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21.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2)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或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较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意 摹状貌与打比方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打比方”中。
好处: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好处: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10)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11)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用法好处:从事物的一方面阐述,以小见大,简单易懂。
第二篇:说明方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作用大总结
常用说明方法
一.常用说明方法:(共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3)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4)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比喻),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6)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来展示事物的特点。(7)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8)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练习:判断说明方法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英国有200具.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
3.有一种虎鲸胃口大得令人惊骇,有人发现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4.蓝鲸是动物世界的大力士。一头蓝鲸前进所产生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5.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7.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8.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9.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10.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1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13.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17.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
20.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
常见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 排比 夸张 拟人 设问 反问 对偶 引用(用典)反语 反复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2、比拟:(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5、反问: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
6、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7、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8.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9.引用(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二:练习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跑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三,判断修辞手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1、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12、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3、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4、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
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2.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3.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一。论证方法的种类;
1、举例论证:用事实做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1、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怀疑与学问》
2、道理论证:使用理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2、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3、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作者把自己的优秀品质赋予给了莲(也就是让莲来表现自己的优秀品质),这就是比喻论证。
4、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在正反转换中常常出现“反之”,“否则”等词语,以示正反之间的变化。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怀疑与学问》
5、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6、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7、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9、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第三篇: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入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9)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1)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 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各个修辞的作用
比喻主要的作用有: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反问主要的作用有:
(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设问主要的作用有:
(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
(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夸张主要的作用有:
(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0 | 评论
第四篇: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入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拘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9)衬托手法(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1)欲扬先抑手法: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 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2)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
强调
加强语气
5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各个修辞的作用
比喻主要的作用有: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是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拟人主要的作用有: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2)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反问主要的作用有:
(1)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设问主要的作用有:
(1)引起别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强烈地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排比主要的作用有:
(1)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夸张主要的作用有:
(1)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效果。
(3)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0 | 评论
第五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范文模版)
修1. 比喻辞
手法及其作用
作用:将体形象,刻的似点, 用具体、见的深奥物解比方人深解。
2.拟人作用表达的内容给人以鲜明印象,根
据
浅显、常
事物对 生疏的事 说,即打,帮助
入理
:
把
说得深 事
物
生动具的相
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体事物人格
化,语
言
生
动
形3.夸张
作用:提 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
起
联
想
效
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使
文
章的节
奏
感
加
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
达强 烈的感情(表
达效果)。
.
对偶
他具象。
氛 :
作称用
:
整奏
齐感
匀强
,高
度
概
括,节易于6 .
: 1.隔)离去2.记忆反复连续反复 例句谷回。
间隔反复作用,有
音
乐
美
感。
(中
间
无
其他
词
语
间
:山 音,他
刚
离
去,他
刚
中
间
有
其他的词
语):
(主复咏叹达要,强
运表烈
用 的在诗文中,起到反
情感的作用。同
时,反复 的可序,而又7.设作修以 回问用
环:
起
伏,充
满
语
言
美。
辞使
手诗
法文
还的 格
式
整
齐
有:引起注意,启发读 者明描写 人动例儿它的物物。句为质问问
、反
诘、诘
问)
: 的 :什基
花么础
这。
样
红?
首
先
有
思
想
活
思,考结
;构
有紧
助凑
于;
层可
次以
分更
好
地8.反(激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 思,激
发
读
者
感
情,加深读者印象,增 强说
9.引用
文服
中力的。
气
势
和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0.借不事是或物借事 物借具体体代代部来代抽分
代种象。
替类、:部
特分
征代
代全
事体
物、、整直,用代接而与 说 它
有
密
切
相
关的人
出
所
要
表
达的人
或作增精强炼语,用言语:突的言形富出象于事性变物的本文幽
质笔默
特简感
征洁;,使化和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
鲜
明、具
体生
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
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
去
代
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
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
烟
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
体。
例如:
,等已(《⑤的体到有榆专人事惊八钱名或物蛰户饭代事的一亮》泛物名
犁了)称的称
土囤的底
季,揭
节不,十开
家锅。
。专。
用用
具名
有称
典代
型替
性本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
个
李
公
朴
站
起
来
!(《最后一次讲演》)
11.反:
用子表达,以与本说
本意反
意 话的方
式
加
强
表
达
效
相
反的词
语
或
句语
果。有的讽刺 揭示露亲,密
有友的好
表的 感
情。
12.对:
对者同一的互比较的格比
比是事物两个 一种。
.把两
方
面
辞
种
不,放
同
事
在一
物
或
起
相 呼
告
并且(它)。
感染。
写文章时,对著不 在面前的人
或
物
直
接跟他
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
叫
做
呼
告
运用呼告,能增
加
抒
情
效
果,力
呼
唤
加
强,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
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