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战舰和帆船之间——评《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
在战舰和帆船之间——评《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
黄正雨
英美的主要报刊杂志都有办得很好的书评栏目,但要真正了解当今英语世界人文学术、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学艺术创作的精华,《纽约书评》和《伦敦书评》是非常便捷的窗口。
《纽约书评》的创刊是由于印刷工人的罢工而催生的。1963年初,纽约市的印刷工人罢工,一些著名的报刊杂志一时无法印行。为了使书评的生活和思想的生活不致中断,两位纽约知识分子罗伯特·西尔维斯和芭芭拉·爱泼斯坦决定编辑出版一份书评双周刊。当年二月,《纽约书评》问世,两位编辑在《告读者》上写道,美国需要一份以书评为主的文学刊物,为时已久,他们自愿为此贡献出自己的时间。两人还说明,刊物没有任何资金,撰稿人没有稿酬,出版商通过广告所得支付承印人,但他们希望这份双周刊将显示出一份负责任的文学刊物应该具有的品质。大西洋两岸的读者对这份新刊物反响积极,数千封读者来信鼓励编辑继续努力。英国的《新政治家》杂志甚至说,就文化意义而言,创办《纽约书评》比建造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更重要。
说来也巧,《伦敦书评》的诞生也归功于劳资纠纷。1978年,《泰晤士报》资方拒绝工会一系列要求,报系旗下的各种报刊(包括《增刊》)不得不停刊。为填补书评方面的空白,《伦敦书评》于1979年创刊,《伦敦书评》创刊于1979年10月,办公地点在伦敦的文学圣地布鲁姆斯伯里附近。在起初的半年里,《伦敦书评》一直是做为《纽约书评》内的插页随之发行,内容主要是传统的英语随笔和评论,让比较守旧的英国人欢喜的是,它的感觉很像19世纪末出版的那些文学杂志。第二年5月,《伦敦书评》跳出了《纽约书评》的襁褓,做为一份发育健全的文学杂志自立门户。它给作者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展开他们的想法,随着作者们自身的努力,杂志在读者心目中成了一份有深度和广度的杂志,该书评刊物由此也得到政府机构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的资助。
看到《伦敦书评》这个名字,读者也许会望文生义,以为其跟《纽约书评》一样属于书评杂志,其实不然。虽然名叫“伦敦书评”,但内容不完全是书评,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时评、政论分析。《伦敦书评》属于时评刊物里比较人文的那种,性质有点类似于我国的《读书》杂志,撰稿者多为资深作家、评论家、学者,牛人很多,相信读这样文风优美、分析深刻的刊物,一定能带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这份刊物选评之书涵盖甚广一,举凡历史、政治、文学、艺术、科普等等都在其品评之列。为避免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该刊物遴选书评家极为用心。《伦敦书评》跟《纽约书评》及《伦敦书报》的差异在于,前者很少为时髦话题而刊登某类型的书评。《伦敦书评》所重视的是书评家的人生阅历,在专业及私人领域上的风范,以及在针砭书籍时是否不昧于偏见而有深度。
《伦敦书评》的特点表现在:(1)《伦敦书评》内容不完全是书评,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时评与政论,性质有点类似于我国的《读书》杂志,在知识界影响较大;(2)书评注重策划,通过专题予以展现,加之书评本身有深度,能产生较大社会反响;(3)评论大胆,撰稿人多为资深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如20世纪80年代影响很大的新左派作家佩里·安德森和特里·伊格尔顿等,这些人很有个性.《伦敦书评》每两周出刊,不是在伦敦的每个报刊销售处都能买到,通常和《纽约客》、《泰晤士文学增刊》摆放在一起,销量始终保持在5万份左右,不算畅销,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份杂志。
《纽约书评》的文章往往有一种“政策”的语气,意味着对官场的潜在建议,它的议题的范围敏感得多,并且总是发布一些有关当前热点话题的敏感性适度的信息,它带给读者关于全世界发生的所有重大事情的真实面目时很少失手。而《伦敦书评》基本上不存在这种情况,从而远离了白宫的世界,脱离了国际事务的主导惯例,从而很难锁定其背后的情感之源。倘若找不到合适的作者,它会对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次危机置之不理。更由于其主编和副主编都是女性,却从未发表过女权主义的有关文章,它对所谓“自由世界”可以说是漠不关心,而是更关心当代的与性别有关的话题。
《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的经营方式之间的最大差异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编辑观念问题。尽管它们的立足点大致相同,都包括作者名气、议题的时限性和论证的方向,但《纽约书评》议题的影响面往往是一条律令;而《伦敦书评》 2
作者的风格往往起源于主题的重要性或者立场的亲和力,因此造成后者的文章写作水平更高。在《伦敦书评》中,作者不受编辑的影响,《伦敦书评》也许会拒绝稿件,但一旦接受,作者的结论或观点将被完整保留。它的办公机制非常灵活,主编从来不染指刊物的版面。
就全球范围来说,《伦敦书评》局限在一个捉摸不定的、范围狭窄的领域,涉及到的国家主要是西欧、南非、中东,而远东地区几乎没有涉及。即便是西欧,唯一可称得上《伦敦书评》浓墨重彩的国家也就是爱尔兰。而《纽约书评》则不同,其使命感和美帝国的全球视野相一致,没有给全世界留下任何一个盲点。当然,没有任何一种刊物能够讨论所有话题,而一旦选择了话题,《伦敦书评》往往就能弄得非常漂亮。
当然,《伦敦书评》正如它自己所描述的一样,它首先是一本文学刊物,它的政治个性的犀利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意识形态方面缺乏政坛司空见惯的应变能力,但是,该刊在更明显意义上还是文学类的,其内容大多与传统上被描述的生活和文学的体裁有关,它表现这些内容的方式也十分有特色。关于小说和诗歌的评论凸显了它的艺术特性,关于音乐和绘画的评论有时也会占据期刊某些最好的版面,这些东西凑在一起组成的刊物,虽然不如《纽约书评》那么有世界眼光,但它生动、逼真。读者可以在《伦敦书评》中找到比《纽约书评》更多的诗歌,尽管作者的名气不是很大。
