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名制社交网站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分析引导功能.

时间:2019-05-14 19:0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实名制社交网站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分析引导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实名制社交网站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分析引导功能.》。

第一篇:浅谈实名制社交网站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分析引导功能.

浅谈实名制社交网站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分析引导功能

摘要:分析了校园SNS网络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提出了在思想教育中应努力发挥SNS网络在改变教育方式、整合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特有优势的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SNS 社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06年开始,以SNS为代表的“网络社交服务”成为网络上新兴的词语之一。它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交圈子搬到网络上,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SNS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在WEB2.0时代社区化、分众化的发展趋势。SNS社交网络,即实名制社交网络的出现满足了大学生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同时又在个人表达方面有保护隐私、回避政治和趋向意见领袖的特点。由于实名制下的社交网络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再现,用户对网络形象的维护十分重视,并且认为在SNS社交网络中的平面形象对现实人际交往中的个人形象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SNS社交网络,在网络虚拟社交和现实生活社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网络虚拟世界逐渐向物理客观世界靠拢。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形式,SNS社交网络的功能比以往其他媒介更为突出,具有获取信息的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真实社会交往、明确自我角色认知功能。国内外SNS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SNS,SOCIAL NETvvORK SERVICES,即“社交网络”或称为“社交网”是发端于美国并成功应用于实践的社会心理学概念。SNS网站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学中“人际传播”、“使用与满足”等理论不谋而合。Facebook的成功让SNS网站风靡全世界,因此国外对SNS的理论研究很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经过磨合,可以说SNS网站在中国的发展迅速、稳定,并呈现如下特点:

三类SNS网站发展迅速:第一类是以开心网为代表的休闲娱乐的SNS网站迅速发展;第二类是以校内为代表的校园SNS网站;第三类则是商务沟通和交友类的SNS网站。

校内SNS网站成为市场焦点:90%的学生使用过校园SNS网站,其中40%左右的学生对校园SNS网站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另外,高校用户具有接受程度高、口碑宣传密度高等特性,潜在商业价值和未来消费能力也非常巨大。开心网等校园SNS网站已逐步从校园用户群向白领用户群过度,以拓展更开阔的市场。我国各大高校中开展网络舆情工作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运用网络来诉求其自身利益或者发泄自己情绪和观点也构成了网络舆情的一部分。而作为新兴的网络载体模式,SNS网站则成为了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新的集散地。通过对几个高校的艺术类大学生中的舆情热点的分析,能够清楚的了解大学生的舆情热点,关注点,关注度等,可以深入的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思想动态,正确引导那些受关注度较高的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焦点”、“热点”问题或者有明确态度的意见与言论,利用SNS这个网络新载体,让它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则是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每一位思政工作者的新方向。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3月,校内网注册人数已经逼近3500万大关,占据中国大学生8O%以上的SNS市场份额。随着“校内网”、“开心网”一些实名制社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将它们作为自我表达、情感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加强对SNS类型网站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的话,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以及校园舆论建设都是一种必要。这样的现实对本次课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也反映了本次研究的意义。

相比于bbs、blog等依赖页面的旧形式,更为开放的SNS运用,形成了校内网以用户为核心的社区模式,信息的传递以用户之间的互相分享来进行,这样虽然扩大了信息的流传范围,但是也赋予了用户大面积影响网络舆论的条件。尤其当对象是十分敏感和冲动的大学生群体,关注SNS类型网站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一个人的关注会带动很多网络上、生活上的“好友”一起参与其中,这就意味着SNS类型网站在客观上已经具备了影Ⅱ向高校舆论的基础,尤其是使得传统舆论开展形式和舆论热点发生全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程度和后果,确实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研究。SNS类型网站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积极点和消极点

SNS类型网站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平台,在于它结合了网络传播的优势以及人际传播的特质“因为真实,所以精彩”,传播主题的实名制,突破了以往网络媒介人际传播的匿名性,使网络环境更加接近现实。

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与可控性结合。网络媒体在理论上说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一旦信息发布则所有登陆的人都可以看到,然而人际传播则范围有限,并且可以自我控制。

传播主体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在SNS类型网站中,传播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现实中的地位、身份等因素引起的影响。

满足了用户的使用与表现心理、窥私欲、倾听与诉说的欲望。

使用SNS网络载体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优势体现在: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信息、传输这一单一渠道不同,这种全新的载体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可以受到教育,实现时时双向交流,这样大大的提高了交互性和时效性。SNS类型网络载体开展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存在的隐忧:

3.1 SNS网站中公开的好友数目、分布都会影响到用户的行为方式,当他们同一时间要以老师、同学、朋友等角色出现时,用户要扮演不同角色来面对不同的用户,就会造成冲突,容易使用户产生某种心里矛盾。

3.2大学生容易在SNS社交网站中陷入一种“虚拟的现实”之中,一些用户会沉溺于此而不能自拔,会出现半夜起床“偷莱”、上课时间利用手机上网看看好友在不在线等现象。

3.3部分敌对分子会利用SNS中扮演用户的好友角色,来骗取用户的信任,散布不实的新闻、传播反社会的消息,形成不良的网络舆论,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特别是对于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时所特有的四个重点问题:① 言论自由和有效管理之间的分寸问题。②疏与堵的分寸问题。③统一协调与分散控制之间的关系问题。④ 学生自办自管与学校有效控制之间的关系问题。针对大学生在SNS类型网站中出现的特征,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通过SNS类型网站与大学生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①要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就必须讲求引导艺术,研究宣传的方式、方法,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不仅要做到不断加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吸弓I力和水浮力,还要做到合情合理,把引导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巧妙地结合起来。由过去以“封堵”为主变为现在已“疏导”为主。

②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投入保障,联合各部门,将各种优势力量集中起来,.积极探索舆论网站建设管理的新方法、新手段,不断开拓网络舆论工作新局面。

③ 在众多信息中,哪些是师生最关心的问题,哪些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网络新闻媒体同传统新闻媒体一样具有为师生设置“议程安排”的功能。学校应把握主要网站、主要论坛上的研讨话题,引导研讨舆论,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作用,是更为有效、也更切合高校网络舆论实际的工作措施。

④深入学生,实时了解学生网络舆论热点。高校中的每位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应该能够熟练使用腾讯朋友,并且应当和所管理的学生互相设置为好友,这样既可以通过学生们熟悉的网络沟通,也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学校的管理者也应当及时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第一时间把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处理方式通过该平台通报给学生。

