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时间:2019-05-14 19:4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第一篇: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1.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地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传统粗放的乡镇地区工业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乡镇地区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乡镇地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整个农村地区进一步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近70万个村庄、9亿农民,其中有近3亿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全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吨,其COD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同时,散布于农村的工业企业产生的点源污染也呈上升趋势,使乡镇地区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互相交织。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工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乡镇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乡镇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全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乡镇工业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相叠加,形成了新的复合污染,据统计,从2000到2008年间我国农村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占全国的比例由57%上升到61%,废水COD排放量占全国的比例由53%上升到58%,不同类型农村产业集聚带来的生活和工业复合污染问题对农村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至1/3,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随着近年我国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比例会更大。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湖南省县级以下地区工业产值占全省的44.4%,而工业源数量、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重金属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同年湖南全省的78%、65.6%、73.5%、77%和65%。总体上看,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总体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量大面广。乡镇地区工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涉及范围广,基本上涵盖了各类污染物。同时,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来源涉及不同地域范围的各种工业门类,种类和成份极其复杂。

二是污染增长迅速。同1995年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目前乡镇地区工业排放的工业废水、COD、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增加了一倍以上,有些甚至增加了近10倍。

三是结构型污染严重,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污染占比高。我国乡镇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特点是低、小、转、散,与城市工业结构相比较,乡镇工业污染排放负荷行业和地理特点十分突出。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低、污染治理难的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水泥、制砖、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和黑色金属矿物采矿业等行业,结构性污染突出;同时,乡镇企业相对寿命较短且转产频繁,其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及其相应的污染处理工艺也存在诸多变数;相关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企业污染源分散,其分布大多与农村聚居点重合,污染状况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种污染的特点为总量小、但单位产值排污量较高,转产频繁、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变动较大,分布散。据第一次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显示,1995年我国乡镇工业中的造纸、纺织、煤炭采选、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等6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3.1%。乡镇工业中的造纸、饮料、食品加工、纺织、化工等5个行业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85.3%。乡镇工业中的水泥、砖瓦、陶瓷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排放二氧化硫220.3万吨,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49.9%;排放烟尘547.0万吨,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64.4%;排放工业粉尘1017.5万吨,占全国乡镇工业排放总量的76.8%。乡镇工业煤炭采选业和矿业的固体废物产生量占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75.0%。

四是乡镇工业技术水平低,污染水平高。从总体上看,我国乡镇工业技术水平总体偏低,由此带来的污染负荷相对较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由于起点低,起步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低,污染水平也比东部地区明显要高。据本世纪初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的产值仅为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2.4%,但污染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却占到60.3%。

五是产业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换代,大批落后、污染严重的造纸、水泥、化工、炼焦等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出现向内地、城郊结合部、农村转移和蔓延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乡镇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破坏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给乡镇地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威胁。例如,山西某村庄引入了铅粉冶炼工业,不久后村里树木全部枯死,地下水铅含量严重超标,村民断了饮用水源,村民几乎全部铅中毒,据分析,该村庄的生态环境恢复至少需要10年。2003年,一家冶金厂迁入贵州省铜仁市农田村,使村里的水稻、果树和蔬菜受到极大污染,村民们几次上访都没有结果,无奈之下,村民们把自己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塘中的水放了,以此希望遏制冶金厂的生产,并最终导致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集体性暴力抗议事件。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污染转移与扩散的结果,环境污染和治理不平衡、不协调的“城乡环境二元化”现象造成了农村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和生态损失,破坏城乡环境公平。

2.我国乡镇地区工业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认识不足,环保宣传教育不够

由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以及地方财政的紧张,在我国很多基层乡镇干部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甚至“饮鸩止渴”的策略来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乡镇环境污染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一些农民环保意识差,导致其缺乏对污染行为的监督。

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企业主和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对乡镇工业污染采取了漠视的态度。

2)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治理不力

我国乡镇地区工业行业普遍存在设备简陋、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乡镇地区企业普遍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很多乡镇工业大部分主要设备为廉价购进的“二手”设备或“淘汰”产品。采用陈旧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产值比重占大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乡镇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虽然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较往日的确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是与城市相比,大多数的乡镇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因为地方财政收入少,乡镇财政较为窘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再加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致使乡镇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很少,甚至没有。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乡镇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乡镇一级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另外,目前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导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重不足。

