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19-05-14 19:0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篇: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

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

惠山泥人的传说和起源背景

关于惠山泥人出现的时间有很多种说法。

时间最早的说法是在战国时期,据传孙膑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以后到了齐国为将,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也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跟着捏起泥人来。

有些观点则认为惠山泥人始于宋朝。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

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已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

由此可见,惠山泥人的出现时间应该在明代。

无锡泥人的起源与佛教、祠堂、戏曲都有紧密的联系

无锡泥人中最具代表的阿福,就源于佛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先生曾画过一幅惠山大阿福的造型衍生图,指“大阿福”的形象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之高浮雕结伽趺座佛像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而来的。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传统大阿福早期的制作工艺,就是用“单片印模”来刻制泥胚,而这种造像方法,直接采自唐朝传入我国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由此可见大阿福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早期的大阿福可能就是用作供奉的。在乔锦洪写的《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所以早期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可以说,佛像造型是早期惠山泥人的取材之本。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惠山寺,香火旺盛,佛像如林,泥塑艺人们在长期观察中体会到佛塑造型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他们在创作泥人时试加运用,效果颇佳,在后来的泥人创作中也出现了“手捏佛道”这类专门的泥人品种。

如果说,惠山泥人的渊源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话,那么,惠山泥人与惠山祠堂之间,同样存在着不解之缘。惠山祠堂群兴盛于明清,这段时间恰好也是惠山泥人得以发展、兴旺的时期。无锡市泥人研究所所长兼泥人博物馆馆长赵建高就曾说:“泥人文化与祠堂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惠山地区聚集了100多家祠堂,因此早期惠山泥塑艺人中有很多人除了农忙务农外,还兼作名门望族的祠堂看管人。当时的泥人生产,以每年九、十月至翌年四月十日纯阳节为忙季,忙季一过,艺人们仍以种田为主。清末,惠山泥人已由季节性的作坊生产逐渐过渡到专业生产。至辛亥革命前,专业作坊已有四十多家。其时,艺人仍多兼作惠山众多祠堂之“祠丁”(看祠堂的),像清末著名艺人丁阿金的祖上就是为华孝子祠看祠堂的。而祠堂每年的盛大祭祖活动也为泥人的流通提供了场合与渠道。现在居住在上下河塘地区祠堂群的居民祖辈多是“祠丁”,而当地不少老年人当初都是做泥人,解放后合作化时期都进了惠山泥人厂。在上下河塘已改作民居的祠堂建筑里,至今仍可寻见当初泥人摊店前店后坊的痕迹。

戏曲对惠山泥人出现和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惠山泥人,大体分耍货(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手捏戏文”的产生,就与戏曲的流传普及密不可分。

明清以来,昆腔戏(南昆)流行于无锡,清早中期,徽班、京班常到无锡演出。与此同时,民间“草台班”在农闲季节演出乡土小戏也很频繁。惠山自古多寺庙、祠堂,而较大的寺庙、祠堂都有用于酬神或祭祖的演出戏台。丰富多彩的戏剧演出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大量的观摩机会。如惠山张中丞庙演祀神戏时,泥人制作铺曾有师规:艺徒可前往看三回戏(约两小时),但不得超过“腰台”,以免沉缅其中耽误工作。

有人认为,手捏戏文前期表现对象以昆曲为主,可能与惠山寄畅园主人在清初蓄有当时全国一流的昆伶家班有关。

“昆曲发源于昆山,至明末清初衍生出苏州的‘吴腔’;太仓、上海则丽于昆山腔;无锡宗昆山腔的创始人魏良辅又艳出新声。三个流派,不相伯仲,故有‘锡头昆尾吴为腹;缓急抑扬复断续’之说流传。其中无锡的昆伶能融通为一,因此又有‘船过梁溪莫唱曲’之谓,意思是到了无锡,外地的戏班莫唱昆曲,以免班门弄斧。”

正是在当时这种昆曲盛行的情形之下,寄畅园附近的泥塑艺人的创作也在耳濡目染之下起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曾写道:“手捏戏文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是以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和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同时,在它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又深深地受到昆曲和京剧的强烈影响。这艺术的两重性和它所受到的客观直接影响,决定了手捏戏文之实用功能和强烈装饰意味的形成,并由此产生了特有的审美情趣。”

惠山泥人的艺术发展过程

惠山泥人的确切的起始时间已经很难考证。但根据史料和作品分析,可初定为始于明末,盛于清代中叶。在《陶庵梦忆》中,作者张岱在文中所记载: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惠山泥人已放进店肆出售。经过清初发展期,清中兴盛期,其艺术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惠山泥人成为一种民间彩塑艺术,是同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在惠山脚下,水稻田下层约三尺左右,盛产一种黑泥。这种泥土细腻滋润,粘性特别好,很适合雕塑,且取之不尽。用它做泥人,不但坯面光洁,适宜敷彩,干后还不易裂缝,这就为制作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优质原料;无锡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吴文化的发祥地,富饶的生活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为惠山泥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惠山是无锡过去最出名的游客云集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又为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销售市场。这些客观条件的结合,使惠山很自然地成了这门彩塑艺术成长的摇

