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毛主席故居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游览。毛泽东故居在韶山,但“韶山”二字从何而来?'韶'又是什么意思?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相传舜南巡时,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命侍从奏九章韶乐于此。自此以后,人们把舜帝演奏过《韶乐》的这个地方叫取名韶山。“韶”便是虞舜时的宫廷乐名。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狭长山谷,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就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独特地政治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故居成为世人瞻仰的革命圣地。自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故居共接待中外客人近4000万,其中包括100多位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4位外国国家元首、30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故居的前面是荷花塘和南岸塘。
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游泳,南岸塘就是他少时“习武练艺”的最好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塘感叹地说:“毛主席是少时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我们来看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门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这里老百姓称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5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70余平方米。1878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1918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状恢复的。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13间半瓦房和22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大门顶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堂参观。这里是堂屋,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指的就是这一间。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是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后走,我们便来到了“退堂屋”。这个大锅是煮猪潲用的。右边的脚盆是用来洗澡和洗衣服的。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此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这个大水桶是原物。这是南方农舍一般都有的天窗,它用来通风、透气、采光,天窗下有暗沟,用来排水。接下来,我们参观厨房。请看这个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三合土等砌成,用不了几年就得重作。
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这里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毛泽东回来时,饶有兴趣地观看锅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主席,您有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泽东点点头说:“这个东西没有,是现代的。”于是后来工作人员把围子撤了。这里是火堂。南方农家没有专门的取暖。遇上很冷的天气,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用来挂壶烧水的,过去农家没有热水瓶,客人来了,马上打过来水烧起来。当然这里也可挂吊锅,用来煮饭,冬天全家围坐一团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1921年春,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当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2月15日是毛泽东母亲的生日,那天晚上,他邀弟弟,弟妹及妹妹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到这里这几年遭受到的灾难,毛泽东说,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就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在毛泽东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又总是教育自己的亲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战斗,一家先后有六位亲人英勇献身,毛泽东的家庭成为革命家庭。关于这部分内容,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专题陈列,欢迎参观。1991年,江总书记在此参观,了解这些情况后说:“这个地方很有意义。” 请看下一间横屋。这里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这里召集一些父老乡亲,以下棋、打牌作掩护,召开各种小型会议,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来到韶山。
他在这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并对农运作了重要指示,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1月9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考察,当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询问他何时再返乡。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果然,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返故乡时,离开这里已整整三十二年了!毛泽东父母卧室。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毛泽东同志的父亲顺生生于1870年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期因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做些猪、米等小生意攒积钱财。后来,他购置田地,扩建房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920年他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母亲生于1867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乡亲。父母亲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他凝视良久,然后又说:“要是现在就好了,要是现在就死不了。”大家看到的这张陈旧木床是原物。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墙上的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就是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毛泽东外婆家的珍藏而幸存下来。