从校内的自身定位出发,我们想要某一个SNS网站承担一个舆论主心骨的责任是不合适的。作为~个公开性很强的平台,它提供的只是一个相对安全、成本较低的交流空间。为了维持自己这一特色,很多时候需要向传统舆论做出妥协,但是这一类平台亦有很大的优势,就是实名制易于管理和限制,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在开展校园建设时加以利用的。

4.1平静对待“热门话题”,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相比一些过激舆论的发布渠道,单就校内平台的整体氛围而言还是比较积极的。“热门话题”的影响力也不会成为一股难以抵挡的力量。目前,“热门话题”的发展还在一个上升期,随着“热门话题”人气的增加,我们还是会面对其到达最高点时的一个冲击。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不能排除“热门话题”在未来成长成能够对校园舆论形成大面积影响的对象,无论是腾讯朋友还是“热门话题”,它们的价值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当其中任何一方寻找到了扩大“热门话题”影响的方式以后,“热门话题”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只是,从近期看,这一切还是纸上谈兵,所以更要求我们能够平静的观察“热门话题”的动向。

关注“热门话题”可能是一种手段,但不是全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舆论建设时,能更多的关注校内这一平台,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引导学生去做出判断。

4.2开发“热门话题”在校园舆论建设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对“热门话题”特点以及影响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热门话题”身上确实存在很多其他媒介不能具备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优势。

4.3采取互动,发展校内媒体资源同样作为网络媒体,学校的bbs在发展中常常会陷入无人问津的窘境,同样是SNS,可能学校会受制于技术水平,无法实现社会上服务器的功能,所以只能更多从内容上来吸引学生。相反,腾讯朋友的“热门话题”的共性就是用一种鲜活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现实中最吸引他们的人,为此,我们不如依附于校内,多多开展平台交流。把网络和校园传统媒体的相互结合,不但可以增强传统校园媒体的吸引力,也可以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4.4培养“舆情领袖”,加强网络引导每个大学生参与的SNS网站中都会有一些分析问题深刻、有独特见解、能引领主流舆论的活跃分子作为“舆情领袖”,这些“舆情领袖”也以游客、普通网民的身份登录到SNS平台中,在与其他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影响、灌输、引导其他参与者,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成为了最强音。因此,在高校内选拔、培养一批政治上可靠、思想上鉴定、又具有以上特点的学生骨干来充当“舆情领袖”,进行话题引导和舆论方向控制。特别是当出现了敏感话题和不实言论的同时,“舆情领袖”应及时给予疏导和澄清,在树立网络威信的同时,避免了一些负面影响。

4.5开发和应用科技产品,从技术上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效性网络舆情检测的核心是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它包括了定期反馈和随时反馈。面对网络舆情的海量信息,除了依靠思政工作者来完成这些工作外,还应该积极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通过软件来进行舆情的采集和存储、舆情的分析和处理以及舆情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玮.“透析人人网大学生使用SNS的传播学意义分析”

[2]林兴发,肖照.“基于大学生BBS论坛的舆情热点分析”

[3]于江宁.“浅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周曦.“SNS网站对于大学生同学问人际关系的影 向—— 以‘校内网’为例”.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评析——用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引导方法评析

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评析

——用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引导方法评析

案例

2012年10月8日,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拥有21套房产,却只向组织申报了两套”一事,被网友“广州正义者联盟K”在天涯社区发帖曝光。10月9日,该贴被新浪微博网友编发转载,随后,《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对此事做了诸多报道。蔡彬也因此事被网友戏称为“房叔”。10月22日,广州市纪委通报称“初步查明,蔡彬在任职期间涉嫌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贿赂、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等重大违纪行为。番禺区纪委已对蔡彬进行立案查处,并对其实施‘两规’措施。”

本以为调查结论出炉,这件事就该趋于平息了。然而,12月22日有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了“房叔还没处理,举报者已经被先办了”的声音,让这起事件再掀波澜。此消息一发布,转帖跟帖者如潮,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12月23日广州市纪委在官方微博上澄清“在‘房叔’事件中,相关部门问责的既不是举报人,也不是报料者,而是在事件中受他人请托,利用工作之便违规向他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政府工作人员”。

政府工作人员通过不合法的途径和手段公布了公民的个人信息,取得了“正义”的结果,是对还是错?如果错,又是谁的错?广大网友对此事发表了形形色色的言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散发到网络的每个角落,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BBS、QQ空间、天涯论坛等 各大网站,在网上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

案例分析

本文将采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网络舆情的分析与引导方法对“房叔”事件形成的这场网络舆情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掌握此方法的相关概念;

二、收集“房叔”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三、分析其社会背景

四、采用双面说理与促进内化的办法,主动引导、调控信息,转化一些网络受众的偏激情绪与思想,引导其接受正确的观点和信息。

分析方法概述

网络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创造网络的同时,也将各种价值观念带进网络中。因而,网络社会不仅充满了人性,具有个性,而且也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和阶级性,不仅具有秩序性,同时也具有无序性,甚至充满各种思想矛盾斗争。引导“网络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房叔”事件引发了广大网络受众的关注,吸引广大网络受众参与与表达意愿和意见,在网上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并发展成声势浩荡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样一场网络舆情更是对政府的公信力和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此时急需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此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引导一些情绪偏激的网民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

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信息教养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根据网络以及人们在网络领域思想以及行为的特点,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通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网络舆情是网络受众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在网络空间的一种群体性社会心理反映,是网络舆论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产物。

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现实社会舆情共有基本属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与客观性;其二,网络舆情具有互动性与反馈性;其三,网络舆情具有情绪性与偏差性。

所谓双面说理,就是从正面、反面两个方面说理,将正反方意见同时呈现。传播学研究表明,双面说理与单面说理相比,具有更大的免疫力,即人们对反面说理的传播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因而态度的改变更持久。

分析与引导的前期准备

一、网络舆情的掌握

我将采用直接收集方式掌握“房叔”事件的网络舆情,其具体方法如下:通过对网络论坛、微博转帖或新闻跟帖以及其他网络方式,直接从网络受众中获取舆情信息。这样获得的网络舆情信息能直接反馈一些网络受众的意愿,具有时效性。