惠山泥人在最初只是附近农民的一种副业,他们利用农闲时进行生产,逢到茧汛、香汛、考汛等旅游旺季之时,便将做好的产品托盘上街叫卖。相传到了乾隆年间,开始出现袁、蒋、朱、钱等家专业性的小作坊,主要集中在惠山山门外上河塘一带,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差不多都兼管祠堂和农务,每年九、十月至翌年四月十四纯阳节为忙季,忙季一过,仍以种田为主。至咸丰年间,钱万丰、蒋万盛、章乃丰、胡万盛、周坤记等几家较大的专业性作坊(店铺)相继开业。以后,由于泥人的逐年旺销,作坊不断增多,泥人生产也由原来的副业、半副业性质转为常年性生产,并形成了一个行业。实际上,在嘉庆、道光年间,有些艺人的技艺水平已小有名气,如胡万盛,能塑善绘,他创作的《济公》、《小罗汉》、《小寿星》、《小花囡》、《猜拳于》等作品,活灵活现,深受群众喜爱。冯阿白,擅长彩绘,他的特点是开相好,配色好,笔法既硬且活,并开创了小板戏上“五彩”画法的一代画风,据老艺人介绍,早年惠山泥人画细笔生活的当首推其人。周坤发,专做《小观音》、《小鞑子》、《济公》、《财童》、《渔翁》、《刘海》、《张仙送子》等泥耍货,也曾做过《关公》、《吕纯阳》等作品,他在当时也是佳作迭出。这些民间艺人,以他们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为惠山泥人的发展开了先河,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惠山泥人这门彩塑艺术的形成,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早期的惠山泥人,主要是儿童耍货。从作品的题材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以劳动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理想与斗争为题材,一般给人以朴实之感。在制作方法上,无论人物、动物,都是用单片模子印制的。为了照顾到印制用的模子能适合大量生产,当年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作品的造型原件上尽量去掉与主题无关的繁琐部分,并进行必要的变形。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损害整体形象,反而使主题更加突出,造型更加浑厚、洗炼,更富有装饰趣味。从《小花囡》、《阿福》、《如意》、《细头子》等早期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对比强烈、大胆、粗犷。这不仅是为了符合表现吉祥一类主题的作品的需要,同时也是反映了当时民间对泥人彩塑的一种爱好。一般是用大红、大绿、云青、滕黄、翠绿等跳动的颜色,较多的以红、黄、兰等色作为主调,再配上类似色的花纹。早期作品的纹样是比较少的,用得较多的是蟹爪菊图案,但并不太规则,有的产品则完全采用色彩本身的对比,没有花纹。《小花囡》可以作为早期泥人设色的代表作。它头上戴着红与绿的花朵,服色是亮的(其它色彩也有),配上了大红色蟹爪菊花纹。再如《大阿福》怀抱的狮子是红、绿两色,为了突出抱狮子的两只手臂,在衣袖上用了黑色的边,再加上用笔的奔放、流畅,从整体来看,处处都作了对比,非但不给人留下凌乱和刺目的感觉,反而收到了十分热闹、富丽和异常和谐的色彩效果。从泥人的体积来看,早期作品一般都很小,当时最小的泥人(《猜拳子》)只有半寸大小,较大的作品也只有两寸左右,可以看出,早期的惠山泥人完全是作为耍货出现的。

从清代中叶开始,惠山泥人已进人了兴盛时期,其艺术发展也渐趋成熟。当时,以王春林最为著名。乾隆南巡,即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呈上,乾隆很是称意。特别是同治以后出现了手捏戏文,虽然在一个很长时期泥耍货仍占着主要地位,但两个品种各自按不同的社会需要而平行发展着,这给泥耍货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时的泥耍货逐渐开始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制作比较简单,当时称为“行货”;另一支是制作比较精工,当时称为“市货”。其中“市货”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一是在取材上,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逐渐增多,现实生活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厚,作品形象也比过去更加生动可爱;二是作品的体积在逐步增大,如最大的《阿福》应有六、七寸之高;三是为了增强产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印制泥人用的模于除单片模外,双片模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四是受手捏泥人的影响,在设色和纹样方面除保持明朗和淳朴的传统特色外,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发挥,纹样上除“蟹爪菊”外,还采用了“团球花”、“蝙蝠花”、“蝴蝶花”和“百结”等图案,彩与塑也得到了更好的结合。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不断演变,惠山泥人逐步跳出了“耍货”的框框,慢慢地向“艺术欣赏品”过渡和发展,其作品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农村,销售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小孩,玩具功能逐步与欣赏功能相结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几乎触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社会上的各个层面。如今的惠山泥人,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寓玩、寓乐、寓教、寓欣赏于一体的特种工艺晶,与当初的“泥耍货”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手捏戏文”(手捏泥人)是在惠山泥人进入兴盛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它在惠山泥人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手捏戏文的出现,不仅在制作方法上产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在表现手法上也使惠山泥人的彩塑艺术推向了更成熟的阶段。在塑的方面,由于它生产时不用模子印制,完全靠手捏制,因此更能提高创作的自由度。在造型上,它可以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需要,作出许多构图形式,进行任意变化。如《八仙过海》,八个仙人安稳地坐在一个葫芦上,葫芦底下有点水波,象征是在海上飘动,这样的安排,既切合内容的需要,又很有民间风味;又如《唐僧取经》,把唐僧等一行四人置于一只龟背上,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性格,用一根细竹将孙悟空置于空中,龟的四只脚还能活动;再如《三十六行》中的人物,或蹲、或立、或坐,各种姿态维妙维肖。这些作品如果用模子印制,是很难收到如此的艺术效果的。在彩的方面,它既继承了惠山初期泥人的彩绘传统,又根据各种不同戏曲内容的需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如在色彩上,取材于京剧的,一般追求富丽堂皇;取材于昆曲的,一般讲究文静柔和;大文座和武文戏则比较注重热烈华丽和较强的装饰趣味。又如在纹样上,已不再只用过去的“蟹爪菊”图案,而是有了不少新花色。比较常用的就有“五色云”、“点点花”、“云锦花”、“水浪花”、“草花”、“团球花”、“荷花”以及“梅兰竹菊”、“长脚寿”、“团寿”、“百结”等图案。而且每一种纹样都有不同的用法。例如“长脚寿”、“团寿”、“梅竹”等都用在老年人的服饰上;“百结”、“蝙蝠”、“团球花”等都用在小孩上;“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等常用在神仙的服饰上等等。可以这样说,惠山的彩塑艺术从泥耍货开始,发展到手捏戏文(手捏泥人)阶段,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成就。