就文章的质量而论,《伦敦书评》在哲学和历史方面比自然科学方面做得更好,社会科学获得了更多的传播。小说来稿的取舍从来不落俗套,它经常对一些风行一时的有名作家的小说置若罔闻,关于这些小说的评论也总是婉拒,而一个还不怎么出名的作家在《伦敦书评》上比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有着更高的出名机遇。这是也《纽约书评》最强烈的差异所在。
《伦敦书评》通过打造一种附着于最普通的生活主题或细节上的非正式的高雅风格,真正令该刊与众不同的是这样一些作品,它们实际上既不是政治的,也不是文学批评的,而是最好地反映了社会回音的作品,它们展示了对命途多舛的人生的好奇心,这是《纽约书评》所不能比拟的。《伦敦书评》很少及时发表关于本国制度的内容,也绝不是政治的装饰门面。意义模糊或含蓄的作品是不会列在刊物目录里的,措辞太激烈的文章同样也会被大打折扣。该刊的娱乐性既在最 3
大主题中也在最小的主题中找到了表现的余地。
在期刊的封面方面,视觉形象是最有发言权的。《纽约书评》有许多成功的特色,一段时期,戴维·莱文的绘画有着突出的公众影响,但这些绘画往往与文字相背离,哪里的文章内容严肃、表述严谨,哪里的绘画就会构图简洁,讽刺味十足。而《伦敦书评》封面装饰的水彩画起到的作用则是相反的,它们丰富了而不是压抑了作品的情感,虽然有时绘画作品描述的理想一次次超出了刊物内文中问题的现实性,但封面告诉我们的比什么都多。
现在的《伦敦书评》已经形成了它特定的风格:柔和的水彩画做封面,撰稿人的名号都响当当,文章都限制在3000字左右,首先过虑掉了人们凭文章长短猜测孰优孰劣的成见;不使用照片,这个在创刊之初不知道是为省钱还是省版面建立的风格,现在做为一项传统保留下来;与之相比,它的另一个不咋样的特点是经常延期出版,读者打电话到编辑部问起原因,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因为作者不能及时交稿,对付这样的杂志,出版商大概是经常被搞得焦头烂额。
时至今日,《纽约书评》和《伦敦书评》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差别,即前者的覆盖面继续以地区时事为主,而后者则以报道的质量为主,只不过偶尔也会出现一点偏差,读者有望从让人眼花缭乱的全球菜单中找到一份更辛辣的菜肴。
《伦敦书评》和《纽约书评》这两本期刊出生同门,而这种密切关系总是难免让大西洋两岸的读者将它们进行比较,正如佩里﹒安德森所说“它们之间在风格和容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就像战舰和帆船之间一样”。
第二篇:《教育在十字路口》书评
09级历史师范班 孙旭辰 1090200011
《教育在十字路口》书评
《教育在十字路口》,作者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主要记录了马里坦在耶鲁大学担任“特里讲座”主讲教授时的演讲集。作者在书中把儿童的世界定义为是一个想象力的世界——这种想象力能逐步发展成为理性。作者提出必须教给儿童的知识应是一种存在于故事情境内的知识,是对世界事物和价值之想象力的把握,认为青年学习和理解音乐,为的是理解音乐的意义,而不是要成为一个作曲家,青年必须学习和了解物理学,为的是理解物理学的意义,而不是成为-个物理学家。
《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主要是针对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教育以及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认为这两种走极端的教育形式都使得各自国家的教育处在了十字路口。马里坦指出“对于意志和人类行为的真正的正直,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是必需的,但是确实又是不够的”,“知识对德行很少帮助,或者甚至毫无帮助”,“对德行有很大帮助的是爱。
马里坦的爱的教育为迷茫彷徨中的欧洲教育带来了生机。这不禁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相信当今每一个教师大概都是怀着对理想教育的无比憧憬走上讲台的。但此时我却生出了疑问,是什么让现在的老师在工作中逐渐失去了童心,失去了感动,陷入了职业倦怠?
现在,教育界那么多的流行观念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来自社会和家长的苛责又让教育成为“戴着镣铐的舞蹈”,使教育日渐急功近利,偏离了正确的航向;甚至一部分家长由原来的“尊师、惟师”变成了对教师的不信任,甚至误解、曲解……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整合,教师只有通过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应对,对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关系的改变等等,让教师驾驭课堂时变得力不从心,教材变得难教了,孩子变得不听话了……
教育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最有梦想的人。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有心灵才能灌溉。只有拥有梦想、执着追求的人才能培养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教师,要穿越现实的迷途,拷问自己的灵魂:我为什么当教师? 正如马里坦说的那样,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而教师是-个艺术家,那么,教师是否就像是一个雕塑家或是孔武有力的米开朗基罗,会狠敲打大理石,或专横地把已经设想出来的形式强加于被动的泥土上呢?这样的观点在昔日的教育中并不罕见。由于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反,所以这是一种粗俗的、灾难性的观点。因为,就算受教育者并不是个天使,他也绝不会是没有生命的泥土。