3)农村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相对落后与弱化,严重制约着农村及乡镇地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环境法制相对落后与弱化主要表现在: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立法空白亟须填补等等。这些相对落后与弱化的环境法制严重制约着农村和乡镇地区环境的改善。由于我国许多环保法规存在出台时间早、内容不全面、惩戒力度小、执法有“盲点”等不完善之处,使得环保执法屡屡遭遇“法律制度的困局”。乡镇地区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给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力量不足、重视不够。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缺少对乡镇地区工业污染及其特点的追踪,加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目前的相应制度和政策在解决乡镇工业污染防治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乡镇一级环保机构很不健全,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根据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约13万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6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已超过百万家,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另外,由于乡镇环保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但目前环保、城管、农业、水利、爱卫等相关部门在机构设置、编制核定、人员配备、经费保障、队伍素质、监管水准及考核机制等方面的现状与日益繁重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导致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所涉条线由于职能交叉、多头管理。

5)产业转移中降低环保要求,污染转移现象普遍

我国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乡镇地区逐渐进入转移链条末端,污染遁往乡镇趋势明显。很多产业转移中,忽略产业升级,甚至大幅度降低环保要求。

根据湖南省的一份调研报告,从2003年开始,该省开始城区企业外迁乡镇,当年仅长沙市二环线以内就有300多家污染型企业需外迁,这些大量污染企业成为乡镇招商引资中的“座上宾”。又如2004年重庆市政府决定,5年内将29家重大污染企业迁出主城区,迁往郊区或农村。在污染企业迁建过程中,难免出现将污染转移到农村的问题。

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压力日渐增大,原有污染较大的企业如印染、制革、铅酸蓄电池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西部地区本来脆弱的环境问题增添了更大的风险和压力。近年来,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部分高污染企业纷纷到安徽、四川、贵州、甘肃等西部地区落户。不少西部地区也把降低环保要求,当作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

3.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结合上面对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的基本目标是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出发点,严格控制乡镇地区工业污染加剧的趋势,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使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为此,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近期急需解决如下问题:

1)开展对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的专项调查,集中治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和污染企业

在全国范围内分地区、分行业对我国乡镇工业污染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全面摸清污染现状与特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乡镇工业污染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严重污染企业,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逐步开展对乡镇工业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工作。

2)建立科学严谨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控体系

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全方位的污染防控体系。加强对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源统计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适时建立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源调查和抽查机制。强化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监管,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污染集中治理,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农村工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适当集中,对污染实行集中控制。

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坚决制止在农村地区建设“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防止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

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乡镇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监督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促进乡镇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3)建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坚持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各地环保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地区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加快技术革新,开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加强乡镇地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4.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1)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

针对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中有关农村环境保护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加速对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乡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促进有关政府部门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基层职能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

在管理制度建设中,逐步推行建设前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推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度要真正做到县、乡等行政一把手对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乡镇地区企业法人对本企业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并将“三同时”制度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等。

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逐步补充和加强乡镇地区工业污染源的环境统计能力,完善乡镇一级环境管理基础体系建设。省、地环境保护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乡镇和村一级配备专兼职环境管理干部。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环保员,活跃乡镇环境保护工作。各大中城市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在抓好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切实加强城郊结合部及郊区的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

将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体现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制定国家“十二五”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在地方规划中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县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应是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控制性规划,有条件的应编制县域环境容量规划。通过编制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和畜牧园区规划,逐步实现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分离。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对乡镇地区环境污染的监管

把乡镇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的环保职能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在乡镇设置环境管理机构,配备环保人员,加强农村环境管理和建设指导。建立环境综合管理制度,实施全面、定期、定点监测管理。严格执法,健全执法管理体制,强化执法队伍,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处罚报告和备案制度,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管理。加大处罚力度,使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同时环境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在环保监督中,坚持在舆论监督的同时加大制度监督,使环境执法监督规范化,制度化,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督效能。

3)加强乡镇地区工业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在充分考虑乡镇地区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功能或环境要素,进行功能区划分,对不同区域实行相应的环境标准并严格监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业集聚区对工业污染源进行集中生产、集中治理和集中监管。统筹建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农村饮用水质卫生安全和农村环境卫生。

各级政府要抓紧抓好乡镇工业发展规划和小城镇规划,制定当地乡镇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产业、产品发展序列,明确功能分;环保部门应积极参与小城镇规划,制定当地乡镇工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产业、产品发展序列,明确功能分区;环保部门应积极参与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组织开展工业集聚区的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城镇和工业集聚区环境规划,合量布局工业企业。