这里是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当年,毛泽东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毛泽东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往往白天下在劳动,晚上读书读得很晚。有时为了不让父母为他担心,便用被子蒙上窗户,躲在房子里刻苦攻读。在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后,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怎么这些书里写的英雄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从来没有描写过拿锄头劳动的农民呢?他苦苦思索了两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是不会去写农民的,毛泽东很为农民不能上书而打抱不平。后来,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书,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毛泽东极为赞同,并且燃起了复学的愿望。毛泽东卧室上面是一个小阁楼。1925年毛泽东回来开展农民运动,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实际斗争中,毛泽东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神福轩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五位同志后来为革命英勇献身。请继续往前参观。这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六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毛泽东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有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间小屋是碓屋,这里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说,他原来就做过这种劳动,这是一种较繁重的活。这是谷仓。最兴旺时,毛泽东每年最多能打粮食80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这里是牛栏。这是柴屋。毛泽东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这间是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1905年,13岁就跟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4月,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故居参观,当他看到与自己在江西同命运共患难的战友的遗像时,久久凝视着,深情地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毛泽民的卧室。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生于1895年。
1921年春,毛泽东回家教育亲人干革命,重点是做毛泽东的工作。因为毛泽民当时已成家。但毛泽东教育他,为能只看到自己这个小家,应该看到大家,想发、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毛泽民在兄长的耐心教育下,毅然舍弃小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他担任过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过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年被新疆军冷藏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1991年江总书记参观到这里深情地说:“毛主席一家很了不起,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除了毛泽民、毛泽覃,主席一家还有四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毛泽东故居室内参观完全了,请大家到屋后参观。这时是毛泽东小时候劳动过地的地方。毛泽东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同情穷苦大众。有一年秋收时节,父亲毛顺生在这块坪上晒满了谷子。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农民们都忙着收拾自家的谷子。毛泽东看到邻居毛四阿婆一个人抢收谷子有困难,马上跑到她的晒谷坪帮她收完谷子,然后才回到这里抢收自家的谷子。可是,自家的谷子早已被雨淋湿,还被雨水冲走不少。父亲回来后很气愤。他向父亲解释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不得了,我们家里,自然不要紧些。大家从这普通的晒谷坪上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的风范和气度。坪下面是毛泽东家的稻田。小时候,毛泽东常在田里帮助插秧、除草、扮禾、他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直到1959年,他还指着这片稻田告诉同人员说:这片田,下面的好些,产量高些,上面的差些。希望毛泽东的参观、访问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篇二: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嗨!大家好!我是北海市的杨翰霖导游.就叫我杨导游吧!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的地方是—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我们的第一站已经到了,那就是毛主席的家—上屋场.这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江南农舍,为“一担柴”式的房子,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占地566.5平方米.它座南朝北,背山面水.瞧!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邻,绿水莹莹,风吹过,荡起缕缕涟漪.向青山远眺,背依翠竹,绿水苍松和翠竹把这栋普通的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参观第二站—毛泽东铜像.位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像区占地5200平方米。毛泽东是我国以前的主席,他带领我们赶走了在我国捣蛋的日本.接下来我们来到我们的第三站—私塾的旧址—南岸.南岸位于毛泽东故居西侧.藏有《三字经》、《百家姓》、《论语》、《诗经》和《孟子》等儒家经典.我们的第四站是—毛主席纪念馆.它位于韶山冲引凤山下,坐南朝北.一共有因个展厅,四个展厅专题陈列: 《毛泽东遗物展》和《毛泽东一家六烈士》这两个展厅.今天,我们的旅游结束了,解散!各自带上随身物品,带好孩子,找个韶山宾馆住下.明天八点准时在这集合,明天继续介绍剩下没讲的四个景点.篇三: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的故居是一间灰瓦砖木房子,里面有许多房间,以前里面是毛主席和他的弟弟、父母住的,他们睡的床是木制的,不是很大。房子前面有一个很大池塘,后面和左右三面环山,那上面种着许多昌盛的树木。导游告诉我们这风水好叫做“前有照,后有靠,两面山环绕。”
后来我们去毛主席纪念广场,广场很大,长183米,是主席身高的100倍,广场两边有许多各色各样的石头,上面刻有毛主席手书的诗词,旁边还有毛主席纪念馆和家族祠堂。之后我们瞻仰了毛主席铜像,铜像高10.1米,象征着十月一日国庆节,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广场上,人们有的读诗词,有的在和铜像合影,还有的在欣赏周围的美景。
来这里的人很多,毛主席在我们心里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大家读者毛主席的诗词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一定要按毛主席的话去做!