在网上的这场舆论风暴中,一方面,有的网民难以接受政府“不仅没有表彰和感谢公民在反腐方面的协助,反而责成有关部门严肃追责泄露房屋信息的人。”的这一做法,在网络的各个角落骂声、讽刺声一片。如:“真是岂有此理!揭发贪官有功啊!保护隐私怎么能变成保护贪官呢?!”“广州市纪委和广州市房管部门的处理结论没有任何道理能站住脚!反而显示了官官相护的涉嫌包庇腐败分子!”“令人讽刺的是“房叔”问题,没有通过广州市纪检部门自查出来,而是由根据公民举报而落马。这使得广州市纪检部门的脸上不好看,还是其他原因,非要置举报房屋信息的人于死地而后快呢„„?”“话说广州市正在试点官员财产公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房产信息必须公开。所谓财产信息公开,一方面是官员自己如实申报,另一方面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假如按广州市房管部门规定——房产信息只能由业主本人或业主的委托人查询。那么,官员想要瞒报自己的房产信息,纪检部门可以不闻不问,房管部门又把房产档案信息锁在保险柜里。请问,谁来监督?谁能举报?没有监督,无人敢举报!那么,所谓的官员财产信息公开,岂是不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官员不曾偷吗?”“专家告诉我们:‘官员个人隐私一旦涉及到公共的利益,必须变成公开的信息’。值的注意的是,广州纪检部门说,他们处分的是国家工作人员违规泄露政府干部个人信息!这就奇怪了,有着天时地利的广州市纪检部门放着拥有21套房产的 ‘房叔’蔡彬不查,还养尊处优地养在那里!现在有人一查,就坏事了!腐败分子‘房叔’蔡彬迟迟不见处罚公布,而对于举报者的行政处分却立杆见影,这不是成令人咄咄怪事了吗?广州纪检部门你们是屁股决定脑袋,还是涉嫌包庇腐败呢?” “杀鸡吓猴,看谁还敢上网举报!”“如果不是他暴料?有自查机制吗?反腐就是句口号而已!”“还接受什么人民监督?简直就是放屁。”“官官相护,蛇鼠一锅。他们都一样的,同是利益集团。怕此风一开,到时就轮到他们被查了。”“政党和政府并不喜欢百姓反腐,他们更倾向于内部处理,以保护集团利益。把反腐机制社会化是执政党最不愿意的事,因为民众的反腐要求要高于政党的反腐目标。”

另一方面,也有小部分网友比较理性,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仍然相信我们的政府这样做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反腐的大局,为了社会的稳定。他们在网上的各大论坛是这样说的:“举报当然好,但是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去查询别人私人信息的做法始终都是违规的,受到惩罚也是应该的,但它同时也为反腐做了贡献,可以适当减轻惩罚。”“房产信息是个人隐私,依法应该给予保护。”“爆料人员举报相关人士腐败,程序一定要合法。”“举报那些贪污腐败分子是正确的,可是同时举报人员把涉及到别人的一些隐私,例如个人的一些隐私,房产的重要性全部给泄露,从这点来说需要进行处罚。”“如果不整治的话,你说政府的信息还能保密吗?我们怎么能去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反腐大计不在一时之快,如果人们都不遵守程序,社会必将大乱。”“虽然这些声音都被骂声、嘲讽声盖过了,但是它仍然表明了部分网民的态度和意见。

二、背景分析

“房叔”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舆论风暴,在短时间内传遍全中国,人尽皆知,是有其社会背景的。一方面,我们跨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一网而天下”的崭新的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加速了全球的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本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全球正在急速向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推进。因特网使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们,可同时在计算机上“面对面”地交流,每个人即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这种交互沟通,可使人们从传统的被主动式接受“灌输”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选择 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隐秘性,使大多数人在网上流露的思想往往是最真实的,特别是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网民们都会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

正是因为网络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迅速,网络的匿名性与隐秘性,使得网民畅所欲言,纷纷对“房叔”事件表明自己的心声,通过微博、博客、BBS论坛、QQ空间、天涯论坛等网络传向全国各地。

另一方面,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对权力制约的体制机制措施滞后、监督乏力,社会矛盾激化,很多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某些官员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赤裸裸的牟利手段,买官卖官,索贿受贿,由此带坏了社会风气,滋生了其他各种腐败;还有相当一段时期以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司法不公正问题、暴力拆迁事件等无不销蚀着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于是,面对热点事件,只要涉官、涉权,公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政府部门在包庇、隐瞒。

分析与引导方法的使用

一、网络舆情的分析

下面我将通过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房叔”事件在网上引发的舆论风暴。

(一)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与客观性。网络受众通过新闻评论、BBS论坛和微博等虚拟空间自由和匿名地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反映出自己真实的情绪。因而,网络舆情能够比较直接地、客观地反映现实某些现象和问题的实质,比较真实地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诉求和心理状态。广大网民对政府“问责于泄露“房叔”个人信息的政府工作人员并对其处以行政处罚”的做法的愤怒,通过微博、博客、BBS论坛、QQ空间、天涯论坛等网络直接在表现出来,这是广大网民最真实的观点和情绪,不受社会舆论中条条框框的限制。另一方面,这也客观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腐败之风盛行以及政府反腐不力的不满与愤怒。

(二)网络舆情具有互动性与反馈性。在网络上,网络受众一般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议题发表言论、表达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网络受众之间往往容易形成即时性在线活动交流,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相互探讨、争论、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在网络之间的互动性,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与反馈,推进网络舆情发展。有网友认为“举报当然好,但 是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去查询别人私人信息的做法始终都是违规的,受到惩罚也是应该的,但它同时也为反腐做了贡献,可以适当减轻惩罚。”“房产信息是个人隐私,依法应该给予保护。”但也有网友针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假如按广州市房管部门规定——房产信息只能由业主本人或业主的委托人查询。那么,官员想要瞒报自己的房产信息,纪检部门可以不闻不问,房管部门又把房产档案信息锁在保险柜里。请问,谁来监督?谁能举报?没有监督,无人敢举报!那么,所谓的官员财产信息公开,岂是不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官员不曾偷吗?”然后,又有网友提出了反对意见:“反腐大计不在一时之快,如果不遵守程序正义,社会必将大乱。”这两种意见相互探讨、争论、交汇、碰撞,推进了网络舆情发展。

(三)网络舆情具有情绪性与偏差性。由于人在网络虚拟空间是以身体缺场,符号在场的方式存在,因而容易导致一些网络受众在网络上言论表达缺乏理性,感性化和情绪化倾向明显,有的人甚至把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认识片面等,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借题发挥,进行宣泄,甚至散步攻击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说,由于一些人的情绪化言论或舆论掺杂个人主观片面认识,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舆论偏差,引发负面或有害舆论,形成具有煽动性和破坏性的网络舆情。由于当前社会对权力制约的体制机制措施滞后、监督乏力,社会矛盾激化。某些官员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赤裸裸的牟利手段,买官卖官,索贿受贿,滋生了其他各种腐败。广大网友只看到了该政府工作人员的做法的结果是铲除了腐败分子,没有想过如果百姓都效仿这样的行为,会给社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们单纯地认为只要能把腐败分子揪出来就好的,对这样的“人民英雄”应当予以表扬,而不是惩罚。因此,他们把网络当成了宣泄愤怒的场所,这样的愤怒引起了生活在同样社会背景下的广大网友的共鸣,使得个体意见迅速汇聚成公共意见,并传播到网络的各个角落。