4)提升技术水平,撬动乡镇地区工业行业产业升级

加强乡镇地区工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努力实现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积极推动乡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撬动乡镇地区整个工业行业的升级。

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

加大对环保资金的投入,解决乡镇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的矛盾。实施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以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等工作为重点,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综合整治任务。对现有污染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逐步加强对乡镇地区企业发展布局进行调整,以便污染集中治理。

6)提高乡镇地区环保准入门槛,防止污染工业向乡镇地区转移

在乡镇地区严格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关,提高产业发展环保准入门槛,环保部门将协同有关部门根据环境容量制订区域产业发展目录,加强产业引导,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划、不符合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或实行区域环保限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严格防范污染工业向乡镇地区转移。

7)积极探索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的新模式、新方法

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的乡镇地区工业污染防治新方法和新模式。例如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进行补偿,可考虑开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将环境保护税收作为地方政府改善农村环境的专项基金。对有利于乡镇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或治理,恢复生态环境的项目给予大力度的税收优惠,鼓励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弥补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设立农村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制订鼓励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尽快研究制订以促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核心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动更多资金流向农村环保领域。

8)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乡镇地区环保意识

加强乡镇干部、乡镇企业负责人以及群众的环保教育工作,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乡镇企业负责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明确责任,自觉减少、控制污染。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广泛宣传环保知识,让群众提高环保意思,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第一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第二、第三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责任编辑:肖亚楠 作者:万年青 乔琦 孙启宏

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10年08月

防治工业大气污染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造纸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陈思宇

造纸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陈思宇

(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 730070)

摘 要: 本文立足于我国造纸业工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造纸行业的环境污染和治理现状,并剖析了造纸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促进我国造纸工业的污染减排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关键词: 造纸工业;环境污染;污染现状;防治对策 前言

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2006年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及消费量均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已成为世界造纸工业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目前我国 造纸产量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剧增,到2012年预计将 达到1亿t以上[1]。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纸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今后全球纸业发展将面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等问题,我国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尤显突出。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现状[2]

2.1 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2005年我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约有3600家,占世界造纸工业总企业数的40%以上。纸及纸板生产量为5600万t仅占世界总生产量的15%,但与2000年相比增长83.6%;纸浆生产量4446万t(木浆、非木浆和废纸浆比例为8%,28%和63%)与2000年相比增长111-7%。其中木浆由8.1%提高到22%,非木浆由45.4% 下降到24%,废纸浆由46.4%提高到54%。非木浆中,禾草浆、苇(芒秆)及蔗渣浆消费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所占纸浆消费总量的比例总体成降低趋势。预计到2010年纸及纸板的消费量将由2005年的5930万吨增长到8500万t.国内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人均消费量由2005年的45kg增长至62kg。2.2 环境污染及治理现状

“十五” 期间环保部门加强环境监督和管理,关停1500多家落后制浆造纸企业.与2000年相比.2005年在产量增长高 达83.5%的情况下 废水排放量仅由35.3亿t略增至36.7亿t,COD排放量由287.7万t降至159-7万t。吨产品综合能耗由 1.55t标煤降至138t标煤 .综合取水量由139t降至103t。但 是2005年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仍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 17%,COD排放量占全国工业COD总排放量的32.4%.造纸工业已成为全国COD减排的重点行业。我国造纸工业的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

3.1我国造纸工业污染的现状

近年统计资料介绍,全国制浆造纸工业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10%~12%,居第三位;排放污水中化学耗氧量(CODcr)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45%,居第一位。造纸工业是中国污染环境的主要行业之一。

制浆造纸生产中的废水主要是蒸煮废液,中段废水和造纸白水三部分。蒸煮废液的污染负荷约占全部制浆造纸废水的80%,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其次是中段废水。造纸白水回收技术,在我国已普遍推广。大型纸机一般都采用了多圆盘过滤机,中小企业则采用气浮池或 作者简介:陈思宇(1987-), 女, 甘肃兰州人, 现为兰州城市学院化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072班学生 多圆盘过滤机进行白水回收,使造纸白水得到了充分的回用,有的已实现封闭循环。造纸白水的污染治理在技术上已没有障碍。蒸煮废液和中段废水的污染治理是我国造纸工业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3.2我国造纸工业污染防治的对策.两级处理,还可以达标排放。