第二篇:毛主席故居观后感
[毛主席故居观后感]参观毛泽东故居,是此行的目的,毛主席故居观后感。毛泽东故居是一座泥砖的平房,背倚苍松翠竹,面临清澈荷塘,是南方常见的普普通通的农家住房,里面的小木床、煤油灯、土炉灶等,一切都朴实而清幽。这里依山傍水,环山围绕,青松郁郁,翠竹婆娑。这就是世界伟人毛泽东诞生之地,是人们把它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革命的圣地!当我们参观完故居,走出故居,展现眼前的是满眼绿色,大自然的气息使我们心旷神怡,让我们领略到圣地灵气和岁月的记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虽然已远逝,但他的丰功伟绩永存,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四年了。八十年前,中国正处在风雨如磐,长夜难明的黑暗年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这个时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一个伟人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毛泽东就是在这个时代下诞生的。80年来,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有过挫折,有过失误,但谁也无法否认,成就是巨大的,业绩是辉煌的。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使我们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缔造了一个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党和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反帝反封的任务,在 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继续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尽管在探索中有曲折甚至有严重失误,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我们要坚持毛泽东思想,要完整地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把握它的活的灵魂,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观后感《毛主席故居观后感》。◆分享好文◆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抚今追昔,我由衷地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毛主席、共产党,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在这次全系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活动过程中,我们瞻仰毛主席故居,重温他老人家写下的字字句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深切地感到共产党的伟大、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普通学生,生在和平年代,在党的红旗下成长,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应该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首位,而现在做为学生的我们,首要的就是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短短的一天韶山游结束了。这一天让我获益颇多。我觉得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这位伟人。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是他为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为别人做了些什么。他不但是伟人,一个万人敬仰的大英雄,而且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简单过着清贫生活的平凡人,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平凡衬托出了他的不平凡,此时主席已从一位伟人的形象变成了我心目中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了。最后我还是想以主席的诗词作为结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今朝的风流人物!
第三篇:毛主席故居游记(xiexiebang推荐)
毛泽东故居在韶山,但“韶山”二字从何而来?„韶‟又是什么意思?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相传舜南巡时,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命侍从奏九章韶乐于此。自此以后,人们把舜帝演奏过《韶乐》的这个地方叫取名韶山。“韶”便是虞舜时的宫廷乐名。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便是说的这个典故。
历朝历代以来,韶山一直处于“世外桃源”的状态,幽静中浸杂着寂寞,默默无间里又溢出平静祥和。至清末这种状态开始变化,那就是受曾国藩影响,一批韶山人参加了湘军,从而在韶山鼓荡起一种尚武精神,这种尚武精神改变了韶山的民众心理,进而改变了韶山的社会状况。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距韶山仅20公里,此人曾受教于岳麓书院,进士及第,先后出任过工部、刑部、吏部、兵部、礼部侍郎,他的„曾文正公家书”广为流传,影响颇大。曾国藩曾建湘军,留下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尚武精神也影响到了毛氏家族及毛泽东本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当是一个印证。
岳麓书院和曾国藩、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都有渊源。
毛泽东在这里读书,还有蔡和森。现在岳麓书院里还有毛泽东和蔡和森的书桌等实物供参观。
毛泽东从1914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革命活动。1915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发出《征友启事》,开始筹组以“思想革命、身心锻炼和革命实践”为活动内容的新民学会。每逢假期,毛泽东都要与一些志同道合者进行徒步游学,既锻炼身心又接触社会。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萧子升结伴远游进行社会考察,他们身上不带一文钱,以游学形式靠书写对联为生,历时月余,跋涉千里到达安化县县城。得知安化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庵先生是位饱学之士,著有《默庵诗存》、《安化诗抄》等,但夏默庵先生性格孤傲,一向不理游学先生。毛泽东仍然登门拜访,两次被拒,当毛泽东第三次登门之时,夏默庵不便再拒,但为试探来者学识,写下一原对置于案上。毛泽东见状,略作思索,即书属对。这副合对是: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默庵先生连声称赞,因为毛泽东应了胜对,不仅工对严谨,而且运用了“为公乎,为私乎,晋惠帝问蛤蟆”的典故。
夏默庵与毛泽东谈诗论史,十分投机,临别之时又赠给毛泽东银洋八圆作为旅资。
杨昌济对二人的评价真是太正确了。请看:救国必先重二子
当年,在同学眼里,毛泽东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同学们给他起了外号叫“毛奇”,把毛泽东比作德国历史一位文武兼备的将军;在老师眼里,毛泽东是国家栋梁,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海内奇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介绍了那么多,下面就介绍主席故居。