二、双面说理与促进内化方法的使用

要转变一些网络受众的偏激、片面态度、思想和行为,关键在于网络受众要接受并内化正确的信息内容,放弃原有的态度、思想和行为,这需要通过双面说理与促进内化的办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扁政府强化教育说服力与影响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的实验结果,双面说理与当面说理的效果,虽无优劣 6 之分,但与受试对象的文化程度有关,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群体,双面说理比较有效。因此,需要通过信息的传播,摆事实、讲道理,把正确的、错误的观点、做法都摆出来,让网络受众比较、鉴别、选择。要相信网络受众的绝大部分是通情达理的,是有分析辨别能力的,是愿意接受正确思想和信息的。促进内化就是引导网络受众面对复杂的言论与行为,进行分析、比较、思考,理智对待,克服偏激,选择正确,排斥错误,坚持积极的、正确的网络舆论取向。

从以上对“房叔”网络舆情的掌握与分析,可知在这场舆论中意见相互探讨、争论、交汇、碰撞的网民都是懂法的,关注时事政治的,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网民大部分是追随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网民的意见的。因此,要把广大网民的偏激、片面态度、思想和行为,就要首先转变这部分在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网民的偏激、片面态度、思想和行为。而要引导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和信息,比较有效的方法便是双面说理,促进内化。

下面我将从政府对“用工作之便违规向他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政府工作人员” 给予撤离岗位和行政记过处分,有何法律依据和现实原因;如果政府如广大网友所愿默认或表扬这种反腐手段,又会有什么后果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说理。

根据2006年10月份国家建设部颁发的《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2007年起实施)第七条规定,房屋权属登记机关对房屋权利的记载信息,单位和个人可以公开查询。此外,只有“房屋权利人”、“房屋权利人的委托人”、“国家安全机关”等特殊个人或单位才有权限查询与该房屋权利有关的原始登记凭证,比如房产的地址、该个人所有房产的详细信息等。目前普通市民对于任意房产的查询权限是:知道房产者名字不能查房产信息,但如果知道房产详细地址,可以到政务中心或者交易登记中心查询房产的所有者、房产是否被抵押等信息。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客观地说,此次广州对“用工作之便违规向他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政府工作人员” 给予撤离岗位和行政记过处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公务人员的职业规范要求和法律的权威,民众在接受和传播这一消息过程中,忽视了信息泄露者的公务员身份,而将其视为一个单纯的爆料人。民众习惯以一种目的决定手段的思维看待各种网络爆料,只要目的是善意的,手 7 段的阴暗就可以忽略不计。很多网友带着这种朴素的正义感参与到网络反腐中。当然,在这种朴素的正义感背后,有观点认为它所依据的乃是现代政治伦理规范,即“官员个人信息一旦涉及到公共利益,必须接受民众监督,公开其个人信息。”这是正确的。但是应该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公开,只是目前对于由谁公开、怎么公开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安排。但是,不能因为现在缺乏公开官员财产的相关制度就随意泄露别人的信息。“房叔”虽然涉嫌贪污腐败,但是他的身份还是中国公民,有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权利。披露个人隐私继而完成反腐的行为不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尽管反腐是当前中国的头等大事,但是如果人人都效仿这位泄露信息者,以恶制恶,那么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将得不到保障,中国的法律权威将不复存在,反腐及其他法律程序将混乱不堪,这不仅将阻碍当前的反腐进程,更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广州对“用工作之便违规向他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政府工作人员” 给予撤离岗位和行政记过处分,是在依法行政,是为了使公民的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障,是为了维护中国法律的权威,是为了维护反腐及其他法律程序程序的正义性,是为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目前,广州正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其中一项就是房产信息公开。此外,广州市房地产档案局已对个人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大力整肃,铲除腐败,才短短十多天,就有十多个省级干部因腐败被拿下。这一切都说明政府正在努力,我们不应该被愤怒蒙蔽了双眼,要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启示分析

恩格斯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广大网民出现这样偏激和片面的情绪和当前的社会背景和制度的不完善是紧密相关的。引导广大网民接受正确的观点和信息,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不仅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作为网络主体的所有网民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

第三篇:“拟态环境”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拟态环境”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

【摘要】大众媒介通过新闻选择和发布,影响公众对什么是当前最重要问题或事件的感觉,而网络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即每个人都能由这个特殊平台讨论和传播某类信息。在这样的语境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维模式和舆情传播方式迅速发生着变化,原本就相对复杂的大学生舆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研究其特点及发展趋势成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拟态环境舆情场域趋势

大学生舆情是指在一定范围和时期内,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著名的舆论学家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一种反应,大众须由媒介或人际传播的信息来进行思考、判断和选择。①日新月异的网络传播技术,使得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形态中最有活力和占主导性的舆论形态。互联网为数以亿计的网民提供了重复选择、发布、讨论某类信息,制造舆论热点的手段和方式。在这样的语境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考和舆情传播方式迅速发生变化,大学生舆情也自然有了拟态效应,使原本就相对复杂的舆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研究其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拟态环境”中的舆情主客体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十分敏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走在“拟态”的最前端。这个群体不仅随时面对网络信息的诱惑,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网络舆情的制造者、传输者或是策应者。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喜欢接触新事物、信息素质较高,但也较为情绪化、易被他人特别是有领导力的人物意见影响。这两种群体特质相互作用,使大学生成为高校环境内接受和传播网络舆论最重要的主力。同时,大学生群体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稳定性强、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群体和组织认同感形成易,这些特征使大学生群体较其它社会群体更易

形成共性目标,很容易就大家都感兴趣的某一热点事件达成共识进而在高校环境内造成较大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中介社会事项的刺激,即重大事务或热点信息尤其是与高校师生利益相关的诸多事务,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刺激物与态度指向。我们把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事件,分为两大类:一是校本意义上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主要是指高校内广受学生关注的与师生学习、生活、权利、情感密切相关的事项。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学习与考试、奖助学金及评优、求职就业、入党等热点信息的关注度较高。二是非校本意义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具体包括国家国际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国家管理视野中的重大形势政策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及各种社会突发事件。②在所有调查话题中,既是网络热点又涉及到校园安全的“李刚门”事件成为关注度最高的热点话题(占比59.0%)。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场域特点