在惠山泥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还得提一提惠山的石膏工艺品。经过不断演变,惠山泥人逐步跳出了“耍货”的框框,慢慢地向“艺术欣赏品”过渡和发展,其作品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农村,销售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小孩,玩具功能逐步与欣赏功能相结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几乎触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社会上的各个层面。1917年以后由上海普益习艺所著名艺人潘树华的徒弟高标等艺人陆续落户惠山后开发出来的。(1935年,上海美专学生李文华把西洋石膏雕塑晶的创作方法传入惠山,后由潘树华的徒弟们发展成具有惠山传统彩塑风格的石膏工艺晶。)由于其制作方法比较先进(以石膏为原料,用石膏模子进行灌制,产品成型速度快,且成型后不易被水溶化),在彩绘上又采用了喷漆工艺,使惠山泥人在继承惠山传统彩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新品种。这些艺人的纷纷落户惠山,对以后惠山泥人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一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产品的生产工效成倍增长;二是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造型技艺水平,加入了惠山的艺人队伍后,不仅增强了惠山的技术力量,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艺徒;三是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惠山的传统彩塑技艺,开发了一代具有惠山传统特色的,带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的新品种——惠山石膏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个品种不但被广大群众认同和接受,而且其声誉也和惠山泥人齐名了。今天,人们走到惠山街上,不管见到泥的还是石膏的,都已一概称作惠山泥人。石膏工艺品,是惠山泥耍货的发展和延伸,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特征。首先,在内容上愈益接近现实生活,如《吹风炉》、《抱桃囡》、《抱兔囡》,稍后还有《时装美女》、《女学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喜好。这与过去的惠山泥人取材以神话故事、民间传统为主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次,是由于内容的变更和两种不同风格的结合,在创作技巧上写实的作风日益加深,无论脸型和衣着,都较能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较好地刻划人物性格。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较接近于现实生活。例如《吹风炉》,不仅将小孩子爬在地上、专注而稚气十足的吹风炉动态刻划得十分逼真,而且从小孩的脸型、服饰上看,也是很像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另外,在造型上大都具有肥圆、丰满、衣纹浅显、体积很大、空心底等特点。并且,很多成品能摇动,更具有玩具的特点,深受群众的欢迎。由于在翻制方法上突破了泥人双片模的局限性,采用了多片模,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立体感也更强,形象更生动逼真。

纵观惠山彩塑艺术的发展,从泥耍货到手捏泥人、手捏戏文,再到石膏工艺品,虽然它们各有其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但是,反映在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上却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这一点上,都有其异曲同工之妙。惠山泥人的艺术发展过程

惠山泥人的出现究竟始于何时?因缺乏确切的历史考证,很难定论。但根据史料和作品分析,可初定为始于明末,盛宁清代中叶。据《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在文中所记载: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惠山泥人已放进店肆出售。经过清初发展期,清中兴盛期,其艺术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惠山泥人成为一种民间彩塑艺术,是同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在惠山脚下,水稻田下层约三尺左右,盛产一种黑泥。这种泥土细腻滋润,粘性特别好,很适合雕塑,且取之不尽。用它做泥人,不但坯面光洁,适宜敷彩,干后还不易裂缝,这就为制作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优质原料;无锡是江南的鱼米之乡,吴文化的发祥地,富饶的生活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为惠山泥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惠山是无锡过去最出名的游客云集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又为惠山泥人提供了理想的销售市场。这些客观条件的结合,使惠山很自然地成了这门彩塑艺术成长的摇