一、上屋场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狭长山谷,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就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独特地政治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故居成为世人瞻仰的革命圣地。
故居的前面是荷花塘和南岸塘。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游泳,南岸塘就是他少时“习武练艺”的最好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塘感叹地说:“毛主席是少时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这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门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这里老百姓称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5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70余平方米。
1878 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1918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状恢复的。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13间半瓦房和22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二、堂屋
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指的就是这一间。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是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
三、厨房
请看这个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三合土等砌成,用不了几年就得重作。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这里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毛泽东回来时,饶有兴趣地观看锅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主席,您有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泽东点点头说:“这个东西没有,是现代的。”于是后来工作人员把围子撤了。
四、火堂
南方农家没有专门的取暖。遇上很冷的天气,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用来挂壶烧水的,过去农家没有热水瓶,客人来了,马上打过来水烧起来。当然这里也可挂吊锅,用来煮饭,冬天全家围坐一团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1921 年春,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当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2月15日是毛泽东母亲的生日,那天晚上,他邀弟弟,弟妹及妹妹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到这里这几年遭受到的灾难,毛泽东说,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就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在毛泽东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又总是教育自己的亲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战斗,一家先后有六位亲人英勇献身,毛泽东的家庭成为革命家庭。
五、横屋
这里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这里召集一些父老乡亲,以下棋、打牌作掩护,召开各种小型会议,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来到韶山。他在这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并对农运作了重要指示,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1月9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考察,当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询问他何时再返乡。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果然,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返故乡时,离开这里已整整三十二年了!
六、父母卧室和遗像
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毛泽东同志的父亲顺生生于1870年 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期因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做些猪、米等小生意攒积钱财。后来,他购置田地,扩建房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920年他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母亲生于1867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乡亲。父母亲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他凝视良久,然后又说:“要是现在就好了,要是现在就死不了。”大家看到的这张陈旧木床是原物。
七、毛主席卧室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墙上的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就是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毛泽东外婆家的珍藏而幸存下来。
这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六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毛泽东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有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间小屋是碓屋,这里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说,他原来就做过这种劳动,这是一种较繁重的活。这是谷仓。最兴旺时,毛泽东每年最多能打粮食80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这里是牛栏。这是柴屋。毛泽东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
八、三弟卧室
这间是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 1905年,13岁就跟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4月,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故居参观,当他看到与自己在江西同命运共患难的战友的遗像时,久久凝视着,深情地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九、二弟卧室