第一是参与主体身份的隐匿性。大学生舆情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环境下形成和演变的,这个演化的场域,被称作大学生舆情空间。网络营造的“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而是以现实环境为蓝本,或多或少存在偏离,在这样的空间内,隐匿自己的身份显得非常必要,也甚为常见。在笔者的调查中,网络成为大学生初次获得信息的首位信息源,在他们获得热点信息后,进行二次传播最主要的方式仍是网络。隐匿身份的参与者使意见表达更加充分,网络形式下的“拟态环境”基于原发并且客观的立场,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但是,参与主体的匿名性脱离了社会身份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使大学生网民在享受舆论自由的过程中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法界定。

第二是互动交流频率高。传播者是影响“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单个传播者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导致“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偏离,但可能在众多传播者的努力下得以缓和。网络空间里绝对高频率的互动交流形成了动态的、更为客观的“拟态环境”。作为虚拟网络舆论空间的一分子,大学生网民能即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在一段时间里,热点信息传

递及时且高度共享,传播者与反馈者之间的交流也会对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想法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影响。网络舆论空间参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甚至能够促进有关决策的制定和改变。③

第三是信息分享开放程度高。互联网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限制,言论一旦发布,世界各地的网络参与者都有可能看到。“低门槛”的网络空间使用,使现实世界里显示个体身份地位的那些象征被弱化。基于网络“拟态环境”的“弱把关”,大量不适合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在网络中迸发,使网络构建的“拟态环境”比传统媒体更加丰富和多元。社会角色单一的大学生群体利用网络方式与学校系统、社会系统以及个人等外界信息源交流和联系,使意见得到表达、沟通和反馈,使问题得到解释和解决。

第四是非理性言论聚集与扩散。基于网络的“拟态环境”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客观真实有时被忽略,这种效应被称作“沉默的螺旋”。众多身份隐匿没有责任约束的参与者在虚拟网络舆论空间即时交流互动,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形成的“共识”具有很强的狭隘性,一方面,不跟随主流的言论往往在短时间内受到众多参与者非理性的攻击,网民通过跟帖、“盖楼”、刷屏等方式制造声势,过激言辞大量存在,真知灼见被口水战掩盖。另一方面,有失公允的倾向性言论得到更多关注。“拟态环境”中,随着大量参与者对倾向性言论重复解释和反馈,意见迅速集中并传播,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情绪化的参与民意,发布者的倾向性言论,甚至错误的反馈意见使网络评论活动发生偏向,从而放大了对社会的危害。④显然,这对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空间是一种损害。

大学生网络舆情发展趋势

第一是在高网络普及率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舆情的研究与管理愈发重要。《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⑤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30.2%。本次研究调查显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得热点信息的第一信息源,有66.4%的学生表示自己首次获得热点信息源自网络。“拟态

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中,大学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成为某些热点舆情的制造者。

第二是门户网站的影响力减弱,“灭火”的难度越来越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调查结果,大专学历及以上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是主要的使用门户网站获取网络新闻的人群,然而,网络新闻使用率同往年相比则呈现走低趋势,这种影响力减弱的现象与“自媒体”发展走高有着重要关联。“自媒体”中,“闲言碎语”(如微博发表内容被限制在140字以内)使新闻事件难以被全方位解读,众多个体片面的、概括化的解读很容易造成事件的误读和歪曲,同时通过裂变式的转发,“灭火”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有的门户网站把关不严,网络的真实性饱受质疑,拟态环境的客观性优势受到挑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网络是学生首次获得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而在信息不一致时大学生更倾向于向传统媒体、正式组织和人际关系这三类信息源求证。

第三是微博成为信息获得的重要渠道,自媒体的“拟态环境”效应加速实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调查结果,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持续爆炸式增长,达到2.5亿,微博成为网民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在本研究调查中,微博紧跟QQ、新闻网站挤进前三名,成为大学生从网络获取信息的主要信息源。众多个体在网络中建立“自媒体”,将信息传播对象分解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微小单位,重构了“拟态环境”。⑥“关键词”、“标签”等由数量庞大的“自媒体”拆分和提取的“微内容”使得网络背景下的“拟态环境”变动更为频繁,微博的“粉丝”机制以及“点击率”排名公开的实时更替生成了新的结构价值。

第四是手机即时通信改变网络使用习惯,在舆情传播和制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调查结果,截至2011年底,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15亿,即时通信使用率增长至80.9%。手机即时通信迎合用户的需求,使得网民的互联网沟通

交流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的流行,以更为扩大的参与人数和更为快捷的沟通方式使网络舆情特征更加突出,使“拟态环境”更加动态化,同时使被“微内容”重塑的“拟态环境”在发表文字数量被限制的条件下内容更加碎片化,限制了沟通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造成“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偏差。

注释

①葛晨光:“高校舆情及其引导机制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期,第76~78页。

②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5期,第58~59页。

③王磊,姚福生:“舆情核心要素与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关联性分析”,《学术论坛》,2009年第6期,第198~199页。

④徐保山:“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与管理”,《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期,第129~130页。

⑤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2012-01-16。

⑥陈航:“新媒体与‘拟态环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111~114页。

第四篇: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舆情引导分析(2015年5月最新分析)

舆情智库

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舆情引导分析

摘要:在转型时期,社会大众长期以来积压的心理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微博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运而生,频频曝光社会公共问题,成为网络舆情引导的先锋。但同时微博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揭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关系的调整,另一方面也是散播谣言的温床。本文从微博舆情引导现状入手,对微博在公共事件中所起作用进行解读,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微博;公共事件;舆情引导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一种供网民进行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共享的平台。网民可以利用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即时更新即可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也可以用140字左右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并可实现即时分享。

作为自媒体的微博,其传播主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的特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消息,成为消息的来源,让大众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激发了平民大众的创作和发表欲望。也就是说,只有你的观点新颖或许消息有爆点,就有可能被人关注,形成一个舆论方向。

微博的传播方式是交互化和立体化的。微博不仅用来表达个人情感、传播信息,同时还可以进行社会交往。通过关注、被关注、评论、转发、私信,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

一、多对多的交互传播。在独特的交互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微博能够轻松实现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兼容。

一.微博舆情引导特点

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引导舆论的作用也渐渐凸显。所谓微博舆论是指微博网站上汇集的网民对某一事件或者某一社会问题所表现出的有影响力的言论或意见。一条微博言论,要形成舆论需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消息的迅速发布及网民参与;二是议题具有很强的舆论潜力。①第一点是微博本身所具备的特点,第二点则取决于言论内容。公共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关乎民生性,是大众最为关注具有舆论潜力的事件。