惠山泥人在最初只是附近农民的一种副业,他们利用农闲时进行生产,逢到茧汛、香汛、考汛等旅游旺季之时,便将做好的产品托盘上街叫卖。相传到了乾隆年间,开始出现袁、蒋、朱、钱等家专业性的小作坊,主要集中在惠山山门外上河塘一带,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差不多都兼管祠堂和农务,每年九、十月至翌年四月十四纯阳节为忙季,忙季一过,仍以种田为主。至咸丰年间,钱万丰、蒋万盛、章乃丰、胡万盛、周坤记等几家较大的专业性作坊(店铺)相继开业。以后,由于泥人的逐年旺销,作坊不断增多,泥人生产也由原来的副业、半副业性质转为常年性生产,并形成了一个行业。实际上,在嘉庆、道光年间,有些艺人的技艺水平已小有名气,如胡万盛,能塑善绘,他创作的《济公》、《小罗汉》、《小寿星》、《小花囡》、《猜拳于》等作品,活灵活现,深受群众喜爱。冯阿白,擅长彩绘,他的特点是开相好,配色好,笔法既硬且活,并开创了小板戏上“五彩”画法的一代画风,据老艺人介绍,早年惠山泥人画细笔生活的当首推其人。周坤发,专做《小观音》、《小鞑子》、《济公》、《财童》、《渔翁》、《刘海》、《张仙送子》等泥耍货,也曾做过《关公》、《吕纯阳》等作品,他在当时也是佳作迭出。这些民间艺人,以他们的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为惠山泥人的发展开了先河,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惠山泥人这门彩塑艺术的形成,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早期的惠山泥人,主要是儿童耍货。从作品的题材来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以劳动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理想与斗争为题材,一般给人以朴实之感。在制作方法上,无论人物、动物,都是用单片模子印制的。为了照顾到印制用的模子能适合大量生产,当年艺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作品的造型原件上尽量去掉与主题无关的繁琐部分,并进行必要的变形。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损害整体形象,反而使主题更加突出,造型更加浑厚、洗炼,更富有装饰趣味。从《小花囡》、《阿福》、《如意》、《细头子》等早期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对比强烈、大胆、粗犷。这不仅是为了符合表现吉祥一类主题的作品的需要,同时也是反映了当时民间对泥人彩塑的一种爱好。一般是用大红、大绿、云青、滕黄、翠绿等跳动的颜色,较多的以红、黄、兰等色作为主调,再配上类似色的花纹。早期作品的纹样是比较少的,用得较多的是蟹爪菊图案,但并不太规则,有的产品则完全采用色彩本身的对比,没有花纹。《小花囡》可以作为早期泥人设色的代表作。它头上戴着红与绿的花朵,服色是亮的(其它色彩也有),配上了大红色蟹爪菊花纹。再如《大阿福》怀抱的狮子是红、绿两色,为了突出抱狮子的两只手臂,在衣袖上用了黑色的边,再加上用笔的奔放、流畅,从整体来看,处处都作了对比,非但不给人留下凌乱和刺目的感觉,反而收到了十分热闹、富丽和异常和谐的色彩效果。从泥人的体积来看,早期作品一般都很小,当时最小的泥人(《猜拳子》)只有半寸大小,较大的作品也只有两寸左右,可以看出,早期的惠山泥人完全是作为耍货出现的。

从清代中叶开始,惠山泥人已进人了兴盛时期,其艺术发展也渐趋成熟。当时,以王春林最为著名。乾隆南巡,即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呈上,乾隆很是称意。特别是同治以后出现了手捏戏文,虽然在一个很长时期泥耍货仍占着主要地位,但两个品种各自按不同的社会需要而平行发展着,这给泥耍货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时的泥耍货逐渐开始出现了两个分支:一支是制作比较简单,当时称为“行货”;另一支是制作比较精工,当时称为“市货”。其中“市货”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一是在取材上,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逐渐增多,现实生活的气息也越来越浓厚,作品形象也比过去更加生动可爱;二是作品的体积在逐步增大,如最大的《阿福》应有六、七寸之高;三是为了增强产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印制泥人用的模于除单片模外,双片模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四是受手捏泥人的影响,在设色和纹样方面除保持明朗和淳朴的传统特色外,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发挥,纹样上除“蟹爪菊”外,还采用了“团球花”、“蝙蝠花”、“蝴蝶花”和“百结”等图案,彩与塑也得到了更好的结合。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不断演变,惠山泥人逐步跳出了“耍货”的框框,慢慢地向“艺术欣赏品”过渡和发展,其作品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农村,销售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小孩,玩具功能逐步与欣赏功能相结合,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几乎触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社会上的各个层面。如今的惠山泥人,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寓玩、寓乐、寓教、寓欣赏于一体的特种工艺晶,与当初的“泥耍货”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

“手捏戏文”(手捏泥人)是在惠山泥人进入兴盛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它在惠山泥人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手捏戏文的出现,不仅在制作方法上产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在表现手法上也使惠山泥人的彩塑艺术推向了更成熟的阶段。在塑的方面,由于它生产时不用模子印制,完全靠手捏制,因此更能提高创作的自由度。在造型上,它可以不受模子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需要,作出许多构图形式,进行任意变化。如《八仙过海》,八个仙人安稳地坐在一个葫芦上,葫芦底下有点水波,象征是在海上飘动,这样的安排,既切合内容的需要,又很有民间风味;又如《唐僧取经》,把唐僧等一行四人置于一只龟背上,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性格,用一根细竹将孙悟空置于空中,龟的四只脚还能活动;再如《三十六行》中的人物,或蹲、或立、或坐,各种姿态维妙维肖。这些作品如果用模子印制,是很难收到如此的艺术效果的。在彩的方面,它既继承了惠山初期泥人的彩绘传统,又根据各种不同戏曲内容的需要,进行了许多新的创造和发展。如在色彩上,取材于京剧的,一般追求富丽堂皇;取材于昆曲的,一般讲究文静柔和;大文座和武文戏则比较注重热烈华丽和较强的装饰趣味。又如在纹样上,已不再只用过去的“蟹爪菊”图案,而是有了不少新花色。比较常用的就有“五色云”、“点点花”、“云锦花”、“水浪花”、“草花”、“团球花”、“荷花”以及“梅兰竹菊”、“长脚寿”、“团寿”、“百结”等图案。而且每一种纹样都有不同的用法。例如“长脚寿”、“团寿”、“梅竹”等都用在老年人的服饰上;“百结”、“蝙蝠”、“团球花”等都用在小孩上;“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等常用在神仙的服饰上等等。可以这样说,惠山的彩塑艺术从泥耍货开始,发展到手捏戏文(手捏泥人)阶段,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成就。