我国造纸原料以非木材原料为主,非木材原料中又以麦草为主。制浆方法以碱法为主,其他还有很少量的酸法制浆和亚铵法制浆。非木材原料蒸煮废液的特性与木材原料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加上我国以非木材为原料的制浆造纸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装备比较落后的问题。我国非木材原料制浆造纸废水的污染治理程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的问题、难题多,是最主要的污染源。据测算我国麦草碱法化学浆年产量约340万t左右,每年用碱量约100万t。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配套的碱回收系统。通过碱回收系统回收的碱不到5%,95%以上的烧碱连同被溶解的有机物被排入水体。全国麦草浆CODcr的排放量约占整个造纸工业排放总量的74%以上。非木材原料中的苇浆和蔗渣浆,由于其黑液碱回收系统较早地实现了正常运行,使用这些用料的企业多数建设了碱回收和配套的中段水处理系统,苇浆碱回收率达到80%,蔗渣浆碱回收率达到78%,综合废水能够达标排放。

我国政府对造纸行业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十分重视。早在1984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明确指出乡镇、街道企业不准从事如制浆造纸等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1986年轻工业部制定了《造纸工业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实施细则》,1988年国家环保委和轻工业部等部门又联合颁发了《关于防治造纸行业水污染的规定》。但是,由于几年前,人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环保执法不严,也由于一些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大批没有任何治污措施的中小纸厂仍不断出现,从而导致造纸行业水污染状况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为了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执法力度。1996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1996年9月31日前关闭年产5000t以下的小制浆厂,并明确要求到2000年底以前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到1996年底,全国共关停4000多家小纸厂,较大幅度地削减了造纸工业的污染。造纸工业污染减排的对策及建议

4.1加大关闭力度,淘汰污染严重的制浆造纸企业[3]国家发改委和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淘汰造纸等行业落 后产能时间表,要求各地依法淘汰不符合法律法规 产业政 策规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超标或超排污许可证要求排放 的落后造纸生产能力,要求 “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造纸产 能 650万 t 2006年至2005年全国淘汰落后造纸产能的年 度目标分别为210.5万t、230万 t、106.5万t、50.7万t和 52.3万t,淘汰规模为3.4万t/a草浆生产装置、1-7万t/a化学 木浆生产线和 1万t/a废纸浆造纸企业。根据制浆造纸行业的治污投资及运行成本估算,制浆生 产企业产能在5t/a以上才有能力进行污染治理和配套碱回 收装置。建议将制浆企业淘汰产能规模至少提高至5万吨/年 废纸造纸企业的淘汰规模根据其产品进行核定,产能要求3 万t;新闻纸淘汰幅宽3200mm 以下的纸机,文化用纸和包 装用纸淘汰幅1760mm以下的纸机。

4.2整合资源 合理布局,促进造纸工业健康发展

根据各地区造纸纤维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容量及地区 消费水平,提出各地区的造纸工业发展规划及布局建议。对 以纤维资源为原料的省份,加大造纸纤维资源整合力度,以 资

[4]源规模确定造纸发展规划:建议将阔叶木、针叶木为原料 的化学浆企业产能起始规模提高至60万t、30万t化机浆和非木浆起始规模提高至10万t;废纸中瓦楞纸及箱纸板起始规模提高至10万t,白纸板等其他纸种起始规模提高至5万t.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鼓励建设以进口木片或木浆为原料的项目:东北地区鼓励利用俄罗斯木材资源 建设大规模木浆企业;西北地区严格控制扩大产能。除此之外,在城市规划区、水资源缺乏区和水体无环境容量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再布设耗水量大的制浆企业。4.3 优化原料结构,加强废纸回收,合理布局非木浆企业

[5]总体要求是提高木浆比重、控制草浆规模和保持废纸比重。鼓励发展林纸一体化项 目建设,以国内木材资源为主的林纸一体化项目根据林基地规模确定制浆规模 ;以国外木材资源为主的制浆造纸企业不得利用国内木材资源。化学草浆生产企业需整合现有企业,建设大型草浆项目,提高清洁生产和治污水平。政府加强引导,加快建立国内废纸回收系统和废纸回收标准,加大国内废纸回收力度提高废纸回收率和利用率,争取到2010年废纸回收率达35%左右,利用率达40%左右,保持废纸浆的比例。

4.4 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修订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近期出台了造纸工业漂白碱法蔗渣浆生产工艺、硫酸盐化学木浆生产工艺和硫酸盐化学烧碱法麦草浆生产工艺 的清洁生产标准。针对我国中小型制浆造纸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低的特点,应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进行污染物 控制,促使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如将间歇蒸煮工艺改进 为连续蒸煮工艺、元素氯漂白改进为无元素氯漂白工艺和制 浆企业配套碱回收装置。尽快修订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且应与欧盟标准接轨,把AO列为强制性指标。