笔者这里说到的公共事件不止是与政府相关的“微博问政”内容,更多的是包含民生新闻类的引起广泛关注、影响巨大的公共事件。所以在这类公共事件中,微博的舆论引导极易形成,且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公共事件传播的舆论中心

微博不仅是舆论传播的一个独立源头,同时也参与舆论的形成、发展与引导的过程。微博网站内个人意见的迅速汇集和扩散促使舆论快速生成,伴随着网友的转发和评论以及传统媒体的介入等舆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是一个民间舆论的集散地。鉴于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及信息扩散方面等的各种优势,微博往往成为公共事件的舆论中心,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往往要经历一个由微博网向网络论坛、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等扩散的过程。

(二)舆论传播周期的缩短 在微博特殊的信息传播机制下,舆论传播的周期被极大的缩短。微博较低的信息传播门槛和跨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网络事件的信息发布变得越来越快。网络事件被迅速放大,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到网络事件中来,在短时间内造成极大的舆论声势,网络事件迅速成为微博网站内舆论关注的焦点。

以甬温动车组事故为例,事故发生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 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转发突破十万,两小时后该名网友获救。事故发生2小时后,官方在微博上发布献血号召,短时间内上千名微博网友前往血站献血,网友@yaoyaosz 发布的血站实况转发突破十万。事故发生后12小时后,微博上相关讨论量已突破200万条,其中寻人的转发量已经超过了五

舆情智库

十万条。@浙江卫生厅、@浙江省血液中心 等多家官方微博连夜实时发布消息。在事故发生的4分钟后网民便知道了此事,比互联网报道的第一条关于这个事故的新闻足足早2小时,比电视报道至少早1小时,而出现在报纸上关于此事故的最早的报道也是在第二天。微博加速了网络舆论生成、发展的全过程,推动着网络事件的逐步升级,使得舆论传播的周期越来越短。

(三)舆论影响力大。

作为当今网络传播的最新和最具潜力的形式,微博发挥出比网络论坛和博客更强大的信息传播力量和干预社会公共事件的能力,被认为是“永不落幕的新闻发布会”,“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微博的影响力在对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包括现场直播、微博首发、微博求救在内的传播形式,比传统的报道形式更具震撼力,也更容易引发网友的情感共鸣,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例如“朱令案”在2013年又被推到风口浪尖,与事发的1994年不同,十年之后的中国因为有了微博,对事件的关注更为彻底。“网络福尔摩斯”们不仅挖掘深层原因,表达同情和震惊,更有人把网络签名联署漂洋过海,一直搞到美国白宫网站,以民粹方式要求美国政府将孙维驱逐出境,甚至试图通过境外媒体影响美国行政当局的决定。

二.微博舆论引导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可以满足群众知情权,避免谣言传播,从而引导舆论方向。在微博上,公众有了相比以前更为真实的“言论自由”,因为在微博产生前的大多突发性事件中,政府总是主宰了话语权,群众很难真正抒发自己的心声或者即使有感慨也难以找到回应者。而现在微博是一个平民平台,任何人都拥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微博上的用户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在公共事件的态度上提供了不同的声音,让大众不仅仅是从主流媒体上获取信息,从而降低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微博上的很多信息是传统媒体上难以见到的,而群众对于公众话题总是保持着高度围观的心态。况且有些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会引起极大的关注。微博作为重要的传播信息渠道,以独特的优势迅速聚合信息,满足群众知情权,避免谣言的趁机而入,打消人们的疑惑,让群众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和分析事物,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可以产生蝴蝶效应,激发全民参与,进一步讨论人性、道德、伦理与法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蝴蝶效应”是由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大体的意思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有可能会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洛伦兹形象地将其比喻成一只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给遥远的国家造成一场飓风。在微博中,一定地区的公共事件经发布后,各个地区的群众都会感受到相同的氛围,有可能还会引起热烈的讨论和追踪。而这些讨论近年来不止停留在了事件本身,例如“朱令案”的再度曝光,人们同情当事人的遭遇的同时,渴望推动司法程序的进步。但也有人质疑“网络民众审判”的亵渎法律精神。重庆虐婴案则让人们反思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以及对未成年犯罪的处罚法律。药家鑫事件后,网友们愤怒之后也在思考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死刑的应用范围。这些讨论虽不致快速的反映到政府上层,但潜移默化地对很多网民有影响,有利于增强民众法制观念,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

(三)信息快速传播,舆论发生快,实现舆情引导迅速形成。

微博的内容虽然多为零碎的、短小的语句,但因其速度快,传播广泛,瞬时就可集合信息,形成强有力的舆论风暴,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有调查显示,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指向的大方向,需要的时间大概就是事发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这一时间是危机处理和对舆情风向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②

以重庆虐婴案为例。2013年11月25日,10岁女童在电梯内连番摔打一岁半的男婴原

舆情智库

原,之后又导致其从25楼家中阳台坠落。之后,原原被诊断为硬脑膜破裂和右脑花散列,一度病危。案发后十天,相关新闻在重庆电视台深夜档播出,“女孩电梯摔打男婴”视频开始在网络疯传。一时间,人们对男婴的关心和对女孩的职责甚嚣尘上。12月5日男婴原原的爸爸发布了第一条微博。“@原原爸爸:谢谢 网友的关心,我是原原的爸爸,原原已经醒了。再次谢谢 好心人关心”得到了转发量6680次和14331条评论。紧接着发布第二条微博“谢谢 网友的关心,原原醒了 但是意识还是比较差,身体也比较虚弱,现在在加强营养餐,准备下个星期做手术。”权威当事人的微博另网民迅速了解到了事情的进展,大家纷纷对原原送去祝福,迅速形成了祈福祝愿的舆论。

三.公共事件中微博舆情引导呈现的问题

微博有一种强大的激发力,能够产生强大的社会动员,但是却无法做到收放自如。这股力量所产生的结果是难以预测的。③微博的信息信息传播门槛低,又缺乏“把关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很容易成为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载体和不满情绪的导火索。

(一)侵犯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由于公众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在缺乏有效把关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信息泄密以及对个人隐私的侵犯等问题。比如“随手拍解决被拐儿童”的活动,在“随手拍”主页上,许多缺乏责任感的博主本着“围观”的心态,一时间从各地上传的照片更新速度几乎达到了“刷屏”的程度。此外,随手的抓拍暴露了儿童的个人隐私,更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二)传播不实信息,导致谣言四起。

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缺乏审核把关,编辑好的内容点击“发送”就可以传播出去,这种信息生产和发布的零门槛以及病毒式的传播速度极易成为突发事件中谣言滋生的温床。同时140字以内的字符限制也难以展现信息的全貌,个性化的文本叙述方式使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不足。