在惠山泥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还得提一提惠山的石膏工艺品。惠山的石膏工艺品是在1917年以后由上海普益习艺所著名艺人潘树华的徒弟高标等艺人陆续落户惠山后开发出来的。(1935年,上海美专学生李文华把西洋石膏雕塑晶的创作方法传入惠山,后由潘树华的徒弟们发展成具有惠山传统彩塑风格的石膏工艺晶。)由于其制作方法比较先进(以石膏为原料,用石膏模子进行灌制,产品成型速度快,且成型后不易被水溶化),在彩绘上又采用了喷漆工艺,使惠山泥人在继承惠山传统彩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新品种。这些艺人的纷纷落户惠山,对以后惠山泥人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一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产品的生产工效成倍增长;二是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造型技艺水平,加入了惠山的艺人队伍后,不仅增强了惠山的技术力量,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艺徒;三是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惠山的传统彩塑技艺,开发了一代具有惠山传统特色的,带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的新品种——惠山石膏工艺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个品种不但被广大群众认同和接受,而且其声誉也和惠山泥人齐名了。今天,人们走到惠山街上,不管见到泥的还是石膏的,都已一概称作惠山泥人。石膏工艺品,是惠山泥耍货的发展和延伸,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特征。首先,在内容上愈益接近现实生活,如《吹风炉》、《抱桃囡》、《抱兔囡》,稍后还有《时装美女》、《女学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喜好。这与过去的惠山泥人取材以神话故事、民间传统为主相比较,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次,是由于内容的变更和两种不同风格的结合,在创作技巧上写实的作风日益加深,无论脸型和衣着,都较能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较好地刻划人物性格。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较接近于现实生活。例如《吹风炉》,不仅将小孩子爬在地上、专注而稚气十足的吹风炉动态刻划得十分逼真,而且从小孩的脸型、服饰上看,也是很像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另外,在造型上大都具有肥圆、丰满、衣纹浅显、体积很大、空心底等特点。并且,很多成品能摇动,更具有玩具的特点,深受群众的欢迎。由于在翻制方法上突破了泥人双片模的局限性,采用了多片模,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立体感也更强,形象更生动逼真。

纵观惠山彩塑艺术的发展,从泥耍货到手捏泥人、手捏戏文,再到石膏工艺品,虽然它们各有其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但是,反映在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上却都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在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这一点上,都有其异曲同工之妙。

惠山泥人的技艺特征

惠山泥人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时采用模于印制的,称为“粗货”;另一类是不用模子,完全靠手工捏制的,称为“细货”。这两类泥人虽然在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创作设计上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艺人们的一句行话来概括,叫做“搭搭满、细细减、色色爆”。“搭搭”,是无锡的一句俗话,是“处处”的意思;“满”是“饱满”的意思。所谓“搭搭满”,就是在进行泥人造型时,一般都十分讲究形象的丰满、完整。所谓“细细减”,就是在一件泥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趁着泥在半干半湿的时候,用工具将作品原件细细地、一步一步地进行削减、修改。在不损伤艺术形象完善的前提下,适当的减去不重要的地方,从而充分突出主题,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但是,只减而不夸张也不行,那样就会使作品显得单调。惠山的艺人们有一句口诀,叫做“放头,缩手,去颈根”,即缩减臂颈,夸大头部,为的是在有限的体积内,因头部的放大而便于刻划面部表情,能使作品更加传神。例如惠山泥人中的小孩或老寿星,有时头与身躯只有一与一的比例,但仍然使人看后感到很舒服,就是这个道理。所谓“色色爆”,就是巧妙地进行用色。“爆”是强烈跳动、火爆的意思。惠山的艺人们历来十分强调用色,有“三分坯子,七分彩”的说法。一件泥人坯子本身很小,处理得又十分简洁,只有靠色彩的辅助来使它进一步传神。通常采用像红绿这样单纯鲜艳的色彩,并进行一定的满色处理。

惠山泥人中的泥粗货和泥细货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一般地说,前者以单纯、质朴、洗炼著称,后者以生动、活泼、流畅见长;前者比较偏重写意,后者基本接近现实。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都刻意追求形神兼备。

第二篇: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系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一、家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土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修编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怀德堂汪氏一支,从上次1924年重修到现在已有90多年没有续修了,有很多怀德堂后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谱中均无记载。所以“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为人之伦理的教导。如果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

家谱起源与发展 老不养,有子不教,中华文化将如何发扬光大?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源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秦汉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

一、用于遴选士官。“选人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

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

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

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到了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隋唐王朝的任官,不再以家谱为依据。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

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谱牒的功能转变为:第一、“辨昭穆、别亲疏”。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

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

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第一、联亲疏。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三、为后嗣续昭穆。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四、为迁居移民,有史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

四、现代修谱的价值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

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家之谱,尤国之史也”。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对人口统计的价值。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

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编家谱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

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第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

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

什么叫“谱牒”?“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

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什么叫“支谱”?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

什么是辈分用字?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如我们这次为惠州滩子尾汪氏拟定的字辈为:“守柏理可显、存仁德远长;兴家成伟业、治国自荣昌;尚礼应裕良、忠义智则康;济世宗茂盛、祥和安顺强”。

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

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

1、谱名;

2、谱序;

3、修谱名目及职名;

4、领谱字号;

5、修谱凡例;

6、字辈(辈分用字);

7、目录;

8、先祖故里;

9、宗祠祖庙;

10、先祖坟茔;

11、先祖像、赞;

12、恩荣录;

13、姓氏源流;

14、世系录、15、人物传记;

16、祖训家戒;

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等。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

谱名。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

谱序。谱序有时简称“序”。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谱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赠序的。

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修谱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家谱修编工作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职别明确,各司其职。