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说道:“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气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每位读者都会根据她的话演绎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因为每个生命个体的感悟不同。
根据冰心老人的这句话做个简单的推理:如果一个人生命道路的右边是爱、左边是同情,那么我想路中间就应该是感动。据我理解,谢老想给后来人提个醒:不要吝啬你的爱和同情,因为总有人需要她们。
第三篇:杰克伦敦的《海狼》英语书评报告
Good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Today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a book named the Sea Wolf, which was written by Jack London.Maybe all of us are familiar with one of his works the Call of the Wild and know little about the Sea Wolf.So now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is book.The story starts with a soft, domesticated, intellectual character named Humphrey van Weyden onboard a San Francisco ferry, called Martinez, which collides with another ship in the fog and sinks.And eventually being picked up by Wolf Larsen and forced to become tough and self-reliant and know about cruelty and brutalities.Larsen is the
captain of the seal-hunting ship called Ghost.Brutal and cynical, yet also highly intelligent, he rules over his ship and terrorizes the crew with the aid of his great physical strength.Being interested in someone capable of intellectual disputes, he somewhat takes care of “Hump” while forcing him to become a cabin boy, do menial work, and learn to fight to protect himself from a brutal crew.It is said that where there is oppression, there is resistance.One night, several sailors worked together to throw Larsen and his mate Johansen into the sea.His mate died while Larsen managed to climb back to rule over the ship again and try to avenge but failed at first.He later gets his vengeance.Following this, the Ghost picks up another set of castaways, including a woman poet named Maud Brewster.Both Wolf Larsen and Humphrey immediately feel attraction to her due to her intelligence.Humphrey sees her as his first true love.He strives to protect her from the crew, the horrors of the sea, and Wolf Larsen.As this happens, tension begins to rise between Wolf Larsen and his brother, Death Larsen, with the two aggressively competing for seals.During one of Larsen's intense headaches, which render him near immobile, Humphrey steals a boat and flees with Maud.The two land on an uninhabited island and the Ghost eventually crashes on the island with Wolf Larsen the only crew member.In vengeance, Death Larsen had tracked his brother, bought his crew, destroyed his sails, and set Wolf adrift at sea.At that time Wolf's headaches only grow worse and generally blind.Finally Wolf dies on the island, and Humphrey finishes repairing the Ghost.He and Maud set sail.The story ends with them being rescued by an American revenue cutter.Yeah, Jack London was a prolific American novelist and short story writer, whose works deal romantically with the overwhelming power of nature and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He was born on January 12, 1876 in California.His family was very poor, and Jack had to leave