(三)不满情绪的导火索。

在公共事件中,尤其在一些灾难事故、群体性事件中,倘若有关部门对信息进行封锁或者对事故处置不利,很容易造成群众的不满情绪的蔓延,而微博很可能成为公众宣泄这种不满情绪的工具,微博上一些谩骂的声音、不满的情绪充斥,在经网友的大量分享、转载和传统媒体的进一步渲染之后很可能激起众怒,网络上的不满进一步演化成现实中的行动,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事件等等。

以玉树地震为例,网友通过微博的平台监督地震捐款的数目和去向,但是在其中也有许多网友通过微博表达对某些明星、企业等捐款数目太少的不满,加上媒体报道的跟进,很容易形成对明星、企业的“道德审判”和舆论绑架,给这些个人和企业带来很大的舆论压力。又如“熊孩子”的热门话题,让网友们宣泄了对不懂事的孩子们的不满,顺带抨击现在的家长失责、家教不利、管教不严,更有甚者引申到社会风气下降。这些愤怒的、带有人身攻击的舆论言论并不会促进事件的解决,反而长久下去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四.微博舆情引导的对策

微博独特而富于吸引力的传播特征,带来了公民“表达”的泉涌。然而微博因“把关人”缺失和规范管理的难度,使不实传言和偏激情绪有了滋生的机会,甚至成为突发和热点事件的舆论中心。因此,需要对微博的舆论传播进行恰当的引导,以保证公民合理的舆论表达和网络内外传播的正常秩序。

(一)掌握舆情动向,及时公布信息。

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人们不仅关注当事人的动态和言论,也重视相关部门、机构、意见领袖的观点。正如重庆虐婴案发生后,小男孩原原的爸爸通过微博及时公布原原的状况,让关心此事的网友们安心,也杜绝了媒体对此事的不实报道。可以说是做到了正确引导微博上的舆论走向,减少了围绕当事人原原的争议。在社会方面,“爱心公益A”社会慈善微博发

舆情智库

起对原原的捐赠活动,受到了网友关注。中国舆论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转移,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地转向微博。因此,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在事关民生的公共事件方面,应该时刻关注民众的网上网下生活和舆情动向,并针对网民的疑问和不实信息的萌芽等,及时正面作出回应,公布相关的官方信息,疏通传播信道,梳理网上民意,并慎重处理好网下的现实问题。

(二)重视意见领袖。

现在的意见领袖,他们掌握的是权力。什么是权力?话语的、舆论的主导权。④微博意见领袖发表的相关信息和意见,是促使舆论生成的关键。微博兴起之后,显示出草根力量的强大,为防止非主流意见混淆视听,应该注意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和技巧的网络“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以此来引导网络民意的方向。因此,舆论引导者要团结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加强与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应对重大的突发舆情时,及时向意见领袖提供有用信息,共同设置公共舆论议题,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同时,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也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可以邀请权威机构、相关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士以及草根名人等,积极发表权威性言论,引导微博舆论。

(三)重视媒体发声。

除了草根和意见领袖的个人意见,一个媒体在公共事件面前不能缺席,不管是网络媒体、门户网站,还是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的官方平台。媒体往往比个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重要新闻线索,其权威、真实、有深度的内容是个人意见目前所不能及的,虽然在微博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注重自己的发声,但媒体的声音不是那么容易被忽视的,所以更要加强媒体的作用。

首先,媒体应报道真实的信息,不能为了夺人眼球只顾宣传有噱头爆点却引起众声喧哗的假新闻,那么在引导舆论方面反而起了负面作用。其次,媒体的报道不要仅停留在曝光和问责的层面,还应该注重后续的报道发展,探索事件背后的意义,引导一个有利于公众讨论、社会关系长足发展的公共话语空间。也就是说在报道中,既要突出深度和真实性,又要突出理性和建设性。最后,搭建互动平台,增进微博草根和主流媒体的交流互动。在微博舆论事件中,微博上的交流互动往往随意、情绪化,并且充斥着各类虚假信息和谣言猜测,在很大程度上会误导急于了解真实情况的网民。此时,微博草根与主流官方媒体的互动有利于真实、准确地解答网民迫切想知道的真相,消除网民疑问。也有利于网民和主流媒体打成共识,促进事件向良性发展。

结语:

微博带来了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变革,使得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微博在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是一把双刃剑,运用这个平台去体察民生疾苦、关注民意表达,去适时、适度地去引导舆论的走向,那么微博就能发挥其信息公开的助推器、危机化解的社会监督者的作用。(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昕 系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第五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舆情分析——以人人网为例

张 保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各高校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也是信息互动的庞大载体,对高校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因此,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区;高校舆论;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93-03 人人网是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站,大学生群体直接构成了人人网的主体,这从网站的IP地址就可以看出。如此庞大的舆论传播平台就注定了人人网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站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传播形态就是人人网中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的娱乐化解读甚至是误读,其传播特点值得我们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先从一则人人网上的虚假新鲜事说起。

林书豪爆红之后,人人网上出现了这样一条转发疯狂的状态:“尼克斯战胜森林狼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用流利的中文回答完一位日本记者的提问后对他说:‘麻烦你跟你的同胞说一声,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记者说:‘至少在地理上,钓鱼岛离日本更近’,林书豪淡淡地说‘在地理上,日本四岛离中国也很近。’日本记者冷汗满面。全场肃静了一会继而掌声雷动。这条假新鲜事的源头是,1987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这条新鲜事明显是切合时事对这段经典对话的改编。这样的疯传后,人人网又相继出现了李连杰版,成龙版的相同对话。

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网络的崛起以及伴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状态,而且正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2]。伴随着以Web2.0为支撑的新技术日新月日的发展,网络社交更是日益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形成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和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唯一比较畅通的渠道。而大学生是受过专业知识和系统学习的知识分子,但是在社会地位上他们又是无法自立根生的,并且涉世未深,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感性认识偏多。又加之,青年人在朝气蓬勃的同时习惯于感情用事,但这种感情用事又不是简单的情感的宣泄,他们更注重和实事的联系,更注重对当前情况的解决办法,更喜欢新名词、新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一群体的态度上表现的激进且情感聚集性强,语言上更加犀利时尚,表达上更多附和称赞或坚决反对,归根结底的传播心理更侧重于盼望接受和赞同。这一人群所具有的特点结合了当前的社会民意和民怨呼啸而来,民怨和改革赛跑的大舆情背景形势下,他们对于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传播甚至是误读的研究就显得很必要了。而信息传播的误读又是尤其需要关注的监测点。