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生于1895年。1921年春,毛泽东回家教育亲人干革命,重点是做毛泽民的工作。因为毛泽民当时已成家。但毛泽东教育他,为能只看到自己这个小家,应该看到大家,想发、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毛泽民在兄长的耐心教育下,毅然舍弃小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他担任过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过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
十、劳动过的田地
这时是毛泽东小时候劳动过地的地方。毛泽东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同情穷苦大众。有一年秋收时节,父亲毛顺生在这块坪上晒满了谷子。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农民们都忙着收拾自家的谷子。毛泽东看到邻居毛四阿婆一个人抢收谷子有困难,马上跑到她的晒谷坪帮她收完谷子,然后才回到这里抢收自家的谷子。可是,自家的谷子早已被雨淋湿,还被雨水冲走不少。父亲回来后很气愤。他向父亲解释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不得了,我们家里,自然不要紧些。大家从这普通的晒谷坪上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的风范和气度。
小时候,毛泽东常在田里帮助插秧、除草、扮禾、他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直到1959年,他还指着这片稻田告诉同人员说:这片田,下面的好些,产量高些,上面的差些。
毛泽东曾填词对自己学生时代生活进行回忆:
《恰同学少年》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四篇:叶剑英故居导游词
叶剑英故居导游词
欢迎各位朋友来到叶剑英纪念园,我是你们的导游郑雪,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进行游玩。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景区门前的广场上,这四周是的围墙是仿造客家建筑夯塔土楼而建。立在水池中央的是汉白玉方碑,四面都雕刻有图案在上面。我们正对的是一级解放勋章,左边是八一勋章,右边是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而背面则是陈毅元帅题写毛泽东评价叶剑英的手迹: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在这汉白玉方碑上,以庄重、简洁的手法,赞扬了叶剑英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在大家进门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座庄重典雅的牌坊,牌坊正面横额刻“盛德若愚”,背面“风范长存”。正面长联“剑气凌云精忠社稷叱咤风云铁马啸,英才盖世满腹良谋匡扶政局国基安。”赞扬叶剑英在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中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背面则是“风范长存”。穿过牌坊,前面的那棵树便是大家都爱的龙眼树了。它由叶帅的伯父栽种,已有130年的树龄了。七月来的话,大家还可以看到沉甸甸的龙眼挂满枝头并品尝一番了。雁洋是块“卧虎藏龙“宝地,不错,据说在雁洋镇最高的五指峰上往下看可见两条白练般的长河环抱一个椭圆的高山,而山形就像一只躺下来休息的巨虎,这巨虎就是虎行村了。大家可能不知道,叶帅的原名叫叶宜伟,叶剑英是后面才改的名。好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福智堂了,由叶剑英祖父名字命名,是客家二横二进殿堂式民居。靠叶剑英下南洋的伯父寄钱回来,其父将之建成历经8、9年的时间。据说抗战时期叶帅曾在此居住过。
幼年的叶剑英最爱在大榕树下听大人们讲故事,又会在自己记清消化后讲给同伴听,自然的练就了他的好口才,因此造就叶帅舌战群儒的美称。这榕树古井,自然的就少不了叶帅童年的身影啦。在叶帅74岁的时候,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时,曾满怀深情的掬起一捧清泉,回忆童年趣事。
大家应该对叶帅的丰功伟绩很感兴趣吧?那就让我给大家说说叶帅为人民作出的三大件事吧:其一,是在南昌起义前,叶剑英得知汪精卫欲以邀请叶挺、贺龙上庐山为名加害他们而冒险告知两位将领此事,共同商量出对策,并顺利进行南昌起义。其二,是长征途中张国焘(tao)欲南下,拒绝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叶剑英及时截获了张国焘发给徐向前的电报,并报告给毛主席,在危急时刻保护了党中央。其三,在危机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严峻时刻,叶剑英挺身而出,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借书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可怕的灾难。
现在我们到了半月池,在六七月的时候便会有开满美丽的荷花,而这美丽的荷花种在这儿,也是由客家人想起意于和平之意。而这半月池观赏之余,更重要的用处就是用池子里的水灭火了。里面就是叶剑英故居了,大家随我进去看看吧,不过可要记得做个文明的游客哦。推开低矮的木栅栏,穿过约半米宽的门,展现在眼前的是古朴而整洁的两排房屋,共有15间房,其中4间是叶帅家所有。叶剑英83岁时回到故居,首先进的就是右侧第二间其父母亲的卧室,当他看到自己小时候吃饭的小桌子还在,摸着父母房间的古旧木窗,感情油然而生,吟出“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的动人诗句,表达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这间房间有叶帅父母的遗像,说起来叶帅的母亲的言谈举止可算得上是他小时候无字的教科书了。客家妇女以勤劳、能干、俭朴著称,陈秀云就很典型。她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还常帮人打点短工,以补贴家用,是虎形村里有名的贤妻良母。母亲是叶剑英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母亲用客家妇女的勤俭美德教导着叶剑英。一般是妈妈做饭,叶剑英就帮着在屋外捡柴,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生火。妈妈下田劳动时,叶剑英就在田里拔草,或者帮妈妈提提篮子、送送农具。妈妈劳动不歇脚,叶剑英也不会停下来。因为家里常常缺粮,陈秀云就在家立下一条规矩:不论大人孩子都不准剩饭,哪怕掉一颗饭粒也要拣起吃掉。所以叶剑英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节俭的习惯。
接下来,我们将去新纪念馆,途中不妨让我讲讲叶帅的“花帅”如何得名而来吧!叶剑英一生有六位妻子,三位红颜。并不是同时拥有,而是与每位妻子的婚姻结束后才有下一段姻缘。第一位妻子属于包办婚姻,无子女。第二位是冯慕华,生有一子一女,叶选平是叶剑英的长子,于93、98年连任第8、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位妻子,是曾宪植,才华并貌的她有了叶选宁,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后因工作关系而长期分居,这样日子久了叶帅还是和她离婚。第四位:危拱之,无子女。第五位:南方局机要工作人员吴博结婚。吴博生下了个女儿,后来当了导演名叫叶向真,拍过著名的电影“原野”。第六位:华北“军大”学员李刚结婚,这次的夫人给她生下了一子一女:叶选廉、后因感情不合与1955年离异。