4.5 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现规模效益

新建、改扩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必须达一级水平,采用无元素氯漂白工艺,配套建设碱回收装置。造纸林基地建设要注重生态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严禁毁林造林,防止水土流失。这些措施可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现规模效益。4.6 改进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加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强制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并重罚直排企业,营造造纸工业公平竞争环境。加强与银行、税务等部门合作,将企业环境信用作为考核指标。适当奖励守 法企业,对连续三年污染排放及清洁生产水平符合国家要求的企业,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授予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或准予使用绿色环保标志,并纳入政府优先采购产品目录表。总之,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造成了严重的 环境污染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监督引导、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创新以及公众的监督参与,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才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造福于子孙万代。结束语

总结、推广、应用麦草浆黑液碱回收已取得的成功经验,改进和完善工程设计,进一步提高碱回收率,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加强造纸工业环境保护领域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学习、借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逐步提高造纸工业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的水平,实现我国造纸工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工业 2006报告[R],北京,中国造纸协会,2006.[2] 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协会关于造纸工业“十一五”发展的意见[R],北京,中国造纸协会,2006.

[3] 邝仕均.国际造纸工业纤维资源概述[J],造纸信息,2002,611-17.[4] 黄润斌.我国造纸工业现代化与木浆造纸[J],中华纸业2001,22(12),50-53.[5] 林乔元.我国造纸工业碱回收生产及废水排放状况[J],纸和造纸,2006,25(5),58-59.

第三篇: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定稿]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 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针对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危害、原因,提出了解决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为改良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给予理论支持。

关键词土壤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1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1-2]。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危害

2.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

2.2土壤污染的危害

2.2.1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初步统计,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 000万hm2,有机污染物污染农田达3 600万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超过1 000万t,造成各种经济损失约200亿元。

2.2.2土壤污染导致生物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因农田施用化肥,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每年转化成为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 000万t,农产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严重。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hm2,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恶化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土壤通气透水,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

2.2.3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

2.2.4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3.1过量施用化肥

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超过4100万t。虽然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长期大量使用氮、磷等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生物学性质恶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磷化合物,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会向其他地方转移,扩大了土壤污染范围。过量使用化肥还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气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导致死亡

[4]。

3.2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量达50万~60万t,使用农药的土地面积在2.8亿hm2以上,农田平均施用农药13.9 kg/hm2。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大部分可被土壤吸

附,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由于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稳定性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无机物。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又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

3.3重金属元素引起的土壤污染

全国320个严重污染区约有548万hm2土壤,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其中重金属污染占80%,粮食中重金属镉、砷、铬、铅、汞等的超标率占10%。被公认为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的公园存在着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使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砷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硫化矿产的开采、选矿、冶炼也会引起砷对土壤的污染。汞主要来自厂矿排放的含汞废水。土壤组成与汞化合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积累在土壤中的汞有金属汞、无机汞盐、有机络合态或离子吸附态汞,所以,汞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尾气沉降,磷肥中有时也含有镉[5]。

3.4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3.5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冶金工业排放的金属氧化物粉尘,则在重力作用下以降尘形式进入土壤,形成以排污工厂为中心、半径为2~3 km范围的点状污染。

3.6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污泥作为肥料施用,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向土壤直接倾倒,由于日晒、雨淋、水洗,使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

3.7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3.8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辐射污染的来源有铀矿和钍矿开采、铀矿浓缩、核废料处理、核武器爆炸、核实验、燃煤发电厂、磷酸盐矿开采加工等。大气层核试验的散落物可造成土壤的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散落物中,90Sr、137Cs的半衰期较长,易被土壤吸附,滞留时间也较长。

4土壤污染的特点

4.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大气、水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6]。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4.2土壤污染的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4.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4.4土壤污染难治理性

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6]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5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5.1加强环境管理,做好土壤污染的预防工作

(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土壤,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

(2)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化学农药对土壤、农作物、土壤微生物都有较大的毒害作用,残留期长,通过挥发、淋溶能够进入大气和水环境,并且最终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控制或取缔化学农药的使用是防止土壤污染的一种重要手段。

(3)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气候、水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农作物营养状况,合理施用化学肥料,选择最佳用量和方法,防止过量和不当方法施肥,导致化学肥料过剩造成的转化而成为污染物质,污染土壤和大气、水等环境。