所谓的大学生网络社区中的误读笔者认为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实事的解读传播往往是抓住其中某一方面嬉笑式的抒发,由于新鲜和年轻人的娱乐心理,这种抒发又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转发(即使是一笑而过的娱乐也确实能够大规模传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大众关注的舆论热点往往在分享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表达着明确的支持与反对,这种分享又往往对其中一个点进行放大处理,真正详尽的事实往往又被淡化忽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群体化的聚集带来了以地方为主的论战对比,这种对比感情的抒发大多时候是不理智冲动的。

12月28日早晨,上海女生刘芸斐(现为北京理工大学2010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其人人状态上发布了一条内容为“作为上海人,果断抵制蒙牛,顶光明啊!!话说蒙牛抄了光明多少产品啊,乡下人就是不要脸”的消息,瞬间被数万内蒙人人用户转载,人人网上谴责声一片,其中很多舆论更多的出现了唾骂的情绪。在当日下午女生刘芸斐发表了两篇道歉日志,但日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些不满的情绪,显然不足以平息数万内蒙古账号使用者心中的怒火,随后不久时间后,刘芸斐注销了她的人人账号,此事本可能告一段落。但是,于此同时,人人网上又出现了几个名为周小依和唐紫涵的用户,力挺刘芸斐,用更尖钻刻薄的言语对内蒙古进行诋毁与语言攻击,彻底触犯了内蒙人心理忍耐能力的底线。骂战升级,网络上开始了人肉检索,更有甚者,有人去该女生宿舍楼下找其进行质问。骂战由网络虚拟社区升级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此次事件,从前到后体现出了上述特点。首先,刘芸斐的状态中的言论是针对当时蒙牛牛奶中的质量问题这一实事所发,此事当然确有其事,并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其次,刘芸斐的状态虽然只是个人观点状态,但是其中的谩骂讽刺态度虽然是个人情绪表达,但是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此言语讽刺却到了对一个地区的污蔑与谩骂,并且这种群体化的聚集更是对两方的言论扩大化提供了土壤。最后,刘芸斐的状态在上海人人用户和内蒙古用户中引起连锁反应,事件一步步夸大了,而本源逐渐淡化,事件升级,群体心理的冲动和不理智早已不是就事而发,就事论事的状态。并且这种冲动进一步演变成了网络暴力,成为了南北两派的论争。

大学生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因为有其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绝大部分用户是实名的,所有的IP都是各大学,加的好友大多为自己不同阶段的同学,所以其传播模式有很多不同于其他网络传播的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多受同龄人的影响

因为同龄人的心理、年龄和所处环境的大致相同,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区中语言误读的传播是有特别明显的场域,其语言特色,侧重点和表达感情有高度的一致,甚至有时候是附和的。例如人人搞笑排行公共主页中的一条状态:“我国大约有三亿多的学生„假设平均每个学生考试考五科„每科两张卷„每年考两次„就有六十亿张卷纸„大约四十亿米„能绕地球十圈„一颗树大约能造一千五百张卷纸„六十亿就相当于四万颗树„能栽满整个北京„„为了低炭环保„拒绝考试是必须的„„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木有杀害!!。”类似这样的人人体分享当然比比皆是,这种人人体和人人网传播方式由于其特定的场域和传播方式在社区中更容易有两种明显的对立。传播更容易有情感的聚集。

二、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是片段化的、情感抒发为主的

例如,网络很红的咆哮体就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因为大学生网络社区处于的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传播的高效率是以冲击力为主要方法的。所以,片段化、情绪化的传播方式大行于大学生网络社区。下面是人人网上很红的一段名为《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的学生咆哮体:“我是文科!读得文学院啊有没有!上来讲摄影师就开始讲蛋清显影法!硝酸银氯化银有没有!我要懂了我去读化学了有没有!乳胶颗粒和制版技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冲胶片要拿着秒表啊有木有!

三、用户的分享传播往往关注自己的家乡和身边事件,传播在特定的场域里高效体现,而对于不同家乡背景的受众往往只是旁观者

近期在人人网上出现的“《2012年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说明》”,其中把内蒙古高考的无厘头的分为了基础文化考试和技艺类考试,其中技艺类考试分为:摔跤,射箭,搭建蒙古包等项目。“该文件”写作手法特别像官方内容,而真实内容却是无厘头的搞笑。这样的内容在人人网社区中被内蒙古用户大量转载,尤其是在外省上学的内蒙古学生用户。当然,像这样的内容,不甚了解内蒙古的场域外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甚至是信以为真。但是具有相同家乡背景的内蒙古用户却大量转载,娱乐传播。

像这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的网络社区,因为好友的相对固定与传播领域的相对封闭的特点(人人网只有好友搜索的功能,并没有内容搜索的功能),决定了其组成的网络社区有特别的群体特征,也决定了其网络社区中特有的舆情特点。群体的思维特点是:用形象表现观念;缺少批判精神,缺少逻辑;从特殊事例中直接引出一般结论;想象力在意见形成中得到提高,而推理能力下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网络社区在传播信息时不约而同的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也具有上述特点,我们用一实例论证。

在人人网中,相册分享往往有很大的冲击力量,图片传播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接受习惯,选取图片往往又在某一思想下有极强的传播信号,群体往往更能接受暗示和强有力的传播符号。受众在分享图片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传播者最想表达的信息,但是很少有人关心图片的来源,图片的真伪,图文是否一致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客观真实等问题。如若某一事件正好是全民关注,影响巨大,各种势力又抓住了大学生受众的这一特点,那么这种看似真实的信息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高速传播,传播的后果也是相当的严重。尤其在家乡发生了一些事件,由于在外的大学生受众不能详细明晰的了解情况,这种暗示性的,感性的信息就会在社区中高速传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注意这一问题。

但是,作为大学生为主的网络社区中,由于大学生是接受了一定教育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对信息的看待辨别能力,所以单向的传播很难奏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就不会被传播者牵着鼻子走从而对信息产生误读,因为往往传播者会将事实进行新鲜化、娱乐化处理,这种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大学生的第一提防心理,在一层传播后跟风心理对传播助力,信息解读被一层层失真传播,范围更加扩大了。反而,以往我们教育中那种质疑思想和论证方法在接受中可能就被置之脑后,因为大家只是付之一笑的传播,但正是这种默认肯定的前提,信息或者信息的误读就在社区群体中传播开来。

上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的传播特点以及舆情状况的总结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只有长久的观测,深入的研究,才能引导这种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这种引导更不是一些技术处理手段能够单独完成的。

下载浅谈实名制社交网站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分析引导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实名制社交网站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分析引导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