现在远远望去有一辆中巴车在那边,那是叶剑英曾用车,在叶剑英1980年回家乡视察时曾使用该车,车上设有办公小桌,供叶剑英视察中与地方官员谈话时使用,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首长们“中巴办公”这一做法,由叶剑英首创开河。旁边的一辆奔驰是叶剑英在北京工作的专用车。现在给大家讲个关于叶帅的一个小故事吧。一天,叶宜伟和几个同学来到林老师的宿舍玩,看见老师的辫子不见了,叶宜伟就问:“老师,您的辫子哪里去了?”老师回答:”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反对清王朝,我们不能再保留着辫子了。”叶宜伟听了心情非常激动,坚定地说:“我也把辫子剪了。”说着就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辫子剪了,其他几个有勇气的同学也跟着把辫子剪了。这事很快就在学校和镇上传开了,开明的人赞扬说;“这些学生娃娃有骨气,剪得好。;顽固的就说:”简直要造反了,秃子打伞,无法无天。”这事很快传到了叶宜伟父母的耳朵里一向爱护叶宜伟的母亲心里担心儿子会闹出什么事,倒是父亲走南闯北,见世面多些。他待儿子放假回家,摸摸儿子的头,对叶宜伟的母亲说:“他的辫子剪了就剪了吧,一个孩子,他们能把他怎么样?”
我们跨过景观大桥,来到新建的叶剑英纪念馆。馆前,这一座叶帅的铜像,身着中山装,收拿草帽,坐在石头上于民众亲切的交谈,充分体现了叶帅平易近人,亲民爱民的光辉形象。现在大家可以进入馆内参观,在里面会有更多精彩等着大家。那么,大家一小时后在这里集合吧。
第五篇:毛泽东故居导游词
毛泽东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游览。毛泽东故居在韶山,但“韶山”二字从何而来?„韶‟又是什么意思?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相传舜南巡时,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命侍从奏九章韶乐于此。自此以后,人们把舜帝演奏过《韶乐》的这个地方叫取名韶山。“韶”便是虞舜时的宫廷乐名。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狭长山谷,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就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独特地政治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故居成为世人瞻仰的革命圣地。自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故居共接待中外客人近4000万,其中包括100多位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4位外国国家元首、30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
故居的前面是荷花塘和南岸塘。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游泳,南岸塘就是他少时“习武练艺”的最好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塘感叹地说:“毛主席是少时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我们来看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门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这里老百姓称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5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70余平方米。
1878 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1918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状恢复的。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13间半瓦房和22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大门顶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堂参观。这里是堂屋,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指的就是这一间。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是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
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后走,我们便来到了“退堂屋”。这个大锅是煮猪潲用的。右边的脚盆是用来洗澡和洗衣服的。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此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这个大水桶是原物。这是南方农舍一般都有的天窗,它用来通风、透气、采光,天窗下有暗沟,用来排水。
接下来,我们参观厨房。请看这个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三合土等砌成,用不了几年就得重作。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这里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毛泽东回来时,饶有兴趣地观看锅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主席,您有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泽东点点头说:“这个东西没有,是现代的。”于是后来工作人员把围子撤了。
这里是火堂。南方农家没有专门的取暖。遇上很冷的天气,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用来挂壶烧水的,过去农家没有热水瓶,客人来了,马上打过来水烧起来。当然这里也可挂吊锅,用来煮饭,冬天全家围坐一团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1921 年春,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当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2月15日是毛泽东母亲的生日,那天晚上,他邀弟弟,弟妹及妹妹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到这里这几年遭受到的灾难,毛泽东说,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就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在毛泽东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又总是教育自己的亲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战斗,一家先后有六位亲人英勇献身,毛泽东的家庭成为革命家庭。关于这部分内容,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专题陈列,欢迎参观。1991年,江总书记在此参观,了解这些情况后说:“这个地方很有意义。”
请看下一间横屋。这里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这里召集一些父老乡亲,以下棋、打牌作掩护,召开各种小型会议,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来到韶山。他在这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并对农运作了重要指示,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1月9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考察,当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询问他何时再返乡。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果然,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返故乡时,离开这里已整整三十二年了!