(4)加强对污染区域的监测和管理。监测是管理和控制污染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由于土壤污染具有反应慢、隐蔽性等特点,因此,对污染区域进行适时有针对性的监测对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只有加强对污染源的有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土壤的污染。加强对土壤环境、农作物的监测分析,还能为控制化学农药的作用,合理施用化学肥料这一方面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5.2强化污染土壤环境的管理制度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重点支持一批国家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合理利用污染土地,严重污染的土壤可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以减少食品污染。科学地进行污水灌溉,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了解水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污染物随机进入土壤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净化处理,化害为利,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大力推广和发展清洁生产。

5.3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1)生物防治:利用生物降解消除污染物质。如红酵母可以分解聚氯联苯;栽种非食用性食物,如羊齿类植物铁角蕨属能吸收土壤中10%的铬。

(2)施加抑制剂:对轻度污染的土壤,石灰、石灰性物质、碱性物质如磷酸盐等,有利于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如Cr43++PO43-→CrPO4等难溶性物质,从而消除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3)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不:仅能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其络合力量,可以增加土壤对农药、重金属的吸附,能起到净化土壤的功效。

(4)加强对农用土壤的管理,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水旱轮作,水旱轮作可以改变土壤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改变重金属的转化和吸收及其它有毒物质的降解速度。如在淹水条件下Cu、Pr、Zn可形成硫化物沉淀;As在pH值、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的情况下,可溶性增加等。通过土壤的这些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即可以降低土壤的污染程度。

(5)客土深翻:如果土壤严重污染时,可以彻底换土,利用深翻来降低污染程度。

6参考文献

[1] 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1):29-31.[2] 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3]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4] 孙铁珩,李培军,周启星.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 赵美微,塔莉,李萍.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修复研究[J].北方环境,2007(6):21.[6] 吴小青.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环境监测,2006,(8).

第四篇:浅谈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浅谈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与水环境的严重污染,不仅困扰着国计民生,更是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本文主要从我国水环境的污染现状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并加之对我国水环境的控制现状进行了解,提出了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关键字:水环境

污染现状

控制现状 防治

正文: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的生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日趋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本来就因为我国人口多,导致人均淡水资源量低,再加上现在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原本就水资源短缺的我们变得更加严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应认清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的防治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我国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我国水污染状况触目惊心。总体看,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从我国河流的水污染现状来看,中国七大水系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满足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的Ⅰ~Ⅲ类断面已经只有41%,而丧失了一切使用功能的劣Ⅴ类河流断面已经达到了27%。从我国湖泊的水环境质量现状来看,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43%的湖库为丧失一切使用功能的劣V类水,并且湖(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从我国海洋水环境质量现状来看,我国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改善,局部水域污染严重,并且无论赤潮面积还是赤潮发生的次数,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从地下水水质状况看,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趋势的城市仍然在增加,大部分地区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很多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已经由于地表水的污染而受到严重污染,对广大农民的饮用水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水环境污染的根源来自于工业排放的废水、污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化肥、农药流失等。据统计,从1998 年起,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加剧了水污染。又由于农业化肥、农药的低效利用,使大量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加重了水体污染。在农业污水中,农药、化肥含量比较高。由于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从而导致水质恶化。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中,多为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病菌多,也进一步加剧了水污染。工业排污废水中,有很多废水超标排放,致使许多河流遭到污染,河段鱼虾绝迹,城市水域也面临严重污染。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供饮用和使用的水正

在不知不觉中减少。

二、我国水环境的控制现状

我国曾经采取的措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治理水污染的努力,其中包括:1)制定法律,1982年制定了海洋污染防治法,1984年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2)1990 年“八五”计划开始,确定了淮河、海河、辽河“三河”和太湖、巢湖、滇池“三湖”为重点治理的水域,并相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治理水污染的零点行动,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严格管理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投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3)对一些严重污染的水体,如淮河,还采取了专门行动。

但根据我国当前的水污染状况,可以说曾经做过的这些努力收效甚微。那么,我们的工作收效甚微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基本的认识误区: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虽然我国早就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央也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但很多地方官员关注的首要问题仍是经济发展。而环保工作却是“讲的多,做的少”,环境保护做得不好。(2)污染泛滥的根本原因: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权威性极差,企业违法排污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企业还有一套对付执法检查的手段。(3)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关键问题:抓重点、搞运动与抓全面、打持久战的关系。既要抓重点,“三河、三湖”污染严重,应该加强防治,同时绝对不能放松对目前污染较轻的水体进行污染防治,在抓重点、搞运动的同时,应该看到全面地、持久地执行环保法律、政策和标准是至为重要的。

