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4 19:2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第一篇: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张晓迪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你了解哪些音乐家?(出示图片聂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感知体验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慢性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对话探究

1、回答:“我”是谁?(波兰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诉了我们?(第一段)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名读有关语句。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帮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极深。(联系从书报、电影电视那里了解到的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地图演示欧洲国家地图,以及当时的形势分析。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建构生成

邦:左右基本等宽。瓦:末笔是点。

驰:左窄而长,右宽而扁。亡:横要长。

催:范写。指出注意点。逝:注意笔顺。

烛:笔画安排要匀称。肺:右边末笔是“|”。作业设计:

一、补充词语。

二、用适当的语调语速朗读课文,体会文意。教学反思:

导读第一段从推敲“不得不”入手,弄清肖邦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开自己祖国的,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体会肖邦的悲愤之情。教师指导朗读可从范读,让学生自己体会该用什么语气表达这样的文字。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本单元所学课文都与爱国有关,那么读了这个课题之后,你都猜到了什么?

小结:“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2、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感知体验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请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心情。

自由读、男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恳切。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势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对话探究

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句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1)什么叫“弥留之际”?(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理解“与世长辞”。

(2)读一读,比一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四、建构生成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点就在爱国上,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评价肖邦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语句来。让学生自由朗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找出表现肖邦爱国的语段。

第二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新纪元小学

张海兰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找同学围绕本课的课题回顾一下,你都了解到了那些内容?(“我”指肖邦,祖国是波兰,肖邦曾经被迫离开祖国,一直到死都没能返回祖国的怀抱,把心脏带回祖国,说明肖邦十分爱国„„)2.肖邦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 相关语句。

二,精读感悟。

(一)临终遗言

(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

3“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病重将死的时候)处在“弥留之际”的人一般是什么状态

(极度虚弱,有气无力的„„)弥留之际的肖邦是虚弱无力的,他又哪来的力量“紧紧”的握着姐姐的手呢?作者这么说这不是自相矛盾么?(爱国)

强烈的爱国之心,让肖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出了感人肺腑的临终遗言——引读

4肖邦为什么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遗嘱包含着肖邦什么心愿?(希望能过魂归故里,只是他与祖国生死相依的美好愿望。)

5这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板书:魂归故里,伴国)5指导朗读。

(二)悲愤离国

1.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2.“瓜分”是什么意思?

3.这里的“深渊”怎么理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想象一下荷兰人民当时的生活状态,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无家可归,背井离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5.真是惨不忍睹!所以,肖邦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板书:满怀悲壮 离国)

过渡::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三)师生送别 1. 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文中的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画出相关语句,并写写令你感动的原因。2. 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a.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b.生讨论发言

c.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小黑板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d: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e: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a: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b.《西游记》中,唐僧取经临走时,皇帝在地上捻起一捻土放在唐曾的手心说: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咱们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到异地有水土不服的情况的话,用家乡的土冲水喝,就会缓解.b:埃斯内尔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又有什么用意呢?(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3.面对师友们的深情送别,肖邦又表现的怎样呢?

引读:当艾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_;当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5.指名分享。

(四)夜以继日的工作

1.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是什么事。

2.“悲愤欲绝”是什么意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绝”:气息中止。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3.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4.为了鼓励起义失败的荷兰人民重新拿起武器,肖邦创作了《革命练习曲》,用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战的最好武器就是音乐。因此,身在异乡的肖邦开始了忘我的创作活动。让我们一起伴随着肖邦的《革命练习曲》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再现肖邦为了国家忘我工作的十八年。(相机板书:忘我工作,报国)5.配乐朗读

6.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疲劳加上忧愤,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年仅39岁的肖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39岁,人生最灿烂的阶段,他去再也没有机会享受:作为钢琴诗人,肖邦再也没有机会去触碰那熟悉的黑白键,作为荷兰人,肖邦再也没有机会亲自踏上荷兰国土。肖邦的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伤心,痛心„„)

