后感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这样评价他......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百年孤独这本书现在比较少人看了吧。这本书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 今年的暑......

    百年孤独读后感

    孤独:其实我们都一样 ------读《百年孤独》有感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1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1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

    百年孤独读后感

    团结的力量—《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断断续续用了很长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是一部意识流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马尔克斯用一种独特的写法,描写了南美布恩地亚家族七代......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1 《百年孤独》的大致内容是:在这里个拉卡塔的小镇。每天,总会有一个衣着破烂的少年在郊区路上,风雨无阻。那位少年只有12岁,尽管家里贫穷,但是他从未间断一件事......

    百年孤独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 姓名:陈虚竹 学号:1206010410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时间、孤独与命运 ——读《百年孤独》有感 摘要: 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