目前我国水污染控制的现状有以下几点:(1)城市废水处理率低,处理水平不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我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大,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但是直到最近几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仍然不是很高。(2)工业污染源控制不力,排放大量污染。虽然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统计,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已达91.2%,但调查表明,上述数据极不可靠,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不够得力,工业废水处理设备也不能保证完好的运行状态,工厂违法排污的现象还十分普遍。(3)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非点源污染不可忽视,城市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或排入污水管网的雨水也未经处理便进入了环境水体,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程度。近年来中国正逐渐认识非点源污染对于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但非点源污染排放仍然比较严重。

三、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近年来在严重缺水和水污染双重压力下,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显得及为迫切和重要。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推进才能奏效。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水环境恶化,逐步恢复江河湖库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完善水环境治理的法规体系,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力度:要加强《水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学习宣传, 增强全社会的节水、环保意识;应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限制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的实施;严格做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项目;严查不法排污现象,依法规范各类污染源的排污行为。

2、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为依据,加大点源污染防治力度:开展水资源保护的首要工作是进行点源污染防治,消除点源污染。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工矿企业废污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进行防治。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以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为依据,加大对其进行防治的力度。应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应力行节约用水,加强生活用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对严重缺水城镇,应适当考虑再生水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3、严格控制工农业、生活和航运污染源:关、停、并、转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分区,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轻的新型项目。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农业污染控制区, 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 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城镇排水管网系统建设中, 要尽快实现雨污分流;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沼气池,并带动养殖业的发展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 发展喷灌、微灌,减轻对河湖的面源污染。积极开展航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对沿线码头进行规范整顿, 对落后的水泥船实施禁航, 对运输船舶要求安装油水分离器。

4、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水环境监测是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信息支撑必不可少的工作手段。针对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能力与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应加快水环境监测设施、设备、仪器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监测能力,使其能够对各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区及每项污染物进行全面监测,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决策提供足够、可靠的信息。

四、总结

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它水问题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无论在提高供水能力,保护水源地,减少水旱灾害风险等方面取得多大成绩,都有可能被水污染的加剧及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所淹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桂杰、郑念发、李鹤.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能源与环境,2010.07 [2]薛玉宝、郗慧群.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0.03

[3]孙海涛、夏文兴.水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民营科技,2011.07 [4]钱易.中国水污染控制对策之我见[J].环境科学,2007.07 [5]孟伟.中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战略[J].中国环境科学,2007.05 4

第五篇: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些大中型城市的交通负担越来越重,城市噪声污染也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突出问题。噪声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表现为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破坏城市生活环境,危害社会稳定,操控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城市噪声污染现状、污染源进行分析,对噪声污染给人群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建立有效的灶神污染检测和防治措施将噪声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

噪声污染;危害;现状;防治对策。

1引言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指出,环境噪声是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环境、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任何人或单位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用法律来保护环境,保护人们的切身利益。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及噪声污染的特点分析

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为空气声。一般情况下,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我们所听到声音的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高频声听起来尖锐,而低频声给人的感觉较为沉闷。声音的大小是由声音的强弱决定的。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噪声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乐音则是和谐的声音。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噪声。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或乐音。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既是一种公害,它就具有公害的特性,同时它作为声音的一种,也具有声学特性。(1)噪声的公害特性。由于噪声属于感觉公害,所以它与其它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公害不同。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有限;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因此,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2)噪声的声学特性。简单地说,噪声就是声音,它具有一切声学的特性和规律。但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强弱有关,噪声愈强,影响愈大。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噪声级。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①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②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二)损伤听觉、视觉器官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里下来或从锻压车间出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①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 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家庭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病因之一。噪声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噪声所致。专家研究已经证明,家庭室内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贝以上噪声中生活,耳聋者可达5 %。③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 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

(三)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这种症状,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噪声会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胃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引起胃溃疡。噪声对人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有不利影响,据调查,3岁前儿童生活在7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他们的心脑功能发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噪声环境下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要比安静条件下的儿童低20%。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此外,噪声还对动物、建筑物有损害,在噪声下的植物也生长不好,有的甚至死亡。①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调查1101名纺织女工,高血压发病率为 7.2%,其中接触强度达100 分贝噪声者,高血压发病率达15.2%。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 4.1 我国城市噪声来源 4.1.1 交通噪声