school to make money.He worked hard in many different jobs.Later, Jack returned to school.But he didn’t stay long.In the year 1897, he went to Alaska to find gold.Instead of getting much gold, he found ideas for his books and stories.But Jack London was not a happy man.In poor health, he took his own life in 1916.He was then only forty years old.To further show his theme of survival, London chose to use strong, hardy characters.In the Sea Wolf, he shaped a power one Wolf and weak sailors and Humphrey used for comparison.All the men on the ship have their sad stories and take life as nothing and just
want to destroy others because they want to survive.But Humphrey is the only gentlemen on the Ghost.He is weak of body but strong of mind and grows stronger as the story
progresses.Wolf and Humphrey are intelligent.But they have different beliefs because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All these plots relate to the author’s tough experiences to hunt seal and expose the cruelty of capitalism to express his sympathy to the miserable people.Maybe the author didn’t success in the coherence of the plot to the novel, like how Larsen and Humphrey fall in love with Maud.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 was sudden;but the scenes’ description is wonderful.It focuses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different ideas about life and all the plots are about struggle for living.As Larsen does not believe in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he finds no meaning in his life saving survival and pleasure and has come to despise all human life and deny its
value.And it also encourage the writer for fus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s some critics say, this works reflect London heart “the idealism and the materialism and conflict, the conflict” fraud.
第四篇:六年级《宁河在改革开放中腾飞》书评
《宁河在改革开放中腾飞》书评
通过学习《宁河在改革开放中》地域校本教材一书,感悟很深。
一、校本课程的开设要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校本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这一点毋庸置疑。无数所学校的成功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每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内部和外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淀为校园文化。学校发展需要一定的载体,而校本课程则是发展学校特色最好的载体。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呈现出来,不但要有明确的课程开发思想,更要作为校长工程来抓。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能够真实地反映学校的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文化底蕴,让每周的这节学校课程课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建议各单位要善于发掘学校的传统特色,充分利用社区、家长和学校等校内外教育资源,也可挖掘教师的潜力,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感觉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要有一套严密的计划和规划
从这次查阅的校本教材整体来看,建议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时,要抓住重点,整体设计,先构建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编制《学校校本课程纲要》或《校本课程标准》;然后根据开发规划设计具体的纲要,避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简单的重复,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必要时,该整合整合,该优化优化。