7.带着这种惋惜与痛心,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在我们中国,也有许多这样的爱国人士。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并被没过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依然带领全家回到祖国。

无论是肖邦的离开祖国,还是华罗庚的回到祖国,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个国民都有保护祖国的责任,当祖国需要时,我们要勇敢的承担起这份责任。

四,板书设计:

我的 心 脏 带 回

祖国

悲愤交加离开

肖邦

忘我创作报效

波兰

魂归故里陪伴

第三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六年级第11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练说)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用意是。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3、“弥留之际”意思是,肖邦在(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2、附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学案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学习内容:精读课文第2—6自然段。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2—6节,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学法指导:读、思、议圈点勾画、做批注,组内交流,练习拓展。学案内容:

一、资料搜索

1、课前搜集古今中外的一些爱国人士及关于他们的感人事迹。

2、课前搜集积累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

二、互动探究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上课前每个同学自主预习,在书上相应位置批注,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语言要简洁。)

三、矫正反馈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用意是。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3、“弥留之际”意思是,肖邦在(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巩固案

班级 姓名 第 小组

一、巩固练习

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疾A急速B痛苦C病D痛恨E猛烈

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积劳成疾()痛心疾首()疾弛而去()

2、绝A气息终止,死亡B断C完全没有D走不通的E独一无二

络绎不绝()斩尽杀绝()悲愤欲绝()绝处逢生()绝无仅有()

3、辞A告别B不接受,请求离去C解雇D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辞职()辞退()与世长辞()辞赋()推辞()

二、拓展延伸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

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2、(下课前上交)学习反思:

第四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题这条情感主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陶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弥留之际的请求中饱含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

2、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学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几个问题?谁来说说。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示: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设计意图: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回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为本课的教学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三个问题。

互动探究:(学案内容)

1、探究的问题。

(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读、思、批注、组内交流。

探究指导:

(一)探讨研究(1)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学习文章第一节。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不得不”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师课件出示,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背景资料。)突出地让学生重点理解感受肖邦的热爱祖国。集体朗读本整节。

(二)探讨研究(2)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満泥土的银杯?

此段的学习就按照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会、感悟①肖邦对于老师来说,是得意门生(相机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②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地依恋肖邦③老师和同学都不希望肖邦出国后忘记自己的祖国。④肖邦内心是不太想离开自己祖国的。而第三、四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本段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来深入体会感受。

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教师和同学的嘱托呢?(没有)为什么?

(三)研究探讨“(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重点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结合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解决。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的是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讲点拨课文结束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

2、(1)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引导学生练说)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指导朗读: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一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学中,我紧抓这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深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

四、矫正反馈(学案内容)

1、埃斯内尔给肖邦的特殊礼物是 ,用意是 。

2、我学习了课文知道肖邦的'钢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 。

3、“弥留之际”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与世长辞,当时,他才 岁,“才”表达了作者 之情。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 ,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 。

指导方法:学生先自主完成练习,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师生共同纠正反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2、(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3、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

【设计意图:课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结束部分,这时候学生的情感已经通过一堂课的铺垫,经过老师的引导,到达了含苞欲放的时候,而音乐的铺陈则成了学生感情喷发的催化剂与强化剂,在音乐声中,达到了情感共鸣,化成了千言万语,厚积薄发,课堂则到达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业(巩固案内容)

1、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事迹,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2、写几句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至少两句)

1、

2、

附板书设计 :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波兰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对肖邦弥留之际请求的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拟定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⒈读通课文。

⒉学习生字新词。

⒊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⒈直接板书课题: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⒉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⒈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⒉指名分节读课文。

⒊对课文内容质疑。

⒋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⒈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⒉交流分段。

3、小结。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节。

⒈提问: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得祖国?

⒉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⒊指导朗读。

⑴谈话。

此时,肖邦的心情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悲愤)。什么叫悲愤?

