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一、知识梳理
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
1、〔 比喻〕(明谕、暗喻、借谕)
(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5、〔 排比〕
(定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分类):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反复,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举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设问〕
(定义):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如:是谁创造力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定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作用):增强语气。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9、〔对比〕
(定义):又叫对照,是把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
对比在写作手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结合写作来理解。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⑨对比——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特点。
第二篇:修辞手法表达(模版)
修辞手法的作用
和答题模板
对偶的作用:句式整齐,结构工整,读起来郎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表达了……感情。
视听嗅闻等——用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器官来写的作用:可以调动读者的感觉器官,让读者感受到……,加深读者的感受,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拟人的作用: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生命力和动感,激起了人的思想感情和情绪,表达了……感情。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感、节奏感,强调了……。
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的例子,说明了……的……特点(事理),使说明更加具体可感。
第三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范文模版)
修1. 比喻辞
手法及其作用
作用:将体形象,刻的似点, 用具体、见的深奥物解比方人深解。
2.拟人作用表达的内容给人以鲜明印象,根
据
浅显、常
事物对 生疏的事 说,即打,帮助
入理
:
把
说得深 事
物
生动具的相
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体事物人格
化,语
言
生
动
形3.夸张
作用:提 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
起
联
想
效
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使
文
章的节
奏
感
加
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
达强 烈的感情(表
达效果)。
.
对偶
他具象。
氛 :
作称用
:
整奏
齐感
匀强
,高
度
概
括,节易于6 .
: 1.隔)离去2.记忆反复连续反复 例句谷回。
间隔反复作用,有
音
乐
美
感。
(中
间
无
其他
词
语
间
:山 音,他
刚
离
去,他
刚
中
间
有
其他的词
语):
(主复咏叹达要,强
运表烈
用 的在诗文中,起到反
情感的作用。同
时,反复 的可序,而又7.设作修以 回问用
环:
起
伏,充
满
语
言
美。
辞使
手诗
法文
还的 格
式
整
齐
有:引起注意,启发读 者明描写 人动例儿它的物物。句为质问问
、反
诘、诘
问)
: 的 :什基
花么础
这。
样
红?
首
先
有
思
想
活
思,考结
;构
有紧
助凑
于;
层可
次以
分更
好
地8.反(激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 思,激
发
读
者
感
情,加深读者印象,增 强说
9.引用
文服
中力的。
气
势
和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0.借不事是或物借事 物借具体体代代部来代抽分
代种象。
替类、:部
特分
征代
代全
事体
物、、整直,用代接而与 说 它
有
密
切
相
关的人
出
所
要
表
达的人
或作增精强炼语,用言语:突的言形富出象于事性变物的本文幽
质笔默
特简感
征洁;,使化和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
鲜
明、具
体生
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
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
去
代
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
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
烟
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
体。
例如:
,等已(《⑤的体到有榆专人事惊八钱名或物蛰户饭代事的一亮》泛物名
犁了)称的称
土囤的底
季,揭
节不,十开
家锅。
。专。
用用
具名
有称
典代
型替
性本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
个
李
公
朴
站
起
来
!(《最后一次讲演》)
11.反:
用子表达,以与本说
本意反
意 话的方
式
加
强
表
达
效
相
反的词
语
或
句语
果。有的讽刺 揭示露亲,密
有友的好
表的 感
情。
12.对:
对者同一的互比较的格比
比是事物两个 一种。
.把两
方
面
辞
种
不,放
同
事
在一
物
或
起
相 呼
告
并且(它)。
感染。
写文章时,对著不 在面前的人
或
物
直
接跟他
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
叫
做
呼
告
运用呼告,能增
加
抒
情
效
果,力
呼
唤
加
强,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
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第四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第五篇: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学目标1、2、能辨析、认识常用的修辞手法。
能够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辨析和运用修辞手。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作用。
一、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小组讨论回答)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1)比喻
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2)拟人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3)夸张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
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5)排比
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6)引用
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等等。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反语
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
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三、检测达标
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6、(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7、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8、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9、这能全怪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