第五篇:20130729-创新BMW i3于7月29日在伦敦 、纽约、北京同步首发
BMW i China 新闻稿
供参考发布 2013年7月29日
创新BMW i3 在纽约、伦敦和北京全球同步首发
-BMW i3 量产版全球同步首发
-雷瑟夫博士:BMW i3 是一次伟大的跨跃90,000多人已经预约申请试驾
(纽约、伦敦、北京)宝马集团推出的创新BMW i3 电动汽车于周一在纽约、伦敦和北京三地同时举行全球首发仪式。宝马集团董事长诺伯特•雷瑟夫博士在纽约表示:“创新引领改变。BMW i3 不仅是一辆电动汽车,更代表我们向可持续出行迈出了革命性的跨越。BMW i3 为电力驱动量身打造,旨在满足大城市消费者的出行需求。”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先生以及奥运冠军徐莉佳女士应邀出席BMW i3北京首发仪式。柳传志先生当场决定订购一台BMW i3,由此将成为BMW i3在中国的第一位客户。
BMW i3是宝马集团推出的首款量产豪华纯电动汽车,延续了宝马品牌特有
BMW i China 的运动基因,为驾驶者带来经典的“纯粹驾驶乐趣”。可持续性是BMW i3 全部价值链上的首要指标。宝马集团董事,负责企业财务的弗里德利希•艾希纳博士在北京的BMW i3 首发仪式上说:“BMW i3 在开发、生产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树立起可持续出行的新标尺。”
续驶里程130-160公里,满足大多数驾驶者的需求
BMW i3 的续驶里程在130-160公里之间。根据宝马集团 MINI E 和BMW ActiveE 电动汽车实路测试项目结果,130-160公里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驾驶者的出行需求。测试项目统计分析显示,全球电动汽车用户的日均行驶里程不超过64公里。
BMW i China
如果需要,BMW i3 也可以搭载一台增程器,一旦电池电量低于设定值,增程器就会工作,为锂离子蓄电池充电,确保车辆在驾驶途中保持恒定的电量水平。增程器含有一台双缸汽油发动机,该发动机位于车辆后轴上方,驱动电动机附近,最大输出功率为34马力(25千瓦)。增程器可以将BMW i3的日常续驶里程增加至300公里左右。
BMW i China
使用成本经济,全球市场反映热烈
BMW i3 将于2013年11月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市场发布。2014年上半年,将在美国、中国、日本和其他几个市场上推出。BMW i3 在德国的基础售价为34,950欧元起,如果选配上述增程器,则基础售价为39,450欧元起。
BMW i3 的行驶成本非常经济:三年的维护和行驶成本比一辆经济性极高、BMW i China 贴,BMW i3 的使用成本可能更低。
在德国注册的 BMW 320d汽车低约40%。在某些市场,因为电动汽车享受政府补
全球市场对BMW i3 和BMW i品牌的产品已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用户反响热烈积极:BMW i在 Facebook上已经拥有超过120万名粉丝,已经有90,000多人申请试驾BMW i3。
BMW i China BMW i3,树立轻量化结构新标准
BMW i3 包含多种创新技术,例如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乘员座舱模块以及铝合金构造的底盘模块,籍此宝马集团在汽车结构轻量化领域树立了新的标准。这款电动汽车的整备质量为1195公斤,比大多数紧凑型汽车都要轻,却能提供更宽敞的空间,可以轻松容纳四名乘客。
轻盈的车身使得BMW i3 具备极高的敏捷性和动态表现。其电动驱动系统的输出功率为 125 kW/170 hp,电动机起步时就可以输出250牛顿米的最大扭矩。BMW i3 可在3.7秒内从0加速至60公里/小时,在7.2秒内从0加速至100公里/小时。综合考虑效率、续驶里程等因素,其最高车速限定为150公里/小时。
在全部价值链体系中贯彻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对宝马集团而言意义重大。为此,宝马莱比锡工厂已经开始利用零二氧化碳排放的风电生产BMW i3。与宝马已然非常高效的传统汽车生产工艺相比,莱比锡工厂可以节约50%的能源和70%的用水。
BMW i China BMW i 产品将采用多渠道销售模式
BMW i产品的销售和周边服务将通过多种渠道实施,其中包括BMW i品牌的授权经销商、多媒体客户服务中心(CIC)和在线销售平台。所有销售渠道将实现高度整合,方便客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和切换。
为了应对客户行为的变化,宝马推出新的在线销售渠道,因为客户希望通过新的方式获取产品信息和购买这些产品。BMW i品牌的授权经销商将成为BMW i销售网络的支柱和客户的主要联络节点。
为确保BMW i产品满足客户的多种出行需求,伴随BMW i产品的推出,BMW还提供称为“360°电动”的一系列支持服务。宝马集团董事,负责BMW品牌销售和市场营销的伊恩•罗伯森博士在伦敦BMW i3 首发仪式上表示:“我们将为BMW i3的用户提供全面高档的服务,让他们体验到轻松、愉悦的‘纯粹驾驶乐趣’。”
BMW i China
2013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可望超过150,000辆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显示出积极的发展势头:2012年,全球电动汽车登记注册总量接近93,000辆,今年预计将达150,000辆。关于泰州信宝行:
泰州信宝行是由宝信汽车集团投资组建,是江苏省泰州市唯一的宝马授权经销商,位于国际汽车城纬八路,紧邻尾气检测中心及车辆管理所,周边已形成了成熟的汽车消费市场。公司提供国产、进口全系BMW新车销售咨询及BMW专业维修保养服务。我们将始终如一地让广大新老客户感受BMW的纯粹驾驶乐趣,尊享BMW的全球标准化服务。
详情咨询:
BMW授权经销商:泰州信宝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宝马4S店)销售热线:0523-86083333 售后热线:0523-86999116 微 博:http://weibo.com/tzxinbaohang 地 址:泰州市经济开发区国际汽车城(二期)纬八路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