请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心情。

⑵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节:

⒈谈话:

就在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动身离开了首都华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送行,课文的`第二节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⒉默读第二节,画出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语句。

⒊交流所画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练习有感情朗读。

⑴出示:

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激动的泪水缢满了眼眶。

⑵指名读。

⑶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学生读书、讨论。

⑷指导朗读。

谈话:同学们,读书要字字入目,要读进去,我们不光要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更要读出它没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离别情深,更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他为自己的祖国深感悲哀,但他并不希望肖邦离开祖国,忘记祖国,此时还有什么东西比祖国的泥土更珍贵呢?

①范读。

②自由练读、指名读。

⑸练习背诵这几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虽然肖邦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可他的心时刻都和祖国相连。

⒈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什么事使肖邦“悲愤欲绝”?什么叫“悲愤欲绝”?

⒉他又是怎样做的?再读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3、集体交流。

4、师述:第四节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请大家读一读,体会它的写法及肖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5、感情朗读。

五、学生第五小节。

过渡:但由于疾病的折磨,肖邦于1849年10月逝世。

⒈出示:

弥留之际,肖邦……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⒉提问:什么叫“弥留之际?”肖邦的遗愿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⒊进一步深入读体会。

六、齐读最后一节。(根据学生朗读情况酌情指导)

七、作业:

练习背诵第二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⒈朗读全文。

⒉背诵第二节。

⒊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全文。

二、练背第二节。

⒈先复习上节课所背的部分。

⒉自由练背其余部分。

⒊练背全节。(根据提示背:告别亲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接杯离去)

三、小练笔(写读后感)。

1、回忆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明原因。

2、谈谈对肖邦这一人物的看法。

3、回忆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世的爱国表现。

4、练习写作。

5、指名读并简评。

四、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爱国(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祖国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更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广泛而深入的对话过程。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问和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解决问题;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题目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呀?

学生汇报,可从字词、肖邦身世、课文内容、读后感受等方面谈。

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肖邦的这句话是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至死不渝)

再读课题(读出感情)

二、继续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师: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展现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就在这时,波兰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引读: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什么叫“不得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读课文,思考:在城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件事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

(1)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如果你是埃斯内尔,你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同桌讨论歌词。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

出示: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至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深情朗诵。学生诵读。

引导学生抓住“紧紧、无论、都不要”等词语体会老师对肖邦的期盼和叮嘱。指导有感情读好第一句。

(2)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这是肖邦的根,这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老师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

指名读,齐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我们从他的泪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想一想,肖邦在心里会说些什么?你能帮他说一说吗?出示小训练: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诚说:

(祖国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

自由背诵这一段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个别背。

3、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国巴黎的肖邦,他在异乡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革命进行曲》

理解“悲愤欲绝”

听《革命进行曲》,说印象,感受音乐的'巨大作用。(播放音乐)

师:起义失败的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后,又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争。

从肖邦的这一举动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之情,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所密切地关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

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段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⑶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寒来暑往,过去了。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读:课件再次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朗读肖邦的话,加深体会(注意微弱的声音与强烈的感情要协调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与世长辞”,抓住“亡国之恨”和“异国他乡”、“才”来再次感受肖邦命运的坎坷与他未能活着回到祖国,未能看到祖国解放的那种死不瞑目的深深遗憾。

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总结

之后,波兰人民又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遗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国恢复独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进行曲》却激励着全世界人民,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学生读题。教师设疑: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他又在哪里呢?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小组内自读课文(朗读方式由组长策划)

2、组内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组内完成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与课题意思相近的句子(记录在本子上)

4、教师检测生字词的学习,出示投影

肖邦 维斯瓦河 疾弛而去 催人奋起

蜡烛 亡国之恨 消逝 肺结核

深渊 雾霭 盛满 呐喊

5、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 质疑讨论,学习全文

1、交流小任务,各小组找了哪个句子?各组汇报。

2、出示投影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的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3、谁来读一下这句话,原来课题是由肖邦的一句话压缩而来的。