毛泽东父母卧室。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毛泽东同志的父亲顺生生于1870年 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期因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做些猪、米等小生意攒积钱财。后来,他购置田地,扩建房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920年他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母亲生于1867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乡亲。父母亲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他凝视良久,然后又说:“要是现在就好了,要是现在就死不了。”大家看到的这张陈旧木床是原物。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墙上的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就是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毛泽东外婆家的珍藏而幸存下来。
这里是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当年,毛泽东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毛泽东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往往白天下在劳动,晚上读书读得很晚。有时为了不让父母为他担心,便用被子蒙上窗户,躲在房子里刻苦攻读。在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后,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怎么这些书里写的英雄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从来没有描写过拿锄头劳动的农民呢?他苦苦思索了两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是不会去写农民的,毛泽东很为农民不能上书而打抱不平。后来,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书,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毛泽东极为赞同,并且燃起了复学的愿望。
毛泽东卧室上面是一个小阁楼。1925年毛泽东回来开展农民运动,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实际斗争中,毛泽东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神福轩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五位同志后来为革命英勇献身。
请继续往前参观。这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六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毛泽东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有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间小屋是碓屋,这里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说,他原来就做过这种劳动,这是一种较繁重的活。这是谷仓。最兴旺时,毛泽东每年最多能打粮食80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这里是牛栏。这是柴屋。毛泽东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
这间是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 1905年,13岁就跟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4月,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故居参观,当他看到与自己在江西同命运共患难的战友的遗像时,久久凝视着,深情地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毛泽民的卧室。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生于1895年。1921年春,毛泽东回家教育亲人干革命,重点是做毛泽东的工作。因为毛泽民当时已成家。但毛泽东教育他,为能只看到自己这个小家,应该看到大家,想发、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毛泽民在兄长的耐心教育下,毅然舍弃小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他担任过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过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年被新疆军冷藏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1991年江总书记参观到这里深情地说:“毛主席一家很了不起,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除了毛泽民、毛泽覃,主席一家还有四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毛泽东故居室内参观完全了,请大家到屋后参观。这时是毛泽东小时候劳动过地的地方。毛泽东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同情穷苦大众。有一年秋收时节,父亲毛顺生在这块坪上晒满了谷子。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农民们都忙着收拾自家的谷子。毛泽东看到邻居毛四阿婆一个人抢收谷子有困难,马上跑到她的晒谷坪帮她收完谷子,然后才回到这里抢收自家的谷子。可是,自家的谷子早已被雨淋湿,还被雨水冲走不少。父亲回来后很气愤。他向父亲解释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不得了,我们家里,自然不要紧些。大家从这普通的晒谷坪上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的风范和气度。
坪下面是毛泽东家的稻田。小时候,毛泽东常在田里帮助插秧、除草、扮禾、他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直到1959年,他还指着这片稻田告诉同人员说:这片田,下面的好些,产量高些,上面的差些。希望毛泽东的参观、访问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