主要指的是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这些噪声的噪声源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交通噪声往往又是以道路交通噪声为最严重。临近城市的机场噪声、火车噪声也不可忽视。道路交通噪声主要来自机动车辆本身的发动机、冷却风扇和进排气口装置。时速超过60km/h的车辆,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噪声十分突出。车速增加一倍,车辆的噪声增加6~9dB,此外,道路交通噪声与车流量、道路宽度、路面条件,两旁设施、车辆类型等因素有关。4.1.2 工业噪声

主要指工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工厂噪声不仅直接给工人带来危害,而且对附近居民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分散在居民区的一些街道工厂更为严重,一般工厂车间内噪声大多在75~105dB(A),也有一部分在75dB(A)以下,还有少量的车间或设备噪声级高达110~120dB(A)。4.1.3 建筑施工噪声

主要指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要进行挖掘、打洞、搅拌,要频繁地运输材料和构件,从而产生大量噪声。建筑施工噪声虽然是暂时性的,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兴建和维修工程对整个城市来说,其工程量和范围都很广的而且是经常性的,也应引起注意。4.1.4 社会生活噪声

主要指人们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会、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以及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家电的嘈杂声,这类噪声一般在80分贝以下。如洗衣机、缝纫机噪声为50--80分贝,电风扇的噪声为30~65分贝,空调机、电视机为70分贝。例如社会上的宣传使用扩音喇叭,家庭用的电器和工具,以及人们的喧闹的声音。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这类噪声愈来愈严重。根据我国城市噪声调查,多数城市的这类噪声的户外平均A声级大约是55~60dB。城市噪声污染治理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治理城市噪声污染方面,加强了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对造成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积极建设和规范管理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使重点城市环境噪声总水平不再下降。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控制的特点正在发生变化,如由固定噪声源治理向流动噪声源转移,由大环境的噪声治理向小环境的噪声治理转移。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近年增长迅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等综合因素,在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的作用,城市环境噪声保护面临极大的压力改善下,城市环境噪声保护工作去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环境噪声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

噪声属于能量污染,具有声波的一切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噪声污染具有随机性、局限性和分散性,在城市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才是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统筹地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土地使用功能,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布局,是防治噪声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可以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其中应特别注意的是合理安排建筑物功能和建筑物平面布局,使居民楼、办公楼、学校等噪声敏感建筑物远离噪声源,实现“闹静分开”,减轻噪声污染的危害。

2、在交通噪声的控制上,一是在区域布局的合理上,在未来的居住区设计时要与交通要道之间保证足够的距离,是居民远离噪声源,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区的布局。对一些临近交通地带,可设计为商业等非噪声地带敏感建筑物。二是加强噪声管理,严格控制鸣笛,在居民敏感区,对车辆实行限速行驶,达到降低交通噪声的目的。三是绿化城市环境,大力开展绿化种植。国际卫生组织专家认为,绿化对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效果最明显。

3、在社会噪声的控制上,国家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强制性执行的噪声控制和管理法规是保证城市有一个宁静环境的重要措施。对噪声污染全面管理同综合治理相结合,强化环境保护法规的具体实施,推行行政管理,从时间、区域实行噪声源排放的严格限制措施,对噪声源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理措施,创建噪声达标小区,通过监控管理求得城市的发展。

4、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公众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性,增加自我防护

意识和防治影响他人观念是防治噪声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城市居民关于噪声污染的环保投诉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自我防护意识在不断地增强,但防治影响他人的观念还比较淡薄,重点要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邹飞.我国噪声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探讨【J】。北方环境,2011,23(1):150-151.[2]林培聪。浅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污染特点及监测措施【J】.价值工程,2011,30(6):237-238。

[3]张丽娜.我国噪声污染现状和防治技术展望.科技风,2009(13).[4]郭宝强.试论城市噪声污染及其治理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168.

下载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乡镇地区工业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实现城市化、构建和谐社会则必须加强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如何提高城市的管理......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2006-5-11 14:26:55 http://www.xiexiebang.com/chinese/news.asp?step=3001&pid=163&mtype=行业动态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方法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方法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文章就对......

    乡镇统战工作现状及对策

    乡镇统战工作现状及对策 乡镇统战工作既是统战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统战工作的薄弱环节。结合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对我市当前乡镇统战工作进行了调查。一、乡镇统......

    柳林县空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柳林县空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 要:从柳林县空气污染的现状特征着手,详细分析了空气污染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和加强绿化及汽车尾气治理等污染防......

    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公告 2012年 第18号 2012-03-07实施) 一、总则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促......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资源环境科学062班0640300426王建华[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 发展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