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弥留之际)在投影上划线。

“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重病将死)

4、肖邦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圈点词语“紧紧握着”“喃喃地”,谁来试读这句话(比较指导)。

5、一句话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他深深地爱着祖国)

6、那么,他为什么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小组学习课文,试给课文各段加一小标题(组长记录,准备交流)

7、指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肖邦离国的原因。(小标题:忍痛离国)

8、就在肖邦离国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注意肖邦情感的变化。(小标题:深情送别)

9、出示重点句子

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

读读这句话,体会老师的期盼和叮嘱。

10、引读句子。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的对肖邦说。听了他的话,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从肖邦的泪水中我们看到其实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从他的泪水中,他有千言万语,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说些什么?(小练笔)

11、小练笔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忍痛离国

深情送别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依据是什么?

2、交流,理清文章线索:

满怀悲愤,离开祖国——化热血为音符,鼓舞斗争——弥留之际,嘱托姐姐

二、再读课文,感知爱国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读出感情。

2、交流朗读,评议,指导。

三、精讲课文,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过渡:为什么三部分都有人喜欢呢?(它们都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

(一)、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说说那些地方写出了肖邦对祖国的爱,将自己的理解写在相关语句后面。

2、交流:(着重理解有关句子及肖邦的感情变化)

3、练习感情朗读,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可抓住咏唱——叮嘱——赠杯给学生记忆的支撑)。

(二)、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在书上。

2、交流,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着重理解好以下句子:

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呐喊与抗争。

他把在亡国的痛苦和……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时间在消逝,……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3、小结。

(三)、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读(听)后的感想。

(1)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话;

(2)当时他才39岁。(理解“才”的多重意思)

3、练习有感情朗读,加强体验。

四、总结

1、总结,煽情

2、播放《革命进行曲》,朗读全文,体会肖邦“把心脏带回祖国”至极的爱国情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一位伟大音乐家的炽热情怀,去聆听最壮美的旋律。

2、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为什么要离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自读课文: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读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埃斯内尔会以泥土作为礼物送给肖邦?

2、面对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为何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3、肖邦那么爱祖国,可他为何不留下来反抗?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深渊肖邦消逝概念蜡烛疾驰特殊勉励抗争四处奔波悲愤欲绝与世长辞雾霭催人奋起盛[chéng]满

绝:停止。辞:辞别,离开。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四、分段。

根据读了课题后的提问,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写波兰被列强瓜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

二(2):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亲人。

三(3-4):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5-6):写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五、精读指导。

1、学生各自再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批注。)

2、检查:

a、“我”是谁?你怎么知道的?

b、你从第一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样地分割。

深渊: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兰人民遭受了苦难很深。

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最后一句,注意重点词“满怀悲痛”、“不得不”的含义?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六、学习生字。

老师范写生字。

学生钢笔描红。

七、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你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2、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过渡:那“不得不”离开的场面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难忘吧!

二、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3、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

a、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b、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C、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请收下吧!

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结合老师前面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5、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6、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7、指导学生背诵。(告别亲友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时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8、练背。检查。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肖邦在国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行动的?

引导学生认识肖邦用深爱的音乐表达内心的抗争。

朗读有关句子,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2、默读第4自然段,想这段写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从哪儿看出来?

(全部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地、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b、朗读体会他的这种精神。

c、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引读这一节第一、二句。所以,引读最后一句。

d、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段。

背诵第二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

1、课文前三段分别讲了什么?

2、读一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检查,背诵情况。

先一凳相互检查,再指名背,集体背。

二、继续精读第四段

1、学生自由读。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a、理解:弥留之际。

b、他为何得这样的重病?

c、他为什么要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d、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想像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引读第6自然段。

a、理解:与世长辞:辞:告别。永远离开人世。

b、比较句子: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c、讨论后小结: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4、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节。

三、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课题用”把心脏带回祖国"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弥留之际的请求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爱国情怀。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读出词的情义。

2.出示:悲 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彻夜 长眠

四处奔波

3.指名读。要求:正确 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意图:这组词语,不但是文本内容高度浓缩,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离别 送别等)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你能背一背吗?