修谱职名,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

领谱字号。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

修谱凡例。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可不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辈份用字。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录。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于此。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始祖故里图。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为故里。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

宗祠祖庙图。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坟茔图。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

先祖像、赞。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恩荣录。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

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我汪氏家谱以姬汪为始祖,姬汪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录。世系录有称为齿录。它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

人物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祖训家戒。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

汪氏始于“周礼尽在鲁矣”之鲁国,后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的奠基人和引领者,继承并发扬儒家文化思想,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

大事记。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

捐输名目。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七、当今修谱概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

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在弘扬汪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证和现状的描述。

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

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等渠道。

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人士和大陆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

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祖先画像,应在家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家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祖先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具有现代感的画像。

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

通过家谱纂修,让族众及其后人在了解家族系脉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家族每一代的历史、了解列祖列宗的事迹,了解宗范家风、了解一个宗族的优良传统等,将家族世系中的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更有价值?这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庭始终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修谱,不只是能达到弘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于参加撰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与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作者:汪俊)

第三篇:跆拳道起源与发展

跆拳道的起源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远古时代的朝鲜人民为了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和防止野兽侵袭,必须同野兽搏斗,这就产生了搏斗的各种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种族之间的斗争,要求人们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掌握一定的搏斗技能,这样才能保障生活的安定,这就促使了跆拳道雏形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本能的强健体魄和自卫而产生的搏击逐渐演化为有意识的技击活动,从而产生了朝鲜民族特有的运动形式——跆拳道。这种形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朝鲜的古代历史。

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朝鲜最古老的三个国家先后兴起,新罗国、高丽国和百济国。三国互相连年征战不断。三国都把跆拳道作为一项强身健体、保卫国家的搏击武艺来进行严格的训练。从高丽国国都丸都古墓中的舞俑冢和三室冢的玄室壁画上可以看到两人相互角斗的场面,而在三室冢玄室的顶壁上则绘有两名身强体壮的男子用跆拳道技术进行格斗的姿势。类似的壁画还有很多,这都说明跆拳道在当时已经相当盛行。

在百济国,由于当时自己国家的兵力较弱,因此全国上下都以强身健体,保卫国家为头等大事,当时在国内广泛推行马术,跆拳道和射箭等武艺。公元688年,新罗王国统一了朝鲜,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建立了一种“花郎制度”。到真兴王时,便创立了“花郎道”。花郎道是花郎制度的组织形式,即将年轻人组织到一起进行武艺锻炼。其宗旨是“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信,临阵无退,杀身有择”。以此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魄,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忠君事孝、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士。在一本描写新罗风俗习惯的书《帝王韵记》中,记载着跆拳道活动。据朝鲜史书记载,新罗人习武方式为:两人对面直体站立,互相用脚踢对方的身体。当时分为三个练习阶段,初学者用脚踢对方下段(腿部),技术稍熟练则可用脚去踢对方中段(胸部),技术高超者可用脚踢对方上段(头部)。后来新罗国在我国唐朝统治者的协助下统一了朝鲜,在公元918年建立了高丽国。士兵们的战斗力来自平日的训练和对跆拳道的喜爱。他们平时常常用拳掌击打墙壁或木块,以磨炼手部的攻击能力。十分喜爱徒手搏斗的忠惠王曾专门邀请臂力过人、武功超众的士兵金振都(亦有称金扼郁的)到宫廷表演手搏技艺,使跆拳道声望大震,并日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1392年,高丽王朝被李朝取代,武功及跆拳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民间,这一活动却始终没有停止。1790年汇编成书的《武艺图谱通志》中收录了“手搏”、“跆跟”等武艺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动作图解和一些器械的使用方法,并将很多技击性很强的武术技艺融会到跆拳道的技法之中。跆拳道这一武艺被很好的保留与发展下来。

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后,建立起殖民政府,一度下令禁止所有的文化活动,跆拳道自然在劫难逃,在朝鲜境内销声匿迹。一些不甘寂寞或被生活逼迫的人远离国土,到中国或日本谋生,同时把跆拳道延续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将其与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交融与结合,孕育了新的技术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卫术再度兴起,从异国他乡回归故土的朝鲜人也将各国的武道技艺带回本国,逐渐与跆拳道融为一体,形成了现在的跆拳道体系。1955年正式称朝鲜的自卫术为“跆拳道”。

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并成为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

1966年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1973年5月在汉城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联合会(简称世界跆联)。1975年世界跆联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

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世界跆拳道联盟。迄今为止,世界跆联已有144个会员国,6500多万爱好者参加跆拳道训练。

1986年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先生率领的韩国跆拳道代表团来我国作访问表演。并于本年,该项运动被列为第10届亚运会的比赛项目。

1987年 跆拳道被列入泛美运动会、全非运动会以及东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988年 24届奥运会在韩国首尔拉开帷幕,主办国经不懈努力,使跆拳道被列为24届、25届和26届奥运会的表演项目。为跆拳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会与动力。

1994年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 103届会议决议,跆拳道项目列入2000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同样,跆拳道也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友好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南美运动会、南太平洋运动会、世界军人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了适应国际重大比赛,跆拳道的技术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世界跆拳道联盟的总部中有一特别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改进现今的跆拳道技术。当然,今日的跆拳道动作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圆滑流畅,也不似以前那样重视运动中身体的平衡。然而对当今跆拳道技术的检验并不在它的外观,而是在于实战之中。具体地说,就是在实战对抗中或在大街上遭受袭击被迫自卫的情形下,新型跆拳道的技术无疑要比拘于形式的老技术更胜一筹。