3.汪伦借踏歌表达对李白不舍深情,高适以敬酒表达厚重的义。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心中真情?默读第二段,思考。

(咏唱送别曲 言语叮嘱 赠送银杯)

4.感情朗读本段。(扣“特殊”“紧紧”“深情”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送别诗,联系旧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抓住“特殊”“紧紧”“深情”等词语诵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和期望。“泪水溢满眼眶”的原因水到渠成。一个情真意切的肖邦走进学生的心田。]

(二)扣“疾驰”,悟报国志。

1.上勾下连,悟“疾驰”内涵。

⑴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不舍、留恋之情在同学们读中涌动,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⑵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想一想,离别的是怎样的18年?

⑶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

⑷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肖邦想尽快投入到为国家解放而斗争的新的战斗中去,一刻也不能耽搁等)

⑸那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什么?

(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爱,为国而战的志向、决心。)

⑹好一腔爱国情,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意图:此环节先将“疾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再联系上下文,拓宽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从整体上去把脉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又为下文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肖邦,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⑴走进肖邦的一夜。

出示: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

①默读这句话,哪个词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

(彻夜)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③出示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回国失败的一段文字资料。生读谈感受。

出示:现在时晚上八点,肖邦在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肖邦在

铛铛,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可肖邦还在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而我们的'肖邦仍在

④创设对话情境:师:肖邦你不困吗?生(略)

师:肖邦你休息会呀!哪怕是一分一秒。生(略)

⑤感情朗读读这句话。

⑥这个夜是殚精竭力的夜,这个夜是废寝忘食的夜呀。18年呀,肖邦仅仅渡过一个这样的夜吗?(常常)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什么?

⑦是呀,这也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播放《革命进行曲》

⑧感情朗读3-4自然段。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①出示:为了生计,为了祖国,他四处奔波。

②读句子,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出示:

清晨,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此刻的肖邦

中午,当人们吃着特腾腾的饭菜时,这时的肖邦

晚上,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

③生说(略)

④师生对话:师:肖邦呀肖邦,请你停一下你匆忙的脚步好吗?生(略)

师:肖邦呀肖邦,能否驻足你行色匆匆的身影?生(略)

⑤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废寝忘食、殚精竭力的夜呀;18年呀,六千多个日子,肖邦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再细细读这些句子你分明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呀?

⑥读第五第1-3句。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悟中想像,在想像中表达,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仅仅握着姐姐路的维卡的手,喃喃的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⑴读这句话,那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紧紧 喃喃 长眠)

⑵紧紧握表达的是爱国情,喃喃地说表达的是爱国心,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愿望。短短的一句话45个字,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作者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⑶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回读前文,抒写升华。

1.肖邦离去了,带着亡国之恨,带着对祖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18年呀,18年前分别的情境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1830年……《即使你远在他乡》;

师:18年呀,恩师的嘱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

生读:埃斯内尔紧紧地握着肖邦的手说:“孩子……请收下吧。);

师:肖邦疾驰而去的情境永远会定格在你我的心中:

生读:肖邦在也忍不住了……疾驰而去。

2.此刻,你的内心肯定涌动许多感触,写下来吧。

3.生写后交流。(在《革命进行曲中》交流结束本节课教学)

[意图:本环节既巧妙地完成背诵任务,又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性强,同时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也为学生的抒写打开思维大门,做到言意兼得。]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感受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肖邦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读句思考:想想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从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你了解他吗?(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再次读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努力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生词。

2、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4、交流评议。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肖邦那么爱国,为什么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⑴简介当时背景,讨论交流。

⑵相机理解“列强”“瓜分”等词语。

2、指导朗读,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课文内容。

3、过渡语。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情景?

汇报交流。

2、品读体会人物心情。

⑴默读文段,找出反映肖邦情感变化的句子。

(“感动地点了点头”——“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⑵那么他感动的是什么呢?

⑶品读体会,交流。(感动于师生都来送行;感动于咏唱老师特地谱写的送别曲;感动于老师的深情叮嘱。)

⑷自由读,体会肖邦的感动。

⑸肖邦又为何激动呢?

⑹交流朗读。

1、选择部分内容练习背诵。

检查。

2、品读肖邦“离去”的句子。

3、过渡。

三、研读三、四自然段。

1、浏览课文,找有关词语填空。这是个的18年。

2、交流。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这是个悲愤的18年,他悲的是,愤的是()。

⑵听音乐,老师朗诵,学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⑴读,文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全部、彻夜……)

⑵读一读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⑶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肖邦的'工作?

⑷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加深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情感动力。

⑸齐读。

四、研读第五、六自然段。

1、师过渡引出句子。

2、指导读:“喃喃”的语气。

3、理解“紧紧”,弥留之际,他已经虚弱得不得了,可是他哪来的力量紧紧握住姐姐的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4、齐读。

五、升华情感。

1、师补充资料。

2、再读课题。

3、写话。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一起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聆听了他用生命谱写的最壮美的旋律,感受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七、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背熟第二自然段。

2、搜查阅读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动人故事。

长眠的心脏因有效教学又博出爱国的强音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解释“落叶归根”。

2、板书: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从这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肺部的一种传染病,由感染了结核杆菌引起,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是个异常早熟的孩子棗六岁就写诗棗他的音乐天才很快就证明他注定成为“莫扎特的后来人”。九岁时,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奏,散场后,他更关心的好象是他的衣领,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对母亲说:“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领,妈妈。”

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早期创作活动。1830年以后他到巴黎定居,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从此肖邦永远未能回国。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的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门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足见他拳拳爱国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他临终时嘱咐亲人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三、精读指导

1、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2、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1][2][3]下一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3、指名读第一段。

过渡:既然是不得不离开祖国,那么离别的情景定是令人难忘的。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

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这从“突然”一词可以看出,而且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是老师“特地”为他谱写的。

想象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

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之情。

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说的话“……无论……都不要……啊”是何等恳切!

想象埃斯内尔此时的激动神情。

自由读、女生读,体会老师语气之殷切。

③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a.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b.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

(5)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6)过渡: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家园,上路了。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①查字典,解释“绝”:气息中止。

②说说词语的意思:悲痛愤怒到了极点。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彻夜”。(通宵,整夜)

比较句子:1、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读、指名读。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朗读体会肖邦思念祖国的情怀。重读带点的词。

(8)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看插图,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记忆。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

1、讨论记忆线索: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2、同桌互背,指名背。

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三、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过渡:时间在肖邦的紧张工作中飞逝。

1.指名读。

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您,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4.引读第6自然段。

(1)出示“与世长辞”:

①查字典,解释“辞”。(告别)

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

(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交流,小结:

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第五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

昨天同学们已经回去预习了课文,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正音、读长句子。?)

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

默写,订正,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巴黎、肺结核)

肖邦 悲愤 咏唱 一腔热血

忧虑 巴黎 肺结核 蜡烛

二、出示课题。

指读课题,今年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来。

文字是会说话的,透过文字,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1、我肖邦。(简介肖邦)板书:钢琴家

2、肖邦现在不在国内,在国外。(可以追问,从哪儿看出来的?正确吗,我们说话,要言之有据,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

3、这是肖邦说的一句话。

转到课文的结尾,出示那句话。

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指名读,(找一小组,开火车,反复读)问,你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什么?(肖邦的爱国)

板书,爱国。(同意吗?好,我们六一班的同学非常棒,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问题。那么,你们能从课文的其他文字中来证明你们的结论吗?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能够体会到肖邦爱国情感的词语来。)