时代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它的变化,跆拳道也将不断地发展延伸下去。

五、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1992年10月7日,中国跆拳道筹备小组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跆拳道运动的正式开始。1994年5月,在河北省定举行了首届全国跆拳道教练员和裁判员学习班。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跆拳道比赛,当时共有15个单位1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1995年5月,共有22个单位2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从此,跆拳道运动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女运动员王朔战胜多名世界强手,获得女子55公斤级冠军,这是我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个跆拳道世界冠军。我国跆拳道奥运冠军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陈 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罗 微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级冠军

陈 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吴静钰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冠军

第30届筽林匹克运动会

吴静钰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冠军

第四篇: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月城中学高一

徐小峰

课程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教材分析

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六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产生与发展;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 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法律在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和实行法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确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相结合的综合法 教学器具:投影仪或幻灯机,课件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定义 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成文法的标志)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体系的形成)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按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 2)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1)作用;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

3)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找到一个统治近千年的王朝吗? 生:不可以!

师:是的。每个王朝的创立者都希望自己创立的事业可以一代又一代代的传下去,直至千秋万代。其中,秦始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称自己为始皇,并且希望后代以二世、三世计数,直到万世。但秦朝仅存二世就被灭。在中国的其他王朝中也找不到一个统治近千年的。而在西方的历史中,罗马帝国从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简直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罗马帝国 有什么秘密武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板书:第二节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国家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罗马法的发展过程。罗马法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奴隶制国家的灭亡而结束,时间将近千年。(板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从罗马城的建立到罗马共和国的成立,也就是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社会处于由原始氏族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这时候,习惯法是唯一的法律。这个时期的罗马平民,他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跟罗马的平民一样奋起争取自己的权利? 生:贵族垄断政治经济大权,农民少地或无地,受贵族法律的限制不能担任官职。而贵族 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平民的权利受到更多的损害。

师:如果你面临的是上述的环境。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生:起来反抗,用行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师:同学们,你们呢? 生:我们也会。

师:罗马平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他们获得了胜利,贵族们妥协了并通过了《十二铜表法》,平民的权利以文书的形式确定下来。其后,平民被赋予更多的权利,这些通过的法令称之为“公民法”。

师:而与此同时,罗马开始了对外扩张。首先,统一了意大利,其后,将势力大大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幻灯片」统治范围包括了小亚细亚,莱茵河高卢、西班牙等地罗马帝国的创立者屋大维也感叹叫苦,这样庞大的一个帝国实在难以统治。师:同学们,屋大维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你们认为什么办法最有效?

生: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与罗马帝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却不能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不没有享受罗马公民的权利。被征服的情绪和没有归属感的心理,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不利。

生:给予这些人一些公民权利并保留一些他们原享有的权利,既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同时又改善他们的地位。

师:进入帝国时代罗马的最高统治者也将立法权收归个人所有,二世纪时的皇帝哈德良就曾经说过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法律,其中查士丁尼组织纂写《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师:罗马法是罗马平民通过斗争取得的结果,它的主要内容体现出高度的民主(板书)。从形式上看罗马法可分为那两部分? 生:成文法,习惯法。

师:从整体结构上看又可以分为那三部分? 生: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师: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看出罗马法最强调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生:财产,契约,个人权利。

师:罗马法具有高度的民主,在奴隶社会,子女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婚姻自主权和财产权。在中国社会中情况又如何呢?即使进入了封建社会,子女的婚姻还要讲求“父母之命媒酌之言”,一个女人还是被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而老佰姓的权利仅能通过像包公一样的清官来维护,罗马法体现了一种与中国观念很不一样的东西。

师:罗马法给予公民相对高度的民主,它的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板书)显而易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维系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近代欧洲成为了民主的社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近代社会中首先反对中世纪神权的是哪一项运动? 生:文艺复兴运动。

师:那么它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生:人文主义。

师:肯定人将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欧洲接下来的另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又提出了什么口号? 生:平等自由博爱。

师:这些观点都与罗马法的观点一致,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近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下列的材料,看看罗马法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

(1)《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的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它物权;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2)“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人权宣言》

(3)“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重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4)“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和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生:罗马法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对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为欧美各国立法提供依据。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师: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第一,罗马法在发 过和中随着商品z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效强的生命力。第二,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最强盛时地跨三洲。第三,罗马法的发达的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第四,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练习

1、罗马帝国的疆域地跨()A、欧洲和亚洲

B、欧洲和非洲 C、欧亚非三洲

D、欧洲

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A、习惯法的废除

B、《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公平法的制定

D、《民法大全》的编纂

3、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A、《十二铜表法》的发表

B、公民法的形成C、公民法演变成万民法

D、《民法大全》的编纂

4、公民法与万民法最主要的不同是()A、内容的不同

B、制定者的不同

C、适用的范围不同

D、制定依据的不同

5、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A、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为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C、为了保护私有财产 D、为了扩大帝国的势力

教学反思: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篇: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大纲

一、概述 1.太极 2.拳与太极拳 3.太极拳的来源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2.太极拳的流派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极拳的推广 2.太极拳的普及

四、太极拳的现状 1.民间老龄化严重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太极 原理和观点:

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

一、概述 1.太极(1)太极出处

“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2)太极含义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

太极(白上黑下 顺时针方向)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4)文化价值

“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1)拳

“拳”者,技击之术也。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拳是一种载体,可以去承载不同的思想、文化,而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拳种。