三、默读课文,体会爱国。(10)A,悲愤。年轻的 肖邦得知

理解:悲愤欲绝。

这里有个词语,悲愤欲绝,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分别理解四个字的意思,然后合起来,说明痛苦愤怒到了极点,甚至不想活了,以前我们课文里学到过,当司马迁受到酷刑的时候,他也曾经悲愤欲绝。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先理解)

B,留恋 不得不 回首

C,思念 第四自然段

D,四处奔波 生计 祖国

F 致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相机理解:与世长辞,辞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告辞,对,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就是离开的意思,与世长辞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人世。通过联系相近的词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小结:

四、回顾欣赏

这就是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钢琴家,正如课文里所说的那样,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忧虑全部倾注在他的音乐之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声。(播放钢琴曲)

五、释疑质疑

至此,我们基本了解了一个爱国的肖邦,一个致死不忘祖国的肖邦,但,课文中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决,比如课后第四题就有两个疑问,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贵善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找出来。

肖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悲愤

钢琴家 留恋

思念

爱国 四处奔波

至死不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肖邦的拳拳爱国之心,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有人说,音乐是流淌的诗,诗是凝固了的音乐。而肖邦也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今天我们就着这个话题,来尝试一下走进肖邦的内心。

【体会诗与音乐】

1、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音乐家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诗人则用诗来表达。老师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春望》

指读齐读两段话。

2、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播放《革命练习曲》)

而同样遭遇亡国之恨的文天祥也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过零丁洋》)

小组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此时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之中,用音符来书法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和祖国前途的担忧。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缠身,终于倒下了。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出示肖邦说的最后一句话)

一小组开火车连续读肖邦的话,最后齐读。

这句遗言,饱含了什么?(失望、悲愤)

再齐读。

一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致死却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空留遗恨,这让我想到了陆游的那首《示儿》。

出示示儿,指名读。

小 结:同学们,你看,诗与音乐是相通的,而爱国之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是一样的。在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用自己 的生命和鲜血去捍卫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中外音乐家也是相似的。听这首《革命练习曲》的时候,我的耳边又想起了一段耳熟能详地旋律。(起立)

唱、听《义勇军进行曲》。

【写诗,悟情】

不同的是语言,相同的是帜热的爱国情感。让我们再回到维斯瓦河畔,回到那个分别的场景,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即使你远在他乡,(即 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即使 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出示歌词,默读。

即使你远在他乡,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热爱。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生长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灵魂的故乡。不要忘记祖国,用你的双手效力祖国,铭记祖国,用你的智慧振兴祖国。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思念的地方。即使你远在他乡,祖国依然是你梦中的天堂。唤醒你的祖国吧,用你的音乐去感染她!赞美你的祖国吧,用你的激情点燃她!即使在你的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也别忘了,吻你伟大的祖国 [习作,走进内心]

肖邦致死也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叮嘱,他做到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里肖邦只说了一句话,这样一个满怀爱国热情的人,用他的音乐在倾诉,你听出了他说了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再次播放《革命练习曲》,学生练笔。

讨论,交流。

总结全文:这就是肖邦,一个波兰人民的儿子,这就是肖邦,一个爱过的典范。每一个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爱你啊,中国》

齐背,下课。

下载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有感情的朗读等方法,带......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悲愤欲、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 3.通过......

    把我的心脏带回我的祖国

    导学单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词。 1. 自读课文,学习生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咏.唱 深渊. 忧.愤 悲愤欲绝弥. 留之际肖邦.. 蜡烛. 巴黎.与世长辞一腔热血2. 组内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学会生字新词。教学重、难点: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本站推荐]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我对语文书里的每篇课文都印象深刻,可我对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情有独钟。 课文讲的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为了自己的国家在外长年奔波,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材依据 本课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11册第3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学会本......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 2、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