(2)太极拳

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到“拳”里的每个招式里面,而成为太极拳。

(3)时代性

时代不同和社会主流思想不同,对“拳”也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和社会要求。

3.太极拳的来源(1)易

阴阳——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入到拳里的每个动作里面。(2)道

修心——人生无处不太极,强调在不平衡中找到平衡点。(3)医

养生——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每一个动作都要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保证经络畅通。

(4)武

技击——太极拳是相互矛盾而统一的运动,强调节节贯穿、不丢不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

(1)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是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拳种,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2)太极拳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

迄今为止,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约1.5亿人在习练太极拳。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

(3)太极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太极拳富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倡导以柔克刚,不丢不顶等原则,蕴含对立统一、辩证包容的理念。边体悟,边心悟。可以达到身心双修,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平衡。坚持练拳,可以影响习练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 1.太极拳的起源

其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1)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

许宣平,新安歙(xi)县(现安徽境内)人。许宣平的太极拳功名曰“三世七”,据言因以三十七式而取名。此拳又称长拳。因为这套拳打法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只要将每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

(2)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

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黄宗羲说,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3)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

张三丰为元末明初著名道士。据张三丰自述,他曾任中山博陵县(今河北定县境)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曾游武当山,预言武当山异日必大兴。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披荆斩棘,创草庐以修道。在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不久又离武当山云游四方。

(4)明朝(公元1644~1911年)王宗岳

王宗岳是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一位在太极拳传承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5)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现在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武术史研究者唐豪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结论:追根溯源,太极拳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

2.太极拳的流派(1)陈式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廷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陈氏14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

(2)杨式

杨露禅,河北永年人,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3)吴式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拜杨露禅次子杨班候(1837~1892年)为师学杨氏小架太极拳,以善于柔化著名。经全佑之子吴鉴泉进一步修润,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4)武式

武禹襄,清末河北永年人,从杨露禅学陈式太极拳。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太极拳,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从而创造了武式太极拳,经李亦畬(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式太极拳。

(5)和式

和式太极拳,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和式太极拳特点:处处走圆,自然圆活。(6)孙式

孙禄堂,清末河北完县人,擅长形意拳和八卦拳。后又从师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 1.太极拳的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专家编制简化太极拳,也叫24式太极拳。1957年,整理出88式太极拳。1979年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为适应竞赛需要,1989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

2.太极拳的普及

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

四、太极拳的现状 1.民间老龄化严重

(1)缺少标准化的教学体系:由于国家对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使得很多人练太极拳。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许多年轻人和社会精英都不喜欢去公园练习,以及年轻人对外来文化的崇拜高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现代年轻人练习跆拳道、瑜伽的特别多,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导致了太极拳好像是老年人的专利。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只能在公园进行锻炼和传播,成为老人锻炼的专利。

(2)缺少场馆化的运营模式:缺少适合青少年锻炼的专业场地和教学方法,使得青少年市场没有真正打开。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

(1)国内现行太极拳比赛的规则和标准,是长拳和体操的标准。讲究的是动作难度的系数和动作的漂亮程度,而真正缺少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比赛中拿到冠军,不等于就是真正的太极拳冠军。(2)比赛化(强调:规则和观赏)、体操化(追求:难度系数)、舞蹈化(强调:动作漂亮)。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1)缺少准确性,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导致“十位大师,十种拳架”的现状。太极拳老师对拳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往往把结果当成是过程来练,用过程当结果去比。

把结果当过程练:比如说:“用意导气”它其实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过程。意是一种信息,如果用意去导气,气会跟着意走。前提是气从哪里来,通过特定的结果首先产生内气才可以用意去导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就用意导气,往往导致身体的亏空。

把过程当结果比:例如“太极推手”它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手,太极推手也绝对不是摔跤、磐手等项目,不适合用于比赛,是太极拳学习中用来检验太极拳架是否准确的一种方法。推手是用来训练“知彼”的功夫。

(2)检验的模式:例如“不丢不顶”,怎样检验“不丢不顶”呢?我们要求在你练拳的过程中,让对方推你在使不出力的情况下完成结果。如果在对方使出力的情况下完成动作可能就是顶。为了不让对方出不了力,自己完不成动作而对方把你推出去了这个就叫丢。检验动作的训练是一种“不丢不顶”的方法。让对方推着你做动作其实也是太极推手一种简化的方法。

(3)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如果缺乏理论研究的话,练完太极拳会有膝盖痛的现象。所有的理论都在讲要结合中医的经络骨骼学说,也即所有的动作都要结合人体的生理特点。膝盖痛的原因是使膝盖受力了,如果懂得人体的生理结构使力直接往下传膝盖不受力,那么膝盖是不会痛的。

下载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惠山泥人的起源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龙舟起源与发展探究

    龙舟起源与发展探究 编号:28 13级产品设计三班 张晟 学号:1307160125 赛龙舟是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盛行的民间活动。龙舟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

    马术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论文 马术的起源与发展 刘璐云南师大附中高一(7)班 指导老师:刘海云目录  赛马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3  马术运动 ...............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报告 464班刘永美 研究课题: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的缘起: 文字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

    《宇宙起源与发展》论文

    《宇宙起源与发展》 论文报告 专 业 班 级 学 号姓 名 1 自 古以来,对宇宙的思考就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天体的崇拜与神话也是人类对大自然最早的敬畏。科学的发展并......

    网球的起源与发展

    网球的起源与发展 五(5)班管嘉宁 网球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在传教士中流行着一种用手掌击球的游戏,方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

    司法警察的起源与发展(合集)

    司法警察的起源与发展(一) 清政府时期: 司法警察是警察的一种,专指执行司法职能的警察。在我国,司法警察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成立后设立一直未有改